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教案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教案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教案平面镜成像教案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了解平面镜的成像原理

过程与方法:体验用等效替代法确定平面镜成像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平时我们是如何看到“灯”这样的发光体的?又是如何看到桌子、树木等不发光的物体的?

2.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3.什么条件下发生镜面反射?什么时候发生漫反射?

[设计说明]第一节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第二节《光的反射》,知识准备部分不但复习了光源、反射等知识点,而且为本节学习平面镜成像、为什么能看到像?——即平面镜成像原理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听音乐,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桂林山水甲天下》。欣赏时给你们布置一个小任务,找出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又多又好!(讨论回答)

三、展示学习目标

[设计说明]出示本节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体会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达成一定的能力。点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四、导学过程

(一)平面镜成像原理

小魔术:水中的蜡烛

在玻璃板的两侧各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后面的一支放到空烧杯中。然后先点燃玻璃板前面的一支蜡烛,拿着火柴装作把后面的蜡烛点燃,实验时注意动作要快。“同学们现在我把两支蜡烛点燃了,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火都怕水么?注意看了:把水倒入有蜡烛的空烧杯中,蜡烛没灭?为什么呢?”

请思考:水里有蜡烛么?水里的蜡烛也点燃了么?

平面镜所成像不是实际的光线照过去的,为什么能看到像?

[设计说明]通过一个小魔术,提起了学生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自然引入了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教学。把晦涩难懂的平面镜原理与魔术联系,教学效果非常好!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所以老师把问题细化,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回答完这三个问题,原理也就呼之欲出了。

原理:光的反射

拓展:

1.人在照镜子时发现光线太暗,为了能看清楚像应该人的脸还是镜子对着明亮的窗子?

2.如图4-1所示,从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请完成光路图。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A P

图 4-1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问: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是什么?谁来回答一下?

学生踊跃举手,做出回答。现在我们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首先我们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与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物像的位置和大小关系,以及像的虚实就是像的特点。

学生活动一:用手中的镜子照远处和近处的物体,观察所成的像,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回答

1.实验需要的器材有什么?从桌子上老师给的器材中进行选择。

2.实验中我们怎样比较物与像的大小?

3.怎样比较物和像的位置关系?

4.探究时我们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设计说明]设计实验这一步是探究的难点,学生需进行充分的小组讨论和合作。必要时全班合作,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弱化难点,突出重点,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他们提供的器材要合适。比较物像的位置关系时,采用了画格的方法,比教材上使用刻度尺的方法误差小,而且时间短。教学中得到了听课教师和评委的一致好评。

学生活动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优质课平面镜成像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于正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 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 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 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面)、平静的 水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 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一)虚像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虚像,简述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举例说出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

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 (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图2.3—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平面镜成像教案

2.1(2)平面镜成像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知道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及虚像的理解 教学用具: 平面镜、玻璃板、相同的两支蜡烛、光屏、刻度尺等 1

2

教学反思: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是课程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实验,也是学生第一次做探究性的实验,所以基本是按照猜想、假设、验证和归纳的步骤进行。平面镜是学生常见的一件物品,几乎每天也在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所成的像也能进行合理地猜测。但由于美术教学中视觉的“远小近大”也使不少同学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镜中的像越小,这些猜想而引发的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如何进行实验验证,必须使学生明白首先要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如果直接用平面镜是没有办法准确找到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质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其它可以替代平面镜的物体——玻璃板。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想到玻璃并不是难事。第一产次做探究实验,且平面镜成像并不是很难,所以可心大胆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的实验和总结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再进行改进,再进行实验。也许部分组只能得到其中的一个特点,但在反馈实验中自然知道了如何去做,比按教师要求一步步去做反而收获更多更好!也可以自己弄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如为什么平面镜要垂直桌面,有些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垂直桌面,已经发现像悬在了空中,不利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测量距离……。实验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探究,但实验后的反馈是必须要共同来完成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优点。 整节课学生的探究兴趣一直比较浓,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只重热闹而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对于平面镜成实像还是虚像,从学生作业中发现这一问题还没有完全明白。用光屏接收不到蜡烛的像,但有些同学看到透过玻璃后,光屏上变亮了,认为那是蜡烛的像。实验时应让学生竖起挡板,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有一道题目是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张黑纸后,是否还能看到镜中的像,有些同学将黑纸误认为光屏,说不能看到像,这主要也是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还没有真正理解。在教学时将“小孔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结合起来讲解,说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对于另一个难点,平面镜中为什么会有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抽象,所以借助于作图帮助理解。,作图时哪些是虚线,哪些是实线也必须对学生讲解透彻。这样有利于学生做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时而不会出错。 3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全汇总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

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平面镜成像公开课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

平面镜成像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 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 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 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 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 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 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解答(1)像高 1.6 m,像离镜 0.5 m。 (2)人后退 0.5 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 0.5 m。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 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 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边板画边讲授,进 行解疑,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 学生: 你们知道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其实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所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分析可知: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初二物理上册内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

人教版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2)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实验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实验法等。 四、教学用具: 玻璃板、两个等大的物体、两根等大的蜡烛、直尺,白纸、笔、支架两个、镜子等。 五、课时安排:1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水中倒影的图片,以及列举日常生活中我们照镜子打扮自己和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引入课题——平面镜成像。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展示。 进行新课: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平面镜里的像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并回答下列问题: (1)、平面镜里成的像跟你的脸一样大吗? (2)、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是远离还是靠近? (3)、眨一眨你的左眼睛,观察你的像眨的是哪只眼睛? (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主要考虑像与物之间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试着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 点?(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 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 以下猜想: 1、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你认为平面镜后面真有物体的像吗? 4、你发现平面镜成像还有什么规律? 自学指导

平面镜成像-教案

《4.2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初中光学的关键内容。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引入课题,而我尝试着曾加一个平面镜的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设计上,通过给定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探究操作,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难点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等大的虚像。 二、【学生分析】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但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的操作能力。引导性地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乃至结论的得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虚像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光污染的实例,加强珍爱生命的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 1.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六、【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七、【教学器材】 演示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玻璃镜、白纸一张、纽扣电池等小件。 学生用:玻璃镜、玻璃托、白纸一张、塑料蜡烛两个、尺子、笔。 八、【课时安排】40分钟 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二、探究过程。 师:老师叫两名同学上来表演一个小游戏。 (通过游戏展示:两个同学面对面,听老师指令 看谁做的对) 师: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相同的情况呢,这 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题。 §4.2平面镜成像 1、师生共同探讨 其实平静的水面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块 平面镜,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美景: 教师展示光滑的瓷砖、镜湖等图片。 师:同学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结合我们 生活,思考一下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有何相同和 不同之处?(学生会有一些零散的答案) 师:客观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出关于平面镜 成像的实验探究。 观察演示 思考原因 1、游戏的玄 机,能引起 学生的兴 趣, 2、教师边 实验,边引 导学生注 意观察。 3、感受大 自然、人文 的美,情感 教育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平面镜成像观课报告

《平面镜成像》观课报告 本次研修观看了几位优秀教师执教的展示课,受益很深。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滨城区第四中学李平贵老师执教的《平面镜成像》一课,教学中环节齐全、目标明确、设计思路新颖、体现主题地位。通过多次观摩本节课,结合对自己平时教学的反思,我深刻感受到:这是一节能够真正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优质课。 一、落实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李老师确立的教学目标落实了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练习设计合理,目标明确,设置恰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内容安排合理,目标检测及时有效,达成度高。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思路设计新颖 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了温故知新→激趣质疑→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分析解疑→反馈练习→应用提高的教学程序。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同学交流过程中,他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不易理解,李老师通过设计学生容易答出三个问题进行引导,加上前面复习中光路图的画法

为突破学生理解平面镜成虚像这一难点打下基础,在课上李老师又通过演示,让学生自己在镜后放一张白纸作为光屏,从边上看屏上有没有像,和平时投影仪屏上的像进行比较,使学生明 白实像和虚像区别,针对学生平时的认识“人离镜子越远,像越小”,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辨别,很好的纠正以前的错误观点。 三、发挥主体地位 在整节课教学活动中,李老师始终扮演着适时引导的角色,放手给学生,对学生做到了真正的信任。在各个活动中全体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观课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团队内学生间的尊重和信任,而要做到这一切正是因为李老师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中也乐于展示自我,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李老师的这一节课确实是一堂非常精彩的展示课,对我的启发和影响应该不止上面提到的几点,以后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学习反思,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平面镜成像(二) 课题:平面镜成像 单位:杜关中学 姓名:苏建平

【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五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节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应用。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还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比如感觉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等。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概念外显、认知冲突、概念澄清、变式练习”四阶段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尽管本课的探究是学生光学中的首次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科学探究,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 【设计思想】 一、重视思维训练 学生探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和形式化,使探究活动达到启迪学生思、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我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应该这样做”,而是转变角色,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自己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在教学反馈环节,安排了“找图中错误”等思维练习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过程体验 学生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离不开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创设探究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正是为学生搭建这种舞台。例如: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让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根据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有感而发,更真实、更实际。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兴趣自主选择、进行实验探究,同时,为学生提供电池、胶棒、国际象棋子这些色彩鲜艳、易操作、易观察的器材,让学生在可选择的条件下通过动手、动眼和动脑来完成科学探究。三、关注交往与合作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在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我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师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实验探究环节,采用了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交流总结环节,采用了小组交流、师生共同评估的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四、体现学科综合 新课程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变学科本位,推进课程整合,让学生在科学情境、人文情境中感受求知的快乐。我在本节教学中,开发了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承的其它学科资源,如小女孩在镜前玩耍的生活片段,CAI 动画课件,找错误的图片,对称的自然风景,优雅的配乐等,将它们合理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深刻感受科学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难忘的

平面镜成像教案(详案)

平面镜成像 航天中学安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会辨别实像与虚像 3.知道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光污染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替代法研究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收集数据以及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体会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的情感。 2.对易碎物体轻拿轻放,养成爱护仪器的习惯 3.体验平面镜的对称之美 4.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关注光污染)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收集数据以及合作精神 二、难点 1.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一、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分组科学探究法、启发、引导 二、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交流评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蜡烛两支,烧杯,水,打火机,自制教具,玻璃板平面镜成像演示器,白纸,刻度尺。 教学程序: 一、课题引入 拿出镜子照一下镜子,并问同学们,老师在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在照镜子,照镜子的时侯我们能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像,镜子的表面比较平,所以把它叫做平面镜。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请看这里,我这里有一个平面镜,现在我把烧杯里的蜡烛点燃,大家能看到蜡烛的像吗?你们看到的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好,我现在换成玻璃板,大家也能看到蜡烛的像吧?玻璃板的表面很平,相当于平面镜,所以也能成像。现在老师能让蜡烛无法吹灭,也无法点燃纸片。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放在烧杯里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直到完全重合,假装点燃后边的蜡烛,先用前面的蜡烛点燃纸片,再用相同纸片放在后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1 人教版

《平面镜成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②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③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②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③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平面镜成像教案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全集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基本单位:______。成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为________。课桌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Pm2.5颗粒物直径小于________。长城长________。 2、长度的其他单位以及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首先要看清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如何正确放置刻度尺:___________(注意有没有从0开始、厚刻度尺如何放置)。 (3)读书时,视线要_____刻度线,读数时读到________的__________(至少读三遍)。 即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除刻度尺外其他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 4、特殊的测量方法: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化曲为直法(测曲线长度)。 5、时间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时间的其他单位以及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 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误差_____消除,只能_______。减小误差的主要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导体电阻的大小应用的方法是其中的______________。错误_________消除。 7、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错误的数据要先删除,剩下的数据求平均值。平均值要与题目中所给数据位数一致(四舍五入)。 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两种题型: (1)告诉研究物和参照物,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研究物的运动状态。 两者位置发生改变:研究物是运动的 两者位置没有发生改变:研究物是静止的 (2)告诉研究物以及运动状态,根据研究物的状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研究物是运动的:选和研究物位置发生变化的。 研究物是静止的:选和研究物位置不发生变化的。 2、研究物的选择标准: (1)研究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是研究物本身。即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做参照物。 (2)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认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一般选大地为参照物。 3、相对静止应满足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4-3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光学的基础,学好平面镜相应知识,为几何光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实验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尝试,有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验——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对进一步理解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学中的实验意义,并对掌握该方法作出的新的尝试。方法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本节课还必需由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相应的讲授,在明确光的反射定律的前提下,对光路图的作法作必要的探讨与讲解,将讲授与自主学习有机统一起来。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初中学生,对于光现象,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平面镜也是人们生活中的必备物品,因此学生对平面镜的了解已经具备了相应感性认识,从生活中得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深刻的。因而学生已经有着一定的物理知识的准备,这为探究实验打下了较好的知识,接下的任务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已经的知识结构,将零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条理的理性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想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是单一、被动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学生像一个容器一样,教师给多少东西,他们装多少。这种“单边活动”是以教代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于是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这样无法启动学生深层次的体验,无形之中抹杀了自主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畸形发展的学生。 基于这种种状况,课程改革力主转变学习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就应当

突出以学为主的本位思想。课堂的教学过程应当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暴露困难、疑问和矛盾;另一方面又展示学生的发展、聪明和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强调过程的学习就是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体验,也是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在授课中确立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思想。 探究式实验学习是将学习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由于学生对以往的学习和探究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积累,本课程设计充分运用本节内容让学生体会探究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究,带着问题去思索,逐渐积累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基于以上新课程提出的课改要求,本节课程设计力主以学为主、以探究为主 ............ 要过程 ........。设计思想力求体现新课程..........,更重视过程的体验 ...,既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 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授课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人格的养成。从而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四、教学目标确立 三维目标相互交织,知识内敛,过程开放,情感体验。缺一不可。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