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名的文化探究

重庆地名的文化探究
重庆地名的文化探究

巴蜀地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巴蜀地域文化试题 2012年1月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列举题(每题5分,共30分) 1. 请简述什么是四川路。 答:公元1001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北宋政权将巴蜀故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四川"正式得名。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6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答:司马相如《子虚赋》、《天子游猎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蜀道难》等;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郭沫若《女神》、;巴金《激流三部曲》、《随想录》;沙汀《淘金记》;艾芜《南行记》;周可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3. 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南征、北伐。 4.请列举15处四川的风景名胜古迹。 答: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黄龙溪、金沙遗址、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三星堆、瓦屋山、碧峰峡、白龙宫、龙池风景区、黄龙寺、剑门蜀道、蜀南竹海、四姑娘山、武侯祠、稻城、卧龙保护区、蒙山、海螺沟、杜甫草堂、罨画池、沪沽湖、望江楼、米亚罗、西岭雪山、九寨、贡嘎山、天台山、西岭雪山、白龙湖、诺水河、龙池、二滩、海螺沟、合江佛宝、盐亭高山、剑门关、七曲山、广元天台、二郎山等。 5.请简述落下闳及其太初历。 答:落下闳(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中国西汉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字长公,巴蜀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全国文学家。落下闳经同乡谯隆推荐,由故乡来到京城长安。改革历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落下闳、邓平的改革方案,并由落下闳进行运算工作,于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历。新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和135个朔塑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的树立了范例。新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汉武帝决定采用新历于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2009版)

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重庆市规划局 二○○九年八月

前言 2007年6月,重庆市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9月,国务院又批准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进一步为重庆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的城乡规划也随之研究确立了新的编制体系。主城区分区规划是总体规划目标原则得以空间落实的一种形式,是上承总体规划,下启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重要规划层次,在《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中,也明确了其应有的法律效力。 为进一步加强对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的指导,重庆市规划局组织相关单位制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明确了深度要求,规范了成果形式,在此重点强调重庆市分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一是分区规划是覆盖全部行政辖区、统筹城乡的全域规划。需要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在城区部分规划需符合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分区规划的深度要求;二是分区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镇、村规划的重要依据。需要进一步对总体规划及密度分区规划等提出的片区-街区职能定位、规模分解、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城市形态分区等内容进行调校;三是分区规划在空间上按照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范围、备选控制用地范围统筹布局,在时间上按近期(2012年)、远期(2020年)、远景(x年)分期规划,既加强规划的刚性,也加强规划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四是按照《重庆市统筹城乡规划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纲要)》及其相关部委回函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因地形条件等因素制约造成影响重点地区发展的问题;五是分区规划要在城乡空间统筹、一体化布局上,以及实施动态调控机制上进行探索。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城镇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中流转等政策创新方面做好空间准备。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 总则;2. 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3. 区域城乡空间规划;4. 城区规划;5. 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6.名词解释;7.附则。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8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规划需用黑体字注明涉及相关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款

重庆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3), 381-38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58386136.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58386136.html,/10.12677/ml.2020.83052 Regional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ongqing Dialect Vocabulary Weiyan Tao, Youkui Xia*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School of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Apr. 24th, 2020; accepted: Jun. 3rd, 2020; published: Jun. 10th, 2020 Abstract China has a vast territory, as the saying goes, “ten li is different from one day”. “The name of the five sides, the different voice of speech”, has been since ancient times. Chongqing dialect (Chongq-ing dialect) belongs to the southwest mandarin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rea. Although it has many similarities with other branches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rea, it also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It integrates itself in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other aspects, especially vo-cabular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four aspects of Chongqing dialect characteristic nouns, dialect characteristic words, slang, Xiehouyu, trying to reflec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through these words of different semantic fields. Keywords Chongqing Dialect, Vocabulary, Region, Culture 重庆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 陶苇燕,夏友奎*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0年4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3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10日 摘要 中国地域辽阔,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五方之名,言语异声”,自古已然。重庆方言(重庆话)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他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通讯作者。

初中语文文摘(社会)山水地名看重庆

山水地名看重庆 重庆是一座地形地貌独特的山水城市。远看是山,近看是城,城在山上,山在城中,所以也叫“山城”。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庆众多的山水地名,这些地名又突出反映了重庆的自然地理特征。 既然是山城,重庆自然少不了山。如缙云山、歌乐山、枇杷山、中梁山、凤鸣山、挂榜山、南山、黄山等。 重庆最著名的山是缙云山。缙云山雄峙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畔,是7000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缙云山”山岭,古名巴山。山间白云缭绕,似雾非雾,似烟非烟,磅礴郁积,气象万千。早晚云霞,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山。重庆称“巴山渝水”,巴山指的就是缙云山。 歌乐山位于沙坪坝区,距重庆市中心16公里。以山、林、泉、洞、云、雾等自然景观和“清丽、幽深、古朴、旷达”的风格,被誉为“山城绿宝石”,素有“天然大氧吧”的美誉。歌乐山因“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有马蹄井、龙泉井、聪明泉、巴文化雕塑长廊等众多融入神话传说和充满灵气的巴渝人文景观,有“歌乐灵音”、“云顶烟云”、“狮峰幽岩”等几十处秀美清幽的自然景观,历来为巴渝游览胜地。 重庆地处丘陵、低山区,没有大面积的平原,仅有沿河谷地带分布着小面积的平坝。这些平坝起伏平缓,地面平均坡度较小,相对高度差不足20米,简称“坝”。重庆地名中带“坝”字的也特别多,如:沙坪坝、珊瑚坝、菜园坝、李子坝、回龙坝、广阳坝、打枪坝、刘家坝、乔口坝、德感坝、冬笋坝、苦竹坝、大石坝等。若按成因分,可分为河谷冲积坝、溪谷冲积洪积坝和溶积(含冲积)坝3种类型。沙坪坝是重庆的文化中心。 山有山门,路有路口。因而重庆地名中就有了朝天门、临江门、望龙门、储奇门、南纪门、千厮门、太平门、东水门、通远门、石门。明代时,重庆古城是按照九宫八卦设置的,所以有18个城门,朝天门、临江门都是以前的城门。重庆带“口”字的地名有:较场口、两路口、磁器口、大渡口、中渡口、道门口、南溪口、三溪口、滩子口、黄家垭口、汉口、井口,等等。 有山就有岩。因此就有了曾家岩、马家岩、观音岩、高滩岩、鹅公岩、金斗岩、华岩、红岩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红岩和曾家岩,是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办公地点。 名山出名寺。金竹寺、相国寺、金马寺、罗汉寺、华岩寺、天心寺、上清寺就是佐证。 山与坪、坝相比较而存在,没有坪、没有坝,无所谓山。坡又是山与坪、坝间的过渡段,故重庆地名中就多了杨家坪、陈家坪、潘家坪、西山坪、马王坪、钻山坪、大坪、南坪、茨坪等;也免不了这坡那坡,如九龙坡、松林坡、石板坡、矿山坡、王家坡等。 自古山水相依,山水互养,故重庆地名中带“溪”的也不少。像茄子溪、黄沙溪、海棠溪、溉澜溪、狐狸溪、野猫溪、童家溪、詹家溪、董家溪等。 溪水易行舟,桥梁便跨越。为此,重庆人在河流溪水之上建起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梁。除长江与嘉陵江上的那些真正的大桥之外,还有一号桥、童家桥、杨家桥、化龙桥、观音桥、陈家桥、石坪桥、天星桥、土桥、上桥、新桥等。 1

重庆市主城区公交站名命名调整规范(试行)

重庆市主城区公交站名命名调整规范(试行) 为规范重庆市主城区公交站名命名和调整工作,提升公交站名的地方特色、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体现公交站名便民、利民特征,特制订本规范。 一、主城区公交站名命名和调整原则 (一)标准规范、彰显文化。符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和地名管理条例,老站名要彰显传统风俗文化,新站名要突出都市发展形象。 (二)照顾习惯、兼顾发展。尽可能采用广大市民熟知、习惯、知名度高的站名,及时调整不适用、不健康、档次不高的站名。 (三)特征突出、相对稳定。站名应体现本站区域地理、方位特征;应尽量避免不同站点重名或同音;保持相对长期稳定。 (四)简单明了、好找好记。用词通俗、避免冷僻,字数简短、朗朗上口,好找好记。 二、主城区公交站名命名和调整规则 (一)原则上采用以下名称作为公交站名: 1.公交站点所在区域的道、路、街、巷以及街道(镇)及非商业、公益性机构、建筑的名称。 2.公交站点附近立交、重要路口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的名称。 3.公交站点附近轨道、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交通枢纽站场的名称。 4.公交站点周边标志性建(构)筑物、文物古迹、旅游景点、大型文化活动场所、商业区、大型居住社区的名称。

(二)交叉路口公交站名。可采用“**路口”(如新溉路口站)或“主干道+支干道站”(如南滨宏声路站)或加以方位(如红旗河沟东站)加以命名。 (三)环道、十字路口、大站公交站名。环道、十字路口和大站等在同一地段、区域有多个站点容易引起混淆的可采用“主站名+副站名”命名,如果是在同一停车港分段停车的应用同一站名。十字路口副站名可采用方位加以命名。 (四)公交首末站站名。原则上应采用“主站名+副站名”方式命名。 (五)数字区分公交站名。位于同一地段相隔较近的公交站,其名称较难以用“副站名”区分的,可采用“主站名+阿拉伯数字序号)加以区别,但一般数字序号最多不超过“3”(含)。 (六)企业名称作为公交站名原则。企业名称一般不作为主站名。企业名用作主站名或副站名应满足以下条件: 1.尚无标准地名、路名的; 2.企业知名度高、形象好、地标性强,且名称含义高雅健康,符合地名标准化要求,能够给市民带来准确的方位指向。 (七)公交站名变更。公交站名确定后,因城市发展或相对应的单位或建筑物(群)搬迁、变更、撤销、消失,及停靠站区域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停靠站名称难以或不能体现本站区域的特征时,应重新命名。

地域文化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巴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源头,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巴渝文化逐渐形成,呈现出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特征。 2.巴渝的称呼不同于巴蜀的是,最初它不是指两个国家,仅仅是巴渝舞的代称,后来泛指以重庆为中心的巴国广大地区。 4.根据考古学的成果可知,早在200多万年前,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5.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龙骨坡就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6.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丰都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7.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船棺葬具。 8.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涪陵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于、铜钲等乐器 9.《山海经》称巴人是伏羲氏的后裔,从它记述的“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可以推知早期巴人栖息、生活在巫山山脉一带,后来曾向东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群,再后又向西迁徙,进入四川盆地东部。 10. 后世多以的槃瓠、板楯、廪君后裔为巴人先民的三支主源。 11.今日之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其东西长约470公里,南北长约450公里,总面积达8.2 万平方公里, 14.元末明玉珍攻占重庆,建立大夏国。 15. 巴渝文化特色鲜明,其实质之一是大熔炉性与多元性。 16.山,成为巴渝地貌的主体,约占总面积的3/4 。 17.重庆域内江河众多,长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在重庆境内流程665公里。 18、长江山峡是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19、重庆溶洞、天坑和石林表明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 20.黄水森林公园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北部,濒临长江,为三峡库区腹心。21.乌江的山美水美,沿江景致美如画卷,从酉阳县龚滩镇到万木乡一段,长60多公里,是乌江山水风光的精华所在,所以乌江沿岸有“千里画廊”之称。22.大宁河小三峡,是宁河下游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的总称。23.巴曼子墓俗称将军坟,坐落在渝中区七星岗附近莲花池旁。 24. 宝顶石刻从淳熙六年(1179)起到淳祐九年(1249)止,历时70载,赵智凤以一僧人之躯,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呕心沥血,终于在宝顶山上凿诸佛像

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对领土进行分级分区域划分,进行有效的分级管理,把国家疆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域。古往今来,我国各个朝代都有不同层次,不同区域范围和不同行政区划的名称。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6郡),郡下设县。汉时设13州,唐时初设州、县,后又在州上加设道,全国分10道(后增至15道)。宋时改道为路,全国分15路(后增至18路)。元朝是建省的开始,直隶中央的一级政区称中书省,其他地区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以下设路、府、州、县。明时行省又称布政使司。清时沿用了省级行政区划,并简称为省,1884年新设新疆省,1885年将福建省的台湾府改设为台湾省。民国时期沿袭清代省制,区划数量多次调整,并增设直辖市建制。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省回归祖国版图,东北三省改划9省。至民国末期,全国共35个省,12个院辖市,1地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曾按不同方位,设立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6大行政区,代表中央管辖所属的省级行政单位。1954年撤销大行政区。50多年来,在沿袭民国时期省级行政单位基础上,也有不少调整变化。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等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1997年和1999年分别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现有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2特别行政区。目前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四级,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和盟。 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1947年设立的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也是与邻国陆地边界最长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1958年设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僮更名为壮);1965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西藏通往尼泊尔的樟木口岸是我国著名的一级边境口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对原英国占领的香港和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但仍然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一级行政区,是国家版图的一部分。 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深圳市相邻。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及200多个岛屿和附近海域,陆地总面积1103平方千米,人口680多万。使用汉语和英语,通行广东话和客家话。香港在秦朝时已纳入中国版图。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以五个不平等条约逐步占领香港。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西岸,北与广东省珠海市接壤,东与香港隔海相望。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及附近海域组成。陆地面积27.3平方千米,人口47万,使用汉语和葡萄牙语。1553年在澳门海域活动的葡萄牙人以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 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七是江城武汉文化。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八是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四、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地域空间主要是上海、浙江、江苏,及福建与江西的小部分,也称长江三角文化,无论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等都在全国领先、典范有:吴语(是以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为典型口音)、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世界遗产苏州园林、梁祝传说、白蛇传说、师爷文化(以绍兴为代表)等。吴越文化的特质: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五、岭南文化:从地域上说,岭南文化大体上是广东文化、广西文化、海南文化三大板块,主要以广东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文化以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岭南饮食文化等,都反映出岭南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

重庆地名由来观音桥

观音桥 文档记录,清朝康熙末年,在江北区境中部,现观音桥一带,修有一座庙宇,名观音庙。庙附近又修两座石板桥,根据观音庙的“观音”两字,及石板桥的“桥”字,故得名观音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市政建设,毁桥拆庙,但其地名仍沿用至今。观音桥泛指建新东路、建新南路、建新西路、建新北路交汇处附近一带,原为乡村小集市,仅一小街与少数居民。1966年,嘉陵江大桥建成后,观音桥发展成繁华地区,为区内商业、贸易中心。一些在观音桥生长至今的老人告知了观音桥以前的详细地形。现在的阳光城到海洋公园一带,是一条小河沟,而洋河体育场是一个水库。在阳光城附近,修有一座石板桥,桥边,则供着一座土地菩萨。 鱼洞 人们常常把“鱼洞”写成“渔洞”,这肯定是写错了。此地长江边有一片石岩,石岩底部可能是被江水侵蚀,形成斜洞,鱼喜欢藏于其中,于是称为鱼洞。鱼洞右侧有一条小河在此注入长江,名箭滩河,又名一品河。那入江处俗称“溪口”,鱼洞也被称为鱼洞溪。 双碑 清道光年间,有人为詹家溪附近修筑一条人行道路进行募捐,并对捐款人立双碑给予表彰纪念,那条路就被称为双碑街。 磁器口 磁器口最早叫白岩场,因白岩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从地道逃出皇宫削发为僧,亡命天涯。流落巴蜀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 挂单” 隐匿达四、五年之久。因真龙天子曾隐于此,后来世人将宝轮寺易名龙隐寺,所在白岩场也改称龙隐镇。龙隐寺由此而香火旺盛,成为川东名刹,龙隐镇也随之沾了光。龙隐镇改名为磁器口,源于瓷器,此以巴县志为证。志载:“ 青草坡古窑所产之青花碗,施彩釉,乡民乐用, 远近驰名, 里人又呼: 磁器口。 解放碑 此碑位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它还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保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保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保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战胜利。"抗战胜利纪功碑"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动工,1947年8月竣工。全部采用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碑高27.5米,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长寿县 唐代武德二年,正式置乐温县(即今长寿区域),隶属涪州。“因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重庆主城区地下水参考word

重庆主城区有9个: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 重庆市主城区首例“人造地下水”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大气降水降落到地表,其中一部分渗透到地表以下土层里和岩石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形成地下水。 我国的水资源以西南部最为丰富. 重庆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 各类水资源合计4648亿立方米, 由当地地表水、过境水和地下水组成。 地表水。重庆当地地表径流总量为511.4亿立方米, 其地域分配与当地降水量成正相关。东南边缘山区, 北部大巴山地多年平均径流深分别为741.6毫米(黔江)、753毫米(开县), 而地区西部丘陵地区的永川仅360毫米, 相差达1倍多。当地地表径流年际变化也很大, 最多年为最少年的1.5--4.2倍。重庆地区入境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36条, 通过长江于巫山县碚口出口。据推算, 入境地表径流总量为4005亿立方米, 出口为4292亿立方米。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月平均气温及降水资料,讨论该地区近百余年水资源量的年际及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并对其进行了评估,最后对未来10年重庆主城区水资源量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从1892~2002年共111年重庆主城区年水资源量略有增多的趋势,其变化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近几年水资源量处于增强的偏丰期;未来10年重庆主城区水资源量可能有偏枯的趋势。 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等过境水资源丰富,当地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利用效率较低,西部地区如沙坪坝区水资源量相对偏少,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局部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长江、嘉陵江水量和水质较稳定,次级河流水环境较差。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约1300万——1600万人。 水价理论与定价方法研究——重庆市主城区供水价格建议 郭剑 【摘要】:水问题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重大问题。我国的水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加剧;洪涝水患频发,经济损失巨大。水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有限自然资源。但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工农业和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逐年大幅增长。1949—1993年,我国的总用水量以每十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的规模递增。1993年,我国缺水225亿立方米。而且,估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水资源需求总量将增加到8000亿立方米左右。因此,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同时,由于缺少必

世界文化圈和中国地域文化

文 化圈范围民族、人种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 文化影响 因素 典型文化 事物 文化特征 西欧面积最广: 包括西欧、 北美、澳大 利亚等地 区 居民普遍 使用刀叉 基督教新 教和罗马 天主教 文化深受 西欧,尤其 是英国的 影响 西方古典 建筑、基督 教节庆(圣 诞节) 温带海洋 性气候早 就乳畜生 产文化;西 方文化发 源地 东欧以斯拉夫 民族为主 的东欧地 区 斯拉夫民 族 东正教 文化深受 俄罗斯的 影响 圆形穹顶 的东正教 堂、芭蕾舞 亮丽的斯 拉夫文化 东亚中国、日 本、朝鲜半 岛、蒙古 居民普遍 使用筷子 佛教 深受中国 古代文化, 尤其是儒 家思想和 汉字影响 中国旗袍、 日本和服、 朝鲜高腰 长裙、蒙古 袍等服饰 文化 人口最多; 季风气候 造就本地 区稻米生 产文化 南亚印度、巴基 斯坦、尼泊 尔、孟加拉 国、斯里兰 卡等 印欧语系 多种宗教 混杂 受古印度 文明影响 泰姬陵、印 度舞蹈、纱 丽服饰 民族、语 言、宗教复 杂,相互之 间有长期 的文化交 流与冲突 东南亚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 佛教和伊 斯兰教,菲 律宾信奉 天主教为 国教 受中国、印 度、欧美影 响 柬埔寨吴 哥窟、印度 婆罗浮屠 多元文化, 丰富多样 伊斯兰中亚、西 亚、北非 阿拉伯民 族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 热带沙漠 气候、终年 炎热干燥 圆顶尖塔 清真寺,虔 诚的穆斯 林;阿拉伯 长袍(防日 晒、风沙) 典型的伊 斯兰宗教 文化圈 非洲撒哈拉以 南非洲地 区 黑色人种 为主 班图和苏 丹语系 崇尚自然, 多信奉原 始宗教 原生态 神秘宗教、 粗矿舞蹈 崇尚自然 拉丁美洲墨西哥及 其以南的 美洲地区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巴西) 天主教 曾是西班 牙、葡萄牙 的殖民地 墨西哥金 字塔、阿根 廷探戈舞、 巴西桑巴 舞和狂欢 节 西葡文化 与本地文 化相交融 太平洋太平洋中 的波利尼 西亚、美拉 尼西亚、密 克罗尼西 亚三大群 岛 马来—波 利尼西亚 语系 崇拜神灵, 后该信基 督教 崇拜神灵, 后该信基 督教 擅长航海, 土风歌舞

重庆市主城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分析

重庆市主城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分析 摘要:采用GIS技术,研究重庆市主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规模、空间分布等特征,并采用DEM、距离市场的距离、距离道路的距离、距离水域的距离等建立回归分析,探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相互关系,为农村居民点规划、整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核密度;voronoi图;农村居民点;回归分析 前言 中国农村居民点众多,是目前的主要居住形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是区域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以及发展的可能性[1]。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实行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土地集约利用等政策,客观上都迫切需要对农村居民点的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细致研究[2]。农村居民点规模既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及经济条件的制约,也反映了居民居住习惯的差异[3]。开展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及其变化的研究、对指导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有关农村居民点问题、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其他有关农村居民点的问题具有显著的意义。 目前,许多学者在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尺度下对农村居民点进行了研究。重庆近年的发展迅速,合理的调整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对促进重庆发展,城乡一体化具有显著的意义。本文将应用GIS分析方法,研究重庆市主城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 1研究区概况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南部,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 重庆市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其中主城九区面积约为5467平方千米。巴南区以丘陵为主,低山次之,平地极少,面积约1825平方千米;渝北区北部为中山,海拔1460~800米、中部为低山,海拔800~450米、南部多浅丘,海拔450~155米面积约1452平方千米;北碚区内多山地丘陵,平坝较少,水系丰富,全区是“六分丘陵、三分山地,一分平坝”的自然特征,面积约755平方千米;九龙坡区海拔最高处为中梁山698.5米,海拔最低处是长江边小河口170米,丘陵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0%,以中、低丘为主,海拔高度在200—350米之间,面积约432平方千米;沙坪坝区呈丘陵、台地和低山组合的地貌结构,面积约383平方千米;南岸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构成低山、丘陵、平坝、河流的组合地貌特征,面积约274平方千米;江北区地貌大多为“坪”、“丘”、“谷”、“坝”以浅丘陵为主,海拔为160—679米之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面积约221平方千米;大渡口区自然环境优美,北有双山,南有长江,城市依低山岭而建,随山起伏,面积约103平方千米;渝中区东、南、北三面环水,西面通陆,为东西向狭长半岛,地形最高处海拔394米,最低处167米,面积约22平方千米。 2研究方法 2.1原理 从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类型、用地比例等分析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选取地形、河流、城市中心以及交通等因素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

重庆地域文化分析评价

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 -----十八梯、磁器口 冯兵20115649 建筑学03 重庆渝中半岛有两条步行街,一条为享誉中华大地的西部第一街“解放碑”,另一条离解放碑不远,叫“十八梯”。在解放碑,领略现代都市的繁华;而在十八梯,领略到的是真山城、老重庆。 老重庆城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 位于渝中区较场口,是从上半城(山顶)通 到下半城(山脚)的一条老街道。这条老街 道全部由石阶铺成,陡陡的,弯弯的,把山 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 来。 老街道周围居住着大量普通老百姓,街 上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掏耳朵的、修脚 的、做木工的、做裁缝的、卖烧饼的、卖针 线、打麻将的,还有山城绝对少不了的棒棒军,散布在各处,更有狗啊猫啊,随意趴在地上打着盹。十八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十八梯棚户区,外人眼中的重庆“贫民窟”,距离解放碑商业区仅一街之隔。从重庆“母城”到城市“毒瘤”,十八梯被重庆速度远远抛在后面。2010年,十八梯拆迁改造工程启动。 由于山的缘故,重庆被分成了上半城和下半城,一上一下之间的区别如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十八梯在下半城,解放碑在上半城,他们之间仅仅只是相隔一条 马路。在外人眼中的十八梯,被习惯性理解 为城中村,城是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解放 碑,村是吊脚丛生、户不蔽雨的十八梯棚户 区,其实不然,先有十八梯后有解放碑,先 有村后有城,先有穷后有富,城市发展因江 而生,倚山而上,如大树参天,纵然树冠枝 繁叶茂,遮天蔽日也是因为坚实的躯干和发 达的根系。由此,在这个被“代言”了落后居 住条件的十八梯里,更能找到原本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被丢弃或者被侵蚀的原质。 与十八梯的惨淡相比,在不远处的嘉陵江畔,一个类似的传统街磁器口却显得尤其红火。

重庆市行政区划代码

区划代码城乡分类代码行政区划名称500000000000 000 重庆市500100000000 000 市辖区500101000000 000 万州区500101001000 000 高笋塘街道办事处500101001001 111 东方广场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2 111 乌龙池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3 111 王家坡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4 111 太白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5 111 甘家院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6 111 苗圃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7 111 望江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8 111 高笋塘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9 111 电报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10 111 西山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0 000 太白街道办事处500101017001 111 青羊宫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2 111 白岩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3 111 桂花堰塘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4 111 桔园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5 111 孙家书房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6 111 文化里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7 111 国本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8 111 复兴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9 111 和平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10 111 红光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11 111 南池沟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12 111 吴家湾社区居委会500101017200 112 太白村委会500101017201 220 永宁村委会500101017202 112 红光村委会500101017203 112 万二村委会500101018000 000 牌楼街道办事处500101018001 111 牌楼社区居委会500101018002 111 袁家墩社区居委会500101018003 111 搭马桥社区居委会500101018004 111 太平社区居委会500101018005 111 观音岩社区居委会500101018006 111 印合石社区居委会500101018007 111 万安社区居委会500101018200 220 石峰村委会500101019000 000 双河口街道办事处500101019001 111 螺蛳包社区居委会500101019002 111 学堂湾社区居委会

地域文化(专)

地域文化(专)

————————————————————————————————作者:————————————————————————————————日期:

地域文化_0001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 1. 自宋代以来,四川就成为全国的造纸基地;清代()是四川两个重要的产纸区。 A. 嘉定和潼川 B. 夹江和梁山 C. 内江和资中 D. 梁山和顺庆 2. 为了全歼川康滇黔的国民党残敌,实现全国的彻底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50万大军在一野、四野各一部的支援配合下,分兵三路,向西南进军,发动解放祖国大陆的最后一战是()。 A. 二刘大战 B. 大西南战役 C. 解放战争 D. 乌江战役 3. ()是最早把西南边疆地区下层社会的风貌和异国人民在殖民地统治下的生活殆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作家。 A. 艾芜 B. 阿来 C. 巴金 D. 王蒙 4. 四川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历来有“()、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之誉。 A. 西岭天下秀 B. 峨眉天下秀

C. 华山天下秀 D. 天山天下秀 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四川著名建筑艺术的是()。 A. 青城山常道观 B. 德阳文庙 C. 七曲山大庙 D. 三清山道观 6. 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建立了()政权。 A. 前蜀 B. 成汉 C. 蜀汉 D. 后蜀 7. 古代巴蜀著名的天文学家不包括下列()。 A. 落下闳 B. 扬雄 C. 张思训 D. 秦九韶 8. 作为蚕桑源头的嫘祖故里(),历代所产丝绸也驰名全国,如唐朝时,其特产“鹅溪绢”就因其纹样结构紧密匀称,层次分明,工艺精湛,深受赞许,被列为朝延贡品。 A. 盐亭 B. 南充 C. 中江 D. 成都

重庆地名的语言学分析

重庆地名的语言学分析 重庆地名的语言学分析 重庆古称江城。母亲河长江从西到东穿城而过,西面有嘉陵江与长江交汇而 来,东面有巫峡、瞿塘峡、西陵峡共筑长江三峡美景,周边的山脉与山岭又孕育了 大量的小溪、小河,这些山中水、山外水同样萦绕在重庆百姓的生活中,山水相 映,构成了一幅真实的山水画卷。这些江,这些河,这些溪,甚至于那些江边的 桥、河边的岸、溪外的井都被爱水的江城百姓录入了地名之中。 了大量的与水有关的名词。例如大溪沟街、嘉陵江、石马河街、寸滩街、五江路、 江北区、南岸区、虎溪镇、北温泉镇、澄江镇、龙溪镇、仁沱镇、几江镇、油溪 镇。 这些只是专名中含有与水有关的字眼的部分地名,还有许多是以江名河名桥 名为专名的,如化龙桥街、观音桥街、嘉陵路、张桥镇、龙井镇、井口镇、八桥镇 等。在我们所统计的 876 个城镇地名与重要街道地名中,与水有关的地名多达 186 个,占地名总数的 2 1.23%。 3. 与动植物有关的专名 有山有水的地方不仅人喜爱,就是动植物也乐于生 长、欢于繁衍。物产丰富的重庆在地名中记录了它们的名字。 香树村、麻柳沱、莲花乡、柏柳乡、枇杷山、海棠溪、斑竹乡、 黄葛乡、荔枝 街。 以我们所统计到的 876 个城镇地名与重要街道地名为例,与动植物 (不包括龙 凤等动物图腾 )有关的有 71 个,所占比例为 8.1%。 4. 独特的半边街 半边街在重庆地名中所占的比重可能并不是很大,不如前三 类那样引人注目,但是很有地域特色。这是因为重庆的特殊地貌形成的,在山体坡 度较大时,沿山开凿的街只有一边可以盖房子,于是,当地人就形象地称之为半边 街。这在平原地区是无法想象的。比如重庆市荣昌县有半边街镇,重庆境内以半边 街命名的,还 有如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大道、重庆市綦江区、重庆市 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等等。 ( 二 ) 通名用词 重庆地名的通名十分丰富,据王连勇先生的统计,在重庆的 鹿鸣乡、花鹿坪、珊瑚湾、蚂蝗梁、鹿滚池、燕窝乡。 以植物命名的有 : 重庆地名中包含 以动物命名的有 :

重庆区县地名由来

重庆区县地名由来 渝中区—渝州之中心。重庆简称“渝”,渝中区以位于重庆市主城区中部而得名。1995年由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 大渡口区—长江边的义渡。清末巴县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1965年建区。 江北区—长江和嘉陵江之北。以位于长江、嘉陵江北岸而得名。1955年由重庆市第二区更名为江北区。 沙坪坝区—长江边的多沙平坝。沙坪坝原为嘉陵江边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坝,因坝上多江沙,故曰沙坪坝。抗战时成为沙磁区中主要的文化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传说中的九龙滩。该地早在明代就有地名九龙滩,抗战时先后建成九龙铺码头、九龙铺机场和九龙铺镇。1955年由重庆市第四区更名为九龙坡区。 南岸区—长江之南岸。以位于长江南岸而得名,1955年由重庆市第五区更名为南岸区。 北碚区—伸入江中的巨石。北碚濒临嘉陵江,有巨石伸入江中,古人称此现象为“碚”,又因在渝州重庆之北,故称北碚。1955年定名为北碚区。 渝北区—渝州城北称渝北。以位于重庆城区北部得名。1994年由江北县改设渝北区。

巴南区—原巴县长江以南部分。1995年,重庆市调整原巴县长江以南乡镇及九龙坡区部分街镇共同组成新的巴南区,以其主要辖地为原巴县长江以南部分而得名。 万州区—“万川毕汇”、“万商毕集”。万州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最早于唐贞观八年出现,1998年由原重庆市万县区更名为万州区。 涪陵区—涪水两畔多王陵。乌江自涪陵汇入长江,因古时乌江又称涪水,古巴国帝王陵墓多葬于此,故称涪陵。1997年由地级涪陵市改设重庆市涪陵区。 黔江区—黔中乌江古黔江。黔江古属黔中郡,乌江发源于郡,古称黔江,区名得名于此。2000年由原重庆市黔江开发区改设为黔江区,为重庆唯一的少数民族区。 长寿区—长寿山下长寿县。明初以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多长寿老人,因此得名。2001年撤县设区。 江津区—长江之要津。隋开皇二年,改江阳为江津,以地处长江要津(“津”即码头、港口的意思)而得名。2006年撤市设区。 合川区—三川汇合称合川。因嘉陵江、涪江、渠江三川在此汇合而得名。2006年撤市设区。 永川区—“永”字三川称永川。唐大历十一年置县时,有三条河汇流于县城附近,形如篆文“永”字,故取名“永川”。2006年撤市设区。 南川区—南江别名称南川。今綦江河古称南江,其上游一支源于今南川境内,其源头之地遂被命名为南川。2006年撤市设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