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两首教案

3古诗两首

教学 要求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初步认识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提高阅读、背诵能力。 重点 难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会解释重点词句。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跟我学课文

1古 诗 两 首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2白云生处有人家。[①“远”“斜”“寒”三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句导读: 前两句诗写远景,由山势起笔写到人家,暗示了诗人浓厚的游兴。

诗意: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3霜叶红于二月花。[②霜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

句导读:后两句诗写近景,描述了深秋枫林的美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之情。

诗意: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要尽情观赏。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枫 桥 夜 泊

张继

1 知识点详解 ?

2 ①好。一个“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一个“斜”字写出了山路的蜿蜒曲折,而一个“寒”字则巧妙地点明了季节。“寒山”是指深秋之山。 3

②这是枫叶在巧妙地做过冬准备。冬天到来之前,有些植物为了御寒,将体内一些复杂的有机物转化成糖分。细胞液里的糖分增加后,细胞间隙里的溶液就不易结冰,这就增加了植物的抗寒能力。当糖分增多后,植物叶子里的花青素就容易形成了。而花青素正是使植物叶子呈红色的主要成分。秋天,枫树叶子中的花青素增多,便出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现象。

③题为“夜泊”,实际上诗人描写的是“夜半”时分的景色。上弦月升得早,半夜时分便已沉落,树上的栖乌大概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而被惊醒,并发出了几声啼鸣,因此有了“月落乌啼”。

4月落乌啼霜满天,[③“月落乌啼”应是早晨的景象,而题目却是“夜泊”,诗人到底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江枫渔火对愁眠。

句导读:前两句诗是诗人的所见所思,通过描写“夜泊”的环境,抒发了诗人孤寂愁闷的情怀。

诗意: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江边的枫树黑糊糊的一片,渔船上的灯火在风中摇曳,我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④诗句中的“客”是谁?心情怎样?]5

句导读:后两句诗是诗人的“所闻”,通过交代“夜泊”的地点及寒山寺的钟声,反衬诗人烦乱的心情。

诗意:在这充满寒意的夜里,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1.读古诗,识字。

2.学习《山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背诵这首诗。

本课挂图或投影片。

一启发谈话,导入本课

同学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首?(可指名背诵古诗。)

古诗语言精练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含意深刻,寓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象征,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民族文化,认真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山行》。

二解题

1.解题。

山行:即山中漫游的意思。

2.介绍作者。

杜牧(803~853):唐代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3.学生自读这首诗,初步了解诗的大意。

4.小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石径斜.:“斜”古时读作“xiá”,是为了押韵(现在读作“xié”)。

4

5④“客”就是诗人自己。愁,是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也是思乡之愁。

白云生.处:“生”读作“shēng”。

霜.叶:“霜”读作“shuāng”。

2.集体认读诗中的生字、新词。

3.齐读《山行》这首诗。

4.释词连句,明白诗意。

(1)指读第一、二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寒山:深秋时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斜:石头铺成的小路弯曲而上。

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白云缭绕可见山势之高。

(3)连词成句。

请同学根据解释连词成句,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4)指读第三、四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找出不易理解的词语,加以解释。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红色。

红于二月花:比春天开的花还要红艳。

(6)连词成句。

请同学根据解释连词成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7)提问:大家读懂了吗?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8)让学生将句意串起来说说诗意。

5.小结方法。

解词语,明诗意。

四朗读诗句,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2.自读诗句,体会。

这首诗描写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诗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见的几幅景观:远望一条山石铺成的小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巅;近看山间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显现出几户人家;四周枫叶如火,更显得红艳娇美;枫叶之红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在这里,有白云,有红叶,色彩明丽;山路、枫林、人家,和谐温馨;还有因爱这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的诗人也在这幅画中,使画面更显得有情有意。写秋景,全诗却无半点悲凉萧瑟的气氛。特别是最后一句诗,把枫叶与花相比,十分新颖。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春风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随流水而去。而枫叶却是在同秋风、秋雨、秋霜的搏击中变得火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诗人特别喜爱枫林的原因,也是这首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的魅力所在。

3.这首诗应怎样朗读?

4.教师范读。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5.学生练读。

6.指名读,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7.小结学法,想意境,悟诗情。

五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

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

解词语,明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

六朗读背诵

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自读、自背,同桌对读、对背或集体朗读背诵等形式作巩固练习。

1.“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学习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要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和方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又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然后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亻:仗倚化停仙

心:忘态忠忽总

木:朴枫林格校

氵:清池泳泊海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

(1)《山行》的作者是宋代的杜牧。(?)

(2)“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意思是坐在车上。(?)

(3)“霜”字共17画,除去部首还有9画。()

(4)“红于二月花”的意思是“比二月开的花还要红艳”。()

3.欣赏吟唱曲。

1.理解“泊”“渔火”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通过描写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隐隐约约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哀愁。

3.背诵《枫桥夜泊》这首诗。

幻灯片。

一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集体背诵《山行》。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

解词语,明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

二学生自读《枫桥夜泊》,初步了解大意

三依照学法步骤读诗解意

1.指读《枫桥夜泊》。

2.知诗人,解诗题。

(1)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2)教师补充介绍作者。

张继(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3)齐读课文题目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枫桥夜泊”的意思是夜晚把船停在枫桥。

3.解词语,明诗意。

(1)齐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2)学生质疑。

4.逐句解意。

(1)指读第一、二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江枫:江边的枫树(一说泛指江边的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请同学根据解释连词成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江边的枫树黑糊糊一片,渔船上的灯火在风中摇曳,我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3)指读第三、四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苏州有姑苏山,因而称苏州为姑苏。

寒山寺:寺名,在枫桥附近。

夜半:半夜。

(4)请同学根据解释连词成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在这充满寒意的半夜,只有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5)将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6)齐读这首诗。

5.想意境,悟诗情。

(1)想想诗人看到、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总结: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隐隐约约地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哀愁。

这首诗首先描写诗人深夜难眠,走出船头所见到的景象:月亮已落,霜雾满天的深秋之夜,传来的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增添了几分夜深人静的气氛。江岸上是火红的枫树,江面上是渔火点点。面对此情此景,离家在外的诗人想到自己漂泊不定,流浪异乡,不禁愁绪满怀,难以安然入睡。后两句诗写诗人深夜所闻:半夜时分,江面上传来寒山寺沉闷的钟声,声声入耳,一方面进一步烘托出夜深人静,另一方面更加重了诗人心中的愁苦之情。这首诗主要从见和闻两个角度来描写枫桥夜景。见色闻声中,用一“愁”字点染,诗中那愁思满腹的游子形象跃然纸上。由于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

(2)想想应怎样朗读。

(3)教师范读。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学生自读练习。

(5)展示朗读。

(6)练习背诵。

1.《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2.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要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课文插图、诗意惆怅的语言,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的,要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把握。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1.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2.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枫桥夜泊.。(停泊) (2)月落乌啼.霜满天。(啼叫)

(3)江枫渔火对愁眠.。(睡觉) (4)夜半钟声到.客船。(传到)

3.猜一猜。

有手轻轻抱,有足快快跑,有雨就下雹,有水泡汤喝。

打一字(包)

4.按要求写字。

加一笔:日旦、旧大太、犬木禾、本王玉、主从丛三王、丰

加两笔:口目丨工方访二王工主人犬

加一部分:乞+口=吃求+王=球中+冫=冲月+月=朋舌+刂=刮交+口=咬

换一部分:鸭鸡和利地池江功犹优扬杨

5.读一读,记下来。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①隐者:隐居的人。指有知识而不愿做官,甘愿住在山林、乡村的人。

②不遇:没有遇到。

③童子:小孩,指服侍隐者的书童。

④言:告诉,说。

译文:诗人进深山去拜访一位隐者,没有遇到。诗人就在松树下询(xún)问隐者的书童:“你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书童回答:“师傅采药去了,他就在这座山中,但是云雾弥(mí)漫(màn),不知道他在哪个地方。”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之作。小诗写景抒情,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江南春》等。

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诗多登临纪行之作,风格清远,不事雕琢。有《张祠部诗集》。代表作品有《枫桥夜泊》等。

2.《山行》赏析

古人写秋色的诗有不少都属“悲秋”之作,但杜牧这首写秋色的诗却唱出一曲高昂的秋色赞歌。

诗人深秋登山,途中所见景色不仅没有凄冷寥落之感,相反却充满诱人的生活情趣:山间石径曲折横斜,山顶白云缭绕,有几处人家。最令人喜爱的是那晚秋的枫叶,经寒霜侵袭,不仅没有枯萎,反而更加艳丽。诗人爱枫林晚景,是因为枫叶有着傲霜斗寒的精神,从而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豪迈乐观的思想感情。

3.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的枫桥西500米,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有了这所古刹(寺),便带上了历史的文化色彩,而显得更加丰富,令人遐想。

4.张继与《枫桥夜泊》

提起唐朝诗人张继,就会想起他创作的这首《枫桥夜泊》,可你知道张继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出这首诗的吗?

在张继与同窗好友一起考状元时,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孙山。落榜后,

张继非常失望,他一个人独自来到苏州。

苏州是个好地方,水乡的风光胜似天堂。张继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可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游了一天园林水巷,不但没有解去心中的烦闷,反而新增了许多忧愁,真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哇!夜晚,张继让老船工把小船停泊在枫桥旁边,哪里也不想去了。枫桥下的小河,在夜幕里静静流淌。小船在水面上轻轻摇动,恰似随风轻摆的摇篮。我且在这“摇篮”中好好睡一觉吧,也许明天醒来,会有一个好心情。张继钻进船舱,解衣躺下。水波荡漾,小船轻摇,确实很舒服,可往事偏要一幕幕在脑海里上演:十年苦读的艰辛,父母的期待,别人的鄙视,自己的失意……每一件都像钢针似的,扎得人心疼。最让张继心疼的是奶奶,赴考前,奶奶把张继叫到床前,颤抖着双手,从自己身上取下一尊拇指大的玉观音,戴到张继的脖子上。这尊玉观音奶奶随身戴了几十年,张继从未见她取下过。奶奶说,观音菩萨会保佑她的孙儿金榜高中的。张继摸摸身上的玉观音,暗叹一声:“唉,奶奶,孙儿愧对您老人家呀!”张继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他索性披衣起来,准备跟船工说说话。出了船舱他才发现,老船工已经躺在船头睡着了。小河上渔火点点,每一点渔火,就是一户人家。张继不想惊动老船工,就悄无声息地站在船头赏月。月亮好像瞧不起张继这个落第书生,渐渐西沉,一会儿就从枫树梢头落下去,再也看不见了。就在月亮落下的枝头上,传来一声鸦鸣,在静夜里显得格外凄凉。“这只乌鸦为什么深夜还鸣叫?它也和我一样愁肠百结难以入眠吗?”江上起风了,张继临风打了一个寒战。已经是深秋时节,难怪夜风侵肤。他正要回到船舱去添衣服,就听到一声钟声,仿佛从天外传来。钟声在静夜里格外纯净、悠扬,缭绕于耳,久久不散,勾起张继的无限乡愁!小时候,张继经常跟奶奶去寺里烧香许愿,听惯了这样的钟声。在这落榜时候,在这异乡的深夜,听到这熟悉的钟声,让人怎能不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怎能不想起慈爱的奶奶?家中的奶奶知道孙儿落榜了吗?不,在奶奶的眼里,孙儿是最优秀的,她老人家一定日夜盼望孙儿金榜题名的好消息呢!夜风更大了,吹得小船摇来摆去,河上的渔火也跟着一明一灭。张继望着夜色中的枫树古桥,脱口吟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