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评课稿案例一

高中生物评课稿案例一
高中生物评课稿案例一

1.第八周教研----四中评课

评课老师:南武中学许盛毓

4月8日,有幸到四中听了2节别开生面的同型异构课,本人受益良多。现在谈谈我对这两节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孙慧珍老师的课

1、教学目标方面

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方法明确。

2、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设计要合理、严谨,对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容量适度,环节连贯、紧凑。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能按学生的实际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及年龄心理,对学生有吸引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3、教学方法方面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风,较好地达成知识目标。在教学中还专门设置了《豌豆花的观察》这个实验,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对于遗传学的相关概念,孙老师是使用串讲的形式进行的,但是落实的还不是很彻底,略显混乱,因此有部分学生明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在讲解“孟德尔的假说的解释”这个知识点时,课件的文字偏多,其实可以插入图片,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课时容量过大,因此超时了,拖堂我们并不提倡。

二、华侨中学的杨豪老师的课

杨豪老师是异地教学,教学难度明显大于孙老师,但是杨老师还是为我们展示了一节成功的课。杨老师上课的班是普通班,他能够很好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优点如下:

1、教学目标

能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及教学目标要求,按大纲要求安排教学,能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是杨老师比较出彩的地方

2、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要合理、严谨、无科学性错误,虽然没有孙老师那么多的经验,但是一样能够做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

3、教学方法

能很好的遵循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巩固性原则,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缺点:

杨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动手的时间太少,有满堂灌的嫌疑,应该多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应该多一些。杨老师上了50分钟的课,严重超时。上课过程学生的反应略显沉闷。小结不是很到位。

2.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同课异构课的简评

石北中学周海英

孙老师和杨老师上的是《遗传和进化》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内容。两位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下面我简单地说说我自己对这两节课的看法。

对孙老师的课,我个人的看法如下:

优点:1、倡导探究性学习。孙老师面授的群体是锐志班的学生,因此她采用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如观察豌豆花、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动手,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问题是核心的要素。孙老师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的杂交实验。同时,还重视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启发和引导。3、孙老师教态自然、亲切,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和建议:1、教学中没能及时进行引入新内容,如在进行观察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实验现象的同时,可以及时地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相关信息。2、在用孟德尔的假说相对比较抽象,学生阅书并不一定能够对此内容很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用假说的内容详细分析实验。

杨老师的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优点:1、杨老师整节课都表现得很从容,笑容可掬,很有活力,很有感染力。2、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思想教育。如了解孟德尔的生平,又如在进行杂交实验现象分析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孟德尔,鼓励学生思考。

3、杨老师对新授知识讲得很细,如辨别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新知识。

不足之处及个人建议:

1、这一节课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这节课的难点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孟德尔的显隐性的判断等假说解释得不够深入透彻,而过多的时间放在前面,如把自交、杂交知识解释得很全面,在进行实验现象分析时,把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判断讲解得很细。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暂时不需要在这个时候讲解,因为这会影响学会对现象分析、解释这一条主线的思路,而且这一节是学生进入遗传学的第一课时,让学生有个初步认识即可,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深化,可能效果会更好。

2、杨老师对用假说的解释实验现象过于简洁,并且在讲解遗传图解时,用倒推方式推出各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既要鼓励学生走孟德尔的科学道路,但又把当时还没出现的减数分裂知识牵引进去,不符合当时科学发展的逻辑。

3、有知识传授方面还有一点点小漏洞,就是关于自交的解释有点理解不恰当。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对之处请纠正。

3.评课书面稿

培才高级中学周利

4.《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听课反馈

番禺区东涌镇鱼窝头中学麦桂珍

在2011年4月8日的广州生物教研中,我在广州市第四中学听了孙惠珍老师和杨豪老师的两节课,讲的是相同的内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两位老师各有自身的教学风格,都有很多亮点。同时反思自己的课堂,着实觉得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内容。

首先,就孙惠珍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感受。本节课的亮点有:

1.教师素质:在课堂中以自己的家庭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藉此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注意联系实际生活,学生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2.教学编排:在本节课中,孙老师让学生观察豌豆花、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学生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3.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适时、适度,在本节课中,孙老师在讲授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用电脑统计实验结果,这样可以立即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运用秒表来计时,让学生有紧迫感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可以可以及时调整教学。

本节课的亮点很多,教学语言精炼、用词准确,教师自己讲的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有我认为也有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容量稍微多了点。建议教师可以适当地处理教学内容,可以让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模拟实验推后再讲,让重点更加突出,同时让学生把握难点。

其次,就杨豪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感受。本节课的亮点有:

1.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把握到位,知识目标明确,能力目标在授课的过程中实行的较好,及时让学生反馈教学,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较好地发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2. 导入新颖:杨老师在导入时,以“融合遗传”来推理,黑人与白人生下的孩子是否为“斑马人”呢?这样的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复习和巩固,从而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

3.课堂效果:教学任务按时完成,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能够倾听、协作、分享,多项互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配合教师教学,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的亮点很多,但也有我认为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让学生探讨,寻找问题答案,教师不用过多地去“干扰”学生。通过学生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全部学生都能参与进去,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同时,课堂上适时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代表表达不充足时,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

在本次教研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使我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够用得上。同时,反思自己的课堂,着实觉得我们不能只顾着自滔滔不绝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多参与到学习中去。于是,特让自己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尽量完善自己的教学。

5.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评课

广东华侨中学杨豪

作为本次课题的主讲人之一,我觉得同课异构是一种探讨教学的很好的方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教学理念不同,虽然上同样的内容,但是,会有不同的亮点或者创新之处,同时,不同的听课教师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大家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评课观点,对自己的评课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反思。

孙老师在讲这一课时,用的班级是广州市第四中学的睿智班,这个班共有36名同学,基本上是理解力、执行力都比较高的学生,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学习能力很强,比较会听课,知道何时该记笔记,怎样看书都。孙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结合新课标要求,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其中,学生自己进行去雄的操作,感受人工杂交技术中该注意到的细节问题。对性状分离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孟德尔假说,整个过程中,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讲解孟德尔实验假说时,让学生看书,先看到孟德尔的假说,然后让学生写遗传图谱,学生自己思考的就相对少一些,学生理解就不是很深刻,如果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恰当引导,把自己想象成孟德尔进行假设、推理,就在无形中渗透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推理,再结合课本的四点假说进行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

作为新教师的我,参加此次公开课,主要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很感谢教研组的老师和四中的老师们。我是异地教学,所教班级是广州市四中的平行班,学生学习态度较好,但是执行力、理解力相对孙老师的睿智班有差异,我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在学习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本节课是遗传学的开篇之作,所以让学生掌握遗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是很必要的。我采用学案教学,其中预习学案,让学生有目的、带着问题去预习,探

究学案则结合书本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进行,让学生理解关键概念。其中,尤其是在讲解性状分离的解释时,我先通过第一点假说,板书自己推理的遗传图谱的一部分,从中设疑,引导学生,根据我的推理思路和减数分裂的内容(学生学习过),把自己当做孟德尔对实验进行推理。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写出自己认为合理的遗传图谱,然后投影学生的学案,从中挖掘问题,围绕上下代关系,一步步设疑,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结合书本上的假说,进行总结。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是整个过程中,我尽量做到语调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板书规整,能结合课本实验与探究学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我的讲课过程中,我的目的想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但是可能引导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学生有时会提不出问题,这点还要继续挖掘提问的技巧和引导的技巧。其次,还要改进的是像孙老师学习,看能否设计相关动手的实验或者实物,让学生加深印象。

6.关于全市公开课《孟德尔杂交实验(一)》的评课意见

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马丽娜

2011年4月8日,根据我校的生源分组及本人本学年担任的课程,本人到广州市第四中学分会场参加了广州市生物科教研活动,听取了广州市第四中学孙惠珍老师和广东省华侨中学杨豪老师的两节课。课题名称均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研主题为——同课异构课例评析。现就本人的粗浅理解,评析如下:

一、总体评价

两位教师语言清晰、流利,具有亲和力,与学生关系融洽,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学设计规范、课堂演绎谈定、老练,体现了两位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两节课教学较目标清晰,整体结构较严谨,教学过程较流畅,能因应不同层次学生(一个是锐志班、一个是平行班)的认知要求设计教学,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突出,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两节课均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较好体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核心任务:提高每一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两位老师均关注学生的反馈,点拨及时。

二、各自的优点

(一)孙老师课的亮点(任教班:锐志班)

1、善于运用实物——豌豆花,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孟德尔为何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原因的其中两点: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传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②豌豆花易于进行人工异花传粉。由此自然带出自花传粉、自交、闭花传粉、异花传粉、杂交等概念,效果好。

2、学生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比较好地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3、整个设计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能让学生从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态度、探究方法等三个方面得到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杨老师课的亮点(任教班:平行班)

1、重视对关键概念的讲解,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使学生较容易理解和学习后续知识。

2、重视规范杂交过程的文字书写,为学生运用分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整个设计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让学生从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态度等两个方面得到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

三、改进建议

(一)给孙老师的建议

1、关于教学设计

评课的其中一个关键是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建议孙老师再认真思考本节课教学目标,建议把非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删去,如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是否放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更合适。

2、关于课堂实施

建议孙老师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坎”,当预设与生成出现不一致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和方法。如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预设学生能自己理解并运用,但是实施过程发现并非如此时,必须增加概念的讲解,以便学生更好的开展后续的学习。

(二)给杨老师的建议

1、关于课前预习学案

建议杨老师认真思考和回收了解该预习学案,本人认为该案对四组(或三组)高一年级平行班且刚接触遗传学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多而且有点难。尤其是概念梳理部分,对老师给出的28个概念进行划书、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课堂效果来看预习效果并不理想。

2、关于课堂实施

既然要求学生在预习学案中,把不懂的概念勾出来,建议杨老师在课前要了解情况并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这样的预习才收到实效而非流于形式。同时也能较好的控制时间,该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不太理想,显得前重后轻,使教学重、难点:“杂交、自交的规范书写”、“基因分离现象的解释和本质的理解”等内容没有很好的展开和反馈。

四、听课后的反思

1、优化信息输入的同时要强化信息输出,方能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在大班教学的背景下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我们要深入探讨如何实施课堂上的分层教学。

7.“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

──对《遗传因子的发现》两堂公开课的思考与建议

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生物科朱明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

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然而,如何落实课标要求,却非一朝一夕之功。孙、杨两位老师就《遗传因子的发现》一课的教学,在如何进行“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方面做了不同的尝试,给我们呈现了表面相似,实则在教学思想上有质的不同的两节课,让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能更深层次地思考本模块的设计思路、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与实施途径,的确让人受益非浅。以下是对这两堂课不成熟的思考与建议:

一、在教学设计方面

必修二模块是以科学史为主线展开教学的,孙老师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之一是“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教学的全过程”(据教者个人介绍),其中体现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即,究竟是教“科学史”,还是用“科学史”来教,显然,更重要的是“科学史”中所蕴涵的科学思想方法,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尤其是创新的科学思想才是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关键。因而,在教学中,以分离定律的发现为载体,借助对经典实验的层层剖析,孙老师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将实验过程分解成紧密相关、层层深入的探究问题串,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引发出新的问题,在学生心中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使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保持兴奋,将“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的学习渗透于探究性学习的整

个过程,即“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中领悟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杨老师的设计则是在学习了“相对性状”的概念后,指出孟德尔的研究历程是“实验—假说—验证—总结规律”,并说明这就是“假说演绎法”;然后直接给出实验现象和结果,请学生观察、思考,并引导学生对分离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教学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实则是陈述科学史、掌握孟德尔假说的内容,并掌握假说演绎的科学探究方法,看似完成了科学史的教学,但却忽略了科学史教学的真正内涵──科学研究中的思想方法是怎样产生的。

二、在教学策略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强调了“做”中学,如:两人小组有一朵豌豆花,先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豌豆花的特点,再让学生尝试去雄,了解杂交实验的操作,体会孟德尔做科学实验时的严谨和勇于创新。又如: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学生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从中体验孟德尔假说的合理性。孙老师在教学中也设计了学生活动的环节,试写出对一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遗传图谱),考虑到这是本节的难点,孙老师用学案的方式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应该说这一策略是十分合理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在教学细节方面

对孙老师能找到豌豆花做实验颇为好奇,不料在与孙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意外得知豌豆花竟是孙老师的妈妈想办法采集的!孙老师的妈妈原本也种了豌豆,但由于花季已过,孙老师的妈妈是在工友的田里寻到了最后的一批豌豆花,因为那片豌豆播种迟了些,因此得以成全了孙老师的课。一个似乎巧合的小小事件,却令人十分感动,也许她为了这堂课早早地就请母亲种下了豌豆,而母亲竟也格外认真。从孙老师导入环节的设计中也能看出她非常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有趣而又真实,可见,孙老师确是教学的有心人。一堂成功的课或许有诸多因素,但正是每个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了成败。不过,在语言表述的细节上,两位老师有时可能都不够严谨。如:豌豆高茎,对它内部的遗传因子有何要求等。

四、建议

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的重要环节之一来自他大胆的假说,这也是科学家之所以能超越前人、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的关键。孙老师介绍说所教班级是锐志班,学生层次较高,也许老师可以更大胆一些,尝试让学生试着提出自己的“假说”,看看能否解释分离现象。例如;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可能有几个?尝试用1个、2个、3个字母……来表示,然后用图解的方式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进行分析,看能否进行合理的解释。或许在出错的过程中,学生能更信服孟德尔假说的合理性,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分离定律。杨老师才刚刚毕业不久,能大胆地挑战自己,其精神难能可贵。只要坚持,并不断学习、内化,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相信她在未来会更出色,这其实也是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应该坚持的方向。

8.高一生物“同课异构”评课稿

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高一生物组游科峰

4月8日下午,高一生物组教师在广州四中认真听取了四中孙惠珍教师和华侨中学杨豪教师的同课异构示范课,两位老师均表现出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对生物课堂的基本要求。现就这两节课作简要评述:

一、优点

1、孙惠珍老师所上课的结构更多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通过“做中学”的教学设计,较为完美地展示了师生的丰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等因素,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统计等方法,让学生联想、浮现当年孟德尔实验的情景,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生物学素质,又把教学内容渗透其中,表现了孙老师十分优秀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魅力。

2、杨豪老师的课堂更多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思维能力等因素,通过教师架设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到答案,重点在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建议

1、孙老师的课堂表现虽然十分优秀,但需要学生极高的配合能力,这也就限制了将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推广的可能性,只能在小范围内、对少数学生才有用,故这种教学方式对DEF组学校来说实用性不强。

在对学生回答提问中,对学生回答“让F1代和矮茎杂交方式”不认同的解释不够清晰,可是直接确定为“让F1自交”。建议可让学生多考虑或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再回答。

2、杨豪老师的课堂设计比较符合本组学校的学生,但杨老师在安排教学中还有些做的不够,比如:

讲豌豆花的特点却展示桃花的结构,易造成学生的误解,主观认为豌豆花和桃花是一样的。

同时杨老师在板书过程中较为零乱,特别是在解释子一代自交形成子二代的过程中,板书的连线法学生难以看清,自然对此就掌握会不够理想。建议此时可采用棋盘式更清楚些。

9.广州市教研高一评课稿

广州市番禺区石北中学周色群

评孙惠珍老师:孙老师的教学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创新性强”。在她的引领下,学生从动手解剖豌豆花开始,到科学分析实验过程,到模拟性状分离比实验,生动活泼,听课者恍如亲历了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始末。

一、突出优点

1、高度关注学生主体

孙老师所教锐志班的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较好,所以整节课是以“思路设计为主导,实验设计为主线”展开的,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着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孟德尔杂交实验(一)》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以及渗透科学方法的良好素材。孙老师通过对孟德尔生平的介绍(情感上)、对豌豆实验材料的分析(思维上)、实验过程的分析(思维方法),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孙老师在这一点上的教学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内容:(1)通过动手解剖豌豆花,分析其内部结构,学生自主开展了“豌豆花如何才能实现杂交”的分析,为后面如何做到“正、反交”奠定基础。(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设计过程,提出了如“为何要正反交?为何用F1自交而不是让F1与矮茎杂交?”等问题,引导学生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及建议

1、对孟德尔假说分析得不够深入

孟德尔对实验的解释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出来的能力,应该可以从孟德尔的角度分析提出哪些观点才能解释现有的现象。但老师在这里只是要求学生从减数分

裂知识去思考。这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良好机会,在这里没有应用上。

2、课堂容量很大,给人面面俱到的感觉,一大堆遗传概念同时抛出,学生能否接受?

评杨豪老师:作为一个新老师,而且是在他校的平行班上课,杨老师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思路不同,但有一些相同的优点。

一、优点

1、关注学生主体:体现在三维目标、重难点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2、提高学生物科学素养:同上。

3、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分析孟德尔的假说上,对学生进行层层引导。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这种传统中的突破难能可贵,也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本身的高素质。

此外,杨老师还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不足及建议

1、没有很好的了解预习的情况,致使教师在课堂上说得还是较多,学生回答较少。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过关注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

2、对教学的处理不是很到位,引人显隐性的判断操之过急,学生的反应也不好。可放到下一课时进行。

10.高一生物公开课“孟德尔杂交实验(一)”评课稿

广州市荔湾区汾水中学陈白羽

孙慧珍老师上的“孟德尔杂交实验(一)”一课,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和杂交实验,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教学的全过程,是一节自主探究,多元互动的好课。

1、教学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课标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如在讲孟德尔杂交实验假说时,学生尝试亲自解剖豌豆花,去雄等,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并及时提出问题,逐级引导,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后解决问题,引导其自主探究。在实验设计与推导时,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养成。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40分钟的课堂中,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学生在带着问题探究,带着任务阅读,练习中发现规律。不论是概念的生成,还是遗传图解的书写,学生都参与其中,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3、学案设计合理,有效地补充课堂教学中的遗漏。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孙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把概念逐一详细归纳,而是注重能力的培养。但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学案时,回顾概念,巩固知识点。

这节课值得思考的地方有两点,第一是学生没有进行题目的练习。如果能留出时间让学生在习题中反馈,也许会更好。其次,虽然学生全程都在探究,但每一个探究任务的时间都不充分,部分学生还没有得出结果或思考不充分,可以考虑减少教学内容,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

杨豪老师上的“孟德尔杂交实验(一)”一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身边的遗传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孟德尔杂交实验”以达到教学目的,整节课思路清晰,教材处理得当,符合学生发展实际。

1、教学思路清晰,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杨老师有效地利用了预习,让学生在按熟悉了初中讲过的概念(如自交、杂交、自花传粉等)以外,还引出新

课孟德尔实验中的问题和概念,通过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总结—发现新问题再解决的形式,令知识点环环紧扣,逐一落实,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2、设计生活化、社会化、活动化的教学情境,丰富互动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杨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入、制造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形式生动的教学情境。如恰当运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图文并茂;如展现黑人和白人生下斑马人的图片以及人体不同相对性状的讨论等,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和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师生间,生生间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达到较好的异地教学效果。

3、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能及时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充分展示了新一代年轻教师的教学风采。

这节课是否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两点,首先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够留出更多的让学生思考问题、理解概念就更好了。其次,教学设计中通过对学案的整理来总结本课内容这一环节未能落实,稍有遗憾。

11.孟德尔杂交实验(一)同课异构评课稿

花都区第一中学陈秀清

孙老师和杨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的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减数分裂的基础上进行的,两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有差异,孙老师侧重问题导学和让学生在“做”中学;杨老师侧重概念教学。孙老师的课堂容量非常大,显得丰富饱满,杨老师的课堂内容相对较少,侧重知识铺垫,如自交和杂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识记并理解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感触颇多,由于她们一位是经验老到的教师,另一位是勇于接受挑战的新教师,因此在课堂的教学策略、技巧、课堂调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都紧紧把握住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并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孙老师是通过问题导学和“做”中学来引导学生体验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和科学方法;杨老师是通过学案来让学生参与课堂。

两位老师的共同点:(1)通过照片引出新课,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让学生思考,又极具亲和力,能拉近师生关系,活跃课堂。(2)课堂设计目标明确,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针对学生层次不同,孙老师能通过合理的问题串和倒计时来进行限时训练,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提问,适时讲评和鼓励学生,最难得是找来豌豆花让学生亲自体验去雄实验;杨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并通过练习来强化概念。(3)教师的综合素质表现的很好。举止得体,语言简练,教态端正,板书工整,教学重点跃然在黑板上,如杂交实验过程及假设作为主板书,能把握课堂的方向和进展。

建议杨老师: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尽量放手,如探究性学案中的假设部分,学生没完成的内容可以让他到讲台继续,没必要老师去做,反而是黑板上的板书应补完整。在提问后可以留多点时间让学生思考,如在讲授相对性状的概念时,学生启而不发,老师不要着急自问自答。课堂上多次评价学生的方式比较单调,停留在“好”、“很好”等字眼,能否有创意一些。

总之,这两节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课,听后能引发我去思考,课堂上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真正参与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2.教学是一种享受

---有感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从化市第三中学 孙卿

有幸听取了四中孙惠珍老师和华侨中学杨豪老师的课,真的感觉到教学不单单是要讲授知识点,还要给学生一种美得享受。

对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可以说是一个难点内容,更是一个重点内容,那么如何讲好讲透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孙惠珍老师授课的对象是具有较好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学生,那么她在教学中使用的是“点拨式教学”,知识点是点到为止,给足学生思考。例如,在讲到用高茎♀与矮茎♂杂交,F1全部是高茎,提出了问题,“为什么F1全部是高茎?跟什么有关系?”有学生想到了“是否跟母本有关系呢?”进而引出正交和反交的概念。可以说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教学脉络非常清晰。

再有,孙老师这堂课还有两个亮点,一是让学生体会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豌豆花,自行动手去雄,然后思考在整个过程中会出现的疑问,然后根据疑问设计解决方法,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二是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来体会假说,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加了学生兴趣,将无形的知识与有形的活动相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本人认为较为欠缺的是没有进行讲练结合,对于一些概念,可以直接通过做练习来解释,效果会更好一些。

杨豪老师授课对象一个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是学生执行力以及理解力稍弱的学生,她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整个过程以引导为主。杨老师的教容教态非常棒。整堂课对于提问到的学生说“很好”“非常好”“非常棒”“没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认为自己很厉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增值感很有帮助。其次,对于一些难点内容,举出生活中见到的例子解释。例如什么叫做性状,什么叫相对性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答案,同学们对于自身的性状都非常有兴趣,进而识记了对应的概念。

无疑,杨老师这节课是成功的,能让平行班的学生也掌握了内容,很不容易。不过本人认为,让学生思考的内容可再多一些,老师讲的不如学生自己讲的印象深刻。

13.评课

番禺区大岗中学 林文乔

广州市第四中学的孙惠珍老师以及广东华侨中学的杨豪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在不同教学风格、策略下的两节优秀课。这两节均为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第一课时。本文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有什么特点,以及孙惠珍老师与杨豪老师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策略、课堂结构设计上优点与不足加以阐述:

一、 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分析

1、 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

② 能力目标: a .说明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b .举例说明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杂合子、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

c .了解杂交、自交、正交、反交的含义及人工杂交的基本方法

d .识记并会书写遗传学的各种基本符号

e .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a . 通过孟德尔从“实验现象→假设→验证→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过程,学会“假说—

演绎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b . 逐步具备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能力

③ 情感目标:

2、 教材内容:本课内容在必修2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这节课中经历了科学家“观察

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过程。既是能力的培养,也是思维的训练,情感的升华。学生经历思想的冲击,同时要接受十几个新概念,建构新的知识网络。

二、 来自孙惠珍老师课的思考

1、亮点及收获:

a.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例如,从观察、解剖豌豆花的过程中,认识豌豆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点;在去雄过程中完善实验设计,体验实验操作。体会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严谨的思路,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模拟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身动手操作,全部数据统计,深刻感知假说的合理性,感悟统计学的魅力。真正理解子代基因型DD :Dd :dd=1:2:1

b .这节课是一节思维盛宴。在人工授粉实验、杂交实验、孟德尔的假说解释以及模拟实验中,无不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实验思维,操作的规范性。孙老师在教学策略、课堂结构均进行细致的设计。不为简单的学生的“做”而做,而是从做中经历体验。

c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孙老师注重设计教学情境,学生在情景中理解遗传实验。

d .这节课中学生“做”的部分,设计恰当,张弛有度。在探究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在模拟实验中,学生亲身体验。同时又留有时间给学生进行知识重组。

2、商榷的地方及建议:

a .孙老师这节课中的学生为锐志班的学生,我们肯定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但是在这节课中出现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杂合子等新概念十几个及遗传学的符号。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这些关键概念出现遗忘、混淆,在杂交实验的书写上不够规范等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度放慢一些,注重知识的建构。

b .在处理相对性状、显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时,孙老师在分析“一对相对性状杂交”过程中,直接的告诉学生概念。其实,我们能不能转化一种方式,让学生在比较生活常识中得出呢?

c .在孟德尔杂交实验之前,老师们都有意识的把减数分裂安排在前面。在掌握减数分裂的基础上,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进入不同配子中。但是在处理“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部分知识时,是否有些生硬,就是告诉学生事实就是这样。

能否用2分钟,从减数分裂的入手,从已有知识中使学生意识到“在同源染色体中成对存在,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是,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成对的基因也发生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是否更利于学生从已有知识联系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呢?

d.在这节课中,学生手头上有一份孙老师精心设计的学案。但是这份学案在课堂上使用时间只是5秒左右,就留在课后完成。此时,我思考的是学案是课前完成,课中反馈,课后完成呢;学案是辅助学生学习新课,是辅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还是课后的知识巩固呢?如果学案在课前完成,教师就学案上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进行反馈,增加学案的利用率。这样做,学生对于学案的重视程度或许会更高些呢?那么好的学案不要浪费了。

三、来自杨豪老师课的思考

1、亮点与收获

a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a . 体验孟德尔在杂交实验中的探索过程,确立从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的科学思维方式

b .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例如,杨老师在处理“相对性状”这一新的概念时,并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它的含义是什么,而是从日常概念入手,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b.从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杨老师具有“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既清楚学生现有的水平(学生具备减数分裂的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初步理解“性状分离”等十几新概念),又清楚希望学生达到的水平(分析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的杂交实验现象,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那么如何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呢?杨老师先通过预学案使学生在课前有目的的预习,接触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在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的情景中,理解新知识,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c.注重学生规范性。例如,在遗传学符号的书写上,在遗传图解的书写上,杨老师都有意识的呈现学生在书写上存在的问题,规范学生的书写。

d.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杨老师都用了鼓励性的语言。或许是借班上课,学生对于老师不太熟悉,并不主动回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杨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采取鼓励性的言语。

2、商榷的地方与建议

a.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注重学生知识的连贯性,注重知识的建构。但在体验科学家设计杂交实验时表现的严谨的态度,巧妙的设计思路上,稍有不足。例如,在分析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上,杨老师引导学生在书本中找出现有的两个原因。学生知道这是两个知识点,需要识记,但却体验不到科学家缜密的思维。

是否可以在预习学案中将“3、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1)(2)”转变细化,带有引导性的语言呢?

b.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老师问学生的答的形式进行着。是否将教师要问的内容转化成图形完成,或者表格完成、连线题,由学生进行展示。使得知识呈现的方式多样化些。

14.2011年生物科高中(高一)新课程评课活动—评课稿

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生物科刘晓研

一.突出优点:

两位老师都上了一节较好的公开课,使我们能较好的了解如何运用高中生物新课标理念实施生物教学。两位老师的教学都能立足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观念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重视充分利用好教材及配套资料实施教学,都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孙老师:

1.孙老师一上课就向学生展示了一张自己一家三口的照片,让学生猜想她儿子的样子。整个引入终是在一个非常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欲望。

2.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3.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令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学习热情得到有效的维持。杨老师:

1.教师的基本素质表现的很好,能很好的使用普通话,板书书写工整,举止得体,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能把握课堂的方向和进展。

2.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探究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3.准确地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

二.不足:

孙老师: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安排得比较仓促,没能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感受实验的过程。

杨老师:

老师的主导作用有点过强,没能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

三.改进意见:

1.两位老师都可以尝试简化某些教学环节,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参与模拟实验,思考和讨论分离定律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

2.可尝试设计小组讨论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助的过程中,有效地构建知识网络。

15.突显学生主体彰显学生自主学习本色

——《孟德尔遗传杂交试验(一)》评课

评课人:广州市第六十三中学林小峰

广州市第四中学的孙惠珍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孙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一、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生物学科特点,恰当的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级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体会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精心设计,突显学生主体,彰显学生自主学习本色。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孙老师呈现自己的家庭照,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儿子哪里像妈妈哪里像爸爸?为什么会这样?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说:“把教师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最高境界。”孙老师教学环节上做了精心的设计:提供豌豆花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豌豆花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去雄了解杂交实验的操作,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精神;通过独特设计的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把老师的要求变成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深化、拓展,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四、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

五、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特别是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数据统计,教师让每组的组长把本组的实验数据在EXCEL表格上输入时,马上就能显示出本班的实验数据及全级的实验数据,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六、不足之处

1、练习教学略显薄弱。每个知识点教学完成后,未能用形成性练习完善并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

2、激励评价的语言应更丰富。本节课,老师可采用了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形式,以增加评价的多元性。

3、加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略显不足,只是在后面的模拟实验才能全员参与,老师应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参加到小组的学习中,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孩子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6.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现场观摩和学习

------同课异构《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评课

广州市第三中学黄自力

2011年4月8日下午,本人参加了在广州市第四中学举行的2011年高中生物新课程评课活动。通过听课,启发了对新课程和有效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感悟。通过活动,增强了本人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同和内化,提高了专业能力的发展。以下是对两节课的初浅的意见和建议。

一、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看“概念教学”

杨老师的概念教学是采取预习的方式,在课前有目的熟悉初中曾经接触过的概念,但对于遗忘较多和学业繁重的学生来说,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脱节,可操作性不强。杨老师非常注意学生的规范文字书写,对于学生养成严谨规范的学习习惯和治学精神很有好处。孙老师在授课过程非常自然地引入相关概念,并在黑板一角单列出来,与教学主干内容相呼应,既避免了概念与实际脱离的教学模式(因为很多概念都是来自于科学实验的过程中),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分析“相对性状”的时候,生动地把小孩的“身高”与“豌豆”的高矮做对照,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

孙惠珍老师的概念教学杨豪老师的概念教学

二、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看“探究实验”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孙老师不但扎扎实实地实施该实验(有些老师是忽略的,或者采用录像或讲授的方式解决),更关注实验的科学价值,帮助学生理解遗传

因子的分离和胚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孙老师更不辞劳苦地安排了《豌豆花的解剖实验》,虽然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但学生能在亲自动手的过程通过对豌豆花结构的了解,真正理解了豌豆的自花传粉,自交,杂交,人工授粉等概念,效果比单纯的图片视频好很多。因此孙老师的工作给我们一个启发,“探究实验”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实施,甚至是需要创造性的设计实施。

孙惠珍老师课堂上的“豌豆花解剖实验”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三、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看“创设情境和师生互动”

杨老师善于运用教材的问题创设材料,对“融合遗传”的问题加以改造,展示“斑马人”的图片,一下子就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孙老师则把自己的全家福展示出来,既创设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背景,更营造出温馨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互动”的前提也是开始。

孙老师在教学导入过程把握得很有分寸,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主干内容上,但又

没有分散很多时间去讲次要的例子和材料,点到即止。

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染力强,尤其是杨老师,对于不熟悉的学生,能“弯下身来”与之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并给予适时、恰当、正面的评价,这对于新老师来说尤其难能可贵。孙老师经验更为丰富,不流于表面的互动,更注重师生思维上的碰撞,在激发出的思想火花中展开教学。孙老师由于有两个探究实验作为互动的平台,“生生互动”比杨老师的课堂更为充分和深入。

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看到:“互动”促进了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启发了学生思维;“互动”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第一时间的教学反馈信息。通过互动,教师了解了学生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力求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捕捉学生的思考信息,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或改变教学对策。

孙惠珍老师的情景创设杨豪老师的情景创设

孙惠珍老师的生生互动杨豪老师的师生互动

三、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看“教学主线和教学容量”

两节课均以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为教学主线,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研究之路,进行观察,假说和推理,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和知识形成的经过,以“问题串”的方式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两位老师在杂交实验的几个环节中侧重有所不同。杨老师侧重“遗传概念和科学术语”的辨析。孙老师侧重对提出“假说”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学容量有所不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维度也不同。目前很多老师已经是非常重视“假说演绎法”的教学,但往往又偏离了方向,把“方法”当“常识”教,忽视其严谨的逻辑性和思维方式的科学价值,甚至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记住这个名称,应付考试,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应该引起老师的关注。

两位老师的课堂都显得较为仓促,原因各有不同。杨老师是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旁枝末节的展开多过。孙老师则是教学环节过多,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虽然采取了限时训练的方法,但也造成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不足。所以本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把教师教的效益等同于学生学的效益,以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为目标,而应该是把学生到底对本节讲授的知识理解了多少,学到了多少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在两位老师的教材安排顺序调整中提出困惑

从课堂教学内容看,两位老师(包括全市大多数学校)都是调整了必修2的教学内容顺序,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放在“遗传规律”之前。这虽然有利于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但很显然已经违背了教材编者的初衷-----“科学发展的历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甚至连孙老师在课堂上也不自觉地把“遗传因子”说成了“基因”了。所以我们一线的老师应该做如何的取舍呢?

注:同课异构的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授课老师:孙惠珍老师(广州市第四中学)

杨豪老师(广东华侨中学)异地教学

授课地点:广州市第四中学

17.评两节课

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马弘评课

本节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地展开。其依次展开的顺序是: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等,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过程为主线,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过程展开教学的。这就是本节内容的思路脉络。执教者能否把握本节教材的这一结构特点,是在教学中能否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关键。

四中孙惠珍老师:

优点:

1、基本功非常扎实,调控课堂能力很强,教材研究挖掘深入。

2、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问题情景设置很巧妙“如呈现自己、丈夫、儿子的相片,引发遗传问题的讨论”自然的引出比比皆是的遗传现象和人们的各种猜测,突出孟德尔的卓越贡献。又如在引入孟德尔的F1自交时,不是直接说过程,而是问:F1中矮的性状不见了,是不是控制矮的遗传物质在F1中不见了?孟德尔怎么做的呢?当学生说用矮的杂交后,就出现了万一出现矮的子代,能说明矮的性状是来自F1还是外来的矮的豌豆,这就产生了问题,所以只有F1自交出现矮的性状,才能说明控制矮的遗传物质在F1中,逻辑推理非常严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充分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做到“做”中学,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4、用科学统计的方法模拟重现孟德尔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得出:数据样本数量越多越接近科学规律的思想。

建议

1、语速过快

2、课堂容量偏大

3、在模拟实验开始前最好先把统计表格展示出来,就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

实验和获得数据。

4、假说-演绎法、基因型等过早说出,还没有讲到测交和后面只是,学生不太理解。

5、一些遗传专业术语强调不够。理解上有难度

杨豪老师

优点

1、讲述细致到位

2、及时练习跟进,对概念的理解有帮助

3、教态随和大方,有一定的调控课堂能力。

建议

1、科学性错误:将异花传粉说成是杂交。

18.2011年高中新课程评课

听课时间:4月8日听课地点:广州市四中

高中生物评课稿

高中生物评课稿 余奕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张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细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结合分化的特点、遗传物质是否改变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等。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正常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遗传物质未有改变但因执行不同的功能而发生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的分化,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细胞的分化的特点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张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评课稿 生化组应培培 郑庆惠老师上的“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第二课时,它是高二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只有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只有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导致物种的进化,从而得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郑老师本节课以这一线索为中心,将各个知识点落实。郑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郑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 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

高中生物优质说课稿范文三篇

高中生物优质说课稿范文三篇 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 流的能力。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优质说课稿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 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我将从教 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 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 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 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 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 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 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 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高中生物评课稿

高中生物《酶的作用和本质》评课稿 房利萍 11月18日下午,在实验高中举行了高中生物“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研讨会”,荥阳高中的丁鹏俊老师和实验高中高一(5)班的同学们为大家展示了一节教-学-评一致性的生物课,授课内容为《酶的作用和本质》一节,现将本节课总结如下: 优点: 1.温故知新,激趣导入。上课伊始首先通过展示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上的核糖体等细胞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这些细胞器的作用。紧接着展示于此相关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反应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个反应式的相同点,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出这些反应都需要------酶,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入本节课-----酶。 2.学习目标叙写规范,重视目标教学。依据课标、学情,规范叙写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测量。无论是导学案还是课件中,都有学习目标的展示,且课件中学习目标的展示是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逐个展示的,让学生明确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应该完成的学习目标,学习目的明确,便于自我检测。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和测评功能。 3.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节奏把握较好。基于学习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教学活动。结合学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在自学过程遇到的疑惑,随后学生展示自学效果,教师给以点评。体现了先学展示后教的课堂教学理念。此外,本节课通过适度的情境创设,图片展示的实验结果及视频动态展示的无机催化剂和酶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的比较等,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对帮助学生理解、感悟“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这个难点知识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学案、PPT课件、flash 动画的综合使用,丰富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对于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4.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有学生结合课本和导学案的独学,也有同桌间对疑难问题进行交流的对学,更有结合实际的难度较大的问题而组织学生的群学----组内交流探讨。这期间,既有生生互动,又有师生互动,不断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高处。 5.面向全体学生,关爱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课堂教学中多次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甚至连学生的坐姿不端都给以提醒,小处显大爱。一句轻声的“你的导学案呢”既显示了关心学生的那份暖意有显示了对每个学生负责的高度的责任心。 建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一) 必修三第一章 一、内环境 1.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1)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的成分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营养废物和气体,激素抗体与递质,胞内物质都不是。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它们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 ( 2 ) 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③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1、血浆:90%以上是水,是蛋白质, 10%是糖类,无机盐类,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高中生物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果酒的制作 菌种:酵母菌细胞结构:真核细胞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生殖方式:孢子生殖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适宜温度:20℃左右。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 无氧条件下,附在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适宜温度:18℃~25℃。 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 二.果醋的制作 菌种:醋酸菌细胞结构:原核细胞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分裂生殖氧气、糖充足:反应式:C6H12O6+O2→CH3COOH. 氧气充足、缺糖:反应式:C2H5OH +O2→乙醛→CH3COOH +H2O.适宜温度:30℃~35℃。 三.实验流程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果酒果醋 四.果醋和果酒的发酵装置:充气口:进行果醋发酵时通入空气; 排气口:排出发酵过程产生的CO2,以免瓶子胀裂。连接一个长而弯 曲的胶管:避免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出料口:方便及时检测产物的产生情况。 五.具体问题 1.酵母菌的来源: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2.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 3.发酵液中不滋生其他微生物的原因: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 绝大多数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4.酒精的检验:(1)试管中先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3mol/L硫酸,振荡混匀,最后滴加3 滴重铬酸钾,重铬酸钾由橙色变灰绿;(2)酒精比重计;(3)闻。 5.变酸酒表面菌膜的形成原因: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需氧)。 6.葡萄不要反复冲洗,以免洗掉酵母菌。 7.制酒时要每隔12h将瓶盖拧松一次,以放出CO2再拧紧;制醋时盖上一层纱布。 8.榨汁前要先冲洗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9.发酵瓶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或用洗洁精洗涤。 10.葡萄汁装瓶要留约1/3的空间:给酵母菌先期繁殖提供充足氧气,防止发酵时产生CO2 使发酵液溢出。 课题2 腐乳的制作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高中部生物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高中部生物 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高中部生物组工作总结 许俊华 在2011—2012第一学年度,我们生物组全体教师在学校领导统筹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各级教育工作精神,结合生物组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首先,在学期之初,我们就制定了较好较详尽的科组计划、确立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在过去取得的一些成绩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再攀新高;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修正、提高、完善我们的计划和目标,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非常的努力,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我们还对本年度的工作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总结,决心发扬我们的成绩,克服我们的缺点,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进步。总结这一学年来的工作,我们组有如下特点: ; 1、落实常规,加强备课组的建设。 在学期初,根据学校在教研组长会议上的具体内容,结合本组学科的特点, 坚持隔周一次开展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科组活动时间除传达学校的一些事务性工作外,重点放在学科教学研讨上。提出科组本学期的具体要求: ①要求各备课组长在学期初要制定好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在第三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开展全组讨论,认真分析计划存在的不足之处及落实具体的措施。 ②要求各备课组要加强集体备课活动,统一教学进度;各备课组还要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各年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开展组内探讨活动,确定各项内容的教学深浅与拓展程度,确切落实各阶段的知识点教学任务。 ③各备课组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高二生物要加强会考研究,高三生物加强辅导。 ④各备课组本学期要提供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组织本组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以促进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质量。 ⑤各备课组做好外出学习汇报:高一老师参加观摩海南省高中生物中心教研组活动现场研讨、高三刘扬顺老师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生物学术年会等,回校均在科组会上作了专题发言,让老师们及时了解学科教学新信息、高考新动向。 2、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我们组共18名老师,特点是“老中青”三结合,在汪娟校长和吴萍副校长设计和指导下,传帮带一直是我们组的特色,虽然女同志较多,但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可喜的,本学期各项教学教研工作都能顺利完成。我们组如有人因工外出或者有事请假,其他老师总抢着代课。在第九周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中,张家燕老师一人上课、全组出动,个个都是好帮手,张家燕老师的课也获得各兄弟学校老师的好评。9月份,海南省2011年高考生物试卷分析会的举办地点在我校高中部,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及全组老师的团结协作下,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发挥了考试评价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导向作用。 ; 3、及时开展听、评、议课活动,这是有效教研的精髓所在。

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3篇

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3篇听、评课评语与建议1 1)能立足双基展开教学,知识点回顾较全面、详细,能利用练习加以温习巩固,从而夯实基础知识; 2)建议:①分析讲授题目时要注意思惟的分散,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加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要注意创设例情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听、评课评语2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知识由浅入深:谆谆引诱,创设情形:引发学生思惟,增进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例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体现新课程的“3 维目标”; 2)教学进程逻辑性较强,教学思路严谨,作为1名新教师来讲教学基本功较扎实; 3)建议:①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讨论,适当控制教学节奏;②创设的例可以增加1些难度,更好训练学生的思惟;③备课要斟酌多种因素,上课要灵活(遇到例,可让学生讨论)。 听、评课评语31)引课能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讨论,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能创设例情形,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增进师生互动,但应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训练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的思惟能力; 3)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能体现课程标准的“3维目标”; 4)这是1节整合课,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师生互动,

成果分享,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在这1点上老师还应加强;5)较成功的1节课, 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1. 授课老师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安排公道效果良好。给我的感受是备课充分讲授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力的前途,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在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在课堂上除接受知识,还带着本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1并投入了课堂,他们是1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课堂上,他们除与教师交往之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因此,学生课堂学习远不只是学习知识,还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审美情操培养个性等。课堂活动展开的很有实际性,并且活动很有效果很成功,该老师先是让学生闭上眼然后老师来描写,然后学生再通过回想老师说的话来话两条直线,这样的教学很有创意,学生的思惟会很广,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但学的快乐同时也学到了知识。要是授课老师的表情更丰富1点就更完善了。 2. 教学进程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掌控重点,突出难点。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视察操作比较料想推理交换等多种情势的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构成进程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换等。体现培养学生学数学思惟方式,培养思惟能力反思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从学生实际动身,充分相信学生自己会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谐互动。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自然。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同等和谐,尊重学生,对学生有耐心。教师的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教学效果:到达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学生思惟活跃,信息交换畅通;学生会学,课堂气氛好。使学

高中生物万能说课稿(共7篇)

篇一:高中生物说课稿教师面试说课稿万能模板 尊敬的各位专家,xx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新课标下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x第x章第x节的内容,本节全面介绍了??/本节主要包括(讲述)??等内容,这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密切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作为?的重要环节,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书的重点,乃至在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举足轻重。同时,?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故而,讲好本节课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考纲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规律,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首先,是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说明?的意义识记并理解? 概述?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2、明确? 掌握?的规律并能举例论证举例说出?的种类和作用 3、 其次,是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生物学的知识说明/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实际问题 2、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3、 最后,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树立/确立?的观点,形成?价值观 2、尝试/体验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养成用于质疑、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3、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主要讲述2?内容,2?这部分知识不仅是1?的关键内容,而且涉及前面学习过的?,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确立2?为本节的重点。 ?是微观、抽象、复杂的,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且?内容较为枯燥/且学生受已有知识经验限制,学习?时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故而确立?为难点。 说教法、学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首先是教法:/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贯穿观察与讨论,主要运用? 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投影、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的呈现教学素材,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给学生更为具体、感性的认识,特别是动画类的演示,让学生的认识更有立体感。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率。 问题探究教学法(启发式问题串设计):以问题引发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好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层层设疑,层层展开,层层递进,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扩大思维范围,让知识真正融入学生的头脑,并与原知识挂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积极参与到知识体系构建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同时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也体现出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分类比较法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豌豆杂交试验的优点 1、豌豆的特点 (1)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豌豆不会杂交,一般为纯种。 (2)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人工异花授粉的步骤:去雄(开花之前)→套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人工传粉→套袋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说明 P表示亲本,♂表示父本,♀表示母本 ↓表示产生下一代 F1表示子一代 F2表示子二代 ×表示杂交 ×表示自交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遗传图解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 决定,用大写字母表示(高茎用D表示),隐性性状由隐性遗传因 子决定,用小写字母表示(矮茎用d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纯种高茎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 为DD,纯种矮茎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为dd。 (3)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发生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 的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五、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六、相关概念 1、交配类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若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2、性状类 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花的颜色、茎的高矮等。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如毛色)的不同表现类型(黄、白)。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基因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来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 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 4、个体类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如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遗传,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基因型+环境条件→表现型 第1页共8页第2页共8页

高中生物评课亲身体验获得真知评有丝分裂

高中生物评课亲身体验获得真知 -----评《有丝分裂》 颜灵老师上的《细胞增殖》这一课是高一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作为高中教材中的难点,其知识非常地抽象化,具有微观性,颜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将细胞增殖中DNA含量,染色体含量变化以及染色单体的变化具体化,形象化。做到:重点能突出,难点能突破,不难发现,颜老师备课做了充分的准备,让我学到了很多的内容。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新颖有趣 颜老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比如在课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细胞长大称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给学生展现有丝分裂的普遍性。又以一个魔方为例,形象地告诉学生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生物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从生物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

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资源的直观性 颜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视频,磁力纸,扭扭棒等。直观材料展示、运用恰当准确。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有效的为教学服务。如利用视频展示有丝分裂的全过程,非常直观形象。在处理一条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时,颜老师利用磁力纸课前剪出每个时期的染色体形态,并在黑板相应的位置贴出,这使得抽象化的染色体变化过程具体化,由此再延伸到多条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掌握起来也更加容易。 三、设计动手环节,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颜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分小组,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动手制作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图。另外,由部分学生到黑板上利用磁力纸在相应的位置上贴出各个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台上台下一起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活动中,激

高中生物评课稿

高二年级主要从维度一“课程性质方面”进行评课。 第一点,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形成了生成性目标和预设性目标的有效融合,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应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忽视生成性目标而片面强调预设性目标会是教学丧失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同样,忽视预设性目标而片面强调生成性目标也会使教学迷失方向。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既有精心备课的痕迹,又能够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生成性目标和预设性目标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如何进一步验证DNA是遗传物质”这一问题中,教师大胆把如何设计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出实验方案,使当年的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成为学生在课堂上构想设计的实验,这里既有教师的预设性目标,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又有课堂上创生的生成性目标,学生在信息获取过程中,明确了噬菌体的生活方式,什么是同位素标记法等内容。在如何在实验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学生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在这里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断修正,最后共同对实验设计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在学习的过程中生成一系列问题,及问题的解决,使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 第二点,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本节课的难点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师巧妙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设计成了自主学习部分,而在课上重点与学生共同学习分析噬菌体侵染实验,教学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突出难点,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实验班学生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三点,教学过程的实施方面,教学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在展示环节有一定的创新性,利用网络直接呈现学生的答案,更加直观并有效节约了时间,教学思路清晰明了,课堂结构安排合理,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效率高。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了巧妙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探究,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是真正的主人,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是由学生主动完成的,在教师精心策划下,学生合作探究,难点相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豌豆杂交试验的优点 1、 豌豆的特点 (1)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豌豆不会杂交,一般为纯种。 (2)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人工异花授粉的步骤:去雄(开花之前)→套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人工传粉→套袋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 说明 P 表示亲本,♂表示父本,♀表示母本 ↓表示产生下一代 F1表示子一代 F2表示子二代 × 表示杂交 × 表示自交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遗传图解 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决定,用大写字母表示(高茎用D 表示),隐性性状由隐性遗传因子决定,用小写字母表示(矮茎用d 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纯种高茎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为DD ,纯种矮茎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为dd 。 (3)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发生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五、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六、相关概念 1、交配类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若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2、性状类 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花的颜色、茎的高矮等。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如毛色)的不同表现类型(黄、白)。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基因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来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 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 4、个体类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如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遗传,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 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 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基因型+环境条件 → 表现型

《伴性遗传》评课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420365.html, 《伴性遗传》评课稿 作者:谢姣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08期 摘要:《伴性遗传》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的内容,而必修二整本书的理论性和逻辑 性很强,比较抽象。如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并且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红绿色盲;问题引导;创设情境;启发式教育 本节课是一节新课,是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实质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实例。陈老师全面阅读教材、利用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设计多次、环环相扣的学生讨论活动,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主线清晰 陈老师这节课的设计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以学生接触过的色盲检测图片导入,介绍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症两种病,得出两种病与性别相关,再通过资料由学生自主提出自 己感兴趣的问题,由红绿色盲为线索一一解决学生的疑惑。最终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思路清晰、层层递进,通过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 生能够利用遗传图解的形式来研究人类伴性遗传的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遗传学问题,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知识目标突出 新课程倡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并不排斥知识目标,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本节课中,陈老师运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组织学生接受信息,巩固知识,提高了知识目标的达成度,突出了伴X隐性遗传规律的重点;而对知识运用环节的处 理上,陈老师介绍并示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自主联系其他,总结归纳,突破了伴性遗传的遗传图解书写这一难点,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同时,增强了生物学素养的培养。 三、创设教学情境,分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 本节课陈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讨论,有过程,有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纠正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例如,课本中的红绿色盲家系图中只有男性患者,学生思考色盲基因的位置时很容易判断为“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通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位于Y染色体上,那么患者的所有儿子应该都患病,但是家系 图中并非如此。这样的设计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得到知识,同时从其他人那里学到自己可能没有的一些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生物评课稿

生物评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由我对《生物的特征》一课进行点评。 本周听了张老师讲的一节新授课,上课开始时,张老师首先明确了本课的目标,然后让学生适当浏览本节内容,最后老师精讲点拨。 老师的这节课,应该说非常成功。突出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板书规范工整,重点突出明了。观察法的初步认识,观察的常用工具,生物的主要特征,都作为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也方便老师最后的回顾总结,应该说这一点张老师做得很好。 第二、步骤清晰,逻辑性强,授课有条不紊,可以说是步步为营。比如说,张老师在讲解生物的特征时,第一个特征时什么,让学生举出实例,第二个特征是什么,让学生举出实例,表达得非常清楚,强调得十分到位。连我也听的津津有味,心里感觉明明白白。 第三、举例贴近学生生活,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这一点不再多说。 如果硬要找出一点毛病的话,我感觉是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一些。希望张老师在今后上课时注意这一点。 第四、备课充分,讲授逻辑性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娓娓道来,一气呵成,思路非常清晰,讲授非常富于逻辑性。讲授过程中基本不用参看课本和教案。如果备课不充分,仅凭教学经验绝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效果也不会这么好。这一点是值得年轻老师和多数年长一些的老师学习的。 第五、与学生的互动很多,交流顺畅 整堂课杨主任都在用自己清晰的思路和富于逻辑性的讲解引导着学生一步步地往前走。讲授中张老师不断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而对这些问题,学生总是能够给予积极的回应,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欲望很强,参与程度很高。有时杨主任还让学生到黑板前板演一些内容,学生也总能有上好的表现。 第六、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注重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理论与实际联系较强。张老师不仅对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还配合使用课件,课件的合理使用,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加强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的记忆。 优点主要是以上这些。提一点建议:那就是本节课老师讲的再精炼一些,训练再多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花的结构 雌蕊结构 双受精 果实和种子形成与结构

生物必修2 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2.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3.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杂交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书P7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异花传粉): 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取粉→授粉→套袋(防干扰)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DD × dd ↓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 Dd dd 3 : 1 1 :2 :1 ★一对相对性状的测交: 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 高茎矮茎 测交Dd × dd 配子 D d d 测交后代dd 高茎矮茎 1 : 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并且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3 :1)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黄圆×绿皱P:YYRR × yyrr ↓ ↓ F1:黄圆F1:YyRr ↓自交↓自交 F2:黄圆绿圆黄皱绿皱F2:Y—R –yyR --Y-- rr yyrr 9 :3 :3 :1 9 :3 :3 :1

在F2 代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YYRR 1/16 YYRr 2/16 双显(Y_R_) 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 纯隐(yyrr)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Y_rr) 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 yyR_) yyRr 2/16 3/16 绿圆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 × yyrr,但亲本为YYrr × yyRR, F2中重组类型为 10/16 ,亲本类型为 6/16。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四、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 = 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 × Dd 3 D_ :1 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Dd × dd 1 Dd :1 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 DD×Dd 或 DD×dd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 某一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 = 2n (n :等位基因的对数)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 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 亲本 类型 重组 类型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来源:《中学生物教学》2017 年第 7 期 作 者:赵占良
[日期:2017-07-30]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要从预设目标及达成、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 5 个方面发生“转变”;要从听课转到课堂观察, 并说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评课,指出评课要做到科学、民主且 有人文关怀。结合前述,说明一堂好课的标准。
关键词 核心素养;观察课堂;好课;标准
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听评课是广大教研员的重要工作。教 研员通过听评课来指导教学,还通过组织一线教师开展听 评课活动,相互观摩、切磋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 水平的目的。可以说,听评课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 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和高中 课程标准的修订,核心素养成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 词,教材和教学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听评 课活动也需要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断改进。下 面主要结合中学生物学教学,谈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 课的一些思考。

1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5 个“转变”
当前的听课、评课,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 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目前的听评 课活动存在的问题有散漫化、表面化、作秀化、一刀切、无准备、少对 话、欠精细、效率低等。崔允漷教授认为,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表现 在:有任务、没合作;有结论、没证据;有实践、没研究。基于核心素 养的听评课,应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目标的预设和达成 在目标预设和达成方面,听评课要从关注三维目标转变到关注核心 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升级版,根据《普通高中生物 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表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 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今后的听评课应当更多地从这四个方面评价 教师关于目标的预设和达成情况。 我认为关注核心素养,不仅要关注生物学核心素养(当然这是最主 要的),还要关注更上位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两者有一致性,但不是等同的。归根结底,要更加关注这门 课程的育人价值。听每一节课,都要想一想,这节课这么上有没有育人 价值?有什么育人价值?还是只有“育分”价值?要从“育分”到育人,关 注育人价值。其实关注核心素养就是关注育人价值。

生物评课稿

生物评课稿 贡秀玲 一、问题价值度 问题表述准确,答案明确。设问由浅入深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探究环节问题上能围绕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学生能探究的尊重学生的成果。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二、学生参与度 因为本课内容细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因而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第一的自主学习同学们看书写完后,分小组对题,要求一人一题都要参与。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既达到了全员参与也达到了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的比较成功。 三、教师指导度 在学生展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回应、讲解,给予学生鼓励、启发,使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达到了认知的升华。老师的讲解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促其提升的作用。比如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四、目标达成度 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即体现了教育教学的需要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通过练习的优化设计使练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目标的落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使教学目标得到了更好的落实。篇二:高中生物评课稿 高中生物评课稿 余奕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张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细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结合分化的特点、遗传物质是否改变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等。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正常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遗传物质未有改变但因执行不同的功能而发生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的分化,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细胞的分化的特点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张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评课稿 生化组应培培 郑庆惠老师上的“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第二课时,它是高二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只有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