明朝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一)

明朝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一)
明朝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一)

明朝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一)

摘要:明朝和清朝前期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统一朝代,国力空前繁荣,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领先于世界。明朝初年先后七次的郑和下西洋活动,宣播了明朝天朝上国的优秀文化和繁荣社会,同时也使南洋以及周边各国纷纷臣服于明皇,派出使臣率商队到中国纳贡明皇。“四夷来王,万国朝宗”的国际地位中,明王朝盛极一时;继明朝之后的清王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前期社会一片欣欣向荣,虽没有明王朝初期那样的外交盛况,但也出现了“天朝上国,物产丰盈”的社会形势,综合比较来看这两个时期的中国与外界的商品交流还是比较频繁的,贸易规模和范围比以往都要大。

关键词:明朝和清朝前期;海禁;开禁;朝贡贸易;民间对外贸易

明朝和清朝初期基本处于14世纪到18世纪这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的前期,奥斯曼帝国兴起,帝国对过往商人收取重税,阻断了东西方的通道。欧洲各国黄金、香料价格陡然上涨。为了物质财富和寻找到“东方的基督教国家”共同对付奥斯曼人,欧洲的航海家门在黄金、香料和狂热的宗教理想驱使下,拉开了发现新航路的序幕;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欧洲各国需要更大的商品市场,开辟新的市场成为了欧洲各国的战略目标。各国相继进入殖民主义时代。

这一时代中国正处于明王朝的统治之下,刚刚经过了郑和“七下西洋"、"万邦入朝"的盛世,周边国家甚至远在南亚的国家纷纷归附,开创了唐以来前所未有的外交盛世。后来的清王朝在“薄徭役,轻官税”的政策指引下,迅速拜托了明朝末年的社会危机,发展了起来。

这个时期的中外商品交往中,官方贸易在商贸往来中占到了主要地位,民间贸易虽也有,但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官方禁止,总的贸易趋势是:明朝呈现开放——禁止——开放的趋势,清朝前期则呈现禁止——开放——禁止的趋势。两朝代海外贸易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明朝后期开放的政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市场化,使封建社会末期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清朝时期封闭的政策,把已进入世界市场近代国际贸易竞争的中国商人置之死地,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逆转了中国明末的社会发展方向,返回了封建的老路。

明朝时期政府实行贸易的双轨制度,将贸易分为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明初政府颁布禁令“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原因是政府考虑到沿海居民的胡作非为“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者居十七”。但官方的“朝贡贸易”却十分兴盛“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前来朝贡的国家据《皇明祖训》记载有十几个,分别是:渤泥、暹罗、古麻刺、真腊(柬埔寨)、、占城、苏门答刺、锡兰(斯里兰卡)、苏禄(今菲律宾西苏禄群岛)、古里(印度半岛西端)、古麻刺(菲律宾棉兰老岛)、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满刺加(今马六甲)、柯支、扶桑(今日本)、琉球、朝鲜等。每次使团前来带来的也都是该国的贵重礼物,但因生产力低下物品质量都不怎么好“进贡之物......大都草率不堪,甚者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而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明朝采取“厚往薄来”的原则回赠的物品价值往往超过对方数倍。到清朝政府考虑的就更为实际了加之清初与清廷建立朝贡关系的海外国家,寥寥无几,“朝贡贸易”的国家只有中山、日本、安南、苏禄、朝鲜、真腊、缅甸。清朝对各国“进贡”的安排做了具体规范“朝鲜一年一贡,中山两年一贡,苏禄五年一贡,安南三年一贡,缅甸十年一贡”。“朝贡贸易”在清朝只是一种官方的礼节来往,没有太大的意义。另外贸易的内容也有很大变化,明朝的贸易内容主要是“缯、帛、靴、帽之属”,到清朝内容开始涉及到“金、银、瓷器之属”。

明清两朝陆路的贸易伙伴也有很大变化,主要原因是明朝北方蒙古和各少数民族部族当时还比较独立,并不在明朝的统治之下。为了获得战马这一重要资源,明朝在西部与北方少数民族开展了“茶马互市”,贸易规模还很大。当时的官方记录就有:洪武十五年“秦州、河州茶马司......等卫市马六千七百二十九匹”;洪武三十五年“上命景隆赍金符往西番茶易马,凡用茶五十余万斤,得马一万三千五百一十八匹”单从数据就可看出贸易的量巨大。到清朝满洲

人与蒙古人结盟,清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北方的蒙古族、突厥民族、匈奴民族和当地的通古斯人。所需要的物品由政府直接征用,西北部的贸易对象减少,后来俄国吞并中亚,清政府的西北部贸易对象变为俄国,贸易的内容不再只是传统的马匹和兽皮,涉及到了贵重金属金、银、铜、锡以及俄国的工业产品布料等。南方丝绸之路因为水路交通的便捷到清朝也逐渐消失,不过因缅甸的统一,清缅战争的结束,中缅交易的规模日渐扩大。

明朝时期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隆庆开禁”开禁后,漳州月港开放,明朝政府为月港制定了规范的税收制度,当时规定出入港口的船舶必须到海关登记,详细的上报船只的大小和所来自的国家和所往的国家以及货物的种类及数量,政府收取“引税”“陆饷”和“水饷”。外商由海防官发给“商引”,每引应征税若干,称为“引税”,也就是一种许可税。“水饷”收税以船只尺寸为标准,规定台湾方面船只,“每船面阔一尺,征饷五钱”,西洋(占城、暹罗、满剌加)船“面阔一丈六尺以上者,每尺征饷五两,每多一尺加银五钱”,属国船只缴纳西洋船只费用的七成即可。“陆饷”收税数额“每货值一两者,税银二分”也就是货物价值的2%。另外对来往吕宋的船只收取“加增饷”附加税。这种制度不同于以前的抽分制,更好的起到了防止官员与商旅勾结偷税漏税的作用,在我国税收制度上迈出了一大步。朝廷还设置了专门的税务监督机构“督饷馆”,政府在全国各省每年选派官员一名到港口轮流负责征税,这种税收制度直接影响到了后来政府在广州和澳门的管理制度。1571年开始在广州实行新税制,同月港一样都是以船的大小作为税收的标准,政府规定:西洋国家(占城、暹罗、满剌加)的船舶收取10%的关税,但在占城再三申请下,税额降为7%。附属国的关税除吕宋外均收取2%。如果朝贡国家的国王、王妃亲自前来朝贡,则先抽50%的货物的货物税,交易后再抽取剩下的20%的货物的税收。货物由官方直接收购。船进入港口后,即全部封舱,缴纳货物税后再经官方检查,之后才准开舱贸易。在澳门设有市舶司专门征收进口税和停泊税,以船的大小为标准来确定税额。市舶提举或其委派官员不定期的上船进行丈量,依据船的大小收取停泊税。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含解析)《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专练 1.“自秦始置宰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C项正确。 2.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官制简化 C.君主专制强化 D.行政效率提高 1到图2反映了相权的废除,皇帝直接控制六部,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中央集权无关, 故A项错误,C项正确;中央官制的简化和提高行政效率都是表面的现象,不是本质,故B、D两项错误。 3.下列属于明朝皇帝用来牵制内阁权力的宦官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司礼监

,是明朝内廷的监察机构。东厂、西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司礼监权力可与内阁“首辅”匹敌,故D项正确。 4.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中后期入阁官员的官位很高,A项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B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C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D 项正确。 5.《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 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但是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机构,没有决策权,故选C项。 6.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故C项正确。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的兴衰姓名:班级: 视频导入:“一带一路” 一、丝绸之路的概念: 是以贸易为主的交通贸易路线。最初,仅指从中国长安出发,横贯中亚、西亚,进而连接非洲、欧洲的陆路通道,即“”。其后又有了“”的提法,即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东南亚、南亚、西亚,从海上连接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如今内涵不断扩大,被视为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重要载体。 二、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一)汉代: 1、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1)陆上丝路自张骞通西域开通,从长安出发,向西到达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的大秦即古罗马帝国。丝绸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无尽想象,中国被称为“丝国”。 (2)【思考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陆上丝路为何会走向兴盛? 材料一当时,一个商队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走完这条通商之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沿途交易设想为三 段进行:在最东方的是中国人,他们一直到达蒲昌海(罗布泊),也可能只到达敦煌;在最西部的是希腊人, 叙利亚人和犹太人,他们从罗马帝国到叙利亚;从叙利亚到贵霜王国,甚至一直到达帕米尔一段,则是波 斯人;从波斯—印度边境穿过整个西域,一直到达甘肃边境的是贵霜人。 ——[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 材料二以前丝绸只适用于贵族,而今已普及于社会各阶层,甚至于社会的最下层。 ——[古罗马]阿米阿努斯·马塞利阿努斯 “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 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 ——[古罗马]普林尼 2、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汉武帝还派遣使者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东南部,抵达今斯里兰卡后返航,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二)唐代: 1、陆上丝绸之路更加通畅:陆上丝路东起长安,经中亚,到达南亚、欧洲、非洲等地。 2、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兴盛:广州是中国最大的海上贸易港口,并设立“市舶使”加强管理。直接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中亚波斯湾沿岸已经有了稳定的航线。 (三)宋代: 1、陆上丝绸之路衰落; 2、海上丝绸之路鼎盛: (1)港口更多:主要港口包括广州、泉州、明州,其中泉州在南宋中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2)范围更广:中国商船可从印度南端直航波斯湾,还与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展开了直接贸易,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六十个以上; (3)地位更高:进出口贸易额继续增加,海外贸易税收在财政中的比重提升;政府也设立了更为专门化的管理机构——市舶司。 3、【思考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对外贸易为何会以陆路为主转以海路为主? 材料三宋朝中期前,朝廷对华商出洋并不鼓励,甚至一度禁华商下海,属被动型国际贸易……之后宋朝廷 出于贸易营收依赖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 个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并基本上垄断了中国——印度的航运。 ——《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四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 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 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二者 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浅析明代倭寇的来源及其泛滥原因

浅析明代倭寇的来源及其泛滥原因 倭寇一般指的是日本海盗。早在十四世纪日本南北朝时期,在日本兼并战争中失败的封建地主、商人、武士、溃兵逃亡到海上。他们在封建诸侯、寺院大地主的支持、鼓动下,自元末明初开始,就经常侵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劫掠财物,烧杀成性,成为东南沿海人民的祸害和影响明政府统治的障碍。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日本海盗为“倭寇”或称为“前期倭寇”。“前期倭寇”的组成大多为日本人,真倭多而假倭少。十五世纪下半叶,日本进入到了战国时代的混乱时期,政权分立,各诸侯割据势力相互攻伐。这种割据对立状况除了体现在政治上外,还体现在对外贸易上。为了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而谋取巨大经济利益,各诸侯国都争相与明朝通商贸易,最终导致了“宁波争贡”的发生。“宁波争贡事件“发生后,勘合的朝贡制度被取缔。嘉靖皇帝废市舶司,重颁海禁令,断绝与日本的一切通商关系。这种严厉的海禁政策造成了中国商品的价格在日本暴涨。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下,日本海盗集团便与中国沿海一带的一些势家土豪、奸商大贾走到同一个反面,他们相互勾结起来,以日本海盗为外援,中国寇贼为向导。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由于明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倭寇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明嘉靖时期“大倭寇”。这一时期的倭寇史学界称为后期倭寇。较之前期倭寇,后期倭寇在人员组成上有着假倭多真倭少的特点。据史载当时的倭寇人员情况有:“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十之七”[1]。可见此时期的倭寇,日本人只占少数部分,而大多数则是由中国的走私贸易者以及追随他们的各色人充当。此外,这时期在东亚海域进行殖民活动的葡萄牙商人也参加了类似于“倭寇”的活动。 一、倭寇的来源 有明一代,倭寇始终是明政府的一大统治痼疾,明政府的沿海各省几乎都受到过倭寇侵扰的。从寇掠北方地区的前期倭寇到寇掠东南沿海地区的后期倭寇来看,倭寇的组织趋向于严密化,人员成分变成复杂化。纵观有明一代倭寇的人员成分,其人员出身有逃犯、武士、商人、流民、奸民等等。倭寇的构成是相当复杂的,但大体上仍可以分成国内与国外两大组

浅析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交流

浅析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交流 摘要: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壮举。它的进行,对中外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被传播到了海外,同时它也带回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外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中国及周边国家由此兴起了一批商业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贸易据点。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农业;手工业品;贸易据点 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有300年的闭关自守,中国遂贫穷落后了。国家要发展闭关自守是行不通的。郑和下西洋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要以和平的、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我们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不断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发展我们的民族工业,壮大民族品牌,争取在世界贸易中占取优势。 关于郑和下西洋与中外经济之间关系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多。建国之前的研究成果有:张燮的《东西洋考》[1],不仅广泛采录政府邸报、档案文件,参阅许多前人和当代人的笔记、著述,还采访舟师、船户、水手、海商,经过详细、严密的考订和编辑,记载东、西洋40个国家的沿革、事迹、形势、物产和贸易情况;记载水程、二洋水路、海洋气象、潮汐,以及国人长期在南海诸岛的航行活动、造船业和海船的组织等情况;还收录了秦汉以来中外关系的有关史料及宋、元、明三朝中外关系的有关文献;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2],全书实际汇总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各方面资料,这些资料除了摘自方志外,同时也辑录于实录、文集、邸抄及其他各种史料,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徐光启的《农政全书》[3],是继《齐民要术》之后,我国的一部宝贵的农学遗产,驰名中外,被誉为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此外还有下西洋三部基本史料:马欢《瀛涯胜览》[4]、费信《星槎胜览》[5]、巩珍《西洋番国记》[6]等等。建国后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例如郑一均的《论郑和下西洋》[7],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开始论述,接着有系统地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航海技术以及航程,最后总结历史,是目前为止研究郑和下西洋事迹的一部最详尽著作;卢苇的《中外关系史》[8],研究的是中外关系史的古代部分,中外来往活动不仅有官方的,还有很多民族的,特别是民间的移民史,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的媒体和传导;韩胜宝的《郑和之路》[9],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地记述和探讨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填补了一些郑和研究的空白,不失为一部融新闻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好书;王介南的《中外文化交流史》[10],讲述了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以移民、民间贸易、民间使节往来、朝贡、留学生互派、宗教传播、战争等形式,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文化层面上的交流、碰撞、融合的历史。 郑和七次远航(1405-1433年),每次所率船队包括宝船及各种大小船只200余艘、船员27000人,时间跨度达29年,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途经东南亚、南亚,远航至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作为使外大臣,郑和每到一处都执行明成祖“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的基本国策[11] (P856 ),结果是“各国使节随船来华”,或“诸番国皆随入贡”[8] (P338) 。以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为例:是年九月,“礼部奏:‘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山、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柯枝、加异勒、溜山、喃渤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等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京。’上敕皇太子曰:‘天气向寒,西南诸番国贡使即令礼部于会同馆宴劳之,如例赐赉遣还。其以土物来市者,官给钞酬其直。’”[12] (卷一百二十七)而中国输往这些国家的物品多是瓷器、纺织品、农产品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这些地区的官方和民间贸易,带动了中外农业、手工品交流,随之也兴起了一批贸易城市。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学情调查问卷“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需求,在本课里学生的兴趣点、发展点又在哪里,为此我课前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在了解学生知识、认识上的状况后就可以为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做好准备。 1、你觉得自己对小说和艺术了解吗? A、非常了解 B、比较了解 C、不太了解 D、一点儿都不知道 2、你对于小说和艺术的了解来自于: A、影视 B、中小学课本 C、老师的讲述 D、图书馆 E、媒体宣传F书画展览 3、提起小说和艺术,你会想到什么?印象最深刻、最为熟悉的小说是什么?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4、下面的影视作品中你印象最深刻、最为熟悉的是什么?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5、你觉得,明清的小说和艺术让你学到了什么? A、明清小说和艺术特点 B、众多小说人物 C、明清的社会现象 D、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状况 6、你对京剧了解多少? A、了解 B、不了解 C、听说过,但不了解 D、在电视上看过,但是看不懂 7、对京剧的脸谱了解吗? A、了解 B、不了解 C、看到不一样,但不了解 8、说说明清小说的成就有哪些? 9、四大名著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谁?为什么? 10、有人讲孙悟空富有反抗精神,也有人讲孙悟空后来保唐僧取经是维护正统秩序。你是怎样看待孙悟空的? 11、阅读下面《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关于刘姥姥在大观园吃饭时的描写: 刘姥姥拿起筷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 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吧,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过响声儿就没了!” 请完成: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对刘姥姥进行描写

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分析

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分析 作者: 内容提要:宋朝是中国古代朝代中,经济发展情况最好的朝代,本论文旨在进一步探讨两宋时代经济发达的背景、表现及原因分析,以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背景、表现、原因、经济、商业、城镇社会 一、大背景 公元960年建立宋朝时,未靠武力,而是和平禅让,将五代时后周的柴氏王朝,和平过渡为赵氏的宋朝。宋太祖接受唐朝武将节度使操纵国运的教训,以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参与朝政的机会,实行文官统治。对外也少用武力,而以钱物捐助北方游牧民族,换得珍贵的百年和平。 宋太祖采取抑武扬文、君臣共治,提高知识分子地位与责任感。因此,给后人印象似是国运不济,国力孱弱。先忍让于辽、金,后又退守江南称南宋,再100多年后又亡于蒙古族的元朝。 宋朝中华民族古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宋朝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领先的国家。汉朝虽比宋朝长了几十年,但穷兵黩武,经济文化的发展皆受到影响,比起同时期的欧洲罗马帝国,经济、文化皆大为逊色。 二、经济发达程度空前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

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历史教授杨渭生先生也认为:“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也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定:“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写道:“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上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在技术水平上,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以及在辽阔疆域的管理能力上,中国都超过了欧洲。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当世界经济明显加速增长之际,中国却衰退了。” 根据他的测算,按1990年美元为基准,在公元960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至宋末达600美元。而处于

[明朝,清朝,前期]明朝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论文

明朝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论文 摘要:明朝和清朝前期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统一朝代,国力空前繁荣,经济、文化、军 事等诸多方面领先于世界。明朝初年先后七次的郑和下西洋活动,宣播了明朝天朝上国的优秀文化和繁荣社会,同时也使南洋以及周边各国纷纷臣服于明皇,派出使臣率商队到中国纳贡明皇。“四夷来王,万国朝宗”的国际地位中,明王朝盛极一时;继明朝之后的清王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前期社会一片欣欣向荣,虽没有明王朝初期那样的外交盛况,但也出现了“天朝上国,物产丰盈”的社会形势,综合比较来看这两个时期的中国与外界的商品交流还是比较频繁的,贸易规模和范围比以往都要大。论文关键词:明朝和清朝前期;海禁;开禁;朝贡贸易;民间对外贸易明朝和清朝初期基本处于14世纪到18世 纪这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的前期,奥斯曼帝国兴起,帝国对过往商人收取重税,阻断了东西方的通道。欧洲各国黄金、香料价格陡然上涨。为了物质财富和寻找到“东方的基督教国家”共同对付奥斯曼人,欧洲的航海家门在黄金、香料和狂热的宗教理想驱使下,拉开了发现新航路的序幕;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欧洲各国需要更大的商品市场,开辟新的市场成为了欧洲各国的战略目标。各国相继进入殖民主义时代。这一时代中国正处于 明王朝的统治之下,刚刚经过了郑和“七下西洋”、”万邦入朝”的盛世,周边国家甚至远在南亚的国家纷纷归附,开创了唐以来前所未有的外交盛世。后来的清王朝在“薄徭役,轻官税”的政策指引下,迅速拜托了明朝末年的社会危机,发展了起来。这个时期的中 外商品交往中,官方贸易在商贸往来中占到了主要地位,民间贸易虽也有,但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官方禁止,总的贸易趋势是:明朝呈现开放——禁止——开放的趋势,清朝前期则呈现禁止——开放——禁止的趋势。两朝代海外贸易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明朝后期开放的政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市场化,使封建社会末期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清朝时期封闭的政策,把已进入世界市场近代国际贸易竞争的 中国商人置之死地,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逆转了中国明末的社会发展方向,返回了 封建的老路。明朝时期政府实行贸易的双轨制度,将贸易分为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民 间贸易,明初政府颁布禁令“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原因是政府考虑到沿海居民的胡作非为“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者居十七”。但官方的“朝贡贸易”却十分兴盛“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前来朝贡的国家据《皇明祖训》记载有十几个,分别是: 渤泥、暹罗、古麻刺、真腊(柬埔寨)、、占城、苏门答刺、锡兰(斯里兰卡)、苏禄(今菲 律宾西苏禄群岛)、古里(印度半岛西端)、古麻刺(菲律宾棉兰老岛)、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满刺加(今马六甲)、柯支、扶桑(今日本)、琉球、朝鲜等。每次使团前来 带来的也都是该国的贵重礼物,但因生产力低下物品质量都不怎么好“进贡之物……大都草率不堪,甚者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而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明朝采取“厚往薄来”的原则回赠的物品价值往往超过对方数倍。到清朝政府考虑的就更为实际了加之清初与清廷建立朝贡关系的海外国家,寥寥无几,“朝贡贸易”的国家只有中山、日本、安南、苏禄、朝鲜、真腊、缅甸。清朝对各国“进贡”的安排做了具体规范“朝鲜一年一贡,中山两年一贡,苏禄五年一贡,安南三年一贡,缅甸十年一贡”。“朝贡贸易”在清朝只是一种官方的礼节来往,没有太大的意义。另外贸易的内容也有很大变化,明朝的贸易内容主要是“缯、帛、靴、帽之属”,到清朝内容开始涉及到“金、银、

第24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教案

呆鹰岭中学历史备课组七年级(下册)教案 主备人:易积军辅备人: 1 第24课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教学目标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京剧的形成。 ①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②通过画想像画和制作京剧脸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了解并归纳明清小说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并对它们进行初步的鉴赏。 ②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文学艺术创作,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反映,培养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结合上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仍然创造了大量先进的、辉煌的文学作品,从而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思想性、艺术性,特别是其中一些人物的介绍,确立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曹雪芹及《红楼梦》。 难点:对四大古典名著、绘画等的欣赏。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指出,我国先秦时期文学的主流是诸子散文,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庄子、韩非子等。然后提问:唐朝、宋朝、元朝文学的主流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 导入新课 一、明朝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二、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1、曹雪芹 2、《红楼梦》 三、绘画 四、京剧的形成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课后反思:

(完整版)简要分析古代的对外贸易的表现

简要分析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的表现、特点及其启示 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表现: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朝代主要是汉朝和唐朝,汉代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发展贸易,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甚至印度进行贸易,当时与朝鲜半岛、日本的贸易往来更是十分频繁。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大量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在古代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和危机,这主要表现在明清两朝。明朝在郑和下西洋前后,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是朝贡贸易,往往是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所以政府在贸易中负担了沉重的开支,这种贸易也不可能持久;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另一面,就是实行“海禁”政策,明初,明太祖因为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对外贸易;明朝中后期在倭寇势力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清朝的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严格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其原因如下:其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远离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加之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较大,易破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其以海运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指南针的应用等。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1)

七年级历史讲学稿 课型 第七单元 编制人 审核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1 课题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点击新目标】 1、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3、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培养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学习重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点。 学习难点:多方面地了解四大文学名著的内容;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链接旧知识】:《 》和《 》等科技巨著的出现,说明朝的时候,我国传统的科技依然处在世界的前列。自 前期,我国的科技发展逐渐 陷入停顿。 【知识构建体系】 1.小说 、 、 、 。 2.绘画 3.戏剧 。 【课前预习案】(充分预习课本,熟记重点基础知识) (一)小说: 1、代表作:(1)《三国演义》:作者 ,是优秀的历史小说。 (2)《水浒传》: 作者 ,是我国英雄传奇中最杰出的作品。 (3)《西游记》: 作者 ,是一部神魔小说。 (4)《红楼梦》: 作者 ,代表了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 (二)戏剧: 京剧:是在 、 年间形成的,成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剧种。 【合作交流探究】(独立思考后讨论,其他小组展示时做好讲学稿的完善和补充) 1、根据《三国演义》这部作品,说明历史著作和历史小说的不同所在。 2、讲一个与本课有关的故事,说说这部小说的特点。 3、画一个京剧脸谱或哼唱两声京剧选段,说说京剧是怎样产生的? 4、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作者及作品设计一个表格。 【课堂达标检测】 1、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 A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B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C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D 、曹操煮酒论英雄 2、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学的重要文献,作此评价的最主要依据是( ) A 、它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B 、它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C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 D 、他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请回答: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什麽时候创作的?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3)《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 【课后大练兵】: 基础训练 【课后谈收获】1、我记住: ; 2、我知道: 。 3、我要通过借阅相关书籍认识小说中 等人物。

宋代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宋代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尤为特殊的一个朝代,它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成为华夏文明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宋代不仅拥有丰富卓越的文化成果、叹为观止的思想成就,更拥有充满活力的经济以及生机勃勃的都市文化。葛金芳认为,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①。 对于宋代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学术界成功颇多。有关论文、著作数量十分丰富。有关的论文如《略论宋代经济发展的几个特点》②、《宋代经济的历史地位评价辩析与葛金芳教授商榷》③、《中国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浅析》④等,相关著作有漆侠的《宋代经济史》⑤,以及和邓广铭合编的《两宋政治经济问题》⑥等。另外,在古人留下的文章和著作中,亦能对宋代经济状况有个直观了解。例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⑦、洪迈的《夷坚志》⑧,除此之外,日本人斯波义信的《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⑨等都可做参考。 宋代经济的发展,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广,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下面我将从农业、商业和手工业三个方面对宋代经济发展做简要介绍。 一、宋代的农业 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耕地面积是经济实力的重要参数之一。宋代农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商品化程度提高。厉文君在《宋代的经济开发与社会转型考略》一文中将宋代农业与唐代做了一系列的比较,介绍到:“宋代国土小于唐代,但由于围田、 ①葛金芳《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5年第1期 ②王世英《略论宋代经济发展的几个特点》《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 ③徐志新《宋代经济的历史地位评价辩析与葛金芳教授商榷》《现代财经》2005年第11期 ④易彪《中国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浅析》《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3期 ⑤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⑥漆侠、邓广铭《两宋政治经济问题》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⑦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库全书本 ⑧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 由于明朝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满族入关建立的王朝,为了加强及巩固统治的需要,在对外关系上也体现出从海禁走向闭关的总趋势。与此同时,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体;欧美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国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欧美的西殖东来,从反面促使明清统治者逐步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这又进一步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本课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明朝“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间贸易的特征,理解明清两朝从开放到海禁、闭关走向的实质。 观察图像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异同;阅读文献和课文理解分析实例特征;搜集资料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探究成果。 2. 过程与方法 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搜集资料,组织讨论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在资本主义大潮到来之时,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朝贡贸易以及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与实质 明清对外贸易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基本上是不予涉及的。了解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整体趋势:明朝官方推行朝贡贸易,对民间实行海禁后又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理解其基本走向与实质应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如何全面分析和客观看待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 大一统的明清王朝为什么在对外关系方面,一改唐、宋、元时期的开放政策,逐步趋向闭关?这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当时世界的大背景有什么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明清对外关系的时代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如何全面分析和客观看待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宋朝时期的贸易往来进程情况-中英双语概述

The Prosperous Eastern Port Between the 10th to 13th centuries, the overseas traffic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was very prosperous. Mercha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flocked to China's coastal ports for large-scale maritime trade. This work linked the port'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maritime Silk Road together, and also promoted regional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 Guangzhou was the largest port for foreign trade in the Tang Dynasty,which was damaged by the imperial army at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but soon returned to its old view.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Guangzhou was still the country's largest foreign t rade port.The three cities ” Ming, Hang, Guang ”, whose ship agencies buy a lot of frankincence. The purchasing number was a total of 354,449 pounds, of which 348.672 pounds of trade in Guangzhou, accounting for 98% of the total. It can be seen that Guangzhou occupies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foreign trade of that time. Guangzhou trad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s still prosperous, with "countless treasures and money" and "levying on other roads". Every year, dozens of overseas merchant vessels import overseas treasures such as rhinoceros, elephant, pearls, incense and glass into Guangzho in an endless stream. 宋元时期,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以及南海诸国商客进驻或居留广州,使这个南方都会充满异国情调,文化氛围与内地大不相同。美国著名中世纪专家汤普逊说,在9到12世纪将近400年中,中国坎富(即广府,今广州)的“阿拉伯殖民地”和中国人之间的政治关系,除了9世纪末一度微有裂痕外,继续保持着和睦状态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 large number of Arabs, Persians, Indians, and businessmen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settled in or resided in Guangzhou, making this southern city full of exotic atmosphere.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Mainland. James Westfall Thompson, a famous American medieval expertsaid , in the nearly 400 years from the 9th to the 12th centuries, the polit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Arab colonies" of China's Kanfu (previous called Canton and now called Guangzhou) and the Chinese peoplecontinue to maintain a harmonious state, except for a slightly cracked situation in the ninth century, 宋末,宋元双方在广南进行激烈争夺,广州贸易受到重怆。元中期以后,广州贸易逐渐恢复,大德年间,广州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14世纪20年代,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来到广州,称其比威尼斯大三倍,船舶数量庞大,“整个意大利的船都没有这一个城多。” At the end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two sides fought fiercely in Guangnan, and trades in Guangzhou suffered heavy losses. During the mid-Yuan period, Guangzhou's trade gradually recovered. During the Great De Dynasty, Guangzhou had trade with more than 140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world. In the 1420s, Italian traveler Odoriccame to Guangzhou, claiming it was three times larger than Venice andthe numbers of ships was great. He sai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ships numbers in Guangzhou, there is not so much of this cityin the whole of Italy." 五代时期,在闽国统治集团经营下,福建经济有了长足进展,泉州发展成为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北宋中期,泉州贸易越来越兴盛,尤其是对高丽贸易占相当大的比重。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period,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the reign of the Fujian Reich, the economy of Fujian Province made great strides and Quanzhou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port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In the middl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Quanzhou's trade flourished. In particular, it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Korea's trade.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65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65 纂辑者:广东海丰刘世高、刘志达、刘志兴2012-08-17 谨献给对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有兴趣的贤达参考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三甲(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万历年间共举办科考16次,共取一甲48名、二甲985名、三甲4050名,合5083名,平均每科取士317.688人。 以下是: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第一甲进士及第共3名 孙继皋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名进士及第 余孟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名进士及第

王应选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3名进士及第 第二甲进士出身共70名 支可大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名进士出身 周希贤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名进士出身 王泮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名进士出身 孙矿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名进士出身 沈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名进士出身 马慥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名进士出身 陆檄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7名进士出身 林缵振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8名进士出身 萧景训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9名进士出身 萧应宫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0名进

浅析我国宋朝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

浅析我国宋朝文学艺术繁荣的社会背景 盐城广播电视大学滨海电大分校11秋汉语言本科王本红 内容提要:我国宋朝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其繁荣的社会背景有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为文学形式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扩大,多种文学形式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文人地位提高,创作热情高涨;印刷业和教育事业发展,文化也空前繁荣为各种文学形式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关键词:宋朝文学艺术繁荣社会背景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令世界和国人惊叹而又恢宏的朝代----宋朝。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创建宋朝到1279年丞相陆秀夫负卫王赵昺投海自尽宋亡319年间,宋朝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等国家政策,理学与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教育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影响所及长远。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特别在文学艺术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无不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那么,宋朝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宋代文学艺术繁荣的环境因素 (一)独特的政治背景为各种文学形式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政治上,宋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在开封东北四十里)组织兵变,代周自立,建立了北宋王朝。此后将近二十年间,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又先后用武力和外交的手段吞并了南方的几个独立王国和建都在太原的北汉。中华民族经过唐末五代长期分裂的局面,到这时才在大部分地区取得了统一。为了防止中晚唐以来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政治局面的重演,同时又结合自己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帝位的经历,宋太祖赵匡胤特别警惕手下将领效法他那一套去反叛他。因此,他竭力削弱地方势力,千方百计巩固中央政权。例如在官制上,宋王朝采取官与职分离,使那些为人所景仰的重臣空有大的官号而无实权,“尊而不重”。宋以前朝廷中的宰相权力甚大,总理一切事务,但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北宋王朝为了防止宰相的专权,在宰相之下又设参知政事,并以枢密使、三司使分取宰相的军事大权和财政大权。在中书、枢密二府之外又有台谏,形成中书治民、三司理财、枢密主兵各不相侵的局面,而监察言路之权力非常之大。这样,不仅使行政、司法、财政、军事种种大权都集中到中央来,而且最后的裁决,多得听命于皇帝一人。赵宋帝王通过这些措施,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地方上于州郡长官之外又设通判,使彼此互相牵制。这就使当时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难行,在遇到重大的政治问

浅析古代涉外贸易立法制度变迁及其背景

浅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变迁及其背景 一、秦汉对外贸易萌芽初期法律制度 在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般包括中央及内地人民与沿边各族统治者和人民的互市,以及同境外各国的贸易往来。通说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兴起于秦汉,盛行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动摇于明清。本文试图按照这个发展线索,简要分析古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变迁以及制度变迁背后的因素。秦代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经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商品交易在此时也尚处于萌芽时期,而有据可考的涉外经济交往也较乏见。秦朝商鞅变法为封建社会的起步提供了制度基础,促发了商品经济贸易的萌芽。秦朝《法律问答》中有关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的记载印证了这一时期商品贸易的进步。“盗出朱(珠) 玉邦关及买(卖) 于客者,上朱(珠) 玉内史,内史材鼠购。”大体意思是偷运珠玉出境卖给邦客并被告奸者,应将珠玉上缴内史,由内史酌情予告奸者以奖赏。《法律问答》又载:“可(何) 谓布吏? 诣符传于吏是为布吏。”意为对外贸易须持有通行凭证,并在交与官府后,才可以进行贸易。[1]对于中国正式对外贸易的肇始,较多学者认为是西汉武帝派遣张骞多次出使西域以及自此形成“丝绸之路”之期。汉代封建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对外贸易也由此步入发展时期。汉武帝在位期间,为缓和与匈奴的矛盾,通过和亲及互市等手段加强双方的友好往来,但出于维护统治者利益的需要,又把与匈奴的商品贸易纳入政府的严格管辖之下。首先是在立法上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商人的资格,尤其是私商参与互市的权限。《汉书·文帝纪》记载:“两行书赠帛,分持其一,出入关合之乃得过,谓之传也”,就是说凡参与互市的私商,必须到政府部门领取凭证即“符传”,得到政府许可后方可参与贸易。其次是对涉外贸易商品种类的限制,汉律中规定不准以违禁物品与匈奴贸易,主要是禁止战略物资(铁、兵器、马匹、铜钱等)的互通,违者将受到严厉的制裁。《汉书·功臣表》载,景帝二年嗣侯宋“坐寄使匈奴,买塞外禁物,免。”另一相关记载为汉武帝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来降。及浑邪王到长安,因商人与其贸易,结果“坐当死者五百余人”[2]。除了与匈奴的贸易往来之外,汉朝通过与西域中亚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从而牵制北方的匈奴。武帝曾多次派遣使节四处探寻通往境外各国的途径,并通过军事、政治、外交等手段打通了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要道,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通道与汉有经济往来的国家有大秦、安息等大国,也有子合、德若等小国。古籍《魏略·西戎传》中记载:“(大秦国)又常得利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与对匈奴的外贸政策不同的是,出于政治和外交上的需要,汉朝同西域、中亚各国的贸易中,采取较为优惠的政策,如允许输出在与匈奴互市中不准输出的铁器和铜钱,且在数量上不加以限制。 从以上外贸政策可看出汉朝统治者制定对外贸易法制的初衷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虽然其条文和内容较为简略,涵盖范围偏狭,但却是此后中国两千年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