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课题,我曾经在网上看到饶芃子先生著有一本《中西小说比较》,可惜未得一观,而喻老师的《白话小说研究》后面也有一章中西小说比较研究,对研究的方法做了一个很明晰的界定,可惜学生对中西小说的了解还是很浅薄的,之所以冒着很大的风险写这样一个大的题目,是因为我对于中西小说具体文本的解读反不及对小说理论的了解,于是只好在此根据这些理论来胡言一点对这个题目的浅见。以后一定加强对具体文本的阅读,因为那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希望老师暂时能耐心读完学生的这篇作业,但愿能有一点东西能让老师满意。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是自唐代才“有意为小说”,而一直到了明清,俗文学得到大的发展,小说才成为文学的主流。而西方则是自十八世纪起,由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作为缘起,小说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到了十九世纪,更是成为小说的世纪。下面,我就将从小说的起源、写作动机、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方面来对中西小说作一个浅薄的比较,希望得到老师的指正。

一、中西小说起源比较

中国小说的起源,喻晓红先生在自己的《白话小说研究》中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

当然,这种说法也非常有道理,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比如《战国策》、《左传》、《史记》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缘起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小说甚至都是直接取材于它们的,但我觉得如果将中国小说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那么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更主要的是集中在现实主义小说的,而浪漫主义的小说则是象鲁迅小说所说的更主要的受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影响,当然如果考虑到《西游记》以及《西游记》对后来的小说的影响的话,我们似乎还应该把印度佛经文学的影响计算在内。而袁珂先生在《神话论文集-附录-中西小说比较》中则说:“吾国小说,有二大分支:其一源溯魏晋神鬼志怪之书,至唐宋之传奇文而盛,迄明清之笔记小说而衰,士大夫之小说也。其一起于唐之变文与俗文,宋元之话本及拟话本因之,明清之讲史及章回小说文激其波涛,其势始于微末,终于宏大,影响递嬗,至今未绝,平民小说也。”在我看来,他说的也有道理,如果将上述几种说法综合起来,也许能给中国小说的源头一个比较完善的说法。

而西方小说的源头,则较之清晰。应该来说,远的源头包括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近的则有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和中国的小说发展一样,这些源头也给了西方小说很大的影响,除了直接从中取材,还有从创作心理和欣赏心理上对它的影响。西方小说一开始的发展是从流浪汉小说和笛福、斯威伏特他们的探险、航海小说发起来的,而接下来的《堂-吉诃德》《巨人传》《十日谈》也是走的惊奇路线。当然,在我看来,《圣经》文学也应该是西方小说的一大源头。

二、创作动机比较

中国的文学创作,包括小说,很大一部分是象司马迁在其《史记》自序中所说的“发奋著书”,而且《金瓶梅》的著名评论者张竹坡也认为此书的创作也是因为作者是含愤而作的。在《金瓶梅读法》中说:“以玉楼弹阮起,爱姐抱阮结,乃是作者满肚皮猖狂之泪没处洒落,故以《金瓶梅》为大哭地。”而在叶朗先生的《中国小说美学》一书中他还分析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也认为施耐庵著书是“发愤著书”、是“怨毒著书”,是“庶人之议”。当然如果考虑到变文和宋拟话本和话本的因素,我们还得考虑到劝善和宗教以及说话人作为谈资来赚钱在内。除此之外,唐传奇与科举考试的联系似乎也应该考虑在内。

而西方小说,则更为简单。黑格尔在《美学》中简单的概括为:“心灵的诗歌与现状的非诗”之间的矛盾是激发小说家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动机。但我们仔细思考之后,似乎觉得这种矛盾应该是整个文学创作的一个普遍的动机。因为这种说法比较接近韩愈的“不平则鸣” 了。而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中,作者则认为:小说是作者探索在这个成为陷阱的世界里,人的可能是什么?小说是在上帝离开了他的宝座不再统治这个世界的时候,人开始探索不确定的真理的时候出现的。也包括在意识流中“追寻自己发现自己”,当然还有更多的说法,比如卢卡奇的“小说是无神世界的史诗”黑格尔的“资产阶级市民的史诗”。但当我们具体进入对西方小说的解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更多。比如我非常感兴趣的一部很奇怪的小说——斯特恩的《项狄传》,四川大学出版龚翰熊先生主编的《欧洲小说史》就分析说那是斯特恩为了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而写的一部游戏之作。还有法国思想家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似乎也是充满游戏的意味。当然俄罗斯托尔斯泰高

尔基的小说的政治意味要比其他国家的浓,那是那些作家对国家政治的关注要多,然后把这些思考用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人物塑造比较

与戏剧要着力表现冲突不同,小说本身就是为了塑造人物的。而在中国和西方的小说中,人物都分为类型人物与典型人物,也称为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还有称为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的。这一点似乎都差不多,而且中西小说似乎都是先有类型人物后来才发展到典型人物的。

而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塑造人物的方法,中国小说似乎从始至终都非常注重肖像描写,也许是因为中国小说的开始就受到了《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的影响,无论是四大名著还是其他的小说,人物出场时,对其肖像面貌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而西方小说则经历了一个从注重肖像描写到淡化肖像描写的过程,比如从莫伯桑左拉的精确描摹,到卡夫卡昆德拉的人物面貌模糊。除此之外,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在艰险恶劣的环境和斗争中塑造人物,在中西方小说的创作手法中似乎是相同。中国的《水浒传》中的那么多好汉就是在对比中得到成功塑造的,其中有一节就是《黑旋风斗浪里白条》。《三国演义》中周喻与诸葛亮的对比,刘备曹操的对比等等,而〈红楼梦〉中十二金钗的塑造特别是宝黛的对比塑造更是无与伦比的成功。而在西方,最典型的便是〈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比描写了。此外,中国小说的对话描写塑造人物似乎也要比西方要成功,金圣叹就曾评点说:“非鲁达定说不出此语,非此语定写不出鲁达”,张竹坡就曾就西门府各人对李瓶儿的死的谈话评点说:“西门是痛,月娘是假,玉楼是淡,金莲是快。”

四、情节描写比较

贾文昭徐召勋合著的〈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欣赏〉中认为中国的小说与西方小说相比,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因为更多的诉诸于听觉,所以对小说的故事性要求更高。而西方小说由于一向是通过眼睛视觉来阅读的,所以相比较而言,故事性的要求要低一些。我们综观西方小说的发展史就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对故事性的关注逐渐降低的过程,由〈三个火枪手〉到〈追忆似水年华〉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而中国的小说则是始终不变。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

到这种诉诸于听觉的一个影响就是对于伏笔悬念的设置在时间上比较短,因为如果象西方小说比如〈汤姆-琼斯〉那样让悬念一直到结束时才得到解决,那么听众也许就不答应了。当然由于中国小说发展到后来也成了阅读的书本,这一点也得到了改变,比如红楼梦里面的伏笔就已经不怎么明显而且时间间隔上也比较长了。

五、环境描写比较

中国的小说对于环境描写,有很多的弊病,所以在〈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欣赏〉里面,作者谈到了对环境描写的语言里面成语太多的问题,成语太多就容易造成雷同或模糊的缺点,这在〈西游记〉里体现得最为明显。并分析说:“考源此类写景文字,盖滥觞于六朝之骈俪文。人情恶劳而喜逸,既有现成,亦便随手拾入,而惮于自出机杼,若需风景,则“但见”“便见”,其风景自来,一似拙劣画片之嵌入文中,明见其不称。”到了〈水浒传〉里面,作者就开始让环境真正成为陪衬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了,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了。而到了〈金瓶梅〉和〈红楼梦〉里面,环境才真正成为典型人物成长的典型环境了。袁珂先生在〈中西小说比较〉里面也把写景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短处。

而西方呢?似乎从一开始就比较注意这一点了,“欧西小说,则写景文字正是其擅长。其特色盖在拟人法之运用得宜,故景物与人,乃能融洽无间。”的确如此,在西方小说里,我们能看到的典型人物总是能与典型环境融洽相生,比如〈简爱〉和〈呼啸山庄〉里面对阴森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古怪可怖就有很重要的联系。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最典型的哈代的“环境与性格小说”更是将这当成小说的主题来写,当然哈代是呼唤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六、主题比较

有人说中国古代小说三大主题:宿命、劝善、侠义,而西方小说的主题似乎就非常复杂了。当然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不是我可以把握得了的了,放在这,就当是一个小尾巴吧。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一)中西小说的结构艺术之比较

1、中西小说艺术结构上的三点区别

一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 唐传奇《李娃传》有头有尾,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开头:“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结尾:“累迁清显之任,十年间至数郡,娃封汪国夫人。有四子,皆为大官;其卑者犹为太原尹。弟兄婚姻皆甲门,内外隆胜,莫之与京。” 中国小说往往特别注重结尾。《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其结尾都是诗词,并且很有深意。《三国演义》之“白发鱼樵”,《水浒传》之“书林隐处”,《儒林外史》之“四大奇人”。 而西方小说如《呼啸山庄》之荒原与忧郁主人、《傲慢与偏见》之青年男子出现在五个待嫁之女的母亲面前,其开头都非常讲究。 西方小说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往往是一种横截面式的、片断式的。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它们往往都没有什么整体上的、完整的艺术结构,即不太注重艺术结构本身。

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 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体式是章回体,其发展层次清楚,脉胳分明。在另一线索开始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接下此事不说,且说”、“此事后话不提,如今且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样的话语来进行表达。它往往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通过结构交待得非常清楚明白。 短篇小说如蒲松龄《促织》是如此。长篇章回小说如《红楼梦》也是如此。通过统计,曹雪芹共写了80回,一共是15年的时间;《西游记》写了14年零8天,共5048天,时间线索,相当清楚。《三国演义》,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虽然十分广阔,历史画面也十分宏大,其艺术结构却并不复杂;几个主要人物的几个故事。 而西方小说特别是那些长篇小说,往往描写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同

时活跃在舞台上,故事情节非常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展开。茅盾说他特别喜欢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两位作家的长篇作品,说那种多重复式的结构、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形象引人关注,这两位作家的许多作品,往往就是一种多重式的结构线索。 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 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按“武十回”、“宋十回”的框架,并且这两个十回是可以另取一个书名,独立成书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也有许多章节如“红楼二尤”、“小红赠帕”之类可以单独成篇。“刘姥姥进大观园”,往往被独立地选入语文教材。有的长篇其实就是短篇的集合,如《聊斋志异》等,则更是如此,即每一篇小说都是独立的,但合起来却是一个整体。 西方小说往往在时序上有倒叙、插叙和交叉叙述,有的小说在时间上的先后不是很明显。没有明显的过渡,因此许多时候不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谁在先谁在后不明白。莫泊桑短篇《项链》,特别是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等所谓现代主义小说或新小说,往往更是如此。 2、原因分析 一是中国早期小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小说则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教义往往将宇宙看作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天地往往就是一个车轮式的运转。因此,中国小说往往既重开端也重结尾,将前世、今生和来世都交待清楚,从而形成一个圆形的结构,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基督教教义往往认为诸神创造天地,耶酥由受难与复活再到最后的审判,说明了世界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所以西方小说结构更加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发展。 西方小说也与西方人类精神历史的过去(原罪)、现在(忏悔)和未来(复活)的直线时间观念有关。所以在结构上,心理时间往往代替自然时间,往往以人物的意识之流动为主线进行故事的讲述。 二是中国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有关,西方小说与西方传统的审美特点有关。 中国历代的绘画艺术往往是以山水长卷为主,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往往也是园林式的结构。如张大千先生的山水长卷;苏州的园林、扬州瘦西湖、北京的故宫等。它们往往都有方方正正、大中套小的格局。 西方小说则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审美

特点有关。像唐宁街、罗浮宫、罗马教堂等,往往简洁、突起,虽也有对称之美,却富于变化。西方的艺术往往有一种特别的韵致,让人感到西方人的机智过人与超人想象。 三是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叙事,同时与民间说话艺术有直接关联,而西方小说与庞大而复杂的神话传统有关。 所谓“史”即《史记》,所谓“传”即《左传》。《史记》往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对事件发展线索的勾勒;《左传》则往往注重对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描述,同时也不忘在行文中或文末评点人物。 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起源是东汉末年开始的对于佛经故事的讲唱,这就是中国民间的说话艺术,后来发展为宋元话本小说。这种口头表达的艺术,当然讲究情节发展的清晰,讲究大故事中再讲小故事。所谓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解”就由此而来。 希腊神话有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并且人神共体,既有人的情欲也有神的形体,与中国的神话不是一样的。中国神话是不发达的,不仅数量少,有的人认为中国神话处于一种相当低级的阶段,没有什么体系。其实正如孔子所说的,中国人“不语怪力乱神”,神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历史所淹没。 因此,这种不同的神话传统也直接影响到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国简略,西方复杂。当然所谓小说的艺术结构,也应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比如有“情节结构”、“性格结构”、“心理结构”、“交叉结构”。要特别注意一点: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以后的小说往往淡化三种要素;中国在四十年代以后在小说创作中也有所不同,中西小说艺术也就产生了一种趋同的倾向。中西小说艺术结构对照研究,不能绝对化,要考虑到中西小说各自的情况的复杂性。

(二)中西小说的人物艺术之比较

1、中西小说在人物艺术上的三个区别

一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如《红楼梦》中的许多回,就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像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对话,王熙凤与老太太之间的对话,刘姥姥与姑娘们之间的对话。

二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如《水浒传》中描写武松在面临一只老虎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恐惧,是以“化作冷汗出了”的方式来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张飞与关羽的行动描写,真有一点动画片的意味。美国人拍

的《花木兰》中,大军在后面追赶花木兰,大雪崩溃,人物的行动胜过了人物的语言。 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多写人物怎么样,少写人物为什么。话本小说往往用“心中想到”、“心中悲苦”、“十分怨恨”来简单地交待人物激烈的或绵长的情思。中国古典小说往往以此来表达人物深藏着的内心世界,不像西方小说往往进行直接的心理描写,并且是全知全能的、全方位的呈现出来。

西方小说则比较重视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与情感。像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陀斯妥也夫斯基《白痴》等,往往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的,都有很直接的、很动人的心理倾诉。西方小说注重对人物进行直接的心理刻画。17世纪法国小说《克里芙王妃》被认为是西方“心理小说之祖”;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家斯泰恩,则认为小说本来就是要注重以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特别注重对人物的内心情感作细致的描写。巴尔扎克竭力描写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托尔斯泰始终注意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变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感情的交织、更涉及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并且往往通过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来反映社会的冲突。

陀氏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并且还要拷问出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其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刻画,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十分杰出的。陀氏小说之所以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源自于此种特点。

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常用的“意识流”、“内心独白”、“心理象征”、“心理时空错位”等艺术技法,都是在西方小说重视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之艺术特点并不是无缘无故的,20世纪后期中国之现代主义小说也是来自于西方,中国自己少有心理艺术的传统。 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与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西方小说中则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与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关系。如哈代长篇小说中偶尔出现有民谣,其不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而只是对社会风情的表达。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许多诗词,都是对人物性格的高度概括。 《三国演义》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成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结尾词:“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西方小说有着深厚的意识流的传统。像乔伊斯《尤利西斯》、卡夫卡《变形记》、伍尔夫的小说等,都是如此。西方小说中少有对人物的概括,往往以那个人物的意识流动,进行直接呈现。西方人往往注重过程,而中国人往往注重结果,中国人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愿望。不过,中西早期小说都有只重情节与行动而不重人物的倾向。罗马时代的小说家阿普琉斯是“西方小说之父”,他的《金驴记》就是以故事为主的。14世纪薄加丘的《十日谈》,仍以故事情节的优长取胜。拉伯雷的《巨人传》,也以无奇不有的情节取胜,人们喜欢读,主要因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中国早期的“志人”与“志怪”小说,一般分成两大类:以“记”为名的如王度的《古镜记》,重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奇诡与怪诞。而以“传”为名的,如沈既济的《任氏传》,在重故事情节叙述的同时,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

2、原因探析

一是中国有只重群体不重个体的传统,中国小说善于写群体的行动,西方小说善于写个体的行动。 中国自从上古时候开始,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当时有许多诸侯国,就从来没有过个人主义的传统,认为个人要服从于国家与民族,个人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都不能说“我”,只能说“兄弟”今天如何如何。而西方是一个个人至上的社会,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体的价值是得到尊重的。在个人与集体的观念上,中国与西方几乎是相反的。这就直接影响到小说中对于个人与集体的表现。中国古典小说中个性特别鲜明的人物,不是太多,即使像四大小说名著也是如此。

二是在中国的小说观念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能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而只是强调作为实录所依托的事件;而西方小说观念中则比较早就有人的地位。 中国传统的小说白描手法,与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注重以人物的神态与行动表现性格有关。西方的小说,有一个从“神话”到“史诗”再到“传奇”再到“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历代的小说家们都由注重神仙到注重英雄,再到注重现实社会中的人物。 西方有一个人文主义的传

统,对于人的赞美,就像莎士比亚借自己笔下的哈姆雷特之口所说的:“人呵,你是一件多少了不起的杰作”。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时即注重人,后来则以人为社会的中心,神终于让位于人。古希腊悲剧《普罗米修斯》中只有一个人,即“伊娥”。那么,小说中因此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当然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的。 三是中国的传统小说观念,是由东汉的桓谭和班固所确立的,是以事件为中心;而西方小说则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表达为中心。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也。”清末的梁启超,才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必先兴一国之小说”的现代小说观念。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也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也刍于狂夫之议也。(上海古籍,1998,2) 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的影响,因而往往以事件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尼采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超人”学说、“精神分析”学说,对西方的现代小说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没有这样的哲学传统,往往反对超人的存在。自王阳明的“心学”兴起之前,中国人不太注重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的独立性,要求人们要服从于社会政治的正统与传统文化的文宗。 四是中国小说有一种伦理化的品格,西方小说有一种狂欢化的品格。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伦理化的社会,讲究“仁义道德”、“克己复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讲“君子”和“小人”。这深刻地影响到了古典小说的主题。《三国演义》就是讲“仁”与“义”,《水浒传》就是讲“忠”与“奸”,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品质。 而西方小说有“狂欢化”的传统,它是由拉伯雷的《巨人传》和塞万提斯《堂诘诃德》所建立起来的。特点是:注重平等的对话与个人的独立意志,注重将庄严的事物世俗化。这对于小说人物也有直接的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小说作品之中。 中西小说比较题目太大,能够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也许是所有文体中最多的,我们只能选取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讲解,目的在于给出一种方式;平行的比较往往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一种小说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离开了其文化与审美环境是很难说明什么问题的,因此不能绝对化。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1807401.html,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西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林译《伊索寓言》中的中西文学比较.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黄幼岚. [2].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 《戏剧之家》.2014年8期.张冰. [3].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献管窥中西文学差距. 《文教资料》.2015年7期.张华艳. [4].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4期.毕懿晴. [5].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芦红娟. [6].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学比较的思考. 《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1期.马晖. [7].对中西文学比较的深层观照——评《中西文学视域下的理性观念与抗争精神》.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5期.易小斌. [8].中西浪漫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和理想问题.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潘利锋. [9].文化观·美意识:中西文学比较谈.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张沁文. [10].中西文学比较论.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期.王晓丽.李云. 二、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即彼显我——从钱穆对西方文学的解读看其文学观.被引次数:1 作者:翁旻玥.文艺学华东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2].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被引次数:1 作者:李玲.中国古代文学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1807401.html, [3].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诗经三译本比析. 作者:卫欣.英语语言文学天津财经大学2010(学位年度) [4].中西意象理论比较初论.被引次数:1 作者:江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南昌大学2010(学位年度) [5].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以中国第三次翻译中小说译序跋为例的研究. 作者:贾慧.英语语言文学西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当代文学中同性恋形象解析及作家创作心理探寻.被引次数:1 作者:王婧.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北大学2008(学位年度) [7].同样渔夫异样情——中西渔夫形象之比较. 作者:陈婷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安徽大学2009(学位年度) [8].狂欢化视野下中西“重述神话”项目作品之比较.被引次数:2 作者:杨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江西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9].中西古典悲剧艺术性格比较.被引次数:3 作者:邵芳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 [10]跨艺术、跨文化的创作视野——论西西小说的文体创新. 作者:凌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山大学2006(学位年度) 三、中西文学比较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西精神文化与文学观念比较. 童庆炳,2011“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2]近代中西小说比较中的想象西方问题. 赵炎秋,2011“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3]跨文化的环形旅行中西文学关系再思考. 李庆本,2013“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 [4]中国近代以来文学批评术语的演变. 孟庆枢,200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5]浅論民國學界的中西小說比较研究. 汪龍麟,2005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

浅谈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收稿日期:2005209230 作者简介:唐剑,男,讲师,双文学学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第21卷第2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2月V o l .21N o .2Journal of Xuzhou In stitute of T echno l ogy FEB 12006 浅谈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唐 剑 (徐州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 徐州 221006) 【摘 要】 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小说步入了成熟期。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代表着唐传奇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大都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抨击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对妇女的迫害。同情下层妇女的悲惨境遇,歌颂她们为争取爱情幸福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反抗精神、个性鲜明独特、可歌可敬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 唐传奇;爱情小说;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 I 20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704(2006)022******* 唐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 碑。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真正走向成熟。首先,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和由此决定的小说新的审美特征。小说在唐代以前,一直是“记异”、“记事”,是对鬼神或人事的忠实的记录。到了唐代,作家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小说不再是“记实”,而是“虚构”了;其次,题材由神怪走向现实,反映了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上至帝王后妃的宫廷生活、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下至妓女士子的恋爱婚姻悲剧、乞儿商贾羁旅行役的生活状况,无不摄入笔下。小说所描写的生活面,几乎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第三,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提高。在构思布局、人物描写、语言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传奇突破了史传文学记实的影响和束缚,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标志着我国小说步入了成熟期。 唐传奇题材较广,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爱情婚姻题材。如《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任 氏传》等;二是封建官场生活题材。如《枕中记》、《南 柯太守传》等;三是武侠题材。如《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昆仑奴》等。 其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代表着唐传奇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大都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抨击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对妇女的迫害。同情下层妇女的悲惨境遇,歌颂她们为争取爱情幸福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反抗精神、个性鲜明独特、可歌可敬的女性形象。代表作有《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这三个传奇的题材相近,写作技巧也比较高,深受读者的喜爱,历来传诵不衰,并且被改编为戏剧,在舞台上搬演。 一、《莺莺传》中的崔莺莺 《莺莺传》反映了一个名门之女的爱情生活和悲剧命运,是唐传奇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篇作品。鲁迅先生曾说“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惟此篇及李朝威《柳毅传》而已。”它后来被金人董解元改编为《弦索西厢》,被元人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小说本身也更为著名了。有人说一部《莺莺传》和由它发展和演化而来的《西厢记》,就是一部中国戏剧史,可见其重要性。 《莺莺传》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其艺术成就极高,它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对莺莺形象的塑造上。莺莺出

中外文学比较与欣赏(小说篇)

中外文学比较与鉴赏 纵观中外文学小说,我最爱的莫过于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和沈从文的《边城》,我将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鉴赏,来对比中外文学在描述凄美爱情上的不一样。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亨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是源自于“他和我是同一块料子做的”。爱情从幸福的追求转变成自我的追求,只是“超人间的爱”。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憎,亨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埃德加·林顿。这是她自己在”人间的爱“和”超人间的爱“之间的徘徊和选择。在全书的结尾,是原野上的三块墓碑:林顿的墓碑,斯克利夫的墓碑,中间是既做妻子又是情人的凯瑟琳的墓碑。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凯瑟琳一死,斯克利夫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亨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恨,是爱的异化”。在女作家心中,对立的爱和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斯克利夫对整个人类的憎恨来自他的爱。而“爱”,是“恨”的归附。因此,爱和恨是互相对立的,又是彼此统一的。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死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希斯克利夫的到来,使一个家庭失去了平衡,失去爱的亨德雷自然会不满,我们不必要一个小孩子去宽容,世上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宽容呢?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报复: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对亨德雷和林顿。佛曰;冤冤相报何时了。哈里顿成了亨德雷的牺牲品,伊莎贝拉成了林顿的牺牲品。只是因为仇恨,希斯克利夫甚至宁愿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接近死亡,最终死去,仇恨已将他完全控制。当然,他也有爱,对凯瑟琳的爱。彼此相爱的没能在一起。爱与恨之间,有时那样遥远,有时却又那样接近。在爱与恨的选择中,希斯克利夫不是个悲剧,无法想像,当他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与对凯瑟琳的向往时,他是多么得痛苦。但最后的他是幸福的——当他笑着死去时——他也应该由恨而得到了解脱。山坡上有三座坟墓:凯瑟琳在中间,一边是林

浅谈中西方小说文化之差异

注意:本文由合肥财经学院机电一体化1101班童永鹏原创和分享,不作为其他人的“中西方文化课”期末考试之用,如有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浅谈中西小说文化之差异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的这句诗恰好体现了他的文化情怀和态度。林语堂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海外经历,使他能站在世界一体化的高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不同的文化。他认为,人性是相通的,文化也是一体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吸收的。在全球不断一体化的今天,林语堂看待中西文化客观、全面、人性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题记作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我有幸阅读了《红与黑》、《汤姆索亚历险记》、《羊脂球》、《儒林外史》、《围城》、《钱钟书传》等大量的中外著作,不能说是完全吸收了全部的思想,只能说是粗略地了解大家所想诉说的大体含义。如果非要给小说做个比喻的话,我更愿意把小说比作是陈年老窖,越久越醇,越品越有味儿。虽然我不是像李白那样嗜酒如命,但是我愿意去慢慢品味那独特的香浓,虽然,有些烈、有些辣,甚至难以下咽,但是,酒过肚肠,那一丝丝的香滑顺着口飘溢心脾,荡气回肠。小说不也如此吗?一部著作的诞生倾注了作者的全部的心血和期盼,如女孩红那样装满了对孩子的期盼,这一点,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一样的,

司汤达的《红与黑》酝酿和创作了多年终成就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是这样,终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就针对我最喜爱的两部中西方小说来粗略地谈谈我对中西方小说差异的理解。 先从中国的《儒林外史》开始谈起吧。我先谈谈喜欢《儒林外史》的理由吧。有的人会说,中国古代的著作多得是,为什么偏偏选择《儒林外史》来说呢。我想说的是,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课本外的古代小说著作,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深深地吸引了我,似乎把我带到了康乾时期,我会为了高要县知县汤奉讲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而气愤,会为了范进中举后不省人事而黯然神伤,会为了科举制度下培养的一批批庸才而叹息,更会为了生活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墨客和能人志士而感到悲哀和怜悯。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它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全书写了二百七十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

唐代小说书目及论文索引

唐代小说书目及论文索引 唐代传奇研究吴庚舜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85年卷 P.420 略述唐代小说的整理工作程毅中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86年卷 P.294 唐代传奇选译 / 施瑛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第三函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唐代传奇选译 / 周楞伽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4 唐宋传奇集 / 鲁迅校录北京文学古籍刊行 1956 唐宋传奇集 / 鲁迅 1881-1936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唐宋传奇集 / 鲁迅, 1881-1936 齐鲁书社 1997 唐宋传奇选 / 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唐人传奇 / 吴志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唐人传奇 / 李宗为中华书局 1985 小豆棚 / 元_ 原著 ,周晨译注齐鲁书社 1991 唐人传奇选译 / 元稹 ,周晨巴蜀书社 1990 唐人小说 / 桃源居士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唐人小说 / 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唐人小说 / 汪辟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 唐人小说选 / 陈周昌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唐代小说史话 / 程毅中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 唐代小说研究 / 刘开荣商务印书馆 1956 唐代小说嬗变研究 / 程国赋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 隋唐五代小说史 / 侯忠义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 唐代小说研究刘开荣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11 又修订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5 5,6 唐宋传奇作者暨其时代张长弓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1,2 游仙窟方诗铭校注上海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3 唐宋传奇选译第一辑崔巍选译上海四联出版社 1955,4 唐人小说汪国垣校录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1 论崔莺莺戴不凡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3,10 唐人小说研究一纂异记与传奇校释王梦鸥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1,12 唐人小说研究二集--陈翰异闻集校补考释王梦鸥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3,3 唐人小说研究三集一本事诗校补考释王梦鸥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4,11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王季思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唐人小说选析上海书局编辑部上海书局1963.12 唐代传奇选译施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唐人传奇吴志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唐代小说选徐士年中州书画社 1982年版 唐宋传奇故事(一)吕苹王荣初选译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3年1月版 唐传奇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2月版 唐宋传奇选(注译本)张文潜等编注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插图本唐代传奇选译(上、下卷)周楞枷编译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4年7月版唐宋传奇选(朝鲜文)张友鹤选注南永前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年1月版

中西文学比较——沈从文和哈代的乡土文学

中西文学比较——沈从文和哈代的乡土文学 朱受川国际软件学院 200732580289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湘西凤凰——这也正是他的小说《边城》的故事发生的地方。故事中的湘西处处体现出一种自然之美,一种远离了现代工业文明,遗世独立的保守着故有的生活韵律的原生态的美,满溢了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地方风俗人情,也深深的蕴含着作者对这篇土地的眷恋流连。 哈代,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文坛巨匠。出生于英国西南部地区——多塞特郡,多切斯特。而他的小说也常常以他所生长和生活的英国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他笔下的英国西南部农村是幽雅的——正如他在1874年出版的小说《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的书名中说得那样,而小说中的威塞克斯(Wessex)也几乎成了静谧而浪漫的田园牧歌生活的代名词。 沈从文和哈代都是以自己的故乡为小说中的生活场景、叙述空间的。沈从文与哈代都深深挚爱着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但两人又有所不同。哈代用英国南部的故乡多赛特郡为原型,创造出一个“威塞克斯”地区,而沈从文的湘西虽真实地存在于中国南部,但小说中的世界与当时湘西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小说中的湘西是生成于沈从文理念之中,经过他的笔加以理想化的世界。湘西世界与威塞克斯世界虽然出于两个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小说家之手,远隔万水千山,但只要我们细心体察,不难发现它们在内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他们描写的世界,都是原始、封闭、神秘的世界;他们的表现手法,都善于从寓意深刻的意象中,显示浓郁的抒情风格。 在创作悲剧的过程中,两位作家都对悲剧生成的原因作了思考(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并对悲剧生成的根源进行挖掘和作出批判。虽然他们都从道德的观念来解释历史,评价现实,但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批判力度和批判精神的彻底程度也不同——这一方面,沈从文远逊哈代。 沈从文对中国社会现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思索是严肃认真的,但由于其本身思想的局限性,他单纯地用道德的价值尺度和自发的朴素情感将田园生活与现代文明作对比,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现代文明的侵入,使道德沦落——这是故事中湘西的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沈从文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生花妙笔,构建了一个虚幻的、理想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湘西。这种以理想批判现实的方式,固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使人在这种对比中看到现实的丑恶,但终究因其曲折隐晦而缺乏力度。其次,由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他的人性本善的道德观念,使他的小说也显得特别的“仁慈”,对于丑恶的事物,都尽力回避。他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丑的东西虽不全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即使写到丑恶的事物,也是轻描淡写,调侃多于讽刺,极少用挖苦的语气强烈的批判——他的作品不像绝大多数中国现代悲剧作品那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启蒙特色,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致力于揭露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合理性,探索救国救民救自己的道路和方向,希望通过艺术力量来唤醒和推动人们参与民族独立、民主解放的社会实践。他的悲剧作品的深层结构是人与世界之间,个体与

唐传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传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唐诗一起并誉为唐朝文学的两座高峰。它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前承六朝志怪、后启宋元话本的作用。唐传奇主要分成三类:一是写才子妓女的爱情故事,一是写豪侠壮士的侠义故事,一是写人生如梦的讽世故事。在这些唐传奇故事中,以爱情篇中的人物形象最为生动、情节最为曲折动人。除此之外,这些故事对社会现实的忠实反映和它自身的反展演变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试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此类传奇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一、爱情类唐传奇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由于此类唐传奇描写的是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无论最后结局如何,他们曾有过的热烈的爱情和女主角清光照人的形象都为后人所喜爱。因此这些爱情类的传奇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宋代以后的话本小说和元代以后的杂剧更是多取材于此,比如元代四大名剧之一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改编自元稹的《莺莺传》,而明代汤显祖的《紫钗记》则师承蒋防的《霍小玉传》。同时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发展了六朝以来骈文中细致的描写,并且吸收古文运动中文字精炼行文流畅的特点,对后世的散文和小说都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二、爱情类唐传奇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 唐传奇中的爱情故事是对唐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初唐所建立的科举制度和读书人狂热追求的官宦仕途到了中晚唐的时候已变得腐烂不堪,科举已经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读书人在考过科举后,于仕途上平步青云的途径一是靠婚姻,二是靠裙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以至于晚唐时牛李之争也是因为靠科举走上仕途的读书人和靠血缘关系互相提携的豪门贵族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由于这个原因,中晚唐时娶五姓女之风巍为盛行,读书人莫不把五姓女当作官场上的敲门砖,同时很多读书人也为此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爱情。《霍小玉传》中的李益就因此抛弃了霍小玉,造成了唐传奇爱情故事中最大的悲剧。 另一方面,唐朝文化开放,国力强盛,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去学习唐朝先进的思想,各国商人、僧侣、外交使团络绎不绝,使得长安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再加上初唐时科举的设立吸引了全国读书人中的精英聚集在长安,催生了许多青楼酒家这样的风月场,以至于后人评价唐人好狎妓。此外,唐朝时胡风盛行,所以有唐一代多豪放女,而且道德标准迥异于前朝,以至于对儒家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女人或不遵循传统礼教、或作风大胆令人咋舌,和风流才子间产生了许多爱情故事。在青楼中靠卖笑为生的艺妓女子首当其冲的成为了唐朝豪放女的首要代表,无数皇室成员、高官显达、读书人都慕名去青楼一睹名妓的风采。但是青楼女子也并非如她们的职业一样只有虚情假意和逢场作戏,她们作为女人也有追求爱情的自由,只不过她们的爱情在五姓女对读书人的诱惑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她们与才子间的爱情多以悲剧收场。不仅仅是青楼女子频繁的遭到被抛弃的命运,其他身份地位不及五姓女的女子也屡屡因为读书人的负心而成为悲剧人物。 三、爱情类唐传奇作品中的名篇浅析 《霍小玉传》、《莺莺传》和《李娃传》是此类作品中的代表作。这三篇文章都叙述了读书人和年轻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所不同的是悲剧的色彩一篇比一篇减弱,甚至把《李娃传》称为是喜剧也并无不妥之处。《霍小玉传》里的霍小玉是霍王的女儿,被霍王遗弃后便失去了五姓女的地位。虽然她和李益相恋了两年多并且只要求拥有八年的爱情,但李益为了日后的发达不但尊母命迎娶身为五姓女的表妹卢氏,还对霍小玉避而不见,极尽负心之事。即使被黄衫客用计骗到霍小玉面前时他也无一句解释。最后霍小玉气绝身亡,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中西古典小说对比研究 文化传播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管理) 20120161521 郑伟铭摘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中西方古典小说本是在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样式,虽然同为“小说”,但由于受差别极大的民族社会历史、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作者和读者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二者在思想内容与形式技巧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试图对二者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古典小说,艺术特色,对比 “文学类型是特定的文化产物,与时代、国情、社会心理、作家创作个性等密切相关,并随着特定的文化而发展、演变、消亡。”小说作为不同文化体系的各民族文学中的三大各自独立的类型之一,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中西小说虽有着很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中西民族审美观念,哲学思想等种种原因的影响,两者的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的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只有忠诚勇猛的性格,

唐传奇爱情类故事初探

唐传奇爱情类故事初探 唐传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用洪迈的一句话来概括:“唐人小说不可不熟,事言凄婉欲绝,间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上承六朝志怪,下启宋元话本的作用,同时也是历史上首次由文人有意识的独立创作的小说。明人胡应麟评价道:“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这是很中肯的,比洪迈“而不自知者”的见解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唐传奇主要分成三类,一是写才子佳人或才子妓女间的爱情故事;二是写豪侠壮士的侠义故事;三是写人生如梦的讽世故事。这些传奇作品虽然还未完全脱离六朝习气,但已逐渐“从鬼神灵异、奇闻轶事走向现实生活”(李悔吾,58)。这其 中又以爱情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最为生动传神,情节最为曲折动人。除此之外,它们对唐代社会的忠实反映和自身的艺术魅力及发展演变也值得读者们仔细品位。以下试来分析此类传奇作品中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些方面及三篇代表作。 一、爱情类唐传奇的影响 由于此类作品描写的是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无论最后结局如何,主人公们曾有过的热烈的爱情和女主角清光照人的形象都为当时人和后人所喜爱;尤其是宋代之后的话本和元代以后的杂剧更是直接取材于唐传奇,如四代杂剧之一、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改编自元缜的《莺莺传》,而明代汤显祖的《紫钗记》则师承蒋防的《霍小玉传》。在艺术形式上唐传奇为后世文言文小说的创作奠定了一个基本框架,以简洁明快的写作手法或言鬼神或言人事,在轻描淡写间讲述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即受此影响。所以更深入的分析唐传奇有助于我们理解后世文学作品。 二、爱情类唐传奇产生的社会背景 此类作品是对唐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初唐所建立的科举制度和读书人狂热追求的官宦仕途到了中晚唐的时候已变得腐烂不堪,科举已经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读书人考过科举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的途径一是靠婚姻,二是靠裙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以至于晚唐时牛李之争也是因为靠科举走上仕途的读书人和靠血缘关系互相提携的豪门贵族两大派别之间产生的严重冲突。出于这个原因,中晚唐时娶五姓女之风巍为盛行,读书人莫不把五姓女当作官场上的敲门砖。五姓女是指当时五大门阀的女性成员,计有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和清河崔氏。据《唐书?高士廉传》记载,宰相薛元超位极人臣,晚年时曾感叹“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娶五姓女竟可以和进士及第和修史相提并论,可见这对读书人来说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因此很多读书人可以为此放弃自己原有的爱情,比如《霍小玉传》中的李益就抛弃了霍小玉另娶五姓之一的卢氏,从而造成了唐传 奇爱情故事中最大的悲剧。 另一方面,唐朝文化开放,国力强盛,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去学习唐朝先进的思想,各国商人、僧侣、外交使团络绎不绝,使得长安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再加上初唐时科举的设立吸引了全国读书人中的精英聚集在长安,催生了许多青楼酒家这样的风月场,以至于后人评价“唐人好狎妓”。此外,唐朝时胡风盛行,所以有唐一代多豪放女,而且道德标准迥异于前朝,以至于对儒家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女人或不遵循传统礼教、或作风大胆令人咋舌,

试论唐传奇中反映的唐代婚恋门阀观念

试论唐传奇中反映的唐代婚恋门阀 观念 【摘要】:唐传奇中关于婚恋题材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唐代的婚恋门阀观念。婚恋门阀观念造成了唐代社会众多的婚恋悲剧,而这种复杂的婚恋心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唐传奇婚恋门阀观念形成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世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唐代社会文化变得多姿多彩。唐传奇以其数量多、成就高的描写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成为研究唐代婚恋观念弥足珍贵的文学佳品。其中《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是唐传奇中极具代表性意义的婚恋作品,文中人物的命运以及故事的结局,与当时社会时代的文化背景交相呼应,反映出了唐代婚恋中的门阀观念。本文将主要通过这三部作品来加以分析。 一、唐传奇婚恋作品中反映的门阀观念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通常称唐人短篇文言小说为“传奇”。胡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1]P486这其中所说的“作意”和“幻设”,就是说唐传奇是有意识的创造。唐传奇中的文字记叙委婉,辞藻华丽,内容生动曲折。[2]P44虽说是有意识的创造,但也是极具纪实性的,它直接反应了唐代封建制度下门阀观念对男女自由婚恋的极度摧残的社会现实。 《莺莺传》是元稹的代表作品,作品讲述了唐代贞元年间一个爱情悲剧故事。文中主要讲述了莺莺与张生两个年轻人由于青春的骚动充满了对情爱的渴望,同床共枕后莺莺却惨遭张生抛弃的故事,这是一部封建世俗下“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学者陈寅恪在分析唐代婚恋悲剧小说产生的社会根源时这样认为:“莺莺所出并非高门,实无可疑也”。[3]P111“惟其非名家之女,舍之而别娶,乃可见谅于时人”。[3]P112起初,张生只是一个年年科考的寒门士子,莺莺则是“崔

12.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第十二讲中西小说比较研究(2学时) 教学重点:中西小说美学精神的差异极其成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 一、政治、经济背景 (一)经济背景 小说是一种市民文学,在其产生伊始,便具有浓厚的平民气质,而这种平民气质又是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分不开。中国小说的兴起始于城市经济和商业文明的发展相联系的。随着市民阶层的出现,一种满足市民阶层世俗要求的通俗小说样式形成了。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唐传奇。 在西方,小说的发展过程同样反映了特定经济类型的历史作用。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文明,就是一种商业文明。商业的发达和城邦的林业是平民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产生了与之相协调的文学形式,史诗与戏剧就是典型例证。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但是史诗和戏剧对于小说的产生影响巨大,它们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来西方小说的题材、结构和叙述方法等。在西方,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的诞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兴起的时期。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商人和手工业者被表现的非常聪明机智,显然,小说是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同时出现的。 (二)政治背景 中国最早出现的小说样式是唐传奇,这是因为唐代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体现在文化上,就是鼓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由此,外来文化在唐代也找到了自由伸展的空间。这种较为开明的政策和文化观使得各种类型的文艺可以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彼此交融,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小说的形成。除此外,唐代的科举制度也大大推进了小说创作。行卷。 西方:骑士小说-中世纪政治的产物;人文主义小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启蒙小说-启蒙思想。

论唐传奇爱情题材小说

论唐传奇爱情题材小说 摘要:唐传奇爱情小说表现了对婚姻爱情生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抨击了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门第等级观念,并从多角度,多方位,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可以说,唐传奇中是最具有代表性以及取得较高成就的便是对爱情婚姻题材进行描写的作品。 关键词:唐传奇小说爱情 唐传奇爱情小说表现了对婚姻爱情生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抨击了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门第等级观念,并从多角度,多方位,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可以说,唐传奇中是最具有代表性以及取得较高成就的便是对爱情婚姻题材进行描写的作品。陈玄佑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作品便是反映爱情婚姻题材的小说。 一、唐传奇爱情题材分类 唐传奇中关于爱情的描写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比如元稹的《莺莺传》、陈玄佑的《离魂记》、陈鸿的《长恨歌传》便是才子佳人爱情的代表作,这一类题材,肯定了主人公对爱情自由追求的精神,虽然结局不一定皆大欢喜,但是反抗封建桎梏的情节却使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含义。另一个是士人与妓女间的爱,如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李娃和霍小玉都是妓女,两人都对男主人公寄予了感情,所不同的是最后李娃的感情得到了肯定,而霍小玉则被心上人所负,妓女当时只是社会的下层人民,但两部作品都没有轻视的意思,相反的则是对李娃与霍小玉两人对爱情的执着给与了肯定。还有的便是人与神怪之间的恋情,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便是这一类代表作,讲述了人与狐仙,人与龙女的爱情,作者为狐仙、龙女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她们虽为神怪,但是充满人性,故事情节在离奇中饱含深情,感动人心、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很成功。 这三类题材组成了唐传奇爱情题材的主体结构。且在这中间,女性被当成了歌颂的对象,而妓女、婢妾这类低贱的社会成员她们对爱情的追求也被作者给予肯定,使唐传奇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爱情故事的开展与行进 唐代爱情故事展开的一般方式就是男主人公见到一位美丽的女子,便惊为天人。然后对其恋恋不忘,在其家附近徘徊不去,或者尾随不舍,寻找机会加以搭讪,或贿赂其下人帮助传情。这种直接的、无所顾忌的态度。显示了唐朝一种开明的社会风气,而洋溢于文字问的愉悦气息,更是使得文章十分有趣。比如《任氏传》中便有这样的描写:“郑子乘驴而南,入升平之北门。偶值三妇人行于道中,中有白衣者,容色妹丽。郑子见之惊悦,策其驴,忽先之,忽后之,将挑而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史前期(先秦——十九世纪末) ——翻译肇端 一史前期特点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有着迥异于其后阶段的特点: 1 时间跨度长:如果以西汉为史,则有约两千年时间,如果包括西汉之前的先秦,则已超过两千年; 2 发展极其缓慢:从开始的片段、零星记载,到十九世纪末,基本上以翻译为主,即使是跨国界、跨学科,也大多是混杂于文论或者是散见于各类文献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而多“比附”,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的理论与方法; 3 综合的非纯文学比较:和西方相比,中国的比较文学从一开始起,便局限于同一文化圈内做系统比较。 二史前期概述 A 早期翻译 史前期最早阶段的西汉时期(包括之前的先秦时期),显露比较文学端倪的史料记载,主要有两个方面: a 《史记》、《汉书》及《后汉书》中涉及西域的记载,有关于汉朝与西域诸国神话传说流传与真伪的比较,这几乎可以说是涉及了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 b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载了鄂君子请人翻译《越人歌》的传说,从时代上看,这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有记载的跨民族的最早翻译。 B 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东汉至西晋

1 安世南:安息太子,译有《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种佛经,人称其“为群译首”; 2 支娄迦谶:月支人,翻译了《般若道行》《般舟三味》等经三十多卷,其译文“审得本旨,了不加饰”; 特点:译经不少,但多零品断简,尚不成系统;译文体尚不确立;译者多为外国人,致使译文质量大多粗糙。这一时期的译事,只能属早期启蒙时代,但是,在整个翻译史上筚路蓝缕的功绩不可抹杀; 第二时期:东晋至南北朝 前期:东晋和二秦 1 道安及弟子慧远:有南北倡和之功; 2 鸠摩罗什:指正旧译纰缪,影响相当一批僧人; 后期:南北朝至隋代 出现一种名为“格义”的早期中外比较方法,以儒家的概念来解释佛家概念,并进行类比研究,只是它主要用于哲学与宗教方面,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 特点:西行求法之风盛行,带回许多译本;出现很多重要译家;佛经中的许多重要法典都已全部或者部分译出,成绩可观;建立了大规模译场,分工严密,译文质量也大有提高,标志着整个译业进入了兴盛时期; 第三时期:唐贞观至贞元年间 玄奘:开创中国译经史的新局面、新风格,其译文被称为“新译”,且自著佛论,提倡因明,“逻辑”亦出自玄奘。 C 明清时的中西文化接触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唐代是一个高潮,到了明清又出现一个小高潮。明清两代,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大批有关欧洲文化的著作在中国出现。同时,中国学者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中西文化、主张西学东渐的有识之士: 1 徐光启:主张比较中西之异同,提出“理相符合,参互考稽”; 2 利玛窦:《畸人十篇》,涉及比较宗教、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学成分。

比较文学

2013年秋期开放教育(本科) 《比较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外文学比较的问题,提高文学现象分析的能力。 2、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复习指导适用于重庆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采用乐黛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2003年8月第1版)。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个角度来要求。主要考核学生对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和熟记,并能运用文学理论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6、试题类型及结构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20%);判断说明(20%);简答(40%);论述(20%)。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的范围与要求 第一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 一、重点掌握 1、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 二、一般掌握 1、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比较文学概念,国别文学、总体文学的内涵,比较文学的互识、互证、互补功能。 3、比较文学的起源,比较文学产生的心理基础。 第二章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一、重点掌握 1、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2、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二、一般掌握 1、文化发展中的“认同”和“离异”作用,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关系。 2、20世纪后半叶的“文化转型”的原因;互动认识思维方式的意义;文化中心论的弊端。 3、比较文学在发展多元文化,展开不同文化对话中的作用。 4、互动认识思维方式的意义。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一、重点掌握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的主要观点。

唐传奇爱情小说之我见

爱情婚姻类唐人小说之我见 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分为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两大类,唐代又出现了传奇小说。与志人小说相比,传奇小说所述不在是人物的某句话,某个举动,某件单独的事情,而是关于人物某个复杂曲折的故事。传奇小说是唐代小说的主要形式。爱情婚姻,仕宦,侠士,历史是唐传奇小说的四个最为突出的内容,从这四大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传奇小说文化倾向,其主要标志即表现出文人对自身的生活命运的反思。本文就唐传奇小说中的爱情婚姻类进行鉴赏分析。唐传奇小说大都涉及到了爱情婚姻,如陈玄祐的《离魂记》,徐尧佐《柳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陈鸿的《长恨传》,元稹的《莺莺传》,沈既济的《任氏传》等等。 (一)谈到爱情婚姻类唐人小说,就不得不提这类小说所塑造的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及她们的爱情,生活与命运。 首先,她们是美丽动人的。这也显示出男女双方有意地将才和貌作为择偶标准的倾向。《离魂记》中的倩娘“端妍绝伦”。《柳氏传》中的柳氏“艳绝一时,喜谈谑,善讴咏”。《柳毅传》中的龙女“乃殊色也”“自然峨眉,明珰满身,绡毂参差”。《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资质秾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但觉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耀,转盼精彩射人”。《李娃传》中的李娃“妖姿要妙,绝代未有”,“明眸皓腕,举步艳冶”。《长恨传》里的杨贵妃“鬓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既出水,体力微弱,若不任罗绮。光彩换发,转动照人”。《莺莺传》中的莺莺“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戴,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任氏传》中的“容色殊丽”。这些小说反映了现实中唐代文人士子对漂亮女子与缠绵恋情的深深向往。 其次,她们有着缠绵悱恻的爱情,也敢于追求爱情。《离魂记》中的倩娘为了追求爱情竟然灵魂出窍去追寻王宙“弃大义而奔君”。《柳氏传》中的柳氏仰慕韩翊的才华,柳氏在乱世欲保身而不得,但心之所寄多年直到再次相逢。《柳毅传》中的龙女与柳毅,柳毅帮助龙女跳出火坑,龙女也对柳毅产生爱慕之情,但因钱塘君胁迫柳毅迎娶龙女,柳毅“唯理有不可直”义正词严地断然决绝,柳毅返回人间。在我们都以为他们缘分至此的时候,柳毅“娶张氏,亡。又娶韩氏,

唐传奇中的爱情悲剧及社会原因

唐传奇中的爱情悲剧及社会原因 说到唐传奇大概首先会让人想到的便是《莺莺传》,而这部作品正是以爱情为主线的唐传奇故事。爱情,人类最普遍的感情,是贯穿每部作品的主线。它的产生、展开紧紧的与中国传统审美取向联系着。那种东方特色的感情表现方式就是距离,东方诗礼文化熏陶出来的感情总是委婉、曲折,含蓄而不直露、温和而有节制的。“距离”使才子佳人的爱情得到很好的诠释。距离在作品中分两步。第一步是“邂逅”的距离。第二步是“幻灭”的距离。 当我们在看完元稹的《莺莺传》之后,总会感到一种失落,一份感叹,有一种心绪无法释怀。为什么呢?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张生与崔莺莺之间那么纯真那么美好的爱情故事最终没能实现。其实《莺莺传》所表现出的悲剧性不仅表现在它的悲剧性结局,更多的是来自文中的悲剧艺术。 在《莺莺传》中,悲剧表现出深层的矛盾冲突。有人把矛盾的矛头直指“始乱之,终弃之”的张生,却是远远不够的。确实,如文中所述,张生的确表达了“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思想,是他“是用忍情”,没有坚守爱情,才最终导致爱情的破灭。但张生具有这样的思想并不是天生的,恰恰是一定社会思想的反映。是唐朝的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的体现。恩格斯把悲剧说成“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这一著名的论断,深刻地指出了悲剧的社会性质及造成悲剧的历史原因。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主人公为之奋斗的事业或理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而具有真理性、正义性和历史进步性。所谓“这一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是指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现实尚未具备实现主人公理想的条件,使主人公的事业或理想遭到挫折和失败。而在《莺莺传》中的“历史必然要求”则是指莺莺与张生之间所产生的美好的爱情。“这一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又是指人物内心和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双重阻力。正因为有这样的阻力的存在,才导致了爱情的破灭,也才产生出来悲剧。《莺莺传》中对崔莺莺与张生爱情生活的描写恰恰反映了唐代自由爱情意识的觉醒。这种自由的爱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唐代自由、开明的风气,但并不能掩盖封建王朝的封建腐朽的本质。 继《莺莺传》之后的另外一个唐传奇爱情悲剧的高峰,便是蒋防的《霍小玉传》。它是描写妓女和进士之间的爱情悲剧的传奇,女主人公霍小玉父死随母流入娼门,适遇李益“思得佳偶,博求名妓”由于双双相爱遂同居。但后来李益登科是他们之间爱情发生重大转折得关口,李益上任后,霍小玉预感到他们得结合遇到了麻烦,愁苦万状,但李益发誓不变心。可后来李益负约不归,与卢氏成亲,“其年腊月,又请假入城就亲”。后来霍小玉因长久抱病怀恨,与李益相见就“长恸号哭数声而绝”。 这里同样有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造成霍李爱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通观全篇,李益对霍小玉是有感情的,但这基础却在倾倒于霍小玉的天生美色:“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好相映,才貌相兼。”他们同居后,情笃意密,但霍小玉毕竟是个有头脑的女子,她为未来的前途担忧,所以“中霄之夜”霍小玉忽然流涕对李益说:“妾本娼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潜,使女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这就预示出他们的爱情将来要发生波折,以致酿成悲剧,李益上任后与卢氏成亲,这从全文来看李益也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