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中华孝道活动方案范文

关于开展中华孝道活动方案范文
关于开展中华孝道活动方案范文

关于开展中华孝道活动方案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学校研究确定在全校开展“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悌爱兄长的道德风尚,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孝道文化,努力营造孝敬父母,感恩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活动目的

百善孝为先,“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进校园活动对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和谐家庭关系,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要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生活,关爱父母健康,多与父母谈心交流;要懂得尊重他人,发扬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美德;要懂得回报社会,自立自强,发奋努力,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三、活动内容

“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读一本孝道文化书籍,讲一个孝道经典故事,做一件

敬老爱老好事,写一篇孝道感悟文章,出一期孝道文化专刊,举办一次敬老孝老国旗下的讲话,推荐一批优秀亲子教育书籍”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广大学生了解和理解孝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成为孝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为推进和谐潮河建设作贡献。

1、读一本孝道文化书籍。各班组织学生读一本有关敬老的书籍,通过读书让他们了解孝道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懂得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讲一个孝道经典故事。各班要开展一次以“行孝道、知感恩”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用敬老爱老的故事来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

3、做一件敬老爱老好事。各班要组织开展敬老爱老助老实践,要通过开展“我为爷爷奶奶洗洗脚、梳梳头”、“我为爸爸妈妈洗洗碗、捶捶背”、“我为长辈做件有意义的事”等活动,培养广大青少年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4、写一篇孝道感悟文章。四年级以上的班级要通过读敬老书籍、做敬老好事等,组织学生写一篇孝道方面的.文章,深化青少年对孝道文化的认识。

5、出一期孝道文化专刊。学校团总支、少先队大队部和各班要出一期敬老爱老专题板报,也可开展敬老爱老专题黑板报竞赛活动,积极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

6、举行一次敬老孝老国旗下讲话。各班要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讲话,作一次“孝道文化进校园”动员报告,通过升旗讲话教育引导全体青少年学生要弘扬传统美德,尊老敬

老,做一名尊老敬老助老的好少年。

四、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是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幼道德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胡彬杨小平为副组长,学校其余中层以上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活动开展。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等各种会议和活动以及标语、版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孝道文化宣传活动,坚持做到重点宣传与普及宣传相结合,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重点宣传;平时德育课渗透、主题班会等形式,形成人人尊老敬老、个个孝敬长辈的良好氛围。

3、强化教育,培养意识。各班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孩子增强孝敬长辈的观念,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长辈的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听从长辈教导,关心长辈健康,分担长辈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长辈添乱。做让父母舒心、省心、放心、称心、顺心的事。

4、认真组织,确保实效。各班要围绕今年“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德育处、团总支、少先队要掌握各班活动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总结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3篇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3篇 孝道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修 身之本,也是中华文化之根。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孝道文化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1:20XX年4月20日,我们二龙中心校 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山东省亲情教育系列活动办公室主任、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等栏目总导演、山东省天下父母文化传播中心秘书长吕明晰《凝神聚气共筑中国梦》的专题讲座。在3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吕明晰老师围绕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孝道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行动等方面为我们全体教师上 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孝道”一直被历朝历代 深深重视,甚至被奉为“国之根本”。孝,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规范着世世代代,贯彻于万户千家。其内涵就是善事父母、尊敬父母。应该说,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孝”是完全可以同社会道德融合的,值得广泛倡导,大力弘扬。我觉得,如果把“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口和着力点,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传统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融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试想,当父母在家里感受到子女的孝敬时,他们又怎能不去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此这般,间接提高了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必将推动和促进社

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百善孝为先,一切事情都应该从孝道做起。他认为“孝”是人格完整的基础,有“孝”的人也有责任心,有担当,知恩图报。“孝”是成功的保证,有“孝”的人讲义气、有爱心,会得到大家的合力相助,能够成就大的事业。 通过这次报告,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孝道”的真正含意,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把吕老师的这种观念传承给我的学生,让他们都成为孝敬长辈的人,这样才能做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才能让大家看到“凝视聚力,实现中国梦”的美好社会。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2: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孝道讲座,东山书院,丽江学校以及我们华南中英学校的许多优秀少年都讲述了他们的事迹。其中一个大姐姐的演讲让我最是感动,同时也让我对“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那是一位六年级的大姐姐,她的爸爸在建筑工地当工人,工作非常辛苦,她的妈妈也经常在那里干活。每当大姐姐看到她的父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时,大姐姐决定开始到工地帮父母干活,减轻他们的负担。开始的时候,大姐姐的手上布满了茧子,因为这项上作实在太累了。但想到父母的劳累,她坚持了下来,还帮她爸爸争到了不少工资呢! 我在我们学校也被评选为十佳孝心少年。有一次我妈妈炒菜时不小心被烫伤了,我连忙放下手中的作业,问道:“妈妈,您的手没事吧?”妈妈说:“没事,只是一点小伤而已。”但我还是赶忙拿了一些烫伤药帮妈妈擦上。妈妈很高兴的说:“我们家的小家伙开始学会关

当今中国孝道文化论文: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

当今中国孝道文化论文: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社会上孝道淡化令人心忧,长此以往,必然会给社会的安定与繁荣造成影响,并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重新解读与定义“孝道”,在社会中普及教育、重新树立“百行孝为本”的思想观念,才能促进中国家庭的和睦性、社会的秩序性、民族的聚合力。 关键词:孝道孝道淡化孝道教育 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说:"谈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 ,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文化传统也是我国人伦道德的基石,在当代开放开化、文化交融特别是西风东渐的时候,重新温习孝道的精神,尤其是对青少年,是有着教化和引导意义的。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孝道文化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

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的学校还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兼任学校的老师,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已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自秦代后,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汉王朝时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昭

最新中华孝道园亲子游活动方案(定稿)资料

承孝悌智道,种国学慧根 亲子游活动方案 镇江三山国际旅行社策划2016.04.01 一、活动概况: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孝道弘扬的孝道精神为:“小孝修身、中孝齐家、大孝治国平天下”。关注儿女在智学上的修养,在道德修养上的收获,个人行为习惯上的提升:所谓三日之别,儿女归时;一鞠深躬,感恩涕零;一水浴足,孝子深情;友情兄弟,懂事明理;同学少年,爱己达人;为人处世,正己化人;观心修身,内圣外王。试问培育出如此之正气少年,厚德之子,才华晚辈,家族难道不兴旺发达,基业难道不基业常兴,国家难道不寄予厚望!古之圣贤认为:财之本为德,德之根为孝,假如我们从孝顺父母为做人的开始,以厚重德行作为立世的根本,自然不难成就一番事业。 二、活动地点: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华孝道园(活动时间待定) 三、活动目标: 1、结合时代流行元素,弘扬传统孝文化。 2、提高学生德育水平,促成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老龄

事业发展。 3、聚集微小力量,提供微孝平台,组建学生孝文化大本营,汇成强势力量,构建强大平台,为中国孝文化的传播打下夯实基础。 4、此活动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更是对随着当前物质生活的提高,学生越来越薄弱的内在品质的加强。 5、提高当代学生的行孝意识,给当代学生提供一个行孝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四、活动形式:参观、国学礼仪学习、游戏。 五、活动行程: 出发前车内进行礼仪文化倡导,不在车上吃东西和丢垃圾(预计车程一个半小时)。家长代表发言,讲述孩子成长的历程,结束后进行亲子游戏“心心相映”(预计时间20分钟),游戏结束导入孝文化影片激发情感,(影片选择有关孝文化的电影或纪录片)。中华小孝子活动在孝道园园区内部的怀南国学院进行(时间预计一个小时),小孝子活动结束后前往酒店用餐,用餐前开始活动猜猜是谁(活动地点用餐酒店)用餐结束后孩子们休息时间(预计12点半至一点半为休息时间),休息地点用餐酒店!一点半开始最后一个活动讲述故事重温情亲(制作感恩卡片可在此环节同步进行)并游览中华孝道园(讲解员讲解)。参观结束乘车前往太滆渔村。结束后四点半集合上车返回镇江(路上车程预计一个半小时)。

孝顺的故事(30篇)

孝顺的故事(30篇) 孝顺的故事(一): 陈毅孝敬父母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走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十分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可是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您身边伺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日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

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我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明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顺的故事(二): 芦衣顺母的故事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回到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人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孝顺的故事(三): 关于方观承千里探亲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您对孝道的理解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就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与实践,实际上它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与首要观念。孝就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就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就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就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的一般意义就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诚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但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则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调整、与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就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仍须继承与发扬。这就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就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促进家庭的与睦、团结,也能帮助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使社会正气上升。 对于孝亲敬长的合理的孝,我们应大力弘扬;而对于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则应批判、剔除之。 孝就是中华文化的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中国文化虽然就是由儒释道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但其中心则就是儒学,而仁学又为儒学之主要精神,但仁学之精神却就是完全由孝道出发的。所以孝道也可以说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就是贯穿天、地、人、祖、父、己、子、孙之纵向链条,孝就是中国文化逻辑之网的纽带与核心。又由于在孝中已经全部包含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宗旨,因而成为儒家文化甚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孝就是中国文化中出现最早的伦理观念与德目之一。在周代,孝就是尊祖敬宗的宗教与人文合一的意识,再发展,才产生了“善事父母”的人文伦理意识。从孝义的产生、发展本身来瞧,它就就是合天道与人道为一的观念,把天、祖、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从孝本身的内涵瞧,也就是把自然亲情的天道与亲子伦理的人道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孝在中国文化中就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链条。因此,孝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孝就是传统伦理的元德。“百事孝为先”。孝就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正如《孝经》所说:“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孝,不仅就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而且也就是古代政治伦理精神基础。这不仅体现在思想家的著述与文化观念中,而且也贯彻实施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中。孝之所以成为仁之根本,关键在于孝就是维护封建社会政治、社会稳定的伦理精神基础。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它不仅就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就是整个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简而言之,泛孝主义就是孝在传统社会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孝不可能再继续享有这样的地位了。它只适用于家族主义盛行的传统农业社会,而不适合于宏扬个性独立的现代工商社会。于就是,在范围上,孝道只能局限于家庭之内;在性质上,孝道只能局限于亲子之间。 在建设当代社会的孝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由传统孝道向现代新孝道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至为重要的。那么较之于传统孝道,现代新孝道有哪些特点呢?主要可以概括为:1、人格平等性。2、义务并行互利性。3、注重感情性。4、强调自律性。到了现代社会,它律性的孝道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与功能,现代社会中,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她律的孝道训练不易为子女接受,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比较明智的办法,只有代之以自律的孝道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放弃以权威的方式训练子女盲目的服从与外表的恭敬,改以理喻的方式教导子女理解善待父母及其她人的重要与意义,从而学得设身处地的孝道原则。这样的孝道原则则属于个人自己的,不必靠外在的权威或规范来监督,即能自动自发的做出自己认为适当的孝行,所以,这种孝道就是自律性的而不就是她律性的。 总之,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我国孝亲尊老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吸取重视代际亲子平等的合理因素,在新时代

中国孝道文化

中国孝道文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孝道文化至今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而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孝”。 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孔子认为应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孝、悌也是孝的基本要求,《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孔子还提出“几谏”的原则。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孝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孝 观看视频《一份账单》谈感想; 新闻回报: 事件一:84岁老人春节露宿女儿家门外4天3夜,6个子女均不管 事件二:多次下毒谋杀亲父,不孝之子获刑八年 事件三:旅日留学生因学费问题在机场刀刺母亲 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 中国孝文化起源于何处? 中国孝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后经过儒家思想总结提升传播,使得孝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伏羲、女娲十分强调后代子女的教育和孝道,要求后代子女孝敬父母、兄弟姐妹紧密团结,共同振兴中华民族。孝文化,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历经几百万年发展起来。 中国孝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西周:《礼记·王制篇》说: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春秋战国: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 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 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宋代,儒学伦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间宣扬的孝道有的偏离了儒家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 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 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它是一个会意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组成,像是青年大扶着老年人行走,象征老少之间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由此观之,“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所作的解释,传统中国文化中孝亲观念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它的字面意义。 从内容上说,孝道的范畴包括尊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妯娌、团结连襟、尊师崇贤、敬长爱幼、扶贫济困,以及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有两种形态:狭义的孝是赡养父母,即父母年老后,身体的衰弱不能劳动,子女要主动奉养父母,使他们得以安度晚年;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即做一切事情要合乎道德规范,能受到人们的称赞,使父母在精神上获得安慰和满足。实际上这样的孝涉及了子女的整个行为。 简言之,孝道的基本内容包括尊老、敬老、养成老、送老,不外乎“敬爱父母,返思祖先”。从动机来看,孝是一种敬本心理;从效果看,孝又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仁义的内在自觉相统一,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服务。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止于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开始。

浅析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浅析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姓名:王齐禹学号:5112039035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何为孝?《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唐殷的《文字源流浅说》分析的更有趣:“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孝被孔子还原为一种朴素的家庭伦理意识,它的人性基础既不是具有很强宗教意味的祖先崇拜,而将注意力转向了广大人群所共有的人心之仁,从而为孝道的合理存在找到了更普遍更坚实的根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不仅是孝之人性根源,而且是孝之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可以说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但仁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切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⑤”。一个人只有先爱其亲,才能推及于爱人,由父母和血缘亲人推广开去,一直到爱一切人。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它不仅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简而言之,泛孝主义是孝在传统社会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孝不可能再继续享有这样的地位了。它只适用于家族主义盛行的传统农业社会,而不适合于宏扬个性独立的现代工商社会。尽管在当代社

参观孝德园作文

参观孝德园作文 导读:参观孝德园作文【篇一】 今天,我们一大家子人来到中华孝道园游玩。天公作美,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万里无云。 我们来到孝道园门前,怀着激动的心情买票进园了。 我们先来到一条小河边,只见河面上漂着粉、白、红三种颜色的荷花。远处,几座假山立在那里,十分雄伟、壮观。看完了河面上的美景,我们又来到假山边的喷泉旁,合影留念。喷泉旁的几朵鲜花仿佛也在对着我们微笑。 然后,我们又来到恩思广场,一到那里,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这里有一个巨大的白色花瓶,上面不断有清水流下来,流进下面的水池中。有趣的是,下面的水又顽皮地喷了上去,像是帮瓶子洗澡。 在林荫小道的旁边,《微孝在行动》的活动正在开展,我看见两边的展板上写满了小朋友们对爸爸妈妈的祝福,我觉得他们好有孝心啊! 最后,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这里。我真想大喊:今天的收获真大! 参观孝德园作文【篇二】 中华孝德园位于我的家乡上虞区曹娥景区舜耕公园。寒假里,我再次游览了中华孝德园。 在公园大门口,一块刻有“中华孝德园”的五个红色大字的巨石

矗立着,非常气派。一道白墙黑瓦的围墙,颇有古代的风格。 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又大又圆的湖。湖中有许多小鱼在水中欢快地游着,时不时用头撞击水面,撞出一圈圈小波纹。湖岸边的水杉一排排直立在那像一个个士兵站着,一棵棵柳树像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姑娘甩着长长的辫子在风中翩翩起舞。 往里走,便来到“神州舜迹”展示地。以前看过关于我国古代尧舜禹的故事,这里的舜迹展示地是由18块蕴含历史时空的原生态自然石构成,18块石头上分别精致地雕刻着舜从出生到成长到授位再到传位的过程,生动的再现了舜帝坎坷、光辉的一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处景点。 继续前行至山顶,山顶上建有一座庙——大舜庙。那里立着一尊舜帝像,全部用铜打造,重约13余吨,高9.5米,喻示着舜帝的' 九五之尊,游人们都会诚恳的叩拜。 从山顶沿途下山,半山腰是舜耕群雕。那儿有大小不一的十五只石象前后组成象群,舜立在大象上,左手扶犁,右手擎托日月星辰,非常庄严。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一直传递下去!家乡的中华孝德园也将成为更加悠久的历史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观孝德园作文【篇三】 今天,阳光明媚,我们高高兴兴来到中华孝道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

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社会上孝道淡化令人心忧,长此以往,必然会给社会的安定与繁荣造成影响,并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重新解读与定义“孝道”,在社会中普及教育、重新树立“百行孝为本”的思想观念,才能促进中国家庭的和睦性、社会的秩序性、民族的聚合力。 关键词:孝道孝道淡化孝道教育 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说:”谈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 ,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文化传统也是我国人伦道德的基石,在当代开放开化、文化交融特别是西风东渐的时候,重新温习孝道的精神,尤其是对青少年,是有着教化和引导意义的。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孝道文化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的学校还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兼任学校的老师,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已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自秦代后,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汉王朝时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

关于参观文博园观后感400字作文五篇

关于参观文博园观后感400字作文五篇文博园位于天津市西青精武镇,由天津建委建成,总建筑面积55000,总占地面积50000,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参观文博园观后感400字作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参观文博园观后感400字作文五篇(一) 恰是初春,韶光正好。踏着一路的欢歌笑语,趁着娇媚春光,和煦暖风,我们来到了安庆五千年文化博览园。 还未下车,便远远地望见了那一片恢宏的建筑。巨大的老子头像和孔子立像,面带微笑,遥遥远望,仿佛迎接我们似的。大门更是磅礴大气,丰姿神骏的神兽雕像,宽阔长远的石级,石阶中间精美的龙凤浮雕,庄严肃穆,让文博园看起来就像是金銮大殿一般。 甫一入门,便又被震惊了一下,只间正对大门宛若屏风一般的巨大假山横亘于前,山体上以阴文阳文雕刻了完整的一篇《百家姓》,阳文突起,阴文凹陷,华美异常,将活字印刷术的魅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由假山向左,穿过中华孝道园,就来到了龙行天下。龙行天下指的是中华汉字龙,说起来这汉字龙,可了不得了,他的每一片龙鳞都雕琢着一个汉字,蜿蜒曲折上千米长的龙身上更是收录了我国第一本字典——《康熙字典》里的所有的字。暗青色的龙身半浸在清水当中,周围灌木丛生,绿影掩映,若隐若现,自有一番仙灵之气。沿着龙身蜿蜒前行,忽的豁然开朗起来,只见一个硕大的龙头昂首咆哮,幽远

深邃的目光看向远方,放佛在遥望这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 龙头之后,是文博园最负盛名的五千年文化走廊。两公里的走廊以等比例将华夏五千年文明以历史的朝代更迭为线索,以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历史、名人为表现内容,再结合汉白玉浮雕墙、青石雕塑、艺术造景、情景再现等多种艺术形式,将中华文化浓缩在这短短的走廊里。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一直延伸到宋元明清,在这文化走廊一路走来,给人以时空穿梭的恍然梦境之感,让人不禁为灿烂辉煌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厚重而震撼,更让人深切地领悟了劳动创造历史的伟大。 走出时空穿梭般的长廊,步入左侧的根雕园,只见一排大大小小的根雕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走廊内,吸引着许多游人驻足观看。这些根雕一个个造型逼真,形态各异:那含情脉脉的少女、长须飘逸的老者、振翅欲飞的蝴蝶、摇头摆尾的水牛……无一不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咦!那不是孙悟空吗?还有贾宝玉,那惹人怜爱的就是林妹妹了吧!走入一间隔室,原来这是以古典四大名著为原型雕成的人物群像。西游记中的漫天神魔,红楼梦中的人生百态,水浒传中的江湖义气,三国演义中的风云变幻,无一不是巧夺天工,让我忍不住想谁说朽木不可雕也?一个个普通的树根,在雕刻师的精心雕刻下,竟成为如此美妙绝伦的艺术品! 胭脂井的秀美,问天阁的大气,钓鱼台的悠然,盘龙山的昂扬,无一不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可奈何时光飞去,转眼间,已是夕阳斜照,恋恋不舍中,我们还是踏上了归途。

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中华孝道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国旗下的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同学们应该对刚刚过去的清明节记忆犹新,也对即将到来的三月三歌圩节充满期待吧?可,是否有同学知道,这两个节日与中国孝道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呢?清明节返乡祭祖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与尊敬;三月三歌圩节中的师公舞蕴含着浓浓的孝道文化,无一不在说明着中国传统与孝道文化的密不可分。 孝道文化,即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孝道文化经过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 孝敬是太阳,给人温暖;孝敬是大山,给人依靠;孝敬是水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有晋人王祥卧冰求鲤,近有将军陈毅探望病母,古今中外孝的事例可谓数不胜数。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顺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社会秩序稳定

运行的重要保障。然而在今天,有多少人又把这种传统的孝继承下来呢?是否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那么就可以对基本的孝的美德嗤之以鼻,置之一边呢?难道孝的故事永远只能停留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中吗?这答案显然不是。孝道是我们每个人要秉持一生,永远的传承并发扬下去的。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这个字最终会贯穿我们的一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那么在中国的孝道文化里,有哪些优秀的值得我们传承的地方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小孝孝身。我们作为孩子,作为逐渐长大的中学生,应该力所能及的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恭敬他们的合理需求。为什么不在父母工作劳累之后回家时给他们捶捶背,做上一顿饭,洗洗碗呢?孝敬也并不只限于父母,为什么我们不在老师辛苦讲解以后休息时给他们送上一杯温水呢?这样温暖的不仅仅是长辈,更是这个世界的所有人。 第二,中孝孝心。我们应该能独立自主的照顾好自己,让父母对自己放心。这需要我们平日里安定徐为,不毛躁。试问哪一位长辈不打心底地去关爱子女呢?只要我们照顾好自己,让长辈放心,我们的健康对于父母长辈亦是一种回报,是一种孝顺。 第三,大孝孝志。长辈们总是希望我们能学有所成,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只要不是过分的想法,我们都应该有选

中华孝文化

中华孝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é国üùtùü历Tè与现状 一、中国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 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孝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它是一个会意字。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画的“老”字,下部为“子”字,像是子承老人之手,扶侍老人行走之貌。《说文解字》对其的注解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孝”字字形,就形象地表示,上辈的父母,应该抚养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也就是为父者要慈,为子要孝。即父慈子孝之意。 中国晚清曾国藩曾说过:“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可见,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孝道伦理,从周公至孔孟,再至其后两千多年之中,无数文人、圣贤都对孝有过诸多阐释。《尔雅·释训》中讲孝即:“善事父母”。《尚书·尧典》:“克谐以孝”。《诗经》中讲“孝文不匮,永锡尔类”;《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渭能养;《论语·里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孟子、万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在中国孝文化的形成发展之中,孔子对孝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孔子经常和弟子论孝,视孝高于一切,家庭的孝悌成了每个人必备的最基本德行。在《论语》中就多次提及,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孔子的这种把父母之意愿、奉养视为高于一切,然后将家庭之孝推及至社会,从而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孝文化所视为的最高品质和精神。 《论语·里仁》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为政》中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父母老了自然就带来生活的不便和疾病,即使要外出也不要长时间在外面,心中要时时记挂父母在家中的生活,应该常回家看看。《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把孝悌影响国君后,国君对国民就象家庭的孝子一样,那么国家就会和睦富强。《论语·为政》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强调对父母的生前恭敬奉养,死后按照礼节来埋葬和祭祀。另外《论语·为政》中还讲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对于听从父母的话就是孝的问题上,在《孝经》谏争章第二十,曾子问,“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曰:“参,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要盲目听从、不要愚孝,把对父母精神上、思想上的孝高于食粮的奉养。以上都是孔子的超时空孝道教化精神。 孔子之后,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随着儒

论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园林)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学生沈晓宙 专业园林 层次高起专 批次 111 学号 320901111276 学习中心苏州职业技术学院 工作单位苏州新气象 2013年 2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摘要:孝观念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西周时“孝”开始被确立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继承和提倡孝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孝道两重性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释、道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对孝道探本溯源,剔除其中的糟粕,可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汲取其中的精华,与时俱进的对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则有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孝道的产生及演变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而“孝”的造字经历了从图、符号到文字的过程,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该书的作者许慎以“孝”的小篆字形为依据,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训》,也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因此,“孝”字的注释义应该是子女对父母的善行和美德。一般认为,中国人的孝观念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康学伟博士在《先秦孝道研究》一书中指出:“孝观念的形成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二是个体婚制的建立。而这两个条件的成熟,当在原始社会晚期,即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而且“这时的孝观念只是一种敬亲爱亲的感情,并未超出自然之性,尚不具有阶级性”。正如《诗经·小雅·蓼莪》所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可见,懂得善事父母、报答父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本性。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孝意识。 辛亥革命后,孝道经历了一个由被批判到重建的变革过程。“五四”时期,以《二十四孝图》为代表的传统孝道,受到了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等激进反传

王殿明以和化中华共12页

编者的话 解读王殿明和圆梦园 圆梦园,河北省秦皇岛市戴河之滨的一个民营文化观光园区。按照园方的规划,这个风光秀美的园区将被建设成为一个中国“和”文化的展示基地、“中国梦”精神的传达基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地。 在园区尚未完全竣工的一期工程中,有两座巨型的铜碑格外引人注目。一座是高21米的“中国梦”碑,碑身正反两面分别雕刻着“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巨型文字。另一座是高18.8米的“和碑”——“和”文化始祖、先秦圣贤“史伯”的巨型雕像。 据园方介绍,这样的铜碑在国内尚属仅见,而“中国梦”碑更被外界称为全国“中国梦第一碑”。作为圆梦园的核心景观,其耗资相当巨大。据初步估算,这两座铜碑仅制作与安装的费用就高达近千万元。 这两座让园方引以为豪的铜碑为圆梦园和它的创办人王殿明引来了颇多关注。在圆梦园的立项、建设过程中,“大手笔”、“有思想,有魄力”等赞誉声不断,但“作秀”、“沽名钓誉”的议论也一直伴随始终。 而由此上溯,自2019年起王殿明便先后在河北省临西县、石家庄市等地投巨资建设了“万和宫”、“和”文化教育基地等文化旅游项目,并注册成立了“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致力于“和”文化的专题研究与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其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巨大的

资金投入同样曾引发热议。 圆梦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项目,而王殿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投入巨资大力倡导“和”文化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目的与动机?本刊记者特别奔赴秦皇岛进行实地探访,并对王殿明本人做了独家专访。 王殿明以“和”化中华 在圆梦园一期工程的中轴线上,除了“中国梦碑”与“和碑”,还有一座“圆和梦碑”——一个足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半圆形双面石墙。墙上刻着日月星辰、古代先贤的各种雕像及王殿明本人的一首以“和”为主题的诗:“天和日月星,地和有五行。人间求和道,无处不光明。” 与前两座铜碑的明亮与大气相比,这座石碑显得更加庄严与厚重。碑身周围除了两棵柏树,还环绕着几株白杨树。其中一棵因距离石碑太近,竟将碑身遮去了一大片。 据知情者透露,在修建“圆和梦碑”时,曾有人提议将这棵杨树砍掉,但在王殿明的坚决反对下作罢。“当时这棵树上有一个鸟巢,他认为不应该因此破坏园中鸟类的生存环境,这也正体现出‘和’的内涵。” 王殿明,今年61岁,曾经在部队里待过30年。2019年以上校军衔退休,之后转战商场。现在则致力于“和”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王殿明是个坦诚、幽默、思维敏捷的人。他喜欢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也善于用身边具体的小例子来阐述一些“玄而又玄”的大

中华孝道演讲稿2020最新

中华孝道演讲稿2020最新 #中华孝道演讲稿1#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阳光、水源,没有父母,没有亲情友情 和爱情,那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 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很多人, 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会,不愿感恩。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 让我们很难从口中说出“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然而, 这不应该是借口。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 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 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给我们所经历的坎坷。我不会忘记不 久前的一件事情。那天我和同学逛街,一个也就四五岁的小男孩,从前面跑了过来。因为已经是冬天,羽绒服把小男孩撑得 圆嘟嘟,像个小皮球滚动了过来。他问我到动物园坐哪趟车, 我告诉他就在那边坐4路车。他高兴地又跑了回去。我和同学 就往前走。我们都走得挺远的了,听见小男孩在后面“哥哥哥哥”的叫我。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便站在那里等他,看着他 一脑门子热汗珠儿地跑到我的面前,我问他有事吗,他气喘吁

吁地说:“我刚才忘了跟你说声谢谢了。妈妈问我说谢谢了吗?我说忘了,妈妈让我追你。”我不会忘记那个孩子和那位母亲,他们让我永远不要忘记学会感谢,对世界上不管什么人给予自 己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也不要忘记了感恩。父 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 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嫌烦呢。其 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 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因为,父母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当我 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的,还是父 母。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 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 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 自己做好的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