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减负对当今中国利大于弊 一辩稿

基础教育减负对当今中国利大于弊 一辩稿
基础教育减负对当今中国利大于弊 一辩稿

谢谢主席、评委及在场各位,大家好

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对于人才培养利大于弊。开宗明义,当今中国的基础教育即指九年制义务教育。“减负”即减轻不合理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今天我们讨论减负这个政策是否适合当今中国国情,评判的标准在于减负后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点,减负有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这是优秀的人才所需要的。据调查,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强度已经超过了学生能承受的身体健康上限,小学生体质优秀的只占4.4%,中学生更是只有可怜的1.3%。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如此之差,就算他们现在赢在了起跑线上,又能否跑到终点呢?而减负能使教育强度回到学生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提高其身体素质。同时,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中国的学生因为课业压力自杀的报道。调查指出,中国每年自杀的儿童约为2580余人,而在自杀原因的排行中,学习压力过重以45.5%的比例位居第一。由此看出不合理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给中小学生的学习带来恶劣影响。

第二点,减负本身就是当今社会的需求。当今社会是一个趋于多元化的社会,其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只会做题的应试机器。我们减负,减去的是不必要的负担,挪出来是兴趣、梦想、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在当下的中小学中,我们不难看到兴趣拓展课的存在及蓬勃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于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所以转变思想,通过减负这一桥梁将变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减负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基础教育的本质。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凡是成才,必先成人。在当今以分数论英雄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势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所以我们倡导的减负,恰恰是为了基础教育更好地回归其本质,即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三观、良好的的学习品质和适当的交际习惯等,培养其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

实际上,减负作为一种行为上的改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虽然现在减负过程中存在一些实施上的不足,但我们不能否定减负更有利于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综上,我方坚持,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对人才培养利大于弊。

谢谢

概念统一

【不合理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我方说的不合理的学业负担是指机械化的重复训练和违背学生心智发展的学习方式。【例】语言类过多的抄写练习理科类背答案套解题方式、作文模版

心理负担主要来自家长的相互盲目攀比

【减负是否有弊端】

减负的弊端不来自减负本身,而是来自其实施过程

利大于弊:我方一辩稿中已从各个方面向您阐述清楚

【减负之后的负面效应?】

1.这种负面效应现已存在,退一步讲,难道增负就可以避免吗?

2.我方所讲的减负,正是可以使学生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而非将网络之类的错误方式当作兴趣

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应不应该减负一辩稿

主席好,评委好,对方辩友好。 从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2006年9月1日实施新《义务教育法》的2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也开始从失衡逐步走向均衡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宗明义,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及初中以前的学校教育。而人才培养则是指一个动态的过程。所谓减负是指减轻课业负担,但此负担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基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今中国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基础教育减负对于人才培养弊大于利。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首先,3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根据中国国情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现下,在不能保证减负后达到预期人才培养的效果甚至比过去更差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能轻易的去动摇人才培养的根基。与中国有着相近文化传统的日本文部省曾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模仿西方“放羊”教育,提出“宽松”学习(具体的措施与中国如今的“减负令”大同小异)然而,这些“减负”措施却造成日本中小学生的“学力低下”,教育质量下降。中国基础教育注重知识选择上的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可以为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像一棵树的生长离不开它的根一样,当今中国的人才培养也离不开基础教育这个根基。 其次,基础教育减负并没有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而是将负担进行了转变扩展。基础教育减负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无法及时、牢固地掌握,导致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结果。横向上,不否认减负能够减轻学生校内的负担,但实质上学生们的负担转移到课外,囿于升学压力等因素,学生们不得不去辅导班找回自己需要巩固的知识,被迫应试化。就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说,在每分必究的升学录取制度指挥下,减负只是听上去很美,校外增负也是必然。纵向上,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高中或者大学里又要重新学习或者巩固,影响了教学进度,压力被转移到了人才培养的后续过程,那么我们的减负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最后,基础教育减负治标不治本。升学门槛不变,简单的对基础教育减负并不能真正达到培养人才的效果。目前学生过重的负担主要来自于应试教育下的考学压力。北京市教委组织的调研显示五年级里面有63.7%的孩子至少上了两个补习班,八年级有52.6%的孩子至少上了两个以上的补习班,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参加补习班的学生都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来应对当前的考试。更好地人才培养是需要人才体制的改革。在当今中国我们需要完善教育的体系和内容来达到人才培养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减负。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在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对于人才培养弊大于利。

关于对中小学生减负的看法

负担过重对中小学生危害大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是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综合症”。这是个早已被全社会普遍重视, 而始终没有解决好的老大难问题。它的成因复杂, 危害很大, 不但影响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 导致中小学生近视眼增多, 体能下降等, 而且严重地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为何减不掉?我认为有下列原因: 1,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是教育体制特别是考试评价体制设计的问题。考试评价体制颠倒了教育手段和目标的关系,把考试手段变成了培养目标,把培养目标变成了空喊口号。一个考分作为对学校、老师、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根本减不了负。 2,用中医的观点看,负担重是个表症,原因很多,文化传统、社会竞争压力、学校评价系统、社会对教育和质量的价值态度等,各方面相互关联。 3,"减负"很难真正减下来,尤其是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无北京户口,随父母在京就读的学生,家长要考虑将来孩子回户口所在地的高考问题。即使学校给学生减负,家长也不敢给孩子减负,这也是教委决定减负后,校外培训机构更火的原因。 减负之路何在? 我有以下建议: 1,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的成长是最大问题,只有快乐地学习,孩子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个负担,才有利于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另外,中小学生减负光有试点不行,应该全面部署,普遍实行,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形成气氛。 2,可以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入手为中小学生减负,要针对不同的学科,建立统一的题库,让学校具有自主权,任选题库中的题目进行组合,对学生水平进行检测,不再进行大面积的统一测试。 3,中小学生减负,不仅要注重量的减少,更要注重质的提升。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练习的针对性,让学生有兴趣去做,而且清清楚楚知道怎么做,这是减负的重要方面。 4,减负,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是被动学习,他就负担重;如果他是主动的,是他自己热爱的东西,即使时间长,他也很快乐,他不会感觉到负担重。 我们存在的问题是,规定很多东西学生必须学,而且必须按既定方式学,然后通过考试进行排队,这是造成学生负担重的原因。 5,应取消重点班、重点校,教育质量在各学校之间趋向于均衡,这样,至少在初中以前, 大家都比较轻松自在,因为没有竞争目标。 6,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该改变教育现实,一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另一方面,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可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在这方面作为不大。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不管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还是改革中高考制度,都要求政府部门放权。可放权无疑动了政府教育部门的奶酪。

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

浅析基础教育“减负”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及其对策 曹颖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减负”这个词就已为大家所耳熟能详了。尽管国家十分重视这一教育难题也先后多次就此发过很多文件并采取了一些相关的措施,但“减负”的实际[1]收效并不大。本文试图从影响“减负”效果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入手来分析基础教育“减负”成效不大的原因,指出这一教育难题的存在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此外,还必须对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发挥其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有效的导向、调控作用;同时还要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全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减负”能发挥它本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基础教育、减负、原因、对策 基础教育“减负”,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减轻学生的日常课业负担,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之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其它方面的兴趣爱好,使其能够全面发展。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 接触事物, 接触生活, 学习更多的知识, 做更多的事, 思考更多的问题, 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1]。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基础

教育的重要问题。中小学生“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的现状非常普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心理疲惫而引起的厌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的产生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曾先后多次发出文件,力图规范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缓解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保证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然而,面对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顽症,频频下发的文件和三令五申的政策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依然很重,有的地方和学校甚至出现“越减越重”的反常现象。表面上看,学习时间过长、作业量太多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决定因素,然而,透过当前“减负”呼声日益高涨,“减负”措施不断出台,而学生身心疲惫的状况却没有丝毫减轻(甚至还在加重)的怪异现象看,学习时间的长短与作业量的多少只是学生负担的外在表现而非其根源。在现实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减负”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社会原因 1、政策执行者对“减负”政策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对人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目的是减去施加给学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教育改革中通过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减轻学习压力的效果[2];

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对人才培养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各位好晚上好,“沉重书包,每月赶考,半夜作业,周末艺校”这句顺口溜形象的曝出出了当今中国基础教育严重畸形的现状。为解决当今中国基础教育与中国需要的人才培养出现了很难衔接的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通过基础教育减负来转变当今中国不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素质人才。我方认为,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对人才培养利大于弊,理由有一下两点: 第一,基础教育减负更有利于解放中小学生天性从而为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打下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而反观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过长,日课时总量较大,.家庭作业布置超量等等一系列问题愈演愈烈。结果导致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能力越来越低,。而我们需要的人才却一直大量空缺没有得到弥补。有媒体报道哈佛大学对申请学生的考察内容,也基本上是国内外名校在优秀学生的评价上共同重视的包括创造力,好奇心等15条品质,中国学生只占了寥寥两三条,其中最重要的创造性在中国学生身上更是无处寻觅。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导致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应付作业上面,最终导致孩子的天性一点一点被消耗掉。因此只有通过减负,解放孩子的天性,均衡发展他们自身的各种能力才能为未来综合素质的人才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二:教育变革从基础教育开始决定了减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率先一词更是说明了当今中国为培养社会转型期所需要的人才一直在努力推行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但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能从基础教育开始逐步推行。对方辩友在接下来的环节可能会告诉我们,因为当下的高校选拔机制没有改变,所以现在进行基础教育减负不能与高等教育选拔进行很好的衔接,所以会出现各种弊端,所以我就想先告诉对方辩友,您别急,会改的。另外,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操作上的弊端,但是请大家注意出现问题不可怕,害怕有问题而固步自封才是最可怕的。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对人才培养利大于弊。 质询: 当今中国中小学生的负担重不重?负担重了需不需要减?达成共识基础教育是应该减负的 人才培养,有所专长的算不算人才比如朗朗,举例小孩特别喜欢弹钢琴,加以深造能不能成为人才?但整天做作业做奥数没时间弹,你告诉我不减负怎么办? 中国教育报《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共征求各类专门意见建议1209件,有97.1%的公众对教育部拟出台减负十条规定表示支持。 何为基础教育?百度词条上是这么说的: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

中小学生减负政策浅析

中小学生减负政策浅析 从建国初至今,随着中国教育的蓬勃发展,中小学生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在教学上追求难、多、延长授课时间、利用双休日补习和将自习时间用于上课,完成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学习难度加大;同时,学生还面临着各式各样的作业,课内课外的各种作业让学生应接不暇,甚至有的不得不熬夜完成作业;各种考试、测验接二连三,为了提高学生能力,学校甚至一月多次考试;众多的复习资料与练习册充斥着学生的书包,让学生的书包重量与日俱增;除此之外,学生还面临着父母为自己额外增加的课外补习班、奥数班、作文班、钢琴班等等。在以上的种种背景下,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国家逐步出台了各种中小学生减负政策,但是在中国素质教育正逐渐追逐功利的潮流里,相关政策的执行也成为一纸空文,中小学生的负担并未减轻。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针对学生日益加重的学习负担问题,也提出过相关政策。 1955年7月,新中国发出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首次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升至国家层面解决。 1988年5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内容包括一年级不留作业,控制考试数量,不购买计划外教辅书籍等。 1990年2月,国家教委相关负责人再次重申《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的相关内容,具体包括:除统一审定出版的练习册外,不得组织学生购买和使用其他各种名目的复习材料、习题集等。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首次提出小学生学业评价取消百分制,禁止任何部门团体违规举办小学生竞赛活动,同时要求在已经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地区坚决落实小学免试升初中的规定。 2004年6月,教育部提出新形势下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在重申先前政策基础上再次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不准按照考试成绩排队。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从国家层面提出将从制度设计上解决中小学生减负问题。

中国教育减负

目前教学中的“小学累” 文峰镇中心学校彭东华 中国教育减负,为何越减越累?当《人民日报》回顾“过往10年的减负之路,”才发现,我们所谓的减负,没有抓住根本问题。 而且,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看来,减负并非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探索出一条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效的道路。 那么,中国教育何时能实现减负?“十年之内,难以出现拐点”对于减负的前景,资深校长邱华国虽然给出了有些消极的回答,但他也指出,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对“减负”才可以更理性一些。 回顾十年减负之路:越减越累 从全国的“减负十条”,到地方的“八个严格”“六个不准”“四个禁止”……从严控作业量、考试频率、在校时间,到针对违规行为提出严厉惩治措施,再到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除去国家层面的“减负令”,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减负令”如果统计起来,恐怕早已是成百上千道了。 然而,事实上学生的过重的学业负担没有因文件的增加而减少。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始终在发生,各种拼分怪状、招生乱相倒是层出不穷。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任重道远。 第一、减负的本质,是抓住新课改的核心 提及减负,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常会指向两个方面:一个是因学习时间过长导致的生理负担过重;另外一个是因各种压力导致的心理负担过重。 很多专家指出,这两种负担的产生其实与“第三种负担”有关,即由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相匹配的学习方式的适宜度所引起的负担。 “如同人体消化不良,原因有多种可能性。可能由于吃得过量,可能由于情绪障碍,还可能是进食方式不当造成。这种学习负担,既有别于客观的认知量负荷,也不同于主观的心理负担。”有学者分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解释道,换个简单的说法就是,同样听老师讲课,在有的学生看来,太过简单,吃不饱,可在另外一部分学生看来,则过难,不好理解,久而久之会成为压力,甚至负担。这就需要在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和优化。 “首先要从课堂突破。就教学系统来说,课堂是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的最重要的场所,要让学生学习新知的第一时间就没有过重负担,是实现有效减负的突破口。” 对此,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健敏教授曾指出,要深化学习方式变革。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型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是探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学习系统的根本。 高明的老师,往往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学习活动,以核心知识的、简明的“学习设计”来促成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当学习变得有意义,负担的概念自然而然也

减负提质20条

“减负提质” 一、明确“减负提质”要求 (一)控制课时总量,用开足开齐课程支撑质量提升。 1.严格控制周课时总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一二年级周课时不得超过26节,5.2节/天;三至六年级周课时不得超过30节,6节/天;七至九年级周课时不得超过34节,6.8节/天。保障学生在校每天都有自习时间,自习时间不计算在周课时中,不得占用。 2.严格执行国家及省市课程计划,控制好学科总课时,不得增加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学科的课时,不得减少或挪用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非考试学科的课时。在不增加学科总课时的前提下,各学科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以“健康第一”为原则,保证学生每天“阳光体育活动1小时”。 (二)控制教学进度,全面实施有效教学。 3.市区教研部门要组织教师扎实开展学期备课和阶段备课。要做好学校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学情、教材科学制定教学进度,落实教学计划,基于学生接受程度有效开展教学,不赶超进度,不增加难度。教师教学进度计划要报学校备案,变更教学进度3课时以上,要报学校批准。

4.从2017年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起,以三年级为起点开设英语课,且从英语知识的“零起点”开始教学;一二年级只可安排游戏或听说类的英语社团活动。现小学一二年级英语课保持不变。 (三)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向作业管理要质量。 5.控制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中高年级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初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5小时之内。学校要指定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监测各年级课后作业量及学科分布,达到“学科平衡、总量合理”。双休日和节假日不得加大作业量。要实现作业公开。 6.提高作业质量。教师应精心设计作业,不得不加选择地布置教辅材料上的作业,不得布置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得布置超越学生能力的作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鼓励教师基于学情开发校本作业,自编作业或改编现成作业。鼓励学校积极开发信息化作业系统,形成特色作业资源。 7.强化及时批改与反馈。教师对布置的作业要做到全批全改,提倡面批面改。要及时反馈作业批改结果,及时纠正和分析作业中的问题,共性问题集体讲评,个别问题单独交流。学校要定期检查和统计作业总量及批改情况。 (四)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向时间管理要质量。

《2020中小学生减负报告》出炉,结果让人震惊!(内含课外阅读书目...2020

《2020中小学生减负报告》出炉,结果让人震惊!(内含课外阅读书目 (2020) 目前,中国小学生中,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的百分比仅有 23.99%,每天由闹钟或他人叫醒的比例高达76.01%。这其中有29.26%的小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就被闹钟叫醒或被他人叫醒。这部分学生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加。 四年级、五年级就有三成以上的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到六年级这一比例已高达39.5%。 这意味着每10名十岁左右的小学生中就有3-4名每天的睡眠不足8小时! 以上是刚刚结束的中国教育三十论坛第五届年会发布的《2018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中所展示的一段数据。 《2018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是依托线上调查平台,对我国多个省份的16380名小学生家长所做的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结果无疑是令人震惊的! 充足的睡眠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意义重大,孩子们必须保持每天8小时以上的睡眠。 这样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力,才能为未来打下坚实的身心基础。 这一点全球的教育界和家长们早已达成共识。 那为何中国的小学生们会普遍睡眠不足? 一声叹息! 家长代表、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干部焦静女士认为,学校布置的“素质教育作业”负担重。

她家孩子刚上一年级,已经做过三个PPT,还要设计班旗、活动 徽章、图文并茂的小报。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四中特级教师王晶华老师表示,孩子们每天都要完成大量重复低效的作业,很多作业毫无意义。 再加上现在不少学校搞什么随堂考、周周考、月月考...... 上级单位用各种统考排名考核学校、老师,必然学生的作业负担越来越重。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的创始人马国川先生表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是中国教育中最典型的“老大难”问题。 说它老,是因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国家领导人就重视这个问题; 说它大,是因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关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全局,关于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每个家庭的未来; 说它难,是因为这个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最大的“顽症”,屡治不爽。 那么,对于这个中国教育的“老大难”问题,有没有什么“破解之道”呢? 我在此特别想给大家分享一段自己的成长故事。 我于八十年代末就读于重庆市的一所小学,这是重庆市公认的最优质小学。 我还有幸就读于学校里唯一的全国实验班。 这个实验班的最大实验之处就在于: 二年级(过完识字阶段)之后,我们便没有了语文课外作业,取而代之的是每周读一本书。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规定必读书目,只是要求我们不能看连环画和漫画书,必须读全字书,并且,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

中小学减负自查报告

中小学减负自查报告 中小学减负自查报告(精选3篇) 时间飞快,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自查报告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自查报告头疼,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减负自查报告(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学减负自查报告1切实减轻中小学学习负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更是关系到科教兴国、后继有人的一件大事。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措施,科学减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主要从以下九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1、统一认识,执行力要“高”上去。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减负”文件,同时校长亲自作了“减负增效”工作专题报告,这样全体教师做到弄清了内容,吃透了精神,在此基础上学校深入进行调研、分析,拿出了切实可行、比较科学的实施方案,同时配套检查监督措施,确保执行力要高上去,要把喊了20多年的“减负”工作落到实处,把学生的快乐童年还给学生。

2、把握新课改,课程意识要“高”上去。根据国家、省、市课程计划的规定,按照减负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制订课程表,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时严格做到“五必须五不”即:必须按照课程标准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时;必须按课程设置开全学科,不随意增减科目;必须按课标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必须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关于考试的规定,不随意增加考试次数,一学期只允许有一次考试。 3、精心施教,教学效率要“高”上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是科学“减负”的根本。我们学校继续将深化有效教学的研究作为本学期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努力追求“学生会学,教师不教”的高境界,我们正在落实的有效教学的六大环节是:备课,让学情“入心”;组织教学,引学生“入境”;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作业反馈,请学生“自纠”;课业辅导,帮学生“自清”;学习评价,让学生“自励”。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这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关键一环,我们紧抓不放。学校将继续实施“先学后教,过程前移”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预习展示--合作探究--课堂整理--当堂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2021年《关于中小学减负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中小学减负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方案》精神,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规范办学行为、优化教育环境、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县为宗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整体推进、标本兼治、强化监督、严肃问责”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使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形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减负主要措施 (一)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方面,12条主要措施。包括。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严格依照课标教学、均衡编班配置师资、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坚决控制考试次数、采取等级评价方式、限制竞赛评优活动、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建立弹性离校制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实践锻炼。

(二)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方面,5条主要措施。包括。依规登记诚信经营、严禁超标培训、严格教师聘用、严禁与升学挂钩、控制培训时间。 (三)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方面,4条主要措施。包括。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加强家庭交流互动、增强孩子身心健康、引导孩子健康生活。 (四)强化政府管理监督方面,9条主要措施。包括。克服片面评价倾向、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严格活动竞赛管理、规范培训机构监管、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支持做好课后服务、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开展减负督导检查、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四、实施步骤 (—)对照整改阶段(xx年8月至xx年12月底) 1.全面学习(xx年8月)。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广大家长,通过集体学习、专家报告、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全面学习理解减负30条的重要内容,力争做到人人知晓、人人支持、各负其责,积极落实。 2.集中宣传(xx年9月)。在我县开展“中小学生减负--我们在行动”宣传月活动中,各中小学校、培训机构要积极参与,负责组织对广大师生和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媒体正向宣传作用,努力推动社会各界形成减负共识。 3.对照整改(xx年10月至12月底)。要逐条逐项压实责任,组织各中小学校、各社会培训机构和广大家长,对照减负30条,进行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来看 刘东茹指导老师:候选明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教育模式机械僵化,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提倡“回归自然”,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强调自由与自主,并且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和理论对我国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反思。 【关键字】:自然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的较量成了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较量,成了人才的较量。而发展教育事业是一国培养人才,和平崛起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基础教育,它作为教育的根基,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就目前来看,我国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暴露出了许多矛盾与问题。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提倡“归于自然”,重视儿童的天性发展,崇尚自由和平等,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及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一)卢梭与《爱弥儿》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oau, 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对封建旧教育的批判中,卢梭也是一名在教育思想上扭转乾坤的勇猛的战士。”①卢梭生于瑞士,自幼勤奋好学,3岁识字,7岁可读一些历史和文学书籍,这种嗜读习惯,使他很早就接触了古代希腊、罗马伟人的思想,也锻炼了自学能力,为他以后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岁到30岁是卢梭思想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卢梭在各地漂泊,从事过各种下层职业,广泛地接触了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阶层。同时年轻的卢梭在这一时期还大量地接触了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成果,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名著,他以顽强的毅力,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在众多领域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了作为一个思想巨人、迈上思想界高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卢梭一生写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如《民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这些作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诸多方面,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具有重大贡献。其中,最能体现卢梭教育思想的著作是《爱弥儿》,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姓名:XX 学号:0000000 学院:化学与药学学院专业: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的较量成了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较量,成了人才的较量。而发展教育事业是一国培养人才,和平崛起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基础教育,它作为教育的根基,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就目前来看,我国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暴露出了许多矛盾与问题,如:教育不公平、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模式机械僵化、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安排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很高等。因此,我国要努力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完善基础教育机制,探索出适合本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教学模式机械僵化,教育内容陈旧,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合 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差不多都是一种模式即填鸭式教育。虽然现在在我国的许多学校都采用投影、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但在教学方式上并没有太大改变,仍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的形式进行,而且教学内容过于偏重课本教材的学习,忽视了实践的作用,同时现今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过分的看重,将成绩看作衡量学生一切的标准。这种方式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以及对学生都极为不利。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填鸭式教学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并在当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一切讲求竞争,一切讲求创新的今天,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为我们发挥最优的效用,已是弊大于利了。这些弊病主要表现在:比如它一味强调结论的唯一性和权威性,而对过程的合理性合法性置若罔闻。一种只看重结果不看重过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其目的心和功利心势必会很强。当然我并不是否认追求目的不好,但过分看重结果忽视过程,至少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去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锻炼,因为大家只要老老实实记住老师所讲就能达到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只要达到预期的结果,培不培养自主性创造性谁又会在乎呢。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考试机器”。同时,填鸭式教学法过分强调共性和纪律性。因为它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所以在上课时它要求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和学生完全的注意力集中,这种要求过于严苛而且也不符合人的生理条件,这样下去怎么培养学生的个性,更不可能关注到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原平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汇报 原平市地处晋北中部,是忻州较大县市之一。总面积2560平方公里,总人口49.2万,辖18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520个行政村。全市现有中小学360所,其中,小学316所,初中34所,普通高中4所,职业学校5所,在校生70243名,教职工总数5103名。 近年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确立了“以再铸范亭中学辉煌为抓手,全面振兴原平教育”的战略目标,并把振兴原平教育列入“四大会战”之一来抓,努力创新工作思路,投巨资新建校舍,宏观调整学校布局,不断加强设施配备,高薪引进校长名师,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深入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为教育办了许多的大事、实事、好事。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的办学目标,在“促进均衡、内涵发展、提升质量”三大板块上,重点实施了教育发展改革“六大工程、六大建设和六大改革”,有力促使基础教育稳步、健康、和谐发展。 1.各类教育齐头并进 学前满三教育率逐步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在全省率先达标;范亭中学、原平一中先后命名为省级示范高中,全省一个县域内有两所省级示范高中的仅有5个县;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市直职业中学成为忻州市唯一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特殊教育、民办教育、成人教育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2.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本着统筹兼顾、薄弱优先的原则,按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总投资1亿4千万元,改造总面积26万平方米,涉及项目学校280余所。二是基本解决了全市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明火取暖和学生室内就餐问题;三是加强设施设备配臵,努力打造四化校园。四是农村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城区实施班班通工程,全市实施信息化工程。五是开展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六是是全面实施“一颗鸡蛋营养工程”和高三学生“一袋奶工程”。这样,通过多方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生活都有了明显改善。 3.学校布局趋于合理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学龄儿童的减少,我们在布局调整上不断完善思路,科学布局,重点解决“城区满,农村散”的现状。对农村,主要是高段集中,进一步完善扩大寄宿制学校。先后新建、改扩建高段寄宿制学校45所。城区主要是进行了“新建、扩建、扩轨和减容”,完成了实达、六小、四中的新建搬迁,新建了第八小学,为范中、原中、实验、职中、一小新建了教学综合大楼,启动了第七小学、第三高中、范亭文体广场以及范中标准化体育场建设。农村教育资源有效集中,城区优质教育逐步壮大。 4.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2016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2016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前言 生源下降的整体趋势并没有得到缓解,但是小学一年级招生总量已经超过1700万,比上年明显增长60余万。从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与小学在校生总量上看,一个阶段的生源下降探底,开始小幅回升,但仍需观察。 但是从绝对的人口出生率看,仍然处于一个相对的低端平台期,10余年来一直处于1700余万左右,并没有显著变化,这也决定了未来学生的基本基数,不大可能短期产生根本性改观。 初中阶段招生量与在校生量继续下降,同时,普通高中招生量继续保持微跌的趋势,未来一个阶段高考报名人数增长无望,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小幅下降2万人,停止了连续三年的反弹趋势,也基本反映了高考报名人数开始触底,未来波动不会太大。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下降至601万,连续5年下降,与5年前相比,下降了31%,占高中阶段招生总量的占比也继续下探,从51%,下探至4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堪忧!但是另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是强调家长的观念,并不能改变职业教育下滑的现状,如何从根本上下手,改变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是根本。 出国留学分流作用仍然显著,尤其是小留学生已经成为出国留学增长的引擎,中学生出国比例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国际学校与国际部高烧不退。 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2.9万亿人民币,再次创造历史,国家在教育,尤其基础教育的投资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但是,无论从生均拨款还是从生师比看,基础教育的投资效率都值得关注。 北京,上海等地非本地户籍学生招生比例与总量显著下降,湖北江苏减招事件再次提示我们,教育治理只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只讲自己局部利益与私立的环境下,“教育公平”实现起来还很遥远。 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选拔性考试水平化,简单化,模式化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在客观上失去选拔功能的同时,实际上起到了推动应试教育的作用。 新东方、学而思等校外辅导机构收入大幅度增长,新东方与留学相关的收入已经退居第二位,中小学校外辅导培训占据第一。学而思的核心收入来自没有升学考试的小学阶段,开班总和超过了初中与高中。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伴随年级的增长递减,开班最少的是高三。从新东方、好未来等上市公司的收入结构与开班情况看,相关部门的减负措施可能适得其反,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章基础教育各阶段发展情况 1.1 基础教育各阶段学生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1.1.1 新生婴儿数量稳中有降

关于中小学生教育减负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小学生教育减负的调查报告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校区 组长: 组员:刘文亚201126082 孙陶陶201126083 谭晓丹201126085 王烨201126086 徐晓艳201126087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读的多了,作业写得多了,是不是所

谓学生手中的黄金就多了?其答案是否定的!给小学生教育减负是整个社会都关注的问题,那么实行教育减负,是不是只减作业数量就可以了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们所说的“教育减负”不是减质,减负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减压,不要让学生背负太多的课业负担,实现德、智、体、美、劳这五方面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因而从小抓教育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在减轻小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又可以为学校、家庭、学生真正减轻负担呢? “减负”,即教育减负,简而言之就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负”成为了近年来基础教育中一个沉重的话题。政府和各地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断出台各种指导性和惩戒性文件,两会的教育话题围绕着”中小学减负任重道远“展开,北京颁布“减负令“,社会各界及各大媒体也十分关注,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教育减负“如此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众多“狠招减负”的政策之后,孩子们的书包却从“双肩背包”升级为“拉杆箱”。为什么种种措施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呢?小学生真正减负了吗?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其一,现存的考试制度导致学生的升学压力从未削减,“减负新规”也成了隔靴搔痒。其二,是出自家长们的焦虑。面对激烈的择校竞争,学校给孩子“放羊”,家长便担心会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因素都使得“减负令”任重而道远。 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抓好三项工作,其中第一项工作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可见,“教育减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业负担过重,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危害,给学生健康发展带来了伤害,减负已刻不容缓。面对减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负担过重,并不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它只是存在问题的一个表现。从减负折射出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了教育改革的紧迫感。 另外,“教育减负”在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的人才,使小学生在健康、优良的环境下健康、卓越的成长,

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利大于弊

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利大于弊 思路:拆分几个关键词 当今中国——此为背景(要考虑一下教育现状、存在的弊端以及分析一下优势) 基础教育 分为三个部分:1、什么是基础教育? 2、我们是怎么做基础教育的? 3、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 减负(同样分成三部分) 1、什么是减负——做定义 2、为什么我们要减负? 3、如何去减负(不一定一边稿要阐述,但是我个人觉得需要了解) 人才培养 1、什么样的人才叫人才?什么是人才培养? 2、怎样进行人才培养? 利弊。(具体分析各种利弊。如今基础教育的利弊、减负带来后果的利弊) 当今中国教育 现状:死教死学;各种应试教育;中国教师缺乏个性,自己都没有很好消化自己所学就去教学生;强压考试制度下培养出的是大批目光短浅的学生; 人虽多,而才少;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虚 教育输出的职业化程度低,与社会脱节,也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整个基础教育,是最缺乏人文关怀、最功利的教育,简直违背教育的初衷。成为无数学子一生的心理阴影。这个过程也扭曲了青少年的天性,削弱他们的活力和创新力。 中国教育现状分十成的话,三成为正确引导,七成为僵硬的教育。 为考试而考试,为学习而学习 优势:不可否认我们的基础教育在世界平均水平是位居前列 九年义务教育还是消除了很多文盲 教育的真正核心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应该是第二位的东西,所谓人文素养就是使培养出的人能够强化社会秩序、社会道德与社会和谐 下面基础教育 什么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简称家教,英文是tutor)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来自百度) How:凡已基本普及初中义务教育的地方,小学毕业生可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学习(这里,据了解真正做到免试入学的少之又少)。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阶段学习,要经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升入高中阶段学习。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期、学年和毕业生的终结性考试、考查是对学生的合格水平的考核。小学毕业考核,语文、数学为考试科目,其它为考查科目。初中毕业考核,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毕业年级文化学科范围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考试学科,其它科目则实行结业考试或考查。(来源百度。归结为:学学学,考考考。为考试而考试) 为什么:整体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浅谈中国的基础教育

浅谈中国的基础教育和教育改革中的问题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教育大国,但是却没能培养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有很大关系。我国正在实行基础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改革仍然困难重重,存在一系列问题。要让改革与国际潮流接轨,让中国真正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教育强国。 关键词:基础教育工教育改革教育公平传统文化 今年的诺贝尔奖结果已经出来了,但是我国却没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我想这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有很大关系。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说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 首先是从我国国情上来说。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很大压力。因为人口众多,很难实现真正的小班教学,在人口少的地区,也许一名老师所要负责的也就只有那么几个或十几个学生,而在人口众多的地区,一名老师要负责的有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同学。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对每个人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为每一名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最多的也只是尽力做到公平,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放弃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去重点关心那些成绩好的,讨老师欢心的同学。这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一个原因。大家知道,芬兰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重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芬兰优质教育的基石。在芬兰,没有平民和贵族学校之分,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样的,一样的配备一样的师资,而且他们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中生和学习迟缓者身上。芬兰的老师说“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迟缓的人身上,不让一个人落后。还有美国,出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这个法律更是把教育公平以一种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在中国,却不一样,老师是放弃那些学习差的,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好的少数同学的身上。这样又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呢?虽然我们也天天说着要讲教育公平,但是却不能真正落实。 从我国的文化传统方面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也形成了传统的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也对当今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是重视家庭利益,讲求尊重自己的祖辈,这种思想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学生在家里过分依赖家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过分依赖老师,崇尚老师的权威,一方

我国基础教育“减负令”的历史演变与尴尬处境

我国基础教育“减负令”的历史演变与尴尬处境 发表时间:2019-11-21T15:58:31.19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12期作者:包赟甲 [导读] 回顾我国基础教育“减负令”的演变历程发现:每一项“减负令”皆根据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的教育总体发展情况与基础教育具体实践及其问题做出了适时的调整、修订和完善 包赟甲(甘肃省凉州区皇台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摘要:回顾我国基础教育“减负令”的演变历程发现:每一项“减负令”皆根据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的教育总体发展情况与基础教育具体实践及其问题做出了适时的调整、修订和完善,在内容制定上呈现出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单一到综合的发展趋势。然而,在执行“减负令”的过程中,出现瞒天过海式执行、偷梁换柱式执行、断章取义式执行等不良情形,导致“减负令”之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持续至今,“减负令”仍面临着自身所涵盖的内容存在诸多不足、受钳制于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受限于我国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等尴尬处境,制约着“减负”工作向纵深方向推进。 关键词:基础教育;“减负令”;历史演变;尴尬处境;功利价值;考试招生制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2-016-02 “减负”一度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内的高频、热门词汇,其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消解我国中小学生因被考试及其分数捆绑而课业负担过重以及由此导致的身心未能获得全面发展的畸形的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为保障“减负”工作的稳步推进和有效落实,我国相继出台各项“减负令”(相关“减负”政策)并予以监督执行。不言而喻,此举彰显出我国在基础教育“减负”工作上的坚强的国家意志和决心。由此,一场随之而来的轰轰烈烈的自上而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便拉开了序幕,同时为素质教育的到来和全面实施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大作用。 一、我国基础教育“减负令”的演变历程回顾 “减负”虽不是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新产物,但可称得上历久弥新。具体而言,其“久”在于:从我国颁发的众多教育文件中看,与基础教育“减负”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减负令”大约有50件,最早的可回溯到建国初期50年代的《关于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指示》,足见此问题历时已久;其“新”在于:近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速推进,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乃至渐趋饱和,致使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空前加剧,加之教育促进个体向上流动之功能日益凸显,一系列诸如“知识改变命运”、“名校才是硬道理”、“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口号越来越响,教育的增值效益背后所具有的潜在的巨大压力逐渐转嫁到中小学身上,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掀起了一场声势浩荡的以“赢在起跑线”为主题口号的长跑马拉松,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负担愈来愈重,其身心的和谐发展沦为空谈,“减负”问题再次引发教育界的热议并被提上重要议程,从2013年出台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可见一斑,足见此问题仍不过时且亟待加以解决。 承前所述,几十年间,如此之多的“减负”专项文件,在政策层面为“减负”工作付诸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和保障。现下,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必须明确三个问题:其一,基于何种标准将其做分类梳理;其二,明晰不同文件出台的历史背景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解读;其三,结合政策具体要求,反观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对“减负令”的执行现状、成效和现存处境作出事实判断。如此一来,可清楚地把握我国基础教育“减负令”在每一特定时期所规定的“减负”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具体举措,一定程度上为持续推进后续“减负”工作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鉴于此,本文采取纵向视角,以重要的时间节点和重大教育改革为划分依据,对我国基础教育“减负令”的演变历程做一大致梳理。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之际,这一时期的“减负令”已基本涵盖了“为何减”、“减什么”、“由谁减”、“怎么减”及“减的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涉及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确保“减负”工作有了可参考的执行框架。进一步对比发现,此时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产生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认识越来越深入,“减负令”的重点转向了择校问题的应对上,就近入学、均衡编班、强化监管、全面评价等成为“减负”措施中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在我国基础教育“减负令”60年有余的变迁史中,经过不断的否定与再否定,每一条“减负令”皆根据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的教育总体发展情况与基础教育具体实践及其问题所在做出了适时的调整、修订和完善,展现出“减负令”出台—失效—创新—新“减负令”出台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发展规律。另外,逐一回顾“减负令”的具体内容,亦可发现不同时期的“减负令”在内容规定上均有所不同,大致呈现出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单一到综合的突出特点,保障了“减负”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助推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基础教育事业及改革的向前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基础教育阶段贯彻落实全面发展观、素质教育、学生为本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扫清了障碍。 二、我国基础教育“减负令”的尴尬处境 (一)“减负令”所涵盖的内容存在诸多不足 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和客体的行为准则和指导思想,是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重要变量。现存的教育政策分类中,一种划分依据是基于教育政策目的,将其分成分配性教育政策、规范性教育政策和再分配性教育政策[8]三种,“减负令”则属于规范性教育政策,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提出具体标准和限制条件,进而控制“增负”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出乎意料的是,一条条“减负令”公诸于众,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不但久久未得到妥善解决,反而出现“越减越重”的负向结果,导致“减负令”饱受质疑。鉴于此,一场关于“减负令”内容真伪性和可行性的大讨论在基础教育领域兴起。 翻阅“减负令”文本,可知其内容多着眼于减掉学生学习过程中外显的家庭作业量、考试次数、教辅资料、学习时间、分数考评制等,涉及面既大又全,某种意义上确保了“减负”工作有的放矢。然而,任何一项教育政策并非尽善尽美,存在目标是否贴切、内容是否全面且具有针对性、要求是否得当等质量水平高低的问题,恰恰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教育政策的执行环节是否与政策之初衷相匹配。透过前面谈及的表象,不难发现“减负令”在所涵盖的内容仍存在四点不足:第一,过多地考虑了普适性并进行一刀切,而未能兼顾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学生差异等特殊性,因为“学业负担”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个体之间的表现有所区别且程度不尽相同;第二,单纯地强调“减负”工作本身,而未就“减负”如何融通教育教学实践各个环节做出详细说明,加大了执行的弹性和自由度;第三,原则性的指令过多,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且障碍重重;第四,减负标准不明确,尚未表明“减负”要达到何种程度以及“减负”成效的评价标准。上述“减负令”自身存在的局限成为执行“减负”过程中出现“开小差”现象乃至被搁置的一大主因,使“减负”工作的切实有效落实受阻,“减负”问题相应地失去了彻底破解的基本前提。 (二)“减负令”受钳制于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 我国自奴隶社会起,教育便具有为国家培养官吏的政治功能,教育成为国家教化民众的一种工具。进入封建社会,随着科举考试这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