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传入使我国经济学界一些人士在商品价值决定的问题上产生了动摇和怀疑,转而信仰西方的均衡价值论和边际效用论,以此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三种价值论进行分析比较,来提供一种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

问题的提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和以庞巴维克为代表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则是近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之一。后二者是作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其意图在于批评和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总体上相互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体系中,如何看待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理论经济学者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不断传入,均衡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使国内一些人在价值决定问题上发生了动摇。不断有以此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文章刊出,批评者多持以下观点,他们认为商品市场价格是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或认为商品市场价格是由物品满足主体欲望的能力决定的,即主张效用是价值的源泉。这些批评使许多并不真正了解西方两种价值论的人产生了疑惑,这里我认为有必要通过对这三种价值论的比较分析来提供一种正确的认识。三种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同义与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载体。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在这里马克思并未否定使用价值(效用)在交换中的重要作用。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马克思还认为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的市场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上下波动。显然马克思也没有否定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却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正是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出发,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而这乃是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和企图回避、否认的。因为一旦承认了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个体系。二、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是建立在局部均衡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论。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础。他通过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商品的价值。因此均衡价格论亦称马歇尔价值论。马歇尔认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由该商品的供给状况和需求状况共同决定的。马歇尔主要通过均衡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价值。所谓均衡价格是指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相均衡,从而它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一致的价格。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它由一定量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决定。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因此随着商品供给量增加,边际效用递减,从而需求价格也是递减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价格则指生产者提供一定量商品时愿意接受的价格,它由生产一定量商品所需支付的边际成本决定。由于边际成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需求量增大,商品的供给量也要增加,而边际成本递增必然导致供给价格递增,从而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均衡价格的分析是通过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置于同一坐标平面中分析而得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就是均衡点,该点所决定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此时供给等于需求,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该点决定的产量为均衡产量,企业照此产量生产必然实现最优。马歇

尔的价值论融合了供求论、边际效用论、生产成本论。用价格的概念替换了价值,以市场价格来决定价值,以对市场价格的分析来取代价值决定和价值实体等问题,将影响价格水平的供求力量说成价值的决定力量,提出的只是一个无价值实体的价值论。三、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核心和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其实,只要读者稍加注意便会发现边际效用论者的价值论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唯心价值论。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这里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效用论者是这样阐述他们的观点的: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如果供给无限则欲望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于是,物品的边际效用,从而它的价值会随供给增加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边际效用论者还提出了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论,并称之为“客观价值论”,并将主观价值论与供求均衡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价值论,它割裂了商品的价值与劳动过程之间的联系,将价值这一客观历史范畴说成一种自然永恒的心理范畴,妄图以主观评价做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他们声称劳动无法衡量,却不知主观评价更无法衡量。显然,效用论者歪曲了市场价格理论和商品流通的客观规律,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对三种价值论的比较与分析一、区别与对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对立在于价值本质和价值决定问题上的对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实质是处于凝结状态的人类抽象劳动,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或者说是由供求所决定的商品的均衡价格所决定的。马歇尔主要是通过分析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下的均衡价格来分析商品价值的。马克思则是从生产领域入手,对价值的形成、决定,表现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马克思并没有否认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这一点不仅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中有过论述,而且在第三卷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中在关于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部分也有过论述。可为何马克思没有反对的供求关系作用会成为马歇尔批驳劳动价值论的根据呢?让我们对均衡价值论者的观点做进一步的分析:首先,均衡价值论者以价格的概念替换了价值,而他们所谓的价值是没有价值实体的。他们认为“价值”是由供求决定的,而供求作用直接决定的又是市场价格。他们通过对供求作用的分析得出了市场供求均衡时的价格,发现该“价格”是最完美的,是价值最充分的表现,从而提出市场价格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显然这里均衡论者只在对价格进行分析而不是对价值的分析,因此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其次,均衡分析是一种停留在事物表面的分析。价格受供求影响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一切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直接合而为一,那么科学的存在就会成为多余。价值与价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均衡论者显然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只是对市场价格做的一种现象形态的分析。边际效用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区别在于其价值观的根本对立。效用论者认为价值不是商品的内在属性,而是人对商品的感觉与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由于效用论者将效用衡量的标准主观化从而使边际效用价值实际上成为主观的产物,将价值的形成与决定同劳动生产完全割裂,使商品价值成为纯粹意义上的一个心理范畴。马克思劳动价值则是客观的价值论,它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客观性出发,系统阐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劳动的凝结。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价值的衡量标

准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有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是人对商品满足欲望程度的感觉和评价。由于主观评价常因主题不同而迥异,必然使价值的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二:对价值来源认识上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唯一的,即人类的劳动,而且是活劳动。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由于商品效用与人的欲望之间的满足关系而引起的感觉和评价,即价值来源于主观评价。第三;对价值实质认识的差异。马克思认为价值在实质上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就是商品带来的满足程度,与生产者的劳动、社会关系毫无联系,只是效用的主观体现。均衡价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较为重要的两大学派。他们的区别在于均衡论主要从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供求对价格的影响和价格如何在供求作用下达成均衡价格,从而提出均衡价格决定商品价值。均衡论者主要是对市场供求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分析。边际效用论者则从商品的稀缺性和商品效用入手,分析效用对消费者的作用,从而得出效用决定价值的结论。这一观点单纯考虑了效用与价值的关系。此外,均衡论与效用论的区别还明显表现为客观和主观的区别。如果说均衡论只是一种未深入实质的现象分析,那么效用论者的价值观则纯粹是一种心理分析。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强调了价值的社会经济关系含义;均衡价格论侧重于将价值分析看作商品价格的分析;效用价值论则主张将价值列为主观的感觉评价或称心理感受。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c615070414.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评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评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2010年9月 第27卷第3期(总第73期) 吕梁教育学院 JournalofLvliangEducationInstitute Spet.2010 V o1.27No.3(Sum.No.73) 【理论研究】 评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林建珍 (吕梁市会计学校,山西吕梁033000) 摘要:效用是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者行为分析中使用很广的一个概念.它指消费者从消费 某种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西方经济学关于效用的另一个概念为边际效 用.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里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得到的新增的效用量或满 足程度.西方经济学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该物品的边际效用,某一物品的边际效用是衡量该物品 的价值量的尺度.进而认为,商品价格由边际效用决定.商品数量越少,

边际效用越大,其价格就 越高.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边际效用 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86(20l0)03—0046—02 效用是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者行为分析中使用 很广的一个概念.它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劳 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效用不同于商 品的客观用途,但它又是建立在商品客观用途之上 的,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身欲望程度的一种主观 评价.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某种商品满足消费者 的欲望程度越大,它为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就越大. 因此,同一消费者在不同时间里消费同一商品,或同 一 商品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消费者而言,其效用大 小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饿得越厉害, 食物给他带来的效用就越大;而一个人在饱食之后, 相同食物给他的效用可能是零,甚至为负数. 西方经济学关于效用的另一个概念为边际效 用.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里增加一单位某 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得到的新增的效用量或满足程 度.因为效用是消费者对消费商品给自己带来欲望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演绎而来的一元价值论,其理论目标是特定历史条件所赋予的为暴力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发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然要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要结合新的现实,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当代意义 引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又是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若离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以,应该从本质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应该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概括的意义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问题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严格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概念。《资本论》正是从分析商品两因素,即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入手的。 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存在的物质基础,如衣服挡寒、食品充饥、车船代步、房屋供居、电灯照明等。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化分工条件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有形式,即通过物与物或者说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间接反映的一种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两个因素对商品来说是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要它,谁也不会同它交换。同样,不经过劳动、如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构成为商品的实体。 价值是劳动的产物,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从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内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不断减少,或者说单位劳动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就会不断增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边效用价边边边塞边和边巴边克—— 边边效用理边的最初形式是由以杰文斯、边格边和瓦边拉斯边代表的持有边边效用思想的一批学 者提出的~他边分边立地效用的角度直接究了边物的价边边边~得出了各自非常接近于边来独从研 边效用定价边的边点~而边最边形成的边边效用价边边打下了必要的理边基边。后边塞边在其《边边价决从来 边的起源和主要边律》一文中率先使用了边边效用一边~后边巴边克在其著作《边本边边边》和边塞边在随 《自然价边》一边中系边地边述了有边边边效用的边边~才使得边边理边更加边于完善泛流边。所以在分并广析边边效理边边~边塞边和边巴边克是比边有边威性的代表~我边就以他边边人的著作分析边边效用价边边来的容。内 边上边~边边效用理边不但边肯定了效用的意边~而且边度和目的更加明边~把效用从体来决确 看成是定价边的惟一因素~边而想通边量度效用直接衡量价边。边就像杰文斯所边的那边,决来 “反边的思考究~使我得到一边边有分新奇的意边。,价边完全定于效用。”与研几即边此边塞边1在《自然价边》一边中作了更边边的边明,“边新理边是下列命边出边的~边物的价边自边物个从旧即来 的效用~或者~边一边法~自边物所保边的需要的边足。可是~人边要边边价边定律~就一定要个来

先得需要定律。如今~在边边究中~我边边边边边一件事边,使在同一人身上~使在一定懂研即个即 的边边下~边同边边西的需要却有十分不同的强度~边通边边物的使用而需要已边得到边足的程状况 度而。但是~由于边物的使用定于一人所边有的边物量~边物量便边需要的价有异决个数数估决 定性的影~而边价边本身的源有定性的影。”响从来决响2 边塞边提到的需要定律是由戈森边边出的~后被边戈森需要边和定律。戈森在其著作《人边来称 交边边律人边行边准边的边展》中边边,“如果我边边边不地边足同一边享受~那边边同一边享受的量就与断 会断减达不边~直至最边边到边和。”在享受边程中边有边边的特征,“如果我边重边以前已边足边的3 享受~享受量也边生边似的边~在重边边足享受的边程中~不边边生边似的边~而且初始感会减会减 到的享受量也边得更小~重边享受边感到其边享受的边边更短~边和感边边出边得更早。享受重边边行会 得越快~初始感到的享受量边越小~感到是享受的持边边边也就越短。”边一特征通常也被边称4效用边边律或戈森第一定律~边于一人在一段相边短的边边边~情边如此。正像边塞边在减个内来况确 《自然价边》一边中解边的那边,“人人边得边食物的欲望着需要的逐边边足而低~直到最后随减达到我边之边‘边和点’的边候~在一定边边欲望就完全消失~而且边可能边边的反面~成边称内它构 食或作边。”5

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

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 中国有个民间笑话,有一个人在外面干了一天的活回家,肚子很饿,他的老婆已经为他做好了馒头。他抓起一个就吃,吃了没饱,再吃一个。随着他一个一个吃下去,直到吃了7个馒头,方才饱了。这时他懊悔地说:“早知如此,我一开始就吃这第7个馒头就好了。”在他看来,前面6个馒头都是白吃了。 或许听了这个笑话的人一定会忍俊不禁,被故事中的话逗得哈哈大笑,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前面6个馒头垫底,光吃最后一个馒头是不可能吃饱的。这个故事在我们看来只是个笑话,在经济学家看来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哲理——边际效用原理。 “边际”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导数,即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也就是两个变量改变量的比。“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特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动量。在上文的故事中,馒头的效用依赖于馒头的数量。当馒头的数量发生变化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它带给人的总效用在逐步增加,但每个馒头所带来的效用的变动量——边际效用却有所不同。虽然这几个馒头的大小、质量都是相同的,但事实上,这个人吃的7个馒头中,第1个馒头的效用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因为他那个时候最饿,也最需要馒头,吃了它就可以免于被饿坏甚至是饿死。而第2个馒头的作用已经略微减小了,后面吃下去的馒头一个比一个的作用小,最后一个的边际效用已经为零。如果再吃下去,撑坏了肚子撑出病来,就会引起总效用下降,那个馒头的边际效用就是负值了。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事物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不断发生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量就是理性人在作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这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我们知道一块土地上的庄稼收成的产量,除了客观因素以外,主要是受到农民往这块地施加肥料的影响,也就是,产量随着施肥量而变化。农民刚开始开垦土地时,由于地广肥稀,或许第一次向土地施肥所能增加的产量不大,以后第二次、第三次的施肥会较大地增加产量。但是到了一定的拐点以后,再继续施肥,总产量仍然会递增,但增加的速度却变慢了,即它的边际产量开始转为递减。如果再施下去,土地的边际产量会越来越小,直到一定的界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发展意义;[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发现剩余价值,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商品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论述劳动价值论以及其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了意义。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通过劳动价值理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也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我们也都知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创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现在的社会与当时马克思生活的社会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它所展示的市场经济规律可以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虽然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

论的热点,也出现了不少争议,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那么我们也会受益匪浅的。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当时英美法等主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未被发明更不用说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论价值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二、马克思价值论 1、马克思价值论的一般认识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象的劳动所凝结。劳动价值论吧价值定义为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是说: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1]。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也就是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以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作指导。本文从价值的衡量标准、价值来源认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认为我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效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同义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载体。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在此,马克思并未否定使用价值(效用)在交换中的重要作用。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马克思还认为,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的市场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上下波动。显然,马克思没有否定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正是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出发,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而这是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和企图回避、否认的。因为一旦承认了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个体系。 二、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基本观点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吸收早期效用价值论和边际思想的基础上,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万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他们以商品的稀缺性以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其边际效用。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摘要:本文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价值经济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期刊杂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经济社会与人类劳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但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观点,了解其重要现实意义,并使它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一)使用价值与价值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一定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二)价值源泉 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 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三)价值 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 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进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则必须要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从而使商品的本质形态转化为现象形态。因此,就出现了价格与价值、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甚至出现现象掩盖本质的假象。价值的本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提出来的关于解释私有制主导下的工人工资大大低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原因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找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根源,揭示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指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基。经济现象往往能够带来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动,经济层面的矛盾往往容易激化为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古典经济学价值论论述

古典经济学价值论论述 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评判,有的集中于其边际效用论,认为边际效用存在难以衡量的难题;有的认为其价值论是一种主观主义的产物,因而是非科学的理论体系。本文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与牛顿自然哲学观的关系出发,或者说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是牛顿自然哲学观影响下的一种理论建构的角度,通过具体比较两种理论体系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入认识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实质。 一、线性因果决定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并不是物理学家,我们不能说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是牛顿自然哲学观的翻板,但鉴于牛顿自然哲学观的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几乎遍及当时所有的学科,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深受牛顿自然哲学观之影响,认为线性因果决定论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现象、建立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前提就不足为奇。具体而言,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古典经济学家相信经济现象服从严格的因果决定论 重建经济学价值理论,没有方法论的指导是不可想象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处的时代是牛顿自然哲学观取得巨大胜利的时代,仿照牛顿力学体系建立一门精确的经济学基础

理论是当时经济学家的目标和梦想,而牛顿力学体系中因果决定论的巨大解释力给予了经济学家们极大的震撼和深刻的启示。正因为如此,门格尔在其主要作品中开宗明义地宣称:“一切事物都受因果规律的支配。这个大道理是没有例外的;并且,我们若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去找寻这个原理的相反例子,也将是徒劳无益的。不断进步着的人类发展,不但没有动摇这个原理的正确性,而且还使人们对于这个原理的使用范围的认识,比从前更为扩大。所以,对这个原理不可动摇的和不断增长的承认,是与人类的进步相结合的。”随后他又指出:“我们人类从这一状态到与此相异的另一状态的过渡,除依从因果规律而外,其他都是不可想象的。”[1]可见,门格尔对于按照因果规律认识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是深信不疑的,其他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也都强调逻辑推理,重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认为经济现象服从严格的因果决定论,否则科学的经济学价值论是难以建立起来的。 新古典经济学家把线性因果决定论作为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武器 在定义其价值论的第一个支柱———财货时,门格尔就直接运用了因果关系。他认为:“与人类欲望有因果关系的物,我们叫作有用物,我们认识了这个因果关系,并在事实上获得此物以满足我们欲望的力量时,我们就称此物为财货。”[2]从这里可以看出,门格尔把“人类对此物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总结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总结 环科1300013519 徐艺辉 一、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额基本矛盾等内容。 (一)、商品与劳动 1、商品 商品是马克思价值论分析的起点。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其成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时,才有价值。二者的对立统一:商品同时具有两种价值,但不可兼得。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二)、价值规律 1、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2、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3、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及作用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了价值规律。其表现形式为——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但也可能导致垄断、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等资本过于集中的现象。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三)、基本矛盾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维塞尔和庞巴维克 边际效用理论的最初形式是由以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持有边际效用思想的一批学者提出来的,他们分别独立地从效用的角度直接研究了财物的价值问题,得出了各自非常接近于边际效用决定价值的观点,从而为最终形成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打下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后来维塞尔在其《经济价值的起源和主要规律》一文中率先使用了边际效用一词,随后庞巴维克在其著作《资本实证论》和维塞尔在《自然价值》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有关边际效用的问题,才使得这种理论更加趋于完善并广泛流传。所以在分析边际效理论时,维塞尔和庞巴维克是比较有权威性的代表,我们就以他们俩人的著作来分析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内容。 从总体上来讲,边际效用理论不但坚决肯定了效用的意义,而且态度和目的更加明确,把效用看成是决定价值的惟一因素,进而想通过量度效用来直接衡量价值。这就像杰文斯所说的那样:“反复的思考与研究,使我得到一种颇有几分新奇的意见。即:价值完全定于效用。”1对此维塞尔在《自然价值》一书中作了更详细的说明:“这个新理论是从下列旧命题出发的,即财物的价值来自财物的效用,或者,换一个说法,来自财物所保证的需要的满足。可是,人们要发现价值定律,就一定要先懂得需要定律。如今,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件事实: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即使在一定的经济状况下,对同样东西的需要却有十分不同的强度,视通过财物的使用而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程度而异。但是,由于财物的使用决定于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数量,财物数量便对需要的估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而对价值本身的来源有决定性的影响。”2 维塞尔提到的需要定律是由戈森总结出来的,后被称为戈森需要饱和定律。戈森在其著作《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中认为:“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种享受的量就会不断递减,直至最终达到饱和。”3在享受过程中还有这样的特征:“如果我们重复以前已满足过的享受,享受量也会发生类似的递减;在重复满足享受的过程中,不仅会发生类似的递减,而且初始感到的享受量也会变得更小,重复享受时感到其为享受的时间更短,饱和感觉则出现得更早。享受重复进行得越快,初始感到的享受量则越小,感到是享受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4这一特征通常也被称为效用递减规律或戈森第一定律,对于一个人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来讲,情况确实如此。正像维塞尔在《自然价值》一书中解释的那样:“人人晓得对食物的欲望随着需要的逐渐满足而减低,直到最后达到我们称之为‘饱和点’的时候,在一定时间内欲望就完全消失,而且还可能变为它的反面,构成伤食或作呕。”5 由此可以看出,对财物的满足程度和其数量关系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少了会需求不足,多了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不过问题在于,我们该怎样定量地分析其中的联系呢?当然,既然效用是惟一的因素,所以边际效用论者都直接从需要即效用的角度开始分析其中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门格尔最先给出了一个表示不同物品的需要等级和需要程度的分类表:6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 10 9 8 7 6 5 4 3 2 1 9 8 7 6 5 4 3 2 1 8 7 6 5 4 3 2 1 7 6 5 4 3 2 1 6 5 4 3 2 1

关于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正确性

关于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正确性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脑力劳动者 论文摘要: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起源和形成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和作用,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当前的历史条件阐明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新的认识,指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就是要尊重客观实际,弃传统观念和传统理论,确立起脑力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起源和形成 劳动价值论发轫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但这一理论内在所具有的革命性因素,使得它还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就已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迫不及待地以生产要素价值论、均衡价格论等价值、价格理论替代了。这样,这一由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杰出人物所栽下的绿树,便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浇灌成长了。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大优点和特点,是以商品理论为基础,通过揭示商品内在矛盾及其运动,揭示出价值的本质,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劳动价值论的作用 劳动价值论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济运行规律的一把尺子。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阐述,使马克思能够创立起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形成,被恩格斯评价为马克思的两大理论贡献。剩余价值理论的一大革命性作用,就是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科学论证,为人们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证明了作为一个阶级整体而存在的资产阶级的不合理性及历史过渡性,并由此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以及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在其基础上所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直接在20世 纪催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既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 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值的社会性质。从内容上:一是分析商品二因素,揭示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二是分析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继续研究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三是价值形式和交换价值。四是价值的社会性质。4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价值理论以商品理论为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市场为条件。商品、价值、货币、价格构成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范畴。

第二十一章 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者

第二十一章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者 边际效用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的主体,是当时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 一、边际效用学派的产生及发展 边际效用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创建、发展的。此学派以欲望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以边际分析为方法, 主观评价价值与其他经济现象。主要包括以门格尔、庞巴维克 和维色等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以杰文斯、瓦尔拉斯为代表的 数理学派和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 (一)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渊源 效用价值的思想,在近代大致与劳动价值思想同时出现。 代表人物:17世纪英国的巴尔本、18世纪中叶瑞士伯努里、意大利的加利安尼。19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劳埃德被认为 是明确以边际效用来说明价值决定的第一人。爱尔兰的朗菲尔德、法国古尔诺较多使用边际分析方法,是数理经济学的鼻祖。德国的屠能也使用了边际分析方法,戈森被视为边际效用学派 的直接奠基人。 效用价值论在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卡图(Cato)和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 17世纪下半叶,英的尼古拉·巴尔本(Nicholas Barbon) 明确提出来“一切商品的价值来自商品的用途;没有用的东西 是没有价值的,正如一句英文成语所说,它们一文不值。”

18世纪意大利的费尔南陀·加利阿尼提出了效率和稀缺性价值原理。用效用和稀缺共同说明商品的价值。 重农学派的杜尔阁;法国的孔狄亚克。 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威谦·福斯特·劳埃德;爱尔兰经济学家芒梯福特·朗菲尔德,对效用价值思想做出了明确的表述。 法国数学家和哲学家安东尼·奥古斯丁·古尔诺是数理经济学的鼻祖。 法国工程师朱尔·杜普伊 19世纪5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戈森 上述提到的人都可称为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和奠基者。 (二)产生及发展 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同时但又彼此独立系统阐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思想,为边际效用学派奠定了基础。 80年代以后,边际效用学派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三)方法论 边际效用学派主张采用抽象演绎法,其特征是(1)注重心理分析;(2)强调个人主义;(3)强调边际和数学分析。 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含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蔡乐才 教育学部领导教育学012012305000066 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观点是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现实意义有几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二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运行的指导作用;三是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的指导意义。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主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经济社会与人类劳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但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观点,了解其重要现实意义,并使它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一定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进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何敏 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字: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提出来的关于解释私有制主导下的工人工资大大低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原因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找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根源,揭示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指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基。经济现象往往能够带来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动,经济层面的矛盾往往容易激化为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

瓦尔拉斯的边际效用论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论是商品价值的决定性原因之一,而边际效用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法国的瓦尔拉斯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并在自己的著作中比较系统的阐述了一般均衡理论,和其他人共同掀起了一场经济学研究中的“边际革命”。瓦尔拉斯提出并倡导一般均衡分析,这一理论由三种观点共同构成,即边际效用价值论、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使用、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对边际效用的贡献是他第一次以数学公式表达了这一分析工具的标准模式。在其中他是以递减规律为其经济理论的出发点的,他用稀少性来说明边际效用,认为商品的满足欲望的强度是商品供给量的函数,随着商品供给量的增加,其满足欲望的强度逐渐减弱,稀少性表示的是一定量商品的最后一个单位的满足欲望的强度,即效用的递减规律中提到的某一商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具有的效用是最小效用,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物品满足人们的最小欲望的那个单位的效应,老师课上的形象形容让我们更加准确的理解效用递减规律的意思,如同人们在饿的时候吃馒头,最后吃到的那个馒头就是最小效应,但是之前吃掉的馒头仍有他的意义。因此消费者在进行购买时,力图使他每一元货币所能购买到的每一种商品的效用量相等。这时,他得到最大的效用,即处于均衡状态。 瓦尔拉斯是被视为数理学派的创世人,对瓦尔拉斯而言,数学方法是研究经济理论的唯一合乎逻辑和科学的方法。在他看来,只有使用数学才能对经济理论加以确切的论证和说明。他的主要研究结果一般均衡论,就使用了微积分学和大量的联立方程。瓦尔拉斯把市场上全部的商品包括进来运用数学中的大型联立方程组,清楚地表达了经济生活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他把市场分成不同的结构部分:消费品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生产资料市场均衡、流动资本市场均衡,认为这几个市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只有它们同时达到均衡时整个经济才会出现平衡。瓦尔拉斯认为个人和厂商进行的每一次交换活动都会影响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物品的价格,同样生产活动中的投入也是互相联系的,说明了所有商品的价格在互相关联的情况下是如何决定的,回答了均衡的存在性问题。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提供了由经济整体中的基本价格与产出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框架,其中既包括产品也包括生产要素,其目的是用数学方法来证明所有的价格和生产数量都能够调整到相互协调的水平。他的方法是静态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近几年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中的焦点问题: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从价值源泉、价值形成和价值表现三个方面分析了人们在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时容易混淆的问题,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未过时,仍然是我们正确理解商品价值理论的基础。【英文摘要】Based upon the point at issue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seyears on Marx’s Labour Value Theory——Is it only the labourthat creates value? the paper analysed the easily ——bewildered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sources, formation andrepresentation of Value,and raised its own view point on themsimultaneously. The paper holds that Marx’s Labour ValueTheory is not out of date, and that it remains the ground onwhich we understand correctly the Theory of Commercial Value.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源泉;价值形成;价值表现 Labour Value Theory/Value source/Value formation/ Valuerepresenation 【正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其中一个基本观点是: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是活劳动。这一观点,在近几年学术界进行的有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受到挑战。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换句话说,物质生产要素,诸如土地、机器、自然资源等是否也创造价值?在这场争论中,有的作者从维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善意目的出发,引经据典,使本来简单易懂的劳动价值论变得高深莫测;有的作者则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提出质疑,甚至有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的问题。从争论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来看,本人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它们是:价值的源泉问题;价值的形成问题;价值的表现问题。这三个问题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一旦混淆,极易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一关于价值源泉问题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是活劳动,不是物化劳动。众所周知,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很明显,马克思在这里讲的是价值的源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中自始至终坚持这一正确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首先,从马克思揭示的价值的本质来看:马克思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可见,只有人类劳动才会凝结成价值;第二,从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来看: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唯一尺度;第三,从价值量的变化规律来看: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劳动量的变化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改变,并不直接改变商品的价值量,而仅仅是改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empirenews.page--]第四,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看: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所以如此,是因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它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第五,从价值的展示形式来看:马克思认为,无论是剩余价值(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还是它的表现形式利润(包括商业利润、银行利润等)、利息、地租(包括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等,其来源都是雇佣工人的的剩余劳动。土地、机器设备、自然资源等非劳动要素,不管如何先进,如何丰富,都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也不是价值的源泉。由此可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个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早已解决。为什么现在又有人提出质疑呢?本人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质疑者混淆了价值源泉与价值形成的问题。二关于价值形成问题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等于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前者说的是价值源泉问题,后者讲的是价值形成问题。如果不了解两者的区别,就可能错将“价值源泉”等同于“价值形成”,从而否定价值形成过程中非劳动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得出“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的片面结论;或者错将“价值形成”等同于“价值源泉”,从而否定价值源泉的唯一性,得出“机器设备等物质生产要素也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错误结论。从价值源泉的角度来说,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