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与土壤

考古学与土壤
考古学与土壤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系

陈洪海副教授

第一章田野考古学概说

1-1,考古学的研究体系

1-1-1,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

1-1-1-1,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考古学虽然不拒绝文献资料,但他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物资料来复原历史。而研究技术和方法又是考古资料的特性决定了的。概括考古资料的特点,有如下三点:

实物性;

非文字;

局部完整与整体的不完整性;

1-1-1-2,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资料的阐释

1-1-1-3,考古学的方法论

1-1-1-3-1,分析的方法

1-1-1-3-2,比较的方法

1-1-1-3-3,复原的方法

1-2,田野考古学的内容和特点

1-2-1,田野考古的内容

1-2-1-1,调查、发掘来获取资料

1-2-1-2,整理,提取系统化信息

1-2-1-3,报告,资料信息的发布

1-2-2,田野考古学的特点

田野考古学不仅仅是单纯地提供研究资料的技术性环节,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过程。田野考古是一套由许多工作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这些技术方法不是任意地杂乱无章的拼凑在一起的,而是针对考古资料的特点和从考古学的目的所提出的要求,按照一定原理组成的技术体系,为了保障这个技术体系的组织合理、运用得当和富有成效,就必须对这套技术体系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2-2-1,对各种有针对性发展起来的技术其作用和局限性的说明

1-2-2-2,对将许多技术组织匹配成一套技术体系时的原理、逻辑关系,及有效性的说明

1-2-2-3,对于这个技术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其背后深层道理的阐释

1-3,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史

1-3-1,外国田野考古简史

1-3-1-1 ,萌芽期(15 末~18 末)

这一时期调查发掘的目标只是艺术品和有经济价值的古物,以及与文献记载有关的古迹和铭刻。调查、发掘、记录都没有采用科学的操作方法,属于“找宝式”的工作。

1-3-1-2,形成期(19 世纪)

形成期(19 世纪) 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逐渐地完善起来,至19 世纪后半叶,地层学的建立,标志着科学的田野考古学形成。

沃尔赛对丹麦沼泽地的发掘

瑞士的湖居遗址发掘

菲奥里特在意大利的庞培城

库乌齐斯在希腊的奥林匹亚

谢里曼和德普费德在土耳其的特洛伊

皮特·里弗斯在英国

皮特里在埃及的发掘

谢里曼和德普费德在土耳其的特洛伊

海因里希·谢里曼(Heinrich SchlienIann)1822年出生在德国梅克伦堡的乡村里。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位穷牧师,家境清贫。十岁这一年,父亲送给小谢里曼的圣诞礼物是一本杰尔的《世界历史》,里面的一幅特洛伊城火光冲天的插图,使他激动不已。他发誓,终有一天,一定耍找到特洛伊城。1868年,46岁的谢里曼断然放弃了经商,去实现少年时的梦想——寻找古城特洛伊。在离海岸只有一小时路程的希萨利克,谢里曼看中了一块高地,决定在此发掘。1870年4月,谢里曼带领他的发掘工人在希萨利克高地上挖起第一锹土。谢里曼凭着热情,以难以置的幸运,发现了他多年要寻求的东西——荷马史诗的证据和埋藏在地下的珍宝。

然而,谢里曼的功绩不仅仅在于发现了特洛伊古城,而且开创了田野考古发掘方法的新阶段。

当然,“用现代的标准衡量谢里曼的工作,当然还很原始,但毕竟开始了野外发掘方法的新阶段” 。可以说,谢里曼是现代考古地层学方法的奠基人,田野考古发掘正是由此而逐渐走向成熟的。正如卡罗所说的:“没有一个考古工作者不承认他曾受惠于谢里曼夫妇的成就”。

1-3-1-3,成熟期(20 世纪)

成熟期(20 世纪) 20 世纪上半叶,田野发掘的科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发掘的技术逐渐得到普及推广。一些探讨田野考古方法的著作在20 世纪初相继问世,“田野考古学”的名称也被正式提出来。尤其是发掘资料的整理,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标志着田野考古学的成熟。

汤姆逊(Thomsen.C.J)与三期说

皮特·?里弗斯(Pitt RIivers,1827一190O)与器物分类

蒙特柳斯(G.O. A.Montelius,1843~1921)与考古类型学

汤姆逊(Thomsen.C.J)与三期说

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将博物馆藏品按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分类方案进行陈列,并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说”。尽管这种分类并不等于类型学研究,但分类是类型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蒙特柳斯与考古类型学

蒙德留斯(G.O. A.Montelius,1843~1921),1843年生于斯德哥尔摩,186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07~1913年任斯德哥尔摩国立古物馆馆长,终身致力于欧洲古文化的研究。蒙德留斯将北欧与南欧的青铜器、陶器以及希腊、埃及和西亚的古代装饰花纹等进行了排比,对照了一些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关系,证明确有规律可循。他建立了青铜斧、剑和扣针等若干标型器物,探讨了各种方式的器物组合,并用这些标型器物及其组合来推断其它共生器物的年代。

蒙特柳斯与考古类型学

蒙德留斯在研究中在重视类型学的同时也要重视地层关系,重视遗物被发现时的共存关系,注重出土物的组合。1903年,蒙德留斯在总结多年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出版的《古代东方和欧洲古代文化分期》一书,其中第一卷《方法论》系统地介绍了类型学的方法。

蒙德柳斯的学说在考古学界中获得极高的评价。考古类型学方法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考古学的发展,标志着田野考古学进入成熟阶段。

1-3-2,我国的田野考古简史

1-3-2-1,古代对古迹的野外调查

我国古代的一些地理、地方志作家,实地考察过一些城址、碑刻、冢墓等地上古迹,并记载下来。

司马迁为写《史记》曾上会稽、探禹穴,到访过许多古迹;

西晋太康二年(281),汲郡人盗发魏国古墓出土大批竹简,学者们从中经整理出《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多种佚书。

到了北宋时期,朝野人等竞尚收藏古物,研究古物之风日盛,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金石学。

1-3-2-2,近代田野考古的产生

这一阶段,外国学者做了很多工作,当然也有文物资源的掠夺。我国一些学者,出于爱国之心和认识我国历史的追求,开始从事田野发掘工作,开展了专业性的联合或独立的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

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evn Hedin)曾三次进入新疆考察,发现了著名的楼兰古城和许多古代遗物。

从1895年开始,日本学者鸟居龙藏、白鸟库吉、八木庄三郎等调查和发掘了东北地区的许多遗址。

1900 ~1905 、1906~1914年,匈牙利人斯坦因(M.A.Stein)多次进入新疆、甘肃等进行调查和盗掘,不仅发现了许多古城、采集了许多古物,而且从敦煌骗走了大量的古代文书、经卷等珍贵文物。

1906 ~1908年,法国学者伯希和(P.Pelliot)在新疆、甘肃进行考察期间,发现了早期佛寺遗址和大量的文字材料,又从敦煌骗走大量的经卷等珍贵文物。

安特生与中国考古学

安特生(J.G.Andersson,1874~1960),1874年出生地于瑞典克尼斯塔,1902年获博士学位。曾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1914年,安氏受中国北洋政府的邀请,作为农商部矿政顾问来到中国。安特生不仅具有丰富的地质、古生物知识和经验,对考古学也极有兴趣和造诣。以至于在中国工作的十余年(1914~1925)中,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就,远大于地质学研究方面的业绩。

安特生与周口店

安特生与仰韶遗址

安特生的甘肃考古

>>>安特生20年代在中国进行的考古工作,对于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建立和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展,都是有开创之功的。这段历史不应该抹煞,也不应该做别的解释。

1-3-2-3,田野考古的科学化

李济与西阴村的发掘

梁思永与后岗三叠层

苏秉琦与瓦鬲的研究

李济与西阴村的发掘

1924年,李济(1896~1979)学成归国。1926年,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这是由清华大学同美国弗里尔美术馆合作、第一次由中国学者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在发掘之前,先定下正东、西、南、北的十字基线,并以西端的零点为基准,将发掘区分为边长各2米的若干正方形探方。(接下頁)

李济与西阴村的发掘

发掘时,采取了“层叠法记录一般遗物,即由零点以下每1米深度为一层,以英文大写字母A、B、C...为层位号,自上而下编号。重要遗物则记录它们的三维坐标位置。李济也注意到了堆积土质土色等方面的变化,又将每一大层细分为若干小层,用英文小写字母为号[1]。总的看来,尽管李济仍采用按一定深度划分地层和记录遗物的水平层位法发掘,但较之安特生有了不小进步,特别是探方法的使用,更便于观察和控制地层,反映了20年代考古发掘的较高水平。

[1] 李济:《西阴村史前的遗存》,清华学校研究院丛书第三种,1927年。

梁思永与后岗三叠层

193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专攻考古学并获得硕士学位的梁思永学成归国。同年秋,先后主持和参加发掘了黑龙江昂昂溪、山东城子崖和殷墟的发掘。1931年春与秋,梁思永先后主持了安阳后岗遗址的两发掘[1]。第一次发掘共开探沟25个,发掘面积216平方米;发现有白灰面房址、陶器、石器和骨器等。第二次开探坑20个,发掘面积385平方米,除发现有白灰面房址外,还发现

了一段长70米的夯土围墙。与以前发掘的最重要的区别是,发掘与遗物统计均依土质土色区分的文化层为单位进行,并依据遗物的特征,将各文化层合并为3个大的文化层,即上层的小屯文化(商文化)、中层的龙山文化和下层的仰韶文化层[2]。这就是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三叠层”。

后岗的发掘的重要意义不仅是确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以前水平层位发掘法的结束和以文化层为单位发掘法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中国科学的考古地层学基础,使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而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 梁思永:《后岗发掘小记》,《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2] 梁思永:《小屯.龙山与仰韶》,《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苏秉琦与瓦鬲的研究

1948年,苏秉琦先生研究宝鸡斗鸡台沟东区墓地出土物时,应用了类型学的方法,对出土的陶鬲进行了仔细的分类整理[1],从而使考古类型学研究进一步完善化。沟东区共有40座墓出土有陶鬲。苏秉琦依据器型、纹饰、制法三个指标详细描述了每一件器物的特征后,主要以足部的特征为据,但也考虑到整个结构、制法的差异,把陶鬲分成三种类型,即袋足类、折足类、矮足类,又把袋足类细分为锥形脚袋足鬲和铲形脚步袋足鬲两种。然后依据陶鬲的共存与平行现象给每一类陶鬲分期。(接下頁) 值得注意的是,苏秉琦在分析陶鬲的演变时,用A、B、C...表示鬲种的区别,用a、b、c...表示各种陶鬲的演变阶段,前者即现在常用的型的概念,后者则是式的概念,而袋足鬲分成锥状足和铲状足两种,实际上是同型器所分的亚型。不仅如此,苏秉琦还把与陶鬲共存的墓葬形制、陶壶、铜戈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将整个墓葬群分为三大组(期),即瓦鬲墓、屈肢葬墓、洞室墓三大期和十一小期。这样依据共存关系把对器物的分期上升到整个墓地的分期,扩大了类型学研究的范围。这样,从20年代开始出现的类型学研究,30年代初步形成,40年代逐步成熟。

[1]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

1-3-2-4,田野考古的发展

考古地层学与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和实践

文化因素分析与类型学的发展

新技术的引进与考古学方法的变革

断代技术

分析技术

新的信息采集与记录技术

建议阅读论著

1,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7月。

2,杨建华:《外国考古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4,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5,中国历博考古部编:《当代国外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1991年。

6,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7,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8,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版1999年。

9,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工作手册》,文物版1982年。

10,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二章田野考古调查

2-1,田野调查的目的与作用

2-1-1,田野考古调查的目的

2-1-1-1,发现遗存:因为工作力度的问题,也因为不同遗址保存条件和环境的不同,还有很多遗址没有发现,没有被保护和研究;

2-1-1-2,了解遗存:随着研究的深入,过去的很多认识发生了变化;随着形势的发展,对于遗址的了解也越来越精确。因此,过去的遗址资料经常显得单薄甚或是不正确,这就需要重新认识,需要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下做新的记录;

2-1-2,田野考古调查的意义

2-1-2-1,了解一个地区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分布的基本状况(古建筑、古城址、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碑刻等)。为文物部门保护、管理、研究提供依据。

2-1-2-2,了解一种考古学文化或某类文化遗存(如石窟寺、古建筑)的分布范围,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提供资料与信息(空间分布、自然环境、与其它相邻文化的关系等)。

2-1-2-3,了解一个遗址的人类文化遗存分布状况(分布范围、中心区、居住区、墓葬区、堆积厚度与层次等)。为正式考古发掘做好准备。

2-1-3,田野考古调查的特点

不仅仅是发掘的准备,或单纯的保护目的,田野考古调查更是一项研究,并且是一项很重要得研究

2-1-3-1,周期短,见效快,可以迅速掌握遗址或者遗址群的基本情况

2-1-3-2,覆盖面大,是考古学宏观研究的重要方法

2-1-3-3,资料的系统性差,准确性不如发掘

2-2,田野考古调查的形式

2-2-1,普查

是对某一地区现存的所有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普遍性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一切可见的地上和地下的文化遗存。目的在于全面掌握本地区的文化遗存的基本情况,建立档案资料,为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和科学研究提供条件。普查多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实施,可分为全国性的、全省性的或县、乡范围的等。也可按自然地理区划如水系(如黄河流域、渭水流域等)、盆地(如关中盆地)、平原(如江汉平原)等进行。后者往往跨省、县、乡,需要多方协调、组织、配合。

2-2-2,复查

是建立在过去调查或普查基础上的有重点、有目的(如为发掘做工准备或了解某种文化的分布等)的再次或多次调查。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遗存的文化内涵、性质、时代、研究价值等。在调查或普中发现了某些遗址,并已初步了解了它的内涵及其学术意义,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内涵,确定保护或发掘措施,就必须进行再次或多次调查。这种复查一般由相关的专业人员组织进行,调查中不仅包括仔细的地面踏查,有时还要配合考古钻探或小面积试掘。复查的工作越细致,对以后的发掘和保护规划越方便。

2-2-3,学术调查

2-2-3-1,区域调查:密度调查;环境调查。如李非、李水城的葫芦河流域调查(李非、李水城、水涛:《葫芦河流域的古文化与古环境》,《考古》1993年9期)。

2-2-3-2,大遗址调查(遗址群调查):遗址关系调查。石家河遗址群调查(石家河遗址调查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1994年)。

2-2-3-3,专类遗存调查:石窟寺调查、长城调查、岩画调查、瓷窑址调查等,均属此类。1999-2002年丝绸之路青海段调查等等。

2-3,田野考古调查的步骤

2-3-1,调查的准备工作

2-3-1-1,制定可行的调查计划

2-3-1-1-1,确定调查对象:目的、区域等因素决定的调查范围的研讨

2-3-1-1-2,设计调查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最大限度的成功

2-3-1-1-3,安排调查时间:遗迹暴露、人员方便、工作开展等各方面考虑。要考虑人的适应能力,可以划分阶段进行。

2-3-1-1-4,组建调查队伍:在实施考古调查前,应根据调查的形式,组建一个相应的考古调查队。调查队伍应由富有调查经验、精通业务的专家领队或指导。组队时应根据需要,配备摄影、测绘、记录、钻探、后勤等方面的人员,并尽可能吸收熟悉本地文物情况和风俗的地方文物管理方面的业务干部参加。随着新技术方法的介入,以后的调查队伍应该是一个综合科学考察队伍,尽可能吸取更多的自然科学方面人才。一个队伍应该因事设人,而不是因人设事。应该在完成计划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

2-3-1-2,相关资料的准备

2-3-1-2-1,文献资料

包括历代官修的正史、野史和地方志、游记、笔记小说等。正史中的地理志和一些游记中,常记述有当时可见的古迹,名人传记中可能记载有其出生地和埋葬地,野史、笔记小说中则可能有一些关于地方的事件、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记述往往可为考古调查提供重要的线索。如北魏郦道的《水经注》,不仅记载的名山大川,而记述了许多当时可见的古迹及其方位。考古学家据此找到了许多古遗址和古墓葬。

2-3-1-2-2,以往的考古资料

历年来已发表的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简报和研究论著,可使调查者能大体了解本地区古文化分布的基本状况,为进一步调查或复查提供线索。此外,还应注意地方文物部门收集的各种资料,特别是实物资料。了解这些遗物出土的地点,往往可据此找到一些重要的遗址。

2-3-1-2-3,地图资料

地名在词汇中是比较稳固的,可沿用很长时间而不发生变化。在历史上,有些民族从原来的居住地迁往另外的地方,而这个地方的地名却被后来的民族所沿用,并长期保存下来。所以调查前考证本地区一些地名的来源或查找有关研究资料,往往能帮助我们推测古代民族的分布、迁徙情况,或据此发现深埋于地下的古代遗迹、遗物。如在河南登封告城镇附近有一高岗台地,叫“王城岗”,经考古发掘确实发现一座龙山时代的古城址。又如今陕西宝鸡虢镇一带,曾经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小国——西虢的所在地,时隔数千年,地名仍保留下来。此外,诸如“夏墟”、“殷墟”、“商丘”之类的地名,则应和历史上夏、商人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其它诸如“将军冢”、“公主坟”之类的地名,则往往是古代墓葬的所在地。近年的重大发现周公庙,北面就叫陵坡,正是现在周公陵园的发现地。

地图是野外调查时必不可少的资料。选择地图时,尽可能选择以县(区)、乡(镇)为单位的有等高线的大比例(最好为1:10000)地图(很多地图可以在县水利局购买到,因为凡是做过水利建设的,都有很详细的地形测绘)。预先查阅地图,可大体了解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并根据不同时期人类文化遗存的分布规律,制定调查路线和具体的范围,安排食宿地点等。

2-3-1-3,调查器材与设备

2-3-1-3-1,探查设备:手铲、钻铲、毛刷、铁锨、镐头、望远镜等

2-3-1-3-2,取样设备:箱匣、标本袋、标本盒、标签等

2-3-1-3-3,影像记录设备:照相机、三角架、胶卷、摄像机等

2-3-1-3-4,测量绘图记录设备:小尺、绘图板、绘图纸、三角尺、直尺等、全站仪、全球卫星定位仪平板及测绘仪器、罗盘、垂球、皮尺、钢尺等

2-3-1-3-5,文字记录器材:各种记录表格、标签、日记本、地图、各种文具、资料袋等

2-3-1-3-6,生活用具:水壶、手电筒、蜡烛、雨具、常用药品等

2-3-2,田野调查的实施

2-3-2-1,寻找、发现遗址

2-3-2-1-1,利用资料:以往的调查发掘;相关的文献资料记载;

2-3-2-1-2,实地寻找:地方宿老询问后重点勘查;拉网式密集调查;

2-3-2-1-3,新技术运用:遥感与航空;物理探察;化学探察;

2-3-2-2,勘查遗址及其环境

2-3-2-2-1,确定遗址位置

a,发现古文化遗存时,确定遗存所处的地理位置,如所在的土丘或河流阶地、梁峁、台塬的地名、海拔高度等,必要时需测绘遗

址平面图或位置图,确定标志物或建立永久性标志,并将遗址位置标在地图上。有条件的话可使用全球卫星定位仪确定位置。

2-3-2-2-1,确定遗址位置

b,确定行政区划所属:确定遗址所属的县、乡、村及土地使用者名。如××县××乡××村东××米××人耕地(或林地)。将确认的情况记录在有关表格和调查记录上。

c,记录遗存位置:对遗存的位置、地形等进行照相、录像和文字记录。永久性的参照物是必要的,树木以及房屋的参考性不强。

2-3-2-2-2,查清遗址的范围、面积、形状、保存状况等

a,通过踏查,确定遗迹、遗物的分布范围:

1>遗址遗物暴露的范围(重要遗迹照相,记录)。

2>遗物(陶片、砖瓦、石器等)散布范围(照相、记录)

b,丈量范围,确定遗址的面积(M2):丈量可根据需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步量:如是一般性遗址,可用步量的方法,大体计算出遗址的面积,并绘出草图。

2>尺量:如要较为准确地知道遗址的面积,也可用测绳子或皮尺丈量,并绘出草图。

3>测绘:如属重要遗址,则需用小平板仪等测绘工具,准确在测绘遗址的平面图及地形图等,以备以后保护及发掘规划之用。2-3-2-2-3,了解文化堆积的情况和性质

a,观察:根据冲沟断崖及村民取土处等地点暴露出的地层及遗迹、遗物,了解遗址文化层的堆积情况,了解堆积的层次、土质土色、厚度和包含物等;了解暴露出的遗迹的形制、结构、材料、性质等。采集遗物标本,绘制地层和遗迹草图或正式图。

b,钻探:根据需要布孔钻探,了解遗迹(墓葬房址、墙基等)的分布情况和形制等;了解地层堆积的深度、厚度、层数、土质土色等。主记录钻探结果,绘制钻探平面布孔图、柱状剖面图。采集遗物标本,填写钻探记录表等。

c,试掘:根据需要,选定适当部位,伯探沟法(或探方)试掘,以详细了解文化层的堆积情况及各层次的性质等。分层收集出土物,绘制地层剖面图和遗迹平剖面图,记录发掘情况。

2-3-2-2-4,环境考察

包括地形环境和资源环境两个部分的内容;

2-3-2-3,收集标本与采取样品

2-3-2-3-1,采集遗物

采选遗物标本可在踏查、钻探、试掘中同步进行。

a,采集标本尽可能全面:

1>各种质地的标本(铜、铁、陶、石等);

2>各种器形或花纹的标本,特别注意采选可看出器形的器物口沿、底部和有花纹的残片等。

3>供分析鉴定的土样(孢粉分析等)、动植物遗存和测年的标本(含炭物、烧土等)。

b,严格按单位分装标本:

将采集的标本按地层单位或遗迹单位编号、装袋,并填写标签放入袋内。

c,妥善保管和存放:

调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要妥善保管标本,避免不同遗址、不同单位的标本混合。如采集标本很多,调查地点转移时,可存放于当地文物保管部门。

2-3-2-3-2,采取样品

尽可能多的采集分析样品,也要严格按照采样规定的程序采集,保证采集样品的科学性。

2-3-2-4,遗址记录

2-3-2-4-1,遗址价值判断:

据各种方法(踏查、钻探、试掘)收集的资料,对遗址的时代、文化性质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可反复核查,再加以确定。

2-3-2-4-2,记录调查结果:

前面所说的调查内容完整记录下来,包括文字记录、绘图记录、影像记录等等

2-3-3,田野调查报告

如果是普查,则要建立完整的调查资料库,各种文字资料以及其他的资料都要妥善管理,使之成为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基本依据;

如果是学术目的的调查,就要写出调查报告,以供学术了解调查工作的成果与收获。调查报告的体例,与正式发掘报告相似,后面还要仔细讲解。

2-4,田野调查技术方法

2-4-1,寻找遗址

2-4-1-1,遗址的基本类别

2-4-1-1-1,洞穴遗址

2-4-1-1-2,平地遗址

2-4-1-1-3,贝丘遗址

2-4-1-1-4,沙岗遗址

2-4-1-2,遗址的分布

分布的制约条件有很多,主要有: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环境特点、交通特点等等,需要综合分析;不同功能的遗迹类型也是各有特点,需要分别对待,不要受传统观念束缚。

2-4-1-3,几种主要的寻找手段

2-4-1-3-1,地面调查

a,地方宿老询问后重点地面踏查;

b,拉网式密集调查等等。

2-4-1-3-2,航空与遥感调查

a,空中摄影勘测

利用卫星、飞机等航空器从空中向地面观察和摄影。由空中鸟瞰,视野广阔,比较容易发现地面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土壤、地形的细微差别,阳光斜射产生的地物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对比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在调查址区域内形成的不同标志。分析对比各种现象的差别,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遗迹。这一方法对大型遗址或沙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b,遥感勘测

是空中摄影勘查技术的扩展。人眼观察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等在遥感设备中产生的反应。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波谱特征,如霜雪对可见光是全反射的,看起来是白色的;对红外线则是全吸收,在红外遥感器中就成为黑色的了。调查时,使用能接受多个波段地面目标信息的多光谱遥感设备,就能同时获得被勘查地区的、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多幅图像或信息。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就可了解到地面遗迹的分布情况。

2-4-2,遗址的勘查技术

2-4-2-1,遗址勘查的主要方法

2-4-2-1-1,踏查法

踏查法:即实地步行调查。通过观察、辨别、测绘、照相等方式、方法来了解、记录遗址的情况。

A,确定遗址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和所处环境。

B,确定遗存的分布范围、面积,绘制图表。

C,采选遗物标本,分类记录。

D,依断面观察文化层的堆积情况。

E,初步判定遗址的文化性质、年代、保存状况。

要求:

A.遗址的范围及周边均需跑到。

B.尽可能多地采收各类遗物标本。

C.尽可能详细地作好各种方案、图表、影像记

[附] 考古调查举例——城址调查:

城址一般面积较大,要全面揭露较为困难,故地表调查就显得十分重要,常成为此类遗迹获得研究资料的主要方法之一。具体要求如下:

A,城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财边的环境。特别应注意地形、水源、交通等条件,以总结当时人们选址的原则。

B,城址的方向、平面形状、面积等。如城垣残留于地面部分较少,则辅以钻探,并测绘平面图。

C,城墙及防御设施的结构特点。城墙的长、宽、高,建造方法(夯层数、厚度、土质土色等)、马面、垛口、护城濠沟等。必要时可用探沟法解剖城墙基槽。

D,城门的位置及城内的布局。城门的位置、数量,城内的道路、主要建筑遗迹等(可借助探沟法了解)。

E,城周边相关遗迹的调查。建筑基址、水利设施、墓群、道路等。

F,依据遗迹遗物判定城址的年代(修筑与废弃年代)、性质等)。

G,写出详细的调查记录或报告,并附各种图表及摄影照相记录。

2-4-2-1-2,钻探法

在地面遗迹露头不多或不足以了解有关地下埋藏状况时,配合以钻探了解之。

A,钻探工具与用具

1>探铲:适用于各种土质的探铲。

2>专用钻探机械。

3>遗址地形图或平面图:各种记录表格和文具;测量用的皮尺、测绳、钢尺和罗盘等。

B,布孔法

依据需要(大面积或局部)进行布孔。布孔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梅花点式布孔法:一般每平方米5孔,适用于大面积地下遗存的了解(遗址、墓地的范围和位置等)。

2>井字形布孔法:相当于打两条十交叉探沟。主要用于了解遗址的纵横堆积情况。

3>十字形布孔法:用于了解遗址的堆积情况或某一具体遗迹的形制等。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钻孔的密度,并辅以卡边法等,确

定遗迹的形制或范围。

C,绘制平面布孔图:

1>绘制平面布孔图并编号(排号、孔号等)。

2>将布孔情况详细标在遗址平面图上。

D,钻探

1>识土样:常见的土有灰土(文化层堆积)、五花土(墓葬填土)、路土、夯土、居住面土等。

2>灰土:人类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土中一般依较多的有机物腐殖质和生活垃圾等,常使土色呈黑灰、褐灰等不同的颜色,习称“灰土”。灰土的质地一般较松软,多包含有木炭、烧土块、残骨块、陶片等,构成考古学的文化层堆积。

3>五花土:人们在挖墓穴时,必然把不同颜色不同层次的熟土和生土翻到地面上,下葬后,又会把这些土回填写到墓穴内。这种经混合后呈不同颜色的土就叫“五花土”。这种土中混合的生土块体较大,包含物较少,有时经夯打。

4>路土:古代的道路,因长期踩踏和碾压而形成的土叫“路土”。这种土一般质地较硬,结构为若干小薄层叠压。

5>夯土:墙和房屋基础等建筑遗迹,特点是土色一致、土质坚硬、结构紧密、多层叠压,可见夯窝或夯面。建筑夯土由于多用人们有意识地选择的纯净生土,故包含物极少。

6> 居住面:古代房屋内居住、生活的地面,可分为三种:泥土居住面;红烧土居住面;白灰居住面。

E,作好钻探记录

1>填写钻探记录表(原始记录,要求在现场完成)。2>绘制钻探成果图:遗迹平图(地面标桩或划白线,并标在平面图上)、地层柱状剖面图(图五)。

2>写出钻探记录:1)钻探的时间、地点、工作人员等。2)钻探区的划分及布孔法等。3)主要收获:遗迹、地层情况等。4)初步认识:遗址的性质、年代、特征等。

[附] 钻探调查举例——墓葬调查及钻探:

<1>有封土墓地调查

A.墓区范围:墓区平面形状,有无陵园墙垣,墙垣长、宽、高,建筑方法;门及道路的情况等。绘制墓区墓葬平面分布图。

B.地面墓葬封土分布情况,封土的构筑方法(堆土、夯筑、砖包彻等),形制,丈量长、宽、高(或直径)。

C.地面建筑及碑刻、石像生、神道柱等:文字记录,拓印抄录碑文,照相等。

D.墓区周边的情况:同遗址或城址的关系等。

E.依据遗迹遗物判定墓葬的年代。

F.写出详细的调查记录或报告,并附各种图表及摄影照相记录。

<2>无封土墓调查:

A.在需要钻探调查的地方布梅花孔进行普探,孔距可稍大(5米以内)。

B.当某孔探出有五花土后,即以此孔为中心,加密孔距(1米或0.5米),布十字形探孔,寻找出地下墓穴的大致范围。

C.在墓坑边缘和转角处布三角式探孔“卡边”,以较为精确了解墓葬的形制。

D.绘制钻探成果图:墓葬平面分布图。

E.撰写钻探记录或钻探报告。

2-4-2-1-3,试掘法

对一些重要遗址,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内涵,可在适当部位进行小面积试掘,目的是为了解遗址地层堆积或遗迹关系,。试掘一般采用探沟法,有时也可用探方法。

1>试掘应在踏查或钻探的基础上进行。

2>在需要了解的部位划布探沟。

3>正常情况下探沟应采用正方向(即正南北或东西方向),有时可根据地形或需要布方。如为了解城墙或围沟转角处的情况而必需在该处布设的探沟,就不一定要采用正方向。

4>常用布沟法有“一”字形、“十”字形、曲尺形等。

5>探沟面积一般为10×2或5×2平方米为宜。过深的探沟为安全起见,根据需要可适当加长、加宽。如果长度超过10 米,则应每隔5 或10 米左右设一宽1米的隔梁,以便把握地层的变化。

6>探沟编号与发掘与探方法相同。

2-4-2-1-4,物探与化探-物探

地下埋藏的遗存与天然土石存在着电阻、磁性、弹性、放射性等差别,因此,用高灵敏度的物理仪器检测一定地点是否有物理性质的反常现象,就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埋有遗存。物探的速度快,劳动强度低,不损伤遗存,在岩层、水中、沙层、冰上均能工作。但是物探属于间接测定遗存的方法,由于自然条件的干扰,有时会出现偏差。它必须和其它田野考古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

效果。

2-4-2-1-4,物探与化探-化探

化学勘探是通过检测土壤中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化学成份含量来勘探地下遗存的。化学勘探方法没有物探方法应用广。国外使用较多的是磷酸盐分析法。磷酸钙是骨头的主要成份,人类居住地会遗弃大量动物骨骼,朽烂后土壤中磷酸钙含量增高。判断耕地往往是把对土壤中的磷、钾、氮成份含量的化学分析和土壤中人工栽培作物品种的孢子花粉分析结合进行的。

2-4-2-2,遗物收集

收集方法很多种,无论哪种方式,都要仔细包装,认真填写标签,记录采集遗址、日期、和采集区的或者采集单位的编号,而这种编号又要和图纸记录的编号一致,不要发生混乱,否则就会前功尽弃的。过去的遗物采集往往是调查者的随意行为,而调查者对于遗物的认识往往并不全面,若是采集时候带着个人喜好的话,那么对于遗址的认识就会出现错误。

2-4-2-2-1,全面收集

是把遇到的全部遗物都收集起来,这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也是了解一个遗址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当然这个全部收集也要有一个范围,是地面上的还是剖面上的?甚或是在某一处地点用手铲挖出来的?

2-4-2-2-2,剖面采集

根据剖面的不同层次采集遗物,这是一种了解堆积时代的比较有效的方法。(除了遗物以外,更常见的是分析样品采集,例如孢子花粉、植物硅酸体等等一切都是需要按层次采样的)。

2-4-2-2-3,抽样采集

统计学的抽样方法,又有机械(等距)抽样法和随机抽样法两种。将遗址划分成面积相等的网格,给予统一编号,然后从中抽样,前者是等间隔的选择采集区,后者是按照随机数表抽样设定。这两种抽样方法适用于整个遗址比较平坦并且各部位的地表采集条件差别不大的场合。

2-4-2-2-4,诊断式采集

如果是起伏较大的遗址,意味着遗址的功能区划和地形的关系比较紧密,并且可能暴露的更充分一些,则可以考虑在不同的地形上设置采集区的方式。

2-4-2-3,调查记录

田野调查需要有详细的记录。记录有文字、照相、绘图三种。不同形式的记录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不可偏废。记录要详细,避免回来后找不到相关问题的数据。记录要装袋归档。

2-4-2-3-1,文字记录

a,调查工作经过(调查日期、路线、人员等等);

b,遗址位置(相对方位、经纬度)、地理环境、生态环境、面积、微地貌特征等;

c,文化堆积情况,包括堆积范围、厚度、文化层划分、各层次土质土色以及包含物情况、各层次出土遗物、遗迹情况;

d,可见遗迹的类别、形态、尺寸、在遗址中的位置、编号等;

e,遗物,采集方法、采集过程、采集位置、采集区编号、遗物在遗址上的分布情况,遗物破碎程度、类别、数量、主要特征等;f,有关该遗址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近年来有无较大的工程等等。

为了工作方便,可以自行设计一些表格

2-4-2-3-2,绘图记录

a,遗址方位图,可以标注在现成的地图上;

b,地理环境图,可以用1/50000或者更大的地图;

c,遗址平面图,1/1000或者1/5000比较合适;

d,地层堆积剖面图、钻探柱状地层复原图,前者1/20、1/50,后者根据深度也有大致相似的比例;

e,暴露出的遗迹平、剖面图,也是1/20、1/20为宜;

f,典型遗物图,一般要原大或者1/4,以往的器物草图往往偏小,主要是考虑了发表时候的大小和清晰度问题,而无形中丢掉了很多能够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现在强调大比例表现细部表现工艺,并且现今的报告发表图片也比以前大了很多。

2-4-2-3-3,影像记录

多方位多形式拍摄,我们现在的经验认为至少有:彩负、彩正、数码照片、数码摄像。

建议阅读论著

1 ,夏鼐:《田野考古方法》,科科院考古所编《考古学基础》,1956年。

2 ,石兴邦:《田野考古方法》,《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4 , 于海广等:《田野考古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

5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第二版,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

6 ,栾丰实、方辉、靳桂芸:《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版2002年。

7 ,严文明:《山东长岛调查报告》,《史前研究》创刊号。

8 ,赵辉、张弛:《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西南民族考古》

9 ,方辉:《对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方法的认识与思考》,《考古》2002年5期。

10.李非、李水城、水涛:《葫芦河流域的古文化与古环境》,《考古》93年9期。

11.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等:《赤峰地区遗址调查报告》,科学版2003年。

12.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航空遥感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

13.小江庆雄:《水下考古学入门》,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第三章考古发掘

3-1,考古发掘的目的与形式

3-1-1,田野考古发掘的目的

田野考古发掘是考古研究的基础,其目的是科学地获得研究资料。因为调查得来的资料毕竟有很多局限性,要想深入认识历史,就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搜寻系统资料。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考古发掘是一种破坏性的获取资料的方法,已发掘的遗迹及埋藏状况,不可能完全恢复原状。故要求发掘者尽可能科学地、完备地获得系统的研究资料,尽可能避免失误,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在发掘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发掘规程》操作,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

3-1-2,田野考古发掘的形式

3-1-2-1,被动性发掘

3-1-2-1-1,抢救性发掘:对处于被破坏状态遗存的考古发掘。如因偶然情况(村民取土等)或基建施工中突然发现遗迹,因破坏性灾害(地震、水灾等)暴露出古代遗存,由于种种原因已暴露出的墓葬,处于被破坏的遗址和墓葬(如被盗墓葬)等。为避免遭受更大的破坏,由有关文物主管部门或研究单位组织力量进行考古发掘。如陕西扶风法门寺的考古发掘。

3-1-2-1-2,配合基本建设发掘:在经批准的工区范围内,先行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如水库、道路、工厂修建前,对占用地、取土地及周边可能遭受破坏的范围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如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的发掘,黄河小浪底和长江三峡淹没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3-1-2-2,主动性发掘:为解决某些学术问题而选择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临潼姜寨遗址的发掘、扶风县案遗址的发掘、西安汉长安城的发掘、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尸乡沟商城的发掘等。

3-2,考古发掘的准备工作

3-2-1,考古发掘的前期准备

3-2-1-1,学术准备:

3-2-1-1-1,选择遗址:主动发掘要很慎重选择,多方了解情况。

3-2-1-2-2,制定发掘计划:根据目的、条件等仔细商讨。

3-2-1-2,队伍组织和物资准备

3-2-1-2-1,发掘队伍的组建:原则参照调查队伍建设。

3-2-1-2-2,发掘器材的准备:参照调查设备(附表:田野考古培训班设备清单)

3-2-2,发掘规划

一次发掘的面积是有限的,一个遗址的发掘往往需要很多年,因此需要合理安排,先做哪些后做哪些要有一个计划,根据课题的要求制定出一个进程控制表来。

3-2-2-1,遗址的测绘

当一个遗址调查之后决定发掘,首先要测绘出较为准确的遗址平面图,作为遗址发掘规划布方的主要依据。

3-2-2-1-1,确定遗址的遗址代号和测量总基点

为了便于记录,每个确定发掘的遗址,一般均确定一个汉语拼音缩写代号。其基本原则是县(区)名+遗址名,各取第一字拼音字母大写。如扶风县案板遗址代号:FA。测量遗址前,首先要确定遗址测量的总基点(即原点),作为规划布方及以后发掘中确定每个探方、每个遗迹的位置基准。基点位置的选择可根据遗址的具体地形而定。地势平坦的大型遗址,可考虑放在中心或靠近中心并便于长久保存的部位,以便观察和测量;小型遗址可放在边缘或便于观测全区的地势较高处。中心点的叫全坐标系统,在西南角设置的叫单象限系统,其实都是后面布方时候才体现出来的。基点确定后,可立木桩、水泥桩等为标志。

3-2-2-1-2,遗址测绘

遗址测量应包括遗址范围及其周边的主要地形地貌。测量前,先将总基点移到图纸上,然后根据面积的大小,确定比例,如1:1000、1:500、1:200等。测绘的内容包括位于遗址范围内的村落、道路、沟渠、阶地、河流等。最好标明主要地形的等高线。原始的测绘图要永久保存。

3-2-2-2,规划发掘区

遗址的发掘规划,是考古发掘首先面临的问题。发掘前的规划和统一布方,对大型遗址的发掘是十分必要的先行工作。

3-2-2-2-1,以自然村庄、河沟、道路等为基准分区法:如村东区、村东区、沟南区、路北区等。如殷墟遗址的面积达30平方公里,过去的发掘就仅小屯村一带就分为小屯南地、小屯西地、小屯北地、小屯东地、小屯西北地、小屯西北地等发掘区。此外还有苗圃北地、孝民屯西区、大司空村东南、刘家庄北等发掘区等。这种分区法只求大概而不求准确,无须精确测量即可完成,但区与区之间的界线不甚明确,总平面图拼接不准确。

3-2-2-2-2,以发掘地点和顺序分区法:即每次发掘地点即为一个发掘区,以发掘的先后顺序编第Ⅰ区、第Ⅱ区、第Ⅲ区……等。如武功浒西庄遗址的发掘就分为Ⅰ、Ⅱ、Ⅲ区。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还常把若干发掘地点依次编为第1、2、3地点者。如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就有第1地点(北京猿人遗址)、第4地点(新洞人遗址)、第15地点等。有些还在地点号前加上地点代号,如陕西大荔人化石地点一带发现的19处旧石器地点,被编为DJ1(DJ为“大荔解放村”拼音第一个字母,数字为地点编号)、DH2(大荔后河村)等。这种分区与发掘法,缺乏统一规划,随意性较大。对长期连续发掘和资料的记录和整理等均不利。

3-2-2-2-3,十字座标分区法:即在测绘遗址地形地貌平面图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便于观察和测量的点做为遗址测量的总基点,由此基点引出正方向相交的十字基线,将遗址分为四个发掘区,依顺时针方向依次编为Ⅰ、Ⅱ、Ⅲ、Ⅳ区。如过去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的发掘和近年来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在重庆万州区中坝子遗址的连续发掘,均采用这种分区法。这种分区法便于发掘时的统一布方和确定每个探方的固定位置,可避免因发掘人员的变动、测量误差而造成的前后衔接和资料记录等方面的混乱等。

3-2-2-2-4,方格网分区法:即遗址测量的基础上,统一划分为若干个正方向的500×500米大方格,每一大方格即为一个发掘区。可用座标法编区号,如A1区、B4区、C3区;也可用序号法编号,如1、2、3……等。如山东曲阜鲁国故城的调查发掘规划时,就把该城的大部分范围划分为37个500×500米大方格,每个大方格就是一个钻探和发掘区,分别用1~37的数字编号。这种分区法适合于地势开阔的特大型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3-2-2-3,布方和编号

所谓探方,就是发掘时候统一尺度的控制单位。每一个探方就是一个发掘、测绘、记录的作业单位,日后的发掘整理甚至编写报告首先是以这个基本单位来进行的。布方,也叫划方,指按一定的要求布置或划分发掘区域的探方或探沟。所谓规划布方,即在图纸上依确定的探方规格,一次性完成各规划区的探方划布并给予永久性编号。

3-2-2-3-1,布方

a,确定探方的规格:探方的大小与古文化遗址的性质、文化堆积层的厚度有关,常用的探方面积为 5×5平方米,即平面为边长 5 米的正方形。一般要求同一发掘区内探方的大小应当一致,不能有大有小。按照一定的标准布方后还可以在发掘时候灵活掌握,可以分解也可以合并。探方系统一是为了控制发掘质量,二是便于记录。

b,探方的划布:先应由测量总基准点(O点),引出二条相互垂直的正方向控制基准线:一条为正南北向(Y线),一条为正东西向(X线),两条线相互垂直并交于基点。然后,由Y线引出数条等距离(与探方边长相等)且与X线平行的直线;由X线引出数条等距离且与Y线平行的直线。这样就在发掘区域内布置出规整划一的方格网。每一个方格就是一个独立的发掘探方。为了发掘中观察探方四壁剖面的变化,并方便运土,还要在相邻探方之间预留隔梁。关键柱;测量基点X×Y-H。

3-2-2-3-2,探方编号

a,整体编号法:这种编号方案,适宜于面积较小的遗址发掘。在测绘出遗址平面图后,选择基准点,标在图纸上,然后在图纸上对整个遗址布方,并从最靠近基准点的探方起,依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规则编号,如T1、T2、T3、T4等。每次发掘都依据基准点测出发掘点预设探方的位置,并使用原编号。其优点在于整个遗址探方编号有序而不乱。

b,预留编号法:这种编号方案,适用于先对遗址局部布方并发掘,预留出中途扩方时的面积和编号,以达到发掘结束时,整个编号系统有序而不乱的目的。编号时从南到北的第一排探方为T1(T01)、T2、T3.....;第二排为T21、T22、T23.....;第三排为T31、T32、T33.....。其优点是,当发掘中途需向北或向东扩展发掘区时,仍可使用原来的编号系统。

c,座标编号法:这种编号方案的适用情况与预留编号法相同。不同之处是使用纵横座标来确定每一探方的位置与编号。一般用4位数字确定一个探方的位置,前两位数字表示横座标,后两位数字表示纵座标,如T0101、T0204、T0306.....等。如此,则一个发掘区可划布99×99=9801个探方。这样不论何时、何人主持发掘,均可使用同一编号系统,便于原始记录的统一和查找,不致引起混乱。

d,象限编号法:类似于坐标编号,但是规划时候把遗址分作四个象限区,具体操作时候一种是按照第一至第四象限分别做Ⅰ、Ⅱ、Ⅲ、Ⅳ四区,另一种方法是用方向代号,例如中心基点之外的探方可以是S02E28、S11W03、N05E06等等,此编号更能一目了然知道在遗址中的位置。

3-3,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应用

3-3-1,考古地层学基本原理

3-3-1-1,什么是考古地层学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将这些性质、时间不同的文化堆积层次区别开来,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即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然后才是时间段上的空间关系。

3-3-1-2,文化层形成原理

文化层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原因来说,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的结果。文化层形成的顺序是老者在下新者在上,即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是自下而上依次堆积而形成的。人类的文化堆积,必然包含有人类活动而遗留的各种文化遗迹、遗物,由于各个时期堆积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反映在土质、土色与包含物等方面均有所区别。考古地层学就是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来区分各个时期文化堆积的层次,判定古文化遗址中各个时期堆积层次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各层次遗迹、遗物的地层关系。

3-3-1-2-1,文化层形成的顺序

在正常情况下,地层形成的顺序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这叫地层层序律。在正常情况下,居住于同一地点的历代居民活动的遗存堆积,也是按时间的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而成的。即年代早的在下,年代晚的在上。下部地层中包含的遗迹、遗物的年代也应早于上部地层中的遗迹、遗物。仔细探究起来,也还有一些值得深思之处,例如人类的活动层是向上堆积还是向下扰动?甚至是双向发展;文化层是渐成还是速成?即一次形成论和多次渐成论;文化层的形成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原因?逐次叠压起来的这些土是哪里来的?人的搬运和风、水的搬运各占多大比例?

3-3-1-2-2,原生层和次生层

在自然界界中,由各种物理、化学的作用和自然力的影响而最初形成的地层叫原生层。原生层形成之后,又由于风、水等自然力的搬运作用而形成的地层叫次生层。人类的文化堆积也有同样的现象。凡由于人类活动而遗留下的未经后代扰动的地层属原生文化堆积,原生堆积的顺序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原生堆积形成之后,主要由于自然力搬运的作用而再次形成的堆积就是次生堆积。次生堆积常会出现同原生堆积层序上下颠倒的倒装现象,又叫倒装层。在人们生存期间因为突然的灾变事件留下的自然堆积,或者在人群在某地生活的间断阶段里面留下的自然堆积,前者如洪水沉积,后者如风成堆积等,这些层次叫间歇层。

3-3-1-2-3,界面及堆积厚度

文化层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人类活动堆积的总称。时间涵义是指文化层形成的时间(厚度及顶、底界面);空间涵义则指文化层分布的范围。由于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界面总是坑洼不平的。判定地层的相对年代,并非看其距现今地表的深度,而是依据层位的叠压关系。文化层的厚度是指顶、底界面间的距离(最厚处和最薄处)。从遗址的整体来看,文化层的早晚依次叠压是绝对的;但就局部而言,则常常呈现出跳跃式的地层叠压关系。如②→(│③→)│④这样一个绝对叠压顺序(“→│”表示叠压)。

3-3-1-3,遗址的形成过程

3-3-1-3-1,遗迹的建造、使用、废弃过程:每一个遗迹都应该是一个功能单位。作为一个功能单位,遗迹总会有一个建造、使用、废弃的过程。理论上每个环节都应该留下堆积来,但是能保留下来的毕竟不会是完整的除非是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一个环节上也有可能留下不同的堆积,我们把每一个堆积单位都可能理解为一个时间单位。这样一个遗迹在每一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现象就被分解为若干个地层单位了。我们把这些分解开来的最小单位称之为基本地层单位。过去习惯上都说一个遗迹就是一个地层单位,或者说是一个时间单位,其实都不准确,应该说一个遗迹包括了若干个地层单位,而一个地层单位,则代表了一次人们的或者自然的行为过程,所以也是一个时间单位。

3-3-1-3-2,活动面与遗址的形成过程:人们从事活动就要有一个立足层面,这就是活动面。面上可能同时有若干人们在生活,也就留下若干的遗迹。若干时间里由活动面勾连起来的若干遗迹就形成了遗址。面可以单独理解为一个地层单位,同时也是一个时间单位。面可以有厚度形体也有可能是透明的。面会在不断变化,面联系起来的遗迹也会除旧布新,这样的时间过程就使得遗址具备了时间厚度。因为地面不一定是平整的,所以在地面上的堆积也就不一定是水平的。

3-3-2,地层学的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探方地层编号)与层位关系 ( 层位关系表述 ) 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实际问题就是划分层位、确定层位关系。因此,现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在特定的情况下,层位又被用作堆

积单位的代名词。层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地层学原理上来看,地层关系主要是年代关系,具体体现为先后关系和共时关系。

3-3-2-1,先后关系

是指地层单位在时间上有先有后,并且这种关系是可以明确判断的。先后关系的地层单位表现为叠压关系和打破关系。

3-3-2-1-1,叠压关系

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其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即下层形成的时间要早于上层,下层中包含的文化遗物也要早于上层者。如甲器物出在下层,乙器物出在上层,那么依据这一地层关系所确定的甲、乙器物的相对年代关系应是甲早于乙。

3-3-2-1-2,打破关系

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遗迹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遗迹或地层,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物的年代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3-2-2,共时关系

a,遗迹的共时性:是指遗迹之间在时间上是同时存在的,并且这种关系通过分析后能够明确认定的。活动面是遗迹共时的一个主要依据,但是共存于一个面的遗迹关系可以有绝对共时、相对共时和不共时三种情况:绝对共时一般是同时形成同时废弃,当然有一个时间段限制了;相对共时可能在某一个阶段上共存过;不共时则是不在同一个文化或者文化期上。确定活动面上的遗迹关系时候,除了层位以外还要考虑遗迹布局。

b,遗物的共时性:在各个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收集遗物时以遗迹单位的共存关系分别收集。但实际上,由于晚期人类的活动,往往对早期地层有破坏或扰动现象,晚期地层或遗迹单位中,就往往数量不等地包含有早期的遗物;早期的原生文化层则不应有晚期的遗物。一般说来,墓葬中的随葬品和被毁弃房屋居住面上共存的器物,特别是易碎的陶器,它们的同时的可能性较大。而地层和废弃的窖穴在填埋过程中,往往会混入一些早期的遗物,这就需要依据考古类型学来识别。

3-3-3,考古地层学的作用与局限

3-3-3-1,考古地层学的作用

3-3-3-1-1,它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层位关系的资料,为相对年代研究提供了坚实依据。

3-3-3-1-2,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共存关系的资料,为确定遗存组合关系提供了必要前提。

3-3-3-2-3,使发掘能逐次揭露出遗迹的面貌。

3-3-3-2,考古地层学的局限性

3-3-3-2-1,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先后关系。

3-3-3-2-2,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3-3-3-2-3,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速度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3-3-3-2-4,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分层次。

3-3-3-2-5,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3-3-3-2-6,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对应。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分的变更,而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以形成新的地层,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

3-3-3-2-7,由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形成的地层堆积成份不一致,因而不能像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

3-3-4,考古地层学的应用原则

考古地层学研究文化堆积形成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从遗址中获取完整的资料信息。学科在某个阶段会有特定的要求与任务,不同的考古学家关心的课题也不一样。课题上的差异导致对资料以及资料中的信息种类、质量有不同的要求,进而导致了地层学原

理转化为具体技术体系时候的不同,甚至导致了方法论本身的发展。例如过去是编年为主要任务,那么对于遗迹单位的时间顺序就格外重视;可是今天的聚落研究,就必须注意一个时间段内的遗迹空间分布关系。课题的需要以及技术手段的进步,必然会导致地层学的深化和变革。但是其根本原则不会变化,是因为每一进步,都是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的,例如现在平面的控制,就必须要充分把握住剖面。

3-3-4-1,根绝土质土色的变化区别遗迹和地层单位:就目前的认识来看,划分文化层和遗迹的主要依据是堆积的颜色、质地、结构、沙砾等成分的含量、包含物等因素;

3-3-4-2,依据遗址内遗迹形成的次序从晚到早清理各地层单位;

3-3-4-3,尽可能完整的把握住当时人们的生活层面;

3-4,考古发掘

3-4-1,文化层的划分与发掘

3-4-1-1,区分文化层:考古发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不同层次的文化堆积区分开来,以确定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内容、生存环境等有所不同,故形成的堆积的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等也就会产生差异,这些就成为划分文化层的主要依据。

3-4-1-1-1,土质

堆积物的岩性如颗粒成分(粘土、粉砂土、砂土等)、结构(疏松、紧密等)、质地(软、硬等),是划分地层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些层次的土色虽相近,但结构或颗粒成分不同,即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处理起来主要靠眼睛,有时候看起来没有很大的区别,可是刮的时候手感不同,这是质地的反映,因为长期的水的渗透浸染,颜色不能明确分出边界,质地的地位就更重要。这是为什么土质排在土色前面的原因。仔细观察沙砾、碳屑、烧土颗粒、云母、陶渣等,也能帮我们分辨文化层。

3-4-1-1-2,土色

土色是指堆积物呈现的颜色,由于不同时期堆积中的包含物或形成的原因、气候等不同,土色也常有区别。常见的土色有灰色(浅灰、深灰)、黑色(浅黑、深黑等)、褐色(黄褐、红褐、灰褐等)、红色(浅红、深红)、黄色(浅黄、棕黄等)。具体表示上难以统一,所以很多遗址开始使用曼塞尔比色表对照了。观察颜色也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光线的影响,阴天和晴天、早晚与正午、南北与东西等等因素都让我们看的颜色不一样。还有湿度也很重要,湿度大的时候颜色深、质地软,容易分辨出来,一旦干了就色浅变硬,所以发掘时候经常需要喷水。还有土壤物变质,暴露出来几天后就还原了或者氧化了,与新发掘出来的不一样了,其实这种不同是不能分层的。

3-4-1-1-3,包含物

每一文化层均今有数量不等的人类遗物(残破的或较为完整的),由于文化是发展变化的,遗物的形制、制法、质地等也会发生变化。在发掘中,如果包含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注意本层最晚的器物),则表明堆积物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此时应特别注意文化层的区分。若是土质土色区分不开地层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包含物的变化,那就要分层的了。不过包含物难以确定地层的边界,所以只能提供分层的理由,却不好提供分层的操作标准。还要注意一点,就是早期地层不可能有晚期遗物,而晚期地层可能会有早期遗物,因为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而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晚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坏早期堆积,会把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品是早期制造的,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

3-4-1-1-4,遗迹现象

每一遗迹(如窖穴、地穴式房屋、水井、墓葬等)都应开口于当时的地面,即使当时的地面被晚期破坏,现在发现的遗迹开口部位也应是被破坏时的平面,与叠压于其上的地层不应属同一个层次。故每当遗迹开始露头时,应特别注意土质、土色等方面的变化,以确定遗迹的开口层位。关于开口的层位该怎么叙述则是另一个问题,有人说被叠压于某一层下面。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个层面,坑沟之类遗迹开口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不论坑沟之类遗迹有多深,打破多少地层和遗迹堆积;也不论墙台之类遗迹有多高,甚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

3-4-1-1-5,活动面

面是一个单独的地层单位,又与地层和各种遗迹现象密切相关,所以是田野发掘的一个重点。人类活动 ( 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高平整土地 ) 和自然力作用 ( 如长期风蚀水冲 ) 能大面积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形成的地层和遗迹堆积,在遗址形

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有这种破坏。所以,现有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的地层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也不一定是地层原有表面,坑沟类遗迹的现今开口层面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

3-4-1-1-6,注意事项

划分文化层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只要土质、土色发生了变化,就应划分出新的层次。此外,包含物和遗迹现象等也是区分不同层次的重要依据,只有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地层的划分才能保证准确无误。有时候堆积很难分开层位,这是构成成分比较接近的原因。若是大面积分不开,那就说明在很长的时间里堆积起来的,就要分开才好。1958年发掘的徐州高皇庙遗址,堆积9米,仅仅分了三层分别属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这就过于简单了。尽管地层不是水平的,但是实在分不开时候可以10cm一层区分,给予临时编号,到了整理时候再处理,这就避免了早晚相混的麻烦。

3-4-1-2,发掘文化层

在古文化遗址发掘中,由于各种遗迹、遗物都必须借助地层来确定其相对年代关系,故文化层的发掘尤显重要,发掘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4-1-2-1,以5~10厘米为一次发掘的深度,每一发掘面都需铲平,注意平剖面结合,观察遗迹或下一文化层露头(这是指文化层内的发掘,若是每层很薄,自然不能一次下挖太厚了)。

3-4-1-2-2,一旦有遗迹或下一文化层局部露头,即不能再水平下挖,而首先要找清遗迹范围或清理完全部上层堆积,使新层全部露头,并清理完露出的遗迹(特别打破下层的较深遗迹,原则上要全部清理到底,个别情况下可以分段下挖,例如水井、盗洞等),才可继续下挖。

3-4-1-2-3,对界于两层之间无法搞清层位关系的遗物,应归于上层。不过整理时候通过分析遗物的时代,有一些或许可以重新归回来,因此这些东西尽管算作上层的,也还是单独包装为好,这是我们为什么每个袋子都要记清楚具体时间的原因,到时候可以与日记对照重新确定。

3-4-1-2-4,但是这个层面若是一定时间内形成的活动面,那么面上的遗物就要单独处理,那是单独的单位。

3-4-1-2-5,及时了解地层变化情况,可在探方的每一下挖深度(5~10厘米)先挖1/2或1/4。其实在土壤容易干燥的情况下,要部分下挖及时寻找地层以及遗迹单位的关系来说是必要的。

3-4-1-2-6,当在同一平面上同时出现两个新层、剖面上又无法反映其叠压关系时,可交界处横挖一小探沟,从小沟的剖面上搞清两层的叠压关系后,先清理晚期堆积。

3-4-1-2-7,清理完每一文化层面的遗迹并作好各种记录后,再行下挖。按照工地领队的统一安排决定是否停止。

3-4-1-2-8,立面堆积的发掘必须结合平面的控制,不可局部完整而全局破碎了。

3-4-2,几种主要遗迹的清理

3-4-2-1,灰坑或窖穴(H)发掘

灰坑是考古学对填埋灰土和生活垃圾的坑穴的总称,其中包括有储物的窖穴、水井、穴居址等。这类遗迹在初露头时,并不能判定其性质,只有清理完后才能依据结构、坑底遗迹现象和出土等,确定其用途。灰坑是考古发掘中最常见的一类遗迹,数量较多,相互间的复杂,在考古发掘和研究(文化分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明确的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可以确定的专门的垃圾坑,都是别的原因形成后废弃了,才是垃圾坑了。灰坑的发掘应注意以下几点:

3-4-2-1-1,灰坑露头后,首先要找清范围,确定开口层位或打破关系及坑口周围的遗迹(如柱洞等)。由于灰坑中的填土一般较松软,且颜色较深,故不难区别。确定开口层位时,应注意剖面上的层位关系和平面上的打破关系。有时候灰坑集中在一起不好区分,可以先把上面的堆积水平清理掉一些,等到边界清晰了再做。因为灰坑的形成时候、废弃时候、堆积形成时候都可能有差别,又有可能有联系,因此格外要注意相互关系。人们倾倒垃圾有一个习惯问题,因此有时候会有坑内堆积冒出来高过坑口的现象,高出来的这些不好分边,也不好与坑里面的断开,其实是灰坑的堆积。我们只要把坑与堆积当作不同的单位,那就好理解了。

3-4-2-1-2,分割和分层清理。搞清地层及打破关系后,先清理较晚者(打破者)。大型灰坑应先分1/2或1/4清理;清理时应遵循分层下挖分层收集遗物原则。

3-4-2-1-3,注意坑壁上有无加工修整或工具的痕迹,尽可能避免做过。坑壁是否到了要仔细处理,单凭颜色不行,因为坑内的颜色有向外浸润的问题;而黄土的干裂又容易形成多重边。若是为了解决时间分期问题,可以有宁过勿留的原则;若是研究形成问题,如建造过程、使用过程等等,就不能做过了,宁可留下慢慢观察。

3-4-2-1-4,注意坑底的遗迹(火烧烤的痕迹或木板、席痕等)、遗物(如柱洞或碳化粮食等)。

3-4-2-2,房址(F)的发掘

房屋建筑是田野考古发掘中经常遇到的遗迹现象,也是最重要的遗迹现象。我国史前和夏商周时期的房屋主要有竖穴式(也称地穴式,可分为深穴式、浅穴式等形式)、横穴式、地面式和干栏式等。

3-4-2-2-1,竖穴式房址的发掘与灰坑的发掘基本相同,发掘时除应搞清口部的范围和形状(圆形、方形等)外,还应注意口部周边有无柱洞和道路遗迹,对穴内的堆积则应注意有无屋顶倒塌后的迹象(如朽木和印有椽木、痕迹的泥块等),特别要注意底部有无居住面、柱洞、灶坑或红烧土面、土床等居住、生活和建筑遗迹遗迹。而这些正是区别储物的窖穴与竖穴式房屋的最重要的标志。对坑壁的清理过程中要注意修建方法、工具痕迹和供出入上下的台阶、斜坡道等。对居住面的清理除注意灶坑等遗迹外,还要解剖居住面的铺筑材料(草拌泥、混合土、白灰面等)和方法(夯实、烧烤等)。对分布于居住面上的遗物(陶器、工具等)则要注意其放置或保存的部位,在未绘图、照相、记录之前,切不要轻易起取和移动其位置。

3-4-2-2-2,旧石器时代人类多居住在天然的岩洞中,如北京猿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等。新石器时代人类充分利用黄土的特性,利用自然断崖或人工断面修建冬暖夏凉的横穴式(窑洞式)房屋。对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由于其为自然生成物,故考古学家主要关心的是洞内堆积的层次及其包含的人工制品、人类及动物化石、居住面及其它人类活动生活的痕迹等。对这类洞穴的发掘,应大体与文化层发掘相同,一般在洞内划1米见方的小方格,并给予编号,以便观察和记录。发掘时应特别注意各种遗物的层位关系和分布位置。新石器时代人工修筑的横穴式房址,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各种自然力的作用,其顶部多已塌陷,故在发掘中应特别注意观察当时的地形,残存墙壁有无向上内弧收的迹向,内部堆积有无大块或成层的生土块,以便作出判断。此外,这类房址的居住面一般不应有柱洞。对洞壁和居住面的发掘大体与竖穴式房址相同,注意其修造痕迹、铺垫方法、有无灶址和其它居住遗迹,注意各种遗物的分布位置等。

3-4-2-2-3,地面式房屋是一种修筑于地面或夯土台基上的土木结构建筑。地面式建筑有单间房、套间房、多间组合房等。发掘时,首先应搞清房屋的平面结构、门的位置和方向、墙的构筑方法(木骨泥墙、夯土墙、红烧土墙、土坯墙等)和有无墙基槽等。由于柱洞是研究房屋的间架结构的最重要资料之一,故要特别注意柱洞的分布规律、间距和直径等。对居住面及分布于其上的遗物的清理同竖穴式房址。此外,还要注意房址周边有无散水、附属建筑和道路等。

3-4-2-2-4,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这种建筑适应多雨潮湿的气候,始自新石器时代,一直流行到近现代,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广大地区,是史前华南地区极富地域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干栏”式房屋,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4层(7000~6500B.P)发现的建筑遗迹。这种房屋是用树木架设而成的,其作法是先在泥地上打桩,然后在桩上架梁,再在梁上铺木板并立柱、设板壁和门窗,最后架屋顶。根据残存痕迹推测,这种房屋至少长23米以上,宽约3.2米,是一种高架长屋,可能是一个家族的住所。此外,在浙江、江苏、云南、广东等地也时有发现。

干栏式建筑多见于地下水位较高的潮湿之地,遗存多埋于泥水之中。发掘时首先应排水,待稍干后,再按一般文化层发掘方法,逐层揭去淤土。当建筑遗存显露出后,注意各种木构件的分布位置、所属部位;清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各种构件的放置方式、相互关系及接合痕迹,注意当时地面的情况和文化遗存,随时作好照相、绘图等记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干栏式建筑倒塌后,各种桩、柱、梁、板相互交错叠压,为尽可能多地了解建筑结构,在不影响清理和记录工作的前提下,应保持原状不要移动。如必须移动,则应在对木构件编号、照相、绘图等记录之后进行。

3-4-2-3,墓葬(M)的发掘

我国古代的墓的形式多样,从地面情况来看主要可分为有封土墓、土墩墓、积石墓等;从墓室构造来看,可分为竖穴墓、洞室墓(土洞、崖墓);从墓的建筑材料分,可分为土圹墓、石圹墓、土洞墓、砖室墓、石室墓等。

3-4-2-3-1,封土的发掘

封土的发掘:封土是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可能埋有反映丧葬礼仪的重要遗迹和遗物。所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史前和商、西周时期的墓葬无封土,东周时期开始出现封土墓。

1>在封土顶部中央设一基点,按正方向引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基线。

2>先清理1/2或1/4,清理1/2时最好先清理对角的各1/4,留出隔梁,以了解封土的结构和构筑方法。

3>严格按分层下挖的原则划分地层、分层发掘,注意各层次中有无埋葬时的礼仪性遗迹或遗物。

3-4-2-3-2,竖穴土坑墓的发掘

竖穴土坑墓的发掘:这是一种直接从地面下挖而形成墓室的墓,曾是秦汉以前十分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制。史前时期的竖穴土坑墓多无墓道,商周以来的大型墓葬均带的数量不等的墓道。

a,寻找墓口和墓道。早期的竖穴土坑墓一般地面上无封土,发掘时先用探沟法、探方法或钻探法寻找墓口和墓道,搞清墓地的墓葬平面分布情况。

b,确认层位关系。清理墓口或墓道上部的堆积,确认开口层位和打破关系。

c,清理墓口和墓道口。找清墓口和墓道口的确切范围,仔细观察墓口部位有无建筑遗迹(柱洞、排水设施)或遗物(砖、瓦等),确认有无墓上建筑。注意墓口有无盗洞及其范围。

d,发掘墓室和墓道填土。如有盗洞,应首先发掘盗洞内的堆积,并注意收集其内出土的遗物,以判断被盗掘的时间。填土的发掘仍应分层下挖,注意填土的变化(积石、积砂、积碳等)和填土中的遗迹(殉人、人牲墓,车的朽痕等)的辨识、清理和遗物的收集。

e,搞清墓室结构。注意是否有二层台(生土或熟土台)坑壁上有无脚窝坑底是否有放置枕木的沟槽,棺椁底部是否有腰坑。

f,葬具及人骨架的清理。葬具一般有草席、木(石)棺、木(石)椁等。草、木质的葬具易朽,清理时应特别注意它们的朽痕,根据朽痕的形状和分布范围,推测葬具的形制及大小。人骨架清理时,要特别仔细,注意不要搞乱骨骼原来的摆放位置,根据骨骼的放置情况判断头向、面向和葬式(仰身、俯身、直肢、曲肢等)。

g,随葬品的清理。发现的每件随葬品,都不要轻易移动和起取,应清理出整个墓室葬具和随葬品的平面,并做好编号与各种记录。注意各种随葬品在墓室或棺椁中的放置位置和排列方式,以推测它们的功用及反映的葬俗。注意各种易朽器物(竹、木、漆器

等)的朽痕,尽可能搞清其形态,并作好资料的记录和保护工作。

文化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1、文化人类学的三大支柱: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 2、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家有时也叫生物人类学家。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的生物性:如人类的起源及演化的过程、灵长类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现代人类种族的体质差异、形成因素等等。于是体质人类学就分为两个主要的领域:一是古人类学;二是今人类学。 3、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是文化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4、参与式观察:指研究者生活于他所研究的人群之中,参加他们的社会生活,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 5、亲属称谓制度:人类的亲属关系表现在语言里就是人类学上所说的亲属称谓制度,这是社会文化中用来标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系统。 6、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是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人类学之父,他是大学教坛上讲授人类学的第一人。代表作《原始文化》的出版标志着人类学的开始。 7、文化(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8、泰勒认为宗教的发展:泛灵论(万物有灵论)、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精灵崇拜、多神崇拜、一神信仰。 9、泰勒提出泛灵信仰。 10、摩尔根: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1877年《古代社会》问世。摩尔根的社会进化观点把社会分为三个阶段:蒙昧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 11、摩尔根认为社会的五个进化过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12、博厄斯:美国民族学之父,代表作有《种族:语言和文化》、《原始艺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等。主要观点是文化相对论。 13、文化相对论:强调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点,有自己的个性,在过去、现在、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即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个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标准都是相对的。 14、文化相对论理论:博厄斯认为,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不能用高低等级加以划分。因此,评价一种文化的价值,不能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任何一种文化只能从该文化的内部去研究、去理解。 15、马格丽特米德:《来自南海》三部曲:《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1930)、《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 16、本尼迪克特:代表著作是《文化模式》(1934)、《菊与刀》 17、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社会人类学家,经验功能主义的代表人之一,田野调查方法提出第一人。代表著作有《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俗》 18、《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作者马林诺夫斯基,1922年出版,本书主要描述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考古学方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 2、基本方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学定义 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 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大面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 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

美术学考古

美术学考古 “天下之是非”焉能混同“人人之是非” 为“美术考古学”定义与郑岩先生商榷美术学考古一词是在100多年前,由德国人米海里司制造的。之后郭沫若先生将其转译到了中国,并将其美化。在《“美术考古学”之明辨》中指出:一、思维对象之本质属性含混,不可能有助于合乎逻辑的推理。因此,“美术考古学”之定义,不具有学术指导意义。二、发明“美术考古学”的米海里司,其著作旨在美术史的梳理。三、考古与美术史研究,是学术进程的前后关系:考古学提供了历史实物资料,美术史研究是其后视觉艺术之整理者与美术史之发展者的职责。 而美术史与考古的关系在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下大体有了以下结果。一、“美术考古学”在中国已成显学,需要显示其词语被“频频”采用的盛况,《由来》列举了约32本书名。二、《由来》以历史发展的变动性开脱定义者之失误,却忽视了《百科全书》的功能与规范要求。 “美术考古学”植入中国考古学、以考古学的目标为目标却从事美术史研究,是因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考古学快速发展的缘故。 “美术考古” 近三十年美术史研究的新转向 近三十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取得的成绩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科自身的发展。二是对人文学科研究的影响。这三十年来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一种明显的表现特征就是通过对考古学的贴近,从利用考古资料,到借鉴考古学理论,再到形成具有本学科理论特色的美术考古学研究方法。 美术史研究对考古材料的利用体现在对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利用中,我们不是简单地将其发掘的物品作为自己的研究与补史对象,还利用考古学家的分期断代与分型描述甚至是可能的解释与分析,来为美术史研究带来便利。美术史研究与考古学的亲缘关系让美术史受益匪浅。

考古汇总题目

考古汇总题目

————————————————————————————————作者:————————————————————————————————日期: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运用科学方法发掘、整理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的实物,并据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属人文科学领域。研究的范围是古代,但各国年代范围各不相同,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为明朝的灭亡。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即古代的遗迹和遗物。其研究基础为田野调查发掘。研究的特点是:充实的内容、周密的方法、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目标。其分支有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学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金石学与考古学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初考古学传入中国,金石学已部分地被考古学代替。 2、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术语。专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遗存遗存。同一考古学文化遗存中,一般应包括同样形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住宅、制作技术和文化习俗等因素。其命名方法一般是以第一次发现的有代表性遗存所在地名的最小单位命名,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过去曾以发现的典型器物命名,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每一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是一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 3、考古地层学:考古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亦称层位学。应用地质学中地层学的原理,根据地层迭压上下,判断相对年代迟早的方法。旨在研究因人为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并以此指导考古发掘、处理各种遗迹现象。考古学正是依靠地层学、类型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发掘和研究,才逐渐形成为一门系统的近代学科。

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读书笔记

《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读书笔记 发表:2010-08-01 16:58阅读:2376 读书笔记是应用文的一种,是指我们在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时,把读到的某书、某文的精华部分和段落、重要情节、精辟见解、观点材料、警句词语等进行勾画,摘录要点,或拟提纲,或写出自己的收获体会、感想、质疑等。①这是一本名为《关于书的书——怎样写读书笔记》对“读书笔记”一词的定义。虽然读书笔记的意义本身涵盖较多的方面,但在我看来,大致可将其分为“原文式”与“随感式”两大方面的记录。“原文式”涉及的多为书籍本身理性方面的知识(包涵书中相对客观的目录提纲、题材内容等具体方面;“随感式”则是经过阅读书中内容时或过后所进行的感性理解。因此,本人对《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一书所写的笔记内容将主要包括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两大部分,与此同时,在行文中也将插入相应的比较与讨论。 一. 理性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社会潮流发展,学科之间的区别和划分已越来越不那么明显,也可以说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性与补充性已经越来越强,那么硬是要划定出理性与感性的明确界限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同理,在本人的读书笔记中,理性与感性的区分也不是十分绝对的,较为合理的情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以期获得更为客观准

确的理解与认识。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一书进行简要的理性分析: 1. 书籍简介 书名:《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英文名:A History of Chinese Fine Art Archaeology);作者:阮荣春(主编);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版次:2004年12月第1版;书籍类型:美术考古学(人文学科类)。 2. 书籍撰写原因与目的 在提及书籍的编撰目的时,主编阮荣春认为“由于学科参照对象的缺位,中国美术考古学没能在传统古物学的肌体中获得自身的学术话语权和学科品质,其研究也一直处于一种失语和边缘化的状态。……出于高校美术考古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之对目前研究现状的不满……”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该书籍写作, 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为学科本身的缺陷造成失语与边缘化状态,另外一个为高校教学的需要;另外,我认为也不排除个人意愿、上级文件规定等其他原因存在的可能性,但为忠实原文,也觉得没必要再此问题上纠缠,也就以编者的说法为标准了。 3. 撰稿团队的确定 书中列出的撰稿人员共10人,他们分别是: 阮荣春(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考古人类学复习资料

考古学研究 选择、填空、判断: 19世纪末日本学者从中国古代吕大临《考古图》的书名得到启发,译名考古学 英国考古学家皮戈特将考古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垃圾的科学 总体而言,考古学可以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段 我国的历史考古学始于秦汉 中国考古学之父是李济 当代科学考古学的目标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研究文化历史、重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阐明社会演变的规律 认识人类古老性的三个阶段:神学或神话解释阶段、哲学解释阶段和科学解释阶段 均变论的代表人物:赫顿、赖尔,而赖尔的著作《地质学原理》是均变论与灾变论的斗争转折点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为人类古老性的确立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1784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对其庄园内土墩的发掘是考古学史上的第一次科学发掘 金石学到宋代达到鼎盛期 金石学的基本功能:考订、文章、艺术 创造出一种不求助文字记载的年代学方法是考古学区别于古物学的主要标志之一 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的著作《北方考古指南》确立了三期论,汤姆森的三期论核心定义立足于切割工具与武器,并从墓葬和窖藏这些封闭状态出土器物的共生关系来建立相对的年代早晚 沃尔塞于1849年出版的《丹麦远古古物》为三期论提供了考古学实物证据 石器时代被英国史前学家卢伯克爵士分为新、旧石器时代 类型学代表人物:汤姆森、皮特?里弗斯、约翰?伊文思、蒙特柳斯、弗林德斯?皮特里爵士,其中英国埃及学家弗林德斯?皮特里爵士创立了序列断代法,英国考古学家惠勒爵士发明了著名的布方系统,称为惠勒的方格 原生堆积:未受重大扰动的堆积,次生堆积:堆积的地层受到水流的搬运的堆积 埃及的重大考古发现:罗塞达碑、书吏坐像、图坦卡蒙陵墓,罗塞达碑的文字解读最后由法国学者商博良完成,英国埃及学家皮特里为埃及考古学带来科学方法论变革,赖斯纳对赫特普赫若斯陵墓以及卡特对图坦卡蒙陵墓的发掘标志埃及考古学最后的成熟 对玛雅遗址的科学研究始于1883年英国学者艾尔弗雷德?莫兹利 1903年刘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 世界考古学转向的三个原因:欧洲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欧洲19世纪下半叶的工业化发展导致的地下文物大量出土、人文地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 考古学研究转向对民族和人类群体的研究与德国考古学家古斯塔夫?科西纳的工作有关,古斯塔夫?科西纳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考古学文化概念的人,也是第一个用考古学文化来研究区域文化历史的人 真正将考古学文化概念普及的是英国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 文化历史考古学最重要的分析概念或单位是考古学文化 丹尼尔的世界考古学的四个重要变化:史前考古学成为世界性的学科;美洲考古学空前繁荣;科学技术方法成为考古学家的辅助手段,并且成绩不俗;原始时期和历史时期的考古学得到发展和确立,历史学和考古学受益匪浅 美国化学家威拉德?利比发明并于1949年公布了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技术(简称碳十四方法)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关系。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献资料,而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是古代人有意识地经过加工制造的实物,这种实物包括两大类:一是遗迹;二是遗物。所谓遗迹,主要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所谓遗物,主要指古代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劳动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此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是一个单位。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序。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那个层面。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主要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生土层:在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 熟土层: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在地表形成的大面积新的土层。 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1、遗址的各个堆积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被叠压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的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是相联系的。遗迹的堆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低于地表的,如坑、沟、井、墓葬等。另一种是高于地表的,如城墙、河堤等。 3、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该堆积单位可能的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的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和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是探方发掘法的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 收集原则,按单位收集,遗物要按单位来编号,如H1:2:M8:9。代号: M墓葬 G沟 H灰坑 Y窑址

060103考古学专业报考指南

——考古学 专业内容与要求介绍 专业编号:060103 我热爱自身专业的5个理由: ?理由1:考古学专业学习可以使我们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考古学理论知识,丰富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 ?理由2:考古学专业学习在理论学习之外,还要进行实地的田野考察与发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由3:考古专业田野考古实习,除了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锻炼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其中包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学生与当地村民以及学生与技工等关系。 ?理由4:考古学学习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既有文科知识,又涉及到理科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们的知识架构。 ?理由5: 考古学专业学习还会涉及到全国各地文物保护单位的参观与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 ?我后悔选择专业的5个原因: ?原因1:考古学田野考古实习,需要长期的户外工作,对于爱美的我们来说要面临晒黑、晒伤的危险。 ?原因2:考古学田野考古发掘工地,大多处于偏远农村且人烟稀少的地方,对于喜欢热闹的我们来说要甘于寂寞。 ?理由3:“吃不了苦,考不了古。”这句话在考古圈内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而这也明确无疑的说明考古学需要吃很多苦头。 ?原因4:考古学专业设计知识面很广,对于非学霸的我们来说有学不完的知识、看不完的书本。 ?原因5:每逢放假亲戚朋友一碰面都要面对“你是学考古的呀?”“我家里有个花瓶,拿来帮我看看值不值钱?”的一大堆问题,亚历山大。 北京大学 一、专业情况概览 1、专业定义 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领域,一级学科。在中国学科体系中一度属于历史学范畴,在国外许多国家多属于人类学或艺术史范畴。考古学萌芽很早,但直到近代才于欧洲发展为一门科学,后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考古学是通过考古调查与发掘对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遗迹与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证性。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时期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如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古文字学、水下考古学、航空考古学、天文考古学、陶瓷考古学等)等分支学科。 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学科,与其他许多学科(如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

2009年中山大学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答案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66493.html, 12009年中山大学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答案 考研英语的方法: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c6166493.html, 2阅读理解复习方法——阅读三步曲 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种说法:考研的关键是英语,英语的关键是阅读。在考研英语中,可以说,所有的题除了写作外,都在直接或间接的考阅读理解能力,或至少与之相关。而且,阅读理解本身所占的分量极大,每题的分也比较大,因此,在考研英语的复习中,怎么重视阅读理解都不为过。 下面我来具体谈谈阅读理解的复习方法: 首先了解阅读的命题趋势,综合分析近5年的考研真题,我们发现,阅读理解有以下一些趋势,题材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环保等重大热点方向。很多文章都摘自报刊评论。四篇文章中总有一篇比较难的/,那我们该如何复习那?首先,选择合适的阅读理解复习参考书非常重要,结合众多考研者的成功经验、各个辅导班推荐以及我们的分析,以下参考书组合都是比较理想的/1《历年真题》把近10多年年的真题搞透,逐篇的分析,逐篇的翻译,一天一篇。许多考生没有认真研究真题,结果上了考场完全傻了,因此,真题是必备的,值的注意的是真题不是试卷本身,而是有答案的详细讲解和完全翻译的书,如新东方编的还是不错的,复习时,第一遍按照常规的方法做一遍,完了之后,在结合正确答案仔细分析每道题的出题的思路和正确答案的理由,。2/各个英语辅导名师编著的英语阅读理解,真题的出题思路反映考试大纲的要求,但毕竟材料的时效性存在不足,还应该补充更多阅读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如,新东方的阅读,黑博士的阅读120篇/240篇等。另外,真题我们着重的是研习,而这些材料着重的则是练习,需知阅读理解水平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提高。以上所选资料可供大家参考3/英语报刊杂志,近几年的考研阅读出题趋势偏向报刊文章,所以,整个英语复习期间,最好能每天抽点时间阅读一篇报刊文章就好了,而且前面我讲过,读这类材料有助于提高语感。需要注意的是读第一遍的时候最好不要看翻译否则对阅读水平的提高不大,整篇看完后,在看翻译,检验一下自己的阅读,这些资料可以作为补充。 怎样才能学好那: 1/掌握基本阅读方法是基础。很多人在阅读中往往只用一种阅读方法,这样对于平时阅读还可以,但对于考研对阅读的高要求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阅读理解复习的前期,应该把阅读分成这么几个部分。略读、泛读、精读、扫读/这么几个部分 2/真题分析是核心 3/长难句分析是主要工作。看过真题的考生都有这样的感觉。阅读中的长难句太多,这使短文变的很难,的确如此,考研与四、六级不同,考研更多的是考能力,而四、六级更多的是考水平和速度。事实上,考研阅读每篇大概用10—20分钟来做,而四、六级最多能用8—10分钟就的做完。长难句不过关,对考研阅读水平就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在一点就是花点时间去看看语法,两者结合。会事半功倍的,值得强调的是语法较差的考生一定要做这项工作。 4/树立主动的阅读意识是关键。这是一种意识,软性条件,就看谁的意志力强,能坚持每天的计划,久而久之,主动的阅读意识就能加强,考试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其实阅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就看我们自己能不能正确的面对这个问题,只要处理的好,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考研英语阅读复习冲刺攻略 现在,复习的时间越来越紧,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最后的几个月高效而又有的放矢地备考,是许多同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的广大同学的实际备考情况,建议大家应在冲刺阶段做好如下的几项工作: 一、紧抓词汇复习 全国统考英语完全考察考生对书面语的理解和创作。在我们对书面英语的理解过程中,词汇可以说是基石。有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在前一段的复习过程中单词已经背的差不多了,现在还再复习单词是不是有点浪费时间。那么我们以大纲样题阅读理解Part A 的第四篇(其实是96年真题第三篇)第一段为

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的关系

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的关系 1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有着共同的研究资料。西方对史前、希腊、罗马美术史的研究常与古典美术考古重合,在研究中国史前甚至是研究夏、商、周美术史时。也是与美术考古学有着更为特殊的密切关系,因为二者都牢牢的建立在考古学发现的资料基础上。 2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在研究内容和重点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差异:1、美术史研究的绘画艺术,主要是研究宋、元、以后的卷轴画,美术考古学由于研究的重点在宋、元以前,而宋、元以前卷轴画现存真迹较少,仿者甚多,往往把鉴定宋、元卷轴画真伪问题和明清绘画主要归为鉴定学,美术考古主要研究的事建筑壁画、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绘制的岩画、工艺美术装饰画和宋元以前的纸绢画。2、古代碑志铭文和文字书法是美术史研究的另一部分内容,他很少注意古代碑志的形式及造型风格和装饰纹样的演变,而这些正是美术考古所主要研究的内容。同时,美术考古也注意研究铭文内容和书体艺术。3、大多数美术史家把中国古代电科的岩画和画像石、画像砖都归在绘画艺术中,其实他们与绘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效果都不完全一样,美术考古学认为他们是雕塑艺术,但和一圆雕、浮雕为主要表现技法的其他其他雕塑艺术又稍有差别,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雕塑艺术;再就是,美术史还系统的研究美术家、美术理论、美术思潮、流派争鸣和美术批评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美术考古学虽偶有涉及,但不属系统研究的内容。 3美术考古与美术史都是为了美术发生与发展的历史,都有着为实现自己研究目的而逐步建立和建全起来的艺术分析研究方法,这种共同研究目的的,共同使用的艺术分析研究方法,使二者结合的甚为密切,情同手足,亲如姊妹。但二者二者在艺术研究方法上各自遵循的准则不能混淆 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的关系 1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有着共同的研究资料。西方对史前、希腊、罗马美术史的研究常与古典美术考古重合,在研究中国史前甚至是研究夏、商、周美术史时。也是与美术考古学有着更为特殊的密切关系,因为二者都牢牢的建立在考古学发现的资料基础上。 2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在研究内容和重点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差异:1、美术史研究的绘画艺术,主要是研究宋、元、以后的卷轴画,美术考古学由于研究的重点在宋、元以前,而宋、元以前卷轴画现存真迹较少,仿者甚多,往往把鉴定宋、元卷轴画真伪问题和明清绘画主要归为鉴定学,美术考古主要研究的事建筑壁画、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绘制的岩画、工艺美术装饰画和宋元以前的纸绢画。2、古代碑志铭文和文字书法是美术史研究的另一部分内容,他很少注意古代碑志的形式及造型风格和装饰纹样的演变,而这些正是美术考古所主要研究的内容。同时,美术考古也注意研究铭文内容和书体艺术。3、大多数美术史家把中国古代电科的岩画和画像石、画像砖都归在绘画艺术中,其实他们与绘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效果都不完全一样,美术考古学认为他们是雕塑艺术,但和一圆雕、浮雕为主要表现技法的其他其他雕塑艺术又稍有差别,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雕塑艺术;再就是,美术史还系统的研究美术家、美术理论、美术思潮、流派争鸣和美术批评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美术考古学虽偶有涉及,但不属系统研究的内容。 3美术考古与美术史都是为了美术发生与发展的历史,都有着为实现自己研究目的而逐步建立和建全起来的艺术分析研究方法,这种共同研究目的的,共同使用的艺术分析研究方法,使二者结合的甚为密切,情同手足,亲如姊妹。但二者二者在艺术研究方法上各自遵循的准则不能混淆

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真题及详解(考古方向)【圣才出品】

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真题及详解(考古方向) 一、名词解释 1.石璋如 答:石璋如(1902~2004),河南偃师人,甲骨文专家、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著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之一。他在河南中山大学就读期间即参与殷墟考古发掘工作,1932年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历任助教、研究员等,后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台湾。他的主要著作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骨卜与龟卜探源》、《殷代车的研究》、《小屯的文化层》、《小屯—安阳殷墟发掘报告》、《中国的远古文化》等 2.李家沟文化 答:李家沟文化是河南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该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李家沟村,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73年调查发现。1976~1977年间由西安半坡博物馆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30平方米。该文化内涵可分为三期,一期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二期为仰韶文化泉护类型,三期为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李家沟遗址的发掘对进一步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各类型的相互关系及演变提供了新的资料。 3.石峡文化 答:石峡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在广东省的北江、东江流域,因最早发现于广东曲江县石峡遗址而得名。该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中出土不少稻谷。农具比

较先进,为石锄、有段石锛,劳作效率相对较高。陶器中也出现了少量的印纹陶,陶器上拍印了方格纹、曲尺纹、漩涡纹。与北邻的江西赣江流域樊城堆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有人将这两个文化并称为樊城堆-石峡文化。 4.何尊 答:何尊是西周初的青铜器,是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1965年出土于陕西宝鸡。何尊圆口方体,通高38.8厘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器内底有铭文12行119字,是一篇完整的训诰,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史料价值极高,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5.走马楼简牍 答:走马楼简牍是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的简牍文书,数量大约有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这批简犊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封检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六年(公元232~238年)的年号。出土简牍呈灰棕色或黄褐色,长短宽窄各异,字体工整有序,隶中带楷。每片字数多少不等,木牍每枚80~120字,竹简每枚30字~40字。其内容可大致分为经济券、司法文书、民籍、账簿及名刺、官刺等类。经初步统计,数量达10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是上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此简牍是研究三国吴国社会经济历史的宝贵资料,现由湖南省长沙市文物工作队收藏。 6.栖霞山石刻 答:栖霞山石刻是中国南方地区佛教石刻,位于南京市东北20公里的栖霞山,时代为

625考古学专业基础

辽宁大学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25 科目名称:考古学专业基础满分:300 分 考核目标 1掌握考古学基本理论 2掌握考古学主要发现 3了解相关的历史常识 4文字表达能力及逻辑性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查范围 一、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科技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二、考古学的基本方法 田野考古 考古年代学 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 考古学文化的层次

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 类型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学分期 考古层位学及其基本内容 考古类型学及其基本内容 聚落考古 三、中国考古学简史 金石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二十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及主要考古学家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及主要考古学家四、石器时代考古与史前社会 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分布、年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分期与文化概述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与区系类型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及特征氏族社会 中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 五、商周时期考古与社会 夏、商、周族的起源 夏朝的考古发现

商周时期的主要的城址、建筑与墓葬 商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经济 商周时期的陶瓷器与青铜器 甲骨文与金文 春秋时期列国城市的兴起 商周时期边远地区的青铜文化 商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六、战国秦汉时期考古与社会 战国时期都城与墓葬 战国时期的农业、手工业与货币遗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社会经济与变法、改革秦汉时期的城址与墓葬 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与货币遗存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器与青铜器 大国争霸与秦统一 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经济制度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战国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七、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考古与社会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城址

美术考古学浅议

摘要:美术考古学是考古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作为研究美术起源,美术发展历史和古代造型艺术的新兴学科,它需要借 助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才能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掌握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我们研究古代美术的起源和造物艺术的发展规律以及对中国古代美术史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考古学;美术考古学;研究方法;精神文化;目的及意义中图分类号:J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9)02-0146-03 美术考古学浅议 叶 磊 (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山西运城 044000) *[收稿日期]2008-11-02 **[作者简介]叶磊(1979—),男,山西运城人,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助教,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创 作与研究。 考古学是以考古学文化为基本研究对象,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考古学名称是从西文翻译而来,最初泛指古代科学,后又指对古物和古迹研究,其后又指对含有艺术价值的古物及古迹研究。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即物质遗存,应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所以考古学研究的古物一般是古代人类有意识的加工过的,所以在人类出现以前地质时期中存在的岩石、矿物和动植物化石都不能收入考古学范围之内,虽然他们年代比人类本身出现还早的多。所以考古学是属人文科学中历史科学而不属自然科学。现今考古学有它特定的含义,主要有三方面:1.指考古研究所得历史知识,有时还可引申为记录过这种知识的书籍;2.是借以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搜索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和技术3.是理论性研究和阐释,用以阐明包括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一、美术考古学产生及发展 美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植根于考古学,是运用科学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展的手段来的。它只是数量品种众多的考古 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同时美术考古学又是建立在美术史的发展基础之上的。1764年被称为艺术考古学之父的德国考古学家温克尔曼,在以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为主要特征的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中,为美术考古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田野考古为主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产生后,中国美术考古学才逐渐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中国近代考古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术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美术起源,美术发展史和古代造型艺术特殊的交叉学科,在考古学家和理论家之间达到共识,考古学家从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造型艺术遗址和遗物出发,阐明了建立美术考古学的可能性;美术理论家则从研究美术起源、美术发展史和规律的需要出发,阐述了建立美术考古学的必要性。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考古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考古学家对考古发掘出土的人工制品做出准确地层比较、断代和器物类型划分等研究。 从80年代起,考古学家把目光从重建物质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转向与古代人类关系更为密切的精神文化的研究。美术考古学展现出新的里程。 二、美术考古学研究对象 美术考古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艺术品。古代艺术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第二是在田野 Vol.29 No.2 Journal of Suihu a University Apr .2009 ***第29卷第2期 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4月146

考古学与人类学,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与人类学,历史学的关系 本学期,有幸聆听了郭愉老师给我们讲授的《考古人类学》这门课程。我觉得,郭老师在授课时所展示的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精辟的讲解,严谨的学风,都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永久印象。然而,更令我钦佩的却是郭老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对学子的敦促,对世俗的大度,率性随我,真实随我,笑看人生百味,也随我。有师如是,是我辈三生有幸。以为序,最后,祝郭老师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考古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这不仅是由于它的研究范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然向后推移,它的材料库会不断因新的发现而改观,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考古研究犹如破案一样富有挑战性,它经常不得不以有限的具有较大局限性的材料为根据来进行研究。为了能从考古实物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考古学一贯不耻于从其他学科吸取助益,只要其他学科发展出来的概念或方法对它有用,就毫不迟疑地加以采纳。从某种意义上说,考古正在成为一个多学科的汇合点。考古学能够轻而易举地把文化人类学提供的概念运用于它的大部分理论;在学科的终极目标上,它又自然而然地向历史学靠拢。考古学所运用的手段和方法则大部分来自诸如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同时,作为一门主要依靠田野工作和实验分析来取得研究资料,具有较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科,工程技术方面的进展也往往给考古学以较大的影响。 所以,当今考古学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新思潮往往导致新的考古学流派,与其它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则可能导致新的分支学科出现,使考古学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致使考古学的学科界线逐渐模糊,并常引起关于考古学学科地位的争论,其中犹以考古学到底属于人类学还是历史学的争论影响最为深远。下面就这个问题略谈些看法。 一个遗址或者一个考古学文化,既存在同时共存的空间分布现象(组合和文化相),又存在历时的变迁和发展关系(文化层叠压或遗迹间的打破关系),考古研究者必须在历时态中复原和研究共时态现象,以共时态研究为基础探索历时态的规律,而不能将历时态研究和共时态研究截然分开。因此,对于强调共时研究的人类学和强调历时研究的历史学而言,考古学称得上是人类学中的历史学,历史学中的人类学。也许正因为考古学的这一特性,再加上各国学术传统和研究旨趣上的差异,当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考古学时,对于考古学的学科地位就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美洲学者多把考古学当作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中国学者多把考古学当作历史科学。 人类学所代表的其实是一个内容复杂的学科群。若从研究对象来分,一般认为它有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主要分支。其中文化人类学又可划分为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一些人将考古学纳入人类学体系,是因为考古学与人类学特别是民族学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都重视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和相比较性,均大量使用分类、排比和统计分析,重视个案研究,特别是都注重田野工作。可以说,田野工作是进行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起点,是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没有田野工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人类学田野工作与考古学田野工作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强调对对象的亲知和体验,强调直接观察和现场记录;其区别在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对象是仍具有活力的社会,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甚至与对象对话交流,可以了解对象各方面的情况,

历年考古试题

2007北大 -------------------------------------------------------------------------------- 解释:奥都威技术,魏敦瑞,西阴村,黄肠题凑,小河墓地,和林格尔壁画墓,湖州镜,世说新语,波斯陶,酋邦 论述: 1、考古发现稻作起源 2、二里头文化宫殿及其特点 3、东汉洛阳城特点 4、唐代西安地区墓葬类型与等级制度 北京大学2005 考古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五分) 1、金石学 2、裴文中 3、碳十四测年技术 4、朱封大墓 5、夏商周断代工程 6、易县燕下都 7、低温釉陶 8、汉代铁官 9、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 10、天龙山石窟 二、论述题(每题25分) 1、长江中游地区新“时期”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2、概述东周列国都城类型多样化的现象及原因 3、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4、北宋皇陵的建制及特点 北大2003年考题 考古学通论 名词 金沙遗址李济湖州镜萨珊银币 论述 1莫维斯线述评 2商周时期陶鬲的分期特点 3龙山时代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 4铁器的产生及其意义 5大明宫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北大2004年考题 广谱革命,葡萄镜,安伽墓,华清池,里耶秦简,沂南汉画像石墓,石器拼合, 柴尔德,还有一个想不起来了 还有长沙窑 还有什么来得,好像是个以前考过的,肯定是以前考过的

嗯嗯 大题是北魏洛阳城,农业起源,铜石并用期主要文化,秦楚墓比较 -------------------------------------------------------------------------------- 2006高校考古学考研试题 北京大学:名词解释: 三大气候信息库 AMS测年蛋壳陶瑶山墓地吴城文化涂金工艺石阙模型明器虞弘墓号墓为陵 论述: 1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任务史什么? 2 概述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其早期的发展情况 3 概述汉代工官的设置和其产品 4 概述六朝墓葬的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 山东大学:考古学通论论述题(每题30分) 1、论述大汶口文化的分期、类型及基本文化特征。 2、论述二里冈文化的发现、命名及基本文化特征。 3、论述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的平面布局及其重要性。 名词解释(每题5分) 山顶洞人、裴里岗文化,石家河文化,半坡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琉璃河燕国墓地.虫鸟书体,东下冯遗址,走马楼简牍,马王堆汉墓,镇墓兽,长沙窑 川大 一、名词解释 考古学文化细石器半坡遗址妇好墓侯马晋城模印拼砌画像砖墓影青瓷永乐宫 二、简答 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的断代研究方法并比较其异同 2、唐高宗至德宗时铜镜的类型和艺术风格 三、论述 1 、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谱系关系及近十年来的新发现 2、三星堆及蜀文化发现与蜀文化的研究新进展 3、西汉长安城布局及近十年考古的发现(附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1.考古学基础概念

1.考古学基础概念 考古学定义 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是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始于人类的产生(约距今300万年开始的旧石器时代),其下限至明清之际。通过考古发掘和田野调查来获取研究对象,其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是考古发掘中的考古地层学,考古资料整理中的考古类型学以及分析研究时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三大研究方法论。中国近代考古学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前身是金石学。 遗存 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等人工建筑和设施以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来的活动痕迹。遗物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钱币等。 遗迹 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等人工建筑和设施以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来的活动痕迹。遗迹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的活动,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遗物: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钱币等。遗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都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加工和使用,能够从不同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况,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遗址: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指代发现遗迹、遗物的地点,也可以指代聚落考古的基本单位。一般由人类活动的各种遗迹现象以及遗物构成。如洞穴遗址、贝丘遗址、古窑址等 贝丘遗址 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文化层中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多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到青铜时代。主要分布在沿海、湖泊和临河地带,世界各地都有广泛分布。其堆积层中往往夹杂着贝壳、食物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发现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于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帮助。中国的贝丘遗址集中分布在北起辽东半岛、南至两广及云南的东南部诸省区。 洞穴遗址 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是指利用山岩自然洞穴,在其中生活或一度埋葬死者,从而留有原生文化堆积的一种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个别可到较晚时期。它们反映出人类生产力低下、依赖洞穴作为栖息地、就近利用所处地理环境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的历史。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人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则以华南石灰岩溶洞发育区最为突出,数量较多,有代表性的如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等。 石器 是以石头为原料制作的工具,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在很长的时期内,石器在生产中占有支配地位。在考古学上,把主要使用石器的时期称为石器时代。根据石器的制作方法,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大类。每个时代的石器在制作工艺和器形上都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石器常常成为判断遗迹年代或文化性质的重要标尺。 三棱大尖状器 是一种大型石片石器,由于首先在丁村遗址发现,又称“丁村尖状器”。是一种挖掘工具,是采集经济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