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检测 岳麓版选修1

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检测 岳麓版选修1
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检测 岳麓版选修1

第8课张居正改革

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

B.蒙古贵族的劫掠

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

D.社会矛盾尖锐

解析:当时明朝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因而内外交困是最完整最准确的概括。

答案:A

2.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

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

C.丈量土地D.一条鞭法

解析:张居正发动变法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

答案:A

3.明代各项措施中,有利于边疆各民族经济发展的是( )

A.边境互市B.修筑长城

C.迁都北京D.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官

解析:在任何朝代,边境互市都有利于两个民族经济的发展。

答案:A

4.明代张居正赋税制度改革的最大影响是( )

A.按财产的多少征税

B.把赋税分摊到田亩上

C.用银两征税

D.使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解析:A项叙述错误,不是按财产征税而是计亩征银;B、C两项是改革的内容;D项是改革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D

5.张居正死后官秩被削,名誉被毁,祸及家人同僚,十年改革毁于一旦。主要原因是( ) A.明神宗的反对

B.改革收效甚微

C.损害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利益

D.张居正为官暴戾

解析:张居正改革损害了当时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势必遭到他们的反对。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土地,逃避赋税。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1578年(万历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1581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总计7 013 976顷。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彻底的,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材料二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食货志二·赋役》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材料一中所述的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此他在经济上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

(2)张居正为赋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材料二中提到的“至万历九年”是什么时间?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一回答。第(2)问主要结合材料二中有关信息组织答案。第(3)问根据材料一中“1578年(万历六年)”可判断“万历九年”指1581年。

答案:(1)重点:整顿赋税制度。措施:丈量土地。效果:比较彻底,为赋税制度的变革奠定基础。

(2)政策:一条鞭法。内容: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3)时间:1581年。影响:新法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限制了豪强地主舞弊瞒漏和胥吏里甲层层盘剥,减轻了农民额外的负担;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并使得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从而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封建制度渐趋衰落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专制皇权逐渐削弱D.殖民势力入侵中国

解析:明朝是封建皇权的进一步强化时期,丞相的废除表明专制皇权的加强,故C项叙述不正确。

答案:C

2.张居正改革中为考核官吏的政绩而制定的制度是( )

A.军功爵制B.三长制

C.俸禄制D.考成法

解析:张居正改革中颁布考成法,“以钱谷为考成”,把督责地方官清理追缴豪强地主多年拖欠赋税列为考核政绩的标准。

答案:D

3.“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下列体现张居正“外示羁縻”思想成果的是( )

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

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

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

D.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

解析:张居正的“外示羁縻”,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积极加强友好往来。

答案:C

4.下列对张居正边防新政的核心政策表述全面的是( )

A.整肃纲纪,令行禁止 B.加固长城,扩大兵力

C.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D.开设互市,改善关系

解析:张居正改革中的边防政策包括内外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作用。

答案:C

5.明朝自实行一条鞭法以后,曾经改变了财政历年亏空的局面,出现了“太仓粟可支十年”的富裕情景,而且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表明( ) A.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B.税收只有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两种形式

C.税收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D.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对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解析:由一条鞭法的实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这一特殊现象得出税收具有调节经济职能的一般性规律认识。

答案:D

[能力提升]

6.有关张居正的改革,清初任源祥说:“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因势而行之。”你认为有利于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历史趋势

B.无地少地的贫民希望“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建立公平公正的平等社会

C.实施一条鞭法,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有利于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巩固

D.有利于保护豪强地主利益

解析:材料中说张居正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个趋势是指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7.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被充军。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缘于( )

A.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改革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

C.改革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

D.明神宗一直厌恶张居正

解析:张居正改革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方面,触动了官僚地主利益,因而身后遭遇灾难,故A 项正确;改革与宦官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改革没有涉及内阁参政体制,故C项错误;明神宗对待张居正的态度前后不一,故D项错误。

答案:A

8.造成明中期“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

B.政府征税标准的变化

C.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经营农业已无利可图

解析:张居正改革中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损害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因此地主转而投资于工商业。

答案:B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簿,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摘编自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材料二“江陵立考成法,以为制治之本。向者因循玩愒,至是始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江陵志在富强,当积弛之后,钱谷阴耗不可问,力振其弊,务责实效,中外凛凛,毋敢以虚文支塞。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备数载。”

——谈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考成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可知其目的是整治官场腐败,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吏政绩考查,督促一切政务的进行,维护统治;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可知其内容是规定所办事务期限,故其特点是立限考事和以事责人,从“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可知其特点是分工具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和逐层落实与考查 (责任制),从“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可知其特点是加强了内阁集权,可操作性强。

(2)从材料二中“向者因循玩偈,至是始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可知其作用是吏治清明、行政效率提高(作风更加务实),从材料二中“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备数载”可知其作用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1)目的:整治官场腐败;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吏政绩考查;督促一切政务的进行;维护统治。

特点: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分工具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逐层落实与考查(责任制);加强了内阁集权;可操作性强。

(2)吏治清明;行政效率提高(作风更加务实);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传》材料二数年以来,所结怨天下者不少矣,俭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念己

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

——张居正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出,《明史》对张居正作出了高度评价。请列出支持材料观点的史实。

(2)材料二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改革家必须具备的素质。请加以概括。

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归纳概括。

答案:(1)实行边防新政,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进行赋税改革,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进行吏治改革,加强中央的权力,严明了法纪。

(2)面对改革遇到的阻力,为了国家利益,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张居正改革同步练习岳麓版选修1

第8课张居正改革 [学习目标] 1.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2.掌握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3.了解张居正改革结局的有关知识。 一、背景 1.内外交困(必要性) (1)内部 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官吏侵盗;财政亏空;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______________南下劫掠。 (2)外部 倭寇猖獗;葡萄牙侵占澳门。 2.张居正任内阁________(可能性)。 3.明神宗支持(政权因素)。 二、内容 1.整顿吏治 (1)措施 ①倡导“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②提出治理天下须“______________”,以法理政。③1573年,创设颁行________。 (2)作用:使内阁成为变法中枢,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2.加强边防 (1)内容 ①“内修守备”:起用戚继光等名将,并加强北方边防。 ②“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________友好往来。 (2)作用 ①大大提高了防御能力,并节省了军费。②汉蒙融合:a.商品贸易活跃。b.蒙古地区农业发展。c.思想文化互相融合。d.生活习惯互相融合。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清丈田地 (1)原因:明中期土地兼并导致财源枯竭,经济衰败。 (2)实施: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查天下田亩以“________________”。 (3)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 4.一条鞭法 (1)推行:1581年,正式在全国颁行。 (2)内容 ①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②简化征收手续。③__________代役。 (3)作用 ①打击了豪强地主,减轻了农民、工商业者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②限制了地主和官吏舞弊。③稳定了农业生产,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三、结果(失败) 1.表现:____________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 2.原因 (1)明神宗贪欲膨胀,对________的劝教约束早怀不满。 (2)变法触动了怙恶违法的豪强权贵及贪赃枉法的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强烈反对。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docx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WORD模板文档中文字均可以自行修改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 从xx年春开始,我校推进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一直按照学校的要求,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教师要重组原来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教学素材、课件、案例。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也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新课程下的教学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其中,既体验了成功的收获与喜悦,也遭遇到一些挫折与困惑,现结合在历史课堂的所见所闻和实践谈一下关于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新教材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这样三种方式的学习,尽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历史大课堂,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与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成功快乐。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交流是人生存的必备能力, 历史教育必须体现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因此新课改下就出现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我也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进行分组。我所教授的班级座位是传统的排列方式,即

分为四大组每组12人。在四大组的基础上,再分为每四人为一小组。 其次,揭示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讨论的问题或争论的观点),我对课文进行钻研,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且带有一定思辨性的问题。 第三,督促帮助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合作,如果合作出现困难,还要及时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的技巧。 第四,鼓励合作小组展示本组的合作学习成果,通常是由小组的发言人将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述出来;其他合作小组进行补充修正。 第五,对学生的成绩做出综合评价并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例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教学时,分小组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小组各成员从背景、口号、内容、结果等方面进行发问、解释、协助、合作,小组内各成员各抒己见,并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在班级发言,最终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基本达成一致:即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促进了他们的觉醒;是一次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等等。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前期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等等。同时通过这种学习,也使学生懂得,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以及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的

张居正改革完美版

第9课张居正改革 知识目标 1、知识要点: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掌握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了解张居正改革结局的有关知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救时宰相”的含义;理解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地位及其重要意义。 本课重点: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本课难点:张居正改革的影响及评价 感受历史: 内阁制与内阁首辅 明清两代的内阁是封建皇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办事机构,明朝永乐年间,为了方便协助处理政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中叶以后,由于政治腐败,皇帝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由内阁代替皇帝草拟诏命、敕诰,六部尚书凡事须请示内阁大学士,而且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内阁大学士有多人,地位类似前代的宰相。其中一人为首领,称“首辅”。首辅更是位极人臣,一切朝政归其调度,俨然成为实际的宰相。嘉靖时把持朝纲20年的严嵩和万历时主持改革的张居正,都是明后期影响很大的内阁首辅。 重点难点 2、前后联系 (1)联系必修Ⅰ,明确内阁在明中央政权中的地位,理解张居正改革能够推行强有力改革的有利因素。

(2)联系必修Ⅲ,理解明清时期理学思想占正统地位对张居正改革毁誉的影响。 线索勾勒 1、基本线索 整顿吏治 明中期:内外交困→“救时宰相”实施边防新政身后毁誉 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 2、延伸探究: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败不同的原因。 五能力训练 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 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 B 蒙古贵族的劫掠 C 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 D 社会矛盾尖锐 2、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新法畅行无阻,张居正采取了下列哪一措施() A 严肃纲纪 B 设立驿站制度 C 创设颁行考成法 D 控制内阁 3、呼和浩特城建成于明时期,这座城市的修建()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 B 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 C 密切了满蒙关系 D 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 4、下列属于“内修守备”措施的是①加固长城②操练兵马③改善汉蒙关系④起用名 将⑤加强互市往来() A ①②③④ B ③⑤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⑤ 5、明朝实施的一条鞭法与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是() A 没有关系 B 阻碍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有关系 6、下列有关土地赋税制度,因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的是()①方田均税法②均田制③ 两税法④一条鞭法 A ②④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④ 7、明代张居正税制改革最大的影响是() A 按财产的多少征税 B 把赋税分摊到田亩上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培训是必须的和必要的,经过培训,聆听了专家和有经验教师们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对课改中高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教育理论、课改理念的培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首先,在专业情感方面,教师要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变为实际的行动,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信心。 其次,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更新学科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教师能够真正从一位“教书匠”转变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三、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更新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二是观察学习法,它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

最新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模板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模板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生的重要需求。从适应与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树立自主型的学习观,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懂学”、“会学”,已成为时代对人的迫切要求。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供大家参考。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1# 有幸参加了高考研讨会。现就本次高考研讨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高中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考纲说明,了解考试说明的变化,才能够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轻重有度,还有研究近两年全国新课标卷未出现的考点,教学中可以重视这方面的复习。然后认真研究高考试题,特别是近两年的试题,因为会代表考试和出题的趋向,感觉其中的变与不变,对高三复习是相当有指导作用的,所谓的透过试题看方向。 其次,教学中要重视学情教情研究。高三老师必须制定一轮复习的目标,通过师生交流卡,备课组教与学问题的汇总,调研考试的成绩,师生交流与学生反馈,作业错题集,教师教学反思,失分统计与错因分析等等方式,掌握学情教情具体情况,以此不断调整教学,完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最大化。一轮复习后,制定二轮复习计划,打破教材计划,按时间顺序,组建通史单元,3个题型专题,做到基础知识熟练化,重点知识精细化,模糊知识清晰化,孤立知识网络化,缺漏知识完整化,表面知识深刻化,然后注意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探究思辨能力,考场调控能力。教学中注意古今中外贯

通,关注时政热点,强化习题训练。二轮复习后,再制定三轮复习的任务,主要是重新回归考点,巩固考点,并进行模拟训练,最后自主学习。这样备战高考,学生不仅基础知识越发 牢固,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中,对提升考试成绩是相当有效果的。 再次,他们学校的教学管理也是很独到的,值得借鉴的。衡水中学对高考的备战,是集体攻关,合作备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对学科组的管理很系统,扎实推进“一会五研”。“一会”,备课组长会,要制定教学常规,汇总学生问题反馈,教与学问题反馈,制定本周工作要点。“五研”,周一教研,讨论本周工作重点,周五教研,总结本周问题,找对策,评课,一课一研,统一内容,统一进度,说课。这样的群策群力,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肯定帮助是很大的。他们还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借他山之石。在平常教学中,还利用九课相互提高,九课就是学习切磋推门课,努力提高邀请课,落后教师帮扶课,优秀教师宴请课,自录反思提升课,高级教师引领课,一级教师创新课,二级就是提高课,师徒互助对比课,通过九课,共同进步,老师们的教学质量都上去了。 总之,大家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相信我们学校的教学成绩也会越来越好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2# 为不断深化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升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的实效与质量,全省高三历史教研会于__年9月4日在东湖中学闪耀开幕。 来自北京武汉宜昌的专家和老师在会上展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精彩纷

扎实做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扎实做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以往历史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一是历史课由于被学生认为是实用性差和内容偏多,而排在最不愿意学的课程的第三位。二是在喜欢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中,历史课靠后。三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与现实结合得不太紧密”,教学内容离他太遥远,如《中国近现代史》,几乎就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而实际上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并不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部,说明教学内容必须改革。四是多数学生认为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很一般,谈不上趣味性,也说不上特别枯燥”。五是大部分学生反映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只是以讲授为主,多数学生反映喜欢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大多数学生要求自我参与,说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六是多数学生认为目前自己学习历史课程的主要方式“以背诵记忆史实为主”,说明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革。七是多数学生认为现在的考试方式只能“部分反映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应是试卷考试与其他方式相结合,说明评价测量的体制必须改革。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可能存在的优缺点 新一轮课程改革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国家研究制定

的新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标历史教材的研究史观也首次采用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则是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课标历史教材的三个必修模块,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六个选修模块也主要是针对文明史相关问题的。教材的一些具体内容,也都不同程度的渗透了这一史观。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使用中也可能出现一些缺点:一是理论性太强,缺乏感染力;二是教材内容多,容量太大,课堂教学处理困难,且主线不突出;三是有些内容未能完全达标,例如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只是轻描淡写,对国际不同力量的联合,对广大华侨的经济援助等内容只字未提;四是以专题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而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五是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而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时间很有限,上网查阅的条件并不具备。 三、高中历史新课改下教学可能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时间不足。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8课《张居正改革》教学案设计

第9课张居正改革 一知识目标 1、知识要点: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掌握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了解张居正改革结局的有关知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救时宰相”的含义;理解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地位及其重要意义。 二预习提纲 背景:明中期以来,社会矛盾尖锐,陷入的危局。 指导思想:“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 整顿吏治:措施:以法理政;颁行考成法 影响:内阁权力增强;提高了办事效率 原因:边防残破、外敌入侵 内修守备:起用戚继光,增修长城 实施边防新政政策 张居正改革内容 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 互市友好往来。 效果: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清丈田亩 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1581年 作用:巩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发展 三线索勾勒 1、基本线索 整顿吏治 明中期:内外交困→“救时宰相”实施边防新政身后毁誉 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 2、延伸探究: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败不同的原因。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突破

(1)联系必修Ⅰ,明确内阁在明中央政权中的地位,理解张居正改革能够推行强有力改革的有利因素。 (2)联系必修Ⅲ,理解明清时期理学思想占正统地位对张居正改革毁誉的影响。 五能力训练 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 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 B 蒙古贵族的劫掠 C 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 D 社会矛盾尖锐 2、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新法畅行无阻,张居正采取了下列哪一措施() A严肃纲纪 B 设立驿站制度 C 创设颁行考成法 D 控制内阁 3、呼和浩特城建成于明时期,这座城市的修建()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 B 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 C 密切了满蒙关系 D 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 4、下列属于“内修守备”措施的是①加固长城②操练兵马③改善汉蒙关系④起用 名将⑤加强互市往来() A ①②③④ B ③⑤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⑤ 5、明朝实施的一条鞭法与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是() A 没有关系 B 阻碍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有关系 6、下列有关土地赋税制度,因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的是()①方田均税法②均田制 ③两 税法④一条鞭法

202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02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和对这些事件行动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下面是第1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202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江苏全面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整整3年。作为1名历史教师,我积极地投入到这场课程改革运动当中,通过3年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感想颇多,在此我谈谈实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1些认识和体会。 1、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有效实行新课程的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展开、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根据。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根据,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因而可知,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有效实行新课程的基础。 2、对教材的认识:认真研读教材,做到在课标指点下的对教材的全面掌控 1.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它不再过分寻求学科本身的完备和精深,而是把怎样增进学生的本身发展和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人教版教材显现方式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益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进1步发展提供了条件。比如必修1安排了3节探究活动课:从1913年的1份问卷测试谈

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摹拟召开1次联合国会议。必修2安排了两节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讨论。刚开始由于课时紧,我们没有实行这些探究活动,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每节课后都有探究活动,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有选择地让学生探究,主要途径就是上网查阅资料。比如必修1第1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课后探究活动“尝试查1查,你的故乡在元代时属于哪一个行政区?”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回答比较积极,有的学生乃至还说出了故乡的1些名人,这样学生就对元代行省制度有了比较深入的印象,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而且增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酷爱。后来我们陆续实行过探究活动课,让学生自由组合,通过查阅资料,写成小论文进行展现。虽然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实的史学研究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学生却体验了发现学习的进程并取得了主动探索的“经历”,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习惯,构成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2.人教版教材从内容到情势在1定程度上克服了专业化和 成人化偏向,图文并茂,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高中生会构成整体的社会视野,从而增进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构成。比如通常人们认为人类的政治制度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但是学生在学完必修1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第6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后,会认识到人类奴隶社会史既存在独裁制度又存在民主制度,所以新课程围绕着1个专题把古今中外的历史放在1起有很大好处,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1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茂名市第十七中学西校区(原茂名市实验中学) 课题主持人:廖茂菊 课题组成员:伍尚康、吴国恒、陈欣、梁仁厚、王少帅 钟泽佳、程朝凤、周赛红、钟瑞梅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趋势 2004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在广东等五省区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本课题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当时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低下的实际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

高中历史课改工作总结和反思.doc

高中历史课改工作总结和反思 2005年秋,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走进课改。因为我们深知,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培养一代真正具有时代特点、现代意识的民族脊梁。因此,课改便成了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 三年课改回头看,一路走来的南京高中历史改革,其中不乏坎坷与艰辛,困惑与矛盾,但由于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专家的专业引领,学者的指点迷津,还由于市教研室“基于问题解决,致力行动跟进”的总体方针策略的指引,依靠我们团队的集体力量,依靠我们历史同仁的大胆探索,我们终于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 为了谋求自我进步,也为了将南京高中历史课改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现藉全国课改协作体研讨会召开之际,我们做一总结和反思,以就教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同仁! 一、锻造教师团队,提升课改的支撑力 三年前,当我们直面新课改时,深深感觉新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不足。一方面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资源等滞后,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由理解到接受再到转变,还有个相当长的过程,实施难度较大。 怎么办呢?千头万绪中,深感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教师。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师资队伍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为了使队伍适应课改需要,我们把师资培训作为推进课改的一项重点工作,并超前谋划。 1.贯彻课改理念,掌握三维目标 推进课改,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首先从自己开始,系统地全面地认真学习、反复研读与课改相关的论著、文件等,探究其理念与政策,使自己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理解并领悟课改的精神和实质,理解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和外延。然后,我们就始终不渝地坚持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各类培训班上,把课改的理念、精神和实质反复宣传,大力弘扬。并在教学实践中用“三维”目标衡量和检测执行的情况。发现偏差,立即纠正。 2.坚持“先培后上”原则,做到三个“确保” 课改三年来,市教育局师资处和教研室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年组织各个学科、各个年级进行假期集中研训。历史学科积极响应,在培训的师资队伍、培训的内容形式、考勤、考绩等方面严把质量关。有关教师还被要求反复轮训。 与此同时,我们坚持三个“确保”,即确保培训人员的全员性;确保培训时间的连续性;确保培训内容的实效性。每年还组织南京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南京市农村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并选送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省教育厅和高校组织的培训,收到较好效果。 3.健全三大机制,建设三支队伍 健全以三个梯度(青优、学科带头人、名特教师),一个教研网络(以专兼职教研员、学科中心组成员、学科命题组成员为核心的学科骨干教师群体)为核心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以考核、评比、使用、管理为抓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以学科中心组成员专业成长为目的的组织机制。 建设一支有新课程理念,基于行动研究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适应教研方式变化,立足学科,服务学校的区、县教研员专业引领队伍;建设一支关注课改、服务课改、研究课改的名特教师专家队伍。 4.坚持专业引领,实施三年培训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 明朝中叶,土地兼并情况十分严重。突出的表现是皇族、王公、勋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权,以投献、请乞、夺买等手段,大量占夺土地。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7万顷。在朝廷,大学士徐阶一家就占田24万亩。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贵族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剧,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和“为田追租未足怪,尽将官田作民卖,富家得田民纳租,年年旧租结新债”的歌谣,农民产去税存和田居富室、粮坐下户的情况多所发生,处境悲惨。而徭役的名目也日益繁多,大规模的徭役征发十分严重。激起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叶宗留、邓茂七;刘通、李原以及刘六、刘七等农民起义。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从维持明王朝的长远统治出发,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求一条自救的道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是徐阶的门生,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张居正得到大太监冯保的支持,取代了高拱,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 在政治上,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贯彻“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的为政方针。他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裁撤冗官冗员,提拔和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为提高行政效率,张居正于万历元年六月奏行“考成法”。处理章奏,事有责成,令有程限,立文符以考稽,不得延宕推诿,中央政令遂能较快地在全国实行。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 在军事上,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又以俺达汗为中介,代表明朝与西藏黄教首领达赖三世(索南坚错)建立了通好和封贡关系。 张居正最突出的改革成就是在经济方面,首先他积极支持治黄治淮。万历六年,任命著名水利学家,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潘季驯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京。 丈量土地和赋役改革是张居正颁行的重要经济政策。他看到当时国匮民穷的根本原因是豪强兼并土地和贪吏盘剥农民。为“强公室、杜私门”,不顾豪强地主和勋戚的反对,于次年十一月下令各省清丈土地。任命户部尚书张学颜主持此事,并颁行清丈条例。这次清丈田亩,除补足原额外,有些省且多余额,全

高中历史 第8课 张居正改革练习 岳麓版选修1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8课张居正改革 面对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阁首辅张居正变法革新,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 1.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张居正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1.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认识改革的必要性。 2.归纳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3.正确认识张居正改革的作用。 一、背景 1.时代的呼唤。 明朝中期以来,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主要表现为政治腐败,边防废弛和社会矛盾尖锐。其中,外患主要表现在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的倭寇猖獗,葡萄牙侵占澳门。 2.张居正登上历史舞台: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大权在握,推行新法。 二、内容 1.整顿吏治。 (1)措施。 ①倡导“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②提出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 ③1573年,创设颁行考成法。 (2)作用:使内阁成为变法中枢,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了道路。 2.加强边防。 (1)内容。 ①“内修守备”:起用戚继光等名将,并加固长城边防。 ②“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2)作用。 ①大大提高整体抗御能力,并节省了军费。 ②古丰州兴起归化新城。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清丈田地。 (1)原因:明中期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 (2)实施: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查天下田亩以“均田税足民”。 (3)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 4.“一条鞭法”。 (1)推行:1581年,正式在全国颁行。 (2)内容:经济政策和赋役制度方面深化改革。 (3)作用。 ①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打击了豪强地主,减轻了农民、工商业者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 ②简化手续,限制地主和官吏舞弊。 ③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稳定了生产,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三、结果:失败 1.表现:考成法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 2.原因。 (1)明神宗贪欲膨胀,对张居正的劝教约束早怀不满。 (2)变法触动了怙恶违法的豪强权贵以及贪赃枉法的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强烈反对。 (3)张居正策略失当,结怨太多。 3.平反昭雪。 张居正执政的十年,确为明中后期最有生气、最为光辉的时期。至明末天启、崇祯朝统治濒临瓦解之际,朝廷为他平反昭雪,重新恢复名誉。 命题视角一对张居正改革结果的思考 张居正身后毁誉留给我们的思考是( ) ①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 ②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充满阻力和斗争 ③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然收到显著成果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三篇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第一篇 《中外历史纲要》作为必修内容专家组在培训期间特别强调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理性宽容、全面贯彻国家的意志以及特别强调学科素养。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 本教材的编写时序性很强是以通史体例从中国的古代历史再到近代现代,其内容丰富主题明确、课与课之间逻辑清楚。教材内容栏目众多、史料丰富、 由于本教材的内容的量大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不太好处理其教学,这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挑战:因此专家组对于教材内容量过大这一处理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教师: 1、钻研和把握新教材新课标的要求 2、引导学生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3、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 第一点:整合的方式:对没课的内容加以整合 这一整合的思路是:适当的调整课文的子目,强干弱支,突出重点,使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更为聚焦。 第二点:对单元的内容加以整合:教材中的一个单元,由若干课组成。

可以根据单元的的主题,整体考虑各课的组合,打通单元的内容突出单元教学的重点,跨课时重组内容。 第三点:适当调整课题内容,合并同类型的知识点,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 第二部分 在新教材的改革中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适当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 同时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学生不是教教材,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考什么教什么。现在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学什么考什么。 专家组在对于什么是课程标准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门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包含几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后反思、实施教学评价(教学评价要多方参与)、开展课外活动。 在参与本次的培训的专家组中叶教授在对于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提出一种想法;他说道对于教材上所学的历史,学生将来如果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内容也会遗忘,因此对于历史教学因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主。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通过培养学生的学科观念来塑造学生的人格。坚持落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求;历史课程目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得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的,形成历史学科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学习张居正献身改革的精神,不停顿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学习张居正献身改革的精神,不停顿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摘要:张居正是明朝晚期杰出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公元1572年他晋升为万历皇帝的内阁首辅后,就抓紧有利时机,推行《万历新政》,即实行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他大力地选贤用能、整理财政、改革赋役制度,加强国防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不仅拯救了明王朝政权,也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276年中最为富庶的时代。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最终归于失败,但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尤其他勇于献身改革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 关键词:献身改革;有利时机;《万历新政》;选贤用能;注重民生;改革促进派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皇帝第一个内阁首辅。后人对他毁誉参半。然而在笔者看来,他是明朝晚期的中兴贤相,是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中,继商鞅、王安石之后的第三位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人。他生于嘉靖五年(公元1525年)。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22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选庶吉士。这时,他就有问鼎人臣之极(内阁首辅的职位)的抱负,以改革当时的政治经济,实现他富国强兵的理想。 一、张居正改革前,明朝面临的社会危机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张居正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7年)皇帝朱厚熜病死(谥世宗),太子朱载垕继帝位改年号为隆庆(谥穆宗)。经过20年官场的历练之后,42岁的张居正入了内阁,成为末位阁臣。20年来,他饱看明朝吏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的状况,就在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向皇帝呈上《陈六事疏》,其内容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的重大举措。隆庆帝只批示“知道了”,没有采纳实行,但他没有气馁,耐心地等待时机的到来。 从张居正进入内阁之后,明朝面临的政治危机、财政危机、社会危机且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腐败。王朝的首脑——皇帝追求享乐,常不上朝。内阁纷争,官吏中冗员激增,贪污成风,贿赂横行。长安有民谣云:“不见清官见青天”。 (二)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从嘉靖末期至隆庆末年,明代皇庄、官庄以及大户豪强的土地兼并仍继续发展,(见史料《张文忠公全集》书牍文)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本.docx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 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