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导学案)

七年级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导学案)
七年级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导学案)

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孔子的学说及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

(2)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3)思考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项值得继承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

(1)可以通过对前面两课的复习,从社会政治领域里的纷争联系到思想领域里的纷争变化,以旧引新进入本课。也可以通过传统思想对祖国现今社会的影响,从今引古倒叙进入本课。

(2)本课正文的学习,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但要注意将知识点落实到位。本课涉及到重要历史人物较多,可用对比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记忆、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本课内容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相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理解人们在社会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其社会意识;反过来人们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观念。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2.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各学派的基本主张。

*

三、教学课时 1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引导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新课教学

(一)老子

根据课文中的老子像,向学生介绍老子的简单生平,指出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本人还被后来的道教徒神化,尊崇为道教教主。并向学生讲明“道家”是学派,“道教”是宗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突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中对立的双方及其相互转化的精华所在,使学生了解老子是一位对事物有深刻观察力的智者。结合“塞翁失马”的成语典故,使学生了解祸兮、福兮含义。

介绍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说明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联系这一思想主张在西汉初期的实行,使学生真正理解“无为而治”这一主张。

(二)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采用故事法,让学生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学生回答:反对暴政或提倡“仁”的思想。

教师进而提问:“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从人际关系和人格方面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看课后的畅想天地中的漫画,引导学生将孔子的“仁”的外延扩展到政治领域。同时引导学生展开开放性讨论,联系当前我们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畅谈对“仁”的作用的看法,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问题的能力。

提问: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贡献之外,还在哪些领域有重大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依照重点分析整理书本内容。

最后采用讨论法讨论课中思考题:“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学生分析讨论之后,教师视讨论情况作启发性的小结,以此结束这一小目的学习。

#

(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战国时形成的。然后提问:什么是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在政治、学术上展开各种争论,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提问: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看书,可以得出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结果。教师进而帮助学生回顾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在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在政治上,商鞅等的变法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碰撞正是政治经济大变革的反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学生填写此表后,教师应指出: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无为”的思想和他的辩证法。②可补充介绍春秋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和《孙子兵法》。

③引导学生比较各派思想主张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五、教学检测

(一)课中题

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提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①这句话是对的。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强加于人的行为是

侵犯他人的人权。②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一主张,有反对统治者向百姓施暴的一面,因此有进步性。③在阶级社会,要求统治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无法实现的。④如果用绝对化的观点看待这句话,它也有不对的一面。例如,一个人喜欢自强,不喜欢别人资助他,但他经常资助一些有困难的人,你能说他不对吗

2.你能谈谈本课所举各家主张的对立之处吗

提示:从立言之旨来看,儒法两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而道墨两家则倾向于被统治者。从治国的手段来看,儒家反对苛政,主张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法治”,儒法两家是对立的;道墨两家虽都倾向被统治者,但就“治”的方法来看,也有消极和积极的区别。

六、课堂小结

小结:总之,今天通过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学习,知道儒家、法家和道家是春秋旧中国时期最主要的学术派别,从中我们了解了儒、法、道、墨、兵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极大影响。进一步认识孔子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七、作业布置: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

八、教学反思:

~

第八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同步试题

第8 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马可波罗的东来、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阿拉伯数字三个方面把握。马可波罗的东来主要是介绍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 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及对人类产生的重大贡献。通过介绍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文撷英】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意义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 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疑难点拨】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第一,蒙古远征的后果。蒙古大军的西征南扩,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提供了一个各地交往的大舞台。这个情况类似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第二:蒙古的开放政策。蒙古的军事征服建立起一个覆原广阔的大帝国,包含多种民族,古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对各族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采取开 放宽容的政策。当时鼓励交流, 贸。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A 、北宋时期 B 、南宋时期 C 、元朝时期 D 、明朝时期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 、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公元751年怛(da)逻斯之战后 、北宋初年 4、欧洲人自己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并用于实战是在() A、1241年,蒙古铁骑攻入东欧腹地后 B、公元7---8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后 C、1258年,蒙古军围攻阿拉伯的巴格达以后 D、公元14世纪上半期 二、填空题 5、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________________ 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6、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_______________ 。 8、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_______________ 时期。重视外 A 、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C 、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3、中国的造纸术正式外传是在 A、公元7世纪以前B C 、东汉时期D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1 2 3 4⑻惟觉时之枕席,。 ⑼世间行乐亦如此,。 事权贵,。 《登高》 霜鬓.()浊.酒() 回:①渚清沙白鸟飞回. .日之高标 .恨繁霜鬓 .其心志 而不平 .秦久矣 .在肠胃 .独登台 .矣 .矣 (并序) 悯.然()转徙.() 枫.叶()萧瑟.() 霓裳 ..()红绡.() )谪.居() )间.关()呕哑 ..()

⑴委身 ..为贾人妇 ⑵使快.弹数曲 ⑶弦弦掩抑 ..声声思 ⑷银瓶乍.破水浆迸 ⑸秋月春风等闲 ..度 ⑹去来 ..江口守空船 ⑺如听仙乐耳暂.明 ⑻却坐 ..促弦弦转急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 ⑵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 今义: ⑶老大 ..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 ⑷铁骑突出 ..刀枪鸣 古义: 今义: ⑸整顿 ..衣裳起敛容 古义: 今义: ⑹凄凄不似向前 ..声 古义: 今义: ⑺暮去朝来颜色 ..故 古义: 今义:⑻曲终收拨当心 ..画 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言:①感斯人言.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 ④静言.思之 辞:①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不辞.小官 ③入不言兮出不辞. ④辞.达而已矣 转:①却坐促弦弦转.急 ②转.徙于江湖间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 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白言本是.京城女 5.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⑵浔阳江头夜.送客 ⑶遂命酒. ⑷梦啼妆泪.红阑干 ⑸商人重.利轻.别离 6.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 ⑴感斯人言 ⑵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⑶转徙于江湖间 ⑷送客湓浦口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第8课 交流与文化传播 华东师大版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马可波罗的东来、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阿拉伯数字三个方面把握。马可波罗的东来主要是介绍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及对人类产生的重大贡献。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意义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 【疑难点拨】 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第一,蒙古远征的后果。蒙古大军的西征南扩,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提供了一个各地交往的大舞台。这个情况类似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 第二:蒙古的开放政策。蒙古的军事征服建立起一个覆原广阔的大帝国,包含多种民族,蒙古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对各族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采取开放宽容的政策。当时鼓励交流,重视外贸。【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 A、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D、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3、中国的造纸术正式外传是在 A、公元7世纪以前 B、公元751年怛(da)逻斯之战后 C、东汉时期 D、北宋初年 4、欧洲人自己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并用于实战是在( ) A、1241年,蒙古铁骑攻入东欧腹地后 B、公元7---8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后 C、1258年,蒙古军围攻阿拉伯的巴格达以后 D、公元14世纪上半期 二、填空题 5、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_____________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6、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_》。 7、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_________。 8、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__________时期。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 3.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各学派的政治主张 三、【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解题教师:本课我们要学习三个内容: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同学们说一说,本课我们要了解哪些思想家? 学生: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 (一)教材自读 1.老子简介 姓名──李耳时期、国家──春秋后期楚国人人物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无为而治 片2:1.孔子简介 姓名──名丘、字仲尼时期、国家──春秋后期鲁国人人物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孔子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2)政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片3:3.孔子有哪些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教学中注重德育与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有哪些文化成就? (1)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如《诗经》《春秋》。(2)思想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片4:孔子的学说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片5:完成表格: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提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找学生补充。 (二)合作析疑 1.你能举出哪些事例(成语)体会老子的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3.结合课后活动1,说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有哪些指导意义? 4.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交流与文化传播同步试题

第8 课交流与文化 传播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马可波罗的东来、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阿拉伯数字三个方面把握。 可波罗的东来主要是介绍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 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及对人类产生的重大贡献。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 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意义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 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 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 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 0”。“ 0 ”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 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 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 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 字。 0?9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 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 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 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 疑难点拨】 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第一,蒙古远征的后果。蒙古大军的西征南扩,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提供了一个各地交往的大舞台。这个情况类似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 第二:蒙古的开放政策。蒙古的军事征服建立起一个覆原广阔的大帝国,包含多种民族,蒙 古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对各族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采取开放宽容的政策。 贸。 【基础训练】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3、中国的造纸术正式外传是在 C 、东汉时期 4、欧洲人自己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并用于实战是在() 、1241年,蒙古铁骑攻入东欧腹地后 、公元7---8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后 、1258年,蒙古军围攻阿拉伯的巴格达以后 、公元14世纪上半期 填空题 三、填图析图: 10、右图的人物是 他的著作是当时鼓励交流,重视外 A 、北宋时期 B 、南宋时期 C 、元朝时期、明朝时期 A 、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 、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D 、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A、公元7世纪以前、公元751年怛(da)逻斯之战后 、北宋初年 5、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6、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 7、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 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时期。 9、生活中常用的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古代人发明的。 1>

(2016年秋季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教学设计

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掌握老子及其主张、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的资料,感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以辩论法展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辩驳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清楚表达观点。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新的勇气,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孔子及其学说。 难点:通过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老子及其主张 分析: 1.老子生平 2.思想主张 3.文化成就 (二)孔子及其学说 分析: 1.孔子生平 2.思想主张 3.文化成就

4.教育成就 (三)孔子及其学说 分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3.百家争鸣的影响 小结: 1.本课内容 2.列举战国时期各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主张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自然资源。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孙膑: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的主张。

教材图解(思维导图+微试题)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8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教新课标) 第走进文化生活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2014重庆】“一滴水,尚思源;一粒米,报涌泉。”2013年主流媒体推出系列公益广告,将传统民谣、蔚县剪纸、杨柳青年画等中国元素注入其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这些公益广告()

①体现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有助于构建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 ④说明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2.【2013重庆卷】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社会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3.【2013山东卷】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 4.【2013广东37.】(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10分) ①发展经济,增强居民文化消费能力。(2分)②发展先进文化,引领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2分)③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培育文化消费主体。(2分) 【解题思路】本题以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为素材创设情境,富有人文气息。解题时抓住怎样扩大居民文化消费进行思考,文化建设为居民文化消费提供对象,提高居民素质为文化消费提供动力。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 争》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识读《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2、分析春秋五霸的共同特点。 3、分析春秋争霸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 重点:齐桓公称霸及他首先称霸的原因。 难点:春秋争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二、合作探究 (1)观察,哪一幅图是春秋形势图?哪一幅图是战国形势图? (2)比较两幅图,看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有什么变化?春 秋 战 国 的 纷 争 春 秋 争 霸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著名战役:、等 图 二 图 一

(3)你能说说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吗?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战役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4)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混战局面,主要是西周实行的一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这一制度是什么? 2、阅读材料 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晋文公在践上会盟诸侯,与会的有鲁、齐、蔡、郑、卫等国,周天子应召参加,并册封晋文公为侯伯,晋文公成了中原的霸主。 (1)材料一中的“霸诸侯”是指哪一件事?桓公得以实现“霸诸侯”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晋文公称霸中原是与哪一诸侯国争霸的结果?促成其成为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什么? (3)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不断的战争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战争是否有积极作用?为什么? 三、巩固训练 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国11次,朝晋国20次。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交好 C.周天子依附于诸侯 D.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2、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A.尊崇周天子,击败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B.保卫周王室,与周边少数民族建交 C.帮助周天子解除周边民族的威胁 D.利用周天子的影响来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 3、小明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在日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要学卧薪尝胆,不学 纸上谈兵。”横线上的两位人物分别是() A.夫差、白起 B.勾践、白起 C.勾践、赵括 D.夫差、赵括 4、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 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巧记忆 齐楚秦燕居四方,东西南北各逞强; 赵魏韩国在里面,由北向南串一线; 齐魏马陵魏旗落,秦赵长平赵削弱。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导学案

(用时:15分钟) 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 文,标出自然段序 号。 3.教师引导学生借 助拼音,展开小组合 作,检测课前预习情 况,进行自学,教师 相机指导。 (1)组织学生利用书 中识字表自我检测。 (2)小组成员利用生 字卡片互相检测。 (3)组长对不认识的 生字进行归纳,再读 再认。 4.教师指导学生按 自然段读文,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 风,吓跑森林里的百 兽的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 读文,标出课文的9 个自然段,对不熟悉 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小组活动: (1)学生自己逐一认 读书中的15个生字和 3个多音字“转”“闷” “呀”,圈出读不准 的生字。 (2)认读生字,相互纠 正。 (3)归纳不认识的生 字,会读的同学大声 范读,认不准的同学 认真倾听。如果遇到 小组同学都读不准的 字可以到书中找拼 音,拼一拼,再读一 读。 2.提醒学生自然段 的标志,以便其准 确标出。 3.重点正音: “转、扯、爪、猪、 受、神”是翘舌音; “嗓”是平舌音; “抗、趟”是后鼻 韵母; “转”在本课中读 四声zhuàn。

4.学生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字音,不断句。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10分钟) 1.指名读第一自然 段,认读并理解生词 “食物”,想一想: 老虎是在什么情况 下抓住狐狸的? 2.引导学生画出描 写狐狸和老虎的动 作的词,思考:老虎 和狐狸谁更厉害? 3.指导朗读。 1.通过查找工具书和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食物”指吃的东西, 说明老虎是在饥饿的 情况下抓住狐狸的。 2.狐狸的动作是 “蹿”,老虎的动作 是“扑”和“逮”, 说明老虎更厉害。 3.有感情地朗读。 1.提示学生自觉使 用工具书。 2.可引导学生做动 作理解这几个动 词,使学生明白狐 狸的动作虽然很 快,但仍然被老虎 逮住,这说明老虎 更厉害。 3.提醒学生利用语 速的快慢来表现文 章的内容。 四、认真观察,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 字“食、物、眼、爷”, 再次认读,并练习组 词。 2.指导学生观察它 们在田字格中的位 置,交流书写注意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 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 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和书写注意点。 3.老师范写时,学生 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 分观察例字的结 构,重点指导书写 上下结构的“食” 字,左右结构的 “物”字,引导学 生抓住汉字书写规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教案(三) 华师大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教案(三)华 师大版 【基本知识】 马可·波罗东行和《马可·波罗行纪》四大发明的传播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应用 【重点知识】 1、联系张骞通西域的知识,结合马可·波罗的史实,比较中外两次交往的异同。 2、了解马可·波罗东来与《马可·波罗行纪》对东西方交流作出的贡献。 3、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及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推动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人类共享文明成果。 【课堂记录】 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时期张骞远赴西域,开通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公元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东来,又一次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一、马可·波罗的东来 七下第10课已经介绍,请学生阅读课本第50页第2段小字。 1、历史条件 问: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一、蒙古远征的结果。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二、蒙古开放的政策,当时鼓励交流,重视外贸。 2、时间:13世纪 3、著作:《马可·波罗行纪》——“世界奇观之书” 4、《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行纪》客观起到了介绍和传播东方文化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对后来新航路的开辟有所启示,但其中也存在过誉和失实的地方。 二、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在七年级课本上已有专门介绍,可引导学生回顾。 1、传播使者:阿拉伯人 2、传播路线 (1)造纸术传播 东:朝鲜、日本由北向南

南:越南、南亚 西:中亚、西亚、欧洲由东向西 造纸传播的意义?1、欧洲人在未使用纸之前,常用加工的小羊皮抄写《圣经》,用料贵,书写不方便,流传面相对狭窄,不利于东西方文化交流;2、一开始欧洲人先使用的是中国的成品纸,后来学会中国的造纸术,这时纸作为文化交流的用品,普遍有效地为各民族服务,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2)火药西传(元代) 路线:中亚、西亚、欧洲 火药及其发射工具的结合,大大推进了作战武器的发展,由此从冷兵器时代进入到热兵器时代,极大改变了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 火药与造纸术的传播,两者都是以战争作为媒介而传入欧洲的,阿拉伯人都起到了桥梁作用。 (3)印刷术的传播(10世纪北宋) 路线:东亚、东南亚、中东、欧洲 印刷术与造纸术的结合充分发挥了传播文化的巨大功能。 (4)指南针西传(12世纪南宋) 路线:经阿拉伯人(或欧亚大陆腹地)传入欧洲 3、传播影响(课本54页最后一段) 三、阿拉伯数字 1、发明:古代印度人 2、改进:中古阿拉伯人 3、传播:印度→阿拉伯→北非地中海沿岸→欧洲 4、作用 (1)方便了商业贸易活动 (2)促进了数学和整个自然科学的进步 【课后习题】 对照唐、元时期中国造纸术和火药西传以及晚清时期西学东渐、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谈谈自己的感想。 思路:本题可从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西传、近代西方文明强行输入中国的史实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多侧面看待和分析历史现象。中国古代文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步,而西方列强的东侵,却使中国沉沦于半殖民地的痛苦深渊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导读:【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名著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它属于私撰史。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传《春秋》著作。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家,另处还有小说家。但班固的概括也未尽全面,当时颇为活跃的兵家,就未列入。 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概括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论说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记述战争的著名篇章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这是一部以叙事为中心的历史著作。 《战国策》又称《国策》,还有《短长》《事语》《长书》和《修

书》等异名。它是秦汉间人篡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又称《左氏外传》或《春秋外传》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言谈行事主要记录在《论语》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里有一段向为人传诵的`精彩文字是《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内容是记述孔子与几个学生谈各自志向的,其中他所赞赏的是曾皙的志趣。 《庄子》一书的作者是庄周,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一词出于《庄子》书中。《庄子》著名的寓言有《庖丁解牛》《触蛮之争》等。 《孟子》中的著名寓言有《揠苗助长》《月攘一鸡》《奕秋诲奕》等。 《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韩非子》是保存寓言最多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1.文学常识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2.文学常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3.文学常识中的文化常识 4.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5.中考关于语文的文化常识 6.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关于春秋战国的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岳麓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岳麓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春秋的争霸战争和战国七雄 能力目标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 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亡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重点、难点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七雄并立 策略和方法学科渗透语文(成语)教学媒体投影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 板书春秋战国的纷争 . 强调;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前770年——前476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一春秋争霸-----相继称霸(前770——前476) 分析: 1诸侯争霸的实质(目的) a政治上:号令诸侯 b经济上:迫使各国向霸主贡赋 2著名霸主: a齐桓公首先称霸(任用管仲为相) b晋文公称霸 c楚庄王称霸 d吴越称霸 c宋襄公和秦穆公 二战国七雄(前475年——前221年) 分析: 前475——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1三家分晋(韩、赵、魏 2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 3主要战役: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小结,强化训练: 1本课内容 2巩固练习1教师活动 2课前导学:学生预习,熟悉课文有关的成语: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朝秦暮楚等 3指导讨论

你认为那个成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补充课外知识管鲍之交和一箭之仇等 4提问:晋国争霸战争著名的战役是什么?(分析) 5学生补充成语: 围魏救赵、增灶减灶、 介绍: 孙膑与庞涓; 廉颇蔺相如; 赵括与白起。 6组织讨论 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历史发展的趋势又是怎样?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及补充成语 回忆:西周灭亡和东周开始(前771---前770) 思考: 回答: 1课文中的成语 2齐桓公为什么先称霸 要点:归纳 a自然条件 b雄厚实力 c高明手段 3学生讲:成语故事 成濮之战,退避三舍 4想一想: 什么时件事魏国的原气大伤? 5可考虑表演“纸上谈兵”小话剧 6小结: 要求学生回答本课你学到那些知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导学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2、把握发展的实质。 学习重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学习难点:发展的实质。 (二)课前自主学习: 1、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到、由到的运动过程中,整个自然界经 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和 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纵观历的进程,人类经历了、、、, 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 展。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都在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知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 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的过程。 2、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 和,是和。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005年10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在国务院新 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2005年测得的珠穆朗玛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 844.43 米,测量精度为±0.21米。峰顶冰雪深度为3.50米。我国1975年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数 据8848.13米停止使用。这次公布的珠峰新高指的是珠峰最高岩石点的高度。与1975年我国 公布的珠峰高度8848.13米相比,珠穆朗玛峰降低了3.7米。 另外,国家测绘局于当天还首次公布了峰顶冰雪深度为3.50米,这也是我国首次获取到 的精确的雪深高度。 珠穆朗玛峰身高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一、课堂探究: 情境1: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在距今2亿年前~4000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海水从北向南逐步退却,同时又受到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推移的巨大力量 的挤压而逐步升高,才逐渐演化为高原地带。今天,青藏高原整体上仍然处在隆升过程中。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同步试题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马可波罗的东来、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阿拉伯数字三个方面把握。马可波罗的东来主要是介绍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及对人类产生的重大贡献。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意义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 【疑难点拨】 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第一,蒙古远征的后果。蒙古大军的西征南扩,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提供了一个各地交往的大舞台。这个情况类似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第二:蒙古的开放政策。蒙古的军事征服建立起一个覆原广阔的大帝国,包含多种民族,蒙古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对各族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采取开放宽容的政策。当时鼓励交流,重视外贸。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 A、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D、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3、中国的造纸术正式外传是在 A、公元7世纪以前 B、公元751年怛(da)逻斯之战后 C、东汉时期 D、北宋初年 4、欧洲人自己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并用于实战是在( ) A、1241年,蒙古铁骑攻入东欧腹地后 B、公元7---8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后 C、1258年,蒙古军围攻阿拉伯的巴格达以后 D、公元14世纪上半期 二、填空题 5、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_____________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6、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_》。 7、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_________。 8、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__________时期。 9、生活中常用的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古代________人发明的。 三、填图析图: 10、右图的人物是、 他的著作是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D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这表现在它 ①充实着人们的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A 2、有人重修庙宇、祠堂,不是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而是为了搞封建迷信活动、光宗耀祖,这是属于 A.落后文化 B.腐朽文化 C.拜金文化 D.有益文化 B 3、淫秽色情文化属于 A.落后文化 B.腐朽文化 C.本土文化 D.外来文化 C 4、在经济转型时期,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传播的根源是 A.法律制度不健全 B.执法打击力度不大 C.市场经济的自发性 D.社会缺乏舆论监督 C 5、专家指出,有关部门职责不明、分工不清是治理、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A.打击淫秽色情网站将成为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B.必须尽快制定禁止使用互联网传播有害信息的规定 C.要坚持把依法行政落实到实处 D.要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 B 6、调查显示,皇历对公众行为有较深的影响;迷信数字的公众明显增多;求神进香在一些农村较为普遍。这说明 A.我国传统文化毒害人们的思想 B.我们应摒弃和剔除落后文化,加强科学文化教育 C.传统文化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D.迷信活动的社会作用利弊并存 B 7、下列文化现象属于腐朽文化的是 ①易经预测②有殖民色彩的“洋店名”③宣传暴力色情的文化 ④婚事大操大办⑤讲排场、挥霍性消费⑥“法轮功”邪教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 B 8、互联网是影响力极大的新媒体,它的存在和发展利弊同在,我们不应因看到网上有许多负面内容而“关闭网络”。要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的不利影响,除了要从改变内容传播入手外,最主要的还应该 A.排除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B.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利用网络,自觉趋利避害C.为未成年人寻找心灵寄托的替代场所 D.举报违法信息,拦截和抵御“黑信息” C 9、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各种形式的广告、通俗歌曲、休闲性报刊、卡通音像制品、商业性体育比赛以及时装模特表演……我们经常置身于这样的文化市场。文化生活出现如此色彩斑斓的原因是 A.经典文化已经没有市场了 B.流行的就是合理的 C.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D.现代人生活的多姿多彩 D 10、现代文化产品,能够为广大社会大众接受和参与,而古代历史上文化作品只能在少数人中传播,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生活许多可喜的变化,下列不属于其可喜变化的有A.它能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B.它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它能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 D.它能产生轰动效应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使格调不高、内容低俗的文化产

岳麓版七上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word教案

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春秋的争霸战争和战国七雄 能力目标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 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亡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重点、难点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七雄并立策略和方法学科渗透语文(成语)教学媒体投影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 板书春秋战国的纷争 . 强调;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前770年——前476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一春秋争霸-----相继称霸(前770——前476) 分析: 1诸侯争霸的实质(目的) a政治上:号令诸侯 b经济上:迫使各国向霸主贡赋 2著名霸主: a齐桓公首先称霸(任用管仲为相) b晋文公称霸 c楚庄王称霸 d吴越称霸 c宋襄公和秦穆公 二战国七雄(前475年——前221年) 分析: 前475——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1三家分晋(韩、赵、魏) 2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 3主要战役: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小结,强化训练: 1本课内容 2巩固练习1教师活动 2课前导学:学生预习,熟悉课文有关的成语: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朝秦暮楚等 3指导讨论 你认为那个成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补充课外知识管鲍之交和一箭之仇等 4提问:晋国争霸战争著名的战役是什么?(分析) 5学生补充成语: 围魏救赵、增灶减灶

介绍: 孙膑与庞涓; 廉颇蔺相如; 赵括与白起。 6组织讨论 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历史发展的趋势又是怎样?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及补充成语 回忆:西周灭亡和东周开始(前771---前770) 思考: 回答: 1课文中的成语 2齐桓公为什么先称霸 要点:归纳 a自然条件 b雄厚实力 c高明手段 3学生讲:成语故事 成濮之战,退避三舍 4想一想: 什么时件事魏国的原气大伤? 5可考虑表演“纸上谈兵”小话剧 6小结: 要求学生回答本课你学到那些知识

第八课 后一次演讲导学案

第八课最后一次演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准、书写本课生字词 2、能简单介绍闻一多、李公朴的事迹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演讲词的特点 4、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够划分文章层次,归纳主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学期读过一篇文章叫《谈骨气》,文中作者的第三个例子就是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手枪拍案而起,体现了中国人威武不能屈的骨气,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词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闻一多同志在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二、基础互查 (一)、学习演讲词,学生互相解说为主。★ 演讲词: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 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学生互相解说为主。★ 闻一多, 。 2.李公朴是什么人,学生互相解说为主。★ 李公朴, 。 3.写作背景,学生互相解说为主。★ (三)、检测词语,学生互查为主。★ 1.注音 卑劣()诬蔑()卑鄙() 离间()蛮横()赋予() 2.解释词语 卑劣: 诬蔑:

蛮横: 赋予: 挑拨离间: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请快速阅读课文,并标上段落序号。 2.思考归纳: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3.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5) 第三部分:(6--12) 四、研读赏析 1.针对会场的特殊情况,演说一开始,闻一多先生就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紧接着从哪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作用是什么? (1) (2) (3) 2.文章中的“他们”、“你们”都是指特务,闻一多先生为什么用了这两种指代?3.文末表达了闻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4.归纳本文的中心。 五、归纳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接触了演讲稿这种文学体裁及其特点,学会了无论是讲话还是写作都要根据特定场合和对象讲话,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布置作业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挑拨离间()卑劣()蛮横()赋予()诬蔑()2.请你说说关于爱国的诗词佳句,进一步感受闻一多的爱国精神。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__交流与文化传播导学案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主备人:霍汉召审核:九年级历史备课组使用班级:使用时间:【学习目标】 1、识记目标:马可·波罗来华四大发明的传播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应用 2、能力目标:列表归纳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和事例,锻炼整理材料、梳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他们之间的和平交往有助于各地文明的兼容并蓄、借鉴互惠和共同进步。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马可·波罗来华中国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 难点:本课有关文化交流的内容杂、头绪多、知识面广,不易掌握预习本课时的难点。 【学法指导】 1、结合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问题。 3、根据课前准备、学习状态、巩固情况进行小组评价。 【记忆诀窍】 马可·波罗到中国四大发明来传播小小数字历史久和平交往贡献多【导学问题】 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时期的张骞远赴西域,开通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公元13世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东来,又一次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1:马可·波罗的东来 阅读教材P50-52,了解马可·波罗东来的目的、时间、经历以及《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目的: 时间: 经历: 《马可·波罗行纪》传播的影响: ◆知识点2: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阅读教材P52-54,了解中国四大发明外传的经过和影响 造纸术的传播: 火药的传播: 指南针和印刷术的传播: 影响: ◆知识点3:阿拉伯数字 阅读教材P55,了解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传播及影响。 发明: 改进与传播: 影响: (二)合作探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弗朗西斯·培根指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