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数教学案例赏析

6中数教学案例赏析
6中数教学案例赏析

第六章中数教学案例赏析

观察、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探索。通过案例学习、案例再评析,可以进一步感受数学教学设计时的思考及数学教学设计的多样性。

案例一:活动教学 ---在活动中“想”数学和“说”数学

——“折纸中的图形性质”教学案例研究

一、问题提出

追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数学课堂改革的一大亮点,这为改变“边讲边问”、“精讲多练”的接受式教学方式提供了一条途径。我们观摩了许多公开课,可谓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展示了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然而,表面上的“热闹”是否真正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丰富内涵与精髓?有研究者指出不恰当地将娱乐活动形式引入数学课有可能

造成对数学概念的误解[1]、更为担忧“只看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但很难发现数学”[2]的教学在中国出现。如何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的同时,保持对数学本质问题的高认知水平的探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3]。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选择了“如何在实验操作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和本质”作为我们“行动教育”[4]研究的一个主题。我们认为情境问题创设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同时包含丰富的数学内涵(内容和思想)和适当的探究空间。通过反复比较和思考,我们确定通过《折纸中的图形性质》来探究这一主题。我们选择这个课题是基于以下思考:

(1)数学活动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折纸活动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折纸来研究数学问题,发现数学性质,能引起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求知欲望。

(2)数学活动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猜想和思维的能力。在几何学习中,用“操作”、“观察”、“猜想”、“分析”的手段去感悟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学习几何的重要方法。折纸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运用图形运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数学活动应该关注真实的活动。平时的教学中较多的还是把注意点集中在“观察”:观察几何图形,从中学习几何图形的性质,较少让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操作,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因此,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操作,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极其重要。

二、课题实施

(一)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折纸活动从不同视角对已有知识(轴对称,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等)进行解释,发现新知识(如中位线性质等).

能力:

1、经历“操作——观察——猜想——说明”的学习过程,体验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提高几何的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

2、通过折纸活动感悟图形性质,获得数学猜想,并对猜想进行说理。

情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和交流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命题”,体验数学发

现的成功,以及同伴交流和互助的喜悦。

(二)教学过程

1、用纸片折几何图形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从小就会折纸,折纸与图形有什么关系?”来引入“折纸中的图形性质”,然后,组织了两个“热身”的折纸活动:

活动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纸张是长方形的,把一张纸折起一个角,就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教师演示),那么,怎样用长方形纸片折出等腰三角形呢?请同学们折一下.

活动2:你能不能把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也折成一个长方形呢?要求重叠部分只能有二层纸。

活动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当学生完成了折纸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将他们的各种折法用实物投影公开展示,并要求演示纸过程和说明理由。

完成了活动2,教师展开纸片,画出折痕,标上字母(如图1),并提问“观察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在班上交流了他们的发现:

(板书): (1)EF=GC=BG=21BC ,EG=FC=AF=21

AC .

即,长方形的长是直角边AC 的一半,宽是直角边BC 的一半。

(2)连结EC ,折痕将△ABC (3)EC=21

AB

,∠A+∠B=90°。……

接着,教师指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和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这两条性质我们已经学习过,今天我们通过折纸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2、折纸出猜想

教师进一步提问:在一般三角形中是否也有与上述结果(1)和(2)类似的发现?让我们通过折纸再来探究一下。教师让学生拿出一张一般三角形的纸片,问学生能否折成一个长方形?要求重叠部分只能有二层纸

学生通过折纸活动和小组交流发现了不同的折法,然后,教师要求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折纸过程,并说明理由。

接着教师打开纸片、展平,画出所有折痕,并标上字母(如图2),并提问:在这个图形中的线段之间,它们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

(1)AE=EB=ED ,AF=FC=FD ,BG=GD ,DH=HC ,(2)EF ∥BC ,EG ∥AD ∥FH ;

(3)GH=BG+HC ,EG=21AD ,FH=21AD ,EF=21

BC 半”关系,教师追问“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到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一半?”。学生

发现有三种情况:(1)线段的中点;(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3)三角形两

边的中点连线。

然后,教师将话锋一转:前两个性质我们已经学过,今天,我们通过折纸进一步证实了它们。我们把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扳书),那么,你们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学生通过交流获得了一个共识(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图1 图2

的一半。

3、对猜想加以说明

教师接着说,“同学们,你们自己从折纸中发现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这一猜想,很好。那么,怎样从折纸的过程来说明这个性质是正确的,关键是要说明什么问题?”有学生回答要说明“四边形EFHG 是长方形”,接着便展开的寻找证据,说明理由的讨论。最后,不仅说明了“四边形EFHG 是长方形”而且水到渠成地获得了“EF ∥BC ,并

且EF=21

BC ”。

教师兴奋地小结道:好.这样我们就学到了一条新的几何图形的性质,叫做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并对它进行了说明,以后我们还将对它作进一步的学习。

4、学生说收获

最后五分钟,先是学生谈收获、体会和困惑,然后,教师概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图形性质,形成猜想并加以说明,这样可以获取新的知识。

5、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对正方形折纸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提供如下作业单)

折正方形纸片 (1)正方形ABCD 的边AB 、AD 折至对角线AC ,折痕

AE 、AF ,连结EF ,观察并思考。

①图中有哪几个角是锐角?求出它们的度数分别是多

少? ②图中线段之间存在哪些等量关系?

(2)AB 、AD 折至正方形内任意位置相合,折痕AE 、AF ,连结EF ,那么

①在刚才求得其度数的这些锐角中,有没有大小保持

不变的角?把它写出下来。

②刚才求得的线段之间仍保持等量关系的有没有?把

它写下来。

(3)请说明你发现的结论。 三、课例感悟

在《折纸中的图形性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有许

多事件或片段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引起我们的反思:

1、情境化与数学化

数学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数学“现实”之上,“与其说学数学,不如说学习数学化”[5]。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构成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折纸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活动,如何在“折纸”活动中让学生亲历数学化过程:“操作——观察——猜想——说明”,这不仅改变数学学习的方式,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观念,更为重要的是体验了许多数学思维方法:特殊到一般;变化中寻找不变性,以及科学发现的思维方式。在本节课中,从“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折成一个长方形”到“把一般三角形的纸片折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发现了许多性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诸多关系中,提炼出“好”的关系(如,线段之间的倍半关系),并且找出这些“倍半”关系的条件,从而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分类思想:第一种情况条件是线段的中点;第二种情况条件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第三种情况条件是三角形两边的中点连线。前二种情况是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而第三种情况是学生将探究的数学猜想。引出了这个新的学习对象“中位线”,并且发现了它的性质(猜想),而且对这个新对象特点进行不同视角的描述和解释:图形、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并进一步去寻找猜想的“证

据”(说理)。这种将“做”中学的知识“说”出来,是将默会知识显性化,是一种更

高形式的学习[6],展示了数学化的过程。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设计了一个正方形的折纸活动,对课内折纸中发现的问题延伸到课外。

2、问题情境既是“脚手架”又是“催化剂”

数学情境或活动应该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传统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情境,仅仅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脚手架”或“拐杖”,而没有在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考虑到活动之间的层次性,使这些活动贯通在一起,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发挥作用。本案例设计了这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把直角三角形折成长方形,有什么发现?

第二环节:一般三角形的纸片折成一个长方形,又有什么发现?

第三环节:对猜想进行说明。

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折长方形到一般三角形折长方形,折纸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第一环节是为第二环节准备的。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来观察、发现三角形中的折痕与原来边之间的一些数学关系(数量与位置)。而第三环节,要求学生将“做”出来的发现(猜想),“说”明白,这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过渡(有条理的说明),追求“动手做”、“动脑想”和“动嘴说”并重。可以说,这些活动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催化剂”。

3、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个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也能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供平台。在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观点(既使是错误的)也应该得到尊重,成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如在本节课中,当学生从一般三角形折长方形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

师:哪一位同学向全班同学说明如何折长方形?

生1:“(边演示边说明)将三角形一个顶点向下翻折使它落在对边上,折痕与第三边保持平行,然后把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顶点翻折,使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重合,得到长方形。

师:对他的折法其他同学有没有疑问?

生2:顶点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折痕与对边平行?

师:很好,这个点如何确定呢?你是怎样折的?

生2:先折一条边上的高,然后沿着高对折,使三角形的顶点与垂足重合,然后把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顶点翻折,使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重合,得到长方形。

在上述的片段中,学生通过质疑和析疑,进行生生对话,获得了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倾听学生的声音,根据学生的问题或思路进行“借题发挥”,能够有效地鼓励学生相互启发。

4、自主评价,反思性学习。

学生自主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我们应给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进行反思和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在课的最后几分钟,教师要求学生交流本节课中的思考、收获和疑惑。学生发表了如下一些看法:

生1:通过折纸可以折出一些几何图形,发现一些数学结论,也可以验证性质,并且熟悉一些几何图形的性质。

生2:折纸是一种纸上的操作,是否可以作为几何的论证方法?

生3:折纸可以验证一些学过的性质,为证明性质可以提供思路。

在课后的学生访谈中,学生还谈到:“一说起数学,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将它和‘抽象’、‘枯燥’联系起来,我挺害怕几何,看到几何图形便会条件反射似的头痛。可是,经过这节折纸课,原来学习几何可以这么有趣,在折纸过程中,发现一些性质,小时候的‘折飞机’也派上了大用场!想不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几何。”

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可以使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强化,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虽然喜欢这种“折”出来的图形性质,但是对“操作”性说理是否可靠(算不算证明)提出质疑,这为进一步的演绎证明作了铺垫。

四、讨论

在这一案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面临许多挑战,对下列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数学证明与直观说明

初中几何教学经历实验几何和论证几何这两个阶段。如何实现这两个水平的平滑过渡是提高初中几何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案例通过折纸来说明猜想的正确性,以替代传统的逻辑证明,真如学生担心那样:操作得出来的“证明”,算不算“几何证明”?西方文献指出“证明的作用远比传统意义上的严格和逻辑的证明要丰富的多,它应该包括确认、解释和理解等等”,论证至少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数学证明,是指使用几何性质或定理,代数运算等来演绎和逻辑地证明定理的正确性。另一类是验证或确认,是指使用某些证据(如解决拼图游戏或演示特殊例子)来验证定理的正确性。比较香港和上海两地的数学课堂,发现:“香港教师重视直观确认。而上海教师都成功地介绍至少一种数学证明,四分之三多的教师介绍了两种以上的数学证明”[7]。上述研究提供了一种对证明重新审视的角度,我们的课程和课堂中应该如何处理证明“严密性”的度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2、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与数学本质的不变性

提倡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与保持教学中对数学思想及本质问题的追求是一对很有挑战性的矛盾。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另一个方面又要求教师对教学法知识的熟练掌握。这对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在“能力极限边缘工作”[8],追求卓越。

案例二、生成式的数学概念教学

---“众数、中位数”探究教学课例

一、研究的背景

1.中美数学教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数学教学基本上以“接受式”为主,后来“启发式”有所发展,近来人们认识到“活动式”教学的重要性。而美国的数学教学一贯重视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发现,对学习过程的体验[1]。下面,我们以“众数、中位数”教学为例说明中美两种不同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2.“众数、中位数”的两种教学设计

中国的一种“众数、中位数”[2]设计过程为:(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2)合作讨论、探索新知;(3)理性概括、纳入系统;(4)指导应用、鼓励创新:(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而美国的一种“众数、中位数”[3]设计为:(1)提供开放性活动的任务工作单;(2)探讨“发现”的方法与规律;(3)组织探究过程;(4)实施探究任务。比较上述两种设计,我们发现他们之间的一些差异(如表一所示)。

表一中美对“众数、中位数”的两种教学设计之比较

3.教学内容的考虑

教学目标

(1)从生活故事中产生问题,在遭遇问题过程中自主发现疑问,产生渴望建立新概念的要求,借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探索习惯与质疑事件的敏锐性;

(2)引导学生建立新概念,在交流讨论中领悟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合作探究来建构概念,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3)回归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把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

(4)营造数学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和谐互动的氛围。渗透建构主义理念和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全面发展、学科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的意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教学内容地位分析与重难点解读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面对描述某个对象或某件事情的一组数据,可以利用这几个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平均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已有较深的印象和基本认识,不再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众数与中位数的求法与应用;众数与中位数概念的形成与定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教师开门见山给出定义,既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误解成数学概念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中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是能够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学生建构概念时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科学概念的含义,不求遣词的生动,只求表达的准确和易于理解。因此,(1)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将概念解读为以下两个说法:

1°众数是代表大多数的数,即重复次数最多的数据;2°按大小排列后的一组数据居正中的一个数据或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来表示中位数。

二、教学设计

我们追求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式学习,主动建构,进行必要地变式训练,重过程亦重获得。我们主张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发展作为出发点而实施探究活动;以“教师组织教学是为了有利于学生有意义的活动式学习、主动积极建构”而实施合作学习;以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为归宿点而进行变式训练。我们以如下的想法作为我们的设计支柱。

1、创设问题情景,揭示数学概念来源

教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内驱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顾泠沅《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即创设问题情景,

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直面数学困惑,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为此我们设计了“广告策划员的工资该定为多少”的问题情景,问题的解决转化数学问题的争论: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直接解决问题存在争议,用创造性的知识解决问题又存在疑问,这激起

为保护和鼓励学生的个人能动性并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要求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工作表推导出“众数、中位数”意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对新信息进行精制,并与其他信息关联起来,以便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信息;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就可以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从一组数集猜想,利用别的数集验证或纠正猜想,使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由此让学生熟悉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克服困难的兴奋与团结协作的价值。我们提供的工作单如下:

3

为确保授课的完整性,我们在鼓励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概念,经过探究明白了数学概念的本质之后,再回到问题情境之中,解决问题。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和检验迁移水平,我们将情境改造,形成“貌似神非”和“貌非神是”的新问题,加强变式训练。训

“二期课改”强调中学各学科要有机整合。我们用录像片断呈现故事情景,结尾部分通过两首诗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在用数学语言学习的同时,又以诗的语言加深印象。师生合作小结,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建构成果,又有利于学生精炼建构经验。下面是我们归纳的两首诗:

通过自主评价,促使学生反思他们的体验和获得的知识等,提高反思性学习的能力。

三、课堂活动的分析

(一)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策略型学习的建构主义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讨论的开放度,平等对话、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长时间保持较高的思维水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分两个环节来说明。

1.基于问题情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多观点交锋

在学生各小组仔细琢磨了录像情境中的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或总结。请看片断:

①师:小张的工资该定为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②生1:我们认为经理应该给小张开2500元的月薪。因为2500元代表员工工资平均水平,也就是全体员工的一般水平。

(有学生反驳:如果比尔.盖茨来我们班级,我们平均就有几十亿美元了,这几十亿美金是我们班级的一般水平吗?)(全班学生大笑)

③师(笑):反驳的有道理,举例也很生动。看样子,一般水平并非就是平均水平……

④生2:我们认为小张的月薪可以定为2000元。因为公司中业务员最多,有12个人,他们的工资都是2000元,少数服从多数。所以2000元合理。

(大家部分赞成,部分反对,有学生低声说设计员也有10人呢,不算少数)

⑤师:很有道理,第二小组给出了一个数学概念—众数,很了不起的,极富创造力。下面我们再一起来听听其他意见。

⑥生3:我们认为总经理工资太高,不该把他的工资算进月平均工资,应该扣除。再去掉一个最低工资,平均工资应该是(75000-7000-1000)÷(30-2)≈2393(元)这个工资代表一般水平,更合理些。

(许多同学笑:不对。你以为是跳水比赛,要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

⑦师:很好,同学们,第三小组能够把运动员评分规则用到这里,说明我们的同学学习很灵活,肯动脑筋,我们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数学上习惯称这种平均数为截尾平均数,但2393代表工资的一般水平是不是最合理,好像还有不同的意见。

⑧生4:我们认为一般水平就是中等水平。我们把30个员工的工资从高到低排列后,中间有两个值:第15人为2500元,第16人为2000元。取哪一个都不好,我们就取它们的平均值:2250元。这种做法是我们讨价还价的结果,合不合理请大家批评指正。

(很多学生很佩服发言人的创新精神与设计能力,频频点头;也有同学说哪有这么复杂)

⑨师:这种理解有独到之处,逻辑合理,不简单!他们算出的这个2250就是这30个工资数的中位数。(老师将它写在黑板中央)我们已经有四种意见了,让我们再听听别的意见。

⑩生5:小张是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工作能力强不强?找工作最讲这个!我表哥复旦大学毕业的,做广告,月薪就是5000。我认为广告策划工作工资可以拿到5000元一个月,当然要看他是那个大学毕业的,是否工作能力强……

(学生都笑:这个问题又不是数学问题,他吹牛不打草稿……)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知识以及课堂以外见过的其他类型的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够阐述理由,学生②④⑥⑧⑩分别提供了5个方面的内容,开放度较大。

2.平等对话,促进了学生元认知的发展;自主探究,始终使学生处于高认知水平的活动中。

通过师生、生生对话,对多种问题解决策略进行分析和比较,探索合理的问题解决策略或方案。从如下教学片断可见一斑。

(1)师:好!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对众数的理解,希望举例说明。

(2)生6: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如B组、C组……

(3)师:有不同观点的请发表意见。

(4)学生7: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且至少达两次的数,只出现一次的不是众数,如A组、D组……

(5)师:讲得很好……(板书“众数”概念)我们再看一看关于众数大家还能够发现什么有趣的特点?

(6)生8: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有多个,如G组,我还可以举个例子:2,2,3,3,4,4的众数是2、3、4。

(7)学生9:几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一样,如B组、E组与F组。

(8)学生10:一组数据中的各数据交换位置后众数不变,如E组与F组。

(9)学生11:同一个数据组成的一组数据中众数就是这个数,如H组。

(10)教师:大家讲得都很对。……接下来我们谈谈对中位数的理解……

(11)学生12: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12)学生13:不对,要先排列……(老师示意他讲)要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再找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13)教师(点头):能否说得更准确些?(看到大部分同学开始沉默,老师作提示)我的意思是说,何时取最中间一个数,何时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14)学生14:奇数个时取最中间一个数,偶数个时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15)教师:对了,再请问能不能按从大到小排列?(学生15立即回答:能。其他同学也同意。)谁来归纳一下中位数的含义?(片刻)

(16)学生15:所谓中位数,就是按大小顺序排列后的一组数据,若有奇数个数据,最中间一个数就是中位数,若有偶数个数据,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17)教师(板书):很好。简单的说,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后,最中间一个数(奇数个)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偶数个),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请问:从小到大排列后的9个数,中位数是哪一个?

(18)学生(齐答):第5个。

(19)教师:从小到大排列后的16个数,中位数是哪一个?

(有学生说是第8个,有学生说是第9个,有学生说是第8第9两个数的平均数)(20)教师(提示):16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偶数)中位数该是多少?(学生:第8第9两个数的平均数)注意:偶数个数据时,中位数是按大小排列后的正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在概念处划线)。再问:从小到大排列后的n个数,中位数是哪一个?想好了请举手回答。(约两分钟后)

(21)学生16:从小到大排列后的n个数,当n为奇数时,中位数是第n+1

2

个数;

当n为偶数时,中位数是第n

2

与第

n

2

+1个数的平均数。

(22)教师:很好。(并将学生17的回答板书在黑板上)大家再看一看关于中位数还能够发现什么有趣的特点?并举例来支持你的说法。

(23)学生17: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只有一个值。(其他学生齐答:同意)(24)学生18: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可能相同,如H组。(其他学生齐答:同意)

(25)教师:我也有几个讲法,大家看对不对?(1)两组数据的中位数相同,则两组数据相同(生答:不对)(2)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生答:不对,要先按大小排列)好的,大家对众数与中位数有了概念性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总结一下(板书):(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2)平均数反映的是平均水平,中位数反映的是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众数反映的是最大频率数(或最大权重数)。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场

合选用不同的数据指标。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上课初提到的问题,相信大家会作出合理的决策。好,现在再看工作表一,小张的工资按总经理的意思应该怎么给?

(26)学生:(片刻,基本上是齐答)给中位数:2250元。

(27)教师:好的。我们用掌声祝贺第四小组的英明决策。同时感谢其他几个小组给我们带来的好主意,如果不按总经理的讲法,其他几组的意见也是可行的。

使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强调意义与推理—学生从某个例子出发进行自主猜想、再选择另外的例子进行主动验证。通过师生合作学习,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四、教学反思

我们把这种通过创设情境,问题提出及探究来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称之为“发生式的数学概念”教学。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体会到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教学之中。经过从情景中发现数学概念,自主探索概念,适当变式训练,同学们经历了合作学习、反思修正、积极建构的过程,展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还原于生活”的朴实真理,是实施二期课改精神的一种积极探索。这种教学策略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时具有如下特点。

1.促进探究活动

任务驱动与探究活动改善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机会。知识是自己用心血换来的劳动成果,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任何经验,即使极其细微也都渴望被肯定、被尊重,老师适时的鼓励与赞许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强化。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艰辛,同时品尝到了挑战成功的愉悦感与成就感。这种心理体验将大大促进以后的探究活动,甚至对学生探究习惯的养成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这方面,“发生式的数学概念探究课”展示的情景生动,学生从生活故事中产生问题,在遭遇问题过程中自主发现疑问,产生渴望建立新概念的要求,老师恰当的点评促进了探究活动的进行。

2.优化知识建构

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中要树立权威就需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意见,韦纳指出:“自己应该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学会学习的强烈动机与情感。这将有利于他们领悟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合作探究来建构概念,共享探究成果。另一方面教师适时引入数学思想方法无疑有助于优化知识构建。“情境发现法的数学概念探究课”采用工作单,让学生相互合作竞争,对“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进行推敲,采用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斟酌,效果很好,学生体会很深。师生之间的直接对话加大了交流的深度。

3.提高认知水平

由于“发生式的数学概念探究课”中探究活动与小组讨论需要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要有理性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与解释,在某些环节甚至要求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要有实质性认识并能与已有数学知识建立起联系,并在新的情景中灵活应用。讨论与交流的需要保持了学生思维的紧张度,拉动学生积极思维,在客观上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然而,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讲论。首先,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应当对学生施加多大力度的干预,其分寸较难把握,教师始终惦记着教学任务是否能够及时完成,操练是否还有足够的时间。其次,这种课的普遍实用性在主要以考试分数衡量教学质量的传统观念下,还有不少老师对这种上课形式持保留意见。如何将“接受式”与“活动式”有机结合,彰显各自的优点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成熟。另外,探究活动对情景与材料的典型性与全面性要求较高,课前准备需要花更多精力。

[专家评点]

寻找东、西方数学教育理念的“中间地带”,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和共识。本课例以“众数、中位数”的教学为载体,在吸取西方教学理念中的合理成份基本上,改进我国传统教学设计的不足,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是十分有意义的。一般而言,西方数学教学重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体验、探究和理解,但忽视对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掌握及练习,相反,我国数学教学缺乏对知识发生过程的体验和探究的重视,过于强调对知识结果的掌握和练习,导致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虽然,近几年来,数学探究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许多所谓探究只是作为导入新知的“拐杖”,一当新知导出,便进行常规的操练,仍然没有对知识发生过程及理解的真正重视。本课例,首先通过一个“广告公司应聘”情境引出了对“众数、中位数”的学习需要和直观意义,然后,通过学生对“工作单”的操作和交流来明晰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接着,通过一首“打油诗”来活化概念的意义,最后,在变式问题的应用中使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应当说这种教学设计,一方面避免了美国设计中“不少学生的探究处于盲目的状态,难以增进对建立与检测猜想过程的理解”,也改进了我国教学中视“情境探究”为引入的“铺垫”,而把“情境探究”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引起认知冲突,促进概念理解和提供概念应用的平台等。我们觉得本课例是追求学习过程和结果平衡的一次有益尝试。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 背景 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是学生学习片段训练的典范。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仿课文写片段(重点是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案例 教学片断三年级语文上册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复习。 1.听写练习 深蓝威武形状肥料懒洋洋成群结队 2.齐读课文 二、新授课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海水、海底、鱼、海滩、海岛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把它背下来。 3.学生说出喜欢的那个自然段把它背诵下来。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学生: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老师:作者围绕这句话来写来具体写了海水的颜色多而且很美,这句话就叫做中心句。 2.出示第六自然段,生读,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3.老师示范: 根据中心句来写一段话,师出示: 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真丰富啊!岩石上长着…… 4.出示句子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春天真美呀!

6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一)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出6的乘法口诀. (二)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教具和学具 教具:例11的实物图,6根小棒. 学具:6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2~5的乘法口诀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全体同学一起背一遍,相邻两个同学互相背一遍.2.卡片口算,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2×3= 1×4= 2×1= 5×2= 4×4= 5×5= 3×5= 4×3= 3.卡片口算,直接记得数 2×5= 2×2= 5×1= 3×4= 1×5= 5×3= 2×4= 5×4=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下面应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准备练习 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让学生口算,6个6个地加,把每次加的结果,教师填在空格里,一直加到36.提问:12是几个6相加得来的?(2个6相加是12) 3个6相加是多少?(18) 5个6呢?(30)6个6呢?(36) 2.出示例11教师出示蝉图(图上共画6只蝉,第一次先露出1只,其它的蝉先用纸盖起来).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1只蝉) (2)仔细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1只蝉有6条腿) (3)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的下面板书:6×1=6) (4)6×1=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六是六) (5)谁能结合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一六得六) 教师在6×1=6的算式旁边,板书:一六得六. 教师移动遮盖纸,又露出1只蝉,一共露出了2只蝉. 提问: (1)2只蝉共有多少条腿?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2=12) (2)6×2=12这个算式什么意思,谁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在6×2=12算式旁边板书:二六十二) 6的乘法口诀前两句咱们已经编出来了,后面几句,同学们试着自己编好吗?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范文 PEP Book3 Unit6 B Let’s learn 学校:温州市墨池小学 姓名:洪艳 日期: 11月15日 设计说明 一,话题:PEP 小学英语第三册Unit6 B Let’s learn . 二,课题说明:本课的教学内容职业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是掌握5种职业的正确读音. 三,课时说明:本案例是第六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在前面已学过人物特征的描述和爱好等内容.因此,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如何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和利用所学的旧知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四,学生情况说明:通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人物特征的描述 He/She is…和爱好He/She likes…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将分散的语言点进行整合,拓展,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准确运用.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对本单元知识加以强化,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拓展职业这一话题. 教学详案 课题名称 PEP Book3 Unit6 B Let’s learn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听,说,读新授单词: baseball player, driver, farmer, doctor, nurse. b.能综合运用句型:What’s he He is a ….He is ….He likes…. 2,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树立远大理想的情感. 3,文化目标:了解多种职业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5个单词的读音. 2,难点:掌握句型:Wha t’s he He is a …. 课前准备:(教具) 单词卡片,彩色职业徽章,若干图片,录音机,多媒体设备,职业道具. 教学步骤 具体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 Warm-up (热身) Listen and do T:walk/jump/run/swim/play PingPong/ play basketball/play volleyball…

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语文教学教例评析100例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如: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的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 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进行怎样写把“说”写好的片段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没有卖……我送人了。”。 “送给谁了?告诉我。”。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 [评析] 这样的一节课,给学生的印象何其深刻。 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的兴趣何其盎然。 教师细心地从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极有训练价值的内容——“千姿百态表示‘说’”,教师又周密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千姿百态”来表示“说”。 这就是: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把教材用好、用够。这就要求我们养成细读课文的习惯,把落实语言教学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 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对教师来说,还须巧妙设计教学,就是要求你把最能落实基础知识、最能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内容科学而艺术地组织起来,实施教学。 这就叫“吃透教材”,有了这一个“吃透”,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中学语文教材,是精选的语言现象之一。聪明的教师就知道对它的充分利用,就知道让它发挥举一反三之功效,就知道让它一以代十。谁能说,学生学习了这一课,他不会想到“千姿百态表示‘笑’”、“千姿百态表示‘想’”、“千姿百态表示……呢? 2.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P20 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南京送别——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6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 3个4相加 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 (2 (3 提问: (4 2 (5 (6 (7 6 (8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 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2。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3。 8题口算,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力求都算对,集体交流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4.完成“想想做做”4。 (1)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后,再列式计算。 (2)比较一下6×6与6×2(2×6)有什么不同?哪个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6?哪个算式是6个2相加? 5.完成“想想做做”5。 出示第5题图,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完成“想想做做”6。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四、作业: 背6的乘法口诀。

热门-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生活即教育 在生活中,餐桌是最方便的信息集散地。人们习惯在餐桌是进行信息交流,以至于发展了餐桌环保文化。组织“餐桌上食物的来源”讨论活动,目的是让孩子懂得环保不仅是拣垃圾、采访河流。环保活动无处不在,环保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甚至每一个细节。在日常生活吃穿住行的每一个环节里,都贯穿着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小小的餐桌上可窥视地球上的高山和海洋,可以窥视人类的命运。 一开学,每次吃饭之后,倒下来的剩菜剩饭很多。无论我在晨会、班会课中怎样宣传、引导,成效似乎并不大。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翻倒一本书,书上就有这样一段话:“环境是具体的,无处不在的。保护环境也是具体的,不能有半点虚假。 餐桌是我们和自然最直接的联系点,让孩子从这里学习保护环境。因为生活本身给予的比书本更难忘。”所以我由此想到了组织一次“餐桌上食物的来源”讨论活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情绪激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自己的想法,说自己的体会,论大家应该怎样做,好不热闹。 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在就餐时慢慢的就开始注意了,尤其是在校吃饭的同学,结合着我的加星活动,更是比得难分难解,每次吃完饭后,总喜欢将空盆子给我看,等待我的一句夸奖。所以我也从不吝啬自己的“美言”。

现在很多时候很多学生不仅和自己班的同学比,常常跑到外面看别人家的锅里剩了多少,觉得自己做好了,就沾沾自喜;看到别人比自己做的好了,就闷闷不乐,不服气地说明天 和他们再比比。 热爱餐桌上的食物,并思考它们的来源,以及通过一个蔬菜、一盘水果进行思维联想的训练,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教育,而且是最有效的教育。所有的与人的吃穿住行发生紧密系的物质信息,都具有改变人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向的能量。 当一个人知道鱼是从污染的河里长大的,他会因为恐惧中毒,而不再吃鱼,甚至害怕鱼。 由这个事例,我和学生又开展了“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人和大自然”等小讨论,对这种与生活相联系的话题更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教育孩子的行为。经过讨论活动后,学生开始注意身边的事情,也有学生特意会作为一件事情,郑重...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背景 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是学生学习片段训练的典范。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仿课文写片段(重点是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案例 教学片断三年级语文上册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复习。 1.听写练习 深蓝威武形状肥料懒洋洋成群结队 2.齐读课文 二、新授课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海水、海底、鱼、海滩、海岛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把它背下来。 3.学生说出喜欢的那个自然段把它背诵下来。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学生: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老师:作者围绕这句话来写来具体写了海水的颜色多而且很美,这句话就叫做中心句。 2.出示第六自然段,生读,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3.老师示范: 根据中心句来写一段话,师出示: 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真丰富啊!岩石上长着…… 4.出示句子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春天真美呀! 老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 学生:小花、小草、小树、小鸟、风姑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求商方法的过程,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了解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求商的方法,正确求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奖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背1-6的乘法口诀。 2、乘法口算并说出所用的口诀:6×3 2×5 4×6 3×4 5×6 3、填空并说出所用的口诀:( )×4=28 ( ) ×6=30 5×( ) =25 等。 (二)、探索求商的方法 1、看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算的这么好,猴妈妈要请大家帮助他解决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看书上的图猴妈妈在干什么?从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共有12个桃,分给4只猴,每只小猴分3个) 师:根据你们发现的这3个数学信息,谁能编一道除法解决的问

题?(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或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在编题时要重点强调“平均分”。 2、教学多种求商方法。 教师:可以分给几只猴子,怎样列除法算式? (12÷3=) 教师:12除以3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小组商讨,求出商。 学生1:我是想,1只猴分3个,2只猴分6个,3只猴分9个,4只猴分12个,正好分完。所以12÷3=4。 师小结:(课件展示这种算法)他是用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推算出来的。 学生2:我想3和几相乘得12呢,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4。 教师板书:12÷3=4(只)想:三(四)十二 师小结:这种方法是直接利用一句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求出商是4的。 当学生采取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商的方法时,可以用教师语言夸夸学生“他多聪明,直接用口诀这么快就算出来了。” 师提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们想知道小猴是怎么算的吗? 课件展示:第一只分3个,12—3=9;第二只分3个,9—3=6;第三只分3个,6—3=3;第四只正好分完。 师小结:这种方法是从总数里3个3个往下减的,直到把桃分完。 师提问:小朋友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想了这么多好方法来帮助猴妈妈。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个方法呢?为什么?

体育教学案例评析

第五章:创新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水平四(七至九年级) 2011-11-01 06:27:23| 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创新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 水平四(七至九年级) 学习领域一运动参考 案例1 激发学习兴趣———创新体育投掷教学 [水平目标]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自觉参加体育课与健康课的学习。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行体育活动。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 [教学目标] 1. 运动参与目标: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 2. 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验多种投掷方法,体会投掷的用力过程,进而了解或掌握正确的投掷姿势。 3.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投掷练习,促进全身肌肉的协调用力,使上下肢得到协调发展。 4. 心理健康目标:树立自信心,勇于挑战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5. 社会适应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树立团队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重点、难点] 1. 本课重点是通过投掷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兴趣,促进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 2. 难点是掌握正确的投掷姿势和用力方法。 [设计思路]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

学生的自学自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力,使学生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参与,获得对投掷知识、动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二)教学设计 本次课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的目标、要求进行设计,教学内容为投掷实心球。教师根据少年儿童普遍喜欢玩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看谁投得远的投掷练习;第二,看谁投得准的投掷练习;第三,投远与投准相结合的“简易保龄球”投掷游戏。以“自由选择姿势,看谁投得远”为切入点,通过“运动参与”、“快乐游戏”分步分层递进,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尝试、体验投掷实心球的动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有效的启发,使整个教学过程适度有序地延伸,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过程] (一)兴趣引导与激发阶段 首先,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合作协商,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图形,教师通过观察对各小组予以积极性的评价,并通过各小组间的互评,评选出本次课的“最佳图形创意小组”。接着,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通过“让我们动起来,跳起来”的健身操活动,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热身及导入到下一阶段的目的。 (二)运动参与与体验阶段 第一部分是以投远为目的的投掷练习。教师提出“可以自由选择投掷姿势,但尽量不去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独创性,看谁投得远”的要求后,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不同动作及获得的效果。几轮练习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样的姿势最有利于全身用力,投掷得最远?”“什么样的姿势最适合你?”然后从学生中挑选出几名姿势比较合理,投掷距离较远的学生进行示范。接下来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进行投远练习,在练习中要求同学间互相交流投掷的感受,共同探索最佳的投掷方法,体会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 第二部分是以投准为目的的投掷练习。教师先画出投掷线,摆放预先设置的投掷靶,然后同样提出“投掷方法自选,但不能犯规(不能超越投掷线),看看谁投得最准”的要求。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练习。此时,已不用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已经带着“怎样才能投得更准、哪种姿势最适合我”的问题进行练习。教师在观察和巡视指导的过程中,针对个别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予以及时的帮助和解决,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动手动脑能力提供空间和条件,通过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快乐游戏阶段 将投远与投准相结合设计“简易保龄球”游戏。以矿泉水瓶(内装沙子)做保龄球瓶,用实心球做保龄球,在场地上画出几条球道,把男女学生混编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淘汰赛。胜负以每人投掷两次,小组累计击倒的保龄球瓶的总数来定。最后决出两组进入决赛,夺取本次课的“保龄球赛”冠军。 在游戏中,教师要求各小组要根据“简易保龄球”的特点,积极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去赢得比赛的胜利。通过游戏,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愉悦身心阶段 最后,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通过做肢体放松操,师生共同达到心理和肢体的放松,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体态,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评析]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堂实录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学习重、难点】:能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我能点亮这颗星”。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除法的初步知识,如果出几道以前学的知识,你能会做吗? 生:能 师:请说出算式地得数和用的口诀。 2×=43×=64×=8 ×3=12×4=205×=15 2、分一分。把6个圆片平均分一分。(实物展示) 师:把6个圆片平均分一分你有几种分法? 生:把6个圆片每3个分成一份,可以分成2份。

生:把6个圆片平均每成6份,每份有1个。 生:把6个圆片6个一份,可以分成6份。 生:把6个圆片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3份。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把6个圆片平均分的几种情况全部想到了。猴妈妈听了大家精彩的发言,特别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它遇到了一点小难题,你们能帮帮猴妈妈吗?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1) 1、挂图出示情境图“猴妈妈分桃”。 2、观察回答: 师: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图中猴妈妈摘了12个桃。 生:桌子上摆着12个桃。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桌子上有12个桃,一个猴宝宝分到3个。(2-3人说一说)师: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可以分给几只猴宝宝? 师:你会列算式吗? 生:12 ÷3=4?(板书12÷3=4(只)

师:你都能算出来了,那他算得对不对呢?咱们一起来帮他验证一下吧,(拿出学具摆一摆)学生独立操作 3、展示结果 生:他算得正确 师:如果我们不用摆的方法,你有其他的好办法吗?小组内讨论讨论,看哪个组的办法好! 4、展示算法。 学生以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种:第一个人分3个,12-3=9; 第二个人分3个,9-3=6; 第三个人分3个,6-3=3; 第四个人分3个,3-3=0正好分完。 第二种:学生用学具分,分成4个3。 3+3+3+3=12。 第三种:我可以用圈一圈的办法。 第四种:想乘法算式的过程。把乘法算式中的积当成除法算式的被除数,把两个因数分别当成除数和商。 第五种:想:三()十二,三(四)十二,商是4。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猴妈妈。

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优秀教育案例评选不该遗忘的角落(四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优秀教育案例评选不该遗 忘的角落(四篇) 目录: 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优秀教育案例评选不该遗忘的角落一 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二 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大班成功案例三 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大班案例反思假如我是孩子四 - 1 -

案例:优秀教育案例评选不该遗忘的角落 我们要把新《纲要》的精神,真正落实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去。尊重幼儿,尊重家长,平等地对待每位幼儿及家长,千万不能再把幼儿和家长给遗忘了。 一、引言 往往“六一”庆祝活动从内容到形式,基本都是幼儿园确定的,忙了园长和老师。而孩子并非个个都高兴,如上台的幼儿和家长兴高采烈,没有上台机会的幼儿和家长闷闷不乐,有的责怪孩子没出息,有的埋怨老师太偏心,在去年“六一”活动中,我也曾差点忘记了幼儿,忘记了家长,做了“偏心”的老师…… 二、案例描述 去年的“六一”节,正逢我园建园五十周年庆典活动。为此,园里规定每班要准备1—2个精品节目,到时要请县领导参加,还要请评委评比打分。为了在五月份不只忙于排练节目,影响幼儿正常的活动。我在暑假里就选出了节目,3月初一开学,就挑选了10个幼儿,利用晨间、课后、放学后的零星时间,把各个基本动作,分解教给幼儿。幼儿学得很起劲,连没选到的幼儿也劲头十足地跟着学。正当其他老师开始挑选节目时,我班的幼儿已经学得差不多了,我正暗自幸庆自己起步早。 没想到其他孩子经常缠着我“老师,我们很想跳舞,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学?”格格小朋友的妈妈还打电话来问我:“老师,我的女儿很想学跳舞!不知你们的节目要不要参加比赛,如果不比赛,能否让她参加?孩子快要上小学了,以后这种机会更少了,请你给她一次机会好吗?”更有涵涵的爸爸,他把节目中要用的道具带到幼儿园说:“老师,孩子说要用大刀、枪,我做好带来了。”而我却没有邀请涵涵参加!怎么办?我陷入了苦恼中。再重新排一个节目,那就等于前功尽弃。而且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要让全班幼儿都参加,那要排出精品节目就很难了。算了吧!可面对孩子们那渴求的目光,面对家长们热切的期盼,我怎么忍心拒绝。经过再三思索,我决定让全班44个幼儿都参加。让孩子们能在幼儿园过完最后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 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小学二年级数学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学情介绍:学生已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已有编制口诀的基础,本节课会逐步地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 教学目标:1、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 2、能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借助点子图,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 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1.探索6的乘法口诀中的数学规律。 2.趣味游戏巩固2--6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预习编口诀,课堂找关系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5、2、3、4的乘法口诀,大家也学习了如何编乘法口诀,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昨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了预习作业:自己编6的乘法口诀,你们都完成了吗? 师:请拿出数学书翻开第78页,咱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些口诀你们是怎么编出来的? (预设)生:我是一句一句按顺序编出来的。 师:你能举例吗? 师:还有同学愿意说一说自己的编法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请出你们已经编出来好的口诀,好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生:相邻的两句口诀的积相差1个6。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会观察,还很善于思考。 师:哪些口诀是已经学习过的,哪些是新的? 师:哪句口诀最难背下来? 师:昨天隔壁班一位小朋友跟我说:6×7=42特别难记,总是容易背错,你们可以通过画点子图帮助他理解并记忆吗? ( 6×7=6×()+6×()6×7=6×()+6×()6×7=6×()+6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都是通过了分析各个口诀之间的关系来加强记忆,

相信这样你们能将口诀背得既快又准。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口诀。如果你们背下来,闭上眼睛再读一遍。如果背不了,看着再读一遍。 二、巩固练习,深化口诀。 1、看算式,报口诀 师:同学们轮流报口诀,报对了,我们就拍一下掌。报错了,就摆摆手。 师:一共有多少道算式? 师:大家观察这17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都是6的乘法口诀。 师:是的,还有吗? (预设)生:绿算式都是小的数在前,蓝算式都是大的数在前。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不管大的数在前还是小的数,报口诀时都用…… (预设)生:同一道口诀。 三、游戏活动,运用口诀。 1、看积猜牌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做游戏,轻松一下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做“看积猜牌”。请看游戏规则,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游戏规则:1、有扑克牌两叠,第一叠都是1—9,第二叠都是1—6。牌的正面朝下放着。2、电脑每次从两叠牌中分别抽取1张牌,把牌中两数的乘积告诉大家。3、请根据积猜一猜,选中的是哪两个数字,写在学习单上的表格里。4、 师:我来采访一下,你们都猜对几次啊? 师:某某同学,你平时口诀背得可熟练了,怎么猜错这么多呢? (预设)生:老师,这除了口诀要背得熟,还要看运气呢! 师:是的,想玩好这游戏,不仅口诀要熟练,有时也需要一些小运气呢。 2、翻牌报积 师:还想玩不同的游戏吗? 师:游戏的名字叫做“翻牌报积”。来看游戏规则,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游戏规则:1、将所有的扑克牌(红黑两色1-9)反扣在桌面上。2、每人心里想着6,用它与翻出的牌相乘,谁先正确报出两数之积,可赢得此牌,牌多者胜。 师:恭喜获胜的小朋友,失败的小朋友也不要气馁,只要熟练地记口诀,一样可以反败为胜。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思路和反思(供参考)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思路及反思 教学思路: 这节课《有多少“粘贴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的第1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了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呈现的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课本的意图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编写意图,我就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推到出六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掌握6的乘法口诀,会用学到的6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 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3、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6的乘法口诀的验证过程和掌握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运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㈠.在情景教学法中我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简单,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在引入部分我创设了两个场景在3秒的时间内数出有多少颗智慧星,这样引起孩子的注意力。 ㈡.小组合作教学:找规律教学时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㈢.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在学生不知道6×7得多少这样一个背景下,通过自己探究得出准确结果,同时让学生知道通过求6×7我们可以先求出6×6再加1个6再求出6×7,或者先算6×8再减1个6也可以得出。也可以用5个6加2个6得来,还可以是7个6相加等等,在这里即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也增强了学生的思维。 ㈣.为了让学生更有趣的去学习和应用6的口诀,我还适当的设计了一些比较有趣的游戏教学法,比如对口令小游戏,开火车,还有计时抢答。游戏教学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使学生在玩中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㈤.学习口诀的目的就在与应用口诀,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在练习设计时,我除了设计最基本的计算之外,还设计了生活中蜜蜂有几条腿,摆六边形需要几根小棒,淘气家装修房子需要计算瓷砖多少块,使学生感受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要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解决问题。 ㈥.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注重的几个方面: ⒈培养学生能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知识,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结构 的连惯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可用原有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⒉当学生探索出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我很注重去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为 什么呢?让学生能正确明白每道题的算理就是这样的。 ⒊给予鼓励,当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时,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⒋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种快乐。在以后学习中能有趣 的去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真乖,很有精神,今天这节课龚老师来寻找我们班谁是最棒的,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现在就给你们一个争夺的机会,首先比谁坐的直。瞧,这里有很多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

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哪些硬件,基本功能是什么? 确定依据:根据高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时学生能指出名称和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存储设备和运算设备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们的功能。 确定依据:这两大部件包括的硬件较多,又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但由于这些部件大多集中于主机箱内部,学生平时很难见到学生主机箱内部部件,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为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

教学课例(模板)教学文案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人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 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 趣题直接导 入新课学习, 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数学文化的悠久与魅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明确了本节 课学习的目的与要求,并为后面充分 地探究学习争取了时间。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为了便于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探究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道数据较 组1:我们是四个人一组研究的,我们用的方法是列表法。 所以我们得出来结论就是:鸡有3只,兔有5只。 组2:我们组是用画图的方法。(一鸡 8 7 6 5 4 3 2 1 0 兔 0 1 2 3 4 5 6 7 8 脚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 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教师创设 的现实情境,

小的“鸡兔同笼”的问题。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 2、请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分组讨论) 师巡视,参加讨论,调节并给予适当点评。 (课件出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个同学展示画图,另一个同学汇报) 我们画八个圆当作动物的头,把线段当作动 物的腿。这一共有26条腿。我们假设这八只 动物全是鸡,先把每只鸡摆上两条腿。我们 画完了发现只有十六条腿,跟题中说的二十 六条腿还差十条。我们把每只鸡再添上两条 腿换成兔子。那多出来的十条就分完了。我 们的结论是兔有5只,鸡有3只。 组3:我们是用方程解的。(一名板演,一名 汇报)解:设兔有x只,那么就有(8 -x) 只鸡,鸡兔共有26只脚,就是4x+2(8-x) =26 x+16=26 X=5 8-5=3(只) 答:兔有5只,鸡有3只。 组4:我们组是用假设的方法。都假设成 了鸡或者兔。(学生板演)如果假设笼子里 都是鸡,就有8×2=16只脚,这样就多出26 -16=10只脚,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 就是有10÷2=5只兔。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 5只兔。如果假设笼子里都是兔,那么也可以 让学生投入 解决问题的 实践活动中 去,自己去研 究、探索、经 历数学学习 的全过程,找 出题中的等 量关系,并列 出相应的方 程组求解,从 而体会到假 设的数学思 想的应用与 解决数学问 题的关系,实 现了运用多 种方法解决 问题的目的。 让学生享受 快乐的学习 氛围。享受成 功的喜悦!学 会思考,学会 自学,通过思 维训练,使学 生肯学、肯 做、敢做、会 做。

古诗词赏析教学案例

《古诗词赏析》案例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部分,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思想和语言精华,不论其形式还是内涵,都历经推敲而魅力独存。也正因为如此,对诗词曲的赏析成为中考考查我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能赏析其语言。 2、 要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和评价建议。2、结合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形式,注重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谈出对古代诗词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法,竞赛探究,诵读法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展示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

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见《说明与指导》P47 三、出示学习任务: 1.了解中考古诗词的赏析点。 2.掌握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中考聚焦: 【2009年济宁市中考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问题: (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内容) (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写法) 【2010年济宁市中考题】 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题: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 【2011年济宁市中考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问题: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写法)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感情) 见《说明与指导》P48 总结:诗词赏析考什么 1.内容。 2.感情。 3.写法。 五、师生共赏,如何领悟 (一)例1:(赏析内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内容)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或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思路: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一两个词即可,例如:孤寂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