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

林业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
林业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作者:刘德良单位:嘉应学院 城市林业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ErikJorgensen(1965)[1]提出,但城市林业学术思想及其科研、教育等却在美国得以发扬光大,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林业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及日本等也于20世纪70、80年代分别接受了北美城市林业的思想,并凭借与美国的强势关系以及强大的经济基础,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等也达到了近于美国的水平[2-8]。回顾城市林业从学术观点到全面实施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分析、研究欧洲各国、美、日等城市林业先进国家成功的奥秘,可以清楚的看到,美、欧洲各国、日特别是美国城市林业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一是城市林业及系统管理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环境运动”及其痛定思痛的反思中,所以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政府、研究者、民众的大力支持,也正因为获得了官方、民众的大力支持,使得城市林业在高起点上得以顺利地发展;二是大力加强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通过各级政府与行业及专业协会等的广泛参与,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现代城市林业科学研究与管理人才、提高城市林业科技水平是城市林业发展成功的又一个重要方面[7-8]。当今中国城市正处于深刻的(形态结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社会变更时期,林业正处于“破坏与建设相持”的历史新阶段,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期,前瞻性地开展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对比分析,汲取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对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中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绿化建设的关系,如何创造

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7]。 1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分析 1.1研究规范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其明确的研究对象、范畴、任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对于城市林业这样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目前其研究的规范性还有待于提高,如对于城市林业的概念,ErikJor-gensen(1965)[1]最早提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憩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城市森林组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生产等”[9];而欧洲目前对城市林业的理解尚不尽完全相同,普遍是指管理位于城市内部或周边的树木和森林资源的一门科学、技术和艺术,目的是为了能让城市的树木资源更多地给社会提供环境、艺术、经济、福利等方面的服务[10]。此外,我国学者王木林(1995)、吴泽民(1996)、彭镇华(1999)、李吉跃(2001)等对城市林业都表达了各自的理解[6-7,11]。又如目前全世界对于城市森林范围还停留在各自表述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的GreyGW和DenekeTJ及我国台湾高清教授认为,城市绿地和风景林及城市周边的水源涵养林

各种参考文献格式

各种参考文献格式

(1)期刊 [序号] 主要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 [1] 袁庆龙,候文义.Ni-P 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2)专著 [序号] 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2]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3)论文集 [序号] 著者.文献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3] 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4)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如:[4] 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5)报告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例如:[5]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 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6)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例如:[6]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7)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7]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8)报纸文章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9)电子文献 [序号] 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的期/引用日期(任选). 例如:[9] 王明亮.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EB/OL]. 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中南林业科学大学排名.doc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排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排名 更新:2018-11-28 19:32:2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全国排名 年份全国排名总分排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声誉排名2015 181 62.15 60.76 63.54 61.81 2015 205 60.58 1.52 1.73 0.23 2015 214 1.24 1.18 1.61 0.1 2015 202 1.39 1.18 1.74 0.38 2015 203 1.41 1.17 1.72 0.65 2015 193 1.51 1.32 1.73 0.6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省排名 本省 排名学校名称全国 排名总分 排名科学 研究人才 培养声誉 排名1 中南大学17 72.28 73.20 71.60 71.53 2 湖南大学28 67.92 67.09 68.35 69.48 3 湖南师范大学60 64.75 62.99 65.99 66.57 4 湘潭大学102 63.28 62.36 64.46 61.97 5 湖南农业大学135 62.61 61.38 63.93 61.97 6 长沙理工大学152 62.39 61.45 63.42 61.81 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81 62.15 60.76 63.54 61.81 8 湖南科技大学211 61.96 60.97 63.32 60.16 9 湖南中医药大学243 61.80 60.68 63.23 60.16 10 南华大学248 61.78 60.57 63.29 60.16 11 吉首大学284 61.67 60.16 63.05 61.81 12 湖南工业大

林业科普文稿

林业科普 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指什么? 湿地、森林、海洋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也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根据《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和保护海岸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湿地还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湿地的类型 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 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 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湿地的功能和作用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

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四)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五)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六)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七)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策略参考文献 前言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不断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市场的多元化,使市场的竞争的实质成为人才竞争,又由于国内就业环境及人才的需求变化,使人才流动速度加快。员工流动是员工从一种工作状态到另一种工作状态的变化。1员工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环节,同时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人才流失。现今,国有企业中人才的流动为10%左右。在1998年,胡健生《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利弊分析》2中已对国有企业部分人才流失的合理性、必然性情况及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在员工流动管理上有许多漏洞,使得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流失。如何管理员工的流动,为防止企业中人才流失,合理降低人员流动率已成为国企员工流动管理中的主要的工作重心。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早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 关键字: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 1、国企中人才流失的原因 2005年,汪锋认为国有企业员工离职特点主要是以下几点:(1)企业、员工的价值理念相对不很超前企业的制度约束

对员工离职意向有着重要的影响。(2)国企对员工的各种约束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员工离职念头的产生但正是存在过多的约束, (3)员工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4)员工离职的主动性相对较低。(5)离职原因复杂。(6)人事关系紧张。3这些原因也使得人才的流失率增加。 孙英浩在2000对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中将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概括为三方面。首先,人才流动的原因是领导者素质不高,企业缺乏活性,在选取管理者的方式方法上难以体现公平、平等、竞争和择优的原则,这样没有发挥组织的作用合格领导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是有些企业效益不好,却获利,是有些人看不到企业的发展和希望。其次,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人才得不到发挥。最后是工资低,生活待遇差,使员工不堪忍受生活的艰辛。4 林萍在她的《论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中将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分为: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和组织原因。影响人才流动的个人因素主要指和个人要求有关的因素:(1) 收入低。收入低有2 种情况: 一是由于收入低而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 第二指与他人相比较, 自己觉得目前收入少, 为得到更高的收入而离开企业。(2) 认为企业不能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而离开。(3) 出国或到发达地区。(4) 因亲戚或朋友同学的吸引而离开。(5) 其他因素。主要指婚姻、家庭、住房、

林业类核心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林业实用科技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林业经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业经济问题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工程 西部林业科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经济林研究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桉树科技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广西林业科学 林业科技开发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林业调查规划 广东林业科技 福建林业科技 四川林业科技 江苏林业科技 湿地科学与管理 竹子研究汇刊 林业科技 中国林业经济 内蒙古林业科技 中国林业教育 河北林果研究 辽宁林业科技 山东林业科技 湖南林业科技 世界竹藤通讯 中国城市林业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防护林科技 江西林业科技

山西林业科技 湖北林业科技 贵州林业科技 中国林副特产 吉林林业科技 四川林勘设计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华东森林经理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甘肃林业科技 河南林业科技 林业勘察设计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森林防火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陕西林业科技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热带林业 林业建设 河北林业科技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林业科技情报 山西林业 林业勘察设计 国土绿化 园林 中国林业 绿色中国 内蒙古林业 林业与生态 安徽林业科技 国际木业 森林与人类 广西林业 云南林业 新疆林业 北京园林 河北林业 陕西林业 甘肃林业 沙棘 河南林业 吉林林学院学报 江苏绿化

林业与社会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宁夏林业通讯 粤东林业科技 国家林业局公报 国外林业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estry and Society Newsletter

林业科学论文格式要求

林业科学论文格式要求 1、文题 由尽可能简练的几个表达文章核心内容的关键词组成,以不超过 20字为宜。一般采用系列标题和副标题的形式,每篇文章独立成文。 2、作者署名 作者人数不宜过多。第一作者应是稿件的执笔人和修改人,如有 例外,请将责任作者在署名的右上角用“*”标注,并在篇首页地脚 处注明。 3、作者单位 单位全称应写到院、系、研究所、研究中心一级。 4、基金项目 请在篇首页地脚处注明资助该研究的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 5、作者简介和通讯地址 写在篇首页地脚处资助项目的下方,只写第一作者(必要时可增加责任作者)的简介和详细地址。 例如: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学位(或在读学位),职称.主 要研究方向:×××.电话:×××Email:×××. 6、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是为读者了解文章核心内容服务的一篇独立、完整的短文。应做到言简意赅。本刊要求论文摘要应包括:①研究目的;②实验时 间和地点(仅指实验性研究);③研究方法;④研究结果(一般不要列出 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⑤结论与讨论等部分。 关键词为代表文章核心内容的名词3~8个。

7、英文部分 内容应与中文部分完全对应。写作格式请参见英文部分写作要求。 8、引言 9、研究方法 凡应用国内外现有理论、技术、模型、公式等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一律不做教材式的原理论述,只须简要写出该方法的名称、实验 步骤和材料、公式等,并给出详细介绍该方法的文献序号即可。作者 自己发明的新方法和对他人方法有改进的部分例外。 10、研究结果 11、结论与讨论 作者应在这部分把自己在理论、方法或技术上的创新或改进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表述清楚。 12、致谢 作者认为必要时,可在正文首页地脚处向有关人士或机构表示谢意,并在文题右上角加标“*”注明,此时地脚处的通讯作者用“**”标注。 13、参考文献 作者在正文后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参考文献应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2)每一篇文献都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并可提供原文备查。不得 转引作者没有亲自阅读过的文献。 4)综合述评的参考文献一般为30~50篇。其他文章的参考文献 不少于10篇。 5)一般情况下,外文文献数量应占总参考文献数量的40%以上。

2019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研考试大纲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 一、大纲性质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是一门综合介绍林业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一)绪论 林学、林业的概念及内涵;我国及世界林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森林的概念与特征 森林的概念及特点,森林的分层植物成分;林分的概念,林分各特征指标的概念及调查、测定和计算方法;标准地定义、分类、设置与调查;林分蓄积量测定。 (三)森林植物 植物的分类系统、分类单位与分类学术语;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涵、评价指标与保护。 (四)森林与环境 环境与森林环境的概念及内涵,森林环境因子及其与森林的作用,森林与环境作用的一般规律及形式;森林分布的一般规律,我国森林植被的区域划分。 (五)森林的功能与效益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森林主要功能与效益及其评价方法。 (六)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 林木种子生产、采集、调制、贮藏基础理论概念与技术方法,林木种子品质检验方法与鉴定指标;苗木质量评价与方法,苗木培育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七)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森林类型的划分;森林立地的相关概念,立地质量评价,立地类型划分方法;适地适树的含义、途径及方法,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密度相关概念及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树种混交的基本理论。 (八)人工植被调控技术 人工植被调控技术类型及特点,引种的意义、依据与成功标准。 (九)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经营与可持续经营的内涵,森林结构调控技术,森林采伐更新方式及其选择依据,次生林经营改造。 (十)城镇园林绿化 近自然理论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城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理论。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doc 27页)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doc 27页)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速林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全面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林业发展“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和《林业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2006-2020年)》,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任务 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发展的关键措施,瞄准“十一五”期间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统筹规划部署,集聚优势力量,强化自主创新,取得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林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必须以自主创新为支撑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尚需时日,生态建设的任务将更加重大而艰巨。特别是在支撑当今社会发展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等三大类产品中,生态产

品已成为社会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已成为林业部门最艰巨、最迫切的任务。针对林业生态工程区自然条件严酷,困难立地相对比例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特点,必须在荒漠化防治、脆弱生态区植被保护、困难立地造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步伐,尽快攻克生态建设的技术“瓶颈”,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必须以自主创新为引领 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推动新时期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人造板、家具、松香等主要林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林业产业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木材综合利用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国内外市场对林产品的旺盛需求和发展机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要依靠自主创新,大力促进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引领我国未来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必须以强化自主创新为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长期以来,林业科技投入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林业发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苏达根主编土木工程材料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湖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合编土木工程材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彭小芹主编土木工程材料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年 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编建筑材料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5、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组编建筑材料北京中国水力水电出版社,2004年 6、符芳主编,建筑材料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 2003年 7、刘正武主编土木工程材料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8、柯国军主编土木工程材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9、王春阳主编建筑材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10、迟宗立主编土木工程材料习题集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1年 主要参考期刊 1、新型建筑材料 2、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3、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材料保护 4、塑性工程学报 5、无损检测 6、功能材料 7、塑料工业 8、硅酸盐学报 ※<参考书目>

[1] 《土木工程材料》翟红侠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土木工程材料》,四校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Concrete:Microstrcuture, Properties, and Materials. P.K.Mehta. 2005 [4] 《土木工程材料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张德思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 社,2000年 [5] 《胶凝材料学》,袁润章,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6] 《金属材料学》,戴起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 《建筑装饰材料》,向才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5※<参考网站> [1]中国知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716293066.html, [2]万方数据资源系统http://211.70.57.9:85/ [3]超星数字图书馆http://202.38.74.5/index.asp [4]中国混凝土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716293066.html,/ [5]中国水泥制品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716293066.html, [6]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https://www.360docs.net/doc/c716293066.html,/ [7]相关高校《土木工程材料》精品课程网站,不再详细列举

林业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林业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我国林业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林业产业也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林业科学则是在森林经营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经营与管理方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得以维持,保证生物的多样性需求、以此促进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科学技术。林业科学的发展为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不良影响。简要列举如下: 其一,林业的科学发展客观上要求不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以主题改革为基础,辅之以必要的配套改革,构建适合林业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将影响林业经营的林地所有权、经营权、以及所有权依法落实到户、联户和其它经营主体,明确所有权后换发全国统一的林权证,规范了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流转机制,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林业科学发展引发的制度改革,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 其二,随着林业发展逐渐向集约化方向迈进,林业科学的发展研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基本理论探讨,而是与实际结合对理论进行延伸和拓展,以林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林业经营与管理、资源调查、森林保护、生产功能等基本理论的延伸和拓展。以“3S”技术为典型代表的先进信息处理技术为未来林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手段。 其三,林业科学的发展教会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分布差异研究出当地最适应种植的树种,根据不同的区域情况,选择合适的林木种植、经营方式、对不同的林木进行分类管理,以森林的生态功能作为有效的处理手段,将相同或者相似的地域组织规划为同一个生态林业区,设计出不同的生态林业模式,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其四,生物技术作为林业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通过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树木新品种,开发病虫害检疫及防治新技术,对树木育苗阶段的病虫害预防以及自然灾害的预防大大提高,通过提高生物资源利用率,提高人工林的太阳能转化效率,极大地增加生物质产量,孕育出高效优质的树木栽培产业,通过森林生物质加工、转化、利用技术的突破,构成上游为原材料种植业、下游为原材料加工转化和循环利用的新型产业群,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五,林业科学中的木材及林化产品深加工技术,通过防腐、耐火、改性等技术处理,发展经久耐用的木制品,如人造板己开发出定向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水泥纤维板等新板种。在这些技术发展中,对原材料的循环利用、重复利用以及以对原材料及能源的最合理利用、对生产全过程的最科学管理实现了林业资源的高利用率,不断的改善着我国的生态环境,直接的决定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持久性。 第六,通过科学建立各种类型的示范网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发展山区、林区、沙区经济作出贡献。通过建立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切实改变林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林业技术的全面创新发展,把一些粗放式的管理逐渐精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促进了现代林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一些环境恶劣的区域实现了作物种植,提高了林业经济效益和生产能力。 第七,通过对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使林业生产从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加工转变;利用其生态功能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旅游业,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资金,同时通过对林产品结构的合理优化,发展出优新产品,拓展市场规模,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镇西。《民主与教育》[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3] 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4] 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 [5] 《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7月。 [6]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年2月。 [7] [美] B.S.布卢姆。《教育评价》(中译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3月。 [8] 郑金洲。《教学碎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9] 李希贵。《学生第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10] 李镇西。《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5月。 [11]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年5月。 [1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5月。 [13]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11月。 [1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3月。 [15] 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6月。 [16] 郝德元。《教育与心理统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1月。 [17]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 [18] 沧浪谢琳玉。《中国女孩心理成长枕边书》[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1年9月。 [19] 章士嵘。《认知科学导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 [20] 张祥斌。《逻辑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年7月。 [21] 宿春礼刘清海。《怎样读懂和使用身体语言》[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12年2月。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速林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全面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林业发展“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和《林业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2006-2020年)》,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任务 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发展的关键措施,瞄准“十一五”期间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统筹规划部署,集聚优势力量,强化自主创新,取得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林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必须以自主创新为支撑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尚需时日,生态建设的任务将更加重大而艰巨。特别是在支撑当今社会发展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等三大类产品中,生态产

品已成为社会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已成为林业部门最艰巨、最迫切的任务。针对林业生态工程区自然条件严酷,困难立地相对比例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特点,必须在荒漠化防治、脆弱生态区植被保护、困难立地造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步伐,尽快攻克生态建设的技术“瓶颈”,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必须以自主创新为引领 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推动新时期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人造板、家具、松香等主要林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林业产业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木材综合利用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国内外市场对林产品的旺盛需求和发展机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要依靠自主创新,大力促进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引领我国未来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必须以强化自主创新为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长期以来,林业科技投入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林业发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贾绍义,柴诚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2】柴诚敬,张国亮.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黄璐,王保国.化工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4】徐健,齐玉来,韩群生.机械制图.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5】谭蔚,聂清德.化工设备设计基础.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6】贾绍义,柴诚敬.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7】王静康,伍宏业.化工过程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8】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设计院编.化工工艺手册(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9】方书起,魏新利.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指导.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0】马沛生,李永红.化工热力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11】陈国恒.化工机械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2】古风才,张文勤,崔建中,余莉萍,朱莉娜.基础化学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3】刁玉玮,王立业.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4】李功祥,陈兰英,霍英德.常用化工单元设备设计.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5】化学工业公司化工设计院编.钢制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设计手册.兰州:燕山石油化学总公司设计院 【16】陆英.化工制图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7】周瑞芬,曹喜承.化工制图.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 【18】谢端授,琢定一,苏元复.化学工艺算图第一册(常用物料物性数据).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19】CAD/CAM/CAE技术联盟编著.AutoCAD2012中文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0】GB151—2012《换热器》征求意见稿 【21】管壳式换热器标准GB151—1999 【22】JB/T 4715-92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形式与基本参数 【23】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

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课题

林业科技创新平台运行补助项目 合同书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手机: 传真号码: 电子信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制 二〇一九年

填写说明: 1.各项内容应实事求是,逐项认真填写。如有不实,责任自负。文字表达,须准确严谨。每项空格不够,可另续页。 2.各款项标题字体为“标准3号黑体”字;正文字体为“标准4号宋体”字,纸的规格为A3纸双面复印,中缝装订。 3.合同签约各方中的负责人签字(章)及单位公章,不得用复印件,否则无效。 4.一式4份报送。

一、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 1. 重点实验室简介; 2. 主要业务范围; 3. 规划布局及发展目标。 二、年度工作计划及预期成果 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运行能力、科普宣传、示范服务等方面的年度工作计划及目标。 三、考核指标 1.科研成果(可具体说明)。 2.正常运行大中型仪器?台套,公共仪器设备共享度达到90%以上,设备利用率70%以上,设备性能完好率80%以上。 3.完成评估报告、咨询报告或相关工作及研究报告1份. 4.培训技术人员?人次。 5.其他考核指标。 四、经费支出内容及标准 包括用于维持正常的观测(监测)与实验、数据采集与加工处理,仪器设备及其辅助设施的运行与维护,部分耗材、软件的购置,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等的支出预算,并注明核算标准。 五、组织保障 依托单位在人、财、物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六、经费支出预算明细 单位:万元(保留两位小数)

七、经费预算说明: 1. 设备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购置或试制小型(5万元以下)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修缮保养,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2. 材料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共性原材料、辅助材料、通用软件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3. 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4. 燃料动力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油等燃料消耗费用等。 5. 差旅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开展野外科学实验(试验)、科学数据采集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6. 会议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由学术委员会批准召开的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7. 信息交流费:是指围绕平台开放运行,开展多种宣传需要支付的印刷出版、图书文献资料购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8. 专家咨询费:是指围绕平台建设运行、验收评估等,支付给临时聘请专家的咨询费用。咨询费的开支标准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9. 劳务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支付给平台工作人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10. 开放课题费:是指面向非平台固定人员设置的、围绕平台主攻方面设置的研究费用。

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总结

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总结 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总结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领导机关的关心以及全所干部职工的努力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工作 在中共××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所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 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我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下大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

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力谋求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和谐建设新突破,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林业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进一步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二、科研推广工作 (一)思茅林产业发展共用科技平台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万元,主要通过配套设备和检验手段,建立和完善我市林木种苗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收集、选优、分子标记鉴定等方法,选育思茅松、西南桦良种家系;建立良种资源冷藏保存库;制定××市思茅松、西南桦营养袋苗木检验标准,该项目于4月通过验收。 (二)思茅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培育技术示范推广 该项目运用云南省林科院和××市林科所共同承担的省攻关课题“思茅松、西南桦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培育技术

研究”的成果,于到2011年在××市营造思茅松短周期工业原料示范林600亩;举办思茅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培育技术培训班四期,针对我市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自主经营林地面积扩大的现状,培训林农急需的思茅松采种母树选择及种子收集、思茅松壮苗培育和思茅松造林密度控制等技术,系统培训林农200人次。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思茅松示范林600亩的育苗、整地和造林工作,现场培训林农50人次。 (三)墨江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项目 该项目以我所为技术支撑,围绕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对林业科技的迫切需求,选择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进行优化集成和组装配套,通过在墨江县建立10个科技示范村、100户示范户、 1000亩科技示范林,开展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加速林业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目前,项目进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 4. 4. 秦训刚,蒋红森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 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 庄文中主编.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 李维鼎著.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2. 翟启明主编.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3. 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4.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编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6. 颜赵娟.活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7.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18. 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9. J.M.索里.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9.6. 20. 魏新康.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63. 21.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2.6

《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要点解读

《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要点解读 日前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了《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展现出林业科技未来5年的创新发展蓝图。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要点解读,欢迎浏览! “十三五”谋篇新蓝图引领新航程 ——《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要点 林业科技“十三五”如何谋篇?日前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了《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展现出林业科技未来5年的创新发展蓝图。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创造日新月异。分子育种、数字林业、生态功能修复、多功能经营、绿色制造等新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科技对未来林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趋显著。“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强化林业科技改革与创新,提升林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生态文明,保障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突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瓶颈;全面建成小康,实现共享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扶贫富民实用技术集成转化;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绿色发展,迫切需要攻克产业升级转型关键技术;提升森林质量,保障木材安全,迫切需要创新森林资源高效培育技术;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治理体系,迫切需要加强林业重大战略和政策研究;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科技进步,迫切需要加强林业科技条件能力建设。 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确定 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四个着力”明确要求,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制度创新,增强科技供给能力,加快成果转化推广,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作用,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民生,为推进林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现代化建设的科技需求,找准主攻方向,强化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坚持协同推进,统筹中央、地方、企业和社会科技资源,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协同发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有效对接。坚持继承发展。发挥传统优势,继承创新成果,稳定支持长周期研究,聚焦科技前沿,拓展新兴领域,加强集成融合,推动创新发展,全面提高林业科技供给能力。坚持人才为先,实施人才强林战略,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强化激励机制,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发林业科技创新活力。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主动融入全球林业创新网络,吸纳全球创新资源,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林业科技创新。 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平台日趋完善,创新环境更加优化,重点研究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为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林木育种、生态修复与保护、森林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重大灾害防控、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跻身世界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