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制取与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课题】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

2、学会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学会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初步学会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会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3、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一些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复习)氧气实验制法的原理、步骤、装置类型、收集方法

(学生)思考后并回答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实际看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及了解氧气的性质

(教师)边做边讲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参照课本中的图及注意事项,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思考)1、刚冒出的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

2、如何鉴定氧气?

(学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小结)1、不能马上收集因为一开始产生的气泡为原来试管中的空气;

2、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瓶气体为氧气。(思考)那么如何对氧气是否收集满进行验证呢?

(学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小结)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总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氧气的性质

(练习与实践)38页5-7

板书设计

5、注意事项:

6、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瓶气体为氧气

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上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的第二课时,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与用途及氧气实验室制法的部会内容:原理、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基础上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通过实验确实了解氧气的性质。学生深入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后,进行一些综合的实验操作。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基本操作与

具体实验相结合,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2、巩固氧气的性质知3、道催化剂的概念。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制取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1、通过氧气制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2、通过氧气制取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难点:催化剂的概念。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催化剂的性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1.复习知识

氧气实验制法的原理、步骤、装置类型、收集方法,可以让几个学生来完成

这一过程既为了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为下面的新课知识打下埋伏。

2.新课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实际看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及了解氧气的性质

3.组装仪器

在组装的过程中,提问学生如何来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思考课本中的注意事项,并积极交流能得出一定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交流分析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并小结。

4、制取氧气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刚冒出来的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如何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收集到的气体,如何鉴定是氧气?铁丝实验中,与其他实验有何不同?收集的气体应该如何放置?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查找课本等手段,能加深印象,煅炼思考,分析能力。

5、演示氧气的化学性质

分别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在这个过程让学生对照课本中的图片,及以前对这个现象的想象来观察结果,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多动手。

6、总结

仪器的组装、反应的原理、气体的收集、氧气的鉴定、氧气的性质7、布置作业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二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及化合反应,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空气的成分、构成物质的微粒,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后面我们还要学习制取氧气、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可见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第二)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要求) 1)了解氧气的性质,知道它的用途。 2)了解化合反应的定义,并能判断化合反应。(以及) 3)能描述碳粉、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以及) 2)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第三)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具的准备(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1)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化合反应的定义。 (2)教学难点:能描述碳粉、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4,(第四)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化学思维,虽然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整本教材来说不是最困难的,但是他们对于课程内容整体把握以及对于实验的观察描述,判断总结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要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方面) 二、教法分析、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情境引入法、实验探究法以及问题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学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所以本节课我制定的学法是,小组合作讨论,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的现象及结论,用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第三个方面) 三、教学过程(我将它分为六个环节,首先第一个环节)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识 课的开始,我会先向同学们展示二幅美丽的水下世界的图片,给同学们美的享受。这时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实验用品】 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讨论交流结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2.实验装置:(若药品为氯酸钾,则试管口不用放棉花) 3.收集方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采用排水法收集。又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操作步骤: ①查——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向试管中装入药品;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⑤收——收集氧气;⑥离——将导气管撤离水槽;⑦熄——熄灭酒精灯,冷却后拆除装置。 妙语巧记:以上制氧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6.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了。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逸出,证明瓶中没有水了,即氧气已集满。 7.注意事项: 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 ②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化学《氧气的性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壱、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分析 《氧气》是鲁教版八年级化学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节教学内容。教材把氧气作为第四单元课题二教学内容,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开始具体物质知识的学习。加之,它是学生已学习了有关空气的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比较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制取方法和性质等起着铺垫作用。 本课题包括氧气实验室制取方法,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循环等三部分内容。氧气对学 生来说是一种熟悉的气体,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帮助学 生建立物质分类观,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类别的物质中选择典型的物质,采用实验法对典型 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二、学情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 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 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三、教学策略 1、教师要收集有关液态氧、固态氧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收集,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2、学习氧气性质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说出现象——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形式开展学习。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②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 ①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②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氧气主要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听说深呼吸能够帮助我们放松,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块儿做深呼吸,请大家闭上眼睛,吸气,呼气… 生:纷纷带着好奇心一起做 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在做深呼吸的过程中,吸入的气体是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 导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见氧气对我们有多么重要,那么,关于氧气的性质你又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2篇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2篇 A model essay on the teaching draft of the nat ure and use of oxygen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 emistry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 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 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 2、篇章2:《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初中九年级化学说课稿 篇章1: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学 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

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 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 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 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 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 个性形成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制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 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 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 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 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 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 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 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 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学会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本节课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第一次接触物质的制法,也是初中唯一一次用加热固体的方法来制取气体。该实验的顺利完成,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上节课学习了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本节课将学习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并且学生要亲自动手实验,检验氧气的性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并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动手能力,为今后学习和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奠定基础。实验室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本节课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本节课主要采用边讲解边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完成分组实验,如果是两人一组,可让每人做一遍。课时安排:需两节连堂课,否则达不到最佳效果。 (二)教学对象分析 第一次做制取物质的化学实验,学生是既喜欢又害怕,因为刚学化学不久,对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都不熟悉,此时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很弱,尤其是实验操作能力,需要教师手把手的引导。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仪器,还要分析和考虑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与实验方法,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是在有多媒体的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因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很高。以往实验操作细节在演示时学生看不清楚,分批到讲台前观看,这样演示要重复多次,耽误时间。另外,实验中的污染物很难处理,如不加以正确规范的引导,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为了突破难点,这节课我使用了几段自制录像与图片,通过多媒体很好地表达出教师的意图,大大地增加了受众面,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

氧气的教学设计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仪器、药品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滴瓶;硫、铝箔、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22氧气氧气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氧气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此次授课内容为教材第二单元课题二中“氧气的化学性质”。结合课堂教学与我课后的思考,在此跟大家交流汇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 (2)认识氧气能与碳、硫、铁发生化学反应,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铁丝、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化学中对比的方法,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4.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5.教学难点:(1)理解氧气的助燃性。(2)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下面我具体来谈一下我对目标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绪言中提到:化学的研究页 1

对象是物质,本节中的氧气,就是学生第一次详细认识其性质、变化规律、用途及制法的具体物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关注反应中的现象与变化前后的物质,同时又会升华实验得出结论,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敲开了一扇门。 (2)认识氧气能与碳、硫、铁发生化学反应,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 的一些反应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学习氧气,学生依据生活经验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教材中安排了几种燃烧现象比较明显,包含金属和非金属类型的物质——碳、硫、铁。旨在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分析,认识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因此,教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何看,如何说,如何记就成为本节课需掌握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铁丝、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 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初三学生初学化学,学习的驱动力还是主要在“兴趣”上,学生们渴望能最近距离地看化学实验,喜欢追寻化学在生活中的身影,喜欢尽情交流与发言,本节课堂上,有广阔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发挥。对本节课实验现象的观察,不是为了单纯的记录,而是要培养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引导学生在看到现象后立刻引发“为什么?是什么?”的思考。 (2)学习化学实验中对比的方法,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 从第一单元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开始,对比探究的实验方法已经出现,

氧气的性质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氧气的性质 桦树学校张志国 一堂课是否能够顺利完整的与学生共同来完成,其中能否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感到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好的一个案例,现把它拿出来与大家一同来探讨一下: [提问]什么是化学性质?(复习提问,引出新知识。) [引言]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与木炭反应 [演示] [观察提纲]1木炭的色态 2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3用坩埚钳夹住木炭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再把点燃的木炭伸入纯净氧气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色态,再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可看到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木炭是黑色固体,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没有发生变化,点 燃的木炭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纯净的氧气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物是 气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 [讨论]木炭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条件是什么?说明提纲2中不能发生反应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讲述]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化学反应,写法如下: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即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中间划箭头。 2.箭头上写反应条件。 下面表示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板书]木炭+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 试着书写文字表达式。(加深对文字表达式的认识。) [板书]2.氧气与硫反应 [演示]展示硫粉 [观察题纲]1观察硫粉的色态 2 点燃硫粉后放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3 把点燃的粉伸入纯净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4生成物有气味吗? 学生活动:观察并记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硫粉是淡黄色固体,点燃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在纯 净的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讨论]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__氧气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新版粤教版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题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具体学习物质性质的内容,教材把它放在本书第三章第一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做铺垫。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的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图片作补充,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两章的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氧气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初一生物中已经接触过氧气,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但是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及重要用途, 2.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4.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五、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去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碳、铁和蜡烛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六、教学方法 根据课标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程序设计 我采用课前实验探究,引入新课,了解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 1.新课引入: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有某气体的集气瓶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放入木条前后的现象不同),木条燃烧的更旺,大家知道瓶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吗?这瓶气体是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第二位的氧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以上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知道如何检验空气和氧气,初步认识对比在实验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请学生结合课本来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氧气的制备和性质演示实验》教案——王国胜

《氧气的制备和性质演示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初步了解利用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亲手实验,对活动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合作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亲手实验,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实验态度,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1.回顾工业大量制取氧气的方法以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知道了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后,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并亲自动手制取氧气,验证氧气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活动探究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选择装置 【分析】根据实验台上所给仪器,组内同学充分讨论、设计,并自行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讨论装置的使用范围。 展示各组设计的装置,组间互相评判其优缺点。 由上述探讨,归纳出制取气体的可行性装置(如上图): 图一:适合于固体(液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图二:适合于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气体。 【提问】现在我们还不能完成制取气体的实验,谁知道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呢? 【回答】还需要确定收集装置。 【讨论】确定出两种收集方法及收集装置。 方法一: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如上图图三);

方法二: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如上图图四)。 【过渡】确定了收集装置后,我们重点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学方法:学生倾听并参与课堂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根据实验台上所给仪器,让组内同学充分讨论并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讨论出装置的使用范围。】 (三)操作过程、实验演示 【分析】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操作重点: 1.组装仪器:铁架台的使用练习,固定大试管,明确大试管与酒精灯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和整合点:观看录像1,接着学生练习两次。铁架台的使用属于操作不容易规范的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学生初次使用铁架台,时常会出现大试管脱落或被夹碎等情况,通过这样的练习可让学生迅速熟悉铁架台的使用,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其次是确定大试管及酒精灯的相对位置,减少安装失误。】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气体发生装置中试管的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证明装置不漏气。注意事项:手握试管的位置;导气管的安装与拆卸。 教学方法和整合点:观看录像2,学生倾听、观察和思考。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属于操作不易规范的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许多学生因手冰凉、或手握试管面积过大、时间过长、手握试管的位置不正确,导致导管排不出气泡,造成检验气密性失败;另外导气管如何科学合理的安装与拆卸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亟待规范,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3.装入药品、棉花:先装高锰酸钾,然后装棉花,关键是装药品的方法。 注意事项:注意纸槽与钥匙的配合;装入高锰酸钾和棉花的用量多少的问题;高锰酸钾散落时的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和整合点:观看录像3和4并思考问题。用纸槽装入高锰酸钾等操作属于为了讲清实验方法,需要反复做的、操作不易规范的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由于使用纸槽、钥匙、大试管、药品之间需要配合,所以装入高锰酸钾有一定难度,教师示范时学生不可能全部看清楚,需要反复做给不同的学生看;高锰酸钾的污染;高锰酸钾和棉花的用量多少也很重要,会影响到实验的成败或造成药品的浪费。本设计可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4.固定仪器:组装顺序是先下后上,从左到右,调整固定好整个装置。 注意事项:调节大试管底部药品的位置;调节好水槽与导管的距离;用水将集气瓶中空气排出的方法;毛玻璃片在水中的位置等。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学生倾听、观察和思考。 【设计意图:科学合理的安装好实验室制氧装置。】 5.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注意事项:废弃火柴投放的位置(一般放在一只废弃的易拉罐里);预热时可以再次调整大试管与酒精等的位置(上、下)。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学生倾听和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加热方法;实验中废弃物的处置;练习使用酒精灯对物质加热及练习使用铁架台。】 6.收集气体:收集方法是排水法;当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收集满了。水下盖好玻璃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教学提纲

《氧气的性质》说课 稿

《氧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为《氧气》。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与学法分析及教法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氧气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为后面学习二氧化碳、铁等物质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部分。教材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氧化反应的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从学生熟知的空气入手,从颜色、状态、溶解性等方面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物质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反应的不同现象;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一种常见反应类型——氧化反应,并认识氧化物。为了和通常的燃烧对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 比较活泼; ②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③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②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 的科学态度; ②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 ③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①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分析能力; ②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氧气(五瓶)、木炭、铁丝、细沙、蜡烛等。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具备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就认识了氧气,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经过本单元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是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缺乏系统了解。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气体制取实验,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通过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教学设计为此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有:1、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用到催化剂,2、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分解反应的概念。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鼓励; 2、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地认识。 3、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在本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氧气是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课程内容切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21%,是能够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中也已知道氧气是人类、动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气体。除此之外,“氧气还是一种怎样的气体”正是学生心中的疑问,是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氧气的心理需求和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时学习内容分为“认识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两部分,其中“认识氧气的性质”又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说出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②初步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氧气主要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策略 1、教师要收集有关液态氧、固态氧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收集,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2、学习氧气性质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说出现象——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形式开展学习。

3、学习过程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发挥它的重大作用,本课时中氧气的用途是很好的载体。 四、教学过程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O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八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

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八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 ] 至[实验2-5 ] 多媒体:(1 )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4) 二、说教法:(点击鼠标)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一观察(实验)一思考一总结一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记住所用药品的色、态,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和阅读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理解该反 应的装置特点、操作顺序和原理并能指出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 取氧气的区别。 认识催化剂概念的要点,能说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并 学会区别和判断这些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体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结合给出的药品和条件,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药 品选择、仪器组装、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操作能力,通过实验,丰富科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 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设疑--思考--总结--应用(动手实验)。根据目标设 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并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材料】 (1)实验药品: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 (2)实验仪器: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小木条、火柴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 多久? 全体同学 参与并谈 感受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 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观后谈感 受 让学生明确 本课的学习

引导发现(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 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 否改变了呢?让我们一起做。 先预测,后 实验并认真 观察,做好 实验记录 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 探究欲望。 (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过氧化氢→水+氧气 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 词加以领悟 分析归纳出 科学的结 论。 (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思考 内容,激发 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图片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 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观看 利用直观教 学,让学生 了解氧气工 业制法。(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思考回答 明确学习导 向。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 问题。 实验编号 现 象 原 因 快 慢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 化锰 ③过氧化氢溶液 中加入少量的二 氧化锰 参照教材P 37 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 用途,观察药品颜色。组内交流 学生按表 格 内容做好 实验并观 察、记录、 分析。 与已学知识 相衔接,为 探究新知识 作准备。培 养学生实验 观察能力和 操作能力, 提高小组的 团结协作精 神。 引导发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 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 锰? 小组讨论 交流。 培养合作意 识,养成实 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 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 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学生相互 评价。 增强学生的 成就感和愉 悦感。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 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实验2-2 ] 至[ 实验2-5 ]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4)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点击鼠标)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 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 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制取氧气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1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制取氧气”课题是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名师导学] 1.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 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所起作用叫催化作用。催化剂是反应条件,要求“一变二不变”。 2.氧气有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化学变化) ①、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氧气+水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②、氯酸钾???→?二氧化锰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③、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氧化锰是生成物) 3.化学反应中,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梯度导练] 1.下列与催化剂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加热

A.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发生了变化 B.在化学反应中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C.能加快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D.在化学反应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2.“神舟6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则NiFe2O4在该过程中是() A.反应物 B.生成物 C.催化剂 D.消毒剂 3.加热氯酸钾能缓慢地放出氧气,二氧化锰可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在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等量的氯酸钾固体,其中向b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能正确表示两管放出氧气的量(纵坐标)与反应时间(横坐标)关系的图示是() 4.用二氧化锰和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所用二氧化锰的量偏多,所制得的氧气质量。 5.实验室中常采用常温下分解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⑴ ⑵; 在这两个反应中都有二氧化锰,在反应⑴中,它是,其质量,在反应⑵中,它是,其质量。 [能力提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锰酸钾是一种白色固体 B.为了便于运输和保存,把氧气液化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C.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只有二氧化锰 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必须使用催化剂 B.必须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反应物 C.必须用排水法收集 D.必须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是否收集满 3.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 B.加热高锰酸钾 C.用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D.蜡烛燃烧4.研究表明,许多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下表是不同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时氯酸钾剧烈反应的温度。 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如果不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最好选用() A.氧化铁 B.氧化铝 C.氧化铜 D.氧化镁 5.下列制取氧气的方法,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加热氧化汞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6.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7.暗紫色固体A受热分解可生产固体B、C和无色气体D,其中D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淡黄色固体E在D中燃烧可产生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F;固体C与另一种白色固体G混合加热,也可以产生气体D。试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A B C D E D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