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

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
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

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

(Joy Luck Club)

摘要:

《喜福会》作为第二代移民华裔作家的英文代表作,是研究探讨中美家庭价值观的极佳范本,从中可以发现中美在家庭概念与地位、婚姻观以及家庭教育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l词:

文化差异;文化比较;喜福会;家庭价值观;婚姻观;家庭教育观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赫特尔认为:“家庭文化是由人们特有的有关求婚、结婚、离婚、亲属认同和责任,儿童社会化,居住以及家庭稳定的规范和价值构成的。”

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注重亲情以及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如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夫唱妇随等,三纲五常作为中国人赖以生存的道德准则已经根深蒂固地埋藏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其核心观念为孝爱观,并由此衍生出婚姻观、教育观等。

美国人受欧洲传统宗教尤其是新教的影响,基本没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模式,也没有中国人的孝顺意识,他们的家庭理念突出人人平等、个体独立和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作为第二代移民,《喜福会》的作者谭恩美也曾纠结于自己的边缘身份,在中美不同的家庭价值观中苦苦挣扎。她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其中对母女间微妙感情的细致刻画使该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轰动,受到舆论界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小说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母亲和她们生长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女儿之间的矛盾为焦点,描述了华裔妇女在受到中美两种文化夹击时不断的悖逆与抗争,以期寻找到文化身份的认同过程。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小说中所描写的母女两代人的隔阂,本质上是中国伦理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相容相斥的结果,在华裔的文化身份形成过程中,两国不同的家庭价值观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中美家庭概念与地位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庭是给人提供安全感之所在,是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大家庭是中国人的梦想,备受推崇,人们常用“子孙满堂”来描述一个家庭的成功与幸福,传统的中国家庭也大多几代同堂。

小说中。。。。。。

中国文化是一种“家族本位”的文化。在集体主义盛行的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个人的身份脸面、社会地位、成功失败都是与其家庭和家族休戚相关的,《喜福会》还有很多这方面的表现。。。。。。。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奉行不败的传统准则,甚至在今天也是中国社会一条重要的行为准则。虽然对于“不孝”并没有明确的法规予以惩处,但是社会舆论的谴责对于不尽孝道的人仍然有着强大的精神压力。世界所有民族中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家庭的民族之一,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也在于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对内宣扬“家和万事兴”,对外

则提倡“家丑不可外扬”。

西方人交际的出发点是个体本位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是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唯一的、特殊的“自然基本单位”,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

因而,传统的美国家庭不同于中国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其家庭模式主要为核心家庭,即只是由父母以及未成年的子女组成。子女一旦成年,一般都选择独立发展、自力更生,开始谋划自己的人生。当个人利益与家庭关系发生冲突时,美国人一般不会考虑家庭因素,而是以个人的意愿作为最终的出发点。

这些也是由美国独特的发展史以及沿袭的欧洲宗教信仰造成的。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开拓时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并且由于新教信仰的传播导致家庭结构简单,基本不会存在几代同堂的现象。

塔玛拉·哈雷对美国家庭特殊性研究后指出:“历史事实表明,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以三代同堂为家庭主要模式的时期。??最典型的家庭模式是所谓的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及子女组成的、不包括其他亲属的家庭。三代人很少一起住在一个家庭里。”

所以,薇弗莉对于母亲的频繁造访气急败坏,因为在

美国人眼中个人的隐私、自由高于一切,而这在中国母亲的眼里看来再平常不过,因为女儿的也就是自己的。由此可见,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对家这个概念的理解有着巨大的出入。

美国人对“孝道”是不屑一顾的,认为这是完全凌驾于个人自由意志之上的陋习,束缚了人性的自我发展。美国人认为,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关系,即便是父母也无权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子女身上,双方互相尊重、理解、支持才是美国人眼中的相处之道。

美国的父母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从小就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努力挣零花钱,以便对孩子从小灌输自尊自爱的基本观念。

不同于中国社会的家本位思想,美国是一个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

胡文仲先生在美国大学教书时曾以自己的美国学生为研究对象,做过这样的跨文化交际探讨:“我把二十四孝中的吴猛为了不让父母被蚊虫咬,自己将衣服脱掉,裸露身子将蚊子吸引到自己身上来的故事讲给与会者听。我问他们是否会为父母这样做,他们都摇

头。其中一个说,他可能会为他的儿女这样做,但是肯定不会为父母做出这样的牺牲。”

二、中美家庭婚姻观的差异

中国的夫妻在婚姻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要恪守严格的封建礼教,地位十分卑下。封建家庭中的女性由于没有经济基础一直属于从属地位,男人和子女是她们的天,她们也只为别人活着,自己的需求被剥夺殆尽。。。。。。“三从四德”、贤惠是中国古代媳妇的形象。尤其是在夫权社会中,男性可以堂而皇之地妻妾成群,女性却只能夫唱妇随、从一而终,她们在家庭中的悲惨命运就不言而喻了。

与中国的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同,美国人认为恋爱、结婚的问题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要按着自己独立的意愿行事,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即使是父母也不得干预。以许露丝为例,在她第一次以女友的身份郑重地见男友特德的家人时,特德的母亲对她很不满意,还悄悄地告诉她不希望她的种族身份影响特德的发展。露丝表示理解并告诉特德愿意与他分手时,特德表现得非常愤怒并对她咆哮道:

“行了,你就干坐在那里,让我母亲来摆布一切吧。”

特德的愤怒源于露丝不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在他眼中这无疑等于背叛了他们的爱情。婚后秉性温顺的露丝由于受到中国家庭价值观的熏陶,一切顺着丈夫的意思,大事小情都由特德来作决定。在露丝眼中,这些都是自己爱丈夫的表现,却最终成为特德与其离婚的理由。她的夫唱妇随的想法在美国丈夫眼中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不能与丈夫同甘共苦的“罪证”。

同时,美国人认为夫妻双方在婚姻中是平等又独立的个体,离婚仅仅是夫妻双方作的第二次选择。在美国人眼里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很简单,与任何伦理道德无关。

Q: Is there any way out for Ruth and Ted?

三、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父母都希望将孩子培养成才,大多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互相攀比之风极盛。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与中国截然不同,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为变化的社会做好准备是美国学校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标。

所以,美国父母教育子女的心态较为放松,他们希望孩子通过自由思考去判定、辨别和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美国人的功利心、攀比心也相对较弱,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向往的生活,无论出身高低、贫富贵贱都是成功的人生。以自由、民主、平等为准则的美国人更看重能否改变自己、挑战人生。

在中国,父母被称为“家长”,“中国的母亲对儿女有绝对的控制权??,孩子对她而言就像物品一样,她可以要求孩子无条件地听从她的命令。”因此,子女的第一戒律是要孝顺、乖巧、听话。

美国的家庭教育方式相比之下更加民主,允许孩子不听话、犯错误。美国母亲表现爱的方式常常是拥抱和亲吻,通常采取鼓励的方式,不赞成对孩子一味进行批评,她们愿意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新鲜事物并在错误

中汲取教训。要为变化着的世界做好准备,就要求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接触社会,并把研究作为一种活动来获得自由的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四、结论与启示

谭恩美的《喜福会》通过对四个在美国生存的华裔家庭的描写,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并与美国人的家庭价值观进行了对比,从而看出中美家庭的概念与地位、婚姻观、教育观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根源是中美两国不同思想意识的反映。

中国传统文化……

美国人……

从理论上看,文化具有延续性和变异性的双重性格,它既要自我保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自我更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这种理想状态不是自然达到的,只有通过中美两国家庭价值观的比较,才能知己知彼,以美国之长补己之短,并进行有效的交流,从

而避免两种可怕的倾向:固步自封,拒绝外来文化;否定自我,全盘接受。中国家庭价值观的现代化必须仰仗对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理智借鉴。全新的中国家庭价值观应该最大化地包含中美家庭价值观的文化精髓和最大限度地剔除中美家庭价值观中腐朽落后的因素。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载体,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其影响和作用十分广泛。本文试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对中美家庭价值观作一粗浅的比较,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这一论题奠定基础。 关键字: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婚姻模式中美家庭价值观 家庭可称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家庭既是人的存在方式,又是人存在的寓所。因此,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本文试图通过语言揭示人的家庭的序曲,着重探讨中美两国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奠定基础。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传统的价值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中美两国家庭处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受到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其成员在家庭中表现出的观念、行为也不尽相同,那么到底中美两国的家庭价值观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寻找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家庭模式 在中美文化中,家的概念有天壤之别。传统的中国家庭大多几代同堂,祖孙几代住在一起,尊卑长幼非常明确。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家的义务———父母尽责、儿女尽孝———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传统家庭模式的结构依据如下原则:以家中最年长的人为起点,其所有男性后代及其配偶、未出嫁的女性后代必须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父祖在,子孙不许别籍异财,是三世同堂家庭的法律和伦理保证。尊老爱幼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希望也需要获得子女的关心与照顾,子女也需要退出生产领域的父母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自己的孩子,在经济上和生活上仍然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因此,三世同堂仍然是现代中国家庭的重要模式。 传统的美国家庭所包含的仅仅是父母及未成年的子女,成年子女无论结婚与否一般都会选择搬离父母的家。美国家庭中的权利意识是指每一个成员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整个家庭为中心。美国人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他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它是个人、家庭或群体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之一。有时它又是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暂时需要的心理态势。 二、家庭教育 中美两国的父母对家庭教育都很重视,但两种文化下的人们采取的是不同的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中美家庭价值观对比-英文版

Differences of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US, which appeared in many fields, for instance, the American emphasis the individualism but Chinese focus on the collectiv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nd their attitudes to each other are also quite different,the life style influenced by family values are varied.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are complex, including different customs, cultures and social backgrounds and so on. Key words: family values, life styles, cultures, differences. Ⅰ.Introduction Family is the most basic unit of all human society. It reflects the ethical values of a society, it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unique features of a nation. People begin to learn anything about the world and their culture through the family they are brought up in. What you think, how you act, even your language, are all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family from the wider cultural context. Family values are the core in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values, and it has a huge influence on people’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So if we want to get a glimpse of the cultures of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ir different family values. In this paper we will analyze family valu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the decisive family values, the attitude to the family memb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fluences of family values. Ⅱ.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values. A.The individualism VS. the collectivism The American emphasize the personal independence, while Chinese emphasize on the whole family, not any individual member. Children in America have more freedom than that in China. Their parents rarely interfere with their private affairs, and usually try to enhance children’s all-around abilities when they are young. They

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的中美两国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优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如表达顺序时,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国家一省一市一区一街一号;表达时间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顺序。美国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的优先,在表达空间顺序时与中国相反,由小地方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作者:鲁鸣阅读2846次更新时间:2007-7-12 我在美国呆了14年,与其说了解了美国和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不如说更了解了我自己,因为我会有意无意地用中美两种文化来看待自己。文化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刺激痕迹有共同的地方。我要讲的是这种相对共同的东西,即华人和美国人群体性格的比较。当然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个性不一样,与环境的互动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馈。 本文提到的华人或中国人主要以大陆开放后从国内到美国的定居者为主,涵盖大陆、港台的华人和北美华侨和华裔美国人,而文中的美国人主要指占大多数的欧裔,涵盖其他种族。身为华人,我们有长处有出色的地方。我侧重讲毛病,因为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有时根本没意识到。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 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 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生命的风景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美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地美国化了,但同时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血液仍旧滚动着。我们很多人在出国前要比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国后我们发现,在风景之外与进入其内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我们到了美国虽然会改变,但我们的性格已经定形,很多传统和过去的刺激痕迹留在我们的意识里或下意识里了,哪怕我们自己并不察觉。 文化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华人或中国人和美国人是群体概念,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代表具体的每个人。 不少人说,美国人大都比我们华人放得开,外向。这就是一个刻板印象。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和你相处的人身上有这个刻板印象,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呀!如果我们有美国人那种成长环境,我们中国人可能比他们还要放得开,性格大多都会外向。当然,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极内向,那是两码事,人的性格一是天生的,即基因所决定由神经系统所操纵的,二是在成长环境中发展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跟华人姑娘结合的美国男子大都比较内向,或不是那种很阳刚外向的小伙子。是不是中国文化较内向和阴性,美国文化较外向和阳性,而比较内向的美国男子相对难以找到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摘要: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任何其他教育所无法替补的。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儿童在成人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浅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并给出解决的建议性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育儿观;传统;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及原因 1.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受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内部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儿童也由此学会了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懂得了父母比朋友重要,长者是权威的象征。而在美国家庭,家长更注

重自由与平等的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言有独到之处,父母还会给以适当的奖励。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2. 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基于这种期盼,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为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美国家庭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从小就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诸如劳动锻炼、意志的锻炼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 3.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西文化差异ppt

中西文化差异ppt 中美文化基本差异:中国观念与美国观念对比分析 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 个人主义: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 社会关系: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更加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可基于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 友谊: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挚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 义务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 任务取向与关系取向: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 和谐与“事实”: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 法律、规章和条例的作用: 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而美国人一般认为书面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且能够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决定。 时间观念: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来。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情况。 指定身份与获取身份:在中国的传统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基于继承特征,例如年龄、性别和家庭,但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美国人,个人地位主要基于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业上的成功。 此篇作为我的“中国文化漫谈”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希望能够把浅显的道理与实际的问题结合起来,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洋洋大观,才疏学浅;一家之言,不成敬意。 今天我们首先谈一谈什么是文化。之后对中美文化进行一个简要的对比,从而看

从《推手》看中美家庭观念的差异全文

Content I. Introduction (2) 1.1 Research Background (2) 1.2 Aims & Objectives (2) 1.3 The Scope of this Paper (2) II. Th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theory (3) 2.1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3) 2.2 Intercultural personhood (4) III.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Reflected in Pushing Hands (6) 3.1 Plot of Pushing Hands—The independent spa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amily (6) 3.2 Attitudes towards children (7) 3.3 Chinese and Western family’s attitude toward their elders (8) 3.4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9) IV. Conclusion (10) V. References (11)

I.Introduction 1.1Research Background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 provides a lot of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cultures. Among mass media, movie industry makes the most powerful impact on human beings. Film-makers use film as a kind of art form to express their interpretations of life. Therefore, movies not only entertain us, but also influence our views on ourselves, others and the whole world. Movies, as an essential form of mass media,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2Aims & Objectives Research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elps us to know how cultures permeate through our daily life, lead our behaviors, form our think patterns and influence our communications with people who have diverse culture backgrounds. Movies are the effective carriers to bring different cultures to audiences. A lot of Chinese directors stand out conspicuously in the world with their unique angle of views and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to show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to foreign audiences. Among them, Ang Lee is the most successful intercultural films’ director. With the background of growing up in Tai Wan and being educated in America, Ang Lee has his own cognitions of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integration. Many years of living experience in America offers him chances to go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and to form the intercultural personhood. From his films, the audience could see not only the conflicts and integration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bu t also Ang Lee’s understandings of the humanity. In his early films,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re the main topics to discuss. And in his later films, he integrates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even is beyond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boundaries to explore and discuss humanity. With long time intercultural life experience, Ang Lee has formed intercultural personhood. 1.3The Scope of this Paper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Ang Lee’s biography.Ang Lee’s intercultural background

中美家庭观差异开题报告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本科生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中美家庭观的差异 院系:外语学院 专业:英语 班级:2010级英语3班 学生姓名:孟庆银 学号:20103710310

题目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综述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 选题背景: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的和谐稳定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人各方面都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特别是美国。美国是世 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方式(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等)影响 着我们。本文通过对中美家庭观差异的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当的改变中国人的 家庭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选题目的及意义: 1.正确认识中美家庭观差异及形成原因。 中美两国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教育方式,生活习惯,人口种族等方面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家庭观。分析两国家庭观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正确借鉴美国有益的家庭 观。 2.吸收借鉴美国优秀的家庭观,完善中国的家庭观 了解到差异后,发现美国优秀的家庭观并加以借鉴,改掉我们落后的家庭观,使我们的家庭观更完善,合理。 3.有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很大,优秀的家庭观有助于家庭和睦,有助于塑造出高素质的公民,家庭和谐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4.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美国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到家庭观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文化和价值观,有助于进行跨文化交际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近几年我国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中美家庭观的差异 1.李玉艳,李静在《浅谈中美家庭观的文化差异》中先从现代家庭制度、现代家庭 成员之间的关系、现代家庭的功能三个方面比较了中美两国的现代家庭的差异,然后分 析了家庭制度和社会文化制度的相互影响。 她们指出家庭制度方面美国是核心家庭,而中国则是夫妻平权制家庭、核心型小家庭等。家庭成员关系方面美国是民主家庭而中国家庭则是在向民主发展。家庭的功能方 面美国家庭是娱乐实体,中国家庭有5个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 教育功能。在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方面:美国是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家庭观念淡 薄,形成了人与人平等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社会制度和社会活动的发展,既推动了社会 分工的深化和社会合作的扩大,又促进了市民社会和立宪政治的建立和发展。负面效果 是导致了家庭伦理的破坏和

中美家庭价值观跨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不同的文化环境孕育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而家庭价值观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部分。本文试图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在不同文化价值观体系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家庭价值观及其对家庭生活,尤其是在对婚姻、教育孩子两方面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家庭价值观文化价值观跨文化 copyright dedecms 一、引言亨廷顿认为:文化的核心是“由传统的观念所构成的,特别是同这些观念密不可分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群体由于受地理、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持有不同价值观的文化群体。虽然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每个人都有一套其独特的价值观,但在每一种文化中总有弥布于文化之中的普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称为“文化价值观”,它使生活在该文化中的成员用不同的价值尺度来评判事物表明肯定、否定、喜欢、避忌或模棱两可等意向。文化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规范性质。家庭价值观是文化价值观研究的核心,因为家庭是文化价值观形成的最初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观念等势必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是社会形态的最基本单位,因而整个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受家庭价值观的直接影响。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因而这两个不同的文化实体必然体现着不同的核心文化价值观。中国文化价值观强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与之形成对比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为核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中美家庭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因而受到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美家庭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组成家庭的成员的个人的行为、观念由于受不同文化价值观影响必然不同。本文试图从跨文化角度对受不同价值观影响的中美家庭在婚姻、教育孩子两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其差异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二、婚姻观婚姻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密切最长久的一种,是构成家庭的最基本的关系。(一)中国家庭价值观之婚姻观中国是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群体,个人利益需要服从集体利益,注重培养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因此中国家庭成员的行为观念大多数是以家庭这个小集体的利益为中心。家庭对于夫妻双方来说是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多数中国家庭所追求的是那种温馨、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而这种幸福一定不是强调每个家庭成员的利益所能获得的,它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谦让、相互包容甚至忍让。由于受中国“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不是完全平等的,如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等。婚姻对于中国夫妻来说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它的开始还是它的结束都将会对双方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总体看来中国的离婚率还是远远低于美国,因为中国人注重家庭这个集体的利益,婚姻已经不属于个人问题,它包含着道德、责任、荣誉感等因素。中国夫妻双方在考虑婚姻及家庭时大多数不会以个人的利益为重,这和美国家庭价值观大相径庭。(二)美国家庭价值观之婚姻观美国是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集大成者,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和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形成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美国家庭价值观贯穿着独立、权利及平等三大观念。美国人的天伦之乐的思想是以个人平等、独立发展和权利意识这些观念为基础的。其中最突出的观念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平等。这种家庭价值观和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许多人有这样的信条“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所以单纯的个人才是美国人家庭价值观的出发点。因此在美国家庭生活中,美国人也崇尚独立性和一切靠自己的原则。总体看来,美国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美国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没有权利干涉;同时婚姻与道德问题没有关系。一个人有权去选择自己所爱的人,结婚后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不幸福的婚姻,自己有权做出再一次的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因此,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家庭价值观的不同,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家庭价值观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美国家庭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跨国婚姻中,这些问题是夫妻双方交际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三、教育方式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教育除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留下文化传统的痕迹。文化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对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而教育的实施除了在学校规范的进行外,还有大部分时间教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2011年第01期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黄永媛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 要:家庭是社会的载体,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其影响和作用十分广泛。本文试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对中美家庭价值观作一粗浅的比较,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这一论题奠定基础。 关键字:家庭模式 家庭教育 婚姻模式 中美家庭价值观 家庭可称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家庭既是人的存在方式,又是人存在的寓所。因此,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本文试图通过语言揭示人的家庭的序曲,着重探讨中美两国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奠定基础。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传统的价值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中美两国家庭处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受到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其成员在家庭中表现出的观念、行为也不尽相同,那么到底中美两国的家庭价值观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寻找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家庭模式 在中美文化中,家的概念有天壤之别。传统的中国家庭大多几代同堂,祖孙几代住在一起,尊卑长幼非常明确。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家的义务———父母尽责、儿女尽孝———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传统家庭模式的结构依据如下原则:以家中最年长的人为起点,其所有男性后代及其配偶、未出嫁的女性后代必须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父祖在,子孙不许别籍异财,是三世同堂家庭的法律和伦理保证。尊老爱幼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希望也需要获得子女的关心与照顾,子女也需要退出生产领域的父母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自己的孩子,在经济上和生活上仍然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因此,三世同堂仍然是现代中国家庭的重要模式。 传统的美国家庭所包含的仅仅是父母及未成年的子女,成年子女无论结婚与否一般都会选择搬离父母的家。美国家庭中的权利意识是指每一个成员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整个家庭为中心。美国人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他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它是个人、家庭或群体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之一。有时它又是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暂时需要的心理态势。 二、家庭教育 中美两国的父母对家庭教育都很重视,但两种文化下的人们采取的是不同的方法,也有着不同的期望。美国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教育观念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表现在: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守规矩、服劝导、不要有异见。中国孩子的选择权、自主权较小,许多事情都按父母的意愿去办或由父母包办代替。中国父母在家庭里往往以权威出现,因此与孩子的距离较远。中国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是“望子成龙”,因此教育以说教为主,轻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美国家庭的教育方式表现在: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保留意见”、“固执”、“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是指思维上的“不听话”,据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孩子特点之一就是淘气、处世固执。美国父母“望子成人”,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实际锻炼,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是说教。父母经常利用节假日、周末带领孩子外出游玩,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智能如感知、想象、判断、推理和人的交际和情绪的调节等。 由于重视实践,美国孩子更能吃苦,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我们应该在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的辉煌结晶的同时,也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自觉转变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扩展家庭教育的领域,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我们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三、婚姻模式 自由选择对象在张扬“个性”的美国人的婚姻观念中占有主导地位。对于恋爱、择偶,美国青年自然会有自己的要求与标准。他们找异性朋友,根本用不着别人介绍。尤其是在中学和大学的校园里,在学生活动中心随便坐坐就可以搭上一个周末出游的异性伴侣。当然由于社会习俗的原因,双方都不易得到向别人宣泄的机会,这种情感上的伤痕便无法弥合而全面崩溃,最终离婚也就不可避免了。 中国人与美国人对结婚的态度不同。中国人之所以与美国人的择偶方式不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结婚的态度有显著的差异。对他们来说,结婚既是对家庭应尽的一种义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一种个人权利。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有权利对自己的未来和各种需求负责。中国人一旦结婚一般或绝大数都要“从一而终”。 通过以上三方面对于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性对比,可以看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美家庭在价值观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不同点。中国家庭的价值观更趋于聚合性,注重集体主义。而美国家庭价值观更趋于离散性,注重个人主义。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美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某些细微的变化。但是根本的观念仍然未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梅任毅,美国研究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魏章玲,美国家庭模式和家庭社会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4.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学者的探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中美两国文化差异

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思维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辩细节分析;中方重经验、直觉整体综合。 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因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 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 客套语,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餐饮习俗,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行为规范,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风俗习惯,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

族的象征。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 饮食文化,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 宗教信仰,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666”在中国是吉祥数在外国却是魔鬼复活的日子。

从《推手》看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红楼梦》中座次表达的英译比较 2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 3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 4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5 论肢体语言在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6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 7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 8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9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10 从《简爱》和《藻海无边》看罗切斯特对女性和婚姻的态度变化 11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2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文主义 13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14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 15 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服装品牌翻译的特点 16 An Approach to the New Women’s Consum erism in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17 论《紫色》的社会意义 18 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析《没有指针的钟》J.T.马龙的救赎 19 英文中“and”的用法及译法探析 20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21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 22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 23 A Tentative Probe into the“Three Beauties” Principle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 lation 24 性格差异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25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26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 27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28 论《喜福会》中家庭观的中西差异 29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30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31 家庭对汉尼拔和维托科利昂的性格特征影响分析 32 农村学生英语学习情感障碍分析 33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34 汉语叠词翻译的对等研究 35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36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 37 38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39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化妆品商标词的翻译 40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41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42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翻译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试图对中美两国在许多领域显现出的不同的家庭价值观进行分析对比,例如: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但是中国人却注重集体精神;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于彼此的态度也大不相同;受不同家庭价值观念影响的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它包括两国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及社会背景等因素。 关键字:家庭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不同点 一,简介 家庭是所有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伦理价值,其文化特色和一个民族的独特功能。人们通过他出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开始了解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以及他们的文化。你的思想,你的行为,甚至你的语言,都是通过家庭在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下习得的。 家庭价值观是文化价值研究的核心,它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两个不同国家的文化,就很有必要先了解他们不同的家庭价值观念。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家庭价值观念,当然也包含一些起决定性作用的家庭价值观、家庭成员间的态度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不同的家庭观念 (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美国人十分强调个人的独立性,然而中国人却十分强调整个家庭,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这么认为。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儿童能够享受到更多的自由。他们的家长很少干预他们的私人事务,并且非常注重从小锻炼、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他们可以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并能够不断尝试从他们的同事或这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那里得到帮助和支持,与此同时,他们的家庭成员只是会给出他们的提供一些意见而已。这就是美国社会的关键点—自由。很显然,中国人比起在意某一个人的个人利益而更加在意全家人的共同利益。在中国,孩子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