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盐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意象构思

中国海盐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意象构思
中国海盐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意象构思

Industrial Constructi on V o l 40,N o 2,2010

工业建筑 2010年第40卷第2期 中国海盐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意象构思

王 进1

季 翔2

姜 涛

3

(1.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江苏盐城 224000;2.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3.盐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盐城 224000)

摘 要:建筑之美在于它不仅是建筑材料构筑的实用空间,更在于建筑创作中蕴涵了某种主题思想,即建筑意象。如悉尼歌剧院的 帆船 形态成为经典, 流水别墅 更是建筑史上的瑰宝。结合中国海盐博物馆设计,阐述建筑意象构思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意象构思;建筑设计;建筑美学

THE I M AGERY CONCEPT OF C H I NA SEA S ALT MUSEUM FOR AN ARCH ITECTURAL FOR M

W ang Ji n 1 JiX iang 2 Jiang T ao 3

(1.Schoo l o f C iv il Eng i neer i ng o f Y ancheng Instit u te o f T echno logy ,Y ancheng 224000,Ch i na ;

2.X uzhou Instit u te of A rch itectural T echno logy ,Xuzhou 221116,Ch i na ;

3.Y ancheng Instit u te of A rch itectural D esi gn &R esearch ,Y ancheng 224000,Ch i na)

Ab stract:A n architec t ure is that it is not on l y a practi ca l space constructed by bu il d i ng m ater i a ls and but a lso its design i m pli ed a certa i n t he m e ,

that i s ,

t he construc tion i m age .F or ex a m ple ,

t he junk f o r m of Sydney Opera

H ouse is a c l assic for m,and wa ter v illas a re the ge m s of arch itectura l history .A ccordi ng to t he desi gn o f Ch i na Sea Salt M useu m,it is expounded the g rea t char m of an arch itectural design ,wh ich i s g iven by the i m agery concept .K ey word s:i m agery concept ;architectural desi gn ;arch itectural aest hetics

第一作者:王进,男,1978年出生,讲师,硕士研究生。

E -ma i:l www.j 789@https://www.360docs.net/doc/c75704370.html,

收稿日期:2009-10-15

中国海盐博物馆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专题博物馆。盐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以盛产盐而得名。它地处黄海边缘,海涂湿地资源丰富,水运、盐运发达。20世纪50年代末,盐城就建成盐滩4000多万平米,拥有众多沟渠纵横、

盐田平整的盐场。据史料记载,汉武年间,在古射阳县管辖下的今盐城市区东北部,已设置了盐铁官署。汉朝因盐设 盐渎县 ,后更名为盐城。在盐城的古城规划上最具特色的是 环城皆盐场 ,城中的 串场河 就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运盐河。海盐文化就是盐城的灵魂。

建筑形态的意象构思,有两层含义,一是建筑形象不含其他意义,建筑形象只要符合自身的艺术法则要求的变化和统一、均衡和稳定、比例和尺度、节奏和韵律,以及层次、虚实、方向性。二是建筑形象要体现文化内涵,表达某种意义或思想,如表现船帆、进取、团结等,再比如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常会出现蝙蝠、鱼等动物图案,这就是取意为 年年有余 、 变福 等。

1 中国海盐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意象构思

中国海盐博物馆充分体现了建筑形态意象构思的两层含义。海盐博物馆建筑设计符合建筑的艺术法则,同时用建筑语言表达了海盐文化的主题思想。

1 1 地段分析及建筑选址规划的意象构思

中国海盐博物馆选址在串场河畔。 玉皇大帝巡视九天,在一个叫做盐城的地方撒下了一把结晶体,结晶体落到了串场河的上游,成就现在的这座充满想象力的博物馆。 这个从中国海盐博物馆开工就开始流传的故事,涵盖了设计大师程泰宁先生建筑形态设计的意象构思。隐喻勤劳的盐阜人民在串场河畔晒盐、运盐。博物馆地块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地块总面积57266m 2

,建筑占地面积约12152m 2

。基地位于盐城市区30m 宽的开放大道与世纪大道交汇处,是人流、车流必经之处,西临串场河,相邻西南侧与串场河之间则为一片较为开阔的场地,使博物馆具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此处作为室外景观的

55

工业建筑 2010年第40卷第2期

中心,滨江商业景观大道从这里穿过,一边是中国海盐博物馆,另一边则是美丽的串场河。隔水相望的是470m 长的水街,整个水街为1 3层仿古建筑,相比之下,中国海盐博物馆依靠体量、风格和形态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一带的地标性建筑。总平面见图1。博物馆基地环境的特点是地形不规则,四周风景较好,为适应地形和多方位视角。建筑在水平方向通过拉伸、错位、转折等手法,形成不对称布局,不同的体量形状之间互相咬合或利用连接体连接,产生良好的聚合力。

图1 海盐博物馆总平面

F i g .1 Th em aster p l an of Ch i na S ea SaltM u s eum

1 2 建筑形体设计中的意象构思

中国海盐博物馆的外形,像一堆不规则的正方形结晶体,这也是盐在显微镜下的形状,这个设计理念具有强烈的建筑形态的意象构思,见图2。建筑体形中重复运用 盐晶体 这一母题,形成节奏和韵律,掌握合适的尺度比例,在变化中求统一,使建筑中海盐文化深入人心。建筑内外部空间形象显得较为高大以体现海盐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建筑形式尺度的目的,并非要通过高大建筑物同人对比,使人感到自身的渺小卑微。相反,恰恰在于显示人的伟大力量、思想的自由等

[1]

。南北延伸部分长短、高

低不一的设计,体现了建筑设计艺术中的均衡和稳

定。

图2 海盐馆盐结晶造型

F i g .2 Salt crystals f or m i n Ch i na S ea SaltM useum

远远望去,中国海盐博物馆犹如一串晶莹剔透的白色盐晶体镶嵌在市区串场河畔,造型独特,雕塑感极强,见图3。博物馆外围护结构的材料以蓝色和淡黄色为主色调,象征着大海和盐,博物馆顶部的 盐晶体 采用钢结构配合蓝色的玻璃材质,建筑在垂直方向通过切割、加减等方法使建筑物获得类似 雕塑 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 盐晶体 的相互叠加依靠,结合层层跌落的台基,就像盐晶巧妙地散落在串场河畔。建筑单体如果在体形上包含有某种共同的特点,那么,这种特点就像一列数字中的公约数那样,而有助于在这列数中建立起

一种和谐的秩序[2]

。例如上海金贸大厦的层层塔身成为整个建筑的公约数。同样,中国海盐博物馆凭借若干个盐晶体的协调作用加强了建筑的同一性,形成视觉中心,并活跃了建筑整体效果。

图3 中国海盐博物馆F i g .3 Ch i na Sea S altM useum

海盐博物馆立面中穿插很多象征 盐晶体 立

方体的母题元素。正立面墙体采用虚实对比的方式,立面上的门窗洞口和实墙之间、墙面凹进去的部分和突出来的部分之间,往往会因为材质所造成的通透与封闭之间的对比或者光影所造成的明与暗之间的对比,给人以虚、实不同的感觉。展厅内以室内照明为主,外墙一律采用实墙不开窗;贵宾休息室、办公室等需自然采光通风,外墙上的玻璃窗被做成了 盐晶体 的形状并突出墙面之外(图4),并将 盐晶体 按照各种角度摆放在外墙上,如同一个个音符。并在窗下做个水池,象征着海洋,当人们走过博物馆这面墙的时候,看着它仿佛能够听到海浪声,似乎看到海盐从这里制作出来。

图4 立面外墙

Fi g .4 The ex t eri or w all of facade

56

中国海盐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意象构思 王 进,等

1 3 内部功能构成的意象构思

海盐博物馆可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中国海盐文化历史资料,反映和展现中国海盐历史文明,海盐博物馆共两层,一层为展览区与工作区,二层只有展览区与公共服务区,内部展陈面积

6000m 2

,分为五个部分:序厅、第一展厅(生命之侣)、第二层厅(史海盐踪)、第三展厅(煮海之歌)、第四展厅(盐与盐城)。办公区与展览区完全分开,这样的设计,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安静、私密的工作环境,同时避免参观者走错路线。功能的合理分区还体现在,设计者将办公区与会议区分在展览区的两边,并各自设置独立的出入口,将两者分开,使外来开会的人与内部工作人员互不干扰。其次,

在流程路线方面,展览区的参观路线非常合理,进入展览区以后,从第一展区开始参观就不会重复,很快就能找到下一个展区的入口,而且,整个都是围绕着中央大厅的采盐船,不管从哪个展厅出来都会找到这艘船,相比大多数被设计得像迷宫一样的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参观路线合理清晰(图5、图6)。

1 序厅;

2 中央大厅;

3 室内庭院;

4 第二展厅;

5 场景展示大厅;

6 第一展厅图5 海盐博物馆一层平面F i g .5 The first floor p l an of t h em useum

进入博物馆首先是序厅,序厅中有若干个盐晶体模型散落在背景墙前,较为宽敞的空间有利于人流的集散。绕过序厅的背景墙,一个更为宽敞的中央大厅令人眼前一亮,各展厅围绕中央大厅并联式组合,第一、第二展厅在首层,第三、第四展厅位于二层。展厅设计处处体现与海有关的元素,尤其是第一展厅,人流路线呈S 状,展厅四周墙壁呈海浪状,蓝色的基调充分体现出海洋与海盐的主题(图7)。中庭南侧的场景展示厅内,通过一座仿盐晶制作的水晶桥引领人们参观海盐生产发展的历史。展示厅通过建筑顶部盐晶体上的玻璃窗采光,并在室外光线照射下将盐晶体的落影巧妙投射在展厅墙壁上。时刻提醒着人们海盐博物馆在你眼前。

1 中央大厅上空;

2 第四展厅;

3 商品部;

4 休闲区;

5 观景走廊;

6 室内庭院上空;

7 场景展示大厅上空;

8 第三展厅

图6 海盐博物馆二层平面F i g .6 The second floor p l an of t h em useum

图7 展厅内部

F i g .7 The i nteri or vie w of the hall

1 4 景观设计的意象构思

海盐博物馆的景观设计意象构思中着重反映盐文化,景观设计都是围绕 盐 文化展开的,例如博

物馆中庭的海盐绿园、盐晶雕塑,都是以盐晶体的形状为造型基础的。到了晚上,海盐广场上同时启动所有广场上的水汽喷头,盐晶体上端布满水雾,伴随

着橙黄色的灯光,就好像火焰升腾着,隐喻着古人加工海盐的宏大场景。该馆位于串场河与范公堤之间,而范公堤、湿地码头、海盐水车、跌水浅滩、滩涂栈道等若干景观小品都隐喻着盐文化和盐城的地域文化。这样的景观设计与建筑本身相互配合,从建筑设计到景观设计都散发着海盐文化独特的魅力。

在景观设计的意象构思中除了反映海盐文化外,还通过湿地植物体现出盐城具有滩涂湿地的地理环境特点,绿化是在人工环境中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基地绿化率达到60%以上,成为博物馆珍贵的绿 肺 ,通过乔木、灌木、地被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在博物馆的景观设计中,紧靠串场河水处通过各种树木花草合理的搭配,创造出生态滩涂效果,植物选择以耐盐碱植物和湿地植物为主,建筑师将原有的串场河与跌水浅滩结合大面积的湿地植物,营造滩涂湿地的氛围(图8)。

(下转第91页)

57

高炉基础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薛尚铃,等

a 试件G-1 类筋;

b 试件G -2 类筋;

c 试件G-3 类筋

300kN; 600kN ; 900kN ; 1200kN ; 1350kN ; 1500kN

图13 试件底部构造钢筋应变曲线

F i g .13 S trai n cu rves of con structional rei n f orce m ent i n the bott om of t h e speci m en

a G-1;

b G -2;

c G-3

图14 模型破坏形态

Fig .14 Fa il urem od e of the speci m ens

3 结 论

通过对3个高炉基础模型试件在不同配筋率、温度、荷载、约束等条件下进行试验,得出以下结论:

1)温度作用对高炉基础顶部圆台基墩附近影响较大;

2)天然地基条件下竖向荷载引起的基础底部纵筋应力较小,配筋一般由最小配筋率控制,有必要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最小配筋率进行深入研究;

3)桩基条件下基础底部纵筋应力水平较高,配筋一般由计算确定;

4)基础上表面与圆台基墩、高炉框架柱、泥砲基础等相交位置以及基础变截面处受力复杂,仅配置构造钢筋的做法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 彭立海,阎士勤,张春生,等.大体积混凝土温控与防裂[M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2] GB 50010 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3] 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上接第57页)

图8 滩涂植物Fig .8 Beach plan ts

2 结 语

所谓 意象 ,就是形象的、隐含着的思想,通过

建筑语言,表现出某种主题和思想[3]

。建筑设计不

只是为了建成一栋能够供人们方便使用的房屋,还应该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注重建筑的思想性,正如建筑大师赖特所说: 我喜欢抓一个想法,戏弄之,直至最后成为一个有诗意的环境。 中国海盐博物馆设计,抓住海盐文化的主题思想,充分研究盐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利用自身的建筑语言全方位展示盐城的海盐历史风貌。

参考文献

[1] 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97.[2]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77.

[3] 沈福熙.建筑方案设计[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124.

91

博物馆类型及设计要求

博物馆类型及设计要求 一、设计要求及功能组成 (1)乡土文化博物馆设计 本设计要求以建筑语汇表达当地典型的文化特性;探求建筑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满足博物馆类建筑在流线设置、展示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思考博物馆建筑在当代博物馆新发展趋势之下的新变化。 (2)当代艺术中心设计 当代艺术中心是一个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当代艺术空间,它将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等各方面人士提供创作及展示的空间,可以进行开放的、多媒介的当代艺术展览。当代艺术中心以展示、研究和收藏当代艺术,并以反映实验性先锋思想及都市现

代文化为主要方向,并可以定期举办电影放映、学术研讨等活动。 (3)生态科技馆设计 该设计要求体现现代科技成果,符合现代科技馆的要求,确保现代科技馆各项功能的合理;保证人流、物流畅通,收藏区、展览区和工作区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实现展、藏、研三大功能合一。结构坚固耐用、布局巧妙合理、通风和采光良好。在确保高标准、高质量的同时注重经济节约。

■成果、图纸数量要求 (一)第一阶段 选题报告:包括所选题目、场地特征。城市整体气候分析、用地周边微环境分析、地域文化特点分析、城市形态关系分析、建筑使用功能分析、总平面布局分析等。(二)第二阶段 方案草图:包括设计构思分析、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三维表现图等。 (三)第三阶段 1.正式图纸:A1 共至少3张,表达方式不限。包括设计说明、总平面图(1:500)、各层平面图(1:200)、立面图(1:200)、剖面图(1:200)、分析图、透视图及其他 三维表现图等。 2.电子演示文件(加分项):表达设计构思及其成果的相关文件。(只提供效果图不加分,至少应有分析图和动画展示) ■成果、图纸深度要求 1、平面图:各层均需画出,表示出各房间门、窗位置及大小;室内固定设备(如卫生间设备等)、厅廊、楼梯等的设置情况、室内外高差、铺面及绿化。 2、立面图:至少2个主要立面须绘出,必须表示入口立面或沿街立面、要求有配景。 3、除效果图外,其余图纸均手绘。

博物馆设计说明

盘锦市博物馆扩大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一、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扩初设计根据以下文件: 1. 盘锦市新区总体规划 2. 甲方提供的现状地形图 3. 盘锦市博物馆建筑设计任务书(辽宁省盘锦市文化局2002. 4.8) 4.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完成的盘锦市新区核心区总平面调整意向 5.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完成的“盘锦市博物馆”设计方案及调整方案 6. 2002年5月9日甲方提供的盘锦市博物馆设计相关资料 7. 2002年7月甲方提供的“盘锦市博物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8. 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及法规(建筑部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88)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二、工程所在地情况 1. 气象条件 本工程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盘锦全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宜人。

·多年平均气温8.4度 ·多年平均降雨量630毫米 ·月最大降雨量474毫米 2. 工程地质条件 ·辽河水位,平时水位:闸上3米,闸下1.5米;峰值水位海拔7米;设计水位海拔8.47米 ·馆址海拔地平面约3.5米 ·地下冻层1.2米 ·地下水位2米左右 其余内容详见结构说明部分 3. 配套设施情况 ·给水:进口位于泰山路 ·排水:出口位于泰山路 ·供电:电力进口位于科技大街 ·供热:供热进口位于科技大街 ·通讯:通讯线网进口位于泰山路 三、工程概况 1. 设计过程 盘锦市博物馆工程的设计经历了下列过程: ·2002年4月下旬,盘锦市文化局委托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进行盘锦市博物馆方案设计。 ·2002年5月下旬,在与甲方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做了两个建筑方案,经初步的汇报及讨论审查,最终确定方案—为实施方案。 ·2002年6月上旬,对方案—进行了调整及深化,再次进行方案的汇报,获得正式批准。 ·2002年6月中旬,在确定的方案及其深化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初步设计。 2. 设计规模及设计范围 盘锦市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属省辖市中型博物馆,占地26.5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说明 1.工程设计依据 1.1.国家有关规范、标准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5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公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其它相关国家、地方法规规范 1.2.赣州自然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招标文件及招标答疑 1.3.赣州市章江新区规划与城市设计文件 1.4.共青团赣州市委2009年6月2日补充函 1.5.2009年8月11日及9月7日赣州市规划委员会专家意见书 1.6.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赣发改投资[228] 号 1.7.赣州市建设规划局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的方案批复赣建规审[2009]148号 1.8.建设单位与我院签订的设计合同 2.工程项目的概况 2.1.城市概况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下辖1区2市15县,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0.28平方千米。总人口845.69万人,其中市辖区56.91万人。 2.2. 建筑性质 赣州自然博物馆工程选址于章江新区城市中轴F14地块,紧邻赣州中央生态公园南侧,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公顷。它是自然主题馆(即博物馆中心楼)、室内植物园、生态休闲园等三部分功能组成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该项目的建设有益于确立赣州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将改变江西乃至华南地区没有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现状。 建设项目总规模为27500平方米,建筑层数4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小于24米。 2.3. 地质、气候条件 (1)本市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本市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2)气象条件 (3)地质情况 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编写单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场地类别为类,地基土分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地下水侵蚀性。 2.4. 项目特征 防火类别:多层 耐火等级:一级(局部大跨度钢结构为:二级) 赣州市博物馆及规划展馆初步设计- 1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原则

?总的原则是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全面发挥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要求,因而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博物馆工艺设计,并要求做到建筑艺术与建筑功能的统一。博物馆选址是建筑设计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选址宜在地点适中、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的地段,其周围应没有污染源,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具体有以下十项原则: ①建筑设计符合工艺设计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博物馆在提出建筑设计任务时,必 须先期进行博物馆工艺设计的研究。工艺设计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参观路线、内部工作人员行走路线及藏品运送路线三线的合理安排,陈列室、库房及其他业务用房面积的适当分配,文物、标本保护温度、湿度的参数及各项相应的装备、设施等等。 ②在确定先工艺设计、后建筑设计工作程序的同时,博物馆工作者与建筑师之间应建立密切 合作的关系。 ③建筑方案的确定应该经过科学的严密论证,广泛与博物馆保管人员、陈列、研究人员、宣 教工作者、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等进行综合的讨论研究,并须听取城市规划、气象学、环境学、社会学等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 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点课题是陈列室建筑和藏品库建筑设计。其中,陈列室设计重点是妥 善解决平面与空间布局中系统性、顺序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问题以及采光、照明问题。藏品库设计重点是建筑防潮、保温、密封性,保证库房小气候稳定问题。在藏品库与陈列室之间应考虑到藏品运送的安全,凡藏品所经之过道、走廊、门厅、庭园,均不宜设置台阶,二层以上的库房、陈列室均应设置客货两用电梯。 ⑤博物馆建筑防盗、防火必须严格遵照国家的防范规定。博物馆与四邻建筑应保持相当距离, 藉以隔离外来火灾。 ⑥博物馆建筑外貌应当反映博物馆的性质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博物馆都应该具有个性 特色。现代博物馆建筑要反映现代博物馆的风貌,提倡博物馆建筑形式民族化的同时,反对建筑创作上的形式主义。 ⑦博物馆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而且要预计将来的发展。博物馆事业总是随 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发展的。博物馆基地和建筑总平面规划,应为将来发展准备好扩建增建的余地。 ⑧根据博物馆的性质、级别和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确定相应的防震等级,作好建筑物的防震 处理。 ⑨博物馆建设经费的筹划与分配不仅要研究当前基建与设备投资的合理分配,而且要考虑到 装修投资及建成后常年维护管理和能耗的经济性。 ⑩如利用古建筑改为博物馆,须保持古建筑本身及周围环境的风貌,并遵守各项文物法规、消防法规等,做好防火、防盗及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方面的设计。但藏品库房仍以新建为宜。

博物馆设计说明书

博物馆设计说明书!!!!!!!!!!!!!!!!!!!! 1、基本原则、 根据博物馆展出内容的特点,合理组织参光流线。1).根据博物馆展出内容的特点,合理组织参光流线。参光流线要明尽量避免迂回、重复、堵塞、交叉。确,尽量避免迂回、重复、堵塞、交叉。根据博物馆规模不同,尤其是大、中型博物馆,2 ). 根据博物馆规模不同,尤其是大、中型博物馆,展出要有灵活可全部展出,也可局部展出。性。可全部展出,也可局部展出。对于非系统性和非顺序性展出的大、3 ). 对于非系统性和非顺序性展出的大、中型博物馆参观路线要有选择性。可全部参观,也可灵活参观,并方便中途退场。选择性。可全部参观,也可灵活参观,并方便中途退场。适当安排有间隔的休息场所,使观众视觉得到停顿,4).适当安排有间隔的休息场所,使观众视觉得到停顿,体力得到恢不至于过度疲劳。复,不至于过度疲劳。除上述基本原则外,除上述基本原则外,基本陈列室应布置在陈列区中最醒目便捷的位临时展厅适合采用灵活的大空间,宜相对独立,置,临时展厅适合采用灵活的大空间,宜相对独立,可安排在便于单独开放的位置上。报告厅可接近陈列室布置,单独开放的位置上。报告厅可接近陈列室布置,其位置也宜相对独便于单独对外开放。立,便于单独对外开放。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展出内容的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展出内容的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特点,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计师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2、陈列室的入口与人流组织 如陈列室进深较大, 3 ). 自由线路:如陈列室进深较大, 或大厅中采用立体陈列或单元陈列方式, 则人流线路不是单一的明确线路, 单元陈列方式, 则人流线路不是单一的明确线路, 人流流向会产生“渗流” 现象. 陈列室的出入口反映的是总的前进趋势, 产生“ 渗流” 现象. 陈列室的出入口反映的是总的前进趋势, 观众在前进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参观对象。观众在前进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参观对象。 3、几种展厅形状的比较 长方形:能获得摊位布置的最大值;走道通畅、便捷, 1 ) . 长方形:能获得摊位布置的最大值;走道通畅、便捷,占用面积少正方形:摊位容易布置,排列整齐,走道便捷,2).正方形:摊位容易布置,排列整齐,走道便捷,参观路线明确,灯光布置有利于组成天棚图案,渲染展览气氛,线明确,灯光布置有利于组成天棚图案,渲染展览气氛,展览形式丰富。展览形式丰富。摊位布置富有变化,3).圆形:摊位布置富有变化,走道布置适当时方便参展厅一般照明须与走道方向取得呼应;观; 展厅一般照明须与走道方向取得呼应;展览形式设计灵活性差。较难,灵活性差。多边形:摊位布置受限制;4).多边形:摊位布置受限制;走道方向应方便而且不影响观众视线;展厅一般照明注意整体;观众视线;展厅一般照明注意整体;展览形式设计应利于边角落。边角落。 空间设计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适应博物馆建设的需要,保证博物馆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社会历史类和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新建和扩建设计。改建设计及其它类别博物馆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有关条文执行。 第1.0.3条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一般适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10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省厅(局)直属博物馆和省辖市(地)博物馆;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属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 注:建筑规模仅指博物馆的业务及辅助用房面积之和,不包括职工生活用房面积。 第1.0.4条藏品库区和陈列区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大、中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100年,小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50年。 第1.0.5条博物馆建筑必须符合城镇文化建筑的规划布局要求,并应反映所在地区建筑艺术、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先进水平。 第1.0.6条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与完整的工艺设计相配合,满足藏品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并应设置配套的观众服务设施。 第1.0.7条对古建筑的改建设计必须符合各项文物法规,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并应满足防火、防盗等安全要求。藏品库房以新建为宜。

第1.0.8条博物馆建筑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第2.0.1条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具有适当的发展余地; 二、不应选在有害气体和烟尘影响较大的区域内,与噪声源及贮存易燃、易爆物场所的相关距离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三、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第2.0.2条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次或分期建设; 二、大、中型馆应独立建造。小型馆若与其它建筑合建,必须满足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 三、馆区内宜合理布置观众活动、休息场地; 四、馆区内不应建造职工生活用房。若职工生活用房毗邻馆区建筑布置,必须加以分隔,并各设直通外部道路的出入口;

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书

博物馆建筑设计任务书 一、任务描述 在我国中南地段某地级市拟建一座两层、总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博物馆。 二场地条件 用地范围见总平面图,该用地地势平坦、用地西侧为城市主干道,南侧为城市次干道,东侧和北侧为城市公园,用地内有湖面及预留扩建用地,建筑控制线范围为105M*72M。 三、总平面要求 1,在建筑控制线内布置博物馆建筑 2,在城市次干道上设置车辆出入口,主干道上设置人行出入口,在用地范围内布置社会小汽车车位20个,大客车位4个,自行车停车场200平方米,布置内部与贵宾小汽车停车位12个,内部自行车停车场50平方米,在用地内合理组织交通流线; 3,布置绿化与景观,沿城市主干道布置15米宽绿化隔离带。 二、建筑设计要求 1,博物馆布局应分区明确,交通组织合理,避免观众与内部业务流线交叉,其主要功能关系图如下:

2,博物馆由陈列区、报告厅、观众服务区、藏品库区、技术与办公区五部分组成,各房间及要求如下表 3,陈列区每层设三间陈列室,其中至少两间天然采光,陈列室每间能独立使用、互不干扰,陈列室跨度不小于12米。陈列区与贵宾共用门厅,贵宾参观珍品可经接待室,贵宾可经厅廊参观陈列室; 4,报告厅应能独立使用; 5,观众服务区门厅应能欣赏到湖面景观; 6,藏品库区接受技术用房的藏品,先经缓冲空间(含值班室、专用货梯)进入藏品库,藏品库四周应巡视走廊,藏品出库至陈列室、珍品欣赏应经缓冲间,通过专用的藏品通道送达(详见功能关系图)。藏品库区出入口需设门禁。缓冲间、藏品通道、藏品库不需要天然采光; 7,技术与办公用房应独立布置且应有独立的门厅及出入口,并与公共区域相通。技术用房包括藏品前处理和技术修复两部分,与其他区域进出须经门禁。库房不需天然采光; 8,应适当布置电梯与自动扶梯; 9,根据主要功能关系图布置主要出入口及必要的疏散出口; 10、预留扩建用地主要考虑今后陈列区及藏品库区扩建使用;

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一、工程概况: 泉州市博物馆位于泉州市总体规划中的北峰、丰州组团。北靠清源山、后厝山,南临西湖公园和305省道,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总用地约34.6273公顷,实际用地约为27.4554公顷。 泉州市博物馆规划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博物馆区35000m2,文娱服务区5000m2,辅助设施区10000m2及城市广场区,共四部分。其中博物馆区将分期建设,一期征地80余亩,一期主馆建筑控制面积1.5万m2左右。 二、设计依据: 1、《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文件》(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市文化局,2001.5)。 2、《泉州市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书》。 3、《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建设》。 4、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批准的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6、博物馆方案评审会议意见。 三、总平面规划设计: 1、设计宗旨: (1)寓教于乐:力求将博物馆规划为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文化区及市民广场休闲区。 (2)绿色环保:充分利用其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基地及周 边环境的内部联系,突显生态主题,将馆区与清源山风景区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3)承前启后:注重从当地深厚的人文史沉淀中提炼出其精华,将文化、自然的魅力融入到功能的建筑环境中,创造一个再现历史的新的人文景观。 2、设计构思:辉煌的历史与飞腾发展的现代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博物馆的建筑定位是泉州城市丰厚文化形象的窗口。本方案所创构泉州博物馆,要体现出泉州绚丽悠厚的“泉州文化”,即“泉州性”,或“泉州特色”。 现代“泉州文化”的历史背景及现代背景。一是她有着辉煌的东、西方交流溶合的历史。二是她在当今改革开放,极具强旺的经济发展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开创现代,更新更高的辉煌未来。 “泉博”的文化组构: (1)泉州文化的底蕴: 在工艺上有举世惊赞的石雕技艺;在戏曲方面有我国南戏艺术瑰宝——泉州木偶戏、歌仔戏等戏派;在商贸方面唐、宋、元时代,泉州就是世界著名的商贸海航巨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有泉州地区宗教文化、茶文化及大量文化胜迹。 (2)建筑文化轴——地理空间关系: 在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上,有着一条天然形成的建筑文化轴,这就是: 清源山——泉博——西湖——开元寺双塔,这几个不同的空间形态,由 南北天然地联结成空间文化轴,可谓天成神构。 在总体布局上,“泉博”主馆正座此“神轴”上,并在广场南边设一牌楼与轴南天水一方的开元寺双塔,牵引神联以强化这天成的天宇一线的城市区域空间文化轴。 3、场地概况: (1)环境优越:馆区位于文化名城泉州市西北部,北峰-丰州组团的东南向,东北面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毗邻西湖公园,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约2公里。(2)交通便利:用地南侧为50米宽省道305,西侧为18米宽新华北路延伸段,北靠北

博物馆设计说明

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 项目名称:江南博物馆建筑设计 建筑地点:中国江南某历史文化名城 项目背景:江南某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些年来经考古工作出土数量众多文物,原有博物馆规模和设施都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经政府研究决定,易地另建博物馆新馆。 项目概况: 江南博物馆地处该市规划的文化中心区中心广场东侧,东面为高层建筑,南面为城市绿化带,北面为新华书店。该地段用地方正,地势平坦。建筑集文物展览、文物保护与储藏以及办公等功能为一体。 本项目用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项目规划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该建筑为一级防火建筑,各层及地下车库均设自动喷淋系统,每个防火分区均满足防火规范要求,疏散楼梯按防火规范设置。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4)《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规范》JBJ50-2001 (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 (7)《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8)《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9)博物馆建筑设计任务书 1、总体布局及设计理念 “江南院落”的总体布局——造型以江南传统的院落为母题,由展览区、办公区、报告厅围合而成,既与江南的设计理念吻合,又与方形的基地相协调。 强调市民参与和市民使用的设计理念——摒弃建筑传统的南北轴向关系,由城市出发强调建筑的东西向轴线,将面向城市主干道的西南向作为设计的主方向。主入口设计成为视觉通廊,将市民由中心广场直接引进并穿过到达内部庭院。庭院在闭馆后仍然向市民开放,充分强调市民的实用性和参与性。馆前留出一片城市广场,形成开敞的视野。 建筑既是城市空间构成的元素,又是城市空间的延展。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受到苏州博物馆的启发,采用延续城市街道空间并将城市空间引入建筑内部的方式,营造市民所用的“城市客厅。” 引入内部庭院,凸显生态绿色的设计理念,同时为参观人员提供了休息空间以及宜人的景观。建筑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凸显文化馆的特质。 2.空间及功能构成 建筑由北面的展览区、东南面的办公区、西南的报告厅以及地下文物储藏保护区组成,不同使用功能分区明确,互不干扰。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设计案例解析与启示

《建筑设计原理2》课程作业 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班级:14建筑1班 姓名:邓前骋 学号:1410151108 指导老师:邹涵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设计案例解析与启示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全称为所罗门·R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群的总部。该建筑是纽约著名的地标建筑,由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 ① 基地环境布局与文脉分析 建筑基地坐落在纽约市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与其他 任何建筑物都迥然不同,其圆形体块与对街湖岸相 呼应。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43年,美国冶炼业巨富 所罗门?R ?古根海为保存和陈列自己的美术藏品, 委托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最终于1959年建 造完成并开幕。赖特作为美国建筑大师,对现代建 筑影响巨大。但他的建筑思想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 路,与当时欧洲大陆的主流——现代主义设计崇尚 “功能”至上的思想不同。赖特的“有机建筑”打破了方盒子框架,利用建筑的空间、材料、结构诠 释着建筑理念。他的作品生动而富有诗意,但也不乏过份执迷于“信仰”的争议之作。古根海姆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它大胆的形式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漩涡”融合着赖特的时间与空间。 ② 建筑功能与流线分析 作为博物馆建筑,参观线路和内部环境营造十分重 要。博物馆的基本参观功能也决定建筑内部需要流动 性强、采光优良的空间。此外,就空间分布而言,博 物馆应具备藏品储物的空间、办公空间、接待间、休 息室、交通等辅助空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分为两 个大的功能区:办公区和展览区。 从大厅入口进入,向左是进入办公区,向右是展览 区,而且整个展览区呈螺旋状,交通流线一目了然,所以其交通流线很明确,即一分为二。 ③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建筑的外观只是内部功能空间的必然体现,内部空间才是建筑物的主体。平面布局对空间划分至关重要。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平面根据功能划分成动态的不对称布局。以入口轴线为界,左右分别布局一大一小两建筑主体。这样的平面布局使观众参观路线、工作人员路线互不干扰,二层平面又再次通过平台将两馆连接。这样对比又协调的平面既区分主次又相互联系。交通流线上,过于复杂会影响参观效率和质量。因此古根海姆采用了交通流线明确,空间开阔的设计。古根海姆的建筑空间可以简单地视为由三大部分:入口空间、主展空间、辅助空间。 入口空间:赖特注重入口空间的设计,这或许是受日本和中国园林的影响。博物馆的入口设计相对低矮、隐蔽、朴实无华,其上部支撑二楼平台。入口上部半封闭,下开放为通道,连接两展厅。穿过低矮的入口,向右即转入主展厅。展厅中庭空间顶部采光、开阔明亮、贯穿建筑六层,给人豁然开朗的印象。 总平面图 交通流线图

方案模版--博物馆规划设计方案

、 ×××博物馆弱电智能化系统 规划设计方案 <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2) 第二章总体设计思想 (3) 第三章设计依据 (4) 第四章设计原则 (6) > 第五章系统规划方案 (8) 信息设施 (8) 综合布线系统 (8) 电话交换机系统 (10) 无线网络覆盖 (12) 无线对讲 (12) 安全防范 (13) 视频监控系统 (13) > 防盗报警系统 (14) 出入口控制系统 (14) 电子巡更系统 (15) 停车场管理系统 (15) 客流统计分析 (15) 验收票系统 (16) 音视频 (16) 视频显示及信息发布系统 (16) ; 公共广播系统 (17) 机房建设 (17)

第一章工程概况 ××××××博物馆位于××××××,占地面积××××××,××××××博物馆由藏品库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用房、观众服务设施等部分组成。其中: ( 藏品库区由藏品库房、缓冲间、藏品暂存库房、鉴赏室、保管装具贮藏室、管理办公室等部分组成。 陈列区由陈列室、美术制作室、陈列装具贮藏室、进厅、观众休息处、报告厅、接待室、管理办公室、警卫值班室、厕所等部分组成。 技术及办公用房应由鉴定编目室、摄影室、熏蒸室、实验室、修复室、文物复制室、标本制作室、研究阅览室、行政管理办公室及其库房等部分组成。 观众服务设施包括售票处、纪念品出售处、食品小卖部、休息处、厕所等。 ××××××博物馆拥有多件馆藏珍贵文物,是一座全面反映钟祥的历史、民俗风情、革命传统,展示历史风貌的大型地志性综合性博物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既展示了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但其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是造成盗窃文物犯罪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犯罪分子不择手段进行盗窃的目标。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针对违法分子作案的特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稳定可靠的安全防范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博物馆是一级风险等级单位,其安全防范系统须独立组建

(整理)博物馆设计规范.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本文作者:建设部文化部 文章出处:未知 文章性质:原创 阅读次数:5388 发布日期:2009-02-23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主编单位:华东建筑设计院 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施行日期:1991年8月1日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1〕3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文化厅(局),文物局(文管局),计划单列市建委、文化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根据建设部(85)城科字第239号文和建设部、文化部(86)城设字第96号文的要求,由华东建筑设计院主编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JGJ66-91,自1991年8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建筑设计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归口管理,由华东建筑设计院负责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1991年5月16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适应博物馆建设的需要,保证博物馆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社会历史类和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新建和扩建设计。改建设计及其它类别博物馆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有关条文执行。 第1.0.3条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一般适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10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省厅(局)直属博物馆和省辖市(地)博物馆;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属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注:建筑规模仅指博物馆的业务及辅助用房面积之和,不包括职工生活用房面积。第1.0.4条藏品库区和陈列区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大、中型馆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2015 19852

10.3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0.4 建筑电气 10.5 智能化系统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进行了修订。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选址与总平面、基本规定、建筑设计分类规定、藏品保存环境、防火、采光与照明、声学、结构与设备。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扩大规范的使用范围,使之适用于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陈列馆等,并相应补充了各类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技术内容;2.在适用、安全、防火、卫生、藏品保护、照明和声学等方面,有较大的补充和修改;增加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内容;3.对照现行有关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并根据近年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和发展要求,修改和补充了相关规定;4.重新编写章节纲目和术语。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编制组(地址:上海市汉口路151号;邮政编码:200002)。 本规范主编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博物馆 中国美术馆 上海科技馆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陈梦驹翁皓江璐韩光宗周建龙冯旭东马伟骏邵民杰王小安沈朝晖胡建中俞明钱之广闫贤良董岳华华焦宝王庠王炯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刘景樑顾均何玉如崔愷沈迪王洪礼赵擎夏江刚赵世明杜毅威廖坚卫段勇李元潮 1总则

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_唐望松

·合肥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发展基金项目“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资助(编号:2006-01)· 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ion of Modern Museum 唐 望 松 毛 振 海 花 竞 科中图分类号 TU242.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9)08-0123-06摘 要 博物馆建筑代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建筑和建筑设计的水平。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现代博物馆建筑实例的剖析,在前人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注重的因素,研究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理念,探讨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的趋向。 关键词 现代博物馆 环境 功能 艺术 技术 建筑设计 理念 Abstract M u s e u m b u i l d i n g s r e f l e c t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level of a period and a region. By analyzing typical exampl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odern museumson the basic of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ur predecessors, we try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o be attended of modern museum, and to research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ion of modern museum, then to explore the trend of design. Key Words Modern museum, Environment, Function, Art, Techniqu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ion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和观赏为目的,通过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相关物品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永久机构。”而与之相适应的博物馆建筑是服务于博物馆的目的、功能、作用和性质的专门建筑。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地区、城市文化和艺术的圣地,是现代人的精神殿堂。现代博物馆建筑常常是一个地区、城市标志性建筑,代表一个地区、城市建筑和建筑设计的水平。博物馆建筑由于功能的复杂性和形式的独创性要求,以及社会对它超乎寻常的期待,其建筑设计是各类建筑中最难而又最具创造性和挑战性。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对博物馆提出更多、更高要求,这为现代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博物馆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也随之不断更新和发展。 建筑设计理念是建筑师根据设计项目的性质、功能、环境和要求等因素所确定的设计基本思想和概念,是充分完善的设计意图,是建筑创作的纲领。建筑设计理念是建筑师在设计前期通过对设计项目的建筑性质、使用功能、所处环境及设计要求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判断、总结 和提炼逐步明晰而确定的。确立了设计理念,创意就有了思想,构思就有了依据,设计就有了目标。因而设计理念对于建筑设计十分重要和关键。 建筑设计理念反映建筑师对于影响建筑因素的关注重点。在建筑创作中,对环境、功能、艺术和技术等因素的强调便形成几类建筑创作理念,即注重环境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功能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艺术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及注重技术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同样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也存在这几类建筑创作理念。 1 注重环境因素的设计理念 博物馆同其它建筑一样存在于建造环境中,建筑设计是在客观存在的环境中进行的,设计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过程,环境对于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环境的范围大到建筑所在的地域、城市,小到建筑周边、建筑基地之内。建筑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不同的博物馆、不同的建造环境,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程度不同,环境对于建筑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特定的博物馆或特定的环境,注重博物馆的环境因素,重点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 唐望松 获奖项目:①1998年迈向二十一世纪全省住宅设计方案竞赛获安徽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建设部表扬奖;②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东区学生食堂获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表扬奖;③2003年徐州师范大学泉山校区实验楼获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④2007年南京林业大学第六教学楼获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⑤2008年安徽师范大学新校区一期院系教学楼获安徽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作者单位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 230009 tangwangsong@https://www.360docs.net/doc/c75704370.html, 2009 04 07 Tang Wangsong Mao Zhenhai Hua Jingke 建筑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有关文化·医疗·公共建筑设计研究·

博物馆设计要求

博物馆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 立意新颖 功能明确 交通流线清晰,无干扰,避免交叉 图纸整洁,表达适当 设计目的 了解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掌握一定的设计方法和造型手段 学习建筑方案图图纸的表达 设计内容 1.地理位置:济南市泉水博物馆位于济南市五龙泉畔,现状为山东省党史陈列馆。位于共青团路东段路北,东邻环城公园,北靠五龙潭公园,南面和趵突泉公园隔路相望。地理环境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建设博物馆的环境条件。 2.设计要求 2.1 基本技术要求: 建筑限高:12米(可局部18米),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绿地率:≥30%。 2.2 内容要求:包含陈列、收藏、技术和办公、服务等。内容设计应围绕泉城、泉水,要求以赏泉、读泉、品泉、爱泉为线索自定,面积亦自定,环境创造与现有五龙潭公园现有景致结合考虑。停车场:按建筑总面积12%计参考面积: 展厅:1500平方米,可设多个展厅;报告厅:400平方米; 门厅、休息厅:200平方米; 库房:150平方米; 展品维护等:25平方米/间,共4间;办公等:15-20平方米/间,共6间; 2.3 建筑单体设计要求 博物馆建筑设计应体现济南泉城历史文化和超前的时代清新气息特征。 应考虑建筑群体与五龙潭公园之间关系,应有主控博物馆全局的整体风格特征。 可结合地方传统材料和做法,结合现代材料创造丰富的外观效果,如石材、红砖、红瓦、玻璃、燕尾脊、铝板和典型节点等,选材上体现美观、大方、典雅和经济的原则。 博物馆设计应考虑平面布局和空间景观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和五龙潭公园取得良好的衔接关系。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与周围环境协调,充分考虑泉城文化特色 2.4 总平面设计要求: 功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晰 室外场地和道路布置应便于观众活动、集散和藏品装卸运送 合理设置停车场地 设计成果 图纸要求:2张1# 设计说明(设计思路,方案特点,技术经济指标) 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1:200) 总平面(1:500) 效果图,表现方式自定

博物馆设计规范

第一章 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社会历史类和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新建和扩建设计.改建设计及其它类别博物馆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有关条文执行. 第1.0.2条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一般适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10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省厅(局)直属博物馆和省辖市(地)博物馆;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局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 注:(建筑规模仅指博物馆的业务及辅助用房面积之和,不包括职工生活用房面积。) 第1.0.3条藏品库区和陈列区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大、中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100年,小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50年。 第1.0.4条博物馆建筑必须符合城镇文化建筑的规划布局要求,并应反映所在地区建筑艺术、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先进水平。 第1.0.5条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与完整的工艺设计相配合,满足藏品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并应设置配套的观众服务设施。 第1.0.6条对古建筑的改建设计必须符合各项文物法规,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并应满足防火、防盗等安全要求。藏品库房以新建为宜。 第1.0.7条博物馆建筑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折叠编辑本段第二章 第2.0.1条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具有适当的发展余地;

二、不应选在有害气体和烟尘影响较大的区域内,与噪声源及贮存易燃、易爆物场所的相关距离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三、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第2.0.2条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次或分期建设; 二、大、中型馆应独立建造。小型馆若与其它建筑合建,必须满足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 三、馆区内宜合理布置观众活动、休息场地; 四、馆区内不应建造职工生活用房。若职工生活用房毗邻馆区建筑布置,必须加以分隔,并各设直通外部道路的出入口; 五、馆区内应功能分区明确,室外场地和道路布置应便于观众活动、集散和藏品装卸运送; 六、陈列室和藏品库房若临近车流量集中的城市主要干道布置,沿街一侧的外墙不宜开窗;必须设窗时,应采取防噪声、防污染等措施; 七、除当地规划部门有专门规定外,新建博物馆建筑的基地覆盖率不宜大于40%; 八、应根据建筑规模或日平均观众流量,设置自行车和机动车停放场地。 折叠编辑本段第三章 折叠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0.1条博物馆应由藏品库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用房、观众服务设施等部分组成。 第3.1.2条观众服务设施应包括售票处、存物处、纪念品出售处、食品小卖部、休息处、厕所等。 第3.1.3条陈列室不宜布置在4层或4层以上。大、中型馆内2层或2层以上的陈列室宜设置货客两用电梯;2层或2层以上的藏品库房应设置载货电梯。

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展陈空间的营造

[艺术评论] 92 NO.3 of 2009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博物馆作为重要的信息与文化交流场所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各地区也都把如何打造一个代表本地特色、标志性的博物馆建设作为重要的任务来抓,于是一批新建、改建、扩建的形式新颖、规模宏大的博物馆在国内外建筑师的倾力打造下相继产生。这些博物馆的出现无疑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亮点,同时也为公众日常的出行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去处。在近年来建成的博物馆中不乏实用经济美观的经典作品,然而对于有些博物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内部展陈空间的疏于考虑,给博物馆后期的运营带来诸多问题的案例,值得博物馆筹建部门及建筑师去反思、借鉴。 一 博物馆建筑设计 注重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要意义 衡量一座博物馆工程的优劣有多种指标,其中建筑设计所提供的内部空间是否适合后续的展陈内容是评判博物馆是否取得设计成功的关键。展陈工作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教育工作的基础,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今后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同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逐渐转变自身的角色,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止是收藏和科研的中心,更是公众主要信息来源、文化交流、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展陈空间做为展品与公众沟通的媒介,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注重营造与公众直接对话的展陈空间,有利于实现展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更多的公众接受博物馆并从中受益,以实现博物馆运营的目的。 张 威 博物馆建筑设计中 展陈空间的营造 二 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营造 的建筑方案会带来诸多问题 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不符 过分强调设计概念、建筑造型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为代价。有些博物馆在建成后进行布展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展陈空间不连续、面积过小、跨度与高度不足等问题。面对与博物馆展陈内容不相适应的内部空间,整个展陈内容的编排、铺述及形象展示无论从总体构建到分项结构布局,都会受到即有空间条件的限制,很多构想难以实现,留下诸多遗憾。不理想内部空间同样影响着展陈线路的设定,很难妥当安置各类展品,使展陈设计经常面对展品丰富,但即有空间狭窄;或是展品缺乏,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又过大的无奈境地,即便采用不同的改造补救措施进行空间调整,却最终让展陈效果大打折扣。 为改造不合理展陈空间所产生的能源浪费 建筑设计阶段疏于对展陈空间的考虑,使得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时需对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重新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既有因建筑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所导致的内部光环境不适于布展,而重新进行的展示空间围合;也包括内部空间不连续发生的对既有墙体的改造等等,类似的重复建设都会造成博物馆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另外因建筑追求场面宏大导致的内部公共空间体量的无节制,既浪费了有效使用面积,也加大了空调、照明的负荷,无疑容易让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