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教学案例[1]

弹力+教学案例[1]
弹力+教学案例[1]

课题弹力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

4.了解各种形变。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度成正比。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重点弹力的方向,弹力的产生条件。

难点弹力方向的确疋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

教具激光器,反射镜,带细管的玻璃瓶,废自行车带,弹簧,等。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观察:被拉长或被压缩的弹簧,对跟它接触的小车产生力的作用,弯曲的跳板对跟它接

触的运动员产生力的作用,可将运动员弹起;弓上张紧

的弦可将箭射出去;

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发生

新课教学:

、形变

1. 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形变是力的作用效 果之一。

2. 常见的形变种类(边演示实验边介绍概念)

( 1)拉伸形变 (或压缩形变) :物体被拉或被压时产生的形变。 如,弹簧、橡皮条、 钢丝等

( 3 )扭转形变:物体发生扭转时产生的形变。

小结:

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 只是有些形变比较明显, 直接可以看得出, 有些形变及其 微小,要采用一定 的方法或仪器才能显示出来。

演示实验: ①利用激光的反射演示桌面的形变;

②用细管中的水显示玻璃瓶的形变。 问题回答:给水平桌面上放一粒米,桌面有形变吗?

3. 弹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 性。 如,上述的弹簧、 橡皮条等。 思考与讨论:在力的作用下,粉笔断裂,叫不叫弹性呢?(不叫,叫塑性)

4. 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请几名学生 举几个例子)

、弹力

思考:弓为什么能将箭射出去?

1. 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片等。 2)弯曲形变:物体弯曲时产生的形变。

如,压弯的竹竿、拉弯的弓、压弯的弹

如,扭转的金属丝、扭转的长杆等

这种力叫弹力

2.产生条件:

(1)物体直接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

或概括为:物体直接接触并相互挤压

3.弹力的方向

例1:( P7)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与桌面间的作用力。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在重力作用下与桌面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由于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从而产生相互作用力。如图

即得:

(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如:

例2:( P7)分析绳子的拉力: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在重力作用下拉紧线绳,使电灯和电线同时

发生微小形变,从而产生相互作用的弹力。如图

即得:

(2)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的形变的方向相反。

问题: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猜想,并回答。

4.弹力的大小

(1)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胡克定律

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形变成正比。

公式: f kx

说明:

A.弹性限度:弹簧形变的最大值;

B. k为劲度系数,单位为:N/m,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材料、长度、截面大小等);

C. x为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

适用条件:形变在弹性限度内。

5?弹力存在的判断

例如:弹簧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方法一:一看接触,二看形变。或者看是否相互挤压。

例3: 光滑球A 放在B、C 构成的墙角处,如图,画出球A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解析:用解除约束法来确定A与B、C间的弹力的有无。假设将B轻清撤掉,

看A的状态(形状,运动状态)是否变化,若有变化,则说明A、B间相互接触且有

挤压,其间一定有弹力,否则没有弹力。同理可研究A、C间的弹力情况。

方法二:解除约束法,撤去接触物体,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状态不变,不受

弹力,状态改变,受弹力作用。

课堂小结: 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以及如何判断两物体间的弹力情况是本节的重点。

巩固练习:

1.在下图中a、b间一定有弹力的是(B)

HHi屮叫Hi UHH生川出、 I_ ~

/ \ (a

除约束法(假设法)

2.画出图种物体A所受到的弹力

支持力的万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面。绳的拉力的万向总是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万向

3.物体A的重力为10N,处于静止状态,不计绳的重力和摩擦力,则弹簧秤的示数

小结:弹力的产生条件是相互接触且挤压

C

判断两物体间有无弹力的基本方法是解

Hi/niunn/i TTTH 小结:支持力的万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当面和点接触时,

B

A.10N

B.20N

C. 0

D.15N

小结:弹秤的示数总等于作用与弹簧秤可动端上的力的大小一一即弹簧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布置作业:P8练习二,1、2、3、4、

教学后记:

高一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

高一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 【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习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 平均速度计算 【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阅读】P15“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A级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表示,Δx的大小表示,Δx的正负表示 【思考与交流】1、汽车在沿x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x1=10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m处,则

Δx=,Δx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汽车沿x轴 负方向运动,Δx是正值还是负值? 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 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怎么表示? 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 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 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 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识点二:速度 【阅读】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 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 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 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 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 例说明. 1、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 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20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10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 A级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 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教学案例1

分类计数原理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两个计数原理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基本规律,它源于生活,融于专业,体现了数学的应用魅力。计数原理可以帮助学生从简单数数提升到方法提炼,它是加法和乘法运算的推广,也是概率统计初步的基础,学生对这两个原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成为学好本章的一个关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理解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②会利用这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①了解学习本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良好 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重点: 分类计数原理的应用理解 四、教学难点: 分类计数原理的理解 五、教学设计 分类计数原理的特点:各类办法间相互独立,各类办法中的每种

办法都能独立完成这件事(一步到位).例1、例2及巩固性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分类计数原理 六、教学方法: 问题式、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每周四次对“NBA”进行现场直播,并对参与节目交流的观众进行抽取幸运观众活动,奖品是“NBA”明星真品球衣或明星战靴,此节目深受广大篮球迷的喜欢。已知在某次直播时,共收到手机号码2万个。其中联通号码有0.8万个,移动号码有1万个,小灵通号码有0.2万个。现抽取: (1)一名幸运观众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抽法? (2)从联通号码、移动号码和小灵通号码中各抽取一名幸运观众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抽法?象这种计算所有情况的问题可称为计数问题,用来解决这种问题的一般方法或计算规律叫做计数原理,今天我们就来探求它们。 二.新课讲授 问题1.1:“两会”决定,下一次会议一定要有农民工代表参加.假如现在南方有农民工代表30人,北方有农民工代表20人,现在选举一名农民工代表共有多少种选法?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n种不同的方法.

教学案例一则

标题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 学校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班级初三(10)班 教师董爱华 学科思想品德 教材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 实施的差异教学策略 1、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手段的策略 2、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情感动机的策略 一、教学设计及实况描述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任务 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时代,学生所面临的成长中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更缺乏为实现理想而拼搏的精神和行动。简单而言,就是“混”。针对这一问题,并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道理想的含义;理想的重要作用;实现理想的途径。 2、能力目标:理解理想的重要性,能找到自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感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愿意脚踏实地,全力以赴的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 教学思路 1.通过多哈亚运会《我是冠军》主题歌及奖牌榜排名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理想接龙”小活动,总结出理想的含义及其多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在树叶上写下,帮助学生定下远大目标。 3.通过诗朗诵《理想》及李嘉诚的事迹介绍,使学生意识到人生不能没有理想,揭示理想的作用。 4.通过三田本一、皮尔、丁俊辉、邰丽华的故事介绍、问题讨论,得出几个结论:一是要规划自己的人生;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理想;三是实现理想要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另外通过丁俊辉的事迹引导学生个人理想要与祖国的需要一致,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本节课一条主线索是绘制理想树。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在谈到理想是什么时,要学生写出自己的理想;第二步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时,要学生写出15岁、18岁、45岁时的理想,并谈一谈对在校学生的忠告;第三步是在讨论完实现理想的途径和方法后,要学生根据第一步目标,针对自己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提出行动措施。最后在音乐声中学生将各人写着个人理想的树叶贴在事先绘制好的理想树上。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使学生能树立人生理想,愿意脚踏实地、全力以赴的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付出努力是本节课教学的最大价值取向。基于这一取向及学生的发展特点,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确理想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情境与活动中受教育,是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案例分析1

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1]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给出什么样的建议呢? 小平是一个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美其名日“自我放松”。她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复习文科科目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数学、物理就很麻烦了。她觉得自己缺乏学习数学的能力,不愿意在数学上花费太多时间,遇到自己不会的题目,也不好意思去问老师和同学,害怕被人笑话。最后。她的成绩非常糟糕,尤其是数学。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 [分析] 根据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理论,可以给出以下几个建议: 1、在目标定向上,不平缺乏明确学习目标的确定,“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没有一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够很好激发学习动机,也是学习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2、在学习信念上,不平把学习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自己的学习能力,认为自己的自我效能差,久而久之,导致习得性无助,即防御性悲观。“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这样,小平需要成功体验,需要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在情绪状态,小平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小平应端正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这样是不会学习好的。 4、在教师变量这个因素上,教师可以对其关注,利用教师的效能使小平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5、任务变量。为了让小平体验成功,学习任务应从简单开始,循序渐进。 总之,学习是复杂的活动,影响因素很多,彼此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以要把握好自己,即个人因素。这是主要的。 [案例2] 林老师教初二的语文课。一天,刚上课时林老师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我们班出了一位诗人。王哲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林老师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林老师注意到王哲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林老师问王哲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中学生诗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王哲为什么有如此表现?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鼓励他?[分析] 王哲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见不得别人好,也就是说妒忌心强,对表现出众的同学往往会表现出排挤的态

什么是教学案例

什么是教学案例?(附2篇范文)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二、案例与其他体例的区别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达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案、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选择的。选择什么内容,取决于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 三、案例的基本组成元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组成元素: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圆周运动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导语: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圆周运动呢?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教材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为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5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后,接触到的又一个美丽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章节的重要部分,主要要向学生介绍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

速度的概念;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③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④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具体情景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极限思维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去分析有关问题。 ②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进行爱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达关爱和赏识,如微笑着对学生说“非常好!”“你们真棒!”“分析得对!”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心情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一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回声 崔召小学刘霞 教学目标: 1.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下展开学习,能感受、体验回声这一自然现象;能用强弱的对比来模仿回声;通过回声的学习感悟我们应该善待、热爱大自然。 2.能用流畅、清晰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的第一段。 3.能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并运用力度记号,能根据教师的指挥手势,唱出相应的力度。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在学习中:感受、分析、模仿回声,以及二度创作回声的效果。 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围绕“回声”展开,感受回声——分析回声——模仿回声——二度创作回声——由回声想到的……。感受回声这一环节中用了一个小故事,故事选自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学生熟悉的课文,教师用特有的语言和带旋律的歌曲重新换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分析回声这一环节即聆听拉索的《回声》,聆听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力度的对比和旋律的重复或完全重复,能表现回声的效果。二度创作回声效果中让学生能模仿拉索的《回声》的手法来编创歌曲《友谊的回声》。由回声想到的……,是一则小故事,告诫我们应该善待自己、善待大自然。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参与体验教学集体合作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拉索的《回声》)教学光盘 f.p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感受“回声” (一)创设意境,点出“回声” 1.语言创设意境:一只小鸭子迷路了,它只说它的家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

2.学生用“si”帮助教师画出简笔画:小桥、大山、流水(我们帮它找到家好吗?) 3.故事点出“回声”:小鸭子高兴地说:“你们真棒!”于是它游到了桥洞底下,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 嘎嘎嘎︳嘎——‖……。这时不知哪儿也有一只小鸭在叫:嘎嘎嘎︳嘎— —‖……这下小鸭子傻了,那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二)由“回声”导入“f.p” 1.出示f.p,念一念。 2.体验f.p:用动作来表示。 3.小结:动作大表示强,动作小表示弱。 二、分析“回声” 1.聆听拉索的《回声》:说说用哪些办法来表现回声的? 2.分析:歌词——重复或完全重复。 力度——强弱对比明显。 演唱形式——无伴奏合唱 3.再次聆听,学生可轻声地跟唱“弱”的部分。 三、模仿回声 1.回声会在哪些地方产生呢? 2.用“5-︳3-︳0555︳5-‖”这一旋律回答。 回声在哪里呀 3.将学生的回答用f.p的对比模仿回声。 四、学唱《友谊的回声》其中的一段。(二度创作回声效果) 1.聆听范唱:让学生说说:pp的含义 2.教师范唱,学生当回声。

教学案例一

在教授《质数和合数》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范老师将古诗引入到教学中。 一开始上课,范老师没有直接讲课,而是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会背《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会。” 范老师说:“那同学们一起背一遍吧!” 当同学们背诵后,范老师用投影出示了这首学生熟悉的古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运用这首古诗学习今天的内容。”范老师接着说。 这不是语文课,老师怎么讲古诗呢?同学们都感到好奇,并在下面小声地议论着。 范老师提出了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包含有几个自然数吗?” 这时,同学们发现了诗中的数字,明白了范老师的用意,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了兴趣,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个。” 范老师接着问:“你们能分别找出它们各自的约数吗?” 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王老师用投影出示答案,并将学生的结果进行分组: A组: 2的约数是:1,2 3的约数是:1,3 5的约数是:1,5 7的约数是:1,7 B组: 4的约数有:1,2,4 6的约数有:1,2,3,6 8的约数有:1,2,4,8 9的约数有:1,3,9 10的约数有:1,2,5,10 C组: 1的约数是:1 范老师针对分组,对学生们进行讲解:“同学们看A组,它们的约数都是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像这样的自然数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或素数);再看B组,它们的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C组中的1只有一个约数,所以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好了,我们学完了今天的内容,同学们再背一遍《一去二三里》这首诗吧!”范老师说。 范老师通过一首诗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这种新颖的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与老师教学的精心。

高中物理《弹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奇趣导入 (展示视频)蹦床比赛,运动员撑杆跳的上升过程,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避震弹簧的缓冲过程,蹦极的过程。 教师:在上面我们所看的片段中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物理规律,不知同学们能否指出来呢? 学生:它们都在发生形变后对其它物体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 教师:不知同学们还可以举出哪些利用弹力的例子,谁来说? 学生:拉弓射箭、蹦极、跳水踏跳板、打篮球…… 教师: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内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把过去以教师讲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学生探求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点。教师创设情境和显现内容和教学重点相关联,并不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是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巧妙设问 (1)学生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 (2)提出问题: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的共同点是什么? 橡皮泥的形变与用力拉弹簧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手为什么受力?手受力的方向?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得出: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不能恢复的形状改变,拉或压的弹簧能够恢复形状改变,总结出: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3)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钩码受哪些力?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完整word版)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字号:大中小 9、漱口 案例分析 (教学进入到重要的识字环节,媒体出示全篇课文内容,三个红色的生字在闪烁。) 师:小朋友,你认识了哪个生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呢? 生:我认识了“拿”。我们拿东西要用手,我发现“拿”的下面就是一个“手”字。 师:噢,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老师,我来补充。两手一合,拿拿拿。 师:你给“拿”编了个字谜可真棒! 生齐念拿字字谜,还给“拿”找了不少好朋友。 生:我知道喝水喝茶都要用嘴,所以“喝”的部首是“口字旁”。我还知道不少口字旁的字:吃、吐、喷、咬。 其他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踊跃发言,积累了不少“口字旁”的字。老师在小小积累榜上板书了这些字。 …… 生:我认识了“兴”(其实是“头”字)。 这时,底下发出一阵唏嘘,不少小手高高举起,发言的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 一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说:“他说错了,这个字念‘头’,不是高兴的‘兴’。”生:“头”和“兴”看起来很像,但不一样。我要提醒大家:“头”的一撇比较长,超过了横,而“兴”的横上有一撇,横下还有一撇,两撇是分开的。师:小朋友眼睛真亮,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仔细看看。(让学生观察老师板书:头──兴) 师生一起书空两个形近字。 ……经过这个小插曲,教学进入下一环节。 二期课改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念,要让孩子自主学习并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来

说,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所获取的快乐远远超过了经老师传授懂得知识而获得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这一点。比如:学习“拿”字,让学生做做动作并联系字形理解。学生还编出了挺不错的字谜,并通过组词或说一句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辨别其形、音、义。学习“喝”字时,让学生积累“口字旁”的字,以新带旧,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当学生将“头”字错认成“兴”字时,不急于纠错,而是放手让孩子通过自己对细微的地方的观察和比较,寻找两个形近字的不同之处。最后再师生一起书空,这样所花的时间不多,但学生却在头脑里留下清晰的印象,可以减少形近字词之间的混淆和遗忘,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仔细倾听和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允许学生犯错,更要大胆让孩子自己去纠错、改错。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整个教学过程能紧扣目标,教学环节彼此衔接,顺理成章。教学中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师生互动自然有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觉得比较有收获的有两点:(1)采用游戏为主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为了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心理需求,我在识字教学和音节拼读的环节中主要采用游戏法的方法,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拼读的热情,让他们学得愉快而轻松。而且使识字教学与拼音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说话训练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说话的规范、态度、习惯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做到说完整的话,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对在说话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提醒并指导改正,宽容他们的不足,多多鼓励他们,因此,学生在多次训练后就能注意自己语言的完整与明确。 通过教学,有收获,也有困惑。困惑的原因在于:在拓展训练时,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家庭环境文化的差异,他们的说话能力、知识面相差甚远,如何带动这一部分学生,让他们的知识面也能更开阔些,从而避免高年级两级分化的严重现象,这是我急于想与大家一起必探索,一起解决的关键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罗新明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 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来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么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底的2 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

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背景】 这是人美版第九册的内容——《动物的脸》,这一课属于美术的造型·表现的范畴,随 着新课程改革,在美术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及有效目标的达成。为此,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艺术家的作品怎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中国画 表现的特殊效果。应会:能用国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特征进行创作;能较熟练地掌握用笔方法,控制墨色;能将动物的脸进行夸张、再现;能够自主探索绘画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 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发展的意识。 【情境】 课前我制作看漂亮的课件,以加强上课的效率,并把课堂结构调整为观察体验、欣赏探索、示范讲解、创作练习、拓展评价五个步骤。学生在看完老师展示的有关动物的图片和自己的体验后,对描绘动物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看完老师的示范后,不仅对用中国画的工具作画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促进学生对如何把握动物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分析】 (一) 实现最优化教学导入 人获得信息的途径有80%来自视觉。所以形象丰富、生动的图象是美术课堂导入环节的主要来源,通过对色彩的感受、形态的体验、情景的触动,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进入有效地学习状态。 本堂课让学生欣赏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的图片,学生看到这些喜爱的动物后,不由自主地想把它画下来。于是我有紧接着设计了让学生体验的教学环节,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动手尝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情感”是和谐教育的动力,导入方式的最优化设计又是 课堂教学的排头兵,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源。本堂课的导入实现了优化教学,为学生作画做好了铺垫。 (二) 运用合理化引导观察 在引导学生欣赏黄永玉的《猫头鹰》的国画时,我特意出示了猫头鹰的图片和国画作品放在一起,并让学生找出猫头鹰的特点,并和画作《猫头鹰》进行比较,看看他们的异同点,并理解画家如何把握动物的特点。通过分析,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并极大激发了学生创作兴趣,使课堂有声有色,富有童趣。 (三)树立多元化评价 通过自评——他评——师评的三位一体化,每个人的不同角度出发,使评价更丰富, 更多元化。而目前美术公开课有些忽视学生作品评价,《美术课程标准》在论述美术作业评价是指出:“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优秀教学案例(1)

优秀教学案例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案例描述】 一、设置悬念 1、动画片演示小动物骑车,小熊骑的车轮是圆形的,小狗骑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骑的车轮是椭圆形的。让小朋友猜猜谁骑的快。 2、学生争先恐后猜测之后观看动画片,小熊骑的最快,谁能说出原因,部分同学想到小熊骑的车轮是圆形的,所以快,但说不出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快呢?设下悬念。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l、身边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2、生纷纷回答,并就现场有的圆形拿过来感知,用手摸摸说出感觉。 3、借助身边圆形物体在纸上画个圆,剪下来备用。 4、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对折圆,看能发现什么?用直尺测量还 会发现什么?每个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生:对折几次,交于中心一点,称为圆心…… 生:几次折痕同样长……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生: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生:通过测量r=SX(d2SX)或d=2r…… 生:半径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 生:…… 总结出圆的各部分名称及d=2r或r=SX(d2SX)。 [说明:圆是一种平面图形,它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对圆已经有了初 步的感性认识,教学中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物体引出圆,再凭借圆形物体画出圆,利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通过度量发现圆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后,再在全班这大集体中交流,把小组学习的收获向全班汇报,同时也将小组没研究明白的问题让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学生在民主、活跃、热烈的气氛中相互交流、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完全由过去那种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参与。这一模式充分体现新课程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要求。] 三、自主探索 1、学生自己看书,按书中介绍的方法画圆。再在同一位置,画大小不一的圆,看发现了什么? 2、生: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半径来决定。 [说明:打破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的方式,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书中介绍,自己画圆,而且学生可以在喜欢的位置上,画出不同的圆,甚至可以组合成各种图案。学生不仅对圆产生了好感,而且从中理解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培养了想象力。] 四、回顾课前动画片 用圆的知识解释为什么圆形的轮子跑得快?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实践中,教师运用能引发互动的有效办法——合作交流讨论,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

《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

《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难点: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 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 教学构思: 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 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接着电脑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 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 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汇报) 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 生:图上有 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 生: 1头大象指1个手指, 2头牛指2个手指。 3匹马指3个手指, 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

高中物理《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叫做功以及做功所必需的两个要素。 (2)掌握功在力和位移同向以及一般情况下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的符号表达式和功的单位。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3)掌握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判断力做功的正负。 (4)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讨论探究的过程掌握讨论探究的方法。 (2)通过掌握功的计算以及产成条件,尝试运用功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列举功在现实广泛的应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好奇心,产生求知欲。(2)通过对功的学习,增强自己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和正负功的物理意义。 (2)教学难点 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功 复习回顾:功这个概念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它的初步知识.让同学们思考做功的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教师引导:高中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定义与理解更加深入,我们已经学习位移,对功的要素应如何更加精确地描述? 扩展教学:可以精确描述为: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即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 问题探究 问题1: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力的功.

课件展示情景一:物体m 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水平向右的位移为l,如下图所示,求力F 对物体做的功.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尤其强调力和位移方向一致,这时功等于力跟物 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的乘积.即W=Fl. 问题2:若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 课件展示情景二:物体m 在与水平方向成α 角的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l,如图所示,求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 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虽然F 与位移方向不一致,但可以根据力F 的作用效果把F 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不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并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正交分解,并求解F1、F2 的功.则分力F1 所做的功等于F1l,分力F2 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 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F2 所做的功等于零. 因此,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W 等于F1l,而F1=Fcosα, 所以,W=Flcosα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及其文字叙述,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通过让学生动手亲自推导公式,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为公式的灵活应用打好基础. 要点辨析:教师与学生共同通过具体实例的计算,对公式的使用注意事项总归纳: 1.公式中F 应为恒力,即大小、方向不变. 2.做功与物体运动形式(匀速或变速)无关,也就是说,当F、l 及其夹角α确定后,功W 就有确定值. 3.计算功时,一定要明确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4.公式中的单位:F——牛(N);l——米(m);W——焦(J). 二、正功和负功 公式理解:功的计算式W=Flcosα 包含cosα 这一要素,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随着α 的变化,cosα 的值也变化.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讨论随α 的变化,cosα 的取值如何变化,从而得到功W 的意义如何. 学生讨论总结:力F 与物体位移l 的夹角α 的取值范围为0°≤α≤180°.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cosα 可能大于0,可能等于0,还有可能小于0,从而得到功W 也可能大于0、等于0、小于0.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所讨论的问题,并画出各种情况下力做功的示意图.并通过示意图总结: 1.当α=0°时cosα=1 ,w=Fl 2.当α=π 时,cosα=0,W=0.力F 和位移l 的方向垂直时,力F 不做功; 2 3.当α<π 时,cosα>0,W>0.这表示力F 对物体做正功; 2 4.当π <α≤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 对物体做负功. 2 思维拓展 功是标量,只有数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

教学案例分析1

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

教学案例分析

我最讨厌吃蘑菇 [案例背景]: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很幸运,能在某一阶段同时担当“幼儿教师”和“家长”这两个重要角色。我的儿子畅畅就在我所工作的幼儿园大一班,儿子性格 活泼开朗,能和小朋友和谐相处。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在幼儿园吃饭特别让人省心。 [案例描述]: 但是,有一天,畅畅突然对我说:“妈妈,你能不能吃饭的时候就去接我,我中午在 家吃饭,吃完了下午我再上幼儿园?”我笑着说:“上次中午就接你,是因为你生病了,今天为什么要妈妈中午接你呀?”他面露难色:“因为,因为我刚听厨房的阿姨 说中午吃蘑菇汤,我最讨厌吃蘑菇嘛!” 问题出现了,首先得分析一下原因。当我问畅畅为什么不吃蘑菇时,他说出了以下理由: 1、蘑菇黑乎乎的,太脏,看着就不想吃。 2、它的味道难闻,咽不下去。 3、蘑菇滑溜溜的,咬在嘴里恶心。 我的对策: 1、巧克力也是黑的,可是你最爱吃。其实,它们都有营养,能让你更聪明。 2、感冒冲剂,清开灵,它们又苦又难闻,可你从来都不怕,蘑菇有什么可怕的? 3、蘑菇营养丰富,是菌类食物,吃了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 畅畅的反应:面对说教无动于衷。 眼看已经走到了大一班门口,我突然想到:家园共育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于是, 我将这个问题暂时交由老师处理。老师一直以来都教育小朋友不挑食,什么都吃身体 才能长得棒。因此饭桌上,老师又苦口婆心地给畅畅讲道理,想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并拿不挑食的孩子为榜样来激励他。 晚上回到家,畅畅情绪低落,很不开心。他对我说:“妈妈,我明天再也不上幼儿 园了”很显然,老师以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来评判畅畅的行为,并拿不挑食的孩 子来与他做比较,让他觉得自卑。况且,这种比较的本质是对抗性的,它在孩子与孩 子之间建立了一种分解性的关系。畅畅觉得大家(老师和幼儿)都在排挤他。见他不 高兴,我叹了口气,轻声说:“这可真奇怪,怎么就不吃蘑菇呀,多好的东西,还不

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

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课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时间:2010 年10月21日 班级:高一(3) 授课人:唐益飞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能力. 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欲望.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甩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生活中的许多运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运动规律往往比较复杂,但我们忽略某些次要因素后,有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例如:在乎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超车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认为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刹车时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滑板车运动中,运动员站在板上从坡顶笔直滑下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笔直滑上斜坡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描绘出了小车的v—t图象,它表示小车做什么样的运动呢?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怎样变化?我们能否用数学方法得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呢? [新课教学]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讨论与交流] 师:请同学们思考速度一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 生: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以坐标的形式将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用点在坐标系中表现出来.它以图象的形式描述了质点在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 (展示)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2—2—1所示.

初中英语教学案例(一)

初中英语教学案例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1)教学目标 语言目标: 1.重点词汇--- taller, shorter, thinner, longer, calmer, wilder, heavier, funnier, smarter, q uieter, more outgoing, more athletic, more serious, than 2.语法结构---- S + be + adj.比较级+than+被比较对象。 能力目标: 了解并初步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能简单地描述人物外表和个性的差异。 教具: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Lead-in) 1. 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典型的双胞胎或名人的照片, 先用所学的形容词描述外貌和性格特征, 然后进行比较, 引出本单元的主要句子结构“S + be + adj.比较级+than+被比较对象”。注意先引出单音节形容词比较级, 再引出双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比较级。如: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the twins Tom and Tim. They look the same.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oo. Can yo u find them? Yes, Tom is taller than Tim. Or Tim is shorter than Tom. 其它: X X is thinner /fatter/ heavier than X X.. X X has longer/ shorter hair than X X . X X is calmer/ wilder than X X. X X is funnier than X X. X X is smarter than X X. X X is more serious than X X.. X X is more athletic than X X. X X is more popular than X X. 2. 根据黑板上的例句,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形容词的比较级的构成形式。 说明: 本阶段的活动是为下面的听力做准备, 起导入话题和复习词汇的作用。 二、教学SectionA -1a,1b 1. 教师指着书中的图片,说:Look at the picture.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partner. 然后教师让学生完成Section A --- 1a。 2.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形容词及其反义词。 3.写出下列形容词的比较级。 funny thin small fast serious popular fat heavy outgoing athletic 4.Listening ( Activity 1b) 建议: 课本上的练习比较简单,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变动一下题目形式加大难度。 (a) 听1b部分,完成1b,,然后按要求填空。 (1) Sam has _________ than Tom. Tom has ________ than Sam. (2) Tara is _________ than Tina. Tina is _________ than Tara. (3) Pedro is __________ than Paul. Paul is __________ than Pedro. Key: (1) longer, shorter (2) shorter, wilder (3) heavier, shorter (b).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录音写录音稿, 这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有好处。 说明: 本部分听力目的在于训练学生从听力材料中获取有关描述比较人物不同的信息, 任务完成以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