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本

(完整word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本
(完整word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本

学生实验

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当我们通过认真训练,逐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就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化学。

实验目的

1.复习初中学过的部分仪器的使用方法。

2.进一步练习初中学过的部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漏斗、蒸发皿、玻璃棒、量筒、酒精灯、集气瓶、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玻璃片、药匙、滤纸、托盘天平、研钵。

KClO3、CuSO4·5H2O、NaOH饱和溶液。

火柴、木条、剪刀。

实验步骤

一.制取氧化铜

1.称取 5g CuSO4· 5H2O,在研钵中研细后倒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30 mL 蒸馏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观察溶液的颜色。

2.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饱和溶液并搅拌,直到不再产生沉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滤纸和漏斗做一个过滤器,过滤并分离烧杯内的液体及沉淀(图1)。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沉淀2次~3次。观察滤液及沉淀的颜色。

4.把滤纸上的沉淀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图2),搅拌,直到全部变为黑色固体,停止加热。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把蒸发皿中的固体转移到研钵中,研细,留下备用。

二.制取氧气

1.如图3所示装配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称取 l.2 g KClO3,与前面制取的CuO粉末(这里作为通常使用的催化剂 Mno2的代用品)混合均匀后装入大试管中,用带有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塞紧管口。

3.加热,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氧气。

4.先撤出导气管,再停止加热(为什么?)。

5.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检验收集的氧气。

问题和讨论

1.过滤和蒸发都是重要的基本操作,在操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通过探索CuO也能作为KClO3分解制取氧气反应的催化剂的实验,你能得到什么启迪?

实验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二)

在化学发展成为一门重要学科的过程中,由定性到定量是一个质的飞跃。滴定管和容量瓶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两种计量仪器。练习滴定管和容量瓶的使用,对定量研究化学有很大的好处。

实验目的

练习滴定管和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实验用品

滴定管、容量瓶、烧杯、锥形瓶、胶头滴管、玻璃棒、铁架台、滴定管夹。

实验步骤

一.滴定管的使用

滴定管是内径均匀、带有刻度的细长玻璃管,下部有用于控制液体流量的玻璃活塞(或由橡皮管、玻璃球组成的阀)。滴定管主要用于精确地放出一定体积的溶液。常用滴定管的规格有 25 mL和 50 mL的,可估读到 0.01 mL。

滴定管分酸式滴定管(图4a)和碱式滴定管(图4b)两种。本实验主要练习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酸式滴定管用来盛装酸性溶液,不能盛装碱性溶液。

滴定管在使用前,首先要检查活塞是否漏水。只有不漏水的滴定管才能使用。

操作练习:

1.取一支洁净的滴定管,将滴定管固定在滴定管夹上,观察滴定管的结构。用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图5),并轻轻地反复转动活塞。

2.从滴定管夹上取下滴定管,从滴定管上口倒入少量所要盛装的溶

液(这里可用水代替),并使滴定管缓慢倾斜转动,使水润湿全部滴定管内壁。用左手控制活塞,将水从滴定管下部放出。再用水润洗滴定管一次。

3.向滴定管中注入水至“0”刻度以上 2 cm~3 cm处,将滴定管垂直夹持在滴定管夹上。如果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应快速放液,以赶走气泡。调整液面到“0”刻度或“0”刻度以下(为什么?)。

4.读取滴定管内液体的体积数,并记录在实验册中。读取滴定管内液体的体积数的方法与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数的方法相似(图6)。使眼睛与液面保持平行,读取与液面凹面相切处的数据。

5.用滴定管向烧瓶中滴液,测出25滴水的体积,并将读数记录在实验册中。

6.用滴定管准确量取 10.00 mL水。注意当放出的水的体积接近 10.00 mL 时,应逐滴滴入,以防量取的水过量。

二.容量瓶的使用

容量瓶是细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图7),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浓度准确的溶液。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和容积,表示在所指温度下,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体积相等。常用的容量瓶有 100 mL、250 mL、1000 mL等多种。

容量瓶瓶塞须用结实的细绳系在瓶颈上,以防止损坏或丢失。

容量瓶在使用前,首先要检查是否完好,瓶口处是否漏水。检查方法如下:

往瓶内加入一定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图8)。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

在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如果是固体试剂,应将称好的试剂先放在烧杯里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如果是液体试剂,应将所需体积的液体先移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稀释后,再转移到

容量瓶里。应特别注意在溶解或稀释时有明显的热量变化,就必须待溶液的温度恢复到室温后才能向容量瓶中转移。

容量瓶使用完毕,应洗净、晾干(玻璃磨砂瓶塞应在瓶塞与瓶口处垫张纸条,以免瓶塞与瓶口粘连)。

操作练习:

1.向烧杯中注入10 mL溶液(这里可用水代替),然后将烧杯中的水转移到容量瓶中(图9)。用少量水洗涤烧杯2次~3次,把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向容量瓶中缓慢地注入水到刻度线以下 1cm~2 cm处,改用滴管滴加水到刻度(小心操作,切勿超过刻度)。

2.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用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反复倒转,使溶液混合均匀(图10)。

问题和讨论

1.在读取滴定管内液体的体积数时,俯视、仰视和平视得到的数据有什么差异?

这种差异与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数时的差异有什么差别?

2.在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为什么必须要等溶液的温度恢复到室温后再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3.为什么滴定管要先用试剂润洗2遍,而容量瓶却不能先用试剂润洗?

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碱金属及其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氯化钠对人体是必不可少的,等等。可以利用焰色反应来测定碱金属和碱金属离子等的存在。碱金属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如钠能与水起剧烈的反应等等。实验时应注意安全。

实验目的

1.通过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实验,加深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离子和钠离子。

实验用品

烧杯、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酒精灯、粗玻璃管(10 mm × 100 mm)、橡胶塞、玻璃导管、药匙、铂丝①、蓝色钴玻璃片、玻璃片、镊子、滤纸。

钠、Na2CO3、NaHCO3、KCl、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火柴、小刀。

实验步骤

一.钠的性质

1.用镊子夹取一小块钠,用滤纸把表面的煤油吸干。将钠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绿豆大小的一块(图11)。注意钠的硬度,观察新切开的钠的光泽以及在空气中的变化。

2.在 250 mL的烧杯中加入水(水面离杯口约 1cm)。把一支装满水的小试管倒放入水中(图12),注意试管底部不能有气泡(可反复练习几次)。

将小试管慢慢提起至试管口位于液面下0.5 cm~1cm处(注意不要使试管口露出水面)。用镊子夹住一小块绿豆大的钠,迅速使钠进入到倒放在水里的试管中。观察现象。等试管中气体已收集满时,把试管倒着移近酒精灯点燃,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反应中生成了什么气体。

向烧杯中滴几滴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为什么?

3.将黄豆大小的一块钠放入玻璃管中部用试管夹夹住,加热(图13)。当钠熔成小球并开始燃烧时,停止加热,将玻璃管稍稍倾斜。观察反应产物的颜色、状态,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实验也可在蒸发皿中进行。)

将玻璃管里的物质转移到小试管中,滴入2滴水,并立即用带有余烬的火柴梗检验放出的气体,有什么现象发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NaHCO3受热分解

在一干燥的试管里放入约占试管容积1/6的NaHCO3粉末。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口,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导管的另一端浸入盛有澄清的石灰水的试管里(图14)。

给试管中的NaHCO3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当从导管口逸出的气体减少时,先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三.Na2CO3和NaHCO3与酸的反应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的Na2CO3和NaHCO3粉末。再向每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稀盐酸,将反应放出的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并观察现象。

四.焰色反应

1.把铂丝用盐酸洗涤后灼烧(图15),反复多次,直至火焰变为无色。然后用铂丝蘸一些KCl粉末,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隔着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的颜色(图16)。

2.用干净的铂丝分别蘸Na2CO3粉末以及Na2CO3与KCl混合物粉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在观察混合物的焰色反应时,先直接观察,再隔着蓝色钴玻璃观察(为什么?)。

问题和讨论

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把试管往上提起时,如果试管口露出水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完成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口从试管中所盛的液体里移出,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

①可以用镍、铬丝、光洁无锈的铁丝以及曲别针或大头针等代替铂丝。

实验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物质的量是化学上的重要物理量,是把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的桥梁。很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要想定量地研究这些反应,就需要知道溶液中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也就是说,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中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因此,学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对于学习化学和今后的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验目的

1.练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2.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3.练习容量瓶、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实验用品

烧杯、酸式滴定管、容量瓶(100 mL)、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滤纸、托盘天平。

NaCl、蒸馏水。

实验步骤

一.配制 100 mL 2.0 mol/L NaCl溶液

1.计算溶质的质量

计算配制 100 mL 2.0 mol/L NaCl溶液所需NaCl固体的质量。

2.称量

在托盘天平①上称量出所需质量的NaCl固体。

3.配制溶液

把称好的 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40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NaCl固体完全溶解。

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到容量瓶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次~3次,并将洗涤液也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继续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直到液面在刻度线以下1cm~2cm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盖好容量瓶瓶塞(图17),反复颠倒、摇匀。

4.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二.用 2.0 mol/L NaCl溶液配制 100 mL 0.5 mol/L NaCl溶液

1.计算所需 2.0 mol/L NaCl溶液的体积

计算配制 100 mL 0.5 mol/L NaCl溶液所需 2.0 mol/L NaCl溶液的体积。

2.量取 2.0 mol/L NaCl溶液的体积

按照实验二中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用酸式滴定管将所需体积的 2.0 mol /L NaCl溶液注入到烧杯中。

3.配制溶液

向盛有 2.0 mol/L NaCl溶液的烧杯中加入约 20 mL蒸馏水,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到容量瓶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次~3次,并将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加水至刻度。盖好容量瓶瓶塞。反复颠倒、摇匀。

4.将已配制好的 100 mL 0.5 mol/L NaCl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问题和讨论

1.应该怎样称量NaOH固体?

2.将烧杯里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以后,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2次~3次,并将洗涤液也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3.在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倒出一些溶液,再重新加水到刻度线。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不对,会引起什么误差?

①称取固体,应使用分析天平(或电子天平)。从中学的实际情况考虑,本实验使用托盘天平称量。

实验五氯、溴、碘的性质氯离子的检验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利用软锰矿和盐酸制得到了氯气,但他却认为是发现了“燃素”,因而“在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①。相反,同时代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却不迷信权威和教条,强调一切都要从事实出发,亲自做了许多精密的定量实验,从而推翻了燃素学说,实现了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深刻革命。由此可见,认真的观察与正确的科学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是多么重要。

实验目的

1.认识氯、溴、碘的单质以及几种卤化物的性质。

2.认识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3.学会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胶头滴管、镊子。

氯水(新制的)、溴水、碘水、NaCl溶液、NaBr溶液、Nal溶液、AgNO3溶液、Na2CO3溶液、稀硝酸、盐酸、CCl4(四氯化碳)、 KI淀粉试纸、淀粉溶液。

实验步骤

一.氯、溴、碘的性质

1.氯、溴、碘的溶解性

观察氯水、溴水、碘水的颜色。

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氯水、溴水、碘水,再向每支试管中各滴入10滴CCl4。振荡,然后将试管静置于试管架上。观察水层和CCl4层的颜色。注意,最后要把试管中的液体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碘跟淀粉的反应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淀粉溶液。然后向其中的一支试管中滴加2滴~3滴碘水,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 2滴~3滴NaI溶液。观察现象并解释发生的原因。

3.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

(1)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湿润的 KI淀粉试纸,放到盛有新制氯水的试管口(图 18),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NaI溶液,向其中的一支试管中滴加2滴~3滴氯水,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2滴~3滴溴水。然后再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淀粉溶液。观察现象,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1mL NaBr溶液。向其中的一支试管中滴加2滴~3滴氯水,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2滴~3滴碘水。观察现象,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二.氯离子的检验

1.在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里,滴入几滴AgNO3溶液,振荡并观察现象。

2.在盛有少量NaCl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稀硝酸,再滴入几滴AgNO3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在盛有少量Na2CO3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AgNO3溶液,振荡。再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观察现象并解释其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问题和讨论

1.为什么在检验C1-时,要向待检测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硝酸?

2.可以用哪些方法来鉴别 NaCl、NaBr、KI三种物质?

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Cl和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试确定该白色粉末是什么?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212页。

实验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恩格斯认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本身就是辩证法所揭示的质、量互变规律的胜利①。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所预言的三种新元素的发现,则进一步说明了在化学中运用质、量互变规律的重要性。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引导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元素性质的递交规律。

实验目的

巩固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交规律的认识。

实验用品

试管、锥形瓶(100 mL)、试管夹、试管架、胶头滴管、酒精灯、点滴板、小刀、滤纸、玻璃片、镊子、砂纸。

钠、镁条、铝片、氯水(新制的)、溴水、NaOH溶液(1mol/L)、NaCl

溶液、NaBr溶液、NaI溶液、MgCl2溶液、AlCl3溶液、稀盐酸(0.5 mol/L)、酚酞试液。

实验步骤

一.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1.钠、镁、铝与水的反应

(1)向一个锥形瓶里注入 50 mL水,取绿豆大小的一块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再滴入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2)取一根镁条,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物后,剪成几小段,放入盛有 2mL 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现象。向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并观察发生的现象。

在另一支试管中放入 2小段镁条和 2mL水。煮沸后持续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取一小块铝片,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物后,放入NaOH溶液中加热2min。取出铝片,用蒸馏水把表面洗净,剪成几小块后,立即放入盛有2 mL水的试管里,振荡。观察现象。

将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至沸腾。观察现象。向水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并观察发生的现象。

2.镁、铝与酸的反应

将大小相似的一小片铝片和一小段镁条,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物后,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3 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两支试管中的反应情况。

3.MgCl2、AlCl3与碱的反应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MgCl2溶液和 2 mL AlCl3溶液。然后向两支试管中逐滴滴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观察现象。

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1.向一个锥形瓶里注入 50 mL水。将绿豆大小的一块钾,投入水中。观察现象。向水中滴入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比较钠与水反应和钾与水反应的现象。

2.取一块白色点滴板,在三个孔穴中分别滴入3滴NaCl溶液、NaBr溶液和NaI溶液,再向各孔穴中分别滴入2滴新制的氯水(图19)。观察现象。

3.用溴水代替氯水在另三个孔穴中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问题和讨论

1.实验中所用的氯水为什么需要新制的?

2.通过比较钠与水和钾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能得出什么结论?写出本实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1页。

实验七浓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硫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硫酸既具有酸的通性,又具有其特性。稀硫酸主要表现出强酸性;浓硫酸则还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浓硫酸与铜片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常有二氧化硫气体产生。二氧化硫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因此,在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以前,必须进行回收处理,以防止二氧化硫污染大气,保护环境,并充分利用原料。

实验目的

1.认识浓硫酸的特性。

2.学习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

3.练习吸收有害气体的实验操作,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用品

试管、量筒、酒精灯、玻璃棒、胶头滴管、带导管的橡胶塞、铁架台、点滴板、滤纸、纸片、镊子。

铜片、CuSO4·5H2O、BaCl2溶液、Na2SO4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浓硫酸、盐酸、品红试液。

火柴、剪刀、脱脂棉。

实验步骤

一.浓硫酸的特性

1.浓硫酸的稀释

在一支试管里注入约 5 mL蒸馏水,然后小心地沿试管壁倒入约 1mL

浓硫酸。轻轻振荡后,用手小心触摸试管外壁,有什么感觉?稀释后的稀硫酸留待做后面的实验时用。

2.浓硫酸的脱水性

在一个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放入小纸片、火柴梗和少量CuSO4·5H2O。然后如图20所示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

3.浓硫酸的氧化性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块很小的铜片,再加入 2 mL浓硫酸,然后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把一小条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放入带有单孔橡皮塞的玻璃管中。塞紧试管口,在玻璃管口处缠放一团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图21)。给试管加热,观察现象。待试管中的液体逐渐透明时,停止加热。给玻璃管放有蘸过品红试液的滤纸处微微加热,观察现象。

待试管中的液体冷却后,把上层液体倾入大量水中,并向试管中加入3 mL 水。观察现象。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写出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1.在前面实验步骤一中经稀释的硫酸中,滴入少量BaCl2溶液。观察现象。向沉淀里加入少量盐酸。观察现象。

2.在两支试管里分别放入少量Na2SO4溶液和Na2CO3溶液,并分别滴入少量BaCl2溶液。观察现象。再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加少量盐酸。观察现象。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问题和讨论

二.在做浓硫酸的氧化性实验时,为什么在玻璃管口处要缠放一团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

2.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有有害气体产生,试举出几种防止尾气污染空气的方法。

实验八实验习题

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①。要跳出单纯的经验的圈子,要敢于提出有科学根据的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加以检验。实验习题是一类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分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等解决问题的习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一般在选定实验内容后,应提出实验方案及所需的仪器和药品,经教师同意后再进行实验。因此,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认真对待。

实验目的

1.巩固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2.培养设计和实施简单实验,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实验习题

1.用三种方法鉴别KBr溶液、Na2CO3溶液和盐酸。

2.证明KClO3的成分里含有钾、氧和氯三种元素。

3.通过实验证明:

(1)香蕉、马铃薯、米饭和面条中含有淀粉。

(2)砖瓦、普通水泥和大理石中含有碳酸盐。

(3)粉笔中含有硫酸盐。

4.通过实验用四种方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5.通过实验除去NaCl晶体中混有的少量Na2SO4和Na2CO3。

6.用密度为 1. 19 g/cm3、HCl的质量分数为 37. 5%的浓盐酸配制 100 mL1.0 mol/L的盐酸。

选做实验一趣味实验

一.指纹检查

实验原理

碘受热时会升华变成碘蒸气。碘蒸气能溶解在手指上的油脂等分泌物中,形成棕色指纹印迹。

实验用品

试管、橡胶塞、酒精灯、剪刀、白纸。

碘。

实验步骤

1.取一张干净、光滑的白纸,剪成长约 4 cm、宽不超过试管直径的纸条,用手指在纸条上用力摁几个手印。

2.用药匙取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放入试管中。把纸条悬于试管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贴在管壁上),塞上橡胶塞。

3.把装有碘的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一下,待产生碘蒸气后立即取出,观察纸条上的指纹。

二.滴水生烟

实验原理

碘与锌反应(水作催化剂)时放出大量的热,使碘升华成碘蒸气。

锥形瓶、胶头滴管、橡胶塞、纸。

碘、锌粉、Na2CO3溶液。

实验步骤

1.用药匙的小匙分别取少量干燥的碘和锌粉,在纸上混合均匀。

2.用小纸条将碘和锌的混合物送入锥形瓶底中央,用带滴管(预先吸入水)的橡胶塞塞住锥形瓶口。

3.向锥形瓶的混合物中逐滴滴入4滴水,观察现象。

4.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Na2CO3溶液,振荡,吸收碘以防止污染。

三.自制指示剂

实验原理

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

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 1∶1)、稀盐酸、稀 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分别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mL 酒精溶液,搅拌。

2.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得到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滤液分装在三支试管中。

3.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分别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现象。

4.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四.吹气生火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本

学生实验 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当我们通过认真训练,逐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就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化学。 实验目的 1.复习初中学过的部分仪器的使用方法。 2.进一步练习初中学过的部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漏斗、蒸发皿、玻璃棒、量筒、酒精灯、集气瓶、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玻璃片、药匙、滤纸、托盘天平、研钵。 KClO3、CuSO4·5H2O、NaOH饱和溶液。 火柴、木条、剪刀。 实验步骤 一.制取氧化铜 1.称取 5g CuSO4· 5H2O,在研钵中研细后倒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30 mL 蒸馏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观察溶液的颜色。 2.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饱和溶液并搅拌,直到不再产生沉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滤纸和漏斗做一个过滤器,过滤并分离烧杯内的液体及沉淀(图1)。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沉淀2次~3次。观察滤液及沉淀的颜色。 4.把滤纸上的沉淀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图2),搅拌,直到全部变为黑色固体,停止加热。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把蒸发皿中的固体转移到研钵中,研细,留下备用。 二.制取氧气 1.如图3所示装配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称取 l.2 g KClO3,与前面制取的CuO粉末(这里作为通常使用的催化剂 Mno2的代用品)混合均匀后装入大试管中,用带有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塞紧管口。 3.加热,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氧气。 4.先撤出导气管,再停止加热(为什么?)。 5.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检验收集的氧气。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2.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n= M m = NA N =Vm V =C B ×V (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 (4)溶质质量分数(W )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 (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50 mL 、100 mL 、250 mL 、500 mL 、1000 mL 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格,如500 mL 容量瓶。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3)误差分析 由公式知,凡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或使溶液体积增大的操作,都会使c 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①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②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3.氧化还原反应 升 失 氧 还,降 得 还 氧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4.分散系、胶体的性质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和胶体的特性 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高一化学_必修1_苏教版_专题_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完整版)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高三化学回归教材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教材实验 目录 01 粗盐的提纯(必修 1,P5-P7) (2) 02 粗盐中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必修 1,P6) (2) 03 检验蒸馏前后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必修 1,P8) (3) 04 碘水的萃取与分液(必修 1,P9) (3) 05 电解水(必修 1,P13) (4) 06 配制 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必修 1,P16) (5) 07 胶体的性质和制取(必修 1,P26-P27) (5) 08 离子反应(必修 1,P31-P33) (6) 09 钠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7-P48) (7) 10 铝与氧气的反应(必修 1,P48) (7) 11 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49-P50) (8) 12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必修 1,P50-P51) (8) 13 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必修 1,P51) (9) 14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必修 1,P55) (9) 15 碳酸钠、碳酸氢钠溶解性的探究(必修 1,P56) (10) 16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对比实验(必修 1,P56) (10) 17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必修 1,P56) (11) 18 焰色反应(必修 1,P57) (11) 19 氢氧化铝的制备(必修 1,P58) (12) 20 氢氧化铝的两性(必修 1,P58) (12) 21 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必修 1,P60) (13) 22 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必修 1,P61) (14) 23 三价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转化(必修 1,P61) (14) 24 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必修 1,P62) (14) 25 硅酸的制备(必修 1,P76-P77) (15) 26 硅酸钠的耐热性试验(必修 1,P77) (15) 27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必修 1,P82-P83) (16) 28 氯气与氢气的反应(必修 1,P83) (16) 29 氯气的漂白实验(必修 1,P84) (17) 30 氯离子的检验(必修 1,P85-P86) (17) 31 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必修 1,P90) (18) 32*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与性质实验(必修 1,P90) (18) 33 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的实验(必修 1,P92) (19) 34 氨气的喷泉实验(必修 1,P97) (20) 35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必修 1,P99) (20) 36 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必修 1,P101) (21) 37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必修 1,P101) (21)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臵,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高一化学必修一新人教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化学(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 1.C 2.C 3.CD 4.略 5.乳化原理或萃取原理 6.利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7.不可靠,因为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碳酸根干扰了硫酸根的检验。 由于硫酸钡是难溶的强酸盐,不溶于强酸,而碳酸钡是难溶弱酸盐,可溶于强酸,因此可先取样,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或稀盐酸,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硫酸根。 第一章第二节 1.D 2.B 3.B 4.B 5.65 mg/dL ~110mg/dL (1mmol=10-3mol) 6.这种操作会使得结果偏低,因为倒出去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相当于容量瓶内的溶质有损失。 7.14mL 8.n(Ca):n(Mg):n(Cu):n(Fe)=224:140:35:2 9.1)0.2mol 2)Cu2+:0.2mol Cl-:0.4mol 10.40 (M=40 g/mol,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 第一章复习题 1.C 2.B 3.A 4.BC 5.C 6.(1) 不正确。(标况下) (2)不正确。(溶液体积不为1L) (3)不正确。(水标况下不是气体) (4)正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也就是分子个数比)7.(1)5% (2)0.28mol/L 8. 9.1.42 g,操作步骤略。 第二章第一节 1.②⑧①④⑤⑥⑦⑩⑨2.树状分类法略 6.BD 7.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得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大小在1~100nm范围。 胶体的应用,例如明矾净水、豆浆加石膏成豆腐、静电除尘、江河入海口易形成沙洲、血液透析、饱和氯化铁溶液用于应急性止血等。 第二章第二节 1.水溶液熔融状态电离阴阳离子阳离子H+阴离子OH-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H+ + OH-=H2O 2.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生成难溶物、易挥发物质、弱电解质 3.C 4.C 5.C 6.B 7.D 8.(1) NaOH=Na++OH-(2) CuCl2=Cu2++2Cl- (3) Fe2(SO4)3=2Fe3++3SO42-(4) Ba(NO3)2=Ba2++2NO3- 铁粉 过滤 Fe、Cu FeSO4溶液 稀硫酸 过滤FeSO 4 溶液 蒸发 结晶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教学目标】 1.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 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 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 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 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课时安排】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量1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物质的分散系1课时 【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高一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Chapter 3, compulsory Vol ume 1 of new chemistry textbook for senior o ne

高一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材的作用与地位本章主要包括三小节: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二 节气体摩尔体积,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这三小节主要是介绍了 四个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及概念的应用(计算和定量实验)。这四个概念中物质的量处于 核心地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都是物质的 量的导出量有关计算主要包含了这样的四对换算关 系: space prefix =o /> <图1一 1>这样通过物质的量及其导出量就建构了这样一座桥 梁: <图1一2>而化学这门学科正是要在微观粒子的层次上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所以学习化学的人都必须在头脑中建构起这样一座桥梁。同 时摩尔计算是整个高中化学计算的核心,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定量实验则是高

中化学重要的二个定量实验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是意义重大。所以本章在高中化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 用。二、新老教材的比较新大纲 旧大纲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b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b 摩尔质量 b 摩尔质量的概念及计算 c、d 气体摩尔体积 b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计算 c、d 物质的量浓度 c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用n 表示 2、意义: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它表示的是物质中所含粒子的多少-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 3.注意:“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全称,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当成物质的数量或质量来理解,不得随意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含有与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它表示的是物质中微粒的个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比值。 =粒子数目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A N N n =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 单位:mol -1(/ mol ) 数值:0.012kg 12C 中所含12C 原子的个数(kg kg 2610993.1012.0-?) 近似值:6.02×1023mol -1 (6.02×1023/ mol ) 3、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应用于宏观物质。(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在使用时必须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如1molH 、1molH+。不能用摩尔数代替物质的量。 三、摩尔质量 如何由物体质量求出微观粒子个数呢? 物质质量?→?? 物质的量?? ?→??A N 粒子个数 单个粒子质量很难称量,但大量粒子总质量可称量。(分子质量约10-26~10-25 kg ,若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总质量约为10-3~10-2kg ,即1g ~10g ) 1、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即每摩尔粒子所具有的质量,用M 表示 m M n ==物质质量摩尔质量粒子物质的量 2、单位:()()mol kg mol kg mol g mol g //,11--??或 3、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质量。 即:H 2O 分子量为18,H 2O 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4、相关计算 例题1. 1 mol 水分子中含有约 个水分子(6.02×1023) 0.5mol O 2中含有约 个O 2分子(3.01×1023) 2 mol H +中含有约 个H +(1.204×1024) 2. 在反应X+2Y=R+2M 中,已知R 和M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克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克R ,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之比为( ) A 、16:9 B 、23:9 C 、32:9 D 、46:9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B 、1mol 氯分子的质量是71g C 、0.5mol 硫酸的质量是49g D 、0.006kg 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必修一书后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1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 1.C 2.C 3.CD 4.略 5.乳化原理或萃取原理 6.利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7.不可靠,因为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碳酸根干扰了硫酸根的检验。 由于硫酸钡是难溶的强酸盐,不溶于强酸,而碳酸钡是难溶弱酸盐,可溶于强酸,因此可先取样,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或稀盐酸,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硫酸根。 第一章第二节 1.D 2.B 3.B 4.B 5.65 mg/dL ~110mg/dL (1mmol=10-3 mol ) 6.这种操作会使得结果偏低,因为倒出去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相当于容量瓶内的溶质有损失。 7.14mL 8.n(Ca):n(Mg):n(Cu):n(Fe)=224:140:35:2 9.1)0.2mol 2)Cu2+:0.2mol Cl-:0.4mol 10.40 (M=40 g/mol ,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 第一章复习题 1.C 2.B 3.A 4.BC 5.C 6.(1) 不正确。(标况下) (2)不正确。(溶液体积不为1L ) (3)不正确。(水标况下不是气体) (4)正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也就是分子个数比) 7.(1)5% (2)0.28mol/L 8. 9.1.42 g ,操作步骤略。 第二章第一节 1.②⑧ ①④ ⑤ ⑥ ⑦⑩ ⑨ 2.树状分类法 略 铁 粉 过 滤 Fe 、Cu FeSO 4溶液 稀硫酸 过 滤 FeSO 4溶液 蒸发 结晶

7.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得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大小在1~100nm范围。 胶体的应用,例如明矾净水、豆浆加石膏成豆腐、静电除尘、江河入海口易形成沙洲、血液透析、饱和氯化铁溶液用于应急性止血等。 第二章第二节 1.水溶液熔融状态电离阴阳离子阳离子H+阴离子OH- 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H+ + OH-=H2O 2.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生成难溶物、易挥发物质、弱电解质 3.C 4.C 5.C 6.B 7.D 8.(1) NaOH=Na++OH-(2) CuCl2=Cu2++2Cl- (3) Fe2(SO4)3=2Fe3++3SO42-(4) Ba(NO3)2=Ba2++2NO3- 9.(1) SO42-+Ba2+=BaSO4(2) 2Al+3Hg2+=3Hg+2Al3+ (3) CO32-+2H+=H2O+CO2(4) 不反应。 10.(1)可溶铜盐+强碱=可溶盐+Cu(OH)2(2)强酸+强碱=可溶盐+H2O (3) 强酸+CaCO3=可溶钙盐+H2O+CO2(4) 强酸+可溶盐=可溶盐+H2O+CO2 (5) 可溶铜盐+Fe=可溶铁盐+Cu 11.金属导电的原因是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于水后发生电离,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电流。 金属是单质,不属于化合物,因此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第二章第三节 1.电子氧化还原失去氧化还原得到还原氧化 2.O2 KClO3 KMnO4 HNO3 H2O2 Fe3+等H2 C CO 金属单质等 3.氧化S+O2=点燃=SO2还原 4.C 5.D 6.C 7.C B 8.B C 9.(1)还原剂H2氧化剂O2转移电子4e- (2)还原剂P 氧化剂O2 转移电子20e- (3)KClO3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转移电子12e- (4)还原剂H2氧化剂WO3转移电子6e-10.略 第二章复习题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目录及知识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个10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物质的量 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重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重点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42-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重点氮氧化物、硝酸的性质)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一二合并)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三、硝酸的性质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时省力。 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易学。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知识的学习。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专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专题 专题1 例析鉴别物质的三种类型 ◆典型问题1 不用试剂的鉴别 例1 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它试剂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A、Na2CO3HCl CuSO4NaNO3 B、K2CO3H2SO4HNO3BaCl2 C、HCl AgNO3HNO3NaCI D、NaOH FeCl3MgCl2BaCl2 【方法归纳】不用任何试剂的鉴别题解题思路: ①先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的几种物质。 ②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 ③若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分析确定。 ④若被鉴别物质为两种时,可考虑因试剂加入的顺序不同、现象不同而进行鉴别。 ◆典型问题2 只用一种试剂鉴别 例2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①AgNO3、NaOH、HCl ②NaOH、HNO3、NaCl ③Ba(NO3)2、KCl、CH3COOH A.①②③B.①③C.①D.②③ 【方法归纳】①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的酸碱性,确定能否选用水或指示剂进行鉴别。②在鉴别多种酸、碱、盐的溶液时,可依据“相反原理”确定试剂进行鉴别。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可选用碱或呈碱性的盐溶液作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可选用酸或呈酸性溶液作试剂。 ◆典型问题3 任选试剂鉴别 例3现有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HCl、H2SO4、NaCl、Ba(OH)2、NaOH,如何将它们区别开来?【思路】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时一般是先加一种试剂根据现象不同将多种物质分组,然后再分别鉴别出每组内的物质。 【规律总结)】此类题目不限所加试剂的种类,可用多种解法,题目考查的形式往往是从众多的鉴别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其要求是操作步骤简单,试剂选用最少,现象最明显。简答叙述时的一般步骤:取少量样品→加入某种试剂→加热、振荡等操作→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自我检测〓 1 不用任何试剂鉴别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①NaOH ②MgSO4③Ba(NO3)2④Cu(NO3)2⑤KNO3被鉴别出来的正确顺序是()A、⑤④③②①B、④③①②⑤C、④①②③⑤D、②③①④⑤ 2 有标号为A、B、C、D、E、F的六瓶溶液,只知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硝酸钠溶液、硝酸钙 3. 下列各组中固体物质只借助于水就可以鉴别的是() A、CaCO3、Na2CO3、BaCO3 B、BaSO4、NaCl、K2SO4 C、CuSO4、NaOH、KCl D、NaCl、AgNO3、KNO3 4. 只用一种试剂能区别Na2SO4、AgNO3和Na2CO3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BaCl2溶液 B、KOH溶液 C、NaNO3溶液 D、稀盐酸 5. 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盐酸、碳酸钠、硫酸、氢氧化钾和硝酸钾五种溶液。为把他们区别开来,所加试剂及先后顺序合理的一组是() A、氯化钡溶液、稀硝酸、石蕊试液 B、稀硝酸、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 C、石蕊试液、稀硝酸、硝酸银溶液 D、稀硝酸、酚酞试液、硝酸银溶液 专题2 解读除杂的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除杂应遵循的原则:①被提纯物质的应尽量不要减少;②不得引入新的杂质;③要易于分离、复原;④为使杂质尽可能除去需要加入过量的试剂;⑤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能把前面所加过量的试剂除去。除杂的主要化学方法有:增加法、溶解与吸收法。 ◆典型问题1 增加法除杂 例1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A、通过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少量SO2 B、通过NaOH溶液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C、用铁除去氯化亚铁中少量的氯化铜 D、用盐酸除去AgCl中少量的Ag2CO3 【方法归纳】增加法除杂即把杂质转化成被提纯的目标物质。如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HCl):通过NaHCO3溶液;NaNO3(NaCl):加AgNO3溶液;NaHCO3(Na2CO3):通入CO2;NaCl(Na2CO3、NaHCO3):滴加HCl;Na2CO3(NaHCO3):加热。 ◆典型问题2 溶解与吸收法除杂 例2下列物质提纯的方法错误的是() A.除去混在Cl2中的HCl:将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B.除去混在SiO2中的CaO:加入足量盐酸后过滤 C.除去混在KI中少量的I2:加入CCl4后过滤 D.除去酒精中混有的醋酸:向混合液中加入生石灰后蒸馏 【方法归纳】溶解与吸收法除杂是较常用的提纯方法之一,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水、有机溶剂、酸、碱、盐中溶解性差异(这里的溶解包括发生化学反应而与原体系分离),选择不同的试剂溶解吸收除去杂质。①溶于水的物质与不溶于水的物质混在一起时,可加水溶解,过滤,如混在氯化钠中的二氧化硅。 ②不溶于酸的物质中混有溶于酸的物质,可加酸溶解过滤。如混在铜中的锌可用盐酸除去;二氧化硅中混有碳酸钙,可先加盐酸后过滤而除去。 ③不溶于碱的物质中混有溶于碱的物质,可加碱溶解过滤,如混在镁中的铝可加氢氧化钠后过滤而除去;H2(H2S、SO2、CO2、HCl、H2O),用碱石灰(固体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的混合物)除去;甲烷(乙烯):溴水;乙烯(CO2、SO2):NaOH溶液。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必修课本问题答案(全册)复习过程

化学必修1 课本问题答案(全册) P5【思考交流1】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可以从试剂的存放、试剂的取用、实验操作和实验过程中废液等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考虑。例如:① 取用化学试剂时不能用手直接去取;②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③ 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气体;④加热液体时要放碎瓷片;⑤ 不能给燃烧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思考交流2】金在自然界中通常以游离态存在。金的密度又很大,从沙里淘金,可用水冲洗的方法从沙里提取密度很大的金。在用水冲洗沙时,密度小的泥土、细沙等物质被水冲去,可提取含量极少的金。如果铁屑和沙混合,可以用磁铁将混合物中的铁屑分离出来。 P5 【学与问】化学上所指的杂质不一定是有害或无价值的,如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对人体有益的。 P6 实验 (3等杂质外,还含有可溶性的CaCl 2、MgCl 2及一些硫酸盐,这些杂质也被溶解,且过滤时进入滤液。检验这些离子存在的方法,可 从分析它们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得出。硫酸钡不溶于水,可用BaCl 2溶液来检验可溶性的硫酸盐。但钡盐除BaSO 4外,还有BaCO 3 等,BaSO 4不溶于稀盐酸,BaCO 3等溶于稀盐酸。所以,检验硫酸盐时应先加入稀盐酸,再加入BaCl 2溶液,若产生的沉淀不溶于 稀盐酸,则存在硫酸盐。同理,可用Na 2CO 3溶液检验CaCl 2,用NaOH 溶液检验MgCl 2。 P6实验1-2 检验SO 42-所用的试剂是BaCl 2溶液、稀盐酸(或稀硝酸)。加入顺序可先加酸、再加BaCl 2溶液,也可先加BaCl 2 溶液、再加酸。 现象:若先加酸、再加BaCl 2溶液,则有白色沉淀生成即说明有SO 42-存在;若先加BaCl 2溶液、再加酸,应 是有白色沉淀生成,加酸后沉淀不溶解证明含有SO 42-。 P7 【思考与交流】 (1) (2)为此要设计加入 试剂的顺序,即要使前一过量试剂在后续除杂操作中除去。本实验中,一般的加入顺序是BaCl 2、NaOH 、Na 2CO 3、HCl 。加Na 2CO 3时可除 去过量的BaCl 2,最后加HCl 可除去过量的Na 2CO 3和中和过量的NaOH ,当溶液达到中性微酸性时,得到几乎不含其他杂质的NaCl 溶液。 P8实验1-3 P9实验1-4 实验现象:(1)加四氯化碳时,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大,在下层;(2)用力振荡的目的是使水与四 氯化碳充分混合;(3)静置后四氯化碳层变紫色,水层黄色变浅或接近无色。 P10 习题 1.C 2.B 3CD 4 .例如,农村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 常用筛子分离大米与糠;农村做豆腐常 用纱布袋将豆腐 花与豆浆水分离;在淘 米时,常用倾倒法将洗米水与大米分离; 当水中混有较多油而分层时,用吸管可 逐渐吸出上层的油等。 5 .不慎将油汤洒在衣服上可用酒精、 洗涤剂等除去, 它们能将油污从汤液 中萃取出来而除去。 6. 提 示 : 纯 碱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Na 2CO 3, 大 理 石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CaCO 3,它们与盐酸反应生成CO 2。 陶瓷、玻璃是不存在碳酸盐。 7. 在可能含有可溶性硫酸盐、碳酸盐和硝酸盐的溶液中,加入BaCl 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不一定是BaSO 4,也可能是BaCO 3,或 两者均有。可向有沉淀 的液体中加入盐酸(或稀硝酸),振荡。 若沉淀消失,说明该沉淀是BaCO 3;若沉淀不消失,说明该沉淀 是BaSO 4,若沉淀减少,但不完全消失,则说明两种沉淀都有。 P13 【学与问】24.5 g H 2SO 4的物质的量是mol mol g g SO H M SO H m SO H n 25.0/985.24)()()(424242=== 1.50 mol Na 2CO 3 g mol g mol CO Na 159/10650.1)(32=?= P13【科学探究】1(2) P14 2. 表1 22.4, 22.2 表2 7.12, 10.0, 18.0, 53.6 【讨论】相同,不相同 P16 【学与问】1.因为烧杯的内壁上还粘有少量溶液,若不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导致所配溶液中 溶质的浓度偏低。 2. 小。因为洒出的溶液中含有溶质,所以转移到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 3.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需要NaCl 固体5.85 g 。用托盘天平称量时,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 g ,所以不能称出5.85 g 固体。 P17 【思考与交流】 1.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浓硫酸的密度比稀硫酸的大;将浓硫酸、稀硫酸分别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浓 硫酸能使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纸被腐蚀),而稀硫酸只能使石蕊试纸变红(久置后也会变黑);浓硫酸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 热,而稀硫酸稀释时放出的热量不大;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会变稀,稀硫酸露置在空气中浓度变化不大;浓硫酸常温下不与铁 反应,稀硫酸能与铁反应产生氢气等。 2. 物质的量相等。因为稀释前与稀释后H 2SO 4的质量是不变的,只是溶液体积增大了。 P17 习题 1.D 2.B 3.B 4.B 5.65~110mg/dL 。属于正常范围(提示:1mol=1000mmol ) 6. 这种做法不对,会造成结果偏低。这是因为倒出的部分溶液中含有溶质,结果导致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溶质的物 质的量浓度也减小 7. 14 mL (建议分步计算,学会公式的应用) 8. n (Ca ):n (Mg ):n (Cu ):n (Fe )=224:140:35:2 9. (1)0.2mol (2)Cu 2+:0.2mol Cl -:0.4mol 10. 40 P20 复习题 1C 2B 3A 4BC 5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