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和书愤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问题: 一、《拟行路难》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第五六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2、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1)社会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1《蜀相-书愤》比较阅读名师教案1

《蜀相》《书愤》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蜀相》与《书愤》,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分析《蜀相》与《书愤》两诗思想内容上的相似点,让学生认识到杜甫与陆游共同的情怀——爱国忧民,从而体味出这两位一脉相承的诗人伟大的爱国诗魂。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爱国 主题的探究。 教学难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诗歌 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教学过程 课前下发学习预案,学生自学《蜀相》《书愤》这两首诗,并辅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蜀相〉鉴赏》(周汝昌)、《陆游诗歌的艺术探源》(袁行霈)等文章,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内涵。 一、导入新课 唐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两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统称近体诗。唐代近体诗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气象,美在诗眼。遗憾的是唐代的这三大美到了宋代则大为减弱,于是有人慨叹宋代有词无诗。其实也不然,陆游的诗就与他的词一样的出色,堪与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相媲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品味杜甫的《蜀相》与陆游的《书愤》,走进这两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伟大爱国诗人的心灵世界。 二、介绍两位作者的志向(板书) 三、设疑自探 学生齐读两诗。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初步把握了两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请提出来。师生整合形成自探提纲: 1.探究两诗标题内涵及诗中表达的情感。 2.以意逆志,比较两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3.知人论世,分析两位作者为何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请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文本独立思考并做好简单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做好小组交流的准备。 四、解疑合探 小组长带领组员积极交流自探成果,并做好展示和评价的准备。教师抓关键句,补充、总结。 1、蜀相“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丞相祠堂何处寻?起 锦官城外柏森森。自问自答点明地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承 隔叶黄鹂空好音。描述景象凄凉冷落 三顾频烦天下计,转 两朝开济老臣心。称赞业绩表达仰慕 出师未捷身先死,合 长使英雄泪满襟。壮志未酬痛苦伤感 书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铁马秋风大散关。体现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之特点。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书愤》与《蜀相》的比较教案

《书愤》与《蜀相》的比较教案 背诵《蜀相》 运用【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 书愤 一、知人论世 (知人)[投]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 [投]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论世)[投] (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投] 看题目,何意?书:写愤:悲愤、抑郁 [投] “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 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 2、齐读课文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题目) 3、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 此时你的心中有了作者的形象了吗? 4、跟读 现在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诗中的哪些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给同学们补冲几个注释,有助于大家理解诗歌。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愤

蜀相书愤越中览古

《蜀相》 一、写作背景、人物介绍: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Xie)。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候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语 风格:现实主义,沉郁顿挫。 文集:《杜工部集》 韩愈赞李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颂诸葛亮对联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二、疏通文本,总体把握 《蜀相》——以问引起,先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颔联写入祠后所见,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去了500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上。颈联是上句看起来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梳理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自问自答点明地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描述景象凄凉冷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称赞业绩表达仰慕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壮志未酬痛苦伤感

《书愤》与《蜀相》的比较

《书愤》与《蜀相》的比较 运用【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 书愤 一、知人论世 (知人)[投]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 [投]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论世)[投] (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投] 看题目,何意?书:写愤:悲愤、抑郁 [投] “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 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 2、齐读课文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题目) 3、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 此时你的心中有了作者的形象了吗? 4、跟读 现在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诗中的哪些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给同学们补冲几个注释,有助于大家理解诗歌。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愤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概括了两次什么样的战斗?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但现在收复中原的时

高中语文《书愤》与《蜀相》的比较赏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书愤》与《蜀相》的比较 背诵《蜀相》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赏析 《书愤》 一、知人论世 (知人)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论世) (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看题目,“书愤”有何含意? 书:写愤:悲愤、抑郁 “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 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 2、齐读课文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 3、共同探讨一下,诗中的哪些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4、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 此时你的心中有了作者的形象了吗?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拟行路难(其四)测试题 一、简答题 1、诗歌开头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如同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怎样理解“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1)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将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结于“命”,只能发出无言的控诉。 (2)“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实际上,作者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3、诗中“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1、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2、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

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4、“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写出了什么感情? 答: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破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打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高潮。 5、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1、全诗突出一个“愁”字。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 的深层意蕴。并背诵这两首诗。 2. 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 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 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 2、 积累二人的名句 3、 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课堂导入 拿到一首诗,您通常会关注哪些信息呢? 今天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赏析两首七律,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 二、 因声求气,感受诗韵。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我们先从诵读入手,感受这两首诗的魅力。 【PPT 投影】朗读提要: 1、 节拍:X X 一 X X 一 X X 一 X 和 XX 一 X X 一 X 一 XX 。 2、 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 ⑴根据朗读提要,请同学们给《蜀相》《书愤》戈y 分节拍,并再次放声朗读。 ⑵请学生示范朗读。学生、教师点评。 (3)再次齐读两首诗。 三、 初读感知:概述诗歌大意。 《蜀相》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前四句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 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同时 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书愤》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 形象。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诗的五、六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 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只好徒自抒发蹉跎岁月, 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最后两句诗人节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四、 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1、 【PPTI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 、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3) 、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2、 【PPTI: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 歌颂诸葛亮功绩、 抒 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PPTI 展示合作探究的要求 精品文档 一、 立足于诗文,揣摩诗句,不做架空的分析。 精品文档 教学重点: 层意蕴。 教学难点: 层意蕴。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常规用 具、 1课时 PPT 1、了解熟悉杜甫、陆游的生平经历。

高中语文人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2

第4~5课蜀相书愤 《蜀相》这首诗,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书愤》这首诗,诗人一方面表现了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诗人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诗人的悲愤也愈是强烈。从而抒发了诗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豪情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深沉愤慨。 怜杜甫 杜甫一生都在愁。年少轻狂愁仕途,年长之后愁国家。“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读他的诗时总会令人觉得那铺天盖地的愁呼啸而来,压迫着肢体,刺痛着心脏,使人不知不觉中沁出一身冷汗。 杜甫的愁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一点点蚕食般充满了他那忧国忧民的心。他生在盛唐,却看着大唐王朝一步步没落下去。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试想,是否人人都可以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蜂起的狼烟,离散的家人,苦难的百姓,迷茫的出路。这是何等的折磨?他的身心在几十年中一直被侵蚀着。而他也不可自拔地制造愁、追寻愁,实在无奈,他才会选择借酒浇愁,让那负重超载的心稍作休息。 既然想消愁,为何不抛却一切,循着陶潜的足迹做一个隐士,以天地为家,以日月为友呢?他做不到。他放不下那个日渐衰微、百姓水深火热的国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是宁可自己被饿死冻死也要天下人安定的杜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该放弃却坚守,这是何等的悲哀? 伟人从不怕死!纵观几千年历史,无数伟人的血泪史常向世人昭示自古伟人似乎大都“不得好死”。杜甫是我们公认的伟人,也是那无数没有“好死”的伟人之一。当人们在那不遮风雨的小船上发现那怀揣诗稿、全身僵硬、被隔绝数日的孤单躯壳时,也许会感叹伟人之渺小吧。他的死一点不像世人想象中的轰轰烈烈,也正因如此才更使人为之心寒!伟人的陨灭

《蜀相》与《书愤》答案

《蜀相》与《书愤》 一、基础知识 1 答案: D斑 2答案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一) A.1答案[ C ] 2、答案[ B ] 3、答:①借景抒情,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抒发作者对诸葛亮的深切仰慕之情和深沉痛惜之情。 ②表达方式多样,有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③对仗工整,用字传神,极富表现力。 4、答: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夜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5、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为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名相无与伦比的敬仰之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 1 答案:D 2、答案:C 3、答: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4、答: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5、答:(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用典明志,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三)、比较阅读 答: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4、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壮志难酬)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 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三、 1、答: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 1

《蜀相》《书愤》课堂练习

《蜀相》、《书愤》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祠堂(c í) 颠沛(di ān) 溘然(k è) 一曝十寒(p ù) B .挑剔(t ī) 粗犷(ku àn ɡ) 频烦(p ín) 风声鹤唳(l ì) C .日曛(sh ūn) 塞上(s ài) 裨将(p í) 怙恶不悛(qu ān) D .衰鬓(b ìn) 大散.关(s àn) 悖逆(b èi) 察言观色(y án)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 ) ? ?? ?? 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 ? ?? ?? 三顾频烦天下计 君臣相顾尽沾衣 A .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 .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 .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 .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 .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 .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 D .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4.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 A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下列五副对联分别写出了五个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②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③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④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⑤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A.谢灵运 欧阳修 杜 甫 辛充疾 诸葛亮 B.欧阳修 范仲淹 白居易 李 白 陈 寿 C.范仲淹 欧阳修 杜 甫 李 白 诸葛亮 D.范仲淹 谢灵运 白居易 杜 甫 陈 寿 6、下列有关诗词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或七言诗,平仄没有严格规定,用韵比较自由,篇幅一般较长。《诗 经》《楚辞》及乐府民歌都属于古体诗范畴。 B.古体诗、近体诗的划分一般是从产生的时间方面考虑,所以唐代以后的诗歌都被称为近体诗。 C.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它在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方面有严格规定。篇幅虽小,却同样可以显示诗人的独特风格,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 D.词,又称曲、杂曲、曲子词或长短句。唐、五代已经出现,盛行于宋,。它可配乐歌唱,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7.对下面诗句中“空”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情,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春色,但却无人欣赏。 B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空”字写尽了古代繁荣和今之萧条之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也就写出了感叹之情。 C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沉痛之极。 D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病起书怀(其一)① 陆 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 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之时。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檐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 B.颔联为全篇的主旨,“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意相近。 C.“事定犹须待阖棺”,诗人对暂时的挫折并不介意,对前途仍充满希望。 D.颈联宕开一笔,写北伐无望,故都难以重返,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和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9.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①(其二) 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教学设计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并背诵这两首诗。 2.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用具:常规用具、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了解熟悉杜甫、陆游的生平经历。 2、积累二人的名句 3、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一、课堂导入 拿到一首诗,您通常会关注哪些信息呢? …… 今天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赏析两首七律,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 二、因声求气,感受诗韵。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我们先从诵读入手,感受这两首诗的魅力。【PPT投影】朗读提要: 1、节拍:X X一X X一X X一X 和X X一X X一X一X X。 2、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 ⑴根据朗读提要,请同学们给《蜀相》《书愤》划分节拍,并再次放声朗读。 ⑵请学生示范朗读。学生、教师点评。 (3)再次齐读两首诗。 三、初读感知:概述诗歌大意。 《蜀相》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前四句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书愤》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诗的五、六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最后两句诗人节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四、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1、【PPT】: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2、【PPT】: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PPT】展示合作探究的要求

《蜀相、书愤》习题1

《蜀相、书愤》习题 积累与运用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祠堂(cí) 颠沛(diān) 溘然(kè) 一曝十寒(pù) B .挑剔(tī) 粗犷(kuànɡ) 频烦(pín) 风声鹤唳(lì) C .日曛(shūn) 塞上(sài) 裨将(pí) 怙恶不悛(quān) D .衰鬓(bìn) 伯仲(bái) 悖逆(bèi) 察言观色(yán) 解析 B .“犷”应读“ɡuǎnɡ”。C.“曛”应读“xūn”。D.“伯”应读“bó”。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丞相 皇鹂 襟怀 柏森森 B .斑斓 千载 樊笼 瓜州渡 C .茂盛 繁蜜 顿挫 大散关 D .衡量 寤寐 悲惋 伯仲间 解析 A .“皇”应为“黄”。B.“州”应为“洲”。C.“蜜”应为“密”。 答案 D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 ) ????? 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 ????? 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 A .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 .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 .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 .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解析 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答案 B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 解析许:称许,称赞。 答案 B 5.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二、课内精读 阅读《蜀相》,完成6~7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样子。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的计策。“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解析C.“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书愤》和《蜀相》教学设计

《书愤》和《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 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 (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老师概说。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 然后进入自由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三、赏析指导 (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四、自主赏析《蜀相》 (一)知人论世 (二)自主赏析四问——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代表发言。

《蜀相》《书愤》——练(学生版)

第一单元诗歌之部 第三课《蜀相》《书愤》 1.阅读下列唐诗,简答下列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 (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美文欣赏 诗词中的百味人生 ——我读杜甫 公元770年,诗坛上一颗美丽耀眼的流星终于耗近了自己的能量,不为人所知地陨落了。这个世界级的诗人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这个并不属于他的世界。但他却留给了这个无情的世界一笔无价的财富。 我们小时候都背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错,这就是他!一个年少轻狂的少年。 我们也一定背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的,这就是他!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男子。 我们还知道《三吏》(《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的确,这就是他!一个来自人民,关心人民,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诗人。 我们更知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等怀古名句,是啊,这就是他!那个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的书生。 还记那位写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老翁么?是他,就是他——那颗诗坛上的恒星。这就是杜甫。 时世造英雄。杜甫中年时正赶上安史之乱。“穷年忧黎元”的他对于老百姓的悲惨生活有着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朴素而厚实,他的文沉着而有力,一点浮躁的味道也休想侵占他灵魂的神圣的领地。然而上天却并不吝惜他的才华,功名未成,时逢安史,儿子饿死,家不得圆,老年无居所,漂泊长江上……一段段悲惨的人生经历使杜甫一直挣扎着生活在这痛苦之中,然而也许正是这种尝尽人间痛苦之后,使他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只有他,可以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发自内心的呼声;只有他,可以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种为民生出的呐喊;只有他,才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食俱欢颜”这种无奈的渴求。 那种沉郁顿挫的悲慨贯穿着杜甫的大半人生。那一声声无力的歌声虽然并不能给他带来富贵,不能给他带来安逸的生活,但那一曲曲只应天上有的悲剧人生中爆发出的歌声将永存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