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实施节水灌溉的几点意见

沈荣开张蔚榛

我国水资源南北差异很大,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状况极不协调,就黄、淮、海地区而言,其耕地密度是全国平均值的2-4倍,而耕地平均水资源却为全国平均值的1/4-1/8,人均水资源量则为全国平均值的1/3-1/7。为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使用率已接近极限。地下水超量开采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沧州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已达94.Om(1994年资料),并与衡水漏斗连成一片,水井出水量减少并造成地面沉降等环境灾害。滨海地区地下水的大量开采造成海水入侵,其范围在辽宁省达366.3km2,山东达61.9km2。一些中小河流内陆化,自1994年以来,黄河年年断流,且断流时间和河段越来越长。河流来水减少,使水质恶化,河床淤积,湖泊萎缩,土地沙化,缺水已对整个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工农业及城乡居民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从发达国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长率要大于农业用水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在未来水资源的分配中,农业用水所分得的份额将越来越少,在农业用水中,若渔、牧、副用水比重加大(这是必然的),则种植业灌溉用水就成为最紧缺的用水部门,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在工农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研究农业节水的实施策略和途径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当地水资源,解决农业用水问题

当地水资源是指当地的降水,由于降水而产生的地表径流、降雨入渗蓄存于地下水面以上地层中的土壤水及渗入深层而形成的地下水。根据田园教授提出的农田用水量的概念,即除城镇工副业用水以外的农业区平均到单位面积上的用水量(以mm/a计),它包括:耕地作物的蒸发蒸腾量(ET),非耕地蒸发量(E)和人畜用水量。按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黄淮海平原的山东、河北、河南等18个地区的调查资料分析,农业用水量的大概数量为:黄河以北地区复种指数为1.5-1.7,土地利用系数(或耕地率,即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约为2/3,农业用水量为550-650mm/a;黄河以南地区,复种指数为1.7-1.9,耕地率约2/3农业用水量为650-750mm/a。在作物年产量达到6000-6750kg/hm2水平时,年缺水量约为50~lOOmm。上述估算说明,在降雨量和

地下水侧向补给量之和达到农业用水量的黄淮海平原地区,如充分利用当地降雨、地表径流和降雨补给的地下水,可以满足作物用水要求,不必自外区引水。北京市水科所在大兴县南各庄和礼贤乡纯井灌区的多年观测试验资料表明,当降雨量为600mm时,地下水可以达到采补平衡,作物年产量可达6300-7800kg/hm2。在降雨量不足以满足农业用水量的地区,年缺水量仅有50-lOOmm,按耕地率2/3计算,仅需自外区引水750-1500m3/hm2。据陕西泾惠渠井渠结合灌区1984、1990年资料,在平均利用地下水毛灌溉定额2025m3/hm2的情况下,获得了7950kg/hm2的产量,在耕地率为2/3时,缺水量约为135mm/a。

根据实验资料分析,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年用水量旱作区约为500mm,水稻区约600-650mm,年降雨量按150-200mm计算,旱作区年缺水量300~350mm,水稻区缺水450mm。在耕地率为2/3的情况下,为解决农业用水问题,需自外区引水的毛灌溉定额旱作区为4500-5250m3/hm2,水稻区为6750m3/hm2。

应当指出,上述缺水量的分析,是按常规灌水方法推算出来的一个粗略的数字,采用节水措施后,需自外区引起的水量可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它是建立在充分利用当地降雨或灌水补给的地下水的基础上,亦即在各地采取井灌或井渠结合(地表水和地下水结合)灌溉的条件下得出的。我国北方地区,70%-80%的年降雨量集中在雨季,为了保证存蓄多余的雨水,应利用当地各种条件,如沟、渠、坑、塘、洼地,尽可能地将降雨存蓄引洪回补地下水。

开发利用地下水,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少蒸发消耗,腾空地下库容,可以增加降雨的入渗量,同时还可起到除涝防洪,防止土壤盐碱化的作用。只要对地下水进行合理的开采和科学的调控,水资源就可以处于良性循环状况,保证可持续的利用。

我国北方平原有大面积地下咸水地区,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也应把地下微咸水和咸水资考虑在内。华北地区总面积为13.81万km2,咸水分布面积为8.39万km2(其中浅层有淡水的面积为1.28万km2)占总面积的60.7%,扣除有浅层淡水的面积,纯咸水区也占51.5%。经估算,华北平原浅层咸水区天然补给量每年达74.99亿m3。以黑龙港地区为例,厚度大于20m浅层淡水的多年平均补给量占地区浅层地下水补给总量的34.25%(见表1),而厚度为10~20m的淡水层和矿化度小于5g/L的微咸水或半咸水含水层地下水的多年平均补给量为18.2亿m3/a,占地区补给总量的65%。由于这部分咸水资源几乎没有开发利用(不到10%),意味着这部分地下水补给量属无效水资源。开发利用这部分劣质水一方面降低了地下水位,腾空地下库容,同时

通过降雨或灌溉水的入渗补给,使地下水储存量得以补偿和恢复。如果开采后咸水

含水层所得到的灌水补给量(降雨和矿化度低的灌溉水补给)超过开采量,则补充的

多余淡水将把咸水驱替到深层并排出区外,咸水将逐步淡化,因此,咸水的利用过

程也是咸水的改造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该区所能获得的补给量成为有效的水资源。

表1黑龙江地区浅层地下水类型

据国内外试验研究,作物可以吸取水

分和养分的土壤溶液浓度极限值为15~

20g/L,小麦返青时不超过10z/L,拔节后

不超过20g/L,这是理论上的极限值。实

际上,灌水时土壤含水率可达到田间持水

率,但随着土壤水分的消耗,当土壤含水

率达到控制下限(约为田间持水率的

55%—60%)时,土壤溶液浓度已可能超过上

述的允许极限。根据国内试验结果,一般

灌溉水的浓度应不超过5~6g/L。河北王

瞳等地实验表明,只要灌溉定额(如小

麦浇两水共90-120mm)合适及灌溉措施得当,多年用2—5e/L的微一半咸水灌溉,

不但未造成减产和土壤盐化,反而有时较用淡水灌溉增产。河北水科所在南皮县乌

马营进行咸水灌溉和咸淡水轮灌、混灌小麦、玉米两茬作物,10年平均产量分别达

到6960kg/hm2和8355kg/hm2。必须指出,咸水灌溉必须有适当的排水条件(结合灌

溉进行垂直排水或水平排水),以保证根层土壤溶液浓度不超过作物的生理极限。

二、按流域对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

在河流流域范围内,不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其分布和开采条件都是上游优

于下游,靠近河流的地区优于远离河流的地区。河流的上游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而

水量则比较充足。上游地区往往有良好的地下含水层,单井出水量大,水质相对较好,而下游含水层土壤颗粒较细,单井出水量小,且水质较差,有的地下水矿化度高,不宜用于灌溉。由于上游及靠近河流地区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条件,且

地面水的水价远低于开采地下水,往往大量引用。例如,黄河流域宁夏、内蒙古的

一些灌区,利用地下水井灌结合渠灌的面积很小,由于历史上长期无节制的引用河水,平均毛灌溉定额达12000-15000m3/hm2,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使得不同程度的盐渍土地面积达70%以上。河南省个别灌区有些年份的毛灌溉定额高达22500~33000m3/hm2,由于上、中游灌区引水过多,致使黄河下游断流现象不断加剧。国务院对黄河流域虽有明确的分水方案(以多年平均值为依据),但各年的来水及各地的需水情况不同,对不同季节不同年份,如何调配水量缺乏具体规定。干旱年份供需矛盾突出,各省用水必须按流域对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流域的不同部位根据具体条件采取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渠灌与井灌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流域的上中游,地表水、地下水的开采条件均较优越,应将原有的渠灌区改建为渠井结合灌区,将节约下来的地表水供流域下游缺水地区使用。中下游原有靠近河流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的渠灌区,亦应改造成渠井结合灌区。在水量调配上,枯水期应多采地下水,少引地表水,丰水期应尽量多引蓄河水进行灌溉或利用沟、渠系统回灌补给地下水。

要做到地表水、地下水统一管理,应建立健全的流域和灌区管理机构,赋予这些机构足够的权力。除此之外,必须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建立相应的水价政策,把水推向市场。在地表水水价远低于开采地下水的费用时,只要有地表水可用农民决不会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只有提高地表水水价才能真正做到统一管理。在“两水统管、统价”方面,新疆的一些灌区已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为了控制深层承压水的超采,必须加强地下水开采量和地下水动态的监测;为了保证承压水资源不致于过度恶化,必须采取经济手段,如收取高于替代资源的水费,必要时用立法手段限制开采。

为了推广节水灌溉,应采取差额收费办法,在灌溉用水量小于正常农业用水亏水量时按基本水价收取正常水费,超过额定用水标准时,其超出部分加倍收费,超出规定定额越多,所加的倍数越大,以此来抑制水资源的无效消耗。为了鼓励农民在汛期引蓄河水,此时水费的收费标准应显著低于枯水期。

将原有上中游和靠近河流的利用地表水灌溉的渠灌区改造为渠井结合灌区,节省下来的地表水在全流域统一调配,需要新建相当数量的机井,水费也将有所提高。为使这一改造过程顺利实施,国家对这些地区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挖掘作物节水潜力,实行节水灌溉

农田灌溉的任务是适时适量地将水自水源送至农田,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灌溉水从天然状态到被作物吸收最终形成产量可归结为两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通过灌溉取、输、配水系统将水引至田间,然后以适当的灌水技术将水变成可供作物吸收的土壤水,这一环节依靠一系列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来实现;第二个环节是作物根系自土壤中吸收水分(包括养分),经过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最后形成干物质(碳水化合物),这一环节由作物本身的生长生理机制来实现。节水灌溉增产的目标应是极大地提高上述两个环节中水的转化及产出效率。第一个环节含系统输配水和田间灌溉两部分,通过工程措施(如渠道防渗、管道化等),实行系统的科学管理和调配,可以大大提高输水效率,提高渠系有效利用系数。若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从0.5提高到0.7,意味着灌溉面积可以增加40%,足见潜力之巨大。但必须指出,从水资源的角度讲,提高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水,因为,从当今技术水平看,输配水过程中水的损失是有可能避免的,只是因为投入不足(或经过技术经济分析不可取),不能采取先进的工程技术而只能以水的消耗为代价。另一方面,输水过程中水的损失主要是蒸发、渗漏和废泄三部分。蒸发损失较少,废泄水回归地表水系统,渗漏水主要补给了地下水。从资源的整体而言,废泄水和渗漏水并没有真正损失,只是改变了水的存在时空和存在形式。田间灌溉环节与作物发生直接关系,它通过不同的灌水技术手段和灌水方法供给作物的需水,从整体上讲,也是以经济的投入为代价换取优质的灌溉效果。先进的灌水技术(如喷、滴、渗灌,波涌灌等)可以实现精确的灌溉,执行不同的节水灌溉制度,实现农田节水。

2

冬小麦腾发量强度模拟计算

如果说前述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实现节水,那么第二个环节实现节水就必须从农作物本身去挖掘。根据作物种类与生育阶段的不同,作物株间蒸发占总耗水量约为20%-60%,通过覆盖措施或采用适宜的种植模式(如套种)将“无效”的水分消耗(株间蒸发)变成可以形成干物质产量的作物蒸腾,在同样供水条件下获得更好的产量。表2为根据冬小麦秸秆覆盖田间试验进行不同生育阶段腾发强度模拟计算结果。从表

中看出,任一生育阶段覆盖后作物蒸腾

量占总腾发量的比例都有明显增加,其

中尤以返青拔节期为显著,这是由于覆

盖后,土壤含水率比同类未覆盖农田的

高,高的土壤含水率使得作物能吸收更

多的水分,促进蒸腾强度

的增加。大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覆盖农田都增产,除了覆盖改善农田的水热环境外,良好的农田墒情也是原因之一。

陈玉民等的研究表明光合作用速度最大值并不发生在土壤高含水率区,三个不同时间的实测结果都显示出当土壤含水率为16%—17%(重量百分比)时,净光合作用最高。这说明,从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形成产量而言,并不是含水率越高越好,因为高含水率情况下部分水分消耗将是无效的。气孔是植物体的水汽通道,其阻力大小不仅影响CO2气体进入的程度,同时还影响植株体内水汽散失的状况。从土壤含水率与气孔关系看,在土壤含水率为14%-15%处气孔阻力有一突变点,当含水率低于此值时,气孔阻力明显加大。这表明,当土壤含水率低于14%时,作物将通过增加水汽散发的阻力抑制作物蒸腾以适应供水之不足。其他的研究表明,植物各生理过程(生长、蒸腾、光合、运输等)对水分亏缺的反应是不同的,轻度的水分亏缺能影响叶片的扩张生长,但不影响叶片气孔的开放,因而对光合作用速率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总之,作物形成干物质有一个适宜的土壤供水条件,同时作物还有一定的对水分供应不足的自适应能力。人们大可不必谈旱变色,只要充分研究作物生产与水分供应的关系,充分调动作物内在的对水分胁迫的自适应功能,既实现节约用水又能获得高产是完全有可能的。

比较上述两个环节的节水机制可以看出,第一个环节节水效果的取得,需要工

程技术(或设备)的支持,这些方面的技术比较成熟,需攻克的技术关键相对较少,实施后效果明显且收效快。但“硬件”建设投入高,它的实施受国家和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所制约,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实力和农业生产水平看,短期内大范围推广应用这些技术似乎尚有困难。第二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掌握农田耗水的特性——作物生长发育、作物干物质形成与水分供应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农耕技术和适宜的灌溉手段(如保证需水敏感期供水而适当削减或取消非敏感期供水、以水的生产效率最高为供水准则的非充分灌溉;适应水源条件不稳定,在干旱年份局部面积不保证完全供水的有限灌溉;为改善农产品品质,在作物某一特定生育期主动减少供水量的调亏灌溉等)实现节水。它是从作物本身去挖掘节水潜力,是一种以内涵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从节约水资源讲,这是农田节水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加大科技投入,为节水农业的全面实施做好准备

节水农业是对传统的农业用水习惯的一场革命,必然在科学技术上带来许多新问题,一些传统的理论要更新,某些建立在常规条件下的物质运动规律要加以延伸或重新认识,把节水农业简单地归结为某几项新技术的应用或只要有资金就能节水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节水既然是今后永恒的课题,我们在考虑近期效益的同时还必须有长远的目光,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开展研究,进行科技攻关,为节水农业的全面实施做好充分的理论和技术准备。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节水农业实施后的环境影响

节水农业实施后,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其对生态环境影响如何,是否会引起环境的恶化?或者说,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我们应该实行什么样的节水农业措施,这是在确定节水农业方案时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如下。

(1)实行节水后地区水资源条件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一个地区将渠系利用系数提高了20%,意味着原来作为废泄水排入下游江河的或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这部分水源就不存在了;农田实现了节水灌溉后,传统灌溉条件下的深层渗漏损失没有了,过去作为地下水补给的灌溉回归水也不存在了;麦秸覆盖,其覆盖层具有贮水功能并且改变了地面糙率,地表径流量将小于一般农田,其形成过程将滞后于一般农田;塑膜覆盖与麦秸覆盖正好相反。总之,应

该探讨实现节水后地区水文、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对地区水资源状况应按变化了的条件重新估算。

(2)改变了种植模式或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农田土壤水动态将有所改变,其对田间小气候、农田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3)实施节水灌溉后,如何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以及化肥、农药的淋洗状况和对环境的污染将产生什么变化。

(4)大面积推广塑膜覆盖产生白色污染的问题如何解决,可降解膜的应用和推广的有关技术问题的研究。

2.突破传统灌溉理论,建立节水灌溉理论新体系

农田灌溉排水是一门古老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灌排理论已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但其理论体系没有变,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和运行等都是建立在保证农田充分供水的基础上,以获得作物高产为目标,以土壤湿度(水稻以水层淹水深度)为其约束条件,保证“及时足量”提供农田水分,作物需水量的分析,灌溉制度的制定,田间灌溉技术和灌水控制要求,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理论,灌溉系统的水管理模式,灌溉工程技术经济分析评价等都是按照这一供水准则建立的。在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获得单产最高的供水准则要被以获得单位水的生产效益最高的供水准则所取代。近年来,国内外虽然已经开展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灌溉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其主要目的还是基于为解决缺水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没有将它作为一种正常的普遍采用的灌溉理论和行为来对待。根据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形势和持续发展农业要求看,可以预计,在21世纪,在水资源不足的国家或地区将把非充分灌溉或局部灌溉(前述有限灌溉和调亏灌溉等属此类型)作为一种正常的灌溉行为替代传统的充分灌溉和全面

灌溉。

非充分灌溉理论虽脱胎于传统的灌溉理论,但绝不是原理论的简单延伸,它融进了新的概念,新的技术方法,以及当今高科技的新成果,其主要内容如下。

(1)作物受水分胁迫条件下需水规律的研究;目前应用广泛的彭曼法虽然在理论上比较完善,处于逆境情况下(含不同生育阶段受不同水分胁迫),作物生长的内在规律将发生质的改变,应用原来的彭曼模型(或其他改进模型)已不可能,必须研究

新的模型。近年来,水稻已突破原来习惯的淹水灌溉模式,改用“薄、浅、湿、晒”,“薄露灌溉”,“控制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增产、省水效果十分明显,过去以淹灌为主的作物耗水量估算模型已不适用,如何确定湿润或露田阶段的作物田间耗水量是一个新的课题。灌溉制度的制定、灌溉用水量的多少、农田灌溉的实时预测等取决于所采用的节水模式,取决于相应节水模式下对作物需水量的正确估算。

(2)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农作物所获得的产量被认为是唯一的(其他作物生长因素相同时),但在以单位水产值最高的供水准则下,要作出正确的决策,必须掌握不同农田耗水条件下的作物产量,即需测定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不同地域、不同年际(气象条件)间作物耗水与产量的关系均有差别。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是实现非充分灌溉的一项基础数据,需要有相当多的资料积累才能找到其正确表达式,试验研究工作量大且费时,必须及早有计划地加以安排。

(3)目前,人们创造了许多田间灌溉节水的新技术、新工具,有需要专门设备的喷灌机、微喷机具、滴灌装置、利用轮胎废料加工制作的新型渗水管;也有以提高灌溉均匀度以达到节水目的的新型地面灌水技术,如涌流灌、膜上灌、水平畦(沟)灌和实现了机械化的坐水种等。这些节水灌溉新技术有些是引进的,有些是在节水灌溉研究实践中新创的,这些新技术、新方法除了尚需进行试验和改进外,更重要的要在设计方法和理论上加以完善和提高。

(4)节水灌溉或非充分灌溉。相对充分供水的农田,其水分环境比较恶劣,为确保在不良的水分环境下农作物获得理想的收成,农田科学水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农田墒情监测预报系统,需发展不同下垫面SPAC系统水分、水热迁移以及水肥耦合理论;需要研究不同尺度下农田墒情预报方法;需要探讨水分一作物生长模型;需要开发“3S”技术在水资源调配和灌溉系统水管理中的应用技术。

总之,节水灌溉是社会发展的新事物,是一场技术革命和创新,要保证这一新技术取得成功,必须打好基础,做扎扎实实的研究,迎接未来的挑战。

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doc 18页)

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doc 18页)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水资源合理配置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

来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因而,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不仅应适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还应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 水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具有如 图1所示的密切关系。其中一个系统的变化 将会同时影响另外两个系统朝正负两个方 向产生相应的变化。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不 仅提供生活生产材料(a),而且具有气候调 节(b)、水土保持(c)、环境美观(d)、旅游 娱乐(e)等功能;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也具 有很大的作用力.林业、渔业等生物资源掠 夺性开发利用(f)对生态系统的天然平衡会 造成破坏。生态系统依赖于水资源,水源的枯竭会导致植被退化(g)、土地荒漠化(h)、动植物大量消亡(i)等严重生态事件,而水质的退化(j)也会造成水资源使用功能的下降,造成对植被、鱼类等生态系统主体的严重损害。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系统也具有重要的调节、涵养以及水质净化(k)等功能。生图1 人—水—生态三系统的相 互作用

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

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本文关键词:水资源,策略,配置,研究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本文简介:摘要:立足于水资源合理配置这一中心话题,结合各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及保护现状,深入探索能够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关键词:水资源;节水型社会;水资源信息系统;随着我国 __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耗的水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逐渐出现了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导致社会公众开深入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本文内容:摘要:立足于水资源合理配置这一中心话题,结合各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及保护现状,深入探索能够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型社会;水资源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 __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耗的水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逐渐出现了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导致社会公众开始对水资源能否实现可持续供给产生了恐慌心理。作为能够促进社会战略发展的经济性资源,水资源的供给情况直接关乎着国

计民生,因此当前亟待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最大限度体现出我国境内现有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1、优化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 只有不断优化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全社会范围内节? 加盟幕繁R馐叮? 真正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配置水资源的重 要指导思想。在优化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的时候,首先应当着手建立水资源利用的市场机制,不断推进水权、水价以及用水市场的改革进度,逐渐构建符合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实际情况的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规范该地区的用水市场。同时,各地区水资源的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当尽早明确初始用水权的情况,逐步构建水权交易市场,强化有关部门对于水资源的调控管理,以便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科学转让,体现水资源配置到该地区的社会效益。其次,各地区相关部门还要积极构建多样化的水利投资体系,向社会范围内广泛征集资金,对于合理的水利投资项目可以选择发行水利债券的方式,打造水利资源投资利用的新渠道[1].

浅谈我国水资源现状与管理对策

浅谈我国水资源现状与管理对策 在认知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加强我国的水资源管理。 关键詞:水资源管理;水权;水价 1.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为2.8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2300m3,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在世界上排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夏季水多,冬季水少。全国670个大中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8个。总体来看,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氯化物等组分的含量普遍升高。水资源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和利益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管理水平落后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各国中并不算少。但我国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却不理想,无论是农业用水或工业用水,都存在很大浪费。在某些地区,一方面供水紧张,另一方面用水十分浪费。这表明,我国水资源管理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2.2 体制和政策上存在弊端 水资源的国家级管理体制上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未建立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形成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第二,我国水资源管理目前处于分散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中央统一水管理体系。 2.3 忽视了节水方针的实施 我国用水量在逐年迅速增长。全国用水量达到4700亿m3,尤以大城市用水量增加最为剧烈。2020年将达到6500亿m3,这种用水的迅速增加,使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出现了用水和供水之间的矛盾。 3.水资源管理对策 3.1 制定科学的规划以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经济

水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经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水资源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资源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不可替代的可再生资源。水资源短缺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中诸多矛盾的焦点,如何加强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虽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匮乏与需水量日益增大这一矛盾越来越严重,人们对于处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保护水资源这一问题更加关注。下面本文将根据已有资料论述,水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关系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 水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水资源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是工农业等一切经济活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投入资源,又是人类消费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消费品,并且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水资源是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水环境正在日益恶化,根据1993~1995年水利部组织的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在评价的700余条河流中,水质良好的只占评价河长的32.2% ;受污染的河已占评价河长的46.5%。在全部评价河长中,有2. 5万km的河段水质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1993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达356亿m3,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水污染源。 同时,我国的地下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多个城市的地下水中检测出重金属超标等情况。还存在部分地区过分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海水倒灌,目前,我国广东省这一现象尤为严重,在湛江市,在10年前就出现了海水倒灌导致地下水盐化的现象。现在北方的农村,由于地下水的匮乏,也出现了井越打越深的情况。

水资源合理配置差不多概念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差不多概念 1.差不多概念 水资源合理配置能够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确实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爱护与治理。在中国,特不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要紧缘故: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专门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差不多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

现的。其差不多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治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进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资源分配中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类用水竞争、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不同水利工程投资关系、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当代社会与以后社会用水、各种水源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中相对公平的、可同意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讲,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而优化配置则是人们在查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2.水资源体系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题库

1.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 含义:从供水角度讲,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产、生活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分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性水资源; 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特征:自然属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利用多样性等。 社会属性:商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特性;对自然环境影响:使水—土—岩系统相对稳定。对社会影响:水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模式。 2.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 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 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 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 开发利用趋势: 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 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更加重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 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 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和水,河流分配。时间:夏多冬少; 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 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 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缺点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和以需定供、以供定采的供水政策。 4.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量计算? 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水资源数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资源量的评价,可以确定可利用水资源数量,可以为合理配置地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水资源量评价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5.区域降水量有几种计算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区域平均降雨量)。 方法一:算术平均值法。X=1/nΣX i

水资源合理配置诠释

水资源合理配臵诠释 王士武、陈雪、郑世宗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水资源水环境所,杭州,310020) 摘要:从水资源合理配臵的定义出发,全面分析了水资源合理配臵的范围、原则、机制、手段、途径和模式。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臵原则机制手段途径模式 1、水资源合理配臵的界定 配臵是指配备、安排[1]、[2]。资源配臵是指生产性资产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资源分配之所以成为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资源供应有限,而人类欲望通常又无限,另一方面是由于既定资源具有多种不同可供选择的用途[3]。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对水资源合理配臵的定义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续性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臵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调配[4]。 通过以上概念界定可以看出,水资源配臵问题提出的前提是水资源有限性而导致的供需不平衡矛盾以及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矛盾,关注的重点是多种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的分配。实际上,水资源区别于其他自然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时程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因此水资源合理配臵不仅体现在空间上,同时也体现在时间上。所以水资源合理配臵可以进一步界定为: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续性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臵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在时间上和空间(包括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上进行的调配。 2、水资源合理配臵的内涵 2.1 水资源合理配臵的范围 水资源合理配臵的范围一般是在流域范围内或特定区域范围内。 在流域范围内,由于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协调,通过流

浅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 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 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关键词:我国;水资源;短缺

目录 中文摘要 中文关键词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4) (一)水资源的定义与特点 (4) 1、水资源定义 (4) 2、水资源特点 (4) (二)水资源的重要性 (5) 1、调节气候 (5) 2、水磨塑造地球表面的形态 (5) 3、水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 (6) 4、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 (6) 5、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6) (三)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6) 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6) 2、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 (8) 3、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成就 (9) 二、我国水资源短缺产生的原因 (9) (一)社会、自然原因 (9) 1、人均水资源少 (9) 2、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组合不相适应 (9) 3、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 (9) (二)经济、人为原因 (10) 1、供水增长、防治水污染力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10) 2、用水设施落后,用水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较大 (10) 三、我国应对水资源现状的对策 (10)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成为学术界 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随之飞速发展,人类的生产 生活活动范围持续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持续剧增,人类活动的扩 张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所以在有限的水资源和人类无限发展 潜力的矛盾中,需要把握一定的范围来协调其中的关系。经济发展需 要资源支撑,水资源在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 系研究可为人类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 长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注重,国内学者使用的不同方法对不同区域 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相关两者间的相关性,徐鑫等[1]以甘肃省武威 市为例,剖析了干旱绿洲型区域的水资源短缺在一定水准上会制约经 济发展的宽度和广度;罗兰等[2]通过对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系统、环 境系统协调度的分析,探究了新疆各地州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 的匹配水准,预测了未来新疆水资源状况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 的严峻形势。近年来研究两者关系的方法采用脱钩理论与协整理论较多,如潘安娥等[3]、谷学明等[4]基于内外部水足迹视角分别对 湖北和江苏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实行了脱钩分析,得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升,但同时水资源压力在持 续增增加,提出节水和控制污染是降低水资源压力的重要方向。潘丹 等[5]使用协整理论,选择农业用水量与农林牧副渔总产值指标研究 中国东、中、西部两者的关系;李松华[6]选择工业用水量与工业增 加值指标研究河南省的两者关系;罗光明等[7]等选择供水总量与GDP 指标、覃龙等[8]选择农业用水总量与农业GDP研究了新疆的两者关系。就动态关系来说,部分学者得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存有正向 效应的结论,但部分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如万永坤等[10]使用 “增长阻尼”理论、刘耀彬等[11]使用“增长尾效”模型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受到水土资源的约束。本文使用协整理论并整合新疆和 田地区1997—2013年的生活、工业、农业、总用水量指标与GDP数据,构造和田地区水资源消耗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

水资源作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综述 水资源作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已经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中央去年在两院会上强调指出,要大力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我国资源,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对水资源需节水和防污并重。绵阳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编发《绵阳市水资源公报》,定期向社会各界公告水资源的情势、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结合绵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全民节水、惜水、保护意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做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兼顾用水公平,统筹解决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立起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从而保障流域综合用水和促进流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区,幅员面积20244Km2,涪江水系是绵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水源。涪江中上游山区,人少地阔,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短缺的中下游丘陵平坝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2004年,绵阳市降水量分布总体相对去年变差有所减小,年总降水量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不包括天然客水和跨流域调水)为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亿m3,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后,全市总水资源量为亿m3,比去年减少亿m3,人均1808 m3,全市入境水量亿m3(其中跨流域调水亿m3),出境水量亿m3,水利工程蓄水变化量为亿m3。 2004年,全市总供水量为亿m3(其中地表水占%,地下水占%,其它水源占%),总用水耗水量为亿m3,占总用水量的%。全市人均用水量330m3/年,万元GDP用水量为353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48m3。 2004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为16833万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7920万吨,占%,其它废水(建筑业废水、生活废水、第三产业废水)占%,城镇生活废水处理率达%。对全市936公里河长的水质评价结果:Ⅱ类河长占%,Ⅲ类河长占%,Ⅳ类河长占%,劣Ⅴ类河长占%。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资源分配中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类用水竞争、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不同水利工程投资关系、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当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用水、各种水源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中相对公平的、可接受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而优化配置则是人们在寻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2.水资源体系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以往的水资源系统,研究的是如何对国民经济起到保障作用,即研究水资源量对国民经济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进行有效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入口的增加,用水量迅速增长,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从而也唤醒人们对如何利用水资源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研究水资源数量上的合理分配,还应研究水资源质量的保护;不仅研究水资源对国民经济的效益和人类生存的需要,还应研究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环境或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不仅研究如何满足当今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还应研究如何满足未来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因而,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不仅应适

水资源经济学

浅谈水资源经济学 摘要:所谓水资源经济学就是研究日渐稀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经济科学,旨在使消费者以同样的水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用满足或者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消耗获得同样的效用满足,使生产者以同样的水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水平或者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出水平。该学科的发展呈现出研究内容的扩展趋势、研究重心的转移趋势和学科发展的深化趋势。从“重供给分析、轻需求分析”向“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并重”的转变、从“重技术分析、轻制度分析”向“技术分析与制度分析并重”的转交、从“重工程设计、轻政策设计”向“工程设计与政策设计并重”的转变是水资源经济学研究内容和水资源政策的重要转型。关键字:水资源经济学国内外状况三大趋势 1 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水资源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和极其丰富的功能,大体上具有生活用水功能、生产用水功能和生态用水功能。生活用水功能包括饮用、梳洗、装点等功能,生产用水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运输用水、养殖用水等功能,生态用水包括水生态景观、水生态调节、水环境容量等功能。这种水资源的多用途性,就需要经济学研究如何将稀缺的水资源配置到人们最急需的地方去,以产生最高的效用。 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客体包括:河流、湖泊、湿地、近海水域的保护;陆地的排水系统;洪水防范和海岸保护;大坝项目;洁净水的供给;家庭、农业、工业和其他部门的水资源的使用;废水的处理及其排放。他阐述了水资源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分析的十大领域:第一,向家庭、农业、工业和其他部门供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足够的水资源;第二,确保低收人家庭的洁净水的使用;第三,确保农牧业水资源的供给和使用;第四,净化家庭、农业和工业排放的污水;第五,防止洁净水供应和废水收集企业垄断权力的滥用;第六,保障城乡抗洪及其排水;第七,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流动的能力;第八,保护在所有洁净水和海洋水环境中的生物物种及其生活习性;第九,减少和消除国际水资源冲突;第十,确保政府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进行公共投资的支出的透明性。他的分析概括了水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可能领域,但是并未对此进行严格界定。 简单地说,水资源经济学涉及三个大的问题:一是如何把过多的水化害为利,这一部分可以称作水利经济学;二是如何使有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1828747.html,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作者:李文军孙子清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7期 [摘要]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突出存在着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尤其是,用水浪费、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共存,使得水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寻求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式。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措施 作者简介:李文军,单位:陕西省府谷县防汛办;孙子清,单位:陕西省府谷县流域办。 一、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根据稀缺资源分配的经济学原理,水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有效性与公平性的原则,在水资源利用高级阶段,还应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即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应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是基于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行为中的商品属性确定的。以纯经济学观点,由于水利工程投资,对水资源在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应解释为:水是有限的资源或资本,经济部门对其使用并产生回报。经济上有效的资源分配,是资源利用的边际效益在用水各部门中都相等,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有效性”,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意义上的有效性,而是同时追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的环境效益,以及能够提高社会人均收益的社会效益,是能够保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利用效益。这需要在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中设置相应的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并考察目标之间的竞争性和协调发展程度,满足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原则。 (二)公平性原则 以满足不同区域间和社会各阶层间的各方利益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为目标。它也许遵循有效性原则,也许不遵循。它要求不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效益或资源利用效益在同一区域内社会各阶层中的公平分配。例如家庭生活用水的公平分配是对所有家庭而言的,无论其是否有购水能力,都有使用水的基本权利,也可以依据收入水平采用不同的水价结构进行分水。 (三)可持续原则

水资源管理经济手段的选择与运用 (1)

收稿日期:2007-07-10 作者简介:舒俊杰,男,长江水利委员会财务经济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7)11-0105-03 水资源管理经济手段的选择与运用 舒俊杰1 柯学莎 2 (1.长江水利委员会财务经济局,湖北武汉430010; 2.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10)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趋加剧,水资源管理中经济手段的运用日益得到重视和推广。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是经济理论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的产物,从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出发,综合考虑水资源的实际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经济政策,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经济措施和经济手段,对于充分发挥经济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协调主体间的利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水资源管理;经济理论;经济手段;研究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1 水资源的经济属性 (1)稀缺性。经济学中稀缺性是指在既定资源禀赋与技术水平下,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资源的供给是不足的。作为自然 资源之一的水资源,其第一大经济特性就是稀缺性,其稀缺性同时包含着物质稀缺性和经济稀缺性两个方面,并且可以相互转化的。如缺水区自身的水资源绝对数量都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因而当地的水资源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物质稀缺性,但如考虑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节水、循环使用等技术方法,水资源的稀缺性最终体现为经济稀缺性,只是所需要的生产成本相当高而已。结合水资源的自然特点,水资源的稀缺性又是动态变化的,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是变化的。 (2)不可替代性。水资源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态和环境的基本要素,也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生产要素,其作用与自然特质决定了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不仅强化了其在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也增强其稀缺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程度。 (3)垄断性。 受自然条件限制,水资源具有自然垄断性,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等不同,各地区的水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加之由于长距离调水的不经济性,造成了各地区用水的自然垄断格局。 由于水资源的特殊性,为保证社会各阶层和各个方面在用水方面的公平合理,政府必须采取法律、行政等管制措施实施管理,从而使水资源具有行政垄断性。!经生产加工后的水资源是一种特殊商品,流通性相对较差,供需双方不能自由选择,其经营主体一旦确定后,就具有市场垄断性。 (4)准公共物品性。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物品。准公共物品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两重属性,相对于公共物品而言,准公共物品尽管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不能够排斥其 他人的使用,但其使用和消费地域、受益范围可能呈现局限性,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水资源具有典型的准公共物品特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具有?拥挤性#,当政府免费提供水资源或象征性地收费时,人们会无控制地过度消费,在大家都可以使用却不能限制别人使用的情况下,极易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即受益的不可排他性导致的资源枯竭与破坏,即造成?公地悲剧#。但水资源的使用又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经过取水设施供应到最终用户的水就变成了商品,属于典型的?私人物品#。 (5)开发利用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对他人造成损害或带来利益,却不必为此支付成本或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外部性分为外部正效应(或外部经济)和外部负效应(或外部不经济),正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对他人产生的有利影响,负外部性则相反。 外部性的存在对资源会产生不当利用情形,导致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失灵。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负效应表现为3个方面: 水资源的代际外部性和代内外部性,也可称之为纵向外部性,即现在的用水行为可能对后来人的福利产生影响,导致后来者可用水量减少; 取水成本外部性,在一定流域、一定时期内,水资源的可获取量是相对稳定的,用水行为对相关联的取水者产生影响,并增加他人取水成本;!环境外部性,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如造成水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地下水位的下降、海水倒灌和土壤盐碱化等降低水资源的再生能力,增加社会边际成本。同时,节水、治污、水土保持及水利工程建设等行为存在外部正效应,降低他人取水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用水效益,进而增加社会总福利。 2 水资源管理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手段 2.1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 第38卷第11期人 民 长 江Vol.38,No.112007年11月 Yangtze River Nov., 2007

浅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措施

浅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措施 摘要:当前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需水量的增加;人类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质增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因此认识水资源, 义乌江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调蓄困难,水量季节性变化大,丰水期最大流量可达2770m3/s,而枯水期最少流量则几乎为零,使城区和沿江两岸供水量得不到保证。 2.人口众多,城镇密布 义乌市总面积1105.46平方千米,其中建城区面积90平方千米(2011年)。

户籍人口74万,常住人口123.40万,登记人口达190.79万人(2011年底)。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达13483人/km2.中心城区的人口高密度和周边城镇密布、人口众多,区域需水量极大,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不利因素。 3.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市的经济支柱,但其布局过于分散,遍地开花,且有 二、探究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是从水资源取走所需的水量,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后,数量有所消耗,质量有所变化,另外地点回归水源;二是取用水能(水力发电)、发展水运、水产、维持生态平衡等。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灌溉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21世纪将出现许多用水紧缺问题。在可供淡水

有限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宝贵的资源。 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 1.1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降低工业用水量的主要途径是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提高循环用水率。如炼钢厂用氧气转炉代替老式平炉,不但提高了钢的质量,而且用水量降低了 水 冲洗高层建筑的厕所。北京也曾修建过类似的“中水道”系统。 2.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前述水资源紧张的第一个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如气候、地理位置,淡水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人们试图通过调节水源流量、开发新水源的方式加以解决。 2.1建造水库。建造水库调节流量,可以将丰水期多余水量储存在库内,补

水资源稀缺的经济学思考(一)

水资源稀缺的经济学思考(一) 摘要:在资源经济学分析框架里,水被认为是“可再生”的,但我国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表明:水,正在从“可再生资源”转化为“不可再生资源”。从经济学角度阐明了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的原因,并提出政府应当拓宽思路,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用经济学的方法,从更高角度来解决当前的“水荒”问题。 关键词:不可再生资源;价格理论;供需均衡;公地悲剧 1经济学角度上认识水资源 在资源经济学分析框架里,经济学家们往往依赖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计算,定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例如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建立所考虑的资源的“年获取量”与“总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获取量保持不变但总存量随时间逐渐递减,就说该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否则,就是“可再生”的。于是得到诸如水、空气、鱼群、森林这类资源,为“可再生资源”,而诸如矿产、能源、资本品此类为“不可再生资源”。然后,再根据资源的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提供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定价准则。 但是这样一种基于工程学的资源分类方法,不仅不符合经济学原则,而且不适应目前我们遇到的资源经济学问题。事实上,中国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表明:水,正在从“可再生资源”转化为“不可再生资源”。说起来,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却占了97.2%,陆地淡水仅占2.8%,而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又仅占淡水储量的0.34%。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数量极有限的淡水,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污染。据科学界估计,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目前已有70%,即17亿人喝不上清洁水,世界已有将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我国人均淡水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 2水资源的稀缺性及特点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而居第6位。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88位。而且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水资源每年在递减。从淡水资源看,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2900立方米,我国仅2695立方米,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同时,我国的水资源污染也十分严重,并已成为世界上肝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农村被污染的水资源。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饮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万人正在饮用高氟水。除了健康问题,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还让中国经济付出代价。来自政府的信息表明,水资源短缺每年给中国工业带来的损失达250亿美元,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达190亿美元。中科院的一位教授计算过,若把污染的代价算在内,中国1980年到200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应该为6.8%,而不是官方公布的9.6%。 为何水资源变得如此岌岌可危?我国水资源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全国降水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上极不平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差别悬殊,历史上水旱灾害极为频繁,北方有的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相当于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水丰富的南方却常常发生季节性干旱;②缺乏科学的用水定额和管理,生产耗水量大,水的浪费相当普遍,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有45%,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远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一般只有25%至40%;③水资源的再生性不是永远都有保障的,特别是地下水,地下水的再生性是有条件的,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使可再生的资源变为不可再生。我国目前污水排放量大,但处理率很低,全国年排污水363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水质性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 3水资源危机的成因 在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之后,我们用经济学理论从更深层次来思考产生水资源危机的成因。价格理论告诉我们,当某种资源的价格严重低于一般均衡水平时,便会发生资源的浪费。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实施节水灌溉的几点意见 沈荣开张蔚榛 我国水资源南北差异很大,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状况极不协调,就黄、淮、海地区而言,其耕地密度是全国平均值的2-4倍,而耕地平均水资源却为全国平均值的1/4-1/8,人均水资源量则为全国平均值的1/3-1/7。为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使用率已接近极限。地下水超量开采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沧州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已达94.Om(1994年资料),并与衡水漏斗连成一片,水井出水量减少并造成地面沉降等环境灾害。滨海地区地下水的大量开采造成海水入侵,其范围在辽宁省达366.3km2,山东达61.9km2。一些中小河流内陆化,自1994年以来,黄河年年断流,且断流时间和河段越来越长。河流来水减少,使水质恶化,河床淤积,湖泊萎缩,土地沙化,缺水已对整个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工农业及城乡居民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从发达国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长率要大于农业用水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在未来水资源的分配中,农业用水所分得的份额将越来越少,在农业用水中,若渔、牧、副用水比重加大(这是必然的),则种植业灌溉用水就成为最紧缺的用水部门,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在工农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研究农业节水的实施策略和途径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当地水资源,解决农业用水问题 当地水资源是指当地的降水,由于降水而产生的地表径流、降雨入渗蓄存于地下水面以上地层中的土壤水及渗入深层而形成的地下水。根据田园教授提出的农田用水量的概念,即除城镇工副业用水以外的农业区平均到单位面积上的用水量(以mm/a计),它包括:耕地作物的蒸发蒸腾量(ET),非耕地蒸发量(E)和人畜用水量。按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黄淮海平原的山东、河北、河南等18个地区的调查资料分析,农业用水量的大概数量为:黄河以北地区复种指数为1.5-1.7,土地利用系数(或耕地率,即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约为2/3,农业用水量为550-650mm/a;黄河以南地区,复种指数为1.7-1.9,耕地率约2/3农业用水量为650-750mm/a。在作物年产量达到6000-6750kg/hm2水平时,年缺水量约为50~lOOmm。上述估算说明,在降雨量和

浅谈中国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水资源过度开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染严重,缺乏保护和高效利用,水生态系统退化等,本文从中国当代水资源现状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提出尊重客观规律,谨慎开采地下水,重视水资源保护和修复,污水和雨水资源化,提高海水淡化技术,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水资源立法等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关键词:中国水资源;水资源现状;措施建议;可持续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水资源大会曾向世界各国多次警告,由于缺水,全球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肯定受到制约,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淡水需求量将增加40%,届时将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一个严重的缺水国家,以人均水资源为例,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已成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随着人口的大量迁移和集中,局部地区高强度需水与水资源天然分布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加剧,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正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以及极端与突发事件频繁等各种突出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俨然成为当今中间乃至世界的重要课题。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系统工程。它需要在水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应用等方面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才能奏效,任何偏颇或缺失都可能事倍功半。面对这一实际,笔者在前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切入,提出一些对于基础现状解决的见解和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发展对水需求急剧增加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需求总量为4400亿m3,20世纪90年代为5500亿m3,2000年增至6000亿m3,2010年需求总量近7000亿m3。预计2030年将增至8200亿m3。目前,中国人口已达13亿,今后,中国人口仍将继续增长,预计2030年将达到高峰。2050年,中国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将从20世纪80年代的2700m3减至1700 m3中国有近2/3的城市将出现供水不足,年缺水约60亿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