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

Discuss on Diffe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of Urbanization Level

姜爱林

J IANG Ai-lin

(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摘 要]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测算其发展水平是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由于城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由此引出种种测算方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即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与其他指标法;常见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人口比重指标法、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调整系数法、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法与现代城市化指标体系法等几种。

Abstract:Urbanization level is an im 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a national or area urbanization degree.Measuring ur2 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through certain method is the practice of m ore general now.Urbanization is a kind of m ore com plicated s ocial phenomenon and because of this various measurement methods occured.These measurement method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unitary index method,com prehensive index method and other index method.C omm on mea2 surement methods were:population proportion index method,urban land use proportion index method,adjustment coeffi2 cient method,rural urbanizatio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m odern urbanization index system method etc.

[关键词]城镇化 水平 测算方法 比较

K ey w ords:Urbanization Level Measurement method C om paris on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2)08-0076-05

城镇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城镇化水平,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城镇化过程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说,是指城镇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所谓城镇化的测算(或测度、计算),就是要对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区域或不同的时期之间进行分析比较。由于城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要适时准确地测算城镇化水平并非易事。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探讨。归纳起来,对城镇化水平的测算不外乎三大类:一类是单一指标法或称主要指标法;另一类是多项指标法、复合指标法或称综合指标法;第三类是其他指标法。本文重点分析常见的几种测算方法。

一、人口比重指标法

人口比重指标法反映的是人口城镇化的变化情况,它包括两种:一种是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另一种是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这两种方法是世界上比较通用的方法。

所谓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按传统的定义而言,就是指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U=[Pc/(Pc+Pr)]×100%=(Pc/N)×100%(1-1)

式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或称城镇化率),Pc表示城镇人口,P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区域总人口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和。从(1-1)式中可以看出,用人口指标测算城镇化水平时,城镇人口统计口

径显得至关重要:其一,城镇人口统计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是否与实际已经城镇化的人口相符合;其二,统一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的重要前提或必要条件;其三,对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定义如何取舍也是重中之重。

在运用(1-1)公式计算城镇化水平时,不仅要区分不同人口统计口径的标准,更要注意人口统计口径的适用性、可比性和局限性。所谓适用性,是指在不同尺度的地区,有时需要选择不同的统计口径;所谓可比性就是指不同地区同一年份的横向比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历史纵向比的可比性;所谓局限性就是指单靠某一个人口统计口径来测算城镇水平是不完全的,有一定的缺陷。不同的统计口径,其结果可能会使城镇化水平表现出多样性,但在很多情况下,要想获得比较可信的城镇化水平,还必须使用不同的统计口径。这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通常情况下,大都使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II)的口径计算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二是使用1981年前的数据,一般要使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I)的口径;三是使用1982年以后的数据,一般必须使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II)的口径。

所谓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按传统的定义,就是指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U=[ P a/(Pa+ P a)×100%=( P a/N)×100%(1-2)

式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 P a表示非农业人口,Pa表示农业人口,N表示区域总人口即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和。从(1-2)式中可以看出,用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测算城镇化水平时,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的界定相当重要:其一,非农业和农业界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口性质的准确与否;其二,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界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城镇化水平的准确与否。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镇化的其他方面的状况。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的优点在于:一是简单明了,易用易学;二是城乡人口分布清楚,容易区分;三是统计上比较便利。其缺陷在于:一是由于设市或设镇标准不同,在个别情况下,不能准确反映或比较城镇化的程度;二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可能会导致城镇人口失真。例如县改市或市改县,县改区或区改县,乡改镇或镇改乡等,都可能引起城镇比重的不准确或无法统计;三是由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城镇人口的突变。例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就曾使中国的城市人口发生逆转,从而造成城镇化水平忽高忽低,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的优点在于:一是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二是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三是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的贫富程度。其缺陷在于:一是无法判断一个人是农民还是市民;二是无法确定一个人是住在农村还是住在城市;三是在有些情况下无法区分一个人所从事的是农业生产或非农业生产。城市人口定义和非农业人口定义是关键点,更是一个难点问题。不论是官方的人口统计,还是学者们的著书立说,至今意见尚有分歧。不过,尽管非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定义方法有其自身的缺陷,但不少国内学者包括一些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城市化问题时还是采用这一口径。

人口比重指标法在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方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一是传统城镇人口与现代城镇人口的挑战。1982年以前,城镇人口指的是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不包括农业人口;1982年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既包括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也包括农业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中也包含了农业人口在内。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按传统的定义,经常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一般为具有城市户口(即吃商品粮的人口)的城市居民,如此计算就将大量长期在城市生活或打工的一部分人排除在外;二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挑战。农业的概念近年来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沿海地区农业和一些高科技农业的纷纷出现,已使农业的概念变得日益丰富和复杂化。这一发展趋势,给人们区别农业或非农业带来了困难;三是传统的职业、身份与现代职业身份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新的变化态势还会继续下去。这一新的变化情况对如何确定其为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农业人口还是非农业人口增加了重重的困难。另外,对那些既从事农业

又从事非农业,既住在农村又住在城镇的,应该如何去解决也是当前一个棘手的问题。

二、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

所谓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按传统的定义,就是指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建城区土地利用面积占区域总面积来反映当地的城镇化水平。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U=[Cn/(Cn+ C n)]×100%=(Cn/S)×100%(1-3)

式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Cn表示建城区土地利用面积, C n表示建城区以外的土地利用面积,S表示区域总面积。从(1-3)中可以看出,用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来测算城镇化水平时,城镇土地利用的面积与程度就显得比较重要。

从传统的定义看,该建城区土地一般指的是建设用地,这一概念的缺陷在于:一是对人口密度大,建城区用地多的地区而言,可能比较合适;而对于人口密度小,建城区用地多的地区则难以反映其真实的城市化水平。例如中国南方的个别城市,其建成区及其他建设用地数量很大,但城镇化水平并不高就是一个例证。二是仅仅用建城区来测算城镇化水平,并不能全部反映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而应该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城镇性建设用地来除以区域总面积才比较合适。故可将(1-3)公式修正为: U=[Cn’/(Cn’+ C n’)×100%=(Cn’/S)×100%(1-4)

式中的U表示城镇化水平,Cn’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城镇性建设用地面积,Cn’表示城镇性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面积,S表示区域总面积。在中国,比较成熟的、建市时间较长的市可以使用这一公式,而那些新兴的、正在快速发展的城镇不一定适用。

三、调整系数法

真实准确地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既是城镇化度量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不同,往往不能真实准确地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这就需要对现有城镇人口统计口径进行相应的调整。辜胜阻博士运用比例关系调整系数法,对中国城镇化的真实水平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具体方法为:

一是以市镇非农业人口为基础来估计中国城镇化水平。该方法的核心是以市镇非农业人口占市镇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其城镇化水平。用公式表示就是:

Pu=Pn/K(1-5)

式中,Pu表示城镇人口,Pn表示城镇非农业人口,K为城镇非农业人口比重系数(根据测算该比重为0.725)。用这一公式可以估计1984年以后中国的城镇化率。

二是按照实际城镇人口来估计城镇化水平。该方法的核心是以流动人口对常住人口的比例来反映其城镇化水平。用公式表示就是:

Pu=(Pn/K)+C×Pn(1-6)

式中,Pu表示城镇人口,Pn表示城镇非农业人口,K为城镇非农业人口比重,C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系数(据测算该参数为1:10)。用这个修正后的公式,可以更接近真实城镇化水平。

三是以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比例法来估计城镇化水平。该法的核心是用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比例来反映其城镇化水平。用公式表示就是:

Pr=I1/(I0/U0)=N1/(N0/U0)(1-7)

式中,Pr表示城镇化率,I1表示估计期工业化率,I0为基期工业化率,U0表示基期城镇化率,N1表示估计期非农化率,N0为基期非农化率。

比例关系调整系数法较之单一的人口比重指标法、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可能要更准确一些。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该调整系数法的理论依据并不充分,没有足够的理由预期这些系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制度环境中能保持相对稳定。由于城镇化进程要受多种因素制约,因而单靠某一调整数来反映,其结果是难以准确的。

四、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

表1 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

反映内容具体项目标准值(S)权重(f)

人口(31分)1.非农劳力占农村劳力比重(加权数)≥70%12

2.镇区人口占镇域人口比重≥50%7

3.人口自然增长率≥6%3

4.婴儿死亡率≥10%3

5.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95%3

6.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例≥90%3

经济发展(35分)7.从均G DP(或人均金融资产额)≥4000US$/人12

8.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 DP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P比重)

≥80%

(≥45%)

15 9.工业技术进步率

农业技术进步率

≥1%

≥65%

5 10.科技人口占农村劳动力之比≥65%3

社会和环境(34分)11.社会保障覆盖率≥90%7

12.恩格尔系数≤0.36

13.基尼系数≤0.3555

14.平均寿命≥72岁2

15.人均居住面积≥20m22 19.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10件/万人

17.“三废”综合利用率≥90%1

18.人均生活用电量≥60度/人.年1

19.自来水普及率≥95%1 19.百人拥有电话数≥30部/百人1

21.镇区每人拥有公共道路面积≥10m2

22.人均绿地面积≥10m21

23.有线电视入户率≥50%1

24.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300人1

25.图书馆人均图书占有量≥2000册/千人1

合 计100

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是具体量化农村城镇化程度的重要尺度。秦润新根据农村城镇化的特征,结合农村现代化的标准,大胆将其设计为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三个方面,共计25个指标, (见表1)。这25项指标基本全面地反映了农村城镇化的总体概况。用公式表示就是:

X=ΣT/S×f(其中,T/S≤100%)(1-8)

式中,X表示最终得分值,T表示每项指标的实际数,S表示每项指标的标准值,f表示每项指标的权重,T/S≤100%表示当T≥S时,T/S只能取1。

五、现代城市化指标体系

现代城市化指标评价体系与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并无本质的差异,但有所侧重。丁健根据指标选取原则,结合现代城市的特征,从城市化构成的七个要素出发选取若干项指标来构成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表2列出了城市化构成的七大要素及其具体的内容。

表2 城市化构成七大要素

要 素具 体 项 目

人口聚集规模及人口构成人口总数;非农人口比重;文化水平;受职业或技能培训人口比重经济聚集规模及构成G 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城市建设投资的G DP之比

基础设施发达水平交通便利程度;邮电通讯的现代化水平;自来水水质标准及普及率;给排水设备的完备性;供电供气供暖的普及率和便利程度

社会服务水平教育设施密度;服务功能和水平;医疗设施密度,服务功能和水平;商业网点的密度和服务水准,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密度;服务能力和水平

社会保障及安全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养老院、孤儿院、残疾人就业等慈善救济事业及其服务能力;城市防灾及保险能力

生态环境质量公开、半公开和私人空间的合理划分;人均绿地面积;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的处置能力;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的预防和整治

市民意识法制观念;社会风气;文化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

丁健从中选取了9项指标构建了一个更具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见图1)。用这样一个指标体系来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相对来说较为全面和合理。用公式表示就是:

LU=ΣC i X i(i=1,2,…9)(1-9)

式中,LU表示衡量城市化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即总分值,Ci表示具体指标的权重,X表示具体指标的分值。具体评价方法为:首先是对9个指标分别确定权重Ci;然后将指标数值与理想值比较得出分值X i;最后通过将权重乘以分值再加总的办法,求得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综合性指标LU。

参考文献:

[1]谢文蕙.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3]蒙世军.城镇化与民族经济繁荣[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杭州[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5]秦润新.农村城镇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丁健.现代城市经济[M]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20011

(责任编辑:麦伟)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邻苯二甲酸酯

实验七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邻苯二甲酸酯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2、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原理和条件设定方法。 3、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日常分析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以液体作为流动相,借助于高压输液泵获得相对较高流速的液流以提高分离速度、并采用颗粒极细的高效固定相制成的色谱柱进行分离和分析的一种色谱方法。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若采用非极性固定相,如十八烷基键合相,极性流动相,即构成反相色谱分离系统。反之,则称为正相色谱分离系统。反相色谱系统所使用的流动相成本较低,应用也更为广泛。 定量分析时,为便于准确测量,要求定量峰与其他峰或内标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分离度(R)的计算公式为: R= 2[t (R2)-t (R1) ] /1.7*(W 1 +W 2 ) 式中 t (R2)为相邻两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 t (R1) 为相邻两峰中前一峰的保留 时间; W 1及W 2 为此相邻两峰的半峰宽。除另外有规定外,分离度应大于1.5。 本实验对象为邻苯二甲酸酯,又称酞酸酯,缩写PAE,常被用作塑料增塑剂。它被普遍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血袋和胶管、乙烯地板和壁纸、清洁剂、润滑油、个人护理用品,如指甲油、头发喷雾剂、香皂和洗发液等数百种产品中。但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是一类内分泌干扰物。待测物性质见表1。 表1色谱柱测试条件 如果要检测不同条件对谱图分离的影响,可按表1配制几种物质的混合溶液,在不同条件下进行HPLC分离检测。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50ul微量注射器。 2、试剂 甲醇(色谱专用),高纯水 四.实验步骤 1、色谱条件 色谱柱: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8) 柱温:室温 流动相:初始为高纯水:30%,甲醇:70% 检测器:DAD检测器; 检测波长:220nm; 进样体积:100μl定量环,实际注射每次可控制在200μl。 2、待测溶液的配制 首先用甲醇做溶剂配制储备液:邻苯二甲酸二甲酯(0.3880g/L),邻苯二甲酸二乙酯(0.2770g/L),邻苯二甲酸二丁酯(0.3776g/L)。然后各取1mL储备液用水和甲醇(20:80)稀释至10mL,作为待测溶液。 3、色谱测定 (1) 按操作规程开启电脑,开启脱气机、泵、检测器等的电源,启动Agilent 1100在线工作软件,设定操作条件。流量为1.000ml/min。 (2) 待仪器稳定后,开始进样。将进样阀柄置于“LOAD”位置,用微量注射器吸取混合物溶液50ul,注入仪器进样口,顺时针方向扳动进样阀至“INJECT”位置,此时显示屏显示进样标志。 (3) 记下各组分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及峰面积及分离比。 (4) 实验完毕,清洗系统及色谱柱。依次用甲醇-水(60:40)、甲醇-水(70:30)……直到纯甲醇作流动相清洗,每次清洗至基线走稳,至少清洗15min。 五.实验结果

产业集聚度的测算

一 产业集聚度概念和测度方法 产业集中度的概念: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 1、 集中度(Concentrion ration of industry ) 行业集中度是用规模最大的几个地区有关数值(销售额、就业人数、生产额等) 占整个行业的份额来度量。计算公式为: 11n i i n N i i X CR X ===∑∑ 其中n CR 代表X 产业的集聚度,1n i i X =∑代表规模最大几个地区X 产业的销售额 或者生产额、就业人数等,1N i i X =∑代表全部地区X 产业的销售额或者生产额、 就业人数等。 优点:计算方法简单,采用最常用的指标,能够形象的反应产业集聚水平。 缺点:一是集聚度的测算季节容易受到n 值选取的影响,二是忽略了规模最大地区之外其它地区的规模分布情况, 三是不能反映规模最大地区内部之间产业结构与分布的差别。 2、 区位熵(Entropy index ) 所谓熵, 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 ·Haggett )首先提出并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 又称专门化率,用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在产业结构研究中,通常用于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计算公式为: 11E /i i ij n n i i i i q Q q Q === ∑∑ 其中E ij 表示某区域i 部门对于高层次区域的区域熵;i q 为某区域部门的有关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 战略举措。结合十八大报告,介绍了新型城城镇化的内涵,分析了制 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对数据实行 分析处理,得出实证结果。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 影响,其后依次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居 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 建设的建议。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持续提升。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2011年,城镇化每提升1%,可拉动投资增长3.7%,带动消费增长1.8%。2014年3月最新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 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新型城镇化的主线是农 民的市民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 心的城镇化,并进一步阐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问题。根据统计资料 显示,2015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50.5%,而全国城镇化水平平均为 56.1%,相比较来说,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究其根源,不但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还存有诸多其他因素,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本文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影响新型

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实行实证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新型城镇 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新型城镇化体现的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更加注重全面质量的提升。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较,新型城镇 化重在“新”,不是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口的增多,而 是更加注重内涵式的增长,全面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其基本原则 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突出了“存量优先”,其主 线是农民的市民化,同时还提出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优先解决存 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重在提升城镇化的内在质量, 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过阐述。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产 业发展、收入水平、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实行 分析。

城镇化率不是越高越好

城镇化率不是越高越好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有些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变市民、农村耕地变城市建设用地。 ■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 现有的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城镇化率也存在“虚高”现象 记者:过去10年,我国城镇化推进速度很快,为什么能有这么快的发展? 陈锡文:过去10年,是中国城镇化推进速度比较快或者最快的时期之一。200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是36.2%,城镇人口4.6亿人。到去年底,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47.5%,城镇人口大约是6.3亿人,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现在全球人口超过1亿的只有11个国家,而1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足足增加了1.7亿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这主要和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直接相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城镇化。我国城镇化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推进城镇化必将有效拉动市场需求,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记者:有人认为,过去若干年,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很大,存在着一些不可持续因素。

陈锡文:的确,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低成本城镇化道路,城镇发展是建立在低成本获得城镇建设用地、廉价使用劳动力、环境承载严重压力基础之上的。尽管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但大量的矛盾没有化解,遗留的问题很多。近年来,地价房价、资源品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持续较快上涨,今后城镇化的成本将明显提高。 还要看到,由于统计口径方面的原因,城镇化率存在“虚高”现象。我国城镇化人口的统计按国际惯例进行,即在城镇连续居住超过6个月,便统计为城镇人口。但实际上,仍有10%—12%的城镇人口是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并没有充分享受到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城镇化应量力而行不能超前 城镇化应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记者:现在有些地方通过“拆村并居”、“农转非”等形式加速推进城镇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您说城镇化率并非越高越好,对此怎么理解? 陈锡文: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水平比我们要高,但大多数都在80%以下,这里面可以进一步做分析。比如,在日本,虽然农民只占全国人口的4%,但约有1/4的人生活在农村。德国的情况也很相似。这说明,只要建设好农村,农村也是宜居的,大量人口仍将在农村生活。所以,并不是不种地的人都要进城。而一些城市化率超过了80%的国家,比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存在大量失去土地进入城市的居民。由于这部分人口没有能够获得稳定的工作,使城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验证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验证 ?方法验证的目的 ?方法验证的内容 ?方法验证的项目及测定方法

方法验证的目的 目的: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相应检测的要求。 方法验证是实验室针对特定方法的研究过程,通过设计方案,有步骤、系统地收集、处理实验数据,最终形成文件,以证明所用试验方法准确、灵敏、专属并重现。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会有不同的验证要求。

方法验证的内容 ?准确度 ?精密度 ?专属性 ?检测限 ?定量限 ?线性和范围 ?耐用性

准确度 定义:方法测定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的接近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1. 主成分含量测定 原料药:对照品或方法比对 2. 制剂、中药:标准加样回收 杂质定量 测定:加样回收(n 3 9) 杂质对照品 方法比对 回收率 C-A %=′ B 100% 杂质与主成分的相对含量 A:试验供试品中被测成分的量 (通常为含量测定量的50%) B: 试验供试品中加入的对照品的量 (通常为±20%) C:试验测定值

精密度 定义:在规定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一般用偏差,相对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1. 重复性(n 9) 3 2. 中间精密度 3. 重复性 测定:HPLC方法的精密度测试,应从样品制备开始,设计3个浓度, 分别平行制备3份,以测定含量计算相对标准偏差;或同一样品平行制备6份供试品,分别进样,以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同一份供试品连续进样6次,计算得到的相对标准偏差只能表征进样精密度,不能作为方法精密度。

专属性 定义:在其它成分可能存在下,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 1. 鉴别反应 2. 含量测定 杂质测定 测定: 限量检查 空白制剂,模拟复方 加速破坏试样测试 DAD峰纯度检查

(完整版)产业集聚测量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目前常用的产业集聚测量方法,主要包括: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分析认为,E-G指数是测量产业集聚比较适合的方法,但受制于数据的可获取性。 关键词:产业集聚测量 一、前言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产业集聚对一个地区整体产业竞争力及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推动产业集聚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制定产业集聚相关政策必须以实证研究为基本前提,而对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测度产业的集聚度水平,因为无论是单纯进行产业集聚的研究还是探讨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经济稳定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它都直接影响到最终研究结论的可信程度。 二、产业集聚常用的测量方法 目前比较常用的产业集聚测量方法主要有: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E-G集聚指数。 1、行业集中度 行业集中度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指标,用来衡量某产业规模最大的前几个地区在全国所占的份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C代表行业集中度;A i代表产业A中排名第i位区域的产值或者销售额、从业人员等;N代表产业A中的地区数目。上式表明行业集中度等于产业A中规模排名前n位 (n一般取4或8)的区域企业规模之和占产业A 全国总规模的比例。由于IC主要反映行业在几个区域的集中程度,没有涉及到行业的企业数目与行业总规模之间的差异,行业集中系数就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以P表示计算的企业占行业企业总数的比例:

那么,行业集中系数 CC可表示为: 行业集中度与集中系数能够形象地反映产业区域集中水平以及行业中企业数量的影响,测算方法便捷直观。 然而,行业集中度指标存在一些缺点:第一,仅说明了产业分布规模最大的几个地区的情况,而忽略了其余地区 的规模分布情况;第二,不能反映最大几个地区的个别情况;第三,存在选取规模最大的区域数目不同集中度 结果不同的问题。因此,一般较少单独用来测度产业集聚的情况,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辅助指标。 2、赫芬达尔指数 赫芬达尔指数 (HHI)是产业经济学中衡量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指标,也可以用来衡量产业集聚程度,其计算公 式为: 其中A代表产业总规模,A i代表区域i的产业规模,N代表产业中的地区数目。HHI实质上是给产业中每个地区的市场份额赋予一个权重,此权重又以市场份额来代替。HHI的取值范围是[1/N,l],取值越大表示产业地理 集聚程度越高。极端情况下,如果一个产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一个地区,那么该产业的HHI为最大值l; 而如果该产业的经济活动均匀分布在N个地区,那么这时HHI为最小值1/N。 赫芬达尔的优点是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产业地区集中程度,因为它考虑了地区数目和地区产业规模两个因素 的影响;计算上比较简便,容易理解。但是赫芬达尔指数的不足在于它没有考虑其他产业的空间分布,使得不 同产业之间难以进行比较。此外,这一指数没有考虑不同地区的地域面积差异,因此难以反映产业分布的实际 情况。 3、熵指数 熵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判断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就成为“十五”期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总的判断是: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制约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为宜。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一、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发展模式的判断 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国家,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的基本判断。《建议》指出:城镇化水平低,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那么,《建议》何以得出上述结论呢? 根据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城镇化划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适度城镇化又称同步城镇化,即指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和相适应的城镇化模式,即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如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芬兰、日本等。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镇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第二种是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中东等。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镇化,是一种无工业化的城镇化。第三种是滞后城镇化又称低度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镇化模式,如中国、朝鲜、贝宁等。这些国家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见图1),它是城镇化的更高阶段。[2-5]从中国目前城镇化发展模式现状不难看出,中国的城镇化属于低度城镇化国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城乡人口逆向流动不是逆城市化,而是一种“反城市化”。对此,要加以区别。 附图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年;2.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年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示例的方法再确证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示例的方法再确证作者:张建芝冯顺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 摘要:目的:确证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氨苄含量的方法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以Diamonsil CLC-ODS(150mm x 6mm,10 lm)为色谱柱,水-甲醇- 3.89% 醋酸钠溶液- 4% 醋酸溶液(700:300:15: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外标法定量。结果:头孢氨苄浓度线性范围为0.02~0.20mg / ml,相关系数r= 0.9991,方法重复性试验 RSD为 1.42%。结论:该方法可简单高效地完成,结果准确性好、稳定可靠,确证高效液相色谱依然为头孢氨苄制剂的质量控制中有效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头孢氨苄高效液相色谱法 头孢氨芐(Cefalexin,又译先锋霉素Ⅳ、头孢力新等)是一种半合成的第一代口服头孢霉素类类抗生素药物,化学名(6R,7R)-3-甲基-7-[(R)-2-氨基-2-苯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化学式C16H17N3O4S,在临床上广为使用。其含量测定在旧版的中国药典( 1995年版)采用碘量法○1。但此法不仅操作步骤繁多,费工费时,干扰因素多;然后人们发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内标法测定的方法,但内标物保留时间过长,依然存在问题。最后人们又发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外标法测定其含量,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数据准确可靠,灵敏度较高,重复性好,最终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2。现在本文对这个方法进行确证,以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仪器与试药 分析天平(precisa instrument ltd switzer land xs 225a precisa ),高效液相色谱柱(diamonsic C18 250 * 46mm),检测器(UVD 170v),泵(P680 HPLC pump),头孢氨苄胶囊(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批号:2110102) 2. 色谱条件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为填充剂:水-甲醇- 3.89% 醋酸钠溶液 - 4% 醋酸溶液(700:300:15: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塔板数按头孢氨苄峰计算不低于1500。 3. 实验试剂制备 3.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取头孢氨苄对照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1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为对照品储备液。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去装量差异项下的内容物,混合均匀,精密量取适量(约相当于头孢氨苄0.1g),置于 100ml 容量瓶里,加流动相适量,充分振摇使溶解,再加流动相稀释至

浅谈主变低压侧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零序电流保护的应用

浅谈主变低压侧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零序电流保护的应用摘要:对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的接地方式及工作原理作了简单介绍,同时提出零序电流保护的优点具有简单、可靠、动作正确率高,受弧光及接地电阻影响小,不受负荷及振荡影响,这些优点都只能在选择适当合理的运行方式并正确的整定才能得到发挥。 关键词:中性点小电阻接地零序电流保护 0引言 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区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风能总储量约8.98亿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5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利用风能储量的40%。做为具有得天独厚条件的锡林郭勒盟,正是抓住了风电快速发展这一时机,风能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然而风力风电的迅猛发展也对继电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主变低压侧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后,零序电流保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及工作原理 1.1接线方式风电场主变低压侧中性点采用电阻接地方式时,若主变为y0接线,其中点可接接入电阻(见图1a);若为△接线,则需外加接地变压器造成一个中性点(见图1b、c、d)。外加接地变压器零序阻抗要小,其接线为y0/△或z;接地电阻可以直接接在y0/△或 z 接线的高压侧中性点,也可以接在 y0/△接线低压侧开口三角上。 1.2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的基本原理接地变压器作为人为

中性点接入电阻,接地变压器的绕组在电网正常供电情况下阻抗很高,等于励磁阻抗,绕组中只流过很小的励磁电流;当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绕组将流过正序、负序和零序电流,而绕组对正序、负序电流呈现高阻抗、对于零序电流呈现较低阻抗,因此,在故障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零序电流。在中性点接入ct,将电流检测出来送至电流继电器,就可以进行有选择性快速保护。另,接入电阻rn,能有效抑制接地过电压。中性点接入电阻rn后,电网中的c0与rn 形成一个rc放电回路,将电弧接地累的电荷按e-t/r(r=3r0c0)规律衰减。这样,就能有效抑制电弧接地过电压,提高保护动作的快速性和灵敏性;为降低中压系统的绝缘水平提供可能,并能较好地保证人身安全;另外,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电网正常运行中,由于中性点接地电阻的强阻尼作用,中性点位移远小于中性点不接地电网的中性点位移电压(约为1/5左右)。 2.零序电流保护的应用 零序电流保护的优点具有简单、可靠、动作正确率高,受弧光及接地电阻影响小,不受负荷及振荡影响,这些优点都只能在选择适当合理的运行方式并正确的整定才能得到发挥。为了用好零序电流保护,提出下列原则: 2.1系统变压器中性点接地运行方式应基本保持不变 (1)变电所只有一组变压器,如果是接地运行,则接地点不应断开。 (2)变电所只有二组变压器,如果不都是自耦变压器,则应只将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

2008/11 总第379期 商业研究  COMM ERC I AL R ES EARCH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8)11-0064-03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 刘斯敖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是产业集聚研究重要的工具,一直倍受经济学家关注。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 演变与发展,其测度方法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进行输理与比较分析,以供更好地选择与运用。 关键词: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研究中图分类号:F22419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7-12-13 作者简介:刘斯敖(1975-),男,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与产业。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空间分布,一直以来备受经济学家的关注。从早期马歇尔的外部性和韦伯的区域经济理论开始,产业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溢出效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胡佛,1990; Fujita&Thisse,2004);以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等为代 表的新经济地理理论(Krug man,1991;Fujita etal, 1999)又提出了集聚经济的内部规模经济。中间投入 品和劳动力的共享、知识的溢出(马歇尔,1890)、运输费用的节约(韦伯,1909)以及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所带来的各种交易成本的降低,使产业集群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M ichael Por 2 ter,1990)。 早期的研究侧重于对产业集聚定性的观察与描述,随着研究地深入,产业集聚程度与影响集聚的关键因素的定量测度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学家们关注的课题。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有关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方法不断发展与完善,经历了有集中率、区位熵、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EG 指数等的发展过程。 一、集中度(Concentri on ration of industry )行业集中度是用规模最大的几个地区有关数值 (销售额、就业人数、生产额等)占整个行业的份额 来度量。计算公式为:CR n = ∑n i =1X i ∑N i =1 X i 其中,CR n 代表X 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n i =1 X i 代表 规模最大的几个地区X 产业的销售额或生产额、就业 人数等, ∑N i =1 X i 代表全部地区X 产业的销售额或生产 额、就业人数等。徐康宁、冯春虎(2003)运用指标计算了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1997年的地理集中度。在研究产业地理集聚中,CR n 也经常作为一个辅助的指标加以使用,如罗勇、曹丽莉(2005)和王子龙等 (2006)在测算制造业集聚程度和中国高科技产业集 聚程度时使用了集中度作为集聚程度测算一个辅助指标进行分析。 在各种测度产业集聚水平的方法中,集中度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计算指标,能够形象地反映产业市场集中水平。但是,集中度也存在不少缺陷:一是CR n 的值易受n 的影响,n 越大即选择地区越多,CR n 就会越大,二是忽略了规模最大地区之外其它地区的规模分布情况,三是不能反映规模最大地区内部之间产业结构与分布的差别。 二、区位熵(Entr opy index ) 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 ? Haggett )首先提出并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又称 专门化率,用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在产业结构研究中,通常用于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崔功豪等,2003)。 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E ij = q i ∑n i =1 q i / Q i ∑n i =1 Q i 式中,E ij 表示某区域i 部门对于高层次区域的区域熵;q i 为某区域部门的有关指标(通常可用产值、产

用城市化水平区位熵的方法来分析中国

班级:09地理本科一班姓名:杨世龙 学号:2009022112

用城市化水平区位熵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及成因 杨世龙(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 ) 一、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也在逐渐的升高,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人口与对应各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二、城市化水平测度及分析 城市化水平测度的方法通常有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本文主要采用区位熵的方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级差异由于资料的缺乏因此选用的数据时2009年人口数据,并用区位熵的方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区位熵法又称专门化率。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 城市化水平区位熵法计算公式: Q=S/P, 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 S为该区域城市化水平 P为全国的城市化水平 表一是以2009年全国及各省的总人口和人城镇人口计算出来的各省城市化水平, 区位熵(Q)值即表示城市化水平。

(表中为2009年的数据,来自统计年鉴)

根据以上中国各省份区位熵值绘制表二: 依据表二所得到的31个省级行政区区位熵,可把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化水平分为四类: 第Ⅰ类为,城市化水平区位熵为1.67以上,包括1.67,即上海、北京、天津3个省区,这3个省区的城市化起步早,进程快,发展迅速。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由传统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制造业中心,变成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 第二类为,城市化水平区位熵在1.09以上,不包括1.36,即广东、辽宁、浙江、黑龙江、江苏、内蒙古、吉林、重庆、福建、海南、山东11个省区,主要特点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地级市总人口增长快,小城市获得了很大发展,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分布渐趋合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因此城市化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第三类为,城市化水平区位熵为0.81 ≤ Q≤ 0.99之间,主要包括山西、湖北、宁夏、江西、湖南、陕西、河北、安徽、青海、新疆、广西、四川、河南13个省区,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地处中国内陆腹地。 第四类为,城市化水平区位熵在0.51 ≤ Q ≤ 0.73之间,包括云南、甘肃、贵州、山西4个省区,处较封闭地区,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少数名族较多,城市化水平相对落后。 三、城市化省际差异的成因分析: 第一、国家目标、战略和政策。国家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手册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手册 一目的:制定高效液相色谱法,规范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操作。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 三责任者:品控部。 四正文 1 简述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现代液体色谱法,其基本方法是将具一定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用泵将流动相注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注入的供试品被流动相带入柱内进行分离后,各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记录色谱图或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定结果。由于应用了各种特性的微粒填料和加压的液体流动相,本法具有分离性能高,分析速度快的特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能在特定填充剂的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的药品的分析测定,特别是多组分药品的测定、杂质检查和大分子物质的测定。有的药品需在色谱分离前或后经过衍生化反应方能进行分离或检测。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有:硅胶,用于正相色谱;化学键合固定相,根据键合的基团不同可用于反相或正相色谱,其中最常用的是十八烷基硅烷(又称ODS)键合硅胶,可用于反相色谱或离子对色谱;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具一定孔径的大孔填料,用于排阻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仪基本由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组成。检测器最常用的为可变波长紫外可见光检测器,其他检测器有如示差折光检测器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等。色谱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常用积分仪或数据工作站进行。梯度洗脱,可用两台泵或单台泵加比例阀进行程控实现。 2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要求 2.1 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汇编中“实验室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JJG705—90)”的规定作定期检定,应符合规定。 2.2 仪器各部件应能正常工作,管路为无死体积连结,流路中无堵塞或漏液,在设定的检测器灵敏度条件下,色谱基线噪音和漂移应能满足分析要求。 2.3 具体仪器在使用前应详细参阅各操作说明书。

计量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详细版

计量经济学(第四版)习题参考答案 潘省初

第一章 绪论 试列出计量经济分析的主要步骤。 一般说来,计量经济分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陈述理论(或假说) (2)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3)收集数据 (4)估计参数 (5)假设检验 (6)预测和政策分析 计量经济模型中为何要包括扰动项? 为了使模型更现实,我们有必要在模型中引进扰动项u 来代表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其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相对而言不重要因而未被引入模型的变量,以及纯粹的随机因素。 什么是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 试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 时间序列数据是按时间周期(即按固定的时间间隔)收集的数据,如年度或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业、货币供给、财政赤字或某人一生中每年的收入都是时间序列的例子。 横截面数据是在同一时点收集的不同个体(如个人、公司、国家等)的数据。如人口普查数据、世界各国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全班学生计量经济学成绩等都是横截面数据的例子。 估计量和估计值有何区别? 估计量是指一个公式或方法,它告诉人们怎样用手中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去估计总体参数。在一项应用中,依据估计量算出的一个具体的数值,称为估计值。如Y 就是一个估计量,1 n i i Y Y n == ∑。现有一样本,共4个数,100,104,96,130,则 根据这个样本的数据运用均值估计量得出的均值估计值为 5.1074 130 96104100=+++。 第二章 计量经济分析的统计学基础 略,参考教材。

请用例中的数据求北京男生平均身高的99%置信区间 N S S x = = 4 5= 用 =,N-1=15个自由度查表得005.0t =,故99%置信限为 x S t X 005.0± =174±×=174± 也就是说,根据样本,我们有99%的把握说,北京男高中生的平均身高在至厘米之间。 25个雇员的随机样本的平均周薪为130元,试问此样本是否取自一个均值为120元、标准差为10元的正态总体? 原假设 120:0=μH 备择假设 120:1≠μH 检验统计量 () 10/2510/25 X X μσ-Z == == 查表96.1025.0=Z 因为Z= 5 >96.1025.0=Z ,故拒绝原假设, 即 此样本不是取自一个均值为120元、标准差为10元的正态总体。 某月对零售商店的调查结果表明,市郊食品店的月平均销售额为2500元,在下一个月份中,取出16个这种食品店的一个样本,其月平均销售额为2600元,销售额的标准差为480元。试问能否得出结论,从上次调查以来,平均月销售额已经发生了变化? 原假设 : 2500:0=μH 备择假设 : 2500:1≠μH ()100/1200.83?480/16 X X t μσ-= === 查表得 131.2)116(025.0=-t 因为t = < 131.2=c t , 故接受原假 设,即从上次调查以来,平均月销售额没有发生变化。

南通市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实证研究

南通市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实证研究 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现象。南通应致力于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更好的发挥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运用改进的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对南通2013年现代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得出南通现代服务业产业间集聚水平极不均衡,行业内部各指标间协调性较差等结论,由此提出优化布局、健全机制、创新驱动以及建设服务平台等产业集聚措施。 标签:南通市;现代服务业;集聚测度;空间基尼系数;改进区位熵 1研究背景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我国经济正由“服务经济”主导进入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转变。现代服务业相比较传统服务业、制造业等产业有着更低的资源消耗和更高的产业关联带动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地产业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战略任务。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分类标准,本文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查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划归为现代服务业范畴。 近年来,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现象。集群化,是指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若干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对集中。产业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和外部效应,更有效的满足需求,现代服务业需要更接近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地,另外现代服务业对信息和知识的依赖性较高,信息和知识往往形成一定空间范围的集聚,从而导致服务业相关资源、要素和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化。 我国学者对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研究相对比较晚,随着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学者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形成机制、动力机制、功能作用、发展演变机制、影響因素以及集聚水平测量等。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对产业聚集度研究进行检索。以“篇名=服务业+集聚+测度(测量)”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搜索,我国学者对服务业集聚水平测量的研究始于“九五”末期,利用测度模型对相关地区及产业的产业集聚度、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区域差异分析以及与制造业集聚比较等问题进行研究。 南通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城市战略发展定位。南通应致力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更好的发挥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南通目前服务业产业集聚水平和发展途径进行研究。 2南通服务业聚集水平测度实证研究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城镇化的基本原理 本章要点: 1、熟悉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2、了解世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3、了解中国城镇化的特征与城镇化战略 4、了解城镇化水平的预测方法 第一节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知识点一:了解城镇化的基本理论(轮换考点) 1、城镇化的概念 (1)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或称城市化,是与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是区域发展过程中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过程。城镇化概念具有内涵的广泛性和过程的复杂性的特征。城镇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人口集中的过程,也是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产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不同时期区域城镇化的程度一般用“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来表示。一般用区域内城镇实体地域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区域城镇化水平。 (2)城镇化现象的空间类型 现代城镇化有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1)向心型城镇化与离心型城镇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镇化现象,即会发现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种类型的城镇化。 城市中的商业和政府部门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镇化,也称集中型城镇化。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镇化,也称扩散型城镇化。 在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一些离心方向的扩散现象。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都属于离心性的城镇化现象。

2)外延型城镇化与飞地型城镇化 按照城市扩展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镇化。如果城市的向外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镇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镇化。 外延型城镇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镇化类型,正在进行外延型城镇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2、城镇化曲线 诺瑟姆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微被拉平的“s”形曲线,并把整个城镇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①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的初期阶段 ②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中期加速阶段 ③进入高度城镇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提高速度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S的计算公式如下: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操作规程,以使检验操作规化。 2适用围: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检验操作全过程。 3责任:QC人员对本SOP实施负责。 4容 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各组分在柱被分离,并进入检测器检测,由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理色谱信号。 4.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和色谱条件 高效液相色谱仪由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组成。色谱柱径一般为3.9~4.6mm,填充剂粒径为3~10μm。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是适应小粒径(约2μm)填充剂的耐超高压、小进样量、低死体积、高灵敏度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4.1.1.色谱柱 反相色谱柱:以键合非极性基团的载体为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常见的载体有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和聚合物等;常用的填充剂有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苯基键合硅胶等。 正相色谱柱:用硅胶填充剂,或键合极性基团的硅胶填充而成的色谱柱。常用的填充剂有硅胶、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等。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也可用作反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柱:用离子交换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有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柱。 手性分离色谱柱:用手性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色谱柱的径与长度,填充剂的形状、粒径与粒径分布、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载体表面基团残留量,填充的致密与均匀程度等均影响色谱柱的性能,应根据被分

离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温度会影响分离效果,品种正文中未指明色谱柱温度时系指室温,应注意室温变化的影响。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适当提高色谱柱的温度,但一般不宜超过60℃。 残余硅羟基未封闭的硅胶色谱柱,流动相pH值一般应在 2?8之间。残余硅羟基已封闭的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或聚合物色谱柱可耐受更广泛pH值的流动相,适合于pH 值小于2或大于8 的流动相。 4.1.2.检测器 最常用的检测器为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包括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其他常见的检测器有荧光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等。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为选择性检测器,其响应值不仅与被测物质的量有关,还与其结构有关;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为通用检测器,对所有物质均有响应。结构相似的物质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响应值几乎仅与被测物质的量有关。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被测物质的量在一定围呈线性关系,但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被测物质的量通常呈指数关系,一般需经对数转换。 不同的检测器,对流动相的要求不同。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项下对溶剂的要求;采用低波长检测时,还应考虑有机溶剂的截止使用波长,并选用色谱级有机溶剂。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不得使用含不挥发性盐的流动相。 4.1.3.流动相 反相色谱系统的流动相常用甲醇-水系统和乙腈-水系统,用紫外末端波长检测时,宜选用乙腈-水系统。流动相中应尽可能不用缓冲盐,如需用时,应尽可能使用低浓度缓冲盐。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时,流动相中有机溶剂一般不低于5%,否则易导致柱效下降、色谱系统不稳定。 正相色谱系统的流动相常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和正己烷等。 品种正文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填充剂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径与长度、填充剂粒径、流动相流速、流动相组分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调整流动相组分比例时,当小比例组分的百分比例X小于等于33%时,允许改变围为0.7X?1.3X;当X大于33%时,允许改变围为X—10%?X+1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