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考化学一模试卷解析版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考化学一模试卷解析版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考化学一模试卷解析版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考化学一模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小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物质的分类

B

物质的检验和区别

纯碱、胆矾、生石灰—盐类

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

可用灼烧闻味的方法检验羊毛和涤纶

燃着的木条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 概念的认识

D

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

含氧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洗涤剂乳化作用—去油污

石墨优良的导电性—作电极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属于氧化物,不完全正确,错误;

B、燃着的木条不能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因为氮气和氧气都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都能使木条熄灭,不完全正确,错误;

C、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含氧的化合物是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钾,错误;

D、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可去油污,石墨优良的导电性可作电极,完全正确。故选D。

2.下表中,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则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

B .在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硝酸根质量分数随加入铁粉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C .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X 、Y 、Z 的质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定为3X+Y=4Z

D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pH 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图中c 点时,可以加BaCl 2溶液来检验硫酸是否被反应完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误将少量KMnO 4当成MnO 2加入KClO 3中进行加热,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然后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故b 为高锰酸钾,在t 1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t 2时刻,氯酸钾开始分解,故a 为氯酸钾,c 为氧气,符合题意;

B 、在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铁粉先和硝酸银反应,

332=Fe Fe+2AgNO NO ()+2Ag ,56份铁生成216份银,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硝酸根的质量不变,故硝酸根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和硝酸铜反应3232=Fe+Cu(NO )Fe(NO )+Cu ,56份铁生成64份铜,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硝酸根的质量不变,故硝酸根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硝酸根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C 、由图可知,X 、Y 质量不断减小,则X 、Y 为反应物,Z 的质量逐渐增加,则Z 为生成物,t 1时,该反应恰好完全反应,X 减小量为9,Y 减小量为3,则Z 的增加量为12,X ∶Y ∶Z=3∶1∶4,但是由于不知道X 、Y 、Z 的相对分子质量,无法确定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不符合题意。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c点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但是溶液中一直含有硫酸根离子,无论稀硫酸是否完全反应,加入氯化钡都会生成白色沉淀,因此不能用氯化钡来检验硫酸是否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A。

3.一包不纯的氯化钾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氯化钠、硝酸钾、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2)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3)另称取 14.9 g 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应后生成 28.7 g 白色沉淀。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杂质中可能含有硝酸钾、氯化钠

B.杂质中肯定不含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

C.杂质中肯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钠

D.杂质中肯定含有氯化钠、碳酸钠,可能含有硝酸钾

【答案】D

【解析】

A、氯化钾、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KCl+AgNO3═AgCl↓+KNO3,

74.5 143.5

14.9g 28.7g

NaCl+AgNO3═AgCl↓+NaNO3,

58.5 143.5

11.7g 28.7g

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因此杂质中含有碳酸钠,由计算可知,14.9g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8.7g氯化银,11.7g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8.7g氯化银,杂质中含有碳酸钠,氯化钾质量小于14.9g,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质量小于28.7g,因此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钠,错误;B、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因此杂质中含有碳酸钠,则杂质中不含有硝酸钙,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说明杂质中不含有氯化铜,错误;C、由A知,杂质中肯定含有碳酸钠、氯化钠,错误;D、杂质中肯定含有氯化钠、碳酸钠,由于硝酸钾是否存在不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可能含有硝酸钾,也可能不含有硝酸钾,正确。故选D。

4.除去下列各组物质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Fe2O3(Fe)——用盐酸浸泡,然后过滤、洗涤、烘干

B.CO(CO2)——先通入足量的浓NaOH溶液,后通过浓硫酸

C.CaO(CaCO3)——加水溶解,过滤、烘干

D.NaCl(Na2CO3)——加入过量CaCl2溶液,过滤、蒸发、结晶

【答案】B

【解析】除杂的要求①所用试剂只能将杂质除掉,不能把想保留的成分反应掉,②除杂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A,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符合除杂要求;B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溶液和水,而一氧化碳不反应,能除杂;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符合除杂要求;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但是氯化钙过量,引入氯化钙杂质。选B

5.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

...的是( )

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

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若甲是碳酸钙,则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程中放热,因此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选项A正确;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水分解生成氧气,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且碳和水也能反应,因此丁可以是单质碳,选项B正确;

C.若甲是碳酸钠,如果跟硫酸反应则乙是硫酸钠,但硫酸钠转变成的丙不能和氯化钡反应,则丁不可以是氯化钡,选项C错误;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是复分解反应,选项D正确。故选C。

6.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B选项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C选项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不能说明对应关系,因为没有具体说明金属的量;D选项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酸碱盐反应时先发生酸碱中和,然后碱盐反应产生沉淀,故答案选择C

考点:酸碱盐、金属的性质、催化剂

7.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有机化合物都含碳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答案】B

【解析】A、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错误;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正确;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错误;D、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错误。故选B。

8.将乙酸(CH3COOH)和葡萄糖(C6H12O6)溶于水得到混合溶液,测得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9a B.1﹣8a C.12a D.8a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乙酸(CH3COOH)、葡萄糖(C6H12O6)、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均为2:1,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乙酸(CH3COOH)、葡萄糖(C6H12O6)、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均为2:1,则将乙酸(CH3COOH)和葡萄糖(C6H12O6)溶于水得到混合溶液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6×1)=1:8;测得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a ,则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a?8a =1?9a 。故选A 。

9.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和铜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煅烧使其完全反应,若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则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为( )

A .44:25

B .22:5

C .4:1

D .44:32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与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 ,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铜的质量为y 。 3

2 CaCO CaO+CO 100g 44

x

A 高温 100x =44A

X=100A 25A =4411

2Δ2Cu+O 2CuO

128

32y A

128y =32A

y =4A

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为:

4A ∶

25A 11

=44∶25 故选A 。

【点睛】 本题中要抓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来做,分析其原因就是碳酸钙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等于跟铜反应的氧气质量。然后根据两个化学方程式就可以就是出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

10.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

A .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 .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酸碱中和反应有水生成,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D .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答案】B

【解析】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属于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错误;

B、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正确;

C、中和反应会生成盐和水,生成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错误;

D、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错误。故选B。

11.某铁粉样品中可能混有C粉、CuO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将该样品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铁粉,铁粉表面只有气泡产生;将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并有残余固体。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样品中一定含有CuO粉末,可能含有C粉

②样品中一定含有C粉和CuO粉末

③残余固体的质量与样品中CuO的质量相同

④滤渣中一定含有C粉和Cu

⑤滤液中一定含有FeSO4、H2SO4,可能含有CuSO4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难度较大,既要分析样品和滤渣成、滤液成分,还要分析样品质量与残余固体质量关系。根据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判定滤渣中含有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碳;因为硫酸过量,滤渣中不可能含有铁和氧化铜,但一定存在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根据充分灼烧后有残余固体又可判定滤渣中含有铜,即样品中含有氧化铜;②④正确,①不正确;样品中含有铁粉,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根据滤液中加入铁粉只有气泡生成,可判定滤液中一定含硫酸不含硫酸铜,⑤不正确;由前分析可知滤液中含有硫酸不含硫酸铜,可知样品中的铜元素全部转化成了滤渣中的单质铜,铜在氧气中充分灼烧后变成氧化铜,根据元素守恒可知样品中氧化铜质量等于残余固体质量,③正确;故选B。

【点睛】

解题关键从实验现象判定滤液成分和滤渣成分,认进而确认样品成分,最后判断样品中氧化铜与残余固体质量关系。滤液成分分析:样品中含有铁粉,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根据滤液中加入铁粉只有气泡生成,可判定滤液中一定含硫酸,不含硫酸铜,⑤不正确;滤渣和样品成分分析:根据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判定滤渣中含有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碳;因为硫酸过量,滤渣中不可能含有铁和氧化铜,但可能存在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根据充分灼烧后有残余

固体即可判定滤渣中含有铜,即样品中含有氧化铜;②④正确,①不正确;

样品中氧化铜和参与固体质量分析:在氧化铜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氧化铜优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然后才能和铁反应;当铁和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同时存在时,铁优先和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然后才能和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由此可知样品中氧化铜全部转化为铜存在于滤渣中,在氧气中充分灼烧后变成氧化铜,根据元素守恒,样品中氧化铜质量等于残余固体质量,③正确。

12.下列溶液中无色,且在pH=1时能大量共存的是

A.CuSO4NaCl KNO3 B.NaOH NaCl NaNO3

C.Na2SO4KCl ZnCl2 D.K2SO4AgNO3 NaCl

【答案】C

【解析】

pH=1的溶液中有大量的H+,大量共存要求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形成无色溶液要求分析常见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颜色,若为无色,符合题意

A、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但Cu2+在水溶液中为蓝色,故A错误.

B、NaOH可与酸发生中和反应,故不能共存,所以错误

C、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且离子均为无色,故C正确.

D、K2SO4AgNO3生成硫酸银沉淀,故D不正确

故选C

13.已知:2KMnO4K2MnO4+MnO2+O2↑。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KMnO4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B.

C.

D.

【答案】A

【解析】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等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和,不再变;B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所以氧元素的质量不随反应时间而变化,图像应该是一条平线;二氧化锰是生成物,开始高锰酸钾分解前,二氧化锰的含量为零,反应中二氧化锰逐渐增多,含量增加,反应结束,含量不再改变;D氧气是反应的生成物,所以氧气的体积起点应该为零。选A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4.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 的值为 44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W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W 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 1:3

【答案】D

【解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64g+5g+8g+23g-32g-16g=52g,故A错误;反应物的质量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增加;所以水、二氧化碳是生成物,氧气和W是反应物。由一中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水、二氧化碳是都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故B错误;此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W+O2→CO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反应表达式可以看出W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要通过生成物中的氧元素与反应的氧气质量进行比较,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7g×(16÷18×100%)=2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44g×(32÷44×100%)=32g,两者的质量和为56g,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64g﹣16g=48g,所以可判断W中含有氧元素,故C错误;由C的

分析可知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4g﹣32g)/12:(27g﹣24g)/1=1:3,故正确,故选D。

点睛:此类题的方法是根据化学式计算碳、氢、氧元素的质量,和反应反应前氧元素的质量或可燃物的质量比较,来判断可燃物的组成元素

15.下列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会生成氧气而出现气泡,蒸馏水中二氧化锰没有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A正确;

B、锌和镁加入稀盐酸中都会出现气泡,不能鉴别,故B错误;

C、燃着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在空气中现象不变,可以鉴别,故C 正确;

D、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投入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中,红棕色会褪去,氧化铜不具有该性质,可以鉴别,故D正确,

答案选B。

16.下列离子组在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中都能大量共存的是()

A.Ca2+、Cu2+、NO3﹣、Cl﹣

B.Na+、Mg2+、SO42﹣、Cl﹣、

C.Na+、K+、CO32﹣、SO42﹣

D.Na+、Ba2+、Cl﹣、NO3﹣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分别含有大量的H+、OH﹣.A、Cu2+和碱性溶液中的氢氧根

离子能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错误;B、Mg2+和碱性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能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C、CO32﹣与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能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错误;D、四种离子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正确。

考点:考查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的知识。

17.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NO3、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蓝色溶液B中阳离子只有Cu2+B.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

C.原固体粉末一定有NaCl D.原固体粉末一定有

CaCO3、NaOH、NaNO3、CuCl2和Ca(NO3)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题意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NO3、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框图,则推测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NaOH和CuCl2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氢氧化铜沉淀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CaCO3和硝酸反应会生成气体,因此沉淀中含有碳酸钙和氢氧化铜,跟硝酸反应后得到的蓝色溶液B中有硝酸铜、硝酸钙,如果稀硝酸有剩余,溶液中还有硝酸,所以蓝色溶液中的阳离子,不仅有铜离子还有钙离子等,选项A不正确;

B、因为固体加水搅拌后得到的沉淀中含有氢氧化铜,因此粉末中一定有NaOH、CuCl2,无色溶液A通入二氧化碳有白色沉淀,所以无色溶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生成的碳酸钠可与硝酸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选项B正确;

C、因为粉末中一定有NaOH、CuCl2,它们反应后生成氯化钠,所以无色溶液A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说明原来有氯化钠,选项C不正确;

D、因为NaNO3在题中无法证明有没有,选项D不正确。故选B。

18.在高温下,氧化铜和氧化铁的混合物3.2g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了0.8g,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铁的质量为

A .0.8g

B .1.12g

C .1.6g

D .2.4g

【答案】C 【解析】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80

×100%=20%,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3160

?×100%=30%,设混合物中氧化铁的质量为x ,充分反应后氧化铁减少的质量为x?30% CuO+CO Cu+CO 2 减少的质量

80 64 80-64=16

3.2g-x 0.8g-x?30%

80163.20.8?30%

g x g x =-- x=1.6g 。故选C 。

19.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的氧化镁和氧化铁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100 g ,恰好完全反应,得到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120 g 。再向其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称量,其示数为 27.2 g 。则下列相关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

A .原固体中金属元素质量为 13.6g

B .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9.2%

C .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 NaCl 58.5g

D .实验中消耗的氢氧化钠质量为 32g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MgO 、Fe 2O 3和酸反应及与碱反应的关系,找出增量,以MgO 为例: -

2

MgO ~2HCl ~2OH ~2NaOH ~2~O ~Mg(OH)NaCl ~405818增量

设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氢氧根的质量为y ,实验中消耗的氢氧化钠质量为z ,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NaCl 的质量为m ,则:

-2HCl

~2OH ~2NaOH ~2NaCl ~73

348011718100gx y z m (27.2-20)g

增量 x=29.2%

y=13.6g

z=32g

m=46.8g

原固体中金属元素质量为 27.2g-13.6g=13.6g ,故选C 。

20.向500g 3AgNO 溶液中加入11.2克Fe 和Cu 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34.8g 滤渣和一定质量的滤液,经测定得知,铜元素在滤液和滤渣中的质量比为4∶3

(洗涤液也一起合并入滤液中),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滤渣中不含铁

B .11.2克Fe 和Cu 的混合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为40%

C .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沉淀产生

D .原3AgNO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滤液中含有铜元素,说明铜与银离子发生了置换反应,铁的活泼性大于铜,可知此时铁应该已经完全反应,没有剩余,滤渣的组成为银和铜。

已知,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铁为56。设混合粉末中含有x 克的铁,含有y 克的铜。则混合粉末质量:11.2x y +=;

设与铁反应生成的银为m 1克,与铜反应生成的银为m 2克,与铁反应的硝酸银为m 3克,与铜反应的硝酸银为m 4克,参与置换反应的铜的质量为47

y 克,未参与反应的铜的质量为37

y 克。则: 3331

Fe +2AgNO =Fe(NO )+2Ag

56

340216x m m 1

56216x m = ;356340x m = 1277m x =;38514

m x = 3342Cu +2AgNO =Cu(NO )+2Ag 64340

21647m m y 24647216y m =;4

4647340y m = 22714m y = 48528

m y = 生成银的质量:122727714m m x y +=

+ 滤渣的质量:12334.87

m m y ++= 联立解得:x=5.6,y=5.6,m 1=21.6,m 2=10.8,m 3=34,m 4=17

【详解】

A 、滤液中含有铜元素,说明铜与银离子发生了置换反应,铁的活泼性大于铜,可知此时铁应该已经完全反应,没有剩余,滤渣的组成为银和铜,故A 选项正确;

B 、11.2克Fe 和Cu 的混合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 5.6=100%=50%11.2

?,故B 选项错误; C 、铜未完全反应则说明溶液中的硝酸银已完全反应,滤液中没有银离子,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不会有沉淀产生,故C 选项正确;

D 、原3AgNO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4+17=

100%=10.2%500

?,故D 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B 。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通过下列实验装置探究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①装置 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装置 B 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

③装置 C 中黑色固体变红色,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④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选填编号)。

I.给装置 A 中通入 0.1mol 二氧化碳,装置 C 中可生成 0.2mol 铜

II.装置 C 中固体减少的质量与装置 D 中增加的质量相等

III.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 C 处酒精灯

IV.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防止铜被氧化

【答案】2

C+CO 2CO 高温 吸收剩余的 CO 2 2ΔCO+CuO Cu+CO III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装置A 中反应为二氧化碳和碳单质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 CO 2CO +高温; ②氢氧化钠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故装置B 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剩余的CO 2; ③装置C 中黑色固体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红色铜单质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

为2CO CuO Cu CO ?++;

④I 、根据反应2C CO 2CO +高温,2CO CuO Cu CO ?++可知,给装置A 中通入0.1mol 二氧化碳,装置C 中不一定生成0.2mol 铜,因为反应物碳和氧化铜的量没有确定,故选项错误;

II 、根据装置C 出的反应,

2CO CuO Cu CO ?++,装置C 中固体减少的质量为一份氧原子的质量,装置D 中增加的质量为一份二氧化碳的质量,两者不相等,故选项错误; III 、实验结束时为防止倒吸应先熄灭C 处酒精灯,冷却再熄灭A 的酒精喷灯,故选项正确;

IV 、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将一氧化碳全部排至气球中,防止污染空气。

22.实验小组对久置生石灰的成分进行分析,实验操作及部分现象如图所示。

(资料):Na 2CO 3+CaCl 2═2NaCl+CaCO 3↓

回答下列问题:

(1)样品加水放热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③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4)将混合物B 、C 、D 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有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过滤,得滤液E 和1g 滤渣。向滤液E 中滴加CaCl 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E 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_。

依据实验现象及数据判断,原样品的成分是_____。

【答案】CaO + H 2O= Ca(OH)2 Na 2CO 3 + Ca(OH)2 = 2NaOH + CaCO 3↓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再滴加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NaCl 、Na 2CO 3或NaCl 、Na 2CO 3、NaOH (写“酚酞”不扣分) CaO 、Ca(OH)2、CaCO 3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样品加水放热的原因是氧化钙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O + H2O= Ca(OH)2,说明原样品中含氧化钙。

(2)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 + Ca(OH)2 = 2NaOH + CaCO3↓,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3)③中的实验现象是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因为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呈碱性,所以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再滴加稀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钙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4)将混合物B、C、D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有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过滤,得滤液E和1 g滤渣。向滤液E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也说明原样品中的钙已全部转化为碳酸钙,又因为B、C、D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得1 g滤渣,可见原样品中除去原来存在的碳酸钙0.1克,其他物质中的钙能转化为碳酸钙1克,如果全部是氧化钙,则0.65克氧化钙中的钙转化为碳酸钙质量大于1克,可见原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向滤液E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滤液E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2CO3或NaCl、Na2CO3、NaOH;依据实验现象及数据判断,由实验操作及其现象可知,原样品的成分是CaO、Ca(OH)2 、CaCO3。

23.同学们在学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对Ca(OH)2溶液和Na2CO3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请你一同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Ca(NO3)2溶液呈中性.②Ca(NO3)2+Na2CO3=CaCO3↓+2NaNO3

(猜想假设):

甲同学认为:只含有NaOH;

乙同学认为:只含有NaOH、Ca(OH)2;

丙同学认为:含有NaOH、Ca(OH)2、Na2CO3;

你认为可能含有_____。

(分析讨论):丁同学认为_____同学的猜想肯定是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

(实验设计):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甲同学也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你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

____。

【答案】NaOH、Na2CO3丙如果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同时存在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硝酸钙红不正确如果含有NaOH和Ca(OH)2时或含有NaOH和Na2CO3时,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时也是无明显现象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从考虑反应物过量和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方面分析。

【详解】

(1)当碳酸钠过量时,滤液中含有的溶质应为NaOH和Na2CO3(过量的),故答案为:NaOH、Na2CO3;

(2)丙同学的猜想中,如果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同时存在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不可能同时存在,故答案为:丙;

(3)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不可能同时存在,原因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同时存在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答案为:如果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同时存在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4)足量的硝酸钙检测碳酸钠存在,足量的硝酸钙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中性的硝酸钠,硝酸钠和硝酸钙都为中性,且排除了碳酸钠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检测氢氧化钠存在,若出现白色沉淀,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猜想正确,故答案为:硝酸钙;

(5)根据(4)的分析可知,若出现白色沉淀,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猜想正确,故答案为:红;

(6)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正确,因为如果含有NaOH和Ca(OH)2时,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时也是无明显现象;含有NaOH和Na2CO3时,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时不会有二氧化碳生成,也是无明显现象,滴加过量盐酸时才会生成二氧化碳;故答案为:不正确;

(7)根据(6)的分析可知甲不正确的理由是:如果含有NaOH和Ca(OH)2时或含有NaOH和Na2CO3时,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时也是无明显现象,故答案为:如果含有NaOH和Ca(OH)2时或含有NaOH和Na2CO3时,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时也是无明显现象;

(8)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故答案为: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24.小红、小军、小明三人化学学习小组在实验中,用到了三个分别盛有KCl溶液、KOH 溶液、K2SO4溶液的滴瓶.

小军发现小红将三个滴瓶中的三只滴管混用,认为小红实验操作不规范,滴瓶中的试剂会

因此受污染而无法再次使用,学习小组就盛有KCl 溶液的滴瓶是否被另外两种试剂污染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滴瓶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溶质成分只有:KCl ;

猜想Ⅱ溶质成分为:KCl 和KOH ;

猜想Ⅲ溶质成分为: ;

猜想Ⅳ溶质成分为:KCl 、KOH 和K 2SO 4。

(实验探究)为证明猜想,小军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反思)小明认为该实验方案并未证明猜想Ⅱ、Ⅲ是否成立,应补充相应实验予以证明,你是否赞

同? (选填“是”或“否”).

【答案】【提出猜想】KCl 、K 2SO 4

【实验探究】(1)BaCl 2+K 2SO 4═BaSO 4↓+2KCl (2)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反思】否

【解析】

【提出猜想】

猜想:溶质成分只有KCl ;溶质成分为KCl 和KOH ;溶质成分为:KCl 、K 2

SO 4;溶质成分为:KCl 、KOH 和K 2SO 4.

【实验探究】

实验报告如下表所示:

(2)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液过滤,取滤

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该试管中加入酚

酞试液

酚酞试

液变红

证明猜想Ⅳ成立

故填:BaCl2+K2SO4═BaSO4↓+2KCl;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反思】

因为向试管中加入适量BaCl2溶液时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硫酸钾;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液过滤,取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该试管中加入酚酞试液时,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钾,因此猜想Ⅱ和猜想Ⅲ不正确,不用补充相应实验予以证明.故填:否.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25.某气体可能含有CO2、 CO一种或二种。为探究其成分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步骤一: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关闭K。

步骤二:通入待测气体,同时打开K,点燃酒精灯,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 该气体是CO、CO2混合物。

回答问题:

①写出B中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根据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可以判断该气体的成分。

③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选填编号)

Ⅰ.步骤一的目的是为了把容器中空气反应完

Ⅱ.C中增加的质量与B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相等

Ⅲ.省略C装置对检验的结果没有影响

Ⅳ.反应结束后继续通气体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铜与空气中氧气反应

V.实验结束应先灭B处的酒精灯

【答案】 CO+CuO Cu+ CO2 A、C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黑色固体变成亮红色或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尾气燃烧火焰呈蓝色Ⅲ、Ⅴ

【解析】①B中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CuO Cu+ CO2;②实验过程中,根据A、C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现象可以判断该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B中黑色固体变成亮红色或者D尾气燃烧火焰呈蓝色,可证明该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③Ⅰ、步骤一的目的是为了把容器中空气排尽,错误;

Ⅱ、C中增加的质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B中固体减少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故不相等,错误;Ⅲ、省略C装置对检验的结果没有影响,因为该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在A中已经得到检验,正确;Ⅳ、反应结束后继续通气体的目的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错误;V.实验结束应先灭B处的酒精灯,正确。

26.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的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如D、D1、D2),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Zn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氢气,并进行氢气的可燃性实验。

①制取纯净并收集干燥的氢气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为了安全进行氢气的可燃性实验,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_______。

(2)实验室如果选用A装置制取氧气,其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

(3)小强同学欲用一氧化碳气体(含少量水蒸气)测定某不纯氧化铁样品的纯度(杂质为单质铁粉),并验证反应中气体生成物的性质,小强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气体流向是从左向右,选择的仪器按D1→C→B→D2顺序连接,然后进行实验(假设有关反应均反应完全)。

①仪器C处大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②在这个实验中,如果仪器连接时无D1,利用C处质量数据计算氧化铁样品的纯度则

(填变大、变小、不变)。除此外,你认为还可以通过测量_______(填字母)的质量变化来计算氧化铁纯度。

③对于小强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装置,尾气处理的方法是用___________(填字母)收集,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处理。如果杂质干扰实验结果,你的具体改进建议是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DE氢气的纯度2H2O2 2H2O+O2↑3CO + Fe2O3 2Fe +3CO2变小B装置G燃烧尾气用磁铁将铁与氧化铁分离,然后进行实验

【解析】(1)①根据锌和硫酸反应正确氢气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选择发生装置;收集干燥的气体需要用浓硫酸进行干燥,再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②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不纯点燃有爆炸危险,所以需要进行纯度检验;

(2)A装置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应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

(3)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铁;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育心理学离线作业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作业 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由桑代克和吴伟士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B A. 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素说 C. 概括化理论 D. 关系理论 2、心理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影响是( )B A. 对技能的改进没有帮助 B. 取决于任务的性质 C. 有显著作用 D. 不明确 3、由某些具体的道德情境引起的初级的态度体验叫( )A A. 道德情绪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情操 D. 道德意志 4、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B A. 学习动机 B. 认知内驱力 C. 自我提高内驱力 D. 附属内驱力 5、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结合叫( )A A. 才能 B. 一般能力 C. 天才 D. 特殊能力 6、教师期望效应是由( )研究发现的。C A. 皮格马里翁 B. 勒温 C. 罗森塔尔 D. 夸美纽斯 7、关于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下面哪个描述是不正确( )B A. 从他律到自律 B. 从动机到效果 C. 从别人到自己 D. 从片面到全面 8、提出道德发展的“三期六段论”的心理学家是( )C A. 皮亚杰 B. 布鲁纳 C. 科尔伯格 D. 班图拉 9、小学时期,最为突出的内驱力是( )C A. 自我提高内驱力 B. 认知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0、下面所列的哪一种因素所引起的动机属于外部动机( )D A. 需要 B. 学习兴趣 C. 求知欲 D. 竞赛 11、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

A. 皮亚杰 B. 斯陶布 C. 章志光 D. 柯尔伯格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需要。()B A. 归属 B. 自我实现 C. 尊重 D. 生理 13、一般而言,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A A. 努力程度 B. 能力高低 C. 任务难度 D. 运气好坏 14、为了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是()D A. 权威者 B. 告状者 C. 指导者 D. 协商者 15、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C A. 小学阶段 B. 初中阶段 C. 高中阶段 D. 大学阶段 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简述记忆的主要规律。 记忆的主要规律有:①目的律:记忆的目的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越好。②操作律:当记忆材料成为学习者活动、操作的直接对象时,记忆效果好。③理解律: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效果好。④特征律:不同性质、不同数量和不同部位的材料,记忆效果不同。⑤态度律:记忆者有强烈的自信心、主动积极的态度,记忆效果好。⑥相关律:凡对个体具有重大意义、符合需要、能引起兴趣和强烈情绪体验的材料,记忆效果好。⑦联想律:正确运用各种联想,能提高记忆效果。等等。 小学生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自我评价由“他律性”向“自律性”发展。(2)从依据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向应用道德原则进行评价发展。(3)从根据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向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4)从正确评价别人的行为向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发展。 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试论述增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途径。 增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途径有: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②注意用脑卫生。如用脑时间不宜过长,有节律用脑,合理安排课程等等③培养健全的情绪生活。具体又可以从以下方法进行;a培养全面的自我评价能力与自我接纳的态度;b创造良好的气氛;c培养幽默感;d教育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④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⑤进行适当的性教育。

近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 试化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的背景依然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中考模式以毕业、升学两考合一为主,命题形式为化学、物理合堂分卷,2011、2012年满分为75分,2013年满分为70分。可以看出,这几年的中考模式是基本稳定的,这有利于初中的化学教学,有利于稳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考试内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体现了化学关注科学探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风格,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现将2011-2013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总结如下: 一、试题特点 (一)、试题分析 1、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1)2011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2012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3)2013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为框架的特点,符合简化纯化学计算的要求。 3、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试题易、中、难的比例基本符合7:2:1的要求。可以说试题内容广泛,重点突出,精选得当,难易适中。 (二)、试题评价 1、立足教材,侧重学以致用。试题特别注重考查了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内容,而且从应用入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试题为学生体验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情境,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功能。如2012年试题2关于“锌合金”的认识,试题12关于食物以及烧烤的知识,2013年试题3关于“微量元素”的知识,试题14中关于抗旱以及漂白粉的作用等等。 2、紧扣双基,着重化学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必要载体。试题内容考查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少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学生

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 1.实验室有一份由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混合而成的粉末15.1g,向其中加入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蒸干所得溶液,得到不含结晶水的固体31.6g,则该实验所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为() A.100g B.150g C.200g D.300g 2.某固体混合物由Mg和MgO组成,取该混合物与19. 6%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所得溶液蒸发82. 2g水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为24g,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6% B.20% C.25% D.40% 3.固体X可能由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镁、硝酸钡、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提示:以上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②测X溶液的pH,pH= 13;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关于固体X组成的判断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不能确定是否有硝酸镁;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④不能确定是否有氯化钠。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4.氧烛是一种便携式供氧设备(如下图)。产氧药块由氯酸钠(分解时吸收热量为QkJ·g-1)、金属粉末(燃烧时提供氯酸钠分解所需的热量)和少量催化剂组成。某兴趣小组拟自制氧烛,火帽为确定每100g氯酸钠需要添加金属粉末的质量[m(金属)],查得下表数据:

2020年广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和答案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模拟试题(增城卷) 说明: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全卷共三大题29小题,请考生检查题数。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Fe-56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注意:每道选择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选错、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冷水加热之后沸腾 B.用铅笔在纸上写字 C.食物久置之后腐烂 D.湿衣服晾晒后变干 2.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KMnO 4 B.KOH C.ClO 2 D.H 2 SO 4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碳酸钙用作发酵粉C.活性炭用作净水剂 D.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4.根据化学方程式AgNO 3+ HCl AgCl↓+ HNO 3 .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反应进行得非常快B.生成的氯化银是固态C.反应在常温下进行 D.反应物是硝酸银和盐酸 5.下列关于空气中各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氧气只有点燃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B.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不能和任何物质反应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只有利而没有弊 D.空气中的氮气可用作食品的防腐 6.实验基本操作是学习化学的灵魂。以下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现代汉语答案

《现代汉语》作业答案 客观题部分: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简述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代和借喻有相近之处,借喻是借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2、简述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内容上“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对称”;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简答同义词辨析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同义词的辨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从词的理性意义上进行辨析 (1)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2)词义的轻重不同 (3)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 (4)词义范围由个体和集体的不同 二.从词的色彩意义上进行辨析 (1)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2)词义的语体色彩不同 三.从词的用法上进行辨别 (1)搭配对象不同 (2)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2、(1)晨农先生在自学过程中,既没有名师的指点,(3)更没有资料可供查阅,(2)碰到 的困难当然就比寻常人更多,(1)但疑难总是难不倒他的。

(2)当前的国际竞争,尽管形式多样,,(2)矛盾错综复杂,(1)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2)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人才的竞争,(3)是领导者的能力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A 6.C 7.C 8.D 9.B 10.B 11.B 12.B 13.C 14.A 15.D

近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报告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化 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的背景依然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中考模式以毕业、升学两考合一为主,命题形式为化学、物理合堂分卷,2011、2012年满分为75分,2013年满分为70分。可以看出,这几年的中考模式是基本稳定的,这有利于初中的化学教学,有利于稳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考试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体现了化学关注科学探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风格,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现将2011-2013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总结如下: 一、试题特点 (一)、试题分析 1、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1)2011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2012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3)2013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为框架的特点,符合简化纯化学计算的要求。 3、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试题易、中、难的比例基本符合7:2:1的要求。可以说试题容广泛,重点突出,精选得当,难易适中。 (二)、试题评价 1、立足教材,侧重学以致用。试题特别注重考查了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容,而且从应用入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试题为学生体验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情境,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功能。如2012年试题2关于“锌合金”的认识,试题12关于食物以及烧烤的知识,2013年试题3关于“微量元素”的知识,试题14中关于抗旱以及漂白粉的作用等等。 2、紧扣双基,着重化学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必要载体。试题容考查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少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学生对问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如图是物体在某段运动过程中的v-t图象,在t1、t2时刻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时间由t1到t2的过程中 A. 加速度不断增大 B.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C. 平均速度>(v 1+v2)/2 D. 物体运动的距离△x<(v1+v2)(t2-t1)/2 【答案】D 【解析】v-t图象的斜率值表示加速度,若为曲线则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值反应加速度的大小,t1到t2斜率值变小,故加速度不断变小,物体做変减速运动,故A B错误;平均速度的适用公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本题中若在图象上做过t1、t2的直线,则表示该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根据面积表示位移大小可知平均速度,故C错误;物体运动的距离,故D正确.故选D. 点睛:图象题历来为考试热点,记忆口诀“先看轴,再看线,求求斜率,相相面”.同时要明确公式的适用条件,不能混用公式. 2. 一只重为G的蜗牛沿着倾斜的藤蔓缓慢爬行,如下图所示。若藤蔓的倾角为a,则爬行过程中藤蔓对蜗牛的作用力大小为

A. Gsinα B. Gcosα C. Gtanα D. G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对蜗牛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藤蔓对蜗牛的作用力大小为藤蔓对蜗牛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因蜗牛缓慢爬行,说明蜗牛处于平衡状态,即所受合力为零,藤蔓对蜗牛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与重力大小相等,因此,蜗牛受到藤蔓的作用力大小等于蜗牛重力,即等于,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体的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对蜗牛进行受力分析,同时一定要理解藤蔓对蜗牛有支持力和摩擦力,则藤蔓对蜗牛的作用力为二者的合力,然后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来进行处理。 3. 某同学站在体重计上,通过做下蹲、起立的动作来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下蹲过程中人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B. 起立过程中人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C. 下蹲过程中人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 D. 起立过程中人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

邯郸市2021年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

邯郸市2021年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有部分变质的NaOH 固体18. 6g ,加入100g 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是114.2g ,将其蒸干得到固体28.4g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Na 元素与C 元素的质量比为 A .46:3 B .46:11 C .23:3 D .23:6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变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稀硫酸,242422NaOH+H SO =Na SO +2H O ,23242422Na CO +H SO =Na SO +CO +H O ↑,溶液减少的质量,即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8.6g+100g-114.2g=4.4g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原固体混合物中的碳元素全部转化到了二氧化碳中,原固体混合物中的钠元素全部转化到了硫酸钠中,最后蒸干得到的固体即是硫酸钠的质量,故原固体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为: 23228.4g 100%=9.2g 232+32+164?? ???,原固体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4.4g 100%=1.2g 12+162 ???,故原固体混合物中Na 元素与C 元素的质量比为:9.2g :1.2g=23:3。故选C 。 2.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 .向pH =2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 B .向NaOH 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 .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m 表示食盐的质量,A%表示溶质质量分数) D .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t 的变化 【答案】D 【解析】A.溶液的pH 小于7,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溶液的pH 大于7,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pH 等于7,溶液呈中性。向pH =2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使溶液的酸性变弱,溶液pH 变大,但是始终呈酸性,不会出现pH 等于7或pH 大于7;B. 向NaOH 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是氢氧化钠溶液,pH 大于7;随酸 的加入,pH 不断减

北师大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带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带答案 《计算机操作系统》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5 题) 1. 下面几个系统中,必须是实时操作系统的有(AD ) A航空定票系统; B机器翻译系统; C办公自动化系统; D导弹的制导系统 2.Windows XP 操作系统是由 ____公司开发的; UNIX 操作系统是由 ____ 推出的。( B ) A IBM 公司, Bell实验室 B微软公司, Bell实验室 C微软公司, IBM 联合 D Novell 公司,微软公司 3. 以下哪些功能是操作系统应该具备的?(AC) A进程管理 B办公管理 C存储管理 D邮件管理 4.操作系统是一种( C ) A通用软件 B应用软件 C系统软件 D操作的软件 5. 以下所列出的操作系统中免费的有(C) A UNIX B Windows C Dos D Linux 6.I/O 设备按照传输速率可分为低速、中速和高速传输设备,下面所列的设备中,哪个是中 速输入设备?( B ) A光盘机; B激光打印机; C鼠标; D磁盘驱动器; 7.逻辑设备表 LUT 包括以下哪些项目。(AB) A逻辑设备号; B设备管理号; C物理设备号;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D驱动程序地址; 8. 以下哪些文件后缀名是由微软Office XP软件默认产生的?(BC) A TXT ; B PPT ; C XLS ; D BAT ; 9. 以下哪种文件系统不是Windows 系列的操作系统所使用的(B) A NTFS B SWAP C FAT D FAT32 10. 提高磁盘性能的方法有(B) A提前读、延迟写入 B磁盘高速缓存 C磁盘格式化 D杀病毒 11.下列选项中是进程的特征包括 ( ABCD ) A.动态性。 B并发性。 C.独立性。 D.异步性。 12.进程的基本状态有 (ABC ) A就绪状态 B执行状态 C等待(阻塞)状态 D其他状态 13.设备管理中为什么要引入缓冲(ABC) A缓和 CPU与 I/O 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B减少中断 CPU次数,放宽对中断响应的要求 C提高 CPU、通道和 I/O 设备之间的并行性。 D没有必要 14.( B)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它含有一组具有相对完整意义的信息,是出于用户的需要。A.分页 B.分段 15.进程的实质是(A) A.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 B.程序的源代码 C.程序的一次招待结果 D.程序的多次招待过程

2019 年深圳市中考化学试卷(附答案解析和试卷分析)

2019 年深圳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 分,共1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引起贫血的主要原因是缺锌B.不合理施用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 C.右图电池回收标志D.用水喷淋燃着的酒精以降低着火点 2.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硫酸钾的化学式:K2SO4 B.1 个氯分子:Cl C.2 个硝酸根:2NO2—D.铜离子:Cu+2 3.下列实验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4.钪Kc是一种“工业的维生素”。下图为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钪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钪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1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 = 10 D.钪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 5.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物质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 D.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5∶3 6.CuO 粉末与H2 在加热条件下会发生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所需H2 可由Cu 与稀H2SO4反应制得 B.反应过程可观察到固体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 C.发生的反应为CuO + H2Cu + H2O D.该反应说明H2具有还原性 7.异烟肼(化学式:C6H7N3O;相对分子质量:137)是治疗肺结核药物的有效成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异烟肼属于氧化物B.异烟肼分子中H、O 原子个数比为7∶1 C.异烟肼中C、H 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6∶7 D.异烟肼中N 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必修第一册第五单元《三角函数》测试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将函数sin 4y x π?? =- ?? ? 的图像上所有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再将所得的图像向左平移π 6 个单位,则所得图像对应的解析式为( ) A .sin 212y x π?? =+ ?? ? B .sin 212y x π?? =- ?? ? C .sin 26x y π??=- ??? D .sin 212x y π?? =- ?? ? 2.已知()0,πα∈,2sin cos 1αα+=,则cos 21sin 2α α =-( ) A .2425 - B .725- C .7- D .17 - 3.函数πcos 24y x ?? =+ ?? ? 的一条对称轴方程是( ) A .π 2 x =- B .π 4 x =- C .π8 x =- D .πx = 4.函数()[sin()cos()]f x A x x ωθωθ=+++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当[,2]x ππ∈-时()f x 最小值为( ) A .1- B .2- C .2- D .3-5.将函数()sin 2cos 2f x x x =+的图象向左平移12 π 个单位长度后,得到函数()g x 的图 象,则函数()g x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方程为( ) A .6 x π = B .12 x π = C .3 x π = D .24 x π = 6.如果函数()cos 3f x x θ??=+ ??? 的图象关于直线2x π =对称,那么θ的最小值为( ) A . 6 π B . 4 π C . 3 π D . 2 π

7.计算cos 20cos80sin160cos10+=( ). A . 12 B C .12 - D . 8.函数()(1)cos f x x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 A .π B . 32 π C .2π D . 2 π 9.把函数sin y x =的图象上所有的点向左平行移动6 π 个单位长度,再把所得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 2 倍(纵坐标不变),得到的图象所表示的函数解析式是( ) A .sin 23y x π?? =- ?? ? B .sin 26x y π??=+ ?? ? C .sin 26y x π? ? =- ?? ? D .sin 26y x π?? =+ ?? ?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角α与角β均以Ox 为始边,它们的终边关于y 轴对称.若2 sin 3 α=,则()cos αβ-=( ) A . 19 B C .19 - D . 11.已知1 sin()43π α-=,则cos()4 πα+=( ) A .1 3- B . 13 C . D 12.已知某扇形的弧长为32π ,圆心角为2 π,则该扇形的面积为( ) A . 4 π B .6 π C . 2 π D . 94 π 二、填空题 13.将函数sin 24y x π?? =+ ?? ? 的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再向右平移 4 π 单位,所得到的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__. 14.设函数22 (1)sin(2) ()(2)1 x x f x x -+-=-+的最大值为M ,最小值为m ,则M m +=_________. 15.若sin 2 θ= ,,2πθπ??∈ ???则cos 6πθ??-= ???______.

2020年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

2020年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密闭容器中盛有CH 4和O 2的混合气体,点燃使其充分反应,CH 4全部转化为CO 、CO 2和H 2O ,待容器恢复至室温,测得容器内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反应前CH 4和O 2的质量比为( ) A .4:13 B .3:10 C .2:7 D .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假设反应后该混合气体的质量为100g .则混合气体中含碳元素100g 36%=36g ?,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00g-36g=64g ,根据元素的守恒,可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36g ,则甲烷的质量为1236g 100%=48g 16?? ÷? ??? ,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448g 100%=12g 16??,甲 烷燃烧时,其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水中的氢元素.则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为 212g 100%=108g 18?? ÷? ??? ,反应后生成水中的氧元素的质量为108g-12g=96g ,根据质 量守恒定律,则氧气的质量为64g+96g=160g 。则反应前CH 4和O 2的质量比为 48g:160g 3:10=,故选B 。 2.实验室有一包含杂质的碳酸氢钠样品50g (杂质不含钠元素,受热不变化),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3%,180℃时,将样品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43.8g ,则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已知323222NaHCO Na CO +H O+CO Δ ↑) A .60% B .47.3% C .40% D .33.6%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50g×23%=11.5g 。 通过钠元素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原碳酸氢钠的质量为:11.5g÷ 23 23+1+12+163 ?=42g 。 加热一段时间后固体质量为43.8g ,则减少的质量为:50g-43.8g=6.2g 。 减少的6.2g 是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社分解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则根据差量法有:

2019一模答案【整理2019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及答案一套】

2019一模答案【整理2019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及答案一套】 整理2019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及答案一套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0分) 1.(1分)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用石灰石烧制生石灰 B.用稀氢氧化钠溶液等制作叶脉书签 C.从大豆油中提取油脂D.煤的干馏 2.(1分)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B.活性炭吸附有害气体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食醋除水垢 3.(1分)下列常见材料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①陶瓷②有机玻璃③铝合金④塑料⑤钢材⑥玻璃钢⑦碳纤维 A.③⑤B.① C.⑥⑦D.②④ 4.(1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保护环境,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垃圾分类回收,不乱扔电池 B.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避免污染水体 C.使用新能源,减少燃烧煤、石油D.使用易降解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5.(1分)镓元素的单质是半导体材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以下从图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X=31 B.镓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 C.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 D.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镁元素相似 6.(1分)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7.(1分)下列有关实验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向加碘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变蓝 B.打开浓盐酸的瓶塞时,瓶口冒白烟 C.在鸡蛋清溶液中加几滴浓硝酸,微热,出现白色沉淀 D.10%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至沸,出现红色的沉淀8.(1分)下列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Zn+2HCl═ZnCl2+H2↑ B.Al+H2SO4═AlSO4+H2↑ C.3CO+Fe2O3═2Fe+3CO2 D.CaCO3+BaCl2═BaCO3↓+CaCl2 9.(1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溶液一定呈酸性;呈碱性的溶液都是碱溶液 B.生成盐和水反应都是中和反应;化合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C.碱中一定含氢和氧元素;盐的组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在农业生产中,铵态氮肥与草木灰(含碳酸钾)混合使用会提高肥效10.(1分)如表中知识的归纳错误的一组是() A.环保 B.燃料①焚烧法处理废弃垃圾②生活污水直接排放①开发“可燃冰”作为未来燃料②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燃料 C.性质D.化工①氧气有助燃性②氢气有可燃性①化工生产要减少污染或实现零排放②少用煤直接作燃料,尽量综合利用 A.A B.B C.C D.D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如果该小题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选对一个得1分,但若选入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该小题为0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1.(2分)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锈钢和氧化铁都属于合金 B.锰、钛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 C.水、水银都是化合物 D.生石灰、烧碱、浓硫酸都可以用作干燥剂12.(2分)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从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蒸发溶剂可使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将t1℃55g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的饱和溶液,需加甲的质量为7.5g C.t1℃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可能相同 D.t2℃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乙>甲=丙13.(2分)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和主要操作都正确的是() 序号物质杂质试剂操作ACuFe稀硫酸溶解、过滤、洗涤、干燥BCO2H2O浓硫酸洗气CCaCO3Na2CO3稀盐酸溶解、过滤DKNO3晶体NaCl水溶解、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离线作业答案

《微积分(上)》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二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 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4个解答题组成,第1、2题每题2.5分,第3、4题每题5分,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设函数()f x 在2x =处可导,且()'22f =,则()()022lim 2h f h f h →+-=( B ) A 、 1 2 B 、1 C 、2 D 、4 2.点0x =是函数()232,0 00sin 2,0 x x f x x x x x ??+? 的( B ) A 、连续点 B 、可去间断点 C 、第二类间断点 D 、第一类间断点但不是可去间断点 3.设()f x 在(),a b 内二次可导,且()()'''0xf x f x -<,则在(),a b 内() 'f x x 是( B ) A 、单调增加 B 、单调减少 C 、有增有减 D 、有界函数 4.当0x →时,下列函数为无穷小量的是( B ) A 、sin x x B 、2sin x x + C 、()1 ln 1x x + D 、21x - 5. 2sin 1lim lim 221x x cosx x x x →∞→∞-==-+,则此计算( C ) A 、正确 B 、错误,因为2lim 1x cosx x →∞+ 不存在 C 、错误,因为2lim 1x cosx x →∞+不是∞∞未定式 D 、错误,因为2lim lim 11x x cosx cosx x x →∞→∞=++ 6.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C ) A 、()()d f x dx f x =? B 、()()'f x dx f x =? C 、()()d f x dx f x dx =? D 、()()d f x dx f x C dx =+?

河南省中考化学试卷分析(课改区)

2008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评析 第一部分命题指导思想 2008年我省初中毕业生已全部是实施新课程的学生,在这一背景下,我省的中招化学试卷旨在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依照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高一级学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新生的原则,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并结合河南省初中化学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命题,努力为促进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第二部分试题结构和特点 我省今年的化学试卷仍为四种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各种题型所占的分值与前三年一样,分别为12分、16分、12分、10分。 今年我省中招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仍然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稳”主要体现在与前三年相比,试卷的结构和难度均未大起大落。“变”主要体现在试题的开放性更强,给考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试卷的整体难度较2007年略有降低。试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没有偏题、怪题。考生在拿到试卷后,有一种亲切感,如:试卷中涉及的插图绝大部分选用教材中的原图。 总之,2008年我省的中招化学试卷覆盖面更广,既注重对考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又重视对考生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重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又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试题的灵活性较以往更高,难度、广度都恰到好处,是一份质量优异的中招试卷。 第三部分试题精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用干冰作制冷剂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用煤作燃料 D.发烧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用途之间的关系,属于历年中招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四种物质的用途分别体现了物质的哪些性质。很明显,C 选项“用煤做燃料”包含着“燃烧”,这是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物质的性质,所以应为正确选项。其他选项都是由物质的物理性质所决定的,均不符合题意。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考生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个别考生误选A、D的原因主要是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没有熟练掌握。 建议:在初中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学生在学习物质的用途时,最好能找出对应的性质,对比记忆效果会更好。 2.2008年6月1日,我国正式实行“限塑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限塑令”有助于控制白色污染 B.提倡生产和使用可降解的塑料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 一、选择题 1.在数3,﹣3,13,1 3 -中,最小的数为( ) A .﹣3 B . 1 3 C .13 - D .3 2.2019年6月21日甬台温高速温岭联络线工程初步设计通过,本项目为沿海高速和甬台温高速公路之间的主要联络通道,总投资1289000000元,这个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0.1289×1011 B .1.289×1010 C .1.289×109 D .1289×107 3.把一根木条固定在墙面上,至少需要两枚钉子,这样做的数学依据是( )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 .垂线段最短 D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4.某车间有26名工人,每人每天能生产螺栓12个或螺母18个.若要使每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按1:2配套,则分配几人生产螺栓?设分配x 名工人生产螺栓,其他工人生产螺母,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121826x x =- B .()181226x x =- C .()2181226x x ?=- D .()2121826x x ?=- 5.如图,数轴的单位长度为1,点A 、B 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若数轴上有一点C 到点B 的距离为2个单位,则点C 表示的数是( ) A .-1或2 B .-1或5 C .1或2 D .1或5 6.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全面调查的是() A .对现代大学生零用钱使用情况的调查 B .对某班学生制作校服前身高的调查 C .对温州市市民去年阅读量的调查 D .对某品牌灯管寿命的调查 7.已知关于x ,y 的方程组35225x y a x y a -=?? -=-? ,则下列结论中:①当10a =时,方程组的 解是15 5 x y =?? =?;②当x ,y 的值互为相反数时,20a =;③不存在一个实数a 使得 x y =;④若3533x a -=,则5a =正确的个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8.下列日常现象:①用两根钉子就可以把一根木条固定在墙上;②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够缩短路程;③体育课上,老师测量某个同学的跳远成绩;④建筑工人砌墙时,经常先在两端立桩拉线,然后沿着线砌墙.其中,可以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来解释的现象是( ) A .①④ B .②③

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

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下列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aO CaCO3高温充分煅烧 B KCl溶液CaCl2通入足量的CO2,过滤 C CO2CO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D H2HCl依次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和浓硫酸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利用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性质差别,分析除杂方法对混合物组成的影响,判断该方法是否能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选出不能达到的选项。 A. 高温充分煅烧CaCO3,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正确; B. CaCl2溶液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故错误; C. CO2(CO)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CO与氧化铜反应,生成CO2,正确; D. HCl气体溶于水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通过浓硫酸干燥,正确。 点睛: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应对杂质有作用,不影响主要成分,并且过程中不能产生新的杂质。 2.下列各物质中,不能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A.X:Cu Y:CuO Z:CuSO4 B.X:CO2 Y:O2 Z:CO C.X:CaCO3 Y:CaO Z:Ca(OH)2 D.X:NaOH Y:NaCl Z:Na2CO3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铜在加热条件下能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硫酸铜和锌、镁、铝、铁等反应能生成铜和相应的盐,Cu→CuO→CuSO4→Cu,前面的物质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后面的物质,选项正确; B、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葡萄糖和氧气,碳不完全燃烧时能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完全燃烧,或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时能生成二氧化碳, CO2→O2→CO→CO2,前面的物质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后面的物质,选项正确; C、煅烧碳酸钙时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或与可溶性碳酸盐反应时,能生成碳酸钙,CaCO3→CaO→Ca(OH) 2→CaCO3,前面的物质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后面的物质,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钠和氯化镁、氯化铜、氯化亚铁等物质反应时,能生成氯化钠和相应的盐,氯化钠和其它物质不能通过一步转化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NaOH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NaCl,Na2CO3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NaOH,但是NaCl不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Na2CO3,选项错误,故选D。 3.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向pH=2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 B.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m表示食盐的质量,A%表示溶质质量分数)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 【答案】D 【解析】A.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等于7,溶液呈中性。向pH=2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使溶液的酸性变弱,溶液pH变大,但是始终呈酸性,不会出现pH等于7或pH大于7;B.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是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7;随酸的加入,pH不断减小,刚好完全反应pH等于7;酸过量时,溶液呈酸性,pH小于7;C. 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开始,随食盐的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D. 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锌先反应完,但是铁比同质量的锌生成氢气多。选D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4.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