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保护案例分析-建筑篇

雍和宫保护案例分析-建筑篇
雍和宫保护案例分析-建筑篇

雍和宫保护规划

——建筑篇

景观研-12 吴安2012312160107

1、案例概况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北抵地铁2号线,东邻柏林寺,南毗北新桥,西与孔庙、国子监隔街相对(图-1)。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由雍亲王府改建为藏传佛寺,是清代北京最大的藏传佛寺,直属理藩院管理的重要的皇家寺院。雍和宫规模宏大、学院完备、驻锡高僧众多,并在此实施“金瓶掣签”制度,是内地藏传佛教的宗教中心和管理中心,也是目前北京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藏传佛寺。

雍和宫原为明代太监的宫房,清初为内务府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

1693年)降旨拨给四子胤禛建王府,初名“胤禛贝勒府”,又称“四爷府”。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 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改府邸为“雍亲王

府”。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雍亲王府改为行宫,称为“雍和宫”。

雍和宫中路建筑群由制式宏伟的殿宇组成,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牌楼、

辇道、昭泰门、雍和门、雍和宫、永佑殿、法轮殿、万福楼、绥成殿等主体

建筑,其东西两侧对称分布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药师殿、东西配殿、

戒坛楼、班禅楼、雅木达噶楼、照佛楼、延绥阁、永康阁等配殿建筑。雍和

宫总共由八进院落、六座主殿组成,南北长约400余米。

图-1 雍和宫鸟瞰照片

2、历史沿革

《清宗人府事例》记载:“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谕宗人府: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十子允锇……等,俱已分别册封分府,唯胤禛、允祐二人是贝勒,而所封府邸是亲王府邸,规模违制,着由官房租库,将前明内宫监房拨给胤禛……”。自此,从明内宫监房到康熙皇四子府邸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死于圆明园,当日移棺于乾清宫,19天后又移棺于雍和宫永佑殿。永佑殿是雍正作亲王时代卧室和书房。移棺雍和宫之前的半个月内,雍和宫中轴线上的昭泰门、雍和门、正殿、永佑殿、法轮殿顶绿琉璃瓦全部换成了黄琉璃瓦,以显规制。

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胤禛的棺柩移葬于清西陵,永佑殿改名为“神御殿”,内供雍正帝画像。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为给其父祈求冥福,命三世章嘉若必多吉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乾隆十年(公元1750年),雍和宫用七世达赖喇嘛献的白檀巨木雕凿成高26米的强巴佛像,并建宏伟大的万佛阁供奉强巴佛,同时建造配殿永康阁和延绥阁。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六世班禅在雍和宫为乾隆皇帝讲经说法,特建戒台楼供其受戒说法之用,又将药师殿改建为重檐大楼,取名“班禅楼”,供其居住。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雍和宫东书院被焚毁。

民国初期,雍和宫建筑已破旧不堪。1915年,雍和宫成立导观所。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1952年对其进行了两次修缮。

1961年,雍和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雍和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1983年,被确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3、现状调研

雍和宫的现场调研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记录各单体建筑的结构形式、等级规制、使用功能及保护措施;

2. 记录各单体建筑室内的陈设内容(包括佛像名称、法物法器、经书及唐卡等等)、陈设形式及保护措施;

3. 记录院落、甬路的铺装形式、规格尺寸、保护措施;

4. 记录单体建筑以外的特色小品的基本情况,如石狮、碑碣、须弥山、香炉、转经筒等等;

5. 记录雍和宫内的植物种名、类别,并大概测量乔、灌木的胸径、株高,并记录其保护等级、保护措施等等;

6. 现场拍摄相关照片、询问相关工作人员相关问题等等。

通过以上现场调研相关数据,回来将其整理成相关表格和图纸,经查阅相关档案和文献,了解雍和宫的历史沿革及每座建筑的始建年代等等,本文仅就单体建筑及其保护这一内容进行叙述及评价,其余方面由本组其他组员分别论述。

3.1 主体建筑

雍和宫的主体建筑,基本属于汉式建筑。雍和宫的楼阁建筑有钟、鼓楼,万福阁,班禅楼,戒台楼,雅木达嘎楼,照佛楼,永康阁,延绥阁,东顺山房,西顺山房。殿堂类建筑有雍和门,密宗殿,讲经殿,雍和宫,时轮殿,药师殿,永佑殿,法轮殿,东配殿,西配殿,绥成楼。其中八角御碑亭,四体碑亭(《喇嘛说》碑亭)、影壁,入口牌坊,昭泰门等为分别为亭、牌楼、门坊建筑类型。(见表-1)

而雍和宫藏传佛寺的氛围则是通过部分建筑装修上使用藏密符号,室内供奉藏传佛像,陈设大量藏传佛教的法物法器及经书、悬挂装裱大量唐卡等等来营造的。庭院内放置特色小品如须弥山、转经筒等等都是藏传佛教的典型表征物,庭院内种植一些有寓意性的树种以此来表征佛教内涵。

表 1 雍和宫中路主体建筑基本情况表戏珠”和“寿”字图案。

3.2 其他建筑

雍和宫内主体建筑以外的其他建筑被赋予了现代的功能,并对其室内进行了二次装修,但其建筑外观仍保留原貌。具体现状情况见图-2。

图-2 雍和宫建筑使用分析图

4、分析与评价

从以上调研资料和数据分析可知,雍和宫的保护规划、现有保护措施、运营体系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雍和宫的保护规划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4.1雍和宫保护规划之特色

雍和宫是笔者至今所见过的内涵最为深厚的一座佛寺,虽然其建筑单体与其他汉地佛寺相差无几,但其附属文物资源可谓玲琅满目,数不胜数。而其历史文化也极其悠久、显赫,为一般佛寺所不能比拟。

雍和宫作为皇家佛寺,资源类型包括藏传佛教文化(密宗经典仪轨)、清皇家建筑文化(历史古建筑)、汉藏两地佛像艺术文化(佛像雕塑)、民俗文化(腊八粥)、佛事法会文化(喇嘛打鬼)等,可谓五彩缤纷。雍和宫内还珍藏了如雍正、乾隆皇帝亲笔御书和大量的文人墨客的墨宝诗赋。它是一座具有宣传、教育、科研、陈列展览、管理服务等多项功能的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

雍和宫利用这些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物馆藏先后举办了“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乾隆皇帝与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与雍和宫”、“清帝御用珍品展”、“清代西藏贡品礼品展”等专题展览。这些展览着重介绍了藏传佛教各派系创立的历史及其宗教领袖,展示了藏传佛教的主要特色,在显赫位置突出了雍和宫珍藏的掣签金瓶。通过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与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说明西藏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此,雍和宫便从单纯的佛寺功能扩展到了兼具佛寺和博物馆功能的综合体。雍和宫作为藏传佛寺,依旧有喇嘛在佛寺里修行学习,维持藏传佛寺需要的宗教仪轨。每日早九点至晚五点是对游客开放的时间,在这一时间段,雍和宫以藏传佛寺为背景依托,以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为形象进行对外展示。这不是简单的功能置换,而是藏传佛寺在时代变迁的今天,对如何保护利用藏传佛寺的一种尝试。从雍和宫自身条件出发,博物馆模式是非常适合的。

4.2 雍和宫保护规划之不足

雍和宫虽然在藏传佛寺保护与博物馆利用相结合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其他方面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4.2.1 地铁线路与地铁站对雍和宫的影响

雍和宫保护规划最大的失误之处,便是将地铁站建立在其地下,并且是地铁2号线和5号线交叉擦边而过。(图-3)首先,雍和宫地下建设地铁站已将雍和宫的地下部分破坏,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雍和宫建筑群的地基稳固性以及建筑的稳定性。虽然暂时没有灾难性后果出现,可是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后果则不堪设想。其次,地铁在地下的运行每天都不可避免的带来周而复始的震动现象,而这同样也会影响到雍和宫的各个建筑单体、室内陈设、特色小品甚至植物的生长等等。再次,地铁带来的大量人流对雍和宫也是一种负面影响。雍和宫乃清静之地,是全国香火最旺的藏传佛寺之一,每年在雍和宫举行的佛事活动也很多,而大量人流带来的拥挤和噪声对雍和宫的佛事活动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2.2 雍和宫周边商业区对雍和宫的影响

经过现场调研,雍和宫西宫墙外侧现被改造为现代商业店面,经营各类商品及服务。局部地段临时搭建窝棚或简陋建筑等等,均是商业利益所趋使。而雍和宫大街的另一侧,商业开发程度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即为雍和宫保护规划的第二个不足之处。

雍和宫大街西侧为孔庙及国子监,东侧为雍和宫,此处在历史上皆属于清静之地,前者为古代最高学府和治学之地,后者为内地最高等级的藏传佛寺。而与雍和宫仅一墙之隔,便是繁华喧闹的商业区,全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车流,一眼望不到头,原本需要清净的佛寺竟然招来如此喧哗的闹市。这对佛寺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负面的影响和干扰。

4.2.3 雍和宫的历史完整性遭到破坏

祭祀礼佛后休息更衣的场所。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被日本侵略者焚毁。现为新建三层仿古建筑雍和宫僧舍所在地。

雍和宫的西路,原为西跨院,是雍和宫护法庙宇关帝庙,内有关帝殿、菩萨殿、天王殿等。解放后,由于雍和宫大街的扩建,已被拆除。

对于保护雍和宫如此重要的历史遗产而言,它的历史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国际上对历史遗产的保护首先是完

图-3 雍和宫周边环境分析图

整性原则。排除历史战争等等毁灭性灾难对历史遗产的破坏,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历史遗产的破坏程度和数量也令人扼腕,雍和宫西路建筑的拆毁便是其中令人痛惜的一例。

5、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雍和宫的保护规划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改进。

5.1 宏观层面

首先,遵循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进行区域整体保护规划。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规划可以重做,原雍和宫西跨院护法庙宇——关帝庙应该完整的保存下来。不仅如此,雍和宫周边的历史环境也应该相应的保存下来,或者建设一些与之相匹配的文化性公共建筑,如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历史档案馆等等,而不是现在的密集商业。更重要的是地铁建设应该绕开雍和宫建筑群而另择线路。

其次,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保护利用方法。

既然历史不能改变,那么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切实保护好雍和宫现存的文物建筑群和附属文物,其中包括古树名木在内。另一方面,对于藏传佛教的一系列宗教仪轨,我们也应该加强保护意识。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等等多方面来保护和利用。

再次,引入专家、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全民意识。

随着遗产热的到来,很多人对于遗产和遗产保护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还不太全面和深入,有时候甚至是片面的。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为了政绩考核、拉动经济发展等等,使出浑身解数来申报文化遗产,以至于将一些与历史人物或事件毫无联系的遗址、遗物、发源地等等方面生拉硬拽、大做文章,给人们带来一些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与西方世界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内许多不同文化遗产类型在申报世界遗产时无法找到合适类型与之匹配,致使很多优秀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因此,我们急需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归纳、整理出一套实用的文化遗产类型标准,以资各行各业的人士参考、使用。

5.2 微观层面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遗产管理者的作用,雍和宫的管理者、喇嘛的日常维护工作对于雍和宫的保护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加强对历史遗产的监测及档案记录。

正因为雍和宫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特殊的地段,尤其是地铁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对雍和宫建筑及其附属文物的信息监测和档案记录,建立完整的信息监测及检测系统。通过人工和仪器的细微监测,记录历史遗产的动态变化过程,及时发现异常信息,以便提前做出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首先,配备一些先进器材以检测建筑地基及墙体细微沉降,由此带来的建筑构件的细微形变,做好数据记录和统计,并做周期性的分析和研究,及时向社会公布、发表检测报告。其次,应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对雍和宫各个单体建筑、附属文物做细致、全面的数据录入和整理,建立雍和宫文化遗产数据库。这样既方便管理者管理,也方便社会人士检索、使用。从另一方面来说,文化遗产的数据处理这一工作本身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

其次,加强对历史遗产的日常维护及管理。

在现场我们有发现部分建筑单体屋面生长杂草及小灌木(见右图),这种情况在日常

维护和管理中应该加强工作。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老百姓甚至文物工作者都普遍

认为是在文物建筑陈旧、破败不堪或严重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大动作的全

面维修。其实不然。

对文物建筑而言,日常的维护和管理更为重要,比如对建筑屋面、墙体、结构、装修

等等进行定期除尘、清扫,对待其附属文物亦是如此。在附属文物的维护方面,雍和宫做

得非常好。我们在调研期间看到雍和宫各个殿堂里都有一个照看殿内佛像及法物法器的喇嘛,而且每天都会对其进

农业专家系统应用实例分析资料

农业专家系统应用实例分析 摘要: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领域中较为成熟的一个分支。本文阐述了专家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要素,介绍了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和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应用 农业专家系统也可叫农业智能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农业专门知识与经验的计算机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据一个或多个农业专家提供的特殊领域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农业专家就某一复杂农业问题进行决策。典型的农业专家系统主要由知识库、数据库、模型库、推理机、知识库管理系统、解释器、用户界面7个部分组成。其中,知识库和推理机是农业专家系统最核心部分,这是任何一个农业专家系统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知识库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业专家系统质量及可信度;推理机是农业专家系统的运行动力。而知识库管理系统则是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检查和检索,还可以把推理过程中使用知识的实际情况显示出来,这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所没有的。知识获取是农业专家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瓶颈,其主要任务是完成领域知识的收集与整理.解释器是用来向用户,特别是专用户,解释推理的结果和在推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 专家系统有四个特点,即:启发性,能运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透明性,能解决本身的推理过程,能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灵活性,能不断地增长知识,修改原有的知识。综合性,能解答种子、土肥、植保、农经等多专业问题,克服了单个农业专家的专业局限。研发农业专家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使计算机在农业领域中起农业专家的作用,对那些需要专家知识才能解决的难题提供相关专业权威专家水平的解答。 专家系统在世界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20余年发展,应用已遍及作物栽培管理、设施园艺管理、畜禽管理、水产养殖、植物保护、育种以及经济决策等各方面。专家系统在灌溉、施肥、栽培、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治、作物育种、作物产量预测、畜禽饲养管理和水产养殖管理等方面,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农业专家系统在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根据以往的研究和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过程,专家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 1.1病虫害诊断在病虫害诊断中,如果人工开具病虫处方,工作人员必须有牢固的植物保护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查询大量资料,无法及时满足农户的需要。专家系统把这些资料编制成简单的程序,达到迅速确定目标的目的,从而得到最佳防治时期和方案。 1.2预测预报病虫预测预报需要的基本信息是:病虫害的生物学参数(如发生

对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

对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 □费琛 【摘要】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同时正处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但我们的历史环境意识与文物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在经济建设中的拆旧建新、历史古迹的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时有发生,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乃至经济效益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本文就目前我国对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上海“新天地”的改建为例,提出从转变观念意识,推进管理机制的转化、制定相关法规、强化规划控制,实现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扩大舆论宣传,培养和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方面采取措施,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使历史建筑遗产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继续保持生命力。 【关键词】城市规划;历史建筑保护;建筑遗产;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费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09级MPA研究生 一、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80年代初,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规模一再扩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不注意保存城市遗产,在经济建设中的拆旧建新、历史古迹的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时有发生,致使一些古建筑、遗址、墓葬、碑碣、名胜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乃至经济效益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针对上述情况,国务院于1982年2月8日批转了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批准了北京等24个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自此,“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正式明确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从此兴起。20多年来,不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制定了保护措施,开展了名城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虽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冷静观察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管理体系落后,保护措施单一。长期以来,我国在建筑遗产方面的管理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以“被动静态的保存”为主,在管理体系上也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单向控制和管理,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还存在着“多头管理,表面管理”的现象。如目前上海与建筑遗产有关的管理部门主要包括文管会、规划局、房管局等,三部门常常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协调。此外,政府在制定配套的保护法规、政策上也缺乏灵活性,使大部分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没有对应的实施办法。在保护方法上,比较侧重于规划技术、形态方面的要求,而忽视其内在矛盾的解决,使得许多保护工作流于形式或虎头蛇尾。 (二)建设性破坏严重。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旧城改造,使分散在市区各处的建筑遗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旧城改造之初,由于市中心的土地级差效益明显,开发的回报率高,使得人们在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下,将大片的老城区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高强度的开发建设。这种破坏性的建设方式,严重地破坏了街区的空间形态,阻碍了历史风貌的延续性。这股“破坏性建设”的风潮尚未过去,一种新形式的破坏———“建设性破坏”又接踵而至。这是指在实际建设中,由于缺乏对历史地段的调研,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所导致的失误与盲目行为。主要表现为拆除原有的历史建筑,为了商业或旅游的需要大量新建仿古建筑;以增加城市绿化为由,大面积拆除旧城区,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草坪、广场或人工湖泊。这种行为在“以人为本”旗帜下,割裂了人们关于城市的记忆与认同,同样使历史人文环境遭到破坏。 二、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对策措施 城市中保护、更新和再开发三部分是不断变化、交替进行的,也是城市基本而持续的生长活动。真正的保护不是要重现已逝去的旧时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美好环境,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要避免具有吸引力而且能够继续使用的生活场所遭受不适当的改变甚至破坏。因此应结合国情,结合具体的建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建筑有限的周期里发挥建筑无限的价值: (一)转变观念意识,推进管理机制的转化。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党和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就建筑遗产的保护而言,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体系及其运作机制仍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各类建筑遗产是无法再生的珍贵的社会资源,从而改变现有的“被动静态的保存”的局面。同时,在管理体系上,要处理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规划局、房地局和文物部门之间既要有各自的重点,又要在管理上有很好的衔接。对于拥有大量建筑遗产的上海来说,应该值得为此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以加强专业领导,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状态。并且,就管理机制而言,要尽快理顺建筑遗产的产权关系,让真正有能力的市场实体,在政府制订的保护框架内,承担起相关遗产资源保值增值的责任,进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 (二)制定相关法规。近年来,上海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及关于进一步加强保护的 · 91 ·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Xx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摘要】: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保留下来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存在整体技术逻辑性的薄弱而造成修复破坏的现状,并从保护理念、劣化分析、拆除加固、保护修复等技术层面,详细说明了保护应该遵循一定保护伦理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 历史建筑保护环境原真性风格性劣化分析保护修复 【正文】: 一、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环境 在南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经过几百年世代文化传承和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的独特而又富有创新精神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近代历史建筑上。随着南京城市建设新一轮的开发与发展,被视为建筑遗产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实践也越来越多。 南京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南京的近代建筑中找到。从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样式、拜占廷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可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二、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现状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漫长的岁月,磨损了建筑的棱角,折磨了建筑的躯体,却沉淀下了历史文化的厚度。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这些本应该得到切实保护的历史风貌在城市化经济建设中以各种理由或被空置颓败、或干脆以拆了之,终能够保存下来的也被无知无畏者们的设计、施工公司改造得面目全非。近代建筑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南京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 1. 使用性破坏 使用者缺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对近代历史建筑不合理的使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随意改变建筑室内的原有平面布局和结构体系,在拆除和加建的过程中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特色毁坏殆尽。 2. 置换性破坏 近代历史建筑的置换再生,必然带来使用功能的改变。建筑通过象征手段发挥着建筑的伦理功能象征赋予一个建筑物的意义和灵魂,通过一连串的符号来表达描绘其功能的特征。近代历史建筑功能置换应该相近不至于因功能相去甚远而大动其筋骨,在修缮改造时只是根据功能使用的需要,对于原有建筑的构件不加保留的拆除、加建,将室内传统的、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建筑装饰随意更改,而失去其建筑象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形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 保护性破坏 保护改造的理念不顾建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之事实,将建筑肌体采用现有材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 Characteristics and case Chin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朱玉洁 云南农业大学昆明黑龙潭 650201 课程名称:建筑欣赏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年级:2011级 专业:土木工程学号:2011311234 云南农业大学 2014年6月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 朱玉洁 (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昆明650201) 摘要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表面特征、空间布置特征、建筑的结构特征以及 它的建筑环境等的描述,再结合一些特别案例加以分析,使读者们能对中国传统建筑有 一个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建筑艺术、中国建筑色彩 Characteristics and case Chin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Zhu yu ji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ABSTRACT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surface features, Chinese o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pace layout,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description, combined with some special cases to be analyzed,

案例分析历年真题考点整理

2007年案例分析题行业涉及: ?第一题、水电水库 ?第二题、高速公路 ?第三题、天然气田 ?第四题、煤矿开采 ?第五题、电子元件厂 ?第六题、热电厂 ?第七题、化工厂 ?第八题、石化厂 2007年案例分析题涉及知识点: ?第一题、水电水库 1、运营期的主要不利环境影响 2、对河流自净和工农业排水的影响 3、对半洄游性鱼类的影响 4、对农田的不利影响途径与减缓措施 ?第二题、高速公路 1、二级保护植物现状调查结果 2、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结果 3、线路比选 4、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 5、水环境风险识别 ?第三题、天然气田 1、环境敏感目标识别及现状调查资料 2、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3、管线建设期的生态环境影响 4、环境风险源的识别 5、古墓葬群的保护措施 ?第四题、煤矿开采 1、煤矿开采政策

2、主要环境保护敏感目标识别 3、明长城遗址的开采保护措施 4、矿井水的回用途径 5、矸石场选址的环保要求 ?第五题、电子元件厂 1、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因子识别 2、硫酸雾的净化效率和排放速率 3、二甲苯达标排放分析 4、危险废物识别和处置措施分析 5、第一类废水污染物的处理 ?第六题、火电厂 1、电厂烟囱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识别 2、灰场(II类一般固废)的选址要求 3、现有工程存在问题分析 4、SO2排放量计算 ?第七题、化工厂 1、环保验收调查内容 2、废水验收监测点位布置和监测频次 3、环保验收依据判别 4、验收监测水环境断面布设 5、改扩建项目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八题、石化厂 1、污水场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 2、污水执行标准及氨氮浓度计算 3、恶臭气体处理措施分析 4、固废临时堆场的环保要求 5、水质预测所需数据和参数

作文素材之历史建筑保护

2018届高三级阅读素材二传承与发展(历史建筑) 在文化的长河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的遗产,如璀璨的星星,悬挂在历史的星空上,让我们感叹不已,仰慕不已。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秦砖汉瓦;无论是周礼汉制,还是传说典故……激励着后来人在这条道路上执著地拼搏着,跋涉着。面对人类遗产中的历史建筑,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 一、可悲:中国城市建设十大雷同 趋同化已经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可悲又不可逆的文化走向。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而经过再造的城市全都是似曾相识,甚至“千人一面”。它们之间到底在哪些方面彼此一致,才会有这般的雷同? 广场在城区中央修一个大广场曾经是许多地方官员的“政绩时尚”。于是一个城市一个大广场,无一例外。有的地方连小小的县城也拆除民房,修建广场。这些广场修好后大都闲置无用。夏天酷日暴晒,冬天寒风回荡。 罗马柱广场上必有喷泉和一排罗马柱。谁也不知这种舶来的罗马柱是干什么的,谁也不知为什么偏偏都要造这么一排怪模怪样的柱子。最多站在前边照个相,但也不新鲜,因为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能见到这种冷冰冰的围成半弧形的一排洋柱子。 洋房更雷同的是住宅楼,全国各地的住宅都像是一个公司设计的。无论是多层的公寓,还是单体的顶尖小房,全都一样,愈洋愈好,一片一片,排列整齐,布满大地。有的连名字也相同,比如罗马花园或帝豪广场。 水泥树人造景观是中国城市很热衷的事。用自来水造瀑布,用膨化塑料堆假山,用水泥塑大树,喷上绿漆,到处可见。北方城市常常用水泥在街头造一棵气根长垂的大榕树或几株南国风情的椰子树。最神奇的景象倒是这种人造树可以四季常青。逢到三九,天寒地冻,水泥树依旧绿意葱茏。 明清一条街历史街区和古建筑全拆光了。外人来旅游,没有历史怎么办?外国人来参观,没有中国特色怎么办?于是每个城市差不多都建起一条明清街。而且只一条街就够了,所以又称“明清一条街”。这种仿古街原本与城市的历史无关,所以既没有历史记忆,也没有人文积淀。其建筑好似港台的武侠电视剧,只要是古装就行,半今半古也凑合。灰瓦顶子红柱子,再挂几盏大灯笼。全国的明清街的模样全是一个样,甚至连里边卖的东西也差不多。 于是,我们感到自己的城市愈来愈陌生,别的城市却愈来愈熟悉。别看当今中国是商品经济的时代,我们新造出来的城市却像计划经济时代的暖瓶——全国一个样! 二、时评选辑 1、《一座古村落与“300万吨煤”何以对等》 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半坡古村,有明清院落古宅六七十处。2007年,该村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就在同年,当地部门以煤矿开采为由,将全村近200户居民进行了强制搬迁,又以复垦名义将古宅强制拆除。 都说历史是一座无价的城池,但在金迷纸醉的利益面前,其实也可以灰飞烟灭,干脆什么都不是。晋煤集团和当地政府达成协议,迁走占地32亩的半坡古村,可采掘原煤300余万吨,如果按照500元一吨的均价计算,可为企业创造效益15亿。为了脚下的煤,断了历史的路。 留不住的古村落,被待价而沽的古建筑,代言了这个浮躁时代的错位与缺位。一则,文物保护部门何以失声?二则,行政规划的手何以乱伸?征地、拆迁、采矿……千丝万缕又千头万绪,岂是一个部门能“乱作为”?地方行政生态如此,古村落不过是“意料中事”。一座古村落与“300万吨煤”,在天平上称量出的,不仅仅是“利益”二字。 2、《让古村落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 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下,有曲折小巷,有潺潺流水,还有青石板上徜徉的游人。一个年轻人,举起手机对着一座明代民居墙壁上贴的二维码一扫,转瞬之间,古建简要信息已在方寸之内。前不久,在安徽黟县宏村,看似不经意的这一幕,却引人遐想。历尽沧桑的古村落,面对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将有怎样的未

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技术的实例分析

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技术的实例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方法的实例应用研究,在具体和可操作的层面上,为古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例,从而在实践中能够较全面的应用城市古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基本方法,更好的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古建筑;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基本方法 1、历史建筑的分类 1.1文物建筑 文物建筑是指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并公布的各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文物建筑首先是文物,其次才是建筑,其保护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须遵从不改变原状的原则。 1.2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革命遗址、纪念性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应当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实际上是将一切不可移动或不应当移动而需要原地保存的文物统称为“文物保护单位”。 1.3一般历史建筑 不同于文物建筑或文物保护单位,一般历史建筑并不强调重要历史意义。这类建筑物、构筑物数量较多,是历史街区的主体。 2、城市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方法及适用性 2.1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更新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主要的方法是“修旧如旧”,最大限度的保存历史的原真性,但是对于这类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应该适当赋予建筑新的功能,使其能够被合理的利用。例如重庆湖广会馆的修缮,会馆在重庆明清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社会生活、文化方面都对重庆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重庆湖广会馆见证了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反映了明清时期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盛况及兴衰变化,是研究重庆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图1)(图2)。 图1修复前的湖广会馆图2修复后的湖广会馆湖广会馆衰落后,大多都改为它用,或作为工厂、或作为仓库(禹王宫),或为居民居住(齐安公所)使用,使用者对建筑内部进行了大量的改建、加建,严重地破坏了原有的建筑形式。保护工作者通过对湖广会馆院落空间的清理以及对禹王宫、齐安公所内部空间的恢复,使湖广会馆建筑原有的山地院落空间和内部空间特色显露出来,恢复了湖广会馆本体的真实(图3)。① 图3 恢复齐安公所原有院落、天井 而针对历史街区中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更新,其立面造型以修缮为主,内部

德国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1970年代,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1980年代,法国首府巴黎卢浮宫完成扩建修缮;本世纪伊始2003年,德国首府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这3座居于三国首府且不同年代的重要建筑均出自建筑师贝聿铭之手。自现代建筑产生以来,不同风格流派此消彼长。而此3座建筑尽管位于不同时空,却延续了贝氏的一贯作风,以一种贵族式的优雅始终居于现代建筑的时尚之列。 从罗西到贝聿铭 由于历史原因,柏林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复杂历程。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产生莫大影响,例如柏林墙两侧百米范围之内若干年来都是不毛之地。1987年10月东西柏林共同筹建新历史博物馆,选址位于Spree河畔,当时的建设部长奥斯卡·施奈德(Oscar Schneider)指出此项计划是“本世纪内所能举办的最重要、最具吸引力的建设任务之一”。 1988年6月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以其浓缩欧洲古典精髓的建筑空间组合,诸如柱廊、圆厅、钟塔、巴西利卡长厅等,赢得竞赛首奖。然而次年11月柏林墙轰然倒塌,原基地成为新总理府所在。建于18世纪的原军械库改作历史博物馆,与之相邻的仓库和工作室则作为新馆基地。新馆异地而处,罗西的设计被搁置。统一后的柏林当局极为欣赏贝聿铭先前所做的诸多博物馆建筑,但是众所周知贝氏早已不再参与任何竞标,仅接受委托选择设计部分项目。柏林文化局决定突破凡是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需通过竞标选择建筑师的规定,直接委托贝聿铭设计。1995年9月贝聿铭与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会晤,双方就统一后的柏林作为国家新首都所面临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是贝聿铭并未当即接受委托。按照惯例,贝聿铭在接受每项委托之前必需先对项目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往往决定之时,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NEW EXHITITION HALL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UM已经对设计有了一定想法。此次亦不例外,在经过对林的数次明查暗访之后,贝聿铭最终接下委托。19971月他首次将设计介绍给公众,得到了专家、媒体、大的广泛支持。2003年5月,新馆落成,获得Pei Bau(氏建筑)之称。 从军械库到新馆 新址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 den Linden大街,博物馆岛相对。军械库提供7 500m2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置于4 700m2的新馆内,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典建筑,如新警士厅、老博物馆等。新馆处于历史建包围之中,缺少造型及立面的表现空间。地段的限制、周边历史建筑的联系,以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增加了计的难度。新馆必需将一块小且难用的基地变成一个人入胜的场所,同时需要建立历史与现代的联系。 在占地不足2 000m2的不规则基地上,贝聿铭采三角形作为建筑主体的基本形,利用单纯的色调及材质使造型厚重凝练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三角的北边与基地北部的斜街平行,保持街景的延续性。层切出相似三角形平台。三角形的另一边朝向西南,过等高的弧形石墙弱化几何棱角。东边L形体量的附属房通过廊桥与主体联系。 贝聿铭认为新馆与老馆是共生关系,为其空间及能上的联系创造更多机会。弧形玻璃大厅作为与军械相邻的界面,起到景框作用,同时造成透视上的水平展,与军械库北立面的古典秩序形成对比。末端的玻螺旋楼梯成为附近诸多历史建筑街区中的标志。主入位于螺旋楼梯旁,同时也可通过地下一层从军械库进入参观者通过主入口旋转门进入接待厅。地下一层几乎部用来作为一个开放式展厅,地上3层则提供不同大和层高的展厅,展示面积2 600m2,另外有一个57座的小视听室、图书礼品店、小工作室,地下二层则提机房和临时库房。 建筑造型 三角形是贝聿铭惯用的造型。一个等腰三角形和角三角形构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标志着贝聿对三角形的运用已臻成熟;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更是三形建筑的代表作。三角形构图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Xx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摘要】: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保留下来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存在整体技术逻辑性的薄弱而造成修复破坏的现状,并从保护理念、劣化分析、拆除加固、保护修复等技术层面,详细说明了保护应该遵循一定保护伦理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 历史建筑保护环境原真性风格性劣化分析保护修复 【正文】: 一、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环境 在南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经过几百年世代文化传承和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的独特而又富有创新精神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近代历史建筑上。随着南京城市建设新一轮的开发与发展,被视为建筑遗产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实践也越来越多。 南京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南京的近代建筑中找到。从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样式、拜占廷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可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二、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现状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漫长的岁月,磨损了建筑的棱角,折磨了建筑的躯体,却沉淀下了历史文化的厚度。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这些本应该得到切实保护的历史风貌在城市化经济建设中以各种理由或被空置颓败、或干脆以拆了之,终能够保存下来的也被无知无畏者们的设计、施工公司改造得面目全非。近代建筑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南京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 1. 使用性破坏 使用者缺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对近代历史建筑不合理的使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随意改变建筑室内的原有平面布局和结构体系,在拆除和加建的过程中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特色毁坏殆尽。 2. 置换性破坏 近代历史建筑的置换再生,必然带来使用功能的改变。建筑通过象征手段发挥着建筑的伦理功能象征赋予一个建筑物的意义和灵魂,通过一连串的符号来表达描绘其功能的特征。近代历史建筑功能置换应该相近不至于因功能相去甚远

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案例分析研究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城市文化就是在为城市保留特色与发展的根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管理者的重视,各级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建筑逐步得到维护与修缮。在以土地换取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如火如荼的当下,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 一、国外经验总结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单体建筑的保护,用整修的方式应对建筑的现有功能;二是环境与街区的完整保护;三是历史街区的振兴、功能复兴与经济复兴。 对于传统街区的价值保护与更新,伦敦的保护规划可以成为很好的借鉴。伦敦是一个逐渐扩张的众多城市碎片以艺术方式相结合的拼凑物,城市中许多美丽的部分各自孤立,不能与周围相融合。伦敦建设保护区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和提高保护区的价值,但可以改变保护区内的建筑,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主要规划内容包括:消除影响保护区特色的因素;积极控制新建筑的使用性质和 为地“美化”避免使用模仿材料过多、小品等。形态、建筑类型、行控制。 二、

包括居住、产业等近代建筑的保护。笔者将以北京、上海和天津的历史风貌区保护为例进行重点分析。 (一)北京经验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主要特点是明确了3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即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研究比较深入,因此城市的整体保护具有比较清晰的概念。1990年初步确定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14个分布在旧皇城区内,7个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4个分布在外城。随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第二批1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是系统性很强的规划,从旧城格局保护的角度提出了整体保护的要求,包括历史河湖水系、传统中轴线、皇城、旧城“凸”字形城郭、道路及街巷胡同、建筑高度、城市景观线、街道对景、建筑色彩和古树名木10个方面的内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和城市整体保护框架的衔接较好。注重北京的历史风貌特色,确定了以四合院为细胞、以微循环为方法的保护策略,结合人口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等整体改善保护区的环境品质,通过历史文化的再现来体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价值。这种清晰的保护系统框架为其他地区的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系统、完整的借鉴经验。 (二)上海经验 上海的保护规划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是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保护规划。上海加强对保护要素的调查研究与价值认定工作,将其纳入风貌区确定和保护规划编制内容中,对区域内构成风貌特征的各要素真正做到切实保护。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规划编制更多地考虑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控制保护区的各种变化和引导保护区的特征凸显及价值重现的角度进行研究编制。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是极具针对性且更为完善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保护规划,强调整体保护,凸显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真实意义,细化控制指标,制定适合于保护要求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技术规定。通过规划控制,保证最大限度地保护整体风貌,确定分街坊图则,确保规划落地,建立特别论证制度,杜绝擅自 改变规划。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相比,上海的规划更多地考虑了城市更新对历史风貌区提出的新的功能要求以及合理的改造管理方式。 巴黎马莱保护区的保护规划与之相类似,但它并不是一个建设性的规划,而是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研究来确定形式。新的建设可以是现代的,但必须在尺度和体量上与街区的其他部分相协调,是一种控制性规划。这种控制主要体现在建筑遗产的保护、价值重现和修复以及新建设的规定两个方面。 (三)天津历史风貌区保护的分析评价 1.规划历程。 天津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称,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历来非常严格。为了保留城市的历史脉络,抓住城市生长的根,曾多次编制建设管理保护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来保护街区风貌。 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1994年7月天津编制《五大道地区建设管理保护规划》,侧重于对五大道地区的建设、管理与保护。具体特点包括:第一,保护对象不仅是个体或群体的结构与外表,而且扩大到其周围的庭院、绿化、围墙、道路和小品,即城市的环境景观,保护的是风貌区的整体环境;第二,重视保护该地区的城市轮廓线,保护建筑与规划可改造地块(建筑)连接成的城市轮廓线,反映在对可改造地块提出的高度、层数、外檐形式、挑台宽度、塔楼高度与基底面积比等,都作出明确的要求与建议;第三,重视新、旧建筑协调并存的研究和设计,新、旧建筑并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划充分考虑到改造地块的建筑形式、风格及使用对象与周围保护建筑各方面的相互关系;第四,允许三级保护建筑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五,将部分住宅用房改为办公用房,有利于风貌建筑的养护和修缮;第六,将风貌建筑保护区与经济效益(主要是旅游收入)相联系,配合旅游增添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使风貌建筑不再是原始的自然状态,而是经过一定的设计变成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教育和观察活动。 随着五大道历史街区的逐步开发改造,结合具体项目又编制了以街道为基本规划对象的修建性规划,如1998年的《睦南道整修规划》、1999年的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内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臵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内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范,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开封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范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水车胡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朝阳胡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胡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至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内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开封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赵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内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范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内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基础理论 摘要:在城市建设高速增长的今天,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显然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论文通过对美华村这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程的实践,简要阐述了修缮技术与历史建筑再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修缮技术;更新与再利用 1历史价值 如果城市是一本书,那么书中的文字就是建筑。在上海这座蕴藏着无穷魅力的城市中,没有太浓重的城市别墅历史,而老别墅却又像被凝固的华美音符,作为历史的沉积点缀着城市。它们不仅凝结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风云,而且承载着建筑本身的内涵与价值。上海的老建筑与其它类型的近代建筑一起,已成为“时代的缩影”和“历史的年签”。作为上海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象征,美华村具有了人文历史的传承和积淀。走在路上,伴随着两旁粗壮的梧桐树,幢幢别墅静静地深藏在高墙背后,恬静安详,绿树扶疏。从中你不仅能看到旧上海的缩影,而且能感受到独特的海派人文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每一幢老别墅的背后,都藏着一段老故事,都有不同凡响的时代背景,它们是老上海历史的一个个精彩片断。上世纪三十年代,飞虎队将军陈纳德因为喜欢优雅与安静,将美华村五号别墅的金钥匙和完整的爱一起交付在陈香梅的掌心,而每天伴随他们的是一幢幢雅致的别墅。在这里,老别墅的风格各异,既有西班牙风格的印象,又保留了英式别墅的特征,集中汇聚了世界各国的建筑精华,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它们和谐相处,见证着海派文化的兼收与并蓄。然而随着岁月流逝,

物换星移,老别墅也物是人非,历史的尘埃使其日益破旧,清水墙面残旧斑驳,苔痕点点,只有弯弯的小河里,浮萍覆盖了整个水面,一天又一天蚕食着旧日的风采。人们不记得,或许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这个喧闹兴盛的城市里,还有着这般别致景色。因此,发掘老别墅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2工程实例 美华村基地位于虹桥开发区边缘,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基地北接虹桥路,南至规划中的古羊路,西侧临近宋园路,东为中山西路;地块占地71 000平方米,基地南北长约500米,东西长约150~240米如图2所示为基地的地貌现状。基地内现有二十幢各式花园别墅,其中在1937年至1947年间先后建成的有顾家花园、麦边花园、郭家花园等构成独立的别墅群。基地内部有很多成熟的树木和通向别墅的小路,在竹林和小溪的包围之下,花园成为了一处秘密的所在。本次项目的主要修缮对象是美华村1号和9号别墅。 3修缮原则与策略 对于美化村这一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别墅群,其修缮应当站在解读老别墅的建筑风貌、历史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做好保护性修缮工作,恢复其原有风采。修缮要遵循《文物保护法》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通过技术措施,修缮已有的损伤;保护和修缮相结合,深化现状,保留老别墅建筑的原有风貌。 主要的修缮策略有:(1)尊重历史,坚持科学,力求全面地保护整幢别墅的原始风貌,重塑其历史风采。(2)尊重历史资料和确凿的文献,

植物病害概述案例

《植物病害概述》教学案例 一、概述 1.课程及教材分析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能使学生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让学生科学地开展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本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精神。 在《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中所讲述的生物灾害最主要是病害和虫害,所以《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是《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中最重要的一章内容之一。而《植物病害概述》是本教材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中的第一节内容,对本章的后两节内容起总领和启下作用。只有学会了本节知识,掌握了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学习本章第二节《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的知识,进而有利于学会本章第三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的内容,才能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所以对于农职专种植专业学生来说,学好《植物病害概述》本节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首先,本班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好观察,热爱实践,对学习《植物保护技术》兴趣浓厚。其次,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之后开设的,由于学生对学习昆虫学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和熟悉,植物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基本和昆虫学相似,都是多实践、多观察、多识记、多巩固,这些都给学习《植物病害概述》本节内容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学完本节内容后,为以后的实验实训和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不利的一方面是:本节课的概念多、概念的定义长、概念容易混淆,再加上“病状和病征的类型”这部分内容讲得比较细致,举例较多,由于学生基础差,识记起来就比较困难,必须在教学中加以注意。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植物病害、病理程序、症状等概念。②会区分病状和病征及掌握其类型。③掌握病原、病原类型及其引起病害类型。 (2 )能力目标①通过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结合展示清晰的多媒体图片和实物标本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增强学习

浅析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与开发

浅析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与开发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洗礼,造就了现今中华民族的特色。老祖宗们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大的历史财富,而其中的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历史瑰宝,它的价值是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这些不可再生的物品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挽回了,因此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本文主要就保护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及保护措施出发,探讨如何能够更好地对古建筑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开发 引言 我国的古建筑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它的独特风格与传统,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不过由于在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摧残及人为与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代建筑遭受到损害、破坏甚至毁灭,在此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对于维护和改造古建筑已势在必行。 1、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建筑反映了国家的辉煌历史,它记录历史,展示着历史文化,载托灵魂,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 1.1、古建筑指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筑以及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它是一种历史文化精神的载体,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着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通过古建筑,我们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时期的古建筑体现着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体系与艺术风格。依附于这些古代建筑和历史纪念性建筑中的石刻、雕塑、壁画、琉璃等与建筑相得益彰,使建筑迸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蕴含着更深的文化内涵,这是其他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文字描写所不能代替的。 1.2、古建筑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它饱含着过去岁月流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我们可以从古建筑的研究中看出同一个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以及当时所达到的水平。比如,名闻中外的万里长城,还有建于隋代的安济桥等,它们都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因此古建筑是中国建筑史发展的最好例证,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及社会历史的变革。 1.3、古建筑是新建筑设计与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就,中

中国古建修护案例分析

中国古建修护案例分析 ————由威尼斯宪章看中国古建修护 摘要:由于历年战乱及闭关锁国,中国的古建修护力度及成果远远落后于西方等国家,同时在开始保护修缮古建筑初期,修缮队伍素养不高,导致了一些破坏性的修缮,大量的历史艺术价值巨大建筑遗产被破坏。但是现在在中国,仍然有大量的古建筑函待修护。在现在的修护工作中,我们必须遵守现行的宪章和制度原则,尊重建筑原貌,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修护,最大化的保存建筑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使之可以达到永久。 关键词:遗产,修护,原则,佛光寺,天封塔 由于历年战乱及闭关锁国,中国的古建修护力度及成果远远落后于西方等国家,同时在开始保护修缮古建筑初期,修缮队伍素养不高,导致了一些破坏性的修缮,大量的历史艺术价值巨大建筑遗产被破坏。但是现在在中国,仍然有大量的古建筑函待修护。在现在的修护工作中,我们必须遵守现行的宪章和制度原则,尊重建筑原貌,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修护,最大化的保存建筑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使之可以达到永久。 在现行的宪章制度中我们以威尼斯宪章中的标准和原则为准则,来分析中国现在的一些古建筑保护案例。 威尼斯宪章:

第一项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品,也适用于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在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 第二项必须利用有助于研究和保护建筑遗产的一切科学和技术来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 第三项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既要当作历史见证物,也要当作艺术作品来保护。 第四项保护文物建筑,务必要使它传之永久。 第五项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有利于它的保护。但使用时决不可以变动它的平面布局或装饰。只有在这个限度内,才可以考虑和同意由于功能的改变所要求的修正。 第六项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个环境。任何地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凡是会改变体形关系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变动都是决不允许的。 第七项一座文物建筑不可以从它所见证的历史和它所从产生的环境中分离出来。不得整个地或局部地搬迁文物建筑,除非为保护它而非迁不可,或者因为国家的或国际的十分重大的利益有此要求。 第八项文物建筑上的绘画、雕刻或装饰只有在非取下便不能保护它们时才可以取下。 第九项修复是一件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它的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文物建筑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它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它不能有丝毫臆测。任何一点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建筑外观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