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3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必修 3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必修 3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 3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课堂教学研讨

刚才看了符老师上课的录像片断,也看了海南中学备课组跟符老师一起备课的过程的录像片断,我们还是先看课程标准对这个内容的要求。这是地理三第二部分内容里面的一个课例。这部分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注入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符老师这课实际上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案例,也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所以我们讨论他这课例先围绕着课程标准和案例教学这方面,看看有哪些重要问题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意见。

先从课程标准看,课程标准这条的最核心的东西是要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这个过程来了解一个地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它的危害,还有治理的措施,这是课程标准核心的东西。它跟以前或者旧课程讲区域的时候,也是有很大区别,它不是以讲具体区域为目的,比如符老师上课用的是西北地区,讲课的目的不是要讲西北地区,最后不是要让学生记住或者是北下来很多关于西北地区一些具体的地理事实,而是通过分析西北地区这个案例来学习有关区域环境发展问题,这样的过程。

这套课程标准实际上从构成来看,它是由一个环境的主题,比方说这个环境的主题,可能是荒漠化,也可能是水土流失,还有一个是区域的主题,那么选取的区域,围绕着这个环境发展问题,全是一个典型的区域。感觉从课标来讲,它是一个主题加典型区域的构成。

因为符老师这课是这部分内容的第一个案例,所以符老师这个课的处理我觉得也是很好的,他首先是概述了,就是简单介绍了一下一个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存在的多种现象,他用图片的方式,展示了一些水土流失,荒漠化,还有湿地等等存在的问题,后面的课再讲其中的荒漠化问题,这个先给学生一个宏观上的,整体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能够把学生从广泛的地理环境的问题中慢慢的把特写镜头集中到荒漠化问题上,不管是宏观上到微观上,他都慢慢拉近距离,着重到荒漠化问题,这个有一个全面的到局部的关系处理。因为我们不可能把课标列出来的所有问题一一都讲到,所以这点是很重要的。另外他从方法来说,也给出了一个方法的思路,在 PPT 上列出了这么一个简单的三步:第一步是问题,第二步是成因,第三步是策略,给学生很清晰分析案例的思路,这点也是对课标把握非常好的一个地方。

因为这个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对一些研究的方法的归纳以后,怎么去运用的问题,不管是西北哪个地区比较典型,就把这个地方作为一个案例,符老师根据目标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定这个目标,是限定在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问题,而且在这个荒漠化问题就锁定在成因的分析上面。

因为它是案例教学,可能案例这件事情就显得格外的重要。那这里面是选的主要案例是西北地区,这个是教材上的案例。拓展案例选择两个,一个是海南岛案例,另外一个就是非洲的撒哈拉。这两个案例,作为拓展案例。

一般人会想,海南岛这地方怎么会有荒漠化?

在很多人眼里头,怎么可能海南岛荒漠化呢,天方夜谭,你讲撒哈拉差不多,就在沙漠的边缘上,沙漠不断的扩大,不断的荒漠化,讲到海南岛的荒漠化,有一些是抱怀疑的态度,但是偏偏就是让他报怀疑态度以后,来研讨这些案例,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海南岛的学生,他们对海南岛荒漠化原来不了解。

这是哪,西北?这是我们文昌的,那是我们昌江的,那是我们什么地方的,一打出去,那么新鲜,没见过。那么他们就有点感悟了,现在荒漠化不光是在西北内陆干旱的地区,连我们海南岛这样的地方都有荒漠化,那可见人为的破坏作用是非常之高。

当然在规模上,海南岛的荒漠化还是很小。

过去曾经有一个教授提出过海南的人造沙荒的问题,就马上引来争论。海南岛不可能有沙化,那是自然形成的,海滩的沙滩,而不是荒漠。但是一个荒漠化和荒漠这个概念呢,就有所差别了。这是一种发展的趋向,所以符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很强调这个概念,什么是荒漠化。他处理还是比较得当的。

强调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就是我们海南岛本来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的景观或者是什么。

他选择案例,一个经典的案例和一个生动的案例,两者可以起到一个互相弥补的作用。如果光讲西北地区的荒漠,很多学生很多都想到,那是自然的事,无所谓;但是说到海南的荒漠化,他就问怎么可能呢,怎么形成的?就必须要去思考。我觉得把海南岛这个案例加入,很有作用。而且这里面突出了人跟地的关系,人类活动影响。

无论是它这个本身的案例,还是拓展案例,选的都是比较典型的。有的老师在备课当中也提到了,一开始是不是就可以引入海南的案例,后来他说海南毕竟荒漠化不如西北地区典型。选择案例的时候,大的案例应该是比较典型的,而海南不如西北地区荒漠化典型,所以用教材上的西北地区的案例是非常典型的。然后再拓展到海南,甚至再拓展到国外,世界上其他地区,符老师这种思路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案例教学,案例的选取一定要典型。

另外符老师在上课中,也特别强调了人的影响,因为在这个形成过程中,比如荒漠化过程中,它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类活动原因,其实我们更看重的应该是后一个,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他导入也很有意思,用了一个月牙泉的照片,给学生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而且他中间在分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的时候,让学生注意到了月牙泉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又以月牙泉这种生态环境的恢复,呼应开始的导入,这个设计是很好的。

另外在座谈里面,还有一个老师他提出的实验问题,他建议符老师在讲课中,加一些小实验,当然也引起了一个小小的争论,有的老师也同意他的看法,但是符老师可能有他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实验的问题应该看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是时间的问题,二是这个实验对这一课本身的作用大不大,如果是这个问题比如说水土流失问题,荒漠化的问题,在过去必修一讲过这个问题,也做过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就没必要再做了。尽管是没有做,你现在要做一个实验,考虑你现在的重心,是研究它的形成过程呢?还是归纳它的成因,如果我光是理论上归纳它的成因,就没必要做这个实验,这要看实际的情况定,看看它的必要性。我们觉得实验不是不能做,但是到必修三这个阶段以后,可能它要求的重心已经不在你这个过程的东西了,而是一些归纳结论的问题。

在前面讨论过实验的问题,当时是提出来在必修一的时候,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加一些实验。那么到了案例研究的时候加实验是不是合适,得看这个内容的要求,我觉得符老师他的回应还是很有道理的。他首先提出来说这个老师设计的那个实验,对高中学生来说,他认为有点浅,他认为有些东西不用做实验,学生是能够理解的。我觉得他考虑到这一点,那具体说,是不是这学生真的就不需要做实验,我们可以再去研究,但是他能够从这个角度想问题,我觉得是很好的。不能为了追求做一个实验,就不考虑学生年龄的特点,毕竟是高中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这一点是一定要考虑。那么关于实验本身的这个问题呢,其实我们可以借鉴上一讲我们谈到的问题,就是这个实验的安排,有没有可能淡化我们对案例教学研究的这个主题,就像刚才孙老师说的,我们对原理性的一些东西,用实验来做比较好。那么我们在区域案例研究中,如果我们花很多时间做个实验,或者说实验不是很多,它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冲淡案例的主体。

他们这个讨论还是很有意义的。

他们提出来分组怎么合理的问题。符老师这里就讲两个问题,比如说除了西北地区之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探讨的荒漠化的问题,他提出非洲的萨哈拉地区,又把海南典型一些地方的问题提出来,根据两个问题分组讨论。不过在分组讨论的问题上,有一些老师就提出来,你这样分组合不合理?当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那边那个学生会不会对这个问题有所忽略,或者是淡化?我觉得,他这两个问题是平行的,可以互补的,这个分组讨论还是可以的。

就是撒哈拉和海南岛,这两个没有问题,这肯定是可以平行来做的。他们还提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影响荒漠化的因素里面,可能分成不同小组……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里面,每个组讨论其中的一个因素。

有的组讨论地理位置,有的讨论气候,有的讨论地形。

有的老师就对这种分法有异议,这个其实我们也是在前面讨论过了,小组划分的问题,当时说的是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需要分组和怎么分组,当时我谈的,就是要看讨论问题的教育价值,在价值上是不是等值的。比如刚才撒哈拉和海南岛,那我们就说它在教育上是等值的,研究哪个都可以,那在影响因素上,好象跟区域稍微有点不同。研究一个影响因素对这个区域的影响,跟研究几个因素共同对这个区域的影响,还是有些差别的。

这个好象也可以分,问题是他们分组讨论结果的利用的问题。比如说考虑第一个问题,你考虑到另外一个问题是气候,好象是我没有精力去研究你那个气候。到时候我对气候的理解可能会淡漠,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应该承认,这个问题会存在,但是老师必须要考虑怎么弥补这个问题。加强组与组之间的交流、置疑,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这个置疑真不是太多,就是我们一般的小组学习汇报的时候,比较习惯于跟老师交流。我是在给老师汇报我讨论的结果,组跟组之间的置疑很少发生,就是很少来做这件事情,这可能是小组学习过程中可以再探讨的一个问题。刚才孙老师说的这个,我想,按要素学习,就是每个组研究一个因素,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可能时间不够,他没有办法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透,怎么办?我倒想可以通过拓展案例,比如说在主案例里边,我们是按照一个因素,分组去讨论,这样他讨论得比较深一些。那怎么样有综合的机会呢,我们可以让他把学会分析的方法,拓展到小一点的案例,比如说海南的案例,或者是其他的案例。拓展案例的时候,就让他用到全部的,或者是大部分的要素,就是综合考虑到大部分的影响因素。

还有一个就是老师需要在各个小组汇报以后,做出一个统一的总结,或者说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是一种方式,就是帮助学生给他归纳起来。

想到一个类似的例子,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的一个青年老师,她在备课的时候,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她设计了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环节呢?她让学生分组合作来写出全球变暖的因果链,不同方面的因果链,但是每个小组是写一个因果链还是写多方面的,有些困惑,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感觉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写多方面的因果链,她的认识虽然全面,但是思维是肤浅的,我给他建议只写一个,因为你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她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她也可以去分析其他的影响,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你想把所有的知识,都让学生获得,可能不太现实。

就是两种思路各有利弊,还是要看时间,教学目的等等,综合考虑。

还有一个讨论的价值。

还有一个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往往都需要我们老师提供资料,或者是学生提供资料,但是对提供资料的问题,我就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有一些资料是同学们脑中库存的东西,一问大家只要回忆一下,就可以把它提供出来。

另外有一些资料是必须要去做社会调查,搜集归纳总结以后才能提供上来的,各个区域所冒出来的,所反映出来荒漠化的问题,从面积,强度,它的危害,各方面都要统计。所以我就觉得,课堂上所要的东西,要么你就事先准备,要么你就不要去问,但是一些现象的东西,可以问的。你说海南主要是在东部还是在西部,你就可以用一些直观的,一些比较宏观的语言可以概括出来,但是资料的使用,这个还是要提倡,往往老师们,可以布置给学生,就是为了调查研究这个问题,你必须要了解当地的,或者是学校附近的一些实际的例子。可以做一些资料方面的统计。

资料的问题是这样,因为是案例教学,考虑所说的资料应该是包括在案例里面的,是不是还需要他在案例之外,再额外的提供或者搜集资料,一定要看教学是不是需要。核心问题就是把现有这个案例分析透,这就达到案例教学的目标了,那么现在有些老师,可能是在教学或者新课程的不同层次上,或者自己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层次。对有些学校的学生来说,老师可能拓展的比较多一些,比如说让学生课外,自己去搜集资料,编写一个小案例。在 07 版的课程中,也请江苏的老师介绍了他们的经验,他们就是有这种做法,请学生编。我觉得这已经是个很高层次的了,也可以分成不同层次:比如说在开始阶段,用好课本里的案例,或者是补充自己家乡的案例,比如说海南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不让学生去搜集,他们的目的就是把这案例分析好,提出方法就可以了。最好是在上课以前,都纳入到这个案例里面,它就直接分析这些资料就行了。第二层次,就可以老师去搜集资料,编写案例补充。最高层次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编案例。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但是我想有一点基本的,就是没有必要补充太多的资料。

用好教材的案例,这个是比较基本的东西。在前面也讲过这个问题,假如说你现在有好的案例,来取代你现在所用的教科书的案例,那么你必须要花很大的力气,首先同学们是不是对这个案例了解,能否从你提供的案例中看到它原貌,资料的原貌,或者说你现在用 PPT 打上去了,讲课完了,下课以后我们学生还有没有?那很可能学生到时候复习的时候就很困难,所以还是要把原有课本的案例吃透。

这个问题的产生也是有原因的,就是为什么老师会谈到资料的问题,那就是教材上的案例,或者是我们从其他地方找来的案例,里面资料的不够充足,它不能有效完成学生分析案例应该达到的目标,这个是在教材案例使用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所以老师们会说再补充一些资料。

我觉得案例的结构既然是个难题,但是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案例教学的实施倒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高一开始,已经接触一些小的案例,那么到必修三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比较完整的大的案例,那么案例教学中,老师的主导地位怎么体现?学生这个主体地位怎么实现?比如说对案例的学习,还没掌握一套方法的时候,老师必须要扶持他,扶持着学生怎么用案例去学习,等到发展到一定阶段,掌握了案例以后,再放手。

这里面还有一个分层次的问题。孙老师讲的很好,新课程有个特点,它在从必修一开始到必修二,然后再到必修三的第一部分,老师们使用案例的意识都非常强。也就是说这个案例,从一开始我们就使用。但是那个时候,一般都是比较小的案例,讲一个原理。当然大的案例也有,到了必修三,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采用案

例分析的方式,我觉得到这个时候,其实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去分析案例的一个空间,让他尝试这么做。之前更多的是老师带着分析,或者老师讲解,到这个程度,是不是可以尝试着更多的让学生来做,刚才孙老师说的,前面必修三第一讲的时候,也讨论这个问题,开始的时候,老师引导的多一些,慢慢减少引导,你多少也让他体验一次,哪怕体验一次,你给他一个完整的案例。从头到位都是老师带着分析的,就失去这个机会了。

不过一开始还是让学生认识到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把握好案例的实质,这是非常关键的。就像符老师一开始给学生思路上的引导。从开始引入以后,逐渐的让学生认识到,整个的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走,然后再总结,再迁移到它分组讨论的其他两个案例中去。

有一个小细节,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符老师动手自己把中国的地图画出来,而且把西北地区用线把它显示出来。在现代手段教学的时候,往往还需要一些传统的方式来加以补充,现在手段跟传统的手段往往不是很矛盾的东西,它还可以起到一种补充的作用。但是这里有一点缺陷,就是这个图画完了,没有去充分利用这个图,比如说你把讲的西北荒漠化的一些关键的成因能够在上面标出来,以后到课末总结的时候,又回到这个图上面来,那这个作用就更大了。这个备课的过程我还是比较欣赏,很有一种教学研究的特点。

我们现在就是要提倡集体备课,但是往往很多老师不知道集体备课是干什么的,既然已经把课备好了,我来干吗?实质上在备课中会有一个思维的碰撞,而且有些问题是越想越深,越辩越明。这几个老师提的问题都很到位,很值得以后再进行研究。把一个集体备课会,搞成一个小的研讨会……

案例教学是新课程中受到老师们关注的一个新的方法。现在归纳一下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一般来说,比较典型的案例教学,包括呈现案例,学生阅读案例,对案例进行讨论,提升或者是应用,原理和方法,最后进行案例拓展学习,这是一个典型的或者经典的案例学习过程。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系统设计,逐步提高,层层推进的方法,逐渐增加学生自主分析案例的时间。第二,要突出地理原理和地理方法的学习,符老师在这方面就有值得借鉴的一些设计。比如说开始的时候,提供给学生分析的思路,在学习的过程中间,又使用了不同的区域进行比较等等,这些方法都很好。第三点,把集体备课过程,作为一个教学研讨过程,这点海南中学备课组表现的很突出。从录像中也可以看到,几乎每位老师都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教学主题来说呢,都是很到位的。老师们之间处在一种求同存异的状态中,相信在这样的集体中,每位老师都会有更好的专业发展。

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上课讲义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课本、黑板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 25分钟)

必修三同步练习: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导致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东西差异的自然因素是() A.降水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B.降水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C.热量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D.热量由东向西逐渐递增 【答案】 B 【解析】本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是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其形成原因是降水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2.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雨年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 C 【解析】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影响表现在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3.造成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是() A.人口和贫困B.过垦、过牧 C.土地生产力下降 D.商业性定居牧业 【答案】 A 【解析】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4.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是主因||,在人类活动中导致荒漠化的第一大表现是()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答案】 A 【解析】在干旱区||,土地的植被产出极为有限||,而在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仍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此外||,一些农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在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过度樵采. 5.下列关于荒漠化及其防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荒漠化是荒漠扩张的过程 B.土壤有机质减少是荒漠化迹象之一 C.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恢复植被 D.荒漠化的防治战略和对策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答案】 A 【解析】荒漠化不是简单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结在一起的过程.土壤有机质减少||,说明植被减少||,是荒漠化的迹象之一.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沿图甲所示A、B、C、D四地进行生态调查||,图乙是他们调查某地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图回答6~8题. 6.图乙所示生态特征最可能是下列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A.滥采矿产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D.过度放牧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乙水井周边的景观可以看出||,离水井越近||,植被越少||,说明离水井越近||,植被破坏越严重||,这是由过度放牧所致. 7.图乙所示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图甲所示哪一地区() A.A地B.B地C.C地D.D地 【答案】 B 【解析】根据四地的经纬度||,可判断出四地依次位于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因而图乙所示的生态现象只能出现在B地. 8.若B地要发展种植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应注重发展() A.绿洲农业B.河谷农业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和表现,以及我们采取怎样的积极有效措施解决西部荒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论文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土地荒漠化分布表 现,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策略。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一.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曾发生过周期性的变化。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干旱的西北地区,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些王朝在进行西部开发时,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或只注重军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目前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面积由686万亩减至150万亩,下游地区60年代开垦的45万亩良田仅存18万亩。著名的罗布泊已经干涸,荒漠化的发展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使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发展,源流输往干流水量减少。 二.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和表现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这些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其次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关于荒漠化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制止沙漠扩张、绿化沙漠已成为21世纪人类争取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首要问题。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大全一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温暖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寒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是多水的西南地区,都曾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 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关中连年大

旱,百姓流亡殆尽,出现“人相食”的悲剧。再如1983年4月27日,沙暴吹袭陕北,顿时天地昏黑,伸手不见五指。在野外耕牧的农民来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为狂风卷起,或被沙尘窒息,死伤者多达数十人。 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旱灾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如果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土壤发育成干旱土时,植物便会干枯死亡。而当土壤上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植被衰败以后,就容易受到风蚀破坏,从而出现沙漠化。地下水位越深,荒漠化的可能性越大,植被越少,荒漠化等级越高。风灾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更为明显。风是沙漠扩展的原动力,地表一旦失去植被保护就会受到风蚀。在风蚀的作用下,地表的枯枝落叶层、粗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泥炭层、盐聚层逐渐被风吹掉,形成光板地。当风沙流作用于裸露的地表时,会产生线状风蚀擦痕,擦痕加深,形成略微凸起的土墩与风蚀线状凹地。随着风蚀作用的不断发展,光板地演变成风蚀劣地,被吹蚀的物质形成风沙流。当风沙流速度降低或遇到障碍时,所挟沙尘下落堆积,受不同风向

整合高中地理人教必修 第章 第节 荒漠化的防治 测试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第2章 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测试题 测试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完成第1~2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有(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解析】第1题,江南丘陵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形崎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产生的土地退化。第2题,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覆盖。但两地均为季风气候,且地表水缺乏,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从而造成土地退化。 【答案】1.B 2.B 读“我国某区域沙漠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示地区的草场载畜量相比较( ) A.西部高于东部 B.东部高于西部 C.东、西部相当 D.南部高于北部 4.导致该区草场载畜量出现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

①年降水量②海拔高度③荒漠化程度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解析】西北地区由东向西随距海里程的增加,年降水量逐渐减少,荒漠化程度逐渐加大,导致草场载畜量下降。在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下,提高草场载畜量、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大力发展种植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3.B 4.B 5.D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完成第6~8题。 6.在一年中,塔里木河的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7.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C.往返迁移 D.向两侧迁移 8.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解析】第6题,塔里木河的补给水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7月份气温最高,融化冰雪量最多,但冰雪融水汇入河流还要延迟一段时间。第7题,塔里木河沿岸绿洲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逐年增多,导致下游地区断流加剧,植被因缺水而不能生存,所以人类的生产活动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第8题,可用排除法,A项忽略了下游地区的用水,将加剧下游荒漠化;B项无疑是“杀鸡取卵”,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项没考虑到上游和冲积扇地区的用水,舍弃原本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刻意照顾下游地区;D项上、中、下游都能够均衡利用河水,共同发展。 【答案】6.C 7.A 8.D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

授课教案 学员姓名:__ __ 授课教师:_蒋锦程_ 所授科目:___地理__ 学员年级:_高二_ 上课时间:____年__月__日____时___分至____时___分共___小时

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干旱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从东到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考练题-考试题

我夯基我达标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答案:D 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但冬春干旱季节的冬季风日数很多,A项错;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东西气候有显著差异,B项对;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C项错;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D项错。 答案:B 3.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C.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 D.分布在河流上游 思路解析:绿洲内部以种植业为主,其荒漠化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樵采,A项错;过度放牧地点在井泉附近,B项对;旱农业区荒漠化原因是过度农垦,C项错;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用水不合理,会造成下游缺水荒漠化,D项错。 答案:B 4.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思路解析:本题的中心问题是荒漠化的原因。A项,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要有自然原因作基础,因而不同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自然基础条件不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条件。B项,强调气候的作用因素不全面,因为在多雨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再则即使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还得有疏松沙层地表的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而集中的动力条件。C项同B项一样,片面强调某种自然因素,不恰当。D项把B、C两项的问题都克服了,还提出了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引起土地退化,答案全面。 答案:D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荒漠化的基础和潜在原因): 1、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2、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3、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4、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5、气候异常。 二、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1、过度放牧

2、过度樵采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我国是荒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的防治问题倍受关注。针对不同地区的荒漠化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探究: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不同,防治的措施也不同。治理在干旱条件下形成的荒漠,植树种草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因缺乏水源,植物难以成活。必须依靠设置人工沙障,如埋入草方格来固定沙层;要防止沙丘流动,也要注意防止绿洲的盲目扩大,以防止水资源更短缺。在半干旱地区的荒漠草原地带,经济活动要有利于草本植被的保护,还要在有水源的地方植树种草,迫使沙漠退缩。对于半湿润的地带,甚至湿润地带的荒漠化现象要加强林木保护,提高土地肥力等,防止土地退化,沙化。所以防治土地沙漠化要因地制宜。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

然植被;建立风沙防护林体系。干旱区绿洲防护林体系:一是绿洲外围的封沙育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护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于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对已经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目前荒漠化的发展情况,以及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现状和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的人地作用特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德育目标 以联系的观点认识荒漠化现象,知道荒漠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人为原因,逐步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类活动观,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在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自制组合投影片: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投影)“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图略),学生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 ※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1/4 ※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

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 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

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1)描述我国沙尘暴分布状况: 两个中心(塔里木盆地和科尔沁沙地);出现次数由中心向四周减少;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简要分析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西北地区荒漠化得原因: 一、自然原因(荒漠化得基础与潜在原因): 1、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2、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3、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4、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5、气候异常。 二、人为原因(荒漠化得主导因素): 1、过度放牧 2、过度樵采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得不合理利用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我国就是荒漠最严重得国家之一。荒漠化得防治问题倍受关注。针对不同地区得荒漠化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探究:荒漠化形成得原因不同,防治得措施也不同。治理在干旱条件下形成得荒漠,植树种草得效果就是不明显得,因缺乏水源,植物难以成活。必须依靠设置人工沙障,如埋入草方格来固定沙层;要防止沙丘流动,也要注意防止绿洲得盲目扩大,以防止水资源更短缺。在半干旱地区得荒漠草原地带,经济活动要有利于草本植被得保护,还要在有水源得地方植树种草,迫

使沙漠退缩。对于半湿润得地带,甚至湿润地带得荒漠化现象要加强林木保护,提高土地肥力等,防止土地退化,沙化。所以防治土地沙漠化要因地制宜、 荒漠化防治得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改善耕作与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得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得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得开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得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构筑防 护林体系 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

植被;建立风沙防护林体系。 干旱区绿洲防护林体系:一就是绿洲外围得封沙育草固沙带,二就是骨干防护林带,三就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她有关林种。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得关系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于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得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绿洲边缘得荒地与绿洲之间得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对已经造成荒漠化得地方,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

高中地理_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 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相应的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难点: 以一个地区为例,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四、教具准备: 计算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呈现:以“天堂”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展示两张图片——昔日的“天堂”,今日却变成了荒漠(1992年和2002年分别摄于额济纳旗同一个地点)。 提问: (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 (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讲授新课】 1.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 教师:根据学案,回答荒漠化的发展过程、概念、表现。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实质——土地退化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教师: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并相应的讲解 2.以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的位置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地图归纳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位置和地形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气候考虑植被和水文状况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特征 学生活动:请同学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 (1) 西部东部 降水少以下200mm以上多 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载畜量小多 自然景观沙漠、戈壁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绿洲农牧业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 (2)自然原因 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 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 (决定作用)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精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1(3(4(5312[[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 [ [ } [ [板书 [ [ [就 [ [ [ [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止知识点总结

荒漠化防止知识点归纳 一、荒漠化的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及一些半湿润 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二、西北地区自然特征: 1.地理位置: 地形: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区划:新疆,甘肃北部,宁夏,内蒙古大部; 气候区:西北地区指的是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区。 2地形:西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西划分以贺兰山为界 贺兰山以东:辽阔坦荡的高原为主(内蒙古高原) 贺兰山以西:高大的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新疆被描述为“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3.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是其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以贺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半干旱区(降水量200—400mm),植被为温带草原。 西部:干旱区(200mm以下)植被:荒漠草原,和极端干旱区(50mm以下)植被:荒漠。 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土地生产力相应降低;体现了“由海洋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4.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b.山岭和盆地相间分布,地形阻隔。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 b.物质基础: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旱季 为荒漠化存在了潜在的威胁;气候异常(如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环境压力变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 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主要表现在: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e.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原则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a.内容:一是预防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 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b.原则: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 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使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