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问答题汇总完整版

教育学问答题汇总完整版
教育学问答题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原始形态的教育】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资料公有制。

特征:①劳动和生活中进行;②无阶级性;③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生产力到一定阶段、文字的产生。特征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②阶级性和等级性;③内容偏重人文,方法倾向自学、对辩、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确立,工业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引起了教育的迅速变革,促进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特征: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古今分水岭);②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③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科学技术发展,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确立终身教育体系,要求构建学习化社会。特征:①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学习之中;②社会能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试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中国】①孟子:教和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②孔子:重视教育、“有教无类”、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

③孟子、墨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有丰富教育实践和精辟教育见解。【②】西方:①苏格拉底:产婆术(师生共同讨论、辩论,启发式教学的基础)。

②柏拉图:《理想国》吸取斯巴达和雅典经验,资本主义教育雏形。

③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教育遵循自然”,和谐教育主张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渊源。

④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强调教师应德才兼备。

⑤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强调教师尊重儿童的个性。

试述近、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①】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②】捷克的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的第一人,《大教学论》(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贡献:①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②提出“泛智”思想;③提出并论证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④学年制思想、班级授课制。

【③】法国的卢梭:《爱弥儿》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④】瑞士裴斯泰洛奇:教育者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⑤】英国的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教育漫话》。

【⑥】德国的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提出了教育性原则,形成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⑦】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现代教育理论的首席代表。《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形成了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点的教育思想【⑧】前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论述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

【①】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构成了以普通教育学为基础,以分支学科为支持的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

【②】教育理论异彩纷呈。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教育过程》。

②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教学与发展》。③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

【③】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①关心教育问题,教育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②通过反思,将教育实践升华为教育理论。

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①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其主体是教师。②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手段、方法及其联系的总和。是教育实践的工具,是两者的中介。

比较典型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

【双轨制学制】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两个轨道①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学术性较强②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为培养劳动者服务。

【单轨制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学生在同一学校系统学习,各级学校相互衔接。

【分支制学制】②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初等教育强调共同的基础性,到中等教育阶段分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

简述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学校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①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②普遍实施义务教育。③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简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①教育终身化: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社会各方面、连续性教育。

②教育全民化: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③教育民主化:①让所有人有均等的机会,受同样的教育②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④教育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多元化。

⑤教育技术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①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③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②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体现在:

【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①教育的领导权;②受教育的权利;③教育目的;④教育内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主要途径);③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④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②】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与文化的特殊性:①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②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论述学校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形成过程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①】特性:学校文化是①一种组织文化;②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②】功能:①导向功能: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想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凝聚功能:联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③规范功能:对成员的规范制约作用。

【③】形成: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①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②对文化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③学校文化主体积极构建的过程;④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

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②教育是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③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④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①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②教育要注意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③】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①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落后或超越);②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落后或超越)。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①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②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③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①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②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③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④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⑤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⑥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教育观念现代化。

②教育目标现代化。③教育内容现代化。④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⑤教师队伍现代化(整体水平和个体水平)。⑥教育管理现代化。⑦教育设备现代化。

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数量和质量)。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信息技术①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②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③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

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①】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他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②】基本观点: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②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重要作用。③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

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①】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①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②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②】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①教育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②教育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教育为社会再生产劳动力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②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③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简单训练到复杂、体力培养成脑力)。

④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简述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

【①】人的本质。①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②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③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②】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①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②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③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①】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即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②】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③】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要求。

【①】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②】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③】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发展关键期。

【④】互补性。要求首先要树立对学生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方法。【⑤】个别差异性。要求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有哪些?并作简要评价。

【①】遗传决定论。代表:美国的霍尔和英国的高尔登。观点:人的发展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②】环境决定论。代表:美国的华生。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③】二因素论。美国吴伟士和德国施太伦。人的发展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简要评价:三种观点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理论上行不通,实践上有害。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①】遗传因素。作用:①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最初的可能性。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④不宜过分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提供物质前提,但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②】环境因素(决定作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作用:

①环境使遗传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③】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来进行的。③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表现: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学生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①】年龄特征:①这时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②总体性阶段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②】初中教育任务:①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②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青春期教育。③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④情意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⑤自我教育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青年期的心理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①】年龄特征:①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②青年期是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从准备投入向正式投入社会转变的时期。③青年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

【②】高中教育任务:①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②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教育目的

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育方针有怎样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区别:教育目的是国家教育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联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②】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具体与抽象。二者彼此相关但不能互相取代。【③】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目的倾向学术层面,教育方针倾向政策角度。

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作用】①导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评价作用。

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

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性需求的辩证统一。

【①】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

【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要求。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观点: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③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④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⑤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演变。

【①】1957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②】1958年,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③】1978年修订的《宪法》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④】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⑥】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③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我国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初中教育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

①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③具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④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核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于实践能力;

⑤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⑥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①】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②】五育”之间的联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②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③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④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⑤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总之,“五育”在实践中是一个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基本内涵】: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简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旨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根本所在。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①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②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教育质量观(本质属性全面性)、师生观(民主、和谐、平等)。【②】要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①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②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教育行政监控职能)③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④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③】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①改革内部管理机制,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②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③改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出现的误区:

【①】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②】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必修加选修)

【③】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学生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④】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是对素质教育“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教师首先是学生的知识传播者、智慧启迪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⑤】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⑥】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考试的误解。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⑦】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学习、刻苦学习、有针对性学习,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三个阶段:非专业化兼职教师到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

【②】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教师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①搞好教学工作;②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③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简述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①】教师的一般角色:①传道者②授业、解惑者③榜样;④管理者;⑤朋友。【②】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和创造性。

决定:教师劳动目的和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表现:教学活动中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

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并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②】示范性。

决定: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表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③】系统性。

决定: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

表现:学生的发展是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并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有哪些?

【权利】《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中。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是:

【①】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①依法执教,严谨治教;②爱岗敬业,廉洁从教。【②】热爱学生。要求:①全面关心学生;②尊重和信任学生;③严格要求学生;④理解宽容学生;⑤解放和放飞学生。

【③】具有团结的协作精神。①善于与同事合作;②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①加强修炼;②言行一致。

教师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素养】: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②精神的学科知识。③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专业能力素养】:①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深刻的思辨力和良好的应变力等一般能力。②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③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④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⑥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⑦较高的教育机智;⑧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素养?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有幽默感、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依靠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

【客观】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①)加强教师教育。A建立一体化和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B要改革教师教育课程。(②)制定法律法规,1993年颁布《教师法》,1995年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③)提供经济保障。【主观】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①加强理论学习;②加强教育科学研究;③不断反思;④加强实践锻炼。

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①】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A学生是人。在教育活动中,学生首先作为人而存在。①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②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③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B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②学生具有发展可能性与可塑性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②】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一是因为学生具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二是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B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①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②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试分析学生的学习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起主导作用。由此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中具有特殊性,表现在:A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B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C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哪些合法权利?我国学生的权利主要是由哪些文件确定的?

【①】享有的合法权利:A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B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②】我国是《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我国学生的权利在《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都作了详细规定。

《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核心精神是维护青少年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哪些方面的义务?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应尽义务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简述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比生理特点更突出,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

【A】积极的心理特点:

①智力发展水平较高;②进取心较强;③求知欲强,兴趣广泛;④思想活跃。【B】消极的心理特点:

①自我中心;②依赖性强;③心理承受能力差;④娇气十足。

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①】教学上的授受关系。①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②】人格上的平等关系。①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②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③】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师生关系两种对立的观点。

【①】教师中心论。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②】儿童中心论代表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

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什么是课程?简述其内涵。

答: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课程的内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A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C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定义】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种类。

【分类】①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②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程。

③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④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社会、知识和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①】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

【②】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③】学生: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古代就有对课程的认识和课程研究,但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理论。系统的课程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①】课程理论的萌芽。周代“六艺”,古希腊“七艺”。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西方教育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西方课程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2】课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提出了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拉尔夫?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③)现代课程理论。有影响的课程理论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定义】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制定是依据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

【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①】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②】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

【③】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要求有哪些?

【①】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计划安排和要求;

【②】了解任教学科的详细信息,了解任教学科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③】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④】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教学、教育工作。

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定义】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内容】义务教育阶段首次颁布了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高中阶段首次颁布了15个课程标准,这些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

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①】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

【②】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③】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④】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

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①】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等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②】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载体。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②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③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定义】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作用】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②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③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①整体把握教科书。②重点设计教科书。③充分利用教科书。④及时引进新知识。⑤适当补充乡土材料。⑥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①】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主要是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②】课程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A·进行社会调查。B·审查学生活动。C·开发实施条件。D·研究学生情况。E·鉴别校外资源。F·建立资源数据库。G·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也都是课程资源。F·发掘校内外、课内外的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

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①教师。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②学生。学生的丰富生活信息、个性化生活体验、奇特的想法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③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①】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②】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A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①可传播性;②可操作性;③和谐性;④相对优越性B交流与合作C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D教师的培训E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课程实施的结构?

①安排课程表。

②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③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

④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⑤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进行规划。

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定义】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内涵】课程评价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课程评价的对象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本身。B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C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D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各自的步骤有哪些?

【目标评价模式】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

步骤:①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②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③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④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⑤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⑥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⑦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到“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但它不是完整的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是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这几种评价名称的缩略语。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CSE评价模式】CSE即美国加利福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的简称。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A需要评定。B方案计划。C形成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

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

A焦点集中在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B搜集信息;C组织材料;D分析资料;E 报告结果。

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我国当前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第八次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它是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90年代深化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继承、发展与超越。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了实验和实施。2003年3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高中各科的《课程标准》,并从2004年秋季开始,启动高中新课程。

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新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最好的教育是最适合学生的潜能开发,并能使学生获得最好发展和理想职业的教育。

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基本任务】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具体目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

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①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与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②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

③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④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⑤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⑥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试述我国初中课程设置的要求。

【①】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②】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试述我国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

【①】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②】以分科为主设置课程。

【③】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课程。

【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括哪几个部分?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②】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非指定性内容是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的内容。

试述我国中学课程的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下设科目。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

模块是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它以科目内容为基础,遵循学科逻辑,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

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含义包括:①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②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与教育、智育的联系和区别?

【①】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②】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此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③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思想品德。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a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教育内部到外部关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从正规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b 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赫时代教育学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包括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就研究角度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还有介于两者,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出现基础、应用、咨询、开发研究); c 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随着b,教育学发生快速学科分化,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学科,同时出现子学科、边缘学科);d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教育理论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e 教育学加强对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内容结构决定)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阻碍?的消极?) (3)(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和隐性功能(非预期且具较大隐藏性功能)

教育学选择题汇总(选项前对勾表示正确答案)

教育学选择题汇总(选项前对勾表示正确答案) 教育学综合选择判断题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定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B.定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C.定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量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D.定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2. 下列不属于设计研究指标的原则的是()。 A.以理论假设为指导的原则B.完整性原则C.简明、可行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 3.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 公式用于下列那种取样方法。() 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多段随机取样法D.定额取样法 5. “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50次。”这是采用()。 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等距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 6. 对于“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的情况。”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取样法是()。 √A.整群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等距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

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8. 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试判断这里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B.动态描述法C.静态描述法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 9. 将“一个体格健壮的人”的用操作定义定为“举起100公斤杠铃、两小时连续长跑25公里、跳高1.8米、6小时游泳横穿渤海峡、一年四季从不生病…”的人;试判断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B.动态描述法C.静态描述法D.不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任一种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例如,实验组和对比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B.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反之,样本容量太大,就可能失去对总体的代表性。 C.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D.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是对研究是有影响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消除法解决。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12、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试判断这里采用哪种定义方法(A)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D.动态描述法C静态描述法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试题以及答案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试题以及答案 想参加教师资格证测试的伙伴们是不是对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 学的试题有点担忧呢?下面是收集的最新教育学心理学试题以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 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 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 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D)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B)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C)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B)

教育学论述题及答案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论述题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论述题题型特点: 理论性强,是论述题最突出的特点。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论述题最显著的特色。 (二)、论述题解题技巧 论述题要求对所学过的理论(要把握住基本要点)展开论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结合本人或学校、学区工作实践、经验,把它们做为阐述观点的材料。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炼。 1、论述题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论,其中一些问题,需要全方位论述,因此,开阔视野,多角度看问题,这是解答论述题的首要策略,当然这也要求您能对基本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有扎实的基本功,能较好的理解,这也是与你同行在我的学习经验中一再强调的观点,必须要多读,多看,多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注意到三个方面,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论述,在发挥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必须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通过书面或互访的形式,加强相互了解,保持经常性联系,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统一要求和统一行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2、“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论述题中,常引用这样一类格言,与教育现象联系起来,看你的理解能力。在这里,此格言表明了智力开发的重要意义,涉及的是知识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由这一点展开论述,就抓住了本质。与这一个类似的还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等说法的辨析等。 3、能用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是论述题考察学生知识程度的又一个方面。这一点对于在职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是一个优势,但对于新毕业的学生,难度就较大,但任何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新毕业的同学一个优势就是记忆能力较好,能掌握好知识点,这是一个最大的优势。更何况,我们都过了10几年的学校生活,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与老师的接触、交流中度过的,这也给你们对解答这类论述题提供一些联系实际的素材,要注意多挖掘一些。与你同行提示您,必要时的一些理想化的实例(甚至是虚构的,有说服力的)都可以写出来,增强自己在论述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去打动阅卷老师的心。当然,所有这些也必须符合现实,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4、对一种教育观点或新生事物作出评价,是论述题中最难的一类问题。要会分析,指出优点和可能存在的弊端。一定要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好能自由发挥。当然,这种发挥要符合教育原理,不能偏离主题。还是离不了与你同行提醒您的,任何论述题都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做基础的。 (三)、实例分析 论述题,有的试题给出一个实例,要求用所学的某一理论去分析实例,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类题也是同学们感到最难以作答的。答这类题一定要把握住某理论的几个要点,有针对性地对实例进行分析。 例如:前不久,我在xx学校见到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你的感触是什么?请从教师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分析这一实例,题中已明确提示,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考虑这位教师

教育学问答题

75、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P133) 答: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76、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P137) 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77、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P139) 答: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78、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P141) 答:(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3)定势与功能固着。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79、简述如何进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P142) 答:(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80、简述创造性及其基本特征。(P145) 答: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答: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和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答:(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七.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八.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020年整理).doc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横线上。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__B__。 A.卢梭B.杜威C.斯宾塞D.陶行知E.蔡元培 2.作为进步教育的代表,杜威提出的基本主张包括:__ABD_。 A.学校即社会B.教育即生活C.教师中心D.儿童中心E.书本中心 3.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_ AE_。 A.教育现象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D.教育理论E.教育规律 4.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__C__。 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论》E.《教育漫话》 5.与当代社会发展和需要一致的现代教育观念包括__ABCDE__等。 A.终身教育观B.教育主体观C.教育民主观D.效益效率观E.整体优化观 6.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__E__的制约。 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 7.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有__AE__。 A.人口数量与增长率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 E.多因素决定论 8.教育的目的主要受__D__因素的制约。 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 9.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各种观点中,中国俗语“龙生九子,各个不同”,所反映的是__BCDE__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教育决定论D.活动决定论E.多因素决定论 10.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B__。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阶段性D.互补性E.不均衡性 11.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_D___进行教育。

教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教育学 第一章 1、近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⑴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⑵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⑶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出现在近代,德国) ⑷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⑴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⑵教育内容现代化⑶教育条件现代化 ⑷教育管理现代化⑸教育素质现代化。(关键)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教育的终身化⑵教育的全民化⑶教育的民主化⑷教育的多元化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教学相长包括哪三层含义? ⑴教师教学生学⑵教师向学生学⑶学生的学习可以超越老师 第二章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⑷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⑶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生产力于教育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⑷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⑶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⑷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⑶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⑷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学校文化的特征? 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⑵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⑶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6、学生文化的特征? ⑴过渡性⑵非正式性⑶多样性⑷互补性⑸生成性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从各个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决定,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并非完全同步,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_全国通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简答题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1.遗传(前提条件) 2.环境(动力作用) 3.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学考研教育心理学主观题及答案

教育学考研教育心理学主观题及答案 1、加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学生社会性认知发展和学生社会性交往发 展两方面。学生社会性认知发展包括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认知的发展;学生社会性交往包括学生与父母、老师及同伴的交往。3、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4、斯金纳如何用强化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他如何将强化理论应用到教学中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两个缺陷,一个是个别差异得不到兼顾,二是不能有效使用强化。因此,他将操作性发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在学生练习后,很快就告诉其结果,无论对错,学生都很快得到反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5、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6、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7、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8、简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9、试论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10、联系教学实际,试论述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学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

教育学主观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教育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五、简答题 1、谈一谈你对教育要素中“教育者”的理解。 (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3)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内在态度与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简述“学习者”自身的特征。 (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3)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 (4)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六、论述题 阐述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 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 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 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答案:(要点) 1、晨读的风波只是一个导火索,造成肖 强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学生的年龄特 征和其成长过于顺利,缺少抗挫折的能力有 关,也与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有关。 2、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学生的健康成 长中肩负着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 或使命,是“引导”、“促进”、“规范”个体 发展的人。 3、教师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认真学习 教育学,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不断地沟通 教育理论和实践,领悟教育的真谛,养成正 确的教育态度,提高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为成为专业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 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 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 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包括 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它 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什么联系? ○1个体受教育的过程是个体生活需要 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 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 求自由的过程。 ②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教人“求真”, “向善”,“粹美”,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 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造就活 动中的自由人。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由之人, 也是幸福之人。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的 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 进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③教育的享受功能是个提法张功能的必 然延伸。 2、教育是通过哪些方面促进经济发展 的?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 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 发展。 六、论述题 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 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 的对策。 答案:(要点参考) ○1《学会生存》指出:“教育既有培养 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 量。”甚至有的教育还在摧残儿童。例如,对 学生的体罚,变相体罚及人格侮辱等。 ○2现有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 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如应 试教育追求高分数,强调标准化,过重的学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 (书本课后复习思考题、湘潭教育学院练习册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答: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的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大教育观的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答: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大教育观包含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因此大教育观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3.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答: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普通教育学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理论建设:第一,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第二,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第四,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实践应用:首先,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其次,教育学还必须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此外,普通教育学还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的问题。 6.谈谈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答: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7.怎样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来?(略) 8.怎样运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去研究教育问题? 答:研究法:首先要获取有关凭证,也就是尽全面地搜索有关个案材料;然后进行初步诊断,即对个案材料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关键;最后提出治疗方案和改进意见。运用个案研究法切忌将个案研究结果作一般推论,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教师考编常考主观题: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附答案)

【教育学部分】 1. 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 (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2. 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3. 论述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c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d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5、论述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6、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简述我国美育德基本任务。 (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2)培养审美能力。 8、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9、分析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强调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10.、试论述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11、简述现代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2、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育学主观题 含答案

一、简述教育劳动起源论的主要内容。 答:1.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教育来源于生产活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3.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4.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的深厚动力。 二、、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观点。 答:1. 教育本质上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 2.教育目的上主张教育无目的论。 3.教育教学方式上倡导从做中学。 4.课程理论上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 5.提出以儿童、活动和经验为三中心。 三、中小学老师要面向教育实践,因此中小学老师学不学教育学都无所谓。 答:尽管中小学老师要面向教育实践,但是他们仍然需要学习教育学理论是因为 1、学习教育学能够有效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2、学习教育学能够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学习教育学能够沟通理论与实践。 四、论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作用 答:在教育学上,影响人的发展有四个方面,即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人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③、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④、遗传素质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2、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环境对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②、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就是指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①、学校教育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有着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学校教育有着高度的组织性。 ④、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 同时,学校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4、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人的发展和动物的发展区别之一就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②、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论 2.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的范围的是() A.骑马 B.投枪 C.音乐 D.吟诗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主观努力 5.学校体育的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A.早操、课间操 B.体育课 C.体育竞赛 D.学生自觉锻炼 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逻辑过程 D.认识过程 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8.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 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9.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 A.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B.全面计划和专题计划 C.课内计划和课外计划 D.教学工作计划和思想工作计划 10.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11.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 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护理-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归纳

一.名词解释 1.护理教育学: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身心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出生、成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而且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3.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莰基认为个体有两个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一种是个体尚未完成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在指导下,借助他人帮助所能达到解决智力任务的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过渡阶段称“最近发展区”。 4.继续护理学教育:是为正在从事实际工作的护理人员提供的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目标的、持续终身的在职教育。 1.教育机智:是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2.移情理解:是指教师应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觉察他们的知觉,体验他们的情感,从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3.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概念、定理、法则等的概括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知觉程度。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智力和体力、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统一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2.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 4.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测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与学双方都应努力去实现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经济学 B.教育学 C.心理学 D.学校管理学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 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 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