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

土壤学复习
土壤学复习

名词解释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绿色植物的未固结层(疏松表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表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剖面:由若干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从地表面至母质的垂直面。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粘土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土矿物。层状的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类。前者是晶型矿物,后者有晶型的,也非晶型的。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

四面体: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硅氧四面体可以共用氧原子而形成一层,氧原子排列成为中空的六角形,称硅氧片或硅氧层。

八面体:由六个氧原子环绕着一个中心铝离子排列而成,氧原子排列成两层,铝原子居于两层中心孔穴内。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矿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质地: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把土壤分成若干组合,每一组合即为一种土壤质地。

C/N:有机质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重量比。

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使土壤原有有机质矿化速率加快(正激发)或变慢(负激发)的效应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 不包括粒间孔隙) 的质量。(g/cm3 )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 的质量或重量。( g/cm3) ,以105--110℃下烘干土计。

土壤机械组成:各粒级土粒在土壤中的相对比例(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或土壤颗粒组成)。由土壤机械组成确定土壤质地。

当量孔径:是土壤学中所说的孔隙直径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

土壤孔性:土壤孔隙性质(简称孔性)是指土壤孔隙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它对土壤肥力有多方面的影响。土壤孔性可从两方面了解:一是土壤孔隙总量(总孔度),二是大小孔隙分配(分级孔度)。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度):土壤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土壤孔度,又称总孔度。它是衡量土壤孔隙的数量指标。孔隙度=1-固相率=液相率+气相率

土壤质地: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把土壤分成若干组合,每一组合即为一种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 describe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solid parts of the soil and of the pore space located between them.

土壤结构体:土壤结构体指土粒(单粒和复粒)相互排列和团聚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团或土块。蒙金土:上砂下粘:胶泥底、上浸地,托水又托肥

团粒:土粒胶结成粒状和小团块状,大体成球形,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小,称为团粒。

土水势: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单位数量的水等温可逆地从土壤移动到标准参考状态所做的功。外部做功为负。

吸湿水:干燥的土粒靠分子引力从土壤空气中吸持的气态水。

吸湿系数(最大吸湿量):土壤在水汽相对饱和的环境中,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粘土>壤土>砂土;温度高,吸湿系数小。

土壤水溶质势:实质上由于土壤水中溶质浓度差所产生的土壤水分能量差值。为负值。大小依赖于溶质类型和浓度。溶质势在影响土壤水分移动能力情况下,必须要有半透膜作用。

土壤水吸力:在土壤水分分势中,基质势和溶质势为负值,为了使用方便,习惯上将这两个分势的绝对值之和统称为土壤水吸力。一般简称土壤吸力。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含水量(数量)与土壤基质势(土壤水吸力)(能量)的关系曲线

饱和导水率:土壤所有的孔隙都充满了水时,水分向土壤下层或横向运动的速度。

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又称土壤比热容,以c代表质量(重量)热容量,cv代表容积热容量。

土壤热扩散率(系数):在土层垂直上方,每厘米距离内有1℃的温度梯度,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发生的温度变化。

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土粒吸湿水外围形成薄的水膜。

毛管水:土壤孔隙借毛管力而保持的水分。

毛管断裂持水量:当土壤中的悬着毛管水因作物吸收和土表蒸发而发生断裂时的土壤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的含水量。包括全部的吸湿水、膜状水和悬着水。

土壤水吸力:在土壤水分分势中,基质势和溶质势为负值,为了使用方便,习惯上将这两个分势的绝对值之和统称为土壤水吸力。一般简称土壤吸力。

夜潮作用:多出现于地下水埋深度较浅的“夜潮地”。白天土壤表层晒干,夜间降温,底土温度高于表土,水汽向上运动,遇冷凝结,使表土恢复潮湿。

进气值:进气吸力,对饱和土壤逐渐施加压力,土壤开始排水时的土壤水吸力值。

冻后聚墒: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

土面蒸发:土壤水汽进入大气的过程。

潜在蒸发强度:当土壤供水充分时,由大气蒸发能力决定的最大可能蒸发强

萎蔫系数ty: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最大)含水量。

土壤水入渗: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分为水平吸渗和垂直入渗两种情况。

土壤水再分布:土壤水入渗过程结束后,水在重力和吸力梯度影响下在土壤中向下移动重新分布的过程。土壤水的再分布是土壤水的不饱和流。

饱和导水率:土壤所有的孔隙都充满了水时,水分向土壤下层或横向运动的速度。

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又称土壤比热容,以c代表质量(重量)热容量,cv代表容积热容量。

根际:是指直接受植物根系影响的土壤区域。通常把根际范围分成根际与根面二个区,受根系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是距活性根1-2毫米的土壤和根表面及其粘附的土壤(也称根面)。

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1、土壤圈在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

对有机无机污染物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功能

2)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人类消耗的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纤维直接来自土壤,土壤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物质基础

2、怎样理解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多功能的自然体?

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是指在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并随各成土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它不仅具有自身的发生发育的历史,而且在形态、组成、结构和功能上是可以剖析的物质实体。多功能的历史自然体:是指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它不仅直接为人类提供粮食、纤维、林产品等,还在环境净化保护、生态健康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何特殊作用?

1)营养库: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除CO2主要来自大气外,氮磷钾及中微量营养元素和水分则主要来自土壤。2)养分转化和循环通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换过程,实现了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与周转,维持着生物的生息与繁衍。

3)雨水涵养作用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结构的介质,具有很强的吸水和持水能力。4)生物支撑作用土壤能使绿色植物在其中生根发芽,根系在土壤中伸展和穿插,获得土壤的机械支撑,保证绿色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地站立于大自然之中。土壤中还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土壤具有抗外界温度、湿度、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变化的缓冲能力。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能通过土壤生物进行代谢、降解、转化,清除或降低毒性,使土壤起着“过滤器”和“净化器”作用,为地上部分植物和地下部分的微生物生长繁衍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4、试述近年来土壤学发展的新观点。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使土壤学能真正介入地球系统科学也、参与全球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

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5、土壤资源的特点?

1、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1 cm 300yr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3、土壤资源质量可变性

4、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1、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

性。)

高岭组包括:高岭石、珍珠陶土、迪恺石及

埃洛石等。

蒙蛭组包括:蒙脱石、绿脱石、拜来石、蛭

石等。

水化云母组包括:伊利石。

绿泥石组:绿泥石为代表,是富含镁、铁及

少量铬的硅酸盐粘土矿物。

(2、为什么土壤粘土矿物一般以带负电荷为主?)

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3、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如何?)

1)水云母区:包括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大部。土壤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其次为蒙脱石和绿泥石。

2)水云母-蒙脱石区:包括内蒙古高原东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东北平原大部分。土壤粘粒中蒙脱石明显增多。

3)水云母-蛭石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山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西部山地土壤粘粒中绿泥石,东部多蛭石,华北平原土壤粘粒中蒙脱石也不少。

4)水云母-蛭石-高岭区:包括秦岭山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一狭长的过渡地带,在适宜条件下,水云母、蛭石和高岭石都可成为土壤粘粒中的主要成分。

5)蛭石-高岭区: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喜马拉雅山东南端。土壤粘粒中云母退居次要成分,以蛭石和高岭为主。东部蛭石尤多,并多三水铝石;西部蛭石较少,氧化物含量很高,山地土壤中水云母含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四川盆地土壤中还有不少蒙脱石。

6)高岭-水云母区:包括浙、闽、湘、赣大部和粤、桂北部。土壤中粘粒部分结晶差的高岭石为主。东部不少水云母和蛭石伴存,铁铝氧化物含量也显著增多。

7)高岭区:包括贵州南部、闽粤东南沿海、南海诸岛及台湾。

1、哪些环境因素影响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和转化?简述有机物质碳氮比对其在土壤中分解速率的影响。

1)土壤生物的组成与活性:土壤动物促进植物残体的破碎和运输;真菌可促进木质素的分解;细菌和放线菌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2)植物残体的特性:新鲜程度,新鲜多汁的有机物质比干枯秸秆易分解;破碎程度,有机物的粉碎提高了其与外界的接触面易于分解;紧实程度,质地密实有机物质的降解速率比质地疏松的缓慢。

3)有机源物质C/N比:有机残体C/N比在25左右最适合微生物的活动,也最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C/N>25时,产生土壤N素生物固定,微生物与植物竞争N素;C/N<25时,产生N素有效化。

①具有较高C/N的植物残体进入土壤会引起微生物与植物争氮现象。C/N比作为秸秆还田的重要技术参数。

②不同土壤有一个相对稳定的C/N比。土壤碳的保持决定于土壤氮的水平。有机体的含氮量越大,则有机碳累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C/N不仅与土壤氮的有效性有关,而且也跟土壤有机质的保持有关。

4)土壤特性:①质地:粘粒含量越高,有机质含量也越高;②pH值:中性、钙质丰富较好,PH6.5~7.5;③水、热、气条件

2、采用什么方法将土壤腐殖物质区分为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三个组成部分?简述三者的性质。

根据腐殖酸的颜色和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分为:①胡敏酸:碱可溶,水和酸不溶;颜色和分子量中等;②富里酸(富啡酸):水、酸、碱都可溶,颜色最浅,分子量最低;③胡敏素:水、酸、碱都不溶,颜色最深,分子量最高。但是其中一部分可以被热碱所提取。

1)物理性质:

①颜色:胡敏素黑褐色,富里酸呈淡黄色,胡敏酸呈褐色;

②溶解性:富里酸溶于水、酸、碱;胡敏酸不溶于水和酸,但溶碱;富里酸的一价、二价盐溶于水,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胡敏酸的一价盐溶于水,但二价、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

③吸水性:亲水胶体,最大吸水量可以超过500%

2)化学性质

①元素组成:C H O N S 等

②化学结构:中心为芳香核(疏水性基团),周围有许多支链化合物(功能团)成为网状结构特征。功能基团包含:羧基、酚羟基、醌基、醇羟基、酮基、甲氧基等。

③胶体特性:腐殖酸是一种两性胶体。即可以带负电荷,也可以带正电荷。而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电荷

来源主要是腐殖酸分子羧基、酚羟基解离和胺基质子化。腐殖质的负电荷数量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

④络合性:络合物的稳定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在pH4.8时能与Fe、Al、Ca等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但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沉淀。

⑤稳定性:在温带条件下,一般植物残体的半分解周期少于3个月,植物残体形成的新的有机质的半分解期为4.7-9年,而胡敏酸的平均停留时间为780-3000年,富里酸的平均停留为200-630年。

⑥腐殖质的变异性:HA/FA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

3、试论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和意义。

1)提供作物及微生物需要的养分N、C源及微量元素等:植物生长所需氮:土壤,肥料。

2)增强土壤的保肥性能:带电性,主要是带负电,吸附阳离子。

3)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物理性质:腐殖质是胶体,包被于矿质土粒的外表,松软,絮状,多孔。4)促进作物生长:极低浓度的腐殖质分子,对植物有刺激作用

5)缓冲土壤污染:与农药、重金属络合,减少毒害。

6)增强土壤碳库,缓解气候变化。

4、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提高耕作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1)合理耕作制度: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促进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并维持较高的水平。

2)施用有机肥: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绿肥、粪肥、厩肥、堆肥、河泥、塘泥等。

3)种植绿肥:田菁、紫云英、紫花苜蓿等。

4)秸秆还田

1、常用的土壤质地改良措施有哪些?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2、简述沙质土、粘质土与壤质土的肥力特性?

土壤质地是土壤最基本的性状之一,是土壤通气、透水、保水、保肥、供肥、保温、导温和耕性等的决定性因素,它和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

砂土类:泛指与砂土性状相近的一类土壤,物理粘粒含量<15%。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保肥性差、通气性好、透水性强、热容量较小、松散易耕、要适时追肥、“热性土”、“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土类:物理粘粒含量>45%,质地细(粘重),包括粘土以及和类似粘土性质的重壤土和部分中壤土。保水力强、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冷性土”、“发老苗不发小苗”

壤土类:砂粘比例6:4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松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河间平原以及河流两岸间冲积平原。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四砂六泥”、“三砂七泥”、“既发小苗又发老苗”

3 简述团粒的形成过程。

1)土粒的粘聚:胶体的凝聚作用、水膜的粘结作用、胶结作用

2)成型动力:生物作用、干湿交替作用、冻融交替作用、土壤耕作的作用

4 土壤结构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1)农业措施:深耕与施肥、正确的土壤耕作、合理的轮作制度、调节土壤阳离子组成、合理灌溉、晒垡和冻垡

2)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水解聚丙烯腈钠盐

5、土壤常见的结构类型,在哪出现,有哪些特点?

1)块状、核状:块状结构:农民称之为“坷垃”,表土中多见块状与碎块状核状结构:农民称之为“蒜瓣土”,常出现在有机质缺乏的心、底土中

2)柱状、棱柱状:农民称为“立土、竖土”,棱柱状:主要出现在干湿交替明显、质地较粘重的土壤心土层中,以潴育化水稻土的潴育层中最为典型。柱状:主要出现在半干旱地区土壤心、底土层中,以碱土

的碱化层中最为典型。

3)片状:农民多称其为“卧土”或“平槎土”。片状结构不利于通气、透水。会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耕作历史悠久的水田土壤犁底层。表层发生板结的土壤中灰化土的漂灰层

4)团粒结构:土粒胶结成粒状和小团块状,大体成球形,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称为团粒。这种结构体在表土中出现,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是肥沃土壤的结构形态。团粒具有水稳性(泡水后结构体不易分散)、力稳性(不易被机械力破坏)和多孔性。多形成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表层,以根系附近分布较多。结构内部,毛管孔隙丰富,蓄水保肥能力强,结构体之间,通气透水能力强。

6、试论述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1)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团粒具有多级孔性,总的孔度大,即水、气总容量大,又在各级(复粒、微团粒、团粒)结构体之间发生了不同大小的孔隙通道,大小孔隙兼备,蓄水(毛管孔隙)与透水、通气(非毛管孔隙)同时进行,土壤孔隙状况较为理想。

2)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在团粒结构土壤中,团粒与团粒之间是通气孔隙(非毛管孔),可以透水通气,把大量雨水甚至暴雨迅速吸入土壤。团粒结构土壤又有大量毛管孔隙(在团粒内部),可以保存水分。这种土壤中的毛管水运动较快,可以源源供应植物根系吸收的需要。

3)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在团粒结构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强烈,因而生物活性强,土壤养分供应较多,有效肥力较高。而且,土壤养分的保存与供应得到较好的协调。

4)团粒结构土壤宜于耕作:粘重而"无结构"土壤的耕作阻力大,耕作质量差,宜耕时间短;结构良好的土壤,由于团粒之间接触面较小,粘结性较弱,因而耕作阻力小,宜耕时间长。

5)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团粒结构的旱地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肥沃的水田土壤耕层则有一定数量的水稳性微团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水气并存的矛盾(微团粒之间是水,微团粒内部有闭蓄空气)。

1、土面蒸发过程:

区分为表土蒸发强度保持稳定阶段、表土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阶段、水汽扩散三个阶段。

1)蒸发强度保持稳定的阶段:稳定蒸发阶段蒸发强度的大小主要由大气蒸发能力决定,可近似为水面蒸发强度E0此阶段含水率的下限,一般认为该值相当于毛管水断裂量的含水率,或田间持水量的50-70%

2)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阶段:蒸发速率急剧降低,有利于土壤墒情的保持

3)水汽扩散阶段:土壤输水能力极弱,不能补充表土蒸发损失的水分,土壤表面形成干土层。在此阶段,蒸发面不是在地表,而是在土壤内部,蒸发强度的大小主要由干土层内水汽扩散的能力控制,并取决于干土层厚度,一般来说,其变化速率十分缓慢而且稳定。

2、水分有效性的上下限:

通常认为土壤水分处于凋萎系数时土壤的持水力与作物的吸水力基本相当(均约为1.5MPa ),作物吸收不到水分,因此认为凋萎系数是有效水分的下限。

土壤所能保持水分的最大量是田间持水量。当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便会出现重力水下渗流失,因此田间持水量是旱地土壤有效水分的上限。

3、常用土壤含水量的计算方法:

1)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所含水质量与烘干土质量的比值。

2)容积含水量 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分数。

3)土壤水层厚度(h ):某一深度内土壤含水量折算成的单位面积上的水层厚度,用mm 表示。

4)土壤贮水量:一定面积和一定厚度土壤中水量的体积。

5)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或全蓄水量的百分数。

4、

土壤水势的主要分势及原因:

1)重力势(ψg )(±)由重力作用而引起的土壤水势的变化。实质上是由于位置差所产生的土壤水分的能量差。

2)溶质势(ψo ,ψs )(—)实质上由于土壤水中溶质浓度差所产生的土壤水分能量差值。

3)压力势(ψp )(+)从自由水面到达待测点的垂直距离即为压力势值。压力势测定:连通管水面到待测点垂直距离就是该点水分的压力势值。

4)基质势(ψm )(-)基质势是土壤吸附力和毛管力作用的结果。

5、土壤水分特性曲线的意义及用途

● 可利用它进行土壤水吸力S 和含水率之间的换算。

●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土壤孔隙大小的分布。

● 水分特征曲线可用来分析不同质地土壤的持水性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 应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土壤中水的运动进行定量分析时,水分特征曲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

6、容重的影响因素,应用:

1)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紧实度等,主要通过影响孔隙而影响容重。

2)土壤容重作用

①计算土壤孔隙度:孔隙度=[1-(容重/比重)]×100%

②计算工程土方量:土壤重量 = 土壤体积×土壤容重

③估算各种土壤成分储量:

设耕层厚度0.2m ,容重 1.3t/m3,有机质含量15g/kg=0.015t/t ,全氮量 0.75g/kg=0.00075t/t 。 1hm2(104m2)厚0.2m 土层计:

土壤重=10000 × 0.2 × 1.3=2600t

有机质储量 =2600 × 0.015=39.0t

全氮储量 =2600 × 0.00075=1.95t

④计算土壤储水量及灌水(或排水)定额:

设土层厚度 1m ,土壤含水量 25%(质量含水量),容重为1.3 t/m3。

1、研究土壤水有何重大意义?土壤水在土壤中有何重要作用?

2、影响吸湿水含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实际土壤分析工作中,测定土壤吸湿水含量的用途是什么?

3、用土水势研究土壤水的优点是什么?土壤水总是中含水多的地方向含水少地方运动,这种说法正确否?为什么 ?

4、冻后聚墒和夜潮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5、在农业生产上,一次灌足比分次灌好,为什么?

1、土壤空气与净地面大气的差异:

1) 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大气几倍甚V =H S =H V θθθ=????水土V =H S =H h θθθ=????水土

至十几倍,土壤中生物活动,有机质的分解和根的呼吸作用能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2)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低于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微生物和根系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土壤微生物活动越旺盛则氧气被消耗的越多,氧气含量越低,则相应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

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除表层干燥土壤外,土壤空气的湿度一般均在99%以上,处于水汽饱和状态。而大气中只有下雨天才会有如此高的值。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是还原性气体:当土壤通气不良时,氧气含量下降,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厌氧性分解会产生大量还原性气体,如甲烷,氢气等,而大气中一般还原性气体较少。

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呼吸类型

1)营养类型:

●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需要有机化合物作为碳源,并从氧化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获得能量。

●化能无机营养型:又称化能自养型,以CO2作为碳源,从氧化无机化合物中取得能量。

●光能有机营养型:又称光能异养型,其能源来自光,但需要有机化合物作为供氢体以还原CO2 ,并合

成细胞物质。

●光能无机营养型:又称光能自养型,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以无机物作供氢体以还原CO2 , 合成细胞

物质。

2)呼吸类型:

●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中生长,以氧分子为呼吸基质氧化时的最终电子受体

●兼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均能进行呼吸的土壤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在嫌气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以无机氧化物(NO3-、SO42-、CO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通过脱氧酶将氢传递给其它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并使之还原

2、土壤微生物按形态分为哪几种?分别举例:

主要包括原核微生物(古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黏细菌),真核微生物(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以及无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甲烷产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菌,T4噬菌体】【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镰刀菌属、毛霉属和根霉属。】【硅藻,绿藻,黄藻】

3、土壤微生物的重要性:

●调节植物生长的养分循环

●产生并消耗各种气体,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分解有机废弃物

●是新物种和基因材料的源和库

●病原微生物

4、土壤圈与其它圈的关系:

地球表层上始大气对流层上界,下到海底深处和岩石上部,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组成一个由非生物和生物过程叠加的物质体系的地球表层系统。土壤通过植物固氮作用将大气中的N元素固定在土壤中,并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含氮氧化物的气体。土壤吸持,入渗和再分配的过程,以饱和流和非饱和流参与地球水循环。同时储水。植物扎根于土壤,微生物扎根于土壤。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壤对于各圈层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起着维持和调节的作用。他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各圈层的演化和发展,乃至对全球变化起到冲击作用,所以说,土壤圈是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5、土壤在农业中的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2.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1)营养库: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除CO2主要来自大气外,氮磷钾及中、微量营养元素和水分则主要来自土壤。

(2)养分转化和循环: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换过程,实现了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与周转,维持

着生物的生息与繁衍。

(3)雨水涵养作用: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结构的介质,具有很强的吸水和持水能力。(4)生物支撑作用:土壤能使绿色植物在其中生根发芽,根系在土壤中伸展和穿插,获得土壤的机械支撑,保证绿色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地站立于大自然之中。土壤中还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土壤具有抗外界温度、湿度、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变化的缓冲能力。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能通过土壤生物进行代谢、降解、转化,清除或降低毒性,使土壤起着“过滤器”和“净化器”作用,为地上部分植物和地下部分的微生物生长繁衍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浙江农林大学岩石与土壤复习资料(土壤学)重点

岩石与土壤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土壤概念 土壤是一种自然体,他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性。 2.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过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来自土壤的生活要素(即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需求的能力。 3.土壤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场所。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 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场所:无机养分的有机化,有机质的矿质化,养分元素的释放和散失,元素的结合,固定和归还 3)雨水的涵养作用占土壤水的1%-5% 4)生物的支撑作用:植物根系的机械支撑,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环境变化的缓冲功能,污染物的“过滤器”和“净化器” (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二章矿物 1.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 1)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2)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叫做岩石。 3)受力影响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生物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 4.三大岩石的常见类型 岩浆岩: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石英斑岩中性岩类:闪长石、安山岩、粗面基性岩类:辉岩、辉长岩、橄榄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 沉积岩: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含义

王-普通土壤学复习题(中农大)

普通土壤学复习题 期中复习题 一、概念题 1、土壤: 简明定义: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综合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可供植物生长的一种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质;与形成它的岩石和沉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它是一个动态生态系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机械支撑、水分、养分和空气条件; 支持大部分微生物群体活动,来完成生物物质的循环;维持着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其中通过供给粮食、纤维、水、建筑材料、建设和废物处理用地,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发展;通过滤掉有毒的化学物质和病原生物体,来保护地下水的水质,并提供了废弃物的循环场所和途径或使其无害化。 2、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 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3、土壤生态系统: 4、土壤肥力 5、自然肥力 6、原生矿物 7、次生矿物 8、粘土矿物 9、硅氧四面体 10、铝氧八面体 11、同晶替代 12、铝片 13、硅片 14、2:1型粘土矿物 15、有机质 16、腐殖质 17、胡敏酸 18、矿物化作用 19、腐殖化作用 20、腐殖化系数 21、激发效应 22、土壤微生物 23、土壤酶 24、菌根 25、根圈微生物 26、R/S比值 27、土粒 28、土壤粒级 29、质地 30、土壤容重 31、土壤孔度 32、当量孔径 33、粘粒 34、质地剖面 35、土壤结构 36、团粒结构 37、毛管持水量

38、毛管悬着水 39、毛管作用 40、土壤水势 41、基质 42、压力势 43、饱和导水势 44、土壤水吸力 4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46、SPAC 47、土壤水入渗 48、土面蒸发 49、土壤通气性 50、土壤导热率 二、问答题 1、土壤的本质是什么?其基本特征有哪些? 2、土壤有那些主要功能?如何看待土壤的重要性? 3、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基础? 5、为什么说土壤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和独立的自然实体? 土壤同自然界其他物质一样,不仅是具有一定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实体,而且有着自己发生发展和长期演变的历史,因此,土壤使自然界中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实体。 6、土壤和土地有何联系和区别? 7、土壤在生态系统的地位如何? 8、试比较高岭石、蒙托石和伊利石晶架构造上有何不同? 9、试比较高岭石组矿物和蒙托石组矿物在性质上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10、人们常把砂性土和粘性土看成不良的土壤质地,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11、改良砂性土和粘性土一般常用的有效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12、旱地的土壤质地剖面构型,一般认为以“砂盖垆”较为理想?为什么? 13、为什么砂性土是热性土?而粘性土是冷性土? 14、增施有机肥可以逐渐改变土壤的质地,你认为对吗? 15、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16、如何将腐殖酸分离出来?17、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18、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 19、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是什么? 20、什么叫土壤结构体?常见的土壤结构体类型有哪些?它们对土壤的是生产性状的影响是什么? 21、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22、用重量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时,为什么以烘干土为基数,而不采用湿土为准? 23、什么是土水势?它包括哪几个分势?土水势定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用土水势研究土壤水分的优点是什么? 24、什么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什么用途? 25、什么是土壤水的饱和流和非饱和流?其异同点有哪些? 26、为什么粘质土不饱和导水率高于壤土和砂土?而饱和导水率又低于壤土和砂土? 27、由土壤(面)蒸发所消耗的墒情有哪几个阶段?保墒措施应放在何时才能收效?为什么? 28、京郊农民有“锄头底下有火,锄头底下有水”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29、生产上为什么提倡一次灌足,比分次灌好? 30、“冻后聚墒”和土壤的“夜潮”的机制是什么? 31、粘土保水性大于壤土,抗旱力是否也大于壤土? 32、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组成有何不同? 33、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 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P240 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 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土壤学资料

1、水土保持是(山丘)区和(风沙)区水与土地两种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 2、(加速侵蚀)是我们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对象。 3、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是(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 4、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它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滑坡四类。 5、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称为(溅蚀)。 6、一般情况下雨滴直径大,终点速度高,降雨强度大,(溅蚀)越严重。 7、若以梯田断面形式分类,梯田包括(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和反坡梯田。 8、荒溪的组成一般包括集水区、(流通区)和沉积区。 9、农田防护林造林方法一般包括(植苗造林)、埋干造林和扦插造林。 10、农田防护林按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可以分为紧密结构、(稀疏结构)和通风结构。 11、切沟侵蚀断面呈(V)字型;冲沟侵蚀断面呈(U)字型。 12、泥石流的基本性质包括结构性、(流动性)和具有发生在山区的性质。 14、荒溪的组成一般包括集水区、(流通区)和沉积区。 17、我国风沙区主要为沙漠、戈壁、(现代河流冲积沙地)、沿海沙地和沙漠化土地五种类型。 21、冰川侵蚀对底部土体产生(刨蚀),而对两侧土体产生(刮蚀)。 1、加速侵蚀:在人类出现以后,随着人类活动逐渐破坏了地表的自然状态,加快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使土壤的侵蚀速率大于形成速率,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被破坏。 2、面蚀: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 3、水力侵蚀:由于大气降水,尤其是降雨所导致的侵蚀过程及一系列的土壤侵蚀形式 4、谷坊: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 5、热融滑塌:由于斜坡上的地下冰融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界面移动就形成热融滑塌 6、水平梯田:把坡面修成若干台田面水平的地块,称为水平梯田 7、农田防护林:凡是具有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结构和具有网状或带状,配置在遭受不同自然灾害农田上的人工林。 8、林带结构:林带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综合体,具体指林带的层次,树种组成,栽植密度的总和。 9、林带疏透度:指林带透光程度,也叫光度。是以林带结构来鉴定其透风状况的指标,也是判断林带结构的重要参数 10、机械沙障:是采用柴草、树枝、粘土、卵石、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物,以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度和结构来达到固沙,阻沙,改变风的作用力和地貌状况的目的 三、简答题 1、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如何? 答:(1)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到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集中治理;(2)国家、省、县开办重点区,形成店面相结合治理新革局;(3)由统一治理集体经营管理转向农户专业队,群众个人多种治理责任制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4)由单纯的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致力于开发利用相结合;(5)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形成了依法防止水土流失的新局面;(6)在资金使用管理上进行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应;(7)把水土保持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来 5、西北黄土高原水力侵蚀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点? 答:主要分布在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特点:①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水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②以黄土为特色。黄土质地均细,垂直解理发育,使之抗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的能力低。③沟壑纵横,地形破碎。④击溅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 12、泥石流、泥流和石洪在组成上有哪些区别? 答:(1)组成上的区别:泥石流是由粘土、粉砂、石块和巨大的漂砾组成的流体;石洪是固液两相组成的流体,组成上砾石>砂>粉砂>粘土;泥流是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流体。(2)沉积物的区别:泥石流沉积物的分选性差;石洪的沉积物粒径以粗粒为主;泥流的沉积物与物源粒径组成无大差别。 论述 1、述荒溪治理的工程生物措施及其主要作用 答:荒溪治理工程措施: 1、径流调节工程:蓄水工程、引排水工程。 2、挡拦工程:拦沙坝谷坊工程、挡土墙工程、护坡工程、变坡工程、潜坝工程。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

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1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20、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土壤学复习资料

(0)绪论 1、土壤肥力的生态性相对性 (1)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2)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 (3)通俗意义上讲的土壤肥力高低,如果不指明植物,一般只能说明其有机质和养分的高低及适宜的物理性质。 2、土壤肥力的量化指标 (1)以地上部分生物量来评价 (2)以土壤的某些性质和养分数值来评价 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全氮等。 3、肥力的影响因素水气热:受土壤中不同粗细颗粒的控制。土壤颗粒的粗细取决于母岩中稳定性矿物和易分解矿物的比例。 养分: (1)受母岩释放的养分多少控制。土壤养分取决于母岩中含有的盐基离子即金属离子的数量。(2)受土壤细粒部分吸持养分能力的影响。 一、土壤矿物质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是胶体的主要成分)(一)构造特征:(1)硅氧四面体,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2)铝氧八面体 3、单位晶层:1:1型单位晶层: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1: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空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2: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2: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2:1:1型单位晶层:在2:1单位晶层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八面体片水镁片或水铝片,这样2:1: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一个铝片和一个镁片(或铝片)构成。 4、同晶替代: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2、土壤中同晶替代的规律 1)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2)四面体中的Si4+被Al3+离子所替代,八面体中Al3+被Mg2+替代。 3)同晶替代现象在2:1和2:1:1型的粘土矿物中较普遍,而1: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相对较少。 3、高岭石和蒙脱石的区别?(简单题) 高岭石:(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4)胶体特性较弱。蒙脱石:(1)2:1型的晶层结构(2)胀缩性大(3)电荷数量大(4)胶体特性突出。 4、粘土矿物的南北方哪边肥力更强?为什么?(问答题) 答:北方更强。北方以2:1型矿物为主,含蒙脱石、水云母较多,土壤反应又多为中性或微碱性,因此,阳离子交换量一般较高,则保存养分的能力大。其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发生同晶替代,因此永久性电荷数比较多,其粘结性、可塑、胀缩性比较强。而南方以1:1型矿物较多,为红、黄壤地带,无机胶体以高岭石和含水氧化铁、氧化铝为主,土壤酸性大,pH值低,阳离子交换量小,晶格内的水铝片和硅氧片很少发生同晶替代,因此无永久性电荷。晶片与晶片之间形成氢键而结合牢固,水分子及其他离子难以进入层间,并且形成较大的颗粒。因此其吸湿性、粘结性和可塑性较弱,富含高岭石的土壤保肥性差。 二、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1)动物、微生物残体 2)植物残体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3、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6、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土壤学与农作学

土壤学及农作物 第一章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空气)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身的属性,土壤生产力是是指突然生产植物产品的能力。 3、农业土壤剖面构型: (1)耕作层。代号A,厚度一般20cm左右。(2)犁底层。代号P,位于耕层以下,厚度约10cm。(3)心土层。代号B,位于犁底层或耕作层一下,厚度20~30cm。 (4)底土层。代号C,位于心土层一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以下的深度。 4、土壤矿物质包括原声矿物和次生矿物以及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无机化合物。。 5、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 6、土壤形成因素:五大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7、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 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条件:(1)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残体均有一定的碳氮比,一般为25:1,土壤环境条件:土壤通气状况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 9、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主要是由大气进入土壤中的气体和土壤内生物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组成。特点: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则比大气中含量高十几至几十倍;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第二章 1、活性酸度:是与土壤固相出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H+所引起的酸度。潜在酸度:吸附在突然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平常不表现酸性,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到土壤溶液中,酸性才显现(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在线课程试题库 绪论 1、水、肥、气、热是土壤的(肥力)要素 2 3 4 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 (四个选项都选。)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 生物支撑作用 接纳、储存和供应水分 储存和供应养分 物质,所以答案大家选有机质这个选项。 7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8、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9、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10、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 哪是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 认识矿物 1、具有玻璃光泽的矿物是方解石解理面 2、硬度为4的矿物是萤石 3、具有两组解理的矿物是正长石

4、没有解理的矿物是石英 5、具有油脂光泽的是石英断口 6、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 7、方解石属于原生矿物。× 8、晶体石英有六个光滑的晶体表面,所以它有六组解理。× 9、黑云母比白云母更容易风化。√ 10、矿物的颜色有自色、他色和假色之分。√ 认识岩石 1、下列SiO2最多的岩石是花岗岩 2、下列岩石中,具有斑状结构的是流纹岩 3、以下变质岩中,片理最不发达的是板岩 4、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大理岩 5、下列岩石中,具有变晶结构的是石英岩 6、花岗岩是变质岩× 7、板岩属于沉积岩× 8、沉积岩在地球陆地表面出露面积最多。√ 9、只有深成的岩浆岩才具有块状构造。× 10、沉积岩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构来分类的,因此同一类沉积岩可能其 组成的矿物不一定相同。√ 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判断题: 1岩石的风化按作用因素与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事实上这三者是联合进行与相互助长的。√ 2. 母质的物理性质对形成土壤的土层影响主要表现为:抗物理风化 弱则土层薄,抗物理风化强则土层厚。×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ESP:即碱化度= Na+交换量/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土壤能吸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系___、 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_2∶1____ 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是 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水率下 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况下是 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解有机 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壤___、 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质量作 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12.土壤氮素的无效化的过程有:_氮素淋失_、_反硝化作用__、_氨挥发 _和__

浅谈自然辩证法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浅谈自然辩证法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摘要:土壤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其研究作为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本文通过对自然辩证法在土壤学研究中的应用,阐述土壤学中所蕴含的自然辨证哲学思想。揭示自然辩证法在土壤学研究中的指导性。 关键词:土壤学自然辩证法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是构成一切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在土壤学中,土壤是其研究的物质对象,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中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通过对土壤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以及在农业,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人们能更正确的认识土壤,认识自然。生态学家认为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地球化学的能量交换,物质循环最活跃的生命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中阐述了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

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土壤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壤圈与其他圈层有着频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连接各个圈层的纽带。土壤与大气之间也存在气体交换,也会对大气产生影响。基于土壤最基本的物质性质,人类对土壤在整个生态中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阐述了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在土壤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个观点。土壤学建立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非生命物体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土壤中微生物与作物生长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人们对物理、化学从土壤学的角度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无疑对物理、化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壤对植物生长细胞等方面的研究对于生物细胞学又有着重要的作用等,这些都存在彼此联系之中。自然辩证法在土壤学中的应用对土壤学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方法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土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在长期以来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研究方法,不仅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研究,而且常常使用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当在对土壤进行地带性分布分析时,就常常应用到观察法。在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等的测试分析时,就经常应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方法,以此来探索和发现新现象或新规律,以及检验已有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结合是土壤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基于自然土壤具有时空变化特点,是一个时间上处

土壤学

名字解释 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原生矿物: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原来的化学组成和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粒级:根据矿质土粒(单粒)粒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级)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矿质化过程:有机质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使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土壤密度:单位体积(不含空隙)干燥土粒的质量与同体积标准状况水的质量之比。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含土粒及空隙在内)干燥土壤的质量与标准状况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容积(包括大、小孔隙)占土壤容积(固相+孔隙)的百分数或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土壤结构体:很少以单粒的形式存在,大多都是一些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性质不同的团聚体(复粒)——土团、土块、土片等。这些团聚体统称为土壤结构体。 土壤黏结性:土粒之间通过各种引力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黏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情况下,土粒粘附在外物(农具等)上的性质。 土壤可塑性:一定含水状态的土壤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性质。 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及耕作后一系列土壤物理性质及物理机械性的综合反映。 吸湿水:由土粒表面吸附力所保持的水分,其中最靠近土粒表面由范德华力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膜状水:被吸附在吸湿水层之外,定向排列为水膜,称为膜状水。 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毛管空隙中的水就称为毛管水。 重力水:不被土壤保持而受重力支配向下流动的水,称为重力水。

《土壤学》参考复习题

《土壤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 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自然肥力,哪是人工 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4)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是什么?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五、论述题 1. 论述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1)概念: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要点) ①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a.营养库的作用; b.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c.雨水涵养作用; d.起机械支撑作用; e.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②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③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④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 一、填空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矿物:矿物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岩石:岩石即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坡积物:坡积物是由于山坡上部的风化碎屑物质,经雨水或融雪水的冲刷,搬运到山坡的中﹑下部堆积而成的。 淤积物:又称冲积物或沉积物,风华碎屑物质,受河流(经常性水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而成的。我国三大冲积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腐殖质的形成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指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

子有机物。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的百分含量。 ☆土壤质地:指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命名。 ☆土壤容重:又称土壤的假比重,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包括土粒之间的孔隙),每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 ☆土壤比重:又称土粒密度,指单位体积的固体土粒的质量(不包括粒间空隙)。 ☆土壤黏结性:指土粒间通过各种引力而黏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黏着性: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在外物上的性质。 ☆悬着水:指不受地下水源补给影响的毛管水,即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后土壤中所吸持的液态水。 ☆支持毛管水:指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即地下水沿着土壤毛管系统并保持在土壤中的那一部分水分。 ☆土壤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水量,指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气的最大量,即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质量的百分率。 田间持水量:指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也以质量百分率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值时,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土壤盐基饱和度: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土壤活性酸:指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指由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试题13

河南科技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代码:339 考试科目名称:农业知识综合一 (如无特殊注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以“0”分计算)农业综合知识(一)的试卷包括六部分内容,考生可任选三部分作答。 第一部分植物学试题(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无融合生殖 2. 凯氏带 3. 四强雄蕊 4. 世代交替 5. 核型胚乳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水绵“梯形接合”的有性生殖过程。 2. 从解剖学的角度看,通常说的树皮包括了哪几部分? 3. 描述蕨类植物原叶体的结构。 4. 简述蝶形花冠的结构特点。 三、论述题(15分) 论述双子叶木本植物茎的次生生长过程。 第二部分遗传学试题(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共显性 2. 从性遗传 3. 基因突变 4. 易位 5. 细胞质遗传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交换值?影响交换值的因素有哪些? 3. 杂种优势的表现特点有哪些? 4. 简述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三、论述题(15分) 试述经典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对基因概念的认识。 第三部分植物育种学试题(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种质资源 2、无性繁殖 3、复交 4、超标优势 5、供体亲本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作物品种的三个基本特性。 2、简述品种产生自然变异的原因。 3、简述杂交育种的工作程序。

4、简述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 三、论述题(15分) 试述目前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可能途径。 第四部分植物生理学试题(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易化扩散 2.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3. P/O 4. 光周期诱导 5. 渗透调节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可分为哪三个步骤?具体能量转变如何? 2. 简述蒸腾作用的部位及其生理意义? 3. 长时间无氧呼吸,植物为什么会死亡? 4. 种子萌发时吸水可分为哪三个阶段?第一、三阶段细胞靠什么方式吸水? 三、论述题(15分) 试述在逆境条件下植物发生哪些生理生化变化? 第五部分农业生态学试题(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食物链 2. 生态金字塔 3. 生态效益 4. 人工调控 5. 次级生产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包含哪些内容? 2. 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应用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3. 土壤作为一个自然体有哪些重要生态作用? 4. 简述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 三、论述题(15分) 论述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 第六部分土壤学试题(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土壤热容量 2. 养分的被动吸收 3.土壤缓效钾 4. 土壤结构体 5.土壤孔隙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植物氮素营养失调症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简述土壤胶体的种类及其性质。 3.试述秸秆还田技术。 4.普通过磷酸钙有何特性?怎样合理施用? 三、论述题(15分) 论述我国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