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的标准、适应症、禁忌症

心肺复苏的标准、适应症、禁忌症
心肺复苏的标准、适应症、禁忌症

发病原因

心搏骤停的原因可分为[2]心源性心搏骤停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疾病分类

心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搏骤停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3]:

1、心室颤动:心室肌发生快速而极不规则、不协调的连续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频率为200-500次/分,这种心搏骤停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图2)。心室颤动如能立刻给予电除颤,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2、心室静止:心室肌完全丧失了收缩活动,呈静止状态。心电图表现呈一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多在心搏骤停一段时间后(如3~5min)出现。

3、心电-机械分离:此种情况也就是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心室肌可断续出现缓慢而极微弱的不完整的收缩。心电图表现为间断出现并逐步增宽的QRS波群,频率多为20-30次/分以下。由于心脏无有效泵血功能,听诊无心音,周围动脉也触及不到搏动。此型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后果,最后以心室静止告终,复苏较困难。

心搏骤停的以上3种心电图类型及其心脏活动情况虽各有特点,但心脏丧失有效泵血功能导致循环骤停是共同的结果。全身组织急性缺血、缺氧时,机体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及相关激素,使外周血管收缩,以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供血;缺氧又导致无氧代谢和乳酸增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急性缺氧对器官的损害,以大脑最为严重,随着脑血流量的急骤下降,脑神经元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迅速降低,细胞不能保持膜内外离子梯度,加上乳酸盐积聚,细胞水肿和酸中毒,进而细胞代谢停止,细胞变性及溶酶体酶释放而导致脑等组织细胞的不可逆损害。缺氧对心脏的影响可由于儿茶酚胺增多和酸中毒使希氏束及浦氏系统自律性增高,室颤阈降低;严重缺氧导致心肌超微结构受损而发生不可逆损伤。持久缺血缺氧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肝小叶中心性坏死等脏器损伤和功能障碍或衰竭等并发症。

室颤

室颤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病人无先兆症状,常突然发病。少数病人在发病前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有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心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一般心脏停搏3~5秒,病人有头晕和黑朦;停搏5~10秒由于脑部缺氧而引起晕阙,即意识丧失;停搏10~15秒可发生阿-斯综合征,伴有全身性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停搏20~30秒呼吸断续或停止,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紫绀;停搏60秒出现瞳孔散大;如停搏超过4~5分钟,往

往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害。辅助检查以心电图最为重要,心搏骤停4分钟内部分病人可表现为心室颤动,4分钟后则多为心室静止。

心搏骤停的识别一般并不困难,最可靠且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一般轻拍病人肩膀并大声呼喊以判断意识是否存在,以食指和中指触摸颈动脉以感觉有无搏动,如果二者均不存在,就可做出心搏骤停的诊断,并应该立即实施初步急救和复苏。如在心搏骤停5min内争分夺秒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病人有可能获得复苏成功且不留下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损害的后遗症;但若延迟至5min以上,则复苏成功率极低,即使心肺复苏成功,亦难免造成病人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的损害。因此在现场识别和急救时,应分秒必争并充分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注意不应要求所有临床表现都具备齐全才肯定诊断,不要等待听心音、测血压和心电图检查而延误识别和抢救时机。

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

非专业急救者应持续CPR直至获得AED和被EMS人员接替,或患者开始有活动,不应为了检查循环或检查反应有无恢复而随意中止CPR。对于医务人员应遵循下述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和终止抢救的标准。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1)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按压一次可触摸到颈动脉一次搏动,若中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则应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如果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说明病人心搏已恢复。

(2)面色(口唇):复苏有效时,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若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

(3)其他:复苏有效时,可出现自主呼吸,或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甚至有眼球活动及四肢抽动。

终止抢救的标准

现场CPR应坚持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

(1)患者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

(2)无心搏和自主呼吸,CPR在常温下持续30min以上,EMS人员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

(3)有EMS人员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接替抢救。

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呼吸、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禁忌症

(1)首先应注意观察患者瞳孔的反应,这是显示患者病状的最好标志:瞳孔见亮即收缩,表明血液中有足够的含氧量,而且可以流入脑部;瞳孔见亮时毫无反应,仍然散大,表明脑部严重受损;瞳孔虽然散大,但在见亮时有反应,表明按压心脏有效。但应注意,在使用药物之后,瞳孔的反应可能会反常。

(2)应不时摸脉搏,以检查按压的效果或判明心脏是否已经恢复跳动。可以检查颈动脉、股动脉或挠动脉的搏动情况,但以颈动脉的检查更为实用,更能说明问题。

3)应密切注意患者皮肤、口唇的颜色,若转红,表明复苏有效。

(4)应注意防止并发症。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若方法不当,可引起并发症,例如肋骨骨折,气胸,心包积液,肝脏撕裂与脂栓塞等。但若注意操作,方法正确,则可避免。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勿压胸骨尖剑突上方,以防引起肝脏撕裂。

②在按压患者胸部时,手指不得接触患者肋骨,只能利用手掌根,按压患者胸骨下段上方胸中央处。

③按压患者胸部时,动作应平稳,有节奏,压迫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操作切勿过重或仓突。

④勿同时压腹部与胸部,以免损伤肝脏。

(5)按压速度不得过慢或过急。为避免疲劳,方便记数,可取每分钟60次,即每秒钟1次的速度。操作正确时,所产生的收缩压峰值可达约13.3千帕(或以上),颈动脉处平均血压约为5.3-6.7千帕,颈动脉中血液流量则可达正常(6)在发现患者心脏停跳后,应在数秒钟之内,立即开始抢救。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使操作中止时间超过五秒钟。移动患者,替换操作者,检查脉搏,检查心电图,注射药物,插管……不论何种动作,均应如此。

(7)尽管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需要时间,但是时间愈长则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小,即使在最佳的情况下,也常是如此,但急救者仍应坚持认真操作,直至患者完全无望。

(8)或遇下列情况,不能作胸外心脏按压者为:胸部压伤,有胸部内伤,患急性心肌梗塞,张力性气胸,或严重的肺气肿患者。在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无效时,若有具备充分经验的医生在场,医疗设备条件允许时,可改行胸内心脏挤压等其它必要的急救手术。若患者心脏停止跳动已有五六分钟以上,一般可不必做胸外心脏按压。但若心脏停跳的时间长短不能准确确定,则应做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做人工呼吸,直至医生到来,由医生决定处理方法。

(9)若患者人事不省,瞳孔呆板、散大,停止自发呼吸达15至30分钟以上,即为脑死亡的征兆,通常难以抢救。若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持续达一小时,但心电图仍无活力显示,即可断定为心死亡。至于孩童,则时间更长些,往往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可获复苏。参考上述情况,急救人员可决定抢救至何时可以停止。

心肺复苏适应症

心肺复苏适应症 心肺复苏适用于由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严重创伤、电击伤、溺水、挤压伤、踩踏伤、中毒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 心肺复苏概述 ▲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伤病员,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时间。 ▲在心跳呼吸骤停后4分钟之内开始正确的心肺复苏,8分钟内开始高级生命支持者,生存希望大。 重点提示: 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现场及时开展有效的抢救非常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心肺复苏操作程序 ▲步骤一:判断意识。轻拍伤病员肩膀,高声呼喊:“喂,你怎么了!” ▲步骤二:高声呼救。“快来人啊,有人晕倒了,快拨打急救电话”或赶快呼叫场馆内的急救人员。 ▲步骤三:将伤病员翻成仰卧姿势,放在坚硬的平面上。

▲步骤四:打开气道。成人: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90°)。 ▲ 步骤五:判断呼吸

一看,看胸部有无起伏 二听,听有无呼吸声 三感觉,感觉有无呼出气流拂面 重点提示: 判断呼吸的时间不能少于5—10秒钟 ▲步骤六:口对口人工呼吸 救护员将放在伤病员前额的手的拇指、食指捏紧伤病员的鼻翼,吸一口气,用双唇包严伤病员口唇,缓慢持续将气体吹入。 吹气时间为1秒钟以上。 吹气量700—1100毫升(吹气时,病人胸部隆起即可,避免过度通气),吹气频率为12次/分钟(每5秒钟吹一次)。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为12—16次/分钟。 ▲步骤七: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部位:胸部正中两乳连接水平 按压方法: ①救护员用一手中指沿伤病员一侧肋弓向上滑行至两侧肋弓交界处,食指、中指并拢排列,另一手掌根紧贴食指置于伤病员胸部。 ②救护员双手掌根同向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双臂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30次。 ③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下压深度4—5厘米,放松时保证胸壁完全复位,按压频率100次/分钟。正常成人脉搏每分钟60—100次。 重要提示:按压与通气之比为30:2,做5个循环后可以观察一下伤病员的呼吸和脉搏。

心肺复苏技能操作内容

心肺复苏技能操作内容 【适应证】 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禁忌证】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方法】 心肺复苏(CPR)是一个连贯、系统的急救技术,各个环节应紧密结合不间断地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如下: 1、判定患者有无意识 方法:目击有人倒地,可重呼轻拍患者,可呼喊患者,轻轻摇动患者肩部,高声喊叫:“同志,你怎么啦?”。 报告:“病人无反应!” 2、判断是否需要复苏(一叫二看三感觉) (1)呼吸:看胸廓无起伏现象或是否为正常呼吸节律。 (2)心跳:触摸颈A感觉有无搏动——病人喉结再滑向一侧2cm,颈动脉搏动点即在此水平面的胸锁乳突肌前缘的凹陷处。

报告:“病人无心跳呼吸!”。3、紧急呼叫 方法:大叫“来人啊!快打120!”;同时将病人去枕平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摆成复苏体位(俯卧病人要翻身),打开上衣、松开裤带。 3、打开气道 (1)仰头抬颏/颌法:抢救者一手掌(小鱼肌)按于患者前额,使病人头后仰,另一手中指和食指抬起下颏/颌。 (2)仰面托颈法:抢救者一手掌(小鱼肌)按于患者前额,一手托起患者颈部。对疑有头、颈部外伤者不宜使用。 (3)托颌法:头、颈部外伤者,抢救者站在病人头后,双手中指和食指轻轻托起下颌。 4、胸外按压: (1)部位:胸骨中段或两侧乳头连线。 (2)方法:以一手的掌根放于按压部,另一手掌根重叠于下一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翘起(上手指紧扣下手指防止移位),使手指离开胸壁,术者的双臂与病人胸骨垂直,向下用力按压,使胸骨明显地压下5cm。小儿2~3cm。 (3)按压频率: 成人:>100次/分 儿童:>100次/分 (4)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比例: 成人:2/30

现场心肺复苏术操作程序

现场心肺复苏术操作程序(单人) 【适应症】 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 【禁忌症】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方法】 心肺复苏(cPR)是个连贯、系统的急救技术,各个环节应禁密结合不间断地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如下: 1.判断:确定意识状态、大动脉搏动 判断患者意识是否丧失,应在5~10s内完成。 1.1方法:抢救者可轻拍或轻摇患者的肩部,高声喊叫:“喂,你怎么啦?”;如你认识患者,则最好直接呼喊其姓名。 1.2注意点:严禁摇动患者头部,以免损伤颈椎。若现场有亲人或旁人提供患者意识丧失的可靠信息,可省略以上步骤。 2.判断有无脉搏由于颈动脉为中心动脉,在周围动脉搏动消失时仍可触及脉搏,且可在不脱衣服情况下检查,故十分可靠和方便。对婴幼儿或住院患者可检查股动脉。应在5~10s内完成这一检查。 2.1方法:抢救者一手臵于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保持气道开放;另一手的示指、中指轻臵患者喉结处,然后滑向气管旁软组织处(相当于气管和胸锁乳突肌之间)进行触摸颈动脉搏动。 2.2注意点: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推移颈动脉;不能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以免造成头部供血中断;不要压迫气管,以免造成呼吸道阻塞;检查不应超过10s;颈部创伤者可触摸肱动脉或股动脉。 3.呼救及招人协助:一旦确定患者已昏迷,应立即呼救,招呼最近的响应者。 3.1方法:大声叫“来人啊!救命啊!” 3.2注意点:协助者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现场心肺复苏初级救生;向急诊医疗救护系统求救时,应讲清事故地点、回电号码、患者病情和治疗简况;绝不可离开患者去呼救。 4.将患者放臵心肺复苏体位:将患者仰卧于坚实平面如木板上,使头、颈、躯干无扭曲,平卧有利于血液回流,并泵入脑组织,以保证脑组织血供。 4.1方法:翻动患者时务使头、肩、躯干、臀部同时整体转动,防止扭曲。翻动时尤其注意保护颈部,抢救者一手托住其颈部,另一手扶其肩部,使患者平稳地转动为仰卧位 4.2注意点:抢救者跪于患者肩旁,将患者近侧的手臂直举过头,拉直其双腿或使膝略呈屈曲状。 4.3抢救者的位臵应跪于患者的肩部水平,这样抢救者不需移动膝部就能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且有利于观察患者的胸腹部。 5.畅通呼吸道凡意识丧失的患者,即使有微弱的自主呼吸,均可由于舌根回缩或坠落,而不同程度地堵塞呼吸道入口处,使空气难以或无法进入肺部,这时应立即通畅呼吸道。在抽掉患者枕头的同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5.1仰头举颏法(或仰头举颌法):抢救者一只手的小鱼际肌放臵于患者的前额,用力往下压,使其头后仰,另一只手的示指、中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上抬起。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开放呼吸道徒手操作法。但操作时应注意手指不要压迫颏下软组织,以防呼吸道受压;也不要压迫下额,使口腔闭合;有假牙者不必取出,因举颏可使牙托复位,有利于人工呼吸。 5.2双手抬颌法:抢救者位于患者头侧,双肘支持在患者仰卧平面上,双手紧推双下颌角,下颌上移,拇指牵引下唇,使口微张。此法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因此法易使抢救者操作疲劳,也不易与人工呼吸相配合,故在一般情况下不予应用。 5.3仰头抬颈法;抢救者跪于患者头侧,一手臵于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另一手放在颈后,托起颈部。注意不要过度伸展颈椎;有假牙须取出,以防松动的牙托堵塞呼吸道。 6.实施人工呼吸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以下不同的人工呼吸方法。 6.1口对口人工呼吸:首先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抢救者用按于患者前额一手的拇指与示指捏紧鼻

心肺复苏步骤及注意事项

心肺复苏步骤及注意事项 心肺复苏术简称CPR(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就是当呼吸终止及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 举凡溺水、心脏病、高血压、车祸、触电、药物中毒、气体中毒、异物堵塞呼吸道等导致的呼吸终止、心跳停顿,在医生到来前,均可利用心肺复苏术维护脑细胞及器官组织不致坏死 心肺复苏ABC A步骤 将病人平卧在平坦的地方,急救者一般站或跪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放在病人的前额上用力向后压,右手指放在下颌沿,将头部向上向前抬起。 注意 让病人仰头,使病人的口腔、咽喉轴呈直线,防止舌头阻塞气道口,保持气道通畅。 B步骤 口对口吹气,也就是人工呼吸。抢救者右手向下压颌部,撑开病人的口,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双唇包封住病人的口外部,用中等的力量,按每分钟12次、每次800毫升 的吹气量,进行抢救。 一次吹气后,抢救者抬头作一次深呼吸,同时松开左手。下次吹气按上一步骤继续进行, 直至病人有自主呼吸为止。 注意 吹气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急性胃扩张。同时观察病人气道是否畅通,胸 腔是否被吹起。C步骤 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者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前胸骨下段,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两手的手指翘起不接触病人的胸壁,伸直双臂,肘关节不弯曲,用双肩向下压而形成压力,将胸骨下压4厘米至5厘米(小儿为1厘米至2厘米)。 按压部位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肝、胃等内脏。压力要适宜,过轻不足于推动血液循环; 过重会使胸骨骨折,带来气胸血胸。 B、C步骤应同时进行,按压30次之后做两次人工呼吸,通常一个抢救周期为三轮,也 就是按压90次、人工呼吸6次。 经过30分钟的抢救,若病人瞳孔由大变小,能自主呼吸,心跳恢复,紫绀消退等,可 认为复苏成功 A(assessment、airway)即判断有无意识、畅通呼吸道。当病人发生猝倒等症状时,首先要判断病 人是否还存在意识,可以轻拍病人面部或肩部,并大声喊叫名字或其他称呼。如果没有反应,说明病人意识已丧失,可用手指掐其人中,同时立即高声呼救,呼唤其他人前来帮助救人,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然后将病人放成合适的仰卧体位,一般要适当抬高病人的头部和腿部,与地面呈30度角为宜。畅通呼吸通道,清理口腔、鼻腔异物,并使舌根离开咽后

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及评分标准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考核评分表 姓名: 培训专业: 送培单位: 分 解 分 3 总 分 得 分 项目 技术操作要求 1.操作 仪表端庄,服装整洁(衣帽鞋),修剪指甲。 5 2 者准备 2 用物准备:硬木板 1块、纱布(弯盘、蹅脚板)等。 复苏目标:操作快速有效恢复猝死患者呼吸循环和意识。 现场安全性判断:查看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1 2.计划 1 ①判断患者意识:呼叫患者、轻拍患者肩部,轻拍重唤,两侧呼唤“同志,你 怎么了?”口述无意识。 5 ②判断患者呼吸、颈动脉搏动:通过眼看:胸部有无起伏,无起伏表示呼吸停 止。判断呼吸同时,术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 部位),旁开两指(或向同侧下方滑动 2-3厘米),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 判断时间为<10秒。 3.评估 患者及 呼救 25 15 5 如无意识、呼吸、脉搏立即大声呼救,寻求他人帮助(来人啊!救命啊!请拨 打 120/或通知医生,准备除颤器)。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步骤 C-A-B )。 胸外心脏按压:C ①体位放置:患者仰卧位坚实平面(外伤患者保护颈椎),检查是否硬板床, 如为软床,胸下需垫胸外按压板,解开衣扣,腰带,暴露胸部,四肢无扭 曲,去枕; ② ③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 1/3交界处或剑突上 2指处;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点 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只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 手指上翘、并拢,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 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抬起时胸壁充分回弹; 按压幅度:5~6cm ; 20 ④ ⑤ 按压频率:100~120次/min ;按压 30次后执行“A ” 开放气道:A 15 15 ①如有明确呼吸道分泌物,应当清理呼吸道、口鼻部,取下活动义齿。 ②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下颌、耳垂与身体长轴垂直。 人工呼吸:B 4.操作 55 要点 (口对口人工呼吸)①口对口人工呼吸。压额、捏鼻、包口吹气(双唇包绕病 人口部形成封闭腔,用力吹气,吹气时间 1s )。用眼睛余光观察病人胸廓是否 抬起。吹气量 500~600ml 。吹毕,松开鼻孔 1-2s ,注意观察胸廓复原情况, 见胸廓抬起即可。吹气两口后,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简易呼吸器使用):使用 E-C 手法压紧球囊面罩,观察病人胸廓是否抬起。 单手按压气囊到底,送气量 500~600ml ,送气时间 1s 。 2次人工呼吸时间小于 10秒 按胸外按压:呼吸比率 30:2,CAB 程序操作 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患者颈 动脉搏动及呼吸<10秒,如已恢复,进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如颈动脉搏动及 呼吸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 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 5 复苏成功,安置患者,协助转医院/或继续抢救,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 征变化。

2015版心肺复苏流程

2015版成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判断周围环境 判断意识 (拍双肩、呼唤患者“同志,你怎么啦?”。口诉“病人无意识”。) ↓ 招手呼叫他人协助抢救 (喊“快来人啊!抢救病人啊!”) ↓ 启动BLS (心肺复苏法):(口述)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 ↓ 摆正复苏体位 (仰卧、头、躯干、下肢平直,两上肢置于躯干两侧,解扣胸) ↓ 判断心跳,触摸颈动脉(无心跳,未扪及搏动) (用中食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喉结)然后向抢救者侧滑动2-3cm,在气管旁胸锁乳突肌前 缘软组织深处感觉颈动脉有无搏动) ↓ 胸外心脏按压(30次) 『位置』两食指沿肋弓上划,找到胸肋切迹,切迹上至两横指,另一手的一指在两横指上缘“点”住,再用两横指的手掌根中对住“点” 『放置』一掌根中点与按压位置对位,另一掌根重叠,两掌手指交错或伸直,手指上翘 『姿势』身体前倾,肩与按压位置垂直,肩、肘、腕三点一线并与地面垂直,以髋关节为支点,通过上身的力量下压 『深度』下压深度成人5cm以上,5-13岁5cm,婴幼儿4cm 『频率』100次以上/分,婴幼儿100-120次/分 『注意点』切迹上两横指,双掌重叠,手指翘起,三点成一线,垂直,髋关节为支点,上身力量,不要摇舞,压:松=1:1,松时手掌不移位,按压时看面部 ↓ 开放气道 (仰头抬颏法或抑头抬颈法,将头侧向抢救者一侧,并用食指勾出口腔异物) ↓ 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下进行人工呼吸(2次) (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二次,并可看到胸部起伏。每次大于1秒。) ↓ 按压、吹气5周期 ↓ 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未恢复需立即除颤。 ↓ 除颤结束,报告:继续心肺复苏2分钟后,意识恢复,有自主呼吸,触及大动脉搏动,瞳孔由大变小,面色、口唇红润、皮温变暖,复苏成功。 【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或呼吸骤停(脑疝、脑干损伤引起)。 【禁忌症】1、胸壁开放型损伤。2、肋骨骨折。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目的】恢复心脑肺功能

心肺复苏及考试流程

人工呼吸操作方法/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操作方法 一、适应证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脏骤停、心室颤动及心搏极弱)或呼吸骤停(脑疝、脑干损伤引起)。 二、禁忌证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脏压塞。 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三、操作方法 心肺复苏(CPR)是一个连贯、系统的急救技术,各个环节应紧密结合不间断地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如下: 1.证实迅速用各种方法检查病人,确定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主要采取“一看”:看形态、面色、瞳孔:“二摸”:颈动脉搏动、摸股动脉:“三听”:听心音。证实病人心跳停止后应立即进行抢救。 2.体位置病人于平卧位,躺在硬板床或地上,去枕,解开衣扣,松解腰带。尽量减少搬动病人。 3.畅通呼吸道其操作方法是仰额举颌法: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或下颌角处,抬起下颏(颌)。有假牙托者应取出。 4.人工呼吸一般可采用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口对口鼻呼吸(婴幼儿)。 病人仰卧,术者位于病人一侧,低头观察病人胸廓无呼吸起伏动作,口鼻亦无气息吐出,颈动脉搏动消失,判断其呼吸心跳停止,呼叫同事抢救的同时,迅速松开其领口和裤带、并抽去枕头,用纱布或手帕清除病人口鼻分泌物及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一手抬起患者颈部,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压迫病人前额保持其头部后仰位置,使病人下颌和耳垂连线与床面垂直;一手将病人的下颌向上提起,另一手以拇指和示指捏紧病的鼻孔。术者深吸气后,将口唇紧贴病人口唇,把病人嘴完全包住,深而快地向病人口内吹气,时间应持续l秒以上,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此时,立刻脱离接触,面向病人胸部再吸空气,以便再行下次人工呼吸。与此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并松开捏鼻的手,观察胸部恢复状况,并有气体从病人口中排出。然后再进行第二次人工呼吸。开始时先迅速连续吹入3-4次。然后吹气频率维持在每分钟l2~20次,吹气量每次500-600ml. 5.胸外心脏按压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人工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 (2)按压方法术者两只手掌根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之重力向病人脊柱方向按压。按压应使胸骨下陷4-5cm(婴幼儿下陷1-2cm)后,突然放松。按压频率l00次/分钟。单人抢救时,每按压30次,俯下做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30:2)。按压5个循环周期(约2分钟)对病人作一次判断,主要触摸颈动脉(不超过5秒)与观察自主呼吸的恢复(3-5秒)。双人抢救时,一人负责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负责维持呼吸道通畅,并做人工呼吸,同时监测颈动脉的搏动。两者的操作频率比仍为30:2。 (3)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①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0kPa;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③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④出现自主呼吸;⑤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4)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更不要为了观察脉搏和心率而频频中断心肺复苏,按压停歇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秒,以免干扰复苏成功。

心肺复苏的标准、适应症、禁忌症

发病原因 心搏骤停的原因可分为[2]心源性心搏骤停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疾病分类 心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搏骤停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⑶: 1、心室颤动:心室肌发生快速而极不规则、不协调的连续颤动。心电图表 现为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频率为200-500次/分,这种心 搏骤停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 (图2)。心室颤动如能立刻给予电除颤,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2、心室静止:心室肌完全丧失了收缩活动,呈静止状态。心电图表现呈一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多在心搏骤停一段时间后(如3?5)出现。 3、心电-机械分离:此种情况也就是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心室肌可 断续出现缓慢而极微弱的不完整的收缩。心电图表现为间断出现并逐步增宽的波群,频率多为20-30次/分以下。由于心脏无有效泵血功能,听诊无心音,周围 动脉也触及不到搏动。此型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后果,最后以心室静止告终,复苏较困难。 心搏骤停的以上3种心电图类型及其心脏活动情况虽各有特点,但心脏丧失有效泵血功能导致循环骤停是共同的结果。全身组织急性缺血、缺氧时,机体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及相关激素,使外周血管收缩,以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供血;缺氧又导致无氧代谢和乳酸增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急性缺氧对器官的损害,以大脑最为严重,随着脑血流量的急骤下降,脑神经元三磷酸腺苷()含量迅速降低,细胞不能保持膜内外离子梯度,加上乳酸盐积聚,细胞水肿和酸中毒,进而细胞代谢停止,细胞变性及溶酶体酶释放而导致脑等组织细胞的不可逆损害。缺氧对心脏的影响可由于儿茶酚胺增多和酸中毒使希氏束及浦氏系统自律性增高,室颤阈降低;严重缺氧导致心肌超微结构受损而发生不可逆损伤。持久缺血缺氧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肝小叶中心性坏死等脏器损伤和功能障碍或衰竭等并发症。 室颤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病人无先兆症状,常突然发病。少数病人在发病前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有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心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一般心脏停搏3?5秒,病人有头晕和黑朦;停搏5?10秒由于脑部缺氧而引起晕阙,即意识丧失;停搏10?15秒可发生阿- 斯综合征,伴有全身性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停搏20?30秒呼吸断续或停止, 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紫绀;停搏60秒出现瞳孔散大;如停搏超过4~5分钟,往往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害。辅助检查以心电图最为重要,心

心肺复苏步骤及禁忌症.

心肺复苏步骤及禁忌症 单人心肺复苏步骤 (1)判断意识; (2)如无反应,立即呼救; (3)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 (4)开放气道,清理口腔异物; (5)判断有无呼吸; (6)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2次; (7)保持头后仰,另一手检查颈动脉有无搏动; (8)如有脉搏,可仅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9)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10)每按压30次,口对口吹气2次,然后重新定位,再按压30次,如此反复进行; (11)心肺复苏开始1分钟,或者连续操作四个循环后,检查一次呼吸和脉搏、瞳孔变化,以后每进行4~5分钟检查一次,每次不超过5秒钟。 (12)如用担架搬运病人或者是在救护车上进行心肺复苏,应不间断地进行,必须间断时,时间不超过5~10秒。 双人心肺复苏步骤 ①基本上与单人心肺复苏术步骤相同; ②两人动作必须协调配合,一人按压,一人吹气,以5:1比率进行;做口对口人工呼吸者,负责开放气道,观察瞳孔,触摸颈动脉搏动。 ③施行心肺复苏的人可分别站在(或跪在)病人的左侧和右侧,便于交替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受到条件的限制,也可站(跪)在同侧。 ④做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者交换位置,互换操作,中断时间不能超过5秒钟。心肺复苏终止指标 ①病人已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②确定病人已死亡。 ③心肺复苏进行30分钟以上,检查病人仍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瞳孔无回缩。 心肺复苏术的要点 ①发现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以挽救生命。 ②心肺复苏术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③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操作要点:头后仰,打开气道,捏住鼻孔,封住口唇,深吸一口气后,向口腔内吹气,每分钟12~14次。 ④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要点: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垂直下压3~4厘米,每分钟100次左右。 ⑤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按15:2进行;双人心肺复苏按5:1进行。 婴幼儿心肺复苏手法要点

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注意事项及指征

心肺复苏注意事项及指征 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2005年底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新版CPR急救指南,与旧版相比,主要就是按压与呼吸的频次由15:2调整为30:2. 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和终止抢救的指征 (1)观察颈动脉搏动,有效时每次按压后就可触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后搏动停止,表明应继续进行按压。如停止按压后搏动继续存在,说明病人自主心搏已恢复,可以停止胸外心脏按压。 (2)若无自主呼吸,人工呼吸应继续进行,或自主呼吸很微弱时仍应坚持人工呼吸。 (3)复苏有效时,可见病人有眼球活动,口唇、甲床转红,甚至脚可动;观察瞳孔时,可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4)当有下列情况可考虑终止复苏: ①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 ②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将病人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变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现场可考虑停止复苏; ③当现场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爆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病人死亡,无救治指征时。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2020年心肺复苏步骤及禁忌症(课件)

2020年心肺复苏步骤及禁忌症 (课件) 心肺复苏步骤及禁忌症 单人心肺复苏步骤 (1)判断意识; (2)如无反应,立即呼救; (3)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 (4)开放气道,清理口腔异物; (5)判断有无呼吸; (6)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2次; (7)保持头后仰,另一手检查颈动脉有无搏动; (8)如有脉搏,可仅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9)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10)每按压30次,口对口吹气2次,然后重新定位,再按压30次,如此反复进行; (11)心肺复苏开始1分钟,或者连续操作四个循环后,检查一次呼吸和脉搏、瞳孔变化,以后每进行4~5分钟检查一次,每次不超过5秒钟。

(12)如用担架搬运病人或者是在救护车上进行心肺复苏,应不间断地进行,必须间断时,时间不超过5~10秒. 双人心肺复苏步骤 ①基本上与单人心肺复苏术步骤相同; ②两人动作必须协调配合,一人按压,一人吹气,以5:1比率进行;做口对口人工呼吸者,负责开放气道,观察瞳孔,触摸颈动脉搏动。 ③施行心肺复苏的人可分别站在(或跪在)病人的左侧和右侧,便于交替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受到条件的限制,也可站(跪)在同侧。 ④做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者交换位置,互换操作,中断时间不能超过5秒钟。 心肺复苏终止指标 ①病人已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②确定病人已死亡. ③心肺复苏进行30分钟以上,检查病人仍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瞳孔无回缩. 心肺复苏术的要点 ①发现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以挽救生命。 ②心肺复苏术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③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操作要点:头后仰,打开气道,捏住鼻孔,封住口唇,深吸一口气后,向口腔内吹气,每分钟12~14次。 ④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要点: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垂直下压3~4厘米,每分钟100次左右。 ⑤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按15:2进行;双人心肺复苏按5:1进行。 婴幼儿心肺复苏手法要点 ①判断意识:叩击足底部,捏掐合谷处(手背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地方。) ②口对口鼻人工呼吸:使婴幼儿头部轻轻后仰,畅通呼吸道,但不可使头部过度后仰,吹气时将婴儿口鼻包紧,吹气频率每分钟20次。 ③检查脉搏的搏动,判断有无心跳.婴儿检查肱动脉搏动,肱动脉位于上臂内侧,肘、肩之间. ④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下压。 下压深度:幼儿2。5~3。5厘米,婴儿1。5~2.5厘米.

1心肺复苏考试题及答案

心肺复苏理论考试题 姓名: 科室: 得分: 一、选择题: 1、现场心肺复苏包括A、B、C三个步骤,其中A就是( ) A、人工循环 B、人工呼吸 C、开放气道 D、除颤 2、诊断心跳骤停迅速可靠的指标就是( ) A、大动脉搏动消失 B、呼吸停止 C、瞳孔散大 D、血压测不出 E、脉搏不清 3、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 ( ) A、80-100次/分 B、至少100次/分 C、100- 120次/分 D、至少60-80次/分 4、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 ( ) A、30:2 B、15:2 C、30:1 D、15:1 5、对成人进行口对口吹气时,吹气的频率为( ) A、3-4次/分钟 B、5-6次/分钟 C、10-12次/分钟 D、12-20分钟 6、指南在心脏停搏时推荐的每次吹气时间( ) A、超过1秒 B、超过2秒 C、小于1秒 D、与呼气时间等同 E、快速用力吹气 7、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 ( ) A、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 B、心尖部 C、胸骨中段 D、胸骨左缘第五肋间 8、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 ( ) A、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B、至少3cm C、至少5cm D、至少6cm 9、在成人心肺复苏中,潮气量大小为 ( ) A、400-500ml B、500-600ml C、600-700ml D、800-1000ml 10、使用单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 ( ) A、200J B、300J C、360J D、150J 11、使用双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 ( ) A、100J B、100-150J C、150-200J D、300J

CPR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徒手心肺复苏(成人,使用简易呼吸器)技术 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根据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制定) 【目的】 1.通过实施CPR,促进建立患者的循环、呼吸功能。 2.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评估】 1.现场环境安全:排除不安全因素如,电源、有害气体等。 2.评估患者:心肺复苏是急救技术,需分秒必争,对患者的评估应与操作同步进行。确认患者无意识,无颈动脉搏动,无运动,无呼吸(终末叹气应看做无呼吸)。 3.有无禁忌症:胸部严重挤压伤、大面积肺栓塞、张力性气胸(如颈椎损伤患者不能把头偏向一侧)。 【准备】 1.护士:着装整洁,沉着稳重,动作迅速。 2.物品:手电筒、血压计、听诊器、简易呼吸器(应急状态)、氧气装置、棉签、脚凳(必要时)、复苏板、快速手消毒液、护理记录单(根据事发现场准备,就地取材)。 3.环境:安全,患者床单位周围宽敝,必要时屏风或布帘遮挡。 4.病人准备:仰卧于地面或复苏板上(复苏体位:病人头颈、躯干、四肢在一条线上,双侧上肢位于身体两侧) 【方法】 评估环境→发现患者突发病情变化→判断意识,双手拍击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喂/呼姓名,你怎么啦?),同时检查颈动脉搏动(判断颈动脉搏动:术者右手食指和中指指腹沿患者下颌正中滑至气管喉结部位,再平移向对侧滑动2~ 3cm,至胸锁乳突肌中段内侧凹陷处)时间<10秒→病人无意识、颈动脉搏动消失→寻求帮助(院内---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简易呼吸器!院外---拨打120),记录时间→术者位于病人右侧,在病室将病人迅速去枕仰卧位(卧于软床者,肩背下垫复苏板),在室外仰卧在坚实表面→解开病人衣扣、腰

带、暴露胸部→行胸外心脏按压→术者将一手掌根部紧贴在患者双乳头联线的胸骨中心,另一手掌根部重叠放于其手背上,双臂伸直,垂直按压,使胸骨下陷5~6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反弹,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1:1→将患者头侧向一侧,迅速清理口腔内分泌物→采取仰头举颏法(一手掌小鱼际肌置于病人前额使头后仰,另一手食指中指置于下颌并尽量抬起下颌,呈通气最佳位置。医务人员对于创伤患者使用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调节氧流量至少10~12L/min→面罩方向正确,术者左手以“C E”手法固定面罩,使面罩与患者面部紧密衔接(CE手法:左拇指、食指张开正确固定面罩,达到密封,其余三指用力上抬下颌) →术者右手挤压呼吸囊进行人工通气二次,每次应吹气1秒,使胸廓抬举。通气频率10次/分,注入空(氧)气:500~600ml→按压通气比为30:2→5个循环后,判断复苏是否有效(是否有自主呼吸,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不超过10秒)→若无颈动脉搏动继续进行CPR→若复苏有效,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取下简易呼吸器→擦净患者面部→撤除复苏板,病人头部垫枕→整理衣裤,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告知安慰患者及家属→快速手消毒→记录(复苏有效时间及抢救过程)→整理用物(急救药品、物品清点数字后归位,并及时补充;物品保证应急状态;简易呼吸器进行清洗、消毒、灭菌)→洗手。 【评价】 1.应急反应良好,判断准确,确保安全。 2.操作熟练正确,打开气道方法准确,动作稳、准、节力、有效(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胸廓起伏)。 3.按压位置正确,用力适当,频率符合要求。 4.面罩紧扣口鼻,不漏气 5.挤压呼吸囊节律、频率规范。 6.复苏有效,操作过程中患者无损伤。 【注意事项】 1.按压应确保足够的速度与深度,尽量减少中断。 2.施救者应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以便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 3.当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成人在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

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一)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流程(成人) 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2.判断意识:拍肩、呼叫,证实病人意识丧失。 3.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病人跪地,双膝与肩同宽。 4.开放气道:压额抬颏,观察口腔有无异物,有异物立即取出。 5.人工呼吸:用视、听、感觉判断病人有无呼吸,5~10秒;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2次,每次吹气时间超过1秒,并可以看到胸部起伏。 6.建立人工循环:检查有无颈动脉搏动,5~10秒;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病人面部反应。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 (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处; (4)按压频率100次/分; (5)按压深度4~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松开与压下的时间基本相等。 7.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 :2。

8.首轮做5个30 :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继续心肺复苏。 (二)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儿童) 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2.判断意识:拍肩、呼叫,证实病人意识丧失。 3.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病人跪地,双膝与肩同宽。 4.开放气道:压额抬颏,观察口腔有无异物,有异物立即取出。 5.人工呼吸:用视、听、感觉判断病人有无呼吸,5~10秒;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2次,每次吹气时间超过1秒,并可以看到胸部起伏。 6.建立人工循环:检查有无动脉搏动(可查颈动脉或股动脉),5~10秒;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病人面部反应。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用一手掌根或扣手,肘关节伸直 (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处; (4)按压频率100次/分; (5)按压深度约胸前后径的1/3~1/2,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松开与压下的时间基本相等。

心肺复苏术培训记录

心肺复苏术 【适应证】 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禁忌证】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方法】 心肺复苏(CPR)是一个连贯、系统的急救技术,各个环节应紧密结合不间断地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如下: 1、判定患者有无意识 方法:目击有人倒地,可重呼轻拍患者,可呼喊患者,轻轻摇动患者肩部,高声喊叫:“同志,你怎么啦?”。 报告:“病人无反应!” 2、判断是否需要复苏(一叫二看三感觉) (1)呼吸:看胸廓无起伏现象或是否为正常呼吸节律。 (2)心跳:触摸颈A感觉有无搏动——病人喉结再滑向一侧2cm,颈动脉搏动点即在此水平面的胸锁乳突肌前缘的凹陷处。 报告:“病人无心跳呼吸!”。3、紧急呼叫 方法:大叫“来人啊!快打120!”;同时将病人去枕平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摆成复苏体位(俯卧病人要翻身),打开上衣、松开裤带。 3、打开气道 (1)仰头抬颏/颌法:抢救者一手掌(小鱼肌)按于患者前额,使病人头后仰,另一手中指和食指抬起下颏/颌。 (2)仰面托颈法:抢救者一手掌(小鱼肌)按于患者前额,一手托起患者颈部。对疑有头、颈部外伤者不宜使用。

(3)托颌法:头、颈部外伤者,抢救者站在病人头后,双手中指和食指轻轻托起下颌。 4、胸外按压: (1)部位:胸骨中下段或两侧乳头连线。 (2)方法:以一手的掌根放于按压部,另一手掌根重叠于下一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翘起(上手指紧扣下手指防止移位),使手指离开胸壁,术者的双臂与病人胸骨垂直,向下用力按压,使胸骨明显地压下5cm,小儿2~3cm。 (3)按压频率: 成人:小于100次/分 儿童:>100次/分 (4)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比例: 成人:2/30;儿童:2/15 8、口对口呼吸 吹气两次,吹1s。术者用按于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闭患者鼻翼下端,深吸一口气,将口紧贴患者口唇,深而慢地用力吹气,直至患者胸廓抬起。术者口离开,手松开鼻。 9、评估: 连续5个周期后检查复苏有效指征 (1)能扪及颈A搏动; (2)患者颜面、口唇、皮肤、指端颜色由紫转红; (3)散大的瞳孔缩小; (4)呼吸改善或自主呼吸恢复。 报告:“复苏成功!”

心肺复苏适应症

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禁忌症: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方法 心肺复苏(CRP)是一个连贯、系统的急救术,各个环节应紧密结合不间断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如下: 1、证实:迅速用各种方法刺激病人,确定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主要采取“一看”:看形态、面色、瞳孔;“二摸”:摸股动脉、颈动脉搏动;“三听”:听心音。证实病人心跳停止后应立即进行抢救。 2、体位:一般要去枕平卧,将病人安置在平硬的地面上或在病人的背后垫上一块硬板,尽量减少搬动病人。医学全在线https://www.360docs.net/doc/c56250356.html, 3、畅通呼吸道:其操作方法是仰额举颌法: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或下颌角处,抬起下颌。有假牙托者应取出。 4、人工呼吸:一般可采用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口对口鼻呼吸(婴幼儿)。 方法:1、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进行;2、用按于前额之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的鼻翼下端;3、术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4、深而快地向病人口内用力吹气,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为止;5、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应放松,以便病人从鼻孔通气,观察病人胸廓向下恢复,并有气流从病人口内排出;6、吹气频率:12~20次/min,但应与心脏按压成比例。单人操作,心脏按压15次,吹气2次(15:2)。双人操作按5:1进行。吃名气时应停止胸外按压;7、吃名气量:一般正常人的潮气量500~600ml.目前比较公认以800~1200ml/次以免引起肺泡破裂。 5、胸外心脏按压: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人工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 (2)按压方法:1、抢救者一手掌根部紧放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2、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4~5cm(5~13岁3cm,婴、幼儿2cm)。3、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放松,务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4、按压频率:传统用80~100次/分。小儿90~100次/min,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以0.6:0.4为恰当。与呼吸的比例同上述。(3)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1、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0kPa;2、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3、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4、出现自主呼吸;5、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4)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更不要为了观察脉搏和心率而频频中断心肺复苏,按压停歇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秒,以免干扰复苏成功

心肺复苏机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机操作流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苏邦”数字化多功能心肺复苏机操作流程 适用症:适用于对心跳、呼吸骤停者的急救。 禁忌症:婴幼儿、儿童、骨质疏松者、胸部骨折者及胸部骨折史者禁用。 1、设备连接: (一)、氧气瓶供氧方式的气源安装:取出气源管道,先将其插在主机气源接头上,将气源管道另一端插在氧瓶减压阀的出气口上。打开氧气开关阀,调节工作压力调整阀,以达到适合的工作压力(—)。 (二)、固定患者:将患者仰面平卧放入复苏板,后颈部放置在复苏板弧形边缘,使其头部后仰开放气道。逆时针松开锁紧把手,使主机机头弹起,依据患者体型调节机头位置,用复苏板上固定带将患者紧固同,压下机头使按压头紧贴其胸骨中下1/3处,顺时针旋紧锁紧把手,使绑定在复苏板上的患者胸部与按压头紧密连成一体,确保按压过程中按压头始终紧贴胸骨中下1/3处。 (三)、安装呼吸面罩:将输气管一端安装在主机输氧接头上,另一端接装有呼吸阀的呼吸面罩,将其均匀地附着在患者的口鼻处,并用呼吸面罩固定带固定。 2、功能选择: (一)、根据患者的症状,按“连续通气”键或“按压通气比”键,选择按压通气比模式、单独连续按压模式、单独连续通气(通常选按压通气比,开机默认状态30:2模式)。 (二)、调节通气量旋钮至所需的通气量刻度。 (三)、按下“暂停/运行”键,使心肺复苏机开始处于工作运行状态。 (四)当预设值压深超过50mm、按压频率超过100次时,屏幕将出现“确认”和“取消”的询问界面。此时按“确认”键设备方可运行新参数,按“取消”键则依旧运行设置前的参数。 (五)、暂停:需要暂停时,按下“暂停/运行”键,此时“按压”和“通气”灯全部熄灭。 (六)、关机:按下“暂停/运行”键,先关闭电源开关,再拔下气源接头。 特别注意:

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心肺复苏注意事项:1按压应确保足够的速度和深度,尽量减少中断,操作途中换人应在心脏按压、吹气间隙进行,中断时间不超过7s,如需安插人工气道或除颤时,中断不应超过10~15s。2人工通气时,避免过度充气,操作不当科置胃膨胀、窒息,如患者没有人工气道,吹气时稍停按压;如有人工气道,吹气时可一直按压。3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可触及大动脉搏动;肱动脉收缩压大于60mmHg;面色、口唇、甲床、皮肤色泽转为红润;散大的瞳孔缩小;意识逐渐恢复;昏迷变浅范要规点1遵循标准预防、消毒隔离、安全原则。2评估现场环境、意识、呼吸、大动脉搏动、瞳孔状态。3告知家属取得配合,有活动义齿应取出,必要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4检查劲动脉搏动和呼吸时,要快而准,时间不能超过10秒。5如有气胸、肋骨骨折、活动性内出血、咯血患者禁止胸外按压 。电除颤技术注意事项1除颤时远离水和导电材料。2手持电极板时,两极不能相对,不能面向自己。3放置电极板部位应避开瘢痕、伤口,两电极中间相距10cm,安装有起搏器的患者,电极板与起搏器相距10cm。4除颤器使用后应及时充电备用,平时定时充电并检查性能。规范要点1遵循标准预防、消毒隔离原则2评估患者胸部毛发、有无义齿、金属饰品。3首次除颤能量:成人单向波360J,双向波120~200J;儿童2J/Kg,如一次除颤不能消除室颤,移开电极板后应立即行五个循环CPR。4除颤部位:心尖部:左腋中线或腋后线第4、5肋间;心底部:胸骨右缘第2~3肋间。5操作后应保留除颤时自动描记的心电图 。呼吸机的注意事项1连接呼吸机前彻底清除气道和口腔分泌物,检查气囊无漏气。2告知患者家属使用过程中不可自行调节呼吸机,当患者出现烦躁及呼吸机报警时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3注意观察胸廓活动度及双肺呼吸音两侧是否对称。规范要点1遵循标准预防、消毒隔离、安全的原则。2若氧浓度大于60%,应警惕氧中毒。3评估患者的呼吸情况、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等。告知患者或家属使用呼吸机的目的、注意事项。4妥善固定呼吸机,按需设定参数及报警参数。5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胸廓活动度及双肺呼吸音,观 察呼吸机使用状态,发生异常情况及时与医师沟通并处理。 心电监测的注意事项1密切观察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波形,及时处理干扰和电 极脱落,正确设定报警界限,不能关闭报警声音。2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在监 测仪附近使用手机,减少干扰。3对躁动患者,应固定好导线、电极、探头、 袖带,避免脱位以及导线打折缠绕,定时更换监测部位。规范要点1评估患者 病情、意识状态、皮肤情况。2对清醒患者,告知检测目的,取得患者合作。 3正确选择导联,设置报警界限,不能关闭报警声音。4嘱患者不要自行移动 或者摘除电极片,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5密切观 察心电图波形,及时处理异常情况。6嘱患者电极片处皮肤出现瘙痒、疼痛等 情况,及时告诉医护人员。7定时更换电极片和电极片位置。8停用是,先向 患者说明,取得合作后关机,断开电源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的注意事项1动作轻柔、准确、快速,每次吸痰不 超过15秒,连续不超过3次,吸痰间隔给氧气吸入。2吸痰管内径不超过气 管导管的1/2,负压不可过大。3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气管插管要口、鼻腔吸 痰管分开使用,以免交叉感染。4吸痰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吸痰量、性质、 血氧饱和度、面色、呼吸等变化,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规范要点1 遵循无菌技术、标准预防、消毒隔离原则。2告知患者做好准备3评估患者生 命体征、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呼吸机参数、氧疗情况、血氧饱和度、 气道压力、痰液的颜色、量和粘稠度,按需吸痰。4选择粗细、长短、质地适 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应一用5吸痰前后给予调节氧流量10L/分或吸纯氧2~3 分钟,如呼吸道被痰液堵塞、窒息,应立即吸痰。6调节合适的吸痰压力。7 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痰液情况、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当出现心率下降或 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立即停止吸痰,待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恢复后再吸。判 断吸痰效果。8插入吸痰管时不要带负压。吸痰时应旋转上提,自深部向上吸 净痰液,避免反复上提。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5秒。10吸痰过程中应鼓励患者 咳嗽。经鼻口腔吸痰法的注意事项1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动作轻柔,敏捷。 2贮液瓶应及时倾倒,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口腔、鼻腔、气管吸引时应做到一 吸一换,避免呼吸道感染。3如患者痰稠,可以配合雾化吸入,翻身扣背,患 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当暂停吸痰,休息后再吸。 规范要点1遵循无菌技术、标准预防、消毒隔离原则。2告知患者做好准备, 如有活动的义齿应取出。3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 氧疗情况、血氧饱和度、咳嗽能力及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按需吸痰。4选 择粗细、长短、质地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应一用一换。5吸痰前后最好给予 高流量氧气吸入2分钟,防止吸痰时导致低氧血症。6调节合适的吸痰的负压。 7插入吸痰管时不要带负压,吸痰时应旋转向上提,自深部向上洗净痰液,避 免反复上提,每次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秒。8吸痰观察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痰 液情况、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当出现心率下降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立即 停止吸痰,待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回复后再吸,判断吸痰效果。9.吸痰过程中应 鼓励患者咳嗽 中心氧气吸入的注意事项:1.注意观察患者呼吸困难改善情况,及时调整氧流 量。2.严格做好四防工作:防火防电防泄漏防水。3.告知患者及家属吸氧期间 的注意事项。规范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呼吸状态、缺氧程度、鼻腔情况。 2.告知患者安全用氧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强调不能自行调节氧流量,做好四防, 即防火防电防泄漏防水。3.遵医嘱选择合适的氧疗方法。4.遵医嘱根据病情调 节合适的氧流量。5.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氧流量后再应用;停用氧气时,应 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6.密切观察患者氧气治疗的效果,发现异常及 时报告医师处理。7.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