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的研究现状

复杂性科学的研究现状
复杂性科学的研究现状

国外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进展

复杂性科学是研究复杂系统行为与性质的科学,其研究重点是探索宏观领域的复杂性及其演化问题。它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在这种系统中,许多组成的因素在许多方面进行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果使整体与其中的组成成分具有不同的性质。复杂性科学被称为整体论科学或非还原论科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与简单性科学相对立的科学。复杂性科学的产生是为了避免传统还原论科学的局限性,这种还原论方法论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本体层面,事物有组成结构和层次;二是认识层面,能从关于部分(或低层次)的概念、定律、理论和学科中推导出关于整体(或较高层次)的概念、定律、理论和学科.当然完成这样的推导需要一些条件;三是方法层面,对事物进行研究时,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把较高层次的物质结构分解为较低层次的物质结构。在这种方法论指导下,传统还原论科学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解释生物机体的秩序、目的性和精神等方面仍遇到不少困难,特别在解决经济、社会等复杂问题时,更是捉襟见肘。科学的迅猛发展使还原论方法和简单性思维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面对这些困境,复杂性科学应运而生,它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运用“整体”或“系统”以处理复杂性问题的新方向。

对于复杂性问题的研究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一门新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人工智能的先驱、中科院外籍院士司马贺(H.Simon)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与复杂性研究有关的几次热潮及其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关注的是整体论(holism)、格式塔理论(gestalts)以及创造性的演化(creativeevolutio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热点问题是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和一般系统理论(generalsystems);当前人们热衷的是混沌理论(chaos)、自适应系统(adaptive systains)、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s)以及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等。

人们普遍认为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标志着复杂性科学的诞生,而且依据研究对象的变化,我们可把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第一阶段,研究存在;第二阶段,研究演化;第三阶段为综合研究阶段。这里,我们将对复杂性科学的演进历史以及现状作一简单介绍和评述。

一、第一阶段:研究存在

第一阶段即早期阶段,复杂性科学的主要成就表现为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人工智能。

贝塔朗菲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了一般系统论,在1968年出版了《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此书全面总结了他40年的理论研究工作,是说明其一般系统论思想、内容和理论框架的代表性著作。从这部著作中可以看到,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若干概念及初步的数学描述、视为物

理系统的有机体、开放系统的模型、生物学中的若干系统论问题、人类科学中的系统概念、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的一般系统论。与一般系统论同时兴起的另一复杂性科学形态是控制论,其代表性成果是于1948年出版的维纳的《控制论》。维纳的《控制论》有技术科学的色彩,但主要还是研究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与通信的理论问题,属于科学的范围。维纳的《控制论》的第8章《信息、语言和社会》集中讨论如何把控制论的观点应用于社会的问题。该书主要研究有目的行为、组织性和整体性。控制论的基础是反馈调节的概念,系统通过反馈调节维持某一状态或趋向于某一目标。

与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同时兴起的复杂性科学的另一形态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控制论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它是控制论的一部分。人工智能的奠基者麦卡洛克、匹茨与维纳在控制论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密切的合作,他们于1943年构造的第一个神经网络模型就应用了反馈机制。从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来看,其学者形成三大学派,它们分别是符号主义学派、联结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虽然三个学派在研究方法上有差别,但它们都是利用人造装置去模拟人或动物的思维过程、智能活动与心理过程。

总之,在复杂性科学第一阶段中出现的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三门学科中,应该说一般系统论是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因为它的新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论促成了复杂性科学的诞生。但以后一般系统论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局面,控制论也转向工程技术层次,只有人工智能仍不断发展,至今仍是复杂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第二阶段:研究演化

在此期间产生的主要复杂性科学理论有: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和元胞自动机理论。除元胞自动机理论外,上述科学理论均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60和70年代,它们都是从时间发展的角度研究系统的演化行为和性质。元胞自动机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由冯·诺伊曼创立,其产生和形成时间虽早于其他理论,但也是从离散时间的角度研究演化的行为,故我们把它归入复杂性科学的第二阶段。元胞自动机理论近年来仍发展很快,圣塔菲研究所的朗顿(c.G.Langton)所研究的人工生命就是一种元胞自动机模型。在第二阶段,复杂性科学研究演化,研究系统从无序副有序或从一种有序结构到另一种有序结构的演变过程,其研究方法不是还原分解,而是物理实验或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等,因此其方法论是非还原论的。

根据理论的形式化和抽象程度,我们把第二阶段的复杂性科学分为两类:具体经验科学和形式科学。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具体经验科学: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普利高津于20世纪60-70年代创立的,来源于物理、化学研究。它赖以建立的几个典型实验是:贝纳德流体实验、激光和化学振荡反应。这些实验现象和生物体有相同特征,即有序结构的形成和维持需要耗散能量和物质。因此,普利高津把这类结构称为耗散结构,而耗散结构理论就是研究耗散结构的形成、稳定、演化及其他性质。后来,普利高津等人把来源于自然科学的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态物理学推广应用于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协同学是由德国学者哈肯创立的,它的产生和形成时间基本上与耗散结构理论相同。协同学研究有序结构形成和演化的机制,描述各类非平衡相变的条件和规律。协同学从物理学和化学系统出发,研究贝纳德流体和激光等非平衡相变,阐明系统中子系统如何协同作用形成有序结构。协同学的数学抽象性和普适性程度要高于耗散结构理论,它可推广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如舆论形成、人口动力学、投资模型、经济模型、经济系统的分析、社会管理以及战争与和平等问题。

超循环理论由德国学者艾根(M Eigen)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是直接建立在生命系统演化行为基础上的白组织理论。在超循环理论出现之前,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分为两个阶段,即化学进化阶段和生物进化阶段。艾根的研究发现,把这两个阶段直接连接起来是困难的,在这两个阶段之间还应该存在着一个分子自组织的进化阶段,在此阶段中完成从生物大分子到原生细胞的进化。超循环理论就是研究分子自组织进化现象的理论。

2.形式科学: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和元胞自动机理论

这些形式科学主要利用数学对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如利用相空间中的吸引子来描述系统演化的终极状态。常见的吸引子有4类,它们分别是:焦点和结点、极限环、环面、奇怪吸引子。焦点和结点代表系统的平衡态;极限环代表系统的周期运动;环面代表系统的准周期运动;奇怪吸引子表示系统的混沌运动。4类吸引子分别表示了系统演化的不同的目的性行为。奇怪吸引子是混沌运动的吸引子,是相空间中的分形点集,具有分数维,需要分形理论来刻画它。元胞自动机是一种离散的动力系统,它和连续动力系统有类似的演化行为和吸引子。元胞自动机可用来模拟生命现象,研究系统的整体突现性质。

形式科学中的突变论研究不连续的突变现象,对演化中的突变行为给予抽象的、形式的和定量化的描述与说明。突变论由法国学者托姆(Rene Thom)创立,其主要内容为初等突变论。初等突变论的研究对象是,梯度动力系统中的诸平衡点如何随控制参数的改变而变化。托姆经过研究证明,只要控制变量不多于4个,突变就只有7种基本类型;当控制变量个数不大于5时,初等突变类型增加到11种。

三、第三阶段:综合研究

进入第三阶段后,复杂性科学研究不再是分门别类地进行,而是打破了以前的学科界限,进行综合研究,而且有了专门从事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机构一美国圣塔菲研究所。圣塔菲研究所的成市就是为了适应科学发展中的综合趋势。它成立于1984年5月,其建所的理念之一就是:促进知识统一和消除两种文化(即斯诺所说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对立。最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所认为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包括传统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迄今圣塔菲研究所在复杂性科学研究方面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复杂适应系统、非适应系统(如元胞自动机)、标度、自相似、复杂性的度量。其中复杂适应系统是圣塔菲研究所集中研究的对象,而且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也是第三阶段复杂性科学的主要成果。按霍兰(J.Holland)的意见,复杂自适应系统标志着其中存在一定的规律;同时认为,这种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本质在于其进化过程中永恒突现的新奇性。

在第三阶段,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主要研究工具是计算机,隐喻和类比成为研究方法。这些特点是第一、二阶段的复杂性科学所不具备的。圣塔菲研究所认为,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计算机所产生的革命,类似于生物学中使用显微镜所导致的科学革命,计算机使许多复杂系统第一次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阶段的复杂性科学仍然主要研究演化,研究生命的进化、人的思想的产生、物种的灭绝、文化的发展等。前两阶段的复杂性科学主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背景。而在圣塔菲研究所,社会科学在复杂性科学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如经济学、文化学和人类学就是如此。特别是经济学能使复杂性科学更成功地研究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系统,而且经济学家(如阿罗·阿瑟)也成为圣塔菲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成员。阿瑟努力创立新经济学,研究报酬递增率、锁定和不可预测性等。前两阶段的复杂性科学研究基本上是嫁接在传统科学研究之上,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没有形成统一的复杂性科学研究团体。而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之后,就有了专门的独立的复杂性科学研究组织,并形成了统一的复杂性科学研究团体,而且还出版了专门的刊物《复杂性》(Complexity)。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复杂性科学正在形成统一的范式。

1999年4月,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出版专辑,题目为“复杂系统”。两位编者为专辑写的前言题目是“超越还原论”,指出,随着科学的发展,还原论思维方式已显示出局限性,需要用整体论来补充主流的还原论,复杂系统就是整体系统,必须用整体论而非还原论研究。

目前,复杂性研究的重心集中到生命系统、大脑神经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复杂性科学必将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并且具有更大的综合性。

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_苗东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0年第2期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总第193期) 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 苗东升 摘要:本文讨论了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的互动关系,指出经济学前沿出现了把复杂性当复杂性对待的趋势,最后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关键词: 复杂性;经济研究;复杂性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0)02-0030-07 收稿日期:2009- 11-22作者简介:苗东升,男,山西榆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一、经济研究是培育复杂性 科学的温床之一 复杂性科学从孕育到产生的历史可以简单概述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开始孕育,历时40多年;1940年代开始把复杂性看成科学概念,意识到复杂性正在成为科学前沿的研究对象,提出一系列有助于理解和描述复杂性的概念、方法、观点;70至80年代之交初步形成复杂性科学。一切科学思想都来自社会实践, 复杂性科学亦然。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活动本质上属于复杂系统, 因而是培育复杂性科学思想的重要土壤。科学整体作为系统,从简单性科学这种历史形态演化为复杂性科学这种历史形态, 需要而且事实上经历着一系列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今天回头看去,这一进程中始终有来自经济研究的影响和推动。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仅就以下五点略加说明。 1.从物理到事理。简单性科学是广义的物 理学(自然科学),只研究物质关系和物质运动,不涉及人的因素起重要作用的事理现象。研究事理既要考虑物质关系和物质运动,也要考量人的情感、思想、决策、行为等因素,原则上属于复杂性范畴。科学转型演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思想准备是从单纯的物质观转向同时承认事理观。这一转变始于20世纪初,人们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于事理现象,主要是经营管理问题,逐步形成运筹学。运筹学遵循投入最小化、 收益最大化这一经济原则,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处理有限资源分配、目标搜索、设备更新之类事理问题。列昂惕夫(1973)、康托罗维奇(1975)就是以运筹学的出色工作而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今天看来,运筹学能够有效解决的还是所谓硬系统、硬运筹、硬事理问题,原则上仍属于简单性科学。但它冲破单纯的物理观,开辟通向研究软系统、软运筹、软事理这类复杂性问题的道路,是经济对复杂性研究的重要影响。 3

网络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正文

第1章绪论 1.1 开发背景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网络考试系统也逐渐成为校园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学校基本都有网络覆盖,硬件条件也比较完善,这为网络考试系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考试方式中,从出卷、印刷、监考、评分等等一系列的操作,教师有大量繁重的工作要做,学生也难及时发现自己的考试问题。网络考试系统可以克服传统考试的弊端,考题由计算机自动抽取,考生自助答题,计算机自动评分,教师可以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提高了考试效率与作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科考试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而且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掌握知识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做出评价,这既能激励学生学习进步,同时也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结合目前网络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网络考试系统还能使参考人员考试不会受地理和时间的限制。提高了考试工作的效率,避免了中间环节的投入和资源浪费,网络考试适应了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能为技能培训,学校教学成果检验等方面提供帮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研究和开发了网络考试系统。 1.2 课题的意义 本次设计的网络考试系统,正是顺应了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大趋势,是Internet 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网络考试系统,它将给现代教育教学的考试,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最佳辅助方式之一,让传统教育中的考试也朝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网络考试系统借助计算机技术,在Windows平台上,使用IE浏览器,完成考试、交卷等考试任务,还可以通过互联完成考试结果的管理。后台借助数据库,各考点可以通过网络获取题库。学生通过网络选择开考的试卷,然后进行网络作答。做完试卷后,学生便能够网络自动交卷。交卷同时,系统将把客观题自动评分,生成考试临时成绩。教师可网络查看各考生的试卷,并且给出主观题成绩。同时网络考试系统,可对学生基本信息及考试成绩信息进行查询等管理,也有利于学校教务的管理。

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思维方式 摘要: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是由客观事物的整体性所决定,整体性是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它存在于系统思维运动的始终,也体现在系统思维的成果之中。整体性是建立在整体与部分之辩证关系基础上的。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属性和功能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所造成的。而整体也正是依据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实行对部分的支配。 关键词:系统科学,系统思维,辨别, 逻辑能力 引言: 思维方式作为表征人们思维活动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一个哲学范畴,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着人们思维活动方向、过程和结果的范式。它是所处历史阶段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哲学世界观、科学理论的硬核和科学方法的综合。思维方式变革的根源是实践方式的变革,实践方式的变革又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着。 2.正文: 2.1基本定义 系统是一种逻辑能力,也可以称为整体观、全局观。系统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2.2系统思维的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以新兴的探索复杂性的综合学科群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系统科学为基础,形成了新型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 之前,“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贝塔朗菲的系统观点,比“系统”内涵要丰富得多。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

网上考试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网上考试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1 前言 (1) 2 技术支持 (3) 2.1 B/S(Browser/Server)模式 (3) 2.2 https://www.360docs.net/doc/c59108951.html, (4) 2.3 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简介 (9) 3 系统设计 (10) 3.1 需求分析 (10) 3.1.1 系统功能分析 (11) 3.1.2 系统性能分析 (12) 3.2 前台设计 (12) 3.2.1 界面设计目标 (12) 3.2.2 界面设计思路 (13) 3.3 后台设计 (13) 3.3.1 系统总体设计 (13) 3.3.2 子系统设计 (14) 3.3.3 公用模块设计 (23) 3.4 数据库设计 (24) 3.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24) 3.4.2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27) 4 系统实现 (31) 4.1 系统网络实现 (31) 4.2 系统数据库实现 (33) 4.3 系统前台实现 (36) 4.3.1 学生子系统 (36) 4.3.2 教师子系统 (39) 4.3.3 管理员子系统 (40)

4.3.4 公共模块 (41) 4.4 系统功能实现 (46) 5 小结与展望 (51) 5.1 小结 (51) 5.2 展望 (51) 致谢 (53) 参考文献 (54)

1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很多国外的大学和社会其他部门都已经开设了远程教育,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异地教育和培训。现在,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远程教育软件的开发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就要求有更好、更完善的软件系统应用到远程教育当中去,这就给软件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 远程教育包括很多环节,例如教学系统、答疑系统和考试系统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网上考试系统,同时它也是最难实现的环节。在我国,虽然远程教育已经蓬勃地发展起来,但是目前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大都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在此方式下,组织一次考试至少要经过五个步骤,即人工出题、考生考试、人工阅卷、成绩评估和试卷分析。显然,随着考试类型的不断增加及考试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量将会越来越大,并且其工作将是一件十分烦琐和非常容易出错的事情,可以说传统的考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考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猛发展,网络应用不断扩大,如远程教育和虚拟大学的出现等等,且这些应用正逐步深入到千家万户。人们迫切要求利用这些技术来进行网上考试,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及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考试的质量,从而使考试更趋于公证、客观,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目前许多国际著名的计算机公司所举办的各种认证考试绝大部分采用这种方式。 网上考试是现阶段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它是建立在国际互联网上的应用系统,客户端的配置可以极为简单,使考试不受地域的局限。一个完备的网上考试系统可以使用户在网上学习过后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使得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网上考试系统中题目的生成、试卷的提交、成绩的批阅等都可以在网络上自动完成。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进行了这一系统的初步设计工作,也可以说是做一个初步的探索,希望它能够在各类考试中发挥高效、便捷的作用,把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目前,网络应用软件运行的模式主要有二类:Client/server模式,Browser/Web 模式。前者主要的缺点是维护、升级较麻烦,后者是近几年伴随Internet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与客户/服务器方式类似,客户端是一个标准的浏览器,服务器端是Web Server ,而Web Server与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的紧密结合,使得这种模式的应

复杂系统

系统是什么意思?复杂是什么意思?复杂系统又是什么意思? 复杂系统和简单系统的区别在哪里? 复杂系统的特征和基本性质是什么? 现实生活和科研中我们接触到哪些复杂系统及其性质的实例? 我们平时所接受的教育,对于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理解,所使用的基本假设和前提,有多少是来自于简单系统?可能存在哪些局限性? 对于复杂系统的理解,会给我们的思维带来哪些变革,给科研和社会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启发?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简单系统: 微积分、牛顿力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机械结构、理想气体 死的,不演化的组分少线性的可还原的 复杂系统: 细胞;生物体;大脑;社会组织;生态系统 活的,演化的3个以上组分非线性的不可还原的涌现性 复杂系统 具有变量来自不同标度层次的结构,或者大量相互之间有差别的单元构成的动态系统。通常表现出复杂性,但也可能出现简单性。 复杂系统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复杂系统是相对牛顿时代以来构成科学事业焦点的简单系统相比而言的,具有根本性的不同。简单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弱,比如封闭的气体或遥远的星系,以至于我们能够应用简单的统计平均的方法来研究它们的行为。而复杂并不一定与系统的规模成正比,复杂系统要有一定的规模,复杂系统中的个体一般来讲具有一定的智能性,例如组织中的细胞、股市中的股民、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司机,这些个体都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部分环境通过自己的规则进行智能的判断或决策。 定义 复杂系统(complexsystem)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复杂系统是一个很难定义的系统,它存在于这个世界各个角落。如此,我们也可以这样定义它: 1.不是简单系统,也不是随机系统。 2.是一个复合的系统,而不是纷繁的系统(It'scomplexsystem,notcomplicated.) 3.复杂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 4.复杂系统内部有很多子系统(subsystem),这些子系统之间又是相互依赖的(interdependence),子系统之间有许多协同作用,可以共同进化(coevolving)。在复杂系统中,子系统会分为很多层次,大小也各不相同(multi-level&multi-scale)。 关于系统的分类(和复杂系统相关的系统) 通俗的讲系统可以分为三类: a)简单系统simplesystem,特点是元素数目特别少,因此可以用较少的变数来描述,这种系统可以用牛顿力学去加以解析。简单系统又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预见的,可以组成的。在管理学中,这种组织一般是出现在组织的初期,比如一个班级,抱着同样的目的,有同样

在线考试系统

学号: 在线考试系统 教学院计算机学院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导论 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013 年 6 月19 日 (完成时间)

目录 一、可行性研究 (3) 1.1、背景 (3) 1.2、可行性论证 (3) 二、需求分析 (7) 2.1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7) 2.1.1 系统功能概括 (7) 2.2 UML下的需求分析 (8) 2.2.1系统用户角色 (8) 2.2.2 UML用例图描述 (9) 2.3 系统数据流程图 (10) 2.3.1零层数据流图: (10) 2.3.2第一层数据流图 (10) 2.3.3第二层数据流图 (11) 三、概要设计 (12) 3.1 系统功能描述 (12) 3.1.1系统的基本功能: (12) 3.1.2系统权限说明: (12) 3.1.3开发目标: (12) 3.2系统层次图 (14) 四、详细设计 (16) 4.1、伪代码 (16) 4.2、UI设计(注册窗口) (17) 五、编码 (19) 5.1、前台代码: (19) 5.2、后台代码: (23) 六、软件测试 (27) 6.1、黑盒测试 (27) 6.2、白盒测试 (28)

一、可行性研究 1.1、背景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越来越广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于现代高等教育中,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改革教育模式,提高学校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提高科研和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目前的一个发展趋势是采用大规模试题库的计算机网络考试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生产生活、科技教育中的普及,传统试的考试出卷、答卷方式以及学绩管理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因此,如何使考试过程变得方便、高效、快捷、公正,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网络考试系统是传统考场的延伸,它可以利用网络的无限广阔空间,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考试,加上数据库技术的利用,大大简化了传统考试的过程。因此网络考试系统是电子化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趋势表明,考试的标准化、计算机网络化已当今考试的发展方向,无纸化的考试形式有着其科学、及时、准确、公平等优点,具有传统考试形式无法替代和比拟的优势。 1.2、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开发前期对项目的一种考察和鉴定,对拟议中的项目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调查研究,其目的是要判断项目可行与否。信息系统技术可行性研究要从系统开发的计划出发,论述系统开发力量的可行性,同时论证系统方案中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手段上是否可以实现。信息系统经济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分析系统建设投资的可能性以及评价系统运行之后给组织带来的效益。信息系统营运可行性研究要给出的方案是否可以从人力、物力、组织工作等方面保证项目按计划完成实施,还要说明项目开发后在经济、技术和环境等方面能否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它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确定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可行性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技术可行性 目前,网络应用软件运行的模式主要有两件:Client/server模Browser/Web 模式。前者主要的缺点是维护,升级较麻烦后者是近几年伴随Internet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与客户/服务器方式类似,客户端是一个标准的浏览器,服务器端是Web Server,而Web Server与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的紧密结合,使得这

在线考试系统毕业论文

在线考试系统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考试的手段和媒介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考试方式和手段正面临着强烈的冲击。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经历了从传统的纸笔考试到计算机辅助考试,再到实现了真正的无纸化考试。在线式考试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以提高考试的效率和质量,降低考试成本,使得网络考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评测结果更为准确和客观。 将“在线考试系统”作为设计题目主要是为了把教师从传统的卷纸考试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 “考试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前台的网页设计”和“后台的题库系统服务”。该系统所能实现的主要模块功能,包括学生信息管理、管理员信息管理、考试科目管理、题库管理、自动组卷、在线考试、自动阅卷、学生成绩管理等功能。 本系统采用ASP语言进行开发,集题库管理,在线考试,实时评判于一体,本文分析了计算机考试系统的关键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该系统的体系结构,软件功能模块等,系统通过提高考试的效率,增强测试的反馈效果,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有针对性。 本系统速度快、稳定性强,为学生课程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灵活、方便、科学的检测手段,经过测试,该系统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非常适合于学校的考试工作。 关键词:在线考试; ASP技术; 数据库开发和应用; 随机生成试卷;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绪论2

1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3 1.1ASP技术3 1.2数据库技术4 1.2.1数据库技术概述4 1.2.2ADO与数据库的交互技术5 2系统分析6 2.1分析6 2.1.1条件的可行性6 2.1.2技术的可行性6 2.1.3经济上的可行性6 2.1.4考试系统的实用性6 2.2系统构架与开发环境6 2.2.1确定系统的构架6 2.2.2选择开发环境7 2.3系统需求分析7 3数据库分析与设计8 3.1数据流程分析8 3.2数据库概念设计9 3.3数据库逻辑设计9 4系统设计与实现10 4.1总体设计10 4.2模块的详细设计11 4.2.1管理员子系统11 4.2.2学生管理子系统13 5系统测试14 5.1测试内容14 5.3测试总结15 6结论15 参考文献15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也有长足的进步,这就要求各个环节都均衡发展,其中之一是教师如何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此,配合传统课堂教学而建立的在线考试系统就显得相当必要。传统的考试都是采用纸、笔为介质的手工考试方式,即使在目前的高等学校,这种方式仍然被广泛使用。随着考试类型的不断增加和考试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量将随之增大。同时,一次考试的反馈能力弱,试题选择随意性大,人为因素明显,且考试时间地点必须固定。因此,传统的考试方式己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考试的需要。 随着人们对网络的科学性和广泛性的理解与加深,人们越来越重视考试系统的重要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第5卷第4期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Vol .5No .42008年12月  COM P LEX SYSTE M S AND COM P LEX I TY SC I E NCE Dec .2008文章编号:1672-3813(2008)04-0021-08 收稿日期:2008-10-10 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2006CB705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744003,10635040,10532060,10472116);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 特别支持项目计划《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及动力学性质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60358065) 作者简介:汪秉宏(1944-),男,江西婺源人,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理论、复杂性科学、统计 物理、计算物理和非线性动力学。 当前复杂系统研究的几个方向 汪秉宏1,2,周 涛 1,3,王文旭4,杨会杰2,5,刘建国1,3,赵 明1,6,殷传洋7,韩筱璞1,谢彦波 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研究所复杂系统研究组,合肥230026; 2.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及上海理工大学复杂适应系统研究所,上海200093; 3.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瑞士弗里堡CH -1700;4.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美国亚利桑那州85287-5706; 5.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新加坡119077; 6.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香港; 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摘要: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是吸引跨学科广泛注意的新 型交叉科学。简要概述了复杂系统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包括网络同步、网络交通 流、新一代信息网络的结构和动力学、演化合作博弈、生物网络复杂性、人类动力学 和信息物理学。 关键词:复杂系统;复杂性科学;复杂网络;人类动力学;信息物理学 中图分类号:N94文献标识码:A Severa l D i recti on s i n Co m plex Syste m Research WANG B ing 2hong 1,2,Z HOU Tao 1,3,WANG W en 2xu 4,Y ANG Hui 2jie 2,5,L IU J ian 2guo 1,3,ZHAO M ing 1,6,YIN Chuan 2yang 7,HAN Xiao 2pu 1,X IE Yan 2bo 1(1.Depart m ent of Modern Physics,I nstitute of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Gr oup of Comp lex Syste m,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 2.I nstitute of Comp lex Adap tive Syste m s,Shanghai Acade my of Syste m Science and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 or Science and Technol ogy,Shanghai 200093,China; 3.Depart m ent of Physics,University of Fribourg,Fribourg CH -1700,S witzerland; 4.Depart m ent of Electr onic Engineering,A rizona State University,A rizona 85287-5706,US A; 5.Depart m ent of Physics,Nati 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19077,Singapore; 6.Depart m ent of Physics,Hong Kong Bap tist University,Hong Kong,China; 7.Nanjing University of I nfor mati on Science and Technol ogy,Nanjing 210044,China ) Abstract:A s the 21st 2century ’s science,the comp lexity science is attracting wide attenti on fr om the sci 2 entific community .I n this paper,we highlight s ome relevant key issues,including net w ork 2based syn 2 chr onizati on,traffic dyna m ics on net w orks,structure and evoluti on of inf or mati on net w orks in the next generati on,ev oluti onary cooperating ga me,comp lexity of bi ol ogical net w orks,human dyna m ics and inf o 2 physics .

系统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系统: 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 系统科学: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其类型内容运动规律的科学或知识体系。 3. 元素:最小的即为不需要划分的组分。 4. 系统的结构:组分与组分之间关联方式的总和或系统把元素整合为统一整体的模式。 5. 整体涌现性:多个要素组成系统后,出现了系统组成前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 这个性质并不存在于任何单个要素当中,而是系统在低层次构成高层次时才表现出来,系统功能往往表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 层次:通常是指构成系统的元素之间按照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而形成的不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方式。 7. 环境:系统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全部条件的总和。 8. 系统的边界:把系统和环境分开的的东西,从空间上看,边界是把系统与环境分开的所有点的集合。 9. 系统的功能:系统行为所引起的,有利于环境中某些事物乃至整个环境存续和发展的作用。 10. 系统的演化:系统的结构、状态特性、行为、功能等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11. 系统方法:凡使用系统的方法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管是理论的还是经验的,数学的还是非数学的等都是系统方法。 12. 模型:给对象实体以必要的简化,用适当的表现形式或规则,把它的主要特征描绘出来,这样的得到的模仿品。 13. 运筹学:是利用现代数学特别是统计数学的成就研究人力物力财力的运用和筹划,使能发挥最大效率的科学。 14. 控制论:研究动物(包括人类)和机器内部控制和通信的科学。 15. 模拟:根据原型来制造或组织模型,使模型与原型之间具有相似特征的过程。 16. 信息论: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传递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研究信息的计量、发送、传递、交替、接受和贮存的一门新兴学科。 17. 信息:是指事物在内部或外部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化或结果,其中作用者称为致信物,被作用者称为信息载体。 18. 黑箱方法:通过分析未知系统输入和输出地对应关系,来认识其内部结构并加以控制的方法。 19. 灰箱方法:运用已有知识结合黑箱方法去推测系统内部结构特征的认识方法。 20. 控制:指在一定环境中,一个系统通过一定方式驾驭或支配另一个系统做合目的的运动的行为及过程。 21. 系统工程:以组织建立或经营管理某一系统为目的的工程,如筹建矿山开建的工程为工业系统工程,农业农田建设的工程为农业系统工程。 22. 数学模型:是描述元素之间,子系统之间,层次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数学表达式。

《数据库原理》课程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大学论文

中文题目:《数据库原理》课程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外文题目: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FOR THE COURSE OF DATABASE PRINCIPLE 毕业设计(论文)共 72 页(其中:外文文献及译文15页) 完成日期年月答辩日期年月

摘要 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成熟和校园网的普及,为在线考试提供了良好基础。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实现考试的信息化,具有传统考试不可比的优点。因此开发适应信息时代的在线考试系统是有必要的。 面对目前形势,设计出基于B/S结构在线考试系统。此在线考试系统分别采用Windows 7、MySQL作为服务器端操作系统、后台数据库开发工具;系统体系结构采用B/S结构;MYECLIPSE为B/S模块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实现教师出卷、学生考试、教师组卷、教师阅卷、分配教师阅卷等功能。在设计中,使用目前流行的Ajax技术,提高客户机和服务器间数据交换效率以及灵活性。在本系统的开发中,还使用了例如XML、JavaScript等技术。本系统基于Internet/Intranet,将考试工作自动化和信息化结合为一体,来达到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和满足校内外,对考试信息共享、利用的要求。 关键词:在线考试;MySQL;jsp

ABSTRACT Nowadays,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campus network, provide a good foundation for online exam. Using the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 test information, possesse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exam than not. So to develop the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information age is necessary.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design the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based on B/S structure. The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with Windows 7, MySQL as the server operating system, background database development tools;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adopts B/S structure; MYECLIPS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ools for B/S module. To achieve volume, exam, teacher group volume, teachers marking, distribution, marking, etc. In the design, the use of currently popular Ajax technolog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ata exchange between the client and the server, and flexi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ystem, and USES the technology of such as XML, JavaScript, etc. This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Intranet, combine examination for autom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whole, to achieve the basic purpose of system design and meet face-to-face, on the requirement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utilization of exam. Key words:The online test;MYSQL;jsp

复杂性科学上课讲义

复杂性科学的简介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s),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复杂性科学为什么会赢得如此盛誉,并带给科学研究如此巨大的变革呢?主要是因为复杂性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复杂性科学带来的首先是一场方法论或者思维方式的变革。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认识到研究复杂性科学的重要意义,然而要想找出一个能够符合各方研究旨趣的复杂性科学的概念还有困难。虽然目前人们对复杂性科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黄欣荣认为尽管复杂性科学流派纷呈、观点多样,但是复杂性科学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可循:(1)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是非还原的研究方法论。(2)它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3)它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4)它力图打破从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用学科的梦想。(5)它要创立新的理论框架体系或范式,应用新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自然界带给我们的问题。 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 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 复杂性科学研究主流发展的三个阶段 复杂性科学研究主流发展的三个阶段主要是指:埃德加·莫兰的学说、普利高津的布鲁塞尔学派、圣塔菲研究所的理论。 (1)埃德加·莫兰的学说埃德加·莫兰是当代思想史上最先把“复杂性研究”作为课题提出来的人。莫兰正式提出“复杂性方法”是在他1973年发表的《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一书中。莫兰复杂性思想的核心是他所说的“来自噪声的有序”的原则,该原则可以简要表述如下:将一些具有磁性的小立方体散乱地搁置在一个盒子里,然后任意摇动这个盒子,最后人们看到盒子中的小立方体在充分运动之后根据磁极的取向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在这个例子中,任意地摇动盒子是无序的表现,显然单靠它不能导致小立方体形成整体的有序结构。小立方体本身具有磁性,是产生有序性的潜能,但是这个潜能借助了无序因素的辅助或中介而得以

内河航道中交通流理论应用初探

内河航道中交通流理论应用初探 徐婷婷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98) E-mail:tingting_qq_0@https://www.360docs.net/doc/c59108951.html, 摘要:随着内河航道的不断发展,研究船舶交通流基本理论,并用其指导内河船舶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性地借鉴了道路交通流理论,对船舶交通流理论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本文着重描述了船舶流量、船舶交通密度、行程速度三个重要的船舶交通流理论参数同时分析了它们的相互间关系并给出了相关的基本经验公式。 关键词:船舶交通流船舶交通密度行程速度 1. 交通流理论概述 交通流理论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广泛地应用于交通运输工程学的各个领域。交通流理论是研究交通流变化规律的方法体系,是一门边缘科学。它通过分析的方法来阐述交通现象及其机理,探讨交通流各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从而为交通规划、交通控制、道路设计、以及智能运输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交通流量模型的发展是伴随着汽车工业和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30年代,J.P.Kinzer 首次将泊松分布应用于交通流;50年代初,L.A.Pipes 首次提出交通跟驰模型;1955年,M.J.Lighthill, J.B.Whitham 以及P.I.Richards各自独立的提出了交通流流体力学模型,简称为LWR模型。20世纪70年代,H.J.Payne提出了交通流动量方程和连续性方程构成的交通流动力学高阶模型;与此同时,著名的物理学家I.Prigogine和R.Herman运用气体动力理论提出了交通流气体动力论模型。在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推动下,K.Nagel和M.Schreckenberg提出了一维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简称NS模型;O.Biham,A.A.Middleton和D.Levine提出了二维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简称BML模型。综上介绍了基于连续性描述的流体力学交通流模型,基于概率统计描述的气体动力论模型、基于微观离散描述的跟驰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三类交通流模型。这三类模型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可分别认为是宏观模型、介观模型和微观模型[1]。宏观的流体力学模型便于直观上把握交通流的整体特性,在简化的情况下容易得出解析解,给出交通流的基本行为,这也是迄今仍然运用的最广泛的交通流模型。交通流在公路上应用相当完善和广泛,各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现在公路交通流理论还在进一步发展;交通流也逐渐应用到海域上,使海域得到了科学化管理;令人遗憾的是交通流理论还未在内河中得到应用,随着内河航道的不断发展,丰富船舶流基本理论,并用其指导内河船舶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船舶交通流的研究还是要借鉴道路交通流研究而进行的,本文尝试性地对船舶交通流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2. 船舶交通流理论参数及其特性[4~6] 船舶运输流指在一定水路航段上,按照给定方向运行的船舶总体或大量船舶,简称船舶流,是交通流的一种。船舶流在航道上的流动类似于液体,因此可以利用液体的数学模型,经过修正后来描述船舶交通[2~4]。船舶流具有系统的基本特征,单个船舶无法成为船舶流,船舶交通量(在单位时间里通过水路网点的船舶数量)、行程速度(船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和传播交通密度(在单位水路长度上通过的船舶数量)构成了船舶流常用的三个表征物理量。 2.1 船舶交通量

网上考试系统(学生端)的设计和实现

网上考试系统(学生端)的设计和实现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已成为计算机技术开发的热门项目,而网上考试做为其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网上考试可以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考试的质量,公证性,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备的网上考试系统(学生端)应包括以下功能: 1.验证用户登陆的合法性 2. 禁止用户重复登陆同一考试 3.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考试科目 4. 实现考试中的师生交互。教师要能够监控考生屏幕、查看考生完成情况、 对考生发送信息,以及是否允许考试继续进行。考生有问题可以电子举手,提醒老师注意。 5. 能对考试时间加以控制,时间到了会要求考生交卷 6. 自动对客观题判分 7. 即时保存答案及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答案恢复 本考试系统以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为运行平台,通过Visual Basic 6.0来编程实现,采用ADO技术为应用程序与数据库接口,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功能均已经过了测试,运行情况良好。 关键字: 考试,Visual Basic,数据库,安全性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Student Terminal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long distanc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popular project for computer scienc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n-line examination has got much attention, for it lightens the burdens of teachers, increases working efficiency, guarantees equity and stimulates students' curiosities. A complete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includes functions listed below: 1. Validate user's login information. 2. Prevent user from logging into the same exam. 3. Provide certain exams to be selected. 4. Realize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be able to real-timely supervise student's monitor and completion of the exam, send out messages to students, and decide if the exams could go 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get teacher's notice using the system. 5. Control the time length of the exam and remind students before time is up. 6. Automatically grade object questions like multiple choices. 7. Regularly save answers in case of unexpected situations. This system is designed and created on Windows 2000 OS, using Visual Basic 6.0 as programming language, ADO as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application and database, and Microsoft SQL 2000 to manage database. Main functions of the system have been tested and are proved to work fairly well. Key words: Exam, Visual Basic 6.0,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Security

系统科学参考资料

systematic scientific methods; system science method; systematic scientific method; system science methods; 系统科学方法" 英文对照 1、是对系统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信息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的统称。△形象点说,系统科学是这些方法产生的母体,而这些新型方法则是系统科学的结晶,因而我们把这些方法统称为系统科学方法。(庞元正《现代思维与改革》) 查看全文 "系统科学方法"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1.现代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观点所谓系统科学方法是指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文献来源 "系统科学方法"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科学 系统 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方法" 在工具书中的参考阅读 研究 "系统科学方法" 相关问题的主要学者 黄强 李明锋 畅建霞 马来平 王惠珍 陈有亮 王义民 王方华 王继荣 涂国平 陈依元 王凡 孟庆云 李丹 柳晓春 肖萍 李自强 张文泉 李妍 乌杰 《系统辩证学学报》 乌杰系统科学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59108951.html,/Default.asp 系统科学中文书目 N.维纳《控制论》,郝季仁译,科学出版社,1962。 H.格林尼斯基《控制论简述》,科学出版社,1963。 W.R.艾什比《控制论导论》,张理京译,科学出版社,1965。 [奥]埃尔温·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N.维纳《人有人的用处》,陈步译,商务印书馆,1978。

冯.诺意曼《计算机和人脑》,甘子玉译,商务印书馆,1979。 W.B.坎农《躯体的智慧》,范岳年魏有仁译,商务印书馆,1980。 [苏]А.Я.列尔涅尔《控制论基础》,刘定一译,科学出版社,1980。 涂序彦潘华郭江黄秉宪编《生物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80。 奥斯卡·兰格《经济控制论导论》,杨小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M.A.阿尔贝勃《大脑、机器和数学》,朱熹豪金观涛译,商务印书馆,1982。 P.卡洛《生物机器--研究生命的控制论途径》,科学出版社,1982。, 湛垦华沈小峰等编《普里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金观涛华国凡《控制论和思想方法论》,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 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人民出版社,1983。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H.哈肯《协同学--引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的非平衡相变和自组织》,徐锡申等译,原子能出版社,1984。 A.F.G.汉肯《控制论和社会》,黎鸣译,商务印书馆,1984。 瓦·尼·萨多夫斯基《一般系统论原理》,贾泽林等译,人民出版社,1984。 黄麟雏李继宗邹珊刚《系统思想与方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赫伯特·A·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杨砾译,解放军出版社,1985。 [美]E.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闵家胤译,上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伊·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曾庆宏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尼科利斯普里戈京合著《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徐锡申等译,科学出版社,1986。 尼柯里斯普利高津合著《探索复杂性》,罗久星等译,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和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李如生编著《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美]拉·迈尔斯主编《系统思想》,杨志信、葛明浩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美]司马贺(Herbert A.Simon)《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荆其诚张厚粲译,科学出版社,1986。 宋毅何国祥编著《耗散结构论》,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杨士尧编著《系统科学导论》,农业出版社,1986. 路·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等译,清华大学文献出版社,1987。 E.拉兹洛《系统、结构和经验》,李创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普里戈金斯唐热合著《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金观涛《整体的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邹珊刚、黄麟雏等《系统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沈小峰胡岗姜璐编著《耗散结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杰里米·里夫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载呜钟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霍绍周编著《系统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拉兹洛《进化——广义综合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勒内·托姆《突变论:思想和应用》,周仲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陈禹《关于系统的对话--现象、启示与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马清健《系统和辩证法》,求实出版社,1989。 [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张淑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