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摘要: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和域外进行交流,相互交换吸收优秀成果,才能促进本国的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桥梁,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为例,对其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

0 引言

丝绸之路有陆、海二道,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路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外贸易通道,广东的广州、福建泉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扬州等,它们在不同时期分别起过不同的作用。它兴起于秦汉,发展于隋唐,繁荣于宋元,衰弱于明清,它与陆地“丝绸之路”南北呼应,相互补充,“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对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1 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原因

1.1 海岸线绵长,自然条件优越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海岸线绵延曲折,长达3000Km,位居全国第二,而海岸线的曲率则占第一,因此天然港湾较多,有120余个。不但海阔水深,可当做优良的港址,而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进行海外贸易。泉州北连莆田、福州,南接厦门,东隔宝岛,泉州港位于泉州市东南部,古代名为“刺桐港”,已有1500多年历史,该地气候适宜,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东北风;降水丰富,年均降水量在1000mm以上;气温适合,年平均气温20.5℃;水文条件优越。在历史上,泉州港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享誉世界,联合国认定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1.2 泉州经济繁荣发达

泉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在先秦以闽越族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属闽越地区,闽越人对造舟航海非常擅长。秦始皇立闽中郡,至汉朝,闽越人开始向汉族迁移,同时北方人口南下,促进了汉族和闽越族的经济交流,但显然闽越族经济较为落后。西晋时期,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爆发,受其影响,北方许多阶层的人都先后来到福建,生产方法和技术工具也随着劳动人民涌入,为闽地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海外贸易逐渐繁荣,宋朝则达到了鼎盛时期。

1.3 人口数量增多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唐朝初年到天宝年间,这段时期,福建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更多的人口迁往福建,泉州和福州当时的人次分别达到约61000人、76000人,与唐初相比,此时两地总人数超过了初年的整个福建省。随着人口的增多,各项生产活动先后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较好的发展,泉州已有农业灌溉之事。唐朝贞观年间,泉州凭借自然优势凿塘灌溉、大兴水利,农田灌溉面积达千余顷。之后,水利建设进一步发展,耕地规模逐步扩大,平原和山区均得到开发。茶叶及种桑日益流行,为开辟丝绸之路提供了各种商品。另外,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更新,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产生了许多外销商品,以宋元时期瓷器为例,福建当时窑址众多,如惠安、浦城、晋江、松溪、同安等。而丝织业更为发达,泉州尤甚,生产的丝绸绢纻销往世界,是海上丝绸贸易的重要部分。

1.4 航海术和造船术较为发达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航海术和造船术的进步则直接推动了海上贸易。早在春秋时期,此地的闽越人就比较擅长造舟航海,有文字如此记录“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到南北朝时期,远洋木船已经出现,可驶向南洋、

印度等地。至唐朝,造船技术更为发达,作为当时的造船中心,泉州已具备制造大型华丽海船的能力,船长约18丈,底宽2丈,高有五尺,尖圆形状较为常见,舱舷可容纳许多物品。宋朝随着指南针的出现,航海术和造船术达到又一个高峰时期,当时“海舟以福建为上”。从近代泉州出土的宋朝古船来看,此船呈扁阔形状,长约34m ,宽为12m,型深近3.3m ,载重高达200多吨,与唐朝“路上丝绸”相比,此船运量与700多头骆驼组成的驼队总运量一致。而且船内设置有水密隔舱,此技术极为先进,要先于欧洲近1000年,同时,航海罗盘和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外的影响

2.1 为中国产品的外销提供了便利条件

丝绸、茶叶、药品和瓷器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输出商品,泉州的丝绸全国文明,茶叶产量多,瓷器行业发达,加上泉州港的港口便利,很适合发展海上贸易,将各类商品输出。据元朝《岛夷志略》一书描述,从泉州输出的各种商品销往海外60多个国家,以丝绸为主,贸易相当频繁,“刺桐缎”在当时享誉海外。宋朝时,泉州的丝绢等物在朝鲜、东南亚地区均有销售,贸易进一步扩大,此时以瓷器为主,如泉州青瓷、德化白瓷等,远销海外,广受欢迎。据历史资料记载,在1105年,有李姓商人从泉州出发,载白绫、生绢、瓷器等物东渡至日本进行贸易。同时宋朝,福建建阳生产的黑釉器是一种重要的输出商品,该物俗称“建盏”,形如漏斗,口大底小,质感温润,颜色碧丽,黑釉上有一条兔毫状的银光细毫,故又名“兔毫盏”,传入日本后,被当做国宝级文物收藏。

2.2 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福建的文化也高度发达,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时,除了实质商品,还有丰富的中华文化。以刻书为例,当时麻沙享有“图书之府”的美称,刻书规模最大,刊刻内容涉及儒家经典、文学艺术以及日用百科等。这些刻书从泉州港向海外传播,对中外文化交流有重大意义。至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十分发达,从泉州逐渐传入日本,直接推动了日本的印刷术,随后日本开始模仿刻汉族书籍及各种佛经。可以说,由福建出版的书籍,通过泉州港的传播,促进了汉字文化在亚洲的重要发展。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无法超越的高峰,不但推动了国内文化的高度发展,还传向海外,促进了航海的大发现,而火药的传入,对欧洲封建骑士阶层的摧毁起着重要作用。

2.3 有利于吸收海外文化

在我国文化输出的同时,也引进了海外文化,为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交往国家来看,宗教文化的输出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均源于南亚和西亚,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这些国家交往甚密,不但经济联系密切,而且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融合。在宗教文化的交往中,许多精神思想传入我国,对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泉州,中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道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诸多宗教共存的局面,是世界级的宗教文化宝库。如今,还存有开元寺、清净寺、老君岩、摩尼光佛等许多石刻,是古代泉州宗教文化的历史见证,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见证。

3 结束语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担负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任,为我国与海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起点,其作用在历史上永放光辉。

参考文献:

[1] 涂师平.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看世界多元化融合[J].收藏家,2012,24(10):143-144

[2] 黄德旺. 浅谈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与泉州港[J].福建文博,2009,20(4):132-133

[3] 豹鹿岛,溪克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J].前进论坛,2011,21(3):145-146

[4] 黄晓宏.浅谈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J].丝绸之路,2010,22(14):210-211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在中国漫漫的五千年历史当中,丝绸之路铸就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辉煌。泉州这颗嵌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也曾经沐浴在丝绸之路的光芒之中,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泉州为起点的。今天,我们重提这个话题,就是要探究泉州当时所具备的历史条件,更好地解读这段历史。 首先,从它的历史前提条件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给泉州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前,东西方交流以主要是通过陆路丝绸之路来进行沟通的。然而随着战争的硝烟,加之另经济重心的南移,陆路丝绸之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直至最后被取而代之。应该这样说,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着必然性,但同时也有偶然性。 就在中国当是处于四分五裂的时期,一个兴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带着他们的骑兵,带着他们的思想,席卷中华大地,继而统一整个中国,开创了另一个新的历史天地。它大力发展漕运和海运,拉直大运河,沟通南北航路,进一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泉州,就是在这种历史机遇的推动下,走在了历史的最前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泰图说它"可以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山港并驾齐驱,是世界上的两大港口之一。"后来游历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更说它是"世界第一大港"。史载:"当时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艘,小船不可胜数,这里出产的绸缎,较杭州及大都更好。"足见当时泉州的繁荣景象,这也正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典型表现。 当然,维系着这一繁荣景象,除了当时商品及海外贸易的发达之外,还在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策略。这与后来明清实行的海禁是大不相同的。开放的心态,正是当时元政府的施政理念。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元政府于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庆元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即专门用来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基于这样一个有序的管理,国际贸易范围更广了,出口的商品更多了。沿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 州为起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在中国漫漫的五千年历史当中,丝绸之路铸就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辉煌。泉州这颗嵌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也曾经沐浴在丝绸之路的光芒之中,着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泉州为起点的。今天,我们重提这个话题,就是要探究泉州当时所具备的历史条件,更好地解读这段历史。 首先,从它的历史前提条件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给泉州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前,东西方交流以主要是通过陆路丝绸之路来进行沟通的。然而随着战争的硝烟,加之另经济重心的南移,陆路丝绸之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直至最后被取而代之。应该这样说,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着必然性,但同时也有偶然性。 就在中国当是处于四分五裂的时期,一个兴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带着他们的骑兵,带着他们的思想,席卷中华大地,继而统一整个中国,开创了另一个新的历史天地。它大力发展漕运和海运,拉直大运河,沟通南北航路,进一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泉州,就是在这种历史机遇的推动下,走在了历史的最前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泰图说它"可以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山港并驾齐驱,是世界上的两大港口之一。"后来游历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更说它是"世界第一大港"。史载:"当时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艘,小船不可胜数,这里出产的绸缎,较杭州及大都更好。"足见当时泉州的繁荣景象,这也正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典型表现。 当然,维系着这一繁荣景象,除了当时商品及海外贸易的发达之外,还在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策略。这与后来明清实行的海禁是大不相同的。开放的心态,正是当时元政府的施政理念。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元政府于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庆元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即专门用来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基于这样

广东省一路一带政策解读

参与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的港口建设;支持企业赴沿线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合作开发;赴海外投资农业项目进行剑麻、橡胶种植及加工……《广东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近日发布,勾勒出这个经贸大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蓝图。 与此同时,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各项建设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推进,自贸区和“一带一路”两大战略引擎将共同驱动广东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按照实施方案,广东将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为此,广东将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对外贸易合作水平等九个方面加强对沿线国家开放合作,总投资将高达554亿美元。 “下一步将成立广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广东丝路基金,稳步推进与沿线国家合作,促进广东转型升级和深化对外开放,与沿线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说。 记者还了解到,作为广东省头号工程,广东正在抓紧制定八个自贸区专项方案以及三个片区实施方案,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着力培育国际化、法治化和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形成新时期广东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业内人士表示,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广东自贸区和“一带一路”两大战略紧密对接的一致目标,双轮驱动将推动广东加快构建新时期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自贸区和‘一带一路’都是广东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广东自贸区战略定位之一就是要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广东省商务厅副巡视员汪涛说。 “依托港澳”是广东自贸区的最大特色和突出优势。在广东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方案中,港澳合作也成为重要内容。根据实施方案,未来广东将重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合作发展航运、跨境基础设施,还将依托港澳的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等,为经贸发展提供支撑。 记者发现,在两大战略中,金融领域将作为广东对外合作开放的重中之重。广东自贸区建设方案提出,将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形成高度国际化的金融业体系,并支持粤港澳三地机构在自贸区共同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 专家认为,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的设置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紧密相关,是广东对接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基金的重要抓手;广东也提出将通过推动人民币跨境流动,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

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 福建省发改委 福建省外办 福建省商务厅 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加快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特制定并发布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重大意义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连接台湾海峡东西岸的重要通道,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历史辉煌,区位独特,且具有民营经济发达、海洋经济基础良好等明显优势,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深入贯彻落实《愿景与行动》提出的相关倡议和行动,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有利于扩大闽台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情谊与共同利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深化我国与东盟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服务全局,促进发展。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部署和《愿景与行动》提出的相关倡议,从建设核心区和福建实际出发,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积淀深厚和侨力资源、闽台渊源、港口口岸、民营经济、生态文明等综合优势,主动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增创开放合作新优势。 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秉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大力推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突出重点,稳步实施。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深化与东南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看准选好优先领域和关键项目,重视风险防控,集中力量突破,稳步推进形成早期收获。 内外统筹,多方联动。坚持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作用,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分工协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建设核心区的强大合力。 (三)功能定位 充分发挥福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体制创新、人文交流等领域不断深化核心区的引领、示范、聚集、辐射作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枢纽。强化港口和机场门户功能,完善铁路和干线公路网络,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港口

阳江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景

阳江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景区 讲解线索:概述序厅:丝路起源南海1号主题展区南海1号出水贸易品展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区水下考古史展厅阳江本土文物展厅结尾 概述: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光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参观。我是导游员-黑水晶。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因闻名世界的南海1号而建,坐落于海陵岛十里银滩西侧,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以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保护,开发与研究为主题。2013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国家4A级景区。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俗称南海一号博物馆,也简称为海丝馆,其设计紧扣海的主题,体现了海洋文化与南方建筑风格的优美组合。由五个大小不一样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整体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其中中间最大的椭圆体即是为沉船量身定做的家园——“水晶宫”。西侧两拱和东侧一拱为文物展示厅,主要展示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文物,东侧二拱为办公区域,科研,库存,设备及后勤系统。 馆内基本陈列分为两大主题:一是南海一号主题展,包含四个专题:南海一号船体构件及船员生活用品展,南海一号出水贸易品展,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及试发掘专题展,出水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二是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包含四个专题:海上贸易展区,海上丝路与宗教文化传播展区,郑和下西洋展区,珍品文物展厅。 《序厅:丝路起源》 “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东南沿海的一条通往西方诸国的海上贸易航路,它将不同国度连接起来,推动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南宋初期,一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的木船因失事沉没于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它最初被发现于1987年,后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在海底沉睡800多年后,于2007年底被整体打捞上岸。这艘木质古沉船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海下沉船中,船体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上文物总数在6万至8万件,超过敦煌莫高窟5万至6万件的文物数量,因此亦有“海上敦煌”美誉。 《南海一号主题展区》 南海一号主题展区位于海丝馆的核心展区——“水晶宫”内,南北长60米,东西长40米,水深12米,水体容量达到3万立方米,是世界最大的室内水体,因而被形象地称为“水晶宫”。2013年11月28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多家科研单位,机构以及国内顶尖专家,启动对南海一号进行全面发掘工作,不久的将来,满载一船珍宝的南海一号将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南海一号船只构件与生活用具展:有船锚碇石,玉雕观音,玉雕罗汉,铜镜木梳…等等的生活用品为我们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海上世界。 南海一号出水贸易品展:现已出水陶瓷汇集了德化窑系,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以及试发掘专题展:南海一号是利用沉箱法进行整体打捞,先设计一个比古沉船尺寸大的钢结构容器,经过精确定位和静压下沉后,将古代沉船及周围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钢结构容器内,使用大吨位浮吊船把装载着古沉船的钢结构沉箱整体打捞出水,并拉移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进行保存和保护。 《出水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 2012年,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的学员在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进行为期3个月的现场实习。培训班在此期间累计完成4块凝结块,90余件青铜文物,41件陶瓷文物的保护修复。

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著名港口(优质参考)

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著名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开辟了国际间文化与物质交流渠道,加速了世界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各国人民的瞭解和友谊。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中国南方港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 广州:史上唯一逾二千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广州古称番禺,位于南海之滨,凭借自身拥有的海上交通中心的优越条件,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20多处,包括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寺)、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莲花塔、沙面西式建筑等,其中怀圣寺就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中山四路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光学寺,它是中国古代四大佛教翻译基地之一,有宋代羊城八景“光孝菩提”。位于下九路的西来初地、是印度名僧达摩首登广州的地方,建有西来庵,是今华林寺的前身。南海神庙,是古代扬帆出海前要祭拜的海神庙,历代皇帝都派人前来祭海,留有许多御碑。建于唐代的怀圣寺与光塔是古代阿拉伯人来广州经商的重要遗址,在唐宋时期这里曾居住过12万阿拉伯人,是盛极一时的“蕃坊”所在地。相关的文化古迹还有六榕寺与花塔、琶洲塔、赤岗塔、莲花塔、海幢寺、荔枝湾、长洲岛竹岗外国人公墓、琐罗亚斯德教徒墓地等,文化遗产之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广州港无疑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世界上亦属罕有。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可以称为“历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

发挥广东优势 战略上认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

发挥广东优势战略上认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 +- 文章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14-06-04 责任编辑:王文京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一战略构想,继承了古代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友好往来传统,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手笔、大布局和大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广东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重要平台。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广东如何抢抓机遇、拓展空间,如何发挥优势、积极作为,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 一、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以丝绸和其他商品贸易为特征、连接中外海上贸易的交通线,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源远流长的中外经济、贸易和人文的联系。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始终是东西方商贸流通、人员往来、文化交融的重要海上通道,对中国和沿线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传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赢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合作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参与国家更多,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友谊、合作与共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实现与周边国家合作共赢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是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作出了重大部署。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积极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一战略构想,已成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范围内市场、技术、资源等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制订新的国际区域经贸安排继续主导世界经济发展。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挥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强大辐射和带动力,对于拓展和平发展的广阔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发展,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推动发展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突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合作内核,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将有效扩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的腹地与市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尤其是大力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将使中国与东盟关系由“黄金十年”迈入“钻石十年”。

2019届安徽省蚌埠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文综仿真测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安徽省蚌埠市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文综仿真测试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11题,每题4份,共44分) 上升流是从表层以下沿直线上升的洋流,是由表层流场产生水平辐散所造成。因表层流场的水平辐散,使表层以下的海水垂直上升的流动。如风吹走表层水,由下面的水上升得以补充。下图为海南岛周边海域某月海水等温线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上升流最显著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该时期,上升流的形成所受风向为( ) A. 东南季风 B. 西南季风 C. 东北季风 D. 西北季风 3. 关于图示区域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地形成荒漠 B. ②处沿岸形成渔场 C. ③地有利于晒盐 D. ④地海域多寒潮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水的运动。通过材料形式给出上升流的定义和成因,用具体的海域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来进行考查,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 【1题详解】 “上升流是从表层以下沿直线上升的洋流”,因为海水深度越大,水温越低,可知上升流海域水温会比附

近区域海水温度低,通过图中可以看出,①地水温比其他海域都低,说明该地有上升流。所以正确答案为A,BCD错误。 【2题详解】 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既受东亚季风影响,又受南亚季风影响。根据水温,可以判断此时为夏季。东亚季风夏季吹东南风,南亚季风夏季吹西南风,所以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是可以排除的,故CD错误。“如风吹走表层水,由下面的水上升得以补充。”由材料可知,这种风为离岸风。东南季风相对海南岛的①地来说,为向岸风,所以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西南季风相对①地来说,为离岸风,“风吹走表层水,由下面的水上升得以补充”,从而形成上升流,所以正确答案为B西南季风。 【3题详解】 ①地位于季风气候区,且靠近夏季风源地,降水较多,不易形成荒漠,故A错误。②处既不是寒暖流交汇处,也没有上升流,海水不易发生搅动,饵料少,不易形成渔场,故B错误。③地纬度较低,蒸发旺盛;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平坦,利于晒盐,故C正确。④地位于低纬度海区,离冬季风源地远,不会有寒潮。故D错误。 【点睛】盐场形成需要的条件: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与海拔呈负相关。当地面气温上升至0℃以上时,在高空中的一定高度则会出现0℃层,即气象学上说的0℃层高度。下图为我国某地某季节0℃层高度与河流年径流量组合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 下列关于图示季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巴黎盆地的主体树种树叶陆续泛黄 B. 澳大利亚大陆等温线向北凸 C. 墨累达令盆地农民忙于种植小麦 D. 北印度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 5. 据图推测,该地最可能位于 A. 黄土高原 B. 塔里木盆地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国大陆的东部和南部都面临大海,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海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沿海地区的居民,很早就从事航海活动,不断探索海外未知的世界。由于中国人和亚洲、非洲以及欧洲广大地区居民的共同努力,逐渐建立起一条联结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人们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众所周知,丝绸是古代中国的特产,也是世界上各国人民喜爱的商品。古代东西方的陆上和海上交通线都以丝绸命名,说明中国在东西方交往中处于一种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 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相应,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享有盛名的海港,有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泉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扬州等,它们在不同时期分别起过不同的作用。其中泉州港曾以“刺桐”一名为世界各国航海家、商人所熟知,它的兴起和发展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占有重要的篇章。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泉州已成为对外交通的港口。南朝陈文帝( 560 一 565 年)时,来华天竺(印度)僧人真谛“泛小舶至梁安郡,更装大舶,欲返西国”。因众人邀请,暂时停留。不久,“发自梁安,泛舶西引,业风赋命,飘还广州”,又为当地僧人、官员所阻,未能返国、不久病死(《续高僧传》卷一《拘那罗陀传》 )。梁安就是泉州,可知当时此处已有海舶可以出海西行。到了唐代,福建南部经济有较大变化,人口增多,手工业进步,农田水利改善,为海外贸易的开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是一个

方面。另一方面,唐代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闭塞,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转而以海道为主。这一转变,推动了沿海不少港口的发展,泉州便是最突出的一处。而唐朝末年广州为黄巢队伍攻占造成的巨大破坏,更为泉州港的兴起提供了际遇。唐代后期诗人包何在《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中写道: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前两句说的是泉州居民中有外国人,后两句指出当地有外国朝贡者频繁进出,这些朝贡者大多就是商人。五代十国时期,连续占据泉州的王延彬、留从效、陈洪进都注意发展海外贸易,从中取利。 到了北宋前期,泉州港对外贸易已相当可观,“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宋史·杜纯传》)熙宁五年( 1072 年),宋神宗下诏说:“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剙法讲求。”(《宋史·食货志·互市舶法》)“司”指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海船出海贸易并须经市舶司批准,回来要向市舶司纳税。重要的对外贸易港都设立市舶司。宋神宗要求研究泉州设置市舶司问题,说明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已居重要地位。但是,正式在泉州设市舶司,则在哲宗元祐二年 ( 1087 年)。这在泉州历史或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市舶司的设立,标志着泉州进入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的行列。设司以后,泉州港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贸易,也能接纳外来的商船,因而进出口贸易便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在海外交通方面的地位,迅速赶上广州。“况今闽、粤,莫盛于泉州。”(《舆地纪胜》卷 130 《福建路·泉州府》)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几处中国南方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几处中国南方港口 (摘登) 邓炳权 海上丝绸之路跨越重洋,开辟了国际间文化与物质交流渠道.加速了世界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中国南方港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有辉煌的历史与卓越的贡献。本文着重探讨其中几个南方港口的兴衰与地位,以及有关海上丝绸之路一些重要概念的认识。 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33年—1905年)把古代陆上的中西贸易通道形象生动地称为丝绸之路,为人们普遍接受。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年—1918年)等提出丝路有海陆两道。相对于陆路,海路便自然地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日本学者三杉隆敏、中国学者饶宗颐、陈炎等也先后加以研究。丝绸之路的研究成为世界性热门课题。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对丝绸之路的综合考察,其中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规模最大。考察船启航自意大利的威尼斯,到达日本的长崎。在1991年2月途经中国的广州和泉州。笔者有幸参加了为此在广州举行的学术座谈会,接待考察队参观了广州博物馆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陈列内容。后来又组织相关文物分别到新加坡和香港展览,并多次参加相关学术活动。期间自有不少收获,同时发现有的问题长期反复争论,深感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宜对其主要概念有清楚的界定,这才便于研究的深入与易于达成共识,避免被无谓的争论耗费宝贵的时间与精力。 笔者以为,海上丝绸之路,即古代沟通中外的远洋航线。作为远洋航线,它是远程的而不只是近邻的,国际的而不是国内的,经常性的而不是偶发性的。它最初由丝绸等贸易而起,当然不限于丝绸,中晚唐起陶瓷上升至出口货物之首位,便有人称陶瓷之路;清代茶叶上升至首位,也有人称丝茶之路,实质上都是一回事。但丝绸出口贯串始终,称丝绸之路可以涵盖全体,且更形象,更具浪漫色彩,业已被广泛接受。也不限于交通贸易,它实际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是友谊之路、文明传播之路。作为一个美称,它是和平的而不是暴力的,平等友好的而不是欺压掠夺的。因此,海上军事活动应不在此范围,只能算是海上活动。对各种海上活动的统称,从唐代韩愈撰《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起则有海事之名。 时间上,就中国而言,海上丝绸之路宜划定在古代。据目前掌握的史料,它上起秦汉,下限则至鸦片战争时期。这个上下期,世界其他地区内容或有先后不同。在此之前,中国当有海上的交通、军事、捕捞活动,但如没有国际之间的经常的贸易,恐怕不能称海 丝绸之路,只能称海事,或海上交通、海上活动。如未能证明是经常性的,而只是偶发性的,或有去无回的,也不成航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但可视为前期探索,或萌芽。对其研究亦是需要的,或可找到充分根据将上限推前。下限看来是很明确的。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主权沦丧,对外无平等可言;这时世界的东方,从非洲、印度至东南亚,许多国家早已沦为殖民地。这以后,海上交通贸易还是有的,也是需要研究的,但不宜再使用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至于当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世界上许多原殖民地先后独立了,享有国家主权;包括关权,平等互利地对外交往与贸易,海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光彩,或可以称为当代海上丝绸之路,以示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别。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下简称海丝馆)是以“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的世界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景区,合作设立中国广东水下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基地、中国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学研究基地,该馆是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的重点文化项目之一。 海丝馆坐落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主馆占地面积12288平方米,建筑面积19409平方米。馆内基本陈列分为两大主题展区:南海I号展区、海上丝绸之路展区。其中又包含八个专题展览:南海I号船体构件及船员生活用品展、南海I号出水贸易品展、南海I号整体打捞及试发掘专题展、出水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海上贸易展区、海上丝路与宗教文化传播展区、郑和下西洋展区、珍品文物展。海丝馆于2009年12月24日对外开放,开馆至今接待来自国内外观众及各界团体已超过120万人次。 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与广州救捞局合作,在阳江海域搜寻一艘18世纪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时,意外发现“南海I号”,从1989年至2004年,国家文物局先后8次组织水下考古队对“南海Ⅰ号”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确认船沉没于海面以下24米,残存长度约30.4米,宽约9.8米,船身被1-1.5米的淤泥覆盖,船体保存较好,上甲板以下部分结构基本完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国古代远洋商船。南海I号”船载文物以瓷器为主,有景德镇窑青白瓷、龙泉窑青瓷、德化窑白瓷、磁灶窑绿釉瓷等。 2009年和2011年,广东省水下考古队员对“南海I号”进行了两次室内试发掘,并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13年11月28日正式启动“南海I号”全面发掘与保护工作。随着正式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2018年公需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带一路”倡议

2018年公需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带一路”倡议 97分 1.地处()的中东欧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板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欧亚大陆结合部 B.欧亚大陆腹地 C.欧亚非交界地带 D.欧洲核心区域 2.塔尔地区的煤炭质量较高,因硫磺含量较低,适宜用作()使用。(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A.煤制油 B.供暖 C.炼钢 D.发电 3.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 )等。(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草原丝绸之路” B.“漠北丝绸之路” C.“东海丝绸之路” D.“西南丝绸之路” 4.广西先后承办了包括()在内的一系列区域性国家间经济合作平台。(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中国—中南半岛博览会 B.中国—中南半岛年会 C.中国—东盟博览会

D.中国—东盟年会 5.《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纲要》,为全面落实()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中巴经济走廊 B.中巴经济合作 C.海上丝绸之路 D.海上通道 6.当前国际社会治理规则不甚合理,现有规则具有明显的维护西方国家利益的色彩,较少考虑到()的切身利益。(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第三世界国家 B.南方国家 C.发展中国家 D.不发达国家 7.在传统经济全球化下,()是最大的赢家。(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资本 B.政府 C.社会 D.市场 8.哈萨克斯坦实行(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君主立宪制 B.议会制 C.总统制 D.联邦制 9.共建原则体现为(),各尽所能。(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各取所需 B.各抒己见 C.各施所长 D.物尽其用

海上丝绸之路在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在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泉州市辖区内的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德化县等县(市、区),大体可分为航海与通商史迹、多元文化史迹和城市建设史迹。 泉州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省东南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5至8月多东南风,7至9月为台风季节,9月至翌年4月多东北风,适宜于以风为动力的帆船航行。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 考察团抵达泉州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 考察团考察九日山 泉州海岸线绵延曲折,全长达427公里,海床多为花岗岩结构,海湾多,水域宽,航道深,有利于大型船舶泊碇避风。 历史上,泉州先民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宜海条件,在沿海地带长期进行造港运动,形成了“四湾”(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及两江(晋江、洛阳江)范围内由众多码头构成的集群港,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频繁的海上贸易活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著名的东方大港。现存的万寿塔、六胜塔等古航标塔,以及石湖码头、江口码头等古码头,即是泉州古港重要的历史证物。 与频繁的海事活动相联系,泉州的海神信仰也极为丰富。九日山祈风石刻是古代泉州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官员和地方军政长官在当地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国家祭典,祈求风信以利航海而留下的珍贵的石刻记录。而真武庙、天后宫,以及江口码头一带的诸多海神庙,则分别建在码头附近,也是古代泉州地方官员和民众祭祀海神的重要场所。

阿拉伯客人参拜先贤墓 泉州港出土的宋代海船 大规模的港口建设和发达的海外交通,使得古代泉州社会生产长期围绕海外贸易来进行。宋元时期,泉州的陶瓷生产遍布邑内,并出现了许多专门生产外销陶瓷的著名瓷窑,产品远销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是海上丝绸之路通商贸易的大宗产品。其中,在瓷都德化和晋江磁灶窑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现存的磁灶窑金交椅山窑址规模之大,遗存之丰富,堪称泉州古代外销瓷窑的代表。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泉州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也使泉州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产生了直接的接触和交融。在泉州,中国固有的道教,以及“中国化”佛教,与伊斯兰教、印度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其它世界性的宗教长期共存、相和相安,形成了中西文明兼容并蓄、多元文化相熔于一炉的奇观,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神学文化的宝库”。现存的老君岩造像、开元寺、圣墓、清净寺和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无不体现了世界多种宗教文化在古代泉州盛行与并存、发展与交流的历史轨迹。 摩尼教寺——草庵摩尼光佛石像

广东历史上最有名气的3个城市

广东历史上最有名气的3个城市 广东,名由岭南东道、广南东路演变而来,简称“粤”,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秦以前,作为中华民族先民的南越族人民已从事农业活动,是中国历史上商品性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省份。历史上最有名气的城市有:一、广州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有“千年商都” 之称。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才特指广州这座城市。二、潮州潮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同时是粤东地区文化中

心。历史上相继为郡、州、路、府治所。也曾是及海外贸易的始发地。享有”南国邦郡“、“岭海名邦”、“海滨邹鲁”、“文化橱窗”、“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潮州是一座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三、肇庆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从汉代到清代,肇庆多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肇庆建城至今也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1101年),宋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11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

海上丝绸之路2019尔雅答案

…………………………………………………^_^…………………………………………………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一) 1 【单选题】 ()是影响人类航海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答案:季风 A、 温度 B、 季风 C、 经济因素 D、 政治因素 2 【单选题】据学者研究,()技术就是史前的中国人通过黄海、东海传至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的。答案:稻米耕作 A、稻米耕作 B、造纸术

C、航海术 D、纺织术 3 【单选题】东亚各地区从史前时代开始,已经以()为媒介建立起了紧密联系。答案:海洋 A、信鸽 B、书信 C、马车 D、海洋 4 【多选题】东亚主要由亚洲大陆最东部的()所构成。BCD A、印度 B、中国 C、朝鲜半岛 D、日本列岛 5 【多选题】下面选项中属于关乎古代航海的三大要素的是()。ABD A、海风 B、海流 C、交通工具 D、航海距离 6 【多选题】黑潮北上形成的两股支流指的是(),它们是影响中日韩三国航海的最重要的海流。AB A、黄海暖流 B、对马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南赤道暖流 7 【填空题】()是东亚最重要的海流之一,它来自菲律宾北部,温暖而迅速。答案: 黑潮

8 【判断题】东亚其间由黄海、南海、日本海所环绕。答案:× 9 【判断题】东亚各国家地区的人们穿越大海所形成的的路线被称作“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 10 【判断题】迅速发现和选择航线,是古代航海活动中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答案:√ 11 【判断题】南风和北风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季风。答案:√ 12 【判断题】日本海,水位较深,海岸线相对简单,适合航海活动。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二) 1 【单选题】到了(),位于今天朝鲜的高丽首都开城附近的京畿湾的礼成港是往来使臣或商人出发时所利用的主要港口。答案:宋朝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清朝 2 【判断题】前期的隋唐使出发时正值朝鲜半岛战争频发之际,其出使带有浓厚的政治外交色彩。答案:√ 3 【判断题】海洋在东亚交流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重大意义在于推动东亚各国携手共建更加完善的海洋合作体系。答案:√ 4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城市建筑|设计作品|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WORKS OF DESIGN 作者单位: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州 · 510655)收稿日期:2011-04-29 2005年度广东省注册建筑师优秀建筑创作奖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 冼剑雄 ■ Xian Jianxiong Guangdong Maritime Silk Route Museum 作为中外文化的探索者,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对话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之路。而有“海上敦煌”之称的宋代沉船“南海1号”,则如远古绝唱,媲美西域丝路上的敦煌飞天壁画,记载着千年传奇。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概念正源于这种文化碰撞。它既需要满足沉船在馆内展示和存放的特殊功能,也应是一座能将海上丝路的需求与不朽的建筑艺术融会贯通的优雅建筑。 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在构思博物馆的方案时,设计师一直围绕着“海洋”和“古沉船”这两个主 题进行思考,并避免从外观的单纯模仿来表达“船”的意象,而通过与“船”相类似的结构系统,以及空间特性上的共同点来契合主题,充分表达其内在的文化、逻辑关系。 设计师在古船体的原始结构形式——“舱体”结构上找到了思维的切入点。“舱体”的构想,隐喻了船只的组成结构。舱体拱形的受力形式更是大跨度空间合理的结构形式,为“南海1号”的水下存放提供了最适合的空间。在椭圆舱体这一单细胞概念上进一步拓展开去,延伸出了“关联舱体”概念,五个大小、高低各异的椭圆形舱体包括六大功能系统:展示系统、服务系统、后勤及安全系统、科研系统、库存系统和设备系统。由功能需求生成 的“关联舱体”结构系统清晰反映了博物馆的功能与空间,各功能系统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逻辑关系清晰、明确。而外部形体呈现为优美延展的连续曲线,动态的轮廓与起伏的海面相互呼应,面向大海开放的姿态见证着先人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 由于博物馆紧靠海边,钢结构的使用必须谨慎,最终选用了混凝土为主的结构系统以抗腐蚀。为解决大跨度结构难点,设计师在预制组件与现浇混凝土之间作了多方案比较,最终选择现浇混凝土来完成本次设计,并摒弃过多的室内装饰,将纯结构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结构形态也使“舱体”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且施工简单,有效降低了建造成本和二次装修的投入。■

对汉唐“丝绸之路”与“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解读

对汉唐“丝绸之路”与“对外主要交通路线 图”的解读 河北/姚益红 汉朝与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朝代,两朝的对外交往都比较繁盛,交通都比较发达,主要路线都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第45页的汉朝“丝绸之路”图和第89页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比较,我们会得到以下认识: 第一,两朝图中路线经过的国家有许多一样的地区,但当时的名称却有很大的区别。如印度在汉朝时被称为“身毒”,唐朝则叫“天竺”;伊朗在汉朝时叫“安息”,唐朝时称为“波斯”;阿拉伯地区在汉朝时称为“条支”,在唐朝时则称“大食”;汉朝图中的“大秦”是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唐朝图中的“拂菻”是历史上的东罗马帝国,也是原来的古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国家之一。 第二,从两朝图中路线可得出结论:汉朝对外交通路线以陆路为主,唐朝则水陆并举。 第三,从图中观察,两朝最远到达的地点明显不同。从陆路看,汉朝从长安往西最远可达欧洲的大秦,唐朝从长安不仅可往西走,还可往东走:往西最远可达现在的西班牙、葡萄牙,往东可达现在的朝鲜。从水路看,汉朝海上丝绸之

路从广东沿海出发,往西最远可达印度半岛南端;唐朝从广州出发往西可达波斯湾地区,从登州、扬州出发,往东可达现在的韩国、日本。 从图中所反映的信息以及我们所学的知识,还可进行以下推测: 第一,从交往方式看,汉朝对外交往以商贸为主,唐朝则是使臣、商贸、文化全面展开。 第二,从进行贸易的物品看,汉代对外贸易中以丝和纺织品为主,唐朝除此之外,瓷器、纸张、茶叶等商品大为增加。 第三,从影响上看,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朝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收各国经济文化的成果以促进唐朝的繁荣。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汉唐在对外交往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之所以各有特点,主要是由于两朝所处的历史朝代不同,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2015中国(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5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部署,搭建广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全方位合作新平台,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全面提高广东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构建新常态下广东对外开放新格局,广东省将于10月29-31日在东莞市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举办“2015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 上届展会共有42个国家(地区)的1000多家企业参展,吸引了6000多家境内外采购企业、1.5万专业买手到场采购,达成签约项目451个,涉及签约资金1747亿元(超亿元项目179个),洽谈成果丰硕。 本届展会目标:一是促成广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经贸旅游文化合作项目。二是展示广东与沿线国家(地区)特色优质产品,扩大广东省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三是推动外贸新业态加快发展,支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航运物流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创新发展。 展区规划 (一)主题展区 1、成果展示区:主要展示广东近年来(2012年—2014年)与海

丝沿线国家(地区)经贸交流合作成果,以及去年海博会所取得的成效。 2、商机展示区:主要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投资和经贸合作商机。重点展示港口、码头、高铁、高速公路、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产业园区投资合作等,促进大型央企和省内重点企业“走出去”,同时增加投资和贸易政策咨询服务区。 3、跨境电商物流展示区:主要推介跨境电商平台,推动线上与线下互动,丰富和完善海丝网,实现“永不落幕的展会”目的。 4、信息技术产品展示区:主要展示我省信息技术类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为沿线国家(地区)提供引进投资的各类信息。 (二)专业展区,根据目前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以及海丝贸易传统特色进行规划。 1、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展 主要展示海丝沿线国家(地区)以及广东特色旅游产品、文化产品、民俗风情、旅游线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 2、国际建筑装饰材料及工程机械展 主要针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基建及建筑业发展需求,创造建筑装饰材料及工程机械采购机会,包括东南亚优质木材及木材制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