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复习数据的数字特征专题复习题(带答案)-精选文档

高考数学复习数据的数字特征专题复习题(带答案)-精选文档
高考数学复习数据的数字特征专题复习题(带答案)-精选文档

2019高考数学复习数据的数字特征专题复习题

(带答案)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在概率论中有什么意义?知道一个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就掌握了这个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性。以下是数据的数字特征专题复习题,请考生认真练习。

一、选择题

1.一个样本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3,14,19,

x,23,27,28,31,其中位数为22,则x为()

A.21

B.22

C.20

D.23

[答案] A

[解析] 由=22得x=21.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两组数据中,平均值较大的一组方差较大

B.平均数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标准差则反映数据离平均值的波动大小

C.方差的求法是求出各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的平方后再求和

D.在记录两个人射击环数的两组数据中,方差大的表示射击水平高

[答案] B

[解析]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

势的统计量,方差、标准差、极差都是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故选B.

3.在一次歌声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4 8.4 9.4 9.9 9.6 9.4 9.7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A.9.4 0.484

B.9.4 0.016

C.9.5 0.04

D.9.5 0.016

[答案] D

[解析]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剩余分数为9.4,9.4,9.6,9.4,9.7.

其平均数为==9.5.

方差s2=(0.12+0.12+0.12+0.12+0.22)

=0.08=0.016.

4.在某次测量中得到的A样本数据如下:

82,84,84,86,86,86,88,88,88,88.若B样本数据恰好是A样本数据每个都加2后所得数据,则A,B两样本的下列数字特征对应相同的是()

A.众数

B.平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样本的数字特征.

A的众数88,B则为88+2=90.

各样本都加2后,平均数显然不同.A的中位数=86,B的中位数=88,而由标准差公式s=知D正确.

5.甲、乙两支女子曲棍球队在去年的国际联赛中,甲队平均每场进球数为3.2,全年比赛进球个数的标准差为3;乙队平均每场进球数为1.8,全年比赛进球个数的标准差为0.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甲队的技术比乙队好;

乙队发挥比甲队稳定;

乙队几乎每场都进球;

甲队的表现时好时坏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 D

[解析] s甲s乙,说明乙队发挥比甲队稳定,甲乙,说明甲队平均进球多于乙队,但乙队平均进球数为1.8,标准差仅有0.3,说明乙队的确很少不进球.

6.期中考试后,班长算出了全班40人数学成绩的平均分为M,如果把M当成一个同学的分数,与原来的40个分数一起,算出这41个分数的平均数为N,那么MN为()

A. B.1

C. D.2

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

§1.4数据的数字特征 一、教学背景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通过实例,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大纲》中对统计部分的要求与《标准》的要求相差较大,若是承接现行《大纲》的话,建议先补充《标准》中第三学段相应部分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高中阶段还将进一步学习标准差,并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具体的问题中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数字特征。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例理解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 四、设计思路 (1)、教法构想 本节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 (2)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 五、教学实施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小明开设了一个生产玩具的小工厂,管理人员由小明、他的弟弟和六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五个领工和十个工人组成。工厂经营的很顺利,需增加一个新工人,小亮需要一份工作,应征而来与小明交谈。小明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周300元。你在学徒期每周75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了。”小亮工作几天后找到小明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找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元,平均工资

高考数学考点分析与2013届高三复习建议

2012年安徽省高考数学试卷分析与2013届高三复习建议一.近四年安徽高考考点分布(理科)

二.2012年安徽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2012年高考安徽数学卷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不难”、“常规”、“平稳”。应该说,今年的安徽卷是在前三年新课标自主命题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课标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的一套试题,让不同层次的考生在高考中一样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这样的成就感无疑成就他们心头的希望之火。我认为今年的这种命题理念是安徽高考命题发展的必然,也是在新一轮命题周期中的良好开端,进而坚持改革,坚持安徽特色,坚持深化素质教育。 课标高考安徽卷坚持的命题指导思想就是“稳定中逐步创新,不断深化新课标理念”,命题时强调依据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对于主干知识重点考查,不刻意追求覆盖,这些无疑是很好的。因为这实现了命题者、考生、教师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容易实现双向沟通,也是稳定得以实现的前提。我们看到2012年的安徽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从题目上看,没有在客观题部分设置难度很大的试题,让考生以较平稳的心态进入到主观题的答题中去,同时在主观题部分,基本都是低起点,宽入口,设置多问,阶梯递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解答题中获得相应的分数,变一到两题把关为多题多问把关,即使最后一题的第一问多数学生还是可以拿下的。试卷整体难度比去年降低不少。 下面就今年年安徽高考数学主干知识考查题型略加分析: 1、三角函数:文理都设置了一大一小两题,重点考察三角函数的恒等变形、图像性质、解三角形等常规问题,理科第15题为多选题,结合余弦定理、均值不等式等知识点,难度很大。这已经是安徽省小题把关、小题创新的一大特色,正方体、四面体、概率、直线方程、函数、数列都可以入题,考查知识点全面、辩证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都很高,稍有不慎就会整题丢分,这一直是学生一大薄弱环节。 15(理)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为,,a b c ;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 ①若2 ab c >;则3 C π < ②若2a b c +>;则3 C π < ③若3 33a b c +=;则2 C π < ④若()2a b c ab +<;则2 C π > ⑤若2 2222()2a b c a b +<;则3 C π > 【解析】正确的是①②③ ①2222 21cos 2223 a b c ab ab ab c C C ab ab π +-->?= >=?<

大数据的4V特征

大数据的4V特征 近几年很多领域都在讨论如何发展和运用大数据,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的特征是什么?好多人不怎么了解,下文对这些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大数据(Big Data) 大数据是指那些超过传统数据库系统处理能力的数据。它的数据规模和转输速度要求很高,或者其结构不适合原本的数据库系统。为了获取大数据中的价值,我们必须选择另一种方式来处理它。数据中隐藏着有价值的模式和信息,在以往需要相当的时间和成本才能提取这些信息。如沃尔玛或谷歌这类领先企业都要付高昂的代价才能从大数据中挖掘信息。而当今的各种资源,如硬件、云架构和开源软件使得大数据的处理更为方便和廉价。即使是在车库中创业的公司也可以用较低的价格租用云服务时间了。对于企业组织来讲,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分析使用和二次开发。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能揭示隐藏其中的信息。例如零售业中对门店销售、地理和社会信息的分析能提升对客户的理解。对大数据的二次开发则是那些成功的网络公司的长项。例如Facebook通过结合大量用户信息,定制出高度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并创造出一种新的广告模式。这种通过大数据创造出新产品和服务的商业行为并非巧合,谷歌、雅虎、亚马逊和Facebook它们都是大数据时代的创新者。 (二)大数据的4V特征 大量化(V olume):企业面临着数据量的大规模增长。例如,IDC最近的报告预测称,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扩大50倍。目前,大数据的规模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指标,单一数据集的规模范围从几十TB到数PB不等。简而言之,存储1PB数据将需要两万台配备50GB硬盘的个人电脑。此外,各种意想不到的来源都能产生数据。 多样化(Variety):一个普遍观点认为,人们使用互联网搜索是形成数据多样性的主要原因,这一看法部分正确。然而,数据多样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新型多结构数据,以及包括网络日志、社交媒体、互联网搜索、手机通话记录及传感器网络等数据类型造成。其中,部分传感器安装在火车、汽车和飞机上,每个传感器都增加了数据的多样性。 快速化(Velocity):高速描述的是数据被创建和移动的速度。在高速网络时代,通过基于实现软件性能优化的高速电脑处理器和服务器,创建实时数据流已成为流行趋势。企业不仅需要了解如何快速创建数据,还必须知道如何快速处理、分析并返回给用户,以满足他们的实时需求。根据IMS Research关于数据创建速度的调查,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拥有220亿部互联网连接设备。 价值化(Value):大量的不相关信息,浪里淘沙却又弥足珍贵。对未来趋势与模式的可预测分析,深度复杂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Vs传统商务智能(咨询、报告等) 蚁坊软件在舆情大数据处理中注重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化,凭借自身的大数据平台为客户提供舆情应用服务,其中鹰击提供微博舆情监测分析服务,正是基于这四个维度,其舆情“早发现”的能力显著领先竞争对手,为舆情早报告、早响应提供先机;而蚁坊软件旗下的另外一款典型产品,则是从多样性(全网)、快速性方面独有优势——鹰眼提供全网舆情监测分析服务,方便客户“速读网”,掌控舆情发展态势。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案高品质版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3)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 (4)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统计的作用,能够辨证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在一次射击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 甲运动员﹕7,8,6,8,6,5,8,10,7,4; 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运动员发挥的更稳定些吗?为了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我们要通过样本的数据对总体的数字特征进行研究。——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板出课题)。 【探究新知】 <一>、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探究〗:P62 (1)怎样将各个样本数据汇总为一个数值,并使它成为样本数据的“中心点”? (2)能否用一个数值来描写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一些统计知识,思考后展开讨论) 初中我们曾经学过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各种数字特征,应当说,这些数字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样本数据的特征信息。例如前面一节在调查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问题中,从这些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月均用水量的众数是2.25t(最高的矩形的中点)(图略见课本第62页)它告诉我们,该市的月均用水量为2. 25t的居民数比月均用水量为其他值的居民数多,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到底多多少。 〖提问〗:请大家翻回到课本第56页看看原来抽样的数据,有没有2.25这个数值呢?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1.集合与简易逻辑。分值在5~10分左右(一道或两道选择题),考查的重点是抽象思维能力,主要考查集合与集合的运算关系,将加强对集合的计算与化简的考查,并有可能从有限集合向无限集合发展。简易逻辑多为考查“充分与必要条件”及命题真伪的判别。 2.函数与导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它把中学数学的各个分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学数学全部内容的主线。在高考中,至少三个小题一个大题,分值在30分左右。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生成性函数为载体结合图象的变换(平移、伸缩、对称变换)、四性问题(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反函数问题常常是选择题、填空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其中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有向抽象函数发展的趋势。函数与导数的结合是高考的热点题型,文科以三次(或四次)函数为命题载体,理科以生成性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及分式函数)为命题载体,以切线问题、极值最值问题、单调性问题、恒成立问题为设置条件,与不等式、数列综合成题,是解答题试题的主要特点。 3.不等式;一般不会单独命题,会在其他题型中“隐蔽”出现,分值一般在10左右。不等式作为一种工具广泛地应用在涉及函数、数列、解几等知识的考查中,不等式重点考五种题型:解不等式(组);证明不等式;比较大小;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的综合性问题。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不等式性质、解法及均值不等式。解答题会与其它知识的交汇中考查,如含参量不等式的解法(确定取值范围)、数列通项或前n项和的有界性证明、由函数的导数确定最值型的不等式证明等。 4.数列: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衔接点,所以在历年的高考解答题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题量一般是一个小题一个大题,有时还有一个与其它知识的综合题。分值在20分左右,文科以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为主;理科以应用Sn或an之间的递推关系求通项、求和、证明有关性质为主。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而不等式是深刻认识函数与数列的工具,三者综合的求解题与求证题是对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三§4 数据的数字特征

§4 数据的数字特征 4.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4.2标准差 双基达标(限时20分钟) 1.已知一组数据20,30,40,50,50,60,70,80,其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大小关系是( ).A.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C.中位数<众数<平均数 D.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解析中位数、平均数、众数都是50,从中看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可以相同. 答案 D 2.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减去80,得一组新数据,若求得新数据的平均数是1.2,方差是4.4,则原来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 ).A.81.2,4.4 B.78.8,4.4 C.81.2,84.4 D.78.8,75.6 解析由题意得原来数据的平均数是80+1.2=81.2,方差为4.4. 答案 A 3.某商场买来一车苹果,从中随机抽取了10个苹果,其重量(单位:克)分别为150,152,153,149,148,146,151,150,152,147,由此估计这车苹果单个重量的平均值为( ) A.150.2克B.149.8克 C.149.4克D.147.8克 解析这车苹果单个重量的平均值为 x-=150+152+…+147 10 =149.8(克).故选B. 答案 B 4.已知数据a,a,b,c,d,b,c,c,且a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 分布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1.集合与简易逻辑: 10-18分 主要章节:必修1第一章《集合》、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选修1-1(文)2-1(理)《常用逻辑用语》 考查的重点是抽象思维能力,主要考查集合与集合的运算关系,将加强对集合的计算与化简的考查,并有可能从有限集合向无限集合发展。简易逻辑多为考查“充分与必要条件”及命题真伪的判别。 2.函数与导数: 30分+ 主要章节: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 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第四章《园与方程》 选修1-1(文)2-1(理)《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 选修4-4《极坐标方程》《参数方程》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它把中学数学的各个分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学数学全部内容的主线。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复合函数为载体,结合图象的变换(平移、伸缩、对称变换)、四性问题(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反函数生成考题,作为选择题、填空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其中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有向抽象函数发展的趋势。函数与导数的结合的解答题,以切线、极值、最值问题、单调性问题、恒成立问题为设置条件,结合不等式、数列综合成题,也是解答题拉分关键。

3.不等式:5-12分 主要章节: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 选修4-5全书 一般不会单独命题,会在其他题型中“隐蔽”出现,不等式作为一种工具广泛地应用在涉及函数、数列、解几等知识的考查中,不等式重点考五种题型:解不等式(组);证明不等式;比较大小;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的综合性问题。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不等式性质、解法及均值不等式。解答题会与其它知识的交汇中考查,如含参量不等式的解法(确定取值范围)、数列通项或前n项和的有界性证明、由函数的导数确定最值型的不等式证明等。 4.数列:20-28分 主要章节:必修5第二章《数列》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衔接点,所以在历年的高考解答题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题量一般是一个小题一个大题,另外一个与其它知识的综合题。文科以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为主;理科以应用Sn或an之间的递推关系求通项、求和、证明有关性质为主。证明题以考“错位相减法”比较多。 5.三角函数: 18-25分 主要章节: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

河南高考数学考点分析

2014年河南高考数学考点分析 数学高考试题的命制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在能力要求上,着重对考生的五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两种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进行考查。试题基本保持大稳定小创新。 下面针对近6年课改区试题按模块进行分析: 模块一不等式(不含选考) 2008年 6. 不等式(恒成立) 2009年 6.线性规划(目标函数为线性); 2010年 8.解不等式 2011年 13.线性规划(线性区域为四边形内部,目标函数为线性) 2012年14.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目标函数为线性); 2013年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1分段函数恒成立求参数范围 该部分很少考查纯粹的题目,一般会和其他知识结合考查。单纯考查一般较简单,主要考查不等式性质、解法等和线性规划,最值。学生易忽视不等式性质,线性规划试题很常规,不易过难训练. 模块二函数与导数 2008年 10.定积分21.导数(切线,对称) 2009年12.由指数函数和两个一次函数构成的最小值函数的最值(作图解决); 21.导数(涉及指数和积的导数,求单调区间,证明不等式) 2010年 3.一次分式函数的导数;8.函数(偶函数、不等式);11.分段函数(考查图像);21.指数函数导数(求单调求单调、参数范围) 2011年 2.函数性质判断(奇偶性、单调性);9.求积分;12.函数性质的运用(反比例函数与三角函数的交点问题);21函数解析式为包含对数的分式(根据某点处切线方程求参数,根据不等式求参数) 2012年10.函数图象及性质(涉及对数);12.函数综合(涉及指数和对数);21.导数综合(涉求单调求单调及指数) 2013年 16函数求最值,21函数求解析式,恒成立求参数范围 大题一般考查导数有关的综合问题,注意把导数与不等式证明联系起来,导数题目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函数类型涉及有对数型、指数型、三次函数、分式函数。三个二次间的关系,分段函数,三角函数型的要引起重视.学生易在起步求导出错.求导与求定积分要分清。 模块三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 2008年 1. 三角函数(周期)3. 三角形(余弦定理)7. 三角求值13. 向量(坐标运算) 2009年 9.根据向量关系式判断点在三角形中的位置); 14. 三角(知图像求表达式);17.三角(正余弦定理进行实际测量的步骤) 2010年 4.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9.三角(涉及二倍角的化简求值);16.解三角形(三角形面积,三角变换) 2011年 5.三角化简求值(二倍角、基本关系式);10.求向量夹角的范围;11.三角函数化简及性质研究;2012年9.三角函数的性质;13.向量运算;17.解三角 2013年 13.向量数量积运算17解三角形 小题一般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利用诱导公式与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正余弦定理求值化简、平面向量的基本性质与运算.大题主要以正、余弦定理为知识框架,以三角形为依托进行考查(注意在实

样本数值特征估计总体数字特征

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教科书结合实例展示了频率分布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对于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概念,重点放在比较它们的特点,以及它们的适用场合上,使学生能够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人通过混用这些(描述平均位置的)统计术语进行误导.另一方面,教科书通过思考栏目让学生注意到,直接通过样本计算所得到的中位数与通过频率直方图估计得到的中位数不同.在得到这个结论后,教师可以举一反三,使学生思考对于众数和平均数,是否也有类似的结论.进一步,可以解释对总体众数、总体中位数和总体平均数的两种不同估计方法的特点.在知道样本数据的具体数值时,通常通过样本计算中位数、平均值和众数,并用它们估计总体的中位数、均值和众数.但有时我们得到的数据是整理过的数据,比如在媒体中见到的频数表或频率表,用教科书中的方法也可以得到总体的中位数、均值和众数的估计. 教科书通过几个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描述平均位置的特征是不够的,还需要描述样本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通过对如何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使学生体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科书通过例题向学生展示如何用样本数字特征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阅读与思考栏目“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布的数字特征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维目标 1.能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能用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结合实际,对问题作出合理判断,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领悟“用数据说话”的统计思想方法;通过对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3.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会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统计的作用,能够辨证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对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据特征并作出合理解释,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体会样本数字特征具有随机性. 教学难点:用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导入新课 思路1 在一次射击比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击10次,命中环数如下﹕ 甲运动员:7,8,6,8,6,5,8,10,7,4; 乙运动员:9,5,7,8,7,6,8,6,7,7. 观察上述样本数据,你能判断哪个运动员发挥得更稳定些吗?为了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我们要通过样本的数据对总体的数字特征进行研究.——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

教案《数据的数字特征》

课时教案4 课题:数据的数字特征 一、教学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等概念,它们都是一些统计量,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在这个基础上高中阶段还将进一步学习标准差,并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具体的问题中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数字特征。 二、教学建议 1、本节开始,可结合上一节茎叶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计算初中已经学习过的统计量,让学生复习初中学习的统计量的内容,并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用不同的统计量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不同。 2、在选择适当的数来分别表示这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义务教育阶段时学习过的极差和方差。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选择适当的数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再鼓励他们积极交流,并认真观察、比较不同刻画方式之间的异同。 3、作为本节的结束,可安排教材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断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 (2)通过实例理解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方法,并能结合统计量对所给数据的分布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2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统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及各学科问题的方法,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各个统计量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 教学难点: 根据给定的数据,合理地选择统计量表示数据。 (一)课题引入 数据的信息除了通过前面介绍的各种统计图表来加以整理和表达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统计量来表述,也就是将多个数据“加工”为一个数值,使这个数值能够反映这组数据的某些重要的整体特征。 (二)探求新知 请大家思考,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几个统计量?它们在刻画数据时,各有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请大家结合下面问题的解决,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单位:元)如下: (1)求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 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 (3)你认为哪个统计量更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为什么? (4)公司经理会选取上面哪个数据来代表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情况? 税务官呢?工会领导呢?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应该认识到,各个不同的统计量适用于刻画不同的统计数据,并且有着各自的特点。 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 个数N x x x ,,,21 ,我们把 N x x x N +++ 21叫做这 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平均数是数据的重心,它是反映数据集中 趋势的一项指标。它的优点在于:对变量的每一个观察值都加以利用,比起众数与中位数,它会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是平均数对个别的极端值敏感,当数据有极端值时,最好不要用均值刻画数据。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次数的

高考文科数学考点

高考数学高频考点梳理 一、高考数学高频考点 考点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集合与简易逻辑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以集合为载体的新定义试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而简易逻辑一般会与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等知识结合在一起考察考点1: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考点2:常用逻辑用语 考点二:函数与导数 高考数学函数的影子几乎出现在每到题中。考生要牢记基本函数的图像与性质,重视函数与不等式、方程、数形结合、转化与划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导数属于新增内容,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的交汇点,命题范围非常广泛。 考点1: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考点2:导数及其应用 考点三:数列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高考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考查每年都不会遗漏,命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2)数列与其他知识的结合,其中有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几何的结合;(3)数列的应用问题,其中主要是以增长率问题。试题的难度有下降趋势。 考点1: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考点2:数列的递推关系与综合应用 考点四: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高考必考内容,一般情况下会有1—2道小题和一道解答题,解答题可能会与平面向量、解三角形综合考查,三角函数在高考中主要考查三角函数公式、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解三角形等,一般为容易题或中档题,尤其是三角函数的解答题,今年或回到高考试卷的第一道大题,解答是否顺利对考生的心理影响很大,是复习的重中之重。建议在考查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时第一步解析式化简完毕后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展开检验,确保万无一失。 考点1: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考点2:解三角形 考点五:平面向量 由于平面向量集数、形于一体,具有几何形式与代数形式的“双重身份”,使它成为中学数学知识的一个交汇点和联系多项内容的媒介,平面向量的引入也拓宽了解题的思路与方法。从近几年高考对向量知识的考查来看,一般有1—2道小题和一道解答题,小题考查向量的概念和运算,一般难度不大,大题主要考查解三角形或与三角函数结合的综合题,很多解析几何高考试题也会以向量的形式出现,预计今年高考仍会以“工具”的形式,起到“点缀”的作用。 考点1: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 考点2:平面向量的综合应用 考点六:不等式 不等式是及其重要的数学工具,在高考中以考查不等式的解法和最值方面的应用为重点,多数情况是在集合、函数、数列、几何、实际应用题等试题中考查。 考点1:不等式的解法 考点2: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考点七:立体几何 立体几何在每年的高考中,都会有一道小题和一道解答题,难度中档,小题主要考查三视图

1.4《数据的数字特征》教学案

§1.4《数据的数字特征》教学案 一、教学背景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通过实例,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大纲》中对统计部分的要求与《标准》的要求相差较大,若是承接现行《大纲》的话,建议先补充《标准》中第三学段相应部分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高中阶段还将进一步学习标准差,并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具体的问题中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数字特征。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例理解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 四、设计思路 (1)、教法构想 本节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 (2)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 五、教学实施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小明开设了一个生产玩具的小工厂,管理人员由小明、他的弟弟和六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五个领工和十个工人组成。工厂经营的很顺利,需增加一个新工人,小亮需要一份工作,应征而来与小明交谈。小明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周3 00元。你在学徒期每周75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了。”小亮工作几天后找到小明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找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小名说:“小亮啊,不要激动,平均工资是300元,你看,这是一张工资表。”工资表如下:

数据的数字特征

§4 数据的数字特征 【自主探讨学习】 【自主归纳】 1、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与这组数据的个数的商,数据 , , ……,的平均数 = n x x x n +++ 21 2、中位数: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成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若个数为偶数,中位数为位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若个数为奇数,位于中间的数为中位数。 3、(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2)众数特征: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反应该数据的集中趋势 4、极差 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成为这组数据的极差,表示该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情况。 5、标准差: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一种平均距离。 S= n x x x x x x n 2 2 22 1) ()()( -++-+- 6、方差,即标准差的平方 = 【问题研讨】 疑点一: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的作用及区别 ①中位数,众数及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②平均是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的大小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③众数考察各数出现的频率,其大小与这组数据中部分数据又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能反映问题。 ④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再所给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中集中趋势。 【问题研讨】: 1、已知一组数据为10,20,80,40,30,90,50,40,50,40.这组数据的众数是40,中位数是40 平均数是_____。 2、某鞋厂为了了解中学生穿鞋的鞋号情况,对某中学初二某班的20名男生所穿鞋号的统计如右表: 那么这20名男生鞋号数据的平均数是24.55,中位数是24.5,众数是25,在平均数、中位

2020年高考数学容易失分的知识点

下面是本网为你收集的2020年高考数学容易失分的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相关问题。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本网站。 2020年高考数学容易失分的知识点 01.遗忘空集致误 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B=?时也满足B?A.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 02.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 03.混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命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命题p的否定是否定命题所作的判断,而“否命题”是对“若p,则q”形式的命题而言,既要否定条件也要否定结论。 04.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05.“或”“且”“非”理解不准致误 命题p∨q真?p真或q真,命题p∨q假?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命题p∧q真?p真且q真,命题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綈p真?p假,綈p假?p真(概括为一真一假).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题目,也可以把“或”“且”“非”与集合的“并”“交”“补”对应起来进行理解,通过集合的运算求解。 06.函数的单调区间理解不准致误 在研究函数问题时要时时刻刻想到“函数的图像”,学会从函数图像上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函数的几个不同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切忌使用并集,只要指明这几个区间是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减)区间即可。

教学参考高一北师大数学必修3同步作业:第1章 第4节 数据的数字特征3 含答案

数据的数字特征同步练习思路导引 1.在8个试验点对两个早稻品种进行栽培对比试验,它们在各试验点的单位面积产量如下(单位:kg): 甲402 492 495 409 460 420 456 501 乙428 466 465 428 436 455 449 459 在这些试验点中哪种水稻的产量比较稳定? 解:比较甲、乙两组数据标准差的大小.S甲=37.5,S乙=14.7.S 乙

新教材2020人教B版数学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5.1.2 数据的数字特征

5.1.2 数据的数字特征 1.数据的最值、平均数、中位数、百分位数、众数 (1)最值 一组数据的最值指的是其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最值反映的是这组数最极端的情况.一般地,最大值用max 表示,最小值用min 表示. (2)平均数 ①公式:指样本数据的平均数, 即x =1n (x 1+x 2+…+x n )=1n ∑i =1 n x i . 一般地,利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可知,如果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x ,且a ,b 为常数,则 ax 1+b ,ax 2+b ,…,ax n +b 的平均数为a x -+b . ②求和的性质 ∑i =1n (x i +y i )=∑i =1n x i +∑i =1n y i ;∑i =1n (kx i )=k ∑i =1n x i ;∑i =1n t =nt . (3)中位数 一般地,有时也可以借助中位数来表示一组数的中心位置:如果一组数有奇数个数,且按照从小到大排列后为x 1,x 2,…,x 2n +1,则称x n +1为这组数的中位

数;如果一组数有偶数个数,且按照从小到大排列后为x 1,x 2,…,x 2n ,则称x n +x n +12 为这组数的中位数. (4)百分位数 ①定义 直观来说,一组数的p %分位数指的是,将这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处于p %位置的数.中位数就是一个50%分位数. ②意义 一组数的p %(p ∈(0,100))分位数指的是满足下列条件的一个数值:至少有p %的数据不大于该值,且至少有(100-p )%的数据不小于该值. 规定:0分位数是x 1(即最小值),100%分位数是x n (即最大值). (5)众数 一组数据中,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称为这个数据的频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2.极差、方差、标准差 数据的离散程度可以用极差、方差或标准差来描述. (1)极差 一组数的极差指的是这组数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 (2)方差 如果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x -,则方差可用求和符号表示为s 2=1n i =1n (x i -x -)2. 此时,如果a ,b 为常数,则 ax 1+b ,ax 2+b ,…,ax n +b 的方差为a 2s 2. (3)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称为标准差. 思考:方差与标准差的大小与样本数据有什么关系? [提示] 标准差、方差描述了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大小.标准差、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标准差、方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教案数据的数字特征

教案数据的数字特征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课时教案4 课题:数据的数字特征 一、教学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等概念,它们都是一些统计量,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在这个基础上高中阶段还将进一步学习标准差,并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具体的问题中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数字特征。 二、教学建议 1、本节开始,可结合上一节茎叶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计算初中已经学习过的统计量,让学生复习初中学习的统计量的内容,并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用不同的统计量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不同。 2、在选择适当的数来分别表示这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义务教育阶段时学习过的极差和方差。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选择适当的数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再鼓励他们积极交流,并认真观察、比较不同刻画方式之间的异同。 3、作为本节的结束,可安排教材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断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 (2)通过实例理解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方法,并能结合统计量对所给数据的分布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2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统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及各学科问题的方法,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各个统计量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 教学难点: 根据给定的数据,合理地选择统计量表示数据。 (一)课题引入 数据的信息除了通过前面介绍的各种统计图表来加以整理和表达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统计量来表述,也就是将多个数据“加工”为一个数值,使这个数值能够反映这组数据的某些重要的整体特征。 (二)探求新知 请大家思考,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几个统计量它们在刻画数据时,各有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请大家结合下面问题的解决,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单位:元)如下: (1)求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

高中数学数据的数字特征-例题解析

数据的数字特征-例题解析 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各有优缺点,也各有各的用处. 平均数是将所有的数据都考虑进去得到的度量,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最常用的统计量;中位数将观测数据分成相同数目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都比这个数小,而另一部分都比这个数大,对于非对称的数据集,中位数更实际地描述了数据的中心;当变量是分类变量时,众数往往经常被使用. 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和标准差.虽然极差没有充分利用数据,不能提供更确切的信息,但由于只涉及两个数据,便于计算,所以极差在实际中也经常用到.方差虽然充分利用了所得到的数据,提供了更确切的信息,但方差的单位是原始观测数据的单位的平方,在统计中,我们通常用标准差来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 【例题】 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试,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1)计算甲、乙两人射击命中环数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答案:计算得x 甲=7,x 乙=7,s 甲=1.73,s 乙=1.10. (2)比较两人的成绩,然后决定选择哪一个人参赛. 分析:数据x1,x2,…,xn 的平均数 x =n x x x n +???++21. 标准差s=n x x x x x x n 2 2221)()()(-+???+-+-. 根据计算得平均数和标准差,分析甲、乙两人成绩的集中和离散程度,从而选择一人参赛. 答案:由(1)可知,甲、乙两人的平均成绩相等,但s 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