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气候概况及气象灾害特点简介.doc

广西气候概况及气象灾害特点简介.doc
广西气候概况及气象灾害特点简介.doc

广西气候概况及气象灾害特点

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沿海、山地风能资源丰富的气候特点。

一、广西主要气候特点

(一)热量丰富,日照适中

广西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大部地区在20.0℃以上。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各地极端最高气温为33.7~42.5℃,极端最低气温为-8.4~2.9℃。广西各地≥10℃积温在5000~8300℃之间,是全国积温最高的省区之一。丰富多样的热量资源,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熟制和多种多样的经济作物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广西各地年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云南大部地区偏少,与广东相当。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

(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

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为1080~2760mm,大部分地区在1300~2000mm之间。其地理分布具有东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等特点。广西有三个多雨区:(1)十万大山南侧的东兴至钦州一带,年降水量达2100~2760mm;(2)大瑶山东侧以昭平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带,年降水量达1700~2000mm;(3)越城岭至元宝山东南侧以永福为中心的兴安、灵川、

桂林、临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达1800~2000mm。另有三个少雨区:(1)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带,年降水量仅有1080~1200mm;(2)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年降水量为1200~1300mm;(3)以武宣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

(三)灾害频繁,旱涝突出

广西气象灾害相当频繁,经常受到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大风、冰雹、雷暴和热带气旋的危害,其中以旱涝最突出。

按干旱发生的季节划分,广西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危害广西的旱灾主要是春旱和秋旱。干旱发生频率的地域差异较大,春旱以桂西地区居多,而秋旱多出现在桂东地区。全广西大范围的春旱大约4~5年一遇,但百色、崇左两市、防城港市北部、北海和南宁两市南部、河池市西部等地发生春旱的频率达70~90%。全广西大范围的秋旱大约2~3年一遇,但桂东北大部、桂中盆地及其邻近地区等地发生秋旱的频率达70~90%。

广西暴雨洪涝灾害频繁。每当汛期,强降水天气常造成山洪暴发、河水上涨,冲毁、淹没农作物、道路、街道、房屋,冲毁水库、桥梁、电站等设施,引发山体滑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广西洪涝发生频率大的地区有两类:一是降水量多、暴雨多的地区,例如柳州市北部、桂林市中部、沿海地区和

玉林市南部,以及马山、都安、凌云等地;二是广西大、中河流沿岸各市、县,特别是地处江河中、下游及交叉口海拔较低的河谷平原地带,例如柳州盆地,郁江、浔江、西江沿岸等地。

(四)沿海、山地风能资源丰富

广西地处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广西风能资源丰富区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和海拔较高的开阔山地。其中北部湾沿海一带离海岸2公里以内的近海区域和岛屿以及大容山等山体相对孤立的中、高山区,年平均风功率密度超过200W/m2,年平均风速在5.5m/s以上,年有效风速时数在5500小时以上,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此外,桂北的湘桂走廊冬季风能也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二、广西极端气候事件

广西是我国气象灾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广西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冰雹、大风、雷暴、低温冷害、霜冻等。据资料显示,90年代以来气象灾害给广西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有近100亿元,它已成为制约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干旱

广西几乎年年有干旱,全区多年平均受旱面积58万公顷。最严重的干旱年是1963年,全广西发生严重的春、夏、秋连旱,受灾人口达1000万人,约占当时广西总人口的50%。

20世纪80年代未以来是广西干旱频发的时期,特大干旱灾害有:1998/1999年秋冬春连旱、2003/2004年夏秋冬春连旱、2004/2005年秋

冬春连旱,其中2003/2004年的夏秋冬春连旱广西受灾面积达135.2万公顷,2004年1月有844座中小型水库低于死水位或干涸。

(二)洪涝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较频繁,如1994年6、7月、1996年7月、1998年6月、2001年7月、2005年6月等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1994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暴雨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一年。1994年5~8月,广西共发生18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特别是6月12~18日、7月13~24日出现两次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广西有86个县市2753万人受灾,死亡477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62.6亿元。

(三)热带气旋

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有5个,最多的年份达9个,最少的年份0个。5~12月份都有热带气旋影响广西,影响集中期是7~9月。热带气旋所经之地,往往会出现狂风、暴雨,造成风灾和洪涝灾害。例如:2001年7月由第3、4号台风引发的暴雨导致左江、右江、邕江、郁江、浔江江水暴涨,洪水泛滥。百色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南宁市发生了1913年以来最大的洪涝,贵港市出现了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的洪涝,广西因灾死亡24人,直接经济损失159.03亿元以上,其中南宁市损失12亿元。

(四)寒冻害

广西水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的优越气候条件,但是冬季寒潮入侵所带来的低温,常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当强冷空气入侵时,大部地区可出现霜冻或冰冻天气,给蔬菜、热带、亚热带水果、

水产养殖等造成灾难性后果。例如:1999年12月下旬的霜冻,广西受灾面积共133.33万公顷,损失淡水、海水养殖品540吨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五)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冰雹、大风、雷暴、龙卷风、飑线等)也是广西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中以冰雹、大风和雷暴对工农业生产、交通、通讯、电力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较大。广西冰雹的分布特点是:桂西多于桂东,山区多于平原。桂西北是广西的多雹区域;冰雹主要出现在2~5月,其中又以3、4月最多。

广西每年都受到大风袭击,大风日数最多的地方是涠洲岛,平均每年有31天,其余大部地区平均每年有1~9天,多发生于夏、春两季。

广西是我国雷暴日数最多的省区之一,尤其在4~9月雷暴活动最频繁。各地的雷暴日数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特征,主要是南部多,北部少。东兴市年雷暴日数多达105天,是广西雷暴最多的地方;雷暴最少的地方是天峨、南丹两县,年雷暴日数54天。

强对流天气往往来势凶猛,破坏力强,损失严重,例如:1990年3月26~30日,北海、上林、百色、象州等37个县市遭受冰雹、雷雨大风袭击,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强对流天气毁损房屋5.4万间,死亡52人,受伤340人,各种农作物受灾4.38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74.8万元。2005年广西雷电灾害共造成27人死亡,3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气象灾害类别表

2、夏季

3、秋季

4、冬季

郑州市水土流失概况

郑州市水土流失概况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地区,属黄河中上游、伏牛山脉东北翼向黄淮平原过渡交接地带,郑州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阶梯状降低,地貌以中山——低山——丘陵——平原过渡,山地丘陵平原之间分界明显(山地水土流失模数在200~2000t/a.,丘陵水土流失模数2500-5000t/a.km2).全市现代地貌结构的基本轮廓是:西部多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2/3,东部平原占总面积的1/3,其中山地2377km2,占31.9%;丘陵2255km2,占30.3%;平原2815 km2,占37.8%。可见,郑州市从地质地貌分析是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区。 郑州市水土流失现状 郑州市总面积7446.2km2,原有水土流失面积3795km2,尽管已累计治理2655km2,实际保存2200 km2,仍有1500km2需要治理,而郑州市水土资源相对匮乏,水土流失和水土资源紧缺的形势比较严重,水力侵蚀面积1108 km2,风力侵蚀面积383km2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还有5~10km2的人为的水土流失在发展。 郑州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 矿产资源开发建设 郑州市现共有矿山企业1672个.其中煤矿830个(国有重点煤矿6个,地方国有煤矿33个,乡镇煤矿791个,全年生产原煤188.63Mr),有色矿山238个,建材矿山555个.化工矿山23个,其它矿山26个。就煤矿开采,郑州市目前大多为竖井。1.开采出的煤露天堆存,随风产生的煤尘造成空气污染;2.煤矸石堆存侵占耕地或依山坡堆放,易形成泥石流及滑坡灾害,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或矸石截流山谷,造成洪水灾害,并直接威胁地表水体及地下水体;3.井下开采破坏了岩体内部原有的力学平衡状态,使地表产生变形,变形波及和影响位于开采范围内的房屋,农田及流水冲沟,形成地表沉陷,并影响公路设施建设;4.植被减少使涵蓄水的功能下降,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洪水暴涨暴落,影响地下水和干旱地区季节性河流补给。郑州市因采矿、采石等,共破坏植被54.31Mm2,损坏地貌10.1Mm2,其中损坏梯田37.5Mm2,累计堆放排弃量40Mm3。开发建设项目集中的地区,土地生产力平均下降60%,部分土地甚至弃耕绝产。郑州新密市煤矿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陷,房屋裂缝倒塌,使数以万计的百姓有房子不能住,心惊胆颤防地震。尤其是1999年一场山洪造成百余人伤亡,数百间房屋被冲,农田淹没,损失上亿元。

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及对策

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及对策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持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 步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辐射西宁周边的高速等级公路网。截至2013 年底,全省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了688451辆,驾驶员909583人。绝 大多数地区的人们感受到了畅通、整洁的公路交通环境带来的便利。 本文简要探析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存有问题和解决对策,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1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作者选择了近几年发生在全省的百起典型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进行梳理 和归纳。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起数和百分比统计结果如下:①超速 行驶38起17车次,占38%;②违法违规驾驶共34起(其中,行人违 法违规引发事故16起),占34%;③无证无牌驾驶共10起28车次, 占10%;④超载驾驶共7起15车次,占7%;⑤不系安全带、不戴头盔 驾驶共8起12车次,占5%;⑥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车辆故障等共3 起14车次,占3%. 2事故处理工作中存有的问题 2.1现场勘验欠细致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是交通警察收集证据、查明事 故基本事实、依法处理交通事故的客观依据。现场勘验检查记录是依 法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第一手资料。梳理百起道路交通事故现场 勘验检查工作发现,其中存有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机动 车之间、机动车与行人之间轻微刮擦痕迹发现率较低,即使发现了, 也会因为缺乏证据保全意识未能及时保全、固定,导致痕迹被毁坏; ②地面轮胎印痕勘验欠规范,痕迹起止点定位欠准确,固定现场各要 素状态的数据测量不全面,其中存有的误差比较大;③现场遗留的附 着物、散落物等物证发现提取率不高,对毛发、血迹、人体组织的提 取重视水准不高;④人体损伤勘验检查、记录不细致、不全面;⑤痕 迹物证的提取方法欠妥,包装、记录不规范,忽略对样本的提取。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一)公路交通事故多,公路交通的事故死亡率远高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2003年,全国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389773起,造成80589人死亡、322694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58.4%、77.2%和65.3%,城市道路发生交通事故277734起,造成23783人死亡、171480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41.6%、22.8%和34.7%,公路与城市道路事故起数比为1.4:1,而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城市道路死亡人数的3倍,公路上平均每5起事故死亡1人,城市道路上平均每12起事故死亡1人。 (二)道路交通事故基本逐年增加,呈现恶化趋势,除了万车死亡率外,其他各项指标基本上逐年增加,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和万车死亡率高。交通事故致死率是事故死亡人数与伤亡总人数之比。我国交通事故致死率高于发达国家,2003年我国交通事故致死率达到17.4%,而发达国家保持在1%-4%之间,万车死亡率虽呈下降趋势,但远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的1.2-1.9人/万车的水平。 (三)道路交通事故按全年、全天成时间不均衡分布,除了在常规的早、中、晚高峰出现明显外,在凌晨零至一时也是一个高峰时段。以1999年统计可知,交通事故次数、死亡人数以6月份为最低谷,而最高峰集中在1、2月份,4、5月份和11、12月份。同时,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季、月、周、时分布上具有周期性。以2002年的交通事故统计为例,交通事故受伤人数和事故次数整体上从月初至月中稍有回落,此后明显上升,到本月24、25日时降至谷底后开始反弹,26日升到本月的最高点后又开始回落,以此规律月复一月。 (四)经济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死亡人数多;沿海地区较内陆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死亡人数多。根据2002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得知,广东、浙江、山东、江苏与四川五省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位于全国前五位,合计297701起,占全国38.5%.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于前五位的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与河南,合计41409人,占全国37.9%,除四川、河南外,其他省份均属于我国沿海及经济发达省份。 (五)绝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由于交通违法而引起的。根据2002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因疏忽大意、超速行驶、措施不当、违规超车、不按规定让行、违规占道行驶、酒后驾车造成56128人死亡,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51.3%,占机动车驾驶员原因造成死亡总数的65.3%。 (六)摩托车驾驶人、自行车骑车人和行人因交通违章造成的伤亡严重。2003年全国交通事故中,因摩托车驾驶人交通违法引发交通事故造成21156人死亡、124126人受伤,分别占死伤总数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同时,由于自行车骑车人和行人在交通事故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一旦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很容易受到伤害。2003年自行车骑车人交通违法引发交通事故造成14664人死亡、52944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14.1%和10.7%.行人交通违法引发交通事故造成25673人死亡、68040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24.6%和13.8%。 (七)低龄机动车驾驶员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主体尤其突出。在2002年统计中,全国机动车驾驶员肇事727365起,造成死亡97821人,分别占总数94.08%和89.4%,其中驾龄不足

广西气候概况及气象灾害特点简介

广西气候概况及气象灾害特点 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沿海、山地风能资源丰富的气候特点。 一、广西主要气候特点 (一)热量丰富,日照适中 广西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大部地区在20.0℃以上。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各地极端最高气温为33.7~42.5℃,极端最低气温为-8.4~2.9℃。广西各地≥10℃积温在5000~8300℃之间,是全国积温最高的省区之一。丰富多样的热量资源,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熟制和多种多样的经济作物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广西各地年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云南大部地区偏少,与广东相当。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 (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 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为1080~2760mm,大部分地区在1300~2000mm之间。其地理分布具有东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等特点。广西有三个多雨区:(1)十万大山南侧的东兴至钦州一带,年降水量达2100~2760mm;(2)大瑶山东侧以昭平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带,年降水量达1700~2000mm;(3)越城岭至元宝山东南侧以永福为中心的兴安、灵川、

桂林、临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达1800~2000mm。另有三个少雨区:(1)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带,年降水量仅有1080~1200mm;(2)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年降水量为1200~1300mm;(3)以武宣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 (三)灾害频繁,旱涝突出 广西气象灾害相当频繁,经常受到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大风、冰雹、雷暴和热带气旋的危害,其中以旱涝最突出。 按干旱发生的季节划分,广西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危害广西的旱灾主要是春旱和秋旱。干旱发生频率的地域差异较大,春旱以桂西地区居多,而秋旱多出现在桂东地区。全广西大范围的春旱大约4~5年一遇,但百色、崇左两市、防城港市北部、北海和南宁两市南部、河池市西部等地发生春旱的频率达70~90%。全广西大范围的秋旱大约2~3年一遇,但桂东北大部、桂中盆地及其邻近地区等地发生秋旱的频率达70~90%。 广西暴雨洪涝灾害频繁。每当汛期,强降水天气常造成山洪暴发、河水上涨,冲毁、淹没农作物、道路、街道、房屋,冲毁水库、桥梁、电站等设施,引发山体滑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广西洪涝发生频率大的地区有两类:一是降水量多、暴雨多的地区,例如柳州市北部、桂林市中部、沿海地区和

气象灾害(材料)

气象灾害及梅雨 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手段 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制定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指导方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多个方面。 灾害监测 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灾害防御 我国为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灾害救援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 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 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 展开心理援助。 灾后恢复 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 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 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 自救与互救 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平时多掌握一些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技能,就会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可能。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 个人应对自然灾害,要记住“十字要诀”: 一是学。认真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 二是听。经常注意收听国家或地方政府以及主管自然灾害部门发布的自然灾害信息。 三是备。根据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资、技术准备。 四是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现象。 五是报。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不必惊恐,而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 六是抗。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 七是避。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八是断。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九是救。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一些必备药品,在灾害期间,及 时自救和救治他人。 十是保。为减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损失,要充分利用社会的防灾保险。 台风灾害 台风(typhoon)是一种强热带气旋,其破坏力巨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气流从四周流入中心的空气涡旋叫气旋(cyclone ),也称低气压或低压。 气旋是全球最常见的天气系统之一。气旋气流 沿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汇聚。由于底层气 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迫使中心空气作上升运 动,所含水汽容易凝云致雨。当气旋过境时, 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根据气旋生成的 地理位置,气旋可分为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等。 补充材料

浅谈郑州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郑州市概况 (2) 2郑州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 2.1水环境问题突出 (2) 2.2 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3) 2.3绿地、湿地相对不足 (3) 2.4农业生态有恶化趋势 (3) 2.5资源过度开发的负面影响 (4) 3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 (4) 3.1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 3.2编制生态城市建设整体规划 (4) 3.3加强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与管理 (4) 3.4重视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5) 3.5切实解决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5) 3.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5) 3.7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和工作机制 (5) 结论 (6)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浅谈郑州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郑州市生态环境存在的水环境问题突出、土地资源缺乏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问题,继而提出应努力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适宜开发后备资源,提高水问题的处理力度和处理深度,加大城市资源环境整治力度,以及强化绿化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以促进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力争把郑州建设成为经济生态同发展的生态城市。 关键词:生态问题;环境污染;城市资源 On the Zhengzhou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ence of Zhengzhou water ecological issues outstanding, the lack of land resource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other issues, and then th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raise public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vely develop a circular economy, promote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and conserve, develop appropriate back-up resources to enhance efforts to deal with water issues and deal with the depth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efforts to increase the city,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green building, conserva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to promote the city as a who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and strive to build itself into Zhengzhou with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co-city. Keywords: ecological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rban resources 引言 郑州作为中原第一大省,在经济走在最前列的同时各方各面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也尤其突出,如果不加强对生态问题的关注,生态问题势必会成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威胁。建设清洁、高效、健康、平等的生态城市是郑州的发展方向。郑州市生态环境条件比较脆弱、森林生态体系亟待完善、生态水系建设需要加强,应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做好郑州城市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特点、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特点、原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无数家庭带来不幸,而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人们在谈“故”色变的同时,开始寻找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对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规律性,而造成事故的原因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人、车、路、”等交通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初步对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人、车、路和环境。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交通事故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猛增已成了交通管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汽车交通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给人类以舒适和便捷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交通事故就是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负面效应之一。正因为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对事故预防及对策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许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

起开始实行了综合治理交通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虽然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很高,但交通事故上升的势头已趋于平缓,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交通事故尤其是近几年交通事故处于稳定趋势,而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却依然严重,而且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于世界首位。近年来在我国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交通事故及伤亡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我国自1951年开始统计交通事故数据,当年全国共发生交通事故5922起,死亡852人,伤5159人。①1951年至1984年的30多年间,交通事故各项指标的变化基本上是平稳的。8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社会交通需求日益旺盛,城乡交通活动随之剧增,而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的发展却不能满足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需要,道路交通事故急剧增加,尤其是1991年后随着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交通运输发展迅速,交通事故及其死亡人数急剧增长。从1998-2002年的5年中,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绝对数呈上升趋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5%、8.8%、42.7%。2002年全国一般以上道路共发生交通事故77.31万起,造成10.94万人死亡、56.21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41%、3.26%、2.85%、和7.66%,是历年之最。②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远大于世界发达国家,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也远大于发达国家,这是由于发达国家通过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治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而我国却恰恰相反。从相对指标来看,我国道路

1广广西的气候和自然条件西

广西的竹子及制浆造纸 1广西的气候和自然条件 广西地处北回归线、北纬25°以南,属南亚热带和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纬度低、日照时间长、气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17.9~22.6℃,≥10℃的活动积温5657.7~8159.1℃,降雨量1300~2800mm。年平均无霜期在320d以上,非常适合于竹子的生长,尤其是丛生竹林。?? 竹子属单子叶禾本科多年生植物,常见自生成林于亚热带地区。长江流域至黄河流域为散生竹区。北回归线附近的云南、广西、四川、福建、广东等地区为丛生竹区。我国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类栽培和加工利用最为悠久的国家,竹林面积达700万公顷,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3,用材竹林总蓄积量约9700万吨。?? 竹子一旦造林成功,在几十年内可年年择伐,永续利用,青山常在;竹子形态端直挺拔,茎秆秀丽,枝叶婆娑,四季常绿;地下根系发达,相互交织,在山坡、台地、河堤、江滩、湖岸有很好的固结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广西现有竹林面积4.7万多公顷(70多万亩),竹材总蓄积量470多万吨,每年可供造纸用竹材100万吨以上。实际造纸用竹不到资源可供量的10%。 2广西用于制浆造纸的竹材品种 广西柳江造纸厂近二十几年来大量用于制浆造纸的竹材是2年生或3年生的原竹。品种多为黄竹、丹竹、苦竹、篙竹、金竹、吊丝竹、箭竹、毛竹尾、云香竹、茨竹等。?? 上述竹材大部分为野生,有一部分为人工栽培。合理的栽培管理应该是:竹林的栽植→科学管理→抚砍结合→丰产成林→连续生产。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同,每亩产量相差很大。人工种植的竹林每亩约60株,每年施化肥10~20kg,可产竹子600~2300kg。这些竹材一般高为6m以上,收割后将竹子砍成约3m长,打成捆以便搬运。这时竹子含水分大约在40%以上。容积比重一般在550~731kg/m3,自然堆积密度为214~299kg/m3。?? 竹材的砍伐和储存工作有季节性,一般从先年的10月至第2年的5月,伐龄为2~3年。不要砍伐半年以下的未成熟竹,这对于竹林的再生和防止竹材的霉烂变质都极为重要。?? 竹材的堆放期及引起蛀虫对制浆造纸工厂的影响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从实践中得知:竹子在堆放的头两个月中,损失抽提物含量约50%;在堆放12个月之后,抽提物的损失达75%。堆放第1个月后,浆的强度有所减少,裂断长下降约8%,耐破因子下降30%,撕裂因子下降23%,耐折度下降50%。从堆放的第1个月后直至第7个月,浆的强度水平几乎不变。堆放期超过7个月之后,撕裂因子和耐折度大大地下降。在堆放12个月以后,撕裂因子从176下降到110,耐折度从696次下降至67次。当竹材开始腐烂时,撕裂因子和耐折度受到严重损失,分别下降到67和11次。 ??这就提醒我们如何去控制质量系统和尽可能地减少竹子在采集、运输和堆存期间的损失。 3广西竹材的纤维特性及化学成分 竹类原料的纤维形态在各种、属之间差别不太大。竹类原料的细胞主要有6种:①纤维细胞;②薄壁细胞;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级别由谁规定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级别由谁规定 1、Ⅰ级预警:特别重大(红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或者多省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 2、Ⅱ级预警:重大(橘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达4级。 3、Ⅲ级预警:较大(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3级。 4、Ⅳ级预警:一般(蓝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

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2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2级。 扩展资料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随着时代发展,气象预警的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由原来的3种增加到10种,为人们所熟悉的黑色台风预警信号将退出历史舞台。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

气象灾害分析与预防

气象灾害分析与预防 摘要:近年来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类造成了极大影响,气象部门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向公众及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特别是今年气象日主题的提出更是反映出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性,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最低点。 关键词:概念、种类、影响、防御 由于大气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所造成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我国是农业大国,受气象的敏感度大,因此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国最广泛的严重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因光、热、水、气等气候因素异常变化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有暴雨、大风、冰雹、寒潮、连阴雨、高温等原生气象灾害和洪涝、干旱等次生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安全威胁最大。据统计,1992—2001年的十年间,全球自然灾害导致超过622000人死亡,水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460亿美元,约占同期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65%以上。而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占GDP总量的1~3%。在江西,以2005年为例,所有的自然灾害损失达到125.3亿,气象灾害占到了其中的90%,占江西GDP总量的3~60%。 对今年年初以来的气象状况,翟盘茂说,“从去年冬天以来,全国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但地区差异明显,西部气温偏高,东部偏低,雨雪天气频繁,长江中下游及西南东部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对冬小麦、油菜和蔬菜等生长发育造成了较大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雪灾,其中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多次受灾,灾情破重;江南及福建、云南遭受强暴雨雪灾害。华南大部自2004年秋李以来降水持续偏少。广东、海南等地遭受严重秋冬连旱。3月中旬初,南方部分地区再次出现了强雨雪降温天气,对越冬作物恢复生长、春耕工作和交通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既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又有西北大面积沙漠和干旱、半干旱地带,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又是洪涝频发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在这里主要从干旱和洪涝两方面来讲: (一)干旱灾害

上海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分布与初始冲刷效应_常静

第25卷 第6期2006年11月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 ICAL RESEARCH V o l 125,N o 16N ov 1,2006 收稿日期:2006-02-20;修订日期:2006-05-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31020,49801018);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中国 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05037135) 作者简介:常静(1980-),女,山西晋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多界面环境过程研究。 E -mail:cjin g1221@1631com *通讯作者:刘敏(1964-),男,内蒙古自治区土左旗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城市环境过程,环境地球化学与污染生态研究。E -m ail:m liu@geo 1ecnu 1edu 1cn 上海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分布与初始冲刷效应 常 静1 ,刘 敏1* ,许世远1 ,侯立军2 ,王和意1 ,Ballo Siaka 1 (11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育部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21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62) 摘要: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典型功能区监测降雨事件,研究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变化及初始冲刷效应。研究表明,上海中心城区路面径流主要污染物为T SS 和CO D Cr ,超出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四倍多;总磷超出Ⅴ类水质标准两倍以上,氮素营养盐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物含量在不同功能区之间显示出相似的分布趋势,交通区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其次为商业区和工业区,居民区情况较为良好。降雨强度是影响初始冲刷效应的主要因素,强度较大的降雨冲刷效应较为明显;不同功能区之间,商业区初始冲刷效应较强,其次为居民区和工业区,交通区冲刷强度较弱;T SS 和COD C r 在商业区和工业区冲刷强度要大于氮磷污染物质;而在交通区和居民区分异特征不明显。 关键词: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分布;初始冲刷效应;上海中心城区文章编号:1000-0585(2006)06-0994-09 1 引言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不透水地面面积迅速增加,形成了不同于自然地表的/城市第二自然格局0,对地表水文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 。在雨季特别是暴雨时期,降雨在不透 水地面上迅速转化为径流,冲刷和挟带大量污染物质进入地表水体,形成典型的非点源污染,成为影响城市受纳水体水质下降及河口污染的重要因素[2] 。美国EPA 已在1993年将城市地表径流列为导致全美河流和湖泊污染的第三大污染源[3]。在我国随着生活点源和工业点源的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也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4]。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及其控制展开了大量研究,在污染物时空分布、初始冲刷效应(First Flush Effect)与径流模型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值得借鉴的成果[5~11]。我国在流域尺度上的非点源污染的研究与模型应用方面也成果颇丰[12],但对从城市区域尺度出发,以/不透水下垫面0为特征的城市径流非点源污染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才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相继开展起来,且内容多集中在径流污染物排放特征、污染指标相关性和负荷模型计算等方面[13~25],缺乏对污染物初始冲刷效应的定量研

广西农业概况

广西农业概况 2007年06月20日 一、自然资源优势广西土地资源概况 (一)土地资源的类型和特征 广西在区域上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 1.山地山地是广西主要的土地资源类型。1995年末统计,海拔在400米以上的中低山山地面积为93 2.5万公顷,占广西土地面积的39.4%(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占2 3.5%;400米~800米的低山占15.9%)。广西山地以山高、坡陡(坡度30°~40°)、切割深、光照少为特征,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北和西部;在土地利用上,以林、牧业为主,是广西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基地和牧草地,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大。 2.丘陵地丘陵地海拔为200米~400米,面积为684万公顷,约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28.9%,是仅次于中低山以外的主要山地资源类型。其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地边缘及主干河流两侧;以桂东南、桂南、桂中一带较为集中。这类土地与中低山地相比,有坡度缓(坡度5°~25°)、土层厚、谷地宽、光照条件好、人类活动频繁等特点;在利用上多宜性较突出,诸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尤以林地、旱坡草地为主,土地利用上有较大潜力。目前制约因素主要是缺水,土壤较贫瘠,生态脆弱,如利用不当,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易恢复。 3.石山广西是中国主要的岩溶发育区,石山分布面积为435.4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4%是广西比较特殊的土地资源类型;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中、桂西南、桂东北及桂西北局部地区。石山山地以山高、坡陡、植被少、土层稀薄、蓄水性差为显著特征,素有“九石一土”之说,是人类生活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目前广西606万贫困人口,136万特困人口中的大部分就分布在这一类山地中。在土地利用上,以灌杂术和旱地为主,旱、涝频繁,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4.台地台地海拔在200米以下,面积为149.1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主要分布于桂南、桂中、桂西南、桂东南一带。该类土地一般地面平坦、起伏和缓、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是人类劳动、生活的主要区域,条件仅次于平原土地类型;在土地利用上以农业为主,是广西旱作农业、经济作物、果木林的主要种植区。但由于其地势相对平原较高,往往因水源缺乏致使土地利用不够充分。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域内,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厦门气候概况

厦门气候概况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厦门气候概况 一、基本气候状况 ?地理位置: 厦门地处台湾海峡南部西侧、福建南部的九龙江入海处,是我国海湾型城市之一,盛行风向偏东风,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厦门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树木常青,鲜花盛开,环境优美,是一年四季都适宜观光旅游的海岛城市。 ?气温 ?厦门常年平均气温20.6℃。 ?年极端最低气温1.5℃,出现在1993年12月29日。 ?年极端最高气温38.5℃,出现在2003年7月26日和1979年8月15日。 ?1月最冷,常年月平均气温12.6℃,平均最低气温为9.9℃。 ?7月最热,常年月平均气温28.0℃,平均最高气温为32.3℃。 ?降水 ?厦门常年平均降雨量1315毫米,在多雨的华南地区属少雨地区,是淡水资源 匮乏的海湾型城市之一。 ?3~9月为春夏多雨湿润季节,每月雨量一般为100~200毫米,最多的月份可 超过700毫米(出现在1958年7月,月降水量为702毫米)。 ?10月至来年2月为秋冬少雨干燥季节,每月雨量一般为30~80毫米,最少的 月份可滴雨不下。 ?日照 ?常年日照总时数为1953小时,7月份最多(达248小时),2月份最少 (达99小时)。 ?相对湿度 常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10~12月最低(69%-70%),3~8月最高(82%-86%)。 常年平均最低相对湿度为61%,10~12月最低(53%-54%),2~8月最高(63%-69%)。 多年来相对湿度极端最低值为10%,出现在1995年11月24日14时。

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及应对

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及应对 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对我们吸取教训、提高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或许不无好处。那么,道路交通事故有哪些特点呢?一是后果的严重性;二是行为的违法性;三是事发的突然性,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是后果的严重性。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轻则损物受伤,重则残废、家破人亡,甚至数十人一起遭殃,会对亲人带来撕心裂肺的痛苦,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故有“交通事故猛于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说。从一定角度讲,除了战争,道路交通事故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最大。 道路交通事故的后果既然如此严重,无论行人、非机动车驾驶员、还是机动车驾驶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把交通安全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决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警钟长鸣。要做到思想不能有丝毫麻痹,行为不能有丝毫越轨,动作不能有丝毫闪失。俗话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哪怕只存在万一的危险,也要引起警惕,采取措施,防患未然。否则,悔之晚矣。 二是行为的违法性。分析交通事故的原因,绝大多数都是由当事人的违法行为造成的,诸如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超速驾驶、超载、超限、超员行驶、违法超车,还有不按规定会车、避让、占道、抢道等都是发生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 交通违法行为与交通事故两者完全是因果关系。因此要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先要从遵守交通法规做起。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要求交通参与人人人从我做起,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彻底告别一切交通违法、违章行为,并在思想上要严格要求自己,筑起防止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藩篱。 交通事故的发生,其原因有的是交通参与人明知故犯违反交通法规;有的是陋习难改,在交通中喜欢随心所欲。所以,交通参与人在交通中,一定要时时保持高度警惕,交通行为要规范文明。 三是事发的突然性。道路交通事故往往发生在一刹那间——在极短的1秒钟甚至0.1秒钟内发生,在事主认为不会发生的时候发生了,让人猝不及防。 因此在参与道路交通时,市民应当随时保持对事故的警惕,要提醒自己:一个小小的闪失,就有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一不经意间也有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不要因为眼前一切正常或凭经验觉得平安无事,就放松了警惕,或者任凭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要知道,道路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种教训比比皆是。

广西林业概况

广西林业概况 我区是南方集体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区位重要、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发展林业有资源、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有后劲。 我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林木生长速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十分适宜培育森林资源特别是发展速丰林和经济林。全区林地面积2.26亿亩,占国土面积的63.5%,是农业用地的近3倍,居全国第五位。集体林地面积2.1亿亩,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内蒙古和云南。 全区有维管束植物8354种,居全国第三位;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84种,是全国野生动物较多的省区之一。全区有1000多种动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适宜栽培的珍贵树种达100多种,能开发出不少大产业。 近年来,我区林业发展势头较好,许多关键指标居全国前列,在全国林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森林面积1.95亿亩,居全国第六位,其中人工林总面积接近8000万亩、速丰林总面积3000万亩、经济林总面积3500万亩,均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57.78%,是全国森林覆盖率(20.36%)的近3倍,居全国第四位。活立木总蓄积量5.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位。森林生态功能年总价值8388亿元,居全国第四位。 “十一五”期间,全区每年商品材采伐限额1313万立

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将达3681万立方米,占全国1/7强,居全国第一位,我区将继续保持全国最大的商品材生产基地地位。 全区已建成林业自然保护区63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2处,自治区级41处,保护区总面积为141.2万公顷,保护着广西特有的白头叶猴、黑冠长臂猿等极度濒危野生动物,以及野生兰花等植物资源、生态群落。

广西农业概况

广西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东与广东、海南为邻,东北与湖南接壤,北与贵洲,西北与云南相连,西南与越南交界,南濒北部湾,是全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又是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有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广西幅源广阔,南北约610公里,东西长约750公里,总面积236661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5%,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9位。1997年末,全自治区人口4633万人,除汉族外,聚居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764万人,占总人口的38.08%其中壮族人口1518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2.76%,是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1958年3月5日,经国务院准,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97年广西行政区划为5个地区,9个地级市,10个县级市,59个县,12个民族自治县。26个市辖区,3个市郊区,688个镇,611个乡、62个民族乡,其中瑶族乡51个,苗族乡8个,瑶族苗族乡1个,侗族乡1个,回族乡1个。75街道办事处,1228个居委会,14822个村委会。 广西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从总体看,广西属于我国东南丘陵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周高中低,状若盆地。四周多为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中部为海拨200米以下的平原、盆地;山地占总面积的74.8%,高于全国66%的比例,平原占14.4%,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1997年末,全自治区有耕地264.86万公顷,水田151.93万公顷,旱地112.93万公顷。 地形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被山地围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盆地边缘多缺口,桂东北、桂东、桂南沿江一带有大片谷地。 地貌分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石山六类。中山指海拨8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低山指海拔400一800米的山地,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丘陵指海拔200-400米的山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台地指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平原包括谷底宽5公里以上、坡度小于5度的山谷平地,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另还有约4.7万平方公里的石山地区。中山、低山、丘陵和石山面积约占全自治区陆地总面积的70.8%。境内石灰岩地层分布很广,岩层厚,质地纯,褶纹断裂发育,加上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形成典型的岩溶地貌。 山系主要分盆地边缘山脉和盆地内部山脉两类。边缘山脉:在桂北以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等为骨架;桂东北有猫儿山、越城岭、

郑州市总体气候概况

郑州市草坪草生长状况分析及总体评价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郑州市地区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以及降 水量等气候因素的分析总结,并对对冷季型和暖季型草坪草生长有重要啊影响的气候因素进行逐月分析,最终为适合郑州市种植的草坪草提出建议。 关键词: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 一、郑州市总体气候概况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东经113°14′, 北纬34°43′郑州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随着四季更替,依次呈现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的基本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4.3° C,7月最热,平均27°C;1月最冷,平均0.1°C;年平均降雨量632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适宜的温度条件,充足的光照和农作物生长季节较为丰沛的雨量,构成了良好的农业气象条件。春秋两季天高气爽,百花齐放,为旅游最佳季节。 二、影响草坪草生长的重要气候因素 1) 郑州市气候背景 表一

表二 2) 对冷季型草坪草生长有重要影响的气候因素 冷季型草坪草(Cool-season turfgrass)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24℃,广泛分布于气候冷凉的湿润、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

结合以上两个表格的内容可总结出下表 也就是说从温度方面来讲在1、2、3、12月份草坪草都能保持绿色,3月份生长良好,4、5、9、10、11月份生长状态最佳,只有在6、7、8月份会出现轻度不适,但并不影响草坪草的正常生长。 1月份全年气温最低,平均温度0.1>0,草坪草不会休眠,能基本保持绿色。平均最高温度5.7,极端最高温度21.0,草坪草在这种最高温度下会很好的生长。平均最低温度-4.4,极端最低温度-16.3,草坪草处于这种最低温度时大部分时间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在极少时间会轻度不适。平均降水量8.8毫米,降水天数3.3天,雨量偏少,可能会出现枯黄的情况,但不会使草坪草干旱致死。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绝大多说冷季型草坪草能安全过冬,并基本保持绿色。 2月份平均温度2.7,较一月份更适合草坪草生长。平均最高温度5.7,极端最高温度25.2,草坪草大部分时间生长良好,只有在极端最高温时会有轻度不适。平均最低温度-1.9,极端最低温度-17.9,极端温度有所下降,但整体温度还是有所回升的。平均降水量12.0毫米,江水天数4.3天,和一月份相比雨量略微增加。因此,整体上说,2月份较一月份更适合冷季型草坪草的生长。 3月份平均温度8.0,草坪草生长良好。平均最高温度14.0,极端最高温度29.2,冷季型草坪草生长状态最佳。平均最低温度2.8,极端最低温度-7.5,也就是说即使在最低温度下,草坪草也基本能保持绿色。平均降水量28.5毫米,降水天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