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定稿

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定稿
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定稿

实证项目的计量经济研究

——课程论文分析

课程名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组员

目录

摘要----------------------------------------------------------------------------------------------3关键词-------------------------------------------------------------------------------------------3

一、引言----------------------------------------------------------------------------------------4

二、文献综述----------------------------------------------------------------------------------5

三、数据及研究方法-------------------------------------------------------------------------6

(一)、数据来源----------------------------------------------------------------------------------------6 (二)、模型建立----------------------------------------------------------------------------------------7

四、实证检验-----------------------------------------------------------------------------------8

(一)、单位根检验--------------------------------------------------------------------------------------8 (二)、协整检验-----------------------------------------------------------------------------------------8 (三)、回归模型----------------------------------------------------------------------------------------10 (四)、多重共线性-------------------------------------------------------------------------------------10 (五)、逐步回归分析----------------------------------------------------------------------------------11 (六)、异方差检验-------------------------------------------------------------------------------------13 (七)、自相关检验-------------------------------------------------------------------------------------14 (八)、最终模型估计结果----------------------------------------------------------------------------15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15

六、不足与展望--------------------------------------------------------------------------------16

七、参考文献------------------------------------------------------------------------------------16

八、附录:原始数据---------------------------------------------------18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个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失业率、城乡消费支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诱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造成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城镇失业率则是潜在的就业风险成本因素,只有消除这些潜在的就业风险成本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才具有持久性。以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失业率;城乡消费支出;实证分析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ee factor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unemployment rate in cities and towns, urban and rur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to cities and towns, the unemployment rate is the employment cost of risk potential factors, only the elimina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 of these potential employment cost of risk factors transfer has persistence. To put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Keywords: rural labor transfer;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rban unemployment rate of urban and rur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empirical analysis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随后城市的各项改革的陆续开展,使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当地乡镇企业和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 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众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 在“民工潮”的背景下,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业的非农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据统计,1978- 2004年农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由74.5 %下降到46.9 %,下降了27.6个百分点。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大批农民开始向城市转移,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农民进城潮流。究其原因,城乡收入差异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驱动力。此外,农村劳动力的进城运动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和相关研究的简单回顾及评价, 以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经过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分析, 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促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的若干政策启示。

二、文献综述

国外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中,目前比较经典的研究模型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拉尼斯—费景汉模式、乔根森模式、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及其哈里斯的补充, 这些模型解释了发展中国家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特点及机制。刘易斯模型认为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高于农业部门, 收入的差异与转移的无障碍, 以及资本积累扩张形成了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的转化; 拉尼斯—费景汉模式考虑了

农业生产率的增长, 但是依然认为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 只要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 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还是会源源不断

向城市转移; 乔根森模式认为转移的动力在于需求结构与消费结构

的改变; 托达罗考虑了城市工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失业, 他把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归结为预期收入, 这样解释了即使在城市存在失业的情况下, 剩余劳动力的乡城移动依然会进行。

中国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正在和将会经历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在这个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构建现代社会的重要纽带,也是实现转型的基本内容之一。国内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中, 大多是在借鉴相关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做出部分改进, 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蔡昉( 2000) 从微观层面研究农村劳动力外出的直接原因。潘文卿( 1999) 认为劳动力转移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转向高效率的非农业部门能够提高全社会的总体劳动生产率,

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李实( 1999) 则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 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可以提高外

出打工户的家庭收入水平, 还会抑制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发挥积极的作用。廖楚晖( 2004) 则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呈正向关系。刘建进( 2002) 的研究表明, 人力资本对劳动报酬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其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也较大。程名望(2006)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他更多是从宏观经济的视角看城镇的拉力,特别是城镇工业技术进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目前已有研究大多侧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制约因素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研究,并应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和趋势分析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收入差距之间的定量分析。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只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影响因素, 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变动因素和非农收入投入成本的变动因素也明显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本文的研究不仅研究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还加入了由于城乡消费支出差异和城镇失业率作为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来说明各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以及为促使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提供相关建议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数据及模型建立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3~2012年为样本期,搜集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数据,进行测算。本文不是直接选取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因为它不好获取。因此在本

文的分析中引入了转移比率(transfer)的概念,且文中的转移比率是考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变量,其计算公式为:转移比率=(本年的农村人口-去年的农村人口-去年的农村人*本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的向外转移量不仅仅包括城镇的转移,但是由于农村人口的向外转移量与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量高度相关,本文分析时就用农村人口的向外转移量作为向城镇转移量的替代变量。城乡收入差距可以看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货币效用,而收入差距的数据本文采用的则是:当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当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同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城市消费支出水平直接影响劳动力转移的货币成本,城镇失业率影响转移人口寻找工作的时间及难度, 构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非货币成本。以上指标虽不能完全囊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效用, 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又可以量化, 因此, 本文选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消费支出比率( expend iture)、城镇失业率( unemployment)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率( transfer)的解释变量, 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的基础上, 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二)、模型建立

首先我们设定了一般模型:Y=f(X1,X2,X3)

Y——劳动力转移比率

X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X2——城镇失业率

X3——城乡消费支出比率

建立回归方程:Y=C+ B1 X1+B2 X2+ B3 X3+Ut,以此来分析三个变量跟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四、实证检验

(一)单位根检验

如果随机变量是非平稳序列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时会出现“伪回归”现象,以此作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因此,在进行协整分析以前,必须对分析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对原序列及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在1 的置信水平下,各序列是一阶单整的,即临界水平1%、5%、10%的情况下,其t值都小于增广迪基-富勒检验统计量则可以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消费支出、城镇失业率的时间序列之间是具有平稳性的。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3.873623 0.0029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3.007406

5% level -2.021193

10% level -1.597291

表1

(二)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 Co integrat ion Test法来展开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基准的协整分析。本文实验中采用的滞后阶数为2, 均采用具有截距项和趋势项的形式。协整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本实证结果由EV IEWS5. 0给出。城乡收入差距与转移比率协整检验的迹统计量为

24.55559, 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15.49471,即可以认为在95%的置信程度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原假设为r= 0),也就是表明城乡收入差距与转移比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城乡消费支出比率与转移比率协整检验的迹统计量为9.851466, 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5.49471,即认为在95%的置信程度下接受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 也就是表明城乡消费支出比率与转移比率之间不存在着协整关系。城镇失业率与转移比率协整检验的迹统计量为21.31121, 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5.49471, 即认为在95%的置信程度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 也就是表明城镇失业率与转移比率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由上文的单位根检验获知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中变量的原序列为非平稳序列, 一阶差分后都是平稳序列。上文又对各变量序列进行了协整检验, 得出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失业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城乡消费支出比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即将城乡消费支出的因素剔除,此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大。然后,对于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以便进一步研究变量间的相互影响程度。

H0 特征值迹统计

5%临界

值P值

城乡收入差距与转移比率 r=0 0.929032 24.55559 15.49471 0.0017 r<=1 0.345526 3.391387 3.841466 0.0155 城乡消费支出比率 r=0 0.671998 9.851466 15.49471 0.0023 与转移比率 r<=1 0.110146 0.933587 3.841466 0.0339 城镇失业率 r=0 0.869773 21.31121 15.49471 0.0059 转移比率 r<=1 0.464966 5.003407 3.841466 0.0253

表格2

(三)回归模型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解释变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失业率的P 值都在5%的可接受区域,t值均较大, 说明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力都是很显著的,但是城乡消费支出比率P值大于5%,说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其中, 城乡收入差距的系数为正值, 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的转入会产生刺激性的动力;城镇失业率的系数是负值,说明潜在的就业风险成本,阻碍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只有消弱这些潜在就业风险成本因素,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才可能具有持久性。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065615 0.063475 1.033708 0.0210

X1 2.66E-07 6.80E-07 0.391496 0.0007

X2 -0.015377 0.013269 -1.158862 0.0015

X3 0.022435 0.017362 1.292219 0.3118

R-squared 0.986375 Mean dependent var 0.073690

Adjusted R-squared 0.986562 S.D. dependent var 0.003446

S.E. of regression 0.003229 Akaike info criterion -8.343928

Sum squared resid 6.26E-05 Schwarz criterion -8.222894

Log likelihood 45.71964 F-statistic 1.415153

Durbin-Watson stat 2.119792 Prob(F-statistic) 0.000417

表格3

拟合优度检验:由上面的初步拟合结果见,R^2=0.986375,修正的决定系数为0.986562,可见,两个值都大于0.9,说明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

(4)、多重共线性检验

利用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通过Eviews构建简单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Y X1X2X3

Y 1.000000-0.0278980.9969610.836341

X1-0.027898 1.000000-0.0247830.070179

X20.996961-0.024783 1.0000000.867325

X30.8363410.0701790.867325 1.000000

由表可见,X2和X3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r|>0.8,这两个样本变量之间高度相关,因而样本存在多重共线性。

(5)、逐步回归分析

分别求Y对X1、X2、X3的一元回归

Y对X1的一元回归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078176 0.003282 23.81981 0.0000

X1 -4.27E-07 2.96E-07 -1.439618 0.0079

R-squared 0.995758 Mean dependent var 0.073690

Adjusted R-squared 0.986478 S.D. dependent var 0.003446

S.E. of regression 0.003257 Akaike info criterion -8.439220

Sum squared resid 8.49E-05 Schwarz criterion -8.378703

Log likelihood 44.19610 F-statistic 2.072499

Durbin-Watson stat 2.272680 Prob(F-statistic) 0.000933

Y对X2的一元回归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077078 0.052454 1.469454 0.0099

X2 -0.000815 0.012606 -0.064613 0.0361

R-squared 0.768522 Mean dependent var 0.073690

Adjusted R-squared 0.764413 S.D. dependent var 0.003446

S.E. of regression 0.003654 Akaike info criterion -8.209375

Sum squared resid 0.000107 Schwarz criterion -8.148858

Log likelihood 43.04687 F-statistic 20.04175

Durbin-Watson stat 2.810386 Prob(F-statistic) 0.000068

Y对X3的一元回归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037201 0.020668 1.799931 0.1096

X3 0.011822 0.006689 1.767459 0.1151

R-squared 0.280829 Mean dependent var 0.073690

Adjusted R-squared 0.190932 S.D. dependent var 0.003446

S.E. of regression 0.003099 Akaike info criterion -8.538508

Sum squared resid 7.68E-05 Schwarz criterion -8.477991

Log likelihood 44.69254 F-statistic 3.123913

Durbin-Watson stat 2.269234 Prob(F-statistic) 0.115131 通过比较各个R^2,X1的相关性最强,因此选择X1城乡收入差距作为第一个解释变量,形成一元回归模型。

第二步:将剩余变量分别加入模型。

城乡收入差距X1与城镇失业率X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113387 0.054011 2.099340 0.0739

X1 -5.10E-07 3.33E-07 -1.531605 0.0095

X2 -0.008253 0.012634 -0.653231 0.0145

R-squared 0.981392 Mean dependent var 0.073690

Adjusted R-squared 0.977504 S.D. dependent var 0.003446

S.E. of regression 0.003380 Akaike info criterion -8.298393

Sum squared resid 8.00E-05 Schwarz criterion -8.207617

Log likelihood 44.49196 F-statistic 1.175346

Durbin-Watson stat 2.049342 Prob(F-statistic) 0.000086

城镇失业率X1与城乡消费支出比率X3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029134 0.056453 0.516071 0.6217

X1 1.06E-07 6.82E-07 0.155237 0.0010

X3 0.014075 0.016174 0.870233 0.4130

R-squared 0.883296 Mean dependent var 0.073690

Adjusted R-squared 0.878523 S.D. dependent var 0.003446

S.E. of regression 0.003307 Akaike info criterion -8.341945

Sum squared resid 7.66E-05 Schwarz criterion -8.251170

Log likelihood 44.70973 F-statistic 1.383466

Durbin-Watson stat 2.250629 Prob(F-statistic) 0.011666 由上述可知X2城镇失业率获得的R^2最大,作为第二个解释变量。

同时观察X3.由于P值大于5%,我们决定剔除X3变量。(六)、异方差检验(怀特检验)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0.262669 Probability 0.890224

Obs*R-squared 1.736458 Probability 0.784085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22/09 Time: 08:32

Sample: 2003 2012

Included observations: 10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004789 0.009016 -0.531110 0.6181

X1 6.53E-09 9.62E-09 0.678613 0.5275

X1^2 -2.95E-13 4.30E-13 -0.685853 0.5233

X2 0.002252 0.004330 0.520228 0.6251

X2^2 -0.000266 0.000520 -0.511529 0.6308

R-squared 0.173646 Mean dependent var 8.00E-06

Adjusted R-squared -0.487438 S.D. dependent var 1.15E-05

S.E. of regression 1.40E-05 Akaike info criterion -19.21279

Sum squared resid 9.75E-10 Schwarz criterion -19.06150

Log likelihood 101.0639 F-statistic 0.262669

Durbin-Watson stat 2.530620 Prob(F-statistic) 0.890224

由上述表可知:nR^2=1.736458,由White检验可知,在α=0.05下,X^2 0.05(2)=5.99>1.736458,因此不存在异方差性。

(七)、自相关检验

利用DW检验: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22/09 Time: 07:15

Sample: 2003 2012

Included observations: 10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113387 0.054011 2.099340 0.0739

X1 5.10E-07 3.33E-07 1.531605 0.1695

X2 -0.008253 0.012634 -0.653231 0.5345

R-squared 0.981392 Mean dependent var 0.073690

Adjusted R-squared 0.977504 S.D. dependent var 0.003446

S.E. of regression 0.003380 Akaike info criterion -8.298393

Sum squared resid 8.00E-05 Schwarz criterion -8.207617

Log likelihood 44.49196 F-statistic 1.175346

Durbin-Watson stat 2.049342 Prob(F-statistic) 0.000986 假设H0:ρ=0,Ut即不存在一阶自相关;H1:ρ≠0,即Ut 存在一阶自相关。

由上述可知DW=2.049342,当n=10,k=2时,查表所得dL=0.6971,dU=1.641,4-dU=3.359因此,dU

(八)、最终模型估计结果

Y=5.10E-07 X1 - 0.008253X2 + 0.113387

(1.531605)(-0.653231)(2.099340)

R^2=0.981392 DW=2.049342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由上文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城乡收入差距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诱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造成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短期内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有帮助的。而城镇失业率则是潜在的就业风险成本因素,只有消除这些潜在的就业风险成本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才具有持久性。

因此,首先要尊重非农化过程中的规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不能靠行政手段将农民赶到城镇去,不能人为的“拔农”,而是要通过政府引导,实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使农民摆脱户籍管理制度约束和分散土地经营的羁绊,依靠市场机制将农村劳动力吸引到城镇。

其次,应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体系、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城镇化过程中转移的劳动力,特别是失地农民稳定增收,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2 政策建议

(1)改革“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户籍鸿沟,改变目前农

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游离”地位。

(2)就地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剩余劳动力富余的区域以吸纳和消化农村劳动力。

(3)应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体系、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城镇化过程中转移的劳动力,特别是失地农民稳定增收。

(4)要尊重非农化过程中的规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而非以行政手段将农村劳动力吸引到城镇,不因政绩而去“拔农”。

六、不足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中的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和城镇失业率对其的影响,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还有很多,本次研究并不全面,这是其一;其二是本次研究的数据选取面狭窄,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据为了数据来源的方面性,本文用了劳动力转移比率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章结论的准确性事有所偏差的。

所以,本次研究在实验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的,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数据面放得更宽些,数据的来源和选取更具科学性,研究的因素能够更加全面。

七、参考文献

1 农业部课题组,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

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5)

2卢嘉瑞,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刘洪,张玉肖,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当代财经,2003(7)

4蔡昉,白南生,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M],当代财经,2004(12):11-13

5郭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06期

6杨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J],商业研究,2003年12期7谷永芬,何记东,于风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若干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3年14期

8徐幼民,漆玲琼,农业税的性质及其经济后果[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2期

9沈晓丰,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产出效率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刘继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湖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变动的实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附录:原始数据

指标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年 2003

城镇居民

家庭人均可

支配收入(元)

24,564.7 21,809.8 19,109.4 17,174.7 15,780.8 13,785.8 11,759.5 10,493.0 9,421.6 8,472.2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

支配收入指数

(1978=100) 1,146.7 1,046.3 965.2 895.4 815.7 752.5 670.7 607.4 554.2 514.6 农村居民

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7,916.6 6,977.3 5,919.0 5,153.2 4,760.6 4,140.4 3,587.0 3,254.9 2,936.4

2,622.2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

收入指数(1978=100) 1,176.9 1,063.2 954.4 860.6 793.2 734.4 670.7 624.5 588.0 550.6

城镇居民

家庭恩格尔系数(%) 36.2 36.3 35.7 36.5 37.9 36.3 35.8 36.7 37.7 37.1 农村居民

家庭恩格尔系数(%) 39.3 40.4 41.1 41.0 43.7 43.1 43.0 45.5 47.2 45.6 注:

1.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源于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

2.从2002年起,城镇住户调查对象由原来的城市市区和县城关镇的非农业居民家庭改为居住在城镇区域范围内的常住户。

指标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农村居民家庭

平均每人消费支出(元) 5,908.0

5,221.1 4,381.8 3,993.5 3,660.7 3,223.9 2,829.0 2,555.4 2,184.7 1,943.3

指标2012

年2011

年2010

年2009

年2008

年2007

年2006

年2005

年2004

年2003

年末总

人口(万人)

135,404134,735134,091133,450132,802132,129131,448130,756129,988129,227男性人

口(万人)

69,39569,06868,74868,64768,35768,04867,72867,37566,97666,556女性人

口(万人)

66,00965,66765,34364,80364,44564,08163,72063,38163,01262,671城镇人

口(万人)

71,18269,07966,97864,51262,40360,63358,28856,21254,28352,376乡村人

口(万人)

64,22265,65667,11368,93870,39971,49673,16074,54475,70576,851

指标2012

年2011

年2010

年2009

年2008

年2007

年2006

年2005

年2004

年2003

人口出生率

(‰)

12.1011.9311.9011.9512.1412.1012.0912.4012.2912.41

人口死亡率

(‰)

7.157.147.117.087.06 6.93 6.81 6.51 6.42 6.40人口自然增长

率(‰)

4.95 4.79 4.79 4.87

5.08 5.17 5.28 5.89 5.87

6.01

指标2012

年2011

年2010

年2009

年2008

年2007

年2006

年2005

年2004

年2003

城镇登记失业

人数(万人)

917.0922.0908.0921.0886.0830.0847.0839.0827.0800.0城镇登记失业

率(%)

4.1 4.1 4.1 4.3 4.2 4.0 4.1 4.2 4.2 4.3

指标2012

年2011

年2010

年2009

年2008

年2007

年2006

年2005

年2004

年2003

城镇居民

家庭人均消

费现金支出

(元)

16,674.315,160.913,471.512,264.611,242.99,997.58,696.67,942.97,182.16,510.9

人事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目录 第一章可行性分析报告 1.1引言 (1) 1.2系统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 (1) 1.2.1背景 (1) 1.2.2必要性 (2) 1.2.3意义 (2) 1.3拟建系统的候选方案 (2) 1.3.1候选方案一 (2) 1.3.1候选方案二 (2) 1.4可行性论证 (2) 1.4.1经济可行性研究 (2) 1.4.2社会可行性研究 (3) 1.4.3技术可行性研究 (3) 1.5几个方案的比较 (3) 第二章系统说明书 2.1引言 (4) 2.1.1 系统的名称 (4) 2.1.2系统功能和系统目标 (4) 2.1.3系统开发的背景 (4) 2.2项目概述 (4) 2.2.1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 (4) 2.2.2现行系统的调查情况 (5) 2.2.3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5) 2.2.4人事管理系统模块图 (9) 2.3实施计划 (9) 2.3.1工作任务的分解 (9) 2.3.2进度 (10) 第三章系统设计说明书 3.1引言 (11) 3.1.1项目背景 (11) 3.2 系统总体技术方案 (11) 3.2.1 模块设计 (11) 3.2.2模块划分及功能介绍 (13) 3.3运行测试 (14)

第一章可行性分析报告 1.1引言 项目名称:人事管理系统 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基本内容:在开发过程中,我们为了尽量给用户以方便,考虑到用户需求的实际情况,建立较为简单易明的系统服务,开发此系统无论在经济上,操作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 本次可行性报告的编写目的在于研究公司的人事管理部门的人事管理系统的各种需要。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个具体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通过它能对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提高了管理的效率,方便了使用,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可以快速、可靠的进行人事档案的更新、查找,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必不可少的办公软件。本分析报告是为项目开发者、投资者、领导,以及参与实施本项目的工作者作参考,为了方便公司的人事管理。 1.2系统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 1.2.1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办公系统更趋于系统化、科学化和网络化。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迅速发展的一个办公应用解决方案,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性,提供协同工作的手段,提高办公的效率,让人们从繁琐的有纸办公中解脱出来。现在许多的机关单位的人事管理水平还停留在纸介质的基础上,这样的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它浪费了许多的人力和物力,在信息时代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必然被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所取代。 本系统是对公司的人事资料进行管理,为人事管理人员提供了一套简单的操作、使用可靠、界面友好、易于管理和使用的处理工具。本系统对人事各种数据进行统一处理,避免数据存取、数据处理的重复,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系统数据处理的复杂性。本系统不仅使公司人事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

农村劳动力转移 文献综述 英文

Ⅰ.Introducti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the main problem fac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and and the people in China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rural areas has generated a lot of surplus labor. Excessiv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will led directly to the low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armers' incomes, restri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urban-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ural million rural laborers need to be transferred,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s still an arduous task.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difficulty is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he key is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rural labor,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make population pressure into human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the promotion of rural labor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d urban orderly transfer of a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three agricultural issues"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Ⅱ. literature review (A) Foreign research theories and perspectives 1. Lewis model emphasizes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high productivity of labor transfer. Lewis created a dual economy of rural surplus labor model in his article "Unlimited labor suppl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ublished in 1954. [1] assume that the Lewis 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was an unlimited supply the production sector was Divided into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ector and rural center city as the center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sector, labor transfer from rural to urban is caus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led to the employment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made the scale of the industrial sector continue to expand, the demand for labor is also increasingly expanding, driven by the high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modern industrial,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to the industrial sectorConstantly. Lewis's dual economy model sho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the process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shrinking, industrial sector ever-expanding with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2.John C.H.Fei and Rani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for labor transfer. In 1961, the American economist John C.H.Fei and Ranis published an important paper entitled "A theory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Lewis's dual economy model, the process the labor flow to the industrial secto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similar to the Lewis model, the state of labor is in unlimited supply; the second stage,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continues to decreas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continue to gain, labor supply decreases elasticity; in the third stage, the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chieve a balance, zero value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and low the value of labor completely disappeared, to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The models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agricultural self-development impact to labor transfer. Fei and Ranis that directly think that any change in a production sector productivity

关于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关于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世界进入知识时代以来,伴随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显得犹为重要。实际上,它与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后者。目前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上大至可概括为4个方面:1、人力资源的配置,2、培训与开发,3、社会保险及工资福利,4、制度建设。就我们公司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在现有体制机制下,要注重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司目前人力资源的现状 1、人员结构方面:公司现有在册员工2239人,在岗非生产性人员488人(不含生产处室87人)与生产性人员之比达21.8%;如果加上内退人员284人,将达到772人与生产性人员之比将达到34.48%。 2、年龄结构方面:35岁以下员工831余人,占总人数的37.12%。 3、技术结构方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49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89人、初级职称142人,占员工总人数的11.13%。现有具备技师资格人员52人,其中高级技师5人、中级技师47人,占职工总数的2.3%。 4、录用选拔调配方面: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今年以来公司从中层管理人员的选拨,一般管理人员的调配,直至公司生产岗位的调整均采取面向全公司招聘的方式录用人员。招聘方式,采用理论及考试与各级管理部门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5、员工培训引进方面:去年我们招收了专业对口的大学生5人,充实到生产一线。公司制定并下达了全年职工培训计划,职教中心全年将组织特殊

工种进行轮流理论培训,各分厂进行日常技术培训并进行考核,全年培训员工达2800课时。同时人力资源部门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并鼓励 员工参加社会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等级资格考试。并对获证人员进行登记备案。 二、公司多年存在的问题 1、人员臃肿、人力成本增大。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700多人的非生产性人员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的员工人数,员工工资加上单位交纳的“四险一金”(单位部分人均年交约4500元),平均按20000元计算,全年下来公司要支出一千四百万元。其次是岗位人员的按排不尽合理,有的岗位人员编置过大,造成人浮于事。三是岗位设置存在科学性的问题。有些单位的部分岗位可以部分合并而未整合。 2、技术工人的结构性问题,公司现有具备技师资格的技术工人52人,占员工总数的2.3%,这个比例与公司生产自动化水平,技术 含量,员工文化素质要求高的特点是极其不相适应的。实际上在这些技师中尚有20名技师不在岗。这是公司目前技术工人结构上的矛盾。 3、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问题,公司现有技术人员249人,占员工总数的11.02%;实际上中级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65人,而且大部分进入领导岗位,真正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很少。从而制约了公司在技改、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能力。 4、激励机制的问题,严格地来说我们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激励员工的管理体系。尽管公司多年来陆续出台了技师津贴、班组长补贴、中级以上技术人员津贴、主办科员待遇提高(上述均为公司已聘人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XX)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 0世纪6 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

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蔡昊(XX)在论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时也提出了三个发展的时期。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含非财务的信息,也不包含薪资的历史信息,几乎没有报表生成功能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但是,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的巨大工作量,用计算机的高准确性来避免手工的错误和误差,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 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目录 一、系统概述 3 目的 3 背景 3 范围 3 二、系统模块划分 3 权限描述 3 人员档案 4 2.2.1员工基本信息维护 (4) 2.2.2员工档案管理 (5) 2.2.3员工履历管理 (5) 2.2.4员工合同管理 (6) 2.2.5薪资管理 (6) 2.2.6员工基本信息查询 (6) 人事调配 6 2.3.1人事调动管理 (7) 2.3.2新进员工管理 (7) 2.3.3离退员工管理 (7) 2.3.4职称聘任记录 (7) 教育培训7

2.4.2培训记录 (8) 2.4.3培训人员及成绩 (8) 2.4.5培训情况查询 (8) 系统管理8 人员管理 角色管理 薪金管理 2.6.1薪金计算 (8) 2.6.2查看薪水 (8) 2.6.3薪水设定 (8) 考勤管理 2.7.1查看考勤情况 (8) 2.7.2查看当日考勤记录 (8) 员工招聘 2.8.1招聘员工(描述招聘的职位和要求) (11) 2.8.2登记简历(录入到招聘信息) (11) 2.8.3筛选简历(通知面试人) (11)

面试题库 2.9.1题目录入 (12) 2.9.2题目管理 (12) 2.9.3面试试卷 (12) 2.9.4笔试试卷 (12) 员工考核 3.0.1考核信息录入 (12) 3.0.2评分系统安排 (12) 3.0.3自评分 (12) 3.0.4上级评分 (12) 3.0.5总评分 (12) 三、运行环境 (15) 硬件设备需求15 支持软件软件15

人力资本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人力资本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人力资本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进入到知识经济为主21世纪的时代,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越来越多。人力资本的多少不仅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和一个地区发展实力和后劲,更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研究与探讨一个地区人力资本的供给影响因素,对于提高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成长能力,实现地区乃至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稳步攀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华等人()在总结了诸多学者的观点后,认为人力资本为在既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中,拥有较高层次的科技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与生态位人力资本。而劳动力的定义为在既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中,劳动者因为受到所拥有的较底层次的人力资限制,可能只具有相对层次较低的积极能动、智力的与体力的劳动能力总和。人力资本与劳动者之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在所起作用的方式和其获取的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人力资本的运用类似于物质资本的运行,即管理人员的所做工作如机器在创造产品和赚取利润时的作用。在获取方式上,人力资本的获取不仅需要一定的天赋和物质资本,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劳动与实践的积累,即获取条件较高;而劳动力的获取相对比较简单,大多数人都能满足较低的条件,容易被替代,替代成本较高。本文人力资本的概念采用上述张华等人的观点。 一、文献综述和分析框架的构建 迄今为上,对于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这一课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大量的解答和说明。因为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再作逐一说明。但若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核心因素:一是劳动者工资的变化,即工资的变化对人力资本供需的调解;二是劳动者的生产技术,即如同物质生产技术一样,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生产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从而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本的供给水平;三是非市场条件。 然而以上所述的理论框架是否适用于人力资本供给的说明和解释?是否需要根据人力资本所固有的特点,对该框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改。 目前,对人力资本供需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这些研究指出,目前我国人力资本供给的影响因素主是激烈竞争的市场对人力资本要求较高和市场制度不规范面,导致无法人力资源的成长创造有利的外部市场环境、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如正规教育、医疗保健等)和所得收益间的比较、政府掌握的社会资源过多使企业与政府的建立良好关系和经常的沟通使人力资本中加入了运营政府的能力。概括地说,大量的相关研究分别从价格、市场、非市场因素这三个角度阐述了影响人力资本供给因素,这与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所持的观点基本相同。 因此我们在探讨人力资本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时,仍须沿用传统劳动力分析框架,但有必要对原有的影响因素进行重新分类,同时在原有的分析框架中加入人力资本投资机会的影响,其原因在于原有的分析因素中忽略了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的机会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人力资本数量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构建如下的分析框架,即影响人力资本供给因素可以基本划分为:人力资本成本的变化;人力资本生产技术的变化;人力资本投资机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doc张甲佳

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调查 ----------------基于南伏牛调研结果的分析 调查时间]2014年7月15日—28日 [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 [调查对象]普通村民 [调查目的]了解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9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3年以来。“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农民工外出务工。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大都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只有农忙或春节时才返乡回家。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留在家中,其次,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就业。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经济不发达,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且整体工资水平较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升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在外地寻找工作。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外地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 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国外学者所做较为著名的即为刘易斯两部门模型、拉尼厮---费景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刘易斯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界定为由两部门组成:一个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甚至为零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维持生计”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具有较多资本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主义”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1】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和农业对工业增长做出的贡献,他们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在托达罗模型中,城乡的预期收入差距而不是实际收入差距被认为是人口流动的决定因素,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减去迁移成本大于农村收入,理性的劳动力就会选择迁移,其中城市预期收入由城市工资水平和城市就业率的乘积决定。 国内学者对影响劳动力流动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展开的。杨春瑰从制度因素角度考虑认为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4】庞丽华认为家庭层次(家庭类型、劳动力数量等)、社区层次(交通条件、迁移传统等)和省区层次对劳动力迁移影响较

人力资源专业实习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人力资源专业实习调查报告 篇一:对xx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 姓名:xxx 学号:20XX13210000年级:20XX秋专业:工商管理学生类别:开放本科指导教师:俞辉教学单位:溧水电大20XX年9月31日 1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情况表 2 对xx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报告 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在企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要了解企业的经营、了解业务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了解员工的要求,还需要了解客户的需要。将人力资源策略与企业的经营策略结合起来,去支持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所以人

力资源部门必须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人力资本不断升值。为此对xx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xx公司是机械电子工业部重型机械零部件主要专业生 产管接头企业。于1992年注册成立,公司现有员工分配如下: 公司人员结构基本符合公司市场、技术方面一定程度的科技含量,以及相管理需求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管理人员是指包括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部门经理、部门主管、车间班组长在内的63人。公司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管理人员较有经验,平均年龄34岁,结构缺陷主要是学历主要以专科居多并且车间管理人员主要以中专为居多。管理人员的年龄、学历结构分别如下图: 3 (二)、公司技术队伍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平均年龄24岁,这种年龄结构的优势在于年青人拥有更多新知识、掌握更多新技术、新技能,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三维制作。劣势是较为缺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是大专毕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发以及员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一种共识,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比较显著的问题有以下4点: 1.考核观念落后,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尹之峰、白延静在2011年发表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中提出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及沟通、绩效结果的应用等五部分,但国有企业中,

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 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童玉芬 齐晓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北京100026) [摘 要] 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受到总人口规模变动、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以及劳动参与率三个因素的决 定。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北京市劳动力供给以及三个主要决定因素历史变动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解方法,定量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三个因素在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上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发现,在整个90年代,北京市总人口规模增长对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影响很大,但从9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参与率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大,成了近年来北京市劳动力供给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但相对影响程度不太明显。今后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这三个因素各自的变动趋势与大小,更取决于它们作用的相互耦合程度。 [关键词] 北京;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8)022******* [收稿日期]2007209226 [作者简介]童玉芬(1961-),女,陕西延川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齐 晓娟(1981-),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北京市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北京市人力资源开发、就业、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项 目”. 作为首都,北京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 迅速,同时就业压力和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以及与需求的对比是重要的原因。然而,北京市的劳动力供给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各影响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了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这些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在分析北京市劳动力供给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解方法,对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三个主要因素:总人口规模、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以及劳动参与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影响程度的定量计算与分析,并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一、北京市劳动力供给及变化 劳动力的供给本意是指在既定的人口规模中,人们在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劳动力市场上、某一价格(工资)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 动数量。但在实际的计算中,劳动力供给量也可以用一定时间和区域范围内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并能够提供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总数计算。按照这样的定义,作者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普查资料和相关调查数据,根据总人口规模和分年龄比重以及调整后的北京市劳动参与率(见后面内容),计算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结果见图1所示。 北京市的劳动力供给从1990年以来,总趋势呈现增长状况,1990年为634172万人,到2005年增加到937133万人,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大大增加了,但是仔细观察劳动力规模的变动,实际上在1990年到1995年劳动力供给呈现上升趋势,从634172万人增加到678188万人,1995年到1999年这一段,劳动力供给呈现了下降的趋势,1999年降到645172万人的低谷,然

农村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论述 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都闻名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还多(秦凤清,2012)。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农业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相对其他部门而言,农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华田生,20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大约有1/3的劳动力剩余,绝对数大约为1.5亿到2亿。90年代人口大规模流动,1992年以后,开始出现了“打工潮”(温铁军)。刘建进(2002)估算200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为46.6%,绝对数超过1.7亿。赵武、蔡宏波(2007)根据6种当前流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加权平均计算,2007年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达3.17亿,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十分巨大。 刘小容、王海涛(2008)根据对全国农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万多农户的调查,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2005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10824万人,比2004年增加564万人,增长5.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0.8%;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农村外出从业劳动人员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蔡昉(2007)在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中提到,1983年跨乡镇劳动力流动数只有200万,1989年增加到3000万,1993年高达6200万,2000年为7550万。2000年以后的转移情况,有下表的农民工数量反映: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力资源调研报告世界进入知识时代以来,伴随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显得犹为重要。实际上,它与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后者。目前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上大至可概括为4个方面:1、人力资源的配置,2、培训与开发,3、社会保险及工资福利,4、制度建设。就我们公司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在现有体制机制下,要注重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司目前人力资源的现状 1、人员结构方面:公司现有在册员工2239人,在岗非生产性人员488人与生产性人员之比达%;如果加上内退人员284人,将达到772人与生产性人员之比将达到%。 2、年龄结构方面:35岁以下

员工831余人,占总人数的%。3、技术结构方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49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89人、初级职称142人,占员工总人数的%。现有具备技师资格人员52人,其中高级技师5人、中级技师47人,占职工总数的%。4、录用选拔调配方面: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今年以来公司从中层管理人员的选拨,一般管理人员的调配,直至公司生产岗位的调整均采取面向全公司招聘的方式录用人员。招聘方式,采用理论及实践考试与各级管理部门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5、员工培训引进方面:去年我们招收了专业对口的大学生5人,充实到生产一线。公司制定并下达了全年职工培训计划,职教中心全年将组织特殊工种进行轮流理论培训,各分厂进行日常技术培训并进行考核,全年培训员工达2800课时。同时人力资源部门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并鼓励员工参加社会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等级资格考试。并对获证人员进行登记备案。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作为企业管理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世纪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作了比较多的研究。Schweiger,Walsh (1980)在著作中,讨论了雇员在并购中的冲突、紧张、职业不确定性、行为难题、压力、生产力损失、财务安全、工作地点的重新安排、同事间的信任等问题的典型感受。Krug,Nigh(1998)对跨国并购中的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离职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大量离职与并购两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差异、高的国际整合水平(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显著相关;文化差异越大、国际整合水平越高、并购前的绩效越低,其离职率越高。美国学者P·普里切特,D·鲁宾逊(1999)在《并购之后:如何管理被收购公司》中对企业并购对员工的心理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被收购公司人员的综合评价和挽留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并购管理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这本书是国内引进较早的,也是较为系统性地介绍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的著作,但由于这本著作是关于企业并购之后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比如财务、战略、组织结构等整合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就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力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1999),他在《并购的艺术——整合》中对并购后的几种主要形式的整合对作出了详细的讨论,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一个相应回答,并配合相关典型案例加以讨论。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讨论了并购中人员的裁减主要要看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导致裁员,有些恰好相反。关键员工对企业非常重要,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设置约束条件等各种方式保留优秀的员工。并从组织结构、薪酬福利等方面以本国的具体情况为背景做出了具体的方案。菲利浦·米尔韦斯,米切尔·马克斯(1999)在《兼并管理》中从组织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描述了兼并管理的方

劳动力流动文献综述

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研究综述摘要:目前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纷纷实施产业升级的战略,伴随着所谓的“腾笼换鸟”,也出现了“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的转移。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出口企业造成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加快了这种转移。今年初2000万农民工返乡,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原有的农村劳动力“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情况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劳动力开始出现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劳动力的双向流动,也顺带着产业转移,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产业转移 人口的合理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也日趋成势.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民的跨地区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民工潮”.然而到90年代中期之后,一方面农民跨地区的大规模流动仍在继续,另一方面劳动力流动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即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现象,主要表现为异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重新回流到流出地。这种双向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产业转移的步伐。 1、劳动力流动的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隐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显性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开传统农业进入其他领域,由农村向城镇的劳动力转移流动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这是农村人口流动的主流.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交织着外流与回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外流的同时,部分外出劳动力放弃了外出打工生活,开始返回家乡从业创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数t很少,还没有形成规模,回流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未超过596。但1995年以后,这一比值

对公司人力资源部调研完整版.doc

对公司人力资源部调研报告 篇一:关于XXX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报告 关于XX贸易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报告 程荣 10春工商企管班 学号:1034001400759 一、公司基本情况介绍及现代人力资源总体情况分析xx贸易有限公司是国家外经贸局,海关总署批注的有进出口权的公司,公司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强大的关系网络,完备的技术和人员配置,随着我国加入WTO,进出口贸易的日益增长,为了进一步满足贸易商、进出口商的需求,我公司为商家精心打造

了门到门的一站式服务。我们在中国大陆有很完善的进出口服务系统,已经和多家船公司,航空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为您的货物出口各国提供最佳的航运、空运路线以及报关完税、代买保险等一系列服务,同时我公司在深圳有一个很完善的配置仓库可以满足您的货物在深圳中转的需要,可以为您验收货源、散货拼柜,选择合适的配送方式,安全快捷地送达货物。 我们有很广泛的商品信息网络,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已经成为欧美许多贸易商在中国的全权代理。我们在“创造最佳服务”的经营理念指导下,经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公司拥有一支业务精通,操作能力强的骨干队伍。在为客人提供多种物流解决方案的同时,还可以为海外客户开拓中国市场寻找货源,验收货物,报关定仓解除进出口的一切后顾之

忧。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首要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如何让开发人力资源,创新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公司管理中一个核心问题,决定着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司之间的竞争往往是高科技产业之间的竞争,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主要由高素质人才所支撑,所以一个公司拥有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政策,决定着这个公司的竞争力大小。创建有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于引进人才、充分利用人才来说十分重要。 长期以来大部分企业注重劳动和传统控制,而忽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发展意义的硬性人事管理。或者说人力资源的管理基本职能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挥。在计划经济模式和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下,无论规模大小、性质如

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出现矛盾,社会劳动就业也出现一些新特点。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趋于结束。而如何处理好劳动力供求,解决我国一直存在的严重的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安定都多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本文选取1990-2009年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数据,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分析与预测来完成文献综述。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预测 正文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文献综述 在西方,马克思是较早注重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论述,内容涉及到劳动力商品、工资、劳动分工、相对过剩人口等等,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核心。马克思不是单单分析劳动力供求问题,而是将劳动力供求问题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把它与剩余价值生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从深层次把握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供求问题的实质,并对其长期变动和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凯恩斯的劳动力供求理论是一种总量的就业理论,较少分

析劳动力供求结构,而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新古典综合学着重从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探讨增加就业的途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托宾与杜贝生的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分析理论、希克斯的劳工市场部门分析理论。 2.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劳动力供求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结论:葛培波[2](2000)认为劳动力供求非均衡在于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量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增速减缓,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和体制转轨使潜在的供求矛盾显形化。因此要缓解这种劳动力供求矛盾,就必须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劳动力供求差距和改革户籍制度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进入到21世纪后,劳动力供求发生了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就是由以前劳动力供求的总量失衡过渡到结构性失衡,劳动力供给短缺在一些地区以及一些行业中表现的特别显著。针对这种短缺,朱忠文[3](2006)认为劳动力的短缺是新一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而由于企业工资增长缓慢以及部分的企业漠视农民工的利益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了农民工的流失。赵武、刘艳[4] (2005)从区位转移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区域和行业短缺的原因。 简新华、张建伟[5] (2005) 从制度角度入手,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非持久特殊性现象,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扫清制约劳动力均衡的制度障碍。蔡昉[6] (2005)通过实证分析,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理,认为劳动力短缺是由于提前完成人口转变所引致的,一旦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源泉不能及时替代人口红利源泉的话,就会导致中国经济过早地失去比较优势。 王一飞、陶涛[8] (2009)从人口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角度出发,定量的分析了我国未来几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他们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建模,分析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需求状况,然后运用人口学中的年龄推算法预测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从中得出结论: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供大于求的情况、解决劳动力失业问题的任务仍然紧迫。 二、方法介绍 对于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步骤一般分为单位根检验、建模、模型检验和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