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之一,渗透到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谢幼伟先生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所说,“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等。

一、孝文化的内涵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孝文化一直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百善孝为先”的领导地位,被看作是人之善性的根源。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人际道德关系。在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养老道德观念,有文字记载者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孝道在整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孝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及至今日我们身上仍然有儒家孝道思想的深深烙印。今天的中国正进入老年社会,从目前的社会现状出发弘扬孝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最基本的,“孝”这个概念主要就在于顺从父母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要求,这在中国是个十分古老的观念。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当然,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愚民性、不平等性、保守性、封建性等等。

另外,中国孝道文化的重点在于维护“家”的经济功能,轻视其社交与情感功能。“养儿防老”就是典例。所以儒家文化里“孝”、“顺从”、“听话”排在第一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也在这里,一旦经济利益交换是“家”的最主要功能,人们容易先看到利益,后才是亲情,或者只看到经济利益。

二、孝文化的历史作用

马克斯·韦伯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伦理做过比较分析,他认为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在汉文化圈,孝亲敬老的道德观念不仅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而且就像血溶于骨髓一样溶于民族意识,成为一种社会公德乃至美德,被社会所公认和奉行。

三、传统孝观念的辩证分析

(一)传统孝观念的积极价值

首先,传统孝观念中的“养亲”、“敬亲”具有普世价值。

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养亲就是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养。子女在幼小时受到父母的抚养和教育,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有赡养、扶助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赡养父母仅仅有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赡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敬”。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很难想象一个人连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呢?

传统孝道中所讲的“养亲敬亲”思想在任何人类社会中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所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价值。

其次,“亲亲”、“敬长”观念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孝而发生的。中国传统社会,特重家庭,在家庭中又首重父子关系,而调节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就是儒家提倡的“孝”。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孟子则说:“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孟子.公孙丑下》)通过父子关系直接体现子孙与祖宗的关系。兄弟关系也是因为双方均是父母所生,我们敬重父母,也应该敬重由父母所创造的生命。夫妻关系也是为了延续宗族的生命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亲戚等关系都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发生的。师生关系是精神关系,老师是精神生命之所出,因而古代社会强调对待师父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朋友关系一样是由精神或文化的关系而产生,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我们求友的目的就是借助朋友之力来充实精神生命或文化生命,因此,友道实为师道的扩大,中国的师友关系一样是导源于孝道的。所以,孝是中国文化向人际与社会历史横向延伸的根据与出发点,是贯穿天、地、人、己、子、孙的纵向链条。

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究一个“推”字。提倡孝道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敬爱,对兄长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如此,不仅会和睦九族,以亲乡里,而且会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祖宗而爱祖国,以师为父而尊师,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尊长等等,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如果全社会范围内的人都做到了“亲亲”、“敬长”,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再次,传统孝观念中的“立身扬名”之孝造就了许多忠君爱国的杰出英才。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立身然后方可言孝。而中国古代的“立身”,不外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这三者之间虽有区别,但总体上来看,都已不再是局限于家庭内侍候父母的范围,而是一种社会的事业。众所周知,儒家对“立身”最为关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始终不移的追求。儒家修身的目的也正在于治平,在此意义上,立身之孝就会导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国事关怀。当然,古人行事、建功立业的促动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可能是因为各种偶然因素,也可能是出于现实功名利禄的引诱,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父母的教诲曾对他们的心灵产生过巨

大的震撼力。传统孝观念强调对父母的遵从,因而父母教诲的权威性在古代社会是不容置疑的,其影响是终身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岳飞的母亲为勉励他英勇抗金,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的故事家喻户晓,感人至深;杨家将满门精忠报国,前仆后继,正是由于佘老太君夫妇的谆谆教诲与榜样示范;汉代的司马迁为了了却父母的宿愿,宁可承受着沉重的打击而隐忍苟活,完成了其父尚未完成的《史记》。由此可见,传统孝道也为社会造就了许多杰出的英才,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所创造的业绩,正好也说明了在古代社会中亲亲的爱国可能。

(二)传统孝观念的消极影响

首先,“无违即孝”。

孟彭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所谓“无违”,即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这是家长的专制主义与子女奴隶主义的集中体现。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父母。这种“无违即孝”的思想,对于国民性格最突出最严重的影响是:完全否定子女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意志,压抑子女的进取和创造精神,泯灭子女的理想和事业,对子女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予以根本否定,从而培育了国人的权威主义人格,即绝对服从,泯灭自我的奴性人格。个人的独特行为,很少被允许。这种消极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其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

如果人人都坚守这一信条,那么,就不会有为国捐躯的无数民族英雄,不会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不会有见义勇为者,不会有解剖学的发展,不会有生理器官捐献等等。

再次,“父子相隐”的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违背。

传统孝观念强调“家庭本位”、“血缘优先”的意识。父子关系的自然特质是优先于是非判断,甚至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父子相隐”就是其典型的表现。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宗法亲情被看作是最高的价值,中国古代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向宗法伦理倾斜。当父子家人如有人犯罪,道德和法律都鼓励或默许他们之间的相互隐瞒和庇护。私情大于公法,这是与现代社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相违背的。现代法律精神是鼓励“大义灭亲”的。

另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这都是孝极端的例子。“郭巨埋儿”、“王祥卧冰”、“割股疗亲”等丧失人性的愚孝都已走向了孝本质的反面,是不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应加以剔除。

总之,对待传统孝道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四、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其实,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

的孝文化。传统孝文化中养老敬老的规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即传统伦理的“孝”成为处理亲子关系的规范和最高准则,成为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文化价值机制。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

孝,其基本含义就是家庭亲子关系间的道德规范。孝观念最初是基于对人们家庭生活的维护,以一种家庭伦常的形态而出现的。从现代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较之古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依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调节,所以说孝依然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

从现实情况来看,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乏关爱,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独与绝望。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三)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孝”是亲情之爱,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先秦儒家强调“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人世间诸多美德,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孝行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生之初,最初感知的必是父母之爱,面对的是家庭内成员之间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的身上,这便是孔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弟子,人则孝,出则悌”。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因此,施爱施敬当从亲始,这是有一定的天然的合理性的。那些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四)孝文化提倡“侍亲睦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孝文化强大的社会稳定作用首先表现为以孝侍亲,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父母子女关系是家庭的基本关系,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伦理规范,它能保证是子妇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父母在子女的赡养下安度晚年,维护着家庭关系的稳定。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促进社会的稳定。

由家及世、推已及人,以孝促进形成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孝道的约束,中国人养成了温顺、礼让、兼爱、热爱和平的性格,在孝道伦理规范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家庭的天伦之乐,追求平静祥和的生活,反对斗争,反对社会动荡,渴望和平。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人们之间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孝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团结,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作用。

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孝的观念在中国不仅起源早,而且是最早进入家庭的伦理规范之一,有着深厚而广泛的历史文化积淀。孝文化传播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经过长期演化发展,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根深蒂固,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是塑造民族心理和国民性格的重要因素,成为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显著特征。

孝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塑造民族精神的最重要因素。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中华民族历史愈悠久,中华传统文化愈丰富,中华民族意识和情感就越强烈,中华民族精神就越伟大,中华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越强大。

五、发扬孝文化的必要性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道德方面的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我们应该看到,养老的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3篇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3篇 孝道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修 身之本,也是中华文化之根。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孝道文化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1:20XX年4月20日,我们二龙中心校 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山东省亲情教育系列活动办公室主任、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等栏目总导演、山东省天下父母文化传播中心秘书长吕明晰《凝神聚气共筑中国梦》的专题讲座。在3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吕明晰老师围绕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孝道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行动等方面为我们全体教师上 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孝道”一直被历朝历代 深深重视,甚至被奉为“国之根本”。孝,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规范着世世代代,贯彻于万户千家。其内涵就是善事父母、尊敬父母。应该说,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孝”是完全可以同社会道德融合的,值得广泛倡导,大力弘扬。我觉得,如果把“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口和着力点,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传统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融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试想,当父母在家里感受到子女的孝敬时,他们又怎能不去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此这般,间接提高了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必将推动和促进社

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百善孝为先,一切事情都应该从孝道做起。他认为“孝”是人格完整的基础,有“孝”的人也有责任心,有担当,知恩图报。“孝”是成功的保证,有“孝”的人讲义气、有爱心,会得到大家的合力相助,能够成就大的事业。 通过这次报告,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孝道”的真正含意,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把吕老师的这种观念传承给我的学生,让他们都成为孝敬长辈的人,这样才能做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才能让大家看到“凝视聚力,实现中国梦”的美好社会。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2: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孝道讲座,东山书院,丽江学校以及我们华南中英学校的许多优秀少年都讲述了他们的事迹。其中一个大姐姐的演讲让我最是感动,同时也让我对“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那是一位六年级的大姐姐,她的爸爸在建筑工地当工人,工作非常辛苦,她的妈妈也经常在那里干活。每当大姐姐看到她的父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时,大姐姐决定开始到工地帮父母干活,减轻他们的负担。开始的时候,大姐姐的手上布满了茧子,因为这项上作实在太累了。但想到父母的劳累,她坚持了下来,还帮她爸爸争到了不少工资呢! 我在我们学校也被评选为十佳孝心少年。有一次我妈妈炒菜时不小心被烫伤了,我连忙放下手中的作业,问道:“妈妈,您的手没事吧?”妈妈说:“没事,只是一点小伤而已。”但我还是赶忙拿了一些烫伤药帮妈妈擦上。妈妈很高兴的说:“我们家的小家伙开始学会关

最新中华孝道园亲子游活动方案(定稿)资料

承孝悌智道,种国学慧根 亲子游活动方案 镇江三山国际旅行社策划2016.04.01 一、活动概况: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孝道弘扬的孝道精神为:“小孝修身、中孝齐家、大孝治国平天下”。关注儿女在智学上的修养,在道德修养上的收获,个人行为习惯上的提升:所谓三日之别,儿女归时;一鞠深躬,感恩涕零;一水浴足,孝子深情;友情兄弟,懂事明理;同学少年,爱己达人;为人处世,正己化人;观心修身,内圣外王。试问培育出如此之正气少年,厚德之子,才华晚辈,家族难道不兴旺发达,基业难道不基业常兴,国家难道不寄予厚望!古之圣贤认为:财之本为德,德之根为孝,假如我们从孝顺父母为做人的开始,以厚重德行作为立世的根本,自然不难成就一番事业。 二、活动地点: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华孝道园(活动时间待定) 三、活动目标: 1、结合时代流行元素,弘扬传统孝文化。 2、提高学生德育水平,促成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老龄

事业发展。 3、聚集微小力量,提供微孝平台,组建学生孝文化大本营,汇成强势力量,构建强大平台,为中国孝文化的传播打下夯实基础。 4、此活动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更是对随着当前物质生活的提高,学生越来越薄弱的内在品质的加强。 5、提高当代学生的行孝意识,给当代学生提供一个行孝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四、活动形式:参观、国学礼仪学习、游戏。 五、活动行程: 出发前车内进行礼仪文化倡导,不在车上吃东西和丢垃圾(预计车程一个半小时)。家长代表发言,讲述孩子成长的历程,结束后进行亲子游戏“心心相映”(预计时间20分钟),游戏结束导入孝文化影片激发情感,(影片选择有关孝文化的电影或纪录片)。中华小孝子活动在孝道园园区内部的怀南国学院进行(时间预计一个小时),小孝子活动结束后前往酒店用餐,用餐前开始活动猜猜是谁(活动地点用餐酒店)用餐结束后孩子们休息时间(预计12点半至一点半为休息时间),休息地点用餐酒店!一点半开始最后一个活动讲述故事重温情亲(制作感恩卡片可在此环节同步进行)并游览中华孝道园(讲解员讲解)。参观结束乘车前往太滆渔村。结束后四点半集合上车返回镇江(路上车程预计一个半小时)。

弘扬传统文化 践行中华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践行中华孝道” 主题活动方案 中华“慈孝”文化源远流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家庭和睦的基础、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指导思想和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孝德教育活动的通知》的精神,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树立新时期的孝道观念,学校特制定“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孝道文化”活动方案。 本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我校注重德育教育的实际,倡导同学们认知孝道文化,励志践行,充分发挥孝道文化在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在全校营造“孝行天下”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把“孝道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学生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去。打造御外“孝道文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建设。 二、活动组织机构 组长徐向臣 副组长李志华 成员办公室、工会(负责教师活动) 政教处、团委(负责学生活动) 三、活动实施的主要内容 宣传工作 1、向全校所有教师同学发出“弘扬传统文化践行中华孝道”的活动倡议,号召人人传承中华文明、践行中华孝道。 2、开展教师“七个一”活动 3、召开“孝道“主题班会,全面做好思想动员,布置相关德育作业。 4、校园宣传栏内张贴“弘扬孝道文化”海报 5、国旗下讲话以“弘扬孝道文化”为主题 活动开展 1、读一本孝道文化书籍

利用班团会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让学生了解书中孝的故事,懂得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开展“行孝道、知感恩”专题讲故事比赛 通过自身所知道的一些敬老爱老的故事来开展讲故事比赛,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一条语录,施一件孝行,践行“七个一”(即一周七天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并主动长期承担一项家务劳动)活动 如: 做一次饭 洗一次碗 洗一次衣服 擦一回地 洗一次脚 捶一捶背揉一揉肩 说一次“我爱你们”并拥抱一次 4、利用校园广播和班级多媒体宣传“最美孝心少年”的感人事迹 5、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活动 召开学生家长会,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网络,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 6、“百善孝为先”主题班会 让同学们探讨关于孝与善的真谛,并能从中受益。 7、写一篇孝道感悟文章 通过读敬老书籍、做敬老好事等,让学生写一篇孝道文章。各班先评出5篇文章参加年级评比,再由年级组评选出5篇优秀文章参加学校评选。分段评出优秀文章若干篇进行奖励,并汇成册。 8、开展班级“孝道”文化建设比赛。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您对孝道的理解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就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与实践,实际上它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与首要观念。孝就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就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就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就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的一般意义就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诚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但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则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调整、与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就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仍须继承与发扬。这就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就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促进家庭的与睦、团结,也能帮助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使社会正气上升。 对于孝亲敬长的合理的孝,我们应大力弘扬;而对于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则应批判、剔除之。 孝就是中华文化的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中国文化虽然就是由儒释道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但其中心则就是儒学,而仁学又为儒学之主要精神,但仁学之精神却就是完全由孝道出发的。所以孝道也可以说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就是贯穿天、地、人、祖、父、己、子、孙之纵向链条,孝就是中国文化逻辑之网的纽带与核心。又由于在孝中已经全部包含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宗旨,因而成为儒家文化甚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孝就是中国文化中出现最早的伦理观念与德目之一。在周代,孝就是尊祖敬宗的宗教与人文合一的意识,再发展,才产生了“善事父母”的人文伦理意识。从孝义的产生、发展本身来瞧,它就就是合天道与人道为一的观念,把天、祖、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从孝本身的内涵瞧,也就是把自然亲情的天道与亲子伦理的人道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孝在中国文化中就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链条。因此,孝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孝就是传统伦理的元德。“百事孝为先”。孝就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正如《孝经》所说:“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孝,不仅就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而且也就是古代政治伦理精神基础。这不仅体现在思想家的著述与文化观念中,而且也贯彻实施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中。孝之所以成为仁之根本,关键在于孝就是维护封建社会政治、社会稳定的伦理精神基础。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它不仅就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就是整个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简而言之,泛孝主义就是孝在传统社会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孝不可能再继续享有这样的地位了。它只适用于家族主义盛行的传统农业社会,而不适合于宏扬个性独立的现代工商社会。于就是,在范围上,孝道只能局限于家庭之内;在性质上,孝道只能局限于亲子之间。 在建设当代社会的孝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由传统孝道向现代新孝道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至为重要的。那么较之于传统孝道,现代新孝道有哪些特点呢?主要可以概括为:1、人格平等性。2、义务并行互利性。3、注重感情性。4、强调自律性。到了现代社会,它律性的孝道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与功能,现代社会中,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她律的孝道训练不易为子女接受,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比较明智的办法,只有代之以自律的孝道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放弃以权威的方式训练子女盲目的服从与外表的恭敬,改以理喻的方式教导子女理解善待父母及其她人的重要与意义,从而学得设身处地的孝道原则。这样的孝道原则则属于个人自己的,不必靠外在的权威或规范来监督,即能自动自发的做出自己认为适当的孝行,所以,这种孝道就是自律性的而不就是她律性的。 总之,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我国孝亲尊老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吸取重视代际亲子平等的合理因素,在新时代

孝顺的故事(30篇)

孝顺的故事(30篇) 孝顺的故事(一): 陈毅孝敬父母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走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十分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可是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您身边伺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日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

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我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明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顺的故事(二): 芦衣顺母的故事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回到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人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孝顺的故事(三): 关于方观承千里探亲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

中华孝道歌词--带拼音

班级姓名歌曲——中华孝道 2014年7月,受世界和谐基金会邀请,青年歌唱家李昱和以“孝德和谐爱心大使”身份推出了个人全新单曲《中华孝道》,以歌声的方式来传承传统孝德文化,倾情为孝德文化代言。 ɡē歌 mínɡ名:zhōnɡ中huá华xiào 孝dào 道zuò作 cí词:lǐ李jùn 俊wěi 伟zuò作qǔ曲:wánɡ王jūn 钧 yuán 原chànɡ唱:lǐ李yù昱hé 和bǎi 百shàn 善xiào 孝wéi 为xiān 先 xiào 孝jìnɡ敬shì是ɡēn 根běn 本 tiān 天dì地ēn 恩qínɡ情yǒnɡ永nán 难wànɡ忘 xīn 心zhōnɡ中zhā扎xià下ɡēn 根 xuè血mài 脉liú流bú不duàn 断 shān 山hé河suì岁suì岁xīn 新 zhōnɡ中huá华xiào 孝dào 道shì是měi 美dé德

chuán 传ɡěi给hòu后lái来rén人 zǔ 祖xiān先liú留xià下chuán传jiā家bǎo宝mínɡ名zì字jiào叫xiào孝shùn顺 duō 多shǎo少nián年duō多shǎo少dài代wēn温nuǎn暖ɡuò过dōnɡ冬yǔ与chūn春 tā 它yán沿zhe着suì岁yuè月zǒu走lào烙xià下zhōnɡ中ɡuó国yìn印 fēnɡ 风fēnɡ风yǔ雨yǔ雨wǔ五qiān千nián年cónɡ从ɡǔ古chuán传dào到jīn今 zǔ 祖xiān先liú留xià下yí一jù句huà话jiǎnɡ讲de的shì是xiào孝shùn顺 duō 多shǎo少qínɡ情duō多shǎo少ài爱jiāo交ɡěi给le了ér儿hé和sūn孙 tā 它shùn顺zhe着xuè血mài脉liú流ɡǔn滚tànɡ烫chì赤zǐ子xīn心 zhī 枝fán繁yè叶mào茂wǔ五qiān千nián年ɡǔ骨ròu肉qínɡ情zuì最zhēn真 bǎi 百shàn善xiào孝wéi为xiān先xiào孝jìnɡ敬shì是ɡēn根běn本 tiān 天dì地ēn恩qínɡ情yǒnɡ永nán难wànɡ忘xīn心zhōnɡ中zhā扎xià下ɡēn根 xuè 血mài脉liú流bú不duàn断shān山hé河suì岁suì岁xīn新 zhōnɡ 中huá华xiào孝dào道shì是měi美dé德chuán传ɡěi给hòu后lái来rén人 zǔ 祖xiān先liú留xià下yí一jù句huà话jiǎnɡ讲de的shì是xiào孝shùn顺

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

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特点 摘要: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孝孝道儒学伦理道德 Summar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 filial piety is not only a kind of normally ethic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but also the core of the confuciouism and the chiefly spiri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Filial piety Confuciouism ethic consciousness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之含义、起源与孝道理论的完成 中国孝文化,其初始含义是什么?它产生于何时?这是我们首先要从历史现象的角度予以探讨的。 何为孝?《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①;《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唐殷的《文字源流浅说》分析的更有趣:“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但是若从文化的其他要素如宗教哲学的视野,从孝之发生的初始含义上再做细究的话,似乎孝之含义还不仅于此,还有另外两层含义。这就是尊族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孝的这三种含义是同时共有的,但在周至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后两意占主导,之后,善事父母成为孝的核心意蕴。 关于孝产生于何时,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康学伟在其《先秦孝道研究》一书种认为“孝观念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产物”。但这种观点争议颇多,在此不另赘述。孝道起源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产生于殷代。这种观点的代表论著是杨国容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但这种观点也被较多的论者批评。另有论者何平在其《“孝”道的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一文中,指出“‘孝’这一德目应是由周人首先提出的。在西周时,‘孝’又扩张为一中伦理政治范畴,从而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这是不言而喻的③。”尽管有上述三种不同的观点,但是认为孝是大兴于周代是被众论者普遍肯定的。 孝之初始含义有二,其一:尊族敬宗。查昌国认为:“西周孝的对象为神祖考妣,非健在的人,孝是君德,宗德;其内容为尊祖,有敬宗抑父的作用。”周代以致春秋之孝,其主要内涵为尊族敬宗,并且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现有文献中大量可见的享孝连文的语言表现形态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孝道文化

中国孝道文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孝道文化至今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而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孝”。 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孔子认为应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孝、悌也是孝的基本要求,《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孔子还提出“几谏”的原则。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

参观孝德园作文

参观孝德园作文 导读:参观孝德园作文【篇一】 今天,我们一大家子人来到中华孝道园游玩。天公作美,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万里无云。 我们来到孝道园门前,怀着激动的心情买票进园了。 我们先来到一条小河边,只见河面上漂着粉、白、红三种颜色的荷花。远处,几座假山立在那里,十分雄伟、壮观。看完了河面上的美景,我们又来到假山边的喷泉旁,合影留念。喷泉旁的几朵鲜花仿佛也在对着我们微笑。 然后,我们又来到恩思广场,一到那里,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这里有一个巨大的白色花瓶,上面不断有清水流下来,流进下面的水池中。有趣的是,下面的水又顽皮地喷了上去,像是帮瓶子洗澡。 在林荫小道的旁边,《微孝在行动》的活动正在开展,我看见两边的展板上写满了小朋友们对爸爸妈妈的祝福,我觉得他们好有孝心啊! 最后,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这里。我真想大喊:今天的收获真大! 参观孝德园作文【篇二】 中华孝德园位于我的家乡上虞区曹娥景区舜耕公园。寒假里,我再次游览了中华孝德园。 在公园大门口,一块刻有“中华孝德园”的五个红色大字的巨石

矗立着,非常气派。一道白墙黑瓦的围墙,颇有古代的风格。 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又大又圆的湖。湖中有许多小鱼在水中欢快地游着,时不时用头撞击水面,撞出一圈圈小波纹。湖岸边的水杉一排排直立在那像一个个士兵站着,一棵棵柳树像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姑娘甩着长长的辫子在风中翩翩起舞。 往里走,便来到“神州舜迹”展示地。以前看过关于我国古代尧舜禹的故事,这里的舜迹展示地是由18块蕴含历史时空的原生态自然石构成,18块石头上分别精致地雕刻着舜从出生到成长到授位再到传位的过程,生动的再现了舜帝坎坷、光辉的一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处景点。 继续前行至山顶,山顶上建有一座庙——大舜庙。那里立着一尊舜帝像,全部用铜打造,重约13余吨,高9.5米,喻示着舜帝的' 九五之尊,游人们都会诚恳的叩拜。 从山顶沿途下山,半山腰是舜耕群雕。那儿有大小不一的十五只石象前后组成象群,舜立在大象上,左手扶犁,右手擎托日月星辰,非常庄严。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一直传递下去!家乡的中华孝德园也将成为更加悠久的历史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观孝德园作文【篇三】 今天,阳光明媚,我们高高兴兴来到中华孝道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孝道的现代价值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诸德之首.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孝道,并赋予新的诠释,构建现代孝道新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主要美德,为齐家治国之良箴。我国以孝为本的教育力量,可以感化冥顽,减少罪恶。孝,并非只对父母敬养而言,对自己德性,智能的修养,对社会的尽责,也是孝的表现。孝的原理有普通性,孝的应用有连续性,人类上有祖宗,下有子孙,我们是联系祖宗与后代间的一环,我们应有职责是: 将历代祖宗所辛苦缔造的文化好好保存,而加以发扬光大,传之子孙,亿万斯代如此。 由于近代社会结构变迁,家庭组织趋于小家庭制,[养儿防老] 的观念渐难适用,对老人安养巳引起社会有组织关怀,是以要巩固家庭组织,加强家庭责任,注重祟老教育。尤其是推行孝道,是刻不容舍之事,故援特搜集格言,恭录古圣先贤铭言,[二十四孝故事],,以资教孝,劝孝之参考。 孝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固有的美德,也是人伦的大本,父母生我育我爱我,其养育之恩,可谓昊天罔极,然人类有时却又是一种善忘的重物,俗语说: [养儿方知父母恩] 可见为人子女者,很少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俟其身历其境,方知父恩母德,故凡有血性良知者,当饮水思源,孝亲报恩。 虽然英豪杰,俊才硕士,有其出类拔萃,非凡之成就,然究其本,从其出之始,便需要依赖父母生养培育,始克有成,草本乃天生自长,而人类无父母之培育,则无法成长,故父母于我,可谓恩难量,况动物之类,亦有如乌鸦之反哺,羔羊之跪乳… 等孝行表现,动物之灵性虽不若人类之高明,然其孝与人同,足征[孝]乃为天性,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可曾细思与比较过? 不幸,近百年来,欧风东渐,追逐物质文明,轻视固有道德,民德日薄,孝德益晦,实属可痛。本会旨在推弘固有伦理道德,有感孝道式微,必藉孝书刋传播,以提醒人人对孝道之重视,孝道可使人敦品于真、善、美、家庭和乐,社会安定,达到乐利的境界。最后,寄望那些拥有威权的达官贵人,甚至社会政要及教育家,传播界,若能加以发扬推[孝],然后始能得到整个社会对[孝道]的正视与奉行,因为孝道是天经,地义民行,三才一贯的。但愿,使我中华文化与时俱进,而臻世界大同。[孝]书初版以来,读者热烈响应,受到莫大鼓励,实为可喜现象,索阅者众,各十方大德纷纷赞助,催促继续再版,顺此表示敬意,并申谢忱。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释义】‘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还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是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骄傲自大之气。二、为人部属的小职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孝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孝 观看视频《一份账单》谈感想; 新闻回报: 事件一:84岁老人春节露宿女儿家门外4天3夜,6个子女均不管 事件二:多次下毒谋杀亲父,不孝之子获刑八年 事件三:旅日留学生因学费问题在机场刀刺母亲 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 中国孝文化起源于何处? 中国孝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后经过儒家思想总结提升传播,使得孝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伏羲、女娲十分强调后代子女的教育和孝道,要求后代子女孝敬父母、兄弟姐妹紧密团结,共同振兴中华民族。孝文化,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历经几百万年发展起来。 中国孝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西周:《礼记·王制篇》说: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春秋战国: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 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 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宋代,儒学伦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间宣扬的孝道有的偏离了儒家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 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 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它是一个会意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组成,像是青年大扶着老年人行走,象征老少之间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由此观之,“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所作的解释,传统中国文化中孝亲观念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它的字面意义。 从内容上说,孝道的范畴包括尊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妯娌、团结连襟、尊师崇贤、敬长爱幼、扶贫济困,以及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有两种形态:狭义的孝是赡养父母,即父母年老后,身体的衰弱不能劳动,子女要主动奉养父母,使他们得以安度晚年;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即做一切事情要合乎道德规范,能受到人们的称赞,使父母在精神上获得安慰和满足。实际上这样的孝涉及了子女的整个行为。 简言之,孝道的基本内容包括尊老、敬老、养成老、送老,不外乎“敬爱父母,返思祖先”。从动机来看,孝是一种敬本心理;从效果看,孝又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仁义的内在自觉相统一,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服务。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止于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开始。

关于参观文博园观后感400字作文五篇

关于参观文博园观后感400字作文五篇文博园位于天津市西青精武镇,由天津建委建成,总建筑面积55000,总占地面积50000,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参观文博园观后感400字作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参观文博园观后感400字作文五篇(一) 恰是初春,韶光正好。踏着一路的欢歌笑语,趁着娇媚春光,和煦暖风,我们来到了安庆五千年文化博览园。 还未下车,便远远地望见了那一片恢宏的建筑。巨大的老子头像和孔子立像,面带微笑,遥遥远望,仿佛迎接我们似的。大门更是磅礴大气,丰姿神骏的神兽雕像,宽阔长远的石级,石阶中间精美的龙凤浮雕,庄严肃穆,让文博园看起来就像是金銮大殿一般。 甫一入门,便又被震惊了一下,只间正对大门宛若屏风一般的巨大假山横亘于前,山体上以阴文阳文雕刻了完整的一篇《百家姓》,阳文突起,阴文凹陷,华美异常,将活字印刷术的魅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由假山向左,穿过中华孝道园,就来到了龙行天下。龙行天下指的是中华汉字龙,说起来这汉字龙,可了不得了,他的每一片龙鳞都雕琢着一个汉字,蜿蜒曲折上千米长的龙身上更是收录了我国第一本字典——《康熙字典》里的所有的字。暗青色的龙身半浸在清水当中,周围灌木丛生,绿影掩映,若隐若现,自有一番仙灵之气。沿着龙身蜿蜒前行,忽的豁然开朗起来,只见一个硕大的龙头昂首咆哮,幽远

深邃的目光看向远方,放佛在遥望这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 龙头之后,是文博园最负盛名的五千年文化走廊。两公里的走廊以等比例将华夏五千年文明以历史的朝代更迭为线索,以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历史、名人为表现内容,再结合汉白玉浮雕墙、青石雕塑、艺术造景、情景再现等多种艺术形式,将中华文化浓缩在这短短的走廊里。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一直延伸到宋元明清,在这文化走廊一路走来,给人以时空穿梭的恍然梦境之感,让人不禁为灿烂辉煌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厚重而震撼,更让人深切地领悟了劳动创造历史的伟大。 走出时空穿梭般的长廊,步入左侧的根雕园,只见一排大大小小的根雕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走廊内,吸引着许多游人驻足观看。这些根雕一个个造型逼真,形态各异:那含情脉脉的少女、长须飘逸的老者、振翅欲飞的蝴蝶、摇头摆尾的水牛……无一不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咦!那不是孙悟空吗?还有贾宝玉,那惹人怜爱的就是林妹妹了吧!走入一间隔室,原来这是以古典四大名著为原型雕成的人物群像。西游记中的漫天神魔,红楼梦中的人生百态,水浒传中的江湖义气,三国演义中的风云变幻,无一不是巧夺天工,让我忍不住想谁说朽木不可雕也?一个个普通的树根,在雕刻师的精心雕刻下,竟成为如此美妙绝伦的艺术品! 胭脂井的秀美,问天阁的大气,钓鱼台的悠然,盘龙山的昂扬,无一不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可奈何时光飞去,转眼间,已是夕阳斜照,恋恋不舍中,我们还是踏上了归途。

中华孝道歌词--带拼音_201902111438161

歌曲——中华孝道 2014 年7 月,受世界和谐基金会邀请,青年歌唱家李昱和以“孝德和谐爱心大使”身份推出了个人全新单曲《中华孝道》,以歌声的方式来传承传统孝德文化,倾情为孝德文化代言。 ɡēmínɡz hōnɡh uáx iào dào 歌名:中华孝道 z uòcílǐjùn wěi 作词:李俊伟 z uòqǔwánɡjūn 作曲:王钧 y uán c hànɡlǐyùhé 原唱:李昱和 bǎi 百shàn 善 xiào 孝 wéi 为 x iān 先 xiào 孝t iān 天jìnɡ 敬 dì 地 shì 是 ēn 恩 ɡēn 根 qínɡ 情 běn 本 yǒnɡ 永 nán 难 wànɡ 忘 xīn 心z hōnɡ 中 z hā 扎 xià 下 ɡēn 根 xuè血s hān 山mài 脉 hé 河 liú 流 suì 岁 bú 不 suì 岁 duàn 断 xīn 新 z hōnɡ中huá 华 xiào 孝 dào 道 shì 是 měi dé 美德

chuán 传 ɡěi 给 hòu 后 lái 来 rén 人 zǔ祖d uō多x iān 先 s hǎo 少 liú 留 nián 年 xià 下 d uō 多 chuán 传 s hǎo 少 jiā 家 dài 代 bǎo 宝 wēn 温 mínɡ 名 n uǎn 暖 zì 字 ɡuò 过 jiào 叫 dōnɡ 冬 xiào 孝 yǔ 与 shùn 顺 c hūn 春 tāyán 它沿zhe 着 suì 岁 yuè 月 zǒu 走 lào 烙 xià 下 z hōnɡ 中 ɡuó 国 yìn 印 fēnɡ风fēnɡyǔ 风雨 yǔwǔ 雨五 q iān 千 nián 年 cónɡ 从 ɡǔchuán 古传 dào 到 jīn 今 zǔx iān 祖先 liú 留 xià 下 yíjù 一句 huà 话 jiǎnɡd e 讲的 shì 是 xiào 孝 shùn 顺 d uō多tā它s hǎo 少 shùn 顺 qínɡ 情 zhe 着 d uō 多 xuè 血 s hǎo 少 mài 脉 ài 爱 liú 流 jiāo 交 ɡǔn 滚 ɡěi 给 tànɡ 烫 le 了 chì 赤 ér hé 儿和 zǐxīn 子心 sūn 孙 z hī枝bǎi 百fán 繁 shàn 善 yè 叶 xiào 孝 mào 茂 wéi 为 wǔ 五 x iān 先 q iān 千 xiào 孝 nián 年 jìnɡ 敬 ɡǔ 骨 shì 是 ròu 肉 ɡēn 根 qínɡ 情 běn 本 zuì 最 z hēn 真 t iān 天 dìēn 地恩 qínɡ 情 yǒnɡ 永 nán 难 wànɡ 忘 xīn 心 z hōnɡ 中 z hā 扎 xià 下 ɡēn 根 xuè血mài 脉 liú 流 bú duàn 不断 s hān hé 山河 suì 岁 suì 岁 xīn 新 z hōnɡ中huá 华 xiào 孝 dào 道 shì 是 měi dé 美德 chuán 传 ɡěi 给 hòu 后 lái 来 rén 人 zǔx iān 祖先 liú 留 xià 下 yíjù 一句 huà 话 jiǎnɡd e 讲的 shì 是 xiào 孝 shùn 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家风、传孝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家风、传孝道 主讲:高荣 【课程背景】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天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中华文明是以家庭为背景,以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家庭观念渐渐淡泊,家风似乎也被人们遗忘了。那么,家风是怎样形成的?家风对于社会发展,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现在,我们又为什么需要重建家风呢?跟着高老师一起通过学习来寻找答案。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课程大纲】 单元一:为什么要重建家风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奥秘 (1)中国传统立国与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和文化有何关系 (2)为什么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根本在于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 (3)家庭教育首先是孝道的教育 (4)小康与大同社会的标准 2、什么是家风 (1)家风是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 (2)家风是一种责任 (3)孩子的品德好坏,家长有逃不掉的责任。 3、家风的新标准

(1)合理(2)安全(3)方便 单元二、正家风 一、和睦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1)在家庭关系中,谁是最重要的人 (2)家庭稳定的“地基”是夫妻关系 (3)夫妻关系和谐本身就是良好的家教 二、夫妇和谐之道 (1)婚姻是神圣的关系 (2)婚姻三大杀手 (3)夫妻和谐六字真言 三、保富四则 (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2)唯谦受福 (3)耕读传家 (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传家三宝 (1)勤俭(2)谨慎(3)家和 五、重建家风的要领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2)清明祭祀为何要带孩子去 (3)凭良好做事,人生只求得好死 (4)培养孩子的责任,无形习惯是人生的资产

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中华孝道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国旗下的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同学们应该对刚刚过去的清明节记忆犹新,也对即将到来的三月三歌圩节充满期待吧?可,是否有同学知道,这两个节日与中国孝道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呢?清明节返乡祭祖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与尊敬;三月三歌圩节中的师公舞蕴含着浓浓的孝道文化,无一不在说明着中国传统与孝道文化的密不可分。 孝道文化,即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孝道文化经过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 孝敬是太阳,给人温暖;孝敬是大山,给人依靠;孝敬是水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有晋人王祥卧冰求鲤,近有将军陈毅探望病母,古今中外孝的事例可谓数不胜数。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顺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社会秩序稳定

运行的重要保障。然而在今天,有多少人又把这种传统的孝继承下来呢?是否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那么就可以对基本的孝的美德嗤之以鼻,置之一边呢?难道孝的故事永远只能停留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中吗?这答案显然不是。孝道是我们每个人要秉持一生,永远的传承并发扬下去的。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这个字最终会贯穿我们的一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那么在中国的孝道文化里,有哪些优秀的值得我们传承的地方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小孝孝身。我们作为孩子,作为逐渐长大的中学生,应该力所能及的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恭敬他们的合理需求。为什么不在父母工作劳累之后回家时给他们捶捶背,做上一顿饭,洗洗碗呢?孝敬也并不只限于父母,为什么我们不在老师辛苦讲解以后休息时给他们送上一杯温水呢?这样温暖的不仅仅是长辈,更是这个世界的所有人。 第二,中孝孝心。我们应该能独立自主的照顾好自己,让父母对自己放心。这需要我们平日里安定徐为,不毛躁。试问哪一位长辈不打心底地去关爱子女呢?只要我们照顾好自己,让长辈放心,我们的健康对于父母长辈亦是一种回报,是一种孝顺。 第三,大孝孝志。长辈们总是希望我们能学有所成,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只要不是过分的想法,我们都应该有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