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

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
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3 期

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

郭庆科

内容提要日本的集体主义表现为非血缘性群体的团结合作,在企业中形成工作团体的集团精神;中国的集体主义则表现为亲族团体内部的协作,在企业中则发展成为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家族三义。二者都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但中国的企业将血缘关系混入工作关系,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战后日本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为我国当前改革开放中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一、中国和日本的集体主义传统

中国和日本虽然同有集体主义传统,但中国和日本的集体主义又有很大不同。

日本的集体主义是以地域共同体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这种共同体就是日本人的“内群体”,它是地域性的,利益性的,而非血缘性的。它最初以村落的形式出现,表现为个人与村落内其它成员的团结协作、协调一致,及对领主和群体利益的忠诚,在近现代则转化为企业集团的形式,表现为个人与其他企业成员的合作及对企业共同利益和领导者的忠诚。日本人的血缘意识淡漠,其亲属、家族意识接近于西方① ,共同体意识和共同体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之上。日本人往往将所属共同体称为“家”,领主或企业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类似于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前者为共同体的生存、发展和每个成员的利益负责,后者则对所属团体显示无限的忠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则是以亲族主义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以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两大群体之中,一个是以异姓亲属组成的亲属群体,另一个是以同姓家族组成的家族群体。这种血缘关系是没有地域上的界限

的,前者相对来讲较不稳定,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淡漠,后者却是极为稳定的,表现为万世一系的种姓制度。个人在两大群体的保护下长大,然后就是对两大群体尽自己的义务。中国人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决定人际关系的亲疏的,如果顺序颠倒,或对无血缘关系的人表示亲密,则是不正常的。“为亲方服务,与亲族协作’夕是每个人行为的准则,亲族内部的利益是一致的,互相团结,一致对外,对亲族以外的人则疏远、排斥。“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其典型的体现。

二、日本集体主义传统的成因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表现

日本集体主义的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凡方面:(一)生产、生活条件。日本是一个岛国,山脉纵横交错,耕地面积较少,山脉、河流、大海将日本分成了许多面积狭小的区域②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些区域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日本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就形成了相对封闭的、集中的村落。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是日本地域性共同体形成的先决条件。日本自然灾害较多。台风、地震、火山、海啸随时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自然灾害,得到生存,这就使得非血缘性协作成为必要。日本人有句有名的俗语“没有亲戚死不了,没有邻居活不成”, 就是这种地域性共同体意识的明确概括。(二)生产方式。从中国引入水稻生产后,以水田耕作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地域性的团体协作显得更. 81 ⑥ 1994 一2009 ChlnaAcadelll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 . Allrightsreserved . http :从vww . cnki . net

为重要。水稻生产提高了产量,但也对生产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稻种植的季节性强,错过很短、哪怕凡天的时间都会给整个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以家庭为单位是不行的,必须全村统一决策、组织全村成员齐心协力才能奏效③ 。上至决策者(村长、领主),下至每一个村民,都必须以集体利益为重,对集体的决策绝对服从,任何有损集体利益,不利于群体协作的行为都是被严格禁止的。在非生产季节,还要修建公共水利设施、大型作业场等,也需要全村的协作劳动。

(三)独特的“地缘’夕意识。古代日本家族制度不发达,19 世纪中叶以前,只有贵族和武士家族可以使用姓氏,为个人提供身份的是他所属的领主、“藩广’而非家族。日本人没有祭祀远祖的习惯,大型的祭祀活动是对同一氏族神的崇拜。氏族神是被视为一个大群落或氏族群体的保护神,人们相信氏族神能镇守整个地域,保护自己的生活。“村民们集中在一起,无需证明他们同出一祖,他们都是这个氏族神的孩子,· · … 因为他们住在这位祭神封地上。”跳论地位如何,有无族谱姓氏,有无血缘关系,都可以参加祭祀神社活动。这种集体活动增强了地域共同体的凝聚力,强化了人们互助互利、共同生产、生活的行为。虽然地缘共同体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的,但日本人却试图把它看成自己的“家”,且“家”的意识更重于血缘意识,在“家族”内部的亲疏关系和个人地位也并非根据血缘关系确定,指定家庭继承人时,最先考虑的不是出身,而是个人的能力和成就,是继任者是否有利于“家族”的发展。在这种传统下,每个人都必须把大“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视团体的利益高于一切。领主是这个群体的家长,而其他人

则是这个“家”的成员。但领主并没有超越于其他成员的独立性,他与仆从之间没有明确的财产区分,领主与家臣相依为命。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地域性的村落共同体逐渐衰落,共同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却没有衰亡,而是转向了企业,表现为对企业的忠诚和企业内部的团结协作。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成员的责任感推动着企业迅速发展,带来了日本经济的繁荣。日本企业与欧美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是严格的等级关系,下级对上级的命令绝对服从,每个人都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职责;另一方面,上至经理下至工人,每个人都. 82

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组织的一个分子,与企业融为一体。日本企业中的劳资冲突很少,在维护公司发展方面,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致的。这是因为企业不仅是每个人的利益共同体,而且也是他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公司就象一个“家”。只要一个人尽了自己的职责,他的任何要求都会得到满足。下面我们分别从领导者与工人和公司的关系入手分析企业共同体意识的表现。

(一)公司领导者如果把日本的公司或企业比作一个个“家”的话,企业的领导者就是这个“家”的家长。他不是企业的拥有者,同其他人一样,他也是集团的一分子,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负有更大的责任。他们必须是有威望并对下属充满仁爱的人,知道照顾下属的感情,与他们患难与共。日本人视“恩’夕为必须偿还的债务。把自己生命中得到的一切都视为别人恩赐的结果,报恩是他们重要的行为准则,公司领导者会努力把自己扮成“施恩者”,通过对下属施恩来换取他们对自己和企业的忠诚。成功的领导者常常是以内疚的原则行事的,他们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对发生的每一件事负责,他们不能因为自己出色的工作而得到特殊的报酬,或名义上将集体的功劳据为己有,他们外表谦虚,关心、体贴下属,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下属产生“内疚”感⑤ ,换取他们的报恩义务。在日本,成功的领导者的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热情体贴,得到下属的信任和爱戴⑥ 。

同美国企业家相比,日本企业家的薪水并不高,薪水与企业利润间的关系也不大,他也不能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私有财产。‘旧本企业家的兴趣不在于获取很高的利润,而在于他们经济帝国的规模,他们的公司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它们的发展速度”⑦ 。其继任者一般是最有威望的下属,而不一定是其子嗣。

在日本,上下级之间虽有较大的权力距离,但其领导方式不是权威式的,而是公司全体成员的集体决策和权力分享。与其他国家的君主专制制度不同,日本虽有至高无上的天皇,但真正行使权力的却是官僚集

团,在地方上拥有实力的领主也只是权力象征的角色,其领地由家臣集体治理。这种集体决定的传统一直延伸到现代社会的日本企业中⑧ 。它与西方民主管理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当今日本企业中奇特的管理方式和决策模式。企业的任何行动都不是领导者独立决定,而必须事先通知公司的每一个职员,达成一致意见后,再采取行动。这种做法⑥1994 一2009 ChlnaAcadelll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 . Allrightsreserved . http :从vww . cnki . net

称为“从根部抓起’,⑨ ,就是让每一个成员在心底里对计划表示同意后,再把计划付诸实施。这样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得到了承认,对公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感到自己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利益与公司及其他成员的利益融为一体,因而会产生更大的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二)企业中的职工取得某个公司或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成员身份,被其终身雇拥是一件骄傲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他获得了身份感和地位感。在日本,单个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他必须首先归属一个组织,因为与别人交往时,首先考虑的是他所属的团体,其次才是他个人的职业身份,没有组织的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日本只存在组织之间的竞争,所有个人之间的竞争都是为了进入组织或在组织中获得有利地位。公司或企业是日本人社会生活中占首要地位的事物,一个人一旦成为公司的成员,他就会终身不渝。

日本人对公司效忠的另一个原因是公司对个人的保护。工人一旦被录用,他的全部生活就会被溶入公司的整体中。“公司供养其成员的全部社会需求,同时又对他生活的各个方面拥有权力”@。工人只要为工作尽职尽责,他的任何需要都会得到满足,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公司得到解决。

工人与工人之间是横向合作关系,体现着“和”的价值观和合群精神。在日本社会中,与群体保持一致是美德,追求个性化和标新立异是受非议的。因此日本企业中强调工作小组对个人的约束和激励作用,鼓励对集体有利的行为,杜绝对集体不利的行为。西方人不理解日本人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工作热情而把他们称为“工作狂”,其实他们是迫切想得到集团的承认。

三、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以亲族/家族主义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表现为亲属和家庭集团内部的利益一致和团结协作。血缘关系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最原始的纽带,在中华民族凡千年的历史上,始终没有出现取代血缘共同体的更强有力的集体。与日本的情况相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原地区)地势都较为开阔,且交通便利,相对独立的居住区域较少,且姓氏制度很早就已非常完备,不具备产生地

域性共同体的条件。中国北方主要从事旱地农耕生产。同日本短而小的河流相比,这里以大江大河为主,在科技水平落

后的情况下,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凡乎是不可能的。人们靠的是雨水和地下水,治理黄河是为了让其顺利入海,减少灾害。而治黄必须由强大的政治力量征集大批劳动力才能完成,这导致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大一统的“国家’夕观念的产生,但黄河汛情不稳定,治黄的时间、地点就没有规律性,也就不可能形成牢固的协作性共同体。没有共同利益的支配,非血缘性共同体是多余的。在家庭和亲族合作的情况下就能完成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支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家族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家长作为家庭中辈分最高的男性,就成为这个家庭的权力核心,他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不仅拥有经济大权而且掌握着家庭所有成员婚丧嫁娶的全部人事权力。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服从家长的意志,对他表示“孝”心。同时,他又对维护家庭利益负主要责任,经营家产,处理家庭内外的人际关系,保护每个成员的成长发展。儒家伦理是主要的家庭伦理,每个人的行为都要符合相应的角色规范,要尽力维护家庭的共同利益和家庭的和睦。家庭财产是公有的,利益是相同的。

家族制度和作为家庭伦理的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由于中国大陆实现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并发展出了新型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传统伦理产生了很大冲击,故家族主义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就不易分析。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以香港和台湾的企业为例进行有关的探讨。近凡十年来,台湾和香港作为位列亚洲“四小龙’夕的两大华人群体,其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方面可归因于中国人勤劳、节俭的美德及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则可归因于家族主义观念在企业的运行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家庭经营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台湾和香港迅速产生了一批批“家族工业”。与西方和日本的企业不同的是,这些企业集团是以血缘为纽带结合成的利益共同体。对企业的经营类似于对家业的经营。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典型的“家长制”。家长或类似父亲的角色是权力的核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是权威式的管理者,要求下属绝对的服从,不允许有不同意见和对抗行为,上下级之间有很大的权力距离。同时,他对企业的发展、家族的兴旺肩负重大的责任,他必须对下属表示足够的关怀和爱护,得到他们的拥护和尊重。企业在人. 83 ⑥ 1994 一2009 ChlnaAcadelll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 . Allrightsreserved . http :从vww . cnki . net

员任用方面首先考虑的是对企业是否忠诚,与企业利益是否一致,而血

缘关系则是对此进行衡量的最明确而可靠的标准,因此,近亲和远亲分别被安排到重要性不同的职务上。一般的工作人员也必须是家族所信任的人,他们虽与家族没有血缘关系,但大部分来自亲戚或朋友的推荐,长期效忠的雇员有可能获得荣誉成员身份,从而受到重用。这样,企业的全体成员就构成了一个“血缘共同体”,每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这种责任感使企业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推动着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也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

但是,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必须在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中才是有效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忠诚关系就会复亲化围绕不同的家庭利益核心会出现近亲、远亲、及非亲属集团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因血缘关系不同导致亲疏和利益标准不一的事实造成的,因而企业内部就很难形成基于工作团体的强大的集团精神。为了避免上述矛盾的产生,就要限制企业的规模。香港和台湾的华人企业规模都较小,而且还有继续变小的趋势。香港50 人以下的企业由1951 年的79 %增长为1981 年的92 % , 500 人以上的中型企业则由19 %降低为8 %⑨。

此外,权威主义的领导方式使个人能力和品质因素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决策的风险性就大。权威主义的作风还会造成企业中的权力分工不明确,领导者以其感情好恶用事,规章制度难以健全,基层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地行使权力,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总之,在家族企业中,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个人决策,缺乏长远、正式的计划和组织结构的不规范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四、启示与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和日本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是有差别的。日本的集体主义表现为非血缘性群体的团结协作,并在企业中形成工作团体的集团精神;而中国的集体主义则表现为亲族团体内部的协作,在企业中则发展成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家族主义。二者都使企业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但由于中国(香港、台湾)的企业将血缘关系混入工作关系,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大陆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日本、香港和台湾的集体主义有根本的不同,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C 由于中国凡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血缘关系仍然是. 84

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人对有权威的社会组织仍然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希望被组织接纳和保护,得到关怀、指导,个人有较强的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倾向,不希望突出个人和标新立异,而更关心得到群体的认同。

基于对集体主义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中国国情的认识,对我国目前改革开放中如何建立有效的企业运行机制的问题,我们可得到以下凡点启示。1 .完善领导体制。权威式领导方式仍然是需要的,领导者必须是“高工作、高关系”式的,不仅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关心和爱护下属,得到下属的拥戴。2 .集体决策。对企业的重要事务,要由领导班子和职工民主讨论决定,使职工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激发其积极性。同时也对领导者形成有效的监督,防止家长制作风的产生。3 .长期雇用。使职工产生安全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让其感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增强凝聚力。同时也要引入竞争机制,让职工既有动力也有压力。4 .健全工会制度。日本、香港和台湾的工会制度都不健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工会制度以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力。积极发挥工会的监督作用,避免裙带关系、任人唯亲、拘私舞弊行为的发生。5 .建立班组制度。加强班组内部的合作和班组之间的合作,尽量避免个人之间的竞争。强调班组成就,使班组效绩与精神和物质性奖惩相结合。6 .关心职工生活。搞好企业的福利工作,多举行一些集体活动,如娱乐、讨论会、谈心会等,强化集体意识,沟通思想感情,让职工对企业产生温暖如家的感觉,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主要参考文献

① 嚷詹思体尼迪克特:《 菊与刀》 商务印书馆1990 年版,第37页。

② ⑥ ⑦ 遭埃德温懒肖尔:《 日本人》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年版,第18 页。

遭刘金才:《 家庭本位与群体本位》 ,《 中日比较文化伦集》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第98 页。⑤ ⑧ 罗伯特〔 说里斯托弗:《日本精神》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年版,第176 页。

⑩ 中根千枝:《 日本社会》 ,天津教育出版社1982 年版,第5 、3页。

吵厦.H 嘟德:《 中国人的心理》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226 页。

(责任编辑时晓红)⑥ 1994 一2009 ChlnaAcadelll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 . Allrightsreserved . http :从vww . cnki . net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一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作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意大利学者马里奥·佩德凯斯认为:“茶道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而日本的茶

智慧树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章节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D.日本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中日传统节日对比

中日传统节日对比 摘要: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往密切,中国文化不可避免的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 比两国传统节日,探寻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对中国吸收外来文化、保护传统文化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日对比借鉴意义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在古代,日本总是从中国学习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中国文化。日本的“祝日”和“行事”等有很多都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但它们的内容形式和节日内涵大多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就其中的几个主要节日进行比较,从中看出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天文、历法、和节气密切相关,很多传到节日的节日也是和节气关联很大的,日本和我们一样,四季分明,比较容易的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日本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当属元旦了,其次,日本传统文化中有“五大節句”,分别是人日節句,女童節句,端午節句,七夕節句,重阳節句,在这些节日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节气食物,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 在当今日本,元旦即新年,其地位和春节在我国的地位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日本的新年比我们早一个月左右,在日本,从年前的“除夜”到“初诣”再到“七草”,其中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我国除夕守岁的风俗渊源已久,在除夕下半夜之时,敲钟108下,意喻消除人世间108种烦恼等。日本的“初诣”风俗发展到现在与中国的传统差别很大,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新年烧香,敬神,祭祖是必须的仪式,拜年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但在日本,由于道教在社会上的地位显赫和佛教的传统仪式,新年的初次参拜特指对神社和寺庙的参拜,以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形成了年三十夜撞钟,大年初一拜社的独特风俗方式。 人日節句是“五大節句”之首,起源于中国的“人日”传统,传说女娲创世时,造出鸡猪狗牛等动物后,第七日才造出人来,所以我国民间把正月初七叫做“人日”。我国汉代开始有“人日节”,中国传统有“摊煎饼”,吃七草粥的的习俗。七草的种类也因地而异,活动五花八门。在日本,人日节这一天,要喝七草粥移除邪气,七草包括萝卜、芹菜、荠菜、菠菜、茼蒿、苤蓝等,并在剁七草,做七草粥时,唱追鸟歌。这天吃放入七种初春嫩菜的粥,以祈求无病无灾。 三月三是日本的女儿节,女儿节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平安时代中期,那个时候把每逢三月初的“巳日”称之为“上巳节”,该日举行以无病消灾为目的的去除恶魔的仪式活动,这一天,在日本有女儿的家庭都要设偶人坛,设置特殊的食品,举行偶人祭,为自家的千金祈求平安幸福。关于中国的额“上巳节”可以追溯到夏代,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举行活动是周朝就出现的习俗,魏晋时,把每年的三月上旬巳日固定为每年的三月三,中国传统的“上巳节”是与修楔驱邪活动密不可分的。有传说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诞辰,便有了“祈求女儿富贵平安的”成分。与中国不同的是按照中国的农历三月,大部分地方正是春天已至,万物复苏,所以每年的三月三也成为“桃花节”,但传入日本后,因为日本盛开的都是樱花,其实早已是有名无实的赏樱节了。另外,日本借用人形来代替主人本身,这种驱邪活动是对

智慧树跨文化沟通心理学教程考试复习资料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教程考试 ?名称跨文化沟通心理学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6-06-09 23:59 ?题目数35 ?迟交处理允许迟交 ?总分数 120 ?说明: ?评语: ?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20 ? 1 【单选题】(3分) 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 中性文化 B. 感性文化 C. 高情境文化 D. 低情境文化 正确答案是:B 查看答案解析 2 【单选题】(3分)

对新语言的理解总是受限制于我们原有的知识,而知识又可以被我们的语言所反映。 A. 对 B. 错 C. 无法判断 D. 视情况而定 正确答案是:A 查看答案解析 3 【单选题】(3分) 下面描述的是哪种时间观的特点?时间是为关系服务的,不按时间表做事也是可以接受的,或者在一个时间段里可能会同时做几件事情,多头并进是正常的。 A. 轮回时间观 B. 线性时间观 C. 灵活时间观 D. 短期导向 正确答案是:C 查看答案解析 4 【单选题】(3分) 在哪个国家的餐厅就餐时给服务员小费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A.

意大利 B. 新加坡 C. 法国 D. 美国 正确答案是:B 查看答案解析 5 【单选题】(3分) 在典型的美国文化中,沟通强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要沟通的信息用明白无误的可编码的文字语言传达出去,常常没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 A. 对 B. 错 C. 无法判断 D. 视情况而定 正确答案是:A 查看答案解析 6 【单选题】(3分) 以下哪一个不属于跨文化适应的特点: A. 和其他文化必须直接并且第一手接触 B. 和其他文化的接触短时间即可 C.

中日传统节日

中日传统节日 由于古代中日文化的交流,日本也有着许多和中国一样的传统节日,春节、乞巧节、端午假等等,虽然过得实际日期与中国不同(日本的节日都是过阳历,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过阴历,如春节日本是阳历一月一号,中国是阴历一月一号),但是大部分的习俗还是一致的。比如过春节要吃年糕,要去烧头香等等,但是在日本,也有一些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节日,比如我接下来要介绍的节分(せつぶん)。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被称为节分,意味着季节的交界点,但是日本人最看重的是立春的前一天,也就是阳历二月三号,因为在古时候(还在使用阴历的时候),立春的前后会迎来元旦,节分也就相当于大晦日,需要除去邪气。而在节分这一天,需要进行撒豆的仪式,这个仪式据说起源于平安时代宫内在除夕夜进行的一个叫打豆(豆うち)的驱邪仪式,在江户时代之后就在平民之间广为流传起来。 撒豆仪式也有着一定的规定流程。一般的撒豆意识中会有扮鬼的人和撒豆子去砸鬼的人。鬼的形象基本上有着差不多的细节,都有着牛的角和鬼的皮毛,因为在十二干支中,鬼门位于牛和虎中间的位置。用煎过的黄豆来撒也是有其原因的。因为豆(まめ)音同魔目(まめ),煎豆子(豆を煎る)音同射魔眼(魔目を射る),而且谷物被认为寄存着灵力,而黄豆又是比较大的谷物,所以才会形成用煎过的黄豆来驱邪这样的习俗。撒豆子之前,放在神坛之前供奉一下比较好,但如果没有神坛,就放在神圣的白纸上(因为紙(かみ)音同神(かみ),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放在高于视线的地,朝向需要朝南或朝东。因为鬼是我们所看不到的,所以撒豆的时候没有鬼的存在也没关系。打开门,拿的时候盒子放胸前,把心中的邪气也撒出去,边大声叫:“鬼怪出去!(鬼は外!)”说完之后要马上把门关上,不让赶出去的鬼再回来,在这过程中,弄出声音也是驱邪的重点。然后边说:“福缘进来!(福は内!)”边朝里撒豆子,并且还要吃比自己年龄多一颗的豆子。如果年龄大的人吃不了那么多的豆子也可以喝福茶。 在日本,全国各地也有具有当地特色的节分仪式和活动。比如说在广岛县广岛市的住吉神社,人们不是通过撒豆,而是通过烤制大量的沙丁鱼头来产生特别浓烈的气味,在传说中这样是能够用来驱鬼的;再比如说在神奈川县的箱根神社,会进行向在水上滑行的鬼撒豆的仪式,这是只有在日本水上滑行发源地的芦湖(芦ノ湖)才有的仪式。 然而在中国,立春的前一天,迎春的作用远大于驱邪,“一县里派报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二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灾,三赶春牛”。从此可见,虽然说撒豆消灾这一习俗被沿袭了下来,但是在中国,人们更多的是庆祝春天的到来并且祈求新的一年有一个好的收成,更多的是迎春以及祈愿。而且在中国,立春的前一天进行的活动是被归到立春那一天的活动里去的,换而言之,中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叫节分的这个节日。所以,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之中,传统节日的习俗也是会改进、发展的。 那也许就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节分习俗的差异性是因为在发展过程当中产生了一个新的节日所以才会有新的习俗,是不是相同的节日其习俗就不会因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而改变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于除夕习俗的比较来得到更多的了解。在中国,除夕的习俗有吃年夜饭、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燃爆竹、祭祖、挂灯笼、

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

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 浅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摘要:早在唐代中国出现了“茶道”一词,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 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 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中日两国茶文化向不同的方向 发展,中国文人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日本的僧侣则将饮茶变为了佛门的清规。 关键词:茶艺;茶道;中日茶文化;发展方向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 的内涵。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升华出茶道精神。在中国茶文 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不过对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而言,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不足之处,望大家多 多指教。 一、中日两国茶道观念的反差及其原因 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 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 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 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经常和人生处世 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故中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 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精神范畴。刘贞 亮所说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饮茶可以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可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后,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却不见“茶道”一词,直至明代 张源的《茶录》才提到“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但这里的“茶道”仅是一些技术要求,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张源之后数百年间的明清茶书中,又不见“茶道”一词。个中原因实在耐人寻味,在我看来,恐怕与茶圣陆羽的影响有关。 陆羽在《茶经》中虽流露了一点茶道精神的内容,但却没有出现“茶道”一词,也没有正 面叙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词句。反观此时的日本,茶道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 了16世纪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一直沿袭至今。 那么,中日两国在茶道方面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见,是由于两国的历 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个方面

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精品

第一章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意见、情况、方法、条件、成就、成绩、空间、模式、地方、问题、矛盾、合作、沟通、保持、发展、建立、了解、特点、网络、情绪、意识、思想、地位、精神、基础、需要、环境、政策、倾向、能力、制度、主导、方式、差距、水平、反映、关系、增强、宽容、增进、协商、尊重、丰富、严格、整合、管理、服务、解决、适应、提高、协调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ACD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A,B,C,D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5.普遍主义文化中的人在管理中强调:(多选) A.就事论事。 B.不偏离规则。 C.因人而异,特殊处理。 D.制度一旦建立,人人都应该遵守。 ABD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3、在参与茶事的活动、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会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对茶的艺术化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这在中国、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 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 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 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日本茶道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分别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等。 3、茶具不尽相同。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 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

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同源异派”——浅析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二、茶文化的发展 1、1茶的传播途径不同 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 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而日本在这一点则截然相反。茶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 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 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 上行下效, 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 形成社会共识。 1、2茶文化的精髓不同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日本的“和、敬、清、寂”之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400 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日本的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日本茶道的精髓在于“和、敬、清、寂”。“和”,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清即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班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32 姓名:薛珂珂 引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在习俗方面,如,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其次就是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最后是两国在节日上的异同。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之称。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中日习俗中“见面礼”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看看两国在这方面的异同: 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 二.中日“饮食”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同方面 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跨文化沟通经历报告

跨文化沟通经历报告 这是我的一段跨文化沟通的经历。 我认识3个美国朋友,他们都是交换生,来昆明理工学中文的。一个高高帅帅的Matt,一个矮矮胖胖的Jessica, 一个黒黒爱笑的Will。他们友善,而且跟我一样都酷爱运动,特别是篮球。为了完成一次真正的跨文化沟通,我把他们都出来,一起打篮球,然后一起进餐。 我只有Matt的电话,很奇怪Will 和Jessica在中国没有手机号码,所以我约了Matt,Matt帮我约到那俩。其实他们都有MSN,只是我们中国人大部分都用了QQ,所以我的MSN几乎都是脱机状态。 我们的沟通真正开始了。 为了出于友好,我提前到了篮球场,并且给他们一人买了一瓶“脉动”。他们果然很准时,说好了5 o’clock .pm ,不到这一刻他们不出现。 见了面,Matt 就第一个主动跟我握手,说话时还算客气,面部表情丰富。”Nice to meet you, Matt.”我这样跟他招呼. 然后是Jessica,似乎又胖了,我跟他开玩笑说“Hey,look your waist,can you still dunk onto me?”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Uh… maybe… aha , but I can still pass you a good ball! ” 最后是Will,他又是那样似乎很兴奋的语调:”Hey! Hey! It is a fine day today. How do you do?”美国人似乎很叫人很涨精神。而我的中国朋友们似乎这样打招呼的:点头,微笑,来啦?这也很温暖。 然后就是打球,我的英语不怎么好,但是得益于对NBA的热爱,还是懂得几句篮球术语,wonderful、pass、shot、what a teamwork、you make it 。当遇到我不懂得表达的情况下,我会用完成一些动作来演示我的疑问。他们的大脑不小,很容易就理解我要表达的。”Oh,you mean a T-foul , right ?” Yes! 大概一个半小时后,我们都累了。”Have a rest, I am a little tired.” Jessica最先发话,然后我们都同意了。我们休息了一会,然后边走边聊走向“师生一食堂”。更精彩的内容发生了。 我所在学院的饭卡在这食堂用不了,所以我刷了Matt的卡,然后刷了多少钱,我就还他多少,他也很自然地接过去。因为在美国流行AA制,而在我们中国,习惯上是相互请客。如果他们是我的老乡,我来他们学校,我非得让他们请客不可。 我们各自打好了饭菜,四人围着一张桌子坐着。 Will的口味和我差不多,都是打了一汤一菜一肉,而且看起来都是偏淡的。Matt就不同了,他打的3个都是蔬菜,因为他是一个vegetarian(素食主义者)。Jessica跟他截然不同,3个都是高蛋白的,两个肉一个豆腐!我的天啊,我跟他说“No wonder you become so heavy,too much protein you’ve got.”他反驳说:“No, Bingo, generally I don’t have too much meet. But now I am hungry.”好吧,不说他了,这样他在篮板底下就更有优势。 他们来了中国也有两个月了,但是对这里的很多都充满疑问。比如他会问我们怎么会煮蔬菜汤,在他们国家,好的蔬菜会被做成沙拉。我只能回答这是这是饮食习惯吧,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我问打了汤的Will喜不喜欢喝,他说味道不错,他以前吃得太少了,他说他想学会怎么煮。他们问我Tofu (豆腐)是怎么做成的。我只能跟他们说,“It’s made from beam or soy. Matt, you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2020章节测试答案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2020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本课程将在()个站点停下。 A:4 B:5 C:6 D:7 答案: 【D】 2、学习到最后你需要回归到一个原点: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A:对 B:错 答案: 【对】 3、根据本节视频讲到的可知:越是身处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越要明确自己的民族身份感。 A:对 B:错 答案: 【错】 第一章单元测试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情感性的信息更容易被别人接收到 B:文化是个人的知识 C:在选择沟通媒介时,只需要考虑沟通目标和沟通对象

D: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 答案: 【A】 2、Samovar的跨文化沟通模型图 A:包括两种文化 B:形状相似就象征着文化距离是比较近的,沟通更容易 C:内部个体文化在颜色和形状都与外部总体文化有略微不同的文化属于紧文化 D:说明成员能掌握文化中全部的共享知识 答案: 【B】 3、关于心理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提倡文化的相对性 B:心理学既关注人的共性,也关注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C:心理过程可以看到 D:强调即使是同一文化、民族或性别的人,也并非完全相同 答案: 【ABD】 4、Belay的三维度模型中: A:行为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跨文化敏感性 B:认知角度要有跨文化的沟通意识 C:情感角度需要有跨文化机敏性 D: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中包括自我概念的内容 答案: 【BD】 5、在跨文化沟通当中,沟通顺畅、不存在障碍是正常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第二章单元测试 1、下列哪项不属于精确文化在管理中的特点? A:从性格、人际、绩效等方面全面考虑 B:在管理中对事不对人 C:为员工制定明确的目标 D:把工作关系与私人关系分开 答案: 【A】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集体主义可以与松文化并存 B:文化的松紧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一回事 C:松-紧文化对国家中个体的长期心理过程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影响 D:紧文化的社会监督力度更强,这一点被映射在个体水平上,表现为自我监控的严格 答案: 【B】 3、在文化中,反映人们的宗教观和哲学观的是什么时间? A:正式时间 B:非正式时间 C:技术时间 D:轮回时间 答案: 【A】 4、在做事取向的文化中,对个体绩效评价的标准是 A:根据关系亲疏进行评价 B:即使一个人什么都没有做,但也有可能被评价为是顺应天时、无为而治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概论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道的内涵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追求禅宗的静寂之美。 (二)两国茶道的规则不同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三)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 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有严谨的礼仪规范,主客之间、客人之间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茶道演示的各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更有甚者,日本茶道还有人对物行之礼。而中国茶道更注重的是品茗和欣赏,没有太多规定性的礼仪规范。在崇尚自然上,日本的茶室插花和茶点上的图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子。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 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餐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即使饭后餐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もったいない”(太浪费了)。“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这是自家产的啊”;“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并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此为差异之一。 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味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为营养型菜肴。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日本人喜爱“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たき文化”。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 制做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有些专业用语译成日语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汇,只能做相应的解释。 三、佳肴还需美酒配 中国人在宴会上经常喝白酒、啤酒,有时也掺喝红酒。日本人常喝的酒水有:啤酒、日本清酒、威士忌、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在饮酒习俗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很大差异。日本人敬酒而不劝酒,习惯适可而止。只要说一声“已经喝好了”,主客双方就不再劝酒了。这是他们的人生体味的一个很独到的地方。中国人则习惯一醉方休。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喝酒,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即使为了公司利益的宴请场合,日本人也会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办正经事的世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此为差异之三。 四、待客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好客,常常轮流作东聚餐,到了吃饭时间,如果谁说一句“走,下馆子去!”往往是邀请的人掏钱,并且在餐桌上没有两、三小时是下不来的。而在日本,同样的场合,那也往往是各付各帐,彼此之间用不着客气。另外,日本人吃饭讲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

中日茶文化比较

中日茶文化比较 关键词:中日茶 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至唐代,茶文化通过一些途经传入日本。日本的茶文化由此开始。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二、学习目的: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归纳。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习、继承、发扬我国的茶文化。 茶树,常绿灌木,开白花。嫩叶经过加工,就是茶叶。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我国和东方乃至全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中国制茶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中唐以来,饮

智慧树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章节答案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 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 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 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 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2. 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 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 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3. 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 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 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 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A 对 B错 A 5. 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 个人主义 B. 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 美国 B. 澳大利亚 C. 中国 D. 日本 AB 3. 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 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 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 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 中性文化 B. 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 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 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 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5. 普遍主义文化中的人在管理中强调:(多选) A. 就事论事。 B. 不偏离规则。 C. 因人而异,特殊处理。 D. 制度一旦建立,人人都应该遵守。 ABD 第四章: 1.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文化身份感适应性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