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声现象综合试题

物理 声现象综合试题
物理 声现象综合试题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引吭高歌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声音的有关知识。

【详解】

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2.如下图所示的实验,通过听声音的变化,能够达到“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这个目的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A中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一小球对鼓面的撞击力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也不同;B是研究声音的传播;C和D是研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的关系.故选A

考点:音调;响度;声音的传播

3.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下列有关声音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音调高

B.声音在真空中传器速度为340m/s

C.风吹树枝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详解】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m/s,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发出声音,这是由树叶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故C 正确;

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 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中国的古诗词也含有很丰富的物理知识,所以学习物理是一个很综合性的知识。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

4.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

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

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烛焰不停晃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最后听不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乒乓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音色是相同的,但振动的频率不同,音

调不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听到考试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这个场景说明

A.铃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B.铃声能传递能量

C.铃声属于噪声D.铃声能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同学们开始答卷是因为听到的铃声,在这里铃声就是一种信息,同学们接收到了这种信息,故本题中主要是说明铃声能传递信息,故应选D.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声、鸟声”靠音调区分

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音C.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

D.诗句“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中“笛声”是靠笛子传播进入人耳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特征,可以区分声源,故诗句中“蝉声、鸟声”靠音色区分,故A错误;

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声源处控制噪音,故B 错误;

C.声音由振动产生,诗句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诗句中“笛声”是靠空气传播进入人耳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

7.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入耳处减弱噪声

B.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响度太小

D.声音在空气的速度一定是340m/s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城市路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频率小于20赫兹,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空气中不同温度时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15℃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013年6月20日,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亚平讲课发出的声音是由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B.王亚平讲课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C.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D.在太空讲话声带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王亚平讲课发出的声音是由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王亚平讲课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响度很大,故B错;

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她的声音是通过电磁波传过来的,故C错;

声带不振动是不能发声的,故D错;

应选A.

9.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多次被弹开,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B.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C.本实验可以研究“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D.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音叉振动幅度越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高。说明声音的响度越大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这是“转换法”,故AD正确,B错误;

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乒乓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故B符合题意为答案。

10.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选A。

11.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回答问题。已知在长为0.85km的空金属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33s(此时气温约为15℃)。问: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0℃)331冰3230

(1)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哪种介质传来的? (2)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多长时间?

(3)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答案】(1)空气;(2) 2.5s ;(3)5000m/s ,铝。 【解析】 【分析】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则传播相同的距离,速度小的介质中需要的时间多;

(2)利用s

t v

=

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3)结合时间差计算声音在金属管内的传播速度,对应数据表找出金属管的材料。 【详解】

(1)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大,故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850m 2.5s 340m/s

s t v =

==空空; (3)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

2.5s 2.33s 0.17s t t t =-?=-=空金属,

则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

850m

5000m/s 0.17s

s v t =

=

=金属

金属, 查表知:金属管是由铝制材料制成的。

答:(1)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2)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需要2.5s ;(3)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为5000m/s ;该金属管是由铝制成的。

12.一列动车长200m ,以一定的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在进入七扇岩隧道前800m 处鸣笛,司机在鸣笛4s 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求:

(1)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动车行驶了多少米?

(2)该动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m/s?

(3)若该列动车以这个速度匀速通过一个长820m的隧道,则动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时间为多少?

【答案】(1) 240;(2) 60(3) 17s.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根据v=s

t

得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4s=1360m;

动车和声音的运动示意图如下:

由图知,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

s=s声?s0=1360m?800m=560m;由题意知,动车行驶的距离为:

s车=s0?s=800m?560m=240m;

(2)动车的速度:

v车=s

t

=

240m

4s

=60m/s.

(3) 动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

t'=s

v

'

=

200m820m

60m/s

+

=17s.

答:(1)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是240m;

(2)动车行驶的速度是216km/h.

(3)动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时间为17s.

13.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使钢尺振动的_______不同,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__就不同;若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尺,钢尺振动的___________不同,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就不同。

【答案】幅度响度频率音调

【解析】

【分析】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而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详解】

[1][2]轻拨与重拨钢尺,会导致钢尺振动幅度不同,响度就不同。

[3][4]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即发声音调不同。

14.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个现象说明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图是_____(选填“甲”或“乙”).

(3)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第_____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_____(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_____有关.

【答案】发声体在振动把音叉的振动放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空气能传声乙一高频率

【解析】

【分析】

【详解】

(1)声音由振动产生,为了表示发声体的振动,采用放大法,所以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音叉的振动是不容易直接看到的,而乒乓球的跳动很容易看到,所以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就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个现象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右边音叉的振动能通过空气传递到左边的音叉,即空气能传声;

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

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是乙图,因为声波不能从右边传递到左边,而敲击甲图的音叉是仍然能够振动的,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

(3)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即保证振幅相同,而两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可以比较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比较两种情况,第一次钢尺伸出短,振动得快,它的音调高,这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15.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要使得甲杯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大于乙杯,你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要使甲杯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于乙杯,你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更大的力敲击甲杯减少甲杯中的水

【解析】

【详解】

[1]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要使得甲杯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大于乙杯,甲杯的振动幅度就要大于乙杯,所以就要用更大的力敲击甲杯;

[2]用筷子敲击杯子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大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水量越小,音调越高,要使甲杯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于乙杯,应该减少甲杯中的水。

二、初中物理热学问题求解方法

16.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以下关于水的说法错误

..的是()

A.相同质量0℃水的体积大于0℃冰的体积

B.相同质量0℃水的内能大于0℃冰的内能

C.水蒸气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远,几乎没有作用力

D.今年12月11日我县第一次出现霜林尽染的美景,说明气温已经低于0℃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根据

m

V

ρ=和ρρ

>

水冰

得质量相同的0℃水的体积小于0℃冰的体积,故A错误,符

合题意;

B .0℃水放热凝固成相同质量的0℃冰,所以相同质量0℃水的内能大于0℃冰的内能,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水蒸气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远,几乎没有作用力,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而霜的形成需要的温度更低,所以霜的形成,说明气温已经低于0℃,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17.我国研制的大客机C919于2017年5月5日首飞成功,发动机巡航推力为3.6×104N ,巡航速度为920 km/h 。

(1)飞机水平匀速巡航时,受到的阻力是多少?

(2)若飞机以巡航速度飞行0.5 h 的过程中,耗油1800 kg ,求此过程中发动机的机械效率。(燃油热值q 取4.6×10 7J/kg ) 【答案】(1)3.6×104N ;(2)20% 【解析】 【分析】

(1)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根据平衡力判断出受到的阻力。

(2)根据Q mq =算出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根据s vt =算出移动的距离,根据W Fs = 算出发动机传递给飞机的推进功,根据100%W Q η=?推力放

算出发动机的机械效率。

【详解】

(1)飞机水平匀速巡航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发动机巡航推力与受到的阻力平衡力,大小相等,则受到的阻力

43.610N f F ==?

(2)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7101800kg 4.610J/kg 8.2810J Q mq ==??=?放

发动机巡航的距离为

920km/h 0.5h 460km 460000m s vt ==?==

飞机的推进功(推力所做的功)

4103.610N 460000m 1.65610J W Fs ==??=?推力

发动机的推进效率

1010

1.65610J 100%100%20%8.2810J

W Q η?=?=?=?推力放 答:(1)飞机水平匀速巡航时,受到的阻力是3.6×104N ;(2)若飞机以巡航速度飞行0.5h 的过程中,耗油1800kg ,此过程中发动机的机械效率2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衡力的应用、热量、速度、功、效率的计算等知识,是一道综合题,有一定的难度,难点是效率的计算。

18.煤、石油、天然气的过量开采使人类面临能源危机.某县在冬季利用地热能为用户取暖.县内有一口自喷状态地热井,出水温度为90℃,出水流量为150m3/h.

(1)每小时流出的水是多少kg?

(2)求每小时流出的地热水温度降低到50℃,所放出的热量.

(3)这些热量如果用天然气蒸汽锅炉供热,且天然气蒸汽锅炉的热效率为90%,则利用上述地热能供暖一小时可以节约多少天然气?[ρ水=1.0×103kg/m3,c水=4.2× 103J](kg?℃),天然气的热值为4×107J/m3]

【答案】(1) 1.5×l05kg;(2) 2.52×1010J;(3)700m3

【解析】

【详解】

(1)每小时流出水的质量

m=ρV=1.0×103kg/m3×150m3=1.5×l05kg;

(2)水放出的热量

Q水放=cmΔt=4.2×103J/(kg?℃)×1.5×105kg×(90℃-50℃)=2.52×1010J;

(3)这些热量如果用天然气蒸汽锅炉供热,则

Q有用=Q水放=2.52×1010J,

天然气需要放出的热量

Q放=

10

2.5210J

90%

Q

η

?

=

有用=2.8×1010J,

天然气的体积

V=

10

73

2.810J

410J/m

Q

q

?

=

?

放=700m3.

答:(1)每小时流出的水是1.5×l05kg;

(2)每小时流出的地热水温度降低到50℃所放出的热量为2.52×1010J;

(3)利用地热能供暖一小时可以节约700m3的天然气。

19.如图甲所示为大家常见的普通煤炉,通过燃烧煤将壶中的水进行加热。为提高煤炉效率,某大学创意小组设计了双加热煤炉,如图乙所示,在炉壁的夹层中也加入水,在给壶中水加热的同时,也给炉壁夹层中的水加热。现在1标准大气压下,壶中装有质量为4.5kg 温度为20℃的水,己知q煤=3×107J/kg,c水=4.2×103J/(kg?℃),求:

(1)如果烧开壶中的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2)已知甲图煤炉烧水效率为28%,若用甲图煤炉烧开壶中的水,需要完全燃烧煤的质量是多少?

(3)在乙图煤炉加热过程中,在消耗等量煤的情况下,除烧开壶中的水外,还可把炉壁夹层中10kg 的水从20℃加热至40℃,则改进后乙图煤炉的烧水效率是多大? 【答案】(1)1.512×106J ;(2)0.18kg ;(3)43.56%。 【解析】 【分析】

(1)知道水的质量、水的初温和末温、水的比热容,利用吸热公式求水吸收的热量;

(2)知道普通煤炉的烧水效率,利用100%Q Q η=

?吸

可得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已知煤的热值,利用Q mq =放可得普通煤炉完全燃烧煤的质量;

(3)由题知,双加热煤炉还可额外把炉壁间10kg 水从20℃加热至40℃,根据吸热公式求出炉壁间水吸收的热量;由题意可知,壶内水吸收热量不变,则可求出双加热煤炉中水吸收的总热量(有用能量);由题意可知,双加热煤炉中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变,再利用效率公式求出改进后乙图煤炉的烧水效率。 【详解】

(1)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把壶内20℃,4.5kg 水烧开,水吸收的热量:

()()361 4.210J/kg 4.5kg 10020 1.51210J Q c m t =?=????-=?吸水水℃℃℃; (2)普通煤炉的烧水效率为28%,由100%Q Q η=?吸

可得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 放=Q η吸

=61.51210J

28%

?=5.4×106J ,

由Q mq =放可得需要完全燃烧煤的质量:

m 煤=Q q 放

=67

5.410J 310J

??=0.18kg ; (3)改进后乙图双加热煤炉还可额外把炉壁间10kg 水从20℃加热至40℃,则炉壁间水吸收的热量:

()()2354.210J/kg 10kg 40208.410J Q c m t ''=?=????-=?吸

水水℃℃℃, 而壶内水的初温、末温以及质量均不变,则壶内水吸收热量不变,则双加热煤炉中水吸收的总热量:

6561.51210J 8.410J 2.35210J Q Q Q '=+=?+?=?吸吸

吸总, 由题意可知,双加热煤炉与普通煤炉消耗煤的质量相等,则这些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变,则双加热煤炉的烧水效率:

η′=Q

Q

吸总

6

6

2.35210J

5.410J

?

?

×100%≈43.56%。

答:(1)如果烧开壶中的水,需要吸收1.512×106J热量;(2)需要完全燃烧煤的质量是

0.18kg;(3)改进后乙图煤炉的烧水效率是43.56%。

20.小明同学探究了“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同时又探究了“不同燃料燃烧的放热能力”,他设计了两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你认为研究不同燃料燃烧放热能力应选用_______组器材(选填“甲”、“乙”)。

(2)甲组实验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3)甲组实验中,正确操作后收集到如下实验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________。

加热时间/min01234

温度/℃

沙子2025293439

水2021222324

(4)甲实验中,需要控制某些变量,以下做法多余的是________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B.采用酒精灯加热时,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

D.盛放水和沙子的容器相同

(5)乙组实验中,将质量相等的两种燃料A和B放入燃烧皿中,点燃后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加热,燃烧相同的时间后发现B加热的水升温多,此时________(“能”或“不能”)说明B燃料的热值大。

【答案】乙加热时间的多少见解析所示 B 不能。

【解析】

【分析】

(1)研究不同燃料燃烧放热能力,应选用不同的燃料。

(2)加热时间的长短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内描出对应的点,然后作出图像。

(4)在“比较水与沙子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实验中,影响水和沙子升温快慢的因素有质量、物质的种类、加热的热源等,同时要求实验时的容器等也应该相同,据此做出判断。

(5)根据A、B的燃烧情况分析。

【详解】

(1)[1]研究不同燃料燃烧放热能力应用不同的燃料,加热相同的物质,因此选乙组器材。

(2)[2]甲组实验,相同的加热装置,可以通过加热时间的多少来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3)[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内描出对应的点,然后作出图像,如图所示:

(4)[4]A.实验中,应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保证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相同的热量,则有必要,故A不符合题意;

B.实验中,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对升温的快慢不会造成影响,属多余的量,故B符合题意;

C.实验中,必须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则有必要,故C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盛放水和沙子的容器也会影响其吸热与升温的情况,故应使容器保持相同,则有必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5]将质量相等的两种燃料A和B放入燃烧皿中点燃后,由于不清楚两种燃料的燃烧情况和燃烧的质量,发现B加热的水升温多,可能是火焰大造成的,故无法判定热值的大小。【点睛】

研究比热容和热值的实验,要知道两实验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两种方法都是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注意理解体会两种实验方法的精髓所在。

21.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固体熔化图象如图丙所示,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此时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填“A”“B”或“C”),该物质是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2)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_____。

【答案】保持不变 B 晶体高

【解析】

【详解】

(1)[1][2][3]由图乙知,A 俯视,读数会偏大,C 仰视,读数会偏小,B 读数方式正确;由于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

(2)[4]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温度计的示数会受烧杯底部的影响,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高。

22.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某实验小组在我市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在实验时,有下列温度计可供选择:

A.体温计 B.水银温度计(量程为-10℃~110℃)

C.家用寒暑表(量程为-20℃~60℃) D.酒精温度计(量程为-80℃~50℃)

(1)根据这个实验的要求,应选用哪支温度计?答:_______

(2)在试验中,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a、b所示. 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时间/min (45678)

温度/℃ (9091939798)

时间/min910111213…

温度/℃98101989898…

(3)如图___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4)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水的温度将会

_______;该实验的数据纪录中明显错误的是_______min时刻.试分析引起这个明显误差的可能的原因:_______.

(5)在实验中他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给出一种原因即可)

(6)酒精灯拿走后,杯中水又沸腾了一小会是因为_______.

(7)烧杯上加一个有孔硬纸板的作用是_______.

【答案】B a 不变 10 读数错误水的质量大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继续吸热减少散热损失

【解析】

【详解】

(1)[1]水沸腾时,在1标准大气压下,它的温度为100℃,测量它的温度,体温计不合适,家用寒暑表不合适,因为它的最高温度只能达到60℃,酒精温度计不合适,因为它的最高温度只能达到50℃,水银温度计合适,它的最高温度能达到110℃,故选B;

(3)[2]水在沸腾时,它的温度均匀,气泡从底端升到水面的过程中,液体的压强越来越小,那么气泡越来越大,那么a图应该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4)[3]从数据可以看到,第8、9、11、12、13min时,它的水温保持不变,也就是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水的温度将会不变;

[4]第10min时,它的温度是101℃,和第9min、11min时的温度不一样,这是很明显的错误;

[5]引起这个明显误差的可能的原因是读数读错了;

(5)[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水太多了,水的质量大,需要更长的时间升温,也有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升温需要更长时间;

(6)[7]酒精灯拿走后,杯中水又沸腾了一小会是因为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热量从石棉网传递到水,水又继续沸腾;

(7)[8]烧杯上加一个有孔硬纸板的作用是减少热量传递到空气,导致热量损失.

23.(1)如图甲是探究“冰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持续吸热,温度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冰是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6分钟时冰处于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2)小云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的顺序(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实验室现有:A.水银温度计(﹣20℃~120℃);B.酒精温度

计(﹣80℃~60℃);C.体温计;D.寒暑表等不同种类的温度计,本实验应选用的温度计是_____(选填“A”、“B”、“C”或“D”);实验中小云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甲、乙所示。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_____(选填“甲”或“乙”)。

【答案】不变晶体固液共存自下而上 A 甲

【解析】

【详解】

(1)[1][2]从图乙可以看到冰在熔化过程,从第2min到第8min,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可以知道冰是晶体;

[3]第6min时,冰的温度还是不变,此时有一部分冰已经熔化成水,但没有全部熔化,应该处于固液共存态;

(2)[4]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因为不能确定温度计的具体高度是多少;

[5]本实验应选用的温度计是水银温度计,因为水沸腾时,温度能达到100℃,酒精温度计最高温度只能是60℃,体温计、寒暑表这两个量程也不够大;

[6]水沸腾前,温度不均匀,烧杯上面的水温度较低,下面的水温度较高,下面的热气泡上升遇上低温的水时,一部分会液化成水,那么气泡会变小,故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甲。

备战中考物理 声现象综合试题含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引吭高歌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声音的有关知识。 【详解】 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2.如下图所示的实验,通过听声音的变化,能够达到“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这个目的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A中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一小球对鼓面的撞击力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也不同;B是研究声音的传播;C和D是研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的关系.故选A 考点:音调;响度;声音的传播 3.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下列有关声音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音调高 B.声音在真空中传器速度为340m/s C.风吹树枝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详解】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m/s,故B错误;

(完整)初二物理声现象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A.验钞机B.微波炉C.电视遥控器 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2.你观察过下列现象吗?安静的傍晚,狗竖起耳朵在警觉地谛听.这是由于()A.狗听到很远处的人们手机的对话B.狗听到火星发出的声音 C.狗听到人耳所不能觉察的某些高频率的声音D.狗听到无线电波 3.控制噪声是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 B.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 C.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D.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 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声体都在振动 B.声音和光一样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C.人们常用音色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D.公路边植树既可以净化空气,也可减弱噪声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在音乐会上,人们常用响度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刮风时,我们能听到树叶发出的声音,说明树叶在振动 D.公路边植树,既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减弱噪声 6.物理教科书上有下列两则信息,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上述两则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和飞行的蝴蝶 B.狗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和飞行的蝴蝶 C.猫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不能发现飞行的蜜蜂 D.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7.夏天人们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情况。这种选瓜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 .响度不同 B .音调不同 C .音色不同 D .回声大小不同 8.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

全国中考物理声现象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附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下列有关声音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音调高 B.声音在真空中传器速度为340m/s C.风吹树枝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详解】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m/s,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发出声音,这是由树叶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故C 正确; 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 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中国的古诗词也含有很丰富的物理知识,所以学习物理是一个很综合性的知识。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B.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 C.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 D.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 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B错误;

2020年中考物理《声现象》专项测试题(含答案)

《声现象》专项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小宇在同学生日宴会上,敲击注入高度水的几个相同玻璃杯,为同学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生日快乐》歌,如图所示注入不同高度的水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超声波声音响度太大,所以人听不见 C.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D.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的音调低,响度大 3.在弹吉他前,需要先调节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是在调节琴弦发出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传播速度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的响度如果越大,其音调也越高 B.人耳正常听不到次声和超声,因为它们都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合肥市区内某些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或按压不同笛孔的手指,是为了改变笛声的音调 5.地震、火山爆发时伴有次声波产生,次声波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相比,具有较小的() A.传播速度B.传播能量 C.振动幅度D.振动频率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C.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 m/s D.“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说明声音可传递能量7.下图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8.物理课上,老师用力吹一根较长的塑料吸管的同时,用剪刀一小段一小段地剪短吸管,如图所示.同学们听到的声音() A.音色变了 B.音调变了 C.是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D.后排同学与前排同学听到的声音的响度相同 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架桥两侧建有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吹笛子时,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色 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D.利用超声波可以测量地球与月球间的距离 10.自然界中有许多奥妙的声,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 B.用超声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利用声波和电磁波都可以传递信息 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11.我校运动会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起跑枪声才开始计时,当运动员到达终点时,计时员秒表的读数为12.29秒,与运动员准确成绩最接近的是()A.12.29秒B.12.58秒 C.12.00秒D.12.18秒 12.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变成了超声波 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初中物理 《声现象》综合测试题

福鼎十五中初二物理月考试题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m/s 2.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中不能传播声音.登上月球的宇宙员只能靠___________交谈。如图,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3.声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锣鼓声声震天响”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较高。 4、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约为____________ m/s,光在______________中沿直 线传播,光年是天文学上的____________的单位。 5、当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成90o时,入射角为____________;当入射光线 垂直于镜面入射,入射角为____________,甲、乙两人在照同一面镜子,甲在镜中看到乙的眼睛,乙看到甲的眼睛,这是由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光路是____________的缘故。 5.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的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声,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 6.2004年12月26日,南亚、东南亚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罕见的大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 7.春光明媚,春意昂然,晴朗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地面上有一些小圆斑。小芳来到波平如镜的湖边散步,她看到岸边的柳枝和天上的白云倒 映在湖中,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湖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仿佛中,鱼儿好 像穿梭在柳枝和白云之间……小芳看到湖中的柳枝和白云是 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地面上的一些小圆斑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的,它是太阳的_________(实像还是虚像) 8.太阳、月亮、耀眼的玻璃幕墙、晶莹的钻石、正在发光的灯: 属于光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芸从示波器上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比较,如图a、b所示,由图形可知______是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_____是噪声的波形。(图在第2题下面) 10、飞玲同学看黑板上的字时,发现黑板反光现象,这是由于黑板发生 ____________反射,其他同学都可以看到黑板上的字是由于____________反射。

【物理】物理声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物理】物理声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②我国家庭所用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 ③城市高架道路两侧设有高的透明板墙的主要目的是美观; ④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能源; ⑤运动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逐渐停下来的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⑥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解答】解: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①错误; 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我国电网的交流电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50次,频率为50Hz,故②正确; 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城墙是防止汽车在运动时所产生的噪声影响两侧的居民,即通过透明的城墙阻碍声音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③错误; 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非可再生能源,故④错误; 运动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逐渐停下来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机械能变小,物体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⑤正确; 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故⑥正确. 故选:C. 【分析】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②我国家庭电路中,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火线和地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零线和地线之间的电压是0V.我国电网的频率为50Hz;③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④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用完之后不能再产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用完之后能够再产生的物质,属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电能、氢能、地热能、潮汐能等;⑤运动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逐渐停下来的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变小,机械能转化为内能;⑥分子是不停的做不规则运动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站在加速上升的电梯里的人受到电梯地板的支持力大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 B. 测量体温前,用力向下甩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的惯性使它回到玻璃泡内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 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电梯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A错误;

中考物理专题《声现象》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医生给病人检查身体时,经常使用到听诊器,可以听到心脏跳动发出的微弱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们平时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因为这个声音属于次声波 B.听诊器增大了心脏的振幅,从而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C.听诊器是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 D.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我们平时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是心跳声音的强度太弱,故A错误; BC.听诊器前端实际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被体检者体内的声波振动后,听诊器内的密闭气体随之震动,传到耳塞的一端,由于腔道狭窄,气体的震幅就比前端要大很多,医生听到传来的声音也就大了很多,故BC错误; D.医生是根据声音传递信息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故D正确。 2.某校于2018年3月13日举行了“诵读经典致敬大师”为主题的诵读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诵读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B.诵读声一定不是噪音 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4)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详解】 A.诵读声是由学生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诵读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于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音,故B错误; 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故D正确. 3.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

初中物理声现象试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声现象》试题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得分_____ 第一章综合测试 一.填空题: 1.声音是由于_____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真空___传声(填"能"或"不能") 2.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传声的,人潜入水中时,仍能听岸上人的说话声,这说明______也能传声,人隔着枕头,能听到钟表"嘀答"这说明_______同样也能传声. 3.科学工和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6s 收到回声,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_____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 4.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____停止,锣声消失.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不能传声. 5.声波起因于_____,声波的传播需要_____,因此声波不能通过真空.声波具有______. 6.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而产生的,钢琴、吉他、笛子等乐器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也可能从它们的_____来分辨.7.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____的缘故. 8.被誉为"绿城"的南宁市,街道两旁种植了大量树木,它可以使传来的______被部分吸收而减弱,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安静.9.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有:①控制噪声声源;②阻断噪声传播; 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下列控制噪声的方法分别是属于哪一种? (1)摩托车上的消声器___(2)在体育馆的顶端和四周用吸音材料制成特殊形状的结构_____(填序号) 10.有的人在唱歌时常常"走调",走调的意思是指其唱歌时___发生了改变. 二.选择题 1.在百赛跑中,计时员依据下列事实开始计时才准确()

中考物理声现象(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声、鸟声”靠音调区分 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音C.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 D.诗句“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中“笛声”是靠笛子传播进入人耳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特征,可以区分声源,故诗句中“蝉声、鸟声”靠音色区分,故A错误; 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声源处控制噪音,故B 错误; C.声音由振动产生,诗句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诗句中“笛声”是靠空气传播进入人耳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 2.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入耳处减弱噪声 B.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响度太小 D.声音在空气的速度一定是340m/s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城市路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频率小于20赫兹,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空气中不同温度时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15℃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最新中考物理声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最新中考物理声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 1.如图所示,①②③④为探究物理规律的四个实验,abcd为物理规律的应用实例,箭头表示规律和应用的对应关系,其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①履杯实验是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北京天坛回音壁是利用了回声的知识,二者关系不对应,故A错误;②U形管是连通器,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液面保持相平,船闸就是利用连通器原理来工作的,二者关系对应,故B正确;③上面的实验说明了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而飞机的升力利用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者关系不对应,故C错误;④上面的实验说明了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而高压锅是利用了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的原理,二者关系不对应,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结合图中的实验或应用,找出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对实验或现象进行解答,最终判断其规律和应用是否对应.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地面通信时利用的是声波 B. 声音在任何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340m/s C.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地面通信时利用的是电磁波,故A错误;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故B错误; C、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就能听到声音,只有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导航利用的是电磁波;(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 “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调来判断说话者 C. “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高频声波具有做功的本领 D. “公共场所不要高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时音调不要太高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B、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即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故B错误. C、“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高频声波具有能量,即具有做功的本领,故C正确. D、“公共场所不要高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时响度不要太大,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声音的三大特征分别是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振幅有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4.经常归纳总结知识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下列四个选项是小夏所做的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B.

中考物理声现象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物理声现象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 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超声“碎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B. 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 声控开关是利用声音的音色来控制电路的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人们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击碎体内的结石,故A错误; B、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进行减弱的,故B正确;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声控开关是利用声音的响度来控制电路的,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声音;(2)减弱噪声可以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接收处进行.(3)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声控开关是控制声音的响度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站在加速上升的电梯里的人受到电梯地板的支持力大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 B. 测量体温前,用力向下甩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的惯性使它回到玻璃泡内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 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电梯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A错误; B、体温计在使用之前,需要先用力向下甩,里面的水银随着体温计一起向下运动,当体温计停下时,水银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就回到玻璃泡内了,故B正确; C、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去拨动同一音叉时,力大时音叉振动的振幅比力小时的振幅大,两次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 D、起跳后在空中运动时,做曲线运动,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在两个物体上;(2)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3)声音的特征是音色、音调和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4)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的改变;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物理声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物理声现象练习题及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 1.汽车中应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导航仪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定位导航 B. 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C. 发动机的做功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 水箱中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具有较小的比热容 【答案】 B 【解析】【解答】A.导航仪是利用电磁波进行定位导航,A不符合题意; B.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汽车急刹车时,人体由于惯性向前运动,撞击车体而对人造成伤害,B 符合题意; C.发动机工作时,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不符合题意; D.水箱中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有较大的比热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汽车导航利用了电磁波,安全带防止惯性带来危害,发动机工作时,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2.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区各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诵读活动.下面是小欣同学对某些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 “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是以沉船为参照物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 “夜半钟声到客船”﹣﹣﹣﹣﹣客船上的人能听出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 “潭清疑水浅”﹣﹣﹣﹣﹣“疑水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运动是以沉船为参照物的,故A正确;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B错误; C、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出来的,故C错误; D、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而产生的现象,故D 错误. 故选A. 【分析】(1)判断运动是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变化;(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以判断不同的声音;(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站在加速上升的电梯里的人受到电梯地板的支持力大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

中考物理声现象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中考物理声现象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 1.关于声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结石是利用声能够传递能量 B.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 声纹锁在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调 D. 乐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噪声不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结石,利用了声具有能量并且能够传递能量,故A正确;B、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B错误; C、声纹锁在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 D、乐音是由于物体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噪声是由于物体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声音的利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2)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3)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噪声也是声音. 2.下面四句话中正确的是() A. 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 医生使用的听诊器减小了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音调更高 C.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 摩托车发动机的排气管上附加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因为声波能传递能量,超声波是高频率高能量,所以可以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故A正确; B、听诊器可以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声更大,故B错误; C、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C错误; D、排气管上附加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3)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4)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中考物理声现象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物理声现象真题汇编(含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 1.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 A. 音调低,响度大 B. 音调低,响度小 C. 音调高,响度大 D. 音调高,响度小 【答案】 A 【解析】【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解答】因为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所以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这里的“轻声伴唱”是指声音小;因为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所以说男低音比女高音响度大. 故选A. 2.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区各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诵读活动.下面是小欣同学对某些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 “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是以沉船为参照物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 “夜半钟声到客船”﹣﹣﹣﹣﹣客船上的人能听出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 “潭清疑水浅”﹣﹣﹣﹣﹣“疑水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运动是以沉船为参照物的,故A正确;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B错误; C、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出来的,故C错误; D、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而产生的现象,故D 错误. 故选A. 【分析】(1)判断运动是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变化;(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以判断不同的声音;(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站在加速上升的电梯里的人受到电梯地板的支持力大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 B. 测量体温前,用力向下甩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的惯性使它回到玻璃泡内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及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将答案 填写在下面的答题卡内. 1.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人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 原因是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4.人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 A.桥洞两端开口,不反射声音 B.桥洞窄小,反射的回声跟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声音都从洞口跑掉了 D.桥洞两侧反射回来的声音正好抵消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 波 6.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 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初二物理声现象测试题及答案

声现象 一、理解与应用 1.电影《地道战》中的日军指挥官让人在地下埋几口水缸,并时不时把头探进缸里,以下有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说法正确?() A.甲说:“从水缸中能看见地道里游击队员的像,判断有无游击队员.” B.乙说:“从水缸中能听见地面下传来的声音,判断有无游击队员挖地道.” C.丙说:“防止自己的讲话被游击队员偷听.” D.丁说:“是为了藏匿物品.” 2.你观察过下列现象吗?安静的傍晚,狗或猫竖起耳朵警觉地谛听.这是() A.狗或猫在谛听无线电波 B.狗或猫在谛听火星发出的声音 C.狗或猫在偷听远处人们手机的对话 D.狗或猫听到人耳所不能觉察的某些频率的声音 3.小明晚上在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这现象说明()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比空气中快 C.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调比在空气中高 4.关于声现象,以下知识结构错误的是() 5.小明同学面对悬崖大叫一声,经过1s听到回声,小明与悬崖间的距离大约是() A.340 m B.170 m C.34m D.17m 6.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我国已进行了“神舟”号载入航天飞船的试验.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宇航员将乘坐着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中考物理试题汇编-声现象

2011年中考《声现象》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11杭锦旗)若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放在真空玻璃罩内,我们会发现( D ) A.图像和声音一样正常 B.图像和声音同时消失 C.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到图像 D.可以看到图像但听不到声音 2.(2011盐城)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决定音调的因素 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3.(2011自贡)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D ) 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 B.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4.(2011乐山)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B ) A.声音越来越大 B.声音越来越小 C.声音大小保持不变 D.音调越来越低

5.(2011攀枝花)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C ) A.响度 B.音调 C.传播声音的介质 D.音色 答案:C 6.(2011 大连)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则鼓声(C) A.音调越高 B.音色越好 C.响度越大 D.越低沉 7.(山东临沂)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C) A.音色B.音调C.响度D.频率 8.(2011武汉)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C )

初中物理声现象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初中物理声现象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调来辨别的 B. 手机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 C. 紫外线属于电磁波 D. 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答案】A 【解析】【解答】A、因每个人的音色都不同,所以我们才可“闻其声,知其人”,A符合题意; B、手机能发出电磁波也能接收电磁波,所以手机通信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B不符合题意; C、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等都是电磁波,C不符合题意; D、一般认为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也是3×108m/s,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音色是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2)可见光、不可见光、无线电波都是电磁波; (3)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等都是电磁波; (4)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站在加速上升的电梯里的人受到电梯地板的支持力大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 B. 测量体温前,用力向下甩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的惯性使它回到玻璃泡内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 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电梯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A错误; B、体温计在使用之前,需要先用力向下甩,里面的水银随着体温计一起向下运动,当体温计停下时,水银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就回到玻璃泡内了,故B正确; C、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去拨动同一音叉时,力大时音叉振动的振幅比力小时的振幅大,两次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 D、起跳后在空中运动时,做曲线运动,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在两个物体上;(2)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3)声音的特征是音色、音调和响度,响度的大小

中考物理声现象-经典压轴题附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据此判断。 【详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选C。 2.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入耳处减弱噪声 B.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响度太小 D.声音在空气的速度一定是340m/s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城市路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频率小于20赫兹,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空气中不同温度时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15℃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如果你家附近建筑工地在施工,影响你的学习和休息,为了减小噪声的干扰,下列做法

中考物理声现象综合经典题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同样的力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的音调。下列做法中所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此相同的是 A.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都伴有次声波产生,而人耳听不到次声波,不能准确预测灾害的发生。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也能接收到它们产生的次声波,处理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B.人们用噪声监测仪来监测噪声的强弱等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噪声 C.人们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D.取材质相同但质量与体积均不相同的松木块,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它们的体积。通过计算得出“同种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相同”的结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 题目正文中使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A.人耳听不到次声波,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也能接收到它们产生的次声波,处理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位和强度,采用的是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 B.人的耳朵不能直接监测噪声的强弱等级,人们用噪声监测仪监测噪声的强弱等级,采取措施,控制噪声,是转换法的应用,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光线描绘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实际并不存在,用光线描绘光的传播方向采用是模型法;故C不符合题意; D.取材质相同但质量与体积均不相同的松木块,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它们的体积,通过计算得出“同种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相同”的结论,这种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故D符合题意。 2.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A.一次回声B.两次回声C.三次回声D.四次回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 【详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测试题(供参考)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3.用一软橡胶棒以不同的力轻敲同一个音又,所产生的声音将有不同的是( ) A.频率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4、请你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 A.音色好坏B.音调高低C.响度大小D.乐音三要素 5、如图是童谣“小蜂蜜”的一段歌词与乐谱,当小玲唱到“大家一起”这四个字期间,音调逐渐升高.关于这期间小玲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小玲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一次的时间逐渐增加 B、小玲的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逐渐增加,振动幅度逐渐增大 C、小玲的声音通过空气以声波的方式传入人耳,声波的传播速度不变 D、小玲的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km/h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7.自然界中有许多奥妙的声,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 B.用超声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利用声波和电磁波都可以传递信息 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8.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无论你怎样用力打铃,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 ) A. 影响了车铃的正常振动 B.车铃就不会振动 C. 没有铃声传出 D.车铃周围就没有传声介质 9.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