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期课程《伤寒论讲座》第七课

五期课程《伤寒论讲座》第七课
五期课程《伤寒论讲座》第七课

临床医案解伤寒五期班

——伤寒论讲座第七课

【原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校注】

《玉函经》: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濡弱得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

《千金方》: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濇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圣惠方》:太阳病中风脉。其阳浮而弱。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宜桂枝汤。

《康平本》:大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原文】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校注】

《玉函经》: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千金方》: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圣惠方》:无此条。

《康平本》:大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注: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解邪风,桂枝汤主之。(康平本12-13之间)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以救邪风,桂枝汤主之。(千金方唐本12-13之间)

【原文】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方四十七]方用前法。

【校注】

《玉函经》:无此条。

《千金方》:无此条。

《圣惠方》: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去其邪。更服桂枝汤。

《康平本》:大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解析】

1、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病机之异同

太阳病伤寒证是典型的纯表无里的表病,以寒邪困束,卫阳津血凝滞而引起表位及上焦为所急所苦的一组症候群,其实质也就是表寒证,在太阳伤寒病机状态下,邪气和表的津血都是绝对有余的,是典型的表实证。

太阳伤寒病机过程:

表束——寒邪实——津液实——表实热

即在表伤于寒的病因作用下,邪气实而侵袭于表,津液实而凝滞于表,卫阳津血充盈到一定程度而表寒困束仍不解,那么就会发热,形成一组表实热的症候群。

太阳中风病机过程:

表束——寒邪实——津液虚——表半实半虚热

而在表伤于寒的病因作用下,邪气实而在侵袭于表,津液虚而涣散于表,那么就会出现这么一种特殊的病理状态:

卫阳聚集于表抗邪而相对有余,津血自里散越而绝对不足。

卫阳有余于表故聚集而发热——阳浮——卫强;

津血不足于里故涣散而汗出——阴弱——荣弱。

这就是为什么桂枝汤证虽然发热但是12条反言“阴弱”、95条反言“荣弱”之机理。

2、伤寒经方体系中太阳中风证之意义:

太阳中风这种特殊的病机状态在伤寒经方体系中有以下几种意义:

① 太阳伤寒为纯表病实病,太阳中风已经在表实的基础上病传而兼里病虚病;

② 故而太阳病正方为治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而非治太阳中风的桂枝汤;

③ 麻黄辛苦温而泄为太阳表病正药,桂枝辛甘温而补为少阴表病正药;

④ 麻黄汤为泄津泄表而解表,桂枝汤为补津补里而解表;

⑤ 桂枝汤之所以为群方之祖,是因为从太阳中风贯穿六病中风而形成伤寒经方体系独特之表里观(阳明中风为虚热转实,故不用桂枝而用辛寒法解表,六病中风皆有勿论本经本病之虚实,常伴有津虚虚热,故而常用芍药人参栝楼根类补津液清虚热之寒药)。

3、三阳中风小便通利,三阴中风小便不利

桂枝汤证表邪不解津血涣散发热汗出而小便通利,故曰太阳中风,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以太阳病开首的三阳病中风证整体偏阳偏表,表病层面更为突出,故常无小便异常;

而以少阴病开首的三阴病中风证整体偏阴偏里,里病层面也很突出,故常常小便不利,如:

少阴中风——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太阴中风——桂枝加黄芪汤证: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

厥阴中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而三阳中风的条文并无小便不利,

如: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少阳中风——柴胡桂枝汤证: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146)

阳明中风——白虎加人参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4、太阳中风病理与治法桂枝汤厥阴之理及方解:

太阳中风既有太阳伤寒的卫强实寒发热,又有病传的营弱虚热,而又以表为所急所苦,所以在病机上就存在着表实寒+表虚热的病理。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医家把桂枝汤证认为是“表虚证”的原因。

而桂枝汤证不是单纯的表虚证,在表上既有实寒卫强发热证,也有荣弱虚热证,是表的一种寒热虚实夹杂状态,所以也是最容易发生病传和坏病的状态(详解见16条)。

太阳中风除了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这组上焦和表位的所急所苦,在症状上不但会恶风,也会恶寒的。

正如12条明言:“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所以后世有些

医家用恶寒和恶风的症状作为主要特点来区分伤寒和中风,是不符合法度和临床的。

① 桂枝甘草汤治实寒

从本质上来剖析,太阳中风在病机中就已经包涵了表寒,那么在治法上自然也应该能对治表寒。所以麻黄汤中有桂枝甘草汤的基础方干来辛甘发散祛寒解表,而桂枝汤中也同样含有桂枝甘草汤的基础方干辛甘发散祛寒解表,也就是说在治表寒的这个点上它们的基础方干是重叠吻合的。

② 芍药甘草汤治虚热

桂枝汤里含有芍药甘草汤方干,《伤寒论》29条:“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可见芍药甘草汤是滋津液而清虚热的基础方干,在经方中广泛用于表里之津虚或津虚有热者。

在表常配伍桂枝等辛药,如桂枝汤,栝楼桂枝汤等;

在里常配伍黄芩等苦药,如黄芩汤,黄连阿胶汤等。

③ 甘麦大枣汤养胃气补津液

桂枝汤还含有甘麦大枣汤方干,甘麦大枣汤见于《金匮·妇人杂病篇》,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是一张养胃气补津液缓解迫的方子,里面有小麦一升,古人以五谷做粥,麦为五谷之一,所以桂枝汤方后的啜粥就有了甘麦大枣汤的方义,用以养胃生津滋化汗源。

④ 半个生姜甘草汤补胃养津降逆治饮

生姜甘草汤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之附方:《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以小品补伤寒始于隋唐,以千金补伤寒始于宋)

生姜甘草汤是补胃养津降逆治饮的方子。

桂枝汤含有半个生姜甘草汤方干,即生姜甘草汤去掉人参加粥,因为病在太阳当汗之,故而用粥的温煦滋养助汗来取代寒性的人参。

桂枝汤证中的“鼻鸣”、“干呕”、“气上冲”、“心下闷”,除了因表束而气不旁流的主要病机外,也有里位不和的上逆,故而此方干用来和里降逆。

合而解之,可知桂枝汤非为太阳中风所专设,乃是为表里寒热虚实兼顾之厥阴方,只是可以借用来兼治太阳中风而已。

故桂枝汤更准确的定义是为厥阴中风的标准方,本来营血虚弱了,再伴有虚热、胃虚,而触冒外邪后,表上风寒重了就会津血虽然处在虚的状态,但仍需要趋表抗邪,故发生表寒卫强的发热证,这就是太阳病中风证的病理。

另外,中风证都是表里合病而以表为所急所苦,所以即使从表而病传的桂枝汤证同样可以兼有里虚胃弱津虚血弱。

表里先后病的次第可以不同,但是都会导致相同的结果,即出现相同的

“证”——桂枝证,古又称阳旦证,所以桂枝汤也被称为阳旦汤,是发汗解表、调和营卫、和解寒热类方中补津液、养胃气、滋血气之剂。

正是因为可以对治以上病理,故而桂枝汤具有了健胃养血而防御邪气的功效,所以在《金匮》中又被用于妇人妊娠期间的养胎和产后调理,妇人妊娠产后的机体特点就是营血虚弱伴有轻微胃虚而容易触冒感邪。

《金匮·妊娠病》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此条又一次证明了我们提出的平脉不是正常脉,而是符合病理特点的常规病脉的论断,故而虽言“平脉”而后又说“阴脉小弱”。)

《金匮·产后病》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5、桂枝汤方机

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粥一碗

方干: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甘麦大枣汤半个生姜甘草汤

方眼:桂枝甘草汤+甘麦大枣汤

方势:发汗(桂枝不用啜粥法不能大发汗)解表温卫补津缓急益胃降逆

6、桂枝汤为仲景众方之祖群方之魁代表了仲景诸方阴阳寒热互用之特点

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所言:“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

(笔者按:前半段甚当,而不当以脉弱自汗为主,桂枝汤证亦常见脉数无汗,当以中风病机之津亏血虚或稍兼胃弱而表寒不解为主);

清名医徐彬在《金匮要略论注》中认识到:“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日人矢数道明引《勿误方函口诀》云:“此方为众方之祖,古方以此为胚胎者有百余方,其变化应用无穷”。

桂枝汤为仲景众方之祖群方之冠,演化了阴阳二旦方系的半壁江山,也代表了仲景诸方阴阳寒热互用之特点,故而纵观仲景之方,阴阳寒热攻补并施的占九成以上,药势单行的不足一成,所以我们经典经方提出了“方证多维”的经方基本概念。

7、太阳中风证必发热他经中风可不发热

正如以上所述,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来对治,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桂枝汤条文都是太阳中风证。正因为桂枝汤方证多维,本就是寒热表里虚实并治的厥阴之方,只是能兼治太阳中风而已,并不是为太阳中风所独设。故在《伤寒》、《金匮》中桂枝汤条文有二十余条,实则绝大多数都不是太阳中风,而是以他经病为主。太阳病中风证的成立,需要具有明显而持续发热的特点,必须符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的症候规律。而太阳病本证的太阳伤寒因为寒邪袭表,寒能郁闭阳气影响温煦,反倒不一定马上发的起热来,直到人体之卫阳达表抗邪驱寒,产生过度凝滞在表状态的时候才可以开始发热。这也就是为什么太阳伤寒的条文反而是“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伤寒论》第3条)的道理所在。

如前所述,太阳中风包涵伤寒(表寒)病机并且产生病传,已经过了寒邪郁闭阳气不能发热的阶段,所以反倒会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之一,“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再伴有津液外泄的“汗出”“脉缓”等症候群。故而即使连“时发热”的54条也并不是太阳中风,而是少阳或厥阴中风(《伤寒论》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以下是太阳病中风证桂枝汤证之条文:

《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

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8、阳浮而阴弱以脉言营卫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这里的阳浮,指的是脉象浮取和寸脉是浮象或数象,阴弱指的是脉象沉取虚弱或不足,就像前面《金匮》所言“得平脉(表病有表脉),阴脉小弱”。

而脉者血之府也,“荣(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故而脉象最能反映出营卫的状态,这里即是以脉而言营卫。

阳浮为卫气相对强而凝滞在表故发热,阴弱为营血绝对弱而涣散于表故汗出。

9、桂枝汤方后为经方常规煎服宜忌方法之垂范

桂枝汤方后文: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①?咀煎煮

五味?咀三味,加上生姜切大枣擘,就是全部破碎,以利于气味药效的溶出,这也是为什么经方剂量不大药效却宏达的原因之一,即合理的炮炙煎煮方法。

加水后微火煎煮,是因为急火煎煮则气厚味薄,不利于气和味的均衡析出,所以并不是后世认为的解表药需要急煎。这种炮炙煎煮方法也是为常规经方煎煮方法之垂范。

②从汉太医院药罐看“水七升”,七升水按照我们的考证,一升约合60ml,七升即420ml,煮取三升,每次服用一升,每天三次。现在认为汉代的一升是200ml,我们从出土文物来分析一下:孟县出土汉代太医药罐。

1979年冬,在河南孟县城西出土了一件汉代太医药罐。罐为陶质,葫芦形,平底、圆腹,尖嘴略外撇。罐高12.5、底径8、最大腹径11.5、口径5.5、厚0.5厘米。底部由外向内逐渐低平,中心有一长2.8、宽1.4厘米的框,框内阳刻汉篆“太医”二字。在距中心2.5厘米的地方,有一条宽为0.3厘米的阴刻环带,将罐底分为两个部分。

经过计算,这个药罐的容量是637.81ml,如果按照一升折200ml计算,七升水是1400ml,那么连桂枝汤这样的小方子都没法煎煮。按照我们考证的一升折60ml,七升420ml,再加上药,正好放在药罐中煎煮。汉代药罐底大口小,尖嘴外撇,成葫芦形,正是因为?咀的炮炙煎煮规范而设,防止口大药物容易沸出。北宋官修的《圣济总录》记载:“古今升斗大小不同,盖古之三升为今一升,凡方中用水言升合者,今以中盏为率,庶与世俗相通,无多少之惑。其他如酒酢乳蜜之类,凡言升合者,亦合以盏为则”。“盖古之三升为今一升”说明古制小而今制大,古之一升等于一个中等茶盏容量。其实大处方大药量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家中有传承的同学更应该知道,我们的父辈祖父一般是嘱咐患者煎药“三茶碗水煎成一茶碗服用”。

民国药罐图:

高度不过一支烟卷(8.5cm左右)。

③ 发汗有度不必尽剂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因为是中风证而非中风病(中风瘫痪),病总属轻浅,故而药后啜粥温覆取汗不要太过,薄薄的一层汗即可,要是出的大汗淋漓,反而耗伤津血更不利于邪气的祛除。

④ 中病即止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因为太阳中风总归属于阳之表证,可以速愈,所以汗出邪解后就可以停药了。不需要像三阴中风或里病为主的症候那样巩固治疗。

⑤ 不愈增量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在辨证正确的情况下,没有取得疗效或者也没有出现相应的治疗反应,那么就可以缩短给药时间和加大用药剂量。

一般服药治疗都是在白天进行,如日(白天)三服;若病情重的时候可以把夜间也用于给药时间,即夜间也可以三服;如若病情还沉重不解,一日一夜可以最多服用三剂相同的方子。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考证的一两约合6克的合理性,比如我们用桂枝汤方来比较下一两折6克和一两折15克(15.625克)一日一夜三剂服尽的用量:

一两6克三剂服尽:

桂枝54 芍药54 炙甘草36 生姜54 大枣72

一两15克三剂服尽:

桂枝135 芍药135 炙甘草90 生姜135 大枣72

中原传统旱大枣核小枣也小,去核的剂量每枚大约2克,所以苦酒汤才可以用半夏十四枚破如枣核大,装进去掉鸡子黄的鸡蛋壳中煎煮。

那么大枣的剂量考据实测有了数据以后,大家就会发现,折用15克的首先辛药和甘药的比例失调了,然后就是服用这么大量的甘草患者会出现浮肿的!并且这么大量的桂枝、芍药和生姜下去,患者的胃气会更弱!正如清代伤寒大家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中指出的:“要知药气入胃,不过借此调和气血,非药入口,即变为气血,所以不在多也!又有病人粒米不进,反用腻膈、酸苦、腥臭之药,大碗浓煎灌之,即使中病,尚难运化,况与病相反之药,填塞胃中,即不药死亦必灌死,小儿尤甚!”

这个方后附注在《伤寒例》中有个姊妹条文:“凡发汗温服暖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⑥ 饮食宜忌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经方之取效讲究的是四气五味,桂枝汤就是一根平衡木,已经在如理如法的燮理病体的阴阳了,就不能因为饮食的的关系而影响到这种丝丝入扣的平衡过程。

比如:

生冷:性向阴寒,影响阳气宣发表位,会加重桂枝汤证芍药的寒性而牵制温卫发汗解表;

粘滑:性向下行,影响药势趋于上焦,会加重桂枝汤中芍药的通利而牵制温卫益胃解表;

五辛:五辛常规指的是葱、韭、薤、蒜、姜,这些辛味耗散营阴,会加重桂枝汤中桂枝生姜的温散而牵制补津缓急降逆;

(另有几种不同的五辛说法,如《楞严经》五种辛菜注:五辛者,谓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本草纲目》:大蒜、小蒜、韭、胡荽、芸苔。)酒酪:酒会加重桂枝汤中桂枝生姜的温散而影响补津缓急降逆,酪是奶制品,《释名·释饮食》:“酪,乳作汁”,指牛羊乳汁或乳制品,气味酸甘会加重桂枝汤证芍药酸敛和甘草大枣的甘滋作用而影响到发汗解表;

臭恶:嗅恶,刺激性气味,闻起来令人不快甚至作呕的气味,往往伤败胃气,不宜于桂枝汤中甘草大枣益胃降逆;

肉面:这个问题前人鲜有解释者,笔者以为,这与古人的饮食模式和经方的源流有关。在古代并无冰箱也不具备每家每户都有冰鉴和冰窖储存肉食的条件(极少数的王公贵族有一些这样的器具和储存条件),那么肉食都是新鲜屠宰的,是具有鲜香腥发之气的“发物”,容易动风发火,触引痰涎,诱发疾病,故需要禁忌;而面,来源于麦,在汉代以前,尚无大规模的推行石磨技术,要把麦制作

出面,需要用杵臼杵捣,并且需要用新鲜小麦才行,那这样的面也具有了鲜发之气即属于“发物”。而桂枝汤的来源古远,源自汉代之前的伊尹商周时代,故而流传而下。

附:《左传?成公十年》载:“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入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六月,说明是新麦,所以不论是直接煮食还是杵臼成面煮食都是“发物”。

以上煎服方法及饮食宜忌为经方之常规,故而宋本伤寒第二首方桂枝加葛根汤方后曰:“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葛根汤方后曰:“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10、名词解释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为连绵词,这是汉赋和骈体文的笔法。

啬啬:《说文》:“啬读如濇”,《水部》:“濇,不滑也”,用的是引申义,即因为受寒而肌肤粟起,触之碍手而不滑,引申为恶寒貌,即通俗说法:冻得起鸡皮疙瘩。

淅淅:《说文》:“淅,洒米也”;《广雅》:“淅,洒也。”,也是引申词,引申为风寒如冷水洒身之皮毛,如《素问?刺热》:“先淅然起毫毛,恶风寒”。

翕翕:《广韵》:“翕,火炙”,形意词,合羽,就像蒙盖上羽毛那样的闷热的感觉。

鼻鸣:鼻塞而气息不利吭哧有声。

须臾:这是舶来词,自从张迁凿空西域,外来的文化和饮食药物器具牲畜等对中原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比如《金匮》诃梨勒散,也是典型的音译舶来药方,还有红蓝花酒等药物都是舶来品。

这个“须臾”,源自《僧只律》:“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那么照此计算。一须臾大约是48分钟的样子,联系到古人对时间概念相对没有锱铢必较,常用模糊概念,大概也就是桂枝汤服后,过半个小时左右,喝一碗热粥,以助胃气滋汗源。

【原文】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校注】

《玉函经》: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而反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论云: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千金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而反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本论云: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圣惠方》:无此条。

《康平本》: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

二枚桂枝二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解析】

1、津伤而身强为痉病之渐痉病为津伤而身强之甚

太阳病伤寒证为津血绝对有余而凝滞在表;

太阳病中风证为津血相对有余而凝滞在表;

那么还有一种是太阳痉病,是津血绝对不足而以表位和上焦的经脉失养为所急所苦。

太阳痉病症状类似于太阳病,“其证备”,而其脉不浮反沉,并且不以身痛为所急所苦,而是以“身体强”、“几几然”、“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等表位和上焦的经脉经筋失养为所急所苦,这就是“太阳痉病”,和“太阳湿病”、“太阳中暍”一样,都是突破了单纯太阳病表病的范畴而合并里病虚病,在治法上不是单纯的解表就可以的。

这几种病既需要解表,也需要配合以治里为主的表里同治法则。

而本条桂枝加葛根汤证的“项背强几几”,就是最轻浅的一种痉病,所以即使用桂枝汤解太阳表也需要加上“起阴气”而主“诸痹”(《本经》)的葛根药症对治身项拘强的所急所苦。

本条原文中方剂桂枝加葛根汤组成中因为错简蹿入了葛根汤,依法修正,桂枝加葛根汤即桂枝汤加四两葛根。

因为葛根的量最大,那么方势就会被葛根所牵引,而成为补益津液舒缓经脉为主兼顾解表的功效。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这组药配伍起来以补益津液濡养血脉为主,三两桂枝兼顾表证,所以是一个表里合病表里同治的方子。

若误用过汗解表,或没有固护津血,继续耗散,导致脉细脉弱,就会成为痉病中的重证而难治。故而“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2、无汗而痉为刚痉汗出而痉为柔痉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按:此条有一个错简,应该是“太阳病,发热汗出,而反恶寒,名曰柔痉。”刚痉柔痉的区别点不是在于恶寒和不恶寒,而是在于是否津液外泄失养的更显著。

柔者弱也,津液耗伤的更多而变得更弱;

刚者强也,卫津的状态相对而言比柔痉稍强,并且风寒困束的更明显,所以即使治刚痉的葛根汤,也只不过是在桂枝加葛根汤益津液舒缓经脉的基础上加上一味散表寒的麻黄。

故治柔痉的桂枝加葛根汤有“反汗出恶风(寒)者”(恶风恶寒都为表寒证,这是连绵词,并无差异)、栝楼桂枝汤有“太阳病其证备”(太阳病证即是以显著的恶风寒为特点),是以可证此条错简之误。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伤寒论》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按:《金匮》葛根汤条和《伤寒》葛根汤条药物服法禁忌条并无二致,本为一篇。

3、阳明痉病急下存阴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按:上条属于阳明痉病,当急下存阴,与太阳痉病泾渭分明。

【原文】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校注】

《玉函经》: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不冲者,不可与之。《千金方》:太阳病下之,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不冲不可与之。

《圣惠方》:太阳病若下之。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

《康平本》: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注若不是上冲者,不可与之。

【原文】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校注】

《玉函经》: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千金方》: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圣惠方》:太阳病若下之。其脉促。胸中满。宜桂枝汤。

《康平本》:大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原文】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校注】

《玉函经》: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千金方》: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去芍药,中加附子一枚,即是。

《圣惠方》:无此条。

《康平本》: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解析】

15、21、22条用的是省文笔法,皆为太阳病误下后表仍不解,而尚未兼太阴水证(28条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证)和阳明火证(279条桂枝加大黄汤证),当联系解读: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下后胃气未伤病仍在表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而为出现二便异常和里证者,说明仍然是表束而气不旁流之气冲,故可与桂枝汤;

2、后胃气已伤当表里同治

若不上冲而二便异常或出现里证者,不得与之,当看病传太阴水证还是阳明火证而依法治之。

详如28条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证及279条桂枝加大黄汤证等。(芍药大黄相类,如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3、下后卫气不足抗邪则去芍药

芍药性寒味酸苦,下后脉促,说明表仍不解,胸满就是气冲之甚,说明表困束的更紧了,所以去掉药性寒凉酸敛碍于解表的芍药,把桂枝汤调成一张发散的更张扬的方子,温卫气而解表。

芍药

《神农本草经·中经》: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千金翼方·本草中品之上》: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4、下后卫阳不能温煦养脉则加附子

22条也用了省文笔法,不是微恶寒,而是脉不促了,变成(脉)微(而恶)寒者,则在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上加上附子温卫阳而温阳复脉解表驱寒。

下后卫气已伤病传里位

附子

《神农本草经》:【附子】味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生犍为山谷。

《名医别录》:【附子】味甘。大热。有大毒。主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生犍为及广汉。八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

【原文】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校注】

《玉函经》: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不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而治之。

桂枝汤,本为解肌,其人脉浮紧,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千金方》: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汤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而治之。

桂枝汤本为解肌,其人脉浮紧,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识此,勿令误也。

《圣惠方》:无此条

《康平本》: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解析】

1、坏病为表里虚实寒热杂错之病

《伤寒论》中,称作“坏病”的有两条,除了本条,还有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桂枝汤为阳旦汤,柴胡汤为阴旦汤,代表着阴阳层面不同的解表方阵。

也就是说,当在单用阳旦和阴旦方阵都屡治不效的时候,往往就需要阴旦和阳旦方系的合方或合法去随证治之或者依法治之或依病传治之了。

这就是为什么经方中多见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互杂之方的缘由。

2、解肌法为芍药法

诚如《玉函经》所言,是“桂枝汤本为解肌”而不是“桂枝本为解肌”,这也是省文笔法。不是说桂枝这味药能解肌,恰恰相反,解肌是芍药的功用。

并且“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是表寒困束的伤寒证,并不禁桂枝,如麻黄汤中即用桂枝来解表寒。“脉浮紧,发热汗不出”,需要禁用酸敛的芍药!脉紧(紧张)发热当发散——辛——桂枝——偏阳

脉缓(涣散)发热当收敛——酸——芍药——偏阴

这两味药一去一加的法度,即可以灵活调节桂枝汤偏阳偏阴之两大类方。3、经方三境界随证治之、依法治之、以病传治之

随证治之

病者脚挛急就用芍药甘草汤;谵语腹满就用调胃承气汤;这叫随证治之,是经方最浅的一层用法,类似于以方证或条文证来使用经方。

以法治之

病者脚挛急,经过辨证发现是津血虚寒而表中风引起的“四肢微急”,就用桂枝加附子汤的少阴中风法度施治(《伤寒论》20条);

病者谵语,经过辨证发现是表不解里有热夹杂水饮的“谵语遗尿”,就用白虎汤的三阳合病法度施治(《伤寒论》219条),这叫以法治之。

以病传治之

以病传治之,你牵着病让病按照你的方式走出去,发现用大小承气汤后病人会出现偏于虚寒的一面,那我们就前瞻性地给他用药,先用调胃承气汤,然后再用甘草干姜汤,或者先用调胃承气汤再用四逆汤,如29条。

或者《金匮·淡饮咳嗽病》中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法: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细辛二两干姜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开,日三。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明白了经方这三层境界,也就是可以明白为什么很多医家初诊的方子有效。越服用效果反而不佳,都是因为只针对了?部分病机,并未全解病机。所以在这个病机得到纠正时,患者病减。

而此消彼长,在这个病机纠正后,还有未照顾周全之病机就会受到牵制而变化,所以越服用则诸症蜂起。此法度可以统摄后世“效不更方”与“效必更方”诸说,病机改变则更方,病机不变则守方。

在基础病机层面随证治之,到了复合病机层面依法治之,再联系到四证层面全盘分析病传规律时则可以以病传治之。

要想去彻底治愈疑难性疾病和大病顽疾,一定要有“以病传治之”这样一个整体的战略性的思维,并不只是单纯的去随证治之,跟在症状后面跑永远是打不赢战争的,永远是被病所牵引,要前瞻性地去处方用药,这样才能从整体把体质逆转过来,把病势逆转过来。

【原文】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校注】

《玉函经》: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千金方》: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圣惠方》:无此条。

《康平本》: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原文】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校注】

《玉函经》: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千金方》: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圣惠方》:无此条。

《康平本》: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原文】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校注】

《玉函经》: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千金方》: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圣惠方》:无此条。

《康平本》:又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解析】

1、整合错简

17、18、19条需要相互联系并参看《金匮》、《千金》的泽泻汤、厚朴大黄汤条才能解析: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金匮·淡饮咳嗽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大肠腑方·痰饮第六》中可以见到一些更详细点的资料: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饮过度所致也。其脉虚者必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也。

支饮胸满,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两) 上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温服之。

因为《金匮》此条有脱遗,故从《千金》中补全。

这五条说的是一个法度,本为一篇,经过整理排序如下:

酒客病喘家作,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酒客咳,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此坐久饮过度所致也。

其脉虚者必(苦)冒,以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治属饮家;

(若其脉实而不苦冒者,以其人留气结在胸,胸满)厚朴大黄汤主之。

2、解读条文

酒客,久坐饮酒,中焦气机容易壅滞,病咳喘的话,单纯用桂枝汤甘养津液而解表,不用苦泄的气证药,则中焦气机更容易壅滞,会发生呕吐甚至因为桂枝汤助热而导致吐血。这种证型,需要用桂枝汤加上厚朴杏仁这样苦泄而疏通气机的药物对治。若是上述酒客咳喘时,服了桂枝汤咳血后应该怎么治疗呢?

后段说明了酒客误治咳血的两种证型:

<1>伴有脉虚眩晕者是留饮支结在胸,虚寒水饮伤血为主,当用治饮或兼顾血分的方子如泽泻汤、真武汤、当归芍药散等(支饮不得息,还可以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2>伴有脉实不眩晕者是留气郁结在胸,气郁化火伤血为主,当用行气清下或兼顾血分的方子如厚朴大黄汤、栀子大黄汤等。(栀子大黄汤: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是以酒客的气滞在胸和热势上攻不但可以导致心中懊燶热痛和黄疸,也会伤血咳血吐血的,症状虽有不同,病机实则一致。

(完整word版)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范式

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范式 一、学科基本课型及其教学范式 (一)新授课 基本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课题内容和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弓l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问题驱动)。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个人自主探究学案内容,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具体要求如下: 1.确定学习目标,通过学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相关内容,整理重点和难点。 2.自主学习侧重于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整理向小组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其他小组(老师)提出。 3.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既要发现好的做法,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 4.自主学习要有时间要求,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 三、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的成果。通过板演、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 2.师生合作共同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阐释。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1.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 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 2.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 3.及时对小组探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1.根据学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典型习题的巩固性练习。 2.进行变式训练,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 3.学生做完学案后上交,教师全批全改,督促学生完成学案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复习课 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拔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探究式课堂组织设计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即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探讨、研究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探究式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推动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更深刻理解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探究式课堂组织的心理学原理 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供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格式塔顿悟学习理论 创立于1912年德国柏林的格式塔心理学用“整体性”和“组织作用”的概念来解释学习过程,认为学习的结果是次要派生的现象,过程才是重要的;学习就是解决问题,所谓问题就是在当前的情境结构中所存在的缺口;解决问题就是弥补这个缺口,是通过学习者的顿悟实现的;所谓顿悟就是对缺口的突然察觉,它取决于在解决当前问题时心智对眼前情境结构的分析,依赖于过去经验的利用,取决于知觉的组织规律,就是说,学习是有机体通过主动加工把相互联系的各要素结合到认知单元中去的结果。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是主体在一定遗传特质基础上、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内部矛盾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和教育不断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与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不一致所导致的不平衡。外界环境及其教育的要求只有为发展的主体所反映和接受并引起内部的不平衡,才能转化为发展主体的发展需要,从而推动发展。例如,不管家长如何要求3岁的小孩学习复杂的微积分,这种所谓的外因也不可能使儿童产生学习的内因(学习的需要和热情)。而且,同一种外因由于作用的主体不

(完整word版)东北林业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附件1: 东北林业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1.通过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相结合评价的三大教学转变。 2.以在线开放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加强学习过程中的深度探究、思辩、互动与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3.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整合数字化教学内容,实现学习过程的即时管理,达到师生在线互动,调动学习者参与积极性,将网络资源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4.以先进的“学习中心”教学共享平台为依托,融合先进教学理念,应用前沿信息科技,共享优质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学校特色、展现学校水平和实力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计划“十三 —1—

五”期间自主建设20门左右的慕课,1000门左右的在线课程。 二、建设范围 1.在线开放课程为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在“学习中心”平台上建设的,在教学建设与改革中有特色和成效的课程。 2.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须为我校在职教师。主讲教师能充分利用在线课程特点,结合课程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三、建设要求 1.教学内容与资源 教学内容既要精炼简洁、思路清晰,又能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课程资源要系统、完整、丰富,应包括按照知识点提供的视频、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试题库、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等。 2.教学设计与方法 课程建设需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和考试方法改—2—

关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关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关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课程开发背景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更多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稍显薄弱。另外,高职基础课的教学也一直在参考高等院校相关基础课教学的模式,却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当前高职学院各个系部专业都相继掀起了教改课改的热潮,形成了良好的课改氛围,也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课改专家,出现了一批成功的课改课程,但是成功的课改课程大都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理论课程较少。因此,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基础课教学特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探索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二、课程改革思路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

学生了解基本管理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课程相关开发人员的交流沟通,确定了管理学基础课程课改思路:以职业素质能力为引领,以课程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为辅助,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重新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整理优化,并设计了恰当的项目任务。课程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及14个任务。课程内容改革比较大的是,以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为依托,按照管理的工作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子项目下又设计了14个任务。学生分组组建公司,以公司为团队完成这些项目任务,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创新。 三、课程开发内容 1.课程性质与定位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课。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没有前导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是《网店运营管理》《物流管理》《促销管理》等。管理学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基本管理能力的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 2.内容选取 《管理学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和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围绕四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下面就《管理

教学组织形式38914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说 (1)教学组织形式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 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2)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①个别教学。 我国宋代以前的各级官学和私学,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均采用个别教学,它是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 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17世纪以后随着班级授课在世界范围的普遍采用,个别教学就成为了教学的非主要组织形式。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个别教学在欧美各国重新受到重视。 ②班级授课。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即把一定数 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 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19世纪中期,班级授课制成为西方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在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并在1904年的癸卯学制中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③特朗普制。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 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是中学高年级和大学中值得推广的教学组织形式。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2. 班级授课制及其改革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局限 ①班级授课制内涵及特征 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第一,以班为单位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班级是按照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的,且人数和成员相对固定。 第二,以课为单位来安排各科教学。教学内容按学校和学年分成许多既有系统又相对独立和均衡的部分,每部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教学活动。 第三,除了部分低年级的教学外,教学分学科进行。即每节课一般用于某一门特定学科 的教学。 第四,各科教学以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为准。每门学科一般都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规定各学年的教学内容、各学年的教学目标。 (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局限 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在于: ①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②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 ③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兼用其他方法,有利于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可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⑤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相 互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⑥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和交往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 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

《温州大学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温州大学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14-2015年) 温州大学 2014年9月

目录 一、整体目标 (1) 二、任务举措 (1) (一)强化课程建设质量 (1) 1.制定专业标准,优化课程体系 (1) 2.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完善课程大纲 (2) 3.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2) 4.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提高公共课教学效果 (2)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2) 1.积极推动分层分类的课堂教学创新 (2) 2.以学生受惠为导向,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3) 3.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3) 4.开展“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结合、线上与线下混合”的课堂教学试点 (4) (三)完善课堂教学制度 (4) 1.严把新教师开课关 (4) 2.建立开课准入制度 (4) 3.建立课程退出机制 (5) 4.实行学生自主选课程、选教师 (5) 5.推行课堂教学公开,多渠道完善听课制度 (5) 6.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和教研活动 (6) (四)严格课堂教学管理 (6) 1.进一步完善学分认定制度,逐步打通专业壁垒 (6) 2.积极运用网络等多媒体手段,有效拓宽第二课堂 (6)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7) 1.完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7) 2.改革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7)

三、保障措施 (7) (一)继续开展“教改示范课观摩与研讨”系列活动,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7) (二)设立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试点项目,助推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改革 (7) (三)建立课堂教学创新激励机制,优化课时酬金分配制度 (8) (四)改造教学环境与平台,支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8) 四、工作要求 (8)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8) (二)加强宣传、形成氛围 (8) (三)突出主体、注重实效 (9) (四)齐抓共管、真抓实干 (9) 附:温州大学“课堂教学创新计划(2014年-2015年)”时间安排 (9)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数学课程论与教学 “课程是替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在一定时期内使学生达到规定的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育住务而设计的教育内容”,“中学数学课程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根据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经过选择和教学祛加工的数学知识所形成的数学学科体系”。按照这种理解,中学数学课程主要包括中学教学计划、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祖中学数学教材等项目。教学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健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各科教学目的、各门课程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作了明确规定。教学大纲则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及其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方面的基本要求。教材则是根振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供教学之用的材料,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具体化。 一、今学数学课程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从中学数学教学的需要来看,中学数学课程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l、和何确定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主要由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和学生因素所制约。 社会因素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

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中学数学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必然要反映这种需耍‘社会因素对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影响,较之其他因素要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增大. 数学因素从19世末到本世纪初,数学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本世纪,集合论的创建,数学的更加抽象化以及电子计算机在数学领域的应用,不可遭免地影响着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尽管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还会在教材中占据主要位置,但其中一些作用不大的陈旧了的内容必演射除、精简,并且要把一些中学生可以接受的现代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数学课程中去。 学生因素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否达到了,最终要由教学的对象一学生学习的结果来衡量。如果我们只强调社会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但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脱离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把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就必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教育质量钓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当然,教学目标定得太低,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同时还要受到教师、教育理论和数学课程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比较一下1963年和1987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就不难看出这些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对

教学组织形式教案

教学组织形式 教案 2011.09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理解并掌握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3.理解并掌握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介绍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让同学们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引入: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总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方式,包括学生的编班、课程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问题。中外教育史反复证明,班级授课制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学教学的研究重点,都放在如何提高教学的效果上,各种课堂教学策略也纷纷出台。与此同时,课外活动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也越来越瘦到人们的重视。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规律 1、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 纵观教育发展史,曾先后出现过的几种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等。 (1)、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社会学校出现以后,教学从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模,速度和质量的要求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古代各国学校普遍采取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 我国商周至隋、唐时期的各级官学和私学,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各类学校以及欧洲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和宫廷教育等,均采用个别教学。如孔子,根据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自创私学,广收弟子,常与门下弟子逐个研讨,传授学问,指点疑难。汉代著名教育家马融,由于来学弟子众多,于是创造“次相传授”的教学形式,由资深弟子向后进弟子代为传授,只有学问精进者才可登堂人室,亲聆师教。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阿加德米学园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基于混合教学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特点:教学规模小、效率低 教学内容:简单化、单纯化 教育目的: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集体教学组织形式 它是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向班组教学组织形式过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完整版

编号:TQC/K943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 方案完整版 In order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the final plan is output after in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confirm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is reasonably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esour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structured and planned implementation. 【适用制定规则/统一目标/规范行为/增强沟通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完整 版 下载说明:本方案资料适合用于工作中,为达到某个目标把要求和工作的内容及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在内部沟通确认后输出最终的方案,执行时根据已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安排,现实结构化和有规划性的实施。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一、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主要内容 普通高中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艺术类、体育类以及其他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二、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发 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开发坚持学校开发与引进、利用社会资源、他校资源相结

如何课程教学中落基础知识

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张希珍的工作室如何课程教学中落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水平的载体,知识系统的因子,任何学习水平的形成、知识系统的建构都是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基石,获得知识与发展水平同等重要。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度的、片面的追求基础知识,忽略了对学生水平、语文素养的培养,受到众多的批判。随着新课程的施行,这种现象得到了较好的纠正,但是矫枉过正,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基础知识却被“弱化”、忽略,甚至有些教师把落实基础知识看成是脱离新课程,这些理解与行为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 新课标,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仅仅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内涵、落实的形式和要求做出相对应的要求。新课标删去了“繁、难、偏、旧”的知识点,不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的内容,教学中也不必实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但是这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相反是对基础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应该促使知识向水平、个人素养方面转化。比如:“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协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通过基础知识的积累,形成语文的思想方法和语感水平,达到比较开阔的语文视野。 新课程反对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落实知识时候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或游戏活动,组织学生实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地建构知识,形成语文思维模型。应该说通过自己主动参与所获得的知识是牢固的,有的将终身难忘。 所以,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充分理解新课程相关基础知识的内涵,要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实践体验等方式加以落实,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与水平的培养、情感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 [案例描述] 说文解字 在课前预习《大禹治水》时,我让学生提出问题。一生问:“文中治水的是‘禹’,为什么文题中称他为‘大禹’,这‘大’字应该作何解释?”这问题看似是对一个字字义的质疑,其实关系到对整个神话故事意义的理解,甚至关系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我打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获取这个字的含义,同时了解传统文化中相关汉字的一个知识点。所以设计以下问题: 1、查字典,了解“大”的含义,同时收集和大禹中的“大”意思相同的相 关“大”的词语或句子。 2、文中描写的是怎样的“水”?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标准范本

方案编号:LX-FS-A83053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标准 范本 The Objectives, Policies, T ask Allocation, Steps T o Be T aken And Other Factors Needed T o Complete The Established Action Guideline Are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标准 范本 使用说明:本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生活中把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要的其他因素全部按计划制定成文本,并付诸实施。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主要内容 普通高中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艺术类、体育类以及其他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二、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发 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开发坚持学校开发与引进、利用社会资源、他校资源相结合。学校应在先期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办学传

统、文化特色,充分发掘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社会课程资源,有目的地开发兴趣特长类课程。 引进社会课程资源时,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进行二次开发,使课程内容与要求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农村学校应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的课程资源,也要适度引入城市相关资源。 三、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设 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与开设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 每学年开学前,学校提前公布学校本学年拟开设的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设计划、课程介绍信息和学分认定办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实行自主选课。每学年可供选修的模块数不得少于6个。

音乐社团活动实施方案

两亭小学2017-2018第一学期音乐兴趣社团活动实施方案 指导老师吕宏菊一、指导思想: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的历史内涵,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二、活动目的: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满足大家心理需求助于,特在校园内成立音乐兴趣小组,以声乐训练为主。 三、兴趣小组成员: 全体学生中自愿报名者。 四、活动时间安排: 每周星期三、四下午最后一节课 五、活动地点:

音乐舞蹈室 六、活动项目: 声乐训练(独唱、表演唱及合唱) 七、教学要求: 1.教师认真的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通俗易懂并有一定的兴趣性。 2.学生不得旷课,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学生积极和辅导教师进行配合,以便使音乐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的具有生动性、活泼性。 八、具体工作措施: 1.上好音乐兴趣活动课,做到“四定”。即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色,以此推动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2.在完成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使他们学有所长,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经常督促学生完成一些学习音乐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并在此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平时将定期不定期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音乐,好的舞蹈。 4.对小组的课程做出规范,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音乐能力为主要内容,不让学生放任自由。 5.培养学生的特长,并在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锻

2016年春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几乎就是知识点的罗列,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可以脱离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教学。 答:错。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是依赖罗列教学要点的指令方式,并不对内容目标的实施和操作提供具体指导、安排具体机会。 2、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答:错。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情意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凸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三者同时构成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泰勒对课程的基本主张。 答:(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简述杜威思维五阶段及教学过程。 答:这五个阶段是:(1)问题的感觉,即暗示:困惑、挫折或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问题的界定,即理智化: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包括不太具体地指出所追求的目的,需要填补的缺口或要达到的目标;(3)问题解决的假设: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如有必要,连续检验这些假设,并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用行动检验这些假设:进行验证,证实、驳斥或改正假设。 教学过程是:(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计划 1. 课程教学目标 《摄影基础课程》摄影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已 摄影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 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摄影教学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课程主要着重介绍照相机(含相机类型、结构、使用及维 护)、黑白感光材料(含种类、性能和选用等)、摄影曝光(含正确 认识曝光、曝光量估计等)、景深与超焦距(含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超焦距含义的使用价值等)、摄影实践(含人物、风光、静物摄 影以及运动、广告摄影等)、黑白暗房工艺(含黑白胶卷的冲洗、黑 白照片印相和放大的制作)、摄影构图(含构图的原则和要求、影响 构图的因素等)、数字摄影系统(数字相机的工作原理、性能和使 用)等内容。 2.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摄影是艺术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 摄影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 掌握传统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以及对照片的后期处 理技能。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着重与摄影艺术水平的提高。 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知识,摄影所需要的各种摄 影器材,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去掌握并创作拍摄全过程和后期 暗房操作技能。同时使学生灵活掌握摄影中常用的拍摄方法、技巧, 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作和拍摄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 观察、想象、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摄影器材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 的好作品,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际照片的拍摄和制作,要求学生掌握 摄影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识各种常用镜头、照相机的基本 结构;胶卷的类型和成像特点;初步掌握摄影用光、曝光、取景、构 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基本掌握拍摄照片的技巧和黑白摄影暗房 后期制作。

教学组织形式

3041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活动的结构。它决定于教学任务和内容,并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服务。 从教育史上看,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水平以及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不断随之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中,多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也间或有初级的集体教学形式。如中国汉代的太学,一方面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另一方面采取以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扩大教育对象,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要求改革教学组织形式。16世纪西欧有的国家开始了班级上课制的尝试。17世纪初,在先进的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兴起了班级教学组织形式。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对班级上课制作了最早的理论上的阐述。到19世纪中叶,班级上课制成为西方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国近代采用班级教学的雏型,始于同治元年(1862)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还出现过英国的贝尔-兰开斯特制,也称“导生制”。教师选年龄大些、成绩好些的学生为“导生”,先给他们讲授教材,再由他们转教其他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它并未持续很久。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调和阶级矛盾,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扩充和更新了学校的一些教学内容。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适应儿童的学习程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班级上课制实行改良或改革的实践。属于改良班级上课制的是分组教学。分组教学又分为:①能力分组,学生学习的课程相同,学习的年限不同。 ②作业分组,学生的学习年限相同,学习的程度不同。属于改革班级上课制,进行个别教学的为温内特卡制、道尔顿制(见分组教学、温内特卡制、道尔顿制)。中国在20世纪初曾有极少数学校试验过分组教学;在20年代曾有少数学校试验过道尔顿制;在30年代也曾有极少数学校试验过温内特卡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英、法、联邦德国等国家的分组教学常采取另外两种方式,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分组教学能照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但同时也给各类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中国中小学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为了因材施教,有时也采用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作为辅助形式。温内特卡制和道尔顿制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受到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吸收了温内特卡制和道尔顿制的一些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乱,破坏了正规教育的进行,故30年代初在英国出现了开放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60~70年代,开放教学流行于美国,主要在幼儿学校和初等学校实行。它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 不拘传统教学的结构,没有固定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室,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儿童聚集在一起,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各种学习活动。开放教学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2012届《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在我校前几年就业指导课授课情况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教学课程规范化的要求,对2012届毕业生《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采取以下授课方式,具体方案如下: 一、课程目标 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 能正确评价自我,树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择业观,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技能,熟悉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择业程序,就业手续的办理。解答学生在创业、择业过程中的疑惑,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和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指导,使毕业生在思想上、心理上都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为他们适应社会、落实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共分为三大模块、8个规定课时(16节课)和4个自选课时。 第一模块:规定就业指导内容(5个课时) 1、就业形势与决策指导 2、就业政策及流程指导 3、求职技巧及艺术 4、职业角色转变及素养 5、劳动法规解析 第二模块:规定创业教育内容(3个课时)

1、创业形势及知识概述 2、创业素质及能力培养 3、创业问题及风险防范 第三模块:自选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内容(4个课时) 1、当代社交礼仪 2、公务员考试辅导 3、企业管理概述 4、市场营销概述 三、授课模式 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8次课程为必修课,编订教学班级后,某一固定教学班级的8次课程由同一位教师进行授课,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授课班级组织上课。 第三模块的授课内容为讲座式授课,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邀请相应的讲师组织授课,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加学习。 四、课程教案的准备 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8次课程教案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小组组织准备统一的标准教案,授课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后,按照统一的教案内容组织教学。 第三模块的教案由授课教师自行准备教案。 五、授课教师的遴选

第七章_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学科: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学术的分类(广义)。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狭义)。 ●专业:指专门职业(广义)。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 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狭义讲)三层涵义: 1、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2、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课程(斯宾塞——最早提出使用课程这一概念): (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即:隐性课程)。 ●课程的分类: 1、按侧重点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课程和核心课程。 3、按层次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选课形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5、按课时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按内容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7、按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 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专业的形成: 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的重复建设; 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课程编制的工作包括:确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 教科书。 ●教学计划:由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学时(学 分)的分学期分配。 ●学分制教学计划: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写原则(或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 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 量的重要保障。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要为学生服务,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

1.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请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详述分组教学? 答: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友伴群体教学。 根据平时教学实践分组教学是按一定标准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指导。这种组织形式既保留了班级教学的长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别对待的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程应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一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从学生客观的学习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情况,让学生自低到高的自我择组定位,从而使教学贴近于他们的实际,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得到发展。 分组教学通常是以性别、体能、技术、兴趣等因素来进行划分,下面分别介绍。 (1)性别分组教学 性别分组是根据男女学生生理和心理差别进行的一种分组,这既考虑到学生性别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又考虑到教师个人特长的发挥。如选修内容教学中,男生选择武术、足球等,女生选择健美操、艺术体操等进行性别分组教学。这种分组形式适合于教师数量和场地器材设备不足的学校,适用于高初中、小学高年级的教学。 (2)体能分组教学 体能主要是指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按体能分组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能(好、中、差)情况进行的,针对性强,从体能角度考虑授课的区别对待,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分组可以是固定的,即某一节课或某个单元,始终按体能分组形式组织教学;又可以是临时的,可根据教材、课的类型,随时进行分组。 如耐久跑教学中,按体能分成三组(体能好、中、差,运动量由大到小)教学;又如跨越式跳高复习课教学中按学生实际能跳的高度,临时组成四个高度递升的组别进行教学。这种分组教学既能使体能好的学生吃得饱、体能中等的学生吃得好、体能差的学生吃得了,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器材。 (3)技术分组教学 根据学生对某一技术达成度进行分组。技术分组又可分为临时、固定、晋升分组。临时分组是根据学生动作练习的好差决定的,而固定分组在临时分组基础上进行,局限于某课时或某单元的教学。这种固定分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进行晋升分组。 如在前后滚翻的教学中,依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训练完成全套动作,乙组巩固动作,尽力做好全套动作,丙组正确完成动作。通过练习后乙、丙组完成较好的晋升到上一组。这种分组教学从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考虑,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但在性别分组的基础上进行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适合于复习课教学,但对技术要求不高的教材授课和身体素质训练等不适用。 (4)兴趣分组教学 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如在发展腿部力量的教学中,采取立定跳远、跳短绳、单脚交换跳、跳橡皮筋、跑步等多种活动形式,供学生选择,分组练习。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特长。最适合于选用教材、传统项目课的教学。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正式版

Some problems that have appeared or can be expected to come up with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nd through the record of the terms,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 方案正式版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方案资料适用于某些已经出现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明文或条款的记录,加以有效的监督与执行,确保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开设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旨在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让学生认识学科的价值与研究方法,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科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主要内容 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主要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9个学科的选修课程,包括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学科研究性学习等。 必修拓展课程是必修知识的拓展与延

伸,旨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主要从国家选修课程模块中选用。详见下表: 注:每个学科前两个带*的选修模块列入高考自选模块考试范围。 大学初级课程是衔接高中与大学的课程,旨在培育学生专业兴趣,拓宽学科视野,提高探究能力。学科发展前沿课程主要是介绍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感受学科的发展方向。学科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基本教学形式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