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八与天宫对接

神八与天宫对接
神八与天宫对接

天宫一号是中国为下一步建造空间站而研制的空间实验站雏型,于2011年9月29日21

时16分发射升空。它的主要任务是作为空间交会对接目标,完成交会对接试验;保障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的工作和生活;并初步建立能够短期载人、长期无人独立可靠运行的空间试验平台。中国神舟八号飞船在2011年11月1日升空后,已在11月3日凌晨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第一次对接。组合飞行12天之后,2011年11月14日20时,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第二次交会对接成功。

天宫一号内部空间剖析图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它

是中国为下一步建造空间站而研制的空间

目标飞行器,实际上就是空间实验站的雏

型。天宫一号将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之后将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基本信息

全名:天宫一号(英文:Tiangong-1)

发射时间:2011年9月30日21时16分03秒[1]

运载火箭: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发射项目:发射两年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完成对接任务。

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天宫一号

在2010年的珠海航展上,被问及为何给

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命名为“天宫”时,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王菡表示,

人们把住得最舒服的地方叫做宫殿,而

将空间实验室命名为“天宫”,则是希望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生活的地方能与宫殿一样舒适。

[2]

天宫一号的名字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此外,“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因此,起以天宫一号为目标飞行器命名,应该会很好地得到国人的共鸣。

天宫一号模型亮相2009春晚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长约9米、最大

直径3.35米、重量约8.5吨,采用两

舱结构,分别是实验舱和资源舱。实

验舱本体分为前锥段、圆柱段和后锥

段;密封的前锥段和柱段为航天员短

期驻留提供了在轨生活工作空间,可

容纳3名航天员生活;后部非密封的

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设备;在前锥段

前部还装有空间交会对接设备。资源舱则包括发动机和电源装置等,外部安置太阳翼,用于提供轨道与姿态控制、电力能源供应、热控环控。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使用折叠式的5片太阳能电池板,这是中国中低轨道航天器最复杂的太阳翼设计。[3]

另外天宫一号中的航天员生活必需品和工作所需的材料、设备均由飞船运送,载人飞船停靠在实验室外边,作为应急救生飞船。如果天宫一号发生故障,可随时载航天员返回地面,航天员工作完成后,乘飞船返回。[4]

天宫一号将由长征2F火箭发射,轨道高度约400千米,轨道倾角约42~43度,属于低轨航天器。[3]

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是作为空间交会对接目标,完成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验证天地往返运输飞船的性能和功能;突破航天员中期驻留、飞行器长期在轨自主飞行、再生式生保和货运飞船补加等关键技术,保障航天员在轨短期驻留期间安全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初步建立能够短期载人、长期无人独立可靠运行的空间试验平台。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因此,以神七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5]

中国未来空间站构想图

中国载人航空航天发展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将是第二步的开篇之作。中国将在2010年至2 015年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将分别发射2艘无人飞船进行无人对接试验,发射5艘无人飞船进行载人对接试验和载人驻留试验。

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

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5]

历史上五次著名的交会对接

天宫一号是设立在太空的用于开展各类空间科学实验的实验室。而空间实验室的建设过程是先发射无人空间实验室,再用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的附加段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展工作。

对接技术

交会对接指两个航天器在太空轨道合并连接成一个整体,是实现太空装配、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等过程的先决条件,更是建立大型空间站的基础。[6]

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进行的是遥控交会对接,完全依靠地面指挥系统和飞船自身的技术实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以及神舟九号飞船交会对接过程将分四个阶段:远程导引段、近程导引段、最终逼近段和对接停靠段。

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飞船对接模拟图

远程导引段是在地面测控的支持下,神舟八号飞船经过若干次变轨机动,进入到神舟八号飞船上的敏感器能捕获目标飞行器的范围(一般为15~100千米)。

近程导引段是神舟八号飞船根据自身的微波和激光敏感器测得的与天宫一号的相对运动参数,自动引导到距天宫一号 0.5千米~1千米左右,由此开始与天宫一号最后接近和停靠。最终逼近是神舟八号飞船首先要捕获天宫一号的对接轴,当对接轴线不沿轨道飞行方向时,要求“神舟八号”飞船在轨道平面外进行绕飞机动,以进入对接走廊,此时两个航天器之间的距离约100米,相对速度约3~1米/秒。

对接停靠段是神舟八号飞船利用由摄像敏感器和接近敏感器组成的测量系统精确测量两个航天器的距离、相对速度和姿态,同时启动小发动机进行机动,使之沿对接走廊向目标最后逼近。在对接合拢前关闭发动机,以0.15~0.18米/秒的停靠速度与目标相撞,最后利用栓一锥或异体同构周边对接装置的抓手、缓冲器、传力机构和锁紧机构使两个航天器在结构上实现硬连接,完成信息传输总线、电源线和流体管线的连接。[7]

对接时间

中国神舟八号飞船在2011年11月1日升空后,将在11月3日凌晨与天宫一号进行第一次对接。组合飞行12天之后,11月14号,神八将撤离天宫一号,再次进行对接。

天宫一号在寿命、对接口等方面不同于其他空间站。首先,试验性空间站在轨寿命通常低于5年,而其他空间站可达5至10年,或者更长。其次,试验性空间站的规模较小,对接口也少,没有扩展能力。而其他空间站至少有2个对接口,能同时对接载人运输器、货物运输器或专用实验舱。三是试验性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次在轨时间较短,一般是几十天。而其他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次在轨时间大多为百天以上。

此外,两者的区别还体现在:试验性空间站上的燃料和消耗品原则上要一次带足,其他空间站则是用货运飞船定期进行多次补给;试验性空间站上的有效载荷设备很少更换,但其他空间站可多次更换和增加实验仪器;试验性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般不进行航天器的维修工作,只进行试验、训练等,而其他空间站上的航天员要经常进行维修工作。

天宫一号与国外试验性空间站在功能和用途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质量较小,约为8吨,而国外试验性空间站都为20吨级以上,因此称其为简易“空间实验室”更加合适。[7]

进入总装的天宫一号

运抵酒泉

执行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通过出厂评审,于2011年6月29日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任务实施前最后阶段的测试工作。[8]

2011年9月2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中国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执行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F运载火箭组合体已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顺利转运至发射区。天宫一号将于9月27日至30日择机发射。[9]

发射前准备阶段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瞄准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窗口前沿发射。[10]

2011年9月28日下午,天宫一号飞行任务将实施火箭推进剂加注,进入发射前准备状态[11]

成功发射

“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2011-09-29 21:16:00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点火发射升空。

2011-09-29 21:18:27 航区内的各测控站点陆续传来报告飞行正常报告。

2011-09-29 21:22:43 火箭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接近大气层边缘。整流罩分离,抛整流罩。2011-09-29 21:23:07 二级火箭主机关机。

2011-09-29 21:26:28 天宫一号与火箭成功分离。[12]

首次对接

2011年11月3日00:34 飞船从5公里停泊点向400米停泊点前进。

00:41 用于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经过第4圈和第13圈两次变轨,目前位于距地球343公里的近圆轨道上。

00:42 北京飞控中心预报:神舟八号飞船将于01时07分进入400米停泊点。

00:46 远距离导引段自神舟八号飞船入轨后开始,在地面测控通信系统的导引下,飞船经过5次变轨控制,于2日深夜飞抵天宫一号后下方约52公里处,转入自主控制飞行状态。00:48 神舟八号万里追赶天宫一号。天宫一号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发动机并不工作;而神舟八号则通过不断的变轨来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

01:01 飞船对接机构对接准备。

01:03 神舟八号对接环推出。

01:05 神舟八号对接准备完成。

01:05 飞船第30圈,天宫第541圈,进入马林迪站和天链01星跟踪弧段内,飞船进入40 0米停泊点。

01:06 地面对神舟八号对接机构的推出和准备情况进行确认后,飞船再次前进。

01:10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距离正不断缩短。相对导航状态正常。

01:10 空空通信正常。

01:11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相对距离目前为270米。

01:16 交会对接的接近段已经结束,即将进入平移靠拢段,飞船经过两天多的飞行,与天宫一号的距离只剩最后的140米。

01:19 激光雷达导航。

01:20 CCD导航。

01:20 神舟八号从140米停泊点开始前进,正沿直线缓缓接近天宫一号。

01:21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倒飞状态,神舟八号是正飞。

01:21 飞船正在接近30米停泊点。

01:22 飞船激光雷达切近场合作目标。

01:23 飞船自主进入30米停泊点,稍做停泊。

01:27 飞船转最后靠拢。

01:29 对接环接触。

01:29 神舟八号对接机构上的5个环失衡传感器实时下传的数据表明,两个航天器已经成功接触。

01:29 飞船尾部4台发动机随即点火,给飞船提供一个对接推力。

01:29 对接机构捕获。

01:29 飞船对接机构上的3把捕获锁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上的3个卡板器咬合。

01:30 完成捕获。飞船发动机旋即关机。

01:30 两个航天器完成柔性连接,连接后仍能相互移动。

01:30 飞船对接机构的机械缓冲系统完成缓冲和校正,在缓冲过程中,储存和消耗能量,校正对接换姿态,使其处于水平位置。

01:30 对接锁锁紧开始。

01:30 神舟八号对接机构的对接换环收回,拉近两航天器,两对接机构前端框面互相贴合01:34 对接机构端面密封完成。

01:35 两航天器完成刚性连接。

01:35 飞船和天宫一号对接机构上各分布12个对接锁,每个锁由能活动的主动钩和固定的被动钩组成。

01:36 对接机构锁紧完成。

01:37 组合体启控。

01:38 组合体消除姿态偏差。

01:41 组合体消除偏完成。

01:42 北京飞控中心宣布:对接机构锁紧,天宫一号启控,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完成。

神八

神八”诱变育种猜想 时间:2011年11月02日 08时31分来源: 作者: 上海世博会上小朋友在太空家园馆太空育种厅内观看太空“花”开。背景为太空育种培育出来的“鲜花”。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太空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地面模拟空间环境装置,通过空间环境对植物发生诱变作用,致使种子产生变异,再通过严格的地面选育过程,获得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今年,中国航天育种正迎来一个高潮。随着天宫一号升空,神舟八号携带的育种诱变装置将与其交会对接,由此开启我国空间诱变育种实验平台建设的序幕。 11月1日黎明,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八号飞船顺利升空。“神八”此次对接的,是我国首个太空育种平台——天宫一号。 农作物种子,作为我国探索太空的神秘访客之一,均出现在历次神舟系列飞船的搭载任务中。

在传统育种遗传资源尚显不足且育种方法相对单一的情况下,航天育种已然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 航天育种的诱变机理是什么?地面模拟因何无法取代?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在哪些方面无法企及?迄今为止,科学家对空间诱变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神八”发射升空后,将搭载诱变装置对接天宫一号,验证科学家们的种种猜想。 空间诱变玄机几重 一种杨树树种经搭载诱变,返回后又经地面培育,显现出优良的抗盐碱性能。由此科学家们猜想,其诱变机理有可能是太空环境对该树种的细胞膜蛋白通道产生了影响,致其不再吸收钠离子。 这是空间诱变育种的一个典型例子——“意外”获得某种需要的性状,也不排除相反性状的出现。然而令科学家感到困惑的是,无论结果好与坏,这种诱变机理依然充满神秘。 以往,通过航天器搭载升空的作物种子,经地面培育后,会显现出不同的性状:有的变大,有的变小,有的甚至变化为“零”。 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育种专家庞欣博士看来,“诱变率一般为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其中有益的基因变异仅为千分之三左右”。 在空间诱变机理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专家认为,空间环境可引起生物基因组DNA碱基变异,造成DNA 断裂和重组,因此诱发变异。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1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上,中俄航天搭载项目中方首席科学家刘敏则强调,导致种子诱变的原因可能与植物基因组中的转座子有关。转座子是一种可移动的遗传因子。 “空间环境中什么因素可激活转座子,哪些部位的转座子易被激活,这些问题还有待探索。”刘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虽然空间诱变存在诸多未解之谜,但其在育种方面的独特优势仍无法被取代。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118个传感器、5个操纵器、上千个齿轮轴承、18个电机和电磁拖动机构、数以万计的零件和紧固件呈如今记者眼前的两台银灰色圆柱状的周密复杂仪器,算是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一模一样的试验鉴定件。 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即将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之际,新华社记者来到对接机构的研制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探访这两个航天器怎么进行太空之吻? 对接结构在地面已进行1101次试验 在太空将两个航天器对接起来形成一具组合航天器的对接技术,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世界载人航天领域使用的对接机构有两大类:一类是美国航天飞机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另一类是俄罗斯和欧空局atv飞船上的锥-杆式对接机构。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对接机构采纳了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对接机构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安装在周边,中间留了直径800毫米的人孔通道,宇航员和物资算是从那个通道运送。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交会对接大型地面试验系统原负责人陶建中介绍说。 陶建中说,对接机构在我国是一项全新技术,许多咨询题基本上往常从未遇到的,其中最要紧的技术难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怎么保证两个飞翔器相撞时别撞坏、别弹开,软硬适度;二是怎么保证不少相互矛盾的动作(如推-拉、合-分等)组合在一起具有高可靠度;三是许多复杂的产品要协调安装于周边,中间留出人孔通道,怎么实现系统集成;四是怎么在地面充分试验、模拟天上微重力事情下的对接分离过程。 上天之前,差不多在地面上进行1101次对接试验、647次分离试验。 对接分为8个步骤约需十分钟时刻 两个航天器在太空的交会和对接是两个别同过程。 陶建中介绍,当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速度到达同一具地方顺利交会,两个飞翔器的速度、位置、姿态、偏差等11个参数满脚对接的初始条件后,飞翔器就将停止操纵,让它们依照惯性进行碰撞,整个对接过程一共大约需要十分钟时刻。 对接过程分为8个步骤: 第一步是相撞。在惯性作用下,8吨重的神舟八号与8.6吨重的天宫一号以每秒0.2米左右的速度进行相撞,当神舟八号上的主动对接机构碰撞上天宫一号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对接过程正式开始。 第二步是捕获。当神舟八号主动对接机构上的对接环,接到失衡传感器发出对接指令信号后,6根滚珠丝杆就会向外推出200多毫米,对接环上安装的3对捕获锁,撞到天宫一号被动对接机构相对应的卡板器,就会被牢牢卡住。 第三步是缓冲。神舟八号对接环受到撞击后,将会经过一套传动机构,联向对接机构上的摩擦自动器和电磁阻尼器,分别汲取纵向和横向的撞击能量,进行缓冲。碰撞、捕获、缓冲三个步骤共需要大约60秒时刻。 第四步是校正。当神舟八号成功捕获天宫一号并实施缓冲后,神舟八号对接环的6根滚珠丝杆往外推至300毫米,并且对两个航天器的姿态、位置和偏差等进行强行校准,校准时刻约需80秒。 第五步是拉近。校准后,神舟八号对接环的6根滚珠丝杆徐徐收缩,将两个飞翔器拉近,这一过程约需240秒。 第七步是密封。两个飞翔器拉紧后,对接机构上的驱动电机将带动钢丝绳系统,将两个连接器面上的密封圈压缩,保持密封。

神八天宫对接训练

神八天宫对接科技创新给力 ◇背景材料 【热点一】神八天宫成功发射开创航天新纪元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人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顺利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热点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铺就科技创新大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2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领导人出席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他们颁奖。 中国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热点三】科技投入给力创新成果丰硕 2011年1月14日,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十一五”期间,科技事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神舟系列飞船捷报频传,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开发成功,载人潜水器海上试验顺利完成,高速铁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集成电路装备、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重大技术取得突破。同时,我国科学家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中国实验快堆、铁基超导、量子通信等基础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我国科技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显著增强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热点---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热点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 事件回顾: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07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随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在北京飞控中心宣布,“神舟八号”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升空后的神舟八号在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9月29日升空的天宫一号完成第一次对接。组合飞行12天之后,2011年11月14日20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这次对接进一步考核检验了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的功能与性能,获取了相关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2011年11月18日9时32分,“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这标志着“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 国际评价: 据德国《世界报》11月19日报道,在中国“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成功对接并顺利返回后,与中国首次合作的德国宇航中心(DLR)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中国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3日凌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奥斯曼女士等国际人士、一些外国专家和媒体纷纷对此给予积极评价。 丹麦第谷布拉赫天文馆天体物理学家迈克尔·林登-沃恩勒对新华社记者说:“我看了电视直播。我觉得中国非常了不起。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的成功交会对接具有开创性意义,标志着中国迈向空间站时代,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向月球和火星迈进。” …… 事件分析: (一)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事件之所以为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现在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或经济了,科学技术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掌握核心科技,量产航天飞船“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后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而且拥有了建设简易空间实验室,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神舟八号”已达到“天地往返运输器技术”状态,可为建造空间站提供天地往返运输工具,此后飞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新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 2012年6月18日14时,经历了40多个小时的太空生活,“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迎来了相拥天宫的一刻。“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了自动交会对接。 2012年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这一成绩让世界瞩目,这一成绩让国人为之沸腾。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航天科技,培养了大量航天科技人才,不断掌握先进的航天科技技术,让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钱学森、赵九章也在1958年1月成立了“五八一小组”。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自此,新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发人造卫星的历程。多年的辛苦努力,航天科学家夜以继日的付出终于取得了回报。 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其后,新中国又依次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1971年),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1975年),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1984年),“风云一号”试验性气象卫星(1988年)…… 与此同时,中国载人航天科技也不断发展,不断成熟。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这是新中国首次载人飞行。 2008年09月25日,“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又称太空行走)。 2011年11月01日,“神舟八号”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我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再到2012年,“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完成了对接。 这些成就,无一不说明了新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无一不验证了新中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巨大投入以及航天科技人才的辛苦付出。这些付出,现在已经得到了回报;这些努力,现在正在取得着回报。 此时的新中国的航天科技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此时的中国航天科技正在不断发展,相信它会绽放出更大的光华。

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

抚宁县第一中学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导师:谢立亮 小组成员:李允天祖述豪王心雨 张慧欣张竹苒呼冠彤 赵喜超马志向张琳琳 二零一二年一月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军事变革,空军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而太空战的思想又更进一步推动各国发展航天技术。航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各个国家都不愿在某一个方面落后于他国,更何况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军事科技呢!美国在搞航天技术,俄罗斯在搞航天技术,日本、印度也在搞航天技术......当然中国也在搞,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也想搞,只不过没有能力搞罢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谁要是在这场航天竞技比赛中输了,那么就可能在未来的战争中被打。 理所当然,中国也不愿输掉这场比赛。 中国在积极发展航天技术,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应该是国人为之骄傲的。但是,与俄罗斯、美国等航天大国比起来,我们还相差甚远,所以发展航天技术是我们必走之路。那么,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对我国军事影响又是如何呢?对,我们研究性课题小组进行深入了调查。

神八与天宫一号的对接 “神舟八号”飞船为改进型载人飞船,它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发射升空后将与正在轨稳定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交会对接,实施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全长58。3米,起飞质量497吨,运载能力为8130公斤,其在“长征二号F”火箭基础上进行多项改进,具有运载能力更高、入轨精度更高、可靠性更高等特点。 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后的两天内,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两个重达8吨的“庞然大物”在距离地球350公里外的太空中实现完美对接。预计交会对接的时间是2日深夜至3日凌晨,届时飞船和天宫一号正飞行在我国甘肃、陕西上空。第一次成功交会对接后,由“天宫”和“神八”组成的“小家庭”将飞行12天左右,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 先是对接机构解锁,两个飞行器分离,神舟八号飞船撤离至距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140米处停泊,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再次构成组合体。 组合体继续飞行两天后,它们将不得不面临“分手”,两个飞行器再次分离,神舟八号飞船撤离至距天宫一号5公里外的安全距离,交会对接试验结束。 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中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它的规模不会超过现有的“和平号”或国际空间站。 基本型空间站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一架货运飞船、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其他舱,总重量在100吨以下。其中的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具备了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有资格发射核心舱。为此,我国在海南文昌新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同时,我国还在天津新建总装场。 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对我国军事的影响 一.航天技术与战略威慑力. 进入21世纪,虽然说世界的大环境是和平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会一直和平,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应该成为一种国防常识。想要世界和平,就必须阻止战争的发生,阻止战争发生,让国家处于战争门外,那么,首先就要有

神舟九号于天宫一号的对接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白瑞雪、田兆运、赵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4日实现新突破,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这一操作是由在地面进行了1500多次模拟训练的43岁航天员刘旺实施的。12时38分,他开始手动控制飞船的姿态、速度和方向,使神舟九号从140米外向天宫一号缓缓接近。 对接是在阳照区进行的。北京飞控中心的实时画面中,神舟九号散发着金属色光芒,以倒飞姿态靠拢天宫。 在距地球343千米处实施这个类似“倒车入库”的动作,相当于“太空穿针”,要求航天员具备极好的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性和心理稳定性。 记者从回传到北京飞控中心的视频上看到,返回舱中间座椅上的刘旺握住分别位于身体两侧的平移和姿态手柄,包裹在白色手套里的指头上下左右灵活拨动,从容而自信地操纵神舟九号缓缓靠近天宫一号。景海鹏、刘洋全神贯注监视面前的仪表参数和对接靶标。 12时48分,对接机构成功接触。12时55分,一个多小时前刚刚分开的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再次形成组合体,中国首次手控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成功。 至此,在美国、俄罗斯成功进行空间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之后,中国完整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以不同对接方式向在轨航天器进行人员输送和物资补给的能力。

作为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2011年11月与神舟八号的第一次对接,突破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神舟九号升空40多个小时后与天宫一号首次对接,再次验证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是交会对接的两种手段,互为备份,缺一不可。”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年以来,先后完整掌握了天地往返、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三大基本技术,拥有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3位航天员手拉手高举过头顶,向地面致意。他们将再次进入天宫一号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根据计划,4天后的飞船撤离同样以航天员手控方式进行。到29日返回时,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完成神舟九号飞行使命的同时,还将创造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飞行时间最长的纪录。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自我鉴定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对接_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对接_神舟八号天宫一 号对接过程详解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118个传感器、5个控制器、上千个齿轮轴承、18个电机和电磁拖动机构、数以万计的零件和紧固件……呈现在记者眼前的两台银灰色圆柱状的精密复杂仪器,就是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一模一样的试验鉴定件。 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即将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之际,新华社记者来到对接机构的研制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探访这两个航天器如何进行“太空之吻”? 对接结构在地面已进行1101次试验 在太空将两个航天器对接起来形成一个“组合航天器”的对接技术,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世界载人航天领域使用的对接机构有两大类:一类是美国航天飞机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另一类是俄罗斯和欧空局ATV飞船上的“锥-杆”式对接机构。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对接机构采用了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对接机构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安装在周边,中间留了直径800毫米的人孔通道,宇航员和货物就是从这个通道运送。”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交会对接大型地面试验系统原负责人陶建中介绍说。 陶建中说,对接机构在我国是一项全新技术,许多问题都是以前从未遇到的,其中最主要的技术难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如何保证两个飞行

器相撞时“不撞坏、不弹开”,软硬适度;二是如何保证很多相互矛盾的动作(如推-拉、合-分等)组合在一起具有高可靠度;三是许多复杂的产品要协调安装于周边,中间留出人孔通道,如何实现系统集成;四是如何在地面充分试验、模拟天上微重力情况下的对接分离过程。 对接分为8个步骤约需十分钟时间 两个航天器在太空的交会和对接是两个不同过程。 陶建中介绍,当“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同一时刻以同样的速度到达同一个地点顺利交会,两个飞行器的速度、位置、姿态、偏差等11个参数满足对接的初始条件后,飞行器就将停止控制,让它们根据惯性进行碰撞,整个对接过程一共大约需要十分钟时间。 对接过程分为8个步骤: 第一步是“相撞”。在惯性作用下,8吨重的“神舟八号”与8.6吨重的“天宫一号”以每秒0.2米左右的速度进行相撞,当“神舟八号”上的主动对接机构碰撞上“天宫一号”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对接过程正式开始。 第二步是“捕获”。当“神舟八号”主动对接机构上的对接环,接到失衡传感器发出对接指令信号后,6根滚珠丝杆就会向外推出200多毫米,对接环上安装的3对捕获锁,撞到“天宫一号”被动对接机构相对应的卡板器,就会被牢牢卡住。 第三步是“缓冲”。“神舟八号”对接环受到撞击后,将会通过一套传动机构,联向对接机构上的摩擦自动器和电磁阻尼器,分别吸收纵向

神州八号对接过程

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经过捕获、缓冲、拉回、锁紧4个步骤,“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器3日凌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深秋,北京的夜晚中泛着些许凉意,城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两个大厅里,往来忙碌的人们正紧张地张罗着一场浪漫的约会。 这场约会已令中国人期待已久,这便是即将上演的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的交会对接。 于11月1日进入太空的神舟八号飞船,此刻正不断调整步伐,他知道,等待已久的天宫一号正期待这次在太空的“美丽之约”。 11月2日23时08分,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至智利圣地亚哥测控弧段内。 “神舟八号远距离导引正常完成,相对导航建立,转入自主控制” 随着调度自主控制口令的发出,此时,两个大厅前方大屏幕上,从左至右分为三个区域。中间最大的区域,是两个飞行器交会对接过程的实时模拟三维动画。在左下角,显示着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控计划。右侧区域则是一副巨大的世界地图,显示两个飞行器的当前位置、飞行轨迹,以及地基、海基、空基测控站测控范围等信息。 百台电脑高速运转,接收、处理海量数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瞬间得出结论:神舟八号飞船已正常启动自主控制允许指令,顺利转入寻的段,开始自主控制。 大屏幕上,天宫一号、神八飞船一前一后,像两个如约而来的恋人,开始寻找心上人所在的位置。 “飞船转5公里保持!”3日凌晨0时03分,飞船经过4次自主变轨控制,抵达距天宫一号约5公里的对接入口点。这时,飞船暂时停住“脚步”,等待地面对两航天器相对导航计算结果进行确认。 不久,洪亮的调度声依次在大厅响起,大屏幕上,神舟八号缓缓向天宫靠近,红色的飞行轨迹像月老手中绵长的红线牵引着他们。 “对接环推出开始” “飞船转140米接近” “飞船对接准备完成” 距离在一点点地拉近,等待已久的时刻缓缓来临。大屏幕上,神舟八号飞船对接机构缓缓推出。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范文最新推荐------------------------------------------------------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118个传感器、5个控制器、上千个齿轮轴承、18个电机和电磁拖动机构、数以万计的零件和紧固件……呈现在记者眼前的两台银灰色圆柱状的精密复杂仪器,就是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一模一样的试验鉴定件。 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即将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之际,新华社记者来到对接机构的研制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探访这两个航天器如何进行“太空之吻”? 对接结构在地面已进行1101次试验 在太空将两个航天器对接起来形成一个“组合航天器”的对接技术,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世界载人航天领域使用的对接机构有两大类:一类是美国航天飞机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另一类是俄罗斯和欧空局ATV飞船上的“锥-杆”式对接机构。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对接机构采用了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对接机构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安装在周边,中间留了直径800毫米的人孔通道,宇航员和货物就是从这个通道运送。”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交会对接大型地面试验系统原负责人陶建中介绍说。 1 / 14

陶建中说,对接机构在我国是一项全新技术,许多问题都是以前从未遇到的,其中最主要的技术难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如何保证两个飞行器相撞时“不撞坏、不弹开”,软硬适度;二是如何保证很多相互矛盾的动作(如推-拉、合-分等)组合在一起具有高可靠度;三是许多复杂的产品要协调安装于周边,中间留出人孔通道,如何实现系统集成;四是如何在地面充分试验、模拟天上微重力情况下的对接分离过程。 对接分为8个步骤约需十分钟时间 两个航天器在太空的交会和对接是两个不同过程。 陶建中介绍,当“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同一时刻以同样的速度到达同一个地点顺利交会,两个飞行器的速度、位置、姿态、偏差等11个参数满足对接的初始条件后,飞行器就将停止控制,让它们根据惯性进行碰撞,整个对接过程一共大约需要十分钟时间。 对接过程分为8个步骤: 第一步是“相撞”。在惯性作用下,8吨重的“神舟八号”与8.6吨重的“天宫一号”以每秒0.2米左右的速度进行相撞,当“神舟八号”上的主动对接机构碰撞上“天宫一号”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对接过程正式开始。 第二步是“捕获”。当“神舟八号”主动对接机构上的对接环,接到失衡传感器发出对接指令信号后,6根滚珠丝杆就会向外推出200多毫米,对接环上安装的3对捕获锁,撞到“天宫一号”被动对接机构相对应的卡板器,就会被牢牢卡住。

《“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阅读答案

《“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阅读答案 “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 ①“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实现了交会对接。11月17日,“神八”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 ②“神八”的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拥有建设简易空间实验室,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是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是突破和掌握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的关键之战,是继突破载人飞船天地往返和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后,我国组织实施的又一重大科技实践活动。“天宫一号”的学名叫“目标飞行器”,因为,其后发射的几艘神舟飞船将与它进行对接,完善航空器交会对接技术。用专业人士的话说,“天宫一号”既是一个空间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又是一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中国准备利用这个平台,进行空间实验室的有关技术试验。 ③“神八”将和此后的“神舟九号”、“十号”一起组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中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使之成为能容纳三名宇航员工作和生活的空间站雏形。它的规模不会超过现有的“和平号”国际空间站。 ④“神八”也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基本型空间站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一架货运飞船、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其他舱,总重量在100吨以下。其中的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具备了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有资格发射核心舱。为此,我国在海南文昌新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同时,我国还在天津新建总装场。 ⑤未来基本型空间站的建设,将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可以在地球轨道上长期滞留工作的空间站,对于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有着重要意义。 18.结合第②段画线句给“天宫一号”下定义。(不超过30字)(3分) 1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神舟八号”虽然是无人飞行,但这次“神八”有形体假人随之上天,相关科学实验数据为明年即将和“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的载人飞船提供佐证。 【材料二】“神舟八号”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飞船轨道舱前端安装自动式对接机构,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与分离功能。”神舟八号”将基本成为我国的标准型空间渡船,未来实现批量生产。 (1)“神舟八号”成功发射的重要成果有_ 。(3分) (2)“神舟八号”未来实现批量生产的原因是_ 。(2分) 参考答案: 18.天宫一号是能够进行空间有关技术试验的供空间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神八对接成功

天宫一号神八对接成功 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3日凌晨“大婚”亲吻! 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太空交会对接完美进行。 随着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3日凌晨在茫茫太空紧紧“相拥”,中国航天人成功叩开通向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中国叩开空间站时代大门 0时16分,1日5时58分07秒发射的神八飞船飞抵对接入口点,与32天又8小时前升空的天宫一号同处于一条直线上,二者相距5公里。 发生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这历史性一幕,实时显示在北京飞控中心指控大厅的屏幕上:400米,140米,30米……1时35分58秒,神舟八号追上以7.8公里/秒高速飞行的天宫一号,两个飞行器开始携手遨游太空。它们的太空“双人舞”将绕地球飞行12天。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 从“牵手”到“相拥”,交会对接历时7分12秒。它标志着继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后,中国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随后宣布:天宫一号、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相约太空,入轨后距天宫一号1万公里左右的神舟八号,跨越了近130万公里追逐历程。 身兼飞船和空间实验室两个系统总设计师的张柏楠把此次相会比作“万里穿针”。他说,神舟八号先后跨过了瞄准、追赶、精控、防撞四道难关。 “让两个8吨多的庞然大物,对接机构挨近时误差在18厘米之内,姿态小于5度,就像飞船拿着一根线,穿到天宫握的那根绣花针的针眼里去。”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迄今为止经受的最为复杂的考验。”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在全世界所进行的300余次交会对接中,出现故障17次,“但成功突破这一技术,空间站建设就指日可待。” 2012年底前,中国还将进行至少有一次为载人飞行的神舟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试验。据新华社 迎亲 交会对接八步走 真的步步惊心 据介绍,两个航天器在太空的交会和对接是两个不同过程。“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同一时刻以同样的速度到达同一个地点顺利交会时,两个飞行器的速度、位置、姿态、偏差等11个参数满足对接的初始条件后,飞行器就将停止控制,让它们根据惯性进行碰撞,整个对接过程一共大约需要十分钟时间。 第1步“相撞” 在惯性作用下,8吨重的“神舟八号”与8.6吨重的“天宫一号”以每秒0.2米左右的速度进行相撞,当“神舟八号”上的主动对接机构碰撞上“天宫一号”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对接过程正式开始。 第2步“捕获” 当“神舟八号”主动对接机构上的对接环接到失衡传感器发出的对 接指令信号后,6根滚珠丝杆就会向外推出200多毫米,对接环上安装的3对捕获锁,撞到“天宫一号”被动对接机构相对应的卡板器,就会被牢牢卡住。 第3步“缓冲” “神舟八号”对接环受到撞击后,将会通过一套传动机构,联向对接机构上的摩擦自动器

天宫一号与神八

11 月17 日,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刚刚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完成;神八在 太空巡游17 天,与天宫一号进行两次空间交会对接。 北京时间11 月17日19时30分左右,中国“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11月14日19时左右,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开始第二次交会对接。20时左右,第二次对接成功。第二次对接则安排在日照区进行,难度更大。 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是空间目标飞行器,主要任务是完成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它分为实验舱和 资源舱两个舱,重达8吨,使用寿命两年。 飞行器结构:装备有实验舱和资源舱 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两部分组成,实验舱是密封舱,用于航天员在轨生活和工作。资源舱为非密封环境,为飞行器提供轨道维持能力和电力供应。[详细] 飞行任务:与3艘神舟飞船进行对接试验 将分别在2011年下半年、2012年完成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的交会对接试验。2011年首次对接试验的神舟八号将是无人飞船,神舟十号则确定为有人飞船。[详细] 航天目的:为中国建立空间站系统积累经验 天宫一号要求具备进行交会对接试验、提供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空间、开展空间科学技术试验等能力,并为空间站建设积累经验。[详细] 无人飞船:神舟八号 神舟八号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也是神舟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神八将采用“长征二号”F/G 火箭来 发射。 发射目的:与天宫一号完成对接 将与天宫一号完成两次对接任务,并返回地球,属于航天发射第二步第二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建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第三步建设空间站做准备。[详细] 技术特点:安全舒适 平移功能是亮点

2021年【神舟八号“天宫一号”观后心得体会】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对接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观后心得体会】天宫一号与神舟 十号对接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观后心得体会 xx年9月29日和xx年11月1日注定是一个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激动的天,9月29日当天21时16分3秒,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全部过程。xx年11月1日,我神舟八号顺利发射升空。作为一名中国人,看到中国在载人 ___事业技术上的发展,我由衷地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奔向太空,这是中国迈出意义非凡的一大步,同时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实现了全面载人 ___飞行能力。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但并不时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它只是一个雏形——一个重8T多的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天宫一号”设计寿命期为两年,在这两年内,我国将会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使命的交会对接。掌握空间交会对接的技术,为建造空间实验室积累经验,为建造中国的空间站打牢基础。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也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

“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为中国构建太空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国际太空站的历程。 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也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了国际空间站的新构想; 1993年,经过将近十余年的探索和无数次重新设计,终于开始着手建设太空站; 1994年,准备阶段开始,在此期间, ___飞机与“和平”号太空航进行了9次对接; 1998年,国际空间站的第一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成功; xx年,命运号实验舱与团结号节点舱对接,探索号气闸舱 ___完成; xx年,哥伦布号实验舱 ___完成,开始 ___希望号实验舱; xx年, ___宁静号节点舱。 从国际太空站的艰辛历程可以看出,“天宫一号”只是中国向太空迈出的一小步,但是这绝对是意义巨大的一步。 中国载人 ___是深谋远虑的,每一步都经过无数次计算和测试,确保万无一失。目前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

神十一与天宫二号对接成功

神十一与天宫二号对接成功 神十一与天宫二号对接成功景海鹏、陈冬飘进“天宫” The Shenzhou-11 spacecraft blasted off from northern China on Monday, and docked with Tiangong 2 at 03:24 Beijing time (19:24 GMT Tuesday). 本周一,神舟十一号飞船从中国北方点火升空,于北京时间周三凌晨3点24分(中央时区周二19点24分)和天宫二号成功实现对接。 Jing Haipeng and Chen Dong will be spending the next 30 days in space conducting experiments. 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将在天宫二号内度过接下来的30天,并着手进行一系列实验。 It marks the longest space mission by Chinese astronauts. 这是中国航天员进行过的历时最长的空间任务。 The docking took place 393km (244 miles) above Earth and the remotely controlled procedure lasted about two hours, according to state media. 据中国媒体报道,此次对接发生在距离地面393公里(约合244英里)高的轨道上,远程控制对接过程持续了大约2个小时。

State television on Wednesday morning carried live video of the docking and arrival of the astronauts, or "taikonauts", which saw them floating through a narrow 1m-long, 80cm-wide passageway into the lab. 周三早间,中央电视台对神十一和天宫二号的对接、以及航天员“进宫”的过程进行了直播,视频显示航天员们飘过了一条1米长、80公分宽的通道进入了天宫二号内。 The pair "extended greetings to all the people of the nation," while onboard the laboratory, according to the Xinhua news agency. 据新华社报道,在成功进入天宫二号实验室之后,景海鹏和陈冬“向全国人民问好”。 While onboard, the astronauts will spend time on experiments, from cultivating plants such as rice and cress, to giving themselves ultrasounds to scan their bodies’ per formance. 在天宫二号实验室里的这段时间里,两名航天员将会做一些实验,例如栽培水稻和水芹菜等植物,还会对自己进行超声波扫描来检查身体状况。 "Rice is the staple food of Chinese people so we hope to plant it in space in the future," Zheng Huiqiong, an expert from the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Ecology under the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told media outlet the Global Times. 上海生物科学研究所下属植物生理学与生态学研究所专家郑慧琼(音)告诉《环球时报》说道:“稻米是中国人的主食,因此我们希望将来能够在太空中种植水稻。” China is the third country,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to carry out its own crewed missions. The Shenzhou-11 is its sixth. 紧跟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进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神舟十一号飞船是中国第六艘载人航天飞船。 It plans to create its own permanent space station by 2022 following its exclus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t will expand Tiangong 2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by sending up additional modules. 在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外之后,中国计划到2022年建立自己的永久空间站。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将通过发送其他的飞船舱体来扩建天宫二号。 China has poured significant funding and efforts into its space programme, and plans to launch at least 20 space missions this year. 中国在其太空计划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努力,并且计划今年至少进行20项太空任务。

神八与天宫对接

天宫一号是中国为下一步建造空间站而研制的空间实验站雏型,于2011年9月29日21 时16分发射升空。它的主要任务是作为空间交会对接目标,完成交会对接试验;保障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的工作和生活;并初步建立能够短期载人、长期无人独立可靠运行的空间试验平台。中国神舟八号飞船在2011年11月1日升空后,已在11月3日凌晨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第一次对接。组合飞行12天之后,2011年11月14日20时,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第二次交会对接成功。 天宫一号内部空间剖析图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它 是中国为下一步建造空间站而研制的空间 目标飞行器,实际上就是空间实验站的雏 型。天宫一号将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之后将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基本信息 全名:天宫一号(英文:Tiangong-1) 发射时间:2011年9月30日21时16分03秒[1] 运载火箭: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发射项目:发射两年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完成对接任务。 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天宫一号 在2010年的珠海航展上,被问及为何给 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命名为“天宫”时,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王菡表示, 人们把住得最舒服的地方叫做宫殿,而 将空间实验室命名为“天宫”,则是希望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生活的地方能与宫殿一样舒适。 [2] 天宫一号的名字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此外,“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因此,起以天宫一号为目标飞行器命名,应该会很好地得到国人的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