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晚清时期小说:1、“小说界革命”N——是晚清文学革命中影响最大的部分

1、口号:梁启超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时在创刊号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2、作用:边缘推向中心,开启小说迅速繁荣局面;弊:过于功利化

3、成绩:1、数量巨多2、杂志报刊多3、小说类型众多

4、题材:一为民主制度,二为神奇之科技

4、晚清狭邪小说N韩邦庆《海上花列传》(流入“鸳蝴”)

2、谴责小说N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jian)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赏析)曾朴《孽海花》(赏析)(流入黑幕)

3、鸳鸯蝴蝶派:N1、代表作:包天笑《一缕麻》徐枕亚《玉梨魂》(白梨影、何梦霞、崔筠倩)

2、评价:与传统文学距离甚远;在新旧道德之间折冲权衡,客观上营造新文化运动的乘势

第一个十年

1、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

1、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1919.05鲁迅《狂人日记》

*2、如何确立正宗地位?1、1902年梁启超发动小说界革命“”口号2、印刷报刊等出版传播手段3、报纸书局支付稿费,稿费制度

3、“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现代化带来契机(转型原因):1、思想启蒙、社会变革的推动

2、青年学生读者和作者群体

3、白话文运动的成功代替文言

4、西洋小说流入中国——“林译小说”N(周译小说N)

2、三种类型:1、问题小说:“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风潮(过去没有,五四时期才产生)

1、发展:A端倪: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

B开创风气:冰心《斯人独憔悴》

C高潮:1921文学研究会公开倡导“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2、主要作者:冰心、王统照、卢隐、许地山

3、形成风潮的原因:A“五四”新旧更替时代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话语的产物B当时作家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作用的结果

C受到欧洲、俄国等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文学的深刻影响,如易卜生主义、托尔斯泰为人生的写实主义

4、分类:A表现下层人民受压迫的悲惨境遇,提出要改变劳动者命运的问题叶绍钧《低能儿》冰心《还乡》

B妇女问题:受教育、受虐待、不平等、旧道德观念束缚、实现人格独立经济独立等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冰心《两个家庭》

C青年恋爱婚姻问题,包括封建包办婚姻、倡导自由恋爱、探讨对待爱情的态度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

D探讨人生目的、意义问题胡适《一个问题》叶绍钧《一个朋友》

E其他:教育问题、儿童问题、劳工问题、军阀混战...朴园《两孝子》

4、评价:贴近青年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缺:但视野题材仍比较狭窄,容易概念化;“思想大于形象”;把小说当作工具的味道;

5、分析:冰心《超人》(主人公何彬)文笔、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重在写人物心理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但“概念化”明显带有“五四”特征

王统照《沉思》《微笑》提出和表现问题所追求的虚幻、玄想的特点,也带有“五四”的情味

6、地位: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与封建时代告别,开始跨入世界现代进步文学行列

2、人生派写实小说(包括乡土小说)

1、由“问题小说”转向为人生派——代表:叶绍钧(转向“专写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讽刺)《潘先生在难中》分析潘先生形象

、“乡土小说”——这是一个有理论有创作的初步成熟的现实主义流派(突出特色:回忆、乡愁、风土、写实)

1、1920年代中后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阵地:《小说月报》《文学周报》

2、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鲁彦、许杰、蹇先艾、许钦文、台静农等

3、理论家:1、周作人为什么要倡导乡土文学?

1、认为“五四”新文学从外国引进,应该在本国、本地的土壤中扎根提倡乡土文学是其中重要步骤

2、要克服文学革命后小说中出现的思想大于形象的偏向,要克服新闻学在某种程度上的概念化的毛病,也应

该提倡乡土文学,提倡有地方色彩的文学

3、中国新文学要想在世界文学之林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必须发展乡土文学,发展充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

2、沈雁冰:批评“只见“自然美”,不见农家苦”的现象,主张像鲁迅那样真实地描写农村

5、作家:A鲁迅的示范性贡献:A充分具有生活本身的那种迷人的丰富性和生动性。风土人情描绘动人,人物形象也生动而富有内涵

B在内容上具有难以比拟的深刻性,以人物灵魂刻画之深,使读者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如吕纬甫说

自己就像苍蝇似的“飞了一个小圈,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祥林嫂、阿Q 深刻批判国民劣根性,批

判着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也批判着小生产思想。

C鲁迅小说在艺术上是真正的圆熟,是丰富而又单纯的,达到了真正有意境这样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

B许杰《惨雾》:以新婚回娘家的香桂之眼看娘家玉湖庄和夫家环溪村的械斗《赌徒吉顺》写“典妻”制度

C鲁彦《菊英的出嫁》《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红灯》《地之子》

6、文学背景:“五四”小说艺术发展内在规律与读者欣赏心理的进步,要求艺术上的突破。

7、流派特征:1、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2、回忆故乡“隐现着乡愁”3、日益加深的现实主义倾向4、缺:稚拙《指导》44

8、评价:1、创作潮流上:形成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

2、题材上: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的天地,拓宽了新文学反封建题材,影响和吸引了一代

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转向社会,转到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3、对20世纪中国:A大部分乡土作家从关心个人的感伤情绪、个人回忆,到关注社会和民众,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

现实主义发展B纠正旧小说遗留的简括式叙述方式,加强实地描写,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小说重心由情绪情节

影响巨大的展示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

4、从早期的主观抒情到后来就越归向客观写实,甚至讽刺,加强和巩固了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

5、缺:稚拙阶段,不像鲁迅那么深邃...

中国乡土文学发展脉络:20年代:只是乡土文学的形成期,但为后来的乡土文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30年代:已经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随着创作倾向的不同,实际上作家们已经分道扬镳,如京派、社会剖析派、东北作家群,成就更多集中在长篇小说方面(沈从文《边城》端木蕻良《科尔沁草原》萧军《第三代》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40年代以后:更朝向具有地区特点的流派,如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发展。

3、“自叙传”抒情小说:1、N

2、郁达夫:1、1920处女作《银灰色的死》

2、鲜明特点:A强烈“自叙传”式的主观抒情色彩(1)受日本“私小说”影响,“零余者”形象(2)将感伤定义为小说整体的情感基调,多写“时代病”

B他的性描写,他勾画过诸多自慰、偷窥、同性恋等性冲动乃至性变态心理的细枝末节《沉沦》【结合30年、指导、黄皮书再整理】

3、郁达夫的小说是有现实主义成分的,但主要特征还是浪漫主义的,或者说浪漫主义色调非常重体现在:

1、郁小说侧重在自我表现,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同乡土小说作家重视客观描绘显示了很大的不同。他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第一人称的“我”,或

者是“于质夫”、“文朴”、“伊人”,常常是他自己思想性格的化身。郁达夫认为小说人物都有作者自身性格心理的烙印,这是一种地道的浪漫主义小说

创作理论。他的小说也是按照这种理论去实践的。郁达夫和乡土文学作家一样都是对当时黑暗污浊的现实社会不满,但他却是把自己的不满通过热烈的

直抒胸臆,大胆的诅咒呼喊,直接宣泄出来。“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沉沦》)

2、郁达夫的小说虽然写的并非理想人物、英雄人物,而是些普通人、零余者,但那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其实有许多夸张和想象的成分,并非实写自己。在

《小说论》第三章里。郁达夫明确表示:小说“表现的材料,是一种想象的事实”,并不是生活里的真事。

3、浪漫主义不一定都是以英雄的、理想的形态表现出来,也可以以感伤的忧郁的形态表现出来,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是浪漫主义者笔下的“零余者”

3、张资平:1、1922《冲击期的化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2、评价:1、性别解放色彩2、艳情小说描写手法...划入低谷

3、迎合市场,作品丧失内在激情。

4、弗洛伊德学说对创造社小说的影响:A按弗洛伊德学说来写潜意识,写梦。如郭《残春》爱牟的梦

B....................................变态心理和变态性心理。郭沫若《叶罗提之梦》

C....................................写所谓“力必多”(即受压迫而转移的性能量)创造了文化和文明。

5、其他:卢隐《海滨故人》淦女士《隔绝》

另:通俗小说:民国旧派小说————*考:民国通俗小说的创作梗概和文学史地位

N1、“鸳鸯蝴蝶派”N

2、徐枕亚《玉梨魂》(言情)、李涵秋《广陵潮》(社会小说)、张恨水《春明外史》、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武侠)

3、程小青的侦探小说“霍桑系列”N

4、思考:A市民通俗小说与新文学的对峙和渗透状况B近年来学术界对市民通俗小说的新评价

思考:1、“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和古典小说相比,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指导》P43

2、从《超人》看“问题小说”兴起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指导》P44

单章:鲁迅

第二个十年:“革命文学”

1、左翼小说1)“革命+恋爱”小说模式:1、在“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化的过程中,,1920年代后期,风行一时又迅速被左翼作家清算的小说模式

2、1931丁玲《水》标志着对“普罗文学”的突破

3、1932瞿秋白等五人为华汉《地泉》作序,开始批判“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

N2)“革命小说:1、蒋光慈(曾是创造社成员,组建太阳社)

2、其他成员:洪灵菲《流亡》三部曲、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楼建南《病与梦》钱杏邨《革命的故事》几乎都是太阳社或后期创造社的成员

3、功绩和特色:1、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反映属于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题材,将革命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引进了小说创作的领域。初期无

产阶级小说采取某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报告性的材料,这几乎成为一种国际现象,但他们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现实革命斗争题材写进小说,使小

说兼有了报告文学的某些长处,这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少年漂泊者》通过主人公汪中的经历,展现了从“五四”到“二七”再到“五卅”这个时

期的社会斗争风貌,其中“二七”大罢工林祥谦的牺牲等部分写得相当有声有色。

2、比题材更有意义的,是小说在表现作者较为熟悉的一部分革命者形象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短裤党》为例,写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杨直夫和

秋华这一对夫妇完全是根据瞿秋白夫妇实写的。

3、形式上,革命小说也做过一些新的探索和实验。有些作品故意采用串联式的结构方式。不少作品把真实的文件、新闻报道、事实材料等都引进小说,

以增强真实感和新鲜感。

4、风格特色:革命小说是创造社转变方向的产物,许多作品比前期创造社增多了现实主义成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小说保留着前期创造社的风格,骨

子里仍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抒情气质:放任感情、直抒胸臆、袒露作者的浪漫主义气质,是表现而非再现。以洪灵菲《流亡》为例,这是

一部生活感较重的长篇,但风格上仍有前期创造社的特点。钱杏邨的小说也常常是革命的愤激和个人的穷愁混合着的,而且喜欢插进清

代薄命诗人黄仲泽的许多伤感的诗句,分明同样有着郁达夫的情调。

5、作品中注重塑造群像,以此体现集体主义思想。当时的作家和理论家都把能否塑造群像,作为是否具备“无产阶级小说特征”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4、缺:1、作者生活感受和感情变化跟不上思想的革命化,因此作品中的工农形象往往比较苍白,具有特别突出的罗曼蒂克倾向

2、“写群像”的理论,削弱了小说中典型形象的塑造和人物个性的描写

3、简单化理解艺术与思想政治的关系,把革命的艺术简单的还原为革命的政治,一方面接受拉普的说法,把浪漫主义粗暴的等同于唯心主义,似乎很肯定现

实主义;另一方面却又背离现实主义的原则在创作中演绎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3)东北作家群:1、作家群体: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

2、形成:30年代中期

3、代表:A萧红:1、奴隶丛书:萧红《生死场》叶紫《丰收》萧军《八月的乡村》

2、《生死场》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方浸润着血污的黑土,乃是人的永劫轮回的“生死场”

3、《呼兰河传》赏析

4、特色:A多以纤细的感觉回忆和抒写中国北方农村生活的沉重闭塞,人民的善良、愚昧、并由此展开深刻的生命体验

B文体方面:打开小说和其他非小说的厚壁障散文化、诗化(《三十年》P239)

C文化形态:本真、原始

B萧军:《八月的乡村》《过去的年代》C端木蕻良:《鴜鹭湖的忧郁》《科尔沁旗草原》D其他: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骆宾基《边陲线上》4)茅盾的社会剖析派小说:见下页左翼作家的都市文学

4)茅盾的社会剖析派小说N1、时间:几乎在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获得发展的同时,以《子夜》为代表的另一种路子的都市文学也应运而生了

(左翼作家的都市文学)2、《子夜》1、瞿秋白“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成功的长篇小说”

2、杰出成就: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社会剖析小说,是运用革命现实主义方法熔铸生活、再现生活的出色成果。

*考:地位2、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以相当宏大的规模描绘了上海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第一次已相当可观的深度刻画了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的典型形象。《子夜》是现代都市文学的杰出代表。

3、《子夜》是五四以来第一部真正具有宏大而复杂的现代结构的长篇小说,在此之前,我国新文学虽已有不少长篇,但大多数

线索单一,结构单纯,实际是些中篇,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

3、吴荪甫人物形象

4、《子夜》结构特点

3、特点:1、小说家的艺术、社会科学家的气质(*考)2、横断面的结构、客观化的描述3、复杂化的性格、悲剧性的命运(严家炎)

4、其他作家:吴组缃《一千八百担》《樊家铺》、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2、京派小说:、N阵地:《骆驼草》《现代评论》《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

2、形成背景: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活跃于北方,基础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分子。

在周作人(散文、诗歌)、沈从文(小说)影响下与“左联”同时并存,未正式结成文学社团

3、成员分三部分:1、20S末期语丝社分化后留下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作家,像周、废名、平伯

2、新月社留下的或与《新月》周刊关系较密的一部分作家,如实秋、淑华、从文

3、清华北大师生,包括一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如朱光潜、李健吾、“汉园三诗人”等

3、代表:A叶圣陶:《倪焕之》——与《子夜》(茅盾)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分析:《倪焕之》中倪焕之的形象

B废名——20S《竹林的故事》时期,为乡土文学,:1、《桃园》《枣》《桥》(长篇)《莫须有先生》形象

曾是语丝社成员,后作品中田园牧歌风味逐渐浓了起来2、虚构的世界:对人间的“真”与“梦”的编织

3、小说样式:“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废名小说最看重的是情趣和境界,不大注意结构布局的集中与完整。

C萧乾1、1933第一篇小说《蚕》、《篱下》《雨溪》《俘虏》

2、特点:1、“城中两个世界”结构2、“妈妈”形象:坚忍,包含作者对自己母亲的追忆

3、审美距离、“忧郁者的自白”

4、爱情小说是他经历的真实写照《蚕》《梦之谷》

D卢焚(师陀):“精神还乡”结构、印象式素描

艺术个性:1、人物贫富清晰度明显2、讽刺加重3、叙述更讲究——“回叙”、旁观叙述人、多样的叙述角度

E王鲁彦、王统照、许地山、沈从文(单章)、林徽因、朱光潜,凌淑华(汪曾祺也是,但在40年代)

4、特点:A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实力的态度,“文化小说”B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C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统一的审美感情:诚实、从容、宽厚

D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小说样式

+文体与创作方法:扬抒情写意小说长处,熔写实、记“梦”、象征与一炉。+赞颂淳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语言简约、古朴、活泼、明净

5、另:李劼人——-不属于某个流派A《死水微澜》成就B“大河小说”N特点

6、京海之争N:沈从文首先发起《论中国创作小说》...这场论证对海派有点不利。

7、京派小说中的现代性:林徽因——沈从文——汪曾祺(严家炎)

3、海派:1、初期海派小说:N1、特点:一、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二、过渡性的描写都市,三、“都市男女”这一常写常新的主题(性爱小说的风尚),四、小说形式的创新

(第一代)2、代表:A张资平的海派性爱小说的评价:媚俗、恶俗;现代小说描写手段的增进、对人的现代性认识的一部分;流利的国语写作

B叶灵凤与张资平的同异

C其他写性爱小说的海派作家:曾虚白《三棱》、林微音《花厅夫人》...

2、新感觉派:N1、文化根源及外来影响(日本私小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阵地:《无轨电车》——《新文艺》——《现代》杂志标志着这些作家作为一个流派已经集结在一起。

(第二代)2、代表:A刘呐鸥1、《都市风景线》唯一的小说集:采用了适应于现代都市生活快速节奏的跳跃手法,意识流手法、心理分析方法以及并不见得高明的象征隐喻手法。

2、刘小说的意义在于说明:现代都市要用现代情绪来感受,内心独白、意识流化,表明城市给人的极度压抑

B穆时英:1、“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在政治思想上1933年变化极大,前期倾向于左翼,33年后过上纸醉金迷生活

2、为什么他的小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洋场小说?1、批判2、迷恋、

3、审美意味:潜在的哀婉抒情气息

+创造了心理型小说的流行用语和特殊修辞,有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的交错、充满速率和曲折度的表达式

3、“穆时英笔调”N《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白金的女体塑像》

C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1、母题:由人的内在生命表现人性,表现男女情爱2、城乡二元倾向3、代表《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D其他:黑婴《五月的支那》禾金《副型爱郁症》

3、创作特色:1

他们都写大都市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从舞女、少爷、水手、姨太太、资本家...到各类市民,以及劳动者、流氓无产者等等,几乎无所不

包,这种描写常常采用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如霓虹灯闪烁变换似的,迥异于过去小说用从容舒缓的叙述方式表现恬淡的农村风光,宁静的生活气

氛。如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的小说场景涉及赛马场、夜总会、电影院、大旅馆...现代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心主体则是暴露资产阶级

男女的堕落和荒淫。穆时英《夜总会里五个人》取一个周末的夜总会作为场景从这个横断面反映了旧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生活,可以说是上海的一个缩影。

2、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与小说技巧的花样翻新。新感觉派小说在表现都市生活内容的过程中,刻意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并对小说的形式、手法、

技巧做了一定程度的革新。A这个流派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将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渗透融合到客观的描写中去。他们那些具有流派特点的作品,

既不是外部现实的单纯摹写和再现,也不是内心活动的细腻追踪和展示,而是要将感觉外化,创造和表现那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所谓的“新现实”。

比如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开头写“留着光闪闪的汗珠”的白云,天空里发散着“尘埃、嘴沫、暗泪和马粪的气息”等通过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的客体化、对象化,使艺术描写具有更强的可感性,具有某种立体感。B此外,新感觉派重视各种感觉,优势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

不同的方面复合起来写,因而容易出现“通感”现象。C他们还吸收西方意识流手法,以及将诗歌中的叠句运用到小说中创造某种气氛等方面。如《上

海的狐步舞》中的那种场景切换的方法,跳跃式的镜头和快速的节奏。

3、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建立。在挖掘与显现潜意识、隐意识、日常生活中的微妙心理、变态心理等方面,新感觉派同样显示出重要

的特色,并且取得相当的成就。真正圆熟的写现实题材的心理小说开始于《梅雨之夕》。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只是写一位有雨具的男子在街头碰

上一个躲雨的姑娘,主动将她送回家,一路上的心情。作者把人的心理过程写的极为曲折细微而又富有层次。

4、某些倾向性问题:1、醉心于表现“二重人格”,而且较少批判“二重人格”2、受弗洛伊德唯心史观影响,对一些事件和人物做了不正确的解释,如夸大性欲作用。

3、有一部分作品存在相当突出的颓废、悲观乃至绝望、色情的倾向

5、评价:海派中的重要一支,把文学中的“都市”地位提高了...《30年》P254+真正在小说创作领域把现代主义方法向前推进并且构成了独立的小说流派。

另:海派(第三代)为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

4、通俗小说:A言情写实小说1、北派:1、张恨水——社会言情的集大成者,创立现代性的章回小说体式,现代通俗文学大家

1、以上成就的原因:一、始终不放弃章回小说的形式和通俗文学的娱乐性二、不愿意仅限于供人消遣

2、《金粉世家》——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金燕西、冷清秋

1、与一般通俗作品的不同之处?不是为言情而言情,而是在故事中尽力开掘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2、找《家》与《金粉世家》比较

3、《啼笑因缘》——奠定成为全国性通俗小说大家的名声樊家树、沈凤喜、何丽娜、

4、《八十一梦》、《丹凤街》

2、刘云若《红杏出墙记》的通俗性与探索性?

2、南派:进入低谷

3、南北两派的区别:北派作家并不直接承续晚清小说,较少负担,所以容易同五四文学沟通,现代经济转型慢,不浮躁,世俗化、生活化比南方显得更深入,介入社

会力避锋芒,表现出游刃有余的市民精神;而南方“文人化”趣味浓重(30年P266上)

B武侠小说1、远离现实:一、“亚社会”二、超现实的剑仙神魔世界2、顾明道《荒江女侠》3、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4、平江不肖生(向恺然)

C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单章:茅盾(见上社会剖析派)巴金、老舍、沈从文

第三个十年:

1、国统区小说:A暴露与讽喻:1、正面反映抗日战绩和热情的小说:艾芜《南行记》《秋收》《纺车复活的时候》

2、表现(人民农民)在抗日中成长成为新人的小说:A姚雪垠《差半车麦秸》成功原因?a形象包含历史内涵b捕捉到萌芽状态中农民新性格C口语、乡土气息

即努力表现农民意识的小说B萧红、吴组缃、等

3、反映战场的小说:丘东平:《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连长林青史)《茅山下》(郭元龙、周俊)特点:现实主义、悲壮、苦难(30年P381)

4、由张天翼带头掀起的暴露讽刺小说A张天翼1、《华威先生》:1、成功原因:批判尖锐、内涵深远、讽刺笔调冷峻、叙述节奏明快、语言劲捷、短篇体制圆熟

2、华威先生形象

2、《“新生”》和《华威先生》《谭九先生的工作》共同收入《速写三篇》

B沙汀:1、鲁迅特色、民族特色

2、《在其香居茶馆里》赏析

3、“三记”:1、《困兽记》田畴、吴楣、孟瑜2、《还乡记》冯大生3、《淘金记》:白酱丹、林幺长子、何寡妇

4、成就:1、描写手法2、选材3、情节夸张、戏剧性4、语言幽默质朴、口语化、地方化

C艾芜1、《丰饶的原野》:1、第一部分《春天》2、续篇《落花时节》取材:故乡形象:邵安娃刘老九赵长生

2、《山野》《故乡》:余峻庭

D靳以《众神》《前夕》黄药眠《陈国瑞先生的一群》周文《救亡者》

E钱钟书1、作品《人·兽·鬼》《猫》《围城》《纪念》

2、《围城》与其他讽刺作品不同?A主题意蕴多义性

B反讽技巧高超

C与左翼不同,融道德风俗人情的批判于一炉(30年P387)

B体验与追忆1、“七月派”小说——胡风理论指导1路翎1、《财主底儿女们》《饥饿底郭素娥》《王炳全底道路》

2、特色:1、“心灵的史诗”或心理现实主义小说

2、笔下人物形象A“流浪者”形象B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道路

3、对人物精神世界的突入/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的得失

4、欧化语句、散文化格调(30年P390南开P292)

2、阿垅《南京》丘东平《一个连长的战斗》

2、冯至:1、《伍子胥》如何用类似散文化的片断来结构小说,并把人生的体验与感觉用纯净的美的境界来表现

2、冯至小说体验性的表达方式

3、师陀1、《无望村的馆主》——富家没落题材

2、《果园城记》——短篇集“系列小说结构”;散文笔法

3《结婚》——师陀最好的讽刺长篇,胡去恶,殖民地洋场吃人主题,结构创新

4、《马兰》开头“小引”,正文李伯唐叙述,中间插入马兰“杂记”

4、汪曾祺——“京派”风格1、人物形象2、对逝去美的倚重3、文体——文化小说的路子代表:《邂逅》集、《复仇》

5、骆宾基《北望园的春天》:感伤的抒情笔调;孤寂、沉沦和憧憬的内心世界;善良小知识分子被生活毁灭的悲剧;契诃夫风格另:《幼年》(姜步畏)

6、夏衍《春寒》、李广田《引力》、王西彦“追寻”三部曲《古屋》《神的失落》《寻梦者》

2、沦陷区小说——通俗与先锋:1、予且新市民小说代表

(海派第三代)2、张爱玲:1、张氏小说里的都市发现A金钱化的都市旧家庭的丑陋B以女性角度观察浮世悲欢,解剖人性脆弱与暗淡(现代都市主体是不彻底的人物)

2、张氏小说里的女性解剖:旧家庭、命运、精神负担

3、先锋痕迹与通俗痕迹:小说结构语言中国古典小说下西方现代派的先锋痕迹

3、苏青:《结婚十年》——女性涉世实录通俗故事的品格

4、梅娘:“水族系列小说”——《蚌》《鱼》《蟹》

5、N“后浪漫主义小说”:A徐許:1、特色:1、大众性2、“书斋的雅静”N——纯文人倾向、哲理色彩3、心理体验层面丰富4、叙述技巧现代化——“我”

(以上为30年版本)

*考:二者30、40年代创作的异同5、情节设置极强传奇性色彩;故事曲折离奇引人入胜;飞动想象力和凌空蹈虚似的故事编排(南开P297)

2、徐許故事可以分两个层次:1、外观上通俗小说2、人性的追求,哲理的深度代表作:《鬼恋》《风萧萧》

B无名氏:1、两个写作阶段:a前期写一些不注重叙事却文采绚烂的作品b抗战时期通俗小说——《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

2、代表:《北极风情画》:韩国人林与波兰后裔奥蕾利亚《塔里的女人》罗圣提、黎薇《野兽·野兽·野兽》主人公印蒂

4、《无名书》主旨

5、特点:A前期创作主要围绕爱情题材进行对于生命的思考

B把主人公安排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书写,表现出其对于不同文化碰撞的探寻

C强烈的抒情色彩和一种对于人性和生命的追问

C后期浪漫派艺术特色:1、人物和故事往往只凭想象编织,有不少夸张和理想化成分,不一定有多少实际根据。2、异国情调和神秘色彩

3、人生哲理的丰富思考与象征、诗情的刻意追求

3、解放区小说——现实与民间1、农村题材:1、“荷花淀派”N孙犁:特点:A灵魂美和人情美,刻画赞美妇女形象

B没有完整情节,散文式的、追随人物情感流动的抒情结构

2、康濯《我的两家房东》——平凡的语言、细致而不繁琐、清新朴素风格

3、孔厥《受苦人》《一个翻身女人的故事》《新英雄儿女转》

2、军事题材:刘白羽代表作《无敌三勇士》成功原因:1、有觉悟的革命者的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2、结构方式和语言上是说唱文学——适应农民战士欣赏水平

3、知识分子题材:思基《我的师傅》韦君宜《三个朋友》丁玲《在医院中》女医生陆萍

4、解放区土改:1、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就:正确表现农村阶级关系和生活固有复杂性1、阶级分析观点2、人性批判分析和表达

2、周立波《暴风骤雨》与《太阳...》比较:1、表现农村斗争的复杂与简单

2、擅长有历史真实感的细致心理刻画与场面和生活气息描写的不同

3、《太》语言细腻,有时失之沉闷,却不乏优美篇章;《暴》情节处理有波澜,语言生动简洁

5、表现新时期中在党内、在农民之间、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新矛盾1、欧阳山《高干大》2、柳青《种谷记》

6、反映工业生产、表现工人阶级的不多

单节:张爱玲赵树理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各题材小说流派

专题一鲁迅、文学研究会影响下的乡土小说 一、概述: 第一个十年兴起的乡土小说,主于鲁迅影响下形成,于1924年前后蔚然成风,其主要作家多来自文学研究会及与之倾向相近的语丝、未名社的成员。代表作家如彭家煌、王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等。此派作家以问题小说为借鉴而克服其短处,更多地从生活经验出发,以现代意识和真切生活感受进行创作,充分发挥其等所熟悉的题材,显示出小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而于此流派兴起之时,受到周作人、茅盾、鲁迅等大家的影响。首先,周作人提倡乡土文学,认为乡土文学是新文学于本国扎根之重要创作,且乡土文学所呈现的地方色彩较好地克服了小说概念化的弊端,甚至以其本民族特色而促使中国现代文学获得立足全世界文学的地位。然而对乡土小说形成起释放作用及产生深远影响者,当为鲁迅。鲁迅可谓是乡土文学最早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吶喊》、《彷徨》中即显示出乡土文学的特点,简言之,一是显示出生活的生动性;如《故乡》中描写的杨二嫂,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乡村市镇小市民的形象。二是内容的深刻性;正如鲁迅虽描写乡土人事却更近一步表现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如《离婚》中的爱姑面对七大人的行举,于此上乡土小说作家多未能达到如此深刻的揭示,然而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对传统宗法制乡村弊端陋习的批判,具有颇强现实意义。三是高超的细节刻画;如闰土索要的烛台,吕纬甫所说的飞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的苍蝇等,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器物及细节意象,使得小说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 (一)、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真实图景;初期乡土小说较为真切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至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表现出农村于封建统治下闭塞、落后、野蛮的现状和身处其间的农民深受地主阶级、军阀及帝国主义势力打压下极为悲惨的处境。如彭家煌的《喜期》,台静农的《新坟》;且王鲁彦、许杰等作家更深入揭示出沿海农村于资本主义发展中形成的市侩心理与风气,及国人需依靠外国势力保护自身的可耻景象,如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 (二)、为现代文学提供多样的风俗题材;乡土小说作家大多注重描绘风习人情,涉及到各类风俗题材。作家描写风俗,一是为了揭示残忍的宗法思想,如蹇先艾的《水葬》便写出贵州边远地区抓住小偷便要绑上石头将之沉入江海的野蛮风俗,于中表现出作家对封建冷酷习俗的鞭挞。二是为了反映具民族、地方特点的传统方式及生活方式。如王鲁彦《菊英的出嫁》中写道的“冥婚”,这类习俗虽落后愚昧,但称不上残忍可怕,反增其特色。总体而言乡土小说流派开拓了风俗这一新的审美领域,对于促进新文学自觉描绘风俗、加强对文学民族风格的追求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 (三)、促进新文学地方色彩的发展;乡土小说作家注重客观地描绘各地农村的现实生活,尤注重对其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王鲁彦多描写宁波镇海一带的农民生活,对当地地方风物及浙东风俗环境进行真实的观照;又如彭家煌擅于描写湖南闭塞农村士绅和乡民的生活;台静农多以故乡安徽的人事为题材。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选出来,并填在题中的括号里。错选或未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1895年,严复在(B)上发表著名文章《原强》,引述了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学说,阐述了“物竞天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 A、《新民丛报》 B、《直报》 C、《吕言报》 D、《强学报》 2、裘廷梁于1897年在《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了(D)的口号。 A、“我手写我口” B、“打倒桐城妖孽” C、《定庵集》 D、“崇白话而废文言” 3、冯桂芬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是(B)一文。 A、《校邠庐抗议》 B、《复庄卫生书》 C、《定庵集》 D、《弢园文录外编》 4、梁启超于(B)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新小说》。 A、1987 B、1902 C、1900 D、1903 5、1911年,青年鲁迅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D)。 A、《狂人日记》 B、《呐喊》 C、《仿徨》 D、《怀旧》 6、梁启超倡导文学革新的理论核心是“新民说”,代表作是(A)。 A、《少年中国说》 B、《清代学术概论》 C、《夏威夷游记》 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7、黄小配的《五日风声》是一篇反映“辛亥广州起义”事件的报告文学,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于(D)年5月在《南越报》上连载。 A、1919 B、1912 C、1910 D、1911 8、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处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期间,几乎是与(C)运动同步发展的。 A、维新 B、新文化 C、洋务 D、资本主义民族民主革命 9、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和交汇,逐渐形成了以(A)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A、进化论 B、男女平权 C、阶级斗争 D、民主论 10、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C)杂志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 A、《新小说》 B、《清议报》 C、《新青年》 D、《瀛寰志略》 11、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A)。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康有为 D、章太炎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1917年,胡适在《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上发表()一文,标志着新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论》 《文学改良刍议》 《人的文学》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答案: 《文学改良刍议》 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里提出了新文学建设的三大目标,不包括:() 平民文学 写实文学 社会文学 讽刺文学 答案: 讽刺文学 3、“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晚清知识分子()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明确提倡新小说。 梁启超 鲁迅 郁达夫 郭沫若 答案: 梁启超 4、根据福斯特的定义,以下哪句话包含情节?()

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于心碎。 答案: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于心碎。 5、我们通常把鲁迅先生创作的《狂人日记》视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发表于()年。 1914 1915 1917 1918 答案: 1918 第一章 1、1923年鲁迅发表了一则名为()的演讲,表达他对女性解放运动的看法。 《我的贞洁观》 《我的金钱观》 《傀儡之家》 《娜拉走后怎样》 答案: 《娜拉走后怎样》 2、以下关于小说《伤逝》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从子君婚后的作为来看,她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恋爱时的涓生和子君的相处模式像布道者和学生。 婚后涓生对子君的主要不满,包括她不读书,不上进,和子君没有精神交流。 涓生很爱子君,所以不想让她出去工作。

恋爱时的涓生,从子君婚后的作为来看,她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答案.和子君的相处模式像布道者和学生。,婚后涓生对子君的主要不满,包括她不读书,不上进,和子君没有精神交流。 3、小说《伤逝》采用的是()的限制叙事进行忏悔。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变化人称 答案: 第一人称 4、请选出以下关于小说《伤逝》的正确的说法:()。 《伤逝》的鲁迅先生写作的作品。 鲁迅先生写作《伤逝》小说是因为反对“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的思想。 《伤逝》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分开的爱情悲剧。 《伤逝》的女主人公名叫子君,男主人公名叫涓生。 答案: 《伤逝》的鲁迅先生写作的作品。,《伤逝》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分开的爱情悲剧。,《伤逝》的女主人公名叫子君,男主人公名叫涓生。 5、请选出不属于鲁迅先生创作的作品:()。 《伤逝》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朝花夕拾》 《故乡》 答案: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第二章 1、以下关于小说《沉沦》的解读,正确的说法有:()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流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流派 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新感觉派小说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诗歌的“三美” 诗歌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现代派诗歌 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于伶、阿英的剧作,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唐弢、柯灵的杂文等都是其优秀代表。孤岛还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重要着作及大量文学刊物。孤岛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一页载入史册。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尔雅答案

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 1.《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 B、鲁迅 C、巴金 D、老舍 正确答案:B 2.《祝福》收录在()。 A、《呐喊》 B、《彷徨》 C、《而已集》 D、《坟》 正确答案:B 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篇。() 正确答案:√ 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 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 2.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B、《在酒楼上》 C、《伤逝》 D、《祝福》 正确答案:C 3.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D 4.《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5.《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 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 我的答案:C 2.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 B、《狂人日记》 C、《伤逝》 D、《风波》 正确答案:D 3.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 B、《阿Q正传》 C、《祝福》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1919~1949) 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 1.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 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 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 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红烛》、《死水》是他诗歌创作的集中体现。徐志摩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飞动飘逸的诗情与对形式美追求相结合,使徐志摩总是抓住每首诗特有的“诗感”、“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的诗律。《志摩的诗》是在不断的实验与创造中寻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4.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穆木天提出纯诗的概念,主张诗歌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的真实的象征”。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文世界的东西。”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是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之作。 B.第二个10年: 1.中国诗歌会 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继承前一个十年蒋光慈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传统,殷夫为代表。特点:一是反映革命斗争和时代重大事件;二是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诗歌的主体并非诗人自己而是一个战斗集体;三是艺术表现上注重写实。这多少背离了诗歌的本质即个体生命情感的宣泄。 2.后期的新月派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

---------------------------------------------------------------最新资料推荐------------------------------------------------------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科目现代小说审美研究班级 2010 级汉教一班姓名刘聪学号 20100511341 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人学内涵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欧金尼奥加 林在其《意大利人文主义》中提到过: 文学是人文学,文学是人性之学,文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诚实 的学科。 从 19 世纪人类文化发展进入现代阶段,民族文学向着世界 文学进行形态转换的前提下,小说形态时代性总体衍变,由此形成 了现代小说。 现代小说在美学上可以说是现代名族的心灵史诗,在文化学上 则是世界公民的艺术表征。 当现代小说在 20 世纪中国由传统向着现代开始文化转型的过 程中生成之时,其根本性的关键就在于确立了现代小说的人学性质 成为重建国民精神的民族史诗。 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对人的描写、对人性的揭示、对人的思 想情感以及整个精神世界的表现。 那么,其人学的内涵具体是指什么呢?在对现代作家作品人学 思想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人学内涵可分成四大部分:人性、人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一、人性 1918 年底,周作人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的文学》 1 / 8

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促成人性健全发展。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文学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文学。 相对于人的存在,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规定性;而相对于文学的规定性,人作为文学的创造主体在一个非人化的世界面前得以确立了自身。 文学与人之间这种相应的创造性构成了彼此的同构性,即人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创造而创造自身,语言艺术通过人的自我创造而体现自身的文学性。 人们在紧张的生活节奏或疲惫不堪的焦灼期待之余,自然渴望得到一种心理情感的松弛,得到一种本能欲望的宣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文化层次上的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宣泄意味。 只是通俗文学是一种低层次的宣泄,侧重于放松自己,而现代派文学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宣泄,侧重于超度自己,或者说使人向类的自由升华。 在此,人的自然本性得到了两个向度的伸展: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引言 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系列。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 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开始,它在推翻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普及的同时,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宰地位的传统文化产生猛烈地冲击。随着具有高尚政治权力的帝王制度消失,传统文化权威也消失不见,这使得国内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得到解放的同时也产生了浓郁的焦虑感。一些相对完整而系统的具有新价值体系如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等承载中国知识分子新信仰的文学思潮开始萌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也因此开始崛起。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历程 1 开拓期 这一阶段从1917年到1927年,此时西方民主共和观念早已进入国民内心,许多抨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文化思想斗争不断出现。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编撰的《青年杂志》创刊成功,并且将刊物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随后在1917年,胡适在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提倡应当为人生而艺术,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接着,以《新青年》刊物与这一时期主张自由思想的北大联合,开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封建文言、提倡现代白话,转变传统文学方向,反对传统文学、鼓励新文学的新时期文学革命运动。从1918年1月开始,以《新青年》为首的刊物开始采用白话文形式并运用标点符号。1918年5月,鲁迅将自己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体现出中国现代新文学中彻底反封建的整体倾向,它的发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我们看到,新文化运动初期知识分子们以德先生与赛先生为口号,积极宣扬民主与文件,而这场运动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潮流与中国传统封建旧文化制度之间的斗争。在俄国

中国近现代史考点脉络梳理(文科)

中国近现代史考点脉络梳理 中国近代历史 阶段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840——1860年 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 (1842)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金田起义 (1851)、定都天京(1853)、《天朝田亩 制度》(1853)、《资政新篇》(1859)、天 京陷落(失败1864)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中国自然经 济开始逐步解体 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魏源)1860——1895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 军火烧圆明园(1860)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及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 年代)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95——1900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 约》(1895)、黄海海战(1894)、台湾军 民反割台斗争 戊戌变法(1898)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1900——1912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辛 丑条约》(1901)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1900) 辛亥革命:兴中会成立(1894)、同盟会 成立(1905)、武昌起义(1911)、中华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元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三民主义(1905年同盟会纲领和《民 报·发刊词》) 1912——1919年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其统治时间为1912 —1927年)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 杂志》开始)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1918年李大钊)

当代中国文学流派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发 梁启超,又号饮冰室主人,曾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全部著作汇编为《饮冰室合集》。 近代学者王国维著有《人间词》及《人间词话》等著作。 《古文观止》是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一部普及性的古文选本。 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和胡适是推动文学革新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新青年》是当时主要的文学期刊。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它是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等,成员主要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1922年春,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因在湖畔写诗,并合集《湖畔》,被称为“湖畔诗人”。他们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爱情诗的创作。 广泛的社会批评是鲁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他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入《坟》和《热风》中。鲁迅(右图)后期杂文主要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事件,代表作是《且介亭杂文》三集。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阿Q正传》是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人物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磐》和《女神之再生》。 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是作者留日时期生活和思想的写照。 徐志摩的抒情诗《再别康桥》把他对母校的深情溶进了别离时的形象和想象中。 茅盾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老舍的作品很有北京味儿。他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他的早期代表作。 林语堂主要从事小品散文创作。他提倡“闲适文学”。赴美定居后,用英语写作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是他的代表作。 沈从文最有特色的作品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风土民情的小说。中篇小说《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曹禺,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钱钟书的中篇小说《围城》生动地描写了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艾青,现代著名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抒发了对抚育他的保姆的深情的追怀。 梁实秋的代表作为散文集《雅舍小品》。 冰心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散文柔美、清俊,抒情性很强,被当时的读者誉为“冰心体”。 冰心影响最大的作品当推散文集《寄小读者》。母爱、童真是作品的主要内容。 张恨水是通俗社会小说家。他的作品语言精炼,明白晓畅,其代表作《啼笑姻缘》是三十年代销售量最大的长篇小说。 张天翼是现代文坛杰出的讽刺作家。他的小说主要描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以及他们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他写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的名篇,还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 胡适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他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之一。他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周作人的散文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风格冲淡平和。代表作有《乌蓬船》。 爱情诗人冯至是个很有个性的诗人,鲁讯评价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诗集有《昨日之歌》。 现代女作家丁玲的代表作有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他的作品大多表现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诗集《死水》是他的代表作。 叶绍钧(圣陶)善于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潘先生在难中》是大家熟悉的优秀短篇。 赵树理是中国农村题材的优秀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中国第一部大型新歌剧《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民族新歌田汉与冼星海在一起剧的奠基之作,它继承了民族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歌剧的长处。 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全部采用陕北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写成,节奏流畅明快,语言在朴素中具有形象美,音乐美。 丰子恺是一个有独特艺术气质的散文作家。代表作是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田汉是中国现代卓越的戏剧家,是“五四”后早期话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名优之死》是其代表作,他是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 一、问题小说 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并且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冰心,倪焕之,叶绍均等 二、乡土小说(田园抒情小说) 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的‘乡土小说’派。”,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彦鲁、台静农等。 三、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小说派。 革命派小说是太阳社,创造社在1927年以后到三十年代初所形成的流派。当时,创造社的成员由艺术派转向革命派,郭沫若,成仿吾等投身实际革命工作,郁达夫却退出了创造社。太阳社的将光磁先与创造社成员合作,借创造社的刊物发表革命小说《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等。1927年,他和孟超等结成太阳社,随后与创造社、共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了一系列的革命文学小说。 四、新感觉派 三十年代初期形成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与时代紧密相连。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我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借鉴、吸取了世界文学潮流中的丰富营养,在中外文学的交融中,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走向民族化、大众化,走向更高、更完善的艺术境界。当代文学有以下特色: 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 这一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历史波折,无论文艺方向的提法有什么不同,也无论党对文艺方针怎样调整,其社会主义总方向的实质始终是鲜明的。 二、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 中国当代文学向前发展,由一元走向多元格局。除了创作实践、理论探讨领域,当代文学思潮多元化体现得更为鲜明。当代文学观念、文学价值的嬗变,借鉴、探索迭起,风格、流派争妍,文坛空前的活跃,呈现多元、开放的格局。 三、探索与困惑并存 文学随时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差异和文化矛盾逐渐展示出来。当代文学的主要冲突从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提倡文学独立,更多地转移到如今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在市场体制下,纯文学与通俗文学都无法离开出版运作和文化消费市场的选择。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因而,90年代以来在文学表现的内容中,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犹豫困惑、批判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形成了一个探索与困惑并存的重要特点。 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小说《米》

在苏童早期的“枫杨村的故事系列”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村故乡》、《逃》等作品中, 有大量的关于人们逃离故乡去城市谋生的描述,这是苏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小说中笼罩着的是逃亡者对自己生生不已,魂牵梦绕故乡的追忆缅怀和强烈的归乡心绪,使人难以忘怀。逃亡者虽以不同的方式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却以相同的心态寻找归乡之路,踏上归乡之途。在《1934年的逃亡》中,苏童借“叙述人”之口倾诉了逃亡者的心曲“我的枫杨树老家沉没多年\我们逃亡到此便是流浪的黑鱼\回忆的路途永远迷失。”这是枫杨树人的迷惘、惆怅在字里行间渐渐跳越,激荡;留给人不尽的遐思。我们可以说这些小说是逃亡者在城市异乡向故乡的一次次的眺望。 长篇小说《米》即是通过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 描述了枫杨树人的精神在异乡城市的流浪,表现他们的存在与虚无,现实与梦想,罪恶与救赎。小说包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苏童从容不迫的叙述让人们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很明显,这部《米》的内涵,主题表现已不同于他以往的原乡小说的叙事抒情形态。小说既没有缅怀故乡风物的纯朴固陋,也没有追忆少年往事的真率和灿烂多姿,乡里的奇情异事,而是一改过去荡气回肠,柔美沉溺的叙述美学风格,在对城市之俗之恶的大加铺陈中,绵亘着对故乡往事凄惨沉痛的回忆;或关于贫穷,饥馑,洪荒,或关于漂泊无定,或面对时移往事灵魂深处的悲凉感伤,或丧失生命之根的内在隐患。我认为,在这里,原乡题旨和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本身一样,仅构成了小说的表层形态,它的深层意蕴则是小说对人的命运、存在问题颇具文化、哲学意味的思考。 在沾染难以治愈的性病之后,五龙做过一次认真的反思:也许他会在暗病的折磨下丢失整个生命,他冷静地寻找他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发现他的心灵深处始终仇视着这个城市生活。但他的肉体却在向他们靠拢、接近,千百种诱惑难以抵挡,他并非被女人贻害,而是被一种生活的欲望和梦想所害。于是,五龙遭受阿保之子报玉的残害后对城市彻底绝望。实际上,苏童写作小说《米》的初衷以及文本本身展现的意旨并不在于对寻根意义的探询,而是着力地表现人对无限漂泊的恐惧和客居异乡异地灵魂的无定。灵魂最终的归属离不开故乡的土地和“元气”,因此,晚年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己为什么做小说时,说那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鲁迅在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写了华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祝福》写了祥林嫂对地狱的恐怖;《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写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 由于鲁迅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在性,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灵魂。《孔已已》中孔已已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对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语。这都刻画了主人公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阿Q正传》、《肥皂》以精神分析法写出阿Q、四铭的潜意识和性心理,揭示了假道学的灵魂深处。《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儿子后,见人就说“我真傻……”,这写出了祥林嫂心灵的伤痕。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鲁迅小说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在这里,

鲁迅写了人们的反应:“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看(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鉴赏”他人的痛苦过程中,鉴赏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并从中得满足(自我崇高化),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鲁迅博采西方小说艺术之长,以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现代特色,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从古典走向现代的根本变革,创建了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在谋篇结构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小说体式灵活多变的长处,摆脱中国传统小说惯用的单线纵向结构方式的束缚。《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十三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祝福》不依先头后尾的旧规,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示众》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截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 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 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一)前五四文学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 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 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 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

和文学革命的统一。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3、文学革命的实质 (1)文学语言的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文学观念的革命P4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中国当现代文学主要流派

中国当现代文学主要流派 1.荷花淀派:指以孙犁为首的文学流派。因以孙犁的《荷花淀》代表的一批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里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的小说而得名。主持《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发现并培养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作家群,,孙犁《山地回忆》、刘绍棠《蒲柳人家》。 2.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批山西作家,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文学主张、创作风格(新短通)、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相似,创作成就较高。生活内容与传统叙事手法相结合,情节典型、细节生动,讲究艺术构思、语言通俗,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三里湾》、《锻炼锻炼》、《三年早知道》. 3.伤痕文学:以文革造成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为主要内容。昭示了“恢复”和“复归”现实主义的新鲜内涵。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郑义《枫》。、特点彻底否定文革的思想倾向/善良人受损害的情节模式/宣泄义愤的情感模式局限:止于“问题小说”模式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观念浅直,艺术粗糙伤痕是反思的源头,反思是伤痕的深化. 4.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的情感宣泄与政治批判进入到历史深层的理性思考,以中篇小说为重点。社会动乱的世相图,历史反思,民族创伤和国家苦难反思,启蒙式地突出了极左政治路线与封建思想如何二合一地造成社会和人的深刻异化。王蒙《蝴蝶》、高晓声《陈奂生上城》、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特点:艺术表现方式更加灵活,主题深度比伤痕文学进了一大步。局限:艺术形式单一,反思不彻底,缺乏自省与忏悔。 5.改革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描写新时期出现的社会改革以及改革引起的人物命运人际关系心灵纠葛为主要内容与现实生活十分贴近,明显地具有与历史同步,回答时代问题的特点。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龙种》 6.寻根文学:在八十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产生的。作家们试图汲取本土的生活内容,借助西方的文学技法,表现中国的文化特色。核心观点是中国文学应建立在广泛文化开掘之中,要用文学表现民族文化,寻文化之根。韩少功1985《文学的“根”》(宣言)。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局限:返祖心态猎奇心理/作家自身的文化积累不够/概念化倾向。 7.先锋文学:80年代,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表现了新的价值立场和表达方式,扩大了小说艺术的表现力。马原《拉萨河的女神》、余华《现实一种》、苏童《妻妾成群》《红粉》、格非《迷舟》。特征:否定意识、文的自觉、叙述实验。局限非理性倾向、形式至上、整体模仿、疏离了中国现实生活环境与大众。 8.新写实小说: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回归现实”的一种创作潮流。是不满先锋小说的解构,对先锋小说的批评和反驳,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内容上主张表现生活的本色而非本质,塑造平民而非英雄形象采用客观的叙述态度以自在和散在的生活单元形成一种扩散性结构。池莉“新写实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三白”系列(《白梦》、《白雾》、《白驹》),刘震云《一地鸡毛》。局限:庸常化、片断化、零散化与主题性暗淡;缺失现实批批立场,丧失批判能力。 9.归来诗“归来”,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归来”诗人主要包括: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公木、吕剑、公刘、白桦、邵燕祥;在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罹难者,如牛汉、绿原、曾卓、冀汸、;因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唐湜、唐祈、杜运燮、穆旦、蔡其矫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