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牛顿第二定律讲课稿

4.3牛顿第二定律讲课稿
4.3牛顿第二定律讲课稿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得出了两个结论,哪两个结论,我请一位同学起来说一下,你说,记得非常牢固,首先第一条是当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还有一个是当物体受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副板书写出)

这是我们上节课做的实验,那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写:题目:牛顿第二定律),一起大声读一下: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我们现在把这一串文字用公式表示出来。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说课稿 1.说教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20XX 年版高一物理教材中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中一种重要的运动,本节课是在前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去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它既是对前一 节内容的深化和加强,也是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的开始。 2.说目标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会推导,能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v-t 图象的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研究v-t 图象,寻找规律,发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并发现规律,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2、体验同一物理规律的不同描述方法,培养科学价值观。 3、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欲望。 3.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t -υ图象,概念和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 0 + at,并会应用它进 行计算。 2.教学难点 应用t -υ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 0 + at 。 4.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过程,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t -υ图象,概念和特点。通过和学生共同推导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学生深刻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后,通过例题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以t -υ图象为基础,总结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做到当堂反馈,并在例题中,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 。 6.说程序 ⑴以上一节课中的得出的图象为研究对象开始新课。 ⑵讲授新课:①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高中物理的1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也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 (二)、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又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的物理意义;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能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过渡语)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2017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3《牛顿第二定律》课后练习

【全程学习方略】2012-2013学年高中物理 4、3牛顿第二定律课后 巩固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有一个静止的物体,给物体施以水平作用力,在力作用到物体上的瞬间,则( ) A、物体同时具有加速度与速度 B、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速度仍为零 C、物体立即获得速度,加速度仍为零 D、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均为零 2、关于牛顿第二定律F=ma,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A、a的方向与F的方向相同 B、a的方向与F的方向相反 C、a的方向与F的方向无关 D、a的方向与F的方向垂直 3、如图所示,重为10 N的物体以速度v在粗糙的水 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现在给物体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F,其大小为20 N, 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加速度大小为(g取10 m/s2) ( ) A、1 N,20 m/s2 B、0,21 m/s2 C、1 N,21 m/s2 D、1 N,19 m/s2 4、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球之间系着一 根不计质量的弹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球紧 靠竖直墙壁,今用水平力F将B球向左推压弹簧, 平衡后,突然将F撤去,在这瞬间( ) A、B球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零 B、B球的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F/m C、在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之后A才离开墙壁

D 、在A 离开墙壁后,A 、B 两球均向右做匀速运动 5、假设汽车紧急制动后所受到的阻力的大小与汽车所受重力的大小差不多,当汽车以20 m/s 的速度行驶时突然制动,它还能继续滑行的距离约为( ) A 、40 m B 、20 m C 、10 m D 、5 m 6、两个物体A 与B,质量分别为m 1与m 2,互相接触放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对物体A 施以水平的 推力F,则物体A 对B 的作用力等于( ) A 、112m F m m + B 、212 m F m m + C 、F D 、 12m F m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 ,共20分) 7、(10分)如图所示,沿水平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车厢中,小球的悬 线偏离竖直方向37°,球与车厢相对静止,球的质量为1 kg 、(g 取10 m/s 2 , sin 37°=0、6,cos 37°=0、8) (1)求车厢运动的加速度并说明车厢的运动情况; (2)求悬线对小球的拉力、 8、(2010·安徽高考)(10分)质量为2 kg 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其运动的v-t 图象如图所示、g 取10 m/s 2,求: (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水平推力F 的大小; (3)0~10 s 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 答案解析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以力和运动的知识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从牛顿运动定律出发可以推导出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运动定律还是学习热学、电磁学的重要基础。因此,这一章内容在力学和整个物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 (二)教学内容、教材体系与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在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安排了一节“运动状态的改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深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也是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的铺垫,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加速度由力和质量两个因素决定,并且对它们的关系有了定性的认识。 本节教材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加速度跟力、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再把这两个关系综合起来,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然后把牛顿第二定律从物体受一个力的特殊情况,推广到受多个力的一般情况,从物体受恒力的情况推广到物体受变力的情况,并且进一步强调了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和瞬时性。 根据以上分析和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知识教学目标为: 1.知道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及表达式,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和瞬时性。 3.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应渗透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通过研究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掌握控制变量法。在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实验研究、分析数据、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牛顿第二定律-优质教案

示范教案 3 牛顿第二定律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加速度与它所受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自身的惯性——质量的关系;况且此定律是联系运动学与力学的桥梁,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对力学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是在上节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关键是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刘翔在国际比赛中的画面.如图. 边播放边介绍:短跑运动员在起跑时的好坏,对于取得好成绩十分关键,因此,发令枪响必须奋力蹬地,发挥自己的最大体能,以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运动速度.我们学习了本节内容后就会知道,运动员是怎样获得最大加速度的.复习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

牛顿第二定律 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而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设计机器、研究天体运动,计算人造卫星轨道等等都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鉴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本节安排1.5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的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部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是这样定义的。 (3) 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为什么说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 (1)以上节课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能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3)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考纲要求)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三、教法选用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多元教学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指导性发现法: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立足于学生的学,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获取知识。 讲授教学法:针对课本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讨论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 四、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展示在真空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由照片中可看出,在真空中自由下落的羽毛和苹果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提问:由上节课探究实验所得的结论,解释为什么质量不同的物体加速度却相同?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

二、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率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C.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静止到运动,二是由运动到静止 D.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不变 2.关于运动和力,正确的说法是[ ] A.物体速度为零时,合外力一定为零 B.物体作曲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变力 C.物体作直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恒力 D.物体作匀速运动,合外力一定为零 3.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一个方向不变,大小从某一数值逐渐变小的外力作用时,木块将作[ ] A.匀减速运动 B.匀加速运动 C.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 D.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加速运动 4.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比例常数k的数值: [ ]

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 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 5.如图1所示,一小球自空中自由落下,与正下方的直立轻质弹簧接触,直至速度为零的过程中,关于小球运动状态的下列几种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接触后,小球作减速运动,加速度的绝对值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最后等于零 B.接触后,小球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其速度先增加后减小直到为零 C.接触后,速度为零的地方就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加速度为零的地方也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 D.接触后,小球速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加速度等于零的地方 6.在水平地面上放有一三角形滑块,滑块斜面上有另一小滑块正沿斜面加速下滑,若三角形滑块始终保持静止,如图2所示.则地面对三角形滑块[ ] A.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右 B.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左 C.没有摩擦力作用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3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能根据对1N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变成F=ma的。 (3)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学方法 (1)复习回顾,创设情景,归纳总结。 (2)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复习、回顾: 同学们上节课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用到了什么实验方法?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了什么结论?下面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a-F和 a-1/m图象。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思考讨论、画图。 点评:通过学生的讨论,复习回顾上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讲解 (一)、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 教师活动:同学们利用现已掌握的知识,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

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 2.F=kma是怎么得到的? 3.F=kma是如何变成F=ma的?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自主解答。 教师活动:总结,补充。 教师活动:当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时候,F就表示那一个力,但是大部分物体是受多个力的,那么F就表示多个力的合力,即:F合=ma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又将如何表述?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ma 教师活动:根据上面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例题 点评: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推理能力。 (二)、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例1】.一物体质量为1kg的物体静置在光滑水平面上,从0时刻开始,用一水平向右的大小为2N的力F1拉物体, (1)、则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方向如何?2s末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2)、在2s末再给物体加上一个大小也是2N方向水平向左的拉力F2,则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3s末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3)、在3s末把F1撤掉,则物体的加速度变成多少,方向如何?4s末速度是多少? (4)、2s内物体的加速度2m/s2是由力F1产生的,2s末物体的加速度变为0,那是说2s后F1不再产生加速度了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解答,展示自己的答题过程。 教师活动:分析、总结、提炼。 解:(1)受力分析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F1=2N,则根据公式a=F合/m有a=F合/m=2m/s2;加速度方向水平向右;从0时刻开始做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据v t=v0+at得2s 末速度为4m/s。 (2)2s末加上F2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0,则据a=F合/m有加速度为0;从2s末开始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3s末速度仍是4m/s。 (3)3s末把F1撤掉,则F合=F2,由a=F合/m可知,加速度变为2m/s2,方向水平向左,物体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据v t=v0-at得4s

第四章教案-43牛顿第二定律

**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迅速把课堂氛围变成研究讨论影响物体加速度原因这一课题中去. 学生观看,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 师:当物体所受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二定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

2015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教学反思谈一谈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物理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在分析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定量的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它本身质量的关系,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本节教材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为下一节力学单位制的内容做准备,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成为了运动学的核心,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甚至整个高中物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新的教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二、【目标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知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会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初中就具有了比例关系的数学基础,同时上一节课学生已经通过探究实验得到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会很自然的实现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这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反应教师借助创设简单典型的动力学情景,让学生逐步地体会到牛顿第二定律桥梁作用,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过程分析】 本节教学的整体设计分四大环节,基本思路是:先提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得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及表达式F=ma,最后通过例题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2017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3《牛顿第二定律》课后练习

【全程学习方略】2012—2013学年高中物理 4、3牛顿第二定律课后 巩固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有一个静止的物体,给物体施以水平作用力,在力作用到物体上的瞬间,则() A、物体同时具有加速度与速度 B、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速度仍为零 C、物体立即获得速度,加速度仍为零 D、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均为零 2、关于牛顿第二定律F=ma,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A、a的方向与F的方向相同 B、a的方向与F的方向相反 C、a的方向与F的方向无关 D、a的方向与F的方向垂直 3、如图所示,重为10 N的物体以速度v在粗糙的水 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现在给物体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F,其大小为20 N, 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加速度大小为(g取10 m/s2) () A、1 N,20 m/s2 B、0,21 m/s2 C、1 N,21 m/s2 D、1 N,19 m/s2 4、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球之间系着一 根不计质量的弹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球紧 靠竖直墙壁,今用水平力F将B球向左推压弹簧, 平衡后,突然将F撤去,在这瞬间( ) A、B球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零 B、B球的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F/m C、在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之后A才离开墙壁

D 、在A 离开墙壁后,A 、B 两球均向右做匀速运动 5、假设汽车紧急制动后所受到的阻力的大小与汽车所受重力的大小差不多,当汽车以20 m/s 的速度行驶时突然制动,它还能继续滑行的距离约为( ) A 、40 m B 、20 m C 、10 m D 、5 m 6、两个物体A 与B ,质量分别为m 1与m 2,互相接触放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对物体A 施以水平的 推力F,则物体A 对B 的作用力等于( ) A 、112m F m m + B 、212 m F m m + C 、F D 、 12m F m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小题,共20分) 7、(10分)如图所示,沿水平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车厢中,小球的 悬线偏离竖直方向37°,球与车厢相对静止,球的质量为1 kg 、(g 取 10 m/s 2 , sin 37°=0、6,cos 37°=0、8) (1)求车厢运动的加速度并说明车厢的运动情况; (2)求悬线对小球的拉力、 8、(2010·安徽高考)(10分)质量为2 kg 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其运动的v-t 图象如图所示、g 取10 m/s 2,求: (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水平推力F 的大小; (3)0~10 s 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 答案解析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下面我从教材和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及时间安排、教学效果的预计五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 1、对教材的分析 (1) 说课内容: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 (2)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教材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启下,通过实例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后的知识如电容、电阻等内容都会用到此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材料。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 (3)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难点:定律的物理内涵,对演示实验的分析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a、F、m三者间关系,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力的单位N的定义。

2、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在具体运用中能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 3、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以及通过等效观点来求解问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多媒体软件的使用等综合能力情感目标: 在实验和观察中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 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更 加热爱。 2、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我一向主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认识教材"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所以备课必须要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处理教材,让课堂围绕学生转。 学生已定性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原因,但对力与加速度的定量关系无任何认知铺垫,很难认识到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实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二、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学法指导: 俗话说,“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定律的物理内涵。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典型问题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典型问题 ——陈法伟 1. 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由知,加速度与力有直接关系,分析清楚了力,就知道了加速度,而速度与力没有直接关系。速度如何变化需分析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速度增加;反之减小。在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有极值。 例1. 如图1所示,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一个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接触弹簧后把弹簧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停止下落。在小球下落的这一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 A. 小球刚接触弹簧瞬间速度最大 B. 从小球接触弹簧起加速度变为竖直向上 C. 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到达最低点,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 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到达最低点,小球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决定于小球受到的合外力。从接触弹簧到到达最低点,弹力从零开始逐渐增大,所以合力先减小后增大,因此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当合力与速度同向时小球速度增大,所以当小球所受弹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时速度最大。故选CD。 例2. 一航天探测器完成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后,在离开月球的过程中,由静止开始沿着与月球表面成一倾斜角的直线飞行,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探测器通过喷气而获得推动力,以下关于喷气方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探测器加速运动时,沿直线向后喷气 B. 探测器加速运动时,竖直向下喷气 C. 探测器匀速运动时,竖直向下喷气 D. 探测器匀速运动时,不需要喷气 解析: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探测器沿直线加速运动时,所受合力方向与 运动方向相同,而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知推力方向必须斜向上方,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喷气方向斜向下方;匀速运动时,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推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上,喷气方向竖直向下。故正确答案选C。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8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二定律》。围绕本节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牛顿第二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教材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因此,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本节内容的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为了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课堂情况,适时加以引导,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还必须切实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好奇、善问,创造意识强烈,并具备了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对物理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的各种物理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产生探究其本质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有知识水平,我设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四、教学的重、难点 透过教学目标不难看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教学难点:正确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本堂课的重点,突破其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2、直观演示法:通过插图、实验、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真实呈现实验现象,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实验探究法: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以上的教法、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这是人教社出 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的第一节的内容。 本次说课的内容主要为这样几个部分,依次是说学情,说教材, 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教学反思效果预测)。由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要由学情来决定定,因此安排此种顺序。 一、学情分析 主要从这样四个方面说: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的兴趣点,知 识掌握程度和欠缺的地方。1,高一学生大多数在15--16岁这个阶段,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生们已经处于了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以上“形式运算”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因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2,此年龄段的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膨胀的求知欲、乐于探索。3,同时已学习 运动学的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对本节课的 内容有大致的理解,4,但是探究实验的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强,5,所以本节课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研究力与运动 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 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主要讲述的这样几个内容:(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4)难点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一章是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位置以及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做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首先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里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都体现一个问题就是物体不受力时物体会怎么样运动,在此基础上牛顿又进步的猜想物体受到力会怎么样(这也是牛顿与其他科学家的不同思考之处),进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在笛卡尔与惠更斯的基础上总结出力与物体质量间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因此本节的知识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挑战奠定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情,我将教材强调的教学目标进行重组,设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A、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错误。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 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一课时,这节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次说课的内容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知识、说学生、说教法、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反思(预测)。 首先说教材: 一、说教材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章节,第一章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学习了力。 那么运动和力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对于这一节的教材,我是这么认为的)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另外,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既了解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将前面两章统一为一个整体,又为后面的牛顿第二定律打下基础。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统一起来。 这一节内容在高考中虽不单独出题,但是会融合在很多的题目以及大题中出现。因此让学生学好这一节是很有必要的! 二、说知识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有:物理学史(亚里士多德的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牛顿的总结)以及物理学家的介绍,牛顿第一定律,贯性以及惯性的量度。三、说学生 学生大多数在14~16岁这个阶段,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同学们已经处于了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以上“形式运算”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能够理解抽象的假设和进行逻辑推理运算。(假设)本班学生在全县普高生中处于中等水平,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认知习惯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学习,常常采用机械、空洞地记忆方法。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太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与明确指明。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时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处于叛逆时期,为什么会处于叛逆时期呢? 是因为学生在这个阶段更多的处于希望和同学们交往的阶段。希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同时和别的学们形成一个团队。这样,我就在上课之前让同学们去查找这一节中的相关物理学家的资料。并且在上课时,让同学们踊跃发言! 以前我自己读中学的时候,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除了它具备丰富的知识

《3 牛顿第二定律》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一册)

课时教案
第 四 单元
第3案
课题: §4.3 牛顿第二定律

物理观念: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的确切含义;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的物理意义, 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
科学探究:
总第 案 月日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的含义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3、
教学难点
1、表达式的理解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3、
高考考点
课型
新授
教具
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前复习: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
2.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3.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加速度和力与质量关系,但是 结合科学家们的研
这个结论仍然带有猜想和推断的性质,多做几次实验,每次实 究精神和勇气,鼓
验的点都可以拟合成直线,这些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又都十分 励学生对待学习要 接近原点。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可以得出与上节实验 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中同样的结论。
第4页共4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 此处让学生结合
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前面的力的合成
引导学生分析内容表述的两层含义:①数量上的关系②方向上 部分知识来领会
的关系。
定律内容中的力
2.表达式: 或 F ma F kma
的意义。
其中 k 为比例系数
阅读课本 P89 中部思考与讨论,回答问题:如何定义力的单位? 3.力的单位
①k 的取值
力的单位可以由
F kma 表达式中 k 的取值取决于 F、m、a 单位的选取。 学生独立学习,
若 k 1 时,质量为 1kg 的物体在一个力的作用下获得 1m/s2 的 领会“牛”的定
加速度,则这个力 F ma=1kg m/s2
义的由来
如果把这个力称为“一个单位”的力,力的单位就为千克米每 二次方秒。后人为纪念牛顿,就把这个单位称为“牛顿”,符号 为“N”.
②1N 的定义:质量为 1kg 的物体产生 1m/s2 的加速度所需要的 力定义为 1N。即: 1N=1kg m/s2
③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 F=ma
变式: a F m
加速度的决定式
若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则 F 为几个力的合力。
4.理解:
矢量性:上式为矢量表达式,a 与 F 的方向一致。
回顾惯性的唯一 量度—质量,结 合牛顿第二定律 进一步加深理 解。
②相对性:物体的加速度是相对于地球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
动的物体,如果是加速运动的参考系,牛顿定律不在适用。
③同体性:F 合和 m、a 合均是指同一物体的研究参量,故应用时
第4页共4页

高中物理第四章第三节43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4.3牛顿第二定律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即加速度与它所受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自身的惯性——质量的关系;况且此定律是联系运动学与力学的桥梁,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对力学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是在上节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关键是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四、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二定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 生:a∝F/m

师:如何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 生:需要引入比例常数k a=kF/m 师:我们可以把上式再变形为F=kma. 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前面已经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 kg的物体,获得1 m/s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 N,即1 N=1 kg·m/s2. 可见,如果各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则k=1,F=ma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师: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F、m、a的数量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 生:质量m是标量,没有方向.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师:对,我们如何用语言把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出来呢? 生: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师: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讨论与交流] (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右、大小为5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kg,求物体的加速度.若2 s后撤去外力,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物体2 s后的运动情况如何?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踊跃回答这个问题. 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a=F/m,代入数据可得a=lm/s2,2s后撤去外力,物体所受的力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由于物体此时已经有了一个速度,所以2 s以后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2s后物体不再受力,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 生:不对.因为此时物体仍然受到重力和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呢? 生:仍然是零,因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所受的力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是某一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