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在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横向比较

黔江在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横向比较
黔江在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横向比较

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北十堰)

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未知来源:十堰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添加日期:11年06月20日 一、主动应对国家城市圈(带)发展趋势,明确十堰未来的发展走向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逐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国际化大城市圈及武汉、东北、山东、成渝、西安、中原、海峡等七大国家级城市圈(带)。十堰从地理位置上处于武汉、成渝、西安、中原等四大城市圈(带)的中心位置,距离在300公里左右,从十堰的人口产业、辐射范围等方面来看,十堰无论与襄樊、南阳、安康等市怎样联接融合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圈。所以,十堰在区域性大城市建设中,要主动应对上述四大城市圈发展趋势,一方面接收上述城市的辐射,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十堰的城市功能,放大其辐射效应。从未来发展态势来看,十堰要坚持东进西出、南依北靠的发展思路,尤其是要以东进为主,首先就是要依靠武汉城市圈,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同时西连西安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南依成渝、北靠中原,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作,积极争取京津等受水地区的对口支持,把十堰建设成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在此基础上,主动融入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为此,特建议十堰市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从宏观上要充分考量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尤其是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规划,做好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工作。 二、在城市空间拓展上,要坚持靠山近水的原则 随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堰市城区发展空间已基本饱和,拓展发展空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市委、市政府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问题十分重视,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立足十堰、郧县发展实际,提出了推进市县对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7月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市县对接发展工作会议,对推进这项工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我们认为,十堰在城市空间拓展方面要坚持“靠山近水”原则,体现东进、北联、西扩的发展思路。靠山,也就是靠近武当山,向东拓展发展空间,切实发挥武当山的龙头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之一。另一方面要近水,也就是向北发展,靠近汉江、靠近郧县县城发展;向西靠近黄龙镇及堵河下游发展,从而使十堰成为依山傍水、既有山的凝重、又有水的灵性,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现在的问题是向北发展、与郧县对接扎实推进,而向东发展则动静不大,形成强烈反差。建议市委、市政府对东向发展问题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解决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既要做好十堰市与郧县的对接,也要做好十堰市与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规划上的对接工作。

黔江区城市发展综合实力分析报告(传)

目录 一、城市概况 (3) (一) 地理位置 (3) (二) 历史沿革 (4) (三) 行政区划 (5) (四) 资源环境 (5) (五) 产业配套 (5) (六) 城市规划 (6) (七) 城市掠影 (7) 二、城市宏观经济 (8) (一) 城市人口 (9) (二) 城市GDP (10) (三) 产业结构 (10) (四) 固定资产投资 (11) (五) 城市消费 (11) (六) 地方财政 (12) (七) 居民储蓄 (13) 三、城市房地产市场 (14) (一) 房地产投资 (15) (二) 商品房市场 (16)

一、城市概况 黔江区被重庆定位为六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与其他同等级区域中心城市相比,黔江区人口数量最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地处渝东南边缘,为重庆、湖北?咽喉?之地,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 该区生猪产业全国闻名,排名前列;蚕桑产业发展位居重庆首位,拥有重庆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蚕桑基地;烤烟产业与全国各地烟草集团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 矿产资源品种多,质量好,储量大,其中石英砂、白云岩、石灰石、大理石储量均超过亿吨。水资源丰富,水系众多,但开发利用情况较差。 黔江区交通发达,多条高速公路、铁路横穿境内,拥有渝东南唯一的4C级机场武陵山机场(现已开通北京、上海、重庆、昆明、广州航线)。 未来五年黔江区将深入实施?城市东进?战略,大力发展建设黔江新城,到2016年基本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 (一)地理位置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渝东南边缘,距离重庆主城渝中区约280公里,东临湖北省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两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国道319线、黔咸公路、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等横穿黔江境内,黔江成为渝、鄂、湘、黔四省市的重要交通要道。

重庆所辖市县乡镇

重庆 重庆市(辖19个区、17个县、4个自治县。共126个街道、584个镇、315个乡[其中8个民族乡]) 渝中区(辖12个街道) 七星岗街道解放碑街道两路口街道上清寺街道菜园坝街道南纪门街道 望龙门街道朝天门街道大溪沟街道大坪街道化龙桥街道石油路街道 大渡口区(辖5个街道、3个镇) 新山村街道跃进村街道九宫庙街道茄子溪街道春晖路街道八桥镇建胜镇跳磴镇江北区(辖9个街道、3个镇) 华新街街道江北城街道石马河街道大石坝街道寸滩街道观音桥街道五里店街道郭家沱街道铁山坪街道鱼嘴镇复盛镇五宝镇 沙坪坝(辖13个街道、12个镇) 小龙坎街道沙坪坝街道渝碚路街道磁器口街道童家桥街道石井坡街道詹家溪街道井口街道歌乐山街道山洞街道新桥街道 天星桥街道土湾街道覃家岗镇井口镇歌乐山镇青木关镇凤凰镇回龙坝镇陈家桥镇曾家镇虎溪镇西永镇土主镇中梁镇 九龙坡(辖7个街道、11个镇) 杨家坪街道黄桷坪街道谢家湾街道石坪桥街道石桥铺街道中梁山街道渝州路街道 九龙镇华岩镇含谷镇金凤镇白市驿镇走马镇石板镇巴福镇陶家镇西彭镇铜罐驿

镇 南岸区(辖7个街道、7个镇) 铜元局街道花园路街道南坪街道海棠溪街道龙门浩街道弹子石街道 南山街道南坪镇涂山镇鸡冠石镇峡口镇长生桥镇迎龙镇广阳镇 北碚区(辖5个街道、12个镇) 天生街道朝阳街道北温泉街道东阳街道龙凤桥街道歇马镇澄江镇蔡家岗镇 童家溪镇天府镇施家梁镇水土镇静观镇柳荫镇复兴镇三圣镇金刀峡镇 万盛区(辖2个街道、8个镇) 万盛街道东林街道万东镇南桐镇青年镇关坝镇丛林镇石林镇金桥镇黑山镇 双桥区(辖1个街道、2个镇) 龙滩子街道双路镇通桥镇 渝北区(辖12个街道、12个镇) 双龙湖街道龙溪街道回兴街道双凤桥街道鸳鸯街道人和街道天宫殿街道翠云街道龙山街道龙塔街道大竹林街道 悦来街道礼嘉镇石船镇大盛镇洛碛镇古路镇玉峰山镇龙兴镇统景镇大塆镇茨竹镇兴隆镇木耳镇 巴南区(辖2个街道、19个镇) 鱼洞街道李家沱街道花溪镇南泉镇界石镇一品镇南彭镇惠民镇安澜镇跳石镇木洞镇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目录 地理位置丹江口库区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的上游,伏牛山南麓,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库区流域地理位置是北纬32°36′-33°48′,东经110°59′-111°49′之间。库区流域涉及南阳市的有淅川、西峡、内乡、邓州的36个乡镇,其中包括淅川的全部乡镇,有荆紫关、西簧、毛堂、寺湾、盛湾、仓房、城关镇、上集、马蹬、香花、厚坡、九重、金河、老城、大石桥、滔河等16个乡镇,西峡的桑坪、石界河、米坪、军马河、双龙、二郎坪、太平镇、寨根、陈阳坪、西坪、重阳、丁河、五里桥、回车、城关等15个乡镇,内乡的西庙岗、瓦亭及曲、师岗的一部分,邓州的彭桥镇的杏山小流城。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丹江口水库库区流域位于南阳盆地中西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地形复杂,地貌多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被伏牛山所环绕,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垄岗、平原、南部开敞与江汉平原相连。丹江两岸为红色狭长盆地,属白垩及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石。北部山区,为元古界及下震旦统变岩系,主要岩性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并有花岗岩和基性岩脉分布。海拔分布范围121-212.5米之间,构成地形起伏多变、交差悬殊、气候明显的地貌特征。

气候水文丹江口库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冬季严寒,夏季较热,春季温暖,秋季凉爽,四季分明,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气温14.4-15.7℃,极端最高温度42.6℃,极端最低温度-13.2℃,最冷月平均气温2.4℃,最热月平均气温28.4℃,≥10℃的年积温平均为5123.2℃,年平均日照时数2121小时,年无霜期225-240天,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但自然降水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基本上雨热同季。 库区流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向丹江口水库,主要河流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等,大部分河道深,坡降大,水流湍急。部分小河道属于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陡涨陡落,春季则枯水甚至断流。 生物植被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尤其是北部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垂直高差悬殊,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各种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良好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可分为药用型、工业原料型、生态型及种质资源植物等。主要森林类型有: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和杉木纯林等。森林植被区以北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为主,呈现出南北东西成份交汇变化的特色。地带性植被有:以栓皮栎、麻栎、锐齿栎为建群树种的落叶阔叶林,以马尾松为建群树种的针叶林。海拔800-1200米有油松林,海拔1200米以上有

区域性中心城市与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与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本文在分析湖北省十堰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所具有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如何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心城市;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在2012年2月25日举行的十堰市、县、镇三级干部会议上,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把十堰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上升为省级战略,这对十堰市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必将为十堰市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持久的动力与活力。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对十堰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给十堰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随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升为湖北省省级战略以后,省委、省政府将全力、尽力、倾力、竭力支持十堰市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多种优惠政策叠加效应的影响下,各种有效资源必将向十堰区域内加速配置,为十堰汽车产业优势的充分发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汽车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一定区域内综合优势明显,对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能够迅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广泛的吸引人才、资金和信息,促进优势产业的集群效应,提升重点产业的发展优势,发挥其强大的辐射能力和集散功能,并使得区域内资源、技术、人才、信息进一步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加速集聚,使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得到全面的整合、提升,使其核心竞争力得以体现出来,进而带动区域内各种产业的整体发展,不断完善和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 湖北省十堰市作为“东风汽车”的诞生地,是全国闻名的“汽车城”和全球三大商用车基地之一。十堰市目前有规模以上整车及零部件企业228家,从业人员20万人,已具备年产各类整车生产能力80万辆,拥有10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品种,汽车生产经营已辐射到25个省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所具备的各种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汽车产业开始获得迅速发展,随着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以后,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整合汽车产业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培植自主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壮大零部件巨人企业集群,把十堰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商用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二)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会放大十堰汽车产业的主导效应,提高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提升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十堰正处于全面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汽车产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做大、做强、做专、做精。从十堰汽车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既有先进的大型企业——东风商用车公司的存在,又有大批技术落后、经营管理不善的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产业的扩散和辐射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实力、活力、潜力和能力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没有完全体现出通过增强汽车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崛起,没有能够通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促进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加

黔江区整体交通发展概况

黔江区整体交通发展概况 黔江新区建立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握“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开发和重庆直辖的发展机遇,掀起了“大办交通、办大交通”热潮,从“8小时重庆”到“2小时黔江”,从渝怀铁路到舟白机场,从二级公路到高速公路,黔江累计完成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余亿元,初步形成了集铁路、航空、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农村公路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雏形。目前,黔江境内已经建成4C级民用机场一座,铁路70公里,各级公路2336公里(含高速公路67公里,二级公路120公里,三级公路45公里),旅游客运码头7座。其中:渝怀铁路常年每天有29趟客运列车、13对货运列车停靠黔江,日客运承载能力为5500人,日货运指标为30车皮、1800吨;舟白机场已开通黔江至重庆、黔江至昆明、黔江经昆明至上海航线,其中黔江至重庆每日往返、黔江至昆明、至上海每周2、周日往返。 未来五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314”总体部署、国务院3号文件、渝委发[2010]36号文件和“五个重庆”建设对黔江交通发展的战略要求,以把黔江建设成为“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为战略导向,抢抓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通道”战略,通过完善城区快速内环、城区高速

外环、行政区边缘联环3个环线,建设黔渝、黔湘、黔万、黔恩、黔张、黔贵6条射线和与彭水、利川、咸丰、酉阳周边区县12个联线,完成投资250亿元,实现“20分钟城区、1小时乡镇、1小时周边、1小时重庆、3小时出海”的“21113”的目标,全面建成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把黔江建设成为重庆市以及武陵山区最畅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目前,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渝怀铁路二线已开工建设,黔梁高速公路、黔张常铁路力争明年初开工建设。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情况为:重庆至黔江城际铁路纳入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成渝地区轨道交通“十二五”规划》;黔毕昭铁路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力争实质性启动前期工作;黔恩铁路确保作为安张铁路的一段开展前期工作;舟白零换乘枢纽站力争黔江最有利方案获国市认可。启动黔遵或黔张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完成研究报告;积极争取城市东外环高速公路纳入重庆市规划并启动前期工作;开展正阳复线隧道、正阳—水田—青杠二级公路等城市干道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完成可研审批;实质性启动渝东南天然气专线工程或中石化管线工程前期工作;依托梁黔、渝湘高速公路和黔万城际铁路、渝怀铁路,形成利用乌江码头、长江码头的“借道水运”研究方案。

榆林:区域中心城市的动力与前景

榆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动力与前景 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相对于一般城市而言,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火车头,而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的榆林及周边地区,在方圆400多平方公里、覆盖1000多万人口的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中心城市。近年来,随着神府东胜煤田和定靖油气田的开发,以榆林为中心的秦晋蒙接壤区已成为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活跃点;经济增长迅猛之势与城市建设相对滞后之态,其矛盾也日益突出。为此,我们认为把榆林市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分必要、非常紧迫也切实可行。 第一节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区域中心城市能否具有发展动力,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最终决定着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那么,榆林城市发展的动力何在? 1、不断培育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因“市”而“城”,经济是城市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以建设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城市为契机,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及其产业集群,是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辐射、带动周边县域快速发展的引擎,是榆林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发展动力。 2、不断挖掘文化资源的升值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精神动力。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告诉我们,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有着厚重的边塞历史文化、优秀的陕北民俗文化、光辉的革命传统文化;打造榆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附能力。 3、不断打造生态环境的持续力。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决定人民生活质量的基本前提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和重塑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快速发展中的榆林,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与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巩义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思考

巩义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思考 1.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1.1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城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更加具体的来说,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城市体系为依托,经济发达、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聚集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以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础,通过支撑、示范、关联和磁场作用,能够主导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也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从功能上看,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经济比较发达、功能设施相对齐全完善、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 1.2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征 施等集聚程度较高,分工发达,科技先进,交通运输便捷,文化制度领先,主要表现在实力强、功能多、辐射性强、开放性等特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与一般城市相比较,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资本、企业和基础设施。 1.2.1 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实力强 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人口、要素、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枢纽,规模大,整体实力强,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中心。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高于区域内的一般城市,生产总值占所在区域比重大,人均生产总值也要高于区域的平均水平。这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发挥集聚和扩散作用的基础。 1.2.2 产业结构高级化,社会分工发达 区域中心城市具有高级化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比重大,是区域的经济、金融、信息、贸易中心;中心城市在区域内部通过与其它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控制区域产业链,主导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在区域间以城市经济专业化为基础,参与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1.2.3 科技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 区域中心城市是高等素质资源的集聚地,是区域人才、技术、科研设备以及科研交流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也是人力资本的培育基地。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创新能力,在引进区内外先进技术和向周边扩散过程中,发挥着呈上启下、消化创新的作用。 1.2.4 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 区域中心城市具有便捷的城市内部及与外部联系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快速的通讯方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交通通讯中心的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优化了中心城市内部的运行条件,并为与其它城市联系提供了通畅渠道,使中心城市的生产能力、科技进步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等能够高效的传递,增强其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 1.2.5 区域经济网络和城市体系的核心 区域中心城市由于经济聚集程度高,交通通讯设施发达,是区域经济网络和城市体系的核心,发挥着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网络空间的作用。中心城市以具有一定地域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的区域城市体系为空间载体,通过交通运输、信息交流、商务流通、产业合作等内在经济联系,不断与外部进行能量、物资、信息的交换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对流”,使区域形成相对稳定、联系紧密的多层次经济网络体系。 1.2.6 区域经济管理和社会文化中心 区域中心城市,往往是行政权力机构的所在地,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所在地及其活动、交往的主要场所,并且其CBD 经济活动和商务机构高度云集,是区域经济的控制和管理中心。其经济力量与社会文化力量相辅相成的,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水平总是与

重庆黔江区区情及教育情况简介

重庆市黔江区区情及教育情况简介 重庆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有1800多年置县历史,2402平方公里锦绣河山,52万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少数民族人口占72.8%,是国发〔2009〕3号文件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定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24个镇(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地震遗址小南海令人震撼,百里画廊阿蓬江令人惊叹,佛教圣地武陵仙山令人眷恋,土家苗寨山歌号子令人陶醉。 近年来,黔江区大力实施大通道、工业强区、城市东进三大战略,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国道319线和黔咸公路在此交汇,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横穿黔江境内,黔江机场已建成投用。渝怀铁路复线、黔张常铁路、毕黔铁路、梁黔高速公路和万黔城际列车等工程正在全力争取纳入“十二五”规划,争取到2015年将黔江建成渝鄂湘黔四省毗邻边区的交通枢纽。 黔江区内旅游资源丰富,黔江区着眼于打造重庆东南部陆路旅游截流、长江至乌江画廊到凤凰和张家界旅游黄金线上的旅游目的地和重庆市休闲度假胜地,充分利用境内旅游资源,构筑了一批以国家级4A旅游景区—小南海景区、濯水古镇、后坝民俗体验区、神秘八面山、佛道合一的武陵仙山等为重点的环线旅游景区,打响旅游品牌,喜迎四海游客。

近年来,黔江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科教兴黔”和“人才强区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大力调整教育结构,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壮大教育规模,努力打造教育品牌,强化教育管理,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多渠道、多途径选拔和引进优秀人才,全方位培养国家、市、区级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帮助解决家属分居问题,稳定了教师队伍。 黔江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98所,现有公办高职学院1所、电大(师范、进修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19所(其中高完中5所),乡镇中心小学3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11.44万人。其中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所、市级重点中学2所。正式教职员工5548人,中小学教师合格率达100%,中职教师合格率达85%。正式在编教职工5554人。 近年来,黔江区教委紧紧围绕“构建渝东南教育中心,打造武陵山教育高地”总体目标,着力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学校布局、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办学行为、教育民生“五个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高考各项指标连续十年来居渝东南首位和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前列,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大路坝区简介

大路坝区概况 大路坝区位于咸丰县西部边陲,东与本县尖山乡小水坪接壤;西与黔江区小南海镇相连;南与黔江区中塘乡交界;北与本县活龙坪乡二仙岩为邻。距咸丰县城78公里,距黔江区城25公里。国土面积100平方公里,2010年年末耕地总面积17025亩,水域面积250亩,流域面积1850亩。 2001年3月设立大路坝区工委,全区辖7个村,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356人。2010年全区40个村民小组2435户,总人口9712人,其中农业人口8963人,农村党员200人。 近几年来,大路坝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都取得好的成绩。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小学各科成绩居全县中上等水平,比上年升了三个位次。中考上线31人,创历史水平。文化事业特色凸现,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土家歌王寨”、“土家敬酒歌”、“土家迎(送)客歌”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被打造成文化品牌。民间传统戏曲《彩莲船》、《干龙船》,民间小调《幺姨妹》、《逗情歌》常在民间表演和广泛传唱。蛇盘溪茶林堡土家山寨吊脚楼维修整理已基本完成。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技综合楼建设,投资120万元,现已投入使用。集镇建设以“环保、卫生、美化、亮化”为重点,逐步完善配套功能,“楚渝街”建设已初具规模,逐渐形成商贸经济一条街。区工委公益性综合服务大楼投入使用,有效地改善了办公条件,极大地

方便了人民群众办事。 大路坝交通十分便利,距黔江舟白飞机场30公里,距黔江正阳火车站35公里。在建的“黔—南”二级公路也将通过我区两个村和集镇。全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47.75公里。 大路坝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区集镇中心到国家4А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小南海仅1.5公里,距二仙岩高山湿地保护区不足10公里。境内有清幽秀丽小南海;九曲回廊汪大海;碧山奇峰望岩寺;峡谷迷宫羊角洞;世外桃源富尔溪;摘星揽月绿金山等美丽风光。还有“雄狮望月”、“金鸡报晓”、“乌龟探海”、“济公仰佛”等栩栩如生的自然景点。1856年地震形成的小南海,被定为国家4A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地震同时形成的汪大海,水面15亩,库容量40000立方米。还有小参塘、蛇盘溪、大垮岩、小垮岩等都是同时因地震鬼斧神工形成的宝贵遗迹,具有山区“险、奇、秀、趣、幽”的特点,这些遗迹不仅极具科考价值,为旅游业的开发升温具有极大的潜力。 大路坝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和谐团结,共谋发展。大路坝区与重庆黔江小南海镇,实行边区联防联调,共建平安边区。近几年来,双边政府在“边区和谐共建”上达成共识,探索出了一套科学而行之有效的边区社会矛盾联防联调机制,由双方共同主持联防联调工作,并实行依年轮流值班制度,及时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消化在萌芽状态之中,有力地促进了边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大路坝区工委一班人,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争创“团结、廉洁、高效、开拓”的好班子,围绕“讲

重庆黔江民俗考察

简介: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在这里有风趣诙谐的花灯,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催人泪下的“哭嫁歌” 。黔江!古远的丹兴,悠远的历史进程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情,构成一个洋洋大观的民族风情园。山水的美丽赋予了人性的灵动,历史的沉淀铸成风性的独特。 关键词:黔江民俗继承与流失 一、黔江概况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 建筑、穿戴、风格及文化习俗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淳朴浓郁。土家摆手舞、山歌、铜铃舞;苗族民歌、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特别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摆手节呼唤各地朋友相聚黔城,同乐同舞。 二、现存民族节日与歌舞 黔江地区的民族习俗在大融合的背景下已经为数不多,大都以歌舞为主。 南溪号子 产生于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的南溪号子其“ 一人领唱,二人扮尖声,数人帮腔”的和声演唱形式,从而形成高中低音互相应和,在山野间荡气回肠的天籁之声,极具价值,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在建国以后的主要发展历程大致为: 1951年——1956年,互助组期间。农民在劳动生活时相互转工换活,大家相互唱对台(拉号子皮),南溪人唱山歌喊号子进入高潮时期。 1957年——1960年,集体生活大食堂和国家大炼钢铁时期,农民多数时间聚在一起,唱山歌、喊号子达到了鼎盛时期。其间南溪号子参加了原四川省涪凌地区的文艺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有5人得奖。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山歌、号子被定为黄色垃圾,极大的影响了山歌、号子的发展,进入低潮期。 1981年,成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里开始挖掘、整理山歌、号子,但此次的收集、整理并没有使南溪号子得到很好的发展,并逐渐走向衰退 目前,南溪村能掌握南溪号子全部表演艺术技巧的传人只剩下7人,且都年事已高,南溪号子成了濒危的“非遗”项目。对于南溪号子这类“濒危”项目,目前,黔江区正在进行抢救性保护。黔江区、鹅池镇政府对《南溪号子》的保护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落实了相关责任人,负责联系仅存的几名民歌手,随时了解他们的近况。其次对《南溪号子》曲目进行了收集、整理,录制了电视片,收集了大量影音资料。黔江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片《南溪歌谣》还获得了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

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研究

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基础要素研究 李侃大安区环境保护局 643010 摘要:随着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在逐步显现,针对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基础要素,自贡市为建成成渝经济区西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对自身具备的条件全面研究分析。 关键词:区域中心城市要素交通环境政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难想象,在城市建设中会逐渐显现出一批功能完善,地理位置突出的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是我国对城市依据城镇体系规划进行的一种划分方式,是指具有重要区域意义的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现状分析: 要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在交通与环境、绿化与布局、潜力与特色、规模和经济文化上具备如下十二个基本要素: 第一,发达的交通。为实现快捷的交通,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公路交通与轨道交通的互补关系,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高架铁路;二是公共交通与私人轿车的互补关系;三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互补关系;四是交通网密度与每条道路负载量的互补关系;五是市内交通与城市周边交通网的互补关系;六是城市主干道之间及主干道与其他道路的互补关系。自贡市公路主骨架基本建立,形成了以内宜高速公路为依托,遂筠路、资贡路、隆雅路等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自隆高速的修建,为自贡市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又新添了一笔。从自贡乘坐火车可以抵达成都、广州、贵阳、昆明、宜宾、重庆、昭通、内江等城市。自贡公路交通比较方便,与成都、重庆、宜宾等周围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相连。从自贡出发可以到达成都、广州、深圳等省内外大中城市。 第二,快速的通讯。包括:快速的有线通讯,包括对各种条块分割的有线通讯网络进行有效整合与推动经营性竞争;快速的无线通讯,包括促进各种无线网络的有机经营配合与竞争;促进有线通讯网与无线通讯网的有效配合与竞争;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港的有效形成;邮政与各种快速递送形式的有效配合。自贡通

黔江城市宣传口号

黔江城市宣传口号 口号,黔江城市宣传口号 1、峻秀山水画廊,神奇武陵风光。 2、千载神龟峡,万卷生态画。 3、千年古镇风情,魅力诗画黔江。 4、给你神奇,给你神秘,让你神往。 5、和谐黔江,只因有你有我有他。 6、梦里水乡,中国黔江。 7、中国水墨画轴中的原生态——重庆·黔江。 8、黔戏扬华夏,江峰秀乾坤。 9、活力馨黔江,创业鑫天堂。 10、秀水奇山,生态黔江。 11、看自然鬼斧神工,观民族独有人文。 12、天赐山水画卷开,人文黔江等你来。 13、潮起黔江,财赢八方。 14、纵游传承观天下,耀我黔江华夏仁。 15、黔江,一个美丽的传说。 16、诗在黔江,画在黔江,人在黔江。 17、融商融智高地,宜居宜业乐园。 18、美丽山水绘古城,千年人文话黔江。 19、山水之城,魅力黔江。 20、山水福地,风情黔江。 21、古风古韵黔江,宜居宜游宜商。 22、神秘武陵山,华彩新黔江。 23、中国西部山水旅游之都——黔江。 24、越千年逐流而上,看今朝奋勇争先。 25、黔江,给您一个最纯朴的自然回忆。 26、游山水美景,览民俗风情,品黔江神韵。

27、活力黔江,魅力无疆。 28、巴山蜀韵,多彩黔江。 29、游黔江,给心灵一次奇观。 30、黔江如画,醉美天下。 31、黔江,宜居宜游的好地方。 32、重庆有个好地方,那就是黔江。 33、一座钟灵毓秀的城市——中国·黔江。 34、人间无双,天下黔江。 35、山水一品,画韵千年——黔江欢迎您。 36、梦起黔江,梦圆笙歌。 37、天堂很远,黔江很近。 38、寻梦探幽古丹兴,休闲度假新黔江。 39、走进生态黔江,领略自然景观。 40、秀水灵山,诗韵黔江。 41、多元文化,多情山水,多彩黔江。 42、西湖水秀,黔江景奇。 43、诚立黔江,畅通八方。 44、水墨黔江,生态画廊。 45、武陵仙境,山水黔江。 46、黄莲蜜知音,燕子迎雅客——魅力黔江。 47、土苗风情胜地,休闲度假天堂。 48、源远流长黔江水,意隽情深苗土情。 49、黔江,就是自然美。 50、活力之城,魅力黔江。 51、我来自苗族,我生活在黔江。 52、多娇黔江,醉美重庆。 53、吃的是土家饭,讲的是苗家情。 54、有容乃大,海汇黔江。 55、黔·景光明,江·通天下。

黔江区位因素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接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90公里。全区幅员面积为2398.7平方公里。全区共3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15个镇、489个村民委员会,200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0.72万人。区内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国道319线和黔咸公路在此交汇,渝怀铁路横穿黔江境内,黔江舟白机场已经完工。 近年来,黔江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抓住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等重大战略机遇,弘扬黔江精神,坚持求真务实,加快率先发展,构建中心城市,全区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事业协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第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与2006年相比,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1亿元,增长98.2%,年均增速达25.6%;地方财政收入9.6亿元,增长215.79%,年均增速达4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增长77.87%,年均增速达21.2%;3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7.4亿元。2010年1-6月,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0.7%,增速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9.6个百分点,创建区以来同期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6.2%,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9.3%。 第二,中心城市已具雏形。以重庆市政府批准的新一轮城乡总规为指导,实施老城品质提升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65亿元,建设民族文化影视中心、游泳馆、规划展览馆、公共图书馆、综合批发市场、中心医院外科大楼、民族医院新大楼等重大公共项目。强力实施城市东进战略,3年来新城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0亿元,“一城四组团”路网骨架基本拉通,建成7平方公里新城建成区,重点区域城市形象已经显现,初步形成5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 第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围绕构建区域性产业集聚中心,加大产业培育力度。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建设三大“百亿”产业集群。以200万头生猪屠宰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区域性中心城市4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区域性中心城市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到2016年把XX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阶段性宏伟目标,这既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强化在鲁南经济带中龙头地位的现实需要,更是立足区位特点、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内在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客观体现。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加快发展。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概念。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城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起关键作用,带动该区域共同发展的大中型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内最大、最集中的经济活动和商贸流通场所,是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的中心,通过较强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发挥龙头带动和引领作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区人口要达到50万以上,三产占GDP的比重在 50%以上。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可分为交通运输中心、商品流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 (二)基本特征。一是经济集中度高,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中心城市核心区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经济势能、经济总量占比、人均发展水平均高于周边,形

成对区域经济的集散效应。二是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社会大生产程度高,是专业化分工协作最强的地方,既发生在中心城市的核心区,也延伸辐射到周围区域。三是科教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中心城市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和科技进步的发源地,是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广泛交流和传播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四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中心城市是大市场、大流通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枢纽,具有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讯设施,有良好的人居环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区域经济网络的核心。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构成开放型的经济循环系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内空间流转的集中点,是区域性的经济活动与资本集聚地或制造中心。 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条件。一是区位人口优越。我市地处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的带中心位置,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XX总人口170万,其中城区人口60万,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泰安、徐州等城市之间惟一城区人口过50万的城市。二是立体交通体系完善。104国道、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纵贯南北,特别是京沪高铁的通车,XX东站成为全线三个、全省惟一的县级高铁站,我市全面进入高铁时代,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加速融入长三角、

黔江社会经济概况

黔江社会经济概况 2015年03月20日16:56:46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05.26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63.68亿元,增长12.2%。 三次产业占比由上年的10.1:56.8:33.1调整为9.3:56.5:34.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3%、57.9%和38.8%。 二、农业 2014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93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业12.45亿元,增长4.3%;林业1.51亿元,增长3.5%;牧业12.32亿元,增长4.4%;渔业0.33亿元,增长15.8%;农林牧渔服务业0.32亿元,增长18.5%。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4.06万亩,比上年减少0.3%。油料种植面积14.72万亩,减少4.5%。蔬菜种植面积15.57万亩,增长2.1%。粮食总产量25.06万吨,增长0.2%。其中:玉米产量6.95万吨,减少3.5%;水稻产量6.58万吨,减少0.1%;薯类产量10.37万吨,增长5%。全区烤烟产量0.55万吨,减少12.6%。蔬菜产量19.03万吨,增长4.2%。水果产量3.78万吨,增长12.2%。 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58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猪肉5.89万吨,与去年持平;牛肉0.52万吨,增长1.1%。2014年末,生猪存栏57.65万头,减少2.0%;牛存栏8.09万头,减少8.3%;羊存栏2.46万只,增长6.5%。全年生猪出栏80.01万头,减少0.1%。全年水产品产量0.19万吨,增长16.9%。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4年,全区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8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47.8%,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8%,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户,实现产值19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轻工业产值125.91亿元,增长8.4%;重工业产值73.72亿元,增长18.7%。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7

重庆黔江区公交路线

101路:汽车西站、百花园、迎宾花苑、玫瑰湾、盐业公司、西山建行、商务局、农机大厦、民族文化宫、南海城、人民小学、太平岗、小桥、新 华小学、联通大厦、中石油公司、金龙花园、观山水、27队大修厂、汽车南站、烟草宾馆、大十字、教委、天龙宾馆、烟厂、烟草公司、银监局、实验小学、 水井湾、玫瑰湾、迎宾花苑、百花园、汽车西站。 102路:汽车西站、百花园、迎宾花苑、玫瑰湾、盐业公司、西山建行、商务局、烟草公司、烟厂、天龙宾馆、教委、城东工商所、汽车南站、27 队大修厂、观山水、金龙花园、中石油公司、管水处、三元宫、太平岗、马石角、南海城、新华桥、华弘大厦、西山转盘、银监局、实验小学、水井湾、玫 瑰弯、迎宾花苑、百花园、汽车西站。 103路:玫瑰湾、盐业公司、西山建行、商务局、农机大厦、民族文 化宫、南海城、南海鑫城、天龙宾馆、教委、城东工商所、汽车南站、南沟、 养路二段、魏家塘、三台山路口、养路一段、跑马山、曾家巷、狮子岩、蔬菜 水果批发市场、玫瑰湾。 104路:汽车西站、洞塘居委、赵家院子、实验中学、凌云寨、迎宾 花苑、玫瑰湾、盐业公司、西山建行、商务局、农机大厦、民族文化宫、南海城、人民小学、太平岗、小桥、新华小学、联通大厦、雄鹰大道、下坝居民点、雄鹰大道、管水处、三元宫、太平岗、马石角、南海城、新华桥、华弘大厦、 中心医院、黔州花园、综合楼、司法局家属楼、水井弯农贸市场、海昌宾馆、 玫瑰湾、迎宾花苑、百花园、汽车西站。 105路:汽车西站、百花园、迎宾花苑、玫瑰湾、海昌宾馆、水井湾 农贸市场、司法局家属楼、综合楼、中心医院、民族文化宫、南海城、人民小学、太平岗、小桥、新华小学、联通大厦、雄鹰大道、下坝居民点、雄鹰大道、管水处、三元宫、太平岗、马石角、南海城、新华桥、华弘大厦、西山转盘、 银监局、实验小学、水井湾、玫瑰湾、迎宾花苑、凌云寨、实验中学、赵家院子、洞塘居委、汽车西站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一定区域内,建设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搜集了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国内国外众多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系统梳理,试图探求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分析途径。 标签: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建设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一定地域内,建设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虽然全国各个不同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目前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纽带的多层次的城市体系。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报告,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呈超前发展态势,并带动所在经济区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抓住当前的有利形势,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中心城市建设这一主题,系统梳理国内外中心城市有关的理论与文献,探求尚待研究的领域,以期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理论上,国外对于中心城市的发展和研究分析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学的分析中。 (一)对中心城市经济因素的研究 最早的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他提出了区域间经济循环的概念,以及这种循环的“动力泵”是经济因素不均衡所致的思想,即区域内经济因素的“差异”将带来经济循环结果。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趋动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差异。 缪尔达尔理论对于我们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使中心城市的经济因素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因素产生差异性,避免趋同化。差异性越大,与其他城市的互补性越强,形成的经济环流势能越大,投资回报亦越多。 (二)中心城市对所在区域效应的研究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各(F.Peroux)于1954年发表了关于经济空间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