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

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
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

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

汪少华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隐喻的双重性是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重点之一,但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认知科学、语义学和文化等视角对时间隐喻的双重性进行重新分析并揭示时间隐喻的复杂性。研究表明,Talmy 的主动-决定原则对时间隐喻的双重性的解释更有说服力。同时,时间隐喻的研究必须考虑诸如时间概念的多义性、文化差异以及映射过程中的诗性隐喻等因素。

关键词:时间隐喻;双重性;概念隐喻理论

Abstract :The duality of metaphor is a neglected focus in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make a reanalysis of duality in time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gnitive science ,semantics and culture for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the complexity of time metaphor.It is re 2vealed that duality of time metaphor can be more convincingly interpre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almy ’s Active -determinative Principle.The results of this case study suggest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ists need to take account of polysemous senses of the concept of time ,cultural-specific factors and po 2etic metaphors in the process of mapping.

K ey Words :time metaphor ;duality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6)02-0058-03

1.引言

时间是哲学、人生和诗歌中探讨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认知科学家一般认为:时间是通过空间来概念化的,人们通常用空间方面的词汇来理解或谈论时间。而实际上时间这一概念比我们通常想象的更为复杂,时间隐喻中存在双重性现象。但隐喻的双重性一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Lakoff (1993:218,225;1999:148)对此有过较少的描述以外,很少有相关方面的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从认知科学、语义学和文化等方面探讨时间隐喻的双重性,并揭示其复杂性。

2.时间隐喻的双重性

Lakoff (1993:217)认为时间是以事物(例如,实体和位置)以及其移动来理解的,主要涉及以下映射:时间是事物;时间的流逝是移动;将来的时间在观察者之前,过去的时间在观察者之后;某一物体在移动,另一物体处于静止状态,静止的物体为指示中心。这一概念隐喻有两种特殊情形:

A )Moving Time (Time Passing is Motion of an Object ),如:(1)a.The time for action has arrived.b.Election day is two months away.c.The deadline is approaching.d.The spring has just zoomed by.

B )Moving Ego (Time Passing is Motion Over a Landscape ),如:(2)a.He ’ll have his degree within two years.b.There ’s going to be trouble down the road.

c.His stay in South K orea extended over many years.

d.He left his difficult childhood behind.

从表面上看,这两种特殊形式似乎差别很大,二者缺乏一致性。从认知的视角来分析,在(A )中时间是穿越静止观察者的物体;(B )中时间是观察者在地形中移动的位置。这在语言表达上也反映出以下矛盾:

(3)a.The end of the spring is approaching.b.We ’re approaching the end of spring.(4)a.The time has passed.b.He passed the time.

Lakoff (1993:218)指出,这两种变体有时是不一致的。Lakoff (1993:218)把这种Time Passing is Motion 的两种特殊形式称为双重性(duality ),位置-物体的匹配(location 2object pairs )称为对子。Lakoff (1999:149)对此作出了简要的解释:二者为差异很小的变体,呈图形-背景相互倒置关系(figure 2ground reversal )。在Moving Time 中,观察者为背景,时间为移动的图形;在Moving Observer (即Moving Ego )中时间为背景,观察者为图形,时间为固定的位置,而观察者沿着位置移动。同样,事件-结构隐喻中也存在双重性现象。3.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时间的隐喻双重性

Lakoff (1993)把上述现象归结为双重性,但问题是:Moving Ob 2server 只是Moving Time 的图形-背景倒置形式吗?究竟在何种情况下双重隐喻现象可以存在,并可以接受?Lakoff 对此并没有作深入的解释。他认为Moving Time 模式和Moving Observer 模式均可视为Moving Event 模式的子集。如:

(5)I have a headache coming on.(6)Disaster is approaching.

(7)She has a heart 2attack heading her way.

作者简介:汪少华(1968-),副教授,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语用学和语言教学收稿日期:2005-10-15(修改稿)

 

2006年第2期总第203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6,№2

Serial №203

 

在上例中,我们将头痛、心脏病和灾难等概念理解为移动事件,正如我们将时间的移动理解为事件一样。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Moving Event模式与Moving Observer模式在可接受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试看下面一组例子:

(8)a.I have a headache coming on.

b.?I’m coming on to a headache.(“?”的句子表示不可接受)

为了解释为什么(b)作为(a)的图形-背景倒置形式而不能接受,我们可以运用Talmy(2000:116)的主动-决定原则(Active2deter2 minative Principle)。主动-决定原则主要是用来阐释虚拟移动(fic2 tive motion)现象的。Talmy对各种不同的虚拟移动的语言表现,特别是他称之为“散发”(Emantion)的虚拟移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散发”是指无形的物体发出的虚拟移动。下面是Talmy(2000)归结出的两种散发类型:

(9)The sun is shining into the cave.(Radiation Path)

(10)The tree threw its shadow down into/across the valley. (Shadow Path)

依照常识,我们知道:光是由太阳发出的,阴影是由树给予的。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散发源只有一个?这一问题也就演变为:为什么是太阳,而不是山洞才能构成散发源?为了合理解释这一现象, Talmy(2000)提出了主动-决定原则,即那种被视为更积极、更起决定性作用的实体一般被概念化为散发源。如例(9)中,太阳比山洞更积极,因为阳光在不同的时间内可以发生变化,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太阳可在空中移动。同样,在例(10)中,影子通常附随于树,而不是山谷。影子可能消失,而树则不会。因此,对于影子的出现和消失而言,树一般被概念化为决定性因素。

Talmy(1996:228)提出假设:主动-决定原则是我们对施事的概念化的结果。个体对施事的行使构成了散发源的模式。Talmy将这一施事模式称为施事-远侧物体范式(agent2distal object pattern)。该模式有三种变体:1)施事者向远侧物体移动以便对其施加影响,2)施事者伸展手臂以便对其施加影响;3)施事者驱使另一物体向远侧物体推进以便对其施加影响。这样,我们通过具有移动能力的实体来对施事者进行概念化。就上例而言,太阳和树均为主动的或决定性的,显示出施事者的特征,此外,由于施事与移动相关,因此,移动也就与太阳和树相关。再回到例(8):

a.I have a headache coming on.

b.?I’m coming on to a headache.

在我们经受头疼时,头疼被概念化为一种主动的实体,其原因是它直接影响我们。相比之下,经受头疼者比较被动。主动-决定原则预示着:在这种情形下,经受者不能将移动归功于自己,而应归功于头疼。可见,主动-决定原则较为信服地解释了在何种情况下双重性可以接受。

当然与时间隐喻的双重性相关的问题还不少,在实际语言中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比如,是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可概念化为移动?例如:There is no time to finish my paper because the class meetings are too close together.在此,时间被概念化为位置(location)。即便是时间被概念化移动,但并不总是以ego为参照点,例如:Sunday follows Satur2 day中时间被概念化移动,但Saturday是移动的参照点,并不是ego。

4.时间概念的多义性与隐喻

由于时间一词本身具有不同的含义,因而在考察时间这一概念时,我们应对具体意义进行具体分析。这也构成了时间隐喻的复杂性。试比较下列几组例子:

(11)a.The time for action has arrived.

b.The time to start thinking about irreversible environment

decay is here.(Lakoff&Johnson,1999:143)

(12)a.Y our time(=death)is approaching.

b.Alice’s time(=childbirth)arrived.

(13)a.Time flows like a river.

b.Time is endless.

(14)a.Time flies when you’re happy.

b.Time drags when you’re bored.

(15)a.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b.Y ou need to budget your time.

(16)a.他近来时运不济。

b.他不久将时来运转。

以上6组例子中时间表达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例(11)将时间看成是一个点,即完成某事或开始做某事的时间点;例(12)强调的是死亡或分娩的事件;例(13)中时间被看成了一种永不停息的实体;例(14)中时间被理解为一种与个人主观感情密切相联的、可长可短的实体;例(15)中时间被理解为一种资源,一种商品;例(16)中时间在汉民族文化中被理解为一时的运气。由此可见,时间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一概念,其多义性决定了我们理解该隐喻的复杂度,我们在理解时间隐喻时仅仅考虑其双重性是远远不够的,在不同的具体语境中我们还应从不同的角度来透视其概念隐喻的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5.时间隐喻的文化特色

Lakoff(1993:245)指出,隐喻性映射在普遍性上存在差异,有些似乎是普遍性,有些是范围较广的,有些似乎是带有文化特色的。时间隐喻也不例外。

首先,应该承认英汉语言中在表达时间概念上存在不少共性的内容,比如:时间可概念化为物体的运动或移动,但是二者还是存在差异。譬如:汉语中垂直关系(上、下)可以表示时间概念,虽然英语中也有相关表达,如:“down through the ages”,但英语中没有“up through the past”。同样,英语中有“Descent of Man”,但却没有”As2 cent of Apes”。相比之下,汉语中“上、下”在表达时间概念时出现频率较高,我们既可以说上世纪、上星期、上个月、上半夜,又可以说下世纪、下星期、下个月、下半夜。在论及辈份时,先辈在上,而后代为下。在论及历史时可用“追溯”、“上溯”等词。同样,“前”、“后”在汉语里既表示空间关系,也表示时间关系,以前的“前”(表时间)和“前面”的“前”(表空间)没有多大区别。如:

(17)a.the day before yesterday前天

b.the year before last year前年

c.the year after next year后年

例(17)显示出英汉语言的共性,但是“前”、“后”在汉语里使用范围极为广泛。比如,“前夫”、“前总统”、“前辈”,在英语中大多会用former husband,former president,predecessor。又如“后爹”、“后任”、

 ?59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 

“后代”在英语中大多会用stepfather,successor,offspring。从英语、汉语来看,似乎都以现在为参照点,过去为“前”,将来为“后”,但在汉语中“向前看”并不是向过去看,而表示目光指向未来。

即便是Moving Time这一隐喻,两种语言中的意象并不相同,请看下列与时间相关的词组:

(18)time moves on,time passes,time is approaching,time waits for no one,time stood still,time races on,time flies,on the wings of time,time elapsed

(19)从前,往日,来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白驹过隙,浮光掠影,时来运转,似水流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从上例不难看出,英汉语表时间的意象不尽相同,特别是在诗歌中,更能体现出汉文化中时间的循环性的观念,例如: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年岁迭更,星移斗转。此外,古诗中通常以风云、日月、山川、天地等描写悠久绵长的时间来赋予汉文化特色。比如,“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以月喻时间;“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王维《孟城坳》)中以柳喻时间;李白在《将进酒》中开头就以“黄河之水”来暗示时间的流逝永无休止;崔颢的《黄鹤楼》的首行“白云千载空悠悠”则以白云喻时间。这些具有浓厚汉文化特色的时间隐喻也正是我们的研究重点之一。以上分析说明,我们在考察时间隐喻的双重性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隐喻概念的文化特殊性。

6.诗歌中的时间隐喻

正如上文所说,认知科学家和语言学家一般认为,时间是通过空间来概念化的,人们通常用空间方面的词汇来理解或谈论时间。但是在诗歌中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我国台湾现代派诗人林亨泰写的一首小诗《二倍距离》(参见熊秉明,2004)中的第二节展现了对时间这一概念的两种建构方式,在诗人眼里,时空本是不可分的,时空是合一的。树与树之间有早晨,早晨与早晨之间有树。有两种不同的距离:空间里的距离和时间里的距离。这说明,在诗歌中时间可以通过空间来概念化,空间也可以通过时间来概念化。这使得我们对映射的单向性提出了质疑。Lakoff(1993)多次强调,隐喻通常是从一个比较熟悉、较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如:I feel up/down.He is full of anger/fear等。很显然,概念映射都是从“方位”和“容器”这种比较熟悉的源域映射到“情感”这种不太熟悉的目标域,也就是说,映射的方向都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但在诗歌《二倍距离》里则并不完全如此。在文学作品中从抽象到具体的映射也不难找到:

(20)一幢建筑物,往往就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21)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钱钟书《围城》)以上两例呈现出的映射方向都是从抽象到具体。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Lakoff(1993:246)的论断:“诗性隐喻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常规隐喻思维系统的拓展。”诗性隐喻与常规隐喻究竟有没有差异?从以上数例来看,诗性隐喻与常规隐喻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我们在总结二者的共性时也应分析诗性隐喻的独特性。

如果说Moving Time和Moving Ego表现的是时间隐喻复杂性的一个方面———双重性,即分别以时间和观察者为视角,那么本节却揭示出时间隐喻复杂性还可表现在映射的方向的灵活性上。

7.结语

上文在Talmy的理论框架内对时间隐喻及其双重性进行了重新阐释,并从认知科学、语义学、文化和诗歌等视角作了一些探讨。由此可见,时间概念的多义性、文化因素和诗性隐喻在分析时间隐喻及其双重性的过程中均不可忽视。这些探讨又促使我们对概念隐喻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重新进行了思考和认识,也对时间隐喻的双重性和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Philosophy i 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 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 ork:Basic Books,1999.

[2]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Ortony,

A.(ed.)Metaphor and Thought[C].(2nd ed.)Cambridge:Cam2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2-225.

[3]Talmy,L.Fictive Motion in Language and“Ception”[A].In P.

Bloom,Peterson,M.Nadel,L.and G arrett,M.(eds.)L anguage and S pace,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6:211-276.

[4]Talmy,L.Tow 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Cambridge,MA:

MIT Press/Bradford,2000.

[5]熊秉明.你的诞生已经诞生[J].读书,2004(4).

 第2期汪少华 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60 ? 

文学隐喻特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81803342.html, 文学隐喻特性分析 作者:张知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7期 摘要: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中。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文学隐喻来源于文学家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需要创造者独特的洞察力,也需要读者有更高的感知能力去理解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拟以张爱玲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隐喻为例,尽力找出张氏话语的隐喻世界,旨在分析文学隐喻的特性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文学隐喻特性启示 作者简介:张知馨,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7-0023-02 一、引言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纳入修辞学领域进行研究,现代隐喻学以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开辟了 隐喻研究的新途径,认为它不仅仅是修辞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这样界定隐喻的本质:通过另一件事情来理解、经验某事。。隐喻不仅属于语言的,而且属于思想、活力、行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善于运用隐喻这一语言艺术的人是天才,创造隐喻的天赋依赖从不同事物中发现相同。人们隐喻式的感知也由于认识主体的情感、 态度、联想使人们开阔了对客体的认识。张爱玲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怀着天才梦的作家,隐喻在其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隐喻已然渗透成为她的一种思 维方式,一个认识世界、理解时代的重要工具。 二、张爱玲小说中的隐喻内涵 张爱玲在小说世界中执着地表达自己对于世界最为真实的体认感,她无情地将解剖刀指向 自己,还原最彻底的人性。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隐喻的批评性分析主要是以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为框架,分析语篇(特别是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揭示隐喻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关系。通过对肯尼迪就职演说中出现的隐喻进行识别、分析和阐释后发现,演讲中所采用的概念隐喻主要集中在冲突、旅行和身体三个方面。隐喻可以有效地激发听众的内心情感,更容易接受肯尼迪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帮助演讲者达到既定交际目的。 一、引言 政治性演说词被认为是一种形式特殊的文体,尽管是一种口头表达的语言,但带有极其浓重的书面语特点。不可否认,总统就职演说属于政治性语篇,是被总统用来宣扬本届政府的政治立场和外交政策的一种有力工具。 传统语篇分析的研究焦点主要围绕词汇语法层面的意义表达现象,而无法解释文本构建过程中的话语选择现象,更不能深入分析话语选择背后的决定因素及其产生的效果。用隐喻表达思想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既是修辞手段也是思维方式,也正是一种有意识的话语选择。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曾经指出“隐喻普通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更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所依赖的概念本身就是隐喻的。”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是构建话语框架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更是演说者实施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灌输和宣扬其价值体系的主要工具。Wilson认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可以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同时有利于解释政治主张,从而唤醒听众的认同感。因此在阅读一些政治语篇时,应采用批评隐喻分析方法,针对出现的隐喻,进一步剖析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略,有助于深刻理解该类语篇和提高思辨能力。 二、批评隐喻分析 隐喻的批评性分析其实属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范畴。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主要任务就是透过语言的表面形式,从多个角度分析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权力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批评隐喻分析恰恰是以隐喻为出发点,分析研究隐喻与其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等之间的关系。 批评隐喻分析是Chariteris-Black在2004年就已经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该分析法旨在把语言分析与社会知识和个人的认知理解结合起来,去解释特定的语篇类型中,为何人们更愿意选择用隐喻来表达情感。具体而言,批评隐喻分析就是以特定语篇中的隐喻为研究点,剖析作者的立场、权力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如何影响隐喻的选择,进而揭示隐喻在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等方面的塑造和传播作用。Chariteris-Black和Lakoff多以党派纲领文件和竞选语篇为分析语料,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分析了隐喻各个方面的作用,比如灌输思想模式、改变意识形态、维持权力关系、激发公众情感以及引导舆论方向,其目的就是透过语篇中的隐喻现象,阐释隐喻背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

浅析《窃听风暴》意识形态的建构

浅析《窃听风暴》意识形态的建构 【摘要】电影,无论是作为工业还是文化产业而言,都是在政治及商业机制控制下产生的。同时,电影制作也是主观意识的反映,是控制大众意识形态的手段。本文以德语电影《窃听风暴》为例,从文本编码、叙事结构等媒介语言方面分析,探讨电影中意识形态的构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中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力量。”1两人对意识形态所下的定义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也正是这两位德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构想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更为讽刺的是,社会主义分化了他们的祖国。德国在二战后被美、苏两大阵营瓜分为西德和东德。影片中发生的故事正是讲述在1984年,整个东德笼罩在国家安全局的高压统治之下,魏斯曼是国安局的一名特工,奉命监听东德戏剧家德瑞曼及其女友克莉丝塔西兰。在监听过程中,魏斯曼渐渐对这家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开始暗中帮助他们。德瑞曼匿名登在西德《明镜》报上的文章引起了特工的注意,随后,克莉丝被捕后出卖了男友,最终内疚自杀。魏斯曼帮他们脱离了危险,但随后被发现并革职。多年后,德瑞曼翻查资料得知魏斯曼曾帮自己脱离险境,为他著书,名叫《好人的奏鸣曲》。 极权主义下的统治 终身致力于文化与大众文化研究的英国人斯图亚特·霍尔建立了一套编码解码的理论,他告诉我们,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编码者与解码者采用的代码不一样,文本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而这种意义的断裂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政治立场密切相关。2按照霍尔的理论,呈现在电影中文本身即是一个编码的成品,语句或场景里折射的是作者的直接态度。影片的开头,一段无声独白清晰地给读者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1984年,东柏林全面封锁,人民受到斯塔西严密监控,也就是东德秘密警察。这是一个由10万专职人员20万线民所组成的情报机构,他们确保了无产阶级专政,其开宗明义的目标就是无所不知”。这段文字不足百字,却包含了多个诸如“全面封锁”“人民”“严密监控”“秘密警察”“无产阶级专政”等带有强烈阶级色彩的词语,给影片渲染出一种沉重、严肃的氛围。不仅如此,影片中通过艺术家的文章赤裸裸地对社会主义统治进行了讽刺和鞭挞。影片中以艺术家群体的生存状况,反映东德极权统治的无情和冷酷。艺术家处处受到政治控制,甚至要为事业委屈献身。其中,导演雅思卡被文化部长列入黑名单后郁郁寡欢,最终选择自杀。好友之死激发了德瑞曼批判极权政府的决心。这是他写给雅思卡的悼词,也是后来发表在西德《明镜》报中的文章。“在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 Reviews on Metaphor Study 摘要: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国内外隐喻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隐喻研究进行整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喻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喻研究;发展趋势 Abstract: Recent years, metaphor research is concerned by numerous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metaphor theories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by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up the shortag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etaphor. Key Words:metaphor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没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国内语言学家对隐喻也作了系统的评述。对隐喻研究的概述可以有不同的写法。林书武撰写的概述,以是否存在比喻性和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从隐喻的历史发展、本体与喻体、隐喻的成因及其认知功能全面地描述了国外的隐喻研究的发展。束定芳则对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概述。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为了对隐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1.传统隐喻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历史上首位对隐喻产生兴趣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到了隐喻。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束定芳2000)。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解释就是将隐喻看作了一种修辞手段。他的定义阐明了隐喻非常重要的特点。西方祖多的研究,例如G. Lakoff的研究就是根据“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的观点展开的(林书武1996)。他还指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得隐形比较,也就是说隐喻就是一种明喻,他们之间的差别甚少,其不同之处只存在于他们的表达方式的差异。根据以上观点,亚氏对隐喻的理解被成为“对比论”。 公元前1世纪,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就隐喻提出了另一个理论,即“替代论”。他认为,隐喻实际上就是育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束定芳2000)。如: (1)He is a pig. 例(1)中,“pig”是用来替代“a lazy man”这一直接说法的。 传统隐喻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非常规性语言表达,它是一种修辞方式。就亚

从批评隐喻分析看语料库在隐喻语篇分析中的运用

从批评隐喻分析看语料库在 隐喻语篇分析中的运用 口郭婕聂启平 摘要:近年来,利用语料库对隐喻语篇进行研究的方法受到了国外一些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批评隐喻分析这一全新的隐喻分析方法;然后分析了语料库与批评隐喻分析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后,笔者利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例示了如何运用语料库对隐喻语篇进行研究。 关键词:语料库隐喻批评隐喻分析语篇 一、引言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关隐喻理论的探讨也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修辞学鼻祖亚里士多德以词作为研究对象,提出隐喻仅仅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是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其主要功能是修饰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这一观点被人们视为定论。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R i char ds提出了隐喻互动论,才突破了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进行研究的局限。R i char d s认为,从本质上说,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流,它是人类进行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工具。1980年,著名语言学家G eor ge L akof f和M ar k J ohns on在他们的M et aphor s W e L i ve砂一书中更是明确提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的认知手段。从此,隐喻研究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正式纳入了认知科学的新领域。在认知隐喻理论中,影响力最广的就是L akof 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由L a kof f&Johnson(1980)创立,在此基础上,Lakof f(1993)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完善。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和思维过程是隐喻性地构建的,所以,作为语言表达的隐喻来自于具有隐喻性的概念系统本身。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中,隐喻把一个概念域(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系统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它被认为足人类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理解,即理想化认知模式(i deal i zed cogn i t i ve m odel)。如今,由于其强大的解释力,概念隐喻理论已经在隐喻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赞同。 然而,在受到追捧的同时,概念隐喻理论也受到了~些学者的批评。其中,C har t er i s—B1t i ck(2004)和D ei gnan(2005)认为,以L akof f为代表的学者在论证概念隐喻理论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内省式的语料,这些语料是不可靠的。因此,C har t er i s-Bl ack(2004)提出了批评隐喻分析(C r i t i c al M e t a ph or A nal ys i s)这一新的隐喻研究法,他把语料库的法引入了隐喻研究之中,为解决概 2010.10念隐喻理论遇到的上述问题提供了出路。鉴于此,本文将简要介绍批评隐喻分析的理论,然后再利用实例来探讨语料库方法在隐喻语篇分析中的具体运用问题。 二、批评隐喻分析 批评隐喻分析是一种崭新而具有开创意义的隐喻分析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综合利用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隐喻,揭示隐喻语篇背后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态度和信念(纪玉华,2007)。该方法自提出以来,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高度重视(如G o at l y,2007;0’H al l or an,2007;W o dak,2006)。 C har t er i s—Bl ack(2005:13)认为,隐喻能够影响人们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这是因为它能利用语言激发人们潜意识中的情感潜势;通过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积极或消极的联系,它可以对我们建立在好与坏的区分上的价值观和信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C har t er i s-B l a c k (2004,2005)进一步指出,无论是媒体还是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特别是常规隐喻)都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当隐喻用于劝导时能够表达作者的评价,因而它构成了文本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因此,他认为,对政治家、媒体和神权统治者等具有权势的人物或机构的语言进行批评隐喻分析,能够深刻地揭示影响他们选用表达情感的词语的冈素。 C a m er on&Low(1999:88)把隐喻分析分为三个阶段:1.收集语篇中的隐喻例证;2.从收集到的例证中归纳出它们所代表的概念隐喻;3.利用归纳出来的概念隐喻推导出构成或制约人们信念和行为的理解或思维模式。这三个阶段类似于Fai r cl oug h(1995)提出的批评话语分析的“描述、理解与阐释”三步分析方法。结合C am er o n&Low 和F ai r cl ough等人的分析方法,C hart er i s~B l ack(2004:34~35)提出了自己的批评隐喻分析模型,该模型也分为三个阶段:隐喻识别(m et aphor i de nt i f i cat i on)——它涉及到隐喻的概念意义,即辨别隐喻是否存在丁:语料库的文本之中(具体操作法将在下文详细阐述),以及字面的始源域和隐喻性的目标域之间是否存在张力;隐喻理

隐喻相关理论

隐喻认知理论(metaphor) 近年来,隐喻研究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一跃成为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中智能、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的中心问议题,1977年,在美国召开的“隐喻与思维”的跨学科大会,有近千人参加,似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隐喻革命”!那么,这个席卷了众多领域的隐喻研究到底是什么? 一.隐喻的性质与定义 亚里士多德:隐喻是语言中无所不在的原则。 L&J: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WHORF:我们如果不依赖物质性的隐喻,就几乎不能谈及最简单的非空间性情景。 Burke:隐喻是通过某事物理解另外一事的机制。 Sweetser:隐喻可使人们将意见事物理解成另一件事物,不必考虑两者之间在客观上是否相同。隐喻是语义变化中的一种主要建构力,隐喻在不同概念之间运作。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1972)把隐喻定义为:用某种名称或描写性的词汇去描写人或物的譬喻……暗示一种类比的意思。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1997)把两个不同的概念隐含联系起来,暗示出其间的相似性。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隐喻下的定义是:比喻的一种,也叫暗喻,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次,把某事体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

事体。 现在,隐喻已经被上升为一种“认知方式、推理机制”这个高度来理解,在本质上,它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 概念域A 概念域B 本体喻体 独生子是小皇帝 因此,隐喻是基于相似性的,通过跨概念域映射过程所形成的映射结果。它基于相似性,也可创造相似性。 二、隐喻的分类 BLACK:1.死隐喻:桌脚山头头儿 2.休眠隐喻: 3.活隐喻:他是一只猴子,爬树爬得很快。 三、L&J两位教授的分法: 1.结构性隐喻 本体喻体 黑暗的旧社会一间铁屋子 人民的痛苦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 2.方位性隐喻 在这件事上,我同意你的看法。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_林书武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林书武 提要:本文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是否存在比喻性语言跟非比喻性语言的区别为主线,综合考察了国外隐喻研究。文中着重介绍国外学者对隐喻两项(即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以及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并叙述隐喻的认知功能,说明Lako ff的隐喻研究及其创新。 关键词:隐喻、认知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E.Steinhart和 E.F.K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究(见Asher主编,1994:v ol.5)。Kirsten Malmkj?r(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隐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建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比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Andrew Orto ny (1993)为《隐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导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F.R.Ankersmit et al(1993)在为所编《隐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于“认知的真”(cog nitiv 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而M.C.Beard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1967)撰写的“隐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感情论”、“象义论”等等。我国有青年学者束定芳 (1996)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对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我们在这里提出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以隐喻属于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还是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把隐喻看作普通语言现象来研究,就是把认知概念引进隐喻研究,这个问题成为认知语言学和当今语言学研究主流派的分水岭。正如Mark Turner(1991)指出的:“有一种研究把语言研究与文学研究分开;它假定意义与句法分离,句法自主自足;假定语言系统与其他认知系统是自立自主的;假定语言意义(语义)和超语言意义(语用意义)分开,字面语言与比喻性语言分开。认知语言学的许多经验研究,结果都摒弃了上述种种看法”。顺便说一下,本综述不包括文学隐喻研究。 1.背景材料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见《诗学》第二十一章,罗念生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 11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1期(总第109期)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09年第4期总第24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9,№4 Serial №241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朱建新,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9-02-18(修改稿)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朱建新 (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 ichards &B lack 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 on 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 on 的“关联理论”。本文在论述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 关键词:隐喻;认知研究;三种认知理论 A Study on the Cogn iti ve I n terpret a ti on of M etaphor ZHU J ianx in (Fo re ign L anguage D ep a rt m en t ,H ua iyin Ins titu te of Techno logy ,H ua i πan 223001) Abstract:Based on three main cognitive theories ofmetaphor,namely,Interaction Theory,ConceptualMetaphor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the pa 2per explores their motivations,ways and li m itations in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Key W ords:metaphor;cognitive study;three cognitive theories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9)04-0018-04 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 统,三是语言学传统。三种研究传统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修辞学家关心的是隐喻的修辞功能;哲学家关心的是隐喻对思维的影响,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与词的组合、词的意义变化等联系在一起。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 (1936)&Black (1962)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on (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on (1995)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本文试图对这三种认知理论作一综述,并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和方式,以及它们阐释隐喻的局限性,以便我们能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1.Richards &Black 的“互动理论”与隐喻阐释 从人类的认知角度谈论隐喻的,最早可追溯到雪莱(Shelley )。雪莱说,“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语言的关键所在”(严世清,1995)。但对隐喻的认知特征阐述得最明确、最系统的要首推Rich 2ards 。首先Richards (1936)引入了“本体”(tenor )和“喻体”(vehicle )的概念,认为隐喻就是由喻体和本体这两部分构成的。如在隐喻“a seed of hope ”中,seed 是喻体,hope 是本体。其次,他认为隐喻的含义来自于喻体和本体的相互作用。Richards (1936)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Richards,1936)。Richards 对隐喻的论 述,突破了修辞学将隐喻仅仅作为辞格来研究的局限,拓宽了对隐喻本质理解的视野,奠定了其在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Black (1962)在Richards 观点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隐喻“互动理 论”。Black (1962)认为,“次项”(即Richards 所说的“喻体” )是一个语义联想集,它被当作是理解“主项”(即“本体” )的一个“透镜”(lens )或“过滤器”(filter ),隐喻的含义是“主项”和“次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对隐喻“Man is a wolf ”的理解:wolf 是一个可供联想的语义体系,听话人以此为“透镜”来认识man,从而突出了wolf “凶猛”这一普遍认同的含义。于是wolf 和man 两者相互作用,听话人在头脑中重塑对man 含义的理解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wolf,从而理解了“Man is a wolf ”的隐喻含义。总的来说,隐喻“互动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把隐喻次项的联想含义应用于主项,因此可以认为隐喻创造了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因而是一个认知问题。(参见林书武,1997) Black (1997)的“互动理论”后来发展成为隐喻的语义观的基本理论。他(1997)认为,隐喻是一种述谓现象(predication ),其表达形式是句子,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词语;隐喻是在做出一项陈述,而不仅仅是对一个实体的重命名。这样,Black 就将隐喻从词语层次提升到了句子层次作为一种语义现象来考察,这一转变也将隐喻纳入了篇章的认知范畴。隐喻的语义观利用语义特征来阐释隐喻。该理论认为,隐喻违反了语义的“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 ),是一种语义异常现象(semantic anomaly )。如:The stone died .通过义素分析,发现stone 具有以下语义特征:physical object,natural,non 2living,mineral,concreted 。die 具有如下语义特征:processwith result,namely,that some living entity x ceases to be living (Levinson,1983)。很显然,此句并不是

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社科网

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 王文斌 熊学亮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宁波,315211,浙江;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 提要:隐喻得以构建的基石是源域与标域所分别代表的两个事物具有相似性,而相似性实际上仅表现于事物之间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点,是人类认知突显的结果。隐喻相似性的认知突显得以实现的要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客观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相似的潜在性,二是施喻者意欲构建隐喻的自我驱动性。相似性的潜在性主要可分为必然性、真实性、偶然性和强加性四类;隐喻构建的自我驱动性主要表现为其刻意性和自涌性。 关键词:隐喻;相似性;突显;源域;标域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隐喻得以构建的基石是源域与标域所分别代表的两个事物具有相似性,否则,隐喻便难以寓身。然而,说隐喻的确立有赖于这两个域之间的相似性,这并不意味这两者之间具有整体的相似。多数情况下,彼此间的相似性往往仅昭示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点。而这种相似性的建立,其认知手段就是突显。换言之,源域与标域两者之间在某一面或某一点上的相似性,是认知突显的结果。若没有人类的认知突显,具有彼此绝对差异性的两个事物就不可能通过相似性的确立而得到彼此的隐喻联系。本文拟就认知突显的概念、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的关系以及认知突显的实现要素这三方面展开论述。 1.认知突显的概念 在认知语言学中,所谓突显是指对语言所传达信息的取舍和安排(Ungerer & Schmid (1996:F38)。英语常用“prominence”或“salience”来表达这一概念。Ungerer & Schmid (1996:F38-39)认为,这种语言现象超越了逻辑推理和客观性,是人类主观认知的结果。其实,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表达“突显”这一概念的不仅仅是以上这两个术语,类似的术语还有“foregrounding”(前景化)、“profiling”(侧面化)和“highlighting”(强光化)等。“foreground”,即“前景”,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与“background”(后景)相对,指构成一个图景的两个重要元素,前者是指人注意的目标,后者则指用以突出前景的衬托部分。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一种具有动机性的行为,表达者的心理视点及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语言结构的最终布局。Halliday(1971:331)曾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将“foregrounding”界定为“有动机的突显”(prominence that is motivated)。这一界定至少说明两点:一是语言结构中某一成分的前景化取决于表达者的动机;二是前景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prominence”。所谓“profiling”,就是指注意的聚焦(Coulson 2001:52)。陈忠(2006:135)指出,每一个事物对象,都是多维的,在不同的认知域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属性。譬如说“长城”,从军事角度看,在古代是军事防御工事;从建筑角度看,可体现出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从文化角度看,可折射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换言之,“长城”具有不同的侧面。然而,这些不同的侧面在特定的认知域中,可能只有其中的某一侧面被激活,而其他侧面则处于被淡化或潜在的蛰伏状态。这就是说,一个侧面获得突显后,便会对其他侧面起抑制作用(Deane 1992:183),获得突显的一面则成为注意的焦点。 所谓“highlighting”,是指人们在理解一个事物时往往仅聚焦于某一个面而遮掩(hiding)

语言学纲要练习答案

练习四语音 一、名词解释 1.音质是指声音的特色、品质。 2.元音就是呼出气流不受口腔部位阻碍而发出的音。 3.发音时气流强的叫送气。 4.音位变体是指同一个音位中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 5.区别特征是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 二、填空题 1.音素。 2.拉丁字母。 3.音高;音重;音长;音强;音高。 4.肺;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共鸣器。 5.元音;辅音;受阻。 6.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形的圆展;央、低、不圆唇。 7.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双唇、送气、清、塞。 8.音位。 9.条件变体;自由变体;自由变体。 10.声母;韵母;声调;韵母;韵头;韵尾。 11.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 12.脱落。 三、单项选择题 1.D; 2.D; 3.A; 4.A; 5.C; 6.D; 7.B; 8.B; 9.D;10.C。 四、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错; 5.错; 6.错; 7.对; 8.错; 9.对;10.对。 五、分析题 1.指出下列音素的发音特点。 a: 舌面前低不圆唇 A:舌面央低不圆唇 ɑ: 舌面后低不圆唇 u:舌面后高圆唇 g:舌根浊塞音 k‘:舌根送气清塞音 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t‘: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2.根据描写写出音素。 ①e;②o;③ü;④p;⑤ch;⑥x 3.指出汉语普通话中下列音位的区别特征。 ①k—k‘:送气与否②i—y:唇形圆展 ③u—o:舌位高低④y—u:舌位前后 ⑤m—n:发音部位不同⑥?—z:清浊不同 六、问答题 1.人类发音器官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参见教材第57-58页。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摘要: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知隐喻的提出更是掀起了一股“隐喻潮”,隐喻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语法隐喻作简单区分,并且对国内词汇层面、语篇层面上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探析。 关键词:认知隐喻;区分;词汇;语篇 1. 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2000多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各研究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进人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相对而言,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给予关注并进行研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刘宁生的摘译文章拉开了当代中国隐喻研究的序幕,但是中国的隐喻研究并为受到起步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隐喻,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拟对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性探析。 2. 认知隐喻 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换言之,隐喻不仅

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Ungerer & Schmid,1996;蓝纯,1999) 2.1 认知隐喻产生及其特点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从人类产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感受和认知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关联经过长时间的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对这种关联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上所说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形成之后,人们才可能据此造出词项或义项来。如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早的,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以后再利用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来认识其他的事物是很自然的,因此,人类在给树的各部分命名时就会有树冠、树身的概念,在给山的各部分命名时也就有了山顶、山头、山腰、山脚的说法。因此,认知隐喻在产生以前,语言中并没有表示这个概念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词汇空缺。 隐喻有如下特点:(1)规约性:有些隐喻已经石化了,或者已经变成了死喻;(2)系统性:目标域和源域紧密相连,隐喻可扩张,隐喻都有自己的内部逻辑;(3)非对称性:为了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起相似点,隐喻不可能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对称性的比较;(4)抽象性:典型的隐喻总是使用具体的源域来描述一个抽象的目标域。(Saeed,1997) 2.2 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

9·3阅兵讲话中的批评隐喻分析

9·3阅兵讲话中的批评隐喻分析 批评隐喻综合运用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分析隐喻,揭示其中隐藏的思想、价值和意识形态。9·3阅兵讲话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文章就此以习近平9·3阅兵讲话为语料,运用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方法分析语料中的隐喻以及作用。 隐喻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Lakoff与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到: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隐喻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而是一种认知方式和语言手段。由于隐喻的普遍性以及独特的问题功能和语用功能,使其成为政治语篇中的宠儿,有效表达了政治信息与政治家的价值观念。 一、批评隐喻 批评隐喻综合运用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旨在探究权势群体在其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本质,并分析语言与意识形态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Charteris-Black在借鉴Fairclough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分析模式”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批评隐喻分析的三个步骤,即隐喻识别、隐喻描述和隐喻阐释。隐喻识别有两个阶段:①识别具有代表性的隐喻; ②识别隐喻关键词。隐喻描述就是要在隐喻和决定该隐喻的认知因素、语用因素等其他因素之间建立联系。隐喻阐释就是要分析这些隐喻和它们在实现社会目标中的说服性功能。 二、批评隐喻分析 笔者通过对语料进行统计发现,该讲话中主要运用了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家庭隐喻、建筑隐喻等。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介绍前三种。 1.旅途隐喻 Lakoff把旅途隐喻总结为“带有目的性的行为是沿着道路走向目的地的旅程”。“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这句话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比作旅途。“开辟”“新征程”肯定了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历史和伟大事业的重大意义。旅途隐喻的使用能够唤起人们珍惜和平的情感。 “人间正道”“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世界的和平发展”是“旅途”的目标域。借助这些隐喻,习近平传达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都是这一旅途中的旅行者,旅途的终点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道路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旅途隐喻的使用能够劝导民众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同时具有信息表达功能,表明了中国对待和平的态度和立场。

隐喻的相似性

隐喻的相似性 摘要: 隐喻是以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作为意义转移的基础的。英汉隐喻既有表现为隐喻概念和通感作用的相似,又有着因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的一定的差异。从隐喻的相似性的视角,以英语和汉语为例,亦可说明人类思维过程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隐喻;相似性;文化差异 1引言 使用语言文字,目的在于表达思想感情。要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文字的使用必须恰如其分,否则“言意相离,凶也”(《吕氏春秋·离谓》)。因此,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汉]刘向《说苑·善说》)。为了使“辞”“修”,使“说”“善”, 古人认为应当是“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 善道也”(《孟子·尽心下》)。也就是说, 要必须“有象有比”。所谓“有象有比”, 简单的说就是“形象譬喻”,即“以其所知谕[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汉] 刘向《说苑·善说》)。 2隐喻 西方的隐喻研究源远流长。对隐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亚里斯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metaphorical language);亚氏认为隐喻与明喻一样,都是一种不同事物间的对比,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使用现象。隐喻由“本体” (target)和“喻体” (source)两个要素构成。“本体”是需要比喻的事物,而“喻体”是用以比喻的事物。不使用“喻词”,比喻敛于内而隐约的,称“隐喻”(metaphor)[1]。 英语的“rhetoric”源于古希腊的“rh ētorike”, 意谓“public speaking”。在其《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称“明喻亦属隐喻, 二者差异甚小”, “明喻省却说明即成隐喻”[2] 。在《诗学》(Poetics)中,亚里士多德将“隐喻”定义为“the application of an alien name by transference either from genus to species, or from species to genus, or from species to species, or by analogy, that is, proportion”[3]。认为隐喻不外乎有四种:或“以属喻种”,或“以种喻属”,或“以种喻种”,或“以类喻类”。比喻的认知基础是“甲似乙于丙”(A is like B in respect of C)。明喻通常明示“喻底”(the ground of comparison), 隐喻通常隐含“喻底”,大都含有认同性并进而形成“语义转化”(transference), 且喻底常常需要从中“推定”[4]。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 Reviews onMetaphor Study 摘要: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国内外隐喻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隐喻研究进行整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喻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喻研究;发展趋势 Abstract: Recent years, metaphor research is concerned by numerous scholars.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isthesis summarizes metaphor theories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by investigatingmetapho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up the shortages and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etaphor. Key Words:metaphor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没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国内语言学家对隐喻也作了系统的评述。对隐喻研究的概述可以有不同的写法。林书武撰写的概述,以是否存在比喻性和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从隐喻的历史发展、本体与喻体、隐喻的成因及其认知功能全面地描述了国外的隐喻研究的发展。束定芳则对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概述。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为了对隐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1.传统隐喻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历史上首位对隐喻产生兴趣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到了隐喻。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2010年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3 2010总第245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245 [收稿日期]2010-01-2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大学英语教改项目(301070031434) [作者简介]王晶芝(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忠( 1949-),男,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言理论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王晶芝1,2,杨 忠1 (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2.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之后发现,概念隐喻理论对语篇这一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0)03-0099-04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语言学界一个很热门的研究话题。隐喻因与日常话语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而吸引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的注意,学界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研究范畴涉及隐喻的许多方面,如隐喻的本质、隐喻的形式特征、隐喻的理解、隐喻的功能以及隐喻的工作机制等等。在传统隐喻理论的基础上,语言研究者应对现代隐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一、概念隐喻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 人们发现在科学思维中,在对新概念的探索和阐述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因为人类要认知周围的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需要借助已知的概念系统,并将此“映射”到未知的领域,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Lakoff &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莱可夫和约翰逊等称为概念隐喻。此外,在语篇层面上,一些学者注意到了隐喻的语篇认知作用问题,如格特利和束定芳等,但他们尚未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隐喻在宏观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是什 么?如果能够揭示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和机制,我们就能更有力地验证人类思维是否真正隐喻化,弄清隐喻化的程度以及隐喻化的方式等。”[1]虽然隐喻研究的成果很多,但其中反映隐喻实质的基本理论只有三个,其他均为这三个理论的演变。这三种理论分别是替代理论、比较理论和互动理论。隐喻中的替代,严格地说,指将一个事物直接替代另一个不相干的事物,或者用不同词语来表达这种替代关系[2]。“替代论”认为,在生成隐喻的时候,喻体被用来替代本体,本体是真正的内涵,喻体用来使语言更具吸 引力。在“Maybe the story will evaporate overnight.”(也许这个故事一晚便会蒸发)这个隐喻中,“蒸发”被用来替代“消失”、“无影无踪”等实质性的词语。“替代论”的本质是隐喻不能直接表达意义。因此,“Maybe the story will evaporate overnight.”是间接地指代“消失”,因为无论从 逻辑上还是从措辞上看,人们都不能把“故事”和“蒸发”并列起来。“比较论”认为,隐喻的两个成分之所以能建立联系,在于通过比较两词的语义特征,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似关系。也就是说,喻体和本体有相似之处,比喻的意义就在于那一组在语境中被确定的相似点。比如“人是狐狸”这个隐喻的意义是:人和狐狸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比较论”认为,隐喻的根本就在于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预先存在的,隐喻就是设法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相 似点上来。“互动论”是里查兹(Richards )于1936年在他完成的《修辞哲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所谓“互动”,是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