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国通史复习资料

南京大学中国通史复习资料
南京大学中国通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层累造成的中国古史

这一命题出自顾颉刚《致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是顾颉刚此后所有"疑古"论作的核心预设"。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据顾先生自己说包含着以下三个层面上的内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顾于是形成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2、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陈寅恪曾经概括二重证据法在二十世纪初的发展:“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3、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4、人道史观

用人道主义的人性论,来解释和评价历史的一种哲学观念。认为人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历史是人性的实现。是一种超阶级的普遍主义。人道史观在中国古代史学思想中也有所体现,《汉书·艺文志》中有记载“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说的就是这种人道史观。

5、姜嫄

姜嫄,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诗经·大雅·生民》说她“履帝武敏歆”,生下弃。弃后来教人务农,被任命为农官后稷,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也是周人的祖先。毛诗序说:“《大雅·生民》,尊祖也。后稷生於姜嫄。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6、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被周人追称为“周太公”。据《诗经·大雅·绵》,他被周人称为“仁

人之君”,带领族人从豳地迁徙到岐山之阳(后世成为“周原”)定居,从此周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使周族进入空前繁盛的时期,为以后周人的进一步发展乃至进据中原奠定了基础,是周人发展史上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

7、三监

周朝周武王灭商后为监管殷遗民而采取的措施。周武王攻克商都后,在政治上无法马上建立起足以取代商朝的统治。

他仍保留帝辛之子武庚在商朝故地承袭王号、统率殷商遗民,并将商朝畿内之地一分为三,分命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带领重兵镇守,就地监管,史称“三监”。

8、共和行政

周厉王时,国人暴动,厉王狼狈从王宫出逃至彘邑,史称“厉王奔彘”。厉王奔彘后,国人便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之政,史称“共和行政”。中国历史自共和行政后有了不间断的明确纪年,共和行政结束于共和十四年(前828年)。

9、大宗与小宗

大宗和小宗是源自西周宗法制的一对概念。根据宗法制,只有继始祖的一系嫡长子才有资格祭始祖,这种继始祖的一系称为大宗,大宗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其余的不能祭始祖的各系后代,均为小宗。同时在每个小宗中,又有它自身的大宗和小宗。在大宗和小宗的基础上,便产生了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度。这样,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姬姓宗族中一个严密的权力与财富的继承分配制度,构成了西周社会的统治基础。

10、异姓为后

语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在处理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的相互关系上,西周一方面将其宗法、嫡长继承与分封制度推行到各异姓诸侯国中,同时又使姬姓诸国在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中占优先地位,实行了这一原则。主要是在姬姓与异姓诸侯之间,通过政治联姻来加强联系。这既是对宗法关系的补充,也是宗法制度的组成部分。

11、井田制

井田制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背景下,西周实行的一种经济制度,归结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土地形式,是田地因划定疆界而由沟渠、道路整治分割整齐的井字方块;一是指经营方式,即在分割成井字的农田中分出公田和私田,庶人首先要共同为各级奴隶主贵族的公田耕耘,然后才能耕种被指定的私田。井田制下,庶人集体工作,即“千耦其耘”。

12、工商食官

西周管理手工业生产的制度。西周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生活享用和战争需求,将整个生产完全垄断在奴隶主贵族的官府手中。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个诸侯国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当时的手工业生产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工商食官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商业发展的自由,但在当时的社会

经济条件下,对于推动手工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3、赤狄

狄是东周时期中原人民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山海经》所记,其最初约活动于“北海之内”,即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附近。赤狄为东周北狄诸部族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又分为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等诸部。春秋中叶以后,散居于今山西长治地区至河北邯郸地区的太行山两侧。齐桓公于周惠王十五年(前662年)、十七年(前660年)两度伐狄,存邢救卫,迁邢于夷仪,安置卫之余众于楚丘,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从而威信大增,为中原诸国所拥戴。

14、春秋十二公

指《春秋》所载鲁国的十二个国君,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

哀公。其中昭、定、哀三公为孔丘所见世,文、宣、成、襄四公为孔丘所闻世,隐、桓、庄、闵、僖五公为孔丘所传闻世。

15、崤之战

秦国在秦穆公时期国势日渐强盛,企图东进中原。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秦军偷袭郑国无功而返,西还经崤山时,晋国联合姜戎出兵截击秦军陷入重围,全军覆没,秦将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崤之战后,秦国东进受挫,只好乘西方戎狄诸部不合之机,四处征伐,“遂霸西戎”。

16、城濮之战

齐国势力稍衰后,楚国向北发展,势力增长很快。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晋、楚会战于卫地城濮。此战为晋文公和成王的争霸战争,以楚军大败告终。楚国北进锋芒再次受挫。战后,晋文公举行“践土之盟”,遂成中原霸主。著名成语“退避三舍”也出自这场战争。

17、葵丘之会

周襄王元年(前651年),齐桓公欲成霸业,约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国君,于葵丘举行会盟,史称“葵丘之会”。周天子也派人参加了会盟,共同订立盟约。齐桓公从此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霸业遂成,史称“齐桓公始霸”。

18、弭兵之会

春秋中叶以后,晋、楚争霸日趋激烈,中原各国深受其苦,郑、宋两国尤甚。“弭兵”运动由宋国发起,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在鲁成公十二年年(前5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第二次在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由宋国大夫向戌主持发起)。弭兵之会主要是针对晋楚两个大国,希望结束大国的争霸战争。晋、楚等国前后两次相会于宋国,订立盟约,史称“弭兵之盟”,即弭兵之会。弭兵之会后,晋、楚两国以及其他国家之间,战事有所减少。弭兵之会对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19、田氏代齐

指齐国田氏代取公室姜姓成为齐国统治者的过程。春秋时期,奴隶制日趋衰落,新旧势力不断更替,田氏代齐是这一社会背景下的一个典型。春秋中期,齐国田氏势力逐渐强大,而原齐国公室姜姓,则因为统治黑暗,而不断衰弱。随着齐国奴隶和平民反对公室的斗争日益激烈,田氏适应形势需要,逐渐走上了背离公室的道路,转而夺取公室的权力,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五年之后获得周安王承认,正式完成了田氏伐齐过程。

20、三家分晋

指,韩、赵、魏三分晋国的过程。周定王十三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伐灭智氏,分别据有晋之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区,成为晋国实际统治者。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战国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韩、赵、魏伐灭晋侯,三分其地,完成三家分晋的过程。

21、初税亩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进步,垦殖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土地由“田里不鬻”变为“土可贾焉”,私田的发展蒸蒸日上,井田制面临瓦解和崩溃。新的封建式的剥削方式开始出现。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开始实行按亩征税,史称“初税亩”。“初税亩”从律法的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使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2、《法经》

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战国法家开山祖李悝实行变法。在法律制度方面,李悝“集诸国刑典”制定《法经》六篇,为《盗》、《贼》、《网》、《捕》、《杂》、《具》六律,制裁对私有权的侵犯,制止对新建立的政治秩序的破坏行为,对于稳定魏国的政局起了积极作用。《法经》的制定,标志着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创立,因而成为秦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原本,李悝也被奉为后世法家的始祖。

23、徐州相王

战国初期,魏国首先变法成为头等强国,魏国的强盛,使韩、赵、齐、秦等国深以为虑。公元前342年,因韩国借故不参加魏国举行的逢泽之会,魏国出兵攻韩,韩求救于齐。公元前341年,齐国军事孙膑采取退兵减灶法,诱敌追击,全歼魏军,是为“马陵之战”。随后齐、秦、赵三面攻魏,魏惠王无力兼顾,于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在徐州相会,魏尊齐为王,齐也承认魏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随后,合纵连横也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

24、燕王哙

燕王哙是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燕相子之曾经改革燕国政治,做事果断,受到燕王哙的信任。公元前318年“苦身以忧民”“勤身而忧世”的燕王哙把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子之当国三年,把政治搞得很乱,百姓恐惧,燕太子平和燕将市商议攻杀子之,结果被子之打败,太子平、市被杀。这次燕国内乱达数月之久,"死者数万,百姓离志"。齐湣王乘机攻燕,占领燕都,以及大半燕国疆土,燕国差不多名存实亡了。

29、七国之乱

汉初郡国并存,分封同姓王,虽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矫枉过正,诸侯王的权力过大,伏下了分裂的危机。随着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诸侯王的政治野心日渐滋长。到了汉景帝的,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借故大削诸侯王封地,双方矛盾激化。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於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的名义兴兵引起之内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最后,七国之乱被平息。七国之乱反应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常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30、察举

汉初的官吏,一是按军功选任,一是从郎官中选任。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日益加强的专制王朝的需要,除沿用原有制度外,又建立了新的选官制度,其中包括察举。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后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察举制正式确立。这是由下而上进行考察和推举人才为官,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汉察举的实行,使大官僚、大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局面有所改变,普通地主子弟,甚至少数出自社会下层的人,也有做官的机会,扩大了西汉统治的社会基础。

31、中朝外朝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削弱丞相权力,在中央机构中形成了“中朝”、“外朝”之分。由大将军、侍中、中书、尚书等官组成中朝,成为中枢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中朝外朝的形成,加强了皇权集中,但是也埋下了外戚或宦官专权的危机。

32、杨可告缗

算缗、告缗是汉武帝时期集中财权的措施,由杨可主持。元狩四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

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人,以没收违令商人的资产的一半给告发人。算缗等经济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解决了因对周边大规模作战造成的经济困难,从而承重打击了商人、豪强、贵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3、刺史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为了抑制地方豪强,于元丰五年(前106年)将全国除靠近京师的七个郡以外的地区,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叫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置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起到监察郡国的作用。刺史监察对象是地方上的郡国长吏,权利极重,但并不直接处理地方政务。刺史的设置是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不妨碍地方正常行政的有效措施。

34、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西汉后期匈奴单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在匈奴内部斗争中失败,遂降汉,请居汉地河套北的光禄塞下,成为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匈奴单于,并在汉的帮助下,重新统治匈奴地。竟宁元年(前33年),他再次入朝,并迎娶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呼韩邪单于附汉,使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汉匈战争暂时结束,匈奴内战也停止下来,这对汉匈双方都是有利的,北方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35、“王田”制度

王莽称帝后,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实行“王田”、“私属”制,规定天下田皆为王田,不得买卖,其核心是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冻结土地和奴婢的买卖,企图以此来遏止土地兼并农民奴隶化的过程,但遭到地主官僚的强烈反对,很快失败。

36、度田

土地兼并在东汉一出现就存在,东汉初年,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光武帝于建武十五年(39年)下令州郡实行度田,企图遏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势头。度田的内容为“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即清查土地和户口。此举遭到豪强地主的激烈抵触,并引发叛乱。最终度田以失败告终。

37、三独坐

东汉初,加强监察制度,改由御史中丞主持御史台,掌监察,权力仅次于尚书令;又由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犯法者。司隶校尉参与议论朝政时,位在九卿之上,朝见皇帝时,与尚书令、御史中丞会同并席而坐,号称“三独坐”,可见监察权之大。监察制度的加强,说明东汉初期对吏治的重视。

38、白虎观会议

自从董仲舒把阴阳五行说引进儒学后,儒学中的迷信思想进一步发展起来,到西汉后期形成“谶纬”之学。东汉光武帝刘秀正式确立用谶纬与经学相结合,作为东汉的统治思想。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群儒于洛阳北宫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使诸儒共证经义”,最后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这次会议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作为解释封建社会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的依据。

39、氾胜之

氾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人,著名古代农学家。汉成帝时,氾胜之为轻车使者,在三辅提倡种麦,获得丰收。氾胜之撰书总结关中一带农民的经验,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后世称之为《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而闻名于世。

40、王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著《论衡》八十五篇,是一部反对谶纬神学和批判唯心主义哲学的不朽之作。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说和人死为鬼之

说,否定有天神和鬼怪的存在,不迷信学术权威,打击了谶纬迷信。王充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哲学根本问题上,树立了唯物主义的鲜明旗帜。

41、部曲

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新莽末农民大起义中,地方豪强曾以军事编制部勒所属的宗族、宾客、子弟等,组成武装力量。宾客的部曲化,在中国历史上这是首次出现。东汉时豪强地主拥有私人武装,由地主把青壮年依附农民按军事组织编制起来,叫做“部曲”或“家兵”。他们的最初任务是“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后成为豪族地主镇压农民和进行割据的武装力量。

42、宦官袭爵

东汉延光四年(125年),汉安帝死。宦官孙程等19人发动政变,拥立安帝庶子刘保为帝(汉顺帝),孙程等人同时封侯。阳嘉四年(135年),顺帝又特别批准宦官可以收养养子,并允许宦官的养子可以承袭封爵,是为“宦官袭爵”。宦官袭爵是东汉宦官势力膨胀的结果,也更进一步加深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43、董卓

东汉末期人物, 先后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后拥兵自重,驻兵河东。为陇西豪强、凉州军人集团的首领。曾镇压羌人与黄巾起义。趁宫廷内乱,率兵入京后,废少帝,另立献帝刘协。他不仅专擅朝政,还纵容部下为非作歹,引起朝内外不满,杀害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后遭袁绍讨伐,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最终被吕布诛杀。

44、州牧出镇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四方多事。朝廷为有效镇压黄巾军,遂赋予刺史民政和军政权利,称为州牧。刺史(州牧)遂集民政、军政、监察大权于一身,可全力镇压黄巾军,史称“州牧出镇”。但是,这一举措,却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增长。

45、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夷陵之战后,蜀军已无力攻吴,吴也无力西进。辅政的诸葛亮致力于孙权结盟,共抗曹魏。三国鼎立的形势才最终稳定下来。

46、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三国时曹丕以魏代汉,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实行了这一套选官制度。延康元年(220年),颍川陈群建议,由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郡“中正”之职(后又增设州中正),负责察访散在各地的

本郡人士。中正官采择乡里舆论,综合家世才德,评人士优劣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

中、下下九品,作为吏部除授官职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施行,反应出曹魏初期选择人才之权仍由中央掌管,力求压抑大族名士以“清议乡论”垄断选举的陋习。同时,也照顾了世家大族在舆论评定上强大的社会影响。故在实行之初,对人物才行尚有评及,唯才是举的精神仍有体现。魏晋之际,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中正之职多为世家大族把持,评品任务逐渐只看门第,不及才行,完全“计资定品”,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把持选举,操纵政治的工具,并为士族门阀制度的确立铺平了道路。

47、山越

山越是中国汉代对在今天江苏、安徽南部及浙江、江西、福建一带山区生活的百越族人的称呼。其中有古代越族的后裔,也有亡命山中、逃避剥削的汉民。他们多由大族控制,组成“宗部”,据山险以自保。三国时,孙吴的扩张引起山越的反抗;孙吴统治者更需要山越人补充兵源,充实编户。孙权执政后,向山越大举进攻,绝大多数山越被驱赶出山。山越中精壮的被编入军队,充实了孙吴的国力;同时山越封闭落后的状态也被打破,客观上促进江南的民族融合和平原地区的经济开发。

48、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得以独揽魏国大权关键的一步。魏明帝死后,托幼于司马懿和曹爽,曹爽乘机独揽大权,司马懿选择以退为进,托病不出。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乘曹爽等人随魏帝曹芳出城祭扫明帝高平陵(洛阳城南)时,迅速发动政变,控制洛阳,曹爽被罢职,旋即被杀。该政变即为“高平陵之变”。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废曹魏,建立了西晋。

49、贾后干政

西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死,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后贾南凤既有政治野心,又阴险毒辣。元康元年(291年),她诛杀多位大臣,掌握了朝政,是为贾后干政。贾后干政催生了其后的“八王之乱”。

50、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永康元年(300年),司马伦杀干政的贾后,害辅政大臣张华。次年,废惠帝自立,引起多方声讨。至此,宗室方镇多卷入火并,卷入的主要八位宗室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永兴三年(305年),司马越毒死惠帝,另立惠帝之弟司马炽即帝位(晋怀帝)。八王之乱至此方告终。但是,皇室内部骨肉相残大大消耗了司马氏集团的元气,为西晋速忘准备了坟墓。

51、永嘉之乱

东汉时期开始有“五胡内迁”,西晋时期,中原王朝衰弱,内迁各族不满于被控制的地位,纷纷反抗,并开始建立政权。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西晋永嘉五年(311年),继位的刘聪派遣王弥、刘曜等率军攻入洛阳,俘晋怀帝。洛阳城被洗劫一空,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大夏、北凉为匈奴所建,后赵为羯族所建,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为鲜卑所建,前秦、后凉为氐族所建,后秦为羌人所建,加之其他少数民族所建政权,一共有十六个,旧史称为“五胡十六国”。北方少数民族南迁,与南方汉族发生矛盾,遂有反抗,亦以五胡为甚,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59、崔浩

崔浩(?-450年),字伯渊,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在明元、太武两朝几乎成为最高决策人物,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但随着北魏政权的日益封建化,守旧的鲜卑贵族越来越感到威胁。崔浩试图全面推行门阀制度,更触犯他们的利益。于是,找借

口诛杀了崔浩,并诛连崔氏及诸姻亲大族。

60、府兵制度

中国古代兵制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兵农合一,由西魏宇文泰创建,历北周,至隋唐臻于鼎盛,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废止,历时约200年。府兵最初的含义是军府之兵。西魏府兵,则是将鲜卑拓跋族旧分八部,成八军之制。府兵制度在西魏的创建实行,不仅保障了西魏的兵源,增强了军队的实力,后来,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也对消除民族隔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1、“三玄”

玄学是魏晋间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产物。魏晋之际玄学家的理论核心是“贵无”思想,他们把把《老子》、《庄子》和儒家的《易》作为论辩的主要经典,合称三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

62、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是西晋大臣、制图学家裴秀撰《禹贡地域图》时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一为"分率";二为"准望";三为"道里";四为"高下";五为"方邪";六为"迂直"。制图六体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3、《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共一千多则,记汉晋间士大夫阶层遗闻逸事,尤多清谈家的言行,生动的勾画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世界,富于史学和文学价值。

64、《文心雕龙》

南朝齐梁间著名学者刘勰所撰,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30篇,以骈文之体对西周以来的文章做系统的批评总结,体大而思精。

65、陈寅恪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陈垣、吕思勉、钱穆)。陈先生的研究,极为重视种族、家族、地域、文化等几大因素,往往从习见的史料出发,由小见大,提出并解答了许多前人认识所不能及的问题。陈寅恪精通多种语言,学识渊博,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佛教史、边疆史、文学史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五四以后关于古史的辩论很热闹,但对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研究却异常寂寞。1928年清华改旧制为大学,陈先生应聘为中文、历史、哲学系三教授,1931年开始讲授‘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题课。而这段历史的研究,似乎也从此在史学界逐渐兴旺起来。”

1949年前,研究范围包括魏晋南北朝的史学大家,或是直接受业于陈先生的学生,或多少受到陈先生学风的影响;由此再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时至今日,诸多的中青年学者,其研究课题、研究路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多有在陈先生以及上述诸位先生基础上进行的。

66、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教授。浙江余姚人。专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著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北周六典》等。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魏晋南北朝史学术研究领域,学术界一致公认有两大家即“南唐北王”①。北王就是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仲荦先生。

67、长沙走马楼吴简

1996年于长沙在市中心临近五一广场地带发现的一批古简,总数高达14万余枚,涉及纪年、职官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等方面,记录了三国东吴当时基层政权的日常活动,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其与官府的关系。这批吴简是研究孙吴基层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弥补了三国时期文献史料之不足,为研究孙吴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68、《三国志》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同时《三国志》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69、袁绍

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人。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遍天下。为关东讨伐董卓联军的盟主,为东汉末年各派军阀中势力最大的。建安四年、五年(199、200年),于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主力丧失殆尽,两年后,忧愤而死。①注:南唐为武汉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唐长孺先生

70、徽率与祖率

魏晋间数学家刘徽通过圆内接六边形、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直算到圆内接一百九十二边形,得出圆周率为3.14,称徽率。

南朝宋、齐间祖冲之求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的精确数值在3.1415926到

3.1415927之间,又用355/113(密率)和22/7(约率)表示圆周率。

二、问答题(3*20分)

1、春秋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霸政是这一时期的主题,应注意霸政兴起的深刻历史根源、经过和影响,尤其要注意在这一过程中贵族文化复兴运动和礼义观念的形成。

【历史根源】:一、周室东迁,引起共主衰微,王命不行,中原诸侯与王室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二、霸政领袖针对当时时代的弊病(平王有弑父之嫌,诸侯内乱而相互兼并,戎狄横行而内侵),提出了尊王攘夷,禁抑篡弑,裁制兼并等口号;三、源于周初实行的分封制的固有弊端,诸侯王自管财政,自拥武装,遂致强盛,不复听命于王室。

【经过】:春秋五霸迭兴。春秋霸政始于齐桓公,他在管仲的辅佐下,改革齐国内政外交,并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最终九合诸侯,最先成就霸业;宋襄公为霸业做出了一些努力,两次召集诸侯,于霸政的形成有助;春秋霸政完成于晋,继齐桓公之后称霸中原的是晋文公,他他推行改革措施使晋国富强,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子带之乱,赢得“尊王”之誉,又打败楚国,取得霸权;楚国素有称霸中原之心,至楚庄王时,问鼎中原,又打败晋国,终成霸业;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是越王勾践,吴越争霸,最终越王勾践在经历失败之后,卧薪尝胆,转败为胜,在灭吴之

后,勾践循夫差北上故辙,于徐大会诸侯,一时号称霸主。

【影响】:1、文化上:促进了“诸夏观念”和“礼观念”的形成,促进和扩大了诸夏共同体的民族认同和融合,为后华夏民族的抟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同化边远外族,使之渐融于华夏诸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2、经济上: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在战争贡赋压迫下,土地不断向权贵势族集中,原来的公田或井田被破坏,农工商业得到很大程度而定发展,开启战国时期农战一体的军事集团化的国家形成;3、政治上:霸政成为变相的封建中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天子的地位,使得封建可以苟延残踹。加强了各国的联系,减少了相互兼并。开创了战国以下社会新局面。诸侯争霸的过程也是氏族贵族社会向家父长制的集权社会过渡,为专制皇权的产生培育了社会基础。

【贵族文化复兴运动】: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春秋时代,实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优美、及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春秋时期,对古代相传的宗教已抱开明之态度;国际间虽常相伐,但一般之趁势均重和平,守信义,道义礼信,在当时之社会地位甚至超于富强攻取之上,国家之外交态度亦文雅风流。《左传》所载春秋史,对士大夫贵族之私生活记载甚至多于国事,通过这些记载,可观当时的贵族阶级识解渊博、人格完备、嘉言懿行,而可资后代敬慕者,亦比比皆是。同时钱穆还指出,战国平民学术的兴起,实际也是对这种贵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礼仪观念的形成】:春秋霸政时期,代表新身份和新意义世界的有一组观念,礼为其中最重要的观念。礼观念的基本含义是以礼仪准则为政治的保障和个人品德修养的根据,这个观念在春秋时引起贵族人物自律和修身的热情。春秋贵族文化复兴为儒学产生做好了准备。孔子以礼乐文化教育人,是继承和改造了贵族文化。孔子思想的实质是把贵族文化带进新的社会,为新的平民社会提供了精神整合的基础。

2、秦汉之际是我国从封建政体向郡县制帝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梁漱溟先生说:“百年前的中国社会,如一般所公认是沿着秦汉以来,两千年未曾大变过的。”尤其是在汉武帝时代,这种变化更为急剧,荀悦称这一时期的制度文化构建,“规恢万世之业,安固后嗣之基”。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一时期一系列的政治文化措施。

【秦统一后的政治文化措施】:1、采用“皇帝”的名号,制定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

2、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3、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官制,中枢机构政务、军事和监察三权分立;

4、统一兵制;

5、统一法律制度,制定《秦律》;

6、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7、焚书坑儒。

【汉初的政治文化措施】:1、《罢兵赐复诏》;2、大封刘姓诸侯国;3、无为而治;4、宽松自由的文化政策。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文化措施】:1、“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2、置刺史,加强地方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抑制地方豪强;3、加强加强皇帝本人对宰相为首的文官系统的控制,推行郎官制度,形成内朝外朝之分;4、改革选吏制度,推行察举、征召,并从博士弟子中选官;5、打击民间商业,建立国家对工商业的笼断体制集中财权;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大一统。6、外击匈奴,彰显武功。

【总论】:钱穆评价这段时期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3、王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时期,有人说其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家,有人说其是一个工于权术的阴谋家,因立场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评价。不过,我们应重点考察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思考其兴衰成败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基本内容】:附会《周礼》,托古改制。1、实行“王田”、“私属”制;2、禁止奴婢买卖;

3、五均赊贷及六筦,将大事业收归官营;

4、改革币制。

5、立司市、泉府,平和物价。

【失败的原因】:1、改革的失误和激进,钱穆称之“失之太骤,无次第推行之计划”,“奉行不得其人”,“多于

2014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博士入学考试题目,真题解析,复试真题,真题笔记

考博详解与指导 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博士入学考试题目 中国通史: 1五经及其意义 2夏商周断代工程 3汉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特点 4五代以前的王位更替大多是以禅让的形式完成的,而五代以后则主要是以武力争夺实现的,试分析其原因。 5一条鞭法。 先秦社会历史文化 1郭店竹简的概况及对先秦史的意义,为什么一出土就成为热点? 2,谈谈你对文明起源的看法 3,战国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4。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 1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2《西游记》中的佛道思想 3科举制与唐代文学

1.What’s your name? 2.Does your name have any special meaning? 3.Where were you come from? 4.What kind of landscape surrounds your hometown? 5.What is the climate like in your hometown? 6.What is people’s favorite food in your region? 7.What do you do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8.Can you describe one of the main festivals celebrated? 9.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customs of your hometown. 10.How long have you lived in XXX? 11.What place in XXX do you like best?Why? 12.Which is the best place you’ve been to China? 13.What is the biggest problem you will face? 14.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family?、 15.When will you get married? 16.What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a post-graduate take? 17.What difficulties do your parents have concerning their old age? 18.Which kind of professor do you like best? 19.What does friendship mean to you?What kind of people do you make friend with? 20.What is your major? 21.How do you like your major? 22.When and where did you graduate?What qualifications have you obtained? 23.What impressed you most when you were at university? 24.What is the best university in your opinion? 25.Could you sum up your own study habits in a few points? 26.Do you think the subjects you are studying today are relevant to present-day society?Why? 27.What do you do for a living? 28.What are your job prospects? 29.If you had the opportunity to change your subject,what would you do with it? 30.What are your spare time interests? 31.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32.What is your favorite sport?What are the rules? 33.What kind of films do you like best? 34.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enjoy? 35.Where have you been traveling to?Which place interested you most? 36.Do you enjoy traveling?If yes.Where and why?

中国通史复习提纲

中国通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澶渊之战: 澶渊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结束了唐朝 以来百余年来的动乱局面。使宋辽之间维持了120年的和平局 面。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 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 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 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 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 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规定: 一、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 仍以世以齿论。 二、宋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

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 隍。 三、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 万两、绢20 万 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2、三国干涉还辽:三国干涉还辽,发生于甲午战争后。1895 年4月17日,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签署《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国出于侵占中 国东北的目的,拉拢德、法两国出面干涉。俄国、德国与法国 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 给中国。1895年5月,在三国压力下,日本同意由中国增加 赔款三千万两白银后,日军撤出辽东半岛。日本为此深感屈辱,三国干涉还辽也是日俄战争的原因。三国以干涉有功,强迫清 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等特权。俄国乘机扩 大了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 二、排序题(按时间先后顺序) 1、靖康之难(北宋)、崖山之战(南宋)、靖难之役(明朝 建文年间1399年)、萨尔浒之战(明朝1619年)、雅克 萨之战(清康熙)。

第2讲古代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 ——(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 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课前预习案】(25分钟) 阅读教材回答识记下列问题: 一、秦朝时期 1、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主要原因? 时间:公元前221年。主要原因: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②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渴望统一③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增强④秦王嬴政的才能。 2、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巩固统一?简述其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除了上述的政治制度之外,秦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选修史课本) P7页。巩固措施:①经济上,沿用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统一度量衡、文字。 ②思想上,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郡县制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有何历史的进步性? 起源时间:春秋后期。如何: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 进步性:①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的稳定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二、汉朝时期: 1、材料创业的工作一旦完成,创业者们就面临组成一个帝国的问题。他们或是把大片土地委托给他们的支持者并给予一定的独立性,或是把全部领土、官署和权力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和有效的控制之下。结果七年的混乱时期之后,采用后一条路线就有了可能;但是直到公元前154年和前122年的叛乱被粉碎后,消灭闹独立性的潜在根源的过程才基本上得以完成。—《剑桥中国秦汉史》依据上述材料回答,西汉初年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实行的原因、后果?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为了稳定天下,巩固统治。后果: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带来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作用?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评价? 政治措施:①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②酎金夺爵③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秩序。 经济措施: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官营(盐铁专卖)。 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评价:积极: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②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对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消极:文化专制,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3、为什么说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继承先秦儒学的“仁”“礼”“仁政”“民本”“教化”。 发展:①来源:以先秦儒学为基础,融和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②内容:形成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强调“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③地位:从不受重视的民间学说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说。 3、汉代在科技、文化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 科技: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天文学:东汉张衡发明了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医学:西汉《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四诊”疗法,同时期的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 文化:书法:秦篆、汉隶文学:汉赋。 【课堂探究案】(20分钟) 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_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材料三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李庆西《最后的儒者》(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6分)

南京大学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考研

南京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作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如今已发展成为学术气氛浓郁、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国际交流活动最为活跃的一流高等学府。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2010年4月由南京大学建筑学院与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合并组建而成。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是一所以培养高层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区域与景观规划设计方面专业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队伍配备合理。现有专职教师44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0名,教授14名,副教授16名。大部分教师具有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之学习与工作经验,同时具有丰富的创作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他们以不断探索,锐利改革的精神,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院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采取“拓宽基础、分流培养”的办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使其成为能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管理等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国际交流活跃。学院与欧、美、澳、亚等地区多所知名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互派师生出访交流或进行联合项目研究。拥有“南京大学中法城市区域规划科学研究中心”(合作方是法国巴黎东部大学的“巴黎规划学院”)“985”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招收景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方向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研究方向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绿地系统、生态城市、绿色社区、GIS与RS支持景观分析方法,欢迎广大本科毕业生报考。 招生对象包括风景园林(景观学)专业、建筑学、工学、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GIS等专业背景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 2012年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考研科目: 初试:英语、政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 (参考书:《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周维权著)、《风景园林工程》(梁伊任等著)、《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著)) 复试:景观设计快题(6小时)、面试(需准备作品集)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概讲(二轮复习必备)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史实要点]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 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2.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 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 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 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解题探究] (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 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 审材料材料大意是推崇、强调家庭成员间“孝悌”、“伦理等级观念”。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 Ⅰ、考试内容及要求 对中国通史的了解是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和学校专业设置的要求,本院结合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制定本考试大纲,考生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 1 古代史部分 (1)中国历史的起源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石器时代;早期的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曙光 (2)上古三代:夏、商、西周 寻觅中的夏;东亚雄邦:商;文明的奠基:西周“封建”; (3)历史大变动:春秋战国 社会秩序的急剧变动;经济的突飞猛进与社会组织的改变;“大一统”的前奏:各国变法;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 (4)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 “大一统”帝制的确立;秦的暴政与秦朝的覆灭西汉:帝国的重建和稳固;汉武帝时代;西汉的衰落和新朝的改革;东汉的盛衰;汉代的文化与科技(5)帝国的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西晋与东晋;动荡中的南北中国;乱世中的文化自觉 (6)帝国的繁荣与开放:隋唐 隋唐开国重建统一;盛唐的社会与文化;“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 (7)帝制成熟与社会转型:五代辽宋西夏金

过渡期的混乱与纷争;民族政权的多元并立;社会经济的深刻转型;臻于巅峰的文化成就 (8)大一统的再实现:元 再造统一的元朝政权;元朝统治政策的成与败;元朝的科技与文化 (9)君主极权的帝国体制:明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10)夕阳西下的帝国统治:清(至1840年) 从入居中原到平定天下;“康乾盛世”的治道;末代王朝的由盛转衰 2 近代史部分 (1)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与中国的应对 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战后的中国社会 (2)太平天国起义的勃兴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政策 (3)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败亡 第二次鸦片战争;咸同时期的朝局;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及其失败;太平天国时期各地民众的反清斗争; (4)19世纪中期的思想文化 思潮与学术;诗歌与散文;科技与译书 (5)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清政府应付变局的抉择;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6)民族危机的加剧

南京大学考博辅导班:2019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南京大学考博辅导班:2019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考博难度 解析及经验分享 南京大学2019年我校公开招考全部以“申请-考核制”方式进行。各院系根据《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选拔工作管理办法》及院系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组织开展相关选拔工作,从考生中择优录取博士生。各院系招生计划、具体考核办法,请查询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网站的公告说明、招生目录以及相关院系网站的实施“申请-考核制”相关规定。 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系根据中期考核结果,在我校研究生中挑选成绩优异、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硕士生攻读博士学位。具体要求请咨询相关研究生培养部门。 获得推荐免试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复试后,直接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直接攻博招生专业一般为基础研究学科。具体要求参见《南京大学2019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办法》。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拥有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两个一级学科,是一所以培养高层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以及城市与区域规划方面专业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学院。建筑学科在雄厚的建筑设计研究和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新兴的城市建筑、数字建筑和绿色建筑等领域开展了世界前沿性学术研究。城乡规划学科源于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立足于南京大学在城市科学方面的研究基础,对城市和区域规划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本学院现拥有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学生作品获得国内外竞赛奖项100余项。现有专职教师58名,教授18名,副教授15名。大部分教师具有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之学习与工作经验,同时具有丰富的创作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近五年来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200余项。 本学院国际交流活跃,与欧、美、澳、亚等地区多所知名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互派师生出访交流或进行联合项目研究。在2007年与法国巴黎十二大“巴黎规划学院”合作成立了“南京大学中法城市?区域?规划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在多学科和多边合作的框架下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在2012年与英国剑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设计课Ⅶ 毕业设计(一) 数字化设计与建造 任课教师:吉国华教授 助教:陈中高博士 春季学期 参加学生:人 教学目的: 基于建筑数字技术,本毕业设计涵盖案例分析、设计研究以及建造实践等三个部分,旨在融合数字化设计与数控建造这两个过程,将传统建筑行业中分离的设计与营造用数字技术结合起来,完成从数字化设计到数字化建造的全过程。整个课程以实物模型为研究媒介,希望在形式生成与建造验证这一往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关联设计与建造过程的协同意识,以培养寻求物质逻辑合理性的主动思考,建立基于数字技术的建筑设计建造一体化思维。 题目简述: 近年来,伴随着复杂形体的建筑设计日益普遍,建筑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矛盾的设计条件:一方面,当数字设计作为一种通用知识和技术,作为诸多因素协同的系统产物,建筑形体易倾

向于愈加复杂的几何形式创作;另一方面,因偏离传统的建筑学策略,建筑师对复杂几何形体的操作实质较为陌生,而无法有效地回应其建造过程中的挑战。正是在这一困境下,数字化设计与建造的大规模开展给当代建筑学带来了诸多较有意义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它扩大了建筑从设计到建造的创作路径与实现手段, 促使两者的互相关联和高度整合;另一方面,它充分显示了建造之于设计所充当的限定与创造的双重角色,能为常规技术、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等不同制约条件之下的建筑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 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以“创客空间”为主题,要求学生在学校自选环境中设计一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为㎡的创客空间,以满足有创业目标的学生聚会、交流、创想、协作的功能需求,推进创新意识培养。课题着重要求从建筑设计的实际问题出发,用数字化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最终通过数控加工的方式来实现具有真实细节的构筑物。 课程内容: 、基于计算性设计( )的技术与思维对建筑问题进行解析。 、研究真实建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而进行面向建造的数字化建筑设计。 、程序及编程学习,运用各种程序方法和各类库文件。 、材料研究,充分挖掘并整理与数控建造相关的各类材料。 、掌握数控设备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

南京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专业主要课程介绍

南京大学2017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专业主要课程介绍 专升本 哲学 主要课程: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数据库应用、中国通史(上下)、儒家思想研究、道家思想研究、道教史专题、西方哲学史、佛教文献学与文献导读、佛教研究方法、科技思想史、佛教管理学、唯识学研究、天台宗研究、华严宗研究、净土宗研究、南传和北传佛教比较研究、现代逻辑、禅宗文献概论、毕业论文等。 考古学 主要课程: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通史、考古学通论、文化遗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古代及近代建筑、古代陶瓷器、古代及近现代书画鉴定、古代玉器鉴定、宗教文物、古代青铜器、古漆木器、古籍版本、钱币学、珠宝金银器鉴定、毕业论文等。 广告学 主要课程: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数据库应用、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写作、广告设计、新媒体广告、市场营销学、美学、广告心理学、广告法律法规、广告媒介实务、品牌形象策划、市场调研与统计、毕业论文等。 英语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数据库应用、商务英语阅读、英语视听、基础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写作、实用英译汉、实用汉译英、商务英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原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论文写作、毕业论文等。 新闻学 主要课程: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数据库应用、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文化学、基础写作、新媒体传播学、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受众研究、中外新闻史、深度报道、媒介经营与管理、广播电视概论、名记者名作品研究、新闻心理学、都市报研究、毕业论文等。 数字媒体技术 主要课程: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动画原理与游戏设计、Internet技术、计算机结构原理、计算机图形学、广告学基础、传播学、可视化程序设计、音美技术基础、Photoshop与3Dmax、网页设计与网站制作、毕业论文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工程数学、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电路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实用软件(MATLAB)、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近代电子学实验、现代音响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毕业论文等。

南京大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南京大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南京大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09 级招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从2009 级本科生开始实施我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现就相关招生办法通知如下: 一、项目背景: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同时为了大力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和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带动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育部从2009年开始在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实施“拔尖计划”,我校是首批11所高校之一。二、项目目标: 在基础科学领域(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每年动态选拔特别优秀的本科生,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创新培养方式,构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努力使受“拔尖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三、培养方式: 1.班级形式 不单独开班,学生插班进入各学科方向09基地班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立首届“计算机科学基地班”。详细情况见附件六。 2.课程体系 依托基地班培养方案。(非基地班学生进入该“拔尖计划”,需补修基地班一年级专业基础课程。) 3.特色培养 入选“拔尖计划”的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跨学科、跨年级选修课程和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在高年级阶段可自主选修部分研究生课程,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还可优先享受海外学习、境外实践、学术会议等国际交流机会。 4. 导师配备 “拔尖计划”班在本科四年内实行“双导师制”,按照5:1的生师比配备学术导师,30:1的生师比配备生涯导师,确保“拔尖计划”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 5. 学生考核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 上对历史的理解。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 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 等。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 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 正史亦都是断代史,如,《旧唐 书》、《新唐书》、《宋史》、《元史》 等。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 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 和书 著,如,原始社会史、中国近代 史等;史书,如范文澜的《中国 近代史》、胡绳的《从鸦片战争 到五四运动》等。第二,按照史 学所研究历史的空间(地域)跨 度,分有世界史、国别史、地区 史和乡土史等。世界史,指其研 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 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 著。如,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 现代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国 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 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 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 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 关史书。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 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 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 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 史书。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 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 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 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 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第 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不同 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可以有各 种不同学科的专史。如,经济史、 政治史、文化史、法制史、民族 史、宗教史、 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战争 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等的研究与 相关史书。第四,由对人类客观 历史的研究与阐述转而对史学 自身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一些学 科和书著。如史学理论;以研究、 史学史。 史料: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 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史料的种类:1.史迹遗存。历史 遗址,墓葬。2.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 口碑资料(一些历史事件、历史 进程的亲历者、目击者或者历史 人物的亲朋故友,在他们心中保 存着不少当时历史的事实情景, 都不同程度地有一本历史“陈年 旧帐”),文字资料包含史部类, 经子集类,档案类,地方子类, 甲骨和金石铭文类,外国人著述 类 史料的搜集方法:充分利用工具 书,分类搜集法,追踪搜集法, 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搜集 史料,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 料,利用互联网络搜集史料 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意 义:是我们能够认识研究人类历 史的唯一源泉,是由客观历史到 史学的中介。认识历史和进行史 学研究的前提,可以更加形象逼 真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其 他史料得以保存和是能够恢复 历史面貌的唯一材料 理论是史学研究的指导:第一, 它可以使人们把零碎的、分散的 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其 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二,理 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历史现象, 揭示历史本质。第三,史料的鉴 别、整理同样需要正确理论的指 导。 .史与现实::其一,历史总是吸 引着现实的人们。现实的人们不 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 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 二,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 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 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其 三,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 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 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宏观带有 全局、整体的意思,而微观则指 的是局部和个别。宏观与微观的 认识是与人类客观历史现象的 特点,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 然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部性 和整体性、个别性和联系性等, 紧密地联系的。具体地说:宏观 认识历史,应该是从总体上、联 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 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 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 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微观认 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 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 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 行观察。宏观认识历史,所用方 法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微观 认识,则偏重于计量、辨伪、校 勘、考据等的方法。联系,主要 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作为史 学界和某一位史学家,可以有所 分工,有所偏重,第二,从认识

北京联合大学-2019年中国史(060200)702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2019年中国史(060200)702中国通史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观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语句通顺。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 试卷考查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约60%,中国近现代史约40%。 4. 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问答题6小题,每小题20分,共12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三)考查内容 全部考察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史前时代——1840)、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两大部分。 1. 中国古代史 史前时期: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及主要文化遗存、氏族公社的阶段及特征、古史传说中的人物。 夏商周时期:早期华夏文明的争论、夏文化遗存、商朝的遗存、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的社会结构、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及评价。 秦朝——东汉:秦朝的历史人物评价、秦朝的历史遗存(考古发掘)、秦朝统一的历史评价、楚汉战争、西汉一代的同姓诸侯王问题、异姓诸侯王问题、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政治策略、昭宣中兴、汉朝的民族关系、王莽代汉的历史评价、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鸿都门学、太学、东汉的田庄经济、汉朝的统治思想及变化脉络。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局面的成因及评价、三国重点历史人物的评价、西晋的政治情况、东晋南迁后的统治政策内容及评价、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评价、北魏的改革及评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社会思想(玄学)。 隋唐:三省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及其特点;关陇集团与山东豪杰;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安史之乱和安史乱后的政治军事形势;均田制与租庸调法;两税法的实行及其意义;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五代的更替。

《南京大学447城市规划相关知识2013-2017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目录 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 (2) 南京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 南京大学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3) 南京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4) 南京大学201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5) 南京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 Ⅱ历年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7) 南京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7) 南京大学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11) 南京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16) 南京大学201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0) 南京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8)

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 南京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447科目名称:城市规划相关知识满分:150分 注意:①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或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均无效; ②本科目不允许使用计算器;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一、名词解释(5×6=30) 1、大都市区 2、城镇体系 3、位序-规模序列 4、展线 5、冲突点 6、TDM 二、简答题(15×4=60) 1、中心地理论的要点 2、城市道路纵断面规划设计时注意的原则 3、交通方式转化的影响因素 4、公路网规划注意的原则 三、论述题(30×2=60) 1、逆城镇化现象的特点、机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向 2、城市绿道对于城市交通和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通史期末复习题库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 战国(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秦朝灭亡后,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楚汉之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很早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和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 平定三藩之乱,是指在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由于康熙帝禁止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之子继承其爵位,引起吴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的警惕,是年十一月吴三桂率先发难于云南昆明,联结其它二藩,依托云贵、两广、福建以及陕西等地,发动叛乱。康熙帝坚持以攻打首犯吴三桂

中国通史(2)答案重点

试卷代号:5132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国通史(2)》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 2011.07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林则徐《四洲志》 2、《北京条约》 3、曾国藩、内军械所 4、军用、民用 5、蒸汽、化学鉴原 6、左宗棠、伊犁 7、京师大学堂 8、东南互保 9、科举制10、《青年杂志〉11、国民党一大12、中央13、整风运动14、15、定息16、七千人大会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A 2、B 3、C 4、B 5、D 6、D 7 、B 8、B 9、B 10、D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冬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改革设想。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和希望摆脱封建剥削压迫,平等与温饱的强烈愿望。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又因其绝对平均主义的主张,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和空想性。 2、1861年,由清政府设立,全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管理向外国购买军火、船舰、机器,以及海关税收、聘用洋员、派遣留学生等一切活动。它实际上成了位于六部之上的行政机构,地位和作用不在军机处之下。此后清政府通过总理衙门加紧了与西方列强的联系,而西方列强通过这一机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3、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改明年为洪宪元年,准备于元旦登基。其行径遭全国人民反对。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武装反袁,恒影响不大。年底,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发布讨袁檄文,护国战争爆发。在人民支持下,护国军节节胜利,各省纷纷独立。日本等国为维护其在华权益,劝袁暂缓称帝。袁的亲信也对袁离心离德。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袁被迫取消帝制,仍为大总统。1916年6月,袁病死。护国运动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但粉碎了袁的复辟帝制,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4、1936年12月初,蒋介石亲赴西安,他强令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开赴陕北前线进攻红军。张学良、杨虎城反复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均遭蒋介石拒绝。12月12日,张、杨毅然发动“兵谏”,在西安郊外的华清池拘捕了蒋介石。接着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释放一切政治犯等八项主张。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政治形势及其错综复杂。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应张、杨的请求,派周恩来率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在中国共产党、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斗争以及宋子文等人劝说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25日,张学良亲自陪同蒋介石返回南京。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作用。 5、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1909年成立于苏州,其主要骨干大都是同盟会员,柳亚子是其中杰出代表。1923年解体。 6、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星级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土地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并归个人所有。各解放区迅速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土改运动高潮。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1874年日本出兵进攻台湾,中日签订《北京专约》; 1875年马加莉率英国武装探路队入侵云南;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 1886年英军进攻西藏隆吐山; 1865年阿古柏进攻新疆;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入新疆,到1878年受复兴将大部分领土,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1884年清政府间新疆省。 2、《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即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上述各口;(五)日本人可在中国通商口岸任便设立工厂,其产品运销内地时,只纳进口税,免征各项杂税。 《马关条约》为日本吞并朝鲜,进而入侵中国创造了条件。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大大助长了列强侵华的野心,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信号。2亿两白银的赔款,是清政府极为沉重的负担。为了偿付巨额赔款,清政府除了加紧压榨百姓外,还开始大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外债,从而在政治上、经济上更加依附于列强。4个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列强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直接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允许日本在化投资设厂,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提供了条约依据,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序大大加深了,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提议,制定了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当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和左倾的错误。” 五、论述题(共16分) 从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民用企业,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交通运输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漠河金矿和汉阳铁厂。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都采取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购买新式机器,雇佣工人从事生产劳动,产品主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因而,它们与军事工业不同,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都由洋务派倡办,由他们所委派的代表以总办、会办等名义把持经营管理大权,产品往往首先满足官府或军事工业的需要,因而,它们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内部充满着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对外国资本主义也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它们毕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机器生产,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奠定了微薄的基础,对中国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们在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方面,也收到了某些积极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