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可能性——日本建筑师西泽立卫访谈录

建筑的可能性——日本建筑师西泽立卫访谈录
建筑的可能性——日本建筑师西泽立卫访谈录

(李江:以下简称李,西泽立卫:以下简称西泽)2010年普列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之一,另一位为妹导和世

李:我对日本建筑界有两个很深的印象。一是建筑师队伍积累雄厚。在各个年代层都拥有几位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建筑师,这在其他国家是少见的。二是建筑师分代比较明确。年轻一代无论是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还是为反抗而反抗,都有意识地与上一辈建筑师保持距离。西泽先生出生于1960年代中期,是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你在大学学习建筑的1980

年代正是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盛行的时期,当时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潮流的呢?

西泽:1980年代前期流行后现代主义,当时我还不是大学生,所以后现代主义对我来说是后来的追加体验。研究生时期我读了罗伯特·文丘里的书,觉得非常有意思。他对学生时期的我影响很大。

李:你是指文丘里的理论,不是作品?

西泽:对,主要是理论。他也有一些好的作品。文丘里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工作。首先他无视“历史”。例如他对罗马风建筑、巴洛克建筑、柯布西耶和赖特的现代建筑是等同看待的,完全打破了当时的历史观。另一方面他很重视“历史”。他的理论论及了西方建筑历史中几乎所有的东西,视野之宽阔,令人惊讶。另外,他研讨美国建筑、欧洲传统建筑,对建筑的“表皮”进行了分析,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新的视点。

李:1960年代正是“现代主义”最盛行的时候,大家对功能、空间、结构等建筑内部的东西很重视,奉若神明。

西泽:对,文丘里发现了不同于一般人考虑的、全新的建筑体系。他用“表皮”来分析建筑。本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建筑一定是有外皮的。可当时只有文丘里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的想法很有个性。

李:他的代表作品“母亲的住宅”立面就很有新意。

西泽:对。但从根本上来讲他主要还是理论上的贡献。文丘里非常喜爱建筑。他评价建筑时,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判断这个建筑是否重要,而是强调这个建筑对自己是否重要。用这种自己建立起来的体系对历史上的建筑进行评价,完全不用“历史”的审美体系,因此,可以说文丘里是完全无视“历史”的。这给我很大的启发。

李:1980年代后期,解构主义的影响力非常大,特别是1988年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解构主义建筑”的展览。

西泽:1980年代后期解构主义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正在大学学习。当时可以说解构主义来势凶猛。但我对解构主义没有一点儿兴趣。1988年解构主义的那个建筑展览,屈米、里勃斯金德、埃森曼、盖里、OMA都参加了。我只对OMA感兴趣。当时OMA被归类到解构派里,可我认为OMA的建筑和其他解构主义建筑师有根本的不同。我完全倾向OMA。实际上,在

1980年代后期的日本,你很难不受到雷姆·库哈斯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谈论库哈斯。受到的影响有各种各样,我想大家主要还是通过库哈斯感受到了建筑的乐趣。大家从库哈斯那里重新学习了“历史”.是他复苏了历史上的建筑运动。在他登场之前,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经常谈论“引用”,“记号”,“切断”,“脱构筑”等,具体的设计手法则非常陈腐,解构主义也基本上是后现代主义的延续。我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在库哈斯以前,我们以为20世纪初的现代建筑运动是禁欲主义的,枯燥无味的运动,经过库哈斯,我们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像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就非常有意思。当然,他的建筑实践,像“拉比勒脱公园落选案”、“法国国家图书馆方案”等在设计方法论上也给大家巨大的冲击。总的来说,大学时代我比较喜欢文丘里和库哈斯。

李:在大学时期你曾去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实习过一段时间,伊东丰雄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西泽:我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暑假非常唐突地给伊东建筑事务所打电话,联系去做临时工。实际上我大学4年间对建筑都没有太努力学习,当时对伊东先生也没有太深的认识。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只是对伊东立足于考虑“现在”的设计姿态所吸引吧。他从不仿效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建筑,已经建起来的建筑,或者说像后现代那样已经形成的潮流。伊东经常考虑的是“现在”的建筑。简单地说就是面向“现代”的一种设计姿态。我打完电话后就去了他的事务所实习,这样就与伊东先生有了一起工作的机会。对我来说,伊东是我第一个面对面接触的建筑师。以前我对建筑师的理解都是从杂志、书本上得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伊东丰雄对我的影响非常重要。毕竟书本上的接触与面对面的交流是完全不同的。

李:具体说怎么不同呢?

西泽:有一次我去参观伊东丰雄的自宅“银色住宅”,晚上就在伊东家里边喝酒边聊天。伊东先生喝得有些醉了,话特别多。我也很兴奋。在说到什么的时候,他突然一下捏扁了手上的铝合金啤酒罐,举着对我说:“建筑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我吓了一跳。当时桌上还摆着威士忌,日本清酒的酒杯。我就举起威士忌酒杯冲着伊东先生说,“这个不行吗?”伊东摇头。我又举起了日本清酒酒杯,伊东还是摇头,晃着手里捏得变了形的啤酒罐。我好像一下悟了过来,理解了伊东建筑的本质。

李:伊东在追求一种轻盈的建筑状态。

西泽:是这样。伊东先生说建筑非得像啤酒罐不可,他是说建筑存在的状况应当像啤酒罐,要非常轻,而且看起来很弱很容易垮掉的样子。相比起来,威士忌酒杯非常古典漂亮,堂堂正正。陶瓷的日本清酒酒杯民间工艺品味道太浓。我想可能是这个原因。当然伊东先生并不否定工艺品的建筑,古典的建筑,但这些不是他应该去做的建筑。他也不会去说这些建筑的好话。他用自己的视点去判断东西的好坏,有独立的历史观和独立的人格,这一点我非常喜欢。通过建筑,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世界,我想这是伊东给我的启发。他对已经形成的“历史”,不是去跟从,当然也有跟从的时候,但要通过自己的判断,非常的个人主义。在伊东事务所我还认识了妹岛和世。那时她刚从伊东事务所独立出来,有时偶尔回到伊东事务所来看看。那时她没有什么设计工作,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就在伊东事务所休息的时候到她的事务所打临时工。这样我在两个事务所同时工作了一段时间。

我感到妹岛和世是做事业的人,她很有干劲,充满了爆发力。当时日本也处在泡沫经济最高潮的时期,到处都沸沸扬扬,可不像现在这样没有生气。

李:你在妹岛和世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5年后,于1995年和妹岛一起成立SANNA,作为合伙人开始共同设计,1997年后又成立了西泽立卫建筑设计事务所独自开展活动。除此以外,你还与其他一些建筑师进行合作设计。也就是说用个人、组合、网络的方式同时进行,这些不同的工作方式对建筑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西泽:我觉得做设计有时像谈话一样,有了一个话题或者想法后需要培育发展下去。一个人说下去和两个人一起说是不一样的。另外谈话的对手不同,话题的展开方向也会发生变化。建筑像孩子一样,一个人培养,两个人培养,三个人培养,这个孩子的性格会不一样,所以我认为各种设计方式都值得尝试。

李:和同时代的建筑师相比,我觉得你的作品对空间非常关注。

西泽:我很喜欢空间。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空间,有的是建筑产生的空间,也有一些不是建筑产生的空间,有旧的空间,也有新的空间,总之有各种各样有意思的空间。我很喜欢参与空间的创造,希望能做一些同样有魅力的、毫不逊色的空间出来。虽然建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空间以外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但空间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很明确的。

李:你认为什么样的空间具有魅力?

西泽:我喜欢的空间很多,比如说我比较喜欢一种开放的、有公共性的空间,与许多人有关系,许多人进进出出,有公共性的、交流的空间,例如咖啡馆、露天茶室,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出,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同时它又有私密性的一面。也就是说大家虽然聚在一起,同时也在做自己的事情。有看书的人,有等朋友的人,也有谈话的人。各种各样的私密性空间同时存在,而整体又是一个公共性的开放的空间。这样的空间我感到非常有魅力。

李:西泽先生在“市川公寓”里配置了各种不同形态的空间,这些空间形态是如何生成的?

西泽:比空间形态更重要的是空间的状态。我首先对空间的状态感兴趣。空间的状态与功能、性质有关。例如一个大的空间,是一个独立的私密性的空间。如果将它的中央捏细,变的像哑铃那样两头大中间小,就形成了两个独立的,既有私密性的,同时又相互连续的空间。在“市川公寓”的方案里我关注各住宅空间的关联性。当然这样的作法引起了空间形态的变化。我对与空间状态没有关系的空间形态不感兴趣。就像解构主义的建筑空间,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可与功能、状态、私密性、公共性等没有关系,是一种装饰性的形态,没有什么意思。

李:西泽先生在设计中对建筑的外在形态如何考虑?比如立面、体量、形态,还有材料的运用。我觉得你对材料的应用比较多样化,并不局限于玻璃和金属。比如在“周末住宅”里你使用木,给人有种新鲜的感觉。在天津的别墅里你又考虑使用砖。

西泽:对于材料的应用,我是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的。现在天津的别墅考虑用砖,主要是对具体环境的提案。希望建筑能够与周围环境相联系,如果限定材料,在任何环境里都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是不可以。但材料有很多种,可以让建筑表现丰富一些。建筑的外部很重要,像建筑的立面、形态、体量比起建筑内部更具有社会性。建筑有点像山,在一个环境里,有一座山没一座山风景完全不一样。同样,建筑的体量非常大,和街区相关联,拥有改变街区的力量,其外观具有社会性。但在日本,很多建筑的外观最终都是由业主的兴趣决定,比如说业主喜欢和式建筑,建筑的立面就是“和式“的;邻居喜欢北欧的风格,建筑的立面就是“北欧式“的,那么街道就会变得乱七八糟,对此我抱有疑问。

李:也就是说应当由环境,由社会的一方来进行更多的思考,或者说由建筑师作一些更客观的思考。

西泽:对,也许是建筑师的主观吧。但建筑的外部应当和周围环境相关联,既要与环境有连续性,又应当与环境有一定的独立性,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

李:西泽先生屡屡提到周边环境。实际上,西泽先生的作品很多也都是以基地、周边环境的特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像“江田集合住宅”方案,你将低层建筑铺满基地,采用中庭方式防止基地旁边轻轨电车的噪音。由于基地很不规整,由此在空间和形态上产生了建筑的个性。

西泽:是这样。虽然在考虑建筑的时候有许多重要的事情。对我来说,基地、周边环境、设计条件、建筑体量的大小、建筑面积这些东西非常重要。根据不同的项目,侧重点有所不同。并不是将所有条件均等地考虑。有的项目环境非常有特色,有的项目在规模上有特点,像一些特别小的住宅。有时候业主有一些特别有个性的人生观,有的项目设计条件很有意思。

李:在天津“伴山人家”项目上你是如何考虑设计条件的?

西泽:其实某个项目的设计条件重要不重要,要看各个建筑师如何理解。天津“伴山人家”项目在设计条件上有很个性的地方,像它的别墅建筑面积非常大,有600m2,非常有特点,在日本没有设计这么大面积别墅的机会。这对于作为日本建筑师的我来说是一件可以发挥的事情。另外,从业主的要求来看,这个别墅像是一个4居室的住宅,比较普通。但是我们通过增加各种用途的房间,让设计条件产生个性。另外,建筑师们在街道和住宅之间插入了一个被称之为“阈”的过渡空间,这个临街的“阈”可以是展示,或商店,或咖啡馆,或办公,总之有多种用途。这也是让设计条件产生个性的一个想法。设计条件对建筑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力。不是说所有情况下设计条件都很重要,设计条件重要的时候非常多。

李:西泽先生的作品轻盈、光滑、柔弱,给人一种临时建筑的感觉。这是来自日本木造建筑的传统吗?

西泽:建筑是一种很昂贵的东西,不能够1年以后就拆掉或厌烦。所以我觉得建筑本身应当坚固、长久。问题是建筑的存在方式。东京涉谷的建筑都非常轻、弱,像临时建筑一样。我想日本人不太可能像意大利人那样去做厚重的建筑。日本建筑师一定会用某种方式去表达建筑的轻盈感。但这不是说建筑能够简单地毁坏。这只是建筑存在方式的一种表现。这

可能有日本传统的一面。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思考,我也说不清楚。在国外工作,和外国建筑师的设计有了比较后,我对此有更深的感触。

李:西泽先生现在活跃于世界各地,在美国、西欧和中国都有设计项目。在海外做设计,方法上与日本有什么不同吗?

西泽:本来应当有所不同,但现在我们还没有能顾及。可以说海外和日本用的基本上是同样的方法。

李:在海外的设计实践中,你如何对应所在国、所在地的“地域性”问题?

西泽:“地域性”的问题非常重要,但是由“地域性”向建筑形态转化有很多方法。我不认为在西班牙就一定得用西班牙瓦才叫“地域性”。比如西班牙的“地域性”可以是蓝色的天空,红色的土壤,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像“。地域性”的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创造”的问题,建筑师对各个地方的“地域性”问题要给予回答,而“想像”的工作,建筑师也必须自己做出提案。当然“地域性”问题绝对要与环境有所关联,但我不能同意因为建筑是在日本,所以就应当是“和式”的想法,完全没有想像力和探索精神。在日本的传统街区里做一些好像是和风建筑,好像又不是和风的建筑,我觉得这种作法反过来是破坏传统街区的。

李:比如在欧洲,你的建筑如何与环境相联系呢?

西泽:基本上没有设计上的直接引用。我经常考虑的是能不能有更间接一些的关系。比如说建筑通过某种媒介与所在地域的气候、风土有一些连续性。在西班牙巴伦西亚近代美术馆的扩建设计中,考虑到巴伦西亚的气候很炎热,我用半透明的很薄的有孔金属板将旧的建筑覆盖起来,形成一个“半室外空间”。光、风、雨都能渗透进来,像大树下荫凉的地方一样。另外,这个“半室外空间”也是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在巴伦西亚,街道非常狭窄细长,很少有广场。我们通过设置一个广场一样的大空间将美术馆和老城区连接起来。当然还有很多别的呼应环境的方法,例如用外观、体量等。

李:现在西泽先生在海外的工程恐怕比日本国内的工程还多吧,这是什么原因呢?

西泽:恐怕和日本的经济不景气也有关。另外,我们主要通过竞赛才能获得项目。由于我们的表现力比较弱,在日本的基本上都落选了。海外的大多数也输了。如果说海外的竞赛比日本强的地方,就是他们对我的表现力没有抱太大希望,他们知道我的英文说不好(笑)。美国建筑师非常会自我表现。

李:你说的表现力是指建筑师语言、体态动作的表现力,不包括设计上的表现?

西泽:设计表现也一样。美国建筑师常常采用三维的、动画的表现手段。我们的图纸表现力很弱,像白纸一样,很多地方看不明白(笑)。

李:图面的线条很细,粗细也不分。远一点看什么也看不清楚(笑)。

西泽:对,很靠不住的样子(笑)。这也许是我们失败的原因。

李:好像西泽先生至今为止没有写过书,也没有把自己的设计思想完整归纳的文章。这让我想到建筑师有3种类型,有的建筑师是理论先行,先写后做;有的是先做后说;有的则一生沉默寡言。你觉得自己是哪一种类型呢?

西泽:我写的东西确实不多。我想可能是受妹岛和世的影响吧,她不太写和说。不过我还是希望能将自己的设计言语化。现在没这样做,一个原因可能是作品还不多,另一个原因也许是还没有最后明确什么是自己要的东西,现在我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另外,如果先做理论,然后按照这个理论去做建筑,我觉得太受束缚,我不适合做这个类型的建筑师。我想我还是根据各个项目的具体条件,发现一个有趣的构思,就在设计中培育、展开,在建筑中彻底纯粹地表现出来。□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

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浅析当代建筑设计大师设计风格

浅析当代建筑设计大师设计风格 建筑大师:贝律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摩天大楼,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作品代表作之一:“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前的水晶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法国是艺术的摇篮,卢浮宫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杂志上看到了卢浮宫的真面目,惊叹之余,我把目光投向了那座玻璃结构的金字塔。我喜欢这个作品。为什么这里会有金字塔?又是谁想到把“金字塔”搬到了卢浮宫前?放在这里寓意何在? 带着好奇我翻阅了有关的图片和资料,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难以想象的是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更另我欣喜的是这么伟大的建筑物设计师是贝律铭,他出生在中国,祖籍是苏州,苏州的园林世界文明,可以说贝律铭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由于家庭条件好,父亲是当时香港银行分行的行长,很自然他得到了出国的机会,但是他在出国后,放弃了金融行业的学习,而是选择了他喜欢的建筑。也许是兴趣,也许是努力,他取得了成功。他的作品遍布了很多国家。可以说他是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也是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在了解了有关方面的资料后,我明白了那么庞大的玻璃结构金字塔除采光、挡风遮雨等功能上的意义外。有一重艺术意义,那就是既要与卢浮宫相衬,又要保存卢浮宫的面貌,从历史悠久上看,金字塔可以和卢浮宫相衬;从建筑规模上看,二十一米的高度所展现的气势也可以和卢浮宫相衬;至于材料选择玻璃,我想那正是要保存卢浮宫的面貌,透过巨型玻璃结构的金子塔,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气势壮观的卢浮宫。 我们知道,建筑是要考虑环境的,好的建筑必定要和所处的环境相融合。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至上主义情结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至上主义情结 收稿日期:2009209204 作者简介:路艳红(19822),女,助教,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山西榆次 030600 路艳红 摘 要:通过分析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经典作品,阐释了其设计理念、表现手法与马列维奇至上主义作品 的联系,解读了何谓“无物象的创造”,表达出二者设计过程中的至上主义情结。通过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建筑作品,并对我国的建筑设计具有启发意义。关键词:无物象,至上主义,设计理念,空间中图分类号:TU 286文献标识码:A 1 至上主义绘画 至上主义绘画的创始人公认为俄罗斯的卡西米尔?塞维里诺 维奇?马列维奇(K asim ir Severionovich Malevich ,1878年~1935年)的第一件至上主义绘画是《黑色正方形》。这是在一张白纸上用直尺画上的一个正方形,再用铅笔将之均匀涂黑。这一极其简单的几何抽象画,引起极大轰动,人们纷纷叹息“我们所钟爱的一切都失去了……我们面前,除了一个白底上的黑方块以外一无所有”。马列维奇却认为:“它提供了最纯粹的感情表现,同时又取消了习惯上接收的对象。对象本身对他而言就是无意义的,而意识的观念也是无价值的,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感情”。 1918年,马列维奇的著名作品《白底上的白色方块》问世,这一作品标志着至上主义的终极作品。他彻底抛弃了色彩的要素,白色成为光的化身,那个白底上的白方块,微弱到难以辨认的程度。所有的时间、空间、物质在这里都变得毫无意义,这是一种难以用肉眼看见,难以用心灵体察,难以用感觉品味的境地,是至上主义精神的最高表达,是对无物象创造的声明。 自1919年~1926年,马列维奇完成了他的三部重要理论著作,分别是《论艺术的新体系》《上帝没有被推倒》和《非具象世界》。在这三部著作中,马列维奇阐明了至上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正如他在《非具象世界》中这样写道:“对于至上主义者来说,客观世界中的一切视觉现象本身都是无意义的,只有感觉才是具有意义的”“感觉是决定因素……于是艺术发展到非常客观物象的表现———至上主义”“至上主义重新恢复了纯艺术。纯艺术在时间的进程中,曾被一堆‘物质的东西’弄得面目皆非,晦涩难懂[1]”。毫无疑问,当时的马列维奇坚信自己不仅超越了绘画的传统,而且超越了传统绘画赖以存在的整个物质世界。在《论艺术的新体系》中马列维奇骄傲地宣称:“我已冲破蓝色局限的乌黑而进入白色……我已征服和摧毁了太空的界限,我做了一个口袋,把色彩都装进袋里,还在袋口扎了结,往前飞!在我们的面前是白色和畅通无阻的太空,是没有终极的世界[2]”。 2 妹岛与西泽的至上主义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都是伊东丰雄的弟子,1995年他们合伙 成立了共同的事务所SANAA 。对于解读SANAA 的作品,我们通常会感到十分的困难。他们的建筑令人有些忐忑不安,但并不是因为复杂,恰恰相反,其建筑剥去了深层次的修饰夸张,是如此的简单直接又令人难以理解。当你试图走进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世界时,令你惊奇的是无需任何努力,你已经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以至于探究的过程似乎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建筑的幻想就这样出乎意料地消失,什么也不曾留下。 或许我们可以听听奥斯本斯基在谈论《老子》时所说的话:“道是一个无角的巨大方形,伟大的形象是没有造型的[3]”。所有的至上主义造型基本上都是源自于方形:长方形是方形的延伸,圆形是方形的自转,十字形是方形的垂直与水平相交。马列维奇 以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纯粹的几何形体和单纯的黑白,将传统的绘画创作还原到了绘画本身;妹岛与西泽也努力将建筑设计的传统演绎回溯至其最初的无形。二者在此似乎产生了共鸣。我无法证明妹岛与西泽的设计思想就是受到了马列维奇的影响,但是妹岛与西泽对正方形、圆形这些几何形体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从“李子林住宅”“金泽21世纪美术馆”“周末度假屋”“公园咖啡厅”“阿尔?梅勒剧院”“卢米埃公园咖啡厅”“托莱多艺术博物馆玻璃亭”“巴伦西亚近代美术馆”到“矿业同盟区管理与设计学校”“直岛町客运站”都离不开方形、圆形的身影,这些单纯的方、圆,让人感觉到建筑从未有过的直白。 至上主义绘画在艺术史上第一次向我们传达了纯粹的和完整的精神体验,画面中没有任何迷惑和欺骗人的东西。在妹岛和西泽设计的建筑作品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这种纯粹。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轻松、无意识地将简约和精准联系在了一起———这种精准正产生于建筑的真实性。建筑空间为人所用,不同的人会赋予建筑不同的功能,如果“将房屋的形式简化,只留下其作为房屋的一些基本功能,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塑造居住空 间,个体内部的多样性就会呈现出来”[4] 。那么建筑也就剔除了哗众取宠的矫揉造作,真正做到忠实于自己。 3 无物象的创造 在SANAA 设计的建筑中,到处都渗透着这种“纯粹”的理念。这种“纯粹”让在其中的人和物以及一切活动变得更加容易。在他们的作品中,空间延伸表现出的深度洞察力与文化行为的承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建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区域,其表现出的中庸的特征使得它们的用途很明了,同时又可以有很多的用途。他们的建筑由于没有与其用途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也就具有一种抽象的物质特征。这种设计倾向在妹岛和世早期的成名作“再春馆制药女子公寓”中就可以找到。巨大的矩形盒状空间内,马桶、盥洗盆、全身镜和厨房设施被零散随意的放置,看起来像自然界中的小岛。 在SANAA 设计的“森山住宅”(2002年~2005年)中我们找到了更为有趣的现象,如果把“森山住宅”的平面图加以提炼之 后,我们可以发现它和布林奇?帕勒莫的绘画《无题,8个红色方块的组合》是惊人的相似。而帕勒莫的作品明显是受到了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影响。2006年,紧随其后的设计作品“矿业同盟区管理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完整版)国内外十大平面的设计大师

1、福田繁雄 国际著名设计大师 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会员 日本图形创造协会主席 国际图形设计协会会员 设计艺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1932年生于东京 1951年毕业于岩手县立福冈高等学校 1956年年毕业于东京国家艺术大学 1967年IBM画廊个展(纽约) 1982年应耶鲁大学之邀担任客座讲师 1997年日本通产省设计功劳奖——紫绶勋章 1998年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评委 2006第7届金蜜蜂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国际评委 福田繁雄教授是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享誉世界,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行的每一平面设计教材中几乎都能发现他的作品。福田繁雄的设计作品在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地广为展出,荣获多种褒奖,其中包括华沙国际招贴画双年展金奖、第九届日本艺术节奖、21届奥运会国际纪念币设计竞赛一等奖、美国国际招贴画展览奖等。多次获国际性大奖,包括: 1972年华沙国际海报展金奖; 1976 年教育部新人艺术促进奖; 1985年莫斯科国际海报展金奖; 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报展大奖; 1995年赫尔辛基国际海报展大奖等; 2005年台湾国际海报设计大奖;

他创作的大量招贴画使他饮誉全世界,成了国际上最引人注目、最具有个性特征的平面设计家。福田的每一种新观念都是他不断探索,尝试不同可能性的方法的结晶。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每一批作品都反映出他主观想象力的飞跃以及他控制和营造作品的匠心。他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 福田繁雄既深谙日本传统,又掌握现代感知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令人着迷,同时又极其简洁,具有一种嬉戏般的幽默感,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由于他在设计理念及实践上的卓越成就,福田繁雄教授被西方设计界誉为“平面设计教父”。 2、田中一光 1930年生于日本。1950年毕业于日本京 都美术学院,后与人合作创办日本设计中 心。1960年成为该中心的艺术指导。1963 年成立了田中一光设计工作室。曾在 " 日本之历史" 大型博览会(大阪)、 "海 洋文化"博览会(冲绳)中负责整体设计, 在日本Seibu艺术博物馆、纽约Cooper 协会、洛杉矶文化交流中心和巴黎 Public博物馆举办过个人展,曾获得华 沙国际海报双年展银奖、东京ADC(广告联盟)优秀奖。 田中一光是日本设计协会、AG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成员,日本卓有成就的平面设计家,对战后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在世界平面设计界中,占有相当的地位。他把现代设计观念揉和到日本传统艺术中,作品带有明显的个性:优雅、素净和单纯,富有一定的表现主义色彩,设计语言简洁洗练、意境清新、形式优美,在融合东西方传统美学观念与东西方文化特征之间,有独到的思路与手法,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以及鲜明的个性,在日本设计界掀起了一场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运动。 3、冈特·兰堡(Gunter Rambow) 德国设计大师,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 动作用,设计界、设计理论界的人们称德国为现代设计和 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他的作品的独特风格、视觉语言的 魅力、表现形式的创造力,被称为世界杰出的“视觉诗人”。

居住原理——西泽立卫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行为之下——西泽立卫 行为之下——西泽立卫 摘要: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及作品——森山公寓:受东京超级碎片城市结构的启发,西

泽立卫的新型综合住宅区的设计与以往传统公寓住宅区的结构截然不同,他设计了一个崭 新的住宅机体,使每一套房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关键词:西泽立卫森山公寓公共性空间 西泽立卫是一批富有才气和创新能力的激进青年建筑师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在80-90 年代浮出水面,之后迅速窜红而一跃成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西泽作品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建筑师对待空间的态度和考察空间的 方式。日本建筑评论家五十岚太郎说,西泽考察空间的方式是很具独创性,他仿 佛站在一架变焦相机的背后,不断调整变焦,不断改变放大缩小的倍数,从而观 察到别样的,丰富多彩的空间状态。西泽说虽然建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空间以 外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但空间对他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很明确的。 西泽喜欢的空间是一种开放的,有公共性的空间,与许多人进进出出,有公 共性的,交流的空间,比如咖啡馆,露天茶室,人们可以自由的进出是一个公共 的空间,同时,又有私密性的一面,人们聚在一起,同时也在做自己的事情。有看书的有等朋友的人,也有谈话的人,各种各样的私密性同时存在,而整体又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的空间, 他关注的正是这种状态,而不是空间形态,比如解构主义建筑空间,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可 是与功能,状态,私密性.等没有关系,是一种装饰性的形态,这是西泽不喜欢的。 西泽他自己说大学期间比较喜欢文丘里和库哈斯。首先,文丘里无视历史,同等的看待罗马风建筑,巴罗克建筑,柯布西野和赖特的现代建筑,完全打破了当时的历史。虽然他很重视“历史”。他评价建筑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判断一个建筑是否重要,而是强调这个建筑对自己是否重要,用自己建立的体统对历史上的建筑进行评价,完全不用“历史”的审美体系,也就是完全无视“历史”。这给他很大的启发。 80年代后期他在大学学习,解构主义刚开始流行,来势汹汹,但他对其没有一点兴趣。1988年解构主义的那个展览,屈米,盖里,艾森曼,OMA,都参加了。他完全倾向于OMA,认为OMA和解构主义有根本的不同。他通过库哈斯感受到了建筑的乐趣,从库哈斯那里重新学习了历史,它认为库哈斯复苏了历史上的建筑运动,库哈斯的实践如“拉维莱特公园落 选方案”“法国国家图书馆方案”设计方法论上也给他巨大的冲击。 研究生一年的暑假,他到伊东丰雄事务所联系作临时工,他说当时对伊东也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可能是为伊东立足于考虑“现在”的设计姿态所吸引。伊东从不仿效历史上的已形成的建筑,是一种完全面向现在的姿态,伊东是他第一个面对面接触的建筑师,以前对建筑师的理解都是从杂志,书本得到的,从这个意义上伊东对他的影响非常重要。 伊东用自己的视点去判断东西地好坏,有独立的历史观和独立的人格,伊东通过建筑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世界,这是他给西泽的启发,伊东对已经形成的历史从不去跟从,当然也有跟从的时候,但是那要通过自己的判断,非常的个人主义。 在伊东事物所的时候,他认识了妹岛和世。那时妹岛刚从伊东事务所独立出来。有时偶尔去看看。那时妹岛没有什么设计工作。西泽觉得妹岛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在伊东事务所休息的时候,他又去妹岛的事务所打临时工,这样他同时在两个事务所工作,后来在妹岛事务所工作了五年后,即1995年他们合伙成立了共同的事物所SANAA,1997年西泽同时也成

日本建筑师坂茂

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催生了世界首例的「纸的建築」,坂茂还將其应用在阪神地震后搭建的临 时建筑及恆久建築物上。 一九八六年,从美国留学归国的坂茂,在Alvar Aalto特展的会场设计,因为经费有限,无法使用芬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Aalto爱用的木材,他以纸管作为展馆的內墙、天花板及展示台,這次的经验,让坂茂意外发现纸管的强度远超过想像,进而孕育「纸建筑」的创作原点。 一九八九年,名古屋设计博览会馆,展馆虽不大,但却让坂茂首次实现纸建筑的梦想,他以四十八支外径三十三公分、厚度十五公厘、長度四公尺,表面经过蜡纸防水加工的紙管,重现江戶時代造园名家所设计用來欣赏水琴窟的东屋。这座纸建筑,白天里,一束束屋外的光线透过纸管间的空隙照射屋內,入夜之后,建筑物本身就像一座大型灯具,朝向四面八方射出四十八条灿烂的光束。 二○○○年德国汉诺威万国博览会占地五千平方公尺的日本馆,坂茂采用纸建筑,让世人重新评价我们身旁熟悉的素材,发挥纸柔软的特性,创造出美观、坚固而低环境负担的新可能性。 坂茂不仅在建筑上有杰出的表现,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曾任联合国难民高等委员会(UNHCR)顾问的他曾说过:「二十世纪的建筑大师为大众建造公共建筑,而冷战后一代的建筑师应该为少数人服务,例如种 族冲突的受害者和无家可归的人。」 表现在行动上,他运用纸建材轻巧、组装迅速的特质,为阪神大地震的災民设计纸教堂及临时房屋,也为非洲庐安达难民搭蓋避难所及住家;「纸建筑」在他的理念中,已不单纯是一种结合高科技的创作,更 深含对人类社会的关怀与责任。 PAPER ARBOR - Nagoya, Japan, 1989

建筑的可能性——日本建筑师西泽立卫访谈录

建筑的可能性——日本建筑师西泽立卫访谈录 (李江:以下简称李,西泽立卫:以下简称西泽)2010年普列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之一,另一位为妹导和世 李:我对日本建筑界有两个很深的印象。一是建筑师队伍积累雄厚。在各个年代层都拥有几位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建筑师,这在其他国家是少见的。二是建筑师分代比较明确。年轻一代无论是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还是为反抗而反抗,都有意识地与上一辈建筑师保持距离。西泽先生出生于1960年代中期,是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你在大学学习建筑的1980年代正是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盛行的时期,当时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潮流的呢? 西泽:1980年代前期流行后现代主义,当时我还不是大学生,所以后现代主义对我来说是后来的追加体验。研究生时期我读了罗伯特·文丘里的书,觉得非常有意思。他对学生时期的我影响很大。 李:你是指文丘里的理论,不是作品? 西泽:对,主要是理论。他也有一些好的作品。文丘里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工作。首先他无视“历史”。例如他对罗马风建筑、巴洛克建筑、柯布西耶和赖特的现代建筑是等同看待的,完全打破了当时的历史观。另一方面他很重视“历史”。他的理论论及了西方建筑历史中几乎所有的东西,视野之宽阔,令人惊讶。另外,他研讨美国建筑、欧洲传统建筑,对建筑的“表皮”进行了分析,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新的视点。

李:1960年代正是“现代主义”最盛行的时候,大家对功能、空间、结构等建筑内部的东西很重视,奉若神明。 西泽:对,文丘里发现了不同于一般人考虑的、全新的建筑体系。他用“表皮”来分析建筑。本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建筑一定是有外皮的。可当时只有文丘里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的想法很有个性。 李:他的代表作品“母亲的住宅”立面就很有新意。 西泽:对。但从根本上来讲他主要还是理论上的贡献。文丘里非常喜爱建筑。他评价建筑时,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判断这个建筑是否重要,而是强调这个建筑对自己是否重要。用这种自己建立起来的体系对历史上的建筑进行评价,完全不用“历史”的审美体系,因此,可以说文丘里是完全无视“历史”的。这给我很大的启发。 李:1980年代后期,解构主义的影响力非常大,特别是1988年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解构主义建筑”的展览。 西泽:1980年代后期解构主义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正在大学学习。当时可以说解构主义来势凶猛。但我对解构主义没有一点儿兴趣。1988年解构主义的那个建筑展览,屈米、里勃斯金德、埃森曼、盖里、OMA都参加了。我只对OMA感兴趣。当时OMA被归类到解构派里,可我认为OMA的建筑和其他解构主义建筑师有根本的不同。我完全倾向OMA。实际上,在1980年代后期的日本,你很难不受到雷姆·库哈斯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谈论库哈斯。

世界五大知名平面设计大师

世界五大知名平面设计大师戴帆用天才向极峰探险

绝对自由的创造: 诙诡谲怪,道通为一”戴帆的平面设计研究 编辑 戴帆是当今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广泛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之一,戴帆的平面设计的价值在于掀起了一场“美学革命”,打破源于西方的当代国际主义风格的常规与教条,也不同于当代日本平面设计的阴柔美学,把平面设计分割成诗歌、观念、宗教的载体,从民族的深层次文化中寻找基石建立自己美学的语言。 戴帆经常用分解、变形、抽象的手法处理物象,分解的极点,或仅具一目一羽;变形的极点,或类于行云流水;抽象的极点,是化为纯粹的曲线。形固有失,神则兼得。将异常的观念展开 于同一个平面之上,边界彼此接续,并勾勒出一条虚线平面远未将多元体的维数缩减,而是对它们重新进行划分,令它们彼此交叉,以便使任意数目的多元体和情节得以并存。融贯的平面是所有具体形式的交叉。平面就是振动,就像海浪一样,就是展现于融贯平面之上的变动不居的边界,每个人都如一股海浪般推进,平面的语言是一股海浪般的振动沿着遍及整个平面的逃逸线而蔓延。 在平面设计的观念中,戴帆认为,平面其实是由许多累积之层(Ayer; F loor; Tier; Storey)所构成,层在于使物质成形,将强度限制于或将特异点固定于系统之中,层与层之间游弋着未成形、未经组织化、未被层化和去层化的意识。昂首、辽阔的造型所构成的冥远、辽阔的空间与深邃、幽昧的平面所构筑的心理空间,地上、地下两个时空都是戴帆关注、谛视、凝想的永恒对象,圆的镜橼,方的扭周,两者之间是广大无垠、旋动不息的宇宙的缩影。

设计师在这里展示的是根本的事实,还有它转化成的想象、悲哀、希望、爱、欲望、美丽。这个时代的中国的平面设计,不紧紧是设计师的,也属于这个国家的缩影,就像一个国家心脏跳动的心电图,是一种彷徨的心电图。在这样的设计前面,你只有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任何细节。美好的东西总是稍瞬即逝,记忆,是建立在经验之上。人生最大的悲哀也许不是看不到美的东西,而是看过之后,再无法忍受不美和平庸的东西。那种气质似曾相识。是的,那是中国当代独有的色彩:曾经拥有深厚和悠长历史的国家在急速发展中所涌现的生命冲动与迷失。或者说,一切能记住的都是抽象的、不可描述的。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应该怎么来保存我们的记忆和最初朴素的感动以及灵魂呢?也许最重要的是一颗敏感、纯净的心灵。纵观戴帆的平面设计,每个项目的概念和表现似乎又各有不同,在这场独属于设计的梦境之中,我们也仿佛也看见自己的影子,被一寸寸深烙于画面中。 戴帆在平面设计领域获得的奖项和展览包括:第23届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环球设计大奖、日本TDC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奖、第十一届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香港设计师协会亚洲设计大奖、亚太最佳品牌标志设计年度奖品牌形象类金奖5项提名、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品牌形象类全场金奖、捷克斯洛伐克特尔纳瓦国际海报三年展、2010 大声展、世界设计大会POST__:现代国际海报设计展。

森山住宅——集合的房屋碎片

森山住宅——集合的房屋碎片 2008-11-14 01:19:14 来自: Alan 这是一篇转载自西泽小组overlap前辈转载自domous中文版2006年7月01期上的一篇由侯静娴翻译的铃木明的文章。 1.被一所所外观完全相同的白色灰泥外墙的公寓包围其中,整个住宅区变成了一个浅灰色的迷宫。随处可见的窗户意味着有人生活在那些小小的,从外面看没什么特色的房间里。但是从街上看去,每一个窗户上都挂着窗帘,挡住路人窥探的目光,让人觉得似乎里面没有什么生命的迹象。任何不熟悉地形的人到这里都会迷路,送快递的卡车时而经过,让人忍不住好奇,它们是怎样顺利的穿过这里狭窄的街道呢? 东京就是被这些不规则分布的郊区住宅环绕在中间,大量的单身男女以及夫妇们住在这种独立的、彼此没有什么联系的小公寓中。他们的内部空间完全没有特色,整个城市都被这些以脆弱的木框架覆以灰泥而制成的薄墙阻挡在这片独立的天地之外。西泽立卫(Ruye Nishiziwa)的森山公寓,坐落在东京市郊住宅区的正中央,由一套套木框架结构的出租公寓构成。并且,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对于生成该住宅区的过程的“闪回”。我听说,关于这片错综复杂的住宅区中,这些由一到两个房间组成的木质架构的小公寓产生的原因是,这片地皮的前任主人想要重建住宅,并把他们拥有的土地重新分配,

从而避免交付遗产税。这也是造成日本更大范围的城市无计划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森山公寓以一种戏剧化的加速的步伐重复了这个过程,尽管我承认,我对这些事物带有讽刺性的观点)。 西泽明确表示不会建造居民自有产权的独栋公寓大楼,因为这样做会破坏周围环境的整体比例。他“并不只想要对房屋内部进行规划,而是从社区的整体感觉汲取灵感,就像老人们看到他们房屋周围的常绿植物,或者间或出现的裂缝时的感受一样。”这就是他想为这里重新营造的感觉。这种想法促使他“把公寓和院落放在一起”。换句话说,就是一栋栋独立的公寓,以住房与空地棋盘般交错的基本规则点缀于院落之间。作为一项附加条件,设计中尽量避免各户的窗户彼此正对。当然,想要在东京设计这样的外形不会雷同的小公寓,无可避免的会使每栋公寓,甚至每个房间,变得更加窄小,这也是之所以许多公寓的面积都缩到最小的原因。由于西泽将每栋住宅细分为不同的次单元(起居室一间,浴室在另一间),其中的一些房间,例如主人的洗澡间,则被浓缩到像电话亭般大小!自然,从这些细分出来的房间中节省出来的空间将被作为户主的私人花园以及各栋公寓之间的过道。 每栋“住宅”的内部设计都不一样,甚至连高度和水平面都不一样。一些被设计得低至地面以下,而另外一些则高出地面。这些相互掩映的房间,再加上它们之间空隙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音乐般的和谐的美感。然而仅仅强调公寓构成的精妙技巧,根本不足以详细阐述它的独特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着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Calatrava(卡拉特拉瓦) ?SantiagoCalatrava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

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里斯本车站 密尔沃基美术馆 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二“非人类的建筑语言”:开创神话园林与宇宙观念建筑的鬼才戴帆 作前卫的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戴帆(DAIFAN)以突如其来巨变般全新图景的建筑设计冲击着当代社会的定性观念和价值,其作品内容思想繁复,精确的表现、精心设计的逻辑结构、丰富的创造力及想像力将空间和感觉在建筑语法、建筑形式的各种可能性上作了多样化的呈现,。 戴帆的建筑设计倾向于冒险性,他所追求是一切多元的创造力与解放,以及与对此力量的无限肯定性。这种时间、空间的跳跃颠覆了主流建筑。他的设计和艺术从来不是被标准的知识形式把握的东西,它在概念和表现上的高度实验性和颠覆性造成观众读解的吃力。而是抓住概念的创造性在思想的制高点上飞掠、穿行,看到全新的图景,朝着不断前进的曲线飞向未来,未来是力量实践的场域。 戴帆的“宇宙宣言”(UniverseManifesto)首先作为一种复杂的谜一样的建筑设计与理论、一种能量巨大的建筑语言非常震撼,这种震撼既是建筑语言上的,也是观念方面的。就观念而言,戴帆重新更新了人类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与人、与世界、与社会、与政治的关系,他的“宇宙宣言”动摇了既定的有关建筑的成见,或者说,他从另外的不同于所有的人角度,

日本建筑师与日本建筑的传统之路

日本建筑师与日本建筑的传统之路 作者谭畅 [摘要] 传统形式的建筑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对待传统,本文通过对日本建筑师成功继承传统的分析,将传统一分为二来讨论日本建筑师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问题。 [关键词] 传统硬传统软传统日本建筑 一、引言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建筑文化。同样,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塑造着各个民族。位于太平洋中的日本列岛自古以来就接受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同时日本又结合其自然环境和价值观,形成了与其他各国迥然不同的、有着自身独到特点的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从而领先于东方其他各国。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仅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走过的现代化的路程。而日本的建筑文化同样也是从学习中国、取法欧美而达到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甚至在一些领域跃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所取得的尤其是战后几十年中所取得的进步与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这些进步与成就促使人们去探其原因,究其奥秘。 在继承传统的创作观的问题上,日本建筑师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以及繁复多样的实践手法。他们的理论有着相当深刻的日本建筑文化内涵的,其手法逐渐由象形走向意象的发掘,直到精神空间的体现。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日本建筑师分别把自己所理解的“日本”纳人其建筑空间之中。“新陈代谢”理论的提出、“道”空间的探索、“灰”空间的研究、“奥”空间的挖掘、“间”空间的探求、到现今原广司的“宇宙牧场”,日本建筑师研究传统的角度不同,最后形成的作品对传统的表达也有着差异。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点,那就是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找自己的位置。虽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相互间各行其事,但都是来源于日本传统,所以仍有交错、重叠之处。他们不断地利用新文化来发展和扩充旧传统,从而形成文化自身所衍生出的新文化型式,创作了许多充溢着明显日本传统气息的现代化的日本建筑,让人感受到东方建筑文化的魅力。 二、“硬传统”与“软传统” 传统,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传统即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目前的建筑创作大多和“传统”联系在一起,“传统”仿佛一直是我们建筑创作当中永恒不变的重要因素。那么传统在建筑创作领域中如何来定义和继承呢?有关问题在建筑业内讨论了很久,或许还将继续下去。这里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形式上表现的传统,称为硬传统;把思想文化上的传统,称为软传统。在建筑设计中前者指的是看得到的传统,如木架构、大屋顶;后者指的是意境上、精神上的传统,它是一个有内部结构的系统,包含着价值观念、思想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他是自然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习惯,是人们对传统建筑的一种理解,包括对功能、对空间、甚至对细部、对色彩的理解。 三、日本建筑师和日本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扬 一直以来,日本建筑在西方建筑师心目中是非常传统的。而日本建筑师重视的传统并非形

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及作品

转载自:姜飞宏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解读西泽立卫森山住宅

基金项目:2011年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校级教学团队项目(2011TX01)。胡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助教、建筑学硕士。 解读西泽立卫森山住宅 ■ 胡 春 Hu Chun 【摘 要】森山住宅是西泽立卫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从反功能逻辑、窗以及透明性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初步总结出西泽的设计模式。【关键词】西泽立卫;森山住宅;反功能逻辑;窗;透明性 【Abstract 】Moriyama House is one of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Ryue Nishizawa,this article makes concrete analysis in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counter-functional logic,window, and transparency, and gives preliminary summary on design pattern of Ryue Nishizawa. 【Keywords 】 Ryue Nishizawa, Moriyama House, counter-functional logic, window,transparency Analysis of Moriyama House of Ryue Nishizawa 场地、业主等的要求和条件,给予了他 们创新住宅建筑的极大可能,是研究西泽、研究SANAA设计思想的典型作品。 1 建筑概况 森山住宅位于东京市内,业主是一位男士和他的母亲。住宅为10个形态各异的单体(图1),自然地散布在基地上,其中包括:5间餐厅兼厨房、7间起居室、2间书房、4间卧室。传统的处理手法是将一系列功能空间组织在一栋建筑中,西泽将它们拆分开,各自独立地 散布在一块方整的用地内,并在单体之间形成了一系列既独立又联系的花园,同时向外部街道环境开放,创造了一种新的氛围和景观,整体如同一个由住所组成的社区。0 引言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于1995年成立SANAA事务所,2010年被授予普利策建筑奖,评委会认为这对搭档设计了“实体存在退隐,并形成人、物、行动与风景的感觉情境”环境中的建筑,提出他们的建筑“与那些华而不实、卖弄技艺的建筑形成了直接的对比”。SANAA一直探索建筑设计的各种可能性,尝试不同的设计手法,通过项目实践阐释不同的设计理念。森山住宅为西泽立卫事务所设计,于2005年建成使用,其设计手法代表了妹岛和西泽近些年来对住宅建筑的研究和理解,同时,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 当今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正如他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及其代表作三得利美术馆、莲屋、“水/玻璃”等。这些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隈研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他说,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在这里,不仅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性,这种力量在日本是没有的。可以说,隈研吾在中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建筑实践和理论,也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储藏和办公区域的中心地带显示了建筑结构性的优势,由坚固的钢柱撑的透明圆周型玻璃墙体现了博物馆的通透及与外界融合的感觉。光滑墙壁内是轻型可移动的膨胀铝板,上面是以茅草,以此控制光线和景观。 竹屋内部 高柳町社区中心 这栋建筑位于高柳町的圆形村落,带有茅草的屋顶显示出传统的轮廓,它也成为圆形村落景色的象征性符号,村落中很多传统风格的房屋已经消失了。这个“雅致柔和”的建筑的用材是当地制造者Yasuo Kobayashi手工做出的和纸(日式纸)。双层和纸代替了玻璃和铝板。所有内部建筑元素,像地板,墙壁都覆以和纸。和纸以魔芋胶和柿漆做过防水处理,籍此发挥“脆弱材质”的潜力。

日本西泽立卫设计大师

西泽立卫,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他和妹岛和世的黄金搭档组合去年获得了建筑界最高殊荣:普利兹克建筑奖。 西泽立卫更多精彩图片 他自横滨国立大学建筑学科毕业后就进入了妹岛和世的建筑事务所,5年之后与妹岛和世共同创办了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建筑设计领域,西泽和妹岛之间相互不干预。关于西泽的建筑设计风格,引用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的话:“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建筑拒绝过度的、夸张的修饰。他们自觉地约束建筑手法的滥用,通过寻求建筑物的必要品质,使建筑作品显得简约而坦诚。” 西泽立卫的主要作品包括,“守山住宅”(2005,东京),“十和田艺术中心”(2008,青森),以及“直岛地中美术馆办公室”(2005,直岛)。

直岛地中美术馆办公室 巧夺天工的“水滴”建筑 在日本最美的濑户内海的直岛,有一个建造一座私立现代美术馆(NMuseum)的计划,这座美术馆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业主希望和通常的美术馆的展示有所区别,要将作品置放在一个完整单一的空间中,意图让作品和空间有机地融为一体。美术馆方面希望永久展出两件作品:一个是以音为题目,另一件是以色彩为主,那么建筑呢?建筑就是围绕光为题目来设计,这样一种搭配关系再美妙不过。 为了让设计不妨碍两件作品各自独立的关系,西泽考虑把它设计成为一个无限大的空间。设计结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建筑犹如一滴水的形态。建筑的整个构造是用只有20公分厚的钢筋混凝土浇灌,挑起一个有着3,000多平方米的巨大空间,而这之间没有一根柱子来支撑穹顶。

直岛地中美术馆办公室 整个建筑的长边为60米,宽为47.9米,高为4.2米,NMuseum就是这样一座具有横向无限蔓延空间的美术馆。 西泽立卫说他的构思来自一滴水,他让我们从一滴水中去感受空间的无限大。从形式上看,犹如一滴水的建筑,可以说是有机极限主义风格,然而作品的背景则有着东方的哲学作为基础。 直岛地中美术馆办公室 开放的“公共性”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