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历时发展及其顺应性解读

网络语言的历时发展及其顺应性解读
网络语言的历时发展及其顺应性解读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4, 2, 186-194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8425378.html,/journal/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8425378.html,/10.12677/ml.2014.24023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and

Adaptable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Language

Gang Lin, Fangqi An

School of Chines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Email: lgms921@https://www.360docs.net/doc/c618425378.html,

Received: Sep. 15th, 2014; revised: Oct. 16th, 2014; revised: Oct. 27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842537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t has been twenty years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language in China. The emphasis of this research is Internet vocabularies and comparisons are made in a vertical way, taking the time as a reference. Through combining theories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with the Adaptation Theory of Languag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Internet language’s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and to conclude the development rules of Internet language so as to predict the future of i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Internet language will exert a profounder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near future. And the Internet platform is certain to be a petri dish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Keywords

Change of Internet Language, Internet Development Stage, Adaptation Theory

网络语言的历时发展及其顺应性解读

林纲,安方琦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州

Email: lgms921@https://www.360docs.net/doc/c618425378.html,

收稿日期:2014年9月15日;修回日期:2014年10月16日;录用日期:2014年10月27日

摘要

网络语言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二十年的时间。网络语言的研究重点在于网络词汇,同时以时间为参照进行纵向比较,结合现代汉语理论与语言顺应论分析特点变化原因、总结网络语言发展规律,从而预测网络语言发展的未来。本文认为网络语言将在不远的未来对现代汉语产生更加积极而深刻的影响,网络平台将成为现代汉语发展的培养皿。

关键词

网络语言特点变化,网络发展分期,顺应论

1. 引言

网络语言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出现并使用的语言。然而,这个定义从现在网络语言的研究情况来看是简单了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简单用语也在网络中经常使用,例如“你好”、“再见”等等词语。这些词语不能算作本文研究的网络语言。所以更准确的定义是:网络语言是指在所有网络环境中产生并在使用中与现实常用语言相区别的词汇(包括有含义的符号)以及语音、语法、修辞现象。

网络语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最初的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几乎没有区别,本身并没有明显特点。后来,QQ等社会交际工具的普及让人们认识到可以对网络语言进行简化,因为相同的意义运用某些符号能够更好地表达。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不满足于一对一的交流,百度贴吧、各种论坛渐渐流行,“某某门”、“某某流”成为网络流行语。最近十年来,人人网、博客、微博的发展又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词汇的“创作”中,网络语言的形式与内容进一步改变、扩大。

学界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停留在在共时层面对网络语言词汇的分类[1]、语境与修辞[2]等方面的表层描述,缺乏不同时期的网络语言的对比研究,特别是运用语言学理论对网络语言的分析更为少见。前人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往往刚形成规模,就会被新的网络语言现象代替。所以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不应当只针对某一阶段的某个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而是应当对其纵向的发展历史归纳总结,找出规律、预测未来。我们认为,需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并研究网络语言。

2. 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

2.1. 网络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

网络语言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1.1. 萌芽阶段

网络语言的萌芽阶段是1994年~2000年。这段时期互联网普及率并不高,大部分的网民都是由年轻人构成。主要活动场地一般都是聊天室、QQ或者某些论坛。这一阶段的网络词汇的主要代表是简单的表情符号,例如“>.<”、“^o^”表示开心的意思;还有简单的英文缩写,例如:“CU”表示英文“see you”、“B4”表示英文“before”;也有某些词语的谐音,例如:“斑竹”、“斑猪”表示网络论坛“版主”的意思。在这一阶段,由于网民自身素质水平不够高以及网络技术发展水平有限,当时使用的大部分英文缩写和中英文混合词汇到后来不再大规模使用。到了这一阶段的后期,网络词汇才慢慢开始被人们所接受。虽然饱受争议,但是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者开始使用网络词汇“酷”,说明网络词汇已

经开始慢慢被人们所接受。

2.1.2. 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是2000年~2007年。这一阶段属于中国网络语言发展的过渡阶段。我们之所以把2000年作为分界,是因为从这一年以后的七年左右的时间中,中国网络普及率比前十年极大提高。到了这一阶段,网民的构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一些中年甚至老年网民大规模加入到网民大军中,网民的平均素质明显提高。网民更多思考网络语言到底是什么,该如何规范并健康发展。一些专家认为,是否规范网络语言并不重要,关键是看网络语言是否有生命力。这应该是对网络语言最中肯的评价,实际上从现在的角度看这句话都显得无懈可击。这一阶段的网络语言大多为网络交际时为求简便应运而生。

在这一阶段,有一种网络语言现象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火星文”[3]。所谓火星文,是指用与原本字形、字音相类似的符号代替原本字体的语言现象。例如“①苆嘟媞幻觉”(原本意思:一切都是幻觉)。很多网友对这种语言现象嗤之以鼻,称之为“脑残体”。这种字体最早是因为一款叫做“奇迹”的网络游戏开发了反外挂举报系统。游戏玩家为了让别人无法在举报系统中打出自己的名字从而创造的一种字体。在这之后这种字体被迅速运用到QQ等其他领域,因其强烈的个性被青少年热捧。正是因为这种语言现象的泛滥,人们开始思考汉语语言纯洁的重要性。毕竟每一位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说着满口自己看不懂的“火星话”。终于在这一阶段的末期,网民们认识到了“火星文”的弊端。这种字体渐渐被淡化,不再频繁出现。这一阶段的网络语言掺杂了部分网民为追求游戏搞笑创造的语词。

2.1.

3. 成熟阶段

第三阶段是2007年至今天。这一阶段属于中国网络语言成熟阶段。从2007年以后,微博、人人网、百度贴吧、猫扑、天涯论坛成为网民活动的主要场所,甚至手机用户凭借着当代手机强大的上网功能也加入到了网民的行列。这时候的网络管理更加完善、网民的素质更高。社会大众关注的话题从娱乐慢慢走向社会民生,从内心世界的宣泄走向对社会的关注。网络语言从原来只用于交际转向关注社会。比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网络上对于这场天灾的讨论持续了近两个多月。各个论坛的首页遍布着与地震有关的字眼,网民们对于灾民的关心与支持溢于言表。网络语言不是网络文学,但是网络语言也是有感情的。“思念与祈福”成为当时网络热点词汇。

在第三阶段,网络词汇有着很微妙的变化。现实中的词汇开始大量吸收网络词语,但是网络词汇和生活词汇又有这更明显的界定。比如之前的“酷”、“美眉”等等词语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来源于网络,你可以说它们是网络语言同时也可以说是网络借鉴了生活中比较新潮的词。而到了第三阶段,在网络上土生土长的词汇、短语越来越多,比如“吐槽”、“你那么XX你父母知道吗?”、“你妈叫你回家吃饭”、“我去年买了个表”以及2014年最新的“马上有XX”等等。这些词语反过来被生活词汇借鉴使用,由此可看出网络语言的成熟。

另外,这一阶段中能体现网民整体素质提高的标志是语法的活用。比如上面提到的“马上有XX”实际上是十分形象且有趣的。这是修辞中谐音的妙用,体现了网民们对马年的祝福。还有网络新成语[4]的运用,例如“喜大普奔”这一个成语,它是由“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传统成语缩略而成的;再如“人艰不拆”这一个成语就是“人生如此艰难何必要拆穿”这句话的压缩。这些新生成语与前一阶段比较热门的“XX门”或“ABB”形式的简单的词语相比要复杂许多。虽然没有被官方承认,但是它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在网络上已经成为熟语。这种语言现象应当作为现代汉语研究的重要部分。

以上是我们对中国网络语言历史的粗略分期。因为网络语言本身涵盖人数太大、发展时间又不长,对其进行细致分期几乎不可能。网络语言的历史分期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分界点,各种网络语言现象总是相互交叉发展,所以这三个时期前后也是相互渗透的。正如我们开始所说,本文重点在于对网络语言进行纵向比较,所以对其发展进行分期是必要的。

2.2. 网络语言发展的变化特征

我们所说的“变化特征”,是说本文讨论的特点并不是某阶段或某个网络语言现象的特征,而是通过纵向比较指出网络语言发展趋势的特征。

2.2.1. 形式由改造走向原创

从网络词汇的产生方面来看,网络语言并不在单纯的改造生活用语与外来词(比如“酷”、“CU”等等),而是更多的创造。例如“壕”这一个字,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护城河、沟的意思,而在网友的奇思妙想中被赋予“土豪”的意思;再例如“煋”本意为火光四射,在网络语言中却是“火星”的意思,表达某人跟不上潮流,像从火星来的一样。这些新生的网络词语与原本字义有较大的区别,而且在网络上首创并首次使用并广泛流传在网络中,这与之前的网络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

除了词汇,网络语言更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注音。请看下面的例子:

1. “在吗?”

“嗯,在呢。”

“同学,你趁我不在宿舍把我辛辛苦苦养的鱼全都放生了,真是个有品德的好(shen)少(jing)年(bing)。”

“~·~骚瑞,不是故意的啦,别生气嘛。”

从例1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说话者的讽刺意味,而这句话的表达方式不单单是反讽。在“好少年”三个字后面分别用括号插入了三个字的拼音,很明显是“神经病”三个字的拼音。说话人借这种方式表示自己对受话人所做出的行为的不满。这种表达方法不适用于口语,而是只出现在网络环境中。这种表达方式不属于词汇、语法的变化,可以看作一种新的修辞方式。

2.2.2. 内容由浅显走向深奥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网络语言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你没有上过网,看到一些网络上经常出现的词语(或者是表情符号)还是能够猜出大概的意思。但第三阶段开始,网络语言开始从浅显走向深奥。很多词语都是网友在某些网络流行典故中总结出的词语,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概括性。除了之前提到的“壕”“煋”等“组合字”之外,还有“躺枪”(指“躺着也中枪”,其意指自己什么也没做就招致祸端)等具有丰富含义的词语。

另外,还有值得一提的现象是网络脏话的变化。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所产生的网络脏话与第三阶段有着明显不同。前者较为直白,后者则较为晦涩。网民为了营造一个更好的网络交际环境,将原本的脏话进行谐音改造,用近音词代替本字。例如“我去年买了个了个表”、“尼玛”、“特幺的”、“牛掰”等等词语。在网络上这种词语有相当一部分渐渐演化为语气词而不再是脏话,色彩义发生改变,其本身并不再有贬义。

当然,变得晦涩的并不只是词汇。在修辞方面,反讽的语言现象在网络上日益增多。网友在表达自己看法时常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即网络中的“黑”。例如下面这一个段子:

2. “你们都别骂杨幂啦,她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去年我出了车祸躺在病床上,医生说我已经是植物人了。有一天,我的护士打开收音机,里面放着《爱的供养》。于是我爬起来把收音机给关了。”

例2的语境信息是杨幂因为整容和假唱引起部分网友不满,微博、人人网等交际网络早就开始对杨

幂进行口诛笔伐。只有在充分了解语境信息后才能正确理解这段话的褒贬意义。

2.2.

3. 语码由单一语码走向多重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不同地区的人加入到网民大军中。因此各地文化借着网络媒介迅速传播、交融。地区之间的差异甚至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其中当然包括方言。在2010年迅速流行的“给力”一词是这一特点的代表。“给力”本是北方方言,偶然在一部日本动漫的配音中出现,继而迅速火遍大江南北,被很多平面媒体争相借用。

2.2.4. 关注点由娱乐走向社会

网民年龄结构优化、文化素质提高是主要原因,政府部门与新闻媒体重视网络平台是次要原因。这一特点的变化也是区分网络语言发展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重要标志。2008年,汶川地震让“范跑跑”出了名,网民在网上对范美忠的口诛笔伐持续了近半年。2012年,温家宝总理正式开通实名微博,由此掀起了网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2013年,“扶老人”成为网络流行词,更有网民调侃说扶老太太是最佳炫富行为。网络“黑”语言不再是网友单纯娱乐的方式,更是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2.2.5. 语言环境由单一走向多元

在网络发展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网民活动场所还不多,主要局限在贴吧、论坛、QQ或聊天室。这些网络平台交流形式大体相同没有创新。基本都是以某人发帖,然后网友相继跟帖为主要交流形式。所以当时的主流网络词汇大多是“楼主”、“灌水”、“顶楼上”等等。而从第三阶段开始,网民活动场地增加了微博、人人网、淘宝网等。这些网络平台交流形式多样,突破了“回帖式”交流形式。所以“亲”、“最右”、“转发”等新网络词语相继出现,奠定了网民交流的基础。不同的网络语境使用不同的网络语言,基本不会相互串用。例如,在微博、人人网、QQ平台上基本不会见到“灌水”、“楼主”等词语,而是使用“最右”、“博主”、“转发”等词语。

网络语言除了以上变化特点,还有一些相对稳定的特点,比如:

1) 省略现象。网友喜欢节省时间的特点还是没有变,总是用最简短的话语表达最丰富的含义。网络语言第一第二阶段的省略大多是外来词语的省略和表情代替文字。到了第三阶段,网友的省略进一步发展到了无厘头的程度,将整句话缩略为两三个字且无视任何语法修辞规则。例如之前提到的“喜大普奔”,还有“壕友”(是“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缩写)、“累觉不爱”(是“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的缩写)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与其他特点不同,省略现象似乎是网络语言最长期且最稳定的特点。

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出现了越来越丰富的具体语境。如果说网络语境是一个大集合,那么具体语境就是它的子集。以“BB”这个词为例,它在大部分网络环境下的意思为“罗嗦”。而在网易旗下一款名为“梦幻西游”的网游中却是“宝宝”的意思。再以“BF”为例,在大部分网络环境下它表示“boyfriend”,而在与电脑维修相关的语境下表示“备份”的意思。与此相似的例子举不胜数,在此就不再赘述。这种省略本身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只是产生了细化、分化,所以我们不把它归入到变化特点中。似乎这种分化导致的歧义现象是网络语言的缺点,但我们认为语言总是要顺应语境才能发挥交流的作用,只要使用语境得当,这种歧义便不会产生影响。这一点将会在下文中进一步讨论。

2) 巨大的包容性。网络是个三教九流汇集的地方,因此网络也是各种语言混杂的地方。网络对于这些语言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的特点。很多语言被网络语言吸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例如“给力”、“灰机”“偶”等等,都被网民广泛接受,在网络中大量使用。

3) 符号语言。在日常交际中,情景语言包括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势(gesture)和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等非口头语言(non-verbal language)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进行网络交际的时候,这些情

景语言并不能被使用,导致感情色彩的传递出现问题。例如,一脸委屈地说“对不起”和满脸堆笑着说“对不起”表达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为了弥补这一缺点,网友使用符号语言代替上述四种因素。从原本的简单标点组合到现在网络供应商提供的第三方表情,符号语言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广泛。这将是网络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

符号的使用当然不止包括表情,标点符号的活用也是网络语言的独创。原本十六种不同的标点(即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叹号、引号、括号、省略号、破折号、连接号、书名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被网友充分活用,有些被加入网名之中使之更加美观,多与“火星文”相互搭配;有些则被连用,表达更强的语气。如下段:

3. “@我、不愿让你一个人:我好想去啊!!!谁能火速送我一张票?!?!?!?!//@江苏师范大学学生会:我校十佳歌手将于明日晚七点在体育馆举行。没有票的亲们抓紧抢票哦!”

我们可以看到例3中,“我、不愿让你一个人”作为网名,将顿号放在语气需要停顿的地方,分割了短语之后显得更加美观。后面其所说语段后出现了连续三个叹号与交替使用问号和叹号,表达了说话人得知十佳歌手晚会将要举行时的激动以及自己对入场券的渴望。就是没有表情符号,我们也能体会到说话人内心强烈的情感。

有些标点被活用,以连接号“~”为例,其原本正确的用法是将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或表示时间、区间范围。而在网络环境中,网友大多用于表示俏皮语气。例如:“等一下”这一句话,本身显得严肃而庄重,但如果是“等一下~”,则显得俏皮可爱。这个符号一般与亲密的人聊天才会使用。

3. 网络语言特点变化的语言顺应论分析

3.1. 语言顺应论简介

Verschueren在专著《语用学:语言顺应理论》中初次提出了语言顺应性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1999年,Verschueren又在其推出的新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他从新的角度理解并诠释语用学,提出纵观论与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选择以语言使用的三大特点为前提,即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的顺应性促使人们在一系列范围不定的可能性中灵活地选择语言,以便满足说话者的目的[5]。

3.2. 网络语言是一种顺行性语言

网络语言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网友的协商、规定形成的,它是网友在使用网络时没有强制自由选择而成的语言。网友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达到了自己的说话目的。我们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解释网络语言。

3.2.1. 语境顺应

语言语境对于语言选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交谈双方必须借助语境才能达到交际目的,否则就是歧义甚至毫无意义的符号。网络语境与现实语境最大的不同是语言信道(linguistic channel)的不同。

以即时性交谈为例,网友并非使用口语进行交流而是使用键盘等工具进行文字交流。在电子设备上输入对话内容是一种需要耗费相当体力的劳动。按照一般语速,我们能够在一分钟内说出含量达一百多字符的语段;而在电脑前,平均一分钟只能输入二十个左右的字符。因此网友为了节省时间与力气,将很多词语进行了简化。只要网络终端的输入设备没有革命性的改变,那么这个问题就会一直持续下去,促使说话者进行简化选择。请看下面一段话:

4. “今天和bf一起逛街看到周董了!身边好多保镖,果然V587。想去要签名结果被T了回来,能

不能不要酱紫。55555~”

这段话中,“bf”表示“boyfriend”;“V587”表示“威武霸气”;“T”是“踢”的意思;“酱紫”是“这样子”的缩写;而“55555~”表示“呜呜”的哭声。

以延时性叫交谈为例,在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平台出现了“最右”、“+1”、“点赞”等新生词汇。请看下面一段话:

5. “路人A:+1//路人甲:赞一个//某网友:我还是觉得吃哪都不如老妈做的菜好吃。”

如上文所示,这些词汇是网友在品论他人观点时使用的词语,代表网友欣赏、赞同前面一个人的观点。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发表看法与现实生活不同,当自己转述他人的观点时无需重新组织语言,直接转发即可。这也和贴吧、论坛中的“顶楼上”、“顶楼主”等等词语有相同的含义。

语境顺应下的简化现象一直贯穿网络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在网络语言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简化现象并不多见。当时参与网络交际的代价昂贵且网民人数较少、时间很短、参与群体也不固定,语言发出者与语言接受者的话语预设很难相同。所以语言发出者根据语境所进行的顺应选择是单一的,简化现象仅仅停留在拼音缩写或者浅显易懂的英语缩写。到了第二个阶段,简化现象发生反弹,甚至出现复杂化现象。大量青少年的加入导致网络语言忽视话语预设、不尊重与听话人之间的合作原则,他们的选择并不是语境顺应的结果。这是网络语言发展的一条弯路,这一阶段新产生的网络语言(以火星文为代表)不是以完成交际为目的而产生的语言,而是以表现语言发出者个性为目的的语言。这是网络语言发展的一段摸索时期,也是为第三阶段发展所做的铺垫。在第二阶段末期,网络语言参与者多以“实践域”来认知世界并创造新词语,例如“某某门”、“躲猫猫死”、“过劳死”、“范跑跑”等等,这些都是网民根据某件具体且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抽象出来的词语,用来代表某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到了第三阶段,简化现象依然存在且渐渐发生新变化。网络语言从第二阶段的弯路中走出,原本单一的简化变得丰富多彩,并且更加合理、健康。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阶段的网络环境渐渐形成了健康的网络文化语境。所谓网络文化环境是指语言发出者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语言选择时所形成的普遍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这些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被大部分网络语言参与者认可,由此形成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从而形成了网络文化。随着网络语言第三阶段的发展,网民对于语言的选择更多的顺应了网络的文化语境,而不是只满足自我意识的需要。例如当我们在网络上提到比较沉重的话题时,大多数网民会选择比较正常的词汇。请看下面两句话:

6. A:“今天是汶川地震五周年纪念日。请随手转发,为逝者祈福。”

B:“我去!!!尼玛今天又是汶川地震纪念日,劳资上的网页都是黑白的,大家赶紧转啊!祈福有木有!”

A与B在含义上是类似的,都提醒话语接受者今天是汶川地震的纪念日并转发这一段话。A句使用的是普通话,B句使用的是网络语言。如果顺应现在的网络文化语境,B句明显是不合适的,如果出现必然会被语言接受者反感,所以大部分人会选择A句。由此看来,第三阶段所形成的网络文化环境在潜意识中影响着网民们进行正确的语言选择。

上文在总结特点时提到因网络语言语境细化而产生了歧义的现象也可以从微观角度用语境顺应来进行解释。生活中人们的角色是多重的,每个人扮演着多重角色。当你在微博发言时,你也许是以公民身份来表达看法;当你在某医院网站咨询问题时,你也许是以患者身份求医问药;当你在一个游戏贴吧中发帖,你也许是以游戏玩家身份分享经验。不同的网络环境有着不同的语言解码方法、语用推理策略或语境假设。只要说话人与受话人彼此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便能够积极完成对话行为。语境顺应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论证网络语言省略、简化现象的合理性。

3.2.2. 结构顺应

语言结构选择的原因来自于语言内部,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结构任何一个可能的层面上。其中包括符号系统、交际渠道、语码、语体、语言事件、语篇、言语行文、命题内容、句/短语、词、语音。然而在网络语言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符号系统、语码、词汇这三个方面与众不同。网友们最多的语言活动就是活用符号、转换语码与创造新词汇。出于“张扬个性”与“猎奇心理”的愿望,网友为了能在这个大环境中彰显自己的独一无二,希望自己的话被别人关注、模仿,所以刻意转化形式、语码,达到张扬个性的目的。而其他网友出于相同的原因借用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学习新语码。结构顺应是理解网络语言变体特点的重要突破点,同时也是定位网络语言、预测网络语言发展的重要依据。除了形式、内容、语码与现代汉语不同,网络语言的其他层次都是和现代汉语相同的,甚至包括话语策略、话语预设等等方面。只要忽略形式、语码,没有接触过网络语言的话语接受者也是能够理解并参与到网络交际中的。

在网络语言发展的第一阶段,这种结构顺应的选择因为参与到网络语言活动的人数较少而并不明显。网络在当时只是被看作为一种电话的替代品。到了第二阶段,大量青少年群体接触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活动参与者选择通过改变网络语言本身(即上文提到的形式、语码和内容)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到第三阶段,网民本身年龄结构变化与文化结构变化使网民不再满足于停留在语言内部,“社会民生”作为一种话题被网民广泛选择。至此,网络语言实现了结构顺应与动态顺应的结合。语境与结构是网络语言顺应处所,他们本身存在于语言选择的顺应过程中,前者与后者有机统一于网络语言发展的过程当中。这种发展趋势是由点及面的发散过程。网络语言特点相互交织使得它更加稳固、强大。

3.2.3. 动态顺应

网络语言有着较强的互动性。网民在网络上发言是试图将自己的意识与他人共享并希望得到相应的反馈。Verschueren (2003)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5]。顺应过程要考虑顺应对象,网络语言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谈。网络语言的动态顺应体现在:就说话人来说,他本身是将自己作为语言接受者来积极表达思想。他会挑选适合表达的场所,如果他想说说自己对某部电影的看法,他可以去相应的贴吧、论坛发帖,或与他一样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进行交流。并且在与他人互动的同时删改、调整自己的语言,以求达到二者互相了解彼此意图,成功达到交际目的。

上面提到的只是动态顺应的空间维度,还有动态顺应的时间维度。网民作为网络语言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也是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变化的。不同时间维度的人们进行交际是不能保证成功的。随着时间的变迁,网民在逐渐增多的同时其本身年龄结构与教育水平结构发生着变化,这就导致了网民语言交际的矛盾。有些网民意识水平较为落后,使用文字低俗或发表看法不成熟,一些意识水平超前的语言接受者便与之产生了矛盾。而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激化直至化解的这一过程推动着网络语言不断前进。这也是网络语言内容、关注点变化的最根本原因。

3.2.

4. 顺应的意识凸显程度

纵观网络语言发展的第一、第二阶段,网络语言参与者语言选择的意识凸显程度是成上升趋势的。在这两个阶段,由于网络中彼此身份并不透明,网友在进行语言选择时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所以大多都是以自我需求为主进行选择。后来,这种语言选择的主动性渐渐被滥用,一些不健康、不成熟的语言频繁出现在网络环境中。

转折发生在第三阶段,网民想要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交流则必须创建与自己信息相关的帐号,甚至有些网络平台已经开始实名认证(例如人人网)。因此,现在我们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网络语言选择时依然是有被动选择成分的。但是这没有影响正常网络语言的发展,反而制约了网络黑话,为健康的网络语言提供肥沃的土壤。

网络语言越来越丰富、网络环境越来越健康多归功于此。现实语言被语境(包括情景语境与交流双方地位关系)束缚,说话者实际上执行的是一种被动选择。在第一、二阶段,我们可以说网络语言几乎是完全按照语言发出者的主观意识进行的自由选择。而现在只能说网络语言相对于现实语言更加具有主动性。例如:

7. A:“今天食堂的菜真好吃。”

B:“我也这么觉得。”

C:“+1”

D:“点赞”

E:“(一个流口水的表情)”

F:“WQNMLGB,难吃死老子了。”

例7中,A是话题发出者,BCDEF五个人都是接受者。在现实语言交际中我们大多都会选择B,少部分选择D,C与E几乎是不可行的。而在网络环境中,五种回答虽然都是可以准确表达说话意图的,但是F句如果在第三阶段中出现,是会受到其他网络语言参与者排斥的。

4. 结语

本文从网络语言的定义出发,以网络语言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各种特点以及代表性事件为依据对网络语言发展进行了三段分期,以此来帮助我们更方便地分析研究网络语言发展的过程。简化性、包容性与符号性是网络语言二十几年来相对稳定的特点。而语码、内容、形式等方面则一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我们运用顺应论对网络语言三个阶段的发展进行了纵向分析,从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与意识凸显程度四个方面解释论证网络语言特点变化的原因并找出网络语言发展规律,大胆预测网络语言的未来。本文相信,研究网络语言是准确把握现代文字的切入点。作为文字工作者应当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网络语言,不能只把它单纯看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不能浅尝辄止。实际上,本文对于网络语言发展所划分的三个阶段也不是固定的,它必然会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而发生新的变化,需要我们继续分析研究。我们应当把网络语言看作为现代汉语发展的一条“高速公路”,并在这条路上,探寻现代汉语未来的光芒。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语言认知科学与文化艺术学科群)成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柳丽慧(2006) 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重庆社会科学, 9, 123-124.

[2]赵华伦(2005) 论网络语言的修辞现象. 语言文字应用, 3, 123-125.

[3]陈佳璇(2008) “火星文”, 网络语言新发展. 修辞学习, 4, 41-46.

[4]林纲(2014) 网络语言的演变与网络言语社区分析. 华语文教学研究(台湾), 2, 59-85.

[5]Verschueren (2003) 语用学诠释. 钱冠连, 霍永寿, 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65-80..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大全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大全 以字母次序排列的网络术语和缩写字 名词解释 10 Base T : 双绞线以太网技术名 2- 3 Swap : 指对一端用来发送,与之连接的另一端用来接收或相反的电线。 数字2和3指的是DB-25接线器的发送和接收插脚。 2B+ D Service : ISDN服务,因其包含二个标准电话连接加上一个数据连接。 3- Way han dshake Tcp三次握手:TCP和其它传输协议中使用的一种技术,用来可靠地开始或完美地结束通信。 3-Wire Circuit 三线电路:经常采用的在一对计算机之间异步串口连接 的接线方案。第一根接线用来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数据,第二根接线用来反方向传输数据,第三根线是公共接地线。 4 —Wire Circuit 四线电路:是经常采用的在一对计算机之间异步串口连接 的接线方案。一对接线用来在一个方向传输数据,另一对接线用来相反方向传输数据。四线电路通常用于比三线电路更长的距离。 7—Layer refere nee model 七层参考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早期 概念模型,给出了与提供的通信服务协同工作的一系列协议。七层协议不包含互联网协议层。 802.2 : IEEE逻辑链接控制标准。见LLC和SNAp 802.3 : IEEE以太网标准。 802.5 : IEEE令牌环标准。 access delay 访问延迟:网络接口在它能访问共享网络前的等待时间。

ackno wledgeme nt 应答:一个简短的返回消息,它通知发送者:数据已经到 达它所希望的目的地。 active docume nt 活动文档:WW文档是一段计算机程序,下载一个活动文 档后,测览器在用户计算机上运行该程序。活动文档能连续地改变显示。参阅动态文档,静态文档和URL ad aptive retra nsmisio n 适应性重复:适应性重发传输协议的一种能力, 为适应各种不同的互联网延迟不断地改变重发计时器。TCP是众所周知的使用 适应性重发的协议。 address mask 地址掩码:一个32位二进制的值,每一位对应一网络和子网络相应的IP地址。未被屏蔽的覆盖的地址位对应部分,也称为子网掩码。 address resolution 地址解析:从一个地址到一个地址的匹配,通常是从 高层地址(如IP地址)到低层地址(如以大网地址)的匹配。 anonymous FTP匿名文件传输协议(FTP : 使用登录入名anonymons和四个字guest访问FTP访问器。不是所有的FTP服务器都允许匿名FTP。 API ( Applicatio n program in terface ) |应用程序接口:计算机程序能够调 用的过程集,用来访问指定的服务。程序用来访问网络协议的过程集统称为网络API。 Applet :构成活动WW文档的计算机程序,APPlet是由诸如Java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 AppleTalk :由Apple计算机公司开发和销售的一组网络协议。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 地址解析协议:计算机用以匹配IP地 址到硬件地址的协议。计算机调用ARP广播一个请求,目标计算机对该请求应答。 ASCII(America n Sta ndard Code for In fomatio n In tercha nge ) 美国信息交 换标准码:赋以128个字符唯一值的标准,包括上、下档的字母,数字,标点 符号。 ASN 1 ( Abstract Syn tax Notatio n.1 ) 抽象语法表示1 : 表示数据的标准。SNM协、议使用ASN.1表示对象名。

浅析俄罗斯的网络语言

浅析俄罗斯的网络语言 作者:路阳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1期 [摘要]интернет是20世纪对人类进步影响最大的科学贡献之一,它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革命,使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根据语言和社会共变的原理,互联网在渗透俄罗斯人民生活各个角落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俄语的变化和发展。网络语言(интернет язык)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引起了俄罗斯社会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对俄罗斯网络语言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俄罗斯文化,最大限度地避免交流障碍。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74-02 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语言(интернет язык)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受到了俄罗斯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俄罗斯网络语言最早出现在名为ЖЖ的互联网博客网站(блог платформа)上。ЖЖ—Живой Журнал, сайт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8425378.html, ,система дневников пользователей。起初人们在撰写网络日志(онлайновые дневники)。互联网这个自由、开放、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给了每个人张扬个性、充分释放自我的独立空间。网民年龄大都偏低,他们具有极强的反传统意识,不愿接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束缚,他们急需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语言,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提到一个人:Дмитрий Соколовский。这位绰号Удав的普通电气技师因对网络语言发展的突出贡献为广大网民所熟知。2000年开始,他先后建立了www.fuck.ru、www.udaff.ru等网站。Дмитрий Соколовский和所有热爱网络的网民们称自己为падонки(网虫,本意为―蛀虫‖),他们在这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中随心所欲——搜集各种另类的文章和图片,改编改造俄语词汇,彻底颠覆了传统俄语的表达和书写方式。他们的语言随性潇洒,快速便捷,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因而很快被广大网民所接受和推崇。 俄罗斯的网络语言具有术语化、口语化、俚语话、自由化、简约化、字符化等一系列特点,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一、术语化 网络语言传播的手段是独特的,它依赖计算机网络技术,因而离不开技术专用语。 计算机组件的:如диск磁盘,материнскаяплата主板;звуковая карта声卡;видео карта и ускоритель显卡和图形加速卡,мышь鼠标,Графика显卡。 计算机外围产品的:如принтер打印机,мультимедиа多媒体,Видеоигры电子游戏, Цифровые фотоаппараты数码相机。

网络安全及网络安全评估的脆弱性分析

网络安全及网络安全评估的脆弱性分析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共享网络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存在着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网络技术研究的重点。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能够检测网络系统潜在的安全漏洞和脆弱性,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状况,是实现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估脆弱性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 (2008) 0110018-0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网络在政治、经济、军事、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而使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大大加强。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在建立之初大都忽视安全问题,而且多数都采用TCP/IP协议,TCP/IP协议在设计上具有缺陷,因为TCP/IP协议在设计上力求运行效率,其本身就是造成网络不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连接形式多样性、开放性、互联性等特点,使网络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所以当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一、网络安全 (一)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数据、程序等不会因为无意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篡改、泄露,防止非授权的使用或访问,系统能够保持服务的连续性,以及能够可靠的运行。网络安全的具体概念会随着感兴趣角度的不同而不同。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自己的一些绝密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防止一些非法个人通过窃听、篡改、冒充等手段对用户的绝密信息进行破坏。 从网络安全管理员来说,他们希望本地网络信息的访问、读写等操作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控制,避免出现拒绝服务、资源非法占用、非法控制等威胁,能够有效地防御黑客的攻击。对于国家的一些机密部门,他们希望能够过滤一些非法、有害的信息,同时防止机密信息外泄,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对社会和国家的危害。网络安全既涉及技术,又涉及管理方面。技术方面主要针对外部非法入侵者的攻击,而管理方面主要针对内部人员的管理,这两方面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二)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 1.机密性(Confidentiality)它是指网络中的数据、程序等信息不会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或实体。即信息只能够被授权的用户所使用,它是保护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完整性(Integrity)它是指网络中的数据、程序等信息未经授权保持不变的特性。即当网络中的数据、程序等信息在传输过程不会被篡改、删除、伪造、重放等破坏。可用性(Availability)它是指当网络中的信息可以被授权用户或实体访问,并且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的特性。即网络信息服务在需要时,准许授权用户或实体使用,或者当网络部分受到破坏需要降级使用时,仍可以为授权用户或实体提供有效的服务。可靠性(Reliablity)它是指网络系统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条件下完成特定功能的特性。可靠性是网络系统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可控性(Controllablity)它是指对网络信息的传播和内容具有控制能力的特性。它可以保证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监控。 6.不可抵赖性(Non-Repudiation)它是指在网络系统的信息交互过程中,确认参与者身份的真实性。它可以保证发送方无法对他发送的信息进行否认,并且可以通过数字取证、证据保全,使公证方可以方便地介入,通过法律来管理网络。 二、网络安全评估中的脆弱性研究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1、闲情散文探讨 2、现代政治家演说艺术赏析 3、交际口语收集的研究 4、对联欣赏与写作 5、酒与酒文化的研究 6、达城方言的研究 7、王维的诗与趣的研究 8、三国智慧的启示 9、毛泽东诗词的研究10、诗词雅韵11、怎样评价林黛玉与薛宝钗 12、三十六计的实际运用13、服饰文化与人文精神 14、诗人李白(或白居易、杜甫等)的生命历程15、余秋雨散文 16、流行歌曲词研究17、中国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18、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研究19、李清照诗词研究 20、苏东坡的生命历程21、秋景与秋词22、中学生课外阅读研究 23、高中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24、比较文学研究25、古代文论研究 26、金庸小说赏析27、朦胧诗研究28、民歌研究29、孟子研究 30、李贺诗风形成原因初探、31、鲁迅短篇小说研究32、莎土比亚剧作欣赏 33、“豪放派”和“婉约派”34、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研究35、广告语言艺术浅探36、汉赋研究37、网络文学之我见 38、中华文化对金庸创作的影响39、区域文化流派研究40、风俗对联的研究41、民间文学与作家作品42、民间故事反映出的民族文化 43、曹雪芹身世与《红楼梦》44、《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研究 45、汉语外来词研究46、汉语新词语研究47、剖析赵本山小品的艺术风 48、校园文化设计之我见49、剖析湘派奇志-大兵小品的艺术风格50、诗词雅韵51、琼瑶小说中诗文风格赏析52、大话《三国》53、撩开图书馆神秘面纱 54、文化类被遗弃的角落55、中外科幻文学的发展56、有关低龄出书的思考57、我们生活中的广告58、广告在生活中的真正作用59、怎样评价林黛玉与薛宝钗 60、古典小说与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及文学考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61、书店管理与图书馆规划62、“三十六计”的实际应用63、修辞在文章中的运用64、东西方文化对比65、孙子兵法在战争中应用66、服饰文化与人文精神 67、文言文虚词研究68、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69、中西方诗歌比较阅读 70、茶与茶道71、茶与茶文化72、写作技巧与写作灵感 73、宗教、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生活74、侦探小说中的逻辑推理75、中国姓名文化76、姓氏文化77、服饰文化与人文78、流行歌曲词研究79、小说中的侠义精神80、起名的学问81、中国古今诗歌82、服饰文化与人文精神83、广告艺术 84、广告语设计85、三毛的一生的研究86、武侠小说中的“情”与“义” 87、中国文学与外国翻译的关系88、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89、《红楼梦》中的诗词联语90、清丽婉约的女诗人李清照 91、唐诗宋词和民族音乐意境审美92、钱钟书与《围城》 93、从鲁迅小说看民族的劣根性94、摇滚乐与当代社会 95、用人之道——(三国演义)96、情海恨天——我心中的《红楼梦》 97、儒雅大使——金庸98、不公正的评价——由《三国演义》看曹操 99、山盟海誓生死相许---唐宋诗词中的爱情篇100、琼瑶作品的特点 101、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102、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03、豪迈洒脱---苏轼诗词研究104、从诗词风格探究毛泽东和曹操的人格异同 105、潇洒飘逸---李白其人106、流行歌曲与诗歌文化 107、调查历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

论网络语言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论网络语言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孙柏转贴自: 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239更新时间:2009-6-17文章录入: admin] 越来越多的人正处在网络文化的新时代当中,而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也随着网络的扩展在一个新的时空里延伸。网络作为语言的一个载体,具有虚拟性、自主性、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等不同于传统语言载体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发展是当代语言生活中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相对于我们的真实世界和生活语言,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上用以交流的信息载体,由于其形成环境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带有与网络相适应的鲜明特征。 1、口语化 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虽然是书面的,但其实质更接近口语。网民们在网络中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就像是在现实生活中"打电话",它带有口语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语气词的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中语气词的使用随处可见,网民们在一句话的开头或结尾都常会使用语气词,有的时候还是两个语气词叠用。如: "哇噻,终于找到你了!","噢,我就说呢。"语气词的使用在日常口语中也很常见,但网络语言中语气词的使用与之相比似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网上交流少了面对面交流的那一份约束,网络语言常显得更加夸张,就语气词而言,不仅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而且还常常在后面跟上类似于"~~~"的符号,用以加强语气。

(2)方言词的大量使用。在网络语言中方言占据了流行的一角,并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赢得了越来越多网民的亲睐。由于方言在语音、语调和词汇上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字典里很少有标记这一类词汇的文字(有的方言甚至根本没有相应的文字书写形式)。因此,为了达到方言的音响效果,网民们常常利用谐音这一手段造出许多字的"新"用法。如: "麻烦介绍一下撒"(语气词,四川方言),"偶觉得还可以"("我"的意思,港台方言)。网络语言中的方言现象不仅能让操同一方言的使用者倍感亲切,有时还能利用其特殊的语音、语调造成幽默,新奇或是讽刺的效果,如下文中的例子采用谐音,就将方言普通话的腔调模仿的惟妙惟肖,例一: "亲爱滴,偶来了咯~~~",生动地表现了"小情人"间那种"粘乎乎"感觉。 (3)省音现象。网络语言中的省音现象与英语中的连读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英语中的连读只是将两个字的发音连在一起,并不因此减少一个因素。而网络语言中的这种省音现象不仅将两个字的发音连在了一起,还省去了一些因素对音节进行合并。在日常的口头交际中,由于语速过快人们有时会将两个字的音连起来发,听上去像一个字,用书面语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话,通常会还其本来面目,可是在网络语言中,这种现象却被网民们"临摹"下来了,如: "你不要老是酱紫嘛。"--"酱紫"是"这样子"的意思。 2、创造性 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词汇的严谨相比较,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运用者的自由,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语出惊人,令人瞠目,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上的创造力。网民们可以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张扬自己的个性以引起别人的重视,取得一定范围的认同,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为网民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网民展示个性的文字又丰富了网络语言的空间。网络语言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其独特的语言体式和风格表现在网络语言的词语、数字、字母、图形、音韵和中外语言的内涵延展、脱义和综合转换运用上,表现在句式的简短、倒装、创新和省略上。 (1)完全创新。例如:

实例网站技术脆弱性分析

1WEB网站扫描报告 1.1 综述 1.1.1测试目标 本次渗透测试的目标是对在信网关进行渗透性测试。从中发现可能的安全弱点,并给出修正建议。 IP地址: 在信网关: 1.1.2测试方法 本次测试主要通过扫描器、应用软件测试工具、自行开发的渗透性测试工具与人工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网站的端口,应用程序,系统,WEB应用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测试与评估,并针对每个找到的安全弱点,给出了具体的验证方法与解决方案。 1.1.3漏洞统计 共发现漏洞31个: SQL 注入1个(高风险) 账户安全策略不足 2个(高风险) 会话标识未更新1个(高风险) 程序代码漏洞1个(高风险) 跨站脚本XSS 4个(中风险) 检测到BEA WebLogic 1个(中风险) 登陆请求未加密6个(中风险) 检测到隐藏目录10个(低风险) HTML注释泄密3个(低风险)

发现可高速缓存的登录页面2个(低风险) 其中: 高风险漏洞5个 中风险漏洞11个 低风险漏洞15个 1.2 网页漏洞评估 1.2.1SQL注入

漏洞类型: 脚本程序漏洞 漏洞描述:经过简单的测试发现在统计分析->工号操作统计->工号登录统计下的工号对话框存在很多十分致命的注入漏洞,通过此类的安全漏洞我们在互联网区远程得到了该web服务器的主机最高控制权。以下是安全工程师测试中发现的严重注入漏洞: 通过SQL探测字符串输入‘ OR ‘1’=’1 并查询,返回得到数据库中所有用户的内容 临时性解决方案对文件中带入SQL语句的变量,应该使用replace函数剔除特殊字符,如下所示: replace(id,"'","''") replace(id,";","''") replace(id,"--","''") replace(id,"(","''") 这样把特殊字符过滤之后,就可以防止黑客通过输入变量提交有效的攻击语句了。 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利用以上的注入漏洞从互联网得到这台服务器的最高控制权,也就是相当于进入了xxxx省xxxxxxxxx内网,并且可以对内网的所有电脑主机发动攻击,但是因为渗透测试只是点到为止的安全测试服务,所以我们发现了该严重风险并没有继续利用(如有需要可以现场演示)。以下是利用注入漏洞以最高管理员身份进入该服务器桌面的截图: 1.2.2账户安全策略不足漏洞名称:账户安全策略不足

网络语言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手册

1 编号2015届高二2 3 湛江市第中学 4 研究性学习评价手册 5 6 7 8 9 课题名称:网络流行语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0 课题组长: 11 小组成员: 12 指导教师: 13 填表日期:2013.12.27 14 15

开题评审表(评审小组填写) 1 课题名称网络流行语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高二16班指导教师易小容班级 课题组成员 课题相关学科语文电脑社会 1.开题报告(书面) 立题的科学性√好□较好□一般立题的可行性√好□一般□较差报告表述√清楚□一般□不清楚任务分工√明确□一般□不明确活动计划内容√完成□一般□不完整计划进度√合适□一般□不合适课程活动形式√合适□一般□不合适预期成果√合适□一般□不合适 2.□头报告 ⑴开题报告陈述(15分钟,阐述课题研究计划) 条理√清楚□一般□不清楚学科运用√好□较好□一般语态仪表√好□较好□一般时间运用√合理□一般□较差 ⑵回答问题(5分钟) 应答能力□高√较高□一般正确性□好√较好□一般小组合作性√好□较好□一般时间运用√好□较好□一般综合评价(报告是否通过,提出修改建议) 报告通过,此报告表达清楚,完成表达了计划内容,报告主体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课题具有合适的计划进度与合适的预期成果,课程活动形式多样,唯有不足是时间运用得不够科学、合理。 开题报告成绩(五个等级) □A(100)√B(90) □C(80) □D(70) □E(60) 评审小组(签名) 2013年6月4日 2

课题实施过程评价表 1 课题题目:网络流行语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指导教师:易小容组长(含班别):课题组成员: 课题相关学科:语文电脑社会 1.课题组日常活动情况 目标完成√好□一般□较差 活动记录√完整□一般□较差 任务完成□好√较好□一般 2.小组成员参与情况 活动出勤率√100% □80~90% □80%以下 成员积极性√高□较高□一般 小组合作性√好□较好□一般 综合评价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和频繁,网民创造使用者张扬他们个性和魅力的网络流行语,其主要分为四类:数字类、字母类、文字类、符号类。新奇求异性、不稳定性和交际省力原则是它们的主要特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网民群体的更新,新的网络流行语又将产生和被使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起源类型特征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人类传播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传播时代。那些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思维灵活,喜欢新事物,冲上创新,不断创造出一些充满怪异情趣、生动活泼的新词,这些词在网络聊天中被网民们约定俗成后广泛流传,我们称其为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信息技术、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上所用的常用词语,如神马等。狭义的网络语言就仅指第三类。①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网络语言也仅是针对狭义的网络用语(网络流行语)而言。 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语言词汇库的扩展,是那些在日常应用着的语汇库中不存在的,首先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词语,或者是在日常应用词汇库中旧有的,但是在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词。网络流行语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具有一定的风向标的作用。 一.产生群体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超过台式电脑网民数3.8亿。 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上人群比重逐渐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该群体比重为17.7%,比2011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中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但主要还是以青壮年为主。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拥有IPv6地址数量为12499块/32,相比上年底增速达到33.0%,排名迅速上升,仅次于美国、巴西。② 网民中青壮年比例较高,从用户职业上来看,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他们活跃在网络上,其年龄、学历和职业结构使其具备了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年轻、有知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创新能力、个性、反叛精神。他们在网络上显示了其特有的智慧和才情。 二.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一)数字部分,抽象的数字经过想象力的组合排列产生新的诙谐活泼充满情趣的意义,大多数是运用汉字外文的谐音,或者通过特别的数字组合表达某种意义。(二)字母部分,通过字母组合利用汉语拼音首字母或者英文单词的字母大写或读音的谐音来表达某种含义。 (三)文字部分,它们是由汉字构成的新词或原有的词汇附加了新的意义。(四)符号部分,陈原《社会语言学》:“表示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特殊情景,不能或不满足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来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做出反应。”③ 数字类、字母类、符号类范围相对文字类范围比较小,三者举例如下:9494=就是就是596=我走了(数字谐音) BS=鄙视GGMM=哥哥妹妹(汉字首字母缩写) :-D=笑O(∩_∩)O哈哈~=哈哈(通过组合符号、字母等形成新的表情)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大全附简答计算)

一英文名词 ACK 确认 ADSL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ANSI 先进的加密标准 AP 接入点/应用程序 API 应用编程接口 ARP 地址解析协议 ARPA 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高级研究计划署)ARQ 自动重传请求 AS 自治系统/鉴别服务器 ATU 接入端接单元 ATM 异步传递方式 BGP 边界网关协议 CCITT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CDMA 码分多址 CHAP 口令握手鉴别协议 CIDR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SMA/CD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 CSMA/CA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 DDOS 分布式拒绝服务

DES 数据加密标准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NS 域名服务 EGP 外部网关协议 EIA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FCS 帧检验序列 FDDI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M 频分复用 FTP 文件传送协议 FIFO 先进先出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体制HDLC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HFC 光纤同轴混合(网) 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 HTTP 超文本传送协议 ICM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EEE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GMP 网际组管理协议 IGP 内部网关协议 IMAP 网际报文存取协议 IP 网际协议 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ITU 国际电信联盟 LAN 局域网 MAN 城域网 MPEG 活动图像专家组 MTU 最大传送单元 OSI/Rm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PF 开放最短通路优先 PCM 脉码调制 PDA 个人数字助理 PKI 公钥基础结构 PPP 点对点协议 RIP 路由信息协议 SMTP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SSID 服务集标识符 SSL 安全插口层,或安全套接层(协议)STDM 统计时分复用 STP 屏蔽双绞线 TCP 传输控制协议 TDM 时分复用 TIA 电信行业协会 TLD 顶级域名

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

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 基于网络的漏洞扫描器,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①漏洞数据库模块:漏洞数据库包含了各种操作系统的各种漏洞信息,以及如何检测漏洞的指令。由于新的漏洞会不断出现,该数据库需要经常更新,以便能够检测到新发现的漏洞。 ②用户配置控制台模块:用户配置控制台与安全管理员进行交互,用来设置要扫描的目标系统,以及扫描哪些漏洞。 ③扫描引擎模块:扫描引擎是扫描器的主要部件。根据用户配置控制台部分的相关设置,扫描引擎组装好相应的数据包,发送到目标系统,将接收到的目标系统的应答数据包,与漏洞数据库中的漏洞特征进行比较,来判断所选择的漏洞是否存在。 ④当前活动的扫描知识库模块:通过查看内存中的配置信息,该模块监控当前活动的扫描,将要扫描的漏洞的相关信息提供给扫描引擎,同时还接收扫描引擎返回的扫描结果。 ⑤结果存储器和报告生成工具:报告生成工具,利用当前活动扫描知识库中存储的扫描结果,生成扫描报告。扫描报告将告诉用户配置控制台设置了哪些选项,根据这些设置,扫描结束后,在哪些目标系统上发现了哪些漏洞。 2 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

2.1 概述 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器,扫描目标系统的漏洞的原理,与基于网络的漏洞扫描器的原理类似,但是,两者的体系结构不一样。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器通常在目标系统上安装了一个代理(Agent)或者是服务(Services),以便能够访问所有的文件与进程,这也使的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器能够扫描更多的漏洞。 现在流行的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器在每个目标系统上都有个代理,以便向中央服务器反馈信息。中央服务器通过远程控制台进行管理。 2.2 工作原理 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器通常是一个基于主机的Client/Server三层体系结构的漏洞扫描工具。这三层分别为:漏洞扫描器控制台、漏洞扫描器管理器和漏洞扫描器代理。 漏洞扫描器控制台安装在一台计算机中;漏洞扫描器管理器安装在企业网络中;所有的目标系统都需要安装漏洞扫描器代理。漏洞扫描器代理安装完后,需要向漏洞扫描器管理器注册。 当漏洞扫描器代理收到漏洞扫描器管理器发来的扫描指令时,漏洞扫描器代理单独完成本目标系统的漏洞扫描任务;扫描结束后,漏洞扫描器代理将结果传给漏洞扫描器管理器;最终用户可以通过漏洞扫描器控制台浏览扫描报告。 3 基于网络的漏洞扫描vs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基于网络的漏洞扫描工具和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工具,所具有各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们各方面都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逐渐诞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出现对汉语 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探究了网络语言的内涵和特征,并分析了 网络语言为汉语言文学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 现如今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语言恰恰就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而生的。网络语言 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且对人们的观念意识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作用。 一、网络用语概述 (一)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应用,促进许多新兴事物的出现、传播与普及。网络语言若离开信息技术,将难以得到普及,为人们所熟知。目前,网络语 言在人们的生活中占领着重要位置,很多人平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都用到了网络 语言。他们有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有的则是利用网络语言的言简意赅 表达自身惊奇、崇拜的感情等。比如“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句网络语言 就是出自一个小学生的作文,通过大众媒体等途径得到了传播,最终为人们所熟 知[1]。 (二)特征 网络语言特征众多,将汉语与英文相结合就是其中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方 式能够将特定的意思通过言简意赅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年轻人经常使用的一句 话“I服了you”,通常情况下用来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一些话或者行为显得很笨拙,却运用这种英汉结合又充满反语意味的形式说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此外,网 络语言也存在使用谐音的情况。通过谐音表达自身的情感以及意向。例如“你爸妈造(知道)吗”“粉丝(fans)”等。使用谐音式的网络语言可以给人一种诙谐的感觉,又 能较好地表达说话人的意图。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对于网民而言,网络用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且会随着自身以及相关衍生文 化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网络语言主要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运用符号、简写、外来词汇等方式对传统的词汇赋予的全新内涵,并创造出了一 些全新的词汇。也正因如此,网络语言在实际的应用上十分的灵活多变,并不会 受到传统语言规则限制,充分体现出了语言的个性。而无论是哪一门语言要想长 久的被人们传承与应用下来,就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网络语言的不断 发展与创新恰恰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型作用。尤其是网 络语言能够更加形象、更加生动的将人们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丰富了人们的语 言沟通形式,给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全新的乐趣[2]。现如今的年轻人时时刻刻都与 网络进行接触,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强,因此在年轻群体之中网络语言被 广泛应用。为此牛津词典之中每年都会收录一些全新的外来词汇与合成词,也就 促使了牛津词典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可以说网络语言的出现使汉语言文学 更加的丰富多彩。如,在网络之中人们常说的神马都是浮云,神马就是什么的谐音;木有就是没有的谐音;在网络论坛之中常看到的拍砖,就是指批评意见。灌

汉语言文学网络编辑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doc

汉语言文学网络编辑职业现状及发展前 景调研报告 编辑,是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通过文字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作为一名编辑,一般都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而且经常会在作家与出版商之间充当桥梁的作用。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汉语言文学网络编辑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我这次实习的岗位是中学语文编辑,在实习期间我了解到了现在传统编辑受网络编辑的冲击很大。因此,我就利用实习之便,对网络编辑行业进行了一次行业调查。 一、网络编辑 (一)职业简介 网络编辑,是网站内容的设计师分类、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发布,并且通过网络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网络编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职业,XX年首次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 (二)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网络编

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三)职业待遇 全国网络编辑平均月薪可达到XX元左右,不同城市略有差距。站点越小工资越少,大型的门户网站的编辑月薪可达到5000元以上;频道主编可达到8000元以上。 (四)网络编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1.需要懂得SEO的基础知识 对于网编人员来说不一定要很精通SEO,但是要知道SEO 是怎么一回事,包括内容的标题的设计、关键词加粗、文章内部锚文本的设置、关键词的布局等等,这些基础知识还是要懂得,虽然我们说用户体验最关键,但是如何然个搜索引擎更好的理解我们的内容也是关键的一环。 2.懂得线上营销的知识 对于一名合格的网编来说在编辑文章的时候不能就只是生搬硬套的,像木头似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假如网编都不知道目,消费者读了这篇文章,能产生消费欲望吗?能给我们的站点带来实质的价值吗?能给站点带来用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否则,写了没人看,那为何还写?所以,对于一名网编来说还是需要懂得一些线上营销的只是,要懂得抓住用户的心理,一步步将访客转换为我们的客户。 3.要知道怎样获得自己需要的写作材料

浅谈对网络语言的看法

浅谈对网络语言的看法‘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日益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年轻人是网络使用的最大群体和网络文化的创造主力,身为一个大学生,浏览智能手机中微信和腾讯的动态也是我每天的生活必要内容之一,其中就充斥着大量的网络用语。以我看来,语言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翻新的过程,自汉字被创造之后的几千年以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语言一直在完成着自我的超越。而如今网络语言的出现,我认为也是语言自我更新的一个必要阶段。很多人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对汉语的神圣性是一种亵渎,我认为其实不然,从宏观上看,汉语的发展一直是一个从繁到简的趋势走向。事物发展的本身就是带有包容性的,因此网络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这就说明网络语言其实具有着独特的魅力。社会发展充斥着矛盾和无奈,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充满压力,因此网络文化成了人们宣泄压力的一个渠道,这就不难说明为什么网络语言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词汇等等。同时网络语言本身也是有价值的,它对于研究当今人们的价值观、社会心态都具有参考意义。网络语言无法被禁止,会一直存在。有学者呼吁回归纯净汉语,这种对文化的忧虑有着积极的方面,但同时我们看到,这种呼吁也是适应不了大潮的,并且,正式汉语也没有在生活中消失,在重要场合和一些领域,正式汉语始终存在着,它的地位稳居不倒。可以这么说,网络语言逐渐入驻正式汉语,社会是具有先见性的,它如同一个筛子,会自动过滤出不符合社会前进滚滚浪潮的内容,而留下的,就是经过时间考验的长寿语汇。而语言的发展和保留,不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吗?综上所述,我认为人们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新背景下的新变化,用包容的态度看待新事物的发展。网络语言,人们何不笑对于此,且看未来几十年它将带给我们什么精彩,而我也相信,正式语言的地位不会因网络语言的冲击而岌岌可危。关于网络语言,我们敬请期待吧。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1、对联欣赏与写作 2、酒与酒文化的研究 3、青岛方言的研究 4、三国智慧的启示 5、毛泽东诗词的研究 6、怎样评价林黛玉与薛宝钗 7、三十六计的实际运用 8、服饰文化与人文精神 9、诗人李白(或白居易、杜甫等)的生命历程 10、余秋雨散文 11、流行歌曲词研究 12、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研究 13、苏东坡的生命历程 14、秋景与秋词 15、金庸小说赏析 16、鲁迅短篇小说研究 17、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研究 18、广告语言艺术浅探

19、网络文学之我见 20、中华文化对金庸创作的影响 21、区域文化流派研究 22、民间文学与作家作品 23、民间故事反映出的民族文化 24、文化类被遗弃的角落 25、我们生活中的广告 26、广告在生活中的真正作用 27、古典小说与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及文学考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8、孙子兵法在战争中应用 29、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 30、茶与茶道 31、茶与茶文化 宗教、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生活 中国姓名文化 姓氏文化 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红楼梦》中的诗词联语 唐诗宋词和民族音乐意境审美 从鲁迅小说看民族的劣根性 情海恨天——我心中的《红楼梦》

不公正的评价——由《三国演义》看曹操 山盟海誓生死相许---唐宋诗词中的爱情篇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豪迈洒脱---苏轼诗词研究 调查历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 民俗文化研究 古罗马神话---九大行星得命的由来 《红楼梦》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 建安风骨---三曹诗 网络文化的利弊 113、儒家思想分析 114、现代汉语字词音、形、义研究115、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116、标点符号研究 117、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 118、《史记》人物列传研究 119、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 120、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

网络语言的发展及演变

网络语言的发展及演变着名诗人北岛写过世界上最短的一首诗,诗名是《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网。无论你是否承认,这首诗完全概括了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无处不处于一张张硕大的网中。而“网络”这一张无形的大网正以它无法抗拒的力量和速度覆盖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不可避免地处于网络文化的新时代中,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也正随着这种趋势而步入一个新颖另类的时空。在网上,每一个冲浪者的语言行为和能力,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为了更好地运用网络语言,驾驭网络,人们展开了一场场研究和讨论。目前,针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比比皆是,形式各异的论着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涌来。而今天,这种潮流的推动下,笔者也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对网络语言的特征、演变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索,力求找出答案,为大家的网络生活开拓一片明朗。 一、什么是网络语言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语言。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那么网络语言又是什么呢它和传统的语言又有什么不同呢 你只要在百度搜索上输入“网络语言”,在你面前出现的词条将不下一百种,比较严谨全面的解释还是不多,下面这条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并在年轻群

体的推动下,神速发展。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 前面我们对什么是网络语言稍微做了了解,那么网络语言的现状又是什么样的呢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从表象和实质两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小组对网络语言做了一番调查和总结,觉得网络语言可以分成下面几大类。 1、数字型:一般利用谐音来达到转化目的。 2、翻译型:其实这在语言学上很常见,就是外来语,一般也是根据原文的发音,找合适的汉字代替。 3、字母型:造词方法仍是谐音,以单纯字母的发音代替原有的汉字。 4、符号型:多以简单符号表示某种特定表情或文字,以表情居多。 (一)词汇特征 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网络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易于输入和谐音的关系,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了加快交流的速度,在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时,一般不进行选择,而是在当前输入法默认的情况下就按了回车键,于是导致了一些有趣的谐音怪词的诞生,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而广泛流传开来。 1)英语谐音:用同音字母代表一个单词或字母组合乃至句子。, 2)汉语谐音 3)数字谐音: 4)“网虫”们随机使用的但已被圈内公认的各种缩略词。这些缩略语的来源主要是公认的缩写词汇,电传、传真英语的缩略符号或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