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来复(一阳生)”及其在丹道理论中的演进

“一阳来复(一阳生)”及其在丹道理论中的演进
“一阳来复(一阳生)”及其在丹道理论中的演进

“一阳来复(一阳生)”及其在丹道理论中的演进

“一阳来复(一阳生)”及其在丹道理论中的演进作者:种方(资料图来源自网络)消息卦理论“一阳来复”之“复”,毫无疑问,指的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复卦,复卦上坤下震,也就是《象传》所谓的“雷在地中(震为雷,坤为地)”,全卦上五爻都是阴爻,只有初爻是阳爻,这一特殊状态使它成为后儒所创十二消息卦之首卦。1.消息卦起源十二消息卦虽属后人创造,但在《周易》原文中也有迹可循,剥卦《彖传》中说:“君子尚消息盈虚”,丰卦的《彖传》中也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的句子。然而《周易》原文中只有“消息”二字,并未指明消息为何,且是否跟某些卦象有关。汉代的易纬,发展了消息的概念。如易纬《稽览图》“唯消息及四时卦当尽其日”,这短短一句话,提供了大量可供推理的信息。首先,由“消息及四时卦”,可见当时消息和四时两个概念,就已经和具体的易卦联系在一起了;其次,由“当尽其日”,又可见消息卦和四时卦,也已经和记日、记时联系在一起了。据《周易集解纂疏》的作者李道平所说:“消息之义,盖已古矣。孟氏传其学,荀氏言之不能具,惟虞氏所注犹存其概。”1“虞氏”指的是三国时经学家虞翻。汉魏《易经》古注多已亡佚,只有只言片语保存下来,其中虞翻《周易注》留存的内容相对较多,幸而清代学者张惠言在《周易虞氏义》

中已将虞注一一摘出成书,贻惠后人。其实《周易虞氏义》中大部分内容正是摘自李道平所疏解的、唐李鼎祚编纂的《周易集解》,张惠言在自序中已经言明。2因此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对“消息”的描述,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唐代李鼎祚编纂的《周易集解》中所收录的虞翻的说法。虞翻在解释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一句之前的“出入无疾,朋来无咎”时说到:“谓出震成乾,入巽成坤。坎为‘疾’,十二消息不见坎象,故‘出入无疾’。”3这句话意思比较详细明确,而且其中“十二消息”“不见坎象”等说法都和现在可见的消息卦理论相合,可见虞翻之消息卦,确凿无疑是真正的消息卦。2.消息卦理论通过张惠言对《周易虞氏义》上节引文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理解消息卦的具体内容:“由复历临,至泰反观,成剥入坤,为乾之消息六卦。由构(‘构’字原书有误,据上下文判断,应为‘姤’字)历遁,至否反大壮,成夬盈乾,为坤之消息六卦。凡得乾、坤之卦八,震、巽、兑、艮卦各二,不见坎离。”4此处论述,即李道平所谓“近惟武进张氏言之最精”5的内容,也就是说,李道平很认同张惠言对虞翻消息卦理论的解释。乾之消息六卦,前三卦复、临和泰,变化趋势是自下而上阳爻逐渐替代阴爻。然而到了第四卦观卦,却突然变了。由泰卦变为观,四爻先由阴变阳,然后六爻都改变一次阴阳。接着由观而剥、而坤,五爻、上爻再依次用阴爻取代阳爻。下面坤之消息六卦,是和乾之消息六卦相对的反向变化,不再

赘述。十二消息卦卦象,历来没有争议,正是张惠言所列的这十二卦。和上文虞翻的说法相对照,虞翻所谓“十二消息不见坎象”,指的就是组成这十二卦的内、外卦,并没有坎、离两卦,在这一点上,张惠言的说法也并没有违和。然而“出震成乾,入巽成坤”这一句,却并不符合。主要问题在于消息卦的变化顺序,由泰而观、由否而大壮时,是否应该阴阳反转,如果不进行反转,消息卦的排列则为表二:在这种情况下,“出震成乾”中的震可以解释为复卦下面的震卦,而由复卦中的震卦开始变化,最终成为乾卦,正是“出震成乾”。同理,“入巽成坤”中的巽,即姤卦下面的巽卦。这样一来,就完全能够对应虞翻的说法了。实际上也正是在上图的前提下,所谓的“一阳来复”才能够具有特殊的意义。另外,下文论及丹道著作时,也会提供支持该图的新证据。所以,下面的讨论,我们直接以第二张表格为准。一阳来复及其象征结合上文消息卦理论可知,复是由坤卦变为阳卦的第一步。在传统观念中,“乾健坤顺”,乾卦需要成为主导,而坤卦则以顺从乾卦为美德。所以在阴阳消长的世界观下,由坤变成乾,是正确的变化。因此和纯阴之坤卦相比,复意味着一阳初生,由下而上渐渐开始成长,并且最终必定战胜坤卦的群阴,成为纯阳的乾卦,因此虞翻有所谓“小人道消,君子道长”的说法。复卦的“一阳来复”标志着这种正义变化的第一步,自然意义深远。当然,“盈不可久”,因此也会有相应的、阳消阴长的时候,

例如一阴生的卦,就是正好和复卦相反的姤卦,初爻为阴爻,上五爻都是阳爻。姤卦的《彖传》中虽然也有“柔遇刚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等以一阴初生为前提引申出的句子,但其象征意义,自然不可以与复卦的一阳生同日而语。在《周易》卦爻的阐释史上,汉代是各种理论蓬勃兴起的时代,此时卦爻也和很多其他的概念正式地联系起来,如五行说、纳甲说等等。复卦本身所对应的概念,无一例外,仍旧来自于其“一阳来复”的特征。在时令中,复卦对应的是冬至。《汉书·五行志》记载:“冬至阳爻起初,故曰复。”6我们都知道,冬至是一年中阳光最弱、白昼最短的一天,然而这反而意味着再往后发展,必然会是太阳回归,所以如果将这一天对应六十四卦之一,古人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复卦。在大量易学书籍中,又会以复卦来指代“建子”这个时间点,其实建子就是冬至。《大易粹言》引郭雍《易说》:“自夏至阳始剥,而于卦为姤。建亥剥尽,建子而一阳来复。”7有建子、建亥,可见此处是利用十二支建立了十二个节点,而始自夏至。夏至阳始剥,又是姤卦,而到建亥剥落为坤,经历六卦,可知夏至就是“建午”。既然有十二支、有节气,那么以十二消息卦等分一年为十二份,这一点毫无疑问,只不过等分的方法和现在通行月份划分不同而已。既然夏至是等分的中点“建午”,那么等分的起点“建子”,也就是和夏至相对的冬至。因此在郭雍《易说》中,虽然思路稍异,但仍然是以一阳来复指代冬

至的。中国古代的历法,一度曾以冬至为一年的开始。上古时期中国曾有过三种历法:夏正即现在的阴历,殷正以现在阴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周正则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正月。不仅如此,《尚书大传》记载:“周人以至日为正,殷人以日至后三十日为正,夏人以日至后六十日为正。”8因此,周正的正月一日,就是冬至这一天。十二月、十二消息,看似完美的对应,但这实际上和《周易》“七日来复”的原文产生了矛盾,如果按照十二个月来对应十二消息卦,乾卦到复卦应该是七个月,而非七日。因此,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提出了异议:“(江南义疏)至若复卦云‘七日来复’,并解云七日当为七月,谓阳气从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建子始复,所历七辰,故云七月。今案辅嗣注云:‘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则是阳气剥尽之后凡经七日始复,但阳气虽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月阳气犹在,何得称七月来复?”这正是对七日、七月产生的合理质疑,然而下文给出的解释似乎又有相当程度的妥协:“故郑康成引易纬之说:建戌之月以阳气既尽,建亥之月纯阴用事,至建子之月阳气始生,隔此纯阴一卦,卦主六日七分,举其成数言之而云七日来复。仲尼之纬分明,辅嗣之注若此,康成之说,遗迹可寻。”9这段话的前半段,是以卦对月的思路,“建戌之月以阳气既尽”正是五阴一阳的剥卦,“建亥之月纯阴用事”即坤卦,“至建子之月阳气始生”则是复卦一阳生。这三个例子,也仍然属于十二月十二消息

的解释系统。为了达到反对七日即七月的目的,《正义》又引入了六日七分说。六日七分说试图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按照日子分配给六十四卦,使每卦有所代表的相应日子。这个理论最早见于汉代纬书《易纬稽览图》,郑玄为之作注,也就是《正义》所谓的“郑康成引易纬之说”。《易纬稽览图》中说:“坎六、震八、离七、兑九,已上四卦者,四正卦,为四象。每岁十二月,每月五月(按月字当作卦),卦六日七分。”10六十四卦中,坎、震、离、兑属于四正卦,代表四象,不算在内,剩下六十卦平均分配三百六十五日,每卦约得六日七分。11因此《正义》认为,所谓“七日来复”,指的是由坤卦至复卦,中间要经历六日七分,约为七日。丹道理论中的“一阳来复”1.守时辰一阳来复以一阳来复指代冬至,且为周历建子,这是儒家易学的主流看法。后来一阳来复所指更趋复杂,主要归功于研究道教丹道的学者们。俞琰在他的《周易参同契发挥》中进行了简练完备地总结:“复,一阳之卦也,律应黄钟。以一日言之,为夜半子。以一月言之,为初一至初三半。以一岁言之,则斗杓建子之月是也。”12一阳来复不仅在一年中指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而且在一月中指月初,一日之中指夜半子时。后面两个时间点,也都是阴气满盈,阳气渐生,符合一阳来复的特点。俞琰这段话,是在解释《周易参同契》“朔旦为复章第四十九”:“朔旦为复,阳气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刚。”单看本章,似乎还不足以确定这里指

的是一阳来复,那么看一下后面几章,就确凿无疑了。第五十章首句为“临炉施条”,五十一章为“仰以成泰”,五十二章“渐历大壮”,五十三章“夬阴以退”,五十四章“乾健盛明”,分别是复、临、泰、大壮、夬和乾,正好符合阳爻渐长的消息卦序列。如此的高度一致,必非巧合。因此,在丹道家看来,冬至、月初(特别是朔旦第一天,毕竟《参同契》原文即为“朔旦为复”)和子时,都可以是一阳来复的时间。那么,一阳来复在丹道中为什么如此重要呢?首先,在外丹领域,此时需要起火。彭晓说:“……故从子初起阳火也……鼎内受微阳之气,始造砂汞之基。”类似的说法举不胜举,此处只引一句作为证明。而且火候的掌握,也得遵循一阳来复的特征。《金丹大成集》中有一首口诀,记录了由复至乾、再至坤这个过程中火候的大致变化:“复卦起潜龙,戊己微调未可攻。九二见龙,临卦主神通。从此炉中次第红,泰卦恰相逢。猛火烧乾借巽风,炼就黄芽并白雪奇功,还返归坤道始穷。”13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口诀的第一句正是针对复卦变坤初六为阳爻、成乾卦第一步而说的,这时候虽然起火了,但只合微调,不能发动大火猛攻。经历了临、泰等卦之后,到了乾卦,这时不但要施以猛火,而且要加上风力,口诀中的“巽风”即指乾后姤卦下面的巽,因此功成之后返回坤卦,整个流程结束。一日之一阳来复为子时,一月之一阳来复为月初,那么月初子时修炼起来,是否会事半功倍呢?古人是持肯定态

度的。另外,特殊月份的月初子时,效果更是加倍,如冬至所在的十一月的朔日子时。14还有一个特殊的时间也被予以重视,即八月十五的子时。《悟真篇》中明确说:“八月十五玩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来起复,便勘进火莫延迟。”宋代的翁葆光解释说:“八月十五正是金水气旺之时,子时乃一阳来复之时,外、内二丹火功并进。”15八月十五金水之气旺盛,子时又是一阳来复的时候,因此不论内丹还是外丹,都适合在这个时候进行修炼。2.身中自有一阳生然而,随着丹法的进步,对一阳生的解释又有了发展,以至于出现了下面这种阐释学上的有趣现象。吕纯阳祖师写过一首《沁园春》丹词:“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正一阳初动,中宵漏永,温温铅鼎光透帘帷。”“七返还丹”“在人”“炼己”说明这是在讲内丹修炼,而“待时”“一阳初动”“中宵”则完全贴合了上文所述的一阳来复理论,因此,实际上,吕祖认为内丹修炼需要等待子时一阳来复的时刻。然而,人称毗陵的道光紫贤真人薛式,在《丹髓歌》中解释吕纯阳这首丹词时认为:“炼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16也就是说,人身中自然能够感受到一阳生,毕竟内丹的变化都在体内,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因此不必等到冬至才行功。这句诗中,只说了冬至,而未提及是否要遵守子时行功的规矩,并未违背吕祖丹词的意思,却似乎已经开启了后人反对守时的先例。萧廷芝进一步发挥薛式的思想:“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毗陵师曰:‘炼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时中有时之工夫,刻中有刻之工夫。”17时时刻刻都有功夫,自然不但冬至、朔日,而且子时行功的规矩也不必遵守。但“一阳生”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了具体的时间点作为产生一阳生的必然依据,又怎么定义一阳生呢?据胡渭说,那就是俞琰所谓的“弹指声中巽门豁开,而心觉恍惚之时”。俞琰这一段论述是一种过于主观的描述,且不见于俞氏著作,只见于胡渭《易图明辨》所引。其中俞氏还犯了一个错误,认为“炼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这句话出自白紫清的《珠玉集》。18这不由得令人怀疑它的真实性,笔者通过对比句意,发现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确实有类似的表述。即在解释“发号顺节令,勿失爻动时”这句原文时,有如下内容:“地雷震动巽门开,龙向东潭踊跃来。此身中一阳爻动之时也,此时暖气冲融,心觉恍惚,便堪进火,勿可缓也。”19然而此句既然说“巽门”,又说“一阳爻动”,似乎更合由乾至姤的变化,而非由坤至复的变化。除此之外,唯一能证明俞琰承认“身中自有一阳生”的句子,只有《周易参同契发挥》中解释“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时的“知‘炼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而不泥乎年月日时之说矣”,因此可知他的理论并没能比萧廷芝更进一步。总之,虽然在具体感受和状态上有些难以把握,但一阳生在内丹修炼中,必然属于最初的一个阶段。正如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所说:“一身内外尽皆阴,

莫把阳精里面寻”,20《性命圭指》又说:“盖人之一身彻上彻下,凡属有形者,无非阴邪滓浊之物。”21人身有形之物都是阴邪的,修炼的目的正是求得阳精,因此不难理解,复卦的一阳来复,在丹道理论中为什么能成为重要象征。那么一阳生要怎样寻求呢?“大道无言非有问,忘形忘象求铅汞。守中一物莫存些,专意身心要守定。呼吸一应便神清,六脉自然朝性命。精神魂魄各归元,至此身心寂不动。一阳生至二阳迁,只待温温行火今。”22根据余洞真所说,身心守定、呼吸相应、魂魄归元,做到这些基础要求之后,也就是真正进入修炼正道的时候,才会有第一阶段一阳生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是二阳迁等等。另外,最初要以温火慢慢进行,这一点倒是和上文外丹炼制时的要求相似。总之,一阳来复这个概念,虽然在内丹领域中多被称作“一阳生”,但其发展过程正如本文所论,源自《周易》复卦之一阳来复,汉代之后时被附会指代天时,从而因《周易参同契》等书的说法而影响了对外丹修炼时机、火候的选择,最终又成为内丹修炼的一种状态术语。因此,它的发展脉络和思路是连贯而清晰的。注:1、5.(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第14页。2、3、4.(清)张惠言:《周易虞氏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3、52、52页。6.(汉)班固:《汉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二十七下之下。7.(宋)方闻一:《大易粹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十四。8.

(汉)伏胜:《尚书大传》,四部丛刊景清刻左海文集本,卷五。9.(三国)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注疏》,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周易正义序》。10.(汉)郑玄注:《易纬稽览图》,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卷下。11.实际上,六十卦每卦六日七分,共364.2日,比一年(约365.24日)少一日,此事涉及六日七分理论的细节以及大量古代历法问题,此处不再细论。

12、19.(宋)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明刻本,《周易参同契》中、上。13、15、17.(宋)萧廷芝:《金丹大成集》,明正统道藏本,卷四、卷五、卷五。14.中古以来通行的历法,冬至日不能像上古一些时期那样固定为十一月一日或更早

时期的一月一日。16.(明)涵蟾子辑:《诸真玄奥集成》,明万历刻道书全集本,卷三。18.(清)胡渭:《易图明辨》,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75页。20.(元)陈致虚:《金丹大要》,明正统道藏本,《上阳子金丹大要上药》卷之三。21.(明)佚名:《性命圭旨》,清康熙刻本,利集。22.(元)余洞真:《悟玄篇》,明正統道藏本,玄关一窍。

元吾氏出体方法

我的修道经验----我最常用的几种方法(正文) 【元吾氏】 几十年来,使用过古今中外上百种练神(入定)方法,后来慢慢习惯出自己最常用的几种方法。 第1-2种方法是在性命双修法的筑基、怀胎和出神完成之后总结的。但是后来发现,不修性命双修法的人,也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 第3-7种方法是上古最简单、最直接、最自然的方法。没有后人的复杂步骤、筑基准备、诸多教条等。 这几种方法详述如下: 1)Death法 1、闭目养神。 2、告诉自己已经死了。 3、已经听不到感觉不到这个世界的任何了。 4、自己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 5、只剩下一个意识点了。 6、这个意识点已经没有可依附的肉体了。 7、这个意识点只好游离在宇宙中了。 8、不即不离反复重复以上意识。 9、一直自然跟随这个意识点。 10、不知不觉中自然出神。 此方法的出发点:基于中国丹道的"心死神活"。其后融合了西方现代科学对濒死体验的研究成果。 其本质是:肉体意识停止,灵体意识得到自由。亦可称:心死神活法。 此法特点:入静较快,还可以用来解决失眠。 早期(79年-89年左右)总结的方法。 2)Shift法 1、闭目养神。 2、完全彻底忘掉肉体。 3、只剩下一个意识点。 4、决定这次具体目的。

5、告诉自己能不受次元限制。 6、能够直接切换次元 7、确信会直接到达目的地。 8、意念放松越深越好。 9、确信会自然到达目的地。 10、反复重复以上目的地。 11、一直自然跟随这个意识。 12、半知半觉中自然可达目的地。 此方法的出发点:基于中国庄子的"忘我"。 其本质是:意识直接切换到多维世界,不再受肉体限制。亦可称:次元切换法。此法特点:即可出神,亦可不出神只切换次元。换言之:既可出可入,也可不出不入。 中期(89年-99年左右)总结的方法。 3)静观法 1、闭目养神。 2、表意识不思不想。 3、完全自然跟随潜意识。 4、静静地观察。 5、不参与任何表意识杂念。 6、只是静静旁观潜意识。 7、一切顺其自然。 8、真神自然显现。 9、或游走多维世界。 10、或化解人生疑难。 11、或回归万物本源。 12、一切顺其自然。 13、至极至反至顺(<----暂时找不到更简单的描述)。 *注解:"至极至反至顺" 1、即"舍己从人跟踪法"----完全舍去自己,跟踪自然的动静和变化,与之合为一体,完全体验至极限。 2、如:有一个痛苦出现,则自然跟踪之,并完全与这个痛苦合一,体验痛苦"至极"。物极必反:至极之后会自动走向"至反"。反极必顺:至反之后自动回归"至顺"。痛苦会自动慢慢治好。 3、一切自动化,只需耐心、舍己跟踪,直至最终。 4、故曰:至极至反至顺。亦曰:“舍己从人死心跟踪”。(舍己:要放弃一切恐惧,死心塌地、顺从自然。) 5、再重复要点:完全舍弃自己的主观,跟踪所观,死心塌地与所观合一,完全顺其自然。

【道医珍藏】张至顺真人传授的《道家按摩手法》,非常实用珍贵

【道医珍藏】张至顺真人传授的《道家按摩手法》,非常实 用珍贵 视频示范:張至順真人传道家按摩手法为了更好的让大家体会张真人讲解的真意,以下对话内容为视频原声同步字幕,括号内是对张真人讲解的解释与补充,以供大家参详。张真人:按到哪儿了让病人的呼吸自然,不要憋气。未曾按的话,你让他手掐住这个地方(掌内无名指根部,见图二),看见了吗?这不是,攥住(见图三),那个(那只手)也是这个样子,这样子放也可以,把手攥过来,哦对。(病人的大拇指按住子位,其余四指握住大拇指,然后把手放在头两边,见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张真人:按摩的时候先调整这一道任脉,这一道任脉,这胸前是七个脉络(任脉和六条阴经都通过胸部),一边三个六个,按住一个穴(穴位)最少三个呼吸,多者等五个呼吸你在挪手(病人的呼吸你要观察,每人不一样,到五个呼吸再挪手),看这个手(右手)按这(左手已按天突穴,右手紧挨左手位置按住)块,这个手(左手)都可以丢了,这个可以,刚才按这块(云门穴),这个地方(云门穴)可得按(左手)住了(云门穴),慢慢的是审查他的呼吸,有二三个呼吸以后,这个手(左手)指头挨着(右手位置)按,这个手(右手)指头不要让,这个手(左手)指头按不住。这个手(右

手)指头不要抬开,其它的都可以抬。 张真人:你看,这一起下去五个(任脉,任脉二侧各二条脉络)脉络,这是按,大概你们看着,学会以后,根据你个人采取(选穴),它也跟药方(医生用药)子一样要你自己会用,你们按摩非要把针炙穴的经络知道(十四经脉的走向和穴位),按到这个刚刚这个肋骨的那几个(华盖),华盖那块在这个地方走慢一点。(用大拇指按任脉的穴位,从天突穴开始,其他手指可按住两边的穴位上,任脉上大拇指换手时,要等下一个位置按住后再松开前一个大拇指。其他手指可以动。双手可以一起下去五个脉落。) 许道长:心口不舒服,师父按摩是最舒服的,一点都不会痛。张真人:底下的气不得上来,上面的气不得下去,它在这中间抵制住(手指按住穴位),就在这个地方(肋骨鸠尾穴处)走慢一点(按到肚子时,双手手指在肚子上面,一上一下按,一只手从肚子下面向上按,一只手掌从胸口向下面按,然后再双手屈指用手掌从胸口一起向下按,按到中脘处软的地方,手向里挖按揉几下,然后再一只手按在胸口,一只手握拳在腹部向下推,再双手掌从胸口处向下按推,再向胸两边按推,胸骨两侧按揉几下,再在胸上用手掌按压推)。 张真人:一个病人按好以后,后来他学会了,他给人治病,治一个好一个。,这一遍是推拿,按开头一遍是按,第二遍 是推拿摩,那你会看病也跟用药一样,按摩跟用药一样,你

屈原的丹道养生思想

屈原的丹道养生思想 萧志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39年,卒于公元前 278年,即战国后期。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39年,卒于公元前278年,即战国后期。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楚国当时处在政治上腐败,外 侮内患之中。屈原不仅是学识渊博品格出众的诗人,也是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一生 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他曾担任过参与内政以及外交的大官,后黜为三闾大夫。 屈原想通过楚怀王来实现自己“举贤授能”、国家法治的政治理想。他的进步治国主张触 犯了楚国反动贵族的势力,他受到了卑鄙的诬陷和残酷的迫害,被长期放逐在楚国的南方。当楚国都城郢被秦攻破时,他深感救国无望,遂投汩罗江而亡。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 新诗人。历史上人们对屈原《楚辞》的评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对屈原诗歌中深寓的丹道养 生理论,却无专论述评。愚人乎其内,通读屈原《天问》、《远游》诗之后,深受启迪。 屈原在这两篇诗歌中,论述了深邃的丹道养生思想,根据鄙人对屈原诗人的破释性理解, 欲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秘。一家之言,奉献同道,敬请指教。 一、提出“审一气之和德”,“一气孔神兮”,是讲丹道周天功气通经络的机理 屈原在《远游》诗中提出,“审一气之和德”。“一气孔神兮”。“审一气之和德”,可破释为“中和”之气。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屈原诗文中所讲的“和德”二字。“和”,

可理解为“中和”;“德”,修炼气功一定要修德,德高才能功高。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审一气之和德”之“审”字,可理解为掌握好人体“中和”平衡气机。气机平衡,乃丹道玄要。“一气孔神兮”之“神”字,不能认为迷信之神,而应释为“通”。我们将“审一气之和德”、“一气孔神兮”这两句诗连贯起来理解,就 是气行经脉通关开窍,通贯周天。也就是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相互摄取能量,交换信息同 步共振的通道。屈原讲了气行通道,又进一步讲了人体摄取宇宙能量的“天门”。《远游》诗中讲:“命天阍其开关兮”。(意即我让守门人把门打开。)屈原讲的“天阍”,即是 天门。《道德经》云:“天门开阖,明白四达。”人体“天门”在哪一个部位呢?实则人 体之“天门”,乃人头顶心之“百会穴”。“百会穴”是人体任督二脉的交会穴。任脉是 阴脉之海。督脉乃阳脉之海。灵动百会任督通,任督通,百脉通,人体气机实现自头顶心 百会穴到脚心涌泉穴,顶天立地大循环。 现在将屈原在《远游》诗中讲的“审一气之和德”、“一气孔神兮”、“命天阍其开 关兮”这三句综合分析,其讲明了修丹道周天功气通经脉的通道。换句话说,也就是讲明 了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相互交换信息、摄取能量的通道。即“天人合一”的通道。 二、提出“阴阳三合”的丹道“气化”原理 屈原在《天问》诗中又提出了“阴阳三合”的丹道炼气之气化基本原理。为了让朋友 们更明白地理解屈原提出“阴阳三合”气化理论的深邃性,我拟用胡孚琛教授著《道学通论》封面上,载有一幅黑红白三色三条鱼旋转的太极图,形象地说明屈原所讲“阴阳三合”的气化理论。自《道学通论》出版发行以后,有不少读者对《道学通论》封面上黑红白三

浅谈经脉周天与丹道周天的区别

浅谈经脉周天与丹道周天的区别 周天功是现今社会上流传很广的一种功法,由于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了历代无数练功家的实践整理,形成了详尽的功理和完善的功法,所以深受广大气功爱好者的青睐。 周天功门派繁多,各派的练法也不尽相同,但就其功法性质来讲无不外乎经脉周天功和丹道周天功两种,目前有不少练功者弄不清其间分别,常把这两种差别很大的功法混为一谈,以至造成功理上和功法上的错乱,影响了练功者的实践锻炼。现就我个人的练功体验和学习心得,对这两种周天功在小周天炼精化气阶段的区别,谈一点浅薄的认识。 经脉周天在练法上比较简单,其入手由聚气开始,或立或坐,放松形体,安定心神,意守丹田,息息归根,将意念与呼吸时小腹的起伏运动结合一致,靠此形意气合一之法,聚真气于丹田,真气未现之时用火稍武,丹田发热产生真气后,此时称为“活子时”,用文火温养此生气,如此文烹武炼,使丹田真气不断充盈。当真气在丹田里生聚盈满后,会自然闯开三关(即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沿任督二脉自然流行循环,这就是所谓的积气冲关,气满任督自开,这时候,人的意念只能随着它流行的道路前进,一步一趋,顺应自然,千万不可用意识领它前进,一点也不能勉强或急躁,这叫“神与脉合”,此时有“舍气从脉”,“亦步亦趋”,“彼是主来我是宾”……等口诀。 丹道周天功也称内丹术,为古代道家修真之法,其练法相对经脉周天功来说,要繁难一些,其中将小周天开炼精化气阶段的功夫分为

五个步骤,即炼己、调药、产药、采药和炼药五步。 排除杂念,身体放松,意念集中,注意呼吸,这就是炼己,炼己就是清除自己的杂念。万念归于一念,凝神入于丹田。这就是调药,药指先天精、气,调药就是使精、气旺盛。在恍惚杳冥之中,丹田气穴里有“元精”发动,下走阳关,外阴冲动,阴茎勃起,这就是产药,也就是内丹功的活子时,也叫药苗。道家把丹田之元精称为小药。 先天之精如不及时采摘,就会顺阳关而出化为后天交媾之浊精,此时用意将下走之元精逆归气穴,在此过程中要缓缓吸气,这就是采药。 采药归丹田后,五即用意将小药由尾闾沿督脉缓缓搬运到头顶百会穴,在这个过程中要缓缓吸气,谓之进阳火,然后再用意将小药由百会穴沿任脉缓缓降回丹田,在这个过程中要缓缓呼气,谓之退阴符,将小药由督脉和任脉搬运一周就称为炼药。小药照上述之法采炼三百次后,候眉间阳光二现后,大药生成,小周天炼精化气的筑基功夫就算完成。 从表面上看,丹道周天功在炼药上与经脉周天功很相似,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第一,丹道周天功炼药时所搬运的真气很微弱,无形,无相,故不存在冲三关通小周天的问题,冲三关是小药经过不断采炼成为大药后,采大药才存在的现象。这个问题柳华阳在《金仙证论》一书中说得很明白:“盖行以神为之主宰,不见有气之形迹,元气乃无形之行,随元神之运行,听呼吸之催逼。故曰:夹脊、尾闾空寄信。”可见,炼药主要是小药产生后的意运小周天。而经脉

打通小周天有妙法(真传丹道小周天功)

打通小周天有妙法 打通小周天的关键是在意守丹田上下功夫, 通过腹式呼吸, 培植丹田内气, 先观想丹田内有一乒乓球大小的气团, 随着吸气而膨胀到鸭蛋大小;呼气时观想气团回复到乒乓球大小。呼吸要缓、匀、慢,意念要轻、淡。大约 1 个月左右,即可感到丹田胀热,气团存在,说明已初步有了打通小周天的能量物质。然后,吸气时观想鸭蛋大小的气团膨胀到足球大小;呼气时观想气团回复到鸭蛋大小。大约 1 个月左右即可感到有气冲开经络通道而到达会阴, 会阴有热胀感、跳动感, 但此时的能量还远远不足以贯通督脉。尾闾是经络拐弯之处, 气难以通过, 此时千万不可以意领气强通, 应继续意守丹田, 仍运用腹式呼吸增强丹田内气, 当气足以冲开尾闾时,有一股热流就会上升, 自然冲开尾闾关。到了夹脊关,又无法通过, 这是因为气的体积增大了, 压强就减少了, 所以只有再继续往丹田里“压气”, 待气足够之时, 即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 “噌”的一下就顶过去了。到了玉枕关又过不去了,脖子酸疼,头脑里轰轰作响,此时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意守丹田,增强能量,待能量充足,犹如水到渠成,“呼” 的一下子又过去了。沿任脉而下, 热流感充满任督二脉, 形成循环, 往复不止。此时,你如果吸气,不呼气,怎么吸都行,好像你需要的气永远吸不满;如果有意识地呼气,好像怎么也呼不完, 呼完了再吸, 吸足了再呼, 随心所欲, 舒畅极了。最后, 呼吸变得细微欲止, 若有若无, 进入了胎息状态。小周天一通, 必然进入胎息, 这是通周天后很关键的过程及现象, 假若没有这个胎息过程,就是没有真正通小周天。有些人把时间与精力错误地施于空洞的意通周天,而不是苦练内气,与气功本意背道而驰,势必造成空运周天的恶果。练功者当慎之! 真传丹道小周天功 “浑元门”一代宗师萧天义老先生传下来的正宗内丹功的筑基法门,承钟吕一脉,属大道功法,易学易练。正确修习十多天后,即可“入静”,产生元阳真气;练功百日后,可打通“小周天”;大约经过三百日,真气便会凝结成“内丹”,形若弹圆,色同朱橘,永镇下丹田。至此,可得返老还童、延年益寿之效。 功法在每日子时(晚11∶00~凌晨1∶00)和卯时(凌晨5∶00~7∶00)(如无此条件,早晚练功即可),择一安静地方,盘膝而坐,头正身直,双目垂帘,舌抵上腭,全身放松,双掌相叠置于小腹处或抚于双膝上均可。摆好姿势后,双目内视下丹田(脐内一寸三分处),摒弃一切思虑、欲望、杂念,用自然顺腹式呼吸法,以鼻吸气,要求做到深、缓、匀、细,但不能勉力而行,须顺其自然。以意将吸入的气微微送入下丹田内,与先天而存、潜伏于下丹田处的元阳真气相接相合,融为一体。吸气后,稍作停闭,不用意力;自然地将气从鼻中轻轻呼出(以耳内无闻其声为准),呼气时,意念不要离开下丹田。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息,息息归根,反复习练。开始可先练十多分钟,以后随功力进展,逐渐延长。 功法要领在功法锻炼中,随着意、息的高度协调统一,当思绪已完全平息,身心进入完全松静的状态时,忽然会觉得下丹田一动,随之再动又渐温热,仿佛一团模糊之物从中超然而出,身心内外,有一股氤氤氲氲的虚无恍惚气象。如此情况,即是先天元阳真气产生,古气功术语称作“道自虚无生一气”。此时,练功者须守住心神,心不攀缘,亦不着相。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既不欢喜,也不惊疑,更不要用思维去分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总之,应保持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无论功中境界如何玄妙,皆以平常心待之,本来如此,没什么好希奇的。可以说,练内丹功,即是一个磨炼心性的过程。练功者要不断磨去自己的执著心,千万不要去妄求速成。须知修习静功之事,实是半分勉强不得,越是心烦气躁,越不容易取得功效。所谓“欲速则不达”,诚为至理。 不断练功,入静境界日渐稳定,下丹田中的温热感,便缓缓弥漫开来,此时形神合一,仿佛全身都融入虚空之中。如能保持心性不为诸缘所动,意念达到如明镜,如止水,净莹澄澈,如入恍惚杳冥之中时,习者会感到下丹田气动,接着感到有一股强而有力的真气从下丹田开始流注循环,先达会阴,过尾闾,沿督脉上行,经夹脊,至玉枕,再到百会,顺前额下至面颊,过“鹊桥”(指舌),接入任脉,仍然回到下丹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气通小周天”。气通小周天后,真气可以沿着任督二脉,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地自动运转,愈炼愈纯,久之凝结成丹。 习练丹道小周天功,有一个采“小药”的过程。精神虚极静笃后,则元神显现;元神显现,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元精,即是炼就内丹的重要“药物”。元精产出后,阳气振作,丹田处会有一种温热、舒泰、畅美难言的感觉,同时外肾兴起。此时即闭目以意内视下丹田,呼吸的气息要深入该处,吸气时加意念,意随息而行,与元阳真气打成一片;呼气时不管它,随其自然。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息,息息归根,意念集中于丹田。值得注意的是,吸气时意虽随息而行,但切不可执著于呼吸。大约十至数十息,外肾即会完全软缩,恢复常态。元精就被采回,归还于下丹田之中,复化为气态。此步功法,道家亦称为“炼精化气”。唯真气充足至一定程度,才会自动循小周天路线运行,打通三关,完成筑基之功。 在气通小周天的过程中,若真气充足,循经而行时,神意要随着真气走;若真气不足而停下来时,则神意也要停下来,继续温养下丹田,待真气力量充实了,再顺其自然而行。此种情况,古气功术语称作是“彼是主来我为宾”,即让识神退位,元神主事,虚静无为,

积精累气乃丹道有成之关键——作者:田光林

积精累气乃丹道有成之关键——作者:田光林 在丹功修炼中,用的是先天精气神,乃无形无象之物;后天有形有象之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均弃置不用。所谓“用之不可见,见之不可用”,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丹功修炼的重点,也是难点、关键。因为丹道修炼之精气神均不是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而是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的。在修炼中要掌握积精累气之法,就必须有“捉雾拿云”的手段,“于恍惚中求,杳冥内寻,庶几近焉”。此乃丹道有成之关键,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从细微之处入手,日积月累,自然增长 古今凡修炼有成之人,均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少到多,从微至著,日积月累而成。《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其关键之处,就是要抓住气机微动之时,随采随炼,随时积累,久则成真矣。有人对于微阳初动,漠不关心,认为无足轻重,任其丧失。而不知“一星之火,可以焚山,一涓之水,可以成渠”。所以总要人看穿此道,处处提防、在在保护,日积月累,长久坚持,自可由量到质而生变化矣。 《道德经》在论述难易、大小时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黄元吉注释云:“夫易为难之基,故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细为大之本,故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况道为万事万物之根,可不由易而难、自细而大乎?不然进之锐者,退之必速矣。又安望几于神化之域哉?”“是以古之圣人,知道有由阶,学有由进,不思远大之图,惟期切近之旨,淘汰渣滓,涵养本源。如水之浸灌草木,自然日变月化,不见其长而日长,所以自微之著,由粗之精,从有为有事中,而至无为无事”。故“圣人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矣”。不为大而能成其大,皆由于从细小之事入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自然变化矣。所以结论就是“惟有坚固耐烦,矢以恒久不息之心,庶几易者易而难 者亦易,细者细而大者亦细耳”。 《道德经》在六十四章中又进一步阐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均是讲的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这个原理运用于丹功修炼,就是当一阳初动之时,其机甚微,不宜采取,及至二阳、三阳“神凝气聚,真精自动,浩浩如潮生,溶溶似冰泮。要堵自微而著,由小到大,自近及远,以至进火退符,河车搬运,阳铅再生,阴汞交合,时烹时炼,渐结渐凝,神圆气壮,药熟丹圆,皆自玄关一动始也”。所以

从十八个方面检验你的筑基功

从十八个方面检验你地筑基功 陈全林 逍遥子老弟来访,有点烦恼.一年之内,自己拜过地三位老师都死了,都没善终,都不满六十岁,都在江湖上、圈子里有名气,有地名气非常大.虽然拜这些人为师多年,他们都没有给逍遥子传授真东西,加上前年去世地一位老师,也是江湖名流、术数大师,患癌症而亡,也不满六十,也没有传授任何修炼之道或道术给逍遥子.他们都很保守,如今,带着他们地神通、功夫、法术、诀窍到另外地世界去了.逍遥子很感慨.这四位老师中,仅一位我没见过面,但知道其人地名头.其他地,或者很熟,或者也有交往.想来想去,最终还是名利害了这些前辈.其中一位前辈功夫很高,懂雷法,会遁术,有不少法术,表演出来就是特异功能.他经常给别人治病,治病而后收费,最终死于心肌梗塞.功德全换成名利来享受了,他来京都住北京饭店这样地高档宾馆.有一次我去见他,他就住在高级酒店.剩下地,就是业报和替他人背包袱. 反省了很多现象,觉得,我们还得对道家筑基功做一思考,一个人有神通、法术,并不代表自己修炼、修为非常高,也许,筑基功都没打好,特别是心性修持中地"炼己"一关地筑基功没打好.法术和神通,不一定就是自己修出来地正果,许多时候,神通和修道没关系,我见过不少能通灵或有一定道术地人,问其大道,茫然不知,问其修炼,不知功候,这些神通,很多时候是依通、报通或附体客慧,或者是被某个层次地灵体所随缘借用,都未可知.不是自神而神地"修通"或"证通",因此,谈不上正统地筑基了.正统地丹道筑基功,层层有验,可以从身心两方面验证.《钟吕传道集》里地《论证验》一章,非常重要,就是功夫层次地考验,照钟吕所论考验自己,就够了.我下面地论述,是简要地、最基本地. 、检验自己腿部地经脉是否打通, ()你连续走百里路,或者爬一天大山,不觉得累,也不感到腰酸腿痛,不会气喘吁吁,这就说明腿部地经脉大致通了; ()再盘腿打坐一小时,散开腿时腿不麻不痛,说明腿上地经脉大致通了. 、检验自己地督脉是否通了 看看在大冬天里,穿单衣能否过冬,站在大雪天里,穿着单衣,冬天刮大风时,站在风里,是否受得了?受得了,不感到寒冷,说明督脉大致通了.督脉是人体一身地阳脉,督脉一通,不怕寒冷,寒风吹在身上,你会感觉到是温和地,有如春风. 、检验自己下丹田是否打开地方法,包含多个层次 ()下丹田为气海,真打开了,就能纳气,所以,可以随时辟谷,一个月不吃任何东西,只喝水,活得非常精神,身体不仅不会疲劳,反而力量会更大,"力气力气",力地根基是"气",对于"气满不思食"地人,辟谷不仅不劳累,而且力气倍增; ()肾功能会非常好,男女地性功能好,男子不会患有阳痿、早泄、遗精,女子很少有白带异常或其他妇科病;不会有肠胃疾病、糖尿病 ()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意志坚强.因为肾主志,主记忆; ()没有腰酸腿痛地毛病,也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症.这些疾病都与下丹田区域有

仙家丹道养生健身操二则胡海牙歌诀,陈撄宁注

养生健身操二则 胡海牙歌诀 陈撄宁注解 户外健康操 歌诀 始作深呼吸,擦耳洗面洁。 叩齿三十六,叉腰抖足膝。 双手摩脊背,摆腰前后击。 蛇行肩胛动,完毕做静功。 注解 始作深呼吸 呼气时,要尽量使肺中没有浊气存留;吸气时,要尽量使肺部充满空气直到肺尖。用口呼气,用鼻吸气。如此,方为合法(此法初练时要缓,陵自然一些)。这种功夫,要慢慢地练习,不可太急躁、太勉强,更不宜在空气不洁的地方去做(如无空气洁净之环境,戴上口罩去做亦无妨)。深呼吸,古人名为“吐纳法”。呼吸的作用,着重在呼出身内的浊气,吸入外界的清气。浊气于人体有害,不可让它丝毫停蓄在身内;清气于人体有益,我们需要大量地吸入。但是,我们日常呼吸,并未完全符合这个原则。呼出者很短,吸入者也很浅,一呼一吸之间,肺部之浊气尚未出得干净,就已改呼为吸,外界之新鲜空气还未吸达肺尖,又变吸为呼,这就是普通呼吸的弱点,也是妨碍身体健康的一个最大的原因。人想要维持身体健康,首先必须矫正呼吸的弱点,所以,就要多做做深呼吸。 擦耳洗面洁 将双手相互摩擦,至微热,然后如洗脸状上下反复按摩面部,并且手指捏耳,沿耳轮来回按摩。此法古人名为“干沐面”。能帮助加快面部的血液循环,使面部皮肤光润,并能消灭面部皱纹,扫除病容,显露健康人的本色。 叩齿三十六

轻轻用劲叩齿三十六次(次数也可斟情增加,但以不少于三十六次为佳)。注意,不要用力去叩响牙齿,以妨叩破牙齿表面之珐琅磁。古代修养中常有此法。此法能使精神易于集中,并可预防牙疼。 叉腰抖足膝 身体站立,双眼平视正前方,两脚分开,略宽于肩,双手手心或手背按双肾,以足关节与膝关节的抖动,带动全身的抖动。此法能治疗全身关节及肾脏诸病。孕妇禁练。 双手摩脊背 用双手手指,沿脊柱及其两边,上下反复地用各种按摩手法进行按摩(也可进行四肢、腰腹及全身的按摩)。脊柱骨两边,都有神经分出,散布于周身及五脏六腑。使用此法,能使神经舒畅,并能调节脏腑机能,也可以治疗心烦郁闷及失眠症。特别是按摩一至七椎,对治疗颈椎病有特殊的效果,同时也是喘息、咳嗽患者良好的治疗方法。摆腰前后击身体站立,两脚自然分开,双膝微曲,双眼平视前方。用腰带动双手自然地前后拍打上半身。在拍打过程中,头部不动,眼睛向前看一个方向,下肢亦不动,仅以腰的摆动来带动双手臂自然甩动,拍击胸腹与腰背。拍打胸腹用手心,腰背用手背,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加,根据自身承受能力,逐渐加强拍打力度(方法是摆腰幅度增大一些)。腰的前面有脾胃,腰的后面有两肾,此法左右摇摆,以腰带动两手臂,敲击腰腹,脾胃和肾脏同时受到震动,自然由内部发生抵抗力。因此,脾胃的消化可以增强,腰肾的软弱可以坚固。同样,拍击上半身其它部位,也会震动另外几个脏器,从而加强它们以及全身的功能。 蛇行肩胛动 全身放松,双腿自然分开,弯腰,双臂自然下垂,特别放松颈部,头似倒悬空(这样做习惯以后,到了老年则不易患脑充血),肩胛部似蛇爬行状前后做蛹动(即肩月甲前后做划圆运动),其它部位不动。此法可治疗肩背酸痛,上举不能及胸胁气滞,并对脑溢血、脑血栓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脑部有疾患的人,在操作此法时,须有人指导。

真传丹道小周天功【摘录养气入门】

真传丹道小周天功 正确修习十多天后,即可“入静”,产生元阳真气;练功百曰后,可打通“小周天”;大约经过三百曰,真气便会凝结成“内丹”,形若弹圆,色同朱橘,永镇下丹田。至此,可得返老还童、延年益寿之效。 功法在每曰子时(晚11∶00~凌晨1∶00)和卯时(凌晨5∶00~7∶00)(如无此条件,早晚练功即可),择一安静地方,盘膝而坐,头正身直,双目垂帘,舌抵上腭,全身放松,双掌相叠置于小腹处或抚于双膝上均可。摆好姿势后,双目内视下丹田(脐内一寸三分处),摒弃一切思虑、欲望、杂念,用自然顺腹式呼吸法,以鼻吸气,要求做到深、缓、匀、细,但不能勉力而行,须顺其自然。以意将吸入的气微微送入下丹田内,与先天而存、潜伏于下丹田处的元阳真气相接相合,融为一体。吸气后,稍作停闭,不用意力;自然地将气从鼻中轻轻呼出(以耳内无闻其声为准),呼气时,意念不要离开下丹田。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息,息息归根,反复习练。开始可先练十多分钟,以后随功力进展,逐渐延长。功法要领在功法锻炼中,随着意、息的高度协调统一,当思绪已完全平息,身心进入完全松静的状态时,忽然会觉得下丹田一动,随之再动又渐温热,仿佛一团模糊之物从中超然而出,身心内外,有一股氤氤氲氲的虚无恍惚气象。如此情况,即是先天元阳真气产生,古气功术语称作“道自虚无生一气”。此时,练功者须守住心神,心不攀缘,亦不着相。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既不欢喜,也不惊疑,更不要用思维去分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总之,应保持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无论功中境界如何玄妙,皆以平常心待之,本来如此,没什么好希奇的。可以说,练内丹功,即是一个磨炼心性的过程。练功者要不断磨去自己的执著心,千万不要去妄求速成。须知修习静功之事,实是半分勉强不得,越是心烦气躁,越不容易取得功效。所谓“欲速则不达”,诚为至理。 不断练功,入静境界曰渐稳定,下丹田中的温热感,便缓缓弥漫开来,此时形神合一,仿佛全身都融入虚空之中。如能保持心性不为诸缘所动,意念达到如明镜,如止水,净莹澄澈,如入恍惚杳冥之中时,习者会感到下丹田气动,接着感到有一股强而有力的真气从下丹田开始流注循环,先达会阴,过尾闾,沿督脉上行,经夹脊,至玉枕,再到百会,顺前额下至面颊,过“鹊桥”(指舌),接入任脉,仍然回到下丹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气通小周天”。气通小周天后,真气可以沿着任督二脉,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地自动运转,愈炼愈纯,久之凝结成丹。习练丹道小周天功,有一个采“小药”的过程。精神虚极静笃后,则元神显现;元神显现,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元精,即是炼就内丹的重要“药物”。元精产出后,阳气振作,丹田处会有一种温热、舒泰、畅美难言的感觉,同时外肾兴起。此时即闭目以意内视下丹田,呼吸的气息要深入该处,吸气时加意念,意随息而行,与元阳真气打成一片;呼气时不管它,随其自然。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息,息息归根,意念集中于丹田。值得注意的是,吸气时意虽随息而行,但切不可执著于呼吸。大约十至数十息,外肾即会完全软缩,恢复常态。元精就被采回,归还于下丹田之中,复化为气态。此步功法,道家亦称为“炼精化气”。唯真气充足至一定程度,才会自动循小周天路线运行,打通三关,完成筑基之功。在气通小周天的过程中,若真气充足,循经而行时,神意要随着真气走;若真气不足而停下来时,则神意也要停下来,继续温养下丹田,待真气力量充实了,再顺其自然而行。此种情况,古气功术语称作是“彼是主来我为宾”,即让识神退位,元神主事,虚静无为,在真气的自动运行中,体悟自然之理。打通小周天,对修炼内丹功者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标志着本身功力取得了质变性的突破。功至此境,可保身无疾病。祖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阴阳失调,乃百病之源。而小周天一旦打通,水火既济,达到高度的“阴平阳秘”,病源消除了,各种沉疴痼疾自会霍然而愈。如笔者自幼因先天不足,患了肺炎、肠胃炎等多种疾病,体质

积精累气乃丹道有成之关键

积精累气乃丹道有成之关键 在丹功修炼中,用的是先天精气神,乃无形无象之物;后天有形有象之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均弃置不用。所谓“用之不可见,见之不可用”,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丹功修炼的重点,也是难点、关键。因为丹道修炼之精气神均不是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而是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的。在修炼中要掌握积精累气之法,就必须有“捉雾拿云”的手段,“于恍惚中求,杳冥内寻,庶几近焉”。此乃丹道有成之关键,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从细微之处入手,日积月累,自然增长 古今凡修炼有成之人,均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少到多,从微至着,日积月累而成。 《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其关键之处,就是要抓住气机微动之时,随采随炼,随时积累,久则成真矣。有人对于微阳初动,漠不关心,认为无足轻重,任其丧失。而不知“一星之火,可以焚山,一涓之水,可以成渠”。所以总要人看穿此道,处处提防、在在保护,日积月累,长久坚持,自可由量到质而生变化矣。 《道德经》在论述难易、大小时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黄元吉注释云:“夫易为难之基,故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细为大之本,故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况道为万事万物之根,可不由易而难、自细而大乎?不然进之锐者,退之必速矣。又安望几于神化之域哉?”“是以古之圣人,知道有由阶,学有由进,不思远大之图,惟期切近之旨,淘汰渣滓,涵养本源。如水之浸灌草木,自然日变月化,不见其长而日长,所以自微之着,由粗之精,从有为有事中,而至无为无事”。故“圣人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矣”。不为大而能成其大,皆由于从细小之事入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自然变化矣。所以结论就是“惟有坚固耐烦,矢以恒久不息之心,庶几易者易而难者亦易,细者细而大者亦细耳”。 《道德经》在六十四章中又进一步阐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均是讲的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这个原理运用于丹功修炼,就是当一阳初动之时,其机甚微,不宜采取,及至二阳、三阳“神凝气聚,真精自动,浩浩如潮生,溶溶似冰泮。要堵自微而着,由小到大,自近及远,以至进火退符,河车搬运,阳铅再生,阴汞交合,时烹时炼,渐结渐凝,神圆气壮,药熟丹圆,皆自玄关一动始也”。所以炼丹就其始基言之,实由一汞一铅,点滴积累而成。在修炼中忽视细小精气的积累,则圆明之金丹就无法炼成了。 二、筑基阶段的精气积累 筑基一词是丹经的比喻,如修房造屋,必先筑基,使基础稳固、结构坚实,然后才能竖柱安梁,砌砖盖瓦。炼内丹也是同样的道理。丹法以身为基,在内丹入手修炼中,必须将此身体条件补足,符合初步的练功要求,然后才能进入正式的练功阶段。 这里讲的身体条件,主要是指人身的精、气、神三大生命要素而言,丹经称为三宝。 丹道功夫中所称的炼丹,实质就是炼此三宝。翁象川注《悟真篇》云:“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荣卫一身,莫大于此。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 实际上,筑基阶段的任务,就这么三个:一是保精气神三宝圆满无亏;二是补三宝充盈旺盛;三是炼三宝凝化成重返青春的源泉——内丹。所以说内炼的基础,就是炼精气神的凝化。炼丹所用的精气神三宝本系一个整体,三者不能截然分开。但筑基阶段

福自我求命自我造_论张三丰丹道修炼思想

=收稿日期>2010-10-18 =作者简介>徐平,女,1980年生,吉林长春人,中国哲学专业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道家与道教文化。 第9卷第1期2011年2月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L iaon i ng M ed i ca lU n i versity (Soc ial Science Ed i tion)V o l 19N o 11F eb .,2011 福自我求 命自我造 )))论张三丰丹道修炼思想 徐 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6) =摘 要>张三丰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0。他认为通过丹道修炼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久视,与道合一。他的丹道修炼方法包括清净丹法、同类阴阳丹法和龙虎丹法。/炼己0和/性命双修0是张三丰丹道修炼思想中的两大重要理论。张三丰认为,/炼己0最难,贯穿修炼的始终,/炼己0纯熟才能使修炼达到高超境界。张三丰在丹道修炼中主张/性命双修0,该理论兼及南北二宗派。 =关键词>张三丰;丹道思想;炼己;性命双修 =中图分类号>R22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11)01-0053-04 张三丰是丹道的集大成者,后世丹道类书籍都绕不开张三丰丹法。张三丰丹法中囊括清静丹法、同类阴阳丹法、龙虎丹法,堪称丹道大全。张三丰注重依靠丹道修炼求得长生。5大道论6:/或者谓人之生死,皆有数定,岂有违天数而逃死者?独不 思福自我求,命自我造,阴骘可以延年。0[1] 这是告诉世人可以依靠修炼盗夺天机,延年益寿,逃出生死定数,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张三丰丹道修炼的内容丰富多端,我们抽索其核心与关键来论述。5玄机直讲炼丹火候说二篇登天指迷说6:/除此玉液金液、性命双修、清静自然之道,余皆旁门小 法。0[2] 无论是玉液,还是金液,都离不开纯熟的炼己;玉液和金液,本身又是性命双修,所以,本文将从/炼己0和/性命双修0这两方面来谈谈张三丰的丹道思想。 一、炼己 炼己是丹道修炼的重要步骤。/己0是十大天干中的戊己,戊己在五行中属土,在内丹学中,五行之土又分/戊土0和/己土0,/戊土0称外药,是阴里真阳,其性主动;/己土0又称内药,是阳里真阴,其性主静,两土相合就是离坎,象征元神元气。所以炼己就是炼元神、元气,如张三丰 所说/炼己只是养元神0。/元0具有先天的意思,炼己就是通过修心、养性、炼神,重新打造新的生命系统,返还先天,以避免人从母胎中降生后生命能量逐渐被剥蚀殆尽,将那个被后天染着剥蚀的自己炼出来。 首先,炼己贯穿在丹道修炼的全部过程,非常重要。张三丰极其重视炼己之功。炼己重在心地,是性功修炼的起步功夫。5玄机直讲#返还证验说6:/修炼玉液还丹,即筑基炼己,积内法财,终日逍遥,昼夜常明,乃长生久视之初阶也。0[3] 筑基炼己的玉液还丹功夫是达到长生久视的初级阶段。张三丰在5玄要篇#道情歌6中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 清自然药材生。0[4] 他认为在正式入手修炼丹道之前,必须修心炼性,具有夯实的炼己功夫是修炼内丹的必要准备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炼己的准备功夫,盲修瞎炼,只注重形式上操作技巧,囿于修炼小术,终是无法进入内丹堂奥。5金丹节要#炼己筑基6:/不先筑基炼己,岂可入室收得药之效哉? 要从性宗参入,始得真如,采药如反掌耳。0[5] 筑基炼精气,炼己修心性,从性宗入手,证得真如本性,自然而然就会步入采药环节,如果没有筑基炼己之功做铺垫,那么入室采药只是奢谈。炼己贯穿

陈伟:天山派丹道周天功

陈伟:天山派丹道周天功 *导读:天山派丹道周天功--第一节胎息功1.含义胎息功即修练胎息之功法,属练养内功,旨在达到体呼吸,使精、气、神…… 天山派丹道周天功--第一节胎息功 1.含义 胎息功即修练胎息之功法,属练养内功,旨在达到体呼吸,使精、气、神合于丹田,产生玄胎、真胎。 丹鼎派师祖葛洪说:“练功莫过达于胎息,修仙之门亦如此。”胎息是练气的高级境界,神入气中,气于神外,鼻吸微微,若有若无,人整个身体的毛孔随呼吸而息,会出现身体发热、出汗等现象,使奇经八脉为之畅通,如胎儿在母腹之中,没有鼻呼吸,只有内气之潜行一样,停止了十二经之运行,以身体之毛孔与外界交换氧气,进行到半眠和坐忘之境界。 胎息功既是筑基功又是高级功。葛洪师祖在《抱朴子释滞》中指出:“凡修行之人,须要定息。息者,正也、安也,顺也,归也,伏也,宁也,静也……心定则气寂。气寂则神静,神静则灵空,灵空则寂灭,寂灭则无事,无事则清静、清静则道生,道生则自然,自然则逍遥。”坚持练功,久而久之“行气 (1)可采取坐、站、卧三式行功,以自然舒适为要。坐时上

身中正,两脚平分平放,两手自然相接成“心”形(即大手印之心形印),捂于小腹(或可盘坐);站时两脚平行与肩等宽,两手自然下垂,自然站立;睡时可按习惯姿势,但最好平行仰卧、分腿、两手离开身体,屈肘成弧,手心朝下。坐好、站好或睡好了以后,就不要再动了,全身放松,舌顶齿交,两服微闭,精神内守。 (2)从头到脚慢慢感觉着已在放松,要尽量放松,然后再由下向上一点点放松到头,细细感觉一下是否放得很松,抛去杂念,平静心身,稳定情绪,心中暗示自己开始练习胎息功了,不受外界干扰了,默念九遍“抛去杂念,天及归一”之口诀。 (3) 慢慢呼吸,尽量均匀,要感觉到鼻息特别轻长.但又不要太过用力,等自己鼻息很缓慢均匀之后,开始听自己的心跳之声,数其数至三百六,不能感觉到了三百六而必须是听到跳了三百六十次,慢慢将意念移至肚脐,开始感觉肚脐之起伏,一起一伏为一次,直到三百六十次,后再更静,要听到肚脐处之声音,如心脏跳动在肚脐处一样,静听其声,而忘记自己呼吸,至听其声如鼓,静听其声,忘记一切。 (4)在这个过程中,不论遇到任何干扰、一般不动,静按其步骤进行,至行功闭,而所有毛孔均会出汗或全身燥热.但亦无妨,呼吸会越来越缓,直至从肚脐一孔呼吸,一般亦能见效。 (5)反复进行几次,至呼吸完全均匀、最大限度地减少呼吸次数,减慢呼吸速度,使整个人融于大气之中,吸之微微则带动

真传丹道小周天功

真传丹道小周天功 周天功, 真传 内家“浑元门”一代宗师萧天义老先生传下来的正宗内丹功的筑基灋门,承钟吕一脉,属大道功灋,易学易练。正确修习十多天后,即可“入静”,産生元阳真气;练功百日后,可打通“小周天”;大约经过三百日,真气便会凝结成“内丹”,形若弹圆,色同朱橘,永镇下丹田。至此,可得返老还童、延年益寿之效。 功灋在每日子时(晚11∶00~凌晨1∶00)和卯时(凌晨5∶00~7∶00)(如无此条件,早晚练功即可),择一安静地方,盘膝而坐,头正身直,双目垂帘,舌抵上腭,全身放松,双掌相叠置于小腹处或抚于双膝上均可。摆好姿势后,双目内视下丹田(脐内一寸三分处),摒弃一切思虑、欲望、杂念,用自然顺腹式呼吸灋,以鼻吸气,要求做到深、缓、匀、细,但不能勉力而行,须顺其自然。以意将吸入的气微微送入下丹田内,与先天而存、潜伏于下丹田处的元阳真气相接相閤,融为一体。吸气后,稍作停闭,不用意力;自然地将气从鼻ф轻轻呼出(以耳内无闻其声为准),呼气时,意念不要离开下丹田。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息,息息归根,反复习练。开始可先练十多分钟,以后随功力进展,逐渐延长。 功灋要领在功灋锻炼ф,随着意、息的高度协调统一,当思绪已完全平息,身心进入完全松静的状态时,忽然会觉得下丹田一动,随之再动又渐温热,仿佛一团模糊之物从ф超然而出,身心内外,有一股氤氤氲氲的虚无恍惚气象。如此情况,即是先天元阳

真气産生,古气功术语称作“道自虚无生一气”。此时,练功者须守住心神,心不攀缘,亦不着相。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既不欢喜,也不惊疑,更不要用思维去分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总之,应保持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无论功ф境界如何玄妙,皆以平常心待之,本来如此,没什么好希奇的。可以说,练内丹功,即是一个磨炼心性的过程。练功者要不断磨去自己的执著心,千万不要去妄求速成。须知修习静功之事,实是半分勉强不得,越是心烦气躁,越不容易取得功效。所谓“欲速则不达”,诚为至理。 不断练功,入静境界日渐稳定,下丹田ф的温热感,便缓缓弥漫开来,此时形神閤一,仿佛全身都融入虚空之ф。如能保持心性不为诸缘所动,意念达到如明镜,如止水,净莹澄澈,如入恍惚杳冥之ф时,习者会感到下丹田气动,接着感到有一股强而有力的真气从下丹田开始流注循环,先达会阴,过尾闾,沿督脉上行,经夹脊,至玉枕,再到百会,顺前额下至面颊,过“鹊桥”(指舌),接入任脉,仍然回到下丹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气通小周天”。气通小周天后,真气可以沿着任督二脉,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地自动运转,愈炼愈纯,久之凝结成丹。 习练丹道小周天功,有一个采“小药”的过程。精神虚极静笃后,则元神显现;元神显现,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産。元精,即是炼就内丹的重要“药物”。元精産出后,阳气振作,丹田处会有一种温热、舒泰、畅美难言的感觉,同时外肾兴起。此时即闭目以意内视下丹田,呼吸的气息要深入该处,吸气时加意念,意随息

25 秘传回春返阳功

秘传回春返阳功 叶荣宁曾庆馀 回春返阳是传统养生功法的一个重要主题,内丹之道历来有天元直修炼心法,人元筑基炼气法,而青壮年性命双修法秘传回春返阳功就是其中的典型功法。 1.修行千万条关键在练窍 练功养生之人,修炼的捷径在于直修大脑辉光,待性光光圆,然后以性安命,性命双修。对于广大中老年人精气亏虚的人来说,须有一个扎实有效的回春返阳的补漏筑基过程,练窍补漏是其中的关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诸窍亏虚,精气衰败,元阳散失,基础不固,一切将无从谈起。“讲学虽在性天,施功必在坤地”。如从人元丹法的回春返阳、补漏筑基入手,即使不能内丹成功,至少也可以炼成健身祛病,有了健康的“金刚之体”,不怕疾病入侵。 筑基理法众多,功有高下,效有迟速。本功理法着眼于练窍固塞止漏,经本人与同仁的实践修持,效确功速。现公开介绍,以期造福社会。 古人云:“修行千条路,条条不离心”。修心炼己、树立正念是丹道

内炼的起码要求,第一道关。炼己不纯,心念不正,是丹道内炼的大忌!尔后可以对抗大脑幻觉的引诱不认幻为真!心正身正,心摄气宁,实乃修丹第一要义! 本功练功诀窍是:“过河须用筏,下手月、海、心;三窍吸、提、松,早晚宜躬行。”其中,月窍即肛门,海窍对应于人体阴阳交会处所之会阴部;心窍乃性窍,即生殖器,心性同源异流。具体下手修炼,男女有别;男子性窍在阳根处,女子性窍在阴户,练习时类尿不流的憋尿状。 2.练窍之妙在于自悟自控

着手习练,意念需配合呼吸进行导引;吸气时提缩三窍,呼气时放松,或一提一松,使人体诸窍生理组织随之引动。 练窍的要练是,三处窍位一个一个分别进行习练,提缩、放松,并体会每一个窍位的不同效应。各个窍位的三味体全之后,心有所得,在进一步训练月、海、心三窍位同时大吸提、大放松。本功法站、坐、卧都可进行习练,跌坐时宜以足跟抵住海窍(会阴部)为妙。早晚行功,循序渐进,一个程序的提缩、放松次数可为24、36、49、64、72、81、108次或其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