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专题复习——三农问题教学设计

导入:【城乡差距大】

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建筑吗?(世界之窗)在哪?深圳

深圳从原来的小渔村一跃成为繁华的大都市,这得益于什么?(改革开放)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串口,引领一大批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但在这些美好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正视城乡之间的差距却在不加大,还有很多经济落后的农村亟待发展。

对比一下这两张图片,物质差距直接导致了教育差距,无论是在教学环境、教学设备上都有很大差距。于是为了改变生活,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造成城市的压力。所以我想说“如果农民的富裕问题不解决,我们城里的辉煌也不会长久”。因此,三农问题是关系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中国现代史上的三农问题。【出示课题】

现代史的开端是什么?(新中国成立)

我们要复习的就是建国以后的三农问题。

那么什么是“三农”?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它包括农业、农民、农村。要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同学们能回顾一下,建国后,我们在农业发展方面进行过哪四次调整?

【回顾知识,小组合作】

三、新中国:

(1)建国初期:顺势而行——土地改革(了解)

1、原因:

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师:当时占农村人口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拥有百分七八十的土地,大多农民没有土地,被地主剥削,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获得土地。

问:农民迫切要求,哪里的农民要求?(新解放区)

师:就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土地,原来国民党统治的地方。

问:什么时候开始改?1950

2、时间:1950

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3、开始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

怎么改?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所有制归农民,农村对拿到的土地有哪些权利?经营权、买卖权。

地主呢?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地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4、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65周年)所以今年是土改顺利完成65周年纪念。

5、意义:①政治: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新生政权更加巩固。(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

②经济: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生产获得恢复与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过渡:土改以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是否就一帆风顺了呢?

——请你为王李张赵四家解决问题?(四家合作)

土改以后,单纯的个体经济难以发展,土地又是农民私有的,有些人种不了就干脆卖掉,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于是国家把个体农业引向社会主义大农业,实现农业合作化。

出示图片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平过渡——农业生产合作化(了解)

1、完成时间:1956年

由劳动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是有步骤、分阶段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2、实质: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问:当时实现这一转变的除了有农业还有哪两个行业?

答: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把它们合称为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占主体。具备了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

3、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过渡:可惜好景不长,过了没两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出示集体食堂、打油诗

以上打油诗和图片,反映但是在农村刮起了什么风?(浮夸风、共产风)哪这些是什么历史事件的特征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这些错误从一条错误的总路线开始的,哪一年?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操之过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知道)

时间:1958年(总路线)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如何认识此口号?

问1:这个口号明显是在强调发展的?(速度)

问2:为什么要强调高速度呢?

材料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于1931年2月的讲话

材料二、建设速度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我们的革命就是为了最迅速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本来就很落后,我们的外部还有帝国主义,只有尽可能地加快建设,才能尽快地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刘少奇在中央委员会上的工作报告

问:这两个材料在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

答:都认为加快经济发展是战胜资本主义的保证,落后就要挨打。

师:加上之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人家相信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不能完成的事。1957年苏联首先发射人造卫星上太空,美国还没做到。似乎体现了苏联模式的优越性,毛泽东估计世界形势是“东方压倒西风”,提出15年赶超英国。

于是,1958年大跃进就首先从农业开始的,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紧接着工业上也开始大炼钢铁。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合作社规模小,在生产组织上有诸多不便,妨碍生产力的提高。发出小社并大社的意见。

问:人民公社,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大二公(第一人民公社规模大,一般是一乡一社;第二人民公社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包括家畜、工具、果树等,公社还无偿调用生产队的物资、劳动力、甚至房屋、家具等,这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削,使农民惊恐不满。)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还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搞平均主义。一切归公社所有,农民没有自主权。

我们知道这么做是错误的,发生在什么时期?

2、属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的失误。

3、属于(左)倾错误: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错误估计也造成了生产关系的错误调整。

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国民经济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官方统计称三年中国大陆非正常死亡人数在2000万以上。

每一个错误都是当头一棒,让我们警醒。我们应当从中接受怎样的教训?

4、教训: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实事求是,符合国情,不能急于求成。

当然中国的这种发展模式不得不说是深受苏联影响,是苏联模式化的结果。

那么,什么时候中国才开始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呢?

看看下面的说法正确吗?(T OR F)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毅然改变了经济模式,运用市场经济发展经济,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对内的改革首先就从农村开始。

问1: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问2:在农村实行什么制度?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纠错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道)

1、最先开始的地方: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底)

2、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内容:①分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土地分配下去,农民只有经营权,土地属于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

②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大力推广乡镇企业,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等,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是否起到了作用呢?(出示材料)

4、意义(作用):

①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历史回音壁】

出示图片、学生回想,与那些相应的土地政策有关,并按时间顺序排序。

请你探究:

(1)对于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中,还要探究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土地性质问题?答: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2)从它们的影响中你,你能判断哪些是正确的措施,哪些是失误?

正确措施:土改、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错误措施:人民公社化

问:是错误多还是成就多?

总结:所以我们说虽有曲折,但总体迅速发展

【话题】感受1949—1976年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收获哪些经验教训?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一定要适应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坚持改革开放

5、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知识链接]: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农问题

过渡:农业问题放之四海皆为本。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把土地分给农民,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减轻赋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大致可分为几类,请分门别类举例说明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

俄国:1861年改革时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解放并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高价赎买。因此它的实质是对农民的掠夺,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实质是对农民的掠夺,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美国:

①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满足了人民对于西部土地的需要,有利于美国的西部开发,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②1933年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主要是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补偿。缓解经济危机,使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日本:

1868年明治维新,规定允许土地买卖,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苏联)苏俄:

①十月革命时期,苏俄颁布《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土地制度,赢得农民拥护。

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展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参加集体农庄。

土地问题一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目前,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化学新人教版教案选修6 第二单元 物质的获取 课题一 2.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第二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归纳整理】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分离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分离完成后各组分要保持(经过化学反应使混合物的组分经过转化而分离还要恢复为)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状态。除杂和提纯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在提纯物质的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试剂外,还应选择适宜的杂质(或产物),以便于同被提纯物进行分离。 现将有关要点归纳如下: 1. 应注意几个“不” ⑴不能“玉石俱焚”。即试剂一般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但特殊情况下,所加试剂需要和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要转化成需要保留的物质。如除去FeCl3溶液中的NaCl,可加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加适量稀盐酸。 ⑵“不增”、“不减”。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 ⑶不污染环境。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⑷不能“旧貌变新颜”。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 2. 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 ⑴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⑵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⑶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拓展延伸】 一、气体的净化与干燥 1. 气体净化的几种方法 ⑴吸收法:用吸收剂将杂质气体吸收除去。如,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可先用浓NaOH溶液吸收CO2,再用浓硫酸等干燥剂除去水蒸气。 吸收剂吸收的气体杂质吸收剂吸收的气体杂质 水可溶性气体:HCl、NH3等NaOH固体CO2、HCl、H2O 无水CuSO4H2O 碱石灰CO2、HCl、H2O 灼热的铜网O2NaOH溶液CO2、HCl 灼热的CuO H2、CO 浓硫酸H2O ⑵转化法:通过化学反应,将杂质气体转化为所要得到的气体。如,除去CO2中的少量CO, 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CuO,CO + CuO △   Cu + CO2。 2. 气体的干燥 气体的干燥是通过干燥剂来实现的,选择干燥要根据气体的性质,一般原则是:酸性干燥剂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案(区公开课)

仁爱/诚信/勤奋/创新 授课教师:蒋金凤 课程名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授课地点:高一(12)班

授课日期: 3 月 15 日星期四序号课题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共 1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会运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得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使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定理的推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严谨性,体会化归转化的方法和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重 点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难点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探究过程中“不共线”和 “任意性”的验证 突破 方法 通过实例画图和类比平面直角 坐标系的象限归纳总结 教学模式讲授式、探究式 板书设计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例题:定理说明:多媒体投影 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引入 两个小朋友在荡秋千,那么在所有条件都相同 的前提条件下,哪个秋千的绳子更容易断掉? 二、新课探究 1.给定向量 2 1 e,e请根据平面坐标的线性运算 (1)作出向量) e ( ) e ( 2 1 3 2+ 下面我们把刚刚的作图痕迹擦去,给定向量 2 1 e,e和 1 OC,你能将 1 OC用 2 1 e,e表示成 2 2 1 1 e eλ λ+的形式吗? 看图观察并 思考,说出自己 的判断和依据 学生口述,作图 过程得结果 独立完成,个别 展示 从实际生活 问题入手,贴近 学生的日常生 活,能很好地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 复习向量的 线性运算和共线 向量定理,为后 续的向量的分解 和唯一性作铺垫 进入向量分解的 探究,刚刚作图 的过程还记忆犹 新,按照来的痕 迹寻找构造平行 四边形的方法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叶其武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规律,它是不仅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金钥匙之一,同时它也统领了整个高中物理力,热,电,光,原等各个章节。学了这章的知识,对于变力等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方法和手段。学了这章的知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也要开阔,对物理问题即要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还要从功和能关系的分析。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 。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知道功,能,动能,势能,重力势等概念。掌握了重力能变化与重力功的关系,合外力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等规律;会计算恒力的功,会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的功,会用动能定理计算描述变速运动的物理量。在能力方面已近学过许多物理规律的推导,具有一定的演绎推理能力。经过以往的多媒体教学,他们比较熟悉和习惯用计算机课件上课的方式.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②.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会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③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2.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通过已有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的能量转化的经历,提出如何验证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接着让学生设计验证性实验,体会验证性实验的探究过程。 ②.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知道影响实验的有关因素并加以控制,例如各种阻力。会纪录,分析和处理数据。 ③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关注“三农”专题复习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专题四:关注“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时政要闻: ●温总理在两会期间说道:“公平正义要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国家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全面教育问题,提高农民收入 1、党和政府关注“三农”问题有哪些重大举措(举例)? ①取消农业税,并对农民实行补贴 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 ③开展抗旱救灾,家电下乡活动 ④逐步建立健全医保、社保和养老保险制度 2、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②党和政府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③党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大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②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③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你认为国家和农民应该怎么做?(!)国家:①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 ③坚持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开放 ④坚持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 (2)农民:①树立远大理想,认清社会责任,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 ②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建设贡献力量 ③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掌握生产技能,做新型农民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请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政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3)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 (4)社会:逐步建立健全医保、社保和养老保险制度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 北重一中 卜丽玲 【知识疏理】 一、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原理 不增 不减、易分 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一)、常用的物理方法: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分离方法。 1. 过滤法:当可溶性物质混入不溶性物质或不溶性物质中混有可溶性物质时,用此法。 如:食盐中混有泥沙,可按如下步骤: ①先将混合物溶于水。 ②过滤。 ③将滤液蒸发得NaCl 。 2. 结晶法:当两种物质都可溶,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时,用此法。如:KNO 3 中混入NaCl ,可按如下步骤:①溶于水加热,把混合物制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②降温结 晶。③过滤。 3. 升华法:当易升华物质与其他物质相混合时,可用此法。如:碘单质中混有砂子,其 操作是:①加热使碘升华,收集碘蒸气。②冷凝,得单质碘。 4. 特殊性质法:利用混合物中某些物质的特性进行物质分离。如:Cu 粉中混有Fe 粉, 可用磁铁吸出铁粉。 (二)、常用的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两种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选用合适的试剂,进 行化学反应,然后再用物理方法分离。(关键是转变物质的状态) 1. 沉淀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生成沉淀经过滤而除去。如:HNO 3中混有H 2SO 4, 可加入适量的Ba(NO 3)2溶液: 342342HNO BaSO )NO (Ba SO H +↓=+ 2. 化气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使其生成气体而除去。如一般某盐中混有少量

碳酸盐、碳酸氢盐等常用此法除去。如NaCl 溶液中混有Na 2CO 3,可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2232CO O H NaCl 2HCl 2CO Na 3. 置换法:即在某盐溶液中加入某金属,把盐溶液中的金属置换出来,从而把杂质除去。 如4ZnSO 溶液中混有4CuSO ,可加入过量的锌: Cu ZnSO CuSO Zn 44+=+ 4. 转化法:即通过某种方法,把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的物质。如CO 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O , 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灼热的CuO 的试管: 2CO Cu CuO CO +?+ 5. 加热法:即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杂质转化为气体或使杂质分解变成气体而除去。如CuO 中混有少量的木炭粉,可把混合物放在氧气流中加热,使C 转化为CO 2气体而除去: 22CO O C 点燃+ 6. 吸收法:即把混合气体通过某溶液,使其中杂质被吸收。如CO 中混有少量CO 2,可 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 溶液,CO 2被吸收而除去: O H CO Na NaOH CO 2322+=+ 7. 溶解法:即往混合物中加入某种溶液将杂质溶解而除去。如Cu 里混有少量CuO ,可 往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或盐酸)CuO 溶解过滤而除去: O H CuSO SO H CuO 2442+=+ 三、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原则 1、对于物质的提纯和分离,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不增:即在除掉杂 质时不增加新杂质。②不减:即被提纯的物质不能减少或改变。③易分:即操作简便易行, 杂质易分离除去,即反应后的生成物必须容易分离(最好是转化为沉淀或气体)。④最佳:即 最好在除去杂质的同时能增加被提纯物质的量。④不污染环境。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 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2、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 (1)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2)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3)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案(人教A必修4)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第4课时 §2.3.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教学目的: (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2)理解平面里的任何一个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初步掌握应用向量解决 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3)能够在具体问题中适当地选取基底,使其他向量都能够用基底来表达.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 (1)|λa |=|λ||a |;(2)λ>0时λa 与a 方向相同;λ<0时λa 与a 方向相反;λ=0时 λa = 2.运算定律 结合律:λ(μa )=(λμ)a ;分配律:(λ+μ)a =λa +μa , λ(a +b )=λa +λb 3. 向量共线定理 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b = λa . 二、讲解新课: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1e ,2e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 的任一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 =λ11e +λ22e . 探究: (1) 我们把不共线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 基底不惟一,关键是不共线; (3) 由定理可将任一向量a 在给出基底e1、e2的条件下进行分解;

(4) 基底给定时,分解形式惟一. λ1,λ 2是被a ,1e ,2e 唯一确定的数量 三、讲解范例: 例1 已知向量1e ,2e 求作向量-2.51e +32e . 例 2 如图 ABCD 的两条对角线交于点M ,且=a ,=b ,用a ,b 表示,,和 例3已知 ABCD 的两条对角线AC 与BD 交于E ,O 是任 意一点,求证:+++=4 例4(1)如图,,不共线,=t (t ∈R)用, 表示. (2)设OA 、OB 不共线,点P 在O 、A 、B 所在的平面内,且 (1)()OP t OA tOB t R =-+∈ .求证:A 、B 、P 三点共线. 例5 已知 a =2e 1-3e 2,b = 2e 1+3e 2,其中e 1,e 2不共线,向量c =2e 1-9e 2,问是否存在这样的实 数,d a b λμλμ=+ 、使与c 共线. 四、课堂练习: 1.设e 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向量,则有( ) A.e 1、e 2一定平行 B .e 1、e 2的模相等 C.同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都有a =λe 1+μe 2(λ、μ∈R ) D.若e 1、e 2不共线,则同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都有a =λe 1+u e 2(λ、u ∈R ) 2.已知矢量a = e 1-2e 2,b =2e 1+e 2,其中e 1、e 2不共线,则a +b 与c =6e 1-2e 2的关系 A.不共线 B .共线 C.相等 D.无法确定 3.已知向量e 1、e 2不共线,实数x 、y 满足(3x -4y )e 1+(2x -3y )e 2=6e 1+3e 2,则x -y 的值等于( ) A.3 B .-3 C.0 D.2 4.已知a 、b 不共线,且c =λ1a +λ2b (λ1,λ2∈R ),若c 与b 共线,则λ1= . 5.已知λ1>0,λ2>0,e 1、e 2是一组基底,且a =λ1e 1+λ2e 2,则a 与e 1_____,a 与e 2_________(填 共线或不共线). 五、小结(略)

九年级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九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a. 知道能的转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并能举一些能的转化的例子 b. 知道的内容,并能用它来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C. 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内容是对本章及以前所学物理知识从能量的观点进行了一次综合、深化和再认识.教材首先分析自然界中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能量,并分析一系列熟知的能量转化的事例,指出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最后阐述了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一:是一个实验规律,列举能量转化的实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守恒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对这些实例中的能的转化进行具体分析.建议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定律的两个方面:转化与守恒.另外还要强调该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可列举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史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设计示例课题 教学重点 能量转化与守恒 教学难点 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能量的多样性 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能的转化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专题3 常见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教案.doc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3 常见物质的分离、除 杂、提纯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除杂的定义、方法、原则,会应用它除去杂质; 2、了解物质分离、提纯定义、方法,会应用分离、提纯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教学安排:2课时 【复习重点和难点】 1、了解除杂的定义、方法、原则,会应用它除去杂质; 2、了解物质分离、提纯定义、方法,会应用分离、提纯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分离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分离完成后各组分要保持(经过化学反应使混合物的组分经过转化而分离还要恢复为)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状态。除杂和提纯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在提纯物质的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试剂外,还应选择适宜的杂质(或产物),以便于同被提纯物进行分离。 现将有关要点归纳如下: 1、应注意几个“不” ⑴不能“玉石俱焚”。即试剂一般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但特殊情况下,所加试剂需要和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要转化成需要保留的物质。如除去FeCl3溶液中的NaCl,可加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加适量稀盐酸。 ⑵“不增”、“不减”。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 ⑶不污染环境。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⑷不能“旧貌变新颜”。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 2、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 ⑴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⑵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⑶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拓展延伸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2.能够在具体问题中适当地选取基底,使其他向量都能够用基底来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转化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现实世界中的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学习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坐标运算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一、复习回顾: 1.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 (1)|λa |=|λ||a |;(2)λ>0时λa 与a 方向相同;λ<0时λa 与a 方向相反;λ=0时λa = 2.运算定律 结合律:λ(μa )=(λμ)a ;分配律:(λ+μ)a =λa +μa , λ(a +b )=λa +λb 3. 向量共线定理 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b =λa .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思考:给定平面内任意两个向量e 1,e 2,请作出向量3e 1+2e 2、e 1-2e 2,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是否都可以用形如λ1e 1+λ2e 2的向量表示呢?.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e 1,OB =e 2,OC =a ,过点C 作平行于直线OB 的直线,与直线OA 交于点M ;过点C 作平行于直线OA 的直线,与直线OB 交于点N . 由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可知,存在实数λ1、λ2,使得OM =λ1e 1,ON =λ2e 2. 由于OC OM ON =+,所以a =λ1e 1+λ2e 2,也就是说任一向量a 都可以表示成λ1e 1+λ2e 2的形式. 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1)定理:如果e 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教案

10.3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风陵渡中学王佩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有多种,对应不同运动形式的运动有不同形式的能,各种 形式的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进一步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意义 3.运用公式△U=W+Q 分析有关问题并具体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进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相关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 2.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冷—措施(搓手,运动,哈气,烤火…)—引出改变内能两种方式 师: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哪些? 生:做功,热传递 师:很好。既然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内能,那么,功、热量跟内能的改变之间遵循怎样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新课教学 问题探究 1.一个物体,它既没有吸收热量也没有放出热量,那么: ①如果物体对外界做的功为W,则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开启易拉罐碳酸饮料瞬间,气体冒出,体验感觉—温度降低) ②如果外界对物体做的功为W,则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有机玻璃筒放棉花—迅速压下活塞,棉花点燃) ①内能减少W ②内能增加W 2.一个物体,如果外界既没有对物体做功,物体也没有对外界做功,那么: ①如果物体吸收热量Q,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水吸收热量) ②如果放出热量Q,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电暖宝充好电放热) ①内能增加Q ②内能减少Q 3.如果物体在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的变化ΔU与热量Q及做的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人教版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史实:农具的发明或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土地制度;政策;赋役制度;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改革;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 2. 难点: 对于有关三农问题的重要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的迁移和综合。 三农问题 考点1基础知识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1.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①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⑤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2.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③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④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⑤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⑥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 3. 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 ①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②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③秦朝开通了灵渠。 ④隋朝开通大运河。 a. 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b. 概况: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c. 影响: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 北重一中 卜丽玲 【知识疏理】 一、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原理 不增 不减、易分 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一)、常用的物理方法: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分离方法。 1. 过滤法:当可溶性物质混入不溶性物质或不溶性物质中混有可溶性物质时,用此法。如:食盐中混有泥沙,可按如下步骤: ①先将混合物溶于水。 ②过滤。 ③将滤液蒸发得NaCl 。 2. 结晶法:当两种物质都可溶,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时,用此法。如:KNO 3中混入NaCl ,可按如下步骤:①溶于水加热,把混合物制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②降温结晶。③过滤。 3. 升华法:当易升华物质与其他物质相混合时,可用此法。如:碘单质中混有砂子,其操作是:①加热使碘升华,收集碘蒸气。②冷凝,得单质碘。 4. 特殊性质法:利用混合物中某些物质的特性进行物质分离。如:Cu 粉中混有Fe 粉,可用磁铁吸出铁粉。 (二)、常用的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两种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选用合适的试剂,进行化学反应,然后再用物理方法分离。(关键是转变物质的状态) 1. 沉淀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生成沉淀经过滤而除去。如:HNO 3中混有H 2SO 4,可加入适量的Ba(NO 3)2溶液: 342342HNO BaSO )NO (Ba SO H +↓=+ 2. 化气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使其生成气体而除去。如一般某盐中混有少量碳酸盐、碳酸氢盐等常用此法除去。如NaCl 溶液中混有Na 2CO 3,可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2232CO O H NaCl 2HCl 2CO Na 3. 置换法:即在某盐溶液中加入某金属,把盐溶液中的金属置换出来,从而把杂质除去。如4ZnSO 溶液中混有4CuSO ,可加入过量的锌: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案

2.3.1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能用两个不共线向量表示一个向量;或一个向量分解为两个向量. 教学重点: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向量的加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2.向量的减法运算; 3.实数与向量的积; 4.向量共线定理。 二、新课: 1.提出问题:由平行四边形想到: (1)是不是每一个向量都可以分解成两个不共线向量?且分解是唯一? (2)对于平面上两个不共线向量1e ,2e 是不是平面上的所有向量都可以用它们来表示? 2.新课 1e ,2e 是不共线向量,a 是平面内任一向量, =1e ,=λ1 2e ,=a =+=λ1 1e +λ2 2e , =2e ,=λ 2 2e . 1e 2e a C

得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1e ,2e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 1 ,λ2使a =λ 1 1e +λ2 2e . 注意几个问题: (1)1e ,2e 必须不共线,且它是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这个定理也叫共面向量定理; (3)λ1,λ2是被a ,1e ,2e 唯一确定的数量. 例1 已知向量1e ,2e ,求作向量-2.51e +32e . 作法:(1)取点O ,作=-2.51e ,=32e , (2)作平行四边形OACB ,即为所求.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b ,作OA = a ,OB = b ,则∠AOB =θ(0°≤θ≤180°),叫做向量a 与b 的夹角. 当θ=0°,a 与b 同向;当θ=180°时,a 与b 反向,如果a 与b 的夹角为90°,我们说a 与b 垂直,记作:a ⊥b . 三、小结: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其实质在于:同一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以表示为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 1 e 2e

高中数学优质课比赛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案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教案 ----新余一中蒋小林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函向量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此前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了向量的的概念和线性运算,集中反映了向量的几何特征。本节课要讲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概念和应用,是研究向量的正交分解和向量的坐标运算基础,向量的坐标运算正是向量的代数形态。通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平面中的向量与它的坐标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数”的运算处理“形”的问题完美结合,在整个向量知识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探究过程和利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进行向量的分解”。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如共线向量、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及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等;另外学生对向量的物理背景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学生能力层面看: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类比归纳概括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类比出向量的分解,让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感受和动手探索总结归纳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尤其是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我认为平面向量的分解及对这种分解唯一性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会选择基底来表示平面中的任一向量。 2、能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进行简单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究,让学生体验数学定理的产生、形成过程,培

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2、通过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运用,增强学生向量的应用意识,让学生 进一步体会向量是处理几何问题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用现实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不断发现、探索新知的精神,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定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探究活 动中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目标,可操作性强,容易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体现 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引出新课 (一)通过击鼓传花游戏复习的向量的运算及平行向量基本定理,我们知道可以用(0)a a λ≠表示任意和a 共线的向量,那么再随便画一个方向的向量b ,你还可以用a 表示出来吗?一个向量不够那么需要几个向量来表示呢?za 此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蕴含着本节课设计主线,即从共线定理的一维关系转向研究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二维关系。(二)情景1:火箭在升空的某一时刻,速度可以分解成竖直向上和水平向前的两个分速度;情景2:斜坡上物体所受的重力G ,课分解为力沿斜坡向下的力和垂直于斜坡的力;让学生对数学中的任意向量也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表示,有了充分的事实根据和感性认识。总之,整个引入,是从学生熟知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物理基础知识为入手点,让学生轻松接受本节课的内容,让本节课的内容新而不新,难而不难了。 [设计意图]:两个生活常景抓住学生的兴趣,完成从生活到数学的建模过程,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发现数学,即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情景生活化,生活学科化。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探究定理作好铺垫。 2.问题驱动、探究新知 问题(1)给定平面内任意两个向量21,e e 请你做出2121223e e e e -+和两个向量。 [设计意图]:利用向量的加减法和数乘向量,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表示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从容说课 本节课的设计,教材继续沿用了前几节的课程模式,先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研究问题,然后用实验加以证实,让学生接受这个物理事实。接着再从理论上推导、证明,从而得出结论。 这节课教材是从生活中骑自行车上坡的实例入手,引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在此过程中是在相互转化的。接着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转化过程中的守恒结论。最后提出了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要使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该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规律,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规律的起点,也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的进一步综合和展开的重要基础。所以这一节知识是本章重要的一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 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

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教学重点 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CAI课件、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专题复习(doc 10页)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专题复习(doc 10页)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专题复习 一、背景材料 我国农业的现状——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 (1).农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2).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3).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2.重视发展农业的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2).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为什么说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新的增长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⑹.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5.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1).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2).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保护、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动力源泉。 (3).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4).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保障。 6.如何看待农村的税费改革? (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和政府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有助于减轻农民负担,理顺农村分配关系,规范分配行为。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 北重一中 卜丽玲 【知识疏理】 一、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原理 不增 不减、易分 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一)、常用的物理方法: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分离方法。 1. 过滤法:当可溶性物质混入不溶性物质或不溶性物质中混有可溶性物质时,用此法。如:食盐中混有泥沙,可按如下步骤: ①先将混合物溶于水。 ②过滤。 ③将滤液蒸发得NaCl 。 2. 结晶法:当两种物质都可溶,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时,用此法。如:KNO 3中混入NaCl ,可按如下步骤:①溶于水加热,把混合物制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②降温结晶。③过滤。 3. 升华法:当易升华物质与其他物质相混合时,可用此法。如:碘单质中混有砂子,其操作是:①加热使碘升华,收集碘蒸气。②冷凝,得单质碘。 4. 特殊性质法:利用混合物中某些物质的特性进行物质分离。如:Cu 粉中混有Fe 粉,可用磁铁吸出铁粉。 (二)、常用的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两种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选用合适的试剂,进行化学反应,然后再用物理方法分离。(关键是转变物质的状态) 1. 沉淀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生成沉淀经过滤而除去。如:HNO 3中混有H 2SO 4,可加入适量的Ba(NO 3)2溶液: 342342HNO BaSO )NO (Ba SO H +↓=+ 2. 化气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使其生成气体而除去。如一般某盐中混有少量碳酸盐、碳酸氢盐等常用此法除去。如NaCl 溶液中混有Na 2CO 3,可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2232CO O H NaCl 2HCl 2CO Na 3. 置换法:即在某盐溶液中加入某金属,把盐溶液中的金属置换出来,从而把杂质除去。如4ZnSO 溶液中混有4CuSO ,可加入过量的锌: Cu ZnSO CuSO Zn 44+=+ 4. 转化法:即通过某种方法,把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的物质。如CO 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O ,可将混合气体通过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3.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教学目的: (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2)理解平面里的任何一个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初步掌握应用向量解 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3)能够在具体问题中适当地选取基底,使其他向量都能够用基底来表达.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 (1)|λa |=|λ||a |;(2)λ>0时λa 与a 方向相同;λ<0时λa 与a 方向相反;λ=0时λa = 2.运算定律 结合律:λ(μa )=(λμ)a ;分配律:(λ+μ)a =λa +μa , λ(a +b )=λa +λb 3. 向量共线定理 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 b =λa . 二、讲解新课: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1e ,2e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 内的任一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 =λ11e +λ22e . 探究: (1) 我们把不共线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 基底不惟一,关键是不共线; (3) 由定理可将任一向量a 在给出基底e1、e2的条件下进行分解; (4) 基底给定时,分解形式惟一. λ1,λ2是被a ,1e ,2e 唯一确定的数量 三、讲解范例: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第七章:7.10 能量守恒定律和能源 教案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 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 投影仪、玻璃容器、沙子、小铁球、水、小木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已学习了多种形式的能,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能量形式。我们还知道不同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你举几个能量转化的例子。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列举实例。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在一个玻璃容器内放入沙子,拿一个小铁球分别从某一高度释放,使其落到沙子中。 思考:小球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演示实验2:在盛有水的玻璃容器中放一小木块,让小木块在水中上下浮动,过一段时间,小木块停止运动。 思考:小木块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积极思考。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总结点评。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点评:通过学生举例和演示实验,说明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引入课题:以上实验表明,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一种能量减少,必有其他能量增加,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必定其他物体能量增加,能量的总和并没有不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能量守恒定律。 二、进行新课 1.能量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引用教材上的话,说明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有何重大意义? 历史上曾有人设想制造一种不需要消耗任何能源就可以不断做功的机器,即永动机,这样的机器能不能制成?为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出下一课题: 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不可能消灭,为什么我们还要节约能源? 2.能源和能量耗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应用能源的历程,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能源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