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自然、真挚、朴素语言中的童真童趣。

2、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学习作者再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品味自然、真挚、朴素语言中的童真童趣。

2、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情分析:

《呼兰河传》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部作品,两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小学《火烧云》,描写呼兰瑰丽多姿的晚霞)。初三课本的节选文字,显然应该超过小学的阅读高度。按照孙绍振先生的“还原”理论,个中情味,非还原萧红命运的历程,理清祖孙二人命运的因缘,不得其解。不仅如此,如将文本孤立地解读往往会造成肤浅。由此,阐发本文教学设计理念的“三个并重”。

1、关注课本节选与关注小说全篇并重

“后花园”是呼兰河的“文化孤岛”。课本节选文字描绘的与祖父在后花园中其乐融融的生活画卷,这与其外部的世界构成截然的反差。从小说手法上来说,这是美与丑的对比;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说,祖父温情的形象更难能可贵;从主题表达来说,更明晰了作者对故乡的建设方向。从以上阅读的价值来说,它能形象地诠释语文教材中,诸如鲁迅的《故乡》等一类文本所流露的对“故乡”爱恨交加的情感纠结,能让“后花园”及祖父的形象与意义更为质感动人。

《呼兰河传》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有很不错的的阅读价值;从文字量和小说难度来说也有阅读的可行性。

2、关注童年萧红与关注全景萧红并重

模糊小说中“我”与现实世界的萧红的关系,姑且认为两者等同无妨。在课本节选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由自在的萧红;纵观萧红人生,我们看到一个用毕生的能量的捍卫自由的萧红。是的,童年尝到自由滋味的萧红,绝不会轻易成为世俗的囚徒。自由与叛逆是一对孪生姐妹,叛逆的种子与自由的梦想同时在后花园时期埋下,透过萧红的童年时期,我们便看到了她未来的影子。

3、关注人物个性与关注人物关系并重

“我”与祖父不是永不交叉的两条平行线,祖父守卫并呵护着这颗种子的潜滋暗长,

而“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祖父的智慧和品格。在祖孙二人有相关联的情结中,细致地挖掘祖父言行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理解文本的必要。将“我”与祖父当成独立的研究对象,必不得文本主旨和深意。

综上,以“还原”为理念,在对作者及作品较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然后,再细致研读文本,才有期待中的真实与深度。毕竟,以服务于学生成长的语文的名义,用语文的方式揭开生活的本来面貌,比孤立而枯燥的语言训练更为重要。

教学过程:

一、话说童年,导入新课。

鱼惊不应人。”根据自己的童年说一件事(简洁);或一句话;或一组排比句。例子:(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更是一首诗)。那么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童年是怎样的

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作品节选(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①蚂蚱(mà zha )②啸(xiào)③蚌壳(bàng ké)④溜平(liū píng)⑤韭菜(ji?cài) ⑥谷穗(g?suì)⑦倭瓜(wō guā) ⑧玩腻了(nì)⑨蚯蚓(qiū y?n )⑩蝙蝠(biān fú)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简洁明确)

2.自拟题目,加深理解: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是原小说的节选部分,但亦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没给它命名。我们来给课文加个题目,如何?并说明拟题的根据

(1)“祖父和我”,因为文中主要就是讲述我俩之间的趣事——从人物的角度为文章命名;(2)祖父的园子——突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3)幼时记趣——记叙的主题;

四、研读课文,品味童年。

1、研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童年是怎样的童年呢?用一个词概括(自由),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2、我眼中的祖父是怎样的祖父(归纳祖父的性格特)?并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祖父是一个豁达、通达、慈祥的老人,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

3、有人说“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请选择你喜欢的片断,放声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8段——自由——要…就…,愿意…就;——生机——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代表读,女生读)

(第3段——“蜻蜓是金的,蚂蚌是绿的”,这儿写的是昆虫的颜色,却不说蜻蜓是“金色的”,蚂蚌是“绿色的”,语言更口语化,更符合孩子的口吻,更能表现孩子发现这些并讲述这些时的新奇和兴奋)

(第7段——轻松的生活氛围,“我”的调皮、天真。这段开头的叙述“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改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和祖父各戴一个草帽。我和祖父起栽花、拔草。”如何?原文更能表现出“我”对祖父的那种依恋和小孩那种爱模仿的天性。看似重复的语言表达,却是最真挚的情感流露。把握好语音语调要读的轻松活泼)

(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会冒烟的榆树,我们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感受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快乐。)

五、走进作者,碰撞火花。

1.质疑解惑,探究主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读书亦是如此,萧红已是成熟的作家为什么会这样怀念她的童年生活?

资料衔接:《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萧红是黑龙江省呼兰县人。萧红一生坎坷,历经沧桑,9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性格很不好,因为萧红是女孩而歧视她,继母更不喜欢她,也经常虐待她,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20岁她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年仅三十一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 年)在病痛与贫困中完成。

学生回答后总结:人在孤独寂寞中越发喜欢回首美好往事。儿时的后花园寄托着她生命中全部美好的记忆,写《呼兰河传》为了回忆美好的童年,对慈爱的祖父是无限的眷恋,对自由的后花园是无限的向往,祖父与花园是她的精神家园。原来是祖父的爱,保证了萧红的自由与快乐。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乐园,更是一座充满着爱心的精神家园。

2、合作交流,领悟主题。

※萧红在漂泊寂寞中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在最艰难的时候,为什么用她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满溢着阳光的童年画卷?

学生回答后总结: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还有温暖与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与爱的方面,怀着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小结:板书)

2、隔空对话,碰撞火花。

※萧红在苦难中,用自己的文字来为谱写快乐,在寂寞中用自己的文字来找寻精神的栖息之地。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寄语:在压力中寻找动力,在失望中寻找希望,用爱和宽容浇灌我们的人生,开开心心每一天!

六、布置作业

写一写自己记忆中的乐园生活。(200左右)

板书设计:

导学练习:

(1)读准下列字音。①蚂蚱(mà zha ) ②啸(xiào )③蚌壳(bàng ké) ④溜平(liū píng ) ⑤韭菜(ji ? cài) ⑥谷穗(g ? suì)⑦倭瓜(wō guā) ⑧玩腻了(nì)⑨蚯蚓(qiū y?n ) ⑩蝙蝠(biān fú)

(1)选词填空,将正确的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先了,它们___________(A.闪耀 B.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②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_________( A.冒 B.长)了芽了。

③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地,西一脚地瞎闹.有的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踢(A.跑 B.飞)了。

(2)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_,现代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__性的小说.课文节选部分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先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B、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C、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

D、狗尾草则汉有,只有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课后巩固】

二、课内研讨。

(一)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我”天真烂漫的内容(如: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并作一些分析。

(二)“我”眼中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平实贴切,充满孩子般的欢愉和真挚。试品味下列语句。

这道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揣摩体会。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3.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三、本文主旨是什么?

一、品读赏析

1、列出一段文字品析

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读出来

2、说说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议议本文的语言特点(讨论)

二、仿写

例:童年在清澈的河流里,那里沉淀着我童年玩耍的欢乐,还沉淀着我散留的欢声和笑语。(独立完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6.11《呼兰河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6.11《呼兰河传》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 小说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课前准备】 课前板书(左):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负担是重的 而自己又被过多的自我牺牲所累 这种自我牺牲是被迫成那样的 我虽然想高高飞翔 但我总觉得是要掉下来一样 ------ 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 留下那半部红楼给世人看 生平受尽白眼冷遇 身先死 不甘 !不甘! ——萧红 课前板书(右): 她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作家,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人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 二、关于作者及其作品 1、作者萧红 板书设计: 萧红,1911年出生于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 生活阶段二(1932-1938):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 生活阶段三(1938-1940):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 生活阶段四(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

小学语文公开课《火烧云》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火烧云》教案 火烧云是现代文学作品,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下面,为大家分享公开课《火烧云》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 要求1.了解火烧云的绚烂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 自然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 难点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学习作 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 课时两课时 火烧云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tán)色的了。[①这段话写出了什么?]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 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②作者是怎样描写霞光的?这里用了几个“变”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定高寿(shòu),您老是金胡子了。”[③从对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段导读:这段是写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到大地上的情景。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hónɡtōnɡtōnɡ)的,好像 是天空着了火。[④“烧”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段导读:这段是从地上转到天上,写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 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⑤这里连用了四个“一会儿”,突出了火烧云的什么特点?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火烧云的色彩繁多?]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⑥“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又说 明什么?] 段导读:这段话主要写火烧云的颜色多。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 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miǎo)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的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⑦写马的姿态不断发生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段导读:这段主要从“马”的变化说明火烧云变化快。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 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⑧作 者为什么描写狗?] 段导读:这段是从“狗”的变化,说明火烧云变化快。

《呼兰河传》阅读启蒙教案)

目录 《呼兰河传》 教学思路: 《呼兰河传》,语言非常的富有特色,景物描绘的仿佛是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讲述使人身临其境。我在阅读推荐课上让学生再一次欣赏那里的火烧云,感受祖父的园子给我带来的自由与快乐,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认识书中的一些人物,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这本书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篇文学名著我们如何来阅读,从而可以使我们增加文学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呢?《呼兰河传》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小说的后三章又可做为三个短篇,各自独立,作者仿佛在面前叙述一些遥远而又真实的故事,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为它和起美丽抑或忧郁的调子。根据这一特点,我指导学生采取了根据阅读主题读相关章节的阅读方法。 (一)读。分四周读完,每一周根据阅读主题读相关章节。 (二)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分类摘抄,有利于学生日积月累。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评人物。 (四)读书笔记。每一次读书笔记都有专题。这样做读书笔记可以让书中的内容更清晰。 开展两次班级读书会,让同学们交流读书的收获,让大家在交流中学会阅读。最后自编了一套阅读检测题,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阅读收获,同时也督促那些不太爱阅读的同学更深入地阅读。 教学目标: 1.阅读推荐课从《祖父的园子》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萧红童年生活的自由与快乐,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萧红和她生活过的地方——呼兰河小镇。 2. 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学会阅读,并有所收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梳理归纳,理清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第17自然段,体会自由、快乐的情感,迁移作者写法,想象练笔。 (重点) 3、由园子中的自由快乐生活出发,猜想、了解萧红以及其《呼兰河传》,引起 孩子阅读《呼兰河传》的兴趣。 4、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5、3.情感与态度: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 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题导入 1、出示:《祖父的园子》 2、引导质疑:预设:园中有什么,在园中做些什么,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 板块二:整体感知:自由快乐之园 默读课文: 1、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又在园子里做些什么?请你拿起笔圈出相关的 词语。 2、交流明确: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为什么? 板块三:品读自由之园,快乐之源 1、自由读读课文,从哪些地方最能读出这个园子里那自由的味道。 2、交流,重点交流体会17段。 (读出自由、快乐的味道) (1)指导朗读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 就是一个瓜也不结 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

…… ①指名读:谁能读出这份自由?②齐读;③师生配合读;④配乐朗读 3、小结: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 的。 板块四:迁移练笔 1、创设情境练笔: 这个自由的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请你仿照作者的写法,展开想象,写一写下面这些小动物在园子里的自由生活。 小蚂蚁、蜘蛛、蚂蚱、青蛙、蜜蜂、麻雀……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3、交流小结: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 自由的。 板块五:回归园子,体会快乐 1、引导质疑过渡:怪不得,作者叫这个园子是“祖父的园子”。怪啊! 2、朗读: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摘花,我就摘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3、明确:()拔草()种菜()铲地()浇水 (感受我的淘气、顽皮祖父的慈爱、宽容、爱笑) 4、出示作者原作中的句子: “……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 板块六:生命的园子 1、有这样的祖父,有这样的园子,有这样的童年。猜想一下,萧红的一生 应该是怎么样的? 2、出示: 萧红的命运十分坎坷,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她离家出走,颠沛流离和生活窘迫占据了她大多数的时间。1940年,萧红客居香港,一方面贫病缠身,另一方面祖国、家乡正处于战争的痛苦之中,在这样的境况中,完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不久后,萧红在香港去世。可以说,《呼兰河传》是萧红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改句: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和祖父各戴一个草帽。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四、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1、再读把握情感。 过渡:是啊,在这一段无忧的时光里,人和景物都是自由的,我就在这充满爱和自由的大花园里“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童年的画卷就此合上,她走出园子,走进了另外一种人生。 导语:写下彩色童年的萧红,她的世界是黑白的;写下温暖童年的萧红,她的世界是冰冷的;写下自由童年的萧红,她一生不断逃离,直到无处可逃。(出示PPT7) 链接材料: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一直寻找“爱”和“温暖”的一生。2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萧红离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漂泊流浪,极不安宁的生活。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最后孤独一人客死在孤岛香港,年仅31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就在去世前一年完成。 师:那个时候,她最渴望什么? ——活力、自由、快乐 2、分析祖父形象,探究主旨。 过渡:冰冷的现实我们读到的确是温暖的笔触,这丝温暖来源于什么呢?(出示PPT9-10)——来源于祖父。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祖父? 齐读: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思考:有评论家认为:整个《呼兰河传》只写了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为什么不说“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这小城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细数我和祖父之间的年龄的变化呢? 五、借助评论,领悟情感。(出示PPT11) 文学家矛盾曾这样评论《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请你谈谈对这个评论的看法。 六、拟写标题,升华感情。 祖父、后园、呼兰河小城……对于漂泊困顿中的萧红意味着什么?请带着新的感悟为课文拟写一个题目。(出示PPT12) 师:祖父、后园、呼兰河小城,尽管萧红再也回不到童年,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然而在她的心底深处,这个院子始终存在,它是萧红生命的精神家园。 板书:精神的家园(温暖的) (出示PPT13)结束语:萧红,在悲惨的现实中,用她温暖的文字告诉我们,“人间可以有不幸,但爱永不缺少”。萧红的生命在她给我们的文字中永存!我们一样忘却不了她美丽的文字,难以忘却她——一代才女萧红! 下课。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出示PPT14) 1.阅读萧红《呼兰和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2.回忆你童年生活片段,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200字左右)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节选的文字是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蝶飞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是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章。教学应主要抓住文中的童真童趣、祖父的为人来理解课文,要注意对文中那些充满感情色彩语句的理解和品析,特别是文中表现作者童年美好生活的语句体悟,并且透过文本要能够进一步挖掘、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品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童年时的自由快乐生活,体会作者精彩的语言描写。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童年时的自由快乐生活,体会作者精彩的语言描写。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师生互动、探究阅读、赏析品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播放歌曲《那些花儿》。 1.同学们,舒缓的音乐流淌在记忆的角角落落,曼妙的歌声使我们又回到了祖父的后花园,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祖父后花园的魅力,欣赏了一幅幅生机勃勃、旺盛灿烂的生命画面,祖父的后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萧红去细细地看一看后园的景致,用心聆听那美妙的生命之音。 二、进入新课,研读文本。 板块一:我为课文重命名 《呼兰河传》是为整个呼兰城的人情风俗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所以单看课文节选部分的内容,题目定为《呼兰河传》是不妥当的。如果请你给课文重新取个名字,你觉得取怎样的合适?能说说你这样取的理由吗? 1.我思故我在 教师点拨:快速浏览文本,力争有自己的想法并记录在笔记本上,为小组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2.集体我最好 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大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尝试着修改并整理出本组最好的一个或几个题目,并且要附上推荐理由,以备在全班交流时使用。 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童年的回忆》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9+优质公开课18新编

《呼兰河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重点]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回忆童年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幼时记趣》)这些作品中对童年的描写都是欢喜的,天真的,充满孩子气的。 二.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三.关于作者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四.作品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完整版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二课《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呼兰河传》是九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现代文,是萧红散文体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节选的文字是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飞蝶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目标: (1)积累、正音“狗尾巴草”、“倭瓜”“谎花”“蚌壳”、“蚂蚱”等词。(2)感悟作品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情感目标: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仔细品味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童年生活。 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呼兰河传公开课教案

呼兰河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作者写景状物的特点 2、能力目标:训练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内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2、教学方法:质疑、讨论、交流结合点拨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有关有效信息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2-2-4)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 二、自读感知 三、作者作品 1、作者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

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 丽鲜活和质朴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 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 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 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 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 的快乐时光。 四、再读思考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又如:“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记 得一干二净了。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 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火烧云公开课教案

火烧云教案 2020.3.22 【教学目标】 1.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美景的心境。 2.引导学生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感受火烧云的色彩绚丽、瞬息万变。 3.仿写课文写法尝试描绘火烧云的形状变化之多、快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板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见过火烧云吗?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云叫“火烧云”,找到这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1.为什么这样的云,叫它“火烧云”呢? 2.我想,这一句话,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请你试试。 3.火烧云时间之短,速度之快,由“一直”这个词语可见。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叫它“火烧云”了吧,你觉得“火烧云”这个名字怎样呢? 4.“火烧云”真是太神奇,太特别了。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 5.火烧云烧红了西边,烧红了东边,红彤彤的,把整个天空都布满了,这就是火烧云。 三、浏览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火烧云的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描写火烧云顺序的三个句子,并圈出其中三个关键词。出示课题 2.学生浏览课文,并圈圈划划。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此环节出现的完整的副板书是:上来----变化----下去学生说顺序:火烧云从上来到不断地变化最后又下去了。 四、细读课文,重点品读 (一)学习“火烧云上来了”片段点击白板:出示课题 1.生接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我们一人一句往下读。 2.地面上的事物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生:地面上的事物的颜色都变了。 3.PP T出示填空。 4.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数一数,作者在这里用了几个“了”? 5.作者在这里连用了7个“......了”,你从这7个“......了”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6.当你看到周围的事物在瞬间变换了多种颜色,会是怎样的心情?这段话中有直接描写心情的句子吗?没有可是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是那么的开学惊喜,这种写法就是借景抒情。霞光上来就让你如此的兴奋不已。 (二)学习“变化极多”片段 1.火烧云上来了之后,期间它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到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呼兰河传》教案设计复习过程

《呼兰河传》教案设 计

《呼兰河传》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萧红生平和创作。 2、了解《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阅读节选部分《小团圆媳妇之死》,并赏析其场景描写、叙事风格、表现主题及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温暖和悲凉两极叙述中所体现的悲悯情怀与国民批判。 一、导入新课 ?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有人把张爱玲和萧红称做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她们同为女性,温婉细腻,但在温婉之中却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情怀。 萧红是悲天悯人的,她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戕害。她一样能把握世情世态,一样能细致描摹,但是,她更投入,情感灌注、融入对于故乡邻人的描绘中,尽管语言偏冷,但处处可见她的悲悯情怀。 二、关于作者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

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是笨重的!而且是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萧红 三、作品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呼兰河传教学案

灌云县光裕中学八年级语文科教学案 备课时间: 2、6 审核人: 上课时间: 班级: 姓名: 主备人侍从亮课型新授课时1/2 课题二十呼兰河传 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了解“我”及“我”眼里的祖父形象.3.鉴赏语言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4.体会文中天真烂漫的童趣。 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作品,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了解“我”及“我”眼里的祖父形象。 二、难点:1.鉴赏语言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2.体会文中天真烂漫的童趣。 学习流程教案设计 一、走进文本课前先学 1.你认为文中有哪些重难点字词说给大家默一默。 2.你认为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由表及里地说说。 3.在预习过程中还有那些疑问,请说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二、感悟文本课堂探究 1.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找出来说说表现在那里。 2.在“我”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3.找出文中充满情趣的景物描写。画出来进行赏析。

三、拓展应用,回归生活 总结本文特点,并写一段回忆童年的文字,要注意用儿童的口吻表现生活。 ●作品链接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利’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2.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2祖父的园子优质公开课教学研讨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2祖父的园子优质公开课教学研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祖父的园子》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中各种美好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言语新鲜自然、率真稚拙。充满自由想象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犹如一幅清新和谐、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是一篇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朗读训练、言语训练的范本。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同的活动,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成长。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我”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本文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课文中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际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寄情言外,清新自然。 作者语言选择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达情感。文中选择短句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自由快乐的感情,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再则,语言儿童化、口语化,更显童年的稚气和童言的天真无忌。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一单元 :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教案_72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速度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 2、自主阅读课文,借助旁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的语言和通过细节 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克己待人待客、关爱家人、生命不息、战斗不 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和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 难点:思考旁批,学习文章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提示、导入课题。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PPT展示阅读提示,生齐读,就阅读提示提一个问题?有人说提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困难,请留下你们思考的痕迹。 师板书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忆萧红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补充:鲁迅与萧红的友谊 1934年,萧红在内山书店与鲁迅第一次见面。为了培育萧红,鲁迅甘做春泥,在她的作品中倾注大量心血。他为萧红《生死场》写序言时,对萧红文学创作的特点予以充分肯定。萧红从鲁迅那里,不仅得到了慈父一样的关怀和爱护,也得到导师般的鼓励与教诲。可以说,没有鲁迅的扶持和影响,萧红很难创作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传世之作,更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 2、聊鲁迅 是谁,弃医从文,只为唤醒国人那沉睡的灵魂;是谁,挥洒良知的药水,只为愈合国人心中的创伤;又是谁,用尽一生的时间,渗透这人生百态。 说说你眼中的鲁迅先生。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呼兰河传(节选)教案 苏教版

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2、反复诵读有关片段,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3、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2、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课后学习: 模仿作者的语言特色,描绘一下你儿时生活过的园子或到过的菜地,来表现你的童趣。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二、质疑问难 课后学习:1、阅读下面《童年的回忆》,体会成年人对于童年的特殊感情,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2、研读文章,设计5个问题,与同桌交流探讨并互相作解答。 附: 童年的回忆 走过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路的尽头就是我曾经生活的地方。小小的村子里留下了我儿时的梦想,留下了童真的回忆。甜甜的感觉现在还不时的涌上心头。 村子的东南有片草地,绿油油的小草儿茂盛的长在春天的怀抱里。有条小涧流着清澈的水,水里还有鱼儿。这里不仅是放养鸡鸭的好地方,更是我们几个小伙伴玩耍的好地方。我们每天都在这里尽情的嬉闹着,骑老牛,在草地上摔交,或是做着其他的游戏。 到了五,六月的时候,我们便在田里捉泥鳅或是在草地上抓蛤蟆。抓蛤蟆其实是件很有趣的事儿。折根青竹,用线吊条蚯蚓在竹头,悄悄地走到正在草地边鸣叫的蛤蟆的身边,轻轻的在它的后面一点一点的抖着竹子,线头上的蚯蚓就在草上或是地面上一跳一跳的。蛤蟆一看,以为有口福了,一口咬住就不放,任由我们就这样吊着它四处乱跑。不过,对它来说,我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 心灵的花园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材分析 生命的园子 作者采用白描的写法,如数家珍似的将园子里的所有东西一点点地描摹与刻画,而这一切东西在萧红笔下似乎都有了光泽与灵性。 这个园子里有诱人的蜂蝶,有神奇靓丽的榆树,活泼可爱的倭瓜、玉米……在这个园子里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可以说,这个园子既是一个自由的天堂,又是“快乐”的泉源。 在这里,我可以与祖父快乐地游玩,可以随意地瞎闹、乱闹;在这里,留下了太多太多我和祖父的欢笑声;在这里,留存了“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也是唯一美好的记忆…… 本文以散文的行文特点,诗化的语言,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再现自己曾经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 另一方面,从本文的出处以及作者的身世背景来看。 本文选自萧红绝世之作《呼兰河传》中的第三章。这一章中开始出现整本小说中的第一个正式的人物——“我”的祖父。《呼兰河传》写成与1940年左右,这时,萧红作家因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阔别自己的故乡十几年了,此时,她身处异乡,感受着祖国正在遭受着战争的灾难。带着国破家亡的忧伤,再加上自己贫病交加,内心涌现出一个女性作家的片片柔情——这个时候,她更希望自己能在心灵上得到精神的慰藉。而在她的记忆中,给过她最美好的温情记忆的,无疑就是自己的祖父。 可以说,萧红作家的一生可以用命运多舛,坎坷艰辛来形容。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但是,这篇课文中,我们读到的却只有自由、快乐。以及那个慈祥、和蔼、爱笑有耐心的祖父。而这些美好的回忆,是作者。 从本单元看本文的价值和意义。 这个单元的专题是“美好的童年”,取材都是以童年的视角,关注童年的生活。每篇课文都洋溢着童年的纯真与美好。所以,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应该是这个单元教学目标之一。从表达角度关注,应该要学习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叙事以及写景的过程中的一种表达。回过头来看本文。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本文的教学内容可从以下角度构建: 1、学习归纳梳理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2、围绕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体会自由与快乐,在此过程中,指导读好课文; 3、品味课文17自然段,迁移学习作者典型写法; 4、联系《呼兰河传》,尝试从一段话到读懂一篇课文,到读一本书,到读一个作家。 理念支撑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同学们,都说文字能够传情达意,大家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写的是一位女子)是呀,这的确写的是一位女子,她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告诉大家这段文字出自晋朝著名诗人曹植,这个女子被人们称为“洛神”。一日,曹植回朝拜见天子,路经洛河,见到一女子,清纯得就像是早晨刚初升的朝阳,婀娜得宛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简直就是一个仙子,于是就做了名篇《洛神赋》。 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她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二、亲近文字 (一)闪亮在《呼兰河传》上的光环 1、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 (2)汇报。 一部叙事诗: 记叙的是萧红童年时事; 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文中的语言像诗一样美; 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A、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 读文后,说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什么样的? 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出示背景资料: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当南方已经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

呼兰河传节选阅读答案

《呼兰河传(节选)》阅读答案 《呼兰河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呼兰河传 萧红 我家是荒凉的。 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 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祖父就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地就睡醒了,醒了一听,处处有鸟叫着,回想昨夜的风雨,可不知道今早花落了多少。” 是每念必讲的,这是我的约请。 祖父正在讲着诗,我家的老厨子就起来了。 他咳嗽着,听得出来,他担着水桶到井边去挑水去了。 井口离得我家的住房很远,他摇着井绳哗拉拉地响,日里是听不见的,可是在清晨,就听得分外地清明。 老厨子挑完了水,家里还没有人起来。 听得见老厨子刷锅的声音刷拉拉地响。老厨子刷完了锅,烧了一锅洗脸水了,家里还没有人起来。 我和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祖父说:

“起来吧。” “再念一首。” 祖父说: “再念一首可得起来了。” 于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纠缠不清地闹。等一开了门,到院子去。院子里边已经是万道金光了,大太阳晒在头上都滚热的了。太阳两丈高了。 祖父到鸡架那里去放鸡,我也跟在那里,祖父到鸭架那里去放鸭,我也跟在后边。 我跟着祖父,大黄狗在后边跟着我。我跳着,大黄狗摇着尾巴。 大黄狗的头像盆那么大,又胖又圆,我总想要当一匹小马来骑它。祖父说骑不得。 但是大黄狗是喜欢我的,我是爱大黄狗的。 鸡从架里出来了,鸭子从架里出来了,它们抖擞着毛,一出来就连跑带叫的,吵的声音很大。 祖父撒着通红的高粱粒在地上,又撒了金黄的谷粒子在地上。 于是鸡啄食的声音,咯咯地响成群了。 喂完了鸡,往天空一看,太阳已经三丈高了。 我和祖父回到屋里,摆上小桌,祖父吃一碗饭米汤,浇白糖;我则不吃,我要吃烧包米;祖父领着我,到后园去,趟着露水去到包米丛中为我擗一穗包米来。 擗来了包米,袜子、鞋,都湿了。 祖父让老厨子把包米给我烧上,等包米烧好了,我已经吃了两碗以上的饭米汤浇白糖了。包米拿来,我吃了一两个粒,就说不好吃,因为我已吃饱了。 于是我手里拿烧包米就到院子去喂大黄去了。 “大黄”就是大黄狗的名字。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祖父的园子》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2

2. 祖父的园子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7 内容。 【教学目标】 1. 会写 14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4. 感受萧红新鲜自然、率真稚拙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斑斓的生活;童年是一支歌,歌里有我们的喜怒和哀乐。童年是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林海音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么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的生活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念念不忘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2.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 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3. 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4. 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并尝试划分课文部分:记忆中的园子(1~3 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4 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15~16 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17~19 自然段)。三、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年的趣事。 1. 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她做了哪些趣事,认真体会。(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等。) 2. 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预设一: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这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读出作者的调皮劲儿? 预设二: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我”是怎样铲地的?哪里是在铲地呀,这简直就是帮倒忙。我好像是祖父的“影子”“小尾巴”,一老一少,一顶大草帽、一顶小草帽相映成趣。 预设三: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