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下水功能及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区域地下水功能及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区域地下水功能及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区域地下水功能及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张光辉,申建梅,聂振龙,王金哲,严明疆,郝明亮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 050061)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北方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立足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环系统,从地下水的自然属性切入,突出协调综合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目标,应用系统论和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地下水功能的基本理念、评价标准和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华北滹沱河流域作为示范区应用,结果表明具有实用性。

关键词:区域地下水;资源-生态-地质环境功能;功能评价与区划;滹沱河流域示范

中图分类号:P64116;64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665(2006)0420062205

收稿日期:2005204214;修订日期:2005210226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专题/地下水综合评价方法专

题研究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472126)。

作者简介:张光辉(1959-),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

要从事区域地下水循环演化与可持续利用及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基础研究。E 2mail:Huanjing@https://www.360docs.net/doc/c8234500.html,

1 问题提出

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简称/资源功能0,下同)仅是地下水功能的一部分,生态环境维持功能(简称/生态功能0,下同)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简称/地质环境功能0,下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彼此制约和相互作用。无论地下水的哪一功能过度强化,都必然引起地下水的其他功能响应变化。

近30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和地表水长期大规模地拦蓄,使得不少地区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出现并不断扩大,引发了地面不均匀沉降、生态环境退化和海咸水入侵等环境问题。这与以往偏重地下水的资源功能而对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认识不足密切相关,急需按新的要求对区域地下水评价的指导思想、理念和方法诸方面进行完善和发展,以利于协调综合地发挥地下水的资源、生态和地质环境功能,为提高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2 基本理念与适用范围

211 基本理念

地下水功能(G roundw ater Function)是指地下水的

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或效应,主要包括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生态环境维持功能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

(1)资源功能:地下水的资源功能(Groundwater Resource 2function)是指具备一定的补给、储存和更新条件的地下水资源供给保障作用或效应,具有相对独立、稳定的补给源和水的供给保障能力。

(2)生态功能:地下水的生态功能(Groundwater Ec ological Function)是指地下水系统对陆表植被或湖泊、湿地或土地质量良性维持的作用或效应,如果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则生态环境出现响应的改变。(3)地质环境功能:地下水的地质环境功能(Groundwater Geologic Environment Function)是指地下水系统对其所赋存的地质环境稳定性所具有支撑和保护的作用或效应,如果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则地质环境出现响应的改变。

212 评价主体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主体是一个完整的流域尺度地下水系统,包括驱动、状态和响应三类群。/驱动因子0是指驱动地下水系统变化的影响因子。例如降水变化、开采地下水等。/状态因子0是指描述地下水系统(或功能)状态的因子。例如地下水水位、水量和水质等性状。/响应因子0是指由于地下水系统(或功能)状态变化而相关能力或环境响应变化的因子。213 应用范围

主要面向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平原区地下水系统。

3 技术导则与方法

311 技术导则

(1)立足于地下水自然属性,兼顾长期人为因素影

响下的社会属性,重视前期资料及成果的利用。

(2)以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

(3)水循环规律作为基础,流域尺度地下水系统为评价主体,重点评价地下水的各功能区位特征及主要自然属性状况。

(4)尽可能地多目标保护、多功能互补和综合发挥作用。

312评价体系

(1)体系的层次结构: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它由系统目标层(A)、准则功能层(B)、属性指标层(C)和要素指标层(D)4级层次结构组成(见图1)

图1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示意图

Fig.1Fra mewor k of the hier archy system for gr oundwater function assessment

A层是系统的总目标,即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性。B

层是描述总目标的功能准则,由资源功能B1、生态功

能B2和地质环境功能B3构成。C层是描述各功能层

(B i)的属性指标,由m个指标C1、C2、C3、C4、C5、C6、C7、

C8、C9、C10、,,、C m构成,是各功能状况的评价基础。

D层是描述各属性指标(C i)的最基础要素,它们分别

从不同侧面反映地下水系统某一属性状况,是具体评

价的基本指标,由n个D1、D2、D3、D4、D5、D6、D7、D8、

D9、D10,,D n构成。

(2)指标体系与标准: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体

系,包括属性评价标准、功能评价标准和系统综合评价

标准,如表1所示。

表1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分级标准

Ta ble1Grading criteria for groundwater function assessment

系统目标(层)综合评价分级标准

综评指数值018~110016~018014~016012~014012~0

状况分级可持续性强可持续性较强可持续性一般可持续性较弱可持续性弱

功能(层)综合评价分级标准

功能指数值0184~1100167~01840134~01670117~01340117~0

状况分级强较强一般较弱弱

级别代码I II III IV V

属性(层)状况评价分级标准

属性指数值018~110016~018014~016012~014012~0

状况分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313评价步骤与方法

(1)确定评价目标及划分基本单元:首先确定评价

范围,使地下水系统具有完整性。然后按流域尺度划

分评价分区和剖分基本单元。

剖分基本单元的方法有二:1在资料较齐全的地

区,将完整的流域尺度地下水系统划分至第4级区(基

本单元),其中上、中、下游段作为第一级分区;在各一

级分区内,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划分第二级分区;再根

据各二级分区的补给、迳流和排泄,以及地下水埋藏状

况,划分入渗补给带、迳流储存带、滞留储存带等,作为

第三级分区;在第三级分区内,进行剖分,形成评价基本单元;o在难以划分上、中、下游段地区,可直接剖分形成基本评价单元。基本单元形状和面积大小,可根据资料情况和研究程度确定,但是需要遵循水文地质单元及地下水评价的基本要求。

(2)遴选影响因子:尽可能利用已有数据和资料,适度开展补充性调查;将所有影响因子归类,分析、遴选和确定主要影响因子;分别建立基础数据表(见表2),为构建指标层体系作准备。

表2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基础数据归类表(示例)

Table2Example of ba sic data sheet for gr oundwater function assessment

服务对象:资源功能分区编码:12资料时段:200013-200516属性层名称:资源占有性要素指标名称:储存资源占有率归档编码:2005A1-12

单元编码要素值

数据来源

与状况说明

单元编码要素值

数据来源

与状况说明

单元编码要素值

数据来源

与状况说明

单元编码要素值

数据来源

与状况说明

10189纸图估值110183纸图估值210181专家赋值310143纸质图估值20178电图插值120172电图插值220171纸图估值320174电子图插值s s s s s s s s s s s s

(3)构建指标体系:结合项目要求,并考虑工作区的实际情况和数据获取难易程度,确定基本的评价指标,构建评价的基础层)))要素指标层。然后,根据层次关系和群组关系,组成属性指标层和准则功能层。在此基础上,构成地下水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求:在同一地区,尽可能建立归一、规范和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可通过由粗至细逐步完善的过程,建立较完善的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4)评价方法:首先根据可持续利用原则,确定地下水资源功能(B1)、生态功能(B2)和地质环境功能(B3)的组合群拟实现的总目标及其权值关系[1]。为了实现B层对总目标的描述,以A层的要求为准则,对B层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将得到系统(A)层的判断矩阵,即

A={b ij|i,j=1~n}n@m

对A层各要素的重要性如下:

b1,1表示资源功能对水资源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1P B1=1;b1,2表示资源功能对生态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1P B2;b1,3表示资源功能对地质环境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1P B3;b2,1表示生态功能对资源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2P B1;b2,2表示生态功能对生态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2P B2=1;b2,3表示生态功能对地质环境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2P B3;b3,1表示地质环境功能对资源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3P B1;b3,2表示地质环境功能对生态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3P B2;b3,3表示地质环境功能对地质环境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3P B3=1。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构建的地下水功能权重综合判断矩阵如下(表3):

表3地下水功能权重综合判断矩阵

Table3Discr iminating matrix for groundwater function weights

A B1B2B3

B1b1,1b1,2b1,3

B2b2,1b2,2b2,3

B3b3,1b3,2b3,3其中,b i,j>0,b i,j#b j,i=1;当i=j时,b i,j=1。

与上述方法相同,分别根据各功能(B1、B2和B3)的准则要求和各属性(C1、C2、C3,,)的要求,构建B层和C层判断矩阵。然后,进行层次排序及求解权向量,即确定上述各判断矩阵的同一层次各因子对于上一层次某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并检验和修正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对于一个正向量W=(W1, W2,,,W n)T,其标准化向量W为

W s=

W1

E n

i=1

W i

,

W2

E n

i=1

W i

,,,

W n

E n

i=1

W i

T

式中W s(W s1,W s2,,,W sn)T为同一层次相应因子对于上一层次某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对判断矩阵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直到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第3步是确定层次总排序权值。若上一层次A包含m个因子B1、B2,,,B m,其层次总排序权值分别为a1、a2,,,a m;下一层次B包含n个因子C1、C2,,, C k,,,C n,它们对于因子B j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分别为b1j、b2j,,,b n j(当Ck与B j无关系时,b k j=0)。于是,得到B层次总排序权值。

314综合评价

根据各因子总排序权值(a i),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R =

E

n

i =1

a i X i

式中:R )))综合评价指数;

a i )))评价参数的权值;

X i )))评价参数,等于E (d i P d max )或E (d i P d 阈);N )))评价参数的个数。

根据计算出的一系列R 值,绘制相关指标等值线图,圈定地下水功能状况分区,如图2所示;然后对照相应层次的评价分级标准,判别评价对象的状况,并作出评价。

4 应用举例

根据上述规则和方法,在华北平原滹沱河流域进行了试用,结果如图2所示。

图2表明,研究区的西北部地下水资源功能较强

(图2a),生态功能较弱(图2b),同时除了石家庄地下水漏斗区的地质环境功能较强之外,西北部其他区的地质环境功能都较弱(图2c),因此对照表4可知该区地下水功能属于/B 1B 3B 2型0,适宜规模开采,同时适当重视地质环境功能的保护,而这里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对西北部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较弱。从图2d 可知,除石家庄地下水漏斗区受超采疏干影响而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性降低之外,其他地区都较强,可作为石家庄的重要水源地目标区。

表4 地下水功能综合评价结果的组合特征、分级与意义[3]

Table 4 The assembled chara cterstic of gr oundwater function assessment r esults and its grade and meaning

状态组合及代码

优势功能辅助功能弱势功能R 值:1100~0167

0167~0134

0134~0100

意义

利用前景

B 1

B 2B 3 资源功能强,生态功能次之,地质环境功能弱势。

可规模开采,生态功能需要保护,地质环境功能可弱化。

B 3B 2 资源功能强,地质环境功能次之,生态功能弱势。

可规模开采,地质环境功能需要保护,生态功能可弱化。

B 2

B 1B 3 生态功能强,资源功能次之,地质环境功能弱势。

可适度开采,需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地质环境功能可弱化。

B 3B 1 生态功能强,地质环境功能次之,资源功能弱势。

不宜开采,生态功能保护优先,重视地质环境功能涵养。

B 3

B 1B 2 地质环境功能强,资源功能次之,生态功能弱势。

可调节开采,重视与地质环境功能协调,生态功能可弱化。

B 2B 1 地质环境功能强,生态功能次之,资源功能弱势。

不宜开采,重视地质环境功能保护,生态功能需要涵养。

B 1

B 2,B 3-- 资源功能强,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次之。

可规模开采,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需要保护。

--B 2,B 3 资源功能强,地质环境功能次之,生态功能弱势。

可规模开采,地质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可弱化。

B 2,B 3

B 1-- 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强,资源功能次之。

限制开采,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需要保护。

--B 1 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强,资源功能弱势。

不宜开采,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需要保护。

--

B 1,B 2B 3 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次之,地质环境功能弱势。

可适量开采,需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地质环境功能可弱化。

B 3B 1,B 2 地质环境功能次之,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弱势。

不宜开采,重视地质环境功能涵养,生态功能可弱化。

--

B 2,B 3B 1 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次之,资源功能弱势。

不宜开采,重视生态功能及地质环境功能涵养。

B 1B 2,B 3 地质环境功能强,生态功能次之,资源功能弱势。

可适量开采,地质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都可弱化。

--

B 1,B 2,B 3

-- 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都次之。

可调节开采,重视与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协调。

--B 1,B 2,B 3

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弱势。

可根据其它自然条件,规划与开发。

注:B 1)))表示资源功能;B 2)))表示生态功能;B 3)))表示地质环境功能;B 1,B 2)))表示同级;/--0)))表示出现概率极小。

图2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在华北平原滹沱河流域示范应用结果

Fig.2Results of gr oundwater function assessment in the Hutuohe River Basin of North China Plan

A)资源功能评价与区划成果图;b)生态功能评价与区划成果图;c)地质环境功能评价与区划成果图;d)可持续性评价与区划成果图。

从图2a可见,研究区的东南部宁晋(宁柏隆漏斗分布区)地下水资源功能最弱(图2a),这里不仅严重超采,而且地层富水性也较差,部分地段含水层已经被疏干。东北部的生态功能(图2b)和地质环境功能都较强(图2c),大规模开采地下水都可能会引起地质环境或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对照表4可见,研究区东南部地下水功能属于/B3B2B1型0,不适宜大规模开采,相反需要加强地质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涵养和保护。研究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性最弱,不适宜发展耗水较大的产业,否则容易引起生态-地质环境问见图2b。

在研究区内,衡水一带地下水功能最为脆弱,是急需采取保护措施的地区。石家庄、晋州、栾城城区和宁柏隆漏斗分布区,地下水开采强度需要调低,否则这些地区的地质环境或生态环境可能会发生恶化问题。

在研究区的正定-深泽-安平一带地下水开发利用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东南部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性已经十分脆弱,采取保护措施是当务之急,同时有必要采取减采对策。

通过上述示例表明,地下水功能评价结果对指导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5结语

虽然本项研究的有关理念和技术要求已经被中国地质调查局纳入5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6(二)中,但是由于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研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许多问题仍处于探索中,尚需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和不断完善,才能逐步成熟和升华为能够较好服务于地下水评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得到同行更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McGraw2Hill

Company.19801

[2]张光辉,费宇红,刘克岩,等.海河平原地下水演化与

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3]张光辉,刘少玉,谢悦波,等.西北内陆黑河流域水循

环与地下水形成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

[4]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

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二)[R].2004.

(下转第71页)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娘子关泉域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科

研报告[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1

[2]韩行瑞,梁永平.北方岩溶地区水资源科学调配[J].

中国岩溶,1989,8(2):127-1411[3]蔡宣三.最优化与最优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1982.

[4]许涓铭,邵景力.地下水管理问题讲座[J].工程勘

察,1988(2):46-521

[5]许涓铭,邵景力.地下水管理问题讲座[J].工程勘

察,1988(5):49-53.

Application of optimal technique to evaluation of exploitable karstwater resources and its management in niangziguan spring basin

LI AN G Yong2ping,HAN Xing2rui

(Institute o f Karst G eolo gy,C A G S,Guanxi541004,China)

Abstract:Karst groundwater in N orth China mostly occurs as a groundwater system in a karst spring basin,which is charac terized by a large extent and c omple x system components.In the course of karst groundwater development,it is deeply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ll pumping yield and spring discharge,as well as interference betw een dif ferent w ater supply sources,in order to avoid hydrogeologic environmental problems.In this paper, considering combination of water resource system and w ater supply syste m,the evaluation2management model for karst groundw ater in the Niangziguan Spring Basin with the optimal technique has been established.Several optimal development schemes have been provided and the case study can be used an exa mple for similar re gions.

Key words:Niangz iguan Spring Basin;karst groundwater;optimum technique;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编辑:吴霞芬

(上接第66页)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fun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ssessment in China

Z HAN G Guang2hui,SHEN Jian2mai,NIE Z hen2long,W AN G Jin2z he,Y AN M ing2jiang,HAO Ming2liang (Institute o 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 ology,C A G S,Shijiaz huang05006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theory on assessment of re gional groundwater function is introduced.The present work aims at the integrated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 function,ecological function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function,f ocuses on the natural attributes of a groundwater system.With the regional w ater cycle theory, systematology an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A HP),the primary concepts and the methodology of groundwater func tion assessment are developed in this paper,including the rule,criteria,ma thema tic methods and indicator systems.A case study is carried out in the Hutuohe River Basin as the representative area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in which the connotation of groundw ater function and the regionalization method w ere improved and enriched.In the built theory the groundw ater assessment was carried out with too much emphasis on its resource attributes and its ecological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f unction in North China was neglected,leading to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past decades.

Key wor ds:Regional groundw ater;water resource2ecological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f unction;groundwater function assessment;demonstration in Hutuohe River Basin

编辑:吴霞芬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水土腐蚀性判定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 314 号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版现批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3、4.1.18(1、2、3、4)、4.1.20(1、2、3)、4.8.5、5.7.2、7.2.2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条文及具体内容,将在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登载。 二○○九年五月十九日 12.1.1 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及其附近的土或水(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建筑材料不具腐蚀性时,可不取样进行腐蚀性评价。否则,应取水试样或土试样进行试验,并按本章评定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土对钢结构腐蚀性的评价可根据任务要求进行。 12.1.2 采取水试样和土试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结构处于地下水位以上时,应取土试样做土的腐蚀性测试; 2混凝土结构处于地下水或地表水中时,应取水试样做水的腐蚀性测试; 3混凝土结构部分处于地下水位以上、部分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分别取土试样和水试样做腐蚀性测试; 4水试样和土试样应在混凝土结构所在的深度采取,每个场地不应少于2件。当土中盐类成分和含量分布不均匀时,应分区、分层取样,每区、每层不应少于2件。 12.1.3 水和土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和试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包括:pH值、Ca2+、Mg2+、Cl-、SO 42-、HCO 3 -、CO 3 2-、 侵蚀性CO 2、游离CO 2 、NH 4 +、OH-、总矿化度; 2 土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包括:pH值、Ca2+、Mg2+、Cl-、SO 42-、HCO 3 -、CO 3 2- 的易溶盐(土水比1:5)分析; 3 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包括:pH值、氧化还原电位、极化电流密度、电阻率、质量损失; 4腐蚀性测试项目的试验方法应符合表12.1.3的规定。 12.1.4 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可分为微、弱、中、强四个等级,并可按本规范

浅谈底板灰岩水的突水危险性分区

收稿日期:2009-04-14 作者简介:张平卿(1968—),男,河南方城人,高级工程师,工程硕士,2008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现从事地测技术管理工作。 浅谈底板灰岩水的突水危险性分区 张平卿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华北型煤田防治水工作难度很大,多数煤矿水害事故都与灰岩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借鉴煤层瓦斯突出危险性分区的做法,提出并介绍了灰岩水突水危险性分区概念,创立了一种新的防治水技术管理平台,对煤矿底板灰岩水防治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底板灰岩水;突水危险性分区;威胁程度;水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T D7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506(2009)10-0102-02 1 问题提出 灰岩含水层是华北型煤田的主要充水含水层, 灰岩水是一煤、二煤开采的灾害性水源,多数煤矿水害事故都与灰岩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灰岩水的防治效果直接关系到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和矿井安全。近年来,随着灰岩水防治意识的不断增强,防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防治水装备的不断加强,防治水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灰岩水防治的效果也日益显现,灰岩水造成的事故也在逐年减少。但是如何从技术上实现灰岩水防治的精细化管理,是煤矿防治水工程技术人员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突水危险性分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突水危险性分区对于区别煤层受灰岩水威胁程度、制定防治水措施、进行防治水技术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平顶山矿区灰岩水防治实践奠定了底板灰岩水突水危险性分区的实践基础,突水系数理论、斯列沙辽夫公式和《煤矿安全规程》中有关承压水防治的规定奠定了突水危险性分区的理论基础。现根据煤层底板相对隔水层厚度、承受的水压大小,结合构造发育情况对带压开采煤层的突水危险性进行分区。 2 分区原则与依据 (1)矿井突水危险性分区以回采工作面突水系 数计算公式计算的突水系数值为划分依据;掘进工作面的突水危险性则以斯列沙辽夫公式计算的临界安全水压值为划分依据,其结果只作为评价开拓掘 进突水危险性的依据。 (2)有多层承压含水层时,分别评价各主要含水层的影响或威胁情况,以危险程度最大的含水层为标准进行突水危险性分区。 (3)《煤矿安全规程》也从侧面为分区提供了依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承压含水层与开采煤层之间的隔水层能承受的水头值大于实际水头值时,可以带水压开采,但必须制订安全措施,报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承压含水层与开采煤层之间的隔水层能承受的水头值小于实际水头值时,开采前必须采取下列措施,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①采取疏水降压的方法,把承压含水层的水头值降到隔水层能承受的安全水头值以下,并制订安全措施。②承压含水层不具备疏水降压条件时,必须采取建筑防水闸门、注浆加固底板、留设防水煤柱,增加抗灾强排能力等防水措施”。 (4)根据平顶山矿区各开采煤层受承压水威胁的实际情况,二(己组)煤以上的煤层因距离灰岩较远、相对隔水层厚度较大,不进行突水危险性分区。 3 突水危险性区域划分 3.1 矿井突水危险性分区 (1)非突水危险区。处在灰岩含水层水位以上 的区域,不存在底板灰岩的突水危险性。 (2)突水威胁区。处在灰岩含水层水位以下,正常地段底板隔水层能承受的水压值大于实际水压值(突水系数C p <011MPa /m ),但在断层附近或其他薄弱地段存在突水可能的区域。 (3)突水危险区。处在灰岩含水层水位以下,正常地段底板隔水层能承受的水压值小于或等于实际水压值的区域(C p ≥011MPa /m )。 ? 201?2009年第10期 中州煤炭 总第166期

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 A.1 顶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A.1.1 导水裂缝带法 A.1.1.1 一般经验公式 导水裂缝带高度应当依据开采区域的地质采矿条件和实测数据分析确定;对于无实测数据的,可参考类似地质采矿条件矿井的实测数据、水体下开采成功经验或者依据表C.1的公式计算。近距离煤层的导水裂缝带高度的计算,必须考虑上、下煤层开采的综合影响。 表A.1 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 A.1.1.2 综采放顶条件 综采放顶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可采用表C.2的公式计算。 表A.2 综采放顶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 单位为米 表C.2 综采放顶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续)

A.1.1.3 导水裂缝带法危险评价分区的建议 导水裂缝带法进行危险评价时,建议采用如下分区: a) 安全区: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加上保护层厚度的标高小于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底板 标高; b) 过渡区: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加上保护层厚度的标高大于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底板 标高,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的标高小于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底板标高; c) 危险区: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的标高大于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底板标高;根据顶板 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或单位面积静涌水量分为3个等级: 1) 一般危险区:q ≤0.01或Q 单静j ≤5 2) 中等危险区:0.01<q ≤0.1或5<Q 单静j ≤10 3) 高危险区: q >0.1或Q 单静j >10 d) j 单元单位面积静涌水量(Q 单静j 静)采用式(C.1)计算: Q ij ij H μ=∑n 单静j i=1 ................................... (A.1) 式中:Q 单静j —j 单元单位面积静涌水量; n —直接充水含水层层数; μ—给水度; H —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厚度,单位为米(m )。 A.1.2 三图双预测法 “三图”是指通过多元信息的空间分析生成矿层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和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双预测”是指在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其中: a) 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是通过矿层回采过程中诱发的顶板导水裂缝带加保护层总 高度与上覆充水水源之间关系的空间分析图。导水裂缝带发育总高度一般可采用经验统计公式和数值模拟计算评价以及现场实测等方法确定。 b) 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是反映含水层富水性的多元信息(一般有含水层厚度 和岩性、地质构造分布特征、水文地质参数、单位涌水量、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水化学特征、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等)空间分析成果图。 c) 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是由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与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 性分区图空间分析成果图。 d) 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是根据研究矿井 具体的充水水文地质物理概念模型,建立地下水流系统的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在反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一、二级评价参照) 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1月 目录

1总论 (3) 编制依据 (3) 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 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 地下水环境功能 (3) 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 1.3.1评价执行标准 (3) 1.3.2保护目标 (3) 地下水评价等级 (4) 1.4.1评价工作定级 (4) 1.4.2评价范围 (5) 1.4.2.1Ⅰ类建设项目 (5) 1.4.2.2Ⅱ类建设项目 (5) 1.4.2.3Ⅲ类建设项目 (5) 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 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 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 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 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 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 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 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 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 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 4.1.1预测范围 (13) 4.1.2预测时段 (13) 4.1.3预测因子 (13) 4.1.4预测方法 (14) 4.1.5预测模型概化 (1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 4.2.1评价范围 (14) 4.2.2评价方法 (14) 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5) 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6) 环境管理对策 (16) 6评价结论与建议 (17)

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与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7-11-15;修订日期:2007-12-26 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性研究项目(编号:2006CB403401)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7BAD69B02)资助。 作者简介:张光辉(1959-),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区域水循环演化和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研究。E-mail:Huanjing@heinfo.net 地质通报 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 第27卷第6期2008年6月Vol.27,No.6Jun.,2008 1问题的提出 地下水不仅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和地质环境不可缺少的要素。由于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西北内陆地区的生态环境急剧退化[1],华北平 原出现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2]。因此,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条件下的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已成为21世纪地下水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3-10]。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和地下水功能评价都试图解答上述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4-17]。 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与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关系 张光辉,严明疆,杨丽芝,刘中培 ZHANGGuang-hui,YANMing-jiang,YANGLi-zhi,LIUZhong-pei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 InstituteofHydrogeologyandEnvironmentalGeology,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Shijiazhuang050061,Hebei,China 摘要:针对中国北方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立足于流域尺度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和地下水的自然属性,突出协调综合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 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目标,从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与地下水功能的理念基础、评价原则和评价机理3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关联性,认为它们同源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都以流域尺度的地下水循环系统为研究主体,以保护生态与地质环境为目标,彼此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撑。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合理确定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充分条件,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合理确定是实现地下水功能评价目标的必要条件;如果二者缺一,则地下水的生态功能或地质环境功能难以得到有针对性的保护。 关键词:地下水功能;可持续开采量;生态与地质环境约束;互相支撑;综合效益最佳中图分类号:P6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6-0875-07 ZhangGH,YanMJ,YangLZ,LiuZP.Relationshipbetweenthegroundwatersustainableyieldandgroundwaterfunctionassessments.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27(6):875-881 Abstract:IngroundwaterassessmentsinnorthernChina,moreattentionispaidtoresources,whilelessimportanceisattachedtotheecologicalfunctionandgeologicalenvironmentfunctionofgroundwater.Inregardtothisproblemandbasedonthegroundwatercir-culationsystemonacatchmentscaleandnaturalattributesofgroundwater,thispaperfocusesoncoordinateandgiveplaytothere-sourcefunction,ecologicalfunctionandgeologicalenvironmentfunctionofgroundwateranddiscussestheinternalrelationbetweenthegroundwatersustainableyieldandgroundwaterfunctionswithrespecttotheirconcepts,assessmentprincipleandassessmentmecha-nism.Itisthoughtthattheyoriginatefromthesameconceptof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takethecatchment-scaleground-watercirculationsystemastheresearchobjectandtheprotectionoftheecologicalandgeologicalenvironmentasthetargetandpro-moteandsupporteachother.Thegroundwaterfunctionassessmentistodeterminerationallytheconditionsforthegroundwatersus-tainableyieldandtherationaldeterminationofthegroundwatersustainableyieldistheprerequisiteforachievingthetargetofground-waterfunctionassessments.Ifoneofthemislacking,thenitisdifficulttoprotectecologicalfunctionsorgeo-environmentalfunctionsofgroundwaterwithaclearaim. Keywords:groundwaterfunction;groundwatersustainableyield;constraintsoftheecologicalandgeologicalenvironment;supportingeachother;comprehensivebenefit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

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A.1 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的“三图双预测法” A.1.1 三图双预测法 “三图双预测法”是一种解决矿井顶板充水水源、通道和强度三大关键技术问题的顶板涌(突)水预测评价方法。“三图”是指矿层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和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双预测”是指在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 A.1.2 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 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是指矿层回采过程中诱发的顶板导水裂缝带加保护层总高度与矿层至含水层之间覆岩厚度之差图,它是矿层回采过程中顶板突水灾害发生的前提。顶板导水裂缝带发育总高度受控因素多,具有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除了受控于矿层覆岩岩性组合、塑与脆性岩沉积厚度比值和其沉积位置、倾角和构造条件以及原岩地应力分布等自然影响因素外,开采工艺、采高和工作面斜长以及具体的顶板管理方式等人为影响因素也同等重要地控制其发育总高度。导水裂缝带发育总高度一般可采用经验统计公式和数值模拟计算评价以及现场实测等方法确定。 A.1.3 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 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可通过影响控制含水层富水程度的厚度和岩性、地质构造、渗透特性、单位涌水量、钻孔岩芯描述和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抽(放)水试验和井下涌(突)水形成的地下水流场分析、地下水水化学场和地球物理勘探场分析等资料,根据多源信息复合原理,应用叠加功能编制形成。 A.1.4 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 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是应用GIS的多源信息复合叠加功能,将前述的矿层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与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复合叠加处理后编制而成。 A.1.5 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 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是根据研究矿井具体的充水水文地质物理概念模型,建立地下水流系统的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在反演识别基础上,根据回采工作面周期来压步骤,分别预测在天然和人为改造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 A.2 底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的“脆弱性指数法” A.2.1 根据对矿井充水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建立煤层底板突水的水文地质物理概念模型。 A.2.2 确定煤层底板突水主控因素。 A.2.3 采集收集各突水主控因素基础数据,并进行归一化无量纲分析和处理。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及防治

地下水侵蚀对工程的影响及防治 引言:腐蚀性地下水会影响基础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可靠性, 为深入了解混凝土结构的腐蚀原理,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本文主要从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腐蚀原理、腐蚀评价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affecting and handling of underground water to constuction introduction: corruptive underground water can affect durable and reliable of basic concrete structure, for horough understanding concrete structur theory of corrison, easying to takemeasures,The article sets forth theory of corrison ,evaluation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from main affecting concrete structure.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 地下水的水质不仅对基础工程有影响,对地下防空设施、地下室、地下广场等地下建筑物的影响也日渐突出。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已不可回避。那么,为了尽量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地下水腐蚀混凝土的机理,腐蚀因素,从而更好的防治地下水对建筑物的腐蚀。 一:地下水腐蚀的原理 腐蚀其实就是材料与环境间物理化学作用而引起材料本身性质的变化。(1)当地下水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含量过高时,水对混凝土、可溶性石材、管道及钢铁构件及器材都有腐蚀作用。地下水中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含量高,被埋入混凝土的钢筋表面产生一层钝化保护层,这一保护层在水泥开始水化反应后很快自行生成。然而氯离子能够破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选取依据与原则的讨论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选取依据与原则的讨论 王金哲 张光辉 申建梅 聂振龙 严明疆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 050021) 摘要: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及地质环境的重要基础,而评价的关键是指标的选取。本文在遵循主导性、可度量、可操作、覆盖面广和灵活性原则的基础上,考虑地下水功能的影响因素、表征特征,从地下水系统的驱动、状态和响应因子中筛选出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从而为地下水功能评价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集。关键词: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依据;原则 中图分类号:P842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665(2007)022******* 收稿日期:2007210215;修订日期:2007212217 基金项目:地科院重点实验室、所基本科研业务(SK 07022)和 973项目(2006C B403400)资助 作者简介:王金哲(19692),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下水资源 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E -mail :5885970@https://www.360docs.net/doc/c8234500.html,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近年来提出的概念,在国际上 为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在国内更是刚刚涉足,它的定义、评价方法、评价体系、评价模式等,在国内还处于探 索阶段。要进行地下水功能评价,首先要筛选评价指 标,它是整个地下水功能评价工作的基础,指标选取是 否合适决定整个地下水功能评价功能工作的成功与 否。那么,如何选取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笔者就目 前从事的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研究给出一套适合北方 地区可行的指标集,根据此指标集在华北、西北和东北 地区一些典型流域开展了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工 作,经验证,得到的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结果基本与 当地实际情况吻合。因此,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地下 水功能评价指标的选取过程做一些探讨。 1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理由和内容地下水功能是指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 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或效应, 主要包括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生态环境维持功能 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1] 。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水文地质工作的新内容,它是 顺应地下水的发展过程而产生的。在不同的时期有相 应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水文地质工作者做了相应 的研究,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对地下水从最初的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态度到现在“地下水枯竭”、“含水层疏干”等概念的出现,就可以看到对地下水的 认识是不断更新的过程。 近年来,由于气候和人类无序开采地下水资源,使得地下水资源日益枯竭,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普遍向大范围和深层次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更是影响深远,这些问题都造成可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减少。地下水除了在水量和水质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外,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基础,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表现在湿地萎缩、地表植被面积减少、覆盖率降低、土地沙化加重、土地荒漠化范围扩展、土地盐渍化等。地下水不仅具有资源供给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功能,还有维持环境地质安全的作用,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压力系统和水盐平衡受到破坏,地质环境方面的塌陷、地面沉降、海咸入侵等 灾害频发。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索取,改变区域 地下水系统和生态环境结构,使得地下水系统渗透能力、系统的蓄水和水体自净功能降低。上述都是地下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系统服务功能丧失和受到破坏的外在表现,是地下水系统完整性受到严重影响的集中反映。而所有这些都对社会经济系统产生负作用,制约了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和牵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发利用现状,急需按新的理念和评价方法改变,以往的工作,偏重地下 水赋存条件的研究,对环境和生态属性功能评价重视 不够[2]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及趋势预测研究 深度,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对地下水前瞻性要求。把地 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揉和在一 起综合考虑,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及地质环境是对当前地下水评价工作的客观要求。因此,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包括资源、生态和地质环境功能

法律法规标准适用性评价表

有关法律法规标准适用性评价表 序号名称实施时间适用的条款适用的制度及相关内容结论识别人员识别时间 1 《安全生产法》主席令 第13号 2014.12.01 第三、四、五条、十七至 二十四条、二十八至三十 条、三十四条、三十六条、 三十七条 岗位责任制;安全投入保障;劳动防 护用品;培训教育;安全管理机构和 人员;操作规程;“三同时”制度;安 全标志;设备设施检维修;危险告知; 安全协议;工伤保险;职工权利义务。 应急预案:事故管理。 适合 2 《职业病防治法(2011 年修订)》主席令第52 号 2011.12.31 三至七条、十五、十六、 十八条、二十一至三十 条、三十三至三十七条、 四十条 工伤保险;职业病防治;职业病档案; 职业病危害申报;职业病防护设施“三 同时”;健康监护档案;职业病防治计 划和实施方案;劳动者职业卫生保护 权利。 适合 3 《消防法(2008年修 订)》主席令第6号 2009.5.1 第二、五、十六、十九、 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八、 三十九、四十一条 消防管理制度;消防安全职责;保障 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通 畅;居住场所安全;防火防爆要求。 适合 4 《劳动法》主席令第28 号 1995.1.1 第三、四、八、十五、十 七、十九条、二十五、五 十六、三十六、四十条、 五十三至五十六条、五十 八、六十五、七十、七十 三条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劳 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劳动防护 用品;健康检查;特种作业资格;安 全操作规程;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制 度。 适合

5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 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 令第493号 2007.6.1 第三、四、九条、十三至 十六条、二十五、三十条 事故等级;事故报告;事故调查;事 故处理。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适合 6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 例》国务院令第549号 2009.5.1 第二条、二十三至二十八 条、三十一、三十八、三 十九条、六十一至六十四 条、九十九条 特种设备定义;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 案;特种设备登记;定期检测;特种 设备的维修保养。 适合 7 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 修订)国务院令第586 号 2011.1.1 第四、十条、十四至十八 条、三十、三十三条 参加工伤保险;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 纳工伤保险费;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工伤保险管理制度。 适合 8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国务院令第423号 2004.12.1 第六至九条、第十一条 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用人订 立劳动合同;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 假规定 适合 9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 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 企[2012]16号 2012.2.24 第八、十、十一、十四、 二十、二十二、二十三、 二十六、二十七、三十六 条 年度实际营业收入为计提依据;平均 逐月提取;安全费用使用规定;安全 费用台账;安全投入管理制度。 适合 10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 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 号 2005.9.1 第三、四条、八至十条、 十四至十九条、四十一条 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建立 健全劳动防护用品的验收、报关、发 放、使用、报废等管理制度;正确佩 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适合 11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 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 总局令第16号 2008.2.1 第三、四条、七至十一条、 十三、十四条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生产经营单 位是事故排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 责任主体;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隐患治理措施计划。 适合

腐蚀性分析报告

东营万通海欣盈园 水土腐蚀性分析报告书工程负责人 审核 审定 批准人 东营东信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0一四年七月

我公司受万通海欣地产有限公司的委托,承担了其东营万通海欣盈园场地的地下水及地基土腐蚀性检测任务。 1.1、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场地内水样共3件,水样编号分别为1、2、3,经室内试验分析,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腐蚀性评价如下表: 表1.1 按环境类型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1.2 按地层渗透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表

(注:A是指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中的地下水;B是指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强透水层是指碎石土和砂土;弱透水层是指粉土和粘性土。) 表1.3 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表 该场地环境类型为II类,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按B类地层渗透类型,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综合评价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中等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1.2、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场地内地基土样共3件,土样编号为4、5、6,经室内试验分析,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相关规定,土的腐蚀性评价如下表: 表1.4 按环境类型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1.5 按地层渗透性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表

(注:A是指强透水土层;B是指弱透水土层) 表1.6 地基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表 (注:A是指地下水位以上的碎石土、砂土,稍湿的粉土,坚硬、硬塑的黏性土;B是湿、很湿的粉土,可塑、软塑、流塑的黏性土) 该场地环境类型为II类,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按B类地层渗透类型,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综合评价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在B类环境条件下地基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中等腐蚀性。 地下水与地基土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的规定。 说明: 1、本次试验所有样品均由委托方提供,本报告只针对委托方提供的样品进 行试验,试验结果真实有效; 2、地下水与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供委托方及设计部门参考; 3、地下水与地基土各离子的含量详见附表。

桩基混凝土地下水腐蚀

桩基混凝土地下水腐蚀 一、地下水腐蚀性评价的概述通常情况地下水腐蚀性评价仅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和钢结构这三个对象进行。实际可能遇到的不只是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换填、预压、砂、石桩等处理方法。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砂、石、冶金渣和为加速排除地下水使用的土工织物。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会采用化学加固处理方法。 地下水腐蚀性强弱程度,《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以下简称勘察规范)中有详细评价标准,地勘报告一般都会按勘察规范对场地地下水的腐蚀性做出评价。地下水腐蚀性评价中,除根据并给出地下水中各主要离子与分子含量外,还有两个指标:总矿化度和PH值。 总矿化度表示地下水总含盐量的多寡。PH值表示地下水的酸碱程度:PH 值<5,属强酸性水;PH=5~7,属弱酸性水;PH=7属中性水或称纯水;PH=7~9属弱碱性水;PH>9属强碱性水。 地下水腐蚀防护措施可分为两类:一是使用抗腐蚀性能好的建筑材料,二是隔离防护。 二、建筑材料的种类与耐腐蚀性能1、土工织物。土工织物又称土工布,是用高分子聚合物为基础原料制成的用于岩土工程的织物。可用来作为土工织物基础材料的高分子聚合物种类很多。地下水中含腐蚀性化学成份的浓度一般较低,而土工织物一般化学稳定性较好,耐腐蚀能力较强,且皆有一定的耐久性,所以一般都可以使用。但这些聚合物大类中包含着许多子类和不同品种,每一种产品都有其特定性能。因

此,遇到地下水腐蚀性很强或受到工业生产污染的地下水时,设计中应对所使用土工织物提出相应的抗腐蚀性能要求。 2、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抗酸性腐蚀性能不强;矾土水泥、火山灰水泥和矿渣水泥抗碱性腐蚀性能较差;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有一定的抗硫酸盐腐蚀能力;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有较强的抗硫酸盐腐蚀能力;用于防水工程的硅酸盐膨胀水泥抗硫酸盐和抗碱性腐蚀的能力都很差。 3、砂及碎石。花岗岩和砂质石英岩类砂及碎石抗腐蚀性能较好,尤其抗酸性腐蚀性能强。石灰石和白云石类砂及碎石抗碱性腐蚀性能也很好。 4、冶金渣。冶金渣指高炉熔渣和平炉、转炉、电炉熔渣在渣坑或渣场自动冷却或淋水冷却形成较致密的废渣,经过挖掘、破碎、磁选和筛分,可做成碎石材料。前者称重矿渣或简称矿渣,后者称钢渣。 5、水玻璃。土体化学加固使用较多的化学主液是硅酸钠水玻璃(Na2O?nSiO2)浆液。硅酸钠水玻璃是石英砂(SiO2)与碳酸钠亦称纯碱(Na2CO3)磨细,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炉内烧熔,生成硅酸钠,即固体水玻璃,然后加热溶解而成水玻璃。 铁道部门实际使用证实效果好的有水玻璃—水泥浆—氯化钙溶液、水玻璃—铝酸钠溶液、水玻璃—氯化钙溶液和水玻璃-水泥浆。 硅化法是把水玻璃等溶液灌入地层中,把地层中水分和空气排除出并占据其位置,经过短暂时间浆液凝固,把土体固结成强度高、防渗与

对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内容修订的若干认识

对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内容修订的若干认识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下水腐蚀性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讨论,总结了腐蚀性综合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并提出了几点个人观点或建议,对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工作的认识和重要性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岩土工程勘察行业一系列相关规范的颁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对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方面的内容做出了局部修订,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次修订对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的内容和精度要求也更加严格。新规范明确规定: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及其附近的土或水(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建筑材料为微腐蚀性时,可不取样试验进行腐蚀性评价。否则,应取水试样或土试样进行试验,并按本章评定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而且将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列入了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之一。 1腐蚀性评价等级 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可分为微、弱、中、强四个等级。新修订把原来的无腐蚀性改为微腐蚀性,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情况。 2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2.1按坏境类型影响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场地环境类型是根据场地环境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划分成Ⅰ~Ⅲ类,新修订对受环境类型影响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见表1。 2.2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地层渗透性,一方面是指地下水与建筑材料的接触关系;另一方面指土层本身的透水性。包括:A——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中的地下水;B——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新修订对受地层渗透性影响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见表2。 2.3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方法和步骤主要是首先判断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否处于地下水(包括地表水)的干湿交替作用中或是处于长期浸水状态, 然后再根据水中的Cl-(mg/L)含量按现行岩土规范进行腐蚀评价,如表3所示。

某市地下水水质评价

摘要 本文在对本市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水质综合评价法和水质开发利用功能法评价了地下水污染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下水污染预防措施与对策,得出主要结论有:地下水评价结果为优良的有1眼井,占监测井数的10%;评价结果为较差的有1眼井,占监测井数的10%;评价结果为极差的共8眼井,占监测井数的80%。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仅占10%,大部分井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地下水污染整体比 较严重,已经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水源。主要的污染因子为Hg、NO 3-、NO 2 -和Mn。针对 评价结果,提出来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建议,为遏制地下水污染趋势,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水质评价地下水污染预警污染防治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oundwater monitoring data in the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water quality and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un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on the basi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groundwater evaluation result for the fine well in 1 eye, accounting for 1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Th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poor have 1 Wells, accounting for 1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Th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poor, a total of 8 Wells, accounting for 8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Up to the standard of drinking water well accounted for only 10%, most of the well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standards.Groundwater pollution is more serious whole, is not suitable for drinking water sources.The main pollution factor for Hg, NO3 - and NO2 - and Mn.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bring up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uggested, to curb trend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Keywords: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pollution early warning .pollution prevention.control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目录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论文关键词】城市用地;城市规划;适用性;评价【论文摘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间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本文拟探讨科学合理的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系统探讨城市用地评价的科学意义。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土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载体。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和方法。1城市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三个方法 1.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1.2.1布局结构包括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和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体现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1.2.2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及公共绿地的分布和容量是否合理,对城市环境有无影响,是否有利于城市防灾;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设施分布、配套是否合理,质量是否合格等。 1.2.3社会经济构成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及容量,应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和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此外,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还要考虑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如平整土地、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制止侵蚀、防止滑坡和冲沟的形成等)和外部环境条件(如与周围城镇的经济联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条件、供电和供水条件等)。 1.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城市用地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对城市土地基本特征的分析。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一是承载性。城市土地是接纳城市生产、生活各项活动和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载体,为城市各项建设和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这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二是区位。除包括以座标表示的几何位置外,更重要的是其经济地理位置,即与周围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有形的区位(如就业中心、交通线路、基础设施条件等)和无形的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等)。2城市用地功能和布局的三个考虑 2.1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的主要原则2.1.1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必须把城市作为一个点,而其所在的地区或更大的范围作为一个面,点面结合,分析研究城市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区与郊区才能统一考虑,全面安排。[!--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2.1.2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工业用地。要合理布置好对城市发展及其方向有重要制约作用的工业用地。并考虑其与居住生活、交通运输、公共绿地等用地的关系。要防止出现“一厂一电”、“一厂一路”等现象。要处理好工业区与市中心区、居住区、水陆交通设施等的关系。 2.1.3兼顾旧区改造与新区的发展需要新区与旧区要融为一体,协调发展,相辅相成,使新区为转移旧区某些不适合功能提供可能,为调整、充实和完善旧区功能和结构创造条件。处理好开发区与中心城市的关系,使之有利于城市布局结构。 2.1.4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要合理划分功能分区,使功能明确,面积适当,避免将不同功能用地混淆在一起,造成相互干扰,但也要避免划分得过于分散零乱。旧区的各项功能往往混杂在一起,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符合消防、卫生等情况下可设置综合区,不片面追求单纯的功能分区。要构成多层次、多功能道路网,与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衔接。 2.1.5各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城市需要不断发展、改造、更新、完善和提高。研究城市用地功能组织,保证城市在开始阶段有一个良好开端,在建设发展各个阶段都能互相衔接,配合协调。特别要合理确定首期建设方案,加强预见性,在布局中留有发展余地(有足够的“弹性”主要表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