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篇)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篇)

【第1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的语文教学。对于五年级,这个高年段

的语文教学与中低年级相比更是有很大的不同,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侧重于品读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因此,阅读教

学要由“诵读”转变为“品读”。教学方法由“教师的教为主”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在半学期来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

一、以学生为主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

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要让学生将学习变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在授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然后根据教学

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这样使教学的

主观性和盲目性减少,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增强。

二、以自学为主

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习惯是

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

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感悟内容,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没有什么收获。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

有获。同时可培养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

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三、以读书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以读书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展开品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

法和技巧。同时注重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朗读,高

年级较适合的方法是“默读”,默读有助于思考,读思结合。将朗读

与评价相结合,有机地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使朗读取得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还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将在教学实践中

继续探索、研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更全面。但是,在教学中也有几点

问题值得反思:

一、作文指导不够充分

作文是需要老师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

作文。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作起来部分孩子很困难,觉得

无从下手空泛、不生动。想象是由当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

事物的过程。它是探索和创造的一把重要钥匙,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联想开始的。联想对排除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

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

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山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二、批注式阅读抓得不实

批注式阅读教学,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深入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本学期我抓得不够实,中下等生批注得很肤浅,不够深入,在今

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抓好孩子们的批注式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2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草原》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他以自己的亲身经

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的风情美: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

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

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

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

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

(1)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2)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

出来。

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

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 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 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

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 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加强。

【第3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要求以事表人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抓住重点,然

后重点指导学生进入角色朗读,充分理解大文豪鲁迅的语言文字的艺术。

一、读中品悟

琅琅书声贯穿课堂始终,且形式多样。学生们一句句、一行行、一遍遍地读着,读着,仿佛一位天真、朴实、勇敢、机灵的农村少年

就在我的身边,仿佛闰土那逼真生动的话语就在我耳旁……我相信学

生们这样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更会沉醉其中,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二、以学生为主体

在本课的教学中,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

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

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我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我能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

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三、突破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

闰土的形象;

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我先让学

生分组合作概括闰土介绍的四件事,从中了解闰土是一位聪明、智慧、见识广的少年,进而了解封建社会富人家生活的方式,体会作者羡慕闰土,对自由生活向往的情感。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师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

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第4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鲸》

《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

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内容也比较枯燥。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

鲸的特点进行一一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

达上的一大特点。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我在执教《鲸》这篇课文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由于课文内容

比较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所以我准备了精美的教学课件,

划分好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我共用了两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重点教学字词句,第二课时重点教学说明方法。五年级学生年龄虽然处于高年级阶段,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还是比较短,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结合学生的这些年龄特征,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一讲到底,而

是把课文分成几个小目标来由小组讨论完成教学,比如在教学生字上面我分为三个步骤来完成:1、自学部分:学生自己能够在课文中勾画出生字和生字词语,2、自己能够给生字注音,3、独立正确认读生字,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生字与小组合作交流。就如生字中的“鲸”字,为什么有“鱼”字旁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另外我在课文学习中也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功能,把课文教

学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并且用课件出示,让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小组

围绕目标共同来讨论交流,比如在教学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时,小组很快就能找出课文中一些比较明显的说明方法,然后就会迫不及待的想来汇报交流,使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各小组积极性也比较高。几个

小组汇报完毕,教师再进行一些简单的补充,整篇课文就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这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

偏重于客观公正而鼓励的话语少些,教学活动忽略了学困生的参与和接受能力等等,这些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

【第5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所写小说《母亲》,记叙了一位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的事,表

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沈的母爱。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备课时我想,教学中,我没必要

做过多的讲解,只要学生在这堂课上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理解,独立阅读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受到一定思想教育,课就成功了。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本着一个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

的教学为主线,以读为本,围绕母子之间的深情展开,大胆放手让学

生自主学习,感悟文本,以达到教学目标。

一、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

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

课堂中,请学生自由地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然后让学生根据

阅读提示,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想

想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引导学生对文本关键语段的深入理解、体

会,感受慈母情深,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抓住“哪里使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

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再自主学习,自主感悟,体会到

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亲

的慈祥,母爱的深沉的,母爱的伟大、无私。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

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以情促情。

课前,我抓住“慈母”一词,引导学生朗读学过的古诗--孟郊的《游子吟》引入主题。激起了学生对学习文本的兴趣,学生披情入文。当学生深入感悟文本,体会母爱时,我适当引导学生连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与母亲之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让文本的感情得到升华,教会学生学会感恩,要爱自己的母亲。并通过阅读链接的朗读感

悟到冰心奶奶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感情。让学生再次感悟母爱的伟大。达到以情促情的效果。

由于本课内容及意境的深远,我与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又只

有一课时的时间,使得本节课的交流朗读的过程中,对学生指导还不够充分,对突破主题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悟得不够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第6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

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

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

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

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

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

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

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

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2.了解文章的结构条理。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教学时,学生先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之后,从观全文,学生发现:课文的

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

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

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恨、惋惜

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圆明园的布局、

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第五自然段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

3.结合资料和观看《圆明园》纪录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近

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告诫学生勿忘国耻,振新中华。教学中,我先让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圆明园被毁坏的历史根源,学生查阅资料得知:自

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

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在广州两度挑

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

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迟迟不定战守之策。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

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

大恐的危机局面。

4.让学生写读后感。教学本课后,学生情绪高涨,义愤填膺。

不仅对圆明园的毁灭痛心不已,还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极度痛恨。

我见此情景,问道:“同学们,屈辱的历史深深烙在我们的心中,我

们不仅仅是痛心,更应该是觉醒,让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写,那么

作为今天的少年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把读和写结合在了一起。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1.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

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

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2.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

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认识不够。所以,惋惜之情没有

读出。今后加强朗读训练。

【第7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

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在

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战争年代中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品

质,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美好的情感。

语文教学提倡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

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

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

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

且培养学生创造读。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

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

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关键词句的把握。通过让学生抓住句

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

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

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

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

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不足之处:本单元,主要内容之一要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感觉到学生在归纳概括方面,能力相当欠缺。他们只会单纯地从文中去摘抄……以后,还需着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第8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

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

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

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

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结

合我校高效课堂的模式,我课前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中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教师起到引领作用。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发现了什么?②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便开始分小组读、议。我不断地鼓励说故事的人,不断让听的学生评、总结,结果学生

越说越好。我不能不佩服学生潜力巨大。当看到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时,我想平时我们爱埋怨学生脑子不活,其实是教师没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起初学生说得不好时,我们可以找他的亮点,当亮点多

起来时找大的亮点,让学生一次次获得成功感,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智力极度发挥,他们必将越说越愿说。

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

西,像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

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

反思这堂课,也有不到之处,比如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不充裕,总在走过程,为了完成任务而上课,语文课中的语文味不浓。学

生的参与面不大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

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

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

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

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第9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

力的和谐发展,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

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

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

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

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

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

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

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

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

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

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

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第一

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

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第10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会飞的蒲公英》

《会飞的蒲公英》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版块的第

一篇课文。本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写了“我”在母亲的鼓

励和引导下,一点一点地飞行着,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也是妈妈的)希望,终于飞出大山,真正成了会飞的蒲公英的事。本文采用了

象征的手法,借助“会飞的蒲公英”来表达妈妈对“我”的殷切期望,以此来象征千千万万个山里的孩子。用蒲公英象征山里的孩子,表达

了山里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渴望。每一个山里的母亲期待的,是孩子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广阔的天地,同时坚守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善良的品质。

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我采取了自主识字,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

课文顺序。我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首先,我请一名同学读课文,

让学生找到表示时间的词语,边读边想,把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不懂的句子画出来,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和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给学学

生充分的默读课文时间,默读是最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汇报小学、中学、及大学时妈妈是怎样利用蒲公英对我进行教

育的及我的表现怎样?引导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不同阶段妈妈对我的教育及我的表现,不同阶段“飞来飞去”的含义。

这一课下来,让我满意的就是我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学

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感受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来体会文章的内涵,学生有进步了。自己对语文课也有了些许感觉,有点喜欢语文课了。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对《课标》理解不够,对学生放手还不够。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对《课标》的研读,对教材的挖掘,

对教法的研究。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多通过

自主感悟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提高学生的表达能

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我自己的

语文教学能力。

【第11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

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

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

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1.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

的有创意的阅读。”是课标中的要求。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

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我指导学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什么话要说吗?”“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

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是因为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

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过程中,提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